如何学好语文阅读

2024-1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如何学好语文阅读

如何学好语文阅读 篇1

如何学好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建议用三遍法:一,自己先好好做一遍;二,对照答案,找出差距和人家的思路;三,过一段时间再做一遍,重新得出条理清楚结果明确的结果。

如何学好语文?

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那就是他们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一边读一边写,经常写读后感。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写,在作文方面。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综上所述,我想只要坚持了读和写,一定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总之,是个积累的过程,你了解的越多,学习就越好,所以多记忆,选择自己的方法。祝学习成功!

如何学好语文阅读 篇2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

1. 课堂阅读,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地讲述课文背景、分析课文等, 把更多的知识“填鸭式”生搬硬套塞给学生, 而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 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进行阅读感悟课文。记得有一次, 我在听一位老师上《三峡之秋》, 发现老师过多进行知识的补充, 因此学生的阅读时间反而减少了, 不足的阅读使学生对课文缺乏理解, 缺乏理解使学生无法感悟文字, 体会课文, 当然整节课的效果也就差强人意了。

其实,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 还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 让学生真正地走进课文自主地进行阅读。特别是在深入阅读时, 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为此, 我鼓励学生大胆阅读、竞赛阅读、互助阅读……班级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在我的影响下不断提高, 呈现出“我要读”的氛围, 于是一个个孩子进步了。

2. 课外阅读, 让学生享受阅读的世界。

课堂上其实只能给学生一个很小的阅读时间, 真正广阔的阅读世界应该在课外, 因此课外阅读更成为我们语文老师关注的一个重点。“班级图书角”成为学生交流阅读书籍的阵地, “每日一诗”———我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诗歌的海洋;“梦想在这里放飞”———成为阅读收获展示的舞台;“故事大王”———谁不想一展身手呢?“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让孩子和父母一起陶醉在阅读的天地……一个个丰富多彩的活动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于是“书香班级”的美名不迳而走。

二、指导丰富的阅读方法

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 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方法, 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学会怎样进行有效阅读。

1. 示范阅读, 给学生感受美。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秀丽自然景物的文章, 如《华山的险》、《迷人的张家界》等, 教学时, 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阅读, 用声音再现画面, 让学生跟随老师的阅读进入意境, 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颜色、意境, 感受美。

2. 自由阅读, 还学生自主美。

在教师、学生和课文三者中, 学生无疑是阅读的主体。但传统的阅读教学, 教师一味把自己对阅读材料的感悟理解灌输给学生, 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失去了应有的主体地位。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主张尊重学生的阅读自主权,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自主选择阅读方法, 自主选择学习的伙伴, 自主交流阅读。将课堂空间变成学生可以自由活动的领初读课文时, 最好采用自由阅读的形式, 这时需要读完全文, 扫除语言障碍, 并做适当的圈点勾画, 达到知其大略。有些教师急于讲解, 往往忽略这一步, 不给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时间, 或时间不够充分, 只是流于形式, 这是不可取的。

3. 感情阅读, 让学生表达美。

通过阅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 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艺术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唤起学生的想象, 激发真善美因素, 让学生与作者、文字产生共鸣, 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 从中产生共鸣。

4. 个性阅读, 扬学生特色美。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 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 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 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 甚至创造意义。如在教学《秦兵马佣》时, 在体会各类型兵马俑的鲜明形象时, 让学生对文中的类型理解, 教师不必过多讲解, 也不应该要求答案的统一, 充分使每个学生“站出来”、“说开来”、“读出来”。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也都有自己的思维, 机械的阅读培养不出人才, 只有百花其放、百家争鸣才是真正的教育。而在表达一些人物的语言时,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去揣测前置语。因此, 阅读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悟和体验, 鼓励他们在阅读实践中自主探究、张扬个性、发挥特色。

5. 拓展阅读, 续学生延伸美。

怎么把文章读深刻?阅读更全面是阅读的关键, 仅仅局限在文本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就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适量的阅读。如可以是由课堂知识的延伸《二泉映月》, 去欣赏其他的名曲;学习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去了解爱因斯坦等。

也可根据阅读的内容, 谈谈自己的看法, 可以就整篇, 也可以就其中的一两句。另外, 还可以根据教材的情节编写故事, 自编自演, 还可以结合时事展开辩论、讨论、演讲比赛, 使学生在不断的运用中, 砥砺自己的语言, 使之趋向完善。如《阳光很活泼》一文使学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 答案是不同的。因此学完后学生情不自禁地就续上了一个个精彩丰富的结尾。唯有博览群书, 通过广泛的阅读才可以开拓自己的视野, 丰富自己的学识, 培养创作的灵感, 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培养阅读兴趣是学好语文之首要 篇3

关键词:培养 多读 阅读兴趣

一、让学生多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知识就有了基础和动力。语文老师重视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坚实的基础,学生今后丰富多彩的人生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学习语文必须在阅读上下功夫。学生学习语文如果不读书,不广泛阅读,不进行选读精读,结果是离语文越来越远,更说不上学得好了。如果经常阅读经典的、鲜活的、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必然对学习语文有长足的效果。这是因为“读”可以体会文章的感情,学生朗读时能与作者“进行”感情的沟通,进而产生共鸣。如鲁迅《少年闰土》的第五节“闰土会捕鸟……”到第十四节“我们沙地里,潮汛要来的时候,就有许多跳鱼儿只是跳,都有青蛙似的两个脚……”。作者对闰土的印象就这样明朗起来,于是有了“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在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感觉。所以“闰土须回家里去。我急得大哭,他也躲到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很舍不得,但也无赖之至。由描写到抒情,自然而然,顺理成章。“读”可以再现文章的形象。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形象的载体——文字加以联想和想象,我们读方纪的《三峡之秋》一文,我们的眼前就会呈现出三峡秋天的早晨、中午、下午和夜的美丽画卷。“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朗读,课文内容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多方感知,对文章感受极为深刻。朗读课文以至于成诵,文章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技能。让学生运用普通话,洪亮、清晰、流畅、自然地读现成的书面文字。一方面可促进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减轻学生阅读的心理压力。变学生从“不敢说”、“不想说”和“不会说”为“大胆说”、“勇于说”和“善于说”。

曾有位妈妈说,她上小学四年级的儿子,字也认了不少,只是很喜欢看卡通动漫类的书,对纯文字的书却不很感兴趣。这位妈妈很担心孩子的语文学不好,想让孩子多看一点纯文字类的书籍。在孩子读书这件事上,我想,作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博览群书,并从中吸取有用“养分”,并以此提高孩子的修养、知识和陶冶情操。可是,这种心态和做法,是很功利的,其最后不仅会使孩子厌倦读书,甚至可能让孩子不愿意学习。而其中的道理也非常简单,就是读书变成了为读而读,把乐趣当成了任务,完全失去了原本的意义。许多孩子学习成绩不好,除部分孩子确实是不掌握方法,或教育方式和孩子的学习类型不吻合以外,基本都是孩子认为学习是一个苦差事,是父母逼着自己学的!之所以造成这样的结果,其核心是剥夺了孩子的兴趣,把学习和玩,和生活严格对立。所以,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重点在于培养兴趣,孩子有了兴趣,就有了求知的欲望,当父母由于种种原因,“有意无意”间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并暗示孩子,你想知道的在书里面都有,于是孩子极大可能被书籍“诱惑”,从小就不会认为读书是一件可怕和痛苦的事情。许多家长在孩子认了不少字时,加上听说某某孩子已经读了四大名著,往往都按捺不住自己,想方设法也让孩子读纯文字类的书籍。于是,各种尝试开始了,什么长篇小说、短篇小说,什么童话、散文,甚至是作文范文都上了,可结果呢?孩子很可能被你这种阵势吓住了,对抗或变相反抗也就出现了,真是事与愿违呀!一个人能不能喜欢上阅读,和其幼儿时期的兴趣培养有很大的关系。但孩子真正爱读纯文字的书籍,一定是要被书中的内容“诱惑”,打心里感到读书是乐趣和享受,而不是为了父母的某种功利目的去读。所以,在开始培养孩子自主阅读时,不要加载家长的期望,只要孩子读了就好。兴趣有了,孩子自然就会慢慢学会阅读的。

二、多形式多途径阅读

“只有不会学的孩子,没有学不会的孩子”。前面我们说,孩子能喜欢上阅读,当从幼儿时期开始。但对于错过了幼儿时期培养的,我们又该怎么办呢?培养阅读兴趣的方法很多,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技巧:一是发现孩子对某方面特殊的兴趣,因势利导最为理想。是孩子,都不会缺乏兴趣的,关键是看家长如何从生活细节中,把孩子的兴趣挖掘出来。例如,对喜欢探索的孩子,在回答孩子那些“为什么”时,不时搬出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的百科全书,孩子早晚会去翻看。再比如,孩子喜欢玩虫,你送孩子昆虫图鉴就是最好的礼物。二是给孩子读书,每天抽出15到30分钟时间,给孩子们读一些经典美文,让孩子们在听读中感知字词美、语言美、故事美和文学美,最终汇聚为阅读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兴趣。三是刚开始引导孩子阅读时,不要贪大求全,要给孩子提供一些短小的,图文并茂的优秀短文。目前,新蕾出版社为青少年读者倾心奉献“国际大奖小说”系列丛书,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格调健康、品位出眾,各章节相对独立,可以作为青少年读者兴趣培养的参考书目。四是开展读书后的交流和分享。交流和分享是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事情,在老师的解读下,不仅可以让孩子记忆深刻,也可以让孩子作者的思想情感,以及想表达的意思,看孩子都获得什么体会,这能帮助孩子从书中吸取有价值的东西。同时,也是老师认可孩子的一种方式,变相检查了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五是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首先要看老师自己是不是爱读书?为人师表,师者,学生表率也。其次要看有没有读书的环境,比如建立班组图书角,组织孩子们到图书馆、书店读书,都不失为一种培养孩子阅读举的好方法。

读书和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老师在语文教学走向成功之路上就会迈出坚实的一步,孩子在走向美好人生的路上也就有了良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徐林.小学生语文阅读强化[M].华语教学出版社,2012-7.

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 篇4

引言:很多家长、学生都会疑惑,为什么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认真做作业,努力学语文,语文成绩还是难以提高。

很多老师会困惑,除了课堂教学之外,到底该用什么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语文难学,语文难学好!那是因为没有找到语文学习的“根”,今天,小编推送的这篇文章,是人大附中特级教师于树泉在“走近文学经典名著,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北京市名著阅读现场会上的发言。里面告诉我们,学好语文,一定要抓住阅读的根。

学习语文,很多老师、学生都很努力,但是,我们的工作效果一直很不理想,问题多多。学生不会读书,不会写作,不会学习,语文综合能力每况愈下,人文素养状况着实堪忧。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万事万物都有“根”,根是事物的决定因素。要紧的是从根本上采取救治措施,而不是舍本求末,为枝叶上喷洒营养液,往脸上涂抹胭脂。

1语文教育的“根”到底是什么?

其实,这本是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不少专家学者的教育经典论述中对此早有明确阐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应该让孩子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北大资深教授钱理群先生有更为明确、直接的表述:“学好语文有很多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的方式就是阅读”。当下语文教育乃至中国教育出现的种种问题,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丢失了读书之“根”上去找到原因。

读书之于语文教育,就如同树根之于枝叶,源泉之于河流,基础之于大厦,血脉之于躯体,灵魂之于生命。语文教育的“根”丢了,语文教育就难免百病丛生、久治不愈了。

初中3年,600多个课时,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围着6本教科书,百多篇课文,从早学到晚,经冬复历春。教来教去,语文被教成了一条风干的黄瓜,干瘪丑陋,食之无味。更为严重的是,我们画地为牢,让数以亿计的学生把全部的精力、智力、体力封闭在极其有限的应考知识上。

追根探源,主要还是丢失了读书这个教育的“根本”。

2“教科书”是不是“书”?

或许有人要问:我们的学生一天到晚手不释卷地捧着书在读,怎么说是丢了“根”呢?难道教材不是“书”吗?“教科书”是不是“书”?两者能不能画等号?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科书”是什么,用叶圣陶的话来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也就是说,教科书只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用来指导读写的范本、“模本”。而古往今来人们所推崇的“书”,则是指那些可以“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心灵”的书(林语堂语)。这些“书”和“教材”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教科书并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必须不断加强课程建设,而其重要途径就是读书。相对于语文教育而言,语文课本充其量只是滴水,课本之外则是浩瀚的海洋。

真正的语文教育必须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去引导学生“读整本的书”,把世界当作课本,而不是把课本当作世界。

3培养读书兴趣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下面谈谈我们对“文学经典名著”的理解和把握。

首先,关于“文学”。在给学生推荐读物时,我们是以文学为主,兼顾其他方面的书籍。

传统文化精华方面,先后推荐了《论语》《庄子》以及古诗百首、对联百副等,利用早读时间去读去背。历史方面,先后推荐《大秦帝国》《左宗棠》等。哲学方面,推荐“老庄”、王阳明、周国平等。经济方面,推荐《现代化的陷阱》《猎杀中国龙》等。社会学方面,推荐《中国在梁庄》《出梁庄记》等。军事方面,推荐《长征》《解放战争》等。心理学方面,推荐毕淑敏、卡耐基等人的作品……我们让学生读书,并非为培养作家,而是着眼于增加人文积淀,提升语文综合能力,进而获得全面、均衡的发展。所以在给学生推荐的读物范围较广,不限于文学作品。

其次,关于“经典名著”。以“经典”为主,因为“经典是时代、民族文化的结晶。但还要兼顾其他优秀作品,因为读书活动能否开展起来,培养兴趣是第一位的;在培养兴趣方面,读物选得是否妥当至关重要。

古今中外堪称经典名著的作品浩如烟海,有一些作品偏深偏难,不要说孩子,就是成人接受理解起来都有相当困难。如果上来就给孩子推荐这类作品,孩子很可能一下就会呛水,进而产生畏难排斥心理,从此拒绝读书。有时学生走近经典要有一个由浅而深、由低而高的渐进过程,这就需要老师去给学生搭一个台阶。比如:为了让孩子走近《老子》,先让孩子读蔡志忠的漫画《老子说》;为了让孩子走近《传习录》,先把《明朝一哥王阳明》推荐给他们……待产生强烈的兴趣后,孩子们就会一步步走近名著。

推荐一本书之后,我们的做法是让孩子径直走进去,完全自主地去读,无拘无束地去读,轻轻松松地去读。这样坚持下来,兴趣就会自然产生。兴趣一旦形成,孩子的读书爆发力就会产生,他们的理解能力、领悟能力、读写能力都会获得令人难以置信地提高。

我们觉得:贪心太重,功利心切是读书的大敌。读书是慢功,习惯和兴趣的培养都需时日。但只要持之以恒,读着读着,难以想象的奇迹就会发生,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

4以阅读带动写作,以写作深化阅读

读写结合是我们的一贯做法。每周一篇的读书笔记,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长短不限,内容不限,写法不限,只让真情实感从心底流出。随后,老师从学生的读书笔记中发现亮点,选出范文,在讲评中真诚赞美,热情鼓励,顺便做一点读写指导。

最后,说说教师因素。

名著阅读活动开展得如何,老师是关键,语文教师决定着语文教育。因此,要引导学生阅读,老师自己首先要阅读,不仅要进行职业阅读,还要对文史哲、时政、经济、社会、心理等领域广有涉猎,以不断充实智库,裨补精神。

除了老师的因素外,引领学生读书还会遇到其他困难和阻力,其中首先是来自家长的阻力。2010年,我在人大附中连续教了8年高三后,空降到初一,去引领孩子开展名著阅读。孰料几个月后,家长的告状信铺天盖地飞到校长手里,家长们众口一词:既然中考只考上千个词语、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师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著?如果孩子因为读书使中考受到影响,没能升入重点高中,这个责任谁来负?声声质问,咄咄逼人。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刘彭芝校长给家长讲了很多读书的道理,翟小宁校长还宣读了我就读书问题写给家长的信,最终**止息,名著阅读活动才得以坚持下来。可见,在关键时刻如果没有领导的支持,开展名著阅读活动会举步维艰。尤其在现有中考方向的“指挥”下,面对严峻的升学现实,从老师、学生到学校、家长都有诸多的无奈。

朱永新先生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孩子在10多年的教育历程中,还没有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一旦他们离开校园就将书永远地丢弃在一边,教育一定是失败的;相反,一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普普通通,但是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养成了终身学习和阅读的习惯,一定比考高分的孩子走得更远。

吴定

如何学好初中语文 篇5

初中语文秉承了小学语文的一贯做题风格,实际上是对小学学习的一个延续。所以在小学期间养成的好方法好习惯同样适用于初中语文生活。120分的分配在试题中体现得十分明显,这样一来,给了考生更宽阔的空间去

得到分数,使初中语文的得分率显著提高。

其实人的一生中,关于语文的学习万变不离其宗,题型再多样,形式再新颖,都有很巧妙的方法进行解题,需要做到的只是参透个中内容,真正掌

握,举一反三。

对于基础的语言能力考查,关键在于日常的积累,所以一点一滴的积累很

重要,因为一切都是为了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

初中必背文言文并不多,但学习文言文常识知识是为了由易到难,由课内知识转向课外,因为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掌握好课内知识尤为重要,这就

需要一些好的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熟能成诵,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在语文学习上。日常生活的积累,妙词佳句的品读,文言内涵的理解,故事哲理的参透都是如此,都能由中

受益。

与其说是考查语言文字能力,不如说是考查语感,从这一点来看,语文和

英语是相通的。

那么,我们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一、积累的习惯。

素来,我国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省绍兴市的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积累也是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个高中生,必须首先做好知识积累。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重点、难点。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如复习汉字字形时,就可以从易混点的角度进行总结:例如,复习汉字的字字形的识记,就可以采用这

种方法,积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写错的字。

其次,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还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们积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写文章时用,到时候你要想到这些材料,要学会用,这

发问的同学就是只管抄,不去用。二是抄写时,就没有用的意识。我们的学习时间是十二分的珍贵,我们抄东西时,一定要想到有用没有用,如果这个材料没用,那我宁愿去休息也不去搞摘抄。每抄一个故事,就在下面加上批注,提醒自己用在哪些观点之下。我觉得这个做法是很值得学习的。

再如,现代文阅读题:

一、要有文本意识。

我们必须学会从原文中把答案“扣”出来的本领,而不是叫你凭想当然的,按自己的观点作答,而要能把握住作者的思想观点,但这个思想观点它不一定是正确的,而同学们在做题时,往往不是筛选作者的观点,而是

写出通常认为的正确观点。

二、阅读的习惯。

(一)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 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

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二)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各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

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

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多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读了《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就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的朦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恬静,觉得有那么几分相似,由是而到画面所显示的凄婉的美。

(四)勤动笔。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点评式的阅读,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古代有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现代有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三、写作的习惯。

(一)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行动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

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

(二)、善于思考。有的同学作文总是简单地叙写身边琐事、没有深刻

思想内涵和新颖见解,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

(三)抄写范文。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首先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即探照下面讲的三条来抄写:一是选合适的范文,例如,报刊上比较好的散文,或同学中的优秀作文;二要成句的抄写,不可看一两个字,抄一两个字,要做到看一句,抄一句,而且连标点也不要抄错;三要坚持,如果每天抄一千字,那么至少坚持两个月,即可有显著效果,如果坚持半年,那么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比看任何写作方法之

类的书都管用。

(四)、勤于练笔。“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的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

彩。

(五)、反复修改。一些能写文章、能发表文章的学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很注意对自己文章的修改,他们在完成自己作文之后,总愿意听听老师的意见,然后或作修改,或者重写。这大概是他们能写好文章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每篇作文老师都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是不现实的。最好是明白

修改的一般要领,自己动手,勤练修改,养成修改文章的习惯。实在拿不定主意,不知道怎么修改,再征求老师的意见,或试改后再听听老师的意见。修改文章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所写文章确实可以改,也就是说一篇文章在内容、结构、语言没有大的问题,这才可以修改,如果立意离题,内容空洞,思路混乱,语言太差,就不适合修改,因为修改也不能解决这方

面的问题。

从这几方面着手,踏踏实实的从每一个细微的步骤做起。不要每做一点,就想要很快的获得分数上的提高,认真做好你该做的事,相信你一

如何学好语文 篇6

古诗词以其特有的风韵,令很多中学生朋友为之着迷,暑期给这些爱好古诗词的学生提供了难得的充裕阅读时间。然而,仅仅是能读会背距离全面领略古诗词还有很大的差距,河北省实验中学高中组的高峻岭老师提醒同学们,鉴赏古诗词要注意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主题思想。如何在短时间内准确地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旨,进而鉴赏诗歌的写作手法,应该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注意五方面内容。

一、结合注释,了解创作背景。

如杨万里的《初入淮河四绝句》。如果没有诗下的注释,我们只认为这是一首写景的诗。但加上注释,我们可以判断出这首诗表面句句在写景,实则是通过写景表达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愿望。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如李弥逊的《春日即事》。从字面上看,作者描写的春日环境是幽静凄清的,情绪是低沉的。但问题答到这个层面上还不够。我们结合一下诗人的生平可以知道,李弥逊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从中我们获得的信息是:他政治上从位高权重到大权旁落,人情上从门前的车马喧闹到门可罗雀。那么这种低沉的情绪即是他政治上失意的落寞和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三、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古典诗歌的意象一般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比如松、梅象征高尚的节操;牡丹象征富贵;柳象征送别、留恋等。诗人在用到这些意象时,一般都和自身联系起来托物言志,这样,在其固有的象征意义基础上,再结合具体的诗作,主旨就不难理解了。

四、善于发现“诗眼”。一首诗里,诗眼往往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显示全诗的思想。它是诗中最能体现事物精神、表现诗人感怀、概括力最强的语汇。品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来品味,看它在拓展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的作用。

五、利用诗歌的结构来理解诗歌的内容。触景生情的诗,往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的诗,一般是先情后景。了解了诗歌的结构,能让我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它的内容。

如何学好阅读理解

认真审题,抓住事件的中心。怎样做好阅读理解类试题

阅读理解试题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它在英语考试中占有很大比例,那么怎样在考试中避免阅读失误,从而取得好的成绩,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做好阅读理解。

1.要判断出所给文章的类别,根据各类文章的性质,在开始阅读后有意识地 着重去掌握和记住某些关键的 内容和词汇。这样既抓住了要害,又节省了时间, 避免了在若干细节及无关全局的问题上纠缠。如果是故事或传记,就应特别注意找出主要人物、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 情节以及 最后结局;新闻报导、史地知识介绍,往往是一人一事地介 绍,比故事、传记要简单,但也离不开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对于上述要求 它们 同样适用。而新闻报导特别强调时间性、准确性,因此要搞清时间、地点和数字。

2.解题时不要边看问题边从文中查找答案,因为用这种方法难以提高阅读理 解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深层理 解的文章。应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看完 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 字。

3.要注意找出主题句,利用主题句来查找有关信息。一般说来,论述性较强 的文章或说明文,每一段或相 关的几段里总有一句话是主题句。读了主题句后, 便能知道这一段大致的中心内容,因为主题句概括了全段的 主要内容,而该段 其余的句子则是用来阐述或说明主题句的。

4.一定要掌握好解题速度,有效地控制考试时间,先易后难是考试时答题的 一般方法。碰到难题时,千万 不要钻牛角尖,耽误太多时间。一时做不出的题, 要果断舍弃,以免影响解别的较有把握的题。待全部题解完 后,如有剩余时间 再回来做放弃的题。

5.对于一般不影响句子或全文理解的生词,可以放过去,不必务求理解。遇 到重要生词时,不要着急,也 不要轻易放弃,我们可以采取根据上下文来猜词 或根据构词法来猜词等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

6.先读题目,后读短文, 最后寻找答案。因为这种阅读方法 是带着问题阅读, 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 时间。这种解题方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效果最好,对 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 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 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总之,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 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 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 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 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如何学好作文

概括起来说,要写好作文要做好以下四点:

A、玩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实践证明,会玩的人往往容易取得成功,科学史上许多重大的发明,都和玩有关系哦。爱玩瓶瓶罐罐的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终身玩炸药的诺贝尔成了大化学家。而那些文学家、大诗人呢,似乎个个都是旅行家,游山玩水,写出了精美的散文、游记。

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一秘诀——会玩。玩的丰富多彩一些,自然比闭门不出好得多了。

B、读中丰富自己的情感

立品同白玉,读书上青云。爱读书的孩子,没有坏孩子。

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二秘诀——多读。精读与泛读像结合,深度与广度相结合,变他人所知为自己所知,充实自己的头脑,丰富自己的情感。

C、思中激发创造的灵感

鲁迅先生说过:“一味只读,就变成了书橱。”这就是孔子警示我们的“学而不思则罔”。只有在经历了、阅读了之后深入地思考,才会不断激发创作的灵感,使自己文思泉涌。

所以,写好作文的第三秘诀——会思。

D、写好表达自己的情感

“好脑子不如烂笔头”。清朝唐彪写过《文章惟多做始能精熟》,稳重强调了多做文章的妙处:“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功夫,其益相去远矣。”由此可见,多写,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才能锻炼出良好的表达能力。

玩的、读的、想的,如实地记下来,加以真情的抒发,就是好作文吧。

谈谈如何学好语文 篇7

方法一:读读。即养成泛读和精读相结合的习惯。

先说泛读。泛读就是广泛地读,多读。不但要抓紧读学校发的自读课本,还要经常浏览报纸杂志;不但要读教育部规定的名著,也要读当代佳作;不一定非把每本书都买回家来读,也可以利用节假日钻到书城里去尽情地读。只有读得多,视野才开阔,知识才丰厚,好的书面语言,各类写作方法才会不知不觉流入心田。语文教师常说:书读多的学生出口不凡,有灵气。这范读要有时间作保证,如果每天都有固定的时间读,寒暑假能天天读,这个泛读便可坚持下来,逐渐养成非读不可,不读难受的习惯。

再说精读。有人书读得不少,但只追求故事情节,语文水平并无提高。所以,泛读要有精读作依托。怎样叫精读,下面从两个方面阐述。

第一,学会把握领悟鉴赏文章的方法。语文课上,面对一篇又一篇课文,教师正是在传授把握领悟鉴赏文章的方法。方法学会了,课外读到一篇佳作,自己就能把握住它的要点,领悟出它的妙处,岂不快哉!方法学会了,再做阅读理解题就特别顺手,一做就对,岂不舒心乎!精读文章大致分三步:一、读懂全文,整体把握;二、局部领悟;三、佳处品味。

第二,精读的文章要熟读。先说课本,千万不要认为一篇课文老师讲完了,我就学完了。没读熟就不算学完。一定要重视读:朗读(只有出声读才能产生语感);熟读(只有熟读了,课文中的书面语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品读(在对课文精美语言的欣赏中积累妙语佳句)。熟读的时间可以从早读、语文课中挤出来。有时间保证,这熟读才不致落空。

方法二:背背。即养成背诵名篇佳作的习惯。

学习语文,就是学习语文的书面语。熟读过的语句虽然能在大脑中产生印象,却不能长久地储存在大脑的记忆库中,需要运用时取不出来,所以需要背诵。课本上规定背诵的篇目最好提前背会,这样才会有巩固、背熟的时间,也才能有条件自选背诵补充。不要将自选背诵视作负担,碰到富含哲理的名言警句或喜欢的精美语段,即刻在头脑中过一过,记一记,是花不了多少时间的,而一旦储存于自己的记忆库中,那么需要时就可以信手拈来了。

方法三:记记。“记记”分两方面。

第一,养成积累生字、生词的习惯。语文学习的是书面语,生字,生词是书面语的基础。考试淡化,不等于不重要。每篇课文中的生字应用红笔注音,生词应标【】,并将课下无词义的注释补写在下面。这些标注工作应当借助工具书在预习课文时完成。注音、注释都在课本中落笔,便于结合课文语境掌握。学完一课,要及时将生字生词整理到专用字词本上,这么做便于考前集中复习,也便于使用时查找。课外阅读也应养成如此积累字词的习惯。以上是第一“记”,记字词。

第二,养成摘抄名言佳句的习惯。这是第二“记”。在泛读中,碰到用得着的名言警句佳句,又来不及马上背下,可及时摘抄于“读书笔记”中备用。俗语有“好记性莫过于烂笔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里再强调一句:如有摘抄作业,不要为完成作业而随意摘抄,摘抄的内容必是今后用得着的。

方法四:剪剪。

报纸上见到的短篇美文,或取材新颖,或立意深刻,或构思巧妙,或语言优美,不妨剪贴到剪贴本上以防流失。有空拿出来品味,会获益匪浅。

方法五:练练。

养成独立做练习,及时对答案,善于质疑问难的习惯。与课文配套的练习要及时做,主动做。预习课文时,再把阅读理解题做完,一课刚学完,练习也做清了,多好。平时的练习题与考试的测试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平时做练习,一提笔就要有考一考自己的意识,做时不翻书,独立完成;做后及时对照参考答案或课本批改、订正。批改、订正有技巧:凡空题,错题,补写或订正答案均用红笔,错误答案不要轻易抹去。想想: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做练习还要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时你认为自己答得好,比参考答案强,就在题旁标“?”号,抽空与同学交流,特别是向老师请教,在交流请教中摸索出做题的技巧和规律。这种做练习的好习惯养成了,考试能不胸有成竹吗?

方法六:写写。

语文学习,读与写最重要。这“写”也分两方面谈。

第一,养成多观察,勤动笔,写好观察日记和读书笔记的习惯。这一点强调的是平时练笔,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写观察日记,可取材于一物,一景,一语,一事,取材角度小,容易写具体,写清楚;然后写一点感想,表明一个中心。时间长了,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还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何愁作文课或作文考试写不出作文来。在写观察日记的同时还可穿插写些读书笔记,以促进课外阅读。以上为第一“写”。

第二,养成每次大作文都按“佳作要求”衡量,争取有所提高的习惯。佳作要求是:取材新,内容实,立意深,语言美,构思巧。如果要求一篇作文在五个方面都提高是不现实的,每次至少要求自己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有所提高。这么练习久了,五个方面就都会有长进,写出佳作也为期不远了。

六个方面陈述到此。注意:不要把各种方法的运用,各种习惯的养成割裂开来,那会很繁很累;而要融会贯通,将六种方法融为一体,那才会既轻松又得心应手。当然,采纳一种生疏的学习方法,最初操作往往易遗忘,不顺手,费时间,但持之以恒,变为习惯,直至习惯成自然,就不再是负担,成效也就自然显现出来。

如何学好语文 篇8

【摘 要】 学好语文的重点不在记忆而在于理解,在于运用.学好语文的根本途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态度,启发学生有目的地去掌握去总结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和有效方法,从而迅速提高学生阅读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 兴趣;有效方法;客观规律;积累

【中图分类号】G6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3-0-01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这是每个中学生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并希望老师为本身提供一个答案,指出一条门径以提高本身的语文水平。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呢?

首先,激发学习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也就说明了学习一定要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有兴趣去学习,是学好的根本,学习语文也一样。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学习语文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一蹴而就,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使语文学得更好。当我们空闲的时候,读一读,好的书籍或文章不仅能丰富知识,还能陶冶你的性情。不过,不能只是读,还要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将遇到的好的句子抄下来,并不时地看看,让它们变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才会有所长进,水平才会提高。而且,阅读量大,知识就会十分丰富,一个人的素质也会提高,眼界就会更广,况且,写作也需要素材,只有多看书,多留心身边的事,将书中所讲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写出的文章才是好的文章。古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就是说只有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

再次,要自觉预习,阅读中通过比较法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预习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以求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步骤,是养成读书习惯、提高阅读能力的好方法.预习有粗有细.所谓粗,就是浏览式的阅读,弄清课文的内容,略知文章的写法就可以了.所谓精,就是独立深思的阅读.它不仅要通读全文略知文意;翻查工具书,知生字生词;弄清思路,归纳段意;分析写法,概述中心,更重要的是作分析综合的研究,运用比较法找出规律性的知识.总之,必须抓住要点,掌握方法,才能学到规律性的知识.

总之,“学”是为了会学,“学”的唯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变被动为主动,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语文,按照总结的方法大胆实践,勇于发现,积极探索,就一定能够开启语文宝库的大门,成为当之无愧的语文学习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成婷.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19期.

如何学好高中语文我 篇9

每年高考成绩公布后,都有许多考生懊悔不已。因为,他们没有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不是因为没有学好,而是没有考好,许多该得的分都白白丢掉了。总结考生失分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基础不牢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和对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考核。面对考试的变化,有的考生没有正确、客观、全面地分析,而错误地理解为反正考试不考书上的,看书没用,整天忙于做题与模拟考试之中。殊不知,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各种能力都以相应的知识为载体,没有扎实的基础,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从谈起,能力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平时对知识的掌握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落实到文字上,所以遇到选择题不知如何选择,开放性、主观性试题会说不会答,许多基础性的试题失分严重。

二、审题不清

考试固然讲究做题速度,但没有质量,速度又有何意义?有的考生惟恐做不完,草草审题,在没有弄清题目要求的情况下,又匆匆做答。因为理解不透彻、不到位,造成答题不全,失分很多,甚至发生审题错误,结果一分不得。例如:“认识不正确的有或认识正确的有”,虽有一字之差,答案却完全不同。特别是那些做过的似曾相识的题,稍不注意就会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三、考虑不周考试试题开放性、主观性逐渐加强,是高考趋势。答案非确定性、非惟一性,是该类试题的特点。有的考生在没有经过周密的思考和反复推敲下,便洋洋洒洒答了许多,动笔之前没有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分析,答不中要害,失分必然很严重。

四、答题不美

考试时考生心理紧张,从而引起肌肉紧张,大大降低书写的速度和质量,再加上考生做题时间安排不科学,后面大题留的时间不够用,在考虑不周的情况下,边写边答,书写潦草,乱勾乱画,造成整个卷面不整洁,给评卷教师留下很坏的第一印象。这类试题评分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所以丢冤枉分是理所当然的。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重要任务。习惯是将“知识”转化成“能力”的桥梁,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

那么,高中生学习语文应该养成哪些良好习惯呢?

一、积累的习惯。

我国古代学者十分重视知识积累的作用。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宋代的苏轼则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可见积累对语文学习多么重要。从高考语文优胜者的实践来看,积累也确实重要。浙江省高考状元魏益佳高考语文成绩136分,他在谈到自己的语文学习经验时说:“语文学习是慢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点点滴滴的语文知识,就如一粒粒的黄沙,今天积一粒,明天积一粒,就会聚沙成塔。”他的高分来自高中三年苦心经营的积累。

积累的主要途径有四个:一是摘抄,二是背诵,三是记忆,四是训练。积累的方法有三种:一是单元积累法。就是学习一个单元之后,及时归纳本单元学习的难读字、易错字、成语典故、精彩语段等,力求精要实用。二是考点积累法。就是根据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高考考点,对散见于课本、资料、试卷中的语言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要注意突出

重点、难点。三是易混点积累法。就是对平时训练中遇到的易混知识点,考试中出错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要着眼于辨析疑点。例如,复习汉字字形的识记,就可以采用这种方法,积累一些字形相近而容易写错的字。比如,茶房酒肆的“肆”与肄业“肄”; 寒暄的“暄”与喧闹的“喧”。

积累的内容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积累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的意义和用法。

一是要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一个高中生,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看,至少要有两本词典:一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现代汉语词典》;二上商务书馆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最好能是同时拥有《同义词辨析词典》和《汉语成语词典》。经常翻检,培养对汉字的认读,正确书写和使用的能力。

二是善于对易混字音、字形和同义的词语、成语进行搜集整理:包括教材注释中提到的字、词;分考点训练的资料中的列举的字词;综合训练试卷中出现的字词等。三是掌握词语搭配、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辨析同义词的方法。

(二)积累文言实词《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文言实词120个,其实要适应高考的需要,应该是越多越好。

(三)积累古诗文名篇。

不少人学习文言文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老师一篇一篇地讲,学生一篇一篇地学。到了高三下学期总复习的时候,你问他还记得几篇,他就会茫然地摇摇头说,一篇也不记得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因此,学习文言文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宋代的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的诗书从何而来呢?侃侃而谈、口若悬河、舌如利刃辩才;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才高八斗的智慧;温文尔雅、谦和恭谨,文质彬彬的气质;从何而来呢?从背诵中来。背诵是一个人才能、智慧、品格养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那么,一个高中生需要背诵多少篇章呢?新修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己有明确规定,“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定数量”,在大纲中规定为《蜀道难》、《声声慢》、《长亭送别》等诗词曲50首,《劝学》、《兰亭集序》、《赤壁赋》等古文20篇(段)。这是对每一位高中生的最起码的要求。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除此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在这方面不肯花时间,到了考试时再问怎么办,就好像揪着自己的头发要离开地球一样,那真是毫无办法了。

(四)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

积累名言、警句、典故、故事、精彩篇段,是提高语言修养和作文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我曾经对高三语文成绩比较好的同学进行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注意摘抄一些名言、警句、精彩文段、甚至是成篇的摘抄;注意搜集历史典故和生动的有思想内涵的故事。一有时间,就拿来翻翻,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这些警句、典故、故事等,就会化为自己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增加了语言的文采,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需要注意了是,我们还要有“学以致用”的思想。以往也有一些学生问我,我这个学期摘抄了两大本,怎么一到作文时,仍然感到无话可说呢?这有两个原因:一是你有“兵”不会用“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积累材料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要在写文章时用,到时候你要想到这些材料,要学会用,这发问的同学就是只管抄,不去用。二是抄写时,就没有用的意识。我们的学习时间是十二分的珍贵,我们抄东西时,一定要想到有用没有用,如果这个材料没用,那我宁愿去休息也不去搞摘抄。例如抄一个故事,可以在下面加上批注,提醒自己用在哪些观点之下。我觉得这个做法是很值得学习的。可以说这种做法,是一种经济,高效的摘抄法,你可以试一试。

古人说:“江出于岷山,其源可以滥觞。”知识积累越丰富,聪明才智越易于发挥,而且有利于能力的形成。

二、阅读的习惯。

(一)诵读。诵读就是有声的读书。古代人把上学叫做“读书”,可以看出传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读”的重视程度。今天 许多学生语文素养差的根本原因就是从初中到高中一直都只重视去做各种模拟试题,而没有认真的进行过“诵读”的训练。但是一个人语文能力的形成恰恰是在诵读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教材上选的那些优秀的作品,特别是要求背诵的文章,我们要认真的诵读,除些之外还要找一些文情并茂的文章,拿来反复的诵读,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有的同学可能认为高考不考诵读,诵读文章对考试没有意义。实际上,语文试卷中的许多题目,并不是凭理性的分析而是凭借较高的语言感受能力做出来的。有些选择题,你做对了,但问你原因你可能答不出来,这并不能说明你凭运气做对了,实际是凭语感做对的,正确的语感从何而来呢?从诵读中来。

(二)精读。从形式上看,与诵读相比,精读是一种无声的读,即默读;从本质上看,他是一各伴随着思考、理解、概括、转化、吸收的研究性的、创造性的阅读,是更高层次的阅读。孔子讲“学而不思则罔”,对于精读来说,最关键的一条是在读中要思考,在思考中质疑,即发现问题,实际上有效的阅读,就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阅读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三)泛读。古人讲:“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所以阅读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也就会产生较为深入的理解。如有人读了《荷塘月色》中关于月色的描写,就想起“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的朦胧,又想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恬静,觉得有那么几分相似,由是而到画面所显示的凄婉的美。

既然要求多读,我们就明白一个高中生课外该读什么的问题。我觉得一要挑选《语文读本》是的一些篇目来读;二是读一点名著,按照国家教育部《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一个高中生至少也得读20部以上的名著,这个数字对于面对高考的高中生来说,可能有点大。但现在的学生是一本都不读,这就会造成文化底蕴、文学素养等方面的缺失。

(四)勤动笔。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是要随时记下有用的知识,生字、新词、生动的语句,优美的语段,将读书与积累结合起来。二是点评阅读材料,对其内容、结构、语言、手法直至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独到的点评。点评式的阅读,是中国传统的阅读方法。古代有毛宗岗点评〈〈三国演义〉〉、金圣叹点评〈〈水浒传〉〉,现代有毛泽东点评《二十四史》。三是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三、写作的习惯。

(一)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素材是作文的基础。素材的积累宜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含自身周围环境见闻),这是极为丰富而行动的材料来源;二是学过的课文内容,这也是一个可观的材料库;三是课外阅读(书籍、报刊、影视等)中发现的反映社会生活的典型材料、精彩片断、名言警句等

(二)善于思考。有的同学作文总是简单地叙写身边琐事、没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新颖见解,对生活的观察思考不够深入,没有把握住升华文章主题的关键。考生要想写出思想深刻、见解独到的文章,就必须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的感受、领悟、思考,对其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由表及里”的精加工,力求在生活的矿石中,提炼出珍贵的人生之“金”。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文章的“灵魂”,精深的思考则是使“血肉”中生出“灵魂”的手段和过程。没有精思就不可能对生活进行精加工,就无法使主题思想得到升华。要学会从小处入手,向深处开掘。通过具体平凡的小事、小物和有关细节材料的剖析开掘,揭示出蕴含其中的深刻思想内涵。以一滴水映出太阳的光辉,于细微处体现伟大的精神。

(三)抄写范文。作文水平较差,起点很低的同学,首先在抄写文章上下点功夫,即探照下面讲的三条来抄写:一是选合适的范文,例如,报刊上比较好的散文,或同学中的优秀作文;二要成句的抄写,不可看一两个字,抄一两个字,要做到看一句,抄一句,而且连标点也不要抄错;三要坚持,如果每天抄一千字,那么至少坚持两个月,即可有显著效果,如果坚持半年,那么你的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比看任何写作方法之类的书都管用。

(四)勤于练笔。“曲不离口,拳不离口”,写文章也是如此。练习多了,就会熟能生巧,得心应手。练笔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二是经常写些画家写生式的生活片断、生活场景等,积累素材和技巧。三是及时记下自己的生活感受。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些事情触动了心灵,使自己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就及时的将其记录下来。这些来自生活的思想,往往闪耀着个性的灵光,写进文章就会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五)、反复修改。

上一篇:团总支组织部10月份工作总结下一篇:事业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