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 篇1

《金匮要略》的水气病篇学习中有很多难点,因为其中讲述了大量病机、病理,而且很多是通过脉法来进行讲解的,篇中提到了水肿的很多不同表现,把水肿分成了风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黄汗五种。但是有一些病现在争论的也比较多,比如说黄汗,它到底是什么病?里边有很多问题未解决。譬如说这里边治疗“气分”病,两个方子,一个是“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另一个方子是枳术汤方,“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两个方子治的是同一类证,一证二方,怎么去认识它们?另外还有一些方子,比如说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后世应用也很多,在治疗水肿、肾炎中都是很常用的。

现对其中的几个方证进行探讨,这些方证是我们临床中常用到的,如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水肿、心源性水肿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的水肿等,现将个人平时读书的一点心得和临证的体会进行总结。

一、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的临床应用

我们首先看一下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应该说我对这方子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搞不清它真正的机理,不理解仲景当初为什么会设立这方子。从这个方子的药物组成来看,五味药,很简单。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从药物组成及处方用量看,此方的重点一定在石膏和麻黄上,而且石膏和麻黄的用量都是非常大的,麻黄用到六两,比我们常规的发汗剂麻黄汤中的三两增加到了六两,而石膏相当于大青龙汤中石膏的剂量,所以说越婢汤和越婢加术汤它们到底有什么样的奥妙在里边?这也是我一直探讨的问题,因此,看书时对这个方子也格外留意,出现这个方子的地方也会引起特别关注。

说到越婢汤这个方名,大家公认度比较高的还是成无己说的“越婢者,越脾也。”婢是脾之误,为什么呢,他说麻黄配石膏组成的这个方,它是发越脾气、布散津液,这个提法到目前为止认知度是比较高的,当然也有不同意见,的时候,出自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越婢汤”当为“越痹汤”再证”》,从文字、文献的角度入手分析,作了一些考证,认为是治疗痹症的一张方子,比如麻黄和石膏的配伍是治疗热痹或寒热错杂的痹症,中间也讲了很多,当然最主要的是从医理的角度证实越婢汤就是越痹汤。因为《内经》讲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所以在内之五脏六腑和外之皮、脉、肉、筋、骨,都是表里相合的,在《内经》也有详细的论述,包括五脏痹和五体痹,在《金匮》中也提到了很多,比如说肺痹、血痹、胸痹、骨痹等等诸多病症。

越婢汤中,麻黄、石膏的量非常大,就从水气病篇来看主要是治风水,治疗风水的方子里边有两种重要的观点: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这个方子从这个角度讲应该是一个发汗剂,除了治疗风水外,在后世《千金方》中,就是越婢汤加白术和附子,不过仍然叫越婢汤,这是治疗一些关节疼痛、下焦脚弱的祛风剂。《外台秘要》中在越婢加术汤的基础上加了附子来治疗,“肉极,热则身体津脱,腠理开,汗大泄,厉风气,下焦脚弱”。下焦脚弱实际上指的就是下焦痿弱无力,厉风气包括一些肌肤痹痛等,包括《外台秘要》中的西州续命汤(麻黄、石膏、桂心、甘草、芎藭、干姜、黄芩、当归、杏仁),其实从组成来看就是越婢汤,治疗或痹不仁,四肢急痛,说白了就是麻黄和石膏的这么一个配伍,后世也是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甚至加附子来治疗一些热性痹症,而且往往症状比较重的时候,用以上的一些方子。比如说神经科常用的小续命汤,治疗中风或类中风的一种病证;还有风引汤,里边有很多石头的药物,和干姜等大热之品,那么越婢汤、越婢加术汤、越婢加术附汤是治疗热性、重症痹症的常用方,其组成让人想起非常有名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所以说越婢加术汤完全可以用于痹症的治疗。

《金匮》里面还有一张方子叫木防己汤,在痰饮咳嗽篇有相关论述,“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里是它的一个主治,它的组成是:木防己三两,生石膏十二枚如鸡子大,桂枝二两,人参四两。叶天士、吴鞠通在用这张方子时,做了一下加减,去人参、加入三仁汤的一些组成,杏仁、薏苡仁、白蔻仁、通草、滑石,海桐皮、蚕砂、姜黄等,名为加减木防己汤来治疗一些湿热的痹症。其实木防己汤中主要的成分是石膏和桂枝的一个配伍,越婢汤是石膏和麻黄的一个配伍,再加上白术或苍术,因而以之治疗痹症是完全可以说得通的,所以在搜集文献时,发现很多用越婢汤加减来治疗热痹、寒热错杂的痹症,这是一个很好的配伍方法,值得研究,也是越婢汤在后世的一个运用。

我特别喜欢这个方,像水肿、湿疹、肾炎都是可以运用的。越婢汤或越婢加术汤临床应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来治疗湿疹,包括一些风疹、痒疹,其实在《金匮水气病篇》提到了这一问题,比如在条文中,见到“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泻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这里面就讲到浮为风,风气盛则往往表现为隐疹,浑身瘙痒等一系列症状。比如说越婢加术汤是治疗风水的一个主方,那么它完全可以用来治疗这个“风气强”的隐疹,用开泄的方法来发越水气,汗出以后则热得泄,那么身体的瘙痒等一系列症状都可以解除。包括《伤寒论》中桂枝二越婢一汤、桂枝麻黄各半汤,都可以通过微汗法用于身痒、隐疹等的治疗,现代文献中也有很多用越婢加术汤治疗水疮湿疹的报道。

其实我个人也曾经治过一个这样的患者,并且留有非常深的印象。患者女性,是某食堂的员工,到了端午节食堂自己包粽子,加工过程中像粽叶、米、枣都是需要用水浸泡,工作量也是很大。到了第二天她从手指头,也就是指甲缝部位出了很多小水泡,开始并没有太留意,后来两手都起了水泡,沿着胳膊最后到颜面,继而全身都出现了水肿,并且后来挠出来很多皮屑、疤痕,看了很多家医院,都是考虑过敏,应用了抗过敏治疗,口服氯雷他啶、静点葡萄糖酸钙、甚至激素治疗,但是时好时坏,最后也没有什么好的解决办法。之后经朋友介绍来到我们这里,她的这个症状从中医讲就是湿气在表。该患者四十多岁,身体挺好的,经过辨证,用到了越婢加术汤,用量也是比较大的:麻黄18g、生石膏60g、苍术15g,生姜、甘草、大枣常规用量。结果用完药后,皮肤瘙痒的症状明显好转,渗出也改善很多。后来又陆续来我这里看了几回,说是外边药房不给她抓药,因为麻黄量太大了。最后一共吃了二十多副,水肿、皮损均完全好转了。

我们回过头再去看《金匮》中的一些内容“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洪气相搏。风强则为隐疹,身体为痒,痒为泄风,久为痂癞”。所以说越挠皮损越严重,形成痂癞。“气强则为水”出现了颜面等部位的浮肿,这样用越婢加术汤是一个很好的治疗方法。自此以后,个人的一个体会就是,很多类似的皮肤病要想到中医的溢饮、风水,用越婢汤、越婢加术汤、大小青龙汤,可能对这种隐疹、水肿、水泡、水疮有一个很好的作用,当然这也是个人的一点看法和体会。

还有一些水肿,包括最常见的肾性水肿,往往表现为开始的颜面、眼睑的水肿,也有一些人,可能受到一点风气之后继而出现了全身的浮肿。《治验回忆录》中有这样一个医案:有个患者在被雨淋之后全身湿透了,回家之后换了身衣服,没有太注意。但是几天之后便出现了发热、头痛、恶寒、身重等一系列不适,用了发散药,微汗以后再没有继续服药。过了几天竟然全身浮肿,一按便有凹陷,怕冷、身痛、无汗,这个时候我们可能会用五皮饮、五苓散多一些,但是这些方子并没有明显疗效。包括苏叶、桂枝等发散药也配合应用,效果仍不理想。最后用到的就是越婢加术汤。那么这个方中最大的看点是什么呢?就是麻黄的用量,麻黄用到了45克。当然这个患者25岁左右,身体基础可能还是很好的。相信我们现在临床中麻黄很少能用到如此大的剂量,其他就没有太特殊的了。石膏30克、苍术12克、生姜少许。结果患者服完药后盖被躺床上便汗出如洗,换了好几次衣被。肿一下子就消了。再吃一副,这个水肿的症状便完全消失了。所以这里边值得注意的一个就是麻黄的用量。

后世很多人对越婢汤作了一些探讨,有人讲这里边最主要的药是麻黄和石膏。吴鞠能称麻杏石甘汤是一个辛凉重剂,其实越婢汤也是一个辛凉解表的方子,因此,有些文献就将越婢汤列为辛凉解表剂。我们对这个方子比较感兴趣的是该方加上白术或苍术之后,它就变成了一张发越水气、消肿、散肿的方子。如果加上半夏就是我们呼吸科常用来治疗肺胀的主方,重要的是方中加上白术或半夏之后,它的治疗方向就不一样了。同样若加上附子又变成了一张治疗痹症的方子,仅仅一味药的变化就能产生不同的治疗作用,所以这个方子有很多内在的韵味值得大家去探索。

这张方子在后世也有一些变化,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讲到用小青龙汤和越婢汤同时来用,以开太阳治疗痰饮病。但是我们发现叶天士在用这张方时往往把麻黄给去了,加上桂枝,变成了桂枝和石膏的配伍。对于这种配伍方法,从我个人的角度更加推崇麻黄和石膏的这么一个配伍关系。在 《临证指南医案》中叶天士用桂枝石膏的配伍来治疗一些温病、温疫的一些方法,这个也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总结和探讨的,毕竟麻黄那么大的量可能真的会有一些风险。而桂枝石膏的配伍,我们每一个人都敢用,这也给我们大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另外,越婢汤和麻杏石甘汤也有很大的不同,在麻杏石甘汤中麻黄四两、石膏半斤,配伍是1:2的关系。前两年在广州的一篇论文中探讨的就是麻黄石膏的配伍关系。比如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石膏的比例是1:1好,还是1:2好,还是1:3好,最后还是仲景原方中1:2的配伍关系是最贴切有效的。越婢加术汤治疗其他的病症,比如呼吸科出现的心源性水肿,肺心病出现的右心衰竭。我们引用一下西苑医院原来的一位老大夫赵锡武,有一篇文章介绍他以真武汤配合治水三法治疗充血性心衰。真武汤是这里边一个主方,茯苓、芍药、生姜、白术、附子,另外治水三法就是《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到的“开鬼门,洁净腑,去宛陈莝”。“开鬼门”就是汗法,通过宣肺透表使肺气宣发,营卫调和,最后达到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的效果,水肿自然会消除。赵老师开鬼门的方法便是真武汤,配上越婢汤或越婢加术汤。“洁净腑”我们都知道是加一些利尿药。“去宛陈莝”主要是讲活血法。

我们今天主要讨论一下开鬼门的方法。赵老师有几个医案,比如说有一个病人:56岁女性,气短、心慌、咳嗽三个月,吐白痰、不能平卧、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呼吸音减弱、水肿。用的方子是这样的:附子9克、芍药12克、生姜、甘草、大枣,里边还有麦冬、党参、五味子,量不是很大。最主要的是里边用到了石膏15克、麻黄5克,这就是一个开鬼门法的配伍,在他的方中经常会出现这一配伍方法。

二、黄汗及桂枝加黄芪汤

在《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还有一个问题,我们想搞清楚而一直没搞清楚的,就是黄汗。到底黄汗是什么病?至今没有完全说清楚,但是在《金匮》中有芪芍桂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一系列治疗黄汗的名方。桂枝加黄芪汤中黄芪的量并不是很大,其实它仍然是一种汗法,在方注中也提到要温覆取微汗,这就是一种用汗法治疗黄汗的的方法。什么是黄汗?“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后面还有相关论述,其实主要想表达的是身体汗出色黄时用桂枝加黄芪的用法。另外在黄疸病篇中仍用到这个方子。“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脉浮,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所以此方的重点还是在于汗解,而非用黄芪来固表,所以黄芪的用量并不大。

对于什么是黄汗,很多人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说有学者讲到黄汗是因为当时人们服用丹药,比如铅、汞、砷中毒后所引起的,虽然当时炼丹成风,但不见得每个人都有条件服丹药。张仲景的方不是说是他自己创造的,更多的是将春秋、战国、包括一些汉代的方收集了起来,那么我们就不知道在汉之前是不是已经盛行服丹药了;第二,这样铅、汞中毒就会出现黄汗吗?好像也很难肯定,再一个就是服用丹药者相对来说是一些高层、士大夫之类的人,而张仲景所面对的平民百姓是很难有这条件的。所以这种说法有点靠不住。

另外在张仲景条文中是这样论述的:“黄汗从何得之?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所以这也说明黄汗的发生与服用丹药没有关系,后世认为黄汗则是一种汗腺的炎症,是由于细菌侵袭皮肤所引起的,但是这种观点虽然合仲景之“汗出入于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但是谁会跑到污水中去洗澡呢?这种说法可见也不是十分可信的,不过黄汗病我至今没有遇到过,而治黄汗病的桂枝加黄芪汤曾经用过一回。这是一个支气管扩张的女性患者,比较矮胖,就是夏天最热的时候穿着羽绒服来找我,说浑身上下出汗,而且特别粘,极其怕冷,舌厚腻微黄是一个热的表现,湿热闭阻阳气,看了之前别的大夫的方子,如当归六黄汤、三仁汤等,但是对这个患者没有效果。想了半天也没有特别好的办法,用了桂枝加黄芪汤,因为有汗出,怕冷,用上黄芪心里比较踏实一点。桂枝10g、生黄芪15g左右,加了一点茯苓、苍术、泽泻等化湿的药,大概两周后症状好转很多,汗出见好,羽绒服也脱下去了。所以这算是自己的一点体会吧。

有人讲单用桂枝汤会怎么样?另外黄芪用在一个湿热证的病人身上,会不会出现敛邪或助湿的可能?其实汗出、水肿,包括我们用防己黄芪汤时,患者的舌苔也是厚的,湿热的可能也是存在的,所以说黄芪完全可以用于湿热的病证中,再加上一些清热利湿的药物,并没有助热助湿的可能。在水气病篇还有两个方子--防己黄芪汤和防己茯苓汤,黄芪均是用来治疗汗出,水肿的问题,所以说用黄芪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三、气分病二方的认识

在水气篇中比较感兴趣的是另一个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二两,附子一枚炮),首先来看这个方子主要是治疗“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扶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则荣卫不利,荣卫不利,则腹满肠鸣相逐,气转膀胱,荣卫俱劳,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疾;阳不通则恶寒,阴不通则痹不仁。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实则矢气,虚则遗尿”。这样一个病机,仲景给它一个名字叫气分。气分病如果出现了肿胀为主的症状,“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主之”。

我们来看这个方,桂枝去芍药,这个方子我们在《伤寒论》21条中就已提到: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为什么呢?去芍药之后就完全是一个温阳通阳的方子,所以桂枝去芍药实际上就是温通上焦的阳气,不管是心气还是肺气。另外,我们很熟悉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它是温通肾脏,发越肾气来助邪外出,而这样两个方子放到一块时,它实际上就是麻黄桂枝和附子细辛,加姜草枣的结构来温上下二焦来治中焦病,所以它叫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这个方中没有什么利水药,如茯苓、白术之类,但又为什么放到水气篇了呢?其实后世陈修园对这方子有体会,他加了一味知母,叫消水圣愈汤,用以治疗心肾阳虚引起的水肿,这个方我也比较感兴趣。赵锡武老中医曾经在治疗心源性水肿时提到这个方子。赵老有一个医案:男性,54岁,咳喘5年,近两天出现咳喘不能平卧,下肢浮肿,当时诊断为肺心病、心衰,用药后心衰基本控制,但此次感冒咳喘发作后出现痰多,尿少,肢肿,心下痞满,腹胀不适的症状,患者也表现为一个重病面容,口唇发绀,典型的肺心病表现,后来老先生就给辨证,为心肾阳虚、痰湿阻滞,用温阳利水、蠲饮化湿的方法,方用消水圣愈汤。说的就是在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基础上加一味知母,知母为什么加?我们可以看一下张仲景治疗痹证用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吃了这副药之后浮肿很快就消除,所以这也是桂枝去芍药加麻附辛的一个应用。本人也用这个方再加一些辛夷、白芷来治疗一些寒性鼻炎、流清涕等一系列冷证的鼻炎效果非常好。

气分病的另一个治疗就是枳术汤(枳实七枚,白术二两),这个方子结构非常简单,就是枳实七枚、白术二两,在仲景方中,用枳实来消痞,配白术以消食,用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但是到了后世,这个方子有了一些变化,应该是李东垣的老师张易水。他把白术的量明显加大,加上一点枳实,这是张易水的枳术丸,李东垣从这个方中就悟出了很多东西,首先用白术来补脾胃的虚弱,枳实量比较少,关键是用荷叶包上之后蒸饭,把胃气补强,起到一个消食、消痞、强胃的功能,他从这里边也可以衍化出许多名方,比如说橘皮枳术汤、木香枳术汤、曲麦枳术汤、半夏枳术汤以及儿科中常用的枳实导滞汤,这些可能都是从枳术汤中衍化而来的。我们来看枳术汤,不仅是气分病的治疗方法,后世也用以治疗便秘等等。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 篇2

【摘 要】 目的:探讨形成性评价对《金匮要略》教学的影响。方法:选取两个班级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班采用一般终结性评价,观察班采用形成性评价,对两个班同学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和考核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对自己学习效果和状态评价方面,观察班要优于对照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班对课程改革的认可度达到100%;观察班与对照班对课程投入精力没有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核成绩观察班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形成性评价在对同学投入学习精力没有明显影响的情况下对提升《金匮要略》考核成绩有显著帮助。

【关键词】 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金匮要略;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04-0173-02

《金匮要略》属于中医临床基础课程,历来都是中医院校里医学类专业同学的必修课,一直都是中医课程中的重点学习内容。《金匮要略》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成书年代距今较为久远,所用都是汉代行文方式,文辞古奥,因此学习起来较为困难。书中记载了40余种疾病,同现在《中医内科学》中所讲授的内容相比较也毫不逊色,同学往往反映其条文深奥,内容繁杂,头绪太多,难以掌握,学习时往往事倍功半,对本门课程具有较高的畏难情绪,导致每次考核的结果都不尽如人意。由于该课程难度相对较大,且一次考试就认定该课程成绩的终结性评价也不能合理反映同学的学习情况,任课教师针对本门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以期找到合适方法。想要让同学减少在学习《金匮要略》过程中的困难,就必须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如今大学教学中引入了自主学习,让同学真正成为教学中的主角,各大院校的许多门课程都在不断改革,形成性评价已经成为考察学生学习情况的主要方法之一。有鉴于此,《金匮要略》的教学改革也势在必行,任课教师要加大形成性评价的力度,并全力倡导。经仔细分析后,任课教师提出,如果教学的改革先从学生最关心的终结性评价开始,把最终的评价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那么学生将会逐步降低对《金匮要略》的畏难情绪,继而展现浓厚兴趣,教改的效果就能更加突显。因此,此次教学改革的重点在于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能像以往一样让期末试卷占有绝对的主导,要在考核中引入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应该从平时点滴就开始,让最终的成绩更加贴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本次任课教师抽取了一个班级采取形成性评价作为观察班和另外一个采取常规终结性评价的班级作为对照班进行抽样调查并统计分析。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观察班有同学54人,年龄19~23岁,平均(20.70±0.77)岁。最终有效问卷回收53份,男生19人,女生34人。对照班有同学50人,年龄19~25岁,平均(20.90±0.95)岁。最终的有效问卷回收47份,男生12人,女生35人。任课教师在期末考试后对两个班均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在问卷数量、男女生性别、年龄方面经统计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班采用常规教学,以任课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终结性评价按照平时出勤率占10%,期末试卷成绩占90%的比例给出。观察班除了出勤率之外,还加入一系列的形成性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教师每次课的课堂提问,同学定期在课堂进行病案分析,抽查背诵《金匮要略》中的重点原文,撰写学习心得等。除一般方法外,任课教师还需在教学中挑选部分内容引导同学进行自行授课。本次教学改革就选择《金匮要略》中吐血、下血、肠痈、妇人胎癥鉴别、胞阻这五方面内容进行分组讲授。全班同学自行组成5个小组,每个小组在选取内容后组织人员搜集授课资料,并完成相应的多媒体课件,然后每个小组选举一名代表进行不少于10分钟的课堂讲授。同学在备课的过程中如有困难可以向任课教师提出要求加以辅导。需要提出的是,在准备过程中所有5个小组均独立完成了全部内容,没有寻求教师帮助,而且总体授课情况令人满意。在每个小组授课结束后经全班同学和教师按各占50%比例的分数给出授课成绩,得出最终的授课评价。最终形成性评价中期末试卷成绩占60%,出勤率、提问、条文背诵、病案分析、心得体会、自行授课等综合成绩占40%。学习成绩等级评定,分数≥90为优秀,分数≥80为良好,分数≥70为中等,分数≥60为及格,分数<60为不及格。

1.3 统计方法 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行χ2表示,设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学习效果比较 经过对课程进行形成性评价的改革后,观察班同学与对照班同学比较,对自身《金匮要略》学习效果和状态的评价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需要说明的是,因采用不记名问卷,问卷统计过程中发现有同学没有全部完成所有统计问题,不能计入,故统计的成绩总人数和统计的问卷数不一致,但这并不影响任课教师对两个班级的成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2.2 学生对课程改革的认可程度 经过形成性评价的改革后,观察班同学对本课程考核改革的认可程度达到了100%。

2.3 两组考核成绩比较 经过形成性评价改革后,观察班和对照班的卷面成绩和综合成绩均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2、表3。

2.4 两组学习投入精力比较 在形成性评价改革后,两个班级同学对本课程所投入的精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从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在学习效果和状态方面,观察班要优于对照班,而且观察班对课程改革的认可度达到了100%。另外,统计结果表明,在对投入课程学习精力没有明显差别的条件下,观察班最终成绩优于对照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考试改革对培养同学的综合素质来讲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的教育理念早已转化,大学所培养的不能是只会死记硬背的“人才”,社会需要的是会把知识灵活运用的实用型人才,考试改革可以看做是一个风向标,引导师生将注意力到更为切合的方向上来。李氏[1]对《金匮要略》课程革新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的思考与本活动是一致的。本次活动对中医经典课程评价体系进行了一定的革新,经过一个学期的实践,我们对其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通过各种方式的考核最终构成同学整个成绩的形成性评价。在完成形成性评价的过程中,任课教师认识到这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认识更加合理,更加接近真实水平。《金匮要略》课程的成形性评价包括了对学生自行授课的教学评价,同学反映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之由被动的灌输式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在学生备课的过程中,他们再一次深入整合自身所学习的基础知识,使之进一步整体融合,才能灵活运用。“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各小组的授课实践,在具体的运用相关知识之后,加深了他们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从而在这部分知识点检测上同学基本上没有失很多分数。同时,同学反映在进行考试改革后,他们体会到了形成性评价是一个学期的总体评价,不是“一卷定终身”而最终临时抱佛脚。一方面督促了同学平时的学业,一方面也减轻了期末负担。统计结果表明,形成性评价并没有加重同学平时的学习负担,亦无须投入更多的精力。在学生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也体会到,同学其实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中医基础知识,通过自主授课的方式可以促进他们将学过的知识主动的综合运用,即使没有教师的帮助,学生依然可以很好地把之前的知识加以整理并形成体系,其综合素质肯定会得到一定提高。考试的改革对教师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它可以使教师的注意力贯穿到课程的始终。形成性评价是关系到整个课程的,在上课过程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反映出该同学对本课程的认识,掌握程度,同时也最能体现出同学学习的真实水平,这帮助教师更好的掌握自身的授课情况。最终成绩统计分析表明,观察班同学的成绩虽然优于对照班,但是低分段同学差别不大,这与任课教师对平时不认真同学的关注度不够有关,需要在今后的教改中进一步深入分析。同时也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自身的能力,如:牛氏[2]提出,讲好《金匮要略》教师必须具备深入浅出的讲通能力、互文引证的讲透能力、抽丝剥茧的讲精能力和旁征博引的讲活能力这四种能力。这些问题《金匮要略》任课教师都将会加以密切关注并寻求更加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李晓冰,谢忠礼,赵云芳.《金匮要略》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2(23):69-70.

[2]牛锐.具备4种能力,讲好《金匮要略》[J].中医药导报,2013,3(19):130-131.

浅谈学习《金匮要略》心得体会 篇3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应该说积累下来了不是文化瑰宝,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闪着耀眼光芒的一颗明星,那就是“中医”。中医四大经典中,两本是仲景所著,仲景不是神人是什么?经过几番查阅资料后,仲景是处在**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洛阳、南阳,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仲景目击心伤。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当时,在他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仲景为了学习医学,就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又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而张仲景竟尽得其传。何颙在《襄阳府志》一书中曾赞叹说:“仲景之术,精于伯祖”。真是青出于蓝而甚于蓝。

《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表现了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这告诉我们,要成为一名良医,得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后人尊称他为“医宗之圣”。静静想想,牛顿说过:我的成功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取得的。我想仲景也不例外,只不过历史亡失,并没有把所有的历史记录下来,仲景之前除了《内经》外,应该还有不少很优秀的医学著作。但是,内因是取到成功的根本,仲景的个人才能才是他成为千古圣人的根本原因。不然,仲景之后又有多少人能够写出像《伤寒杂病论》这样的千古经典巨著呢?屈指可数。

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中这样写道:“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一方面,自然界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也存在致病因素可使人发病,记得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世界主题,其实我们可以自豪的说:你们out了,几千年前,仲景早就这样要求我们了。仲景就是仲景!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中医闪烁的一点就是治未病,不仅是要未病防变,还要已病防传,一脏有病课传变他脏,调治未病之脏,这样才能防止疾病蔓延,促使机体功能恢复。我想这还得以后到了临床自己慢慢体会才是。

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甘草干姜汤方:甘草四两(炙)干姜二两(炮)此病属于虚寒肺痿仲景巧妙的运用仅仅两味药,炙甘草甘温补中益气,干姜辛温温复脾肺之阳。两药辛甘合化,重在温中焦之阳以暖肺,因肺为气之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阳振,肺课温,寒课消,实乃培土生金之意。区区两味药,被仲景用得出神入化!

仲景在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提到: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泻心汤方:亦治霍乱。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学习金匮要略的感想 篇4

摘要:《金匮要略》既是一门基础医学学又是一门临床学科,其“水气病”理疗至今仍指导着肾脏病的临床实践。文章分析了张仲景对于“水气痛”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6点(1)对于水肿的病因病机的论述内容丰富,(2)辨证证型与临床特点紧密联系,(3)注重临床病变的轻重缓急,(4)治则治法临床疗效显著,(5)具体证冶分析详尽,(6)预后分析详细。中国论文网 http://

《金匮要略》对于“水气病”的认识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中的有关条文。仲景在《伤寒论》中并没有直接阐述“水气”一词的涵义。考之原文,对水气的证治的论述即有明确指出心下有水气的小青龙汤方证,也有虽未明言,水气而实为水气为病的真武汤方证。《金匮要略》中所述之“水邪”之所以称为“水气”,而不是以“水饮”代之,是仲景用来强调水气的产生与气机受阻或气不化水有关。一方面,水在体内的运行输布,有赖于肾阳的气化,脾气的转输,肺气的宣降以及三焦的道调气化,另一方面,水可以化为气,气亦可化为水,水与气之间关系密切,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水气”是一种病理产物,研读《金匮要略》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出其中对于水气来源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误治后损伤脾胃阳气,致中阳虚而水气内停,如茯苓甘草汤证,汗出过多,伤及心肾阳气,如伤及少阴肾之阳气,气不化水,水不化津而泛滥的禀武汤证。下焦素有水饮,发汗过多伤及心阳,心火衰不能下制肾永则肾水上泛,如茯桂棱甘草大枣扬证,邪入三焦,决滨失职,邪入少阳,影响三焦调畅可致水结火郁,如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失治而致外邪入里,膀胱气化不行,水道失调,水蓄予内,如五苓散证,素有水饮内停,感邪后引动水饮,致饮与邪互结为病,如十枣汤证。从水气病的相关条文论述以及治疗方法和药物应用来说,在《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之中的内容属于现代中医“水肿”的范畴。结合原文和笔者体会,仲景对于“水气病”的相关论述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对于水肿病因病机的内容丰富

感受外邪,水为风激。正如原文中论述“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水相搏,风强则为,此为黄汗。”(2)(注按照书中《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章节条文号码,下同),此条文论述了风水的发病机理以及风水与黄汗的鉴别。

肺失通调与肾虚水犯。正如原文中论述“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小便即难。”(9)本条以脉论病,强调肺肾两脏与水气病的关系。

脾肾阳虚。正如原文中论述“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心便不利,自当愈。”(12)本条论述下利后由于脾肾虚弱导致的水肿及阳气通利则病愈的内容。

肺脾肾和三焦功能失司。正如原文中论述“师曰寸口脉砬冗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名曰:血分。”(19)本条以脉论病,强调肺脾肾和三焦与水气病之间的关系以及血病及水的病机。辨证证型与临床特点

论述“水气病”的临床分型。“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1)说明本病主要包括以上5个方面内容。

论述每个证型病变的临床辨证分型的要点及临床表现。“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久不愈,必致臃肿。”

阐述某些病证的鉴别诊断,如风水病虽然发病与感受外邪有关,而且表现出与太阳经病变相类似的临床表现,但是由于同时具有脉浮而紧、恶风、骨节疼痛等表现,两者临床上的鉴别诊断相对容易。

论述脏腑与“水气病”的关系。学习相关条文论述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对于水肿病变的认识具有相当深度,他在总结前人关于本病的论述后提出脏腑水气病变的临床特点,使我们看到水肿既可以表现于外的肢体肿胀,同时也可以停蓄于内影响脏腑功能,而且临床症状差异较大。“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13)“肝水者,其腹大大,不能自转侧,胁下疼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14)“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15)“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渡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16)“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17)从上述内容可以对于五脏水肿病变有清晰地认识。注重临床病变的轻重缓急

病变的轻重缓急直接影响方药的选择和应用,临床对于病变的治疗即使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也要考虑不同的治疗方法,这种思想正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内容之一。《金匮要略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关于病变在气分、水分还是血分的论述正是这种辨证论治学术思想最好的体现。正如条文所述。“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去水,其经自下。”(20)“师曰:寸口脉迟而涩,名曰气分。”水气病变不论哪个证型,均表现为气分病浅易治,血分病深难治。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血病及水,水病及血。仲景在此通过妇人的病变进行说明,但在疾病的具体治疗上不限于妇人,治疗是否正确会出现不同的转归。并且指出气分的治疗原则是温阳散寒和温通阳气。冶则治法临床疗效显著

通过学习《黄帝内经》和《难经》等著作结合临床实践仲景在治疗上总结前贤经验,提出影响后世医家的两个重要的治疗原则指导临床治疗;发汗、利小便。“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18)攻下逐水。“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有水,当下之。”(11)我们可以看到仲景对此论述十分详尽,与病变在气分、水分还是血分相互呼应。疾病不同病位和阶段,临床辨证选择不同的冶疗方法。具体证治分析详尽

对于风水、皮水、黄汗以及水在气分等证候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不同的证型其本证、兼证和合病均有相应的方药进行对证治疗。例如风水表虚证“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已黄芪汤主之。腹痛加芍药。”(22)而风水夹热“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揭,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23)对于风水与正水的汗法并治“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26)仲景对于本病认识深刻,在本篇的(5、24、25、27、28、29、31、32)条文中分别详尽的论述了各种不同证型的治疗、方药及临症加减。对后世临床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判断病变的预后

疾病发展和变化具有一定的临床规律,经过长期观察总结简明扼要的预后判断。“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10)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仲景在《金匮要略》对于水气病论述内容丰富,其辨证论治思想体现在从疾病病因病机、临床分型、证候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疾病与脏腑之间的关系以及病变在不同阶段的辨证分析、对于每个具体证型的治疗方药和兼夹症、并发症的治疗,几乎包括疾病发生发展的每个环节,是历史上第一次对于本病的总结。论述详尽,用药精当,充分体现了其独特的辨证特色。提出影响后世对于水肿的重要治疗原则“急则治标,发汗、利小便,攻逐之法因势选用,缓则治本,温肾利水、健脾化水。随证施治,攻逐适当,不忘护正”,至今仍然作为重要治疗原则应用于临床。在具体治疗过程中,可谓守常达变,充分体现辨证论治和三因制宜的中医特色,用药精炼,配方严谨。其中,在利水剂中配伍使用行气或益气的药物,确为发前人所未发,形成其独特的治水必治气的治疗理论,为后世治疗水气病奠定了基础。

学习英语的感想 篇5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2011年6月8日

关于英语语法学习的一些感想

以前就听学长说,来了吉大就得听听李可访老师的课。这次有缘报到李老师的选修课《英语语法知识》,深感荣幸,有机会听高人指点一二,让我受益良多。

李老老师讲课风趣,严谨,而且犀利,完全颠覆了我对高中语法和句子以及英语的认识,许多平时做过的习题,在老师的讲解下,可谓千变万化,答案不一啊。让我也明白了,许多的问题,根本就没有标准答案,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向不一样,问题的答案就不一样,此可谓: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闲事少扯了,下面言归正传,以下是我对英语语法学习的认识以及我的建议:

一,学习要有深刻的印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离开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孤零零地讲解语法知识的教学方法,已被证明是失败的。如行为动词的一般现在时时态,主语为单数第三人称的陈述句,该动词加-s(es)这一概念,老师讲起来好讲,学生听了也明白,可是用的时候往往搞错。这并不是学生不知道在动词后加“s”或加“es”,而是练得太少,没有形成言语技能和语言技巧。而您通过反问学生,让我们回答一些问题(通常我们都是答错的),您再引经据典,给我讲述正确的答案,让我们在短时间内,映像深刻,现在对您将的一些内容还是记忆犹新!

二,多练习才是王道。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方法,都不能只靠讲语法规律,而必须突出精讲多练,练得有法的原则。教师应想方设法变通设计的句型,调动学生参加语言实践的积极性。把死的语言材料变成课堂上生动活泼的言语交际,使学生在积极兴奋的状态中,通过听说训练,对所学句型达到熟练掌握,脱口而出的程度。在学生对所学的语法项目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时候,再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可及时地归纳讲解,然后进行多种形式的活用练习,这样才会逐步地掌握并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我想这也是您上课和我们互动的原因吧。

三,语法学习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根据语法的交际功能,运用一定的运用语法项目的情景,设计合适的话题,使学生在话题中自然接触语法现象,体验语法结构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使语法教学更趋形象化、直观化、真实化和趣味化。

四,语法也会过时。历史是在不断的前进的,语法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多多少少的发生变化,借用鲁迅老先生的一句话来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同理其实世界上也本没有语法,说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语法了。举个例子吧(自己编的例子),话说唐朝时,中国国力强大,是世界头号强国,西方那帮小国家就想来唐朝发财,西方诸国也想与大唐交好,西方便兴起了一股学习中文的热潮,当时某知名学者还编撰了《现代汉语语法》一书,甚是畅销。时间斗转,来到了21世纪,某英国人来中国旅游,见到熟人他不说‘你好’,反而道‘**吉祥’,究其原委,原来他在英国学习汉语是用的还是唐朝的那本语法书,可笑可笑。这个例子未免有些过于夸张,但是其中的寓意去及其深刻啊。无时不告诫我们,学习就要学最新的,语法也是会过时的。

五,我们邀接受英语汉化的事实。也是最近我问外教Mr_Word的话,我问,你们接受‘long time no see’这样的句子吗?他说是的。近些年来,随着英语的普及,也是大量的英语汉化了,以我们国人的思维,去说英语的句子,这本是不符合语法的,错误的。但是,让我们想象,什么是语法呢?不就是大家说话的习惯吗,现在中国15亿人都这么说,这就是语法!只能说我们说的不地道,你能说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说话是错误的吗?说道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个实验:把5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在笼子的另一端挂上香蕉,但是,只要那只猴子敢去抓香蕉,工作人员就用水龙头去喷他和其他的4只猴子,只要那只猴子去摘,其他猴子就打他,久而久之,这5只猴子谁也不去摘香蕉了;有一天,工作人员,用一只新的猴子去换了一只出来,新的猴子不知道,就去摘香蕉,结果可想而知,被其余四只猴子揍了一通;接下来又换了只。。。。就这样5只猴子都被换了出来,知道为什么不摘香蕉的5只猴子都不在了,笼子里的猴子都不知道为什么不去摘香蕉,但是只要谁去摘,就要揍他。这与语法的形成是多么的相似啊,只要大家都说这样对,那就是对,说不对,就是不对。所以说,15亿中国人都接受了汉化的英语,那他就是语法。我是这么想的,也许过于片面,但这是我的真实想法。

六,这也是对您的建议。我希望您仔细看一下四和五所说的内容。我觉的您明年可以开一个《现代英语语法》,我们抛弃所谓的条条框框,看看现代的英国人是怎么说英语的。谁说语法是死记硬背,谁说英语对交流用处不大,我觉的要学好英语,语法很重要,要学好语法,就要学当代的语法。这些都是我以前上初中想的事,这次听到您的课又让我想起了好多。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这短短几周的课中(虽然有几次和高数课重课了,没到),我受益良多,在此深表感谢。

小学生学习的感想:学习心得 篇6

用优秀的成绩,用我们的努力,那便是对他们最大的安慰。那么如何考出好成绩呢?今天,我就来说几个学习小窍门:

一、上课时间最重要。

上课时间是学习新知识和温习旧知识的“黄金时间”。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上课时老师讲的都是重点,所以上课一定要认真听。

二、课后总结好习惯。

课后小结是为了查漏补缺和温习旧的知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也可以找到一些不会的知识。

三、错题一定要弄懂。

对于数学错题,在补题之前,要先想一想自己为什么错了,是不会做,还是不细心,或者是其他原因,还要弄清这一类题的方法。对于语文错题,如果是基础知识不对,那就是知识不牢固,要把一些需要积累的东西,背一背;如果是阅读题,就要多读课外书。

我相信,只要你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的学习态度,你的成绩会有所进步。

妈妈的话:

亲爱的宝贝,妈妈爱你,这一点任何时候都不要质疑。可随着你的长大,你开始有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评判标准,你的看法和行为也不停地冲击着妈妈的思想,越来越多地是你在引领着妈妈。

从这篇作为成绩优秀学生的发言稿,看到你愿意将自己的方法分享出来,妈妈很高兴。妈妈见证了你一点一点的进步,也相信在未来的路上,你会更强大,更自信,更健康!

文/李怡歆

小组合作学习的感想 篇7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样一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新课改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学生决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寻找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基本认识能力,提高学生的学力水平;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信任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一个轻松宽容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自己的失误;对学生的评价,不再是分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发前进的“泵”;不把知识作为“绝对的客观真理”强加给学生,把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真正当作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教学活动的要求。

刚开始在班级内实行小组合作的时候,我还只是实现了形式上的小组合作,上课时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来安排自己的教学内容,自己认为重点或难点的地方讲解一下,当然,也是借助小组合作来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由于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不是十分了解,所以我相信这个时候的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最高效的,各组的负责人由于对组员的情况缺少直观的认识,也没有发挥自己应有的职责。这时我开始留心“预习提纲”式“导学案”。

导学案是教师站在学生的角度为学生主动学习而设计的自学方案,为学生健康成长开辟的崭新的天地,它摈弃了以往教师备课时忽视学生的做法,更加关注学生的多元智能。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易于发挥个人创造力、发扬集体协作精神,提高学习成绩;学生可以一改往日被动的局面,以主人翁的身份投入学习活动,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能在适合自己的学案中逐步展露自己的优势,因材施学,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体验到学习是件快乐的事情。

以“小组导学案”引领课堂教学

——《黄河的主人》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新课程有效教学的重心是学生的“学”,要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先学后导,问题评价”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过程一:走进黄河

(一)资料整合1、提前一周布置学生查找有关黄河的资料(文字、图片、音乐均可)

2、将查找的资料存入小组课时包。

3、小组同学对资料进行学习并分类

如:(1)黄河的地理位置

(2)历史上的黄河

(3)今日的黄河

(4)有关黄河的成语、古诗和文章等。

(二)课程整合(音乐欣赏课)

欣赏《黄河大合唱》

1、以讲故事的形式简介词、曲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并板书课题:

[黄河大合唱词 光末然 曲 冼星梅]

师生共同交流,了解并熟悉(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和八大乐章。

2、导听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播放带视频的多媒体课件。)

(1)导听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2)导听第四乐章《黄水谣》

(3)导听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

(以上乐章边听边做必要的讲解。)

3、学生讨论和交流自己的感受。

过程二:课堂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这是小学苏教版第八册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袁鹰,原题是《筏子》。文中通过描写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的壮观景象,向大家展示了机智勇敢、勇于同大自然抗争的艄公的伟大形象。目标任务:

1、对课文要多读,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需认识,不要书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明白为什么把艄公誉为“黄河的主人”?体会艄公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黄河”,指名通过资料和欣赏,黄河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教师讲解引导过渡

3、板书课题

二、检查读书情况

1、学习伙伴互相检查读书情况并评价。

2、出示生字词,指一小组汇报字音、字形。

3、指一小组同学汇报读课文。

三、小组合作,生成问题(出示导学案)

1、小组学习

(1)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2)读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3)说说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汇报

分别指不同小组进行汇报搜集的资料和不懂的问题,引导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师总结,汇总问题

1、对本节课没有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总归纳。

2、读一读本节课没解决的问题,并记录下来,便于课下思考。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复习导入

1、幻灯片出示黄河图片。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河的主人》,齐读课题。

3、说一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都有哪些收获,还留下什么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1、请一小组读课文,思考问题

2、出示导学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导学案的填空,并划出重点语句进行体会。

三、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1、到展台前展示,并评议解答。

2、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进行指导

(1)出示中心句,指导读

板书: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2)出示描写黄河壮美的句子,指名读,并播放黄河录像,谈看后感受,指导朗读。

师旁白:这就是九曲回肠、奔流不息的黄河,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受?

(3)体验羊皮筏子的惊险

学生汇报,相机出示描写羊皮筏子的句子,谈体会,读中感悟。

(4)领略主人的风采

出示第6自然段,自由读,抓词语谈感受。

板书:沉着 胆大心细 技艺高超

3、出示中心句,完成答疑

四、教师总结,拓展练习

1、老师出示赞美艄公的诗句。配乐范读。

师旁白: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还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驾船经验,让人肃然起敬,老师想用一首诗来赞美他,请看。

2、你想怎么赞美艄公?

五、再读课题,加深感悟

请带着对艄公的敬意,再读课题

板书设计:黄河的主人

勇敢 智慧 镇静 机敏

艄公沉着 胆大心细 技艺高超(此为学生板书)

过程三:黄河伴我行

一、合作探究

1、小组交流课时包中的资料

2、根据分类自由组合小组再进行交流

二、汇报展示

1、对黄河的了解

2、有关黄河的诗文

3、教师出示《黄河颂》,配乐朗读。

三、小练笔

1、你也来赞美赞美黄河,可以是诗歌或文章形式。

2、展示交流。

课后反思

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了展示自我的空间,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围绕上节课生成的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说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是“黄河的主人”?

2、我不禁提心吊胆,为什么艄公却很沉着,而且皮筏上的乘客也都谈笑风生呢?”,依据“先学后导”的教学思路,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全班汇报,教师再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出示重点段落,以读为主线,谈感受为辅,让学生走进文本。还恰当运用媒体作用,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黄河的壮美。在课堂上出现了灵机一动的生成,王超同学在谈到羊皮筏子的小、轻和危险时,我脱口而出:“这样的羊皮筏子你敢坐吗?”,他说不敢。我抓住这一生成,下面的环节就让学生讨论理由,来说服王超同学。结果明显看到学生的兴趣高昂起来,纷纷找课文中能表现艄公机智、胆大心细、驾驶技术高超等语句来谈,这也正是解决课文中关键问题所在,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了,我不禁暗自高兴。现在想来,这就是所谓的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学生不可能完全按照老师的备课走,在课堂上需要老师跟着学生不断改变自己的教学设计,从而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附小组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漂、系”两个多

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20世纪4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以散文影响最大。出版散文集有《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及《袁鹰散文集》等。

第一课时

【我学会的生字词】

磁力 艄公 漂流 整个 吞没 体积 竹篙 滚滚

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凭系

【小组内谈一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1、2、3、第二课时

【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1、课文中的“黄河的主人”指。因为他

所以成为黄河的主人。

上一篇:我们的老班作文400字下一篇: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