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2025-01-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篇1

大平山一中:周志勇

一学期来,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回顾本学期的工作,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教训,为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好,现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在思想上严于律己,热爱党的教育事业。对自己要求更为严格,力争在思想上、工作上在同事、学生的心目中树立好的印象。即教书又育人,除对自已严格要求外,还利用一切合适的场所,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高班上学生的思想觉悟,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同时热爱家乡。同一切不良的现象作斗争。本学期,积极参加各类政治业务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

二、教育教学方面。

1、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⑴课前准备备好课。①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⑵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家庭作业,作业少而精,减轻学生的负担。

⑶复习阶段。针对每一位学生展开复习,注意联系实际,画图,看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指导学生根据图形相互之间展开提问,开拓思维。

2、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后进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的不足,有时宽容比批评更能教育学生。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三人行,必有我行焉。我注意平时和其他交流,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学习教学方面的好的经验、方法,学习管理学生方面的好的办法,本学期取他人之长对我的帮助不校

4、培养多种兴趣爱好,到图书馆博览群书,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篇2

本单元以讨论允许和不允许做的事情而展开学习, 在不断深入讨论过程中又学习了表示同意和不同意的表达方法以及由情态动词should构成的被动语态。为了能够增强学生开口讲英语的自信心, 第一课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创设与本课话题相关的情景, 如谈论青少年日常行为规范、校规、家规等。围绕着教学目标, 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任务, 让学生辩论一些学校规章制度。学生在使用所学目标语言进行辩论时, 教师要不断地鼓励学生, 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真实观点和想法, 同时学会关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规章制度, 对周围世界进行比较客观地认识和评价,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Don’t eat in the classroom”中学过关于规章制度的讨论, 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what should I do?”中学过情态动词should的用法。本单元谈论的是学生非常熟悉又和生活、学习紧密相关的话题——家规、校规及其他规章制度, 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 激起学习的兴趣。因此, 掌握“be (not) allowed to d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难度不大。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由谈论各种规章制度, 发表自己的观点, 并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各种家规、校规进行修改, 并为一些组织机构制定新的规章, 体现“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的新课程理念。

(二) 学生情况分析

笔者教学的对象是初三学生 (以中等生为主) , 他们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 所以对英语学习的模仿力很强, 但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没有自信, 害怕表现, 但又希望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因此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尽量让这部分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有更多的说英语的机会, 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有一些学困生由于基础薄弱, 对完成某些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可采取小组奖励的办法, 通过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学, 鼓励小组中的优秀成员主动帮助困难生学习, 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 语言知识目标

1. 掌握语言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do, 学会表达 agree 和 disagree。

2. 对目标语言的听力训练。

(二) 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了解和反思自己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言行, 养成自觉遵守规则的良好习惯和优良品德; 正确看待“家规”“班规”“校规”等, 并能认真遵守;理解父母、教师的合理建议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1. 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get earspierced

(二) 教学难点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 步骤 1:导入 (5 分钟)

T: An exchange student comes to our classtoday. He wants to know some rules about ourschool.

通过投影展示以下活动名称, 学生以四人一组活动, 各自谈论在学校里能做哪些, 不能做哪些。

What rules do you have at our school?

We should sweep the floor every day.

We should not arrive school late.

We should not take mobile phones .

……

sweep the floor, clean the blackboard, fightw it hothers , arrive school late , take mobil ephones等等。

多媒体呈现表格, 小组讨论填表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新知。

( 二 ) 步骤 2:呈现 (25 分钟)

1.Introduce the new structure: allow sb. to dosth. / don’t allow sb. to do sth.

多媒体呈现 :

Teachers allow us to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Teachers don’t allow us to eat in the classroom.

2. 小组活动:

全班50人分成12组, 每组4人

游戏规则:

(1) 用纸片做成12个签, (其中有2个签画有小红旗) , 由组长抽签, 抽到带有小红旗的签的两个组进行比赛。

(2) 第一轮用am/is/are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比赛小组每人2次机会, 但是不能重复出现句子, 否则为失败。第二轮用am/is/are not allowed to结构说句子, 规则同第一轮。获胜小组会得到一面红旗并在全班中挥舞以示胜利。

(3) 在重新抽签 (不含已参加过的小组) , 规则同2.

参考短语:sweep the floor, fight with others, eat in the dinning hall, eat in class, take mobilephones等, 可以自己自由发挥。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结构引入新的结构, 并采用小组活动使每个学生能够参与其中熟练短语和句子结构, 达到开口说的目的, 有助于学生理解下一环节, 从而使新授课的内容达到高潮。

3. 被动语态:

(1) 定义 : 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

(2) 构成 : 助动词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助动词有人称、时态和数的变化。

(3) 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情态动词+ be +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4) 用法:当我们不知道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没有必要指出谁是动作的执行者, 或者只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 要用被动语态。

4.复习过去分词的构成 :

(1) 规则变化

watch---watched practice---practiced

study---studied stop---stopped

(2) 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分词:

am/is /are---been have/has---had

write---written do---done go---gone

5. 教学1a

(1) 教师明确任务要求, 给出一定的指导。强调重点词汇:teenager, choose, pierce。

(2) 让—位学 生大声朗 读1a中的句子。 确定学生理解了每个句子之后,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agree or disagree。

(3) 在学生掌握了结构be allowed to的基础上, 进—步介绍带有主观态度的新结构: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告诉学生这—结构增加了情感态度, 表示应该被允许和不应该被允许。

(4) 学生完成1a之后, 让不同的学生发表意见:agree or disagree. Why?

6. 投影展示练习

我会做: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快速抢答做4个转换句子, 将allow sb.to do变成be allowed to do并用投影展示答案。

1.They should allow us to have part-time job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We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spend time with their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he teacher should allow Anna to finish thepictur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Parents should allow children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We should be allowed to have part-time jobs.

2.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spend timewith their friends.

3. Anna should be allowed to finish the picture.

4. Children should be allowed to choose theirown friends.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la中的句子, 投影展示练习这个环节巩固了学生allow的用法。

7. 教学 Section A - lb, 2a, 2b

利用多媒体课件中的Section A - 1b, 2a , 2b进行听力练习。

(1) 认识新词汇:teenager, earring, get their earpierced, do homework with friends

do part-time jobs, too wild / young / silly …, not serious / calm / old…enough

(2) 教师先帮助学生明确要求, 并且给出—定的指导。

(3) 让学生朗读其中的句子, 问题。

(4) 播放录音, 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听录音能提高学生听的质量和信心。

8. 练习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The telephone _____ (invent) by Bell in 1876.

The trees may _____ (plant) in spring.

Teenagers should not _____ (allow) to drive.

English _____ (speak) in Canada.

Math must _____ (study) well.

答案:

was invented , be planted , be allowed , is spoken, be studied

设计意图:巩固本节课所学的被动语态。

(三) 步骤 3:巩固和拓展

1. 学生列出青少年应该被允许做的和不应该被允许做的事情, 列表之后进行 free talk。

设计意图:要求学生重点结合Section A -1c和Section A - 2c的内容进行小组活动, 以便能更自然, 更正确地使用所学的语言。

通过投影展示语言结构和交际中要用到的词组:

结构:should be allowed to, should not be allowed to

词组:too wild, too silly, too young, not serious enough, not old enough, not calm enough

设计意图:创设贴近学生实际情况的情境, 真实而富有趣味, 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巩固了本课的新知。

(四) 步骤 4. 小结

1. 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内容复习Grammar Focus.

2. 总结并回顾本节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

(五) 步骤 5:作业

1. 用结构 be (not) allowed to do 列出课堂上介绍的—些事情;

2. 用 should, must, may 等情态动词各写出 5 个被动语态的句子。

(六) 步骤 6:板书设计

六、教学评价设计

(一) 评价内容

本节课通过展示练习, 巩固与拓展这两个环节, 如果全班80℅的学生能够按要求学习或完成句子, 那么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本课的教学难点即得到突破。这是评价本课是否成功的更重要的标准。

(二) 评价方法

小组活动汇报, 基本全体学生都能说出一个正确的句子即可符合标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科书指瑕 篇3

一、错误之处

1.教材第26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行中的“般”应改为“船”。

2.教材第53页倒数第3行“吸引物体的”中的“的”字去掉。

3.教材第134页末行注释“①……单位是焦每立方米,符号是J/kg”,其中的“J/kg”应改为“J/m3”。

二、商榷之处

1.教材第9页第二自然段,原文叙述:“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是kg,常用的比千克小的单位有克(g)、毫克(mg),比千克大的单位有吨(t)。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1kg=103

1mg=10-3g=10-6kg

1t=103kg

笔者认为,按照这种表达的逻辑顺序,上面第一个换算关系式“1kg=103g”改为“1g=10-3kg”较为恰当,因为前面提到的是“它们同千克的关系是……”

2.教材第41页倒数第三自然段,原文叙述:“伽利略对类似的实验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通过推理得出: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在教材第56页“摩擦力”节的第一自然段,原文叙述:“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无论路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这主要是自行车受到摩擦力的缘故。

对比分析这两段叙述,前一段“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受到的阻力为零,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与后一段中的“无论地面多么光滑,总会逐渐变慢,最后停止下来”是互相矛盾的。

到底哪种说法正确?实际上“光滑”就意味着“摩擦力等于零”,因此教材第56页“摩擦力”一节的第一自然段中的“无论路面多么光滑”一句删掉为宜。

3.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教材第82页:图13.3~1甲中的文字说明,原文是:“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能承受一定的拉力而不脱落。什么力量把它压在光滑的墙上?”教材中此处文字说明进行如下修改为妥:将“塑料挂钩的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一句中的“光滑”二字去掉,将“什么力量把它压在光滑的墙上”一句改为“什么力量使它不下掉。”

为什么呢?真的是大气压压住吸盘使之不下掉吗?

静止在墙上的吸盘受五个力的作用:在水平方向上,吸盘受一对平衡力:大气压力和墙面对吸盘的支持力;在竖直方向上,吸盘受竖直向下的自身重力和挂物的拉力,这两个力与墙面对吸盘竖直向上的摩擦力平衡。五力作用下吸盘保持静止状态。若墙面是光滑的,即墙面对吸盘的摩擦力为零,此时无论大气压力多大,吸盘在竖直方向上只受自身重力和挂物的拉力,这两个力都是竖直向下的,吸盘是不会平衡的,因此会掉下来。

由此可见,吸盘能够在墙上不下掉的本质原因并不是大气压将其压在墙上,而是大气压将吸盘紧压在墙上,使吸盘与墙面之间产生了一个较大的静摩擦力,从而使吸盘处于平衡状态而不下掉。

4.同样地,教材第82页中倒数第7行,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图甲中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光滑的墙面之间,与外部压力平衡,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光滑的墙面上”这几句叙述还是继续误导学生认为吸盘是被大气压压在墙上不下掉的,这样修改为宜:“我们可以进一步实验:图甲中如果把塑料吸盘戳个小孔,空气通过小孔进入吸盘和墙之间,与外部压力平衡,使吸盘对墙面的压力为零,从而使墙面对吸盘的摩擦力为零,吸盘便不可能贴在墙面上”。

再就是教材第82页“想想做做”中第1行“放在光滑水平板上”改为“放在较光滑水平板上”比较妥当。

5.教材第41页图11.5~3(研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中,小车在三个不同水平面上的运动距离书中是:在毛巾最近、其次是平板玻璃、最远是木板表面,笔者认为应是:在毛巾最近、其次是木板表面、最远是平板玻璃。

6.教材第60页倒数第1行“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下静止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把词句这样修补会更好一些,即:“当杠杆在动力和阻力下静止(或匀速转动)时,我们就说杠杆平衡了”。

因为在前边讲力的平衡时,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是平衡状态,那么在杠杆平衡中补上“匀速转动”,这样这两部分知识的相同与不同之处显而易见,便于知识的联系性和系统性,也便于老师与之比较讲述这部分知识。

7.教材第95页第7行“当水舱充水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改为“当水舱充水,潜水艇重等于同体积的水重时”为宜。

8.教材第104页第4行“在实际中人们为了达到工作目的,往往还不得多做些功。”其中的“还不得多做些功”改为“还不得不多做些功”为妙。

9.教材第111页重力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教材第112页弹性势能的概念“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将弹性势能概念中加上一标点符号即:“物体由于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弹性势能”,这样两个概念前后一致起来,会更好一些。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篇4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乡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乡愁》。

2、学习“知人论世、揣摩意象”的学诗方法,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和家国之思。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反复朗读。

1、师: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在王安石的笔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乡愁就是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在王维的笔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乡愁又成了那一树令人牵肠挂肚的梅花。那么在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眼里 ,乡愁又是什么呢?

2、板书课题,初识作者。(出示课件,齐读作者简介)

3、请大家自由朗读《乡愁》这首诗。注意,仔细地读上一遍,力争读得字正腔圆。

4、指名读。学生以“准确流利、字正腔圆”的标准评价。

5、师:读诗不仅要读正确,而且还要注意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气,要读出诗的味道来。

师范读。学生划节奏。学生评价(“节奏、语调”)。

6、学生自由读,读出“诗的味道”。齐读诗歌。

二、授之以渔,体会诗情。

1、讲授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方法

⑴知人论世 了解诗人的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客观的理解作品。

如:王维 喜好信奉佛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杜甫 安史之乱之际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⑵揣摩意象 诗人把情感往往寄寓在具体的物体景象上面,这种“寄情思于物象”的表意之象叫做诗的“意象”。学诗就要揣摩“意象”。

2、这首诗有四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人生的哪四个阶段?内容上是什么顺序?

(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时间顺序)

诗人把人生这四个阶段的“乡愁”分别寄托在哪些具体的意象上的?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这些意象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乡愁呢,让我们“知人论世”,进一步了解诗人余光中。

⑴出示诗人的生平资料。指名读资料。

(2)师:“距离”产生乡愁,结合诗人的生平资料,说说这四节诗分别写出了怎样的“距离”,怎样的情景?

同桌讨论,交流。

(“这——那、外——里”)

(母子分离——夫妻分离———母子死别———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4、作者把乡愁寄托在这些意象上,那么每一个意象背后有作者怎样的经历和感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场景?

播放余光中的朗读。请大家想象“乡愁”的画面。

⑴想象“盼望家信,收到家信”的画面。出示《梅雨笺》。品味“小小的”。

(2)想象“身在异国,思念妻子,紧攥船票”的画面。品味“窄窄的”。

(3)想象“清明祭母,回忆母亲战乱中呵护独子” 的画面,诗人可能会回忆起什么?品味“矮矮的”。

(4)想象“遥望大陆,故国入梦,落叶归根” 的画面。品味“浅浅的”。(1972年——1982年——1993年——2003年,望了一年又一年,海峡虽浅,阻隔的却是游子深沉的故国之思啊,正如于右任在《望大陆》中所写“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半个世纪后,诗人才回到了故乡。)(孩子对母亲的依恋——丈夫对妻子的深情——儿子对慈母的追念——对故土的眷念)

5、师:“乡愁”使我们想起母亲温暖的怀抱,爱人那甜蜜的笑容,故乡那芬芳的回忆,想起江南、乌篷船、水乡,那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烟柳画桥、长亭短亭的地方,这就是余光中的故乡。

请带着感情齐读《乡愁》。

6、本诗前三节和最后一节的“乡愁”有何不同?同桌讨论,交流。

(1)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一群人的家国之思。

(这仅仅是个人的思乡之愁吗?诗的前三节都是女性,最后一节是祖国这个“大母亲”。)

(2)出示余光中的话,体会“家国之思”“对中华民族和文化的认同感”。

(3)师小结:诗人自幼受唐诗宋词的熏陶,中华文化对所有的“龙族”都有着无法摆脱和割舍的影响,只要坚守祖国文化的精华,就没有离开祖国。《乡愁》是台湾同胞、更是全体中国人共有的思乡曲,这就是“家国之思” 就是“中国情结”啊。

三、探究诗歌之美。

1、这首诗就像一位古典美人,有她独特的美,同桌讨论这首诗美在什么地方?

(可从情感、结构、音律等方面考虑。)

2、交流。故国故园情——情感美 结构整齐——结构美

音韵和谐,叠词、押韵——音乐美

师:本诗有《诗经》一样的的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旋律,读之朗朗上口。

四、拓展练习。

1、余光中还有一首写“乡愁”的诗,可以和本诗并称姊妹篇。

出示《乡愁四韵》。师生对读。

2、乡愁是你我普遍的情感,有父母的地方有乡愁,有家园的地方有乡愁,有童年记忆的地方有乡愁。请大家仿写几句诗,表达自己的乡愁。

(1)出示“示例”。配乐《乡愁四韵》。学生仿写诗。(2)交流欣赏。

3、作业。背诵《乡愁》。

附:板书设计

方法——知人论世 揣摩意象

小时候 小小的 邮票——母子分离——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长大后 窄窄的 船票——夫妻分离——丈夫对妻子的深情

后 来 矮矮的 坟墓——母子死别——儿子对慈母的追念

现 在 浅浅的 海峡——游子与大陆的分离——对故土的眷念

情感美 结构美 音乐美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篇5

为了搞好九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使中考语文取得理想的成绩。现拟定本册语文的教学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一)识字写字

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积累语言,加强写字训练,提升书写水平。

(二)阅读

①学习爱国思乡的诗歌,要关注诗中饱含着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形象。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欣赏凝炼的诗歌语言。

②学习小说,要在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着重欣赏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刻画人物性格的多种艺术手法。

③学习以生命为主题的散文,开阔视野,培养审美趣味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要反复诵读,认真品味其中的情思和意蕴;有些精美的篇章和段落要熟读成诵。

④学习戏剧作品,使学生见识人生百态,品尝生活百味;要注意课文是怎样在戏剧冲突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又是如何以个性化的语言塑造人物形象的,还要注意体会影视剧本的画面感。

⑤学习先秦诸子散文,了解古代社会,了解传统文化;加强诵读,注意把握各篇文章的思想观点,了解它们各自的论述方式和语言风

格。

⑥学习先秦诗文的名篇,了解这一时期人们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联系学过的文言诗文,对一些常用字的文言词语的意义用法进行梳理和区分。

⑦课外背诵10首古诗词,积累语言,提升文学素养。

⑧课外阅读文学名著《格列佛游记》和《简·爱》,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写作

结合本册教材6个单元的主题(爱国思乡、小说、生命、戏剧、诸子散文、先秦诗文)和中考作文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

本册教材共有6次综合性学习和口语交际——脚踏一方土、走进小说天地、关注我们的社区、乘着音乐的翅膀、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岁月如歌——我的初中生活。通过这些语文活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生活。

(五)教学成绩

通过整理和复习,使中考语文取得理想的成绩。

二、教学资源分析

九年级上册《语文》共有6个单元(分别以爱国思乡、小说、生命、戏剧、诸子散文、先秦诗文为主题),共30课,6次“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此外,还有两个“名著导读”和课外古诗词背诵等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是阅读和写作。除了教材之外,其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还有教师教学用书、参考教案、网络、电视、图书室及多媒体教室等。

三、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两年多的中学语文学习,我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培养,在基础知识积累的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夯实,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培养。

四、教学方法设计

本册语文的教学,我决定对学生加强课前预习的指导和检查,让学生在预习课文阶段就自主解决每课的生字新词、文学常识,尝试解决预习思考题等;加强课外阅读的引领和实践,真读书,多读书;课内阅读训练注意与中考阅读相接轨,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阅读能力;加强写作训练,提高作文的档次,为今年中考语文做好铺垫;加强对联训练,进行“每日一对”的训练活动;综合性学习要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去搜集资料,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将口语交际融于每个单元综合性学习活动之中。期末要加强古诗词积累、文言文知识和现代文阅读知识的梳理、复习与巩固。

五、教学进度与课时分配

(一)教学进度:

第一周:第1~3课第二周:第4~综合第三周:21~22课

第四周:23~25课第五周:25~综合第六周:6~7课 第七周:机动第八周:8~10课第九周:10~综合 第十周:26~27课第十一周:28~30课第十二周:30~综合 第十三周:11~13课第十四周:14~综合第十五周:16~18课 第十六周:18~综合第十七周:复习第十八周:复习第十九周:考试第二十周:总结

(二)课时分配:

阅读:54课时左右写作:12课时左右综合性学习与口语交际:6课时复习:18课时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篇6

一、指导思想

1.以《中学语文课程标准》和《2014年中考说明》为指导,紧扣初三语文学科特点和课本单元重点进行教学。

2.体现学校教研思想,积极改进并实施“四助五步六字”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立足教情、学情,和其他学科通力合作,有针对性的进行语文学科“培优推中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教学成绩。

二、教材分析

九年级下册在整个初中阶段教材体系中属于最后一阶段。本册课程学习结束后,课程标准要求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应全面完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得到了全面提高。而且,学生面临初中毕业会考与高中选拔考试。因此,本册教材在内容选择方面有它的特点: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戏剧)为主,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安排了两个单元的文言文,为先秦时期诸子散文与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名篇,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感受古代人物的政治信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并进一步增强自己的情感体验,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与评论历史人物。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在内容、体系、结构上都有所突破和创新,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于学生综合学习,因而达到较高的综合教学效应。全书共六个单元,二十四篇课文,两个专题,两部名著推荐,六个综合实践活动。每个单元的读书方法指导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本期尽可能早点讲完新课,可以的话,及早进入全面复习,复习分三个阶段:分册复习、专题复习及套题训练,解读《2014中考说明》是前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从课文的学习中,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了解古人的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格魅力。

2.能力目标:掌握阅读题的审题答题技巧,学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阅读理解;掌握一般记叙文和议论文、散文的写作思路及创新构思模式,学习从不同角度变换写法;学会读书,懂得鉴赏文学作品方法。

3.情感目标: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的感情,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

4.中考目标:力争学科平均成绩名列全县同类校前茅,优秀率达到20%或以上,及格率达到80%或以上,人均分达到105分左右。

四、学情分析

本期我继续担任初三两个班语文教学工作,这两个班共有83人,特别是1班后进生人数多,基础较差,提高成绩难度非常大。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习兴趣有所增强,在期末考出来的成绩及格率有上升,但还不够理想。再加上本学期面临着新的挑战。一是时间紧。扎扎实实的上课时间只有十五周,共计90课时,要完成教材的教学内容,还要进行中考的全面复习。二是部分学生会还会出现如下消极的思想状况。因此,在日常教学与复习中,一定要多找这些学生谈心,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与复习中,争取取得满意的成绩,力争进入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学校制定的目标。

五、教学措施

1.认真解读课程标准,吃透教材的编辑意图,理清教材的文化内涵,摆正形成性学习与终结性学习的关系,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投身新课改,运用先进教学理念和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激发学生地学习兴趣,唤起问题意识,实施教学民主化,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教师要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每一个活动阶段应该做什么。基本原则是,教师精心设计学习情境,并组织协调,学生明确任务,展开活动。本册教科书中,六次综合性学习分为“二大四小”,即大型综合性学习二次和小型综合性学习四次,前者强调研究能力的培养,后者突出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2.认真做好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环节的每一项工作。用心融入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总揽全局,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教材留下的空间,恰当把握教材的量和度,面向全体,对全套教材进行宏观的把握,理出知识能力训练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以此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教学过程中明确一本书中只是其中一部分需要讲授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要兼收并蓄,有所取舍,尤其注重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仔细做好试卷分析,找出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注重补差补缺,争取教学大面积丰收。

3.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对语文学科的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认真抓好听、说、读、写训练,自行设计写作和口语交际,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结合教材中的名著欣赏,诵读欣赏、引导学生进行综合训练,特别是注重培养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根据中考新题型,设计相关练习,进行口语表达方面的训练。

4.认真训练并强化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报刊杂志网络上精选精彩的时文和美文加以借鉴,掌握分析文章的阅读技巧,重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增强学习的后劲,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要精心备课,尤其是要备好学生。突出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课堂上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避免繁琐的分析、机械地练习,注意语文的整体性。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作文教学要灵活命题,多写随笔和读书笔记。作文批改要尝试互批互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学生的水平。

5.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渗透,强化综合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发第一课堂学习资源和第二课堂学习资源,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平行学科,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努力提高语文素养,实现语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终身受用,为中考乃至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6.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分册复习查漏补缺,生字词的辨认书写,诗文背诵默写将是落实的重点。专题复时重在对语文表现手法等进行解读训练。模拟训练主要解决题型分析和答题技巧应对上。

7.优化作业查、批方式,记录作业情况,一日一公布,一周一评比,做好教学落实。12班和13班两个教学班的作业统一、进度统一,教学方法力求有个人特色。和别人多交流课堂实录效果,整合课件,创新教法,及时进行教法调整。

8.高度重视作文教学,针对中考作文要求,进行作文应试训练,侧重进行记叙文写作的达标训练,要求学生写出亲身体验和真实情感。注重对学生良好写作习惯的培养,讲究文面,讲究写作的形式的包装。

9.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分析并予以矫正,对学生成功的学习方法、独特的见解,及时加以肯定并予以推广。鼓励学生多向思维,开拓创新。

10.认真搞好中考总复习。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学生厌学心理,把不爱学习的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乐学、好学、善学,争取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六、奋斗目标

在2014年中考会考中,语文及格率、优秀率和人均分三项指标力争达到全县同类校前列,完成教学任务。

七、教研课题

本期力争使自己主持研究的2011年度平凉市重点课题《中考作文实效性训练研究》顺利通过上级教研部门验收结题。

八、教学内容及课时、进度安排 具体见备课组统一安排表。

周 次 教学内容 1-9周 下册单元课文教学 10周左右 11周 12周 13周 13周 14周 15-16周期中考试

语文基础知识复习训练记叙文阅读训练 说明文阅读训练 议论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阅读训练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篇7

《纪昌学射》一文是人教版四下第29课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 讲的是纪昌拜飞卫为师学习射箭, 飞卫告诉他先要下工夫练眼力, 一是“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二是“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的东西”。纪昌一一照做。等练好了眼力, 飞卫才开始教他开弓放箭。后来, 纪昌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故事以生动的事例阐明了无论学什么技艺, 都要从学习这门技艺的基本功入手。

设计意图:

《纪昌学射》这则寓言篇幅短小、内容浅显, 但人物个性鲜明, 寓意深刻。文章中描写纪昌练眼力的句子描写生动, 突出表现了纪昌的品质。这部分内容既是故事情节的重点, 也是语言表达上的重点, 应该说是人文精神与语言表达的结合点。因此, 设计中, 我引导孩子紧抓练眼力语句, 在读读议议、品词品句中感悟纪昌品质, 以此达到提升语言和人文的双重目的。感悟纪昌勤学苦练、认真刻苦、坚持不懈的品质对于学生来说, 比较容易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但“只有练好眼力, 才会射出百发百中的箭。”这一层寓意学生是较难感悟到的。于是, 教学中我安排从飞卫的话入手, 质疑讨论感悟寓意。但寓言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还可以体会到学习者的恒心和毅力、名师的指点对学习结果的重要的作用。于是, 我便安排了这样的练笔:“因为纪昌 () , 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借此让学生感悟以上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2个生字, 会写4个生字。联系生活理解“注视”, 结合语境理解“相当到家”。

2.在读读议议、品句析词中体会人物的品质、感悟“学习要练好基本功”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寓言的寓意。

2.结合重点语句, 体会人物品质。

教学过程:

(一) 积累词语, 揭题导入

1. 出示词语:百发百中百步穿杨箭不虚发

2. 这些词语之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也来认识一位射箭能手。板书:纪昌

(提醒昌的写法) , 齐读, ——补充课题。

3.《纪昌学射》是一则寓言, 我们不仅要读懂故事讲了什么, 还要想想故事蕴含着的寓意。

(二) 初读寓言, 整体感知

1. 自由读课文, 争取把课文读通、读懂。

2. 检查反馈。

(1) 指名学生逐段朗读课文。

(1) 指名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 谁能把2句话连成1句话来说。

(2) 指名学生读剩下的4段, 随机正音, 练读不通顺的句子。

(2) 谁能来说说纪昌学射的过程?

(1) 出示提示, 指导练说。

纪昌向射箭高手飞卫学习射箭, 飞卫让他练眼力, 先练, 后练。练好眼力, 飞卫才教他开弓射箭。后来, 纪昌成了。

(三) 读读议议, 感受纪昌

1. 纪昌是如何练眼力的呢?自由读课文2、3自然段, 画出纪昌练眼力的句子, 并想想从中你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纪昌?

2. 交流, 出示句子: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

(1) 读读这两句话, 句子中的哪些词让我们感受到了纪昌的勤学苦练, 请你把它圈出来。

(2) 理解感悟“注视、聚精会神地盯”。

(1) 联系生活理解“注视”:平时你都注视过什么?

(2) 比较纪昌的注视与我们刚才所说的有何不同:现在纪昌注视的是什么?

(3) 创设情境, 在朗读中体会时间的长。

(4) 再读第二句, 这聚精会神地盯又该怎样呢?

3. 有句话叫做“功夫不负有心人”, 纪昌的苦练收到了怎样的成效呢?

出示语段:

妻子织布的时候, 他躺在织布机下面, 睁大眼睛, 注视着梭子来回穿梭。两年以后, 纪昌的本领练得相当到家了——就是有人用针刺他的眼皮, 他的眼睛也不会眨一下。

他用一根长头发, 绑住一只虱子, 把它吊在窗口。然后每天站在虱子旁边, 聚精会神地盯着它。那只小虱子, 在纪昌的眼里一天天大起来, 练到后来, 大得竟然像车轮一样。

(1) 男同学读纪昌如何练习, 女同学读练习的效果。

(2) 第一次练习得相当到家, 怎么个相当到家?

(3) 第二次练习, 如果也用上相当到家, 该怎么说?

(四) 反观飞卫, 感悟寓意

1. 纪昌之所以能这么刻苦地练习眼力并取得成效, 那是因为有老师的指导。请找出老师指导他的句子。

2. 出示句子:

“你要想学会射箭, 首先应该下工夫练眼力。眼睛要牢牢地盯住一个目标, 不能眨一眨!”

“虽然你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但你的眼力还不够。等到练得能够把极小的东西, 看成一件很大东西的时候, 你再来见我吧!”

(1) 谁学着老师的样子来指导指导纪昌。

(2) 纪昌想学的是射箭, 老师为什么要让他下工夫练眼力呢?

(3) 指导朗读。

(4) 学习射箭是这样, 那要学习书法, 或是学习其他本领, 你又觉得该怎样呢?

3. 纪昌按照老师强调的重点去学习射箭, 终于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你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呢?

出示练笔:因为纪昌 () , 所以成了百发百中的射箭能手。

(五) 布置作业, 拓展积累

1. 把《纪昌学射》的故事讲给家长听, 并与家长聊一聊从中得到的启示。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篇8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课主要学习19世纪和20世纪10项发明(汽车、电视、电话、计算机……)的时间及用途。语法项目是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结构。

(二)教学特点

本课教材的特点是语法项目和日常交际用语自然结合,内容形象直观。通过操练when 开头的特殊疑问句把学生引入话题(谈论重要发明的历史及用途)的语境中。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掌握10项发明的英语名称及由when引导被动语态一般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的结构及用法。

2.能力目标

能运以下句型进行对话: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What was it used for ?

It was used for talking to people in other places.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自学能力和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爱学习,爱科学,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口头掌握本课核心句型

When 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

It was invented in 1876.

What was it used for ?

It was used for talking to people in other places.

难点:when引导被动语态一般过去时的特殊疑问句的结构及用法。

二、 学习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建构主义是近年来介绍到我国的一种新兴教育理论,它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本课内容和初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学习经历,在教学中我侧重指导学生采用以下三种学习方法:

1. 合作学习法。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习本身的需要,它有利于培养主动学习过程的合作性,以弥补独立学习之不足,增进学生之间情感沟通与智力互补。学生通过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刺激学生的交流欲望,达到相互启发,加深理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目的。

2. 情景交际法。即学生通过交际活动理解和运用语言知识,用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对话表演、问答,从而达到脱口而出的交流目的。

3. 联想法。看图联想,营造真实的语言运用氛围,以最佳的情景和语言效果刺激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联想,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达到发散创新的目的。

三、 教法分析

根据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从培养学生能力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角度出发,我采用“技能训练—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便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功能交际法。(采用这两种方法的目的旨在)优化教学过程,通过布置任务“最有用的发明”,让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的兴趣,通过上网、查看书籍等形式,查找自己认为最有用的发明物的资料,在课堂上展示,开阔同学们的思路,激起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学习的欲望。适当安排竞猜抢答、快速反应、角色扮演、小组讨论、记者采访等活动,激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变“学会”为“会学”。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获得更多的信息交流。

四、 教学程序设计

根据识记认知规律和教学原则,我把教学程序分为以下几个环节;复习—引入新课—操练—运用—巩固练习。

1. 激趣抢答,温故知新:告诉学生我们将玩一个游戏——考考你。

快速展示一组图片,如:电话、电视机、电脑、计算器、飞机等,然后提问学生:

A. How many things have you seen ?

B. What are they?

C. What was invented before the car ?

活动设计意图:以抢答形式完成,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激活学生与本课学习目标相关的原有知识基础,开阔学生的思维,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为引入新知作好铺垫。

2. 设问置疑,导入新课。

展示一幅计算机的图片,然后提问学生:

A. Do you like computers ?

B.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inventions, what will you do ?

C. So computer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to know more besides books, isn’t it ?

学生回答这些问题后,及时导入新课,提问:

Do you know who invented the computer ?

When was it invented ? Now , let’s come to Unit 9 Section A to find out the answers.

活动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这一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接着讲授新课。

展示电视机图,提问:

1)What’s this in English ? Is it a computer ?

2)Who was the inventor of TV ?

3)Is this invention useful ?

这几个问句引出本课的生词:

inventinventioninventorinventive

老师讲解词义和构词法,接着展示其他几幅图,学生轮流用英语快速说出所有物品名称,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What’s the most useful invention ?

Who invented it ?

When was it invented ?

What was it used for ?

从而巧妙地引出本课的重点句型,然后让学生运用这些句型分小组进行操练。这一环节,贯彻了直观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活动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和抢答实现了两个教学目标—— 单词和句型的掌握和运用。

3. 视听联想,加深理解

告诉学生准备好辨图、听声,然后说出物品发明时间及用途,(简笔画)黑板上画简笔画,让学生分组抢答后,请1-2个学生用下面的语言结构说出:

The invention is …It was invented in…by… And it is used for…

接着播放汽车喇叭声、自行车铃声及电话铃声等,让学生听声音说出物品的名称、发明的时间和用途。

以上操练利用了视听联想手段,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积极思维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4. 合作小结,拓展延伸

为了让学生学懂会用,学以致用。我创设以下语言情境:

(1) 设置几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

A. If you are a scientist , what do you want to invent most ? Why ?

B. Who do you think is the greatest inventor in the world ? Why ?

C.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interesting invention ? Why ?

D. If you had money, what would you like to own ? Why ?

小组成员对讨论的结果进行整理后,请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讨论结果。

(2) 发明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分小组列出教室里或书包内的十项发明,并填入表格。

在小组内根据发明的用途进行讨论,哪些发明对人类有益,哪些发明给人类带来了烦恼。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helpful invention ?

What do you think is the most boring invention ?Why ?

活动设计意图:这一环节体现了学以致用的语言教学原则,优化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的其中一个重要方面便是丰富和拓宽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以及发散思维。给学生提供一种协作学习的环境。这种形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传递和接受信息,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

5. 探究应用,练中巩固

为了引导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过的知识,结合本课语法,被动语态过去时的用法,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 听力练习

完成课本上Ib Listen and match the inventions with the date .

(2) 选择填空

1. The cup is used for _______ tea.

A. drinkB. drinks C. drinking D. to drink

2. The tall building near here _______ in 1987.

A. was put up B. was putting up C. is built D. has built

3. This kind of knife ______ for cutting paper many years ago.

A. is used B. were used C. was used D. will be used

4. —— Who ______ the electric light lamp ______ ?

—— It was invented by Edison.

A. was; invented B. is; invented C. did; invent D. was; invented by

5. —— ______was the telephone invented ?

—— I’m not sure. Maybe hundreds of years ago.

A. Where B. WhenC. How many D. How long

(3) 写作

根据问题写5—8个句子

What can you invent in the future ?

Have you ever invented something ?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篇9

墨子

一、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公输 作者:墨子 年级:初三 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第(17)课

二、课型、课时

课型:讲授课 课时:2课时

三、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公输》选自《墨子•公输》,是《墨子》中最有文采和文学趣味的一篇。课文记述了墨子制止楚国攻宋的故事,详细叙述了墨子同公输盘、楚王作斗争的经过。墨子不仅以“非攻”的主张说服了对方,而且以实际的守御力量制服了对方,终于迫使楚王取消了这次侵略行动。文章情节生动,一波三折,悬念迭生;人物形象鲜明;言辞巧妙、锋利。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和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体会人物的心理,把握人物性格,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教学思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文,应以诵读法为主,辅之以讨论点拨法、品读法。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先整体把握课文,然后启发学生研习课文。先设疑,再让学生从内容、人物、写作特点等方面赏析文章,然后点拨总结、拓展延伸。教学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墨子的劝说技巧,理解墨子的反侵略主张,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大量的文言文,对于积累文言的实词和虚词有了一定的经验,像是解释重点的字词、翻译句子和识记文学常识等,都比较熟悉了。学生对于墨子还是第一次接触,尤其是他的“兼爱、非攻”思想学生更是了解的比较少。因此,本节课重点让学生理解他的“兼爱、非攻”的思想。学生能自己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字词语,疏通文意。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把握疑问句、反问句的句式特征。

2.过程与方法:感知文中的人物形象,揣摩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课时目标: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2.了解墨子及其“非攻”思想;3.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言实词。难点:理解墨子的劝说艺术 第17课 公输

墨子

六、教具:多媒体

七、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讨论、启发、自学

八、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罄竹难书.今天我们走近一位热爱和平的人,他凭借自己雄辩的才能,巧妙的词锋,以及果敢勇毅,阻止了一场不义的战争,今天就让我们去领略他非凡的气度。他就是墨子,他的“非攻”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仍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下面让我一起学习一篇选自《墨子》的文章——《公输》。(板书)

(二)补充时代背景

墨子生活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期产生了各种流派(提问:同学们能说出有代表性的流派么?好这位举手的同学,好,说的非常好,有儒家、道家。请坐!那位女同学,正确!请坐!还有法家、墨家。对,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流派有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兵等等),也出现了他们的代表著作,主要有《论语》《孟子》《老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通过这些著作来阐述自己一派的思想。比如《论语》阐述“仁爱”,《韩非子》宣扬法制,《老子》《庄子》宣扬无为而治等,《墨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主要宣扬了“兼爱”“非攻”的思想。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读不准读音的字词。

2.教师播放课文音频资料,学生听读,纠正读错的音。(提醒学生注意把握语气,体会人物的心理,感受激烈、紧张的气氛。)

3.解决字词的读音。(看课文标注)

4.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字词的准确读音,并揣摩对话的语气。(角色:叙述者、墨子、公输盘、楚惠王)

(四)译读课文,疏通文句,了解情节

1.学生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把不理解的字词句圈画出来。2.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疑难问题提交小组讨论共同解决。3.教师综合解答讨论解决不了的问题。重点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请献十金(请允许我,表敬词)17课 公输

墨子

荆之地方五千里(土地方圆,与现代汉语表意不同)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巧妙的方式。现代汉语中“机变”为“随机应变”之意)(2)通假字

公输盘不说(通“悦”,高兴)子墨子九距之(通“拒”,阻挡)子墨子之守圉有余(通“御”,抵挡)公输盘诎(通“屈”,理屈)

(三)翻译下列句子

夫子何命焉为? 译:先生(有)什么见教呢? 宋何罪之有? 译:宋国有什么罪过呢? 胡不已乎? 译: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 胡不见我于王? 译:何不向楚王引见我呢? 此为何若人? 译:这是什么样的人呢? 第 第17课 公输

墨子

十、作业设计(可放在教学过程中提出)

十一、板书设计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篇10

【旧课导入】

【孔乙己的手】

1、“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

2、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 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3、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4、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

5、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的生存环境】

等级森严

社会环境:

【重游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在清朝光绪年间,是一家普通小酒店。自从小说《孔乙己》问世以来,咸亨酒店也随之闻名于世了。现在的咸亨酒店,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一百周年诞辰而重新修建的。改革开放使咸亨酒店也成了同外部世界联系的纽带。

咸亨酒店向社会重金征集广告词。请你结合本文内容,试写一段广告词。

【揭秘孔乙己生死之迷】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甲方:孔乙己已经死了!

乙方:孔乙己还没有死!

【读后感】

任选一题目,写一则读后感。

A)《笑声中的悲剧》

--谈环境描写的作用

B)《病态的社会,灰色的人生》

--谈孔乙己的性格及人生轨迹。

盼盼

对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英语教材分析 篇11

关键词:教材;七年级英语;教材内容结构和编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1

一、教材简介

《新目标英语》(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教材分析《Go for it》七年级下册共12个单元,加上复习单元2 个,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等部分补充材料。总的来说,这个长度对于一个学期的教学是合适的,与之前的教材相比, 省去了期中和期末的复习单元总结。在目录中,每一个单元中包括了题目、主题、功能、结构、目的语、单词、复习点这几部分。附录包括课文知识点、磁带录音 语音知识、语法、词汇与表达、单词index、名字列表、不规则动词变化表。每一单元都只有3页,分为A部分和B部分,各部分占一页要介绍基础性的语言知识,例如单词、句型、语法,而 B部分主要进行巩固和运用。在这两部分中,都比较好地结合了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训练,但 A部分更注重听和说,B部分注重读和写。在 B部分结束之后,就会有一个简单的自我检测,这部分一方面是对学生学习的检测或总结,另外一方面则是带有一点拔高性质的要求。每个单元还有self check部分,供学生自我检测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之用。它采用“语言的输入——学生的消化吸收——学生的语言输出”为主线编排的。通过确定language Goal,采用听、说、读、写,自我检测等手段,有效提高语言习得者的学习效率,有利于习得者的语言产出,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二、教材特点

(一)图文并茂。

当打开教材时,你会被里面生动而又有趣、诙谐而又美的图片吸引,几乎每一页中都有插画,这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升了他们的阅读兴趣,进而让他们爱上英语,拥有好的学习动机,是大有裨益的。

(二) 实用性强。

每一个单元的主题都取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与他们的认知水平、年龄、生活经历,习惯都有密切的联系, 例如: Unit 1:Can you play the guitar? Unit 3: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Unit 6:I am watching TV. Unit 11: How was your school trip? 等。这些话题来自生活,所以对于学生来说,他们都懂,也有话说,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用到,所以说实用性很强。

然而它的优点其实也隐藏着缺点,譬如说,中国很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学生们还没有机会摸到吉他,没有电视机看,没有出过大山,这些因素又造成了这套教材在地区选择上的局限性。这也是对中国教育提出的高要求,让每一个小孩受到同等的教育是很紧迫的。

三、教学目的

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发展双基能力,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运用英语的能力,达到语言运用能力的迁移和拓展。

四、教学措施和方法

措施: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发挥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作用: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协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开口说英语的勇气和信心;引导学生实现语言的迁移,加强日常生活中英语口语的运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用探究,共同提高。

1、加强词汇教学。包括单词拼写,词义记忆,语用功能的训练,在平常的教学中一定要常抓不懈。词汇是文章、句子的基本单位,词汇量的大小,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流利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能否熟练地用英语读和写;能否顺利地用英语思考。从去冬期末考试所反映的问题看,在今后的教学中,在加强拼读与拼写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进行有意识记,应加强对词的用法及内在含义的理解,要培养学生用英语解释单词的能力,逐步启发引导学生用英语思考。单词教学一定要做到词不离句,这样,学生在学会了单词的同时,也学会了词的一些基本用法。

2、基本的语法教学一定要与语境相结合。进行语法操练时,要坚持

“四位一体”,即话题、语境、结构、功能相结合。抓住话题,联系语境,确定语法结构,明确语法功能(交际功能)。要重视语法知识对于培养语言运用功能的基础作用,又要注重改革教法。课堂上一定要有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枯燥的题海战术已不能适应现今的英语教学。

3、加强交际用语教学。用英语进行交际是英语教学的根本目标。在教学语言功能项目时,要尽量避免格式化,不能限制学生的思维能力,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的应变能力。

4、此书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且每一单元设计有4-5个pair/group work,学生每一堂课都有充分的练习时间,以此来强化新单词以及新的语法结构。同时,通过多样化的活动提升学生其他方面的能力,如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分辨能力,组织能力等。笔者所实习的育才中学在组织课堂教学方面做得非常好,教师不仅基本功扎实,教学方法好,而且注重提升学生的思想。如教unit 3 动物这一单元,就注重深入要爱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在unit 4职业这一方面,则强调应注重男女平等,并不是所有nurse都是女性,也并非所有警察都为男性等等。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5、进一步培养阅读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是英语教学的又一重点。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教师在平时讲解阅读理解题时,应着力帮助学生分析语言材料,而不是核对答案。

人教九年级下册物理教学总结 篇12

11.知识知识与技能

(1) 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知道磁体有吸铁性和指向性。

(2) 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了解磁化现象。

22.过程与方法

(1) 感知物质的磁性和磁化现象,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磁极, 理解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经历观察磁现象的过程, 能描述其主要特征, 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33.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对磁的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激发爱国热情, 进一步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 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精神, 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二、重难点

重点:知道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难点:了解磁化现象。

三、教学准备

各种形状的磁铁、磁针、指南针、一小堆大头针、铁片、铝片、铜片、玻璃片、橡皮、镍币、铁钉、细线、白纸、充磁器、有关磁性材料的实物、图片、电脑多媒体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11.引入新课

播放《猫和老鼠》动画中磁铁产生奇妙作用的视频。提问:“动画里面应用到哪些物理知识?关于磁在生活中的应用你还知道哪些?”

学生回答, 并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一些磁现象。

引入并板书课题, 投影本课时的学习目标。

教学反思

视频非常生动, 学生一下子被磁铁的魅力所吸引。虽然学生对磁现象并不陌生, 但精彩的视频还是勾起学生强烈探究磁现象的欲望。视频时间稍长, 可压缩至1分钟左右。通过事先投影学习目标, 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指向性。

22.新新课课教教学学:磁现象

环节一

组织学生自学教材, 自学时围绕“你最想研究有关什么的磁现象?”这个问题进行。

组织学生观察实验器材, 思考提炼所提问题。

提问:“对于磁现象, 你最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你的猜想呢?你将如何设计并进行实验?”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

学生汇报拟研究的感兴趣的问题。

教师把搜集的问题进行投影, 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猜想与设计实验方案。

附:搜集的主要研究问题:

(1) 磁铁能吸引哪些材料?

(2) 磁体各部分磁性强弱是否相同?

(3) 让磁体能够自由转动, 当磁体静止时, 磁极的指向会是什么方向?

(4)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怎样的?

(5) 如何使没有磁性的铁钉获得磁性?

教学反思

这部分内容不难, 学生自学教材宜放到课前预习完成。一方面可节省课堂的宝贵时间, 另一方面可养成课前预习习惯。自学教材时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 并动笔在教材上做相应记号, 进而思考提炼将要提出的问题, 目的性强, 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

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较弱, 问题只停留在表层, 没深入思考加以提炼, 教师的预设与学生的生成存在较大偏差。此时, 一方面可对所提问题降低要求, 只定位在“对于磁现象, 你最想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的第一环节;另一方面可充分发挥小组讨论作用, 把个人提问变成小组提问;再一方面教师可以加以适当引导。今后需加强有效提问方面的训练。

环节二

组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1-3:磁铁能吸引哪些材料?磁体各部分磁性强弱是否相同?让磁体能够自由转动, 当磁体静止时, 磁极的指向会是什么方向?

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归纳实验结论, 并填入实验报告单。

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结论, 学生评议。

板书:磁性、磁体的概念。

板书:磁极的概念。

介绍磁南极 (S) 和磁北极 (N) 。

游戏:《判别南北方向》。方法是:请一学生到讲台前, 两手侧平举, 左手指南方, 右手指北方站定, 然后教师用口令叫学生原地打转, 当叫“停”后, 学生的左右手仍要恢复指向南、北极。

提问:“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播放视频《指南针》、《司南》。

出示一个摔断的磁体, 提问:“这个磁体只有一个磁极吗?如果把摔断的两个磁体紧合在一起, 能获得一个四个磁极的磁体吗?”

学生猜想回答, 教师演示实验, 说明磁极是成对出现的。

教学反思

能突出学生主体学习地位, 在实验的设计、操作、归纳、评估等各方面都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能充分利用小组学习, 分工合作, 交流讨论, 尽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教学能分层次进行, 层层递进, 设计合理。本节课的探究实验分了三个层次进行:一是磁体、磁性和磁极;二是磁体的相互作用;三是磁化。因第一层次的探究实验较简单, 学过小学《自然》, 多数学生对之并不陌生。为了使课堂紧凑, 留足后面课堂反馈训练的时间, 也为了突出第二层次的重点和突破第三层次的难点, 第一层次的3 个实验宜改为教师演示, 学生直接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得出相关结论即可。

教学形式丰富, 效果生动。通过探究实验、游戏、视频物理学史、演示实验验证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环节三

组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4: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怎样的?

教师巡视指导。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实验结论, 并填入实验报告单。

小组交流讨论, 归纳结论。

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探究结论, 学生评议。

板书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互相排斥, 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播放我国上海磁悬浮列车的视频材料。

教学反思

本探究实验从方法上进行了改进, 可操作性增强, 省时省力, 效果更明显。方法是把书中用绳子将两磁铁悬吊起来研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实验改进为:分别把两块磁铁放在水平两个小车上来研究, 也可以换为手握一根条形磁铁, 用其中一个磁极对准小车上磁铁的不同磁极来进行实验。少数学生用大磁针做实验, 效果不佳, 这是因为大磁针很容易被磁化, 致使其磁南、北极容易混乱, 这一点不必展开说明, 待学过磁化后可留给有兴趣的学生课外再研究。

环节四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与磁现象有关的应用?”

学生列举磁现象的应用。

播放视频《磁记录》, 让学生发现材料中的磁信息。

提问:“怎样获得人造磁体呢?如果给你一根钢钉, 你能想办法使它获得磁性吗?”

学生回答。教师介绍磁化的两种方法。

组织学生小组完成实验5:如何使没有磁性的铁钉获得磁性?

教师巡视指导。利用竞赛法, 对钢钉经磁化后吸引大头针多的小组进行展示。

继续引导学生小组合作, 进行自制指南针比赛。

方法是:把两枚缝衣针经磁化后穿入小泡沫块中, 放入烧杯水面, 观察制作的指南针静止时所指的方向。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学生制作比赛作品。

交流评估:哪些组制作的指南针是有用的?对不达标的指南针你将如何改进?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实验结论。

讨论:磁化有哪些利和弊?

板书:磁化的概念。

教学反思

本环节实验充分利用中学生表现欲强的特点, 通过“比磁化后谁的钢钉吸引大头针多”和“比谁制作的指南针最有用?”的两次竞赛活动, 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有的小组自制指南针效果并不明显, 有的缝衣针静止时并不指向南北方向, 甚至有的缝衣针在泡沫块上重心不稳, 翻成了上下方向。对这些实验失败的小组教师应作出怎样的指导?是为了赶进度而“故意疏忽”他们?还是不计时间在课堂上耐心指导直到所有小组重新完成?抑或是先保证留有反馈练习时间而将没完成的小组留到下课后指导继续完成?笔者认为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参差不同, 教学过程中不可能搞“一刀切”, 首先要承认差异, 允许差异。如果是较多实验小组效果不明显, 此时教师要耐心帮助学生分析查找失败的原因, 经改正后重新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如果是个别小组实验效果不明显, 为了保证全体学生当堂反馈时间, 没完成的问题则可留到下课后进行。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要有耐心, 多引导鼓励学生, 急躁或指责只会挫败学生积极性, 长此以往, 容易使学生产生沮丧感进而讨厌本学科学习。

组织讨论磁化的利与弊, 使学生学会看待问题应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 有意识地培养了一种辩证法思维。

3.小结

组织学生进行自我小结:

1.本节课我学到了什么?

2.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学生自主归纳小结, 对学习中存在的疑问,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暴露出来, 通过其他同学帮助得到解决, 体现了“学习终究要靠学生自己解决”的理念, 学生主体地位突出。

44.当堂反馈

学生完成5 分钟当堂反馈练习。教师巡查指导, 学生互相评价。

教学反思

通过限时完成课堂反馈, 及时巩固新知, 符合生本理念。利用投影学生完成的作业, 实现互相评价、互助学习, 有效减少了学困生, 可较好提高教学效率。

55.课课外外作作业业 (投影)

(1) 完成学案第20.1 节课外练习内容。

(2) 在你的生活中能不能找到这样的情况:在什么地方装上一个磁体后, 便会给你带来方便或者能提高工作的质量?请把你的发现写下来。

教学反思

学以致用, 把学习活动延伸至课外。课外作业不仅是巩固知识目的, 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途径, 可使学生科学素养得到综合提高。

五、总评

本节课思路清晰, 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教学方式的多样化”这一理念。教学活动形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教学基本流程为: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交流评估。本节课对“多媒体和实验探究整合下的物理有效教学”进行了有益尝试, 淡化了知识点的传授, 通过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动手的热情, 通过灵活应用投影、视频、游戏、实验、合作交流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从实验事实出发主动探索磁体的性质,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并通过自制小磁针及课外实践活动的布置, 培养了学生创造发明的意识。本节课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实施生本教学, 贯彻“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当堂反馈”的原则, 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让全体学生在体验感悟中快乐地自主建构知识, 较好地达成了物理高效课堂。

摘要:构建生本高效课堂已成为教师们努力的方向。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运用多媒体和实验器材等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 创设出良好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位教师所面临的问题。笔者通过《磁现象》的一节公开课对课题“多媒体和实验探究整合下的物理有效教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本文是本节课的教学案例, 希望通过教学过程及其反思, 给生本高效课堂下的教师们一些实践启示。

上一篇:刚上九年级了作文范文下一篇:企业文化建设中管理传统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