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期食品处理制度

2024-06-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过期食品处理制度(精选8篇)

过期食品处理制度 篇1

2015年12月底,某县级食品药品监管局执法人员对一家持有《餐饮服务许可证》的餐馆使用的预包装食品菜籽油进行监督抽检,在其食品库房内抽取了该餐馆依法采购的来源合法的菜籽油样品3桶(同批号8桶,剩余5桶),每桶价格40元,货值金额共320元;现场检查还发现库房的货架上放有5瓶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豆瓣,货值金额共50元,执法人员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进行了扣押。

2016年1月底,该餐馆的菜籽油检验结果判定为属于“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抽检后,该餐馆已使用完4桶,获违法所得160元,还剩下1桶菜籽油未使用。

■在对该餐馆库房内存放有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应怎样处理?执法人员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意见:应该以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进行立案查处。

理由是:根据2012年11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食品安全执法行为适用食品安全法相关条款问题的复函》中明确指出:“„„超过保质期和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预包装食品进入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处理区,应视为违法经营行为,相关处罚适用《食品安全法》第八

十五、第八十六条规定。„„”,对应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应适用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5年9月30日发布施行的《关于印发食品经营许可审查通则(试行)的通知》(食药监食监二〔2015〕228号)第五十二条第一款关于“食品处理区”的定义是:“指食品的粗加工、切配、烹调和备餐场所、专间、食品库房(包括鲜活水产品储存区)、餐用具清洗消毒和保洁场所等区域。”由此可见,食品库房包括在“食品处理区”的范围内,在该餐馆库房内检查发现有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豆瓣,并未明确标明不再继续使用,则应该“视为违法经营行为”。

因此,可以认定该餐馆的行为违反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十)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规定,依据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五)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二种意见:应该以未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立案查处。

理由是:参照上海市2012年出台实施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行政处罚适用指南(试行)》第十三条的规定,在当事人仓库等贮存场所发现的,包装上未标明不再使用的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处理。在厨房、冷菜间等生产加工经营场所发现的,且未明确标明不再使用的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处理。笔者认为这样的处理原则比较切合实际,也符合保障食品安全的精神实质,如果在厨房和凉菜等操作间发现超过保质期的、未明确标示为不合格的、不再使用的食品,就应认定其属于违法经营。本案中,在该餐馆库房内发现有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豆瓣,并且未明确标明不再使用,就应该认定其“未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而不能简单地认定其在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该餐馆的行为违反了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第五十四条第一款:“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的规定,应依据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十三)食品生产企业、餐饮服务提供者未按规定制定、实施生产经营过程控制要求。„„”的规定进行处罚。笔者也比较赞同第二种意见。

■在对该餐馆使用抽检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菜籽油应怎样处理?执法人员发表了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应按经营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处罚。

理由是:该餐馆采购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菜籽油,将其作为加工制作菜品的原料,应视为违法经营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四)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的规定,应该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十倍以上二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许可证:„„

(三)生产经营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应按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处罚。

理由是:该餐馆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五十五条第一款:“餐饮服务提供者应当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不得采购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倡导餐饮服务提供者公开加工过程,公示食品原料及其来源等信息。”的规定,应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和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并可以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并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吊销许可证:„„

(四)食品生产经营者采购或者使用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的规定实施行政处罚。

第三种意见认为:可以免于处罚,但应当没收其违法所得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理由是: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六条:“食品经营者履行了本法规定的进货查验等义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采购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处罚,但应当依法没收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造成人身、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该餐馆采购菜籽油依法实施了进货查验,并向销售方索取了《食品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等资质证明、检验报告等复印件,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批菜籽油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够如实说明该批菜籽油的进货来源,食品采购验收记录等完整齐全,完全符合“免予处罚”的条件。但是,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和第一百三十六条的规定,在“免予罚款处罚”等的同时,应没收该餐馆的违法所得280元(含抽样款120元)和1桶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菜籽油。笔者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过期酱油用了还是没用?一起简单案件里的证据和法律问题

主持人、听证员:

受当事人Arland牛肉面馆的委托,GSZF律师事务所接指派我担任听证申请人Arland牛肉面馆代理人参与听证会陈述、申辩、质证、辩论;现将代理词提交听证会,请斟酌予以采纳:

一、听证告知事实和违法行为定性认定、处罚所依据的法律和拟作处罚决定的内容:

1、事实经过

2016年5月24日,XY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两名执法人员现场执法检查发现申请人牛肉面馆操作间食品柜台内一瓶未开封已过保质期的HW牌酱油调味液,执法人员制作《现场检查笔录》,当场扣押该瓶酱油并提取为证据,制作并送达《扣押物品决定书》及《物品清单》。事后两名执法人员传唤申请人店长HQZ食药监提交购货清单,并制作询问笔录一份。

2、行为定性

(1)认定当事人构成“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原料的行为”

(2)认定其行为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三)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

3、处罚依据

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吊销许可证:„„

(二)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经营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剂;„„”

4、拟处罚决定

(1)没收超过保质期食品原料1瓶;(2)处以50000元的罚款;拟予以5万元罚款。

二、拟作行政处罚决定认定的违法行为和事实不成立,缺乏相应事实和证据支持,对违法行为定性不当。

1、全部证据无一证明申请人“使用”了超过保质期限的酱油“生产”和用以生产出“食品”。

《现场检查笔录》和《询问笔录》及扣留提取的一瓶未开封酱油等全部证据仅能证明执法人员现场查获申请人操作间货柜内放置有一瓶未开封已过保质期限的HW牌酱油。没有任何证据证明申请人使用过此已过保质期的酱油并生产出食品。除外,现场检查和询问调查均未涉及对申请人面馆当天“制售”的“食品”(如面食和凉菜)中是否使用了“酱油”等细节性和针对性的调查,无一证据可以直接证明申请人“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行为和“生产”出食品的事实。牛肉面馆是饮食操作行业,其经营食品行为参佐有制售和服务三种行为,首先是加工制作等生产行为,其次是现场销售已经制作加工好的食品并为现场消费提供服务的行为;一瓶储放在操作间的酱油,其性质上不等同于放置在商店货架或饮食店餐桌上的行为,操作间属于非直接消费或非要约销售的封闭空间,系不对消费者或客户开放进入的生产加工区域,故相对销售、制作、服务三种行为确定于制作或加工形式的生产行为,仅当有将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原料加入其它食材发生物理或化学反应“生产”或“制作”出终端“食品”时,才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禁止生产经营下列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

(三)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才能适用与之相对应的处罚依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的行为,而不对应同条同款同项下“或者经营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剂”。

2、办案机构对“违法行为”和“活动”等法律概念及逻辑层次发生认识判断错误。

本案办案机构认为,《食品安全法》第二条第(一)项关于适用《食品安全法》的活动范围划分中,法律明确规定:“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据此认为餐饮服务即属于食品经营而不是食品生产,因此就本案申请人是否“使用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原料生产出食品”所涉及到的是否有“使用”行为?是否使用于“生产”行为?是否使用于生产而生产出“食品”的三个细节事实都可以在所不问,可以一律视同商业销售的“经营行为”予以处罚。办案人员办案机构甚至听证机关笼统地将餐饮服务的操作间其制作加工行为认定为食品经营行为,这是不符合法律规定和违反形式逻辑的错误认识。

申请人认为,《食品安全法》第二条是对“本法”适用的“活动”范围和类型所作的列举和划分,根据《行政处罚法》处罚法定原则,具有可罚性的主体和对象是行为人实施的违法行为,因此,行政处罚所认定的客体对象是“行为”而不是“活动”。显然办案机构和人员混淆了《食品安全法》第二条中“活动”概念和《行政处罚法》中“行为”概念二者的区别及不同的适用场合。对该组法律概念的把握粗放、模糊、失之于准确,是导致将饮食操作间明显的加工制作“行为”代之以食品经营“活动”来处罚的认识性错误。办案机构将处罚的对象宽泛扩大到“活动”而不准确区分到“行为”,将(1)《产品质量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广告法》等整个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体系位阶上“食品生产”和“食品经营”两大范畴最高层次概念,与(2)各个特殊法关于食品生产经营诸各活动类型列举划分的概念,与(3)《行政处罚法》和具体的行政法律法规中法律规范的结构“行为模式”+“法律后果”其中“行为”的最低位阶概念,打乱混淆了“食品经营活动和行为”对应于以上3个位阶上形式逻辑的范畴、概念、层次。《食品安全法》第二条的第(一)项到第(六)项各项是并列关系,在形式逻辑上属于上述3位阶之(2)即中间层次的概念,在“食品生产经营”的概括划分之下将各种“食品生产经营活动”分类列举,各项之间不存在相互包含或替代关系,不具有普遍的分类定性规则效力。反之,则将《食品安全法》第二条第(一)项将餐饮服务注释为“以下称食品经营”扩大解释上升到《食品安全法》对于食品生产和食品经营两个更高位阶概念范畴。等于赋予该法条关于活动的划分以等同于行为划分的普遍的效力。则情况下,举例如大量的食品物流、冷藏企业的食品经营行为,同样是依照《食品安全法》第二条只能按照第(五)项规定被认定为“食品储存和运输”分类,从逻辑推理上就会得出食品物流和冷藏活动不属于广义的食品经营行为的结论这样一个谬误。可见,本案办案机构以为只要是餐饮服务活动就可以一律以食品经营活动来认定和处罚,认识是严重错误的。

3、违法行为的对象认定错误,认定违法行为与适用的法律规范和处罚依据不一致。

本案办案机构认定当事人构成“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原料的行为”。但所指违反的法律禁止性义务却指向和引用《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而在该第(三)项里却没有“经营超过保质期食品原料的行为”的规定,第(三)项确定是指:“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第(三)项所指不是“经营行为”而是“用”„„“生产”的行为和生产出“食品”的结果行为。办案机构认定的行为与演绎规则中的行为模式不一致,这个不一致延续到了处罚依据当中,发生法律适用颠覆性的错误。在《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其处罚依据中,分述了生产行为的法律责任和经营行为的法律责任供选择适用,即“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经营上述食品、食品添加剂;„„”,“或者”之前是生产行为,与第三十四条第(三)项行为模式相一致,与办案机构定性的经营行为不一致,“或者”之后是经营行为,与办案机构定性行为貌似一致,但与办案机构定性的依据第三十四条第(三)项不一致。貌似一致是不是说办案机构引用第三十四条第(三)项来定性违法行为是画蛇添足的?支持此说的理由有二:一是第三十四条第(三)项的行为模式本身就包含在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中,二是一个法律规范可以分布在同一法条中也可以分布在几个法条中,如答案肯定,则本案对违法行为的定性不能说是错误的,仅需要修改表述而已。如答案否定,则问题的关键在于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二)项“或者”前后的法律事实是关联的,其关联内容并不能替代置换第三十四条第(三)项的规定,“或者”之后虽曰“食品经营行为”,但该处食品经营的对象特指经营“上述食品”。“上述食品”是什么呢?就是特指“或者”之前的:“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或“食品添加剂”,不论本案被查获的一瓶超过保质期限的酱油被认定为食品原料还是食品,它本身都构不成“上述食品”,仅当“使用该酱油生产食品或生产出食品”才属于经营“上述食品”,才具备第三十四条第(三)项违法行为的可罚性。可见,即使单从食品经营角度说事,办案机构的处罚依据也仍然不具有法律行为对应性、法律事实的针对性。办案机构从行为定性到违法行为认定到处罚依据三步所完成的法律适用、前后不一致、概念模糊、逻辑出错、整个定性是错误的。

三、行政执法机关拟作出处罚决定的证据不足,导致本案事实不清,缺乏直接证据定案。

听证会出示《现场检查笔录》《询问调查笔录》、《证据提取(复制)单》、《查封扣押清单》、《查封扣押决定书》”、“未开封已过期酱油实物”等证据,经代理人质证认为:行政处罚机关所提供的证据没有一组证据能证明:(1)申请人使用过此过期酱油;(2)申请人使用此过期酱油生产食品;(3)申请人使用过期酱油生产出食品等对应于据以作出行政处罚所依据的法律条款的违法行为。尤其是作为行政处罚证据之王的《现场检查笔录》缺失执法当时对是否使用了过期酱油制作凉菜等食品的现场检查行为。行政执法机关拟作出处罚决定的证据不足,导致本案事实不清,除被查扣的酱油不具有关联性外,缺乏直接证据定案。

四、此过却彼罚,过罚不相对应、过罚不相适应、过罚不当。

申请人出示被查同日由同一执法人员送达的因同一事实被查处的《责令改正通知书》和《行政处罚通知书》各一份,证明:申请人在“建立食品经营台账、操作人员持有健康证、操作间消毒不符合规范或法律规定”等方面有明显的违法和过错,但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等相关规定,实施行政处罚前有责令改正、给予警告的前置程序,不同的违法行为所对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一样,就此过错,首先行政执法机关应责令整改,在一定期限整改不到位,方可作出行政处罚。对上述违法行为及过错,申请人已经依法承担了《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的法律责任。办案机构又以本案的处罚依据拟实施行政处罚,实则是此过彼罚,过罚不对应,过罚不当。

五、办案机构行政执法错误地适用推定原则。

办案人员辩称申请人缺乏被查当时的食品经营台账记录,不能证明没有使用过过期酱油,现场有过期酱油,法律上就视同使用了过期酱油,该“推论”是明显不符合行政处罚法定原则的,是地地道道的“推定违法”或法律责任“张冠李戴”,《食品安全法》有明确规定,违反食品经营登记台账的行为或者“储存”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原料的行为,法律规定可罚的自有其相应法律责任条款,办案机构无权推定延伸至“使用超过保质期限的食品原料生产食品”的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范围。行政法禁止“推定事实和推定违法”与刑法的禁止类推原则其法律原则具有相通性,即处罚法定和罪刑法定原则。在餐饮服务操作间放置一瓶超过保质期限的酱油固然有食品安全危险性即其社会危害性,但对此行为的处罚则必须有法律明确的规定,本案的处罚依据处罚的不是一种“危险犯”,而是“实行犯”,即,不是针对放置了一瓶未使用过的过期酱油的危险性而设置处罚,而是针对“使用该瓶酱油生产出食品”的实行行为而设立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的处罚。

六、适用法律错误。

《听证告知书》告知申请人 “你(单位)经营超过保质期限食品原料的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对违法行为明确的定性是“经营超过保质期限食品原料的行为”。但所依据的法律《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条第一款第(三)项表述却是“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生产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行为认定和适用法律已然不一致了,进而适用的处罚依据既不是“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生产的食品”又不是经营“上述食品”,而仅仅是经营“一般食品”。经营非上述的超过保质期限的一般食品,完全不在该条该款该项法律规定的处罚之列。其适用法律完全错误。

综上,本案拟行政处罚事实不成立、证据不足、定性不当、适用法律错误、“过罚”严重不相适应。为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利,望听证机关查清事实,作出对申请人不予行政处罚的听证意见。

代理人:列子御风

2016年 06月 24日 ●餐饮单位食品库房中发现过期食品如何处理

案例:2013年7月11日,某县食品药品监管局执法人员在对辖区内某酒店进行检查时,在该酒店食品库房货架上发现有5袋过期预包装食品保鲜银杏仁(2012年12月8日生产、保质期为6个月)。经调查,这些保鲜银杏仁是2013年3月9日从合法渠道购入的,为合法食品生产企业生产,共购进10袋,至检查时已经使用5袋,已使用的5袋无法查清是过期后使用的还是在保质期内使用的。

在对该酒店进行处理时,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食品安全法》第二条第(一)项“食品生产和加工(以下称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和餐饮服务(以下称食品经营)”明确规定了餐饮服务属于食品经营。关于经营的概念,对于餐饮服务来说,从采购、贮存到使用整个环节都属于经营行为,不应该分开对待。该酒店食品库房中贮存过期食品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第(八)项“禁止生产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的规定,应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的规定,给予“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直至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第二种意见认为,《食品安全法》第二条明确了餐饮服务属于食品经营,《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定期检查库存食品,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这是对食品经营者贮存和检查食品的专门规定。该酒店食品库房中贮存过期食品的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应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的规定,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止,直至吊销许可证”的行政处罚。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一、本案能查清的事实是,该酒店食品库房中发现过期食品,该食品是从合法渠道购进的,购进时食品在保质期内,已经使用了一部分,但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该酒店将过期食品直接或者经过进一步加工后提供给消费者,不能将该酒店的行为定性为“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因此,第一种意见不正确。

二、食品库房中有过期食品,说明该酒店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没有落实,没有定期对库存食品进行检查,及时清理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对这种行为《食品安全法》有专门法条规定,该行为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应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的规定,对该酒店的行为进行处罚。

案例评析:本案两种处理意见对当事人违法行为的定性不同,分别属于质量罚和行为罚。适用的法律条款不同,对当事人的处理结果差异很大,这就需要执法人员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应综合案件事实和所收集的证据进行定性,然后作出处罚决定。

有些餐饮经营者认为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放在操作间或者库房不算违法,不能对其实施处罚,只有加工销售给消费者后才能对其实施处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餐饮业的特点是即时制作加工销售,操作环节和影响因素多,是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高发行业,因此,国家对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非常严格,食品无论是存放在操作间还是库房,都必须遵守《食品安全法》的规定。

在餐饮单位发现过期食品,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如在烹饪间、凉菜间等操作场所发现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应视为正在使用的食品,按违反《食品安全法》第二十八条,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予以处罚;而在库房发现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则应当按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四十条,依据《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之规定进行处罚。当然,在餐饮单位什么地点发现过期食品并不是案件定性的唯一依据,重要的是收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若确认餐饮单位已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原料进行加工并出售,如购进时食品已超过保质期并已经加工使用了一部分,剩余的过期食品不论存放在什么地方,都应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进行处罚。若只是发现餐饮单位贮存有过期食品,没有证据证明已使用并出售,则应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进行处理,因为该法条是《食品安全法》对未按规定要求清理库存食品做出的处罚规定。

库房发现过期食品能否以经营论处

2015年12月底,某县级食品药品监管局执法人员对一家餐馆使用的预包装食品菜籽油进行监督抽检,在该餐馆库房内抽取了其采购的菜籽油样品3桶(同批号8桶,剩余5桶),每桶价格40元,货值金额共320元;现场检查还发现库房的货架上放有5瓶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豆瓣,货值金额共50元,执法人员对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进行了扣押。

2016年1月底,该餐馆的菜籽油检验结果为属于“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抽检后,该餐馆已使用完4桶,还剩下1桶菜籽油未使用。

在对该餐馆库房内发现的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进行处理时,有执法人员认为,应以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进行立案查处。理由是2012年11月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办公室关于食品安全执法行为适用食品安全法相关条款问题的复函》中明确指出,“„„超过保质期和标识不符合规定的预包装食品进入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处理区,应视为违法经营行为,相关处罚适用《食品安全法》第八

十五、第八十六条规定„„”,对应新修订《食品安全法》应适用第一百二十四条、第一百二十五条的规定。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2015年9月30日发布施行的《关于印发食品经营许可审查通则(试行)的通知》第五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食品处理区”是指食品的粗加工、切配、烹调和备餐场所、专间、食品库房(包括鲜活水产品储存区)、餐用具清洗消毒和保洁场所等区域。由此可见,食品库房包括在“食品处理区”的范围内,因此,应视为该餐馆的违法经营行为,按照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进行处罚。

笔者不同意上述观点,因为执法人员只是检查时发现库房货架上存有5瓶过期食品,但并没有确切证据证明该餐馆将过期食品直接或者经过进一步加工后提供给消费者,因此,不能定性为经营过期食品行为,而应以该餐馆未制定并实施原料控制要求立案查处。在此可以借鉴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局2012年出台实施的《上海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行政处罚适用指南(试行)》第十三条规定,即在当事人仓库等贮存场所发现的,包装上未标明不再使用的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七条第(四)项“未按规定要求贮存、销售食品或者清理库存食品”处理。在厨房、冷菜间等生产加工经营场所发现的,且未明确标明不再使用的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按照《食品安全法》第八十五条第(七)项“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处理。也就是说,在餐饮单位发现过期食品,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对待。本案中,执法人员在该餐馆库房内发现超过保质期的预包装食品豆瓣,并且未明确标明不再使用,应该认定其未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按照新修订《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条第一款规定处理较为合理。

过期食品处理制度 篇2

关键词:过期食品,食品安全,回收销毁

长期以来, 食品质量安全一直是政府和百姓关注的热点。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进行监管,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 我国的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其中过期食品引起的食品安全尤其值得关注。

一、过期食品处理不当造成的危害

近几年, 媒体曝光的“冠生园”过期月饼馅 (2001年) 、“光明”乳品过期后返厂加工再售 (2005年) 、安徽皖毛毛加工过期粽子 (2007年) 等过期食品典型案例触目惊心, 层出不穷。更有甚者, 天津4家肉肠生产“黑”厂竟把回收过期肉肠当成了一项业务, 大量回收过期肉肠, 在这些霉变的肉肠里添加大量色素、香味剂, 重新加工后再入市场。 (1)

2009年11月11日, 安徽省电视台“第一时间”报道了蚌埠市超群饼屋涂改糕点日期, 将过期糕点的生产日期撕掉, 重新贴上新的生产日期后继续上架销售, 有些糕点直到出现霉点才下架的事件, 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2)

过期食品含有大量有害物质, 过期食品中使用劣质、变质油脂或油脂重复使用, 造成食品过氧化值超标, 很容易导致肠胃不适、腹泻并损害肝脏。人们如果食用了被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污染的过期食品, 就会引起急性食物中毒, 甚至导致急性传染病或者致癌。

二、我国目前过期食品回收销毁处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发生过期食品危害消费者健康的案例为何一再出现?其根本原因是我国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处理制度目前在立法上不健全, 在现实中难以操作执行, 缺乏监督。

(一) 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无法可依, 无章可循, 造成保质期食品难保质, 过期食品不退市

根据我国《食品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食品生产者不得生产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不得采用过期变质的原料加工食品。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明食品的保质期。食品经营者应当按照保证食品安全的要求贮存食品, 定期检查库存食品, 及时清理变质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 (3) 但由于到目前为止我国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过期食品该由谁、通过何种方式进行销毁, 由谁来监督和管理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只有个别省份, 如浙江, 为了保障食品安全, 出台了有关食品回收销毁的文件。立法的欠缺致使监管缺位, 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成了无人监管的问题, 只能靠食品加工销售企业凭着良心办事。

在食品的实际销售过程中, 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形式, 一种是由食品的销售者退回生产企业, 由生产企业自行销毁。由于利益的驱使, 有些生产企业将回收的外观上还未发生变质的过期食品重新换上新的包装, 又继续上市销售, 还有一部分生产企业将过期食品拿回车间后, 作为原材料进行重新加工、消毒, 生产成新的食品后再重新上市销售。这些产品尽管已超过保质期, 但已经过重新加工, 质量监督部门和工商行政部门很难通过检测查出问题, 但其对消费者的健康却存在很大的潜在威胁。另一种形式是由食品的销售者直接处理过期食品, 不退回生产企业。这也导致一部分食品在一些超市、商场把一些已过期的食品标签的生产日期涂掉, 重新打上新的日期, 再进行销售。这样就造成很多标明在保质期内的食品是过期食品的现象。另外, 目前我国部分餐饮企业也存在使用过期食品损害消费者的现象, 如有些饭店使用地沟油, 麦当劳使用过期果酱等。总之, 对过期食品处理监管的缺失是当前政府职能部门的一个漏洞, 过期食品处理不透明, 而工商、质检部门监管又存在漏洞, 使得消费者很难对食品保质期真正放心。

(二) 多头监管导致无人监管

《食品安全法》第5条规定, 我国食品安全的监管部门主要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的规定的卫生行政、农业行政、质量监督、工商行政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它们的职责和权限相互重叠, 一个产品出了质量问题, 他们都有权进行处理, 有利时几家执法部门都争着执法, 但出了问题几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诿, 造成食品安全监管不力的局面。对于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

(三) 过期食品回收各自为政, 处理费用高昂

由于没有法律对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做出具体规定, 生产企业各自为政, 缺乏专门的部门负责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目前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既不属环保部门, 也不属固体废弃物处理部门。这也使得部分有责任心的厂家希望妥善处理积压的过期食品却陷入两难境地:随意处置有潜在危害, 找垃圾处理场帮忙收费太高。在难以解决的情况下, 做饲料、当垃圾随意处理、发给职工, 成为不少食品生产企业处理过期食品的主要方法, 在这种状况下, 很难避免有企业将过期食品“回炉”或重新流入市场。 (4)

三、解决食品回收销毁问题的对策

第一, 尽快加强食品回收销毁的立法, 变暗箱操作为阳光操作。根据我国过期食品回收销毁法律缺失的现状, 应尽快出台相关的法律, 明确规定超市、商场和餐饮单位等食品生产销售企业的在过期食品回收销毁过程中的责任。2007年9月7日, 浙江省工商局发布了全国首个《流通领域食品销售者经营行为规范指引》, 工商部门将监督全省食品销售逐步推行不合格食品主动撤柜、过期食品当场销毁、所有商品在一定时间内允许消费者无理由退货等12项行为规范。 (5) 其中要求食品销售商不得将过期食品退回生产商, 而是由其当场销毁的规定不失为是阻止过期食品回炉的好方法, 值得在全国进行推广。我国2009年2月通过了新的《食品安全法》, 该法第85条规定, 经营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的, 由有关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分工,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 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吊销许可证: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 《食品安全法》并未对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做出具体规定, 这难免会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的执法、监管留下漏洞, 不利于对过期食品的有效监管。

为了弥补这点不足, 笔者认为在新的《食品安全法》实施之后, 尽快制定实施细则, 确立过期食品退市销毁处理制度。规定只要销售单位发现食品过期变质, 就必须在当天进行下架退市, 由销售者统一回收过期食品, 再将过期食品交给有国家专门指定的机构进行销毁。同时建立退市台账, 并对消费者公开, 以使过期食品处置透明化。这样就从源头上阻止食品生产企业重新包装过期食品或用过期食品作原材料加工食品。另外, 对于食品生产厂家和餐饮企业库存积压的过期食品, 也应该要求其及时交由专门机构销毁, 同时建立过期食品销毁账簿, 留待工商行政部门和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查和监督。

第二, 鼓励食品销售企业在食品过期前大力促销, 减少过期食品数量。这也是一种解决过期食品的积极办法。国外很多的超市对保鲜期短、容易过期食品在经营上都很精心, 像面包、寿司, 生鲜肉、熟肉等食品, 一旦过了“最鲜”时段便打折出售, 离保质期限越近价格越低。这样, 既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 经营者也减少了损失。另外, 我国可效仿美国, 建立食品银行, 鼓励超市、食品生产企业将快要过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 捐给“食物银行”, 用来救助失业和低收入贫困人口, 同时超市、食品生产企业也因其善举可以享受一定比例的“免税优惠”, 这样既能做到物尽其用, 也确保了安全, 减少了浪费。

第三, 建立专门部门销毁过期食品。过期食品交由专门部门销毁, 在短期内可能操作成本较高, 但这样做有几个优点: (一) 有利于过期食品的充分利用。可根据过期食品的类别, 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 例如可用来加工动物饲料、制作肥料等, 做到物尽其用; (二) 可减少环境污染, 防止个别不当处理过期食品给环境带来的压力, 给社会带来潜在的危害; (三) 可以从源头上彻底地阻止食品生产、销售企业违法使用、销售过期食品。

第四, 明确规定工商行政主管部门为过期食品回收销毁的主管部门。为解决食品回收销毁多头监管的现状, 选择其中一个部门作为食品回收销毁的监管部门可能是最佳办法。由于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对产品的生产、销售都有权监管, 规定由其负责过期食品的回收销毁比较合适。

第五, 加大对违反过期食品退市销毁处理制度的企业的处罚力度, 提高企业的违法成本。严格《食品卫生法》第85条的规定, 发现销售过期食品或使用过期食品生产作为原料生产食品的, 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和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的, 并处二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一万元以上的, 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 吊销许可证:

第六, 应积极加强建设企业自律、市场监管、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监管模式。 (6) 由企业和经销商严格履行相互间的过期食品回收销毁协议, 而相关部门应积极加强市场巡查、食品检测和专项检查, 严防监管漏洞。同时, 国家应该加大举报的奖励制度, 举报人的保护制度, 鼓励新闻媒体和百姓积极举报相关企业违法处理过期食品的行为。从而引导企业自觉地遵守过期食品退市销毁处理制度。

参考文献

①超市过期食品处理不透明, 食品保质期难“保质”, 新华网, 2006-3-27。

②安徽:蚌埠市工商局突击检查蛋糕店面包房, 安徽食品网, 2009-11-16

③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28条、第40条、第42条的规定。

④安徽:过期食品处理遭遇尴尬, 中国食品产业网, 2006-6-5。

⑤过期食品怎么处理?浙江规定商家需主动销毁, 参见《钱江日报》2007年9月8日。

过期食品危害几何 篇3

鸡蛋引发的心肌炎一名患者因食用了在冰箱里存放过久又再次加热的鸡蛋,而频繁吐泻急诊入院,经过三天的治疗,吐泻症状基本消失。但患者觉得胸闷、心悸,活动后尤其明显。经进一步检查,患者被诊断为并发中毒性心肌炎。

专家指出,食物中毒分为:“生物型”和“化学型”两大类。“生物型”中毒,是指过期食物受沙门氏菌、弧形杆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感染,引发恶心、呕吐、腹泻甚至呼吸、循环衰竭等突发性疾病;此外,过期食物在受细菌感染的同时还有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产生黄曲霉素、亚硝胺、丙烯酰胺等物质,导致食用者“化学型”中毒,诱发癌变、心血管疾病甚至基因突变。

上述病例中的食物中毒,属于常见的“生物型”中毒。鸡蛋的蛋壳上本来就很容易携带沙门氏菌,而存放过久的鸡蛋,沙门氏菌大量繁殖,再加上加热时间不够,鸡蛋未完全煮熟(蛋白与蛋黄没有形成凝固状态),这样的鸡蛋被食用后,会造成沙门氏菌的感染。大量沙门氏菌产生的内毒素损伤了患者的心肌细胞,使其心电活动不稳定,所以引发了心肌炎。

过期食品的认知误区

保质期=保存期 保质期又称最佳食用期,国外称之为货架期,指食品的标签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食品品质的期限。在适宜的贮存条件下,超过保质期的食品,如果色、香、味没有改变,在一定时间内可能仍然可以食用。而另一种叫保存期,即产品可食用的最终日期。在保存期之后,食品会发生品质变化,产生大量致病细菌,如果食用,则有可能导致食物中毒和急性传染病。所以,过了保存期的食物,必须做丢弃处理。

不浪费是“美德”很多人认为,食物过期后只是口感变差、风味改变、质量下降,只要没有严重发生变味,就应该尽可能吃掉,以避免浪费。事实上,一些食物如水果放置时间长了,会出现部分腐烂变质,各种微生物就会不断的加快繁殖,产生大量有毒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会向未腐烂部分继续扩散,即便吃的是未腐烂部分,其中的毒素依然会对人体呼吸、神经等系统形成威胁。

冰箱等于保鲜柜有些人以为,只要把食品放进冰箱里就不会变质。事实并非如此。首先,很多微生物繁殖的适宜温度范围为4~6℃,而大部分冰箱冷藏温度并没有达到4℃以下,即使达标,也只能延缓细菌的生长繁殖,却并不能杀灭微生物。此外,长时间存放的食品往往会发生冰晶析出、粘连等现象,而反复冷藏。且生熟食物交叉放置,不但影响口味,还易引发食物变质。而一些速冻食品更不能长期冷藏,反复冷冻导致维生素缓慢分解损失,最好在出厂日期后1个月内吃掉,谨防引起胃肠疾病。

警惕保质期玩“障眼法”

个别生产厂家和不法商贩受经济利益驱动,采取涂改生产日期、弹性标签、随意标签等各种手段给过期食品更改“生日”,之后,再进商场欺骗消费者,使消费者无法识别真正的食品保质期。

而超市自制的食品,无论是馒头、面条等主食,还是酱牛肉、凉拌菜等熟食,超市工作人员通常都是在称重后,再往塑料袋上打上日期,这个日期显示的虽然是当天的日子,但这些食物究竟是哪天生产的,消费者根本无从知晓,更有甚者,有的生产者和经营者肆无忌惮利用食品标签涂改日期,或二次包装,随意扩大保质期。

食品保质期做“减法”

在通常情况下,保质期内食品的质量是有保证的,但并不排除因包装不良、贮存或运输条件不佳而影响质量,也可能出现不法经营者更改生产日期或保质期的现象。食品质量应包括其固有的色、香、味、形、营养成分等。例如,玻璃瓶装汽水的保质期为3个月,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减少,就有利于细菌繁殖并使口味变差。又如纯巧克力的保质期是6个月,如果巧克力表面出现发花泛白、色泽不一致,含有的脂肪就会酸败,并产生有毒的物质。肉禽类罐头的保质期为24个月,时间长了,罐头内壁涂层会脱落,出现异味,结果使食品的营养价值降低。食品出现以上情况时,即使未超过保质期,也不应再食用;超过保质期的包装食品,即使未出现肉眼可见的“变质”,也应严禁食用。由此可见,食品保质期虽然有规定,但是消费者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定型包装的食品,在保质期内的总体质量是好的,但除了白酒等少数产品外,食品越接近保质期,其质量下降越明显。你可能也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在保质期内的瓜子已不香,饼干已不脆,牛肉干已不鲜,甚至有霉变、生虫的现象。因此,不要等到食品接近保质期时才吃,要养成给保质期做“减法”的习惯。定型包装食品一旦打开,保质期将大大缩短。因为开启包装后的产品已非原来出厂时的面貌,也达不到“原装”的各项要求,外界的空气、水分、细菌随之而侵入,不但细菌数迅速增加,而且还加速了食品的氧化过程,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物质,至少口味会变差,重者会使食者出现中毒症状。因此,定型包装食品最好一次性吃完。对于液态的富营养的易变质食品(如各种保健食品),要及时密封、冷藏保存,并尽快吃完,否则极易变质。

两招练就“火眼金睛”

购买食品,要通过看外观、看包装、看是否涨袋、看是否有沉淀、闻气味等方法仔细鉴别,而对于商家玩的“障眼法”,消费者也要练就“火眼金睛”。

第一招:辨别包装出厂食品首先,看日期色泽。真的生产日期标注,干净利落、色泽发亮,假的生产日期标注通常模糊不清,日期周围留有墨迹。有的食品,在改日期时,因为原日期可能擦拭不干净,就会在同一个袋子上出现两个日期。其次,可以用手擦拭。产品包装上的原生产日期,一般是钢印打上和电喷的生产日期,用手无法直接将其擦掉,而改过的生产日期,用手轻轻一抹,颜色便开始变浅,再用力抹几下,生产日期便变得一团黑,看不出字的模样。第三,看日期颜色。一些正规大厂家为了避免过期食品被小商贩更改日期而故意选用难以模仿的烫金字,而违法供货商造假时通常都会选择成本较低的黑色颜料。

第二招:小心超市自制食品仔细查看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标识,注意包装是否完好,标签不完整、包装破损的不要买,必要时可闻一闻有无异味。尽量选择新鲜的、刚出锅的食品,少买容易腐败、变质的凉拌菜。热卤制品买回去后最好再重新加温,凉拌菜买回家后最好再增加一些醋、蒜等调味品杀菌;警惕自制食品的打折促销活动,此类活动大多是针对马上要过期的食品进行的,安全指数不高,不要贪图便宜而大量购买。

知识链接

常见食品保质期

乳品:新鲜乳品冷藏保质期通常是7天,如果暴露在常温下,几小时就会腐败变质。

奶粉类食品:马口铁罐装密封充氮包装为24个月,非充氮包装为12个月,玻璃瓶装为9个月,塑料袋装为6个月。

食用油:通常的保质期是18个月,这是以包装未开封为前提的。开封后食用油的保质期会相应缩短,最好3个月内食用完。

米面:米面的保质期常温下是6~12个月不等。如果在北方,只要不放在高温潮湿的地方,储藏条件也正常,可以延长到24个月。,但米面一旦发霉,绝不可食用。

酒类:11~12度的省优级熟啤酒为4个月,普通熟啤酒为2个月;10.5度的熟啤酒为50天;果酒为6个月;汽酒为3个月。

面包糕点:一般冬天为7天,春季3-5天,夏季1-2天。因为含有水分,如果保存不当,面包糕点也许隔天就会发霉,一旦发霉,必须弃食。

蛋类:没有固定的保质期,3-5周内一般都是没有问题的,但蛋类每过一个星期,质量就会下降一个等级,必须尽快食用。

麦当劳肯德基就过期食品事件 篇4

海峡法治在线7月22日讯 麦当劳(McDonald’s)、肯德基(KFC)中国业务的一家供应商被指供应变质肉类和篡改保质期。肯德基和麦当劳已向顾客致歉。上海市食药监部门21日表示,已查封市郊一家美资肉类和家禽加工企业,此前该企业被电视台曝光在过期肉类产品上贴新标签。民众通常对国外食品企业比国内竞争对手投以更信任的目光,但当地媒体的报道为这一声誉蒙上阴影。18个月前一项调查发现,百胜(Yum Brands)旗下的肯德基的一家家禽供应商过度使用抗生素。2013年百胜在华营业利润占其总营业利润的35%。中国市场研究分析师本·凯文德说:“新闻一旦传出,他们很难再说服中国消费者(肯德基)有能力对供应商进行必要检查。”中国的食品供应链规模扩张迅速,但长期存在食品安全问题。不过在最新这起事故中,涉事加工商上海福喜食品有限公司为总部位于美国伊利诺伊州的OSI集团的子公司,已运营近20年。在位于上海市郊嘉定区的福喜工厂内,一名员工说:“我们正配合政府部门的调查。”20世纪90年代初麦当劳进入中国市场,结果发现当地没有任何供应链,OSI便成了这家快餐集团的供应商。该集团在中国内地经营着8家肉类或家禽加工厂。今年1月沃尔玛在华门店所销售“五香驴肉”被检测出狐狸DNA,随后该产品被召回。百胜发微博宣布,已停用上海福喜供应的肉类食品原料。麦当劳称,已停用上海福喜供应的所有食品原料,预期会出现某些原料断货的情况。北京的肯德基和麦当劳餐厅依然如往常一样繁忙,尽管有些顾客表示他们只点饮料。“你能怎么办?”在北京一家地下商场的麦当劳里,一位母亲给儿子买了个鸡肉汉堡后叹气道,“你只能暂时不吃而已。”另一位正在大嚼汉堡的人咆哮道:“你能别在我吃的时候谈这个吗?”

我的看法是究其原因,我们不难看出:一是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管不力。福喜加工过期肉的时间长达数年,然而食品监察部门一直未能发现,直到媒体曝光才有所动作,其工作效率有待加强。二是相关快餐店对进货源的把关不严。没有一套严格的标准来保证自己的食材安全可靠。三是福喜食品有限公司的职业道德低下。一味追求利益,漠视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用过期肉坑害群众。

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营造一个安全的食品环境,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是加强监管力度。《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生产、加工、买卖过期食品的处罚有相关的规定,食品、药检、工商等相关职能部门一定要切实加大监管力度,以为人民群众食品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对于涉事企业加大惩处力度,使其违法成本远远大于收益。

二是快餐店等用户要加强对食材的检验。对于为自己供货的企业,一定严把产品质量关,一定要明白这个道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个品牌一旦在百姓心目中失去信誉,是很难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的。

三是食品供货企业要切实提高职业素质。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违法行为终究不会逃脱法律的制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挣黑心钱一定不会长远。唯有提高自己的行业自律意识,为社会提供更好更安全放心的产品,才会在市场上走的更远。

过期产品处理 篇5

一、目的

1、对工厂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库存、呆滞、过期物料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控制和处理。

2、降低库存物资积压,提高物料储存能力、提高存货周转率,促进工厂物资的良性运作。

3、对报废品进行合理的管控,规范作业流程,确保不合格品能得到有效处理和消减。

二、库存、呆滞、过期物料定义

是指储存期限超过一定时限仍未使用过的物料,或一年内有使用但存量过多、用量极少、库存周转率极低的物料,以及超过可储存期限的物料。

三、范围

适用于本厂内所有原材料、涂料/油墨、设备、工治具、零配件、低值品、成品、半成品等物料,在制品及成品呆滞、过期物料的处理。

四、职责

1、车间生产部:

(1)负责定期对车间的物料进行盘点、清理、退库工作,同时实施返工返修工作。

(2)负责生产过程中呆滞、过期物料产生的预防控制工作,提出呆滞、过期物料处理申请,判定呆滞、过期物料产生的原因,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评审工作,对评审结果提交相应的部门进行处理,并对评审工作做出结论上报公司领导。

2、品质部:

负责库存、呆滞、过期物料质量的判定工作,判定结果可分为:合格、返工返修、报废、回收利用等。

3、生产计划部:

因客户产品改变、产品优化,技术变更(包括更改原材料、更改配件、工艺单变更、品质变更、成本优化等引起的变更),应在变更发生后一天内通知采购负责人并给予相关指引,以防止库存、呆滞、过期物料的产生。已造成呆滞、过期物料情况发生的,应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

4、仓管部:

(1)负责定期对在仓的库存、呆滞、过期物料进行盘点、清理、退库工作,并接受采购部安排,参与呆滞、过期物料的评审和处理工作。

(2)负责呆滞、过期物料的接收、储存管理工作。

(3)配合相关部门作好库存、呆滞、过期物料处置工作,包括可回收利用的呆滞、过期物料的更换以及物料产生的呆滞、过期物料返工返修或处理、配合采购部退换等联系工作。

5、后勤部:

负责呆滞、过期物料的变卖等处理工作,并在接到报废通知起两周内按环保体系的要求处理废品。

6、财务部:

负责对库存、呆滞、过期物料处置过程的监控、核价、评估及账务处理等工作

五、库存、呆滞、过期物料处置程序

1、呆滞、过期物料处置每一年组织一次盘点清理工作。

2、采购部在接到清单后两天内提出处理申请并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呆滞、过期物料处置评审工作,相关部门在两天内提出处理意见。

3、车间生产部、生产计划部及品质部同时对提报的呆滞、过期物料清单及申请在两天内进行判定,作出评审意见。

4、评审意见完成次日,仓库将相关处理报告和清单提交财务部,财务部在三天内完成核价工作,作出审核意见并报送上级领导审批。

5、后勤部根据最终的审批意见,在收到审批意见后一周内进行处理。

6、仓库负责配合呆滞、过期物料现场处理工作。

过期药品回收处理(范文) 篇6

贾怡静 1346821 1盒24粒装的阿莫灵胶囊,只用了2粒,24粒装头孢拉定胶囊一粒不少,原封未动。“医生开药都是整盒、整瓶地开,吃不了就只能剩下,最后丢掉,”广西东兰县隘洞镇农民韦义华每隔一年都会清理出大约半抽屉过期药品。他告诉记者,农村没有垃圾桶,处理这些过期药品的办法就是直接丢到路边。

我国《药典》明确规定,一旦过了有效期,药品就成为劣药,不仅意味着药性失效,有些还可能发生霉变。若大剂量地服用,不但达不到预期的疗效,还有可能加大药品的毒副作用,服用后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同时,过期药品还明确被归入“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属于重要环境污染源之一。

针对此问题,本人设计了农村过期药品回收项目。因对本地状况了解更多,本人将药品回收项目实施地点放在本人家乡。

第一步:组建过期药品回收团队。团队成员中应有当地人,并有成员对药品知识有一定了解,届时开展药品回收工作将避免很多阻力,更易被本地民众接纳。

第二步:共同商讨项目开展计划,书写项目计划书。

第三步:据项目计划书确定项目运行所需费用。

第四步:借助医疗单位影响力。以合作社为项目工作开展的主要根据地。通过同当地医疗合作社洽谈,获得他们的有效支持和配合。

第五步:初期,过期药品有害性宣传。与广播站合作,借用政府广播站每天定时宣传药品知识(药品知识通过网络获得),讲解过期药品的危害性,使人们提高安全用药意识以及对过期药品的警惕性。并请广大群众将家中过期药品放置医疗合作社。同时对所回收药品所属家庭做记录。另外,在医疗合作社张贴过期药品危害宣传海报进行宣传。

第六步,四天后,通过广播告知近期要去各家各户回收过期药品,让各家将过期药品与未过期药品进行分类。

第七步 :通过对前段时间药品回收情况的统计分析,开展进一步回收工作。小组成员一人留守,其他人对未将过期药品放置合作社的家庭进行走访,回收药品,同时发放过期药品危害宣传单,让其了解过期药品未及时处理的不良后果。并告知,之后如果有过期药品,可自行放置医疗合作社。

第八步:药品处理。事先了解医疗合作社过期药品处理情况。若其处理科学。则将药品交由合作社统一处理。否则,联系医院药房进行处理。

之后三年内。每年定期组织过期药品回收。三年后,每隔两年组织过期药品回收。提高民众过期药品处理意识,培养民众处理过期药品习惯。以此方式,保障民众身体健康。

过期食品处理制度 篇7

关键词:临界过期,食品,销售,监管,成本

一、食品“临界期”及临界过期食品的概念定位

(一) 食品“临界期”的标准

食品“临界期”是指在食品安全领域内, 将食品划分为若干阶段, 每一阶段与下一阶段相临界的时间段即为食品“临界期”, 每一“临界期”会执行不同的标准, 这样的标准为“临界期”标准。从国际上的做法来看, 通常会将食品存续的时间长短将“临界期”分为四个阶段, 即:最佳口味期、新鲜期、临界过期、保质期, 每一个阶段的结束是下一阶段的开始, 时间上具有继起性, 并且每一阶段都会有该阶段相应的标准与之对应。

(二) 临界过期食品的概念

临界过期食品是指尚在保质期范围之内但是马上即将过期的食品。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中仅有“保质期”一个标准, 并无最佳口味期、新鲜期、临界过期等相应“临界期”的规定, 商家销售该类食品是属于合法销售, 故政府监管机关难以实施有效的监管。众所周知, 临界过期食品存在较高的危险性, 一旦流入市场若不及时食用必将造成消费者人身健康遭受损害。

二、商家销售临界过期食品的外部性

(一) 外部性理论视野下商家销售临界过期食品的行为

外部性是经济学中的概念, 是指交易双方交易行为的成本或者收益并未全部由交易当事人承担或者享有, 而是由交易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部分或者全部承担或者享有。由第三人承担成本是负外部性, 而有第三人享有收益则为正外部性。商家销售临界过期食品很显然是具备外部性的行为。

(二) 商家销售临界过期食品的负外部性与正外部性

商家销售的临界过期食品很可能会对购买者之外的其他人如购买者的家人朋友等造成伤害, 此为负外部性。而商家销售临界过期食品很有可能会给他人带来收益, 例如购买临界过期食品用于捐助, 此为正外部性。负外部性是对资源的浪费, 而正外部性虽然在局部可以实现效率至上, 但对社会资源的整体配置不利, 因而, 无论是负外部性还是正外部性, 都是不经济的。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下商家销售临界过期食品的行为

(一) 信息不对称

商家掌握食品安全的信息必然远多于消费者, 信息不对称的结果是商家会利用信息优势在食品安全期限上做文章, 诱发道德风险, 例如篡改、人为延长保质期已成为时下很多商场超市的“通行性”做法。

(二) 信息不对称状态下商家销售临界过期食品的危害性

信息不对称不仅会诱发道德风险, 更重要的是它会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商家都黑心的印象, 这是消费者应对信息不对称状态时逆向选择的结果, 这种先入为主的思维一旦形成, 对市场信用的建立极为不利, 要想恢复消费者的信任, 付出的社会成本是巨大的。

四、政府对于商家销售临界过期食品监管的不足

(一) 政府食品监管行政执法成本过高

当前销售食品的主体除商场、超市之外, 各种小卖店、副食店星罗棋布、数不胜数, 要将这些主体销售的临界过期食品全部统计清楚非常困难, 即使统计政府食品监管部门须投入的人力、物力等执法成本会非常高, 并且追加投入也不一定能够产生良好效果。

(二) 政府食品监管行政执法效率不高

目前政府食品监管行政执法方式较为单一, 基本上是以定期抽检、不定期检查、突击检查、专项行动等方式为主, 这些执法方式过于单一, 创新性不足, 而且基本上被检查者一旦听到风声便溜之大吉, 因而执法效率并不高。

(三) 政府食品监管行政执法权界限不清

政府食品监管行政执法权界限划分不清往往会诱发多头执法的问题, 实践中, 食品药品管理部门、卫生部门、工商部门等都对食品安全负有一定职责, 但是个子职责范围法律又没有明确规定, 从而导致“唯利是图”式执法现象的发生。

(四) 政府食品监管人员存在权力寻租行为

现实中, 由于法律对执法者的处罚力度不强, 这就为寻租行为留下了生存空间, 政府食品监管人员接受商家好处, 为其通风报信的情况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更何况商家销售临界过期食品本来就没有法律给予具体明确规范。

五、临界过期食品销售监管机制的完善

(一) 食品分档管理机制

我国临界过期食品销售缺乏监管, 从根本上讲是未建立食品分档管理机制, 所以, 应当借鉴国际上的做法, 将食品划分为最佳口味期、新鲜期、临界过期、保质期, 每一阶段适用不同的标准, 这样便于行政执法部门对临界过期食品进行监管。

(二) 分段计价监督机制

将食品划分为不同阶段后, 还应当适用不同的价格管理机制, 以英国为例, 实行食品梯次计价原则, 即食品在其包装上标明的各个期限后, 每过了一个期限, 就要相应打折处理, 这样既符合客观现实, 又便于政府物价部门进行监管。

(三) 界期标准规范机制

要对临界过期食品进行监管, 最重要的是要规定临界过期的标准, 为此, 我国北京、浙江、江苏等地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规定了在何种状态下食品的临界过期标准如何计算, 这样不仅便于行政执法监管, 更便于消费者直观掌握。

(四) 全民参与群防机制

过期食品处置“三不准” 篇8

《通知》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要对超过保质期食品和回收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亦可通过有资质的单位将其回收后转化为饲料或肥料;要建立处置台账,记录食品信息、无害化处理或销毁的时间、地点、方法、承办人、监督人等内容,同时保留影像资料,相关记录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年。

《通知》规定,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和处置超过保质期食品的违法行为,将相关情况记入食品生产经营者信用档案和信用分类管理系统。同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严禁以罚代刑。

上一篇:凉茶行业分析报告下一篇:减负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