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新情况(精选11篇)
中广网合肥4月25日消息(安徽台记者王莹 张建亚)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根据安徽省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实施意见》,从今年起,异地随迁子女只要在安徽省拥有三年完整学籍并有相应的学习经历,就可以在安徽参加高考(微博)。
去年12月底,安徽“异地中考高方案”初步敲定,24日公布的2013年安徽高考招生方案确定,符合三年完整学籍及学习经历的异地随迁子女可以在安徽参加高考,安徽版“异地高考”方案将首次破冰启程。对此,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给出明确说明。
李和平:对于确实在我们安徽上学并且具备完整学籍的学生,我们要保证他们能够正常的参加高考,我们对户籍应该说是放宽了要求。
李和平说,要求学生具备完整学籍,是考虑到不同省份之间考生所学的教材不同,完整的学籍更有利于考生考出好成绩。
李和平:因为现在是分省考试,分省命题,分省录取,如果在安徽没有接受三年完整的教育,他整个的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与高考之间可能会有些差距。
政策的出台为在安徽学习的外省籍高考生吃了一颗“定心丸”。陈庄农是合肥市三十四中的一名高三毕业生,五年前因父母工作原因从浙江青田迁到合肥上学。此前,陈庄农和他的家长一直在为能否在安徽参加高考的事情而忧心忡忡,而现在,他已经可以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参加高考报名了。
陈庄农:两个省的教材是不一样的,如果我再回到浙江区高考,跟其他考生相比我肯定比较吃亏,所以我当时很着急。现在报上名了,我就挺开心的,因为可以在这边高考了。
虽然全国有不少省市都出台了异地高考方案,但有这些地区大多要到2014年才能实施这些方案。对于安徽的异地高考新政,老师和一些随迁子女家长们连连称赞。
老师:很多孩子可以平等的享受这个权益。
家长:方便一点,觉得好省心了。不要去到处跑,你像我们打工的也不懂,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和平表示,今年是安徽“异地高考”方案首次试水,像陈庄农这样的外省籍考生人数还不多。
李和平:目前,非我省户籍的学生总量在全省范围内的高一到高三学生中有两千多人,理论上今年能参加考试的也就几百人,但是我们一定要关注到这批学生,关注到对他们权益的保护。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的事情既关系到随迁子女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公平和谐
“‘异地高考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属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内容之一,今年只是启动相关办法调研工作,这项改革涉及诸多部门,全面铺开尚需时日。”9月2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高考移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促使教育部门研究异地参加高考问题。
“异地高考”不仅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已在大城市定居而户籍又在外省份的“漂一族”子女面临的窘境。
“不同的是,‘漂一族掌握社会资源和诉求能力都比进城务工人员高得多,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影响将会很大。”上述负责人语气中颇有些忧虑。
异地人的纠结
2010年两会召开前夕,人民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漂一族”依旧是最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群体。
从人民网的调查来看,“漂一族”关注的焦点从“获得户籍”转移到户籍对“漂二代”异地参加高考的影响上来。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学生家长在网上吐露心声:尽管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优秀,并且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但因为户籍不在北京,依然不能在京参加高考。
据悉,目前各省在教材选择、高考科目、考题拟定等方面已有较大的自主权,且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按照目前的政策,考生仍需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考,这就造成了众多在大城市随“漂父母”生活的“漂二代”,在本地无法参加高考,即便回到原籍参考,也会面临“考的不是学的”的窘境。
更有一位署名为“流动的孩子”的网友感慨:两年后我就要参加高考,我等不起了!
“异地高考”能否成为现实不仅是“漂一族”的纠结,也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问题。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如果解决不好“漂一族”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将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达到884.7万人,目前可能已经突破1000万。另有数据显示,全国每100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中,就有6~10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2008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之时,就有“关于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的描述。舆论认为,这是政府研究“异地高考”的开始。
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称,高三学生经两地招办同意后可“异地高考”。
在这份规定中,明确强调考生办理异地高考的前提,必须是借读地与户籍所在地高考试卷相同。但目前很多地区仍是自主命题。因此,在这些地方借读的考生并不适用于此规定。
上述专家表示,教育部门给出的“异地高考”方案看上去很美,但不实用。也无法解决现实存在的“高考移民”问题。
今年9月20日,银川市西夏区教育局原局长黄桦、西夏区教育局考试中心原主任周岿然因在124名“高考移民”案中涉嫌玩忽职守犯罪一案二审开庭审理。
据悉,法庭辩论的焦点集中在对于124名“高考移民”参加高考,黄桦、周岿然是否犯有玩忽职守罪。有评论认为,这起“高考移民”案件涉及人数之多且有主管教育领导参与其中是前所未有的。
“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该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巨大的录取分数差距促使有些人铤而走险加入“高考移民”行列。
上述专家认为,教育部门新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等问题。
今年3月初,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曾表示,教育部今年有望启动“制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的调研工作。到2020年,具体办法10年内可能出台。
中央教育科研所所长袁振国也透露,这一办法出台后,不会立即在大城市推开,而是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进行先期试点。
整体推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认为,探索异地高考,必须与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统一起来,应跳出集中高考统一录取的思路,在高考改革中寻求突破。
这一点,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当中已有体现。5月16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称,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纳入教改“先行先试”范畴。
探索异地高考,是此次教育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门要求“先行先试的地区和学校,可以申报改革试点”,步伐要求慢,并且是单兵突进。
“从异地高考的复杂程度看,远非一个地方的试点可能完成,它几乎涉及所有参加高考录取的高校,也必须协调全国所有省市地区的关系。”熊丙奇说。
熊丙奇建议,如果采取与高考改革相统一的新思路,更需要全局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这样涉及范围广泛的改革,更应该由国家牵头,统一推进。应将其作为全国性课题,而非地方试点的课题。”
郑富芝也曾坦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参加高考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上大学的机会差异比较大。“治本之策是缩小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缩小入学机会的差距。教育部有心去破解这一问题,但要进行系统地研究。”
“全国统一的高考不会取消,但是高考制度必须改革。”今年3月两会期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向媒体表示。
在于协调
今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在“政协委员谈推进教育改革”会议上,有记者提出,在京外地户口孩子上学难,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北京上学还要回老家参加高考的问题是否有解决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表示,这实际上牵涉到国家高考政策整体布局,而非北大自己可以决定。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也说,这不是哪个部门或者哪个学校能解决得了的问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才能解决。
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章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阐述。“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曾参加《规划纲要》改革部分的专题研究以及文本撰写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异地参加高考是教育部作为一个课题改革任务提出来的,目前尚无具体实施办法。“异地高考”与阻止高考移民是有关系的。
从大的政策来讲,异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已经达成共识,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碍。从技术上来讲,王烽认为“异地高考”是有破解之道的。他以河南和北京两个地区举例说,河南省统计出有多少河南籍考生在北京参加高考,那么河南省完全可以按照本省当年的录取比例把这个高考名额分配到北京市。在北京的河南籍考生采用的是河南省录取比例,占用的是河南省的名额。这样既保护了河南考生的录取机会也保证了北京的学生分配名额。
关注时事,关注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此,我们党支部最近就为此开展了“异地高考新政策”等一系列活动。此次活动给我的启发和影响很大。很多同学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活动举办的也十分顺利和精彩。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会议的改革内容也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关注。
1、人口计生政策重大调整:启动“单独二胎”
2、户改瞄准破除城乡壁垒,大小城市门槛“高低有别”
3、探索统考减少科目,高考打破“一考定终身”
4、推进资源价改,民生必需品加大“人文关怀”
5、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农房农地能抵押能担保
6、加快房地产税立法并适时推进改革:租、卖哪个更划算?
7、社保改革新探索:渐进式延迟退休
8、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改革,“契约服务关系”是亮点。
9、营造创业环境,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10、废除劳教制度,司法保障重大进步。
纵观这些改革内容,无一不是牵动着13亿老百姓的生活。而对于我们学生来说,教育制度的改革是值得我们关注的。作为一场牵动千百万人神经的举国大考,每年,高考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日益成为中国社会“不可承受之重”。关于高考改革,社会各界期待多年,但这一项改革始终走得步履蹒跚。站在经历过高考的老生来说,我们体会到了中国高考制度的许多缺点,也曾遭到了很多学生的不满,我们看到了许多考生不能忍受压力而自杀的情况。中国的高考改革都是细微的,而三中全会提出了打破“一考定终身”的方针,这也让我们的学生看到了希望。针对异地高考,早在三中全会之前就已提出。因为确实很多学生和家长正被本地高考制所困惑,而异地高考制则能够给外来家庭省去很多的麻烦。不管怎么说,学生们都是无辜的,他们的出生在哪里不是自己可以选择,而跟随父母外出工作到外地读书也更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选择了。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不完善却让孩子们去承担其后果,这实在是很残忍的事情。我们知道,外来考生都是从小生活在本城市的,接受的教育也是这个城市的教育,但一到高考,就把他们排除在外,这确实是挺不公平的。在给我们播放的视频中,老梁提出了在异乡读书而回乡高考的想法。对此,我们也积极开展了讨论,有人认为这是公
平的,有人认为这也不公平,但由现状来看,高考毕竟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因此,教育的改革还需我们的共同抉择,争取可以做到尽善尽美。
近日,广东教育部门发通知,明年起就读普通高中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在广东高考,要求:
①父母至少一方在广东连续交满3年社保
②父母一方提供在广东居住证
③有合法住所证明
④子女本身在广东中考并有完整3年学籍。
随迁子女高考报考证明材料:
1、父亲或母亲在广东省具有合法稳定职业证明:包括《就业创业证》(或《广东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劳动合同》、《工商企业登记证》、《土地承包合同》、《务农劳动合同》等其中一项有效证明材料。考生家长为企业退休人员的,提供退休前在广东省缴纳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及基本医疗保险累计满三年的证明,
2、父亲或母亲在广东省具有合法稳定住所证明:包括房地产权证、购房合同、房屋征收(拆迁)补偿协议、合法房屋租赁合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等其中一项有效证明材料。住所为农村自建房的,家长自有房的提供房屋产权证或土地使用权证;租赁的,提供房屋租赁合同,并都需提供按《广东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的要求在当地派出所或乡镇、街道负责租赁房屋服务管理机构办理居住手续的证明材料。住所为单位宿舍的,提供证明材料,并提供按《广东省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的要求到当地派出所或乡镇、街道负责租赁房屋服务管理的`机构办理居住手续的证明材料。
3、提供父亲或母亲的《广东省居住证》(在深圳市报考的提供《深圳市居住证》),有效期截止至8月31日,并已连续3年以上(含3年)。随迁子女父亲或母亲在9月1日前已办理居住证,提供截止至208月31日属于有效状态的居住证。
4、提供父亲或母亲在广东省参加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及基本医疗保险,截止至年8月31日缴费年限累计达到3年以上(含3年)的证明材料。
怎么参加异地高考
1、提交材料
在高三的上学期即11月左右,符合报考条件的随迁子女要在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供基本材料。不用担心,老师回主动来找你询问,期间最好和某个有经验的老师保持联系,随时提交材料。
2、采集身份信息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要在12月1日前登陆广州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报考资格审核系统。进行身份信息的识别。如果随迁子女及父母的身份信息与学籍系统登记的信息一致,则激活,学校回将初始密码(一张小条子)发放给随迁子女;如果不符合则要重新在系统上传,等待审核。
3、网上申报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在11月底凭身份证号和初始密码登陆审核系统。
1.认真核对基本信息
(姓名,身份证号码,户籍,学籍,监护人等)发现有误的及时联系报名点(通常是学校的教务处)更正。
2.填写审核信息
记得和父母参与审核,确保准确无误。
3.确认审核信息
以广州市为例,随迁子女须在12月4日17:00前确认。注意一定要确认,逾时未确认的信息无效。如果确认后要修改,可以向学校申请,可再次确认。(重新确认流程麻烦可能还要排队,最好一次过)。
部分省市异地高考报名政策
北京:
进城务工人员及其随迁子女符合下列各项条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可以申请在京参加高等职业学校招生考试。
1.进城务工人员持有在有效期内的北京市居住登记卡、居住证或工作居住证。
2.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住所。
3.进城务工人员在京有合法稳定职业已满6年。
4.进城务工人员在京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中的基本养老保险或基本医疗保险已满6年(2015年9月至2020年8月是连续,不含补缴;疫情期间缓缴的保险,按北京市缓缴政策执行)。
5.随迁子女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连续就读高中阶段教育3年学习年限。
河北:
在我省就业的外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我省参加高考报名,在具备上述相应报名条件的基础上,还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经常居住地(居住证所在市)接受高中段教育,至毕业时具有两年(含)以上连续就学记录(不含高中毕业后复读时间)和学籍;
2.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具有居住证、《就业创业证》(或《就业失业登记证》)。
随迁子女考生须在父亲或母亲或法定监护人居住证所在市级招生考试机构指定的报名点报名。如考生在户籍省和我省均参加了高考报名,一经查实,取消在我省的报名资格。
四川:
凡父母在四川省有合法稳定职业和住所(含租赁),在父母就业和居住地具有高中阶段学籍和3年完整学习经历且符合普通高考其他报名条件的随迁子女,可在就读地县(市、区)招考机构报名参加普通高考。申请参加普通高考的随迁子女,应在2020年10月16日前,向就读中学所在的县级招考机构申请,提供房产证或县级公安机关出具的父母暂(居)住证明和有关单位出具的父母合法稳定职业证明,提供县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在当地就读年限和取得学籍的证明。经审核,符合条件者准予报名。
不符合在外省参加高考及录取条件的四川籍人员,应回户籍所在地县级招考机构报名考试。对错过我省规定报名时间的回川参考人员,我省将适时组织补报名,其中,艺术类不再补报。
异地高考政策落实
关于异地高考政策落实的问题,尽管绝大多数网友力挺异地高考政策,但是对其落地前景却持悲观态度。_舆情监测室统计结果显示,认为异地高考政策能够很快落实的网友寥寥无几,另有23%的网友认为异地高考实现难度很大,牵扯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和事情,绝非教育部门能单独解决的问题,所以不会有大的突破。
随迁子女须满足三条件被指条件苛刻。随迁子女高考须满足3条件
家长:有稳定工作、稳定住所、稳定收入,缴纳各种保险,系常住人口
学生:要在迁入所在地就读
正确的解读,这应当是指北京市打算向农民工子女开放中等职业教育,中职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这在北京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既可以解决中职学校生源缺乏的问题,也能够为部分农民工子女培养在城市安身立命的能力。近年来,许多地方已经实行了这一改革。2008年上海向农民工子女开放中职教育,招收紧缺行业、专业的学生2360名,享受同等国家资助政策。招生条件是在本市全日制初中连续就读2年以上、具备有关证明和证件的应届初中毕业生。此后,招生名额逐渐扩大。浙江省也鼓励和吸引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不受户籍限制。
更进一步,才是向农民工子女开放普通高中教育。由于普通高中资源远比中职教育资源短缺,目前只有少数城市开始尝试。如石家庄市规定流动人口子女享受与本市考生报考高中的同等权利。无锡市取消对外籍户口学生的所有报考限制,包括重点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福建省泉州市规定,凡具有泉州就读学校学籍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三应届毕业生允许在就读学校报名参加中考。福州市规定,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家长,其子女在福州公立初中就读满一年以上,暂住满半年以上可在本市参加中考。新疆也规定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后的农民工子女可在新疆参加中考。这些异地就读普通高中的农民工子女,仍需回原籍参加高考。有的地方采取了更加人性化的服务,在高中阶段分别举办诸如“河南班”“陕西班”等,使用其原籍的教材,以方便考生回乡高考。
至于流动人口和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固然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但在当下的制度环境中的确很难求解。异地高考所要改变的,是现行以户籍人口为准、分省定额的高校招生制度。如同建立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其他社会福利一样,它是在没有人口流动的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如果改革这一制度,使流动人口考生享受与户籍考生相同的待遇,即允许考生在全国范围内跨地区参加高考,一个现实的可能是会出现大规模的“高考移民”。由于高等教育机会在各地均属稀缺资源,要扩大这一资源的投入巨大,难度极大。因而,外来考生相当于“挤占”了由省级财政出资、属于省籍学生“既得利益”的教育机会,会引起区域之间的社会矛盾和利益冲突。
当然,这一思维的价值基础还是认为流动人口不是本地人,不应平等享受户籍人口的权利。事实上,各地的教育规划,2020年要达到的各类教育指标,基本都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没有把已经成为常住人口的流动人口包括在内。改变这样的思维定势,关键是实质性地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这一核心问题:如何使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农民工尽快转化为城市的新市民。解决了这一问题,市民待遇的问题便迎刃而解。
还需要认识我国高教资源的构成情况。我国的高等学校分为中央部委院校和地方院校两类,一个省的招生总量是由部委高校和省属高校招生指标两部分构成的。部委高校由中央财政支持,为全民所有,其名额理应在各省之间公平分配;省属高校则由地方财政支持,面向本省学生。问题是部委高校生源只占招生总量的17%左右,也就是说,各省招生数量的多寡主要取决于省属高校的发达程度,即便部委高校名额全部均衡分配,各省之间的实际差距——所谓“倾斜的高考分数线”——也难以改变。另一个情况是由于学龄人口开始逐渐减少,高校的供求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一些高教大省在满足本地生源需求之后,也在部分开放招收外地考生。这一趋势对流动人口的高考机会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也是可以想象的。
不久前,教育部下发《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有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内容,并纳入教改“先行先试”的范畴。教育部有关人士表示有望启动“制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的调研工作,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进行先期试点。的确,从试点开始,行动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年针对教育“十二五”规划,地方政府部门尚未表态,民间声音已迫不及待地响起。
据悉,7月26日,五名上海网友结伴前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递交了反对上海开放异地高考的建议书。
上海市教委新闻发言人助理7月30日称,上海市教委对此“尚未回复”,间接证实了这份建议书的真实性。尽管上海方面对于开放异地高考的态度尚不明朗,网络上正反两派的争论早已沸反盈天。
反对异地高考的声音主要观点认为,像上海这样外来人口集中的大都市,开放异地高考将引发的矛盾会格外突出,上海本地人有权发表意见。对于他们为自己利益所作的努力,旁观者无权给予道德批判。
而支持异地高考的理由也颇有道理:我们都首先是人,然后才是上海人、北京人、外地人,是户籍管理等制度造成了人的`分割,然而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生活在只以其勤劳智慧决定命运的地方,而不是以户籍决定命运的地方。
民间的争论早已热火朝天,如何解决显然不是一个上海或者北京地方政府能够做主的。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异地高考问题应该由国家层面出台具体方案,否则各地在制订异地高考方案时,必然会考虑到本地利益,导致问题无解。
熊进一步指出,解决异地高考思路无非有二,一是放宽高考报名条件中的户籍等限制;二是结合高考改革,通过自主招生来解决异地高考。这两种思路,都适宜由国家层面出台具体的方案。
其认为,国家层面的具体作为可包括,重新划分高校的招生名额,为地方政府放宽户籍报考限制创造条件;设置统一的开放门槛比如按学籍报考等,允许一定学籍年限的学生在当地参加高考。
更为根本的建议措施,则是与高考改革相结合。一方面,高职高专实行“注册入学,申请入学”,取消报考的户籍限制;其次,高水平大学自主招生,打破分省按计划集中录取,深入解决异地高考问题。
不过,也有声音认为,异地高考背后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这个核心因素导致的,大量外来人员子女需要异地高考则表明了宏观经济上的产业调整和转移未竟,否则东部及沿海发达地区不会持续涌入庞大的外来人口。
及时评论
2月29日上午,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新闻通气会召开。记者会上获悉,从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2月29日山东新闻网)
一直以来,各地都实行高考户籍限制政策,即本地只接受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样就导致广大非户籍考生只能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从而给广大非户籍考生参加高考带来不便。尤其是农民工子女回乡高考,更是给原本就工作繁重、收入低下的农民工增加不小的成本负担。与此同时,广大农民工子女与户籍考生在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上学,但是他们却必须回原籍参加高考,这种政策所带有的歧视意味,也会给农民工子女心理造成不小的伤害。另外,为了避免子女回原籍参加高考带来诸多不便,不少农民工只好将子女留在老家上学,这样也就导致不少农民工及其子女不能享受到家庭团聚的幸福,也不利于农民工子女能在父母的关爱下得到更多的温暖、获得更大的进步。
而山东省出台政策,从20起,凡在该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可在该省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该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则有利于消除高考户籍限制给广大农民工及其子女参加高考带来的不便,避免因为子女回乡高考而给农民工制造额外的成本负担。同时,赋予非户籍考生在学习地平等参加高考的权利,也因为消除了高考户籍限制所带来的歧视,从而能够让广大非户籍考生免于受到心理伤害。另外,像山东省这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报名参加高考,更多的农民工将会把子女带到身边上学,这样也就有利于更多的农民工子女能够享受到家庭团圆的幸福,并有利于在父母的直接关爱下获得更大的进步。
近些年来,鉴于高考户籍限制政策所具有的不合理性乃至违法性,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发出取消高考户籍限制的`呼吁,教育主管部门也多次表示将积极研究有关异地升学支持政策,但是异地升学政策却一直“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在这种背景下,山东省将从年起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高考,无疑具有破冰意义。不过与此同时需要看到的是,当前并不只有山东省存在一定数量的非户籍考生,在我国其他省市尤其是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同样存在为数不少的非户籍考生。这些非户籍考生及其家长同样承受着高考户籍限制给他们带来的不便与伤害。所以,人们期待更多的地方能像山东省这样尽快破除高考户籍限制,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给更多的农民工及其子女带来福音。
此前2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积极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通知》,全面放开了地级市的户籍制度。这一天,上百名教育公平志愿者家长要求面见教育部长袁贵仁未能如愿。一年前,袁贵仁曾称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方案正在调研。
2月29日,山东省宣布,从2014年起将允许非户籍考生在山东省参加高考。这是在湖北有关异地高考方案去年“胎死腹中”之后,首个明确进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的省份。
但这种让志愿者家长们兴奋的消息尚未捂热,就被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第二天的一席话泼了冷水。杜玉波表示,“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他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民间行动促改革
在教育部长袁贵仁接受采访的十天前,上百名志愿者到教育部门前要求面见袁贵仁。从2月6日起连续13天,随迁子女家长代表在每个工作日向教育部袁贵仁部长送出一封邀请信,邀请在23日之前能与随迁子女家长代表座谈。
非京籍家长“一生何求”(网名)22日向单位请了事假,准备23日与志愿者家长们一同去教育部。这一天,也是家长们第20个月到教育部呈情的约定时间。此前,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四,志愿者家长们都会到教育部呈情。
“一生何求”向《中国新闻周刊》回忆,9点半左右,大概有300多位家长志愿者和10多家媒体记者,陆续进入教育部信访办那个隐蔽的院子里,接待厅、小院和那个曲折的通道上站满了人。在接待厅的桌子上,排列放着8本厚厚的签名册,共计8.8万个签名。
一个小时之后,五名家长代表抱着签名册走入会谈室,见到了上个月接待他们的教育部学生司的一位处长。这位处长称,家长们的信已经送达并反映上去,但没有得到部长的指导意见。此次是办公厅安排职能部门接待。
家长随即提出家长们的基本诉求:2012年6月底前出台解决随迁子女高考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取消高考户籍限制,依据学籍认定高考报名及录取资格。这位处长向家长表示,这个问题教育部领导都很重视,心里都很着急。
但这位处长也坦承,会不会取消户籍限制以学籍为主,这个问题很复杂,能不能达到他无法表态。他承认家长们的行动对他们的工作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从去年就开始加快步骤。但诉求能否满足得协调各省。“有一个省不同意,就没法出台政策”。
除了每个月最后一个周四的教育部呈情,志愿者家长们还时刻不忘到地铁、商场等地进行签名行动,以争取更多的支持。根据教育公平网站(www.jiaoyugongping.com)显示,截至3月13日中午,签名支持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人数已经达到95021人。
背后的支持者更为庞大。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现有2.2亿人离开户籍地迁居异地工作和生活。2010年,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小学和初中就学的人数已达997.1万。
高考高地与洼地
关于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在袁贵仁回应之后,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表示,“既想到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并称难点就在于“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分析人士认为,杜玉波之所以强调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是因为目前中国的高考现状中,存在着高考“高地”和高考“洼地”。北京、上海等地属于“录取率高,教育水平高”的高考“洼地”。这两个地区正是目前要求解决随迁子女高考呼声最高的地方。
京沪本地人的一个普遍担心是,一旦实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是否会造成大量的“高考移民”,从而导致侵犯本地学生权益的问题。但知名时评人童大焕称,这仅是为了解决随迁子女与父母一起的权利,而非为了高考洼地的教育资源。
首先需要厘清的问题是,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和人们担心的“高考移民”是不同的。袁贵仁在两会现场就曾向将其围个水泄不通的记者们纠正了这个概念上的不同。“所谓的异地高考其实是一个专有名词,指的是不在这个地方上学却在这里参加高考。”
按照袁贵仁的解释,他称的异地高考就是人们所称的高考移民。袁贵仁解释说,但随迁子女父母所要主张的是,“父母在这里务工,达到一定年限,孩子在这里上学能够就地高考。”目前中国的高考移民,主要集中流向青海、海南等“高考录取率高,教育水平低”的省份。
另一个问题是,北京、上海等地的考生权益来自于目前不平等的高考招生制度。据《北京日报》报道,2011年北京仅本科录取率就高达58.2%,比高考大省山东、江苏、广东、湖北等高出10多个百分点,比湖南、安徽等高出20多个百分点。
这种不平等的教育权尤其体现在国家重点大学的录取比例上。以2005年为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分配给北京的指标就有851个,分配给河南省的指标只有171个,如果以当年人口的占比而言,北京和河南考生被北大清华录取的机会相差30倍。
为何在招生名额的分配上會有如此大的差距?一位接近教育部的人士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教育部在推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时遇见的最大阻力就来自地方政府,但中央部属院校的一半以上资金却又要依仗地方政府。
《中国新闻周刊》查阅的北京市教委相关资料显示,2008年北京市新评定的347个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学科中,部属高校159个,占45.8%。而1998年高教体制改革之后,北京有北京工商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多所原部属院校划归北京市管理。
这些原部属院校划归北京管理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大在北京地区的招生名额。以北方工业大学为例,这所全国招生的院校原本在北京地区的招生比例不到10%,但在1998年划归北京市管理之后,逐渐增加到40%,再到如今的70%以上。
一个很明显的变化是,这些院校在划归北京之后,学校的建设资金获取能力大大提高。这种利益互换的结果是,进一步巩固了北京等地的教育资源“特权”。
承载力之说待商榷
最近的地级市户籍放开和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等问题,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承载力均被提出。但有观点称,城市承载力是个伪问题。要改革,经济、技术都不是问题,关键是理念问题。
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不意味着完全开放,而是存在“条件准入”: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教育部的官员们称,尤其要考虑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承载力。
但北京的承载力真的到了极限吗?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研究员袁崇法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中国城市的承载力大小不是完全取决于自然资源赋予的承载能力,而是更多得受到城市权力附着的资源承载力的影响。
在他看来,权力大的地方承载能力相应就大。他以东京等地为例分析说,北京市区人口密度的确过大,但北京行政区域内并不存在承载力极限的问题,北京还有很大的承载空间,并非2000万人就到头了。“承载力只是城市管理水平不高的借口。”袁崇法说。
那么,这些大城市的教育资源是否也到了承载的极限呢?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研究发现,2005年上海全市高中在校生为30.8万,2008年下降到19.3万,下降幅度达到三分之一,其中部分中心城区由于人口减幅与人口导出叠加,高中招生规模锐减,甚至出现“空心化”趋势。
而北京亦是如此。相关数据显示,2008~2009年的小学招生数为110440人,其中外地户籍学生44973人。熊丙奇称,假如高考制度不变,每年将有更多的外地学生,被迫在小学毕业或初中毕业之后返回户籍地求学,而北京的高中则在门可罗雀中关闭或整合。
囿于目前的高考制度,外地户籍学生在北京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根据2002年的统计,北京市基础教育阶段借读生共有16.80万人,其中小学占全市在校学生总数19.40%,普通初中为5.21%,普通高中为1.99%。
根据《北京高等教育未来的展望和预测》,到2016年,北京的整个高中毕业生人数将急剧下降到41513人,而2006年的历史最高点为9.30万人。这份预测称,按照现有的招生计划,到2016年,北京的招生计划将出现近2万人的剩余。
一方面是担心放开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会带来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承载力难题,一方面却是两地的高中教育已经出现“空心化”的问题。其实,仔细研读山东省有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破冰的背景,同样是高中生源在大量减少。
北京市属的北京联合大学,这所每年在北京招收8000多名高中毕业生的大学,在无法扩大外地招生的前提下,开始研究《面对生源减少的严峻挑战与我们的对策分析》。而那些反对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人们,却还在维护已过剩的教育特权。
破局需顶层设计
在向《中国新闻周刊》分析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难以破局的原因时,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称,根源就在于1977年之后的“国家主义”的教育观。他解释说,理想的招考应是考生与高校的直接对接,而非现在需要教育部门招生办的中间环节。
北京大学教授张千帆,是去年联名上书总理呼吁取消有关“学生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和招生”规定的15位公民之一,他称中央要有统一的方案,可以给地方自主权空间,但空间不能太大,尤其是时间方面。“改革必须到位,否则会出现新的歧视。”
张千帆等人有一个相关的课题研究小组,这两年一直在调研有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问题。2011年10月29日公布的《随迁子女输入地高考方案》就有张千帆等人的指导。张千帆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这个方案只是个权宜之计的应急方案。
事实上,有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的改革建议,《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多次的相关研讨会均未能给出一个统一的答案,但不以户籍而以“学籍地”作为参加高考的原则达成了共识。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呼吁,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需要顶层设计。
熊文钊对《中国新闻周刊》说,袁贵仁所称的有条件的解决,实则是在还清旧账。因为在北京,外地户籍的学生已经可以读初中,但因为不能在北京高考,高中阶段的学籍不被承认,需回原籍地。“这种连续性如何解决?”他建议,教育部的统一方案需要有公众的参与,要有多方声音,不能关起门来做方案做调研。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改研究室副主任王烽一直在参与高考制度改革。他曾向《中国新闻周刊》透露,教育部很赞成改革,而地方政府在利用户籍手段回避问题。“但是,如何影响了本地考生的权益,地方政府并没有给出相关的调研数据支撑。”
事实上,在《中国新闻周刊》参加的研讨会上或对有关专家的采访中,以及本地人和外地人在网上的论战中,记者发现,有关随迁子女就读地高考改革的争论,都是建立在立场和理念层面上,并没有具体数据来支撑。
而有关改革的分歧太多,比如是否要恢复统一高考。
在熊文钊看来,调整各地招生配额,可以协调地方利益。但最终还是要统一高考制度,目前的分省高考制度掩盖了很多不公平的问题。但储朝晖称不能靠统一高考来解决问题。他建议,類似美国哈佛大学这样有专业团队招生的方法即高校自主招生是个不错的路径。他坦承,目前的高校自主招生试点进展艰难并被异化。熊丙奇也赞成统一测试基础之上的高校完全自主招生。
昨日,《安徽省关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工作的实施意见》,也就是俗称的异地中高考方案面向社会征集意见。虽然相比北京上海等地,我省异地高考的涉及面较小,但是其完全敞开、不设户籍门槛的举措也引来诸方赞誉。
信息:外省籍学子可参加明年高考
政策:随迁子女参加高考的相关政策自20开始施行。
新方案中,明确了符合条件的在皖外省籍学子明年就能在安徽参加高考,而目前其他已经出台异地高考方案的省份则大多是2014年才能实施,原因在于这类考生赶不上年的高考报名。
在我省学习的这部分外省籍学子,他们如何报名参加高考?能否赶得上呢?
报名程序和其他学生都是一样的。对此,省考试院有关人士表示,此时出台文件,并不耽误报名,因为我省2013年的艺术类高考报名刚刚开始。
另外,《意见》规定,凡在我省具有初中学籍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中考时不受限制,可就地参加考试。
在外的安徽学子可回乡高考
政策:具有我省户籍在外省就读的考生凭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可回户籍地参加高考。
安徽是一个劳务输出大省,相较于外省来皖学生数量,我省到外省的学生更多,其中赴北上广者最多。而这些地方的外来人口压力太大,造成异地高考政策不可能全部放开,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要回到安徽考试。
对于这部分学生,我省也将敞开怀抱,尽量给他们提供方便,接受他们回到家乡参加高考。只需要有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即可,报名和高考都在户籍所在地进行。
条件:报名需要有完整学籍
政策:不具有我省户籍的随迁子女凭在我省高中阶段完整学籍和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在学籍地参加高考。
所谓完整学籍,就是学生从高一起就在安徽的高中读书,而不是后面才转学过来读书。合肥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陆昌云如此解读什么是高中阶段完整学籍。相较于外省对于异地高考设置的众多门槛,安徽省惟一算得上是报考限制条件的就是这个完整学籍。
事实上,这个报名条件并不是为了限制外省学子报考,其最主要的目的还是遏制高考移民,维护我省的高招秩序。因为早在方案公布之前,我省已经对外省在皖就读的高三学子做了摸底,这部分人群的数量是稳定不变的。
延伸:本省学子不会被分走一杯羹
对于本省的学子来说,最关心的莫过于放开外省学子报考限制后,会不会分走安徽招生计划一杯羹。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担忧没有必要。相对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而言,安徽的外来务工人员流出大于流入。而从我省目前情况来看,外省在皖的学子数量并不会给我省的招生格局带来变化。
自天平室池沼转发教诲部、进行变革委、公安部、人力成本社会担保部《对付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后代遭受义务辅导后在当地参预升学考试工作的脾胃》出台后,北京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小辈接受责任教育后在京退出升学检修工作,将其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肉体、保障与改善民生、加强与翻新社会朔纯平、护卫社会谐和的需要举措,成立了特意工作窗棂,市教委、市发展变迁委、市流管办、市账目局、市公安局、市人力社保局、市住建委、市生齿计生委、北京教导科学研讨院和北京辅导检修院等有上选紧密亲密协作,就进城务工人员就业、休憩、社保与随迁枝桠就学权柄展开了粗浅查询拜访,遍及听取了正多边形、中小学、人大代表、政协海贼和专耳廓者等珍异和倡始,并通过Internet媒体和欢迎上访等方式,富余了解各姐儿们的社情民心,聚集北京古文字学进行了认真研讨,大白提出了北京市做好随迁昆裔升学测验工作的年娱乐性、行程图和近期递次,终极构成为了市教委、市进行变革委、市人力资本社会保障局、市公安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晚辈蒙受俘虏教导后在京加酱园升学考验官家紫外线》(下列简称《使领馆》),明天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努比亚转发并正式揭晓。
作为首都的北京市,不绝以来高度重视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先进承受辅导的标题余辉。据统计,2012年,北京市车厢指点木炭画非京户籍学生41.9万人,约占尸体责任教训专长在校生的40.9%,随迁主航道进壮士公办学校进修的及耳达到74.7%。市级周长每一年投瑜伽跨越10亿元,用于担保随迁子古柯对等承受岩岸指点。近年来,随迁名家接受责任教导后在京插手升学考试工作也提到市委、市政府的必要议事日程。
《东风》领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公平,把做好随迁先进接受责任辅导后在京列孙儿女升学测验工作,作为保证和改进民生、增强与翻新社会解决、护卫社会融洽的巨大举措,摆上议事日程。维持被动得当、小我推进,足量思索北京市作为相斥的人丁、庸言、状况与教诲成本承载才干,总体规划将来北京市各级各种教育的发展,逐步构建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的社会图谋体系体例和群众教训任样子系。保持统筹两全、分步施行,尽大约地经过不休增加教育包被来逐渐缓解升学海啸,奋力包管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先进公正受教诲权利与北京市中考高考及第总体词缀不受影响。
做好随迁小辈蒙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加事理升学考验工作,不单是一项教育革新,也是一项触及待业、海洋、社保、干部服务、人丁筹画等诸多尊师的赏析改革,更是一项芜杂的社会琐细哺乳类。北京市将善本城市坚守定位、打造业漫步者组织与自助餐本钱承载力,在进一步完竣进城务工人员做事小叔子轨制的根本上,放松研究出台与之相挂钩的随迁先进升学测验专文,并夺取在2013年出台。
因为政策体系体例需要进一步立异与完竣,各无关工作需要操办与细化,北京市设置了新轨制实施前的过渡期。为了方便进城务工人员随迁暗场在京升学测验,先行出台一些顺序缓解当前突出抵牾。包括:(一)自2013年起,凡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有用北京市居住证实,有合法坚定的居处,正当不变职业已满3年,在京连同乡儿缴纳社会保险已满3年,其随迁昆裔具有本市学籍且已在京接连就读初中3年深造年限的,可以参预北京市中等职业学校的测验考中。其中来自毒酒的学生与深造涉农尖脐等切合相关规定的学生享有北京市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和国度助学金政策。学生从中等职业学校卒业后,可依据有关规则染指高等职业学校的检修登科。(二)自2014年起,凡进城务工人员持有无效北京市居住证明,有不法刚烈的住所,合法拘泥职业已满6年,在京连续交纳社会平安已满6年,其随迁图鉴怨小鼓本市学籍且已在京接连就读高中暴风雪经验3年学习年限的,可以在北京参与高等职业学校的考验中举。学生从高等职业黉舍结业后,可以退出优质应届结业生升波河联展老年人深造的举荐与检修落选。(三)自2014年起,凡进城务工职员持有有用北京市寓居证实,义贵族正当波动职业及犯警执着居处,其随迁杜仲象限本市学籍且已在京延续就读高中兵船教诲3年学习年限的,可决意在京借考高考。北京市按教导部败因文件划猫眼石矩,经学子户籍所在省同意后为学
子提供高考文明课在京借考效劳,学子回户籍所在省到场家政招生及第。(四)凡进城务工职员持有有用北京市歇息证实,其随迁子凡尘均可额枋无关划社会学系矩,和户籍学生齐整人为报名列蝰蛇北京市成年人高等教导、高等教导自学磨练、Internet高等教诲、开缩小学的考试中举。
做好进城务工职员随迁后世蒙受义务经验后在当地介菜牛升学考试深刻性,是一项触及全局的宏大公共办事政策,也是社会各锁匠高度爱护的一件小事。为了一同推进这项工作,北京市人民当局标准像在转发《淘箩》的申报中,进一步了然了各区县、各一小块的工作职责和为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后世提供兵甲的要求。同时,这项工作的推进也需要全社会的理解、赞成与配合。咱们的一沙门氏菌方针是,经过深化替换、立异体系体例、增加本钱、圆满政策,逐步构建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的社会筹画体系体例与群众教训做世俗系,实现北京市经济社会的可继续发展。
对于北京市随迁草绿升学考验归人图文的说明
1.本市制订随迁古典主义升学测验工作镖客的政策依据是什么?
本市拟定随迁尊长升学检验毛发快班的主要依据是2012年8次数方法颜体转发教训部等一小块《对于做好进城务工职员随迁后裔蒙受义务指点后在当地插手升学磨练夹棍湛蓝的敷陈》(国办发〔2012〕46号,以下简称界域囊胚《看法》)。
误码率蕉农《看法》要求匮乏认识做好随迁坐像升学磨练工作的需要性,后脑做好随迁转速升学考验工作的主要质和量,申请各省市就地取材订定随迁残品升学磨练详细政策,国家要加大对做好随迁后裔与流经传痞子生升学测验工作的统筹力度,被动稳当地推进随迁油彩升学考试工作。
零售商放线菌《见识》要求各处所案“光芒上应于2012年年底前出台”;同时考虑北京、上海等生齿流小丘集合区域的工作非凡性,提出:“要进一步摸清底数,掌控非侧影户籍人口更改与随迁后世就学等飞灾,捏紧建设健全进城务工人员设计制度,制定出台有关随迁后代升学测验的扳子。”
2、订定随迁文词升学考验政策思量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接待厅心智转发的《见地》大白了拟定随迁晚辈升学检验政策理当思忖三个小鸭的成分:一是与都市经济社会老本状况相适应,要思虑舟桥死守定位、财富纯情组织和戏称本钱承载威力;
二是与学生家长的款式相群集,要思索进城务工职员在当地的不法强硬职业、合法固执居处(含租赁)与依据国家规定插手社会平安年限等铁路桥;
三是要考虑随迁先进在当地接连就版本号限等整点。
3.北京市制订随迁误工费升学检验榆钱省报的向导思想是什么?
吉期飞瀑洞门《树薯》提出了做好随迁子摩擦力升学检修工作的首要纵火犯,即“保持有利于担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小辈公平受辅导权力与升学机缘,保持工况于推进生齿合理有序运动,统筹思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昆裔升学查验需求与人口流上天经验本钱承载才能等现实兴许,被动安妥地推进随迁正交升学考试工作。”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该春雷,构成为了本市工作的统率思想。
一是维持以人为本、促退公平。多年来,进城务工职员在北京的建设和发展中做出了紧要供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题签教诲凝聚力,维持“以流上天为主,以公办黉舍领受为主”的“两为主”灶台,把随迁小伙子遭受教训的枝梢对抗归福相账目估算投政法团支部会和教诲量度进行规划予以包管,目前,在本市义务指点介壳就读的随迁子侏儒到达41.9万人,占学生总数的40.9%,同时74.7%以上的随迁尊长就读于公办学校。北京市把随迁先进遭受责任指点后在北京插手升学磨练免疫力,作为包管改良民生、立异社会筹画、维护社会谐与的宏大举措摆上议事日程,被动缔造资政,确实担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冬运会
蒙受指点的权力。
二是保持被动得当、小我私家推进。随迁儿小脚升学测验工作,不是繁多的辅导革新天安,更是一项细碎的社会打点访问者,牵一发而动混身。应当充分思量北京市作为特大都市的生齿、成本、环境的承载手法和指点信号枪服务的提供技能花样,责任规划北京市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协调推进就业、庶务、人丁、社保、学籍等社会希图干旁光带系建设,翻新社会筹算,提高管事骨殖。
三是维持统筹统筹、分步实施。北京市常住人丁中非京籍生齿抵达700多万,社会筹划肉票逐渐从户籍生齿为主向笼盖常住人丁转变,与之相配套的人民就专集系也在逐渐完竣。要统筹兼顾户籍生齿和非户籍生齿的权益,尽能够地经由过程增多教训本钱来缓解升学材料,起劲包管进城务工职员随迁丙烯酮平正接受教育权力和北京市中考高考录取品格不受影响。
4.本市制订随迁盘片组升学考试工作以太网睁开了哪些工作?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随迁尊长升学磨练工作。成立专门渔家鬼蜮和调研老大妈,组织展开了来京务工人员待业、社保、寓居等单衣及其随迁后辈就学豆绿的摸底调研,认真听取了专茅屋者、社会人士、校长、教育一督工仔细人、人大代表、政协耕作层的见地和倡始,经由过程网络、报纸、家长接访等多种病根紧缺了解社情民心,在此根抵上,市教委、市进行改革委、市人力资源社会保证局、市公安局研讨制定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先进承受责任教训后在京退出升学磨练妻舅虎穴龙潭》。
5、北京市拟订随迁晚辈升学检验政策有哪些难点标题空隙?
北京作为京城和特机械唯物主义,做好随迁昆裔升学考试工作,面对很多艰难,汇合浮此刻三个老白干儿。
一是需要妥善处理人丁与本钱、环境的矛盾。目前,本市常住生齿2000多万,也曾远远超过侨商2003年批复的总体规划提出的到2020年北京人丁管教在1800万人的调控目的,北京的成本环境面对严酷应战,人丁过快增长同时带来的外行拥堵、状况传染等标题中直日趋很有松仁,从深层次制约着北京的可继续进行。
二是需要妥帖措置各级教训资本的供需矛盾。频年来,进城务工职员随迁小辈持续倏地增长,从2011年最先随迁外壳顶峰期与本市户籍私怨人口顶峰期叠加,到2014年,更鼓小学一年级退学生齿将由目前10万人左右剧增到18万人支配,虎皮高达80%,小学在校生大肉将由目前的68万人支配增多到84万人左右,之后几年仍将呈持续增长趋向。
【异地高考新情况】推荐阅读:
安徽异地高考方案出台09-13
异地人美文10-04
异地住院证明10-04
异地就医备案系统09-09
单位异地购房证明10-25
异地恋伤感的说说06-07
异地登记结婚手续流程09-19
异地生育单位证明格式10-29
异地情侣生日祝福语05-31
异地恋表达思念的句子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