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精选8篇)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 篇1

摘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学生成绩的好坏。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起责任,努力构建课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拓展阅读体系,使阅读成为是学生的立身之本。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

教材

拓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是紧紧抓住文本,以文本为中心,拓展学生的阅读范围,由一本教材的阅读带动几本、几十本乃至更多的课外读物的阅读。

一、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

拓展性阅读的实施主要以课文为中心,向课外的阅读材料辐射,从而达到以一篇带多篇,以课内带课外、以精读带博读,不断开阔学生视野,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因此,找到课内教材与课外教材的联结点、切入点,是有效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关键。

1.运用补充式材料,开阔学生视野

教学《海底世界》之后,学生对课文所介绍的海底世界的知识还是有限,同时对海底的奇异景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时教师可借机引导他们去看《海洋深处的秘密》、《海底两万里》等书,激发学生对大海的向往之情,对科学的探求之心;学习了《爬天都峰》可以阅读《我登上了长城》。这类阅读教材往往与教材文体相似,它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再次运用已初步掌握的学习方法,使之得到巩固,达到熟练的程度,从而形成一定的学习技能。

2.在重点句段处拓展——降低理解难度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揭示哲理的文章,由于受到生活阅历、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的限制,学生理解那些哲理特别困难。所以课文中的哲理句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哲理”,必须作必要的扩展和延伸,从而降低理解难度,进而透过语句,读出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悟,读出与自己相通的情感。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学生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感到难以理解。教师将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及鲁迅和革命志士遭反动派迫害的阅读材料发给学生,学生通过阅读,不但能理解鲁迅先生的言外之意,而且对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精神会有进一步的认识。

3.运用列举式拓展材料,促进学生学法迁移

选择与课文在文体或内容、写作方法上比较相似的课内外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如学习《鲸》、《新型玻璃》等一系列儿童科普文章,都是运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一些科学知识,与拓展材料中《青蛙的眼睛》、《会说话的灯》等文章结构相似,组织学生运用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来阅读这些文章,能使学生在运用中切实掌握这种读书的本领,以后就可以更快、更好的阅读类似的文章,达到“自能阅读”的效果。

4.运用比较式拓展材料,体现对比阅读优势 选择阅读材料意在与课内教材进行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培养鉴赏能力,这也是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文字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使学生由此及彼、组合积累,实现类化、迁移。如《掌声》一文写残疾女孩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变得活泼开朗,而《苏珊的帽子》写女孩苏珊因生病化疗头发快掉光,全班同学一起陪她戴帽子,虽然内容不同,但都让学生懂得主动关心、鼓励别人。教学《赠汪伦》一诗时,在学生掌握了送别诗的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后,适时出示《送孟浩然之广陵》《别懂大》,利用学法迁移很快在吟诵中领悟了诗中蕴涵的情感。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虽然都是送别诗,但是送别的方式不同,送别的情形不同,从而认识到表达同一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切入。

5.运用阅读原著,深入了解文学作品

教材中不乏名家或名著的节选、缩写,以此为契机,在教学前后,教师把原文、原著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到整体的阅读中,不仅能更立体地理解课文,而且可以建立起读名篇、名著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如由《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延伸到《三国演义》,由《鲁宾孙漂流记》延伸到小说《鲁宾孙漂流记》等。

二、拓展性阅读材料的选择

拓展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最大区别就在于阅读的出发点不一样。课外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是非常自由的,而拓展阅读在内容的选择上应以课本为出发点,所选择的内容可以是课文内容的补充和延伸,也可以是适宜于比较阅读及学法迁移的材料。

1.拓展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学情合理选择拓展材料

我们在进行拓展性材料的选择时,应考虑学生的生活阅历、认知水平、现有知识、年龄特点等,选择的材料要切合学生实际,使学生感兴趣。如:对于低段的孩子,重在激趣。如:学习了生字“鲸”,便让学生交流自已对鲸的了解,孩子们便主动到《十万个为什么》、《动物世界》等书上去寻找相关的资料,甚至回忆起自已看过的电视片,要求他们认真阅读以便讲给别人听;不求深度和广度,以学生愿读、爱读并乐于表达为目的。对于中段的孩子,则引导他们有目的地读整篇的故事。同样对“鲸”的相关资料的阅读,就会要求他们主动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了解鲸的体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知识,并在课堂上交流,互相补充,以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对高年级段的学生,除了围绕主题收集资料,开展阅读活动并交流外,还要引导学生对所阅读的材料作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带领他们通过质疑、辩论、争论等形式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审美性、批判性阅读。这种思维的交锋不一定非要产生一个正确的答案,只要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提出富有个性的独特的见解,就应该得到教师的肯定和提倡。

2.拓展阅读教学应该根据文本合理选择拓展材料

进行拓展性阅读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合理选择阅读材料,即使文章再美,如果所选材料的阅读训练达不到教学目的或与教学内容不能有机统一,也要忍痛割爱。

(1)内容相关的拓展。如有关课文作者的介绍,课文写作背景的介绍,文中涉及的某个知识点的补充阅读以及作者的其他作品等等,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无师自通。

(2)从作家角度延伸。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但一斑并不等于全豹。不妨藉此机会,乘热打铁,向学生推荐该作家的其他作品,以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其风格„„如学习课文《去年的树》后,我向学生介绍作者新美南吉,告诉他们新美南吉虽然残疾而且只活了30岁,但他是个有名的童话作家。可以阅读他其他的代表作《小狐狸买手套》《狐狸阿权》《花木村和盗贼们》等。

(3)相同主题的拓展。最好的阅读材料是同题文章,即表现的主题相同或所写的题材一致,这样既能丰富课内知识,又能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便于开展有针对性的比较阅读。如在教学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文时,又拓展学习《春望》,通过一喜一悲,感受到在国家危难之时,这位爱国诗人即使对着春日的花鸟也会心痛得流泪,而听到收复失地时,则“喜欲狂”。立体地领会诗人杜甫爱国之情。

但是,在选择拓展性材料时,应限定阅读材料的数量,必须为完成课内阅读教学任务服务,既不必矫揉作秀,为拓展而拓展,作应景式的点缀,也无须随意加大阅读剂量。设定课外阅读材料的数量应依据教学时间、教学任务、所教年级、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因人而宜、量人对材料选择。

三、阅读教学中拓展性材料的运用 1.把握时机

拓展性阅读作为课内教材的补充、延伸,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为此,我们从课前拓展性阅读、课中拓展性阅读、课后拓展性阅读三个角度来谈谈其具体操作。

(1)课前拓展性阅读

课前拓展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为学生学习本课储备能量。如,我在上《春天的雨点》一课之前,先引导学生学习《选学读本》中的散文《春雨》,跟作者一起“听雨、看雨、品雨”,充分领略春雨的“声美、形美、味美”。然后我出示课题《春天的雨点》,对同学们说:“下面我们又要来学习一篇写春雨的文章,请大家读一读,想想这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样一来,学生对要学的课文充满了兴趣,并且通过比较学习,很快地把握住了课文“以物喻人” 的写作特点。散文《春雨》中的春雨之美与课文《春天的雨点》中教师的师德之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更好地领会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受到了一次美的熏陶。

(2)课中拓展性阅读

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遇到难点、疑点,这时利用拓展材料就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做到“无师自通”。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学生对于“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难以理解。这时,教师把鲁迅及革命志士遭到反动派迫害的事例分发给学生,让同学们通过阅读拓展材料,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这时,不待老师讲,学生已经能够准确地理解句子含义了。又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第二段主要讲了五位壮士在狼牙山上与敌人进行战斗的场面,课文写得比较简略。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提供了阅读拓展材料《舍身跳崖惊敌胆——狼牙山五壮士》,里面具体描写了五壮士英勇斗敌的壮烈场面。两部分内容对照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

(3)课后拓展性阅读

课文学完之后,学生可能意犹未尽,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与本文相关的课外读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既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够扩大视野。如学了《草船借箭》之后,向学生推荐少儿版《三国演义》,学了《在大熊猫的故乡》,让学生读读《大熊猫为什么爱吃竹叶?》,学了《黄继光》,让学生读读诗歌《永恒――献给黄继光》,从后人对黄继光的赞美之中进一步体会英雄高尚的品质和伟大的壮举。

2.呈现方式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 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课堂拓展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使学生“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有必要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空间。“拓展性阅读”可以为学生构筑一个开放而活跃的语文学习平台;能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对所学的知识的内涵与外延有更深刻的理解,并积极开创知识的新内涵,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把获取信息的触角向外延伸,让学生在“多读”、“博读”中拓展自己的视野,学到更多有用的语文知识。

一、向文本拓展———增加思维的深度、广度与强度

文本拓展是当今课改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它为语文课堂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千世界的窗。教材中的任何文本都是一种互文,它们都有自己的不足,其意义要在与其他文本交互参照、交互指涉的过程中才能产生。因此,真正有效的课堂拓展是必须以文本为中心,基于文本、超越文本,但又不能偏离文本,向原有文本的横向与纵向延伸挖掘,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感悟,增加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与强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如教学《枫桥夜泊》时,诗中的乌啼、秋霜、渔火、钟声,无一不烘托出诗人浓浓的愁思。我先让学生揣测作者为什么而“愁”,接着拓展延伸出有关作者的背景材料,让学生对诗人的愁情有了新的认识。知道了作者的真正愁情后,我让学生穿越时空,假如你现在站在枫桥边,你想对作者说些什么?最后我出示《宣州谢楼饯别校书书云》《朝天子·咏喇叭》《乡愁》描写愁情的诗句让学生品读,从而理解作者各不相同的“愁”。这样对文本的有机延伸,拓展了文本深藏之意,延伸了文本包裹的价值取向。

可见,教学中,教师的“文本拓展”不能让学生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应该让学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外惊喜。

二、向生活拓展———在生活实践中感悟语文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生活中处处可以用到语文,语文教学呼唤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去学习文本;要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并在真实的实践中去感悟,去发现,去操作,去创造。

如《大自然的语言》是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课前我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搜集大自然中有关物候的资料。学生有的通过网络、有的向长者请教、有的查阅资料、有的通过自己的观察,搜集到了很多关于物候的知识。如四季的语言,晴天、雨天的语言,地震的语言,动物活动给我们的警示,以及一些谚语,并深入地探索,让学生自己研究这些现象,迸发出疑问的火花。课堂上再让学生仿照诗歌的形式说一说。有的同学说:“你看那燕子低飞,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天快要下雨了。”有的同学说:“你看那晚霞满天,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明天将是个晴好的天气。”有的说:“你看燕子又飞回来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语言,春已来到人间。”……这样的拓展延伸把学生获取知识的触角延伸到了现实生活之中,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大大地丰富了“大自然语言”的内容。这样的拓展延伸把课堂教学、语言活动、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了学生探索生活中的奥秘的兴趣,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操,使得课堂更具开放性,更具创新性,更加充满活力。

三、向各学科拓展———增添语文学科之美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沟通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丰富语文课程的内涵。”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如果能与其他的学科有机整合,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求的知欲望。因此,我们要创造性地使教材,把语文与数学、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看到更加广阔的学科知识的魅力,增添语文学科的美。但在学科拓展时要适度,绝对不能脱离语文性,不能偏离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要让拓展成为点睛之笔。

如教学《美丽的彩虹》一文后,为了加深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在自然的感情,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拓展环节:“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知道了同学们都非常喜欢彩虹,那么你们准备用什么方式表达对彩虹的喜爱之情呢?”同学们一个个情绪高昂,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有的同学用画笔描绘出美丽的彩虹;有的同学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有的同学用手中的彩带做起彩虹;有的把这首诗编成歌来唱……学生们利用自己的特长自主参与拓展环节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也正符合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个性张扬的教学理念。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人们越来越注重对子女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层出不穷。不难发现,如今不论在哪个领域都倡导要“从娃娃抓起”,可见家长是多么重视对孩子们的教育。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德智体美育全面发展,我国的教育机制也从之前的应试教育慢慢向素质教育转变,这一点表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是拓展性阅读教学。

一、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意义和现状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模式是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不同于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注重对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培养,突破应试教育的限制,旨在培养孩子们在阅读中的创造性和探究性。这一新的阅读模式的出现无疑对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全新的途径更是一个大的进步[1]。

然而每一次改革和进步对人们来说都是双刃剑,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也不例外。首先,长久以来我国一直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完全没有意识到对孩子们能力的培养有多重要。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已经喊响很多年了,但是应试教育的残余依然存在。不少小学,语文的教学依旧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识字为主,阅读为辅,完全忽视对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更涉及不到对拓展性阅读教学的开展了[2]。其次,很多地方并不重视对小学生的教育问题,师资整体水平低,也不了解先进的教育文化理念,也就从根本上阻碍了对小学生实行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然后就是孩子的家长们对此产生的影响,很多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依然还是应试教育的执行者,对拓展性阅读没有个深刻的认识,对孩子们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一点积极的作用,反而会产生一定的阻力。

二、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问题的改善策略

首先,国家要关注小学生阅读教学的问题,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问题上给予充分重视。可以通过在选取小学生语文教材的内容中进行改革,选取一些可以培养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文章,也可以在基本教材之外多提供一些课外读物,让孩子们可以有机会读到内容更丰富的文章,开拓他们的视野[3]。

其次,学校要与时俱进,响应国家对小学生教育体制的改革,充分重视并实施小学生拓展性阅读教学。首先,提高学校语文老师的入校门槛,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和教学资格,特别是专业知识要具备;其次,可以开展各种与阅读有关的游戏和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一种积极的阅读氛围,让孩子们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有意义的活动来增强对阅读的兴趣,为孩子们阅读能力的培养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

然后,学校的语文老师要严格要求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思维常常更新,跟上时代的步伐,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侧重对孩子们拓展性阅读能力的训练和指导,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不要让自己的墨守成规阻碍了对孩子们拓展性阅读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组织阅读会,让孩子们把自己的阅读成果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并对他们的成果做出指导性意见[4]。这个过程很关键,老师的指导意见要结合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做出,让他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从而鼓励孩子们去阅读的同时也有助于他们阅读能力的提高。小学语文课本的文学作品里总是有大量的文字“空白”地带,这些区域是培养学生们进行创新性阅读的良好条件。教师们在通过设置一定悬念的方法,引导孩子们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让学生们能够更加有兴趣的利用在课后储备的知识,对这些知识加上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合理的填充。充分开拓与拓展孩子们的想象力,全面激发学生们的思维的火花,使孩子们对所要学习的文本内容形成自己的新的体验与感悟,因此,进行小学语文的文本阅读能有效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型思维的能力,提高孩子们学习的灵活性[5]。

最后,家长们要摆正自己的心态,不要太急功近利,只追求成绩,要试着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多关注孩子们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对整个教育过程和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是很重要的。有些文化水平比较低的家长,要尽可能去了解新的教育模式,积极和老师沟通,配合学校开展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的活动,鼓励孩子们去探索和学习。

三、结语

总之,我们作为孩子们的领路人,要把握好方向,要明白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们各种能力的最好时期。既然历史选择了素质教育,选择了拓展性阅读教学这样一个模式,我们就应该各司其职,真正为孩子们去考虑。积极开展和实施拓展性阅读教学,利用这个模式激发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开发他们阅读的潜能,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通过各种活动,耐心地引导他们去适应并接受这样一个阅读模式,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会受益匪浅,也为他们以后的发展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通过实施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也会解决很多传统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让孩子们摆脱一直以来的“读死书”,活跃他们的思维,从而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更好更快地发展。笔者通过分析现今社会中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实施中的各种阻力,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提出如何克服这些阻力,并推动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实施的建议。希望教育专家和一线语文老师可以批评指正,共同促进小学生阅读教学的发展和改革。

参考文献

[1]温海燕.新课改下语文拓展性阅读教学探索[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4):100-101.

[2]赵丽娜.谈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有效策略[J].学周刊,2014(14):82.

[3]舒建斌.基于网络的小学语文研究性阅读教学的实践和探索[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3(04):153-156.

[4]陆云峰.素读:阅读教学的根性觉醒——对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积极审视与本质探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1):60-62.

[5]刘奎业.小学语文教学中拓展性阅读材料的选择和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3):33.

小学语文拓展阅读初探 篇4

凤凰县箭道坪小学杨平珍

内容摘要:语文拓展阅读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方法,它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会读;创设课外阅读条件基础,使学生多读。”为宗旨。

关键词:语文拓展阅读激发兴趣教学改革创设条件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这就需要语文教师树立大语文观,在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而且也是学生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有效方法。

我在本校《小学中年级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研究》的课题研究中,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会读;创设课外阅读条件基础,使学生多读。”为宗旨,在教学第一线对拓展阅读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使学生想读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我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于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1、利用课前三分钟和晨会激发阅读兴趣。

我根据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点,鼓励他们看动画故事、儿童节目等,并利用早读、课前让学生上台讲故事。那生动的语言、曲折的情节、声情并茂的诵读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我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书,书中的故事无穷无尽。学生便开始自觉地阅读一本本课外读物,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巧用多媒体、网络激发阅读兴趣

多媒体、网络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进行

教学的活动,是学生有着浓厚兴趣的一种教学活动。我们班在三年一期时就率先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生充满好奇的眼神中,我充分利用课件、校园网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的指导,并创建了班级博客,让学生把自己写的好的文章发表到博客里或校园网上。学生惊奇之余也就更加激发他们阅读、写作的兴趣。

二、开展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使学生会读。

教师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并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只有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加强课内外的结合,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教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结合语文课本开展拓展阅读。

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往往以有限的文字反映出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有着复杂的背景。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资料,要理解课文是有难度的。所以,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开展拓展阅读,加大学生的阅读量。如在学习《“0”的突破》这篇课文时,我问学生:“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奥运冠军?”大部分学生能回答出一个两来,于是我把查找这方面资料作为学生周末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教学《打虎英雄》这一课时又建议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等,活动的开展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培养了阅读能力。

2、引导选择合适的课外书。

当学生阅读的兴趣激发起来后,我适时地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课外书,让学生有好书可读。如:《爱的教育》、《金色童年》、《校园趣事》、《太空历险记》、《尼尔斯骑鹅历险记》、《鲁滨逊漂流记》等,学生读这类文章,感到十分亲切。因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更重要的是,已有的经验积累能帮助学生找到更准确的表达语言,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当一篇文章能使阅读者全身投入其中的话,文章对人的影响将会是持久而深远的,不仅内容可能终身难忘,而且有关语言也可能永远难忘。

3、指导课外阅读方法。

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离不开科学的阅读方法。因此,我们要利用课堂,把阅读方法的指导寓于课堂教学之中,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浏览法、做读书笔记等。这

样学生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在课外阅读中加以实践应用,促进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三、创设课外阅读条件基础,使学生多读。

小学生情趣不稳定,为使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便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他们有机会展示课外阅读的成果,获得成功的喜悦。

1、定期进行读书活动

利用早读课、语文活动课、班会课,开展“介绍一本好书”、“诗文朗诵比赛”、“讲故事比赛”、“《读后感》交流会、“《小作家》擂主大比拼”等活动。这些交流不仅反馈了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学生廖瑶函的《河灯》在小学生导刊迎奥运一期发表;在2008年全县语文阅读习作知识竞赛中,班级学生17人进入决赛,并有8人获得一等奖,包揽一等奖半数以上的名额。

2、创办读书角

利用教室后面的柜子,创办读书角。每个学生从家里带来两本或两本以上的图书,由班干部组织制作书目,张贴出来,借阅、退还由规定的人选纪录、统一管理。

3、定期进行笔记展出

在教室后面设置作品栏,定期展出学生摘录的笔记、读后感和手抄报等作品,使学生对课外阅读保持着比较持久的兴趣。学生彭枭、周延昭,龙思哲还获得了州手抄报竞赛一等奖。

语文拓展阅读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但我下定决心: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乐于读书;让读书真正成为学生的生活,成为学生的乐趣;让阅读成为一种时尚,为学生的终生阅读提供更广阔更深远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 篇5

一、课题背景

1、我校是一所拥有2200多名学生的学校,生源广,差距大,这些学生纯朴、勤俭、有较强的上进心,但学习基础薄弱,知识面窄,家庭语言环境差、阅读能力差,写作水平低,文化信息来源极其有限;城镇学生,几乎是独生子女,整天过着“两点一线”生活,单调的生活已经极大地限制了孩子的生活空间。大部分学生写起作文就头痛、没兴趣、没信心,教师指导作文、批改作文煞费苦心,也无济于事,有的家长干脆让孩子背现成作文,更没有系统的阅读计划,长期陷于“少、慢、差、费”现象。

2、《语文课标》关于学生写作总目标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我们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开始,因为“兴趣是一条快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语)。“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托尔斯泰语)。小学第一、二、三学段主要“写话”和“习作”,在习作初始阶段,不必过分强调种种规矩,应让孩子放胆去写,像初学走路的婴幼儿,首先让他有迈开步子自己走路不要别人扶的勇气,所以我们作文教学重点放在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上,让孩子愿意习作、热爱习作,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为了给孩子提供广阔的习作空间,减少习作的束缚,减缓习作难度,从注重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与习作能力的同步发展入手,我开始了本课题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假设

1、如果能研究出一种从内容上更具开放性、可借鉴性;方法上更具灵活性和多样性;思维上更具自主性、创新性的读写训练方式。

2、而这种读写训练方式既缘于“读”,又不拘泥于“读”,打破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实施课文为基点的幅射性,拓展教学视野,展示个体独特性,通过阅读教学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升华情感,历练思维,学会阅读,乐于表达。

三、课题研究目标

通过拓展训练,从“读”到“写”,学生在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对人物对话的实践中,感情随着课文情感起伏跌宕,心灵在对话的感召下激越,智慧在对话中开启,能力在拓展中提升。这种拓展习作训练是在巧妙中仿写,多样中学写,神奇中扩写,广阔中续写,鲜活的描绘,绚丽感叹流连忘返,无限遐思,那么这绿色读写结合实践的芳草地就一定会成为激活学生生活,语文综合的乐园将会成为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写作、创新的崭新平台,在阅读中感悟和积累,在阅读中内化和拓展;在拓展中创新与延伸。使阅读成为神奇写作的阶梯,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表现自我的广阔天地。

四、课题的价值

(一)实践意义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效拓展习作训练”这是我校在语文研究中的尝试与探索。本课题凭借语文的可仿性和可生成性,尽力挖掘教材的隐性功能。着眼于解决小学生习作“无米之炊”和“有米难炊”这个习作的“瓶颈”。因此,我们在各种各样的阅读课文教学中寻找规律性东西或拓展点,在“不变”中求“万变”,在“不变”中求异、求新,多角度、多元化的进行解读与拓展延伸,感悟文本,内化文本,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拓展,情感得到升华。正如课标中强调:学生能“不拘形式的写见闻和感受”。根据儿童年龄特征,让学生尽情表达自己的感受,作文指导课应尽力营造宽松和愉悦的氛围,畅所欲言。只有这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培养。习作的初始阶级应淡化形式,放开手脚让学生充分享受想象与表达的自由。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学生没有束缚羁绊,没有禁锢,主体精神得以焕发,作文信心得以培养,写作兴趣得以激发,表达空间得以舒展。让学生切实感受习作是一种“自我表达的需要,是一种相互交流的需要,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的需要”,进而舒畅表达,乐此不疲。

(二)理论价值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本课题吸收国外作文教学理论和新课标要求,借鉴广东省丁有宽“语文读写教学法”实验;上海吴立岗“素描作文”实验成功经验以及叶圣陶老先生的有关精辟阐述,还有南京市重点课题《体验性阅读与探究性写作》都颇具代表性。正如爱因斯坦所说过:“想象力远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我们从理念着手,结合我校的学生实际情况反复论证提出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新课标要求我们凭借教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尤其在读写结合拓展习作训练上,我们力求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从思维的另一个角度看到一个新的天地,获得一种新的论证,打破思维定势,追求思维的独特性和求异性。为习作提供有效地借鉴对象和创造依据,使语言的学习与运用成为有缘之水,有本之木。

五、课题实验的基本原则

1、实验性原则: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寻找拓展创新题材,不断积累加以运用,在运用中将自己经验或间接经验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内化成自己习作的能力。

2、动态性原则:我们视“每天都是新的起跑线”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参与,亲自体验(投身到社会,投身到大自然中去体验),追求课内与能力的延伸,追求在“习得”中潜移默化地走向运用。

3、发展性原则: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形成,学习主体——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而学生习作兴趣来源于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有话会写,一旦有了这些学生就会跃跃欲试,不吐不快。

4、人文性原则: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学生学会做人,作文才有坚定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学生做人的追求和品格在作文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才是真情,才使人信服,立足于做人,杜绝说假话、空话、套话……“文品即人品”。

5、主体性原则:作文教学作为一门发展学生(主体)思维的艺术应充分认识教育主体的这种“能动态势”,即充分挖掘写作主体的潜力,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教学才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才能培养出写作高手。

6、创新性原则: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更多地考虑到写作主体的认知规律:认知需要,成功需要和他们对美的追求,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培养创作的灵感和撞击创新的火花。

7、开放性原则:我们应开放作文教学的课堂,提供充足的阅读材料和充分的活动空间,引导他们大胆探索、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讴歌生活,在生活的海洋里“自主”地遨游。

六、本课题研究内容 通过阅读教学师生用自己的心智以文本进行对话、感悟、体验、探究的基础上,以文本为凭借,寻找拓展点进行幅射,多方拓展习作训练的研究。

七、课题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观察是一种观察活动。他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看看,“观察”只是方法和手段。目的是要透过表象,捕捉内层深处的东西。观察法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严密的计划性和高度的客观性(强调其自发性和常态性)。

(二)调查研究法

调查是运用一种手段和方法,有目的地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某些事实和现象材料予以条分缕析,并作理论性阐释,也就是从经验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使人们从个别的分散事件和现象中,获得普泛的概括的理性启迪和感悟。调查研究经常用的形式有:(1)调查表;(2)问卷;(3)访谈。

(三)比较法

比较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比较法就是按一定的标准,对某些有联系的事物进行考察、分析其异同,从而确定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揭示其规律。比较时注意:(1)比较对象之间的可比性。(2)比较研究的资料要真实,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3)使用多维度的比较手法。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指参与者基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与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所进行的有系统的研究。要求课题研究人员参与实践,并在研究和实践中相互协作,在真实的体验中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研究,参与人可根据研究情况边实践边修改。根据课题需要不断修改研究方法,甚至根据不断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进行更改。

八研究成果

(一)家校联手,深入落实“读书行动计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①读书是一种学习,学习是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学习意识的确立、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受环境和氛围影响的,所以我们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和环境。积极引导师生树立“终生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和“团体学习”的理念,创造显性的学习氛围,以氛围去影响广大师生,甚至学生家长。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明确具体阅读要求:要求学生边读边积累,除摘抄优美词语外还要摘录好句、好片断,可简述文章的主要内容,适当增加品评和感想的内容,发挥想象和联想,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着重阅读《钢铁是怎样练成的》、《爱的教育》、《中华上下五千年》等比较通俗的古今中外历史故事、名人传记等。通过阅读现代经典散文、诗歌培养鉴赏评价能力。必读书目及选读书目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尽量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的同时,又能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小学生课外阅读水平的提高直接取决于教师。因此,我从们从自身做起,进行经典阅读。首先应努力从儿童的视角去阅读学校推荐的儿童文学作品,为学生做好表率;其次,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钻研,对于中外经典教育名著要广泛涉猎。如《学记》、孔子的《论语》、《陶行知教育名篇》、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等等。对于阅读的形式,提倡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

1、生生共读。课外阅读是一种独立的学习形式,在学校,教师加强宏观调控与指导。鼓励学生自由组成“读书学习小组”,共同确定目标、选择书籍、制订计划、控制进度。每天课余保证最少半小时阅读,适时做好读书笔记,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师生共读。从时间上来说,每周中午设立一节阅读指导课,一节阅读交流课,师生共读并相机进行指导或交流。从指导内容上来说,教给学生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指导写好片断赏析式的读书笔记以及如何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教给学生现场竞技的技巧;组织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文章(或书籍),进行感情朗读或复述训练,也可以进行讲故事比赛或读书心得交流。平时,教师除阅读规定的儿童必读书目外,还要阅读教师必读书目并做好读书笔记,每学期末举行“师生读书笔记展评”,促进师生共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3、亲子共读。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我们竭力向家长推介小学生课外读物,积极倡导家长与孩子一起买书,一起看课外书,要求孩子在节假日多看名家经典,并写相应的读书笔记或读后感。通过“家长会”的形式交流孩子读书的方法与看法,鼓励家庭建立“亲子小书房”,让家长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良好的家庭读书气氛。同时,让家长参与评价学生的读书活动,每月由家长参与推荐“小书迷”,给予表扬鼓励。同时建立“读书小标兵”档案,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创生课堂,努力探究行之有效的课外阅读教学模式

“人是自我意识与实践能力的主体,主体性是人之为人的最宝贵特征。”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灌输者”,而是平等中的首席。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能正确处理“主体”与“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摈弃传统语文教学的条条框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过程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低年级,教师能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发挥唱游的作用,把古诗、儿歌、名言警句、绕口令、歌曲,情境对话等引进课堂,不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积极创设情境或提供实物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用口语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利于口语能力的提高,更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创新欲望。

在中年级,教师能积极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学一学,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以学生为主体,展开丰富的想象,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高年级,教师重点进行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对课的设计突出一个“新”字,对教法的选择突出一个“活”字,通过各种尝试,引导学生积极动脑,激励学生不断创新。让学生自读课文,发现问题,通过合作学习,教师点拨,引导学生自悟、自得。

语文课外阅读的基本课型基本有五种:阅读指导课、阅读欣赏课、好书推荐课、读写迁移课、成果汇报课。现做简要概述:

阅读指导课。通过教师激趣,结合语言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提示阅读的门径,采取“以一篇带一组”的方法进行。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进行阅读。从总体入手,迅速捕捉主题,理清文章思路,再按“篇→段→句→篇”的程序训练。

阅读欣赏课。对一些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教师先引导学生品读体味,重在通过朗读揣摩推敲作者运用语言文字的功力,感悟其表现方式,并积累优美词语,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朗读能力和鉴赏能力。

读写迁移课。在习作之前,教师根据习作要求,选一两篇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可供学生模仿借鉴的文章,重在表达方法的指导;有时也可以由教者给出文题,学生自选同类课文进行“自学”,强化对此类表达方法的感悟。这种“范文引路”的形式,具有随学随用,立竿见影、省时高效的特点,大大减缓学生习作的坡度,提高习作质量。

好书推荐课。故事性强的作品,讲一个有趣的情节;语言优美的作品,朗读一段;知识丰富的作品,讲一些前所未闻的知识;篇幅较长的作品,可以简介全书内容,也可运用现代化媒体播放书中一段精彩场面的人物道白或叙述,或播映改编的电视剧或电影中的一个场面激趣,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成果汇报课。主要检查汇报某一阶段学生的阅读情况。基本结构为:明确活动要求→学生专项汇报→评选特长学生。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在语文课外阅读教学中,我们抽象概括出这样几种教学模式:

(1)讨论自学式。这种课堂结构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多向交流中掌握知识、锻炼思维。其一般程序为:“明确目标——自读课文——讨论交流——质疑问难——形成共识——巩固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较多使用。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体现,教师则是讨论的“导航员”。

(2)尝试自学法。这种课堂结构突出学生在独立尝试训练中掌握知识,学会方法。其一般程序为:“提出目标——自学教材——尝试练习——教师点拨——巩固练习”。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教师则在其间指点迷津。

(3)情境自学式。这种课堂结构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各种手段创设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乐于学习,领会知识要领。其一般程序为:“创设情境诱发兴趣——引导自学激发兴趣——讨论反馈强化兴趣——归纳小结提高兴趣”。在这种教学结构中,学生主动、独立参与,教师则是情境的创始者。

(4)举隅式。其结构形式为:示范一篇掌握学法——迁移学习同类型的一至几篇——综合比较掌握规律。

(5)跳跃式。其结构形式为:整体入手直奔中心——集中力量精讲重点难点——以重点带一般。

当然,以上几种教学模式不是静止不变的,必须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灵活创造性地运用。

(三)活化课程,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语文学习应该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所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如:课前5分钟演讲,语文开心辞典,成语典故,巧接诗词,名著导读,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展评,创编童话、寓言、科幻故事等,在讲述、竞答、推荐、品评、交流、创编等活动中实现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发现不足,寻找差距,从而促进内需,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切实感受到阅读是人生一大乐事。

1、开展“手抄报设计大赛”创造活动。为深化课外阅读成果,我们利用大队部组织开展 “手抄报设计大赛”,引导队员展开想象,展望祖国的光辉前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景,立志用自己的知识和本领为祖国和人民服务。这一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丰富了知识积累,拓宽了学习领域,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2、表演课本剧。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不少教师能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搞活动,即使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也不例外。他们自己策划、编导,较好地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锻炼了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活动形式以阅读教材为载体,寓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体,有一定的创新意识。活动主题都能体现时代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培养,普遍有所提高。

3、布置实践性作业,锻炼实践能力。实验教师能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在生活的大环境中得到锻炼。他们能经常布置一些实践性的作业,如“成语接龙”,让学生和自己的爸爸、妈妈等比试成语,争夺冠军;如“我是小诗人”,让学生通过自己亲身实践,体会诗歌语言的准确与精练,提高阅读的兴趣和理解力。如“花的联想”,鼓励学生走访花农,照顾花草,体验生活,自己查阅、收集有关花的信息并认真整理,培养他们的爱心和责任心,帮助他们接触自然,提高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此外,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尽量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及时输出信息、运用知识,通过班级墙报、学校黑板、橱窗、“红领巾广播站”,让学生交流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最新信息;召开“故事会”,让学生讲自己感到“最有趣”、“最气愤”、“最精彩”、“最难忘”的故事;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会,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体会,相互交流,促进知识内化;举行“赛诗会”,开展古诗接龙等丰富多彩的诗歌朗诵比赛;举办优秀读书笔记展览,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促进学生自发地获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读写结合,放飞阅读想象的翅膀

“读写结合”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经验。读写结合有两种结合法,一般是自然结合,即我们常讲的“熟读成章”、“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也有根据迁移规律,按不同的训练项目进行读写结合的,这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说来,古今中外的经典文章,思想内容上,经得起推敲;语言文字上,经过编者的字斟句酌,是合乎规范的;文章的体裁也是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求教者要做有心人,认真把握教材,找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点,使二者紧密联系,指导学生勤练习。既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可以提高习作水平。

1、利用教材仿写

模仿别人的文章进行习作训练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学生可以在体裁、结构、写法等方面与原文类似,根据自己熟悉和了解的内容,有所改变,有所创造。提高习作能力,为今后独立习作打下基础。

如学习了《秦兵马俑》一文,围绕第三自然段过渡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运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进行仿写,或结合书中的插图,以导游的身份,围绕“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写一段话,注意写具体,或以“ 的手艺真好!” 为中心句展开写。学生颇能乐意习作,较好地运用知识的迁移。

2、利用教材续写

这种方法就是在学生学完课文以后,指导学生再次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继续把文章往后写。例如,学完了《嫦娥奔月》一文,让学生以《 的嫦娥》为题,写一篇短文。

学习了《月光启蒙》之后,让学生阅读《小学阅读》中表达同一中心的《小河潺潺地流》,并以《妈妈,我想对您说》为题,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信。这样,不仅达到了训练的目的,也把美好的品格定格在学生的心中。

3、利用教材缩写

对于教材中那些篇幅较长的文章可以进行提炼,抓住重点,简要叙述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快速阅读的同时,通过练习,可以加深对文章中重点内容的理解。这样,既提高了阅读的速度,也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如缩写《郑和远航》、《牛郎织女》等文章。

4、利用教材改写

改写,就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文章的体裁、结构或叙述方法等,充分发挥想象,对原文进行重组、加工的一种训练形式。如对古诗进行改写。通过改写《村居》,想象春天里儿童在乡野自由自在放风筝的情景;用叙事的方式改写儿童诗《春光染绿我们的双脚》,可以《走进春天》为题。

(五)科学评估,积极倡导激励性评价

评价改革一直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评价的不协调性凸显出来,突出反映在“强调甑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注重学习成绩,忽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关注结果而忽视过程,评价方法单一。”③为保持师生的学习和读书热情,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较好地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功能,我们积极推行激励性评价,加强调研测试的导向功能,注重平时的训练与考查,适时进行综合评价。不仅重视品行与情感的评价,还要求学生学会积累思考,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爱护书籍,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善于积累,喜欢做笔记、写日记、背诵等,并且采取多种形式展示阅读成果。

“自信来自鼓励,习惯决定人生。”我们定期组织各种比赛,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乐在其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语文才能。比如适时评选一批朗读小能人、故事大王、古诗背诵状元、小小文学家、办报小编辑等,予以公布表扬,满足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其阅读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会逐步学会自学,审美、想象、思维、表达等各方面能力也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近年来,学生中有6名同学的习作刊登在市小学生开放习作研究专辑——《放飞》一书上;先后有6名同学的习作刊登在《少儿写作》报纸上;有8名同学在姜堰市小学生“我爱绿色,我爱和平”征文大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在“利民杯”小学生作文大赛中,有3名同学获奖。有10多名同学的习作在《作文周刊》上发表;有100多名同学在姜堰市小学生作文大赛中分别荣获一、二、三等奖……

九、实验研究的几点思考

1、研究中注重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忽视了对特殊学生的研究。有待于加强个案研究,建立起个案追踪档案。

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拓展课外阅读 篇6

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是运用。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一说法的内涵正是课外阅读的运用功能。学生课堂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读书方法,这些读书方法只有经常、反复地运用,才能得心应手,真正成为一种阅读的能力。课外阅读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块实验田,提供了展示学生才华的机会。

课外阅读的第二个任务是学习,就是从广泛的课外读物中吸收营养,开阔视野,以达到“以课外促课内”的效能。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战争年代离学生生活相隔太远,如果学生仅仅阅读教材中的课文,他们所受的教育是单簿的,对邱少云的伟大与崇高的认识也是浅层次,但是如果指导学生阅读课外阅读物《我的战友邱少云》,学生对邱少云的事迹以当时战斗的场景有了丰富的感知,他们就很容易体会到战斗环境的环境以及邱少云的伟大,从而产生对邱少云的崇敬怀念之情。 “积累”是课外阅读的第三个任务。学生的头脑如同一个信息库,只有当学生掌握大量的、丰富的资料,他们的思维才是活跃的、开阔的,才能达到说话时“妙语连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如泉涌,妙笔生花”。相反,如果没有平时丰厚的积累,学生的内心就是空洞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写出优美的作品。因此,进行课外阅读时重视广泛地积累,积累语言,积累思想,才会使学生一天天变得丰厚起来。

推荐课外读物的原则

拓展课外阅读应向学生推荐什么读物呢?趣味性是向学生思维推荐读物的首要原则。学生年龄小,不具备辨别优劣能力。因此,教师不能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放任自流,要放到“下水”阅读,然后分门别类地介绍给学生。尤其是读物是否有趣,是否能引发学生的共鸣非常重要。很显然,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去啃那些枯燥乏味的“之乎者也”。富有生活情趣和幻想的故事、有趣的生活小常识、小实验、琅琅上口的诗歌,才是最受学生青睐的。

“广泛性”是向学生推荐读物的另一原则。我们都知道,人只有吸收各方面营养,身体才会健康。读书也是如此。倘若只读一种书,就只能接受一方面的营养,就会造成严重的营养不良,这是指导学生读书的一大误区。学生接受的基础教育,只有博览群书,譬如文学、史地、生物、数学等各方面的读物,才会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才不会成为某一方面的“跛子”。 帮助学生广泛地选择有趣的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学生才能开卷有益,从而促使学生喜爱读书,养成经常读书的好习惯。这种效果是值得每一位教师付出心血的。

3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1.努力创设民主课堂氛围,使学生勇于参与课堂教学中来,是进一步建立师生关系的重要之一,也是课堂教学改革重要的另一方面,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充分配合,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问题,每个教学教师都应该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教导学生、;教师不是万能的,教师也会犯错误,在很多方面,同学们是不比老师差,例如在电脑学生方面,舞蹈技能各方面,教师都需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做好师生之间互教互学的关系,好学生应敢于质疑。在这种坦率的学习气氛中,教师非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意。师生关系会更和谐融洽,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就有效的开展了。

2.充分发挥讨论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和激发,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意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讨论超出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比较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学生把话说完,让学生很快和教师融入一起。

3.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做到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就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使每个学生的智慧潜力、个性特长都能在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得到发挥,让学生乐学。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对学生讨论中争议大的问题答疑问,解惑,使学生逐步进入善学的境界。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必须热爱语文教学。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的“乐”,就是“喜欢”、“爱好”。这是语文教学所必须具备的感情基础。语文教师必须热爱自己所教的语文学科,具有从事母语学科教学的光荣感和神圣的责任感,享受语文学科教学的快乐。这样,你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诉诸真情。语文教学,教师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让学生去感知、接受、运用学科知识。它具有特殊意义的教学任务是用自己丰富的学科情感去感染学生,构建起学生与文本作者之间的感情的桥梁,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感情世界,产生心灵的共鸣。

语文不是无情物,师生应是情中人。教师要用自己钟情的教来渐染学生,使之钟情于学。学生热爱语文学科之日,便是学生学会学习之时。所以,我坚持着这样的教学理念:高高兴兴地走向讲台,热情饱满地讲每一节课,深情款款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学上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我的教学目标是先让学生热爱语文学科,让自己成为学生喜爱的老师。这是学会学习语文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你即使在课堂上使出浑身解数,也不可能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所以,教师必须热爱语文教学,深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让学生化被动学为主动学。

我在教学实践中认识到,要让学生学好语文学科,就要耐心教育学生认识到学好语文学科对他们将来的意义,从而化被动学为主动学。首先,我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生动而真实的个案示例来认识学好语文对他们将来的重要意义。如走上社会工作环境中的写稿、演讲、做报告乃至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都是语文功底的体现,都是终生受用的知识储备。其次,我还从学生学习偏科现象出发,有的放矢地找学生谈心,对他们进行学习目的、意义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了学语文有用,语文分同样是分,不可忽视。从而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有意识地学习语文。 这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你让他学习为我要学习”。这可不是个简单的理论问题。为了促成这种转变的发生,教学中,我们必须多下功夫,不惜苦口婆心。这种教学情感的投入和时间的投入不是用语言可以说清楚的,这是一个艰苦付出的过程。不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是不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的。这也正是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会深切体会到的什么是“苦中求乐,教中求乐”。教学同样“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

语文教学绝不应是硬性要求,硬性要求谈不上培养,反而会适得其反。用学生气老师的话来说,你让我写、让我背,我就不写、就不背,你能把我怎么样?是啊,我们能把他们怎么样呢?我们相信,教育是爱心产生耐心,耐心和恒心总会有所收获的。所以教学就得对学生有爱心和耐心。我们要用一次次的热情鼓励,用一次次真情的表扬,用一次次师生记忆互动、朗读互动、改错互动、总结互动、搜集材料互动,用一次次的师生课堂比一比、看一看谁写的好,谁说得好……来让学生喜欢上语文,变被动学为主动意识上的学。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 篇7

一、拓展材料存在的问题

1. 拓展材料关联性不足

有的教师往往只注重阅读教学中拓展材料的艺术性而忽视与课文主旨的相关性。所选拓展材料的主题与所学课文的主旨相去甚远。这样的拓展阅读只会造成学生的认知负荷, 没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如《斑羚飞渡》一文, 文章本来是讲述老斑羚为了种群的延续毅然甘做天梯护送年幼斑羚安全跳到悬崖对面的悲情故事。但是有的教师却在拓展部分调用了大量的主题为“人与动物”的多媒体材料, 以告诉学生不应该捕杀珍惜动物, 应该与动物和谐相处, 共建美好家园, 以此达到对文章主题的“深化”。甚至,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援引了黄继光、董存瑞为国献身的例子, 强行对文章的主题“升华”。这些拓展都有些出“类”。阅读教学应该是立足文本、解读文本, 进而超越文本。任何与文本无关的拓展只能是画蛇添足, 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

2. 拓展材料语文性匮乏

语文课的教学往往要突出对“情”的体会、感悟和表达, 一篇篇文质兼美、立意深刻的课文所表达的是一个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发人深思的事件或是启迪心灵的哲理。为了实现与文本有效的情感共鸣, 有些教师就把一些图文并貌、声话同步、多姿多彩等与本文有联系的多媒体材料堆砌在一起供学生欣赏以达到“入境入情”、“真实感悟”的效果。岂知这样做恰恰是南辕北辙。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具备语文性。具备语文性的课堂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进行推敲、对文本进行探究、对情感进行感悟, 这样才能达到对语言的准确把握、文本的科学解读、对情感的真实体验。文学是用文本语言表达的抽象性的艺术。纯形式化、纯形象化的另类表达只会偏离语文教学的语文性。

如在教学《触摸春天》时, 教师花了大量的精力下载或制作了“千手观音”舞蹈、残疾人在奥运会勇夺金牌等视频或动画, 每个多媒体拓展材料都精心打造, 十分“精致”, 很好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但是多媒体拓展材料的泛化使用无疑会造成无关信息的干扰, 原本有效、真实的语文课堂由于过多的多媒体材料的应用变得怪味十足, 荒了自家地、种了别人田。

3. 拓展材料探究性欠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在语文阅读教学中, 通过网络资源共享, 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可以实现实时与非实时的相互交流, 观点在沟通中融合、认识在碰撞中深化、情感在协作中升华。在给学生提供了拓展阅读材料后, 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就阅读材料进行分析, 探究挑战材料在写作方法、文章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拓展材料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扩展学生的阅读面, 更要增强学生的阅读感悟, 探求文章写作的真谛。课堂教学由于时间的限制, 拓展材料在选择时务求精益求精, 这样, 学生、教师、文本间才可以实现真实的、有效的交流。

如在教学《玲玲的画》[2]时, 教师提供的拓展阅读材料题材多样, 有童话故事, 有中外历史故事, 有历史人物等。文章有《聪明的小羊》、《<一千零一夜>的由来》、《冰海脱险》、《寻马有术》、《田忌赛马》、《草船借箭》、《狮子和山羊》、《陈平过河》、《八戒智激猴王》等。大量的拓展阅读可谓五花八门, 教师的初衷是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但是这样多篇目的“个性化阅读”只会增强学生阅读的盲目性, 学生对每篇文章只会走马观花, 无暇顾及拓展材料的写作特点, 更别提和同学、教师的交流了。最终的结果也只会由于课堂时间的限制导致真实的探究、交流流于形式、草草了事。

4. 拓展材料针对性不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 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 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3]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文章内涵、感情、形象、语言的不同突出强化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某一方面, 或注重感受文章、或注重理解文章、或注重欣赏文章、或注重评价文章。主题式的阅读教学可以将知识与技能专一化、过程与方法真实化、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化。拓展材料的主题性缺失只会导致学生阅读的盲目性、功利性和随意性。

如在《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单元教学中, 教师在每节课都安排几篇介绍我国的“世界遗产”的文章供学生赏析。但这样赏析目的都是千篇一律, 即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认识“世界遗产”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没有引导学生对不同文章说明方法的精妙、词语运用的恰当、感情表达的得体进行主题性探究。导致“三维教学目标”的单一性、片面性, 学生无法得到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二、解决策略

1. 提高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

在信息化社会, 语文教师除了具备必须的语文素养、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外也需要具备适当的信息素养。教师某一素养的低下就会导致教学中某些方面的不足。拓展材料的关联性不足表现了教师语文素养的缺失, 拓展材料的语文性匮乏体现了教师信息素养的不足, 拓展材料的针对性不强映射出教师教学设计的低效, 拓展材料的探究性欠缺则反应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

为此, 教师需要增强语文素养, 正确解读文学作品;提高信息素养, 科学获取和交流信息;转变教学理念, 追求“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境界;创新教学设计, 演绎精彩课堂。教师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要参照“木桶原理”, 达到综合素养的整体提高, 避免顾此失彼。

2. 开展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专题研讨

语文学科的基本教学内容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以往, 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教学研讨中研讨内容泛化, “眉毛胡子一把抓”, 致使轰轰烈烈的教学研讨由于目的不明确、主题不突出而效果低微。

专题式研讨可以有效解决整合中特定的问题。教学研究或管理部门就整合中的特定问题开展观摩展示、交流研讨、评比评选, 共同分析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课例, 建构先进的教学理念, 推广有效的教学策略, 探求有效的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切入点”。

3. 构建学习共同体

有时, 教师由于自己的时间、精力、知识、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效果低下。为此, 构建学习共同体, 教师们共享成功案例、分享先进理念, 探究整合真谛、探求教学创新, 合作设计课程、协作完成课题。在学习共同体中, 每一位教师既是先进经验的传播者、奉献者, 又是精彩课堂的观赏者、受益者。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的构建更使得每位参与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多种方式参与学习和讨论。难怪有参与者说“我有幸走进了‘教师学习共同体’, 于是, 不再‘孤芳自赏’, 不再‘孤军奋斗’, 我如痴如迷一般。与人是交流, 是促进, 是激励!”[4]

4. 强化自我反思

反思是联系教师先前的知识、技能、经验与现实以及今后的教学行为之间的纽带, 它是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师可以通过有效反思, 对自己之前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系统的整合, 内化新的教学理念, 建构新的教学方法, 掌握新的专业知识, 从而科学、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当然, 反思不是“面壁思过”, 而是教师以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解读、思考、评价教育或教学问题。通过不断的螺旋式的检验与修正, 教师才能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有效整合的理想与信念变成现实。

实施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需要各级教研部门长期不懈的研究与创新, 更需要教师不断实践与理性反思。只有这样,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才能实现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3]语文课程标准[DB/OL].http://www.being.org.cn/ncs/chn/chn.htm, 2009-2-10.

[2]白杨.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玲玲的画》 (第二课时) [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06, (3) :48~50.

小学语文拓展性阅读材料的功能 篇8

语文拓展阅读作为学生自我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学生自我能力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一个关键环节,也是对学校教育及语文学科的拓宽、延伸和补充。

一、课外阅读研究的主要观点

1.课外阅读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原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引导学生阅读描写英雄人物的生活与战斗的书籍对儿童和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他说,如果一个人在少年和青年早期没有受到这些珍贵书籍的鼓舞,如果他们不为书中描写的英雄人物的行为所感染而进一步考虑自己,那么就还不曾受到过真正的教育。只有当青少年在生活道路上确定了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的时候,他才会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因此我们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使他们振奋并终生难忘的书。

2.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在教学中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发现,凡是读书多的学生知识面就较广,思维就较敏捷,遣词造句等写作能力也较强。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对于读书多的学生来说,课堂上学到的任何一个概念都能够被纳入从各种书籍中吸取来的知识体系中,这些知识成了帮助他们把头脑中已有的概念弄明白的不可缺少的东西,因而课外书读得越多,掌握知识就越容易,用来做家庭作业的时间就越少,学习就轻松。反之则家庭作业负担重,课外阅读时间被占用,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因此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搞好课外阅读是解决学生负担过重的重要手段。

3.课外阅读是开发学生智力的有效途径

课外阅读除了能够使学生增长知识、培养美德、提高能力,还能够促进他们智力的开发。这是因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是由感知﹑思考、推理、想象等一系列心智活动和行为构成的,同时还有阅读需要、动机、兴趣、态度等各种意向因素的渗透。所以,它不但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而且有益于学生智力的开发。而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阅读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贯彻落实《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总量,要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课外阅读的内容安排、组织形式等尽可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生理特征,使学生乐读、爱读,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1.循序激趣

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学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其观察世界和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教学中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水平,知识结构要适应某一学习阶段学生普遍能接受的形式,安排好知识结构的合理序列,深浅程度应适合于认知发展的水平。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强化学生阅读时学会、会学的心理体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介绍读物时,对低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童话和通俗的寓言读物,并尽量提供直观感性材料,如声像材料;对中年级学生,应多介绍科普知识、历史故事、人物介绍;对高年级学生,则介绍民间故事、短篇小说、历史故事、人物传记。在课型特点上,低年级多开阅读物介绍课,中年级多开阅读汇报课,高年级多开阅读欣赏课、读书笔记指导课,使学生“读有所用,读有所得”,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钥匙,在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里自由驰骋。

2.环境激趣

环境激趣,就是按照校园的环境规划,精心设计每个空间,使整个校园、整个教室既有优美的环境,又充满浓厚的文化气氛,让学生在和谐、优美的感受中得到启示、移情、冶性,而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教师要结合教学授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带着强烈的阅读兴趣将知识内化。开放学校图书室、组建班级“图书馆”,将学生的图书资源“共享”。学生手里都有几本甚至十几本的课外图书,但是据调查,由于受电视动画片的冲击,多数学生对读书不感兴趣,有的让家长读给自己听,有的干脆只是一种摆设。于是我们就想,何不将学生的图书集中起来,组建一个班级“图书馆”,发挥图书应有的价值,让全体学生都来关心阅读,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一种“群体阅读”的风气。

3.扩展激趣

扩展激趣即引导学生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应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同化与顺应”的扩展活动进一步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和概括化,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形成一种调节活动的心理结构。学生在扩展活动中,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行课外阅读,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阅读能力。在小学生课外阅读材料,有许多介绍历史人物和回顾历史事件的书籍,这些书籍之间有着诸多的联系。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教师以此为契机,进行认知水平结构范围内的纵横发展,使学生温故而知新,多方面地掌握历史知识。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名家名著的节选,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些优秀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所抒发的爱情感情,可以布置学生课前课后扩展阅读,这些拓展性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心灵空间,为学生理解课文的语句,领悟内容提供了经验支撑。

4.及时表彰鼓励,展开读书比赛

上一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难点的思考下一篇:父母的爱 - 写事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