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训练及答案

2024-07-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训练及答案(精选11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1

20.解释下列诗句中的加点字。(3分)

①八月秋高风怒号( 大声吼叫)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 一会儿 )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渐近,靠近)

21.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2分)

长夜沾湿何由彻! 长夜漫漫,屋漏床湿,怎能挨到天亮?

22.这首诗所表现的时间是 八月 ,事件是 暴风雨袭击茅屋 ,从诗中的一个词语“ 丧乱 ”可看出诗的时代背景是 安史之乱 。(2分)

23.分别概括前三节诗的内容。(3分)

第一节: 茅屋被秋风所破的情景。 第二节: 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

第三节: 大雨中长夜沾湿的苦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2

(1)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把握杜甫寓居西南的生活经历。

(2)培养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形象,再造形象。

(3)感受作者推己及人、心系苍生、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深味叙事,体悟抒情。欣赏叙事中蓄势和陡转的技巧。

教学方法:

品析鉴赏: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人以“咯血”打比方借以说明李白、杜甫和李商隐的诗风。李白咯血,逆风也会腥膻十万里(借以说明其浪漫主义诗风);李商隐咯血,用白色的丝绢接着,洇开的是意象(借以说明李商隐的朦胧);杜甫咯血吐出的应该是血块,因为他心中承载的是忧国忧民的情怀。今天,让我们感受“诗圣”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诵读感知先有情

1. 教学蓄势。

播放《唐之韵》杜甫片段,指导学生配合乐曲朗读。

2.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为鉴赏作铺垫。

杜甫简介(由一学生回忆,其余学生作补充,主要是了解他个人的经历,识记重要作品)。

写作背景介绍:杜甫早年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因奸臣李林甫专权当道,屡试不第。756年方得一小官,安史之乱时被叛军掳到长安,757年逃出虎口,投奔唐肃宗,被任命为左拾遗。后因上书营救房琅的罢相,触怒肃宗,几受刑戮。759年弃官西行,历经千辛万苦于年底到达成都求亲告友,在浣花溪畔修筑了草庐。漂泊多年之后,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诗人的心情是愉快的,这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了出来。他曾到江畔独步寻花: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也曾在水槛遣心: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不料当年深秋,风雨破屋,长夜沾湿,杜甫一家只好在凄风苦雨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令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诗人在风雨飘摇之中写成此诗,于是这普普通通的茅屋也便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诗体介绍: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以铺陈、记述为主。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体会诗情。

4. 学生齐读,教师提醒需要注意的读音和句读,以及句式的参差变化而产生的抑扬顿挫。

三、寄意遥深“草堂凤”

1. 聚焦叙事,感知诗意。

预设提问:从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本诗是一首即事抒怀的作品。请概括诗歌所写之事。

学生朗读诗歌,借助注释,理解诗句。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各节诗的意思,尝试拟写小标题。

学生交流。预设性生成小标题: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祈求广厦。

2. 悟读课文, 深层解读诗意。

预设提问:

(1)诗人如此细致地刻画秋风卷茅,是何用意?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故作老态?

(3)第二节中,“归来倚仗自叹息”,请联系语境设想,诗人会叹息什么?

(4)“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请深思:“长夜”是指具体的茅飞雨淋难以入眠的夜晚,还是别有深意?

(5)“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里的“寒士”包括诗人自己吗?

学生思考。教师提示学生加强语境意识,揣摩关键词语,深层解读诗意。

预设生成:

(1)一个接一个的动态描写不仅组成了鲜明的画面,而且拨动着诗人的心弦。看着茅草漫天飞舞,无从捡拾,诗人是多么揪心。

(2)不是故作老态,而是身经流离之苦的心理反应。诗人经受战乱之苦,未老先衰,心力交瘁。

(3)由上一节诗歌可知,他在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由“群童抱茅”得出,孩子一为戏耍,二为家里御寒出力。可见周围人的生活与诗人一样寒苦,所以诗人在叹息周围人的苦。人民为何而苦?所以这叹息中也有对时世的哀怨。

(4)由“丧乱”一句可以看出,这一切遭遇皆由战乱引起。“长夜”实际上是双关,诗人由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联想到了历经战乱。颠沛流离的人民,联想到了“山河破碎风飘絮”“风雨如磐暗故园”的祖国,实际上人民就是生活在漫漫长夜之中,国家就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每念及此,诗人怎能不忧心如焚、彻夜难眠呢?由此看出,诗歌写的是诗人一人的遭遇,更是深广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5)“寒士”应该指的是像自己一样受寒挨冻的人,比如包括“群童”在内的所有人,但不包括诗人自己。注意运用“瞻前顾后”法理解诗句,后面的“吾庐”有相关提示。

3. 教师作过渡总结。

杜甫由一人遭遇联想到天下所有寒士,由风卷茅屋延伸到屋漏遭雨,由一次秋日的风卷茅屋延伸到战乱后的无数不眠之夜。这既是诗人的一己遭遇,又何尝不是当时无数百姓的悲惨遭遇呢?无怪乎他的诗歌被人盛赞为“诗史”。

四、忧思沉郁杜甫情

1. 聚焦叙事,体悟情感。

预设提问:前三节诗,诗人为我们介绍了秋风卷茅、群童抱茅、夜雨湿屋的凄苦遭遇。只是客观的叙述,没有抒发情感,这就是“不着情字,尽得风流”的艺术境界。请展开合理的想象,体察诗人的情感。

学生思考并交流。

2. 聚焦抒情,感受胸怀。

师生共同品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体会情感的转变。

学生示范读这一节,其余学生体会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

3. 个性表达,激情交流。

教师创设谈话情境:请以“我看到了一个的杜甫”写一段表达感悟,力求精彩,先小组,再全班交流。

五、“二度再造”入诗境

“唐诗素描”,把诗歌改写成记叙文,创造性地还原诗歌,深化想象和移情。

六、布置作业

1. 探究思考:“群童”在作者的笔下真的是“盗贼”吗?这个情节和作者忧国忧民的理想矛盾吗?

2. 背诵诗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篇3

我漂至北京为稻粱谋最初六年,厚厚六本日历,盖得过线装《全唐诗》的篇幅了。然而,却搬了九次家。说乔迁之喜是大大地美化了,实际是被八位房东以不同的外交辞令驱逐了。我总是不受欢迎的人,因为总是要借别人的房子住。寄人篱下的酸甜苦辣我这辈子算是尝遍了,闭着眼睛也能给《雾都孤儿》写部续集。单位是管出书的清水衙门,穷得连集体宿舍都没有,只恩赐我一张堆满书稿的办公桌。我特意溜到书库看了看,发现积压滞销的旧书快从门缝漫出来了,已无立锥之地。我投奔唯一的远房亲戚,痛说革命家史,以图续接本是同根生的血缘之情,结果见我准备长住下去,亲戚急得快成仇人了,整天摔碗砸盆,杀鸡给猴看。写诗的猴子只得另择生路。又在三里河一位豪爽的朋友屋里搭了张行军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只回去睡个觉,尽量缩小目标。时间一长,生怕把友谊磨薄,生怕豪爽的朋友也变得狭隘了,数数兜里攒的稿酬也快够了,便主动去东郊的麦子店租了间农民房。朋友果然喜笑颜开地帮我运送了一趟行李。我在新居以酒报答他在我落难关头的拔刀相助,他频频举杯:“好好干,前途无量!”

说是新居,其实是二十世纪末中国破得不能再破的住宅了。估计是唐山大地震时期构筑的简易棚,后来覆盖一层油毡作屋顶,和稀泥砌起了四堵红砖墙壁。只有六平方米,只有一扇通风的窗户。幸好另外还有门,没叫我爬窗口进出。苦夏真苦,黑色的七月,我在闷热的小屋里拼命摇铁扇公主的道具,运筹于蚊帐,夜不成寐。真恨不得用高射炮把那些吸血的飞行员赶尽杀绝。我没出国就知道非洲是怎么回事了。

火红的年代,我一边在台灯下爬格子,一边担心下辈子该蜕变成煮熟的螃蟹模样。苦命的保尔,我也明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至于冬天则别开生面,我一下子给装进六平方米的大冰箱了,也许能保鲜,但血液需要循环啊。我买了条削价处理的电热毯,一回家就直奔主题钻进被窝里,像孕妇坐月子,狼外婆来也不开门。我很感谢无名氏发明的电热毯——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使貧寒书生饱享雪夜闭门读书之乐趣。又担心伪劣产品不可靠,电源短路,使我的远大前程胎死腹中,在烈火中永生。临睡前总蓦然回首拔下插头。结果没到半夜就梦见北极了,我像艘迷路的破冰船傻傻地问:“谁把我推醒了?”

痛定思痛,值得夸耀的是:我毕竟是一位在陋屋住过的诗人,学不会李白醉卧长安、天子呼来不上船的精神胜利法,至少也忠实地继承了杜甫苦大仇深的现实主义传统。可即使陋屋,也无法高枕无忧。公安局在去唯一一座公共厕所的必经之路上贴出告示,说这一带属拆迁区,推土机下星期一将准时抵临,望民众提前搬迁云云。房东很高兴,他们去住半年过渡房,即改调为楼房了。他第一次弯腰钻进我狭小的门框,做我的思想工作,劝我另择高枝。措手不及,我一上班即翻出通讯录,挨个给有印象或没印象的朋友们打电话,求他们拉兄弟一把。那一天,所有朋友办公桌上的电话都一个接一个相继响起来,他们也一个接一个在遥远的地方表态,或爱莫能助,或深表同情,或兔死狐悲,或搁下话筒即帮忙改拨其他号码……居然还有两位与我同是天涯沦落人,正准备四处寄发十万火急的鸡毛信呢——我也是他们求援名单上的人。我只得在电话里拍拍他和她的肩膀:“好自为之吧。”

那一星期天昏地暗,我就像被十面埋伏重重围困的小国之君,盼星星盼月亮般翘望救兵消息,而又对睡马路牙子上的亡国奴命运充满恐惧。好歹人还有尊严呢,诗人也是人嘛。每个失望的电话都给我一次打击,四面楚歌中,卧薪尝胆的诗人弱不禁风。我开始做最坏的打算:不顾领导脸色和办公楼管理条例,睡办公室。但办公室的回旋之地仅够打一张地铺,抱膝而眠、琴棋书画全无用。我环顾四壁,准备变卖家产、轻装上阵。城区每逢拆迁,收破烂的就像苍蝇般冒出来了。一台旧黑白电视,他只出价五十元;而一堆衣裤,他按每条四角收购(算批发价?)。大敌当前,我没心思讨价还价,只图赢得身轻如燕,咬牙跺脚大吐血,全便宜这帮破烂王了。我的家当只剩下铁饭碗和换洗衣裳了,刚好装一蛇皮口袋。

我在办公室度过了近乎曝光的一个冬天。那是一种没有秘密可言的公开化的私生活,同事来得早会正赶上我手忙脚乱叠被子。又在东城板厂胡同的书库度过一个春天和夏天。剩余的秋天、冬天又靠其他地方打发。我生命算盘上的春夏秋冬,被一只看不见的命运之手拨来拨去,倒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长期搬迁的生活使我养成习惯:不购置多余的家具,不添加仅仅起装饰作用的物品,甚至,连女朋友都不想找。对于两袖清风的流浪汉,爱情都是奢侈的,会使生活负重、心灵负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8 篇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课文分析:

八月秋高(5)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6)。

仲秋八月的狂风放声怒吼,把三重茅草从我屋顶上卷走。

怒号:大声吼叫。三:表多数。

分析:天气突变,用比拟。“怒号”状风势之猛;“卷”“三重”表受害的严重程度。

茅飞渡江洒(7)江郊,高者挂?(8)长(9)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10)。

茅草飞过江去,洒满岸头,高的挂在大树的树梢,低的飘转沉进水坳。

洒:散落。江郊:江边。者:……的。

分析:“飞渡”、“洒”、“挂?”、“飘转”、“沉”描述茅草七零八落,不可收拾的惨状。

风势猛烈而茅屋残破,茅屋残破又为大雨屋漏的缘由。这样写既让我们看到一幅风猛屋破、情景凄惨的图景,体会到诗人当时面对惨景的心情,又为下文准备了条件。

一、狂风屋破,茅草乱飞。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11)。

南村的儿童欺我年老,好忍心啊,当着我的面作强盗。

忍:狠心。能:如此。为:作。

分析:“南村”表示距离之近。“欺”是一种戏谑方式,因为“我老无力”。“忍能”把欺的程度作了具体细致的刻画。

公然抱茅入竹(12)去,唇焦口燥呼不得,(13)归来倚杖自叹息。

公然把茅草抱入竹林,制止不住,叫得我唇干舌燥,回来扶着拐杖只好叹气。竹:竹林。

分析:建造这间茅屋对杜甫来说,是建得太艰难,显得太宝贵了,所以才竭尽全力制止。“自叹息”表示戏谑之后的无可奈何。

二、群童抱茅,倚杖自叹。

俄顷(14)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15)向昏黑(16)。

不一会儿风止了,乌云如墨,秋天灰蒙蒙渐渐黑下来了。

定:止、住。

分析:顷刻间,再次面临双重威胁。狂风刚过,大雨又来,真是“屋漏偏遇连夜雨,(行船恰逢顶头风)”夜了,家家关门闭户。怎么办?何处去?哪里躲?

布衾(17)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1)

布被盖了多年,冰冷如铁,小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

恶卧:睡态恶劣。

分析:布质被子,多年已“冷似铁”,失去了保暖价值。因小孩“恶卧”,蹬得大窟小眼,破烂不堪,由此可见诗人生活境遇的窘困。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2)如麻未断绝。

床头屋顶在漏雨没有干燥的地方,雨脚象麻线一般没有断绝。

分析:“无干处”指出造成的灾难。“雨脚如麻”状写雨之大,“未断绝”看出雨通宵达旦,持续久。

自经丧乱(3)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4)!

自从战乱以来就很少睡眠,湿糟糟地,长夜漫漫何时明!

何:如何。由:到。

分析:在国破家亡的灾难中,诗人忧国忧民,早已不能熟睡,何况此时此景呢?(更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生活的困境)为下文提问作铺垫。

三、屋漏衾裂,彻夜难眠。

安得(5)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6)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怎么才能得到高楼大厦千万间,让天下的寒士们住下,皆大欢喜,风吹不动,雨泼不进,安如泰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7)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什么时候眼前高耸地出现这些高楼大厦,我的茅屋破烂,自己冻死,也心甘情愿!

呜呼:呵。突兀:高耸。见:通现,现出。足:心足,心甘情愿。

分析:诗人在自己经受生活上、精神上痛苦处境中想到的不是个人而是广大人民所遭受的风雨,强烈希望能尽力解决所有人的困难,这就是全诗的主旨。当然,在封建社会里诗人的愿望是不能实现的。也因为如此,作者进一步表示:只要能解决或改善一下人民的生活问题,自己冻死、饿死也心满意足,就显示出诗人思想境界之高、胸襟之宽和他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当然,诗人所想到的主要是“寒士”,因此,不能与今天革命的人道主义、共产主义相提并论。

“安得”二字语气贯至“……动安如山”为止,这种形似疑问实属慨叹的句式,往往放在结尾处,或抨击现实,或寄托理想,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如《病梅馆记》“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光阴以疗梅也哉!”这种句式要注意一直管到哪里为止。

四、愿现广厦,大庇寒士。

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

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

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

“挂?”、“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全诗兼用长短句,打破七言束缚,作者思想更加无拘无束倾泻出来,加强感染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3.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l.理清诗歌思路,读懂诗歌内容。

2.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学习对比写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课文导入

唐代诗歌谱写了中国古典文学的辉煌。唐代的诗人灿若繁星。今天大家就一起来学习其中最负盛名的大诗人之一――杜甫的诗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精品课件】展示杜甫草堂图片、杜甫头像。

二、整体感知

【精品课件】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可参考【影音资源】《杜甫》

2.了解背景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上元二年(761)的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诗写的是自己的数间茅屋,表现的却是忧国忧民的情感。

可参考【知识总汇】

3.初步感知

(1)播放【音频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以便引导学生快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要求注意:把握字音、节奏、停顿、重音等。

提示

①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②挂I(juàn)塘(táng)坳(ào)俄顷(qǐng)布衾(qīn)

丧(sāng)乱踏(tà)里(lǐ)裂(liè)庇(bì)突兀(wù)

可参考【知识总汇】

(2)自己放声朗读,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读出来。

(3)结合注释,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参考: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三、重点探究

【精品课件】

(一)探究诗歌内容和感情。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下面,我们运用诵读法,逐节探究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

逐节理解步骤:①五个字概括诗节内容――②一个词概括诗人情感、心境――③哪些词语表达情感最形象――④应该怎样诵读――⑤尝试诵读――⑥师生点评。

思考探究,小组交流,展示,师生点评。

[第一节]

1.概括内容:秋风破茅屋。

2.情感:凄惨。

3.如何读出这种惨烈的境况,诗人悲痛的心情?

参考:抓住那些最有表现力的词语“怒号”“卷”“三重茅”重读。对于茅草的命运,诗人的心情是关切的,心随飘转的茅草而动。

4.背景点拨:草屋的来之不易(安史之乱中流亡颠沛,流落四川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完成,草屋的破败直接关系到全家的生活)。

5.找同学诵读,学生大声诵读,注意体会情感。

6.播放【影视课文】第一节,体会感悟。

[第二节]

1.概括内容:群童抱茅去(力求与第一节押韵)。

2.情感:无奈。

3.如何读出这种无奈的情绪?

参考:放缓语气;“自叹息”加重并延长。

4.此时的杜甫四十几岁,何以至此(老无力、倚杖)?

参考:生活的困顿,内心的悲伤。

5.诗人在叹息什么?

参考:一叹息天公无情毁屋;二叹息儿童幼稚,不明作者苦衷;三叹息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初显忧民思想。

6.学生齐读第二节,注意体会情感。

7.播放【影视课文】第二节,体会感悟。

[第三节]

1.概括内容:丧乱长夜苦(长夜难眠苦)。

2.情感:哀伤、悲戚。

3.如何读出这种悲戚之感?

参考:重读“冷似铁”“无干处”“未断绝”“少睡眠”;重读并延长“长夜何由彻”。

4.自行诵读体会。

5.理解质疑:为何冷似铁,而非冷似冰?

参考:“铁”一是很凉、很硬(天寒冷),二是很破旧、很脏,只有一被,无法拆洗(贫穷)。换成“冰”只能表示寒冷,而无被子破旧之意。

6.为何长夜难眠,仅仅是屋破漏雨所致么?

参考:不是,是当时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造成的。

背景点拨:安史之乱前唐朝有5000多万人,安史之乱后人口从5000多万锐减到1000多万。在安史之乱前,唐朝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但是安史之乱后,土地荒芜,粮食短缺,物价飞涨,仅以米为例,物价涨了三四倍还多,可谓民不聊生。

8.播放【影视课文】第三节,体会感悟。

[第四节]

1.概括内容:广厦庇寒士(受冻死亦足)。

2.情感:激昂(心潮澎湃,美好愿望)。

3.如何读出这种情感?

参考:语气:激昂、悲壮;重读“俱欢颜”“安如山”;重读加延长“受冻”“死”“亦足”。

4.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诵诗歌(配乐)。

可参考【影视课文】(无声配乐版)、【微教案】《“安得广厦千万间”赏析》

5.播放【影视课文】第四节,体会感悟。

(二)探究诗人的形象。

请在心中勾勒杜甫的形象,可以将杜甫放在诗句的背景中,也可以是对杜甫身体、容貌、神态等等的联想。

可以用“在面前,杜甫是一个的人”的方式表述。

示例:在卷草破屋的狂风面前,杜甫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参考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在床头无干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寒湿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

四、课堂总结

学生个人梳理总结。

可参考【微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艺术特点》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杜甫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历经战乱折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因此彻夜难眠,“忧”,忧风忧雨,忧国忧民,忧天下。面对这样的现实,诗人从自己痛苦生活体验中发出抑制不住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呼号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这样掷地有声的铿锵诗句,历史过去了已一千多年,但似乎仍在耳边回旋。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诗。

2.搜集杜甫的相关资料,做一期以“走近杜甫”的宣传墙报。

六、板书设计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秋风破茅屋凄惨

群童抱茅去无奈

丧乱长夜苦哀伤忧国忧民

广厦庇寒士愿望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文 篇6

妻子急急忙忙的回屋讲到房屋上的茅草又被风卷离开,你快过去看一下!.我觉得也是一个八月,原先早已深秋了。我拄着拐杖向屋顶瞧了瞧,沉沉的茅草被狂风风靡,卷来到对门残桥旁的柳树梢上,其他的飘转来到浣花溪边。泥路凹凸不平,我只有弓着腰,拄着拐杖,踏着泥泞不堪去收拾茅草。忽然南村的一群顽童跑来,欺诲我年老体衰,竟将我房顶的茅草公然往竹林里抱去,我嘶声叫喊着却没法劝说。万般无奈,我只能拄着拐杖回屋,独自一人哀叹。

夜冷,小孩躲进了褥子里,着褥子已用好多年,如不锈钢板材一样冰冷。小儿顽皮,每夜都是将被子里的补丁蹬破,夫人只能早上缝补。连绵的暴雨倾落,滴答的跌落声令人没法安眠。屋顶漏水,卧室床沒有一块干的地区!

夜长,如麻似聚集的雨点,不断地在滴下。琉璃色的小雨滴将灯油吹灭,浮光一现,如星光一样的破灭了。在那一瞬间,我通过了雨滴,看到了自身往日的场景。自打安史之乱以后,我什么时候安眠过,每天晚上都会挨受这又湿又冷的破被单,一分一秒的数着時间。我常问老天爷,什么时候才会天明,什么时候这一切才会以往呢?

我略微合上眼睛,曾一次次祷告,想象着有一日。到底是何日,何处才可以获得千万间干净整洁的大房间?能使如大家一样在外面漂泊不确定的老百姓已不受严寒,想象着如高山一样在风雨中岿然不动的它。大家聊着,笑着,同她们那般有恃无恐的稳定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案 篇7

【学习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结合注释疏通诗意,积累文言词语。

【助读资料】

1、关于作者:

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

有《杜工部集》。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

的主线,他的诗被后人公认为“诗史”,杜甫本人被尊称为“诗圣”。郭沫若曾评价: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朱德也说“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

秋”。

2、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荒,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

州,又辗转经同谷到了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

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

边,以诗酒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

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风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

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整首诗

表现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改变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3、解题: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

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放情长言,杂而无

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4、学法指导:

(一)、应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

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

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

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

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二)、还要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

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 “三” “洒”

“挂” “飘” “老” “忍” “抱” 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

“呼――不得――” “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

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 “千万” “大庇” “寒

士” “呜呼” “何时” “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

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互检互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怒号( ) 第一文库网 挂I( ) 沉塘坳( ) 布衾( ) 三重茅( ) 广厦( ) 大庇( ) 突兀( ) 2、本文作者 , 时期人,被后人尊称为 ,他的诗作被称

为 。

3、秀一秀 ― 小组代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温馨提示:请参考学法指导)

二、设问导读、合作探究(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何况聪明的你呢?赶快投入

吧!)

1、以小组为单位,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歌内容。把疑惑写到黑板上。

2、组间交流,答疑解惑。

三、交流展示、精讲点拨(抓机会,显风采!课堂因你而精彩)

1、各小组以自己的方式翻译指定文句,下一组的组长先评价或纠错,之后再翻译。

2、教师针对共性问题精讲点拨。

四、巩固练习、拓展延伸(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

(一)必做题:(相信你一定能轻松过关)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2、解释下列词语

俄顷 何由彻 挂I 漠漠 向昏黑 突兀 安得 庇 3、翻译下列句子

(1)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二)选做题:(你是最棒的!加油!)

1、一词多义

(1)高 A.八月风高秋怒号 ( ) B.高者挂I长林梢( )

(2)向 A.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B.秋天漠漠向昏黑( )

(3)安 A.安得广厦千万间 ( ) B.风雨不动安如山( )

(4)自 A. 自经丧乱少睡眠( ) B.窥镜而自视( )

2、各用一个词语概括四个自然段的意思。(每一个词语不超过5个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在朗读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2、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学法指导:诗歌的理解应以有感情的反复朗读为前提,在读中理解感悟,此外还

要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诗人的情感。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互检互测

1、口头翻译本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 篇8

1、能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2、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高尚思想情操。

3、背诵全诗。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2、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一位是杜甫。李白因为他的个性浪漫洒脱,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他被人们称为“诗仙”。杜甫是一位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人们称为“诗圣”。

知道他为什么被称为“诗圣”吗?

(因为杜甫的大多数诗歌传达了人民的心声,表现了人们的疾苦,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而他本人也就被人们尊称为“诗圣”。)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杜甫所写的一首深刻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板书:(放课件,出示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题目。(学生读题目)注意,“为……所”在文言文中是一种比较固定的被动句式,表示被动的意思。“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意思就是“茅屋被秋风吹破了”。“歌”,是古代乐府诗的一种,写法上比较自由灵活,形式上以五言、七言、杂言居多。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

二、讲解写作背景

弄清了题目的意思,接下来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

杜甫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不得志的,也可以说,穷愁潦倒伴随了诗人的一生。公元747年,杜甫来到长安,想通过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伟大的政治抱负,但唐肃宗昏庸、专横,使他的政治抱负破产。

公元755年,也就是杜甫43岁那年,爆发了一场战乱。你们知道是什么战乱吗?(安史之乱)(我觉得学习唐诗,了解唐朝历史,安史之乱是应该要知道的。安史之乱:这是发生在唐朝中叶的一场叛乱。公元755年,叛将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兵变,攻入长安,唐朝开始由盛转衰,直到公元763年,这场战乱才被平息。时间长达8年)安史之乱,使杜甫看到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就是那个时候社会的真实写照。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弃官西行,带着一家老小,来到了四川成都。一年后,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在成都郊区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暂时安定了下来,结束了他那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到了第二年的八月的一天,大风怒号,卷走了茅屋顶上的茅草,接着又下起了大雨,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交加中度过了一个难眠之夜,因此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

下面我们先听录音,请注意艺术家是怎样朗读这首诗的,等会儿我们也要学着朗读。(放课件,录音朗读)

现在同学们也学着读一读。(读书,检查范读)

三、文本分析

这首诗一共分为四节,我们先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诗歌的第一节。

问:我们刚才读了第一节,你们看看第一节写了哪两个事物?(比如说,第一个是秋风,那么第二个是什么?)(茅草)

问:我们再来看看,诗人是怎样描写茅草的?(注意诗中的动词啊,看看诗人用了哪些动词?)(学生分析,讨论)

师:对的,诗人就是这样写秋风,写茅草的。“卷”、“飞”、“渡”、“洒”、“挂罥”、“飘转”,一个接一个的动词,组成了一幅幅清晰的图画,紧紧地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着诗人的心弦。诗人通过描写把这一幕幕惨境,真实地“拍摄”了下来。风戏人,风弄草,何等无情;人看屋,人看草,何等无奈!

问:讲解了这一节,我想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允许同学先讨论一下。(秋风破屋、风卷茅草……等)

(出示课件:风卷茅草)

问:这一节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概括一下。我提供几个词,你们选一选。(提示选择:急、惜、悲、惨、忧。)请说出理由。(担忧、焦急、痛惜等)

(出示课件:痛惜)

师:将第一节诗大声齐读一遍。

学习第二节。

(过渡语:茅屋被秋风吹破了,茅草有的被吹过了浣花溪,有的被挂在了高高的树梢,有的沉入了塘坳,难道就没有飘在地上可以捡回来的吗?我们来一起看看诗歌的.第二节。我也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

(老师提醒:这一节中,老无力、忍能、公然、呼不得等字要重读。叹息这个词,要读出诗人的那种无奈叹息的感情。请再读一读这一节)

问:下面也请同学们用四个字来概括一下本节诗的内容。大家讨论一下。(点人回答,教师注意点评,也可以请学生进行点评)(群童抱茅、倚杖叹息等)

(出示课件:群童抱茅)

问:茅草被卷走了,如果将掉在地上的茅草捡起来,多少还可以修理一下茅屋。可是,这时却跑来一群孩子把草抱走了,无论诗人怎样的喊叫也没有用。文中诗人用了一句话描写了自己当时的心态。“归来倚杖自叹息”,我们来分析一下诗中的这个“叹息”,他“叹息”什么呢?

师:诗人一叹自己命苦,茅屋被秋风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办呢?二叹自己年老力衰,没法将茅草拣回来。三叹自己的周围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贫苦的人,虽然是一些不值钱的茅草,但是落地之后还是有人在风雨之中抱走了它。四叹这些孩童也是生活所迫,迫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个“叹”字真是写尽了诗人内心的凄苦、凄凉。

问:在这一节中,诗人称这些抱走茅草的孩童为“盗贼”,你认为妥当吗?

(学生讨论、发言,注意点拨;出示课件《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总结:这里,我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吧,看看是不是有助于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杜甫曾经离开过草堂,他把草堂暂时交给一个姓吴的亲戚住。原先,杜甫住在草堂,他家西边的邻居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妇人,老妇人因为穷困就经常来草堂打枣充饥。杜甫走后,姓吴的亲戚为了防止老妇人过来打枣,却筑起了一道篱笆。

这一下,老妇人生活没着落了,就托人带口信给杜甫。杜甫听说后,就写了一首诗给姓吴的亲戚,其中有这样几句,“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意思是说,老妇人也是穷得没有办法才来打枣吃,如果不是因为“困穷”又怎么可能到这个样子呢?所以我原先是任她来打枣的。希望你也这样做。

那么,在本节诗中,诗人称孩童为“盗贼”,也不过是一时气急的话,并不是真的说这些孩童是盗贼,也就应了诗中的一句话“不为困穷宁有此”。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当时因为战祸连连,人民已经是穷困不堪了,“路有冻死骨”是经常能看到的现象。正因为看到了这一点,也才有后面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的政治理想。

全班同学齐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过渡语:茅草没了,屋破了,诗人这个时候最担心什么呢?(下雨)看看第三节,诗人杜甫正碰上了这样的遭遇。“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真是祸不单行啊!老师范读第三节。注意,“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两句朗读的重音应该落在“云墨色”和“向昏黑”上)

师:对的,这一夜诗人是彻夜未眠。为什么?睡不好。为什么睡不好?“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盖着旧被子,孩子又把旧被子踏破了,又怎么睡得好呢?我们现在生活都很幸福了,估计同学们可能没有这样的体会,我是有这样的体会的。被子如果时间盖长了,就会变得又硬又冰,睡觉就会睡不好,正因为这样,所以小孩子才把旧被子踏破了。由这两句诗,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诗人当时已经困穷到什么地步了。

问:接下来我想提一个小问题:联系到我上面讲的安史之乱,你们想一想,这一节诗中所讲的“丧乱”是指什么?“长夜”这个词有没有双关的意思?(学生讨论,教师注意点评)

师:“丧”在这里指的是家庭的不幸,“乱”在这里就是指的“安史之乱”,一个“安史之乱”不仅使唐朝由强盛走向了衰亡,而且给人民带了多大的痛苦,多大的不幸啊!多少人家破人亡,多少人流离失所,这样的长夜何时是一个尽头!所以这里的“长夜”不妨理解为既指眼前难眠的长夜,也指战乱的生活没有一个尽头。

问:如果说,在第一节诗中,因为风吹破了茅草屋,诗人的心情是“忧”,是“着急”,是“痛惜”,在第二节诗中,诗人是“叹”,是“无奈”。那么,这节诗中诗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也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字来说说。(教师也说几个词,供学生选择。选择:惨、愁、苦、怜、悲,学生讨论,出示课件:忧伤)(忧伤、悲苦、凄苦等)

全班齐读第三节。

学习第四节。

(过渡语:别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由个人的艰苦处境联想到其他人的类似处境,这就是伟大的杜甫,这就是杜甫草堂流芳千古的原因。诗人又是怎样表达这份感情的呢?我们来欣赏最后一部分,请先读一读这一节)

问:请仍然用四个字概括本节内容。(大庇天下、广厦万间、企盼广厦等)(出示课件:企盼广厦)

师:“企盼广厦”是诗人的一个美好愿望。“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铮铮壮语,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关心人民疾苦的博大胸怀。这让我想到了曾经在陕西流传的一首民歌,其中有这样两句:“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千百年来一直震撼着读者的心灵。这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所说:

(出示课件)“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请齐读这一节。

四、结束讲授

(过渡语:这首诗,我们已经一小节一小节地讲解完了,我们最后全班齐读一遍,整体感知一下诗人当时的情景和思想感情。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老师提醒的一些该重读的字词)

总结:诗为事作,屋因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花海灿烂,草堂的浣花溪边也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得以实现。如果诗人在天有灵,我想他定会感到欣慰了。出示课件: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

这是朱德参观杜甫草堂后题的一副对联。我们来一起读一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阅读训练及答案 篇9

1、重视“朗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所以在本节课中,我充分调动学生“读”。采用了听范读、个体试读、分组读、个别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领悟感情,在读中品味语言。

2、课堂教学中注重提问的设计,既注重了目标性又注重了趣味性,例如:第三段学完并未直接进入第四节,而是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当学生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哀叹、发泄、痛哭、打算修屋等时,再进入第四段学习,此时杜甫的胸怀之博大,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就更能震撼人心。

3、注重课堂生成。在第一个教学环节――与文本对话中,让同学们互相质疑时,二班有同学提出:群童为何抱茅?对此问题我没有立即否定,而是让同学讨论,得出的答案真是精彩纷呈,有言调皮淘气,有言带回家烧火做饭、铺床、补自家漏雨茅屋等等,孩子回答令我惊叹。就此我随机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归来为何叹息?”(在别班此问题解答不尽人意)而在二班“叹息”内容便迎刃而解了。

4、联想与想象是语文的翅膀,缺少联想与想象的语文课也就缺少了灵性。为此,在进行教学时,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对此我设计了穿越环节――假如我们能够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一千多年前,站在诗人杜甫的面前,你想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些什么?借次对话让学生能认识杜甫的形象,感受杜甫的心情,进而领悟诗歌的主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三作文 篇10

南边村子里那群小孩儿又来我这深山老林,你说这小孩儿也不怕被狼吃了,到这来欺负我这个弱老头。说和我玩儿捉迷藏,让我闭着眼数数,幸亏我上过几年学,不然到1000000我还真不知道怎么咋数嘞。 “我开始找了!”我喊道。 只听耳边一阵奔跑时带起呼呼的风。

我睁眼一看,顿时生无可恋,不知如何形容自己的心情,我刚收的那堆茅草没了,望着那几个小孩儿远去的背影边追边喊:“站住!站住!”不行,嗓子哑了,追不上了。你说这是啥时代啊,遇上诈骗集团也不能打110。回来想倚在屋上休息。结果那土块还不停的往下掉,每次都正中靶心。

你说这天咋和六月似的呢,那片黑压压的乌云,就这么屁颠儿屁颠儿的跟着风跑了过来。太阳的离开带来了一拨黄衣小兵不停地向身后泼撒墨色。他们似乎还是秋天的叛徒,冬天的使者。散向人间的还有那丝丝寒意。这些小兵似乎是刚来的也不懂规矩,不知不觉便玩儿high了,就忘了那泼墨机还在运作,墨变成了雨,哗哗的流个不停。

“哗啦啦呀哗啦啦。”我不禁唱起了歌。只为歌颂这场恰到好处的大雨。屋中的雨已积了半尺之深。你看这雨,咋不再下大些呢,不然明天就能建个室内游泳池了,不是漏天的!你看我那床破被子湿的呱呱的,省得过两天我还要去洗,我躺在被雨水浸湿的床上,望着桌边形成的一道道瀑布,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不过这夜竟如此漫长。不管了,不管了,都是经过安史之乱的人了,还怕这些吗!

过了这一夜,我感觉我要正经一点做好好做个人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初三作文 篇11

狂风日日怒号,可今日的风尤为狂暴——杂物横空,惊风呼啸,卷起数重茅。一个老人伫立在屋子旁边,拄着拐杖,无奈张望,望着几根茅草忽然凌空飞起,洒落江际;也望着几根茅草无精打采,跌破水面。只见棵棵茅草皆在一片混乱中打旋,原来破旧的茅屋被秋风砍破。茅草四飞,那个人伸手去拦,但寒风凛冽,僵硬的十指根本无法触及。

忽的,南村的几个顽童跑了过来,大声吹着口哨,每个人都从四处捡起几根茅草捧在手里,再细细数一数,数到最后个个都喜笑颜开,打着闹着一哄跑走了,拐进了了一处小竹林。任凭那个拄着拐杖的老人在身后如何喊叫、哀求,那些顽童都没有再回过头看一眼......

老人见此也不再继续向前追,兀自转头回了家,只是轻叹了一声,不知是在叹自己还是在叹这世界。老人的胸脯微微颤抖着。

不久狂风渐渐平息,可那如铁疙瘩般的浓得化不开的墨色云朵却铺满了天。秋季的天空,本就阴沉,加上这云也就更暗了。这老人的家里十分简陋,只有一个破床板,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的破被褥,被子下挤着几个冻得瑟瑟发抖的孩子,他们蜷缩成一团,仍抵御不了这渗骨的寒意。“刺拉”一声响起,在夜色中尤为刺耳,原来是被褥被蹬破了。四处漏风的破被子,加上没有一处干燥的地面,这又湿又冷的长夜该如何挨到天亮啊?!

人满腔悲愤,待孩子们都睡去后,他一步步挪到门口,冲着茫茫苍天喊道:“我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的大屋,在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来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能露出笑脸!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出现这么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屋子破漏,我受冻至死也心甘啊!”

上一篇:万圣节整人恶搞短信下一篇:物业保安部月度工作计划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