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精选18篇)
教学课题:8加几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究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掌握“8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重难点、关键
1、重点:8加几的进位加法
2、难点:运用“凑十法”来进行8加几的进位加法。
3、关键: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运用“凑十法”来进行9加几的计算。
2、复习数的组成,特别是十的组成。
101010
∕ \∕ \∕ \
192837
二、新授课程
1、教学例1:有8个孩子在玩飞镖,又跑来了5个。
逐一提问:
(1)同学们看到了什么?
(2)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板书:8+5)
(3)8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8加5表示什么?
(4)一共有13个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的?
如果没有图,看着算式直接算8加5,你会吗?请思考一下。(这里可以提示用凑十法)方法一:
把8看做10,10+5=15,15-2=13
方法二:
想:8和2凑成10
分:5
∕ \3
算:8+2=1010+3=13
练习题:8+38+48+62、教学例2:
(1)你看见什么?能用算式表示出来吗?(板书4+8)
(2)集体讨论:怎样算4+8?
方法一:想8+4=12算4+8=12
方法二:4+8=12
∕ \|——|
(3)出示算一算:8+8=6+8=
3、教学例3:
(1)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现在这里有几盆花?(8盆)小明已经拿走了几盆?(7盆)求原来有多少盆花怎么列式?(8+7)
(2)学生计算8+7
独立完成后,集体反馈。
课堂活动
课时作业设计
8+2=8+3=8+3=8+6=8+8=8+9=
师:今天, 老师将与同学们一同上一节复习课。
师:同学们, 你们认为本学期所学知识中哪部分的内容最困难?
生:应用题部分 (绝大部分同学) 。
师:数学应用题部分内容确实很困难, 但是老师告诉大家, 这部分内容是十分重要的。
师:我们每一位同学都不是困难的懦夫, 老师相信你们每一位同学都能勇敢地战胜困难。 你们说是不是?
生:是! (齐声说)
分析:老师言语和蔼、态度可亲。 如“一同、大家、我们”等字眼无形中把老师和同学融为一体。 师生成为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伙伴, 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 老师激励性的问话恰到好处, 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此“导入”突出了高度尊重学生, 相信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 强调学生是教育的真正主体, 是学习的真正主人的生本理念, 为师生共同学习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二、研讨求知
第一板块:
看图编题并解答。
师:出示多媒体。
师:上面画了些什么?
生:苹果和桃子 (齐声答) 。
师: (追问) 谁能很快说出上面画了几个苹果? 几个桃子?
大部分能急着点数, 有少部分能急切地大声说:“12个苹果, 6个桃子”, “6个桃子, 12个苹果”。
师:好!你们真是眼明手快呀! 就是12个苹果, 6个桃子 (板书:12个苹果, 6个桃子) 。
师: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 你是怎样很快说出12和6的?
生纷纷举手, 有部分定睛不语。
生1:有3行苹果, 每行4个, 一共12个;桃子就是6个, 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生2:有4行苹果, 每行3个, 一共12个;桃子就是3个3个的数, 3加3就是6个。
生3:老师, 我还有办法, 把苹果从中间分左右两部分, 每部分6个苹果, 一共6×2=12个;桃子不用数就行。
其他学生茅塞顿开, 跃跃欲试。
师:同学们, 你们表现得都很勇敢也很聪明 (特别是生3) 。下面看看题目是怎么要求我们的?
【块一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有很强的激励性, 而问题又具有竞争性和挑战性。 这样很好地把握了二年级小学生爱表行自己的心理特点。 注重“以学定教”, 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 营造民主、平等、激励、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把学生当做学习任务的“首要责任人”, 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 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 学生表现积极踊跃, 有效培养了学生勇敢的品质, 培养了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特别是生3的回答无疑是创新。 教师及时给予鼓励,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第二板块:
生:读题 (同桌议2分钟) 。
师: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说。 谁想试一试?
生1:有12个苹果, 6个桃子。苹果桃子共有多少个?
12+6=18 (个)
生2:有12个苹果, 6个桃子。 苹果是桃子的多少倍?
12÷6=2
生3:有12个苹果, 6个桃子。桃子比苹果少多少个?
12-6=6 (个)
生4:我也能编将它们分装在盘子里, 每个盘子装6个, 需要几个盘子?
(12+6) ÷6=3 (个)
师引导学生:能不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把题编得更有意义些呢?
生1:姥姥生病了, 我买了12个苹果, 6个桃子去看望姥姥。
师:编完了吗?
生:编完了。 其他学生有疑惑 (缺少问题) 。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这道有意义的题补上问题呢?
生2:姥姥吃了1个苹果1个桃子还剩多少个水果?
12+6-2=16 (个)
生3: (再次补充问题) 买的苹果是桃子的多少倍?
12÷6=2
生4: (我也能编) 我也能编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吃。 每个小朋友吃几个水果? (12+6) ÷9=2 (个)
师: (追问) 有12个苹果, 而桃子只有6个, 平均分给9个小朋友吃, 从总数上讲是平均的。 可是从生活角度上讲9个小朋友吃到的水果一样吗? “平均”分得合理吗?
学生大都疑惑不解, 有个别学生恍然大悟, 说:“有人吃不到桃子”;“还有人吃到2个桃子呢”。 (看法种种)
师:对呀! 那么,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
多数同学恍然大悟, 说:“6个桃子不够9个人分。 ”
师:生活中, 如果我们遇到这种情况, 应该怎么办呢? (前提是很爱吃的桃子)
生1:我爱吃苹果。
生2:我把桃子让给别的小朋友吃。
师:两位同学发言都很诚实。 我们学习数学不但要从数学的角度分析问题, 还要结合生活实际。 生活中, 当然要学会“礼让”, 这是我们民族的美德。 但是, 这道题应该怎样改一下呢?
生1: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吃。
生2:平均分给2个小朋友吃。
生3: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吃。
师:三位同学改编得都很好, 那么, 怎样分才最合理?
【块二分析 】课堂 “放开”畅所欲言, 关注学生学习水平、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 善待、宽容、欣赏学生, 捕捉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让每位学生在师生的激励下不断超越自我, 获得身心全面发展, 使学生潜在的智能得以充分的开发与展示。 教师积极肯定学生参与, 为进一步学习起到“加油”作用。 学生不拘一格的发言烘托了课堂气氛, 老师恰如其分的引导使枯燥的数学教学变为兴趣教学。 本版块的品德教育十分得体, 体现了教育以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
第三板块:
师:让同学们分组讨论 (怎样分最合理) 。
生:小组讨论 (平均分给2人、3人、6人怎样合理分) 。
生:小组汇报结果 (12÷2=6 (苹果) , 6÷2=3 (桃子) ;3人分……, 6人分……)
【块三分析 】分组讨论旨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 共同探索的良好品质。 本版块设计实现了在这一目标。
三、巩固拓展
师:布置作业 (留意生活, 用所学数学知识自编自解十题) 。
[关键词]数学公开课 失败 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50045
2015年12月,我参加了县区优质课比赛,在赛前一周,我抽到的上课内容是《从分数到分式》.回到学校,我就认真研读这次赛课的评课标准及与参赛课题有关的课标内容,并根据课程标准、评课标准和赛课内容,历经数次修改,制订了一个详细且自我感觉良好的教学方案.然而,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却与预期相差甚远.在公开课上,学生的学习激情不足,课堂气氛沉闷.显然,这节公开课存在着很多不足之处.课后,我对每个教学环节进行深刻的反思,现将公开课存在的不足做如下分析,如有不足之处,望数学同行们批评、指正.
一、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
本次赛课是借用平桂三中的学生来上课,直到上课时间,我才能与学生见面.因此,这些学生是哪个班的、数学基础如何,我都无从得知,更无法布置他们预习赛课的内容,只能估计学生的学情来设计教学方案.我估摸平桂三中是县级中学,学生的数学基础应该比乡镇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要好得多,乡镇初中里中等生和优等生都能答对的问题,对于县级初中的学生来讲,应该不难.于是,我就按照乡镇中学中等生和优等生的基础去设计教学方案.可事实却令我颇感意外.课堂上,对于“长方形的长等于长方形的面积除以宽”这么简单的知识,有的学生竟回答出错.学生分组讨论了几分钟,却找不出分式与分数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我不得不引导学生一起找出这些分式与分数的共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可见,无论哪里的学生,他们的数学基础都有低、中、高三个层次.由于不熟悉学生的具体情况,所以我有可能抽中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问题.这样,在我看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却有学生回答出错,也就不足为奇了.因此,赛课前我们必须按高、中、低三个层次做好三份预案.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从容应对各种情况,而不至于被“卡壳”,造成被动局面.
二、本是亮点,却成遗憾
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分数,得出分式的概念后,总结、归纳出分式的特点:(1)分式是不同于整式的另一类式子;(2)分母中含有字母是分式的一大特点;(3)由于字母可以表示不同的数,所以分式比分数更具有一般性.这本是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我却只以幻灯片的形式播放一遍,没有把这个重要内容写在黑板上,造成后面指导学生分辨哪些是分式,哪些是整式时,学生容易混淆概念.同时,这也使得板书过于简单,成为最大的遗憾.若我能将分式的特点板书出来,在让学生分辨整式和分式时,就可以结合板书上“分母中含有字母是分式的一大特点”,引导学生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分式,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解不等式的方法指导不科学
课堂上,在指导学生“求式子中的分母满足什么条件时,分式才有意义”的练习时,出现不等式3m+2≠0.我指导学生模仿解方程的方法进行移项、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得m≠-23.模仿解方程那样解不等式的说法是没有理论依据的,是不科学的.我应该这样指导学生:带不等号的式子无法解,可是我们懂得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那我们先求出方程3m+2=0的解是m=-23,即当m=-23时,分母3m+2=0,分式无意义.所以要使分式有意义,则m≠-23.
四、观念落后,视野狭窄
我抽到赛课内容后,只是认真研读评课标准及与赛课内容有关的课程标准,并没有上网查阅别人对《从分数到分式》这一内容的教学设计及相关研究成果,只凭自己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制订教学方案.因此,我的观念落后,视野狭窄,犹如井底之蛙,我制订的教学方案保守、落后,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无法满足当今学生的心理需求,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沉闷也就不足为奇了.如今,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既快捷又高效.教师在备课时,轻点鼠标,即可从审查严格的核心刊物中找到相关资料,其撰写者既有专家学者,又有许多一线教师,他们的理念、观点及教学设计都值得我学习、参考和借鉴.看着那些新理念、新观点及创新的教学设计,我醍醐灌顶,有一种站在高山之巅俯视大地的感觉,觉得上网三小时学到的知识胜过十年的教学经验.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喜欢新鲜的事物,以前那种仅凭一本课本和一本教师用书来教学的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教师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同时,还要上网博采众长.
这样
才能制订出颇受学生欢迎的教案,才能在课堂上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虽然这节数学公开课中存在的不足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遗憾,但它给我的警示和启迪并不比一节成功的公开课少.展望未来,我将以此为鉴,奋发向上,努力学习,借鉴他人成功的经验,认真上好每一堂课.
一(1)班 授课老师 :吴妹
教学内容:教材第65页 教学目标:
1、掌握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2、初步体会计算的变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口算和计算能力。
3、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
4、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连加、连减算式的计算顺序。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算式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口算题:
8+1= 8-7= 2+5= 0+9= 4+3= 7+1=
二、教授新知:
1、教学连加:
(1)出示P65页主题图:
请仔细观察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生:5只小鸡在吃食。师:看,从后面跑来了几只? 生:2只。
师:你们能提出一个问题吗?怎么列式呢? 生:5+2(板书)继续出示小鸡图。
师:同学们仔细看,后面又跑来了几只? 生:1只。板书:5+2+1=8(2)5、2、1、8分别表示什么?5+2+1=8表示什么意思呢?(3)5+2+1=8怎样进行计算呢?(4)如何读算式?
5+2+1=8读作:5加2再加1等于8。(5)小结。
2、教学连减:
(1)连接上面的情景,让学生猜想,小鸡吃完食物会怎么样? 生:又去玩了,走开了……
(2)演示走了2只,怎么列式。(板书:8-2)
演示又走了2只,怎么列式。(板书:8-2-2)(3)8、2、2、4各表示什么意思?8-2-2=4表示什么意思呢?(4)怎样进行计算呢?
(5)读读这个算式:8减2再减2等于4。
3、小结。
三、巩固深化。
1、完成第65页做一做。
2、完成计算题。
四、总结:
你这一节课学会了什么?
《菜园里》是一篇与生活联系的课文。要求同学认知一些蔬菜,了解它们的一些特点。俺在教学中,把语文学习与同学生活联系起来,让同学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通过亲身实践,买菜、学种菜,激发同学进一步了解蔬菜和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一、买菜
课前请家长带小朋友到菜市场买菜,每位同学准备1~5种蔬菜。
二、认菜
(一)认菜名
1、说说你带了什么菜?
2、从自身的词卡中找出自身带来蔬菜的名称认读。
3、教师贴一张词卡,同学把菜举起来(如师:茄子在哪里?生:茄子在这里。)
4、找朋友游戏:
同桌一个拿菜,说:“俺是茄子”
另一个拿词卡,说:“俺是你的名字‘茄子’”
(二)了解菜的特点
1、自身选择以下方法了解一种蔬菜的特点。
①观察蔬菜(摸一摸,看一看)
②读课文句子
③画画蔬菜
④与同学讨论合作
2、反馈小结
板书:
豆角青细又长
黄瓜绿长
茄子紫打灯笼
萝卜白、红捉迷藏
辣椒红、青尖尖嘴
南瓜黄越老皮越黄
三、说菜
选择自身喜欢的蔬菜说一说
1、教师示范说:
俺是冬瓜,总喜欢躺在地上,身穿绿衣裳,胖乎乎的。身上还有一点点刺。
2、自身说:指名说――四人小组说
3、小记者采访。
四、蔬菜展
1、把蔬菜放到一起,举行蔬菜展。
2、理解句子“红绿黄紫真好看,菜园一片好风光”。
3、朗读
五、学种菜
认知那么多蔬菜,了解它们的特点。你知道它们是怎么种的吗?课外的时候,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学学种菜。
创设活动发展主体
陶行知先生说:“要实行同学人体的大解放,让同学充沛享有心灵的自由,让同学在课堂中动起来。”教师积极创设活动,让同学生动、活泼、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增强同学的自俺体验与实践,发展同学的主体。怎样才干使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更有效?通过一学期教学实践总结,俺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让同学有活动的时空
充沛给予同学的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以个体学习为主,让同学亲身参与,这就必需使教材贴近生活。
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假如真正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大门而来到课堂,教室的天地就更开阔了。”在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动身,把教材与生活相融合,让同学在有趣的生活中学习。《菜园里》俺让同学走出课堂,课前到菜市场去买菜,认知菜、了解菜。课后,让同学学种菜。同学在自由时空中遇到新事物、新问题,觉得有趣,不自觉动眼观察、动手收集、动嘴询问、动脑思索,这不正是陶行知所说的六大解放吗?同学在实践活动中,直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二、让同学有选择的权利
同学的学习方式和个性都有差别。教学活动中要以学习者为中心,重视学习的个性。在《菜园里》教学中,俺布置这样一环节,选择自身喜欢方法介绍一种菜:①观察蔬菜②读课文③画一画④与他人讨论。同学有选择的自由,也就是在这样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发展个性,发挥同学主动性。
三、让同学有展示的舞台
设计丰富的活动形式为同学提供发展自俺展示的学习舞台,让同学居于活动的中心,成为活动的主人,激发同学的兴趣。
在《菜园里》教学中,俺设计找朋友的游戏和说蔬菜的活动。行式多样: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小记者采访。这不只加深对蔬菜了解,更让同学在快乐情绪中感受到阅读乐趣,进行认字、说话练习,培养合作的能力。又如把同学买来的菜放在一起,举行蔬菜展。此时,教室犹如一片菜园,同学在这种情境下,自然而然地理解“红绿黄紫真好,菜园一片好风光。”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活动,让同学自身参与,自主选择,自主体会,自主发展。
活动,让同学愉快地去感受、去体会、去考虑、去认知。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带分数的意义和特征,能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做好铺垫.
1,下面的分数中哪些是真分数 哪些是假分数 [课件1]
3/4 8/5 7/7 11/18 36/12 51/17 19/14 50/50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课件2]
6/6 25/5 45/15 67/67 65/13
3,下面的假分数哪些能化成整数 哪些不能 [课件3]
16/4 9/2 18/18 23/7 35/12
4,揭示课题.
述:通过复习大家知道,当假分数的分子是分母的倍数时,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但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时,不能把假分数化成整数.那么,这样的假分数又能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呢
板书课题: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教学带分数的概念.
(1)分析:A,9/2可否看作是8/2和1/2合成的数 8/2化成整数是多少 那么,9/2是否可以写成4
B,4 中4是什么数 1/2是什么数
C,23/7可否看作是21/7和2/7合成的数呢 21/7化成整数是多少 那么,23/7是否可以写成3
D,3 中3是什么数 2/7是什么数
观察讨论: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
的,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它们
归纳: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和真分数合成的
数,通常叫做带分数.它是一局部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2,介绍带分数各局部的名称和读法.
板书: 4
读作:四又二分之一
整数局部 分数局部
3,教学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述:用上面实例中的方法化带分数比较麻烦,下面向同学们介绍一种简便方法.
(1)教学P100 .例 4 : 把6/5,8/3化成带分数
考虑:能不能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通过计算来改写呢
板书: 6/5=6÷5=1 8/3=8÷3=2
※ 下面的假分数哪些可以化成带分数 把它们化成带分数.[课件4]
7/3 8/2 15/5 9/4 13/13 11/6 30/11
(2)总结假分数化成整数或者带分数的方法.
提问:A,通过上例的学习谁能说说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
板述: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用分母去除分子,得到的商作带分数的整数局部,余数作带分数分数局部的分子,分母不变.
B,比较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的方法什么一起点和不
同点
(一起点:都是用分母去除分子.不同点:商不同.一种无
余数,可以写成整数;一种有余数,可以写成带分数.)
三,巩固练习,提高能力
1,P100 .做一做
2,P101 .4
3,口答:3 的分数单位是( ),它有( )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4,P102 .6
5,P102 .7
6,P102 .8
7,P102 .9
四,全课总结,深化概念
提问:A,什么是真分数 什么是假分数
B,把假分数化成整数和带分数的条件和方法是什么
强调:带分数只是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假分数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五,家作
P102 .10,11,考虑题
板书设计: 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
当假分数的分子不是分母的倍数的,可以写成整数
2/9=4 和真分数合成的数,通常叫做带分数.
1.文字游戏法
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点低, 如果只是一味被动学习, 容易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 影响教学效果。 要想让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 一定要在学习中导入游戏成分。由于汉字是方块字, 其音、形、 义之间有着很多特殊有趣的联系, 教师可利用汉字的这些特征, 将汉字识字教学以文字游戏方式进行。比较常见的有字谜、对联、诗词、绕口令、词语接龙等。 在一年级阶段, 简单的字谜游戏十分适合小学生学习掌握, 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如“春”字教师可出示谜题:“三人同日去观花。”“告”字:“一口咬掉牛尾巴。”“磨”字:“一点一横长, 一撇到南洋, 南洋两棵树, 长在石头上。”……这些字谜有难有易, 有些字谜很直接, 容易知道答案, 还有一些字谜不能马上猜出, 教师可在旁点拨引导, 让学生顺藤摸瓜找出答案。这样的经历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他们学习其他的生字很有帮助。在字谜游戏学习中, 还可以利用歌诀识字加深对新字的记忆。小学生对一些有规律的儿歌与口诀有着天然的亲和力, 如把“琴”字记成“二‘王’今天来弹‘琴’”, 把“金”字记成“一个‘人’, 他姓‘王’, 口袋装着两块糖”。
2.汉字联想法
我国的汉字很多起源于象形、会意, 构造富有逻辑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汉字这一特点, 采用联想方式让学生加深学习记忆。例如讲解“休”字可拆分解释, 一个 “ 人” 靠在 “ 木” 头上歇息就是 “休”。讲解“聪”字, 可分解为左边是一个耳朵, 右边上面两个点相当于人的两个眼睛, 口相当于嘴, 心相当于心灵的智慧, 把这些组合在一起, 就是要告诉我们, 一个耳朵灵、眼睛能看清、嘴巴会说、有心灵智慧的人, 就是聪明的人, 这个就是聪明的“聪”字。 对于汉字拆分组合训练后, 学生对新学的汉字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这时教师可进行汉字开花游戏, 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联想思维。“汉字开花”, 是把一个独立的汉字当作一朵花, 用它和其他字、词组合, 形成新的汉字、新词。实际上, 这也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的训练。例如“干”字可与其他偏旁组成汗、旱、刊、 犴等新字, 也可与其他汉字组成新词, 这些新字新词的产生,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识字教学取得显著的效果。
3.评比竞赛法
学习记忆是很枯燥的事情, 时间一长会令人感到无聊, 情绪也会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可采取竞赛评比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布置抄写作业, 可采取竞赛手段, 看哪位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抄写得又快又好, 可以此评选出“专心写字小能手”。这样的激励措施能让小学生在写字过程中专心, 集中注意力学习。在学习过程中, 即使表现欠佳, 教师也要及时鼓励, 让他们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 努力写好汉字。这样的教学手段, 能让学生增长知识的同时, 心理素质也得到锻炼。
4.讲述故事法
关键词:数学;教案设计;意识形态
一、小学数学教学教案设计的背景
数学学习同语文学习有一些区别,数学是偏理性的学习,它不光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还需要学生自发地去思考练习,因此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充分了解数学知识的基本情况还需要良好地控制课堂上的气氛,数学教学具有一般学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性,(1)数学教学具有延伸性和拓展性,就是说数学教学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以及对事物的整体把握能力;(2)数学教学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数学科学的最终目的是要所学者将其中的知识运用到现实操作中来,因为只有把握住知识的衍生性和连贯性,才能更好地运用到具体的生活实际中来。
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从一些简单的社会现象出发,加强学生对数字的认识以及简单数学符号的把握。
二、数学教学中创新教学模式策略分析
1.针对教学方式的设计安排
针对小学生这个群体对数学知识的了解一般都是懵懂的和学习的最初环节,本身对数学知识的认识还处于对未知物质的探索,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其的认知能力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小学生学习意识其实是比较好引导的,教师只需要对一些基本的数学原理和运算规则同具体的数学问题结合起来讲解就会取得不错的效果,这也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体现的内容,比如,在讲授乘除法的运算时,教师以全班的学生作为一个单元体,然后可以假设每个学生所获得水果数量,最后让学生去计算全班总共获得的水果数量,这是典型的实践教学形式,当然其中的主要策略就是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一般数学运算的科学规律,不过对于教师而言,学生对乘法口诀表的记忆掌握才是学习乘除法的基本依据。但是教师需要在每节课的前半段时间将教案上的重点内容优先讲解,在后半段时间让学生对讲解的内容进行自我的理解消化,这样的课堂教学也符合小学生对学习注意力集中只会在一节课的前半个小时的规律。这种模式主要兼顾了学习上的关联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学的教案设计需要从这些方面去体现。另外的一种方式同这种策略有些相似,这种方式是一种角色转换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说,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可以在适当的时机进行互换,当然互换的前提是需要学生在对基本的数学知识有一些基本了解时,而角色互换只是让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去分析一些数学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肯定是需要学生在基础的学习理论有了解之后去发现的,这也是在具体的教学安排上需要介入的又一重点内容。
2.教学主体的转换
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需要尽量避免过度教授,而忽视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接受过程,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进行到一段时间内自发地去询问学生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接受理解情况,教师在听学生的叙述时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最终在教案中得到体现,这样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的互动性和有效性都会在比较及时的情况下得到快速的解决,另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疑问点类型以及提问者的意识做简单的预期准备,这样教师在后期的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的设计上也就会多了一个参考对象,对于教师而言不仅是教学上的成功,同时对学生而言也可以很好地了解并认识数学学习中的科学有效的学习方式。其实这种角色互换的教学方式也是需要教师提前去和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之后才决定是否实行的,因为具体的课堂情况以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可能会使这种模式推进产生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教学过程中教案推进需要注意的要素
首先,学生在教师讲授某一堂课之前需要自发地去预习相关的课程,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自己接下来要掌握的知识有所准备,那么对于信息的双向交流就会有一定的提前掌握,对于教师的教学效率的提升就会有一定的帮助,另外教师在对一些需要重点预习的知识提前给与提醒或一些必要的帮助。再次,对于一些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学生要学会对其进行仔细的了解,遇到一些不会的或者是有很大疑惑的理论可以提前记录下来,这样可以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积累一些问题。当然教案的设计也需要同时兼顾这些因素,这样对于教师而言教学的有效性肯定会得到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也会变得轻松而充满乐趣。
总的来说,数学教学的教案设计策略就是一种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的教学手段,不管是学生和教师,都是在这种模式中两个基本体,只要将两者的关系进行拓展延伸,那么这条线就会逐渐增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基本的教学效果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海美.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要尽量做到“五要”[J].新课程:小学,2008(10).
[2]张芳.浅议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转变[J].新课程:小学,2014(04).
[3]阎春兰.浅谈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J].新课程:上, 2014(01).
1、认知“盆、位”等12个生字,会写“分、要”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通过自读,知道老实是人的美德,愿意做一个老实的人。
【课前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小实验:种两粒花种(其中一粒是煮熟的)。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今天俺们学习的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板书课题,生齐读)
读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自由提问)
二、初读课文:
1、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同学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读课文,读准每个字的字音。先自身读,再同桌交替读、听,纠正错误的读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检查初读情况:
1、出示带注音的生字、词语,齐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的读音。提醒同学“并”、“盛”是后鼻韵。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注意纠正错误读音。
四、分段练习朗读:
1、第1自然段。
⑴ 自由读第1自然段。
⑵ 老师引读。师问:什么时候?谁要干什么?他宣布了什么?
同学以读代答。(很久以前,有位国王要挑选一个小朋友做继承人。他宣布:谁能用这些种子培育出最美的花,谁就是他的继承人)
2、第2自然段。
⑴ 自由读第2自然段。
⑵ 教师范读。听一听,老师读出了什么语气?(盼望花开)你也来学一学。(注意指导:十分、天天、看啊、看啊)
⑶ 指名读、分小组读。
3、第3、4自然段。
⑴ 自由练读。
⑵ 练习人物的对话,想一想国王问雄日的话,国王和小朋友们的`对话,注意人物的身份,读出不同的语气。
⑶ 指名分角色读,小组分角色练读。
五、通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出示生字、词语卡片,用齐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的方法,检查生字的读音。
2、朗读课文。
二、讨论:
1、国王为什么要选雄日做继承人?
⑴ 小组讨论交流。
⑵ 汇报讨论结果。
三、指导书写:
1、同学对书上田字格中的字逐一观察,想一想,提醒大家写字时要注意的地方。如:不能把“分”的“八”字写成“人”字。
2、同学先描红,再临写。
四、完成课后“读读想想”:
1、指名朗读,齐读。
2、“十分”可以换成什么词?(“非常”“特别”“格外”等)
3、试着用“十分”说一句话。(鼓励与众不同)
五、拓展练习:
续编故事:雄日当了国王以后……
《手捧空花盆的小朋友》教学片段
朗读第二自然段,感知内容,认写生字
1、指名朗读。评议。
2、认写“分”字。提示:不能把“八”字写成“人”字,下面的“刀”不能写成“力”。
3、通过本段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的范读,(“十分”、“天天”、“看”等词应读得重些,“看啊,看啊”语速应慢些,声音略轻)引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合观察插图或挂图,体会雄日培育花种的专心。
4、朗读课后“读读想想”中的两个句子,体会“十分”的意思及用法。
⑴ 指名朗读,齐读。
⑵ “十分”可以换成什么词?(“非常、特别、格外”等)
授课班级:六年级
授课时间:2012年12月11日星期二 授课人:朱飞勇
授课内容:分数除法应用题 授课目标:
1.使学生掌握列方程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能力,以及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找准单位“1”,找出等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
能正确的分析数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应用题。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确定单位“1”
①铅笔的支数是钢笔的 倍。
②杨树的棵数是柳树的。
③白兔只数的 是黑兔。
④红花朵数的 相当于黄花。
2.小营村全村有耕地75公顷,其中棉田占。小营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顷?
1)找出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
2)分析题意并列式解答。
二、讲授新课
1.将复习题改成例1
例1 小营村有棉田45公顷,占全村耕地面积的,全村的耕地面积是多少公顷?
①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②抓住哪句话来分析?
③引导学生用线段图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④比较复习题与例1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师:棉田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谁是单位“1”?如果要求全村耕地面积的 是多少,应该怎样列式?(全村耕地面积×)。全村耕地面积的 就是谁的面积?(就是棉田的面积)这道题中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所以我们可以用 来代替。
解:设全村耕地面积是 公顷。
答:全村耕地面积是75公顷。
⑤提问:应怎样进行检验?(把 代入原方程,左边,右边是45,左边=右边,所以 是原方程的解。)
⑥你还能用别的方法来解答吗?
(公顷)
(根据棉田面积和 是已知的,全村耕地面积是未知的,根据分数除法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应该用除法计算。)
2.练习
果园里有桃树560棵,占果树总数的。果园里一共有果树多少棵?
引导学生先找到单位“1”,说出数量问的相等的关系,再独立列式解答。
解:设一共有果树 棵。
答:一共有果树640棵。
还可以:(棵)
3.教学例2
例2 一条裤子75元,是一件上衣价格的。一件上衣多少钱?
①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有几个量相比较,应把哪个数量作为单位“1”?
②引导学生说出线段图应怎样画?
③分析:上衣价格的 就是谁的价钱?(是裤子的价钱)谁能找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上衣的单价× =裤子的单价)
④让学生独立用列方程的方法解答,并加强个别辅导。
解:设一件上衣 元。
答:一件上衣 元。
⑤怎样直接用算术方法求出上衣的单价?
(元)
⑥比较一下算术解法和方程解法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它们都要根据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来列式,算术解法是按照分数除法的意义直接列出除法算式;而方程解法则要先设未知数,再按照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三、巩固练习
1.一个修路队修一条路,第一天修了全长,正好是160米,这条路全长是多少米?
提问:谁是单位“1”?数量间相等的关系式是什么?怎样列式?
2.幼儿园买来 千克水果糖,是买来的牛奶糖的,买来牛奶糖多少千克?
(千克)要求学生先进行分析,再独立解答。
3.新风小学去年植树320棵,相当于今年植树棵数的。今年、去年共植树多少棵?这道题的问题与前两道题有什么不同?应如何分析?(课件一)
显示两种答案的线段图,比较哪个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列方程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方法。这类题有什么特点?解题时分几步?
五、课后作业
关键词自主复习精讲精练复习课
一、课前老师定好教学目标,课后学生自主复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每次在上复习课前,我提前一天出示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分组(一般是4人一组)确定自主复习的内容:如有的学生回家对知识点进行梳理,有的学生对错题进行整理,有的学生复习基础题,有的学生找出有价值的提高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针对性地复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复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长方体正方体》时,有的小组是以问题的形式对知识点进行整理的,有的是以表格的形式梳理的,有的是以知识树的形式。如以问题形式整理: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面、棱、顶点)。②什么叫表面积?③什么是体积?④什么是容积?⑤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常用的容积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⑥怎样求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
学生列出所要复习的知识点,再通过交流、对比、补充,形成了一个清晰的知识网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整理出来的结果印象深刻,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合作意识。
二、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调控好课堂活动
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和新授课有着本质的区别,复习的量大,练习的内容多,环节杂乱。因此精心设计教学环节组织好课堂教学活动非常重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语言生硬直白、缺少情感渲染,学习形式单调而不丰富,就是问、答、写、练,一轮又一轮,学生会感觉枯燥无味,容易疲劳,久而久之,对学习数学丧失了兴趣和自信心,为后续学习埋下了隐患。因此,课堂上采用多种形式的活动组织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在每一次活动前要讲清要求,使每个学生听清要求,必要时要做出示范,做到既能放得出又能收得回。
复习苏教版数学上册《百分数》这单元时,我提前把学生整理的题目收集,并对题目进行精心设计,以出勤率为例:①六(1)班50人,出勤48人,六(2)班出勤率。②六(1)班50人,因病缺席2人,六(1)班出勤率。③六(1)班出勤48人,因病缺席2人,六(1)班出勤率。④六(1)班出勤率96%,有50人,出勤多少人?⑤六(1)班出勤率96%,有2人请假,出勤多少人?
在练习时,我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解答。只要答对就加星,多笞多得。并在集体交流时,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及时查漏补缺,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复习要注重学生参与评价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舞台,把展示的空间让给学生,把评价的机会交给学生。评价能给予学生一种成功的体验或紧迫感,从而强化或激励学生好好学习,促使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所以评价内容要多样化。如在整理知识中,对学生所获得的成功或创新的做法要给予及时评价;在综合练习中,对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要给予适时的评价;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对学生成功的合作经验,以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要给予充分的评价等。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要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可采取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等方式,让学生感受成功,体验快乐。
四、复习要注意作业量的控制
到了复习阶段,老师们忙着让学生考试,忙着批阅考卷,忙着让学生订正,老师一个劲地批,学生不停地做,这样会让老师自己很累,学生也感到厌烦,因此老师要注意复习方式的多样化,给学生一定的新鲜感!如复习课时可以在提问和作业上进行分层,布置作业的时候有一两道拓展提高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做做。另外,学生准备“课堂练习本”和“错题本”,将错题记录下来经常复习,也可以在组织复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弥补之间的差距,共同进步。
五、复习要及时反思总结,提高教学能力
为使复习课更有效,在平时的每节课后,老师必须对本节课进行反思:这节课的优点是什么?还有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学生是不是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及时进行反思总结,逐渐提高教的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对于解错的题目,要反思错在哪里?对于正确的题目,要分析解题的根据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还有没有别的解法?其中蕴含着哪些思想方法?这样在反思总结中,提高学的能力。
(1)练习课组织方法单一。大部分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对于练习题,往往没有投入太多的精力,导入的方法单一、导入过程甚至一句话概括,因为导入没有趣味性,所以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出题模式陈旧,仅是大量罗列相关习题,既没有设置多种题型,也没有针对性和典型性,而且在练习教学时,只是学生先机械性的做题、之后教师对答案了事。这样的组织方法不仅没有提高教学收益,反而使教师讲解过于劳累,学生学习效率不佳,甚至学生在心理上也对数学产生厌倦和排斥感。
(2)练习题型针对性不强。首先问题存在于在对于学生的阶段认识上。学生是小学高年级阶段,是承接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初中学生的过渡阶段,故而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任务等都没有较强的针对性。其次是题型上的问题,题型的难易程度数量尚未完善。最后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设置练习题时,并没有照顾到各个层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
(3)练习课效率低下。教师过于依赖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往往形成一种完成任务式的教学套路;在教师教学思想中形成一种硬性任务,从而没有更多的师生间互动;教师往往忽略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也没有针对学生接受新知识的实践情况进行进一步的能力提升。
二、提升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的有效性方法
(1)增强趣味,精心设计。对于课程的导入,最好是自然生动的导入,也可以采取从个别学生中引用一个具体的例子,因为贴近生活,可以更好地引起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兴趣。
如在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教材中,练习题这样设置如下:芳芳不小心把作业中的一些数字弄脏了。
3/5比0.○大,○/15比0.4小。
这些数字可能是什么?与同学进行交流。
当然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学习程度制定相关的教学目标,是我们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师有必要注重的。制定练习课的教学目标一定要“言之有物”,做到“实”“专”“精”不要过大过虚,因为它对学生的练习起着指导作用。教师只有将教学目标落实到具体的课程中,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2)难易结合,科学练习。怎样将小学数学高年级练习课设计实施在具体的教学课堂中呢?就需要把握好对题型的难易程度。题型不能过于复杂,这样会使大部分学生失去信心,无法真正投入到练习题的训练中,课堂效果显然不会理想。题型太简单则激不起学生对于练习题的挑战心,也达不到检验和巩固新知识的效果。教师要合理设置小学数学高年级的练习题,做到难易相结合,不能重此轻彼,失去教学的公平性。教师应该抓住重点,在掌握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层次和能力之后,通过对教材的研究,对题型进行适当的设置,然后针对设置的“坡度”,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点和新知识点巧妙的贯穿在一起,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智力,达到练习的最好效果。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整理与复习中有这样两个问题:
请你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整理,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根据学到的知识,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尝试解决,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设置的第一个问题,针对的是班级大部分学生,且难度并不大,利于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巩固学到的新知识,并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第二个问题显然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要求学生提出问题,难度相对增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
在练习题的具体教学过程中,科学的教学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针对小学高年级数学的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先稳固打好教材内容的知识点,这样才能在做题时进行层层推理、举一反三等多种思维运算。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关键就是要学生清晰掌握计算法则,按法则进行计算,提高计算能力。
(3)师生互动,提升能力。在近年来的小学数学高年级的教学工作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深入课堂。在小学高年级数学练习课上,教师应该以真诚和友好的心态去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并以鼓励为主对学生的练习题效果作出评价,从而达成师生间的良性互动。
对于练习题的结果,教师务必要带领学生去总结和反思练习题的对和错,并尽量鼓励学生自己发言总结自己的做题情景。教师可以借课堂小结的机会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教师可抓住小结这一契机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1你在生活中发现了那些数学问题?把它们写下来。你能解决吗?
2快要上中学了,你还有哪些想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这样的问题不仅能体现义务阶段的数学课程,而且还能启发学生进一步发散思维、运用抽象思维和创新的思维去解决数学问题,并能培养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去发现和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
时间:2012年3月22日 班级:三(1)授课人:孟凡志 学习目标:
1.学生能结合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求平均数的作用以及求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切入点: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平台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课件等。教学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谈话:图上小朋友在干什么?
如果每人套10个,他们各套中几个?(课件出示图)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场景,进行质疑。
(屏幕显示)如果男生队和女生队进行比赛,哪个队赢了?(引导比总数)
出示计算方法。问:谁赢了?比的是什么?
2、(屏幕显示)问:这一次呢?谁赢了?
质疑:能比总数吗?打平吗?什么情况下比总数公平?
人数不相等比什么?(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板书)。平均每人套中几个?
3、(屏幕显示)问:这一次比什么?(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为什么不能一下子看出谁赢了?(每人不一样多)有没有办法使它变成每人一样多?
介绍:移多补少法,课件进行移多补少,数学上把这一过程称为“匀”。(板书)
4、问:为什么“每人套中的个数”前面要加“平均”?(或引导:这里的男生真的每人都套中了5个吗?)揭题:像这样的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
5、计算男生每人套中几个和女生每人套中几个? 为什么一个除以3,一个除以4?
知道总数、人数,怎样求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板书:总数÷人数=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小结:这种方法是先和再分,称为“算”。6、5是每人套中的个数吗?也就是5是?(平均数)男生比平均数多的是谁?少的是谁?女生呢?
平均数可能比最小的小吗?可能比最大的大吗?那你认为平均数应该在什么范围之间?(平均数在最大与最小之间)平均每人套中5个,实际每人套中的个数有的比5个多,有的比5个少,有的正好等于5个。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应该在什么范围?
三、练习巩固,学以致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移动笔筒里的铅笔,平均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2)问:移动后每个笔筒里的铅笔枝数表示什么?还有其他办法求出3个笔筒里铅笔枝数的平均数吗?(3)同桌讨论并计算,指名回答。
(4)谈话:你喜欢哪一种求平均数的方法,就选择哪一种。
2、“想想做做”第2题。(1)学生独立计算。
(2)集体校对并讨论:平均数“18”和每根丝带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想想做做”第3题。
问:平均数会比最大的还大,比最小的还小吗?平均数在什么范围内?
4、“想想做做”第4题。
四、全课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五、拓展。
游泳池的平均水深是120厘米,小亮身高153厘米,他在游泳池中 学游泳,认为自己不会有危险。他懂今天学到的知识吗?你的看法是什么? 板书设计:平均数 移多补少(匀)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教学
1.课件出示路线图。
2.师:这是老师上下班走的路线,从这幅路线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生1:角。
生2:线。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平面图形中有关线和角的知识。
(一)线的回顾学习。
1.回顾学过的线有哪几种。
(直线、射线、线段)
2.判断下面各是什么线。
(课件出示一组直线、射线和线段)
3.思考并交流:直线、射线、线段有什么区别?
直线
射线
线段
长度:
无限
无限
有限
端点:
无
1个
2个
与直线的关系
是直线的一部分
是直线的一部分
4.填一填。
(1)经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2)两条直线相交,有( )个交点。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后完成)
5.追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几种位置关系?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6.指导学生完成教材91页“巩固与应用”1题。
7.讨论:什么叫互相垂直?什么叫互相平行?
(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时叫作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垂足;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作平行线,其中一条直线叫作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一、锻炼动手能力, 实践操作悟真知
实践出真知, 没有自己亲手探索和发现, 仅仅听教师的讲解和灌输,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便不够深刻, 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了绝佳的自主探索的机会, 把握机会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学生便能够亲自感受到知识的来龙去脉, 对知识的印象更为深刻。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动手能力,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知识的奥秘, 从而从内心真正的接受和理解知识, 让动手实践引领数学学习。
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 教师要注重引导技巧, 让学生感受自己动手实践的乐趣, 同时深刻理解知识。例如在学习“圆的认识”的时候, 我带领学生探索直径和半径的奥秘。首先请学生自己画出一个圆, 标明圆心, 画出几条不同的直径, 接着请学生用直尺测量几条直径的长度, 看一看每条直径的长度是否相同, 再测量一下半径的长度, 又发现了什么?经过这样的探索, 学生自己动手发现了直径和半径的奥秘, 无需教师再费心讲解。
二、培养应用能力, 学以致用促学习
小学生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这给他们主动观察和探索身边的事物和周围的生活提供了强劲的原始动力, 他们乐意在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驱使下去发掘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奥秘。数学教师要利用学生这种天性, 引导学生把探索生活的兴趣与数学学习相结合, 培养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会从身边的生活中找寻数学的踪迹, 并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首先, 要经常在课堂上提起生活问题, 并与学生共同探讨, 引导他们细致观察、深入思考, 建立正确的数学模型, 抽象出问题的实质, 养成从生活中学习数学的好习惯;其次,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让学生由问题出发, 抓住其精髓所在, 找到其在生活中的原型,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 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联想, 从相同的数学本质出发, 找到生活中与之类似的问题, 再对新问题进行研究。这样一来, 教师从正反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引导, 学生很快就会养成习惯, 自觉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 同时从生活中学习知识。
三、发展发散思维, 熟能生巧提能力
应用题的学习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 笔者发现, 巧妙利用应用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所谓熟能生巧, 只有进行大量的练习, 学生才能学会迅速理解和掌握题目中的数量关系, 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并且在大量练习的基础上, 教师有意识地将同一类型的应用题进行比较和发散, 让学生把握各应用题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四、构建数学模型, 鼓励学生提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分学段目标发展性领域中要求:学生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可见, 学生学习数学, 就应当从小培养在生活、生产实际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中, 让学生带着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去理解、去构建、走进数学活动。让学生依据情境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发现和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 建构不同的数学模型, 然后进行交流。例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之前,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超市、企业、社区进行社会调查, 了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社会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有关统计数据, 使学生知道生活和生产中经常用到百分数, 激发学生学习百分数的欲望。在学习中, 学生就能根据实际事例争先质疑问难, 纷纷提出:“统计资料数据为什么要用百分数, 而不用分数或小数?百分数可以约分吗?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区别?百分数为什么不带单位名称?”等问题。
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标新立异的问题。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通常把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 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上课时, 注意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 有的同学就提出:“圆能不能拼出近似梯形或近似三角形来推导面积公式?”学生在质疑、解疑过程中自主探究, 发现、培养了创新意识。解决数学问题后, 学生已掌握了获取新知的方法, 但重要的一点是如何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让数学走进生活的现实中去, 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数学不是单纯地做练习题,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走向社会, 搜集和整理有关信息。并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数学问题, 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水平。
小学数学公开课教案
公开课必须明确的两点:
我们要教什么?我们会怎么教?下面以反比例的意义为例讲解。这个要板书:
教学内容:反比例的意义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成反比例的变化规律,并能初步运用。2.能正确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为解答正反比例应用题打下基础。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掌握两种相关联的量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温故而知新,我们先看看前面我们学过的正比例函数)
(一)复习准备 1.简单例题1 一种练习本的数量和总页数如下表:
师:请回答下列问题。
(1)表中哪个量是固定不变的量?
(2)哪两种量是相关联的量?它们的变化规律是怎样的?(3)表内相关联的两种量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简单例题2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________,这两种量叫做成________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________关系。
3.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1)文具盒的单价一定,买文具盒的个数和总价()。(2)水稻产量一定,水稻的种植面积和总产量()。(3)一堆货物一定,运出的和剩下的()。(4)汽车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时间和路程()。(5)比值一定,比的前项和后项()。
智多星公开课教案
可选其中一、二题,说一说为什么? 这个时候开始板书
通过刚才的复习,我们对正比例的意义理解得很好。你们想一想,有正比例就一定有反比例。什么时候成反比例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反比例的意义。(板书课题:反比例的意义)(二)学习新课 1.出示例4。
例4 华丰机械厂加工一批零件,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如下表:
(1)分析表,回答下列问题。(出示)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如何变化的? ③你能说出它们的关系式吗? ④相对应的每两个数的乘积各是多少? ⑤哪种量是固定不变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以上问题。(老师巡视、指导。)(2)同学们发言。
根据同学发言,用彩色粉笔画出箭头并加以说明:
①每小时加工的数量扩大,加工的时间反而缩小;当每小时加工的数量缩小,加工的时间反而扩大。它们变化的规律是:一扩一缩或一缩一扩,变化的倍数相同。(板书)②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都是600。
(板书)10×60=600
30×20=600
50×12=600 ③从数量关系看:
(3)我们来总结一下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4)上述小结让学生照板书内容自述。2.出示例5。
智多星公开课教案
例5 用600页纸装订同样的练习本,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有什么关系呢?请先填表后,再回答下列问题。
观察上表,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表中有哪两种量?
②装订的本数怎样随着每本的页数变化? ③它们变化的规律是怎样的? ④题目中的600是哪种量?
⑤根据两种相关联的量,你能列出一个怎样的关系式?可以求出什么? 生:(答略)
师:我们通过这一例题再次总结一下反比例的意义。看小黑板(一)中第二条空线,总结反比例的意义。师:对照反比例的意义详说例5成什么比例。
生:装订的本数是随着每本页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每本的页数扩大,装订的本数反而缩小;每本的页数缩小,装订的本数反而扩大。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的积总是一定的。如:
15×40=600
20×30=600
25×24=600 所以说每本的页数和装订的本数是成反比例的关系。师:刚才你们对照例题总结得很好,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呢?
出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学生黑板,读一读。)师:谁能对照反比例的意义说一说例4是成什么比例?(学生看黑板叙述,老师在关系式上标出定量和它们的关系。)
智多星公开课教案
生:加工的时间随着每小时加工数量的变化而变化,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的积(零件总数)是一定的,我们就说每小时加工的数量和加工的时间是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反比例的关系。
3.学习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积(一定),你能概括出成反比例的字母公式吗?
生:x×y=k(一定)。
师:很好。我们今天学习了反比例的意义。和正比例相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能总结一下吗?(两人互相讨论)教师指复习小黑板(一)(即填空),学生回答。
生:相同点是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都有一个定量。不同点是,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扩同缩,而且相对应的两个数的商(比值)一定;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扩一缩,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是一定的。
师:大家总结得很好,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的量,就要抓住相对应的个数是商一定,还是积一定。这是判断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
(三)巩固反馈
自由发挥:你能举出一个成反比例的例子吗?(自由发言)练习:练习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
(1)煤的总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烧的天数()。(2)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车的速度和所需要的时间()。(3)玉华做12道练习题,做完的与没做的题()。(4)长方形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四)课堂总结
本节我们初步了解了反比例的意义,并能运用反比例的意义判断一些简单的问题。通过正、反比例意义的对比,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要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的关系,要抓住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这是本质。今后我们还要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自设题目
智多星公开课教案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是通过知识引进、知识讨论、知识运用总结进行的。
首先通过复习,巩固了正比例的意义。通过旧知识引出新知识“反比例的意义”,过渡自然,知识做到了连贯性。
在引导学生学习正比例学习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主动、自觉地去观察、分析、概括、发现规律,从而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增长了自学能力。
小黑板出示、小组讨论、集体反馈,选用多样的教学手段,使枯燥的知识活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知识的对比,加强了知识的内在联系,并通过区别不同的概念,巩固了知识。学生的全面参与,培养了总结、区别、沟通的能力。练习的多样、及时,使学生加深概念的理解。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过程方法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探索画指定长度线段的要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仔细、准确地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刻度尺画线段。
难点: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教法与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
学法:实践操作法。
教具准备:
直尺。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
(1) 巩固量线段的长度。
①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做一做”第1题线段。
教师强调:测量线段时,这条线段的一端要对准刻度线0,看另一端对准刻度线几,就是几厘米。
② 演示,直观感知。
③ 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的长。
(2) 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① 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6页例题“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画法。
② 演示,直观感知。
老师演示,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 点。
③ 操作,亲身体验。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二、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页“做一做”中的第1、2题。
集体订正。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画线段
以下是笔者在工作和平时听课中的一些感悟,仅代表个人观点,和各位同行分享、交流,请大家批评指正。上好一堂公开课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教师基本功过硬
1. 上课要有激情。
比如讲课要大声,至少要洪亮,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动起来,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讲课语言有感染力、有煽动性、幽默风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堂中更要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出发,多打比方。另外讲到繁杂的地方,语言尽量要幽默风趣。数学的学习本来就枯燥乏味,我们尽量把每个难点重点都做出贴近生活的比喻,让学生加深记忆。
3. 有适当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脸部表情。
在我们的上课过程中不能只有一个面部表情——绷着脸,我们应面带微笑,时不时地跟学生互动。另外讲课的时候尽量考虑到每一位学生,讲课的语速和语调要尽量符合学生的思维定势,能让学生具有足够的反应时间和理解时间。
二、课堂内容的设计
思路清晰,目标明确(首先教师一定要清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教学目标);重、难点突出(讲课过程中一定要突出重、难点,语调要有重轻之分,不能一直一个平缓的语调);环节齐全;过渡自然(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应用);练习合理有层次;导学案设计合理,实用性强;课堂小节除知识点总结外,还要有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严防课堂前松后紧;课堂设计有预案。
三、课件、现代信息教育技术的制作和使用
总的来说,课件要合理、有用、有利于教学,不要为了使课堂花哨而制作课件,导致学生的注意力不在于认真听课而在于观看花哨的课件。
1. 常用的信息技术辅助手段:ppt课件,实物展台,交互式白板。
2. PPT特殊功能的利用。
例如:对象(文字、图像、图形等)动画的实现方法;对象从屏内一处移到另一处或屏外;旋转的制作;用幻灯片复制和对象移位法实现多个对象同时运动等等。
3. 交互式白板强大功能的应用。
比如屏幕批注,及时反馈;拖放组合,灵活互动;过程回放,呈现脉络;模式切换,方便演示;智能绘图,提升效率等等。其中智能绘图特别适用,教师可以直接借助白板中提供的诸如圆规、量角器、智能笔等画图工具直接在白板上画出准确的几何图形,这样一来给教师和学生都节省了不必要的时间。
4. 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作为教师我们还需注意语言文字的使用,避免出现错别字以及有病语的句子。
5. 常见误区:教师成了幻灯片放映员;课件做得花里胡哨(字色、不必要的动画、不小心弹出的屏保等等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东西);幻灯片完全代替黑板(例如上数学课时,教师一直播放自己的幻灯片,黑板上一个字都不写,即所谓的只看不动手。但实际上数学的学习即需要我们的看、听、想,还有更重要的是练习,而这里所谓的练习就是需要我们教师亲自动手板书示范)。
6. 课件使用时要有停电、无法播放等情况出现时的预案。
四、学生活动的设计
原则:有用、有效、合理。
误区:为了突显学生活动的丰富,设计一些不合理、不必要、没有价值甚至扰乱课堂的活动。
五、分组讨论、探索问题的设计和组织
原则:分组讨论或探索的问题必需要有讨论或探索的价值。教师所提的问题表述要清晰、合理、准确。
误区:为了体现学生的参与,设计一些简单的、无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或探索,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作用;教师提问不精准,产生歧义,误导学生。
六、板书设计
原则:整齐、美观、及时、必要。
误区:幻灯片代替板书;板书不规范,不及时。
七、驾驭课堂的能力(组织教学)
不管是自己熟悉的还是陌生的学生和环境,一定要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不能因为面对陌生学生而使组织教学缺失,使课堂失控。在课堂上,对课堂上学生生成问题、突发事件的处理要能够做到机敏应对,例如,上课过程中一个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教师讲错了,教师不能由于紧张而责骂学生。
八、课堂语言
要求:准确、精练、幽默、抑扬顿挫、具有感染力。
误区:方言浓重;吐字不清;口头禅过多;表扬、鼓励、启发性的语言过于低龄化等。
此外,公开课的表演成分不宜太浓,例如,提问只叫那些让提前准备好答案的学生来回答。同时,需要注意不能出现明显的错误,例如,课堂中出现明显的语言错误且没有及时发现或发现了之后由于害羞而没有及时改正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推荐阅读:
椒园小学六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06-06
一年级数学上公开课教案11-14
小学二年级音乐公开课教案09-22
四年级数学公开课教案09-14
小学五年级数学优质课教案09-26
小学一年级微课教案12-24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12-06
小学一年级数学《统计》教案设计07-11
小学一年级上数学教案10-07
小学一年级数学搭积木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