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剧猫的赏析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剧猫的赏析

音乐剧猫的赏析 篇1

《猫》是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据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T·S·Eliot)的儿童长诗《老负鼠的实用老猫经》(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cats),亲自改编成脚本而创作的音乐剧。1983 年,该剧在音乐剧的最高奖—第37 届托尼奖的评奖中获得了七项托尼大奖(Antoinette PerryAward),且与《悲惨世界》、《歌剧院魅影》和《西贡小姐》并称为英国四大经典音乐剧。<猫>的艺术特色

1.音乐元素

在音乐剧作品中,音乐起着展现角色特点、推动剧情、突出戏剧的特点与个性魅力的作用约瑟夫·克尔曼认为:“在音乐戏剧中,关键并不是脚本(虽然这是一部歌剧赖以诞生的温床),而是脚本被音乐所重新诠释后的结果—— 最终的决定因素是音乐⋯ ⋯ 音乐能在最严肃的意义 规定戏剧形式⋯⋯从这个意义说,‘作曲家也是戏剧家’⋯⋯尽管诗歌的适应性很强,意义明确,但即使最富激情的念自也只能在受限的感情层面上发挥效用,而音乐却可以自然而然超越这个层面。音乐能够极其直接、单纯地呈现感情状态和感情层次。”韦伯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具有现代主义的色彩,他在和声的基础上,运用了很多不协和音程与和弦,很多音乐在结束时并没有结束在调式主音上,而是直接进人另一调式乐段。这些大胆的尝试,使这些音乐听上去新颖,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听觉盛宴。《猫》全剧近三个小时,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大部分乐段是为了塑造剧中各种性格不一的猫的形象,如领袖猫、魅力猫、犯罪猫,韦伯为它们创作了专属的音乐,当其中的某段音乐响起,便预示着这段音乐所代表的角色即将上场了。在这些乐曲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由魅力猫— —格瑞泽贝拉演唱的《回忆》(Memory)。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咏叹调,音域不是很宽,从大字组的G到小字二组的降e,整首歌曲旋律简单,朗朗上口,但是想要将它唱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伊莲·佩吉(Elaine Paige)是剧中魅力猫的表演者,她深情又高亢的歌声将一只落魄老猫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如今无家可归的落魄与无奈,以及她渴望能被大家接纳而回归家族,获得新生的惆怅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歌曲比音乐剧还成功,2O年来被许多音乐家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演绎.约150多位音乐家录制了近6OO次。

2.舞蹈元素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育作为表现手段,动作必须经过提炼、加工以及美化。音乐剧中的舞蹈不是单独的一个艺术品,而是为了刻画角色的性格、表现戏剧冲突、叙述故事情节、外化角色心灵、抒发情感而服务的。“现代舞之母”邓肯指出:“舞蹈的目的是要表现人类灵魂中最崇高也是最内在的各种情感,舞蹈必须为人生带来和谐之感,它既是炙热的又是欢腾的。”l,舞蹈设计师吉莲安·莱尼(Gillian Lynne)为编排此剧的舞蹈,用一段时问观

察猫的生活习性,发现了猫的神秘性感、冷漠高傲等特点,创造了不一样的“猫”的舞蹈。其中集合了以现代舞、芭蕾舞、爵士舞和踢踏舞等舞蹈设计和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的舞蹈编排。这些舞蹈对演员的舞技要求很高,因其动作幅度较大,演员需要有很好的柔韧性与表现性。在“杰里科舞会的邀请”这一段中,白猫维多利亚在皎洁的月光下,随着柔和的音乐起舞。她的双臂向上展开、旁腿的高度控制后,又缓缓地落下,双臂随之轻柔地下压。这组娴熟而收放准确的动作,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只真正美丽、优雅的自猫;魔术猫有一连续的高难度大跳,表现丁那神秘的不可思议的魔力。可见,舞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表现力,可以给人们最直接的视觉冲击,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引起与观众问的共鸣。

3.舞美元素

音乐剧中除了音乐和舞蹈元素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 舞美元素。精致的舞美设计也是《猫》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音乐剧开始后,映人大家跟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地上随处可见废报纸、旧轮胎、废弃的家具、碎石堆等等。背景是用灯光打出的深邃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和一轮明月悬挂在云彩后。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是不会引起人类的注意的,而对于要举行派对的猫们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这里所有的道具做得都比正常的要大得多,这正是约翰纳·皮埃的用意所在,通过这些环境,让观众觉得熟悉但又陌生,将视角切换到猫的角度。约翰·纳皮

埃在《猫》剧中不仅是布景师同时又担任了服装设计师的职位。他为剧中每一只猫都“量身定做”了符合他们个性的衣服,如魅力猫穿着脏兮兮的灰毛皮外套与里面的黑色晚礼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观众可以看到她光鲜照人的从前和现在令人同情的境遇;摇滚猫是个性与时尚的代表,他身着黑色连体衣,脖上戴着金色的长毛领和带刺的项圈,腰上还系着一根闪亮的银色腰带,像一头英俊又酷的公狮;当然,还有魔术猫的灯衣,让人眼前一亮,似乎顷刻间也感受到了魔法的魅力等等。在服装的设计方面,由于导演与服装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为其又添加了很多戏剧性因素,使全剧精彩不断、层出不穷。

音乐剧猫的赏析 篇2

《猫》音乐剧成熟时期的经典剧目, 被誉为世界历史上最成功的音乐剧, 其与《悲惨世界》、《西贡小姐》、《歌剧魅影》并称为英国四大经典音乐剧。它于1981年5月11日在新伦敦剧院首演而一炮而红, 成为世人瞩目的音乐剧。这部经典的音乐剧在全世界掀起一股热潮, 它以14种语言, 40多个版本, 在全球近300个剧院, 超过150个城市演出。人们因其高品质的音乐, 演员淋漓尽致的表演, 引人注目的新颖的服装设计和舞美而疯狂, 每天都有近9000多人次观看, 每场演出都是座无虚席, 喝彩声不断。迄今为止, 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超过5000万人观看过《猫》。它创造了音乐剧演出的奇迹, 成为全世界巡演时间最长、票房收入最高的音乐剧。1981年, 它获得了伦敦晚会权威奖 (London Evening Standard Award) ;1983年, 又获得了第37届托尼奖 (Antoinette Perry Award) 的7个奖项, 这是音乐剧的最高奖;先后两次获葛莱美最佳演出录音奖, 是名副其实的音乐剧之王。

《猫》的剧本

《猫》由英国作曲家安德鲁·劳埃德·韦伯 (Andrew Lloyd Webber) 创作。剧本是根据诗人T·S·艾略特 (T·S·Eliot) 的儿童长诗《老负鼠的实用猫手册》 (Old Possum’s Book of Practical Cats) (又名《猫经》) 为脚本而进行的二度创作。歌词由理查德·斯蒂尔戈和本剧导演特雷沃·努恩对原诗略加改编和创作而成。

在韦伯小时候, 他的母亲经常给他读这些诗。1972年当他在伦敦一家书店重新看到这部作品时, 唤起了童年的回忆, 让他产生了要把这些诗改编成音乐剧的想法。从1977年到1980年, 他完成了其中的部分选曲并将它们拿到辛蒙顿音乐节去表演。一向非常支持新音乐路线的艾略特的遗孀瓦莱利特·艾略特 (Vaierie·Eliot) 也参加了此次音乐会, 并对这些作品作了高度评价。她鼓励韦伯继续创作完善剧情, 会后又将一些艾略特生前未发表的诗集交给了他。这些诗中有一首名为《格瑞泽贝拉———魅力猫》的诗吸引了韦伯, 他认为这首诗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戏剧性, 经过与导演特雷沃尔·努恩 (Trevor Nunn) 的探讨合作, 将这首诗作为全剧的主线发展了剧情, 由此完成了《猫》剧的完整的结构框架。

《猫》的剧情

《猫》的剧情很简单, 整个剧本主题是爱与宽容, 这也是其戏剧元素的体现。在一个安静的夜晚, 一个废弃物场的角落里异常热闹, 杰里科猫族正在这里举行每年一次的聚会。众所周知, 猫有九条命, 升天以后可以获得重生, 而猫们就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为了得到这次机会, 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 费尽心思地表演着, 用歌声和舞蹈来讲述自己的故事。一只无比邋遢的老猫引起了整个猫族的敌视, 这便是全剧的最重要的角色———“魅力猫”。原来她曾经是猫族最美丽的猫之一, 因其厌倦了猫族的生活便外出闯荡, 而世态炎凉, 让她耗费了青春, 吃尽了苦头, 如今她再出现在猫族时已是一只丑陋无比的老猫了。作为一个背叛者, 众目睽睽下她深情地唱起了《回忆》 (Memory) 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 唤起了对她的深深同情和怜悯。最终, 经历战斗的猫们宽容地接纳了她, 让她坐上了轮胎升往天堂, 重获新生。至此, 欢庆会闭幕。

《猫》的艺术特色

1. 音乐元素

在音乐剧作品中, 音乐起着展现角色特点、推动剧情、突出戏剧的特点与个性魅力的作用。约瑟夫·克尔曼认为:“在音乐戏剧中, 关键并不是脚本 (虽然这是一部歌剧赖以诞生的温床) , 而是脚本被音乐所重新诠释后的结果———最终的决定因素是音乐……音乐能在最严肃的意义上规定戏剧形式……从这个意义说, ‘作曲家也是戏剧家’……尽管诗歌的适应性很强, 意义明确, 但即使最富激情的念白也只能在受限的感情层面上发挥效用, 而音乐却可以自然而然地超越这个层面。音乐能够极其直接、单纯地呈现感情状态和感情层次。”[2]韦伯创作的大部分作品中都具有现代主义的色彩, 他在和声的基础上, 运用了很多不协和音程与和弦, 很多音乐在结束时并没有结束在调式主音上, 而是直接进入另一调式乐段。这些大胆的尝试, 使这些音乐听上去新颖, 给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听觉盛宴。

《猫》全剧近三个小时, 共二十三首乐曲组成。大部分乐段是为了塑造剧中各种性格不一的猫的形象, 如领袖猫、魅力猫、犯罪猫, 韦伯为它们创作了专属的音乐, 当其中的某段音乐响起, 便预示着这段音乐所代表的角色即将上场了。

在这些乐曲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由魅力猫———格瑞泽贝拉演唱的《回忆》 (Memory) 。这是一首旋律优美动听的咏叹调, 音域不是很宽, 从大字组的G到小字二组的降e, 整首歌曲旋律简单, 朗朗上口, 但是想要将它唱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伊莲·佩吉 (Elaine Paige) 是剧中魅力猫的表演者, 她深情又高亢的歌声将一只落魄老猫对昔日美好生活的回忆和如今无家可归的落魄与无奈, 以及她渴望能被大家接纳而回归家族, 获得新生的惆怅心理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歌曲比音乐剧还成功, 20年来被许多音乐家用不同的音乐形式演绎, 约150多位音乐家录制了近600次。

2. 舞蹈元素

舞蹈是以人的肢体语言作为表现手段, 动作必须经过提炼、加工以及美化。音乐剧中的舞蹈不是单独的一个艺术品, 而是为了刻画角色的性格、表现戏剧冲突、叙述故事情节、外化角色心灵、抒发情感而服务的。“现代舞之母”邓肯指出:“舞蹈的目的是要表现人类灵魂中最崇高也是最内在的各种情感, 舞蹈必须为人生带来和谐之感, 它既是炙热的又是欢腾的。”[3]舞蹈设计师吉莲安·莱尼 (Gillian Lynne) 为编排此剧的舞蹈, 用一段时间观察猫的生活习性, 发现了猫的神秘性感、冷漠高傲等特点, 创造了不一样的“猫”的舞蹈。其中集合了以现代舞、芭蕾舞、爵士舞和踢踏舞等舞蹈设计和独舞、双人舞、群舞等形式的舞蹈编排。这些舞蹈对演员的舞技要求很高, 因其动作幅度较大, 演员需要有很好的柔韧性与表现性。在“杰里科舞会的邀请”这一段中, 白猫维多利亚在皎洁的月光下, 随着柔和的音乐起舞。她的双臂向上展开、旁腿的高度控制后, 又缓缓地落下, 双臂随之轻柔地下压。这组娴熟而收放准确的动作, 仿佛让人们看到了一只真正美丽、优雅的白猫;魔术猫有一段连续的高难度大跳, 表现了那神秘的不可思议的魔力。可见, 舞蹈具有很强的戏剧性表现力, 可以给人们最直接的视觉冲击, 通过这种直观的感受, 引起与观众间的共鸣。

3. 舞美元素

音乐剧中除了音乐和舞蹈元素外, 还有一个重要的元素———舞美元素。精致的舞美设计也是《猫》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音乐剧开始后, 映入大家眼帘的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 地上随处可见废报纸、旧轮胎、废弃的家具、碎石堆等等。背景是用灯光打出的深邃的天空中繁星点点和一轮明月悬挂在云彩后。这样一个宁静的夜晚是不会引起人类的注意的, 而对于要举行派对的猫们来说是最好不过的了。这里所有的道具做得都比正常的要大得多, 这正是约翰纳·皮埃的用意所在, 通过这些环境, 让观众觉得熟悉但又陌生, 将视角切换到猫的角度。约翰·纳皮埃在《猫》剧中不仅是布景师同时又担任了服装设计师的职位。他为剧中每一只猫都“量身定做”了符合他们个性的衣服, 如魅力猫穿着脏兮兮的灰毛皮外套与里面的黑色晚礼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使观众可以看到她光鲜照人的从前和现在令人同情的境遇;摇滚猫是个性与时尚的代表, 他身着黑色连体衣, 脖上戴着金色的长毛领和带刺的项圈, 腰上还系着一根闪亮的银色腰带, 像一头英俊又酷的公狮;当然, 还有魔术猫的灯衣, 让人眼前一亮, 似乎顷刻间也感受到了魔法的魅力等等。在服装的设计方面, 由于导演与服装设计师的匠心独运, 为其又添加了很多戏剧性因素, 使全剧精彩不断、层出不穷。

《猫》, 作为百老汇的常青树, 通过多元素的艺术表现形式, 拓宽了现代人的审美空间, 也创作出了耐人寻味的经典作品。然而这部辉煌了二十年之久的经典音乐剧于2000年5月和2002年9月分别在纽约和伦敦停演, 在这两个《猫》剧演出最红的地方, 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尽管如此, 《猫》所传递给我们的爱与宽容的精神将继续被世人所传递下去。

参考文献

[1]居其宏.音乐剧, 我为你疯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 11.

[2]约瑟夫·克尔曼.杨燕迪译.作为戏剧的歌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0, 3~6.

音乐剧《巴黎圣母院》之音乐赏析 篇3

关键词:音乐剧《巴黎圣母院》;音乐;赏析

中图分类号:J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0-0047-01

一、别具一格的音乐素材

音乐是音乐剧的灵魂,音乐剧“的最重要的创作原则便是将旋律之美发挥到极致,唯其如此,才能使音乐剧藉着音乐的翅膀得以致远,得以腾飞”。 与传统音乐剧强调美声唱法不同,作曲者把流行音乐因素载入到《巴黎圣母院》的基本音乐架构中,在强烈的摇滚旋律的包装之下,其乐曲具有震慑人心的魅力。《巴黎圣母院》的音乐素材来源于:

(一)城市歌谣曲。

城市歌谣曲“香颂”(chanson)在法文中其实就是“歌曲“的意思,唯美的曲调、抒情与叙事兼备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法国文化和语言中特有的细腻和精致。如剧中的名曲《美人》、艾丝梅拉达唱的《菲比斯》、百合唱的《我十四岁的年华全都给你》,以及艾丝梅拉达和百合二人的重唱《他灿烂如太阳》,都属于香颂。

(二)吉普赛音乐。

吉普赛音乐在剧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本剧中的吉普赛人来自西班牙的安达鲁西亚,第一幕中艾丝美拉达诉说身世的《吉普赛人》(有人翻译为《波希米亚人》),不仅有西班牙佛拉门哥音乐的基调,还有印度的西塔尔琴的音色。再如第一幕中的《艾斯美拉达,你明了》是吉普赛首领克洛潘演唱的,其中的那种较为尖锐的变化音旋律则是来自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这种音调在剧中还常用来刻画紧张和不祥的场景,如菲比斯在去“爱之谷”的路上与神甫对唱的《那人是谁》。这些充分体现了吉普赛音乐的表现力。

(三)教堂音乐。

教堂音乐元素也在剧中塑造戏剧环境,且常以背景伴唱的方式出现。如艾丝美拉达第一幕中的《圣母颂》、神甫在第二幕中的独白《遇见你之前我是个幸福的人》。教堂音乐在剧中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其中作用不容忽视。

除以上的基调性音乐元素外,在剧中的对话场面和神甫角色中还使用了少量的宣叙性唱腔,如第一幕中菲比斯于神甫在“爱之谷”。

二、丰富多彩的音乐旋律

音乐是音乐剧之体、之形,之外貌,音乐剧需要把旋律美完全展现出来,才能使剧作内涵得以充分的诠释。《巴黎圣母院》的旋律美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音乐风格的多样化;二是音乐音调高低的不同。

传统音乐剧重视美声唱法,而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却把流行音乐植入其中,这使其音乐风格多样化。第一幕《吉普赛人》中,以吉普赛音乐的方式诉说着爱斯梅拉达的身世,此段吉普赛音乐,既有西班牙的风格,又有西亚的色彩。这些音乐元素在其它地方也有所展现,如加西莫多的一些唱段。这种音乐展现了此剧的异域风采。另外,还有匈牙利的吉普赛音乐,如第一幕中《爱斯梅拉达,你明了》其中较为尖锐的音乐。这种尖锐的声音配合快速的节奏,为音乐剧营造了紧张的氛围。第二,香颂歌谣的使用平添了法国文化细腻精致的情调。香颂是法国流行音乐的一种,它把唯美的曲调、浪漫的抒情与大胆的叙事相结合。本剧中爱斯梅拉达唱的《菲比斯》、《他灿烂太阳》都属于这种艺术。还有教堂音乐元素的加入,也为音乐剧平添了欧洲异域风情。这在音乐剧中虽不多见,并且也不是主要的形式,甚至更多的是背景伴唱,但是它的点染就为音乐剧增加了色彩。这样多风格浑然一体的音乐剧,尤如七种色彩构成的阳光,让《巴黎圣母院》的旋律更加丰富,更加优美,更能打动观众的心。

音调高低的不同,为音乐剧增添了旋律美。在《巴黎圣母院》的原著中,作者开篇介绍了小说发生的时代背景。而在音乐剧中通过诗人甘果瓦的吟诵,把观众带入到了情境之中。此时,剧作以简单的吉他和弦琶音做为伴奏。刚开始的部分,其语调平直;随着情感的迸发,调音与音域节节高升,至演唱时,又突然扬起,正当高声吸引人时,语音又缓缓下降,每个乐句好像一道闪电划过天空。在此过程中,音乐每反复一次,高昂激越的情绪就会再一次扬起。音乐剧就是在这种音调的高高低低中引入剧情。

音乐剧的序曲,尤其是音乐的情感营造了悲剧的气氛,这与小说中原著描写巴黎圣母院的情形相似。小说中巴黎圣母院高耸入云,在巴黎圣母院的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角落里,刻着几个大写的希腊字母―ANKH(宿命)。小说以这种隐喻的方式告诉观众,故事结局是悲剧。音乐剧则以音乐的节奏和诗人吟唱与之暗合。暗示在命运面前,人类终将无能为力,暗示在那个时代,在宗教思想的束缚下,即使是人类最美丽、最令人向往的爱与美都只能以悲剧而结束。

三、高度的社会思想性

音乐剧之所以取代了“轻歌剧”,是因为音乐剧更直接、更新颖的表现现实生活。音乐通俗流畅但不乏高度思想性,脚本也富有高度艺术性和戏剧性。《巴黎圣母院》改编于大文豪雨果的同名小说,具有高度的社会思想性,剧情深刻反映了封建主义制度的腐朽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多元的音乐素材具有浓厚的民间韵味,法国的“香颂”、“吉普赛音乐”、“教堂音乐”等凝结了高度的音乐思想,运用于剧中,充分的表现出戏剧魅力。音乐的思想性与戏剧思维达到完美的契合。

音乐剧也通过美与丑的对比来强化悲剧效果。鲁迅说“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悲剧性的;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之情”,唯有“一个人遭遇不应该遭遇的厄运”,才能达到这种效果。爱斯梅拉达作为美的化身,却是非常的纯真,她把法比逢场作戏的感情当作真正的爱情。当音乐剧中爱斯梅拉达以优美的旋律表明自己对法比的无限深情时,观众内心也为这种情感所感动,同时也为女主人公的未来而担忧。此时,我们既为她的悲剧行为而同情,也为她不应有此劫难而怜悯恐惧。女主人公的真、善、美与社会现实的假、恶、丑形成了强烈对比,其悲剧性也更加强烈。

参考文献:

[1][法]雨果:《巴黎圣母院》,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2]陶辛:《〈巴黎圣母院〉音乐解读》,《歌剧艺术》,2003年第1期。

[3]张前、王次熠:《音乐美学基础》,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年版。

音乐剧猫赏析 篇4

2014级美术学文化产业管理 李晓林 1440701006 《猫 》是英国四大经典音乐剧之一,在伦敦歌剧院首演成为受人瞩目的音乐剧。如今它是世界上上演时间最长、演出场次最多的剧目,它以高质量的音乐,优美的舞蹈吸引着人们。它由安德鲁·洛伊·韦伯谱曲,结合了故事的情节以及戏剧的情节,将猫的世界呈现给观众,成为了世界音乐剧之王。其中的经典曲目《Memory》更是体现了音乐的多元化。

《猫》的故事很简单:在一个月圆之夜,杰里科猫族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聚会,众猫们会在这一年一度的盛大聚会上挑选一只猫升天,升天以后可以再次获得新生。于是,形形色色的猫纷纷登场,尽情表现,希望能够被选中。最后,当年曾经光彩照人今日却无比邋遢的“魅力猫”以一曲《回忆》打动了所有在场的猫,成为可以升入天堂的猫。Old Deuteronomy——领袖猫:他是猫族的首领,他的年纪很大,而且饱读诗书,充满智慧和经验。在整个部落里,他德高望重,最受尊敬和爱戴。平时他很少出现在猫族中,日常事务都由年轻的“英雄猫”来处理。但是在一年一度的舞会上,领袖猫是一定会来的,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挑选获得重生的猫儿。

Victoria——纯白猫:她的纯白毛色反映了她的天真和单 纯,她的纯朴本能促使她乐于帮助弱者。她羞怯地向欲回归猫族 的“魅力猫”伸手,却遭到其它猫儿的阻止。

Rum tum —— “摇滚猫”:他是猫中的摇滚歌星和花花公子。他的歌也是傲气十足的摇滚乐,“摇滚猫”的个子很

高,动作矫健而有爆发力,是只很有男性魅力的成年公猫。他在聚光灯的照耀下狂舞,尽情享受母猫们疯狂的迷恋。

小猫杰米玛:是猫族中最年幼的小猫,她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当魅力猫唱出了《回忆》以后,首先唤起了她的同情,用自己清甜明亮的嗓音也唱出了魅力猫的旋律,使众猫们都流露出感动的表情。另外还有保姆猫”、“剧院猫”、“富贵猫”、“犯罪猫”、“迷人猫”、“英雄猫”、“超人猫”、“魔术猫”等。这群五花八门、各不相同并被拟人化了的猫儿们组成了猫的大千世界。在舞会上,它们各显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戏,上演了一出荡气回肠的“人间悲喜剧”,诉说着爱与宽容的主题。

剧中最吸引人的角色在所有的猫中他是一个令女性观众尖叫的角色!一只被人类宠坏了的猫,一只被母猫迷恋,被公猫嫉妒的猫族花花公子,一只长着金色鬃猫的英俊性感的美国猫,一只被塑造成摇滚巨星的猫——兰•堂•塔格,他冷冷的出现在舞台的一角,乐声响起的瞬间就夺去了所有观众的眼球。单看艾略特的原诗,塔格仅仅是一只非常顽劣的猫,但音乐剧编导的设计赋予了他更多的内涵,他在剧中代表酒神的自由主义精神,也就是和蒙可斯屈普的理智相对应的情感的力量。塔格的外行很特殊,他的鬃猫使他无论在何处都很显眼,初登场就光芒四射,吸引观众。塔格的个性自负,搞怪,无视常理,独唱和独舞的段落虽然不多,但只要他一出现,所有的猫和观众都会转向他这个天生的明星。是猫的第五首歌算是一个欢快的小高潮,标准的英国式摇滚,舞蹈中最经典的动作是扭胯,猫王当年首创了这种男性舞蹈动作。他调戏女孩子时活象色狼,但笑起来却又像单纯的小孩子,一面是卖弄风情,一面却又稚气未脱,只要看过他的表演,任何人都会爱上塔格的任性,那中性感中带着野性,挑逗里又藏着孤傲。小母猫神志不清的跟在塔格身后打转,为他尖叫,为他晕倒,小公猫傻乎乎的模仿着塔格的动作,试图以此来吸引女孩子的注意。在《猫》剧中塔格无疑是猫王艾尔唯斯的化身,也是最吸引我的一个角色。

其中的音乐也很吸引我,一首鼎鼎大名的《MEMORY》是我在看《猫》之前就听过的,看过这部音乐剧对它的感情更是由衷的不言而欲,《MEMORY》一曲,出自魅力猫之口,该曲以忧伤的情调和动人心弦的旋律,表现了思归的魅力猫回忆它离开杰里科猫族外出闯荡,经历了各种艰难遭遇和人生痛苦,昔日美好时光的流逝,青春不再,夕阳黄昏,对家乡和亲人的眷眷思念与渴望,都在歌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宣泄。《回忆》的旋律在剧中多次出现,在第二幕中,魅力猫演唱的最为完整。歌曲采用单三部曲式结构,重复一遍后结束。两小节的引子在低声部出现,非常的安静,为旋律的进行做好的铺垫。呈示部A段第一个乐句是一个长达七拍的高音,旋律的走向并没有像其他大多数乐曲的开始那样,从低到高,然后再渐渐向上盘旋,而是相反。主题一开始,观众听到的是一个细若游丝的小字组的降b,一出现就把人深深的吸引住了。第二小节和第三小节以模进的形式进行,旋律慢慢下行。第二乐句旋律出现了上行级进的音阶,节拍也由较自由的12/8变成了10/8拍,接下去是A段的重复。旋律虽然一样,但情绪不再是痛苦的,而是回忆式的。主题的悲剧性调子有所弥补,毕竟有过阳光的眷顾,使得对往事的回忆也有几分温馨。主题没有因为情绪的微妙变化而变化,表现了青春不在、旧梦难圆的基调。这时,全曲的情绪整个向明色调走了一步,从而顺理成章地推出了再现部分。再现部分的旋律除少数几处节奏有很小变化外,没有太大变化,但是在歌词内容的积极性上却有所提高。

它还有无与伦比的视觉效果。《猫》除去新奇的场景和离奇的故事吸引观众外,还要加上特殊的舞蹈成分,在《猫》中观众可以从猫的一举一动窥见人的行止。每个不同性情的猫都有一段充满生气和感染力的舞蹈,每一段都能在整个演出中卷起一阵热浪。尤其是那段长达十几分钟的“杰里克舞会”的舞蹈,另观众如痴如醉。整部剧中的舞蹈场面姹紫嫣红,纷然杂陈:有群猫撕打的写生场面,有30年代百老汇风格的诙谐模仿,有哀怨的芭蕾舞的流风遗韵,有性感的爵士舞的激情演艺。或通俗或古典,或新或旧,另人目不暇接但又交相辉映。突然音乐响起,一只只猫从舞台周围的灰暗处以千奇百怪的姿态窜上舞台,它们跳着欢快的舞蹈,唱着“杰里科猫族之歌”炫耀着自己独特的本领„„

音乐剧《猫》把猫形象背后的人性审视搬上了舞台。猫族的领袖———老杜特罗内米,他是所有猫的精神支柱。他的形象区别于其他所有的猫: 皮毛如同斗篷一样披在身上,身材高大,像一座山。他拥有至高无上的尊严,还有猫族最强大的权力———决定谁可以上天堂。老杜特罗内米几乎是猫界的“耶稣”,是信仰的实体化,所以它的出现让众猫崇敬而欢愉,它的消失让众猫惊慌失措。

猫的世界里也有着邪恶的力量存在,老杜特罗内米则是道德和正义的象征,以一种旁观的姿态审视着世界,最后做出“杰里科选择”,决定怎样的猫最终可以升上天堂。而最后升上天堂的格里泽贝拉,她曾经非常美丽,曾经广受欢迎,因为年少轻狂而离群,在外漂泊多年,变成了一个衣衫褴褛、年老色衰的老猫;她回到家园,渴望被接纳。

一首 memory 感动了众猫,最终被选中得到重生的机会。她的故事被赋予了很强的宗教意味: 基督教会对所有曾经犯过错的人都持宽容的态度,迷失的人可以被拯救。现代生活中的种种危机,让人们很难找到一个精神的归宿,难以做到“不失本心”,人们在精神上出走”和“迷失”了,纯真的道德逐渐流失。剧作家韦伯对这样的“现代性迷失”提供了一种解决方式: 虽然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武力压制和道德教条的灌输,但是宽容和理解可能是那些被认为罪大恶极的人获得拯救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于是在音乐剧《猫》中,迷失的人被艺术地宽容和谅解了。

《猫》中的主体自觉意识———名字下的身份认同《猫》的开场说道,猫有三个名字,一个是日常普通的名字,一个是尊贵的名字,还有一个是只有猫自己知道的名字。有了名字的猫,就有了“主体自觉意识”,他们是鲜活独立的个体,不再是人们口中轻描淡写的一句“哦,是只猫啊”,他是热心肠的詹尼安点点,是随心所欲的若腾塔格,是兢兢业业的史金波旋克斯,是具有魔力的米斯托夫里„„而这群猫的王国———杰里科,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王国不是人类世界的一个破垃圾场,而是一个人性笼罩下的猫的世界,是人类社会的浓缩。“名字”———这个带有强烈隐喻意味的名词对人类来说意味着什么? 名字意味着身份认同。日常普通的名字是家庭认同,家庭对你身份的接纳,赋予你一个亲昵、可称呼的姓名;尊贵的名字是社会认同,你的社会身份和地位决定了你在他者眼中的名字是什么;而只有自己知道的名字是自我认同,这是一个自省自知的高境界,也是超越物质、追求高度精神化的境界。在《猫》中,格里泽贝拉的一生颇具悲剧性。她曾经美丽动人,却因傲气和无知而出走,在外漂泊多年,日益衰老,最终年老色衰无人问津。她拖着残破的身体回到家园,被曾经的家人排斥,无人理睬。这时的格里泽贝拉失去了第一个和第二个名字,失去了家庭和社会的认同。而一曲 memory 诉说了她的故事,出走之后而又落寞潦倒地返家的她要追回那失去的脚印,要找回记忆中的温暖与幸福,她渴望获得新的生活。歌声中,众猫感受到了格丽泽贝拉的心灵,那是一颗饱受苦难却跳脱了世俗、真正追求自由和幸福的心灵。这是她的第三个名字———不为别人所知的名字。所以众猫用爱和宽容去接纳了这个自由的灵魂,并将她送上了天堂。格丽泽贝拉的人生至此得到了洗礼和升华。格丽泽贝拉的回归,是一次自我救赎,她用坚强的意志和对幸福的渴求拯救了自己;格丽泽贝拉的回归,也是被救赎,众猫用宽容与博爱救赎了她;格丽泽贝拉的回归,还是施与救赎,她给这个世俗的世界带来了人情的温暖与宗教信仰的光辉。一如猫世界对人世界的隐喻,主体自觉意识的觉醒会给人类世界带来重大的变化。音乐剧《猫》之所以成为一部经典作品,深层原因在于其中包含的以“宽容与爱”为主题的人文主义美感、以人性审视为特征的现代性话语和主体自觉意识的觉醒。以猫世界隐喻人世界,带给人独特的审美感受的深远的思考空间,正是音乐剧《猫》艺术魅力长存的现代意蕴所在。

参考文献: 高文艳,宁丽萍 . 试论中外文化中的猫形象[J]

.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13(2): 43-47.[2] 何树勋,李涛,魏信平

. 随莎士比亚而去———试论英国戏剧的衰落[J] . 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3):10-14. 朱琳

. 迷失性寻找———音乐剧《猫》的现代隐喻[J]

中外音乐剧赏析(精选) 篇5

何林唏 104130512

《音乐之声》是我初次接触音乐剧的音乐剧作品,它不仅是经典传世的音乐剧,也是一场音乐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音乐剧《音乐之声》改编自《托普家族的歌手》,由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翰墨斯坦合作创作,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在纽约首演后反响强烈,之后被改编拍为同名电影《音乐之声》

音乐剧《音乐之声》主要讲述了一个活泼率真且热爱生活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院长派到特拉普的上校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她的性格使她和七个调皮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唤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最终,上校与玛利亚相爱并结合在了一起。然而,此时正是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上校被要求参加纳粹。借着参加萨尔茨堡民谣音乐节,特拉普家庭逃往瑞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一、音乐感受

《音乐之声》正是通过如此平凡却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很多经典且广为传唱的歌曲。

音乐剧一开始便由音乐带领我们掠过美丽的奥地利的山脉,河流,民居和草原,最后来到那片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上,幽幽绿草地,修女玛利亚远远地奔来,展开双臂唱出那首经典的《音乐之声》。这首歌表达了玛利亚对祖国,大自然以及生活的热爱。

而当镜头转向修道院时,修女们向院长诉说玛利亚不收规矩的种种行为。于是,这首《玛利亚》便由几位修女唱出,但却表现出院长不愿意束缚玛利亚追求热爱自由的本性。最终将玛利亚派到特普拉家作为家庭教师。

在前往特普拉家的途中,玛利亚演唱了《我有信心》,歌曲表达出她既担心又期盼的内心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做好家庭教师的信心。

来到上校家后,玛利亚与上校和每个孩子见了面,晚饭时,上校的大女儿丽莎偷溜出去与邮差洛夫在花园约会,期间,他们欢快地唱起了《今年16岁马上17岁》,表达了这对年轻的恋人对长大的向往以及对恋爱的美好期待。正在歌唱之时,突然电闪雷鸣,很快大雨便下了下来,丽莎翻进玛利亚的房间,玛利亚不但没有责备她,而是帮她隐瞒,并让她更换湿衣。就在这时,孩子们因受到惊吓而躲到玛利亚的房间,玛利亚便用《我最喜欢的东西》安慰受到惊吓的孩子们。孩子们也因此放下了心里的戒备,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最喜欢的东西》也表达出了玛丽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孩子们的爱。

没过几天,玛利亚便带着孩子们外出郊游,她发现孩子们居然都不会唱歌,于是用轻快简单的《哆来咪》教授孩子们最简单的音符。这首歌传唱度很广,也是很多孩子学习音符的启蒙歌曲。简单的旋律却透露着最美妙的音符,蕴育着音乐的教学。

在玛利亚和孩子们快乐地相处时,上校外出归来,此时,玛利亚教孩子们《音乐之声》来欢迎孩子们未来的后母——男爵夫人。《音乐之声》再次响起,唤起了上校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融化了上校长久禁锢的心。上校变回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与孩子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没过几天,玛利亚带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幽默且风趣的歌词和旋律打动了所有的观众。

家庭的和睦使得上校萌发的举办舞会的想法,并使之实现了。舞会结束时,孩子们告别嘉宾时表演了《晚安,再见》,将孩子们的纯真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就是这场舞会,上校与玛利亚相爱了,男爵夫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便怂恿玛利亚离开。玛利亚不辞而别,回到修道院,院长以《翻过每一座山》来鼓励玛利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这首歌中也体现出了修道院院长对玛利亚的教育和鼓励。

玛利亚的离开使上校和孩子们都意识到他们已经不能离开她。于是,上校和玛利亚如愿地结婚了。蜜月归来,二人面对的却是纳粹即将占领萨尔茨堡。在当地举行的民谣音乐节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雪绒花》。表达了上校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也表达了奥地利民族对战争必胜的信念。

正是这些经典且广为流传的音乐使我们带领我们进入《音乐之声》的世界,带领我们体会各个角色,带领我们深入音乐剧的主题。一首接一首,剧情也随之层层推进,不仅享受了音乐的美好,而且体会了主角的生活和情感。

二、主题感受

《音乐之声》带着平凡的故事,简单的情节,优美的旋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音乐固然堪称经典,但最令观众动容的还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博大而深沉的爱。

剧中女主角玛利亚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勇敢,自信,执着,追求自由,拥有朴实的心。她一直在歌唱,歌颂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歌颂她喜爱的事物,歌颂美好的生活。走出修道院,她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未来,她也忐忑也怀疑,但是她义无反顾地选择自由,并且自信地面对,正如她这样唱到“我的心像小鸟一样,从湖边向森林中展翅飞翔,我像小雀日日夜夜在高声歌唱,当寂寞时候我来到山岗……”。面对七个调皮的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不但没有责备他们,而是不断包容他们,用音乐和爱感动他们,她寓教于乐,带领孩子们进入音乐的世界,从此他们的生命中有了音乐的陪伴。而当面对不经意间萌生出的爱情时,玛利亚最终选择了与上校在一起。正是她的这些美好的品质,唤起了特普拉一家的灵魂,更唤起了不知多少观众的灵魂。鼓励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

剧中男主角上校冯·特拉普是一个军人,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但却又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因妻子的早逝,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不允许家里有笑声和歌声,用操练士兵的方式来管理孩子们。然而在玛利亚的感化下,他回忆起了昔日的欢乐,于是一改往日严肃,他对孩子们的爱便倾泻出来。纳粹即将占领萨尔茨堡之时,正值民谣音乐节,他以《雪绒花》向自己的祖国告别,“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着我绽放。雪绒花,雪绒花,永远祝福我家乡。”,简单的几句歌词确是上校对祖国深切的爱恋。面对祖国即将被吞并,上校不为纳粹的威逼利诱动容而是勇敢而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多难的祖国,一家人逃亡瑞士,追求自由。

剧中七个孩子代表了纯真。尽管他们调皮地对历任家庭教师进行恶作剧,但这更加体现出了他们的可爱。因为玛利亚的容忍和引导,他们被训练成为家庭合唱团,表演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哆来咪》、《音乐之声》、《晚安,再见》、《孤独的牧羊人》以及《雪绒花》。也是因为他们对玛利亚的爱,最终促成了玛利亚和上校的结合。

除主角之外,好几个配角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道院院长面对修女们对玛利亚的谴责如骗子和小丑姑娘,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妄想“钉牢一片浮云,让海浪停留在海滩上,把月

光留在掌中”。她知道玛利亚不适合修道院,没有用修道院的规矩强迫她做不适合的事情,而是为她做出了选择——到特拉普家作家庭教师。而当玛利亚面对上校的爱逃避回到修道院时,院长又鼓励她:“攀登每一座山,不论高低皆要寻求;踏遍每条僻路小径,你都必须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过小溪,追寻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美梦。这美梦需要你献出全部的爱,在你有生之年一直下去。”,让她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生活。

麦克叔叔是上校和男爵夫人的好朋友,也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同时,他也是民谣音乐节的举办者。在玛利亚和上校蜜月期间,他照顾孩子们;在音乐节结束之时,他帮助特拉普家庭逃离萨尔茨堡。他是伟大友谊的代表。

男爵夫人虽然是剧中的反面形象,但在面对上校的拒绝之时也表现出了风度。

《罗密欧与朱丽叶》音乐剧赏析 篇6

学号:112405030* 班级:表演一班 姓名:陈砚缘

法国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我看过的音乐剧里最吸引我的,我喜欢音乐剧不只是因为它有好看的情节或是好听的音乐,更是因为我喜欢舞台上每个演员那赋有戏剧性的夸张的表演,音乐剧把戏剧表演、舞蹈、音乐三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然后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不管是在视觉还是听觉或是情感上都受到了很强的冲击,这也是音乐剧为什么如此受人们欢迎的原因之一。

《罗密欧与朱丽叶》是威廉·莎士比亚著名戏剧作品之一,故事讲述二人于舞会一见钟情后方知对方身份,最后二人为了在一起,朱丽叶先服假毒,醒来发现罗密欧自尽,也相继自尽。两个势力相当的敌对家族间的矛盾导致两人最终无法在一起,因其知名度而常被误称为莎翁四大悲剧之一。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我喜欢他们的敢爱敢恨,敢爱敢恨是现代人值得歌颂和肯定的。这也是罗密欧的性格,但处在家族,等级观念站统治地位的时代,他的性格又铸成了他悲剧的根源。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他的创作从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了写了大约十部喜剧,一部悲剧。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是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唯一一部悲剧,但在思想内涵上则和这一时期的喜剧完全一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悲惨地死去了,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们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

《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巴黎首演,立刻轰动了全法国,被许多专家和观众推举为有史以来最杰出的音乐剧,不但风靡法国,许多不懂法语的人也纷纷爱上了这部音乐剧,事实上,由于这个故事内容早已家喻户晓,就算听不懂法语,欣赏起来也不会有多大的障碍。罗密欧与朱丽叶这部音乐剧,从音乐和舞蹈的角度上欣赏,音乐和舞蹈在刻画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时一致地达到了细腻动人。当罗密欧与朱丽叶两人展现出渴望爱情时,这时音乐悲伤抒情,歌颂主题;当家族对立争执时,这时音乐激烈而高亢,会给人一种对社会不公的亢奋心情。会使人们因家族间的矛盾感到不公,舞台的灯光和舞蹈给人以视觉冲击。

《鞭打我吧》音乐赏析 篇7

一、作曲家简介

莫扎特(1756~1791年),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1760年开始学习作曲,1763到1773年随父亲在欧洲各国进行旅行演出,1781年莫扎特来到维也纳开始十年的创作生涯,在此期间创作了549部作品,其中包括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1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声乐艺术歌曲等作品。歌剧是莫扎特创作的主流,他与格鲁克、瓦格纳、威尔第一起称为欧洲歌剧史上四大巨子,又与海顿、贝多芬一起成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二、作品《鞭打我吧》简介

《唐璜》,喜歌剧,创作于1787年。由达·彭特根据贝尔塔迪的脚本《石客记》改编,主要描写的是16世纪发生在西班牙塞维利亚城的故事。剧中的主人公唐·璜是一个花花公子专爱寻花问柳、胆大妄为利用自己的魅力欺骗玩弄女性,而最终走向毁灭;他本质上是反面人物,但又具有一些正面的特点。所有剧情都是围绕唐·璜和为了保护自己的女儿而被唐·璜杀死的司令官这个中心而发展的。《鞭打我吧》是歌剧《唐璜》中采琳娜唱给未婚夫马赛托的一首著名咏叹调,是莫扎特描写采琳娜形象的经典作品。莫扎特笔下的采琳娜是一位善良、淳朴、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也是剧中喜剧角色化身。

《鞭打我吧》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通俗性,当今无论是在重大音乐会还是歌唱比赛中,都是不少歌唱家的经典曲目,也是普通高等音乐院校学生学习中必唱的曲目之一。

三、《鞭打我吧》曲式分析图

咏叹调《鞭打我吧》是一个三部曲式结构,全曲没有引子,情绪轻快优美。

第一部分A(1-35)小节为2/4拍以抒情为主,由F大调到C大调,前半部分以F大调为主调,这一部分采用比较舒缓优美的行板乐曲,没有前奏直接开始演唱,一气呵成的旋律连贯流畅,第一句出来就要进入角色一张口就让观众清清楚楚的感觉到你的情绪,伴奏与声乐相辉映,体现出采琳娜诚心的忏悔,从第17小节开始(见谱例1),乐曲转为C大调,旋律以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连续演唱为主,与伴奏结合更为紧密,进一步突出歌曲主题,体现了主人公采琳娜对未婚夫的苦苦哀求,乞求未婚夫原谅的情绪。例如,第10小节的伴奏改成八度的大跨度音域,酣畅淋漓地体现出采琳娜心中的忏悔,于是她唱出:“鞭打我吧,你的采琳娜在你面前像只羔羊,任你打,任你惩罚”。

谱例2:

第二部分B(36-60)小节,曲子在36小节的第二拍回到F大调,再现第一部分前半部分旋律,这部分应用大量的连音线,在最后伴奏中出现颤音、和左手和弦分解音型(见谱例2),采琳娜反复唱出了“我早已知道你不忍心”的唱段,展现出她态度更加恳切,内心深深忏悔,很希望得到原谅的心情。在这一部分的结尾中出现两小节的切分节奏预示着下一部分转为6/8拍。

谱例3:

第三部分C(60-100)小节,速度采用小快板,情绪比前面显得更加欢快,伴奏应用了优美的琶音和活泼的和旋,在节奏旋律中采用了6/8拍更加突出采琳娜在得到未婚夫原谅后内心的激动和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向往,这部分速度的加快,表达了剧中人物内心情绪的变化,此时的采琳娜发现未婚夫对自己态度的好转兴奋的唱出:“我们永远相亲相爱……”在这一部分中采用圆舞曲的创作手法,重音出现在每小节的第一个音上,富有节奏型的唱段使歌曲出现了全曲的高潮,速度的加快使得整场音乐欢快的氛围到达顶峰,构成了一种情绪的宣泄。(见谱例3)

四、作品演唱风格;

《鞭打我吧》创作特点真切自然、清丽流畅,歌剧极富有旋律性和表现力,充满活泼和乐观向上的情绪,音乐形象独特鲜明,乐思新颖敏捷,手法细腻多变,作品意境优美。前半部分采琳娜恳求未婚夫的原谅和后半部分采琳娜得到未婚夫的原谅在音乐形象上形成鲜明对比,前半分主要以哀婉的情绪为主到后半部分转为欢快情绪使得歌曲前后形成鲜明的对比。整首歌曲速度较快,在演唱技巧方面主要表现在气息与共鸣的运用,注重一气呵成说话的感觉。前半部分主要是采琳娜的忏悔和未婚夫的原谅之间情绪的转换,较为抒情缓慢。演唱时要保持歌曲的连贯和流动性。到后半部分随着未婚夫的原谅和对未来的向往歌曲节奏速度变快,使演唱者演唱时更要保持均匀的气息,清晰的咬字,声音的位置,还要符合人物特征的情感。在声乐演唱时气息是基础,所以在《鞭打我吧》这首歌演唱中,必须调整好每句之间的呼吸,身体不能僵硬。在演唱时不仅气息重要,咬字的方面也是非常重要的,《鞭打我吧》歌词较多,所以演唱时注意咬字的清晰和灵活。如若咬字不清楚,发出的声音观众听不懂,那样的话,无论你演唱技巧多好,观众也不会为此赞美。由此可见,声乐演唱时,演唱者的气息和咬字是多么重要。

演唱技巧是歌曲演唱的基础,情感表现是演唱技巧的灵魂,它以演唱技巧为依托,也赋予演唱技巧丰富的内涵,给演唱技巧以感情的展现。

五、结语

莫扎特的音乐典雅秀丽,如同珍珠一样玲珑剔透,所创作的歌剧被世人称之为经典,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很少有人能够超越。他的音乐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历久不衰,具有恒久的艺术价值。在音乐流派日益繁多的今天,去追述音乐发展的根源,接触高雅音乐、欣赏古典乐曲,提高个人欣赏水平和修养,陶冶情操,作为莫扎特代表作之一的《鞭打我吧》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所有的经典作品一样,《鞭打我吧》不仅能给我们以美好的音乐与表演艺术享受,也让我们的心不由沉浸其中,跟随歌者一同感受人生的无常与变迁、情感的复杂与浓烈。

摘要:莫扎特被称为“音乐天才”,但一生短暂,其创作体裁众多,歌剧是莫扎特的创作主流,一生创作二十多部歌剧,《唐璜》是最具代表之一,而其中的《鞭打我吧》是咏叹调中的经典代表作。本篇论文着重对《鞭打我吧》进行简单的音乐分析。

关键词:咏叹调,作品风格,曲式分析,演唱技巧

参考文献

[1]王次炤.莫扎特.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2]管谨义.西方声乐艺术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3]张筠春.歌剧音乐分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音乐剧猫的赏析 篇8

关键词:高中音乐 赏析教学 音乐素养

一、耐心引导,静心聆听

高中生学业相对繁重,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应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静下心来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魅力,并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端正学习态度,开阔自己的视野,为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在导入环节中,教师可运用幽默的语言,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愿意欣赏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

《蓝色多瑙河》是一首学生耳熟能详的曲子,教学容易出现心不在焉的情况。为了避免该现象的发生,笔者在赏析前为学生讲了一个关于小约翰的故事,当讲到小约翰要在美国波士顿的一个露天广场上指挥万人演奏与合唱该首曲时,学生们都感到非常惊奇。接着,笔者说指挥上万人的演奏与合唱不仅需要技巧,还要把握好曲子的情感,这样才能达到演奏与合唱的效果。在这个故事的引导下,学生积极地投入到《蓝色多瑙河》的赏析中,静心聆听曲子带来的震撼。

二、充实课堂,增强趣味

要想调动高中生音乐赏析的积极性,教师应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的吸引力,逐步增强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首先,教师要筛选音乐素材,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徜徉在音乐的世界里,感受音乐的美妙,从而实现音乐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赏析方案,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开阔自身的音乐视野,体会音乐中的情感。

如在教学《十面埋伏》时,笔者就为学生播放了电影《卧虎藏龙》的选段,通过分析电影情节,让学生对这首曲子的意境有了更多的了解,更好地把学生带入到音乐赏析的氛围中。通过这样的环境引导,有效降低了学生理解音乐的难度,同时也充实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了课堂音乐赏析的乐趣,提高了他们的生活情趣,也使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博大精深的优秀音乐文化。

三、用心体会,提升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培养,所以在音乐赏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用心体会不同风格的音乐,用一种审美的理念对待音乐,感受音乐艺术带来的欢乐。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高中生学业任务重,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文化知识的学习中,忽视了自身艺术能力的培养,导致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不高,不善于发现生活细节之美,不能养成乐观的生活心态,对事物的看法刻板、单调。针对这一现状,高中音乐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音乐的艺术美,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学习奠定更好的基础。

如在教学《梁祝》时,笔者首先为学生讲述了这首曲子的板块可分为“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十八相送”“长亭惜别”“英台抗婚”“哭灵控诉”“坟前化蝶”等,然后引导学生进行音乐赏析。在赏析过程中,笔者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主划分板块。许多学生都能认真欣赏音乐,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乐作品中,感受音乐。如“鸟语花香”“草桥结拜”“同窗三载”板块的音乐欢快、明亮,能够体会到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和读书时的美好时光,令人听后心情愉悦;“英台抗婚”“哭灵控诉”板块的音乐激昂、悲壮,让学生联想到有情人被拆散时的痛苦、与面对爱人坟墓时的悲痛。通过这样赏析音乐,既能体会到中国音乐的灵魂之美,又能体会到小提琴音色的特点,逐步增强了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用心聆听,感受音乐所表达的情感,并与创作者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赏析能力,加深对音乐的认识。此外,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学习环境,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用审美的眼光看待事物、对待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参考文献:

[1]周方.略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音乐素养的培养[J].音乐大观,2013,(7).

[2]彭华友.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质的方法研究[J].北方音乐,2015,(21).

上一篇:请听诗歌下一篇:给别人一个微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