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热运动练习题1

2025-0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分子热运动练习题1(精选8篇)

分子热运动练习题1 篇1

维度&基础知识

1.物质是由_________组成的,分子都在_________,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________力和_______力。

2._________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_________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它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_________地做_________的运动。

3.分子的运动跟_________有关,所以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_________。___________越高,_________越剧烈。

4.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现象的有()

A.打扫房间时灰尘飞扬

B.水从高处流向低处

C.放在空气中的铁器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D.在一杯水中放一些盐,一会儿整杯水变咸了

5.关于扩散现象,说法正确的是()

A.只有气体和液体分子才能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是很小的

C.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其中气体扩散最显著

D.扩散运动使人们直接看到了分子的运动

6.向装有清水的杯子里滴一滴红墨水,过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了淡红色,这是因

为()

A.红墨水在清水中流动

B.红墨水遇到清水会褪色

C.水的无规则运动

D.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7.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因为()

A.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一个挨一个排列,没有空隙

B.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间的引力减小,斥力增大

C.分子间的距离减小时,分子的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D.分子在无规则运动,抗拒压缩

8.温度高的物体比温度低的物体()

A.分子的距离小

B.具有的能量大

C.分子运动剧烈

D.以上说法都不对

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是很小的

C.一粒灰尘就是一个分子

D.分子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的

10.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课本上也没有提到的扩散现象的事例来。

维度&能力提高 11.俗话说得是“破镜不能重圆”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

12.物体在0℃时,分子的运动情况是()

A.全部停止运动

B.仍然运动

C.部分停止运动

D.可能运动也可能停止

13.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盘子里倒一点酒精,满屋子的酒味

B.扫地时满屋子灰尘飞扬

C.腌蛋时,时间一长蛋变咸了

D.晒衣服时,衣服变干了

14.一根铁棒很难被压缩,也很难被拉长,其原因是(A.分子太多

B.分子间没有空隙

C.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存在

D.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15.分子的热运动是指()

A.单个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

B.少数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

C.大量分子的无规则的运动

D.以上说法都可以)

维度&探究应用

16.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对于课本要敢于提出疑问,对于老师我们也要大胆怀疑,只有这样才能学到真知识。课本中提到: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分子的运动我们也看不到,我们怎么来用实验检验它呢?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这句话是否正确!

习题答案

1.分子 做无规则的运动 引 斥

2.不同 进入对方 不停 无规则

3.温度 热运动 温度 热运动

4.D 5.C 6.D 7.C 8.C 9.C 10.略

11.分子间存在斥力 分子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分子热运动 教案 篇2

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24页

德昌县职业高级中学:杨兵蔚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化学课中,及九年级《物理》第十一章 多彩的物质世界 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有了大致的了解,并见到过一些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较深的印象,但对扩散现象的产生原因,以及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有关等问题,并不清楚。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三)、德育目标

用演示实验和课件,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的能力,及随时关注周围各种自然现象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分析、推理微观世界,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存在的理由与情况。

四、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五、教具准备

一烧杯热水、一烧杯冷水、墨水、投影仪。

六、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演示,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原来分子之间还存在斥力。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会不会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呢?当然不会,只有在特定的平衡距离r时,分子间的引力才等于斥力,这个距离r就是通常的分子间隙的距离,大约是10-10米。当分子距离大于10r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将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了,比如气体。就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所以,固体、液体不容易被压缩。而气体分子间几乎没有引力与斥力,只有相互碰撞时才有力的作用,所以气体容易被压缩,但不能无限压缩(碰撞时才有力)。

4、小 结:

通过实验和思考,我们已经对分子和分子的运动有了初步认识,现在我们共同回顾一下,看看我们已经有了哪些认识。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直径大约是10-10米。②、分子永不停息地无规则运动着。③、分子之间有间隙。

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有两种,即引力和斥力。

以上几点,就是分子热运动的基本要点,利用这些要点,能够解释很多热现象。

(三)、板书设计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的组成二、扩散现象

三、分子间力

1、组成:

1、现象及定义

1、分子在运动但物质又是聚合的说明有引力

2、分子大小

2、扩散现象说明:

2、分子间有空隙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四)、课堂练习

1、关于分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B.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热运动 C.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D.固体物质分子间只有引力,没有斥力

2、以下现象能说明分子间有斥力的是()

A.一根细铅丝很难被拉断

B.小木棍容易被折断 C.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D.被雨淋湿的衣服很难脱下来

3、在相同多的热水和冷水中放入相同的糖块,问:一段时间后,哪一杯水更甜?

4、零下500C的冰块中的水分子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为什么?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篇3

沈阳市第一四五中学:常春红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辽宁省沈阳市第一四五中学的物理教师常春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分子热运动》。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的第一节课。本章的重点是内能,而本节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

二、教学目标

分子热运动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用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

依据课标,力求吃透教材,我认为本节的 教学重点为:分子动理论的三个观点 教学难点为: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学情分析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即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知识方面:在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

五、教学媒体设计: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我除了采用实验法外将更多的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突出“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种研究微观世界的新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所以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这是我设计的流程图。

六、教学流程

具体操作为

(一)师生互问 组织教学

创设意图:用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由下课的亢奋状态回到课堂上的平静状态,以最好的状态来学习本节课的知识。

(二)设计活动,引入新知

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学生通过闻味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嗅觉闻到气味的内在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

(三)任务学习,新课探究

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提供知识构建的支架。在任务学习中,我将课本内容分成四个研究课题。

课题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对于这部分内容,学生有一定的前概念基础,我采用复习提问的形式巩固这一知识目标。并以PPT形式提供一些分子信息。

课题二:学会识别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是证明分子热运动的宏观表象及客观事实,是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关键。为了给学生最直观的现象,我为学生收集了二氧化氮与空气扩散的实验视频。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有毒,进行演示实验学生难免会有心理负担,所以决定采用视频的方式,既真实又形象。而教材中典型的水与硫酸铜溶液扩散需要几天时间、金与铅的扩散实验更是需要几年时间,这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的。为了完成教学,加强学生对液体和固体都可以发生扩散现象的理解,我利用FLASH动画和视频进行展示。

设计意图: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课题三:分子运动快慢和温度的关系

在教材处理上,我把扩散快慢与温度关系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探究实验,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最终得出扩散快慢与温度有关的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都很喜欢这种相互合作的形式,它既能拉近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课题四: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由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微观性,无法通过实验去探究,而枯燥的语言描述只会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产生厌倦,利用FLASH课件的演示,使学生更为直观形象地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至此,本课内容已经讲授完毕。

(四)理解应用 知识巩固

接下来是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应用,为此我设置了基础擂台、知识闯关、智能比拼等不同层次的习题。

(五)老歌新唱

教学小结

小结是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的过程,也是学生反思的过程。为了将枯燥的总结变得生动而深刻,我为学生准备了音乐课件,将分子动理论编成歌词,进行老歌新唱。

设计意图:老歌新唱的总结形式,即丰富了课堂内容,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枯燥的理论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处理变得充满活力,且富有吸引力,是其他形式所无法比拟的。

八、教学反思

分子热运动知识点 篇4

一、物质结构

1、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之间有间隔。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扩散可以发生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但看不到颗粒存在。

扩散的实质:(1)、分子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2)、分子间有间隔。

2、分子热运动:分子无规则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称为分子热运动。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当分子间距离处于平衡位置r=r0时,分子所受引力和斥力相等;

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

如果分子相距很远r﹥10r0,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第二节、内能

一、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注意:内能与机械能是两种形式的能,物体的机械能可以为零,但内能永不为零,也即是说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

2、内能的影响因素:质量、材料、温度、状态。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

3、在所有的表述中,只有说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和物体温度降低内能一定减少是对的,其他的只能是不一定。

二、改变内能的方式

1、热传递

(1)、热传递:使温度不同的物体互相接触时,高温物体将能量传给低温物体的现象。(能量的转移)

(2)、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称为热量,用Q表示,单位为J 注意: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内能的特殊称呼,不能说具有、含有多少热量。

2、做功

(1)、做功:通过压缩、摩擦、敲打等方式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使物体内能增加。(能量的转化)

(2)、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第三节、比热容

一、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1、选用相同的电加热器(使物体单位时间吸收的热量相同),为质量和初温相同的两种物质进行加热,记录加热时间和温度。

2、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的变化量,温度变化量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变化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用时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二、比热容

1、定义:一定质量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它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乘积之比,叫做物质的比热容。

2、物理意义:单位质量(1kg)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降低)1℃时吸收(放出)的热量。表示物体吸热或放热的热量。

3、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大小与物质的种类、状态有关,与质量、体积、温度、密度、吸热放热、形状等无关。

4、单位:[J/(kg·℃)] 水的比热容为4.2×10J/(kg·℃),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kg的水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4.2×10J。

5、热量的计算公式:

分子的热运动教案 篇5

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有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在初中已学过扩散现象等,对分子运动有初步认识,又具备了高一力学的基础知识、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些方法及分析推理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物理学科的特点,使学生通过扩散现象、感兴趣的布朗运动实验加深认识,引起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科学分析的方法,最终能很好地分析布朗运动产生原因,并理解布朗运动的无规则性反映了液体分子的无规则性。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多媒体展示演示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设计理念:按照探究性学习方式所阐述的“有规律性更有艺术性” 为目的,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实验演示,使学生置身于探索问题的情境之中,通过动眼看、动口议、动手做、动笔写、动耳听等,激活学生内在的潜力

4.教学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与课本中的图片。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器材的准备。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验 整体感知

1.(课件投影)观察演示实验(把盛有二氧化氮的玻璃瓶与另一个玻璃瓶竖直方向对口相接触,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内逐渐扩展到上面瓶内。)这是什么物理现象?这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用实验引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将学生注意力集中起来。)

2.(课件投影)请观察课件演示的扩散过程。

(设计意图:用计算机演示扩散过程,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说明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

3.(课件投影)请完成实验(在两个烧杯中分别装有冷水和热水,滴入1-2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开来。),然后回答:扩散现象的剧烈程度与温度有关吗?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在学生亲自实验基础上,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同学间可以合作讨论,彼此交流,自己得出结论加深理解,巩固记忆,并培养科学探索精神。)

4.(课件投影)请观察布朗运动。

(设计意图:布朗运动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实验基础,对分子热运动的认识,是建立在对布朗运动的正确理解的基础上。介绍并演示实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但能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还能使学生发现布朗运动的特点,为布朗运动产生原因的分析奠定了实验基础。)

(简要实录:在载物玻璃上的凹槽内用滴管滴入几滴有小炭粒的水滴,将盖玻片盖上,放在显微镜载物台上,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在视场中看到大大小小的许多颗粒,仔细观察其中某一个很小的颗粒,会发现在不停地活动,很像是水中的小鱼虫的运动。将一台显微镜放在讲台上,用显微摄像头拍摄布朗运动,经过电脑在大屏幕上显示投影成像,让全体学生观察,然后教师指着一个颗粒在屏幕上的位置,以此点为参考点,让学生观察这颗微粒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相对参考点的运动情况,并用计算机课件(动画)演示小炭粒运动情况。实验进行的很顺利,学生十分注意观察,许多学生看出小炭粒运动的无规则性,从而师生一起总结出布朗运动的概念。)

(二)分析原因 认识本质

(课件投影)阅读课本中有关布朗运动的叙述,了解布朗运动的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加深理解布朗运动。)

(投影):

1、固体微粒的运动是极不规则的。如图画的几个布朗颗粒运动的路线,这不是布朗微粒运动的轨迹,它只是每隔30秒观察到的该颗粒位置的一些连线,实际上在这短短的30秒内微粒运动也极不规则,绝不是直线运动。

2、布朗运动是永不停息的。因为连续观察布朗运动,发现在多天甚至几个月时间内,只要液体不干涸,这种运动就永不停息。

3、任何固体微粒悬浮在液体中,在任何温度下都会做布朗运动。若悬浮的颗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明显;颗粒越大,布朗运动越不明显,甚至观察不到。布朗运动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愈加激烈。)

(课件投影)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是什么?是由外界因素影响产生的.,还是液体内部原因?

(设计意图:此问题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学生只有认识到不是外界因素的影响,才能推理到内部分子作用的结果。)

(课件投影)请观察演示课件演示的动画: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当它足够小时,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液体分子的撞击作用是不平衡的。在某一瞬间,在某个方向受到撞击作用强,它就沿着这个方向运动。在下一瞬间,微小颗粒在另一方向受到的撞击作用强,它又向着另一个方向运动。

(设计意图:课件的展示使抽象的事物变成可以感知的事物,起到降低台阶、化抽象为具体、变难为易的作用。同时从对悬浮颗粒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分析,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用概率统计的观点分析大量偶然事件的必然结果。)

(三)课堂小结

(四)及时反馈 巩固提高

1、布朗运动是说明分子运动的重要事实,则布朗运动是指( )

A、液体分子的运动

B、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分子的运动

C、固体微粒的运动

D、液体分子与固体分子的共同运动

2、关于布朗运动剧烈程度,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固体微粒越小,布朗运动越显著

B、液体温度越高,布朗运动越显著

C、与固体微粒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多,布朗运动越显著

D、与固体微粒碰撞的液体分子数目越少,布朗运动越显著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越高,物体的运动越剧烈

B、温度越高,物体内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C、温度升高,物体内每个分子的运动速度都增大

D、温度降低,对于物体内的某个分子而言,其运动速度可能增大

(四)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分子热运动练习题1 篇6

知识目标:

( 1 )了解扩散现象是由于分子的热运动产生的。

( 2 )知道什么是布朗运动,理解布朗运动产生的原因。

( 3 )知道什么是热运动及决定热运动激烈程度的因素。

(4)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勤观察、多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能力目标:

分析综合能力,理解推理能力,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唯物主义世界观,尊重事实

教学重点、难点

扩散现象 布朗运动

教具:显微镜(大于500倍),火柴,电源接线,布朗运动演示仪(气体)

新课教学

一、新课引入

根据分子动理论,构成物体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个结论也是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到的,本节课我们就从实验说明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二、扩散现象

学生观察两个实验:

1.将盛有二氧化氮的集气瓶与另一集气瓶竖直方向对口接触 ,看到二氧化氮气体从下面的瓶子慢慢扩展到上面瓶内。

2.在一烧杯的水中,滴入几滴红墨水后,红墨水在水中逐渐扩展。

【问】:这两个实验属于什么物理现象?它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上述实验是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永不停息的热运动。

【问】举例说明在固体之间也会存在扩散现象。(堆在地面上的煤)

固体的扩散现象比较缓慢,不特别观察很难直接观察到。

【问】扩散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

演示实验:同时将红墨水分别滴入冷水和热水中,学生观察扩散的快慢。

结论: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扩散现象加快,说明分子运动更加激烈。

【问】分子究竟做什么样的运动?能否直接用肉眼观察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回忆分子直经、体积,得出不可能的

看到的颜色变化是分子的群体迁移(类似云、水珠)

【问】借助于仪器(如显微镜)能否观察到?

三、布朗运动

可以更明显的观察证实分子的无规则运动的现象是布朗运动。

1.介绍布朗运动

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用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水中的花粉,发现花粉颗粒在水中不停地在做无规则运动,后来就把悬浮颗粒的无规则运动叫做布朗运动。

阅读实验,思考:

“小碳粒”是不是分子?

“位置连线”是路程还是位移?(位移)

分子热运动练习题1 篇7

基本思路: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 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 措施:做好演示实验,用实验证明。

难点: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 质的微观结构.

措施:结合挂图,最好用多媒体演示,给学生一感性认识。教法:实验法、推理法、科学建模法。学法指导:

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具准备: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量筒、硫酸铜溶液、铅块、锡块等。学习导入:

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深入探究:

阅读教材2、3页完成:

实验1: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 实验2: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实验3: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

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 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实验4: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

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 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 个例子.

实验5: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

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小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

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B.扩散现象只能放生在气体之间,不可能发生在固体之间 C.由于压缩固体十分困难,说明固体分子之间没有空隙

阅读教材3、4页完成:

实验5: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

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

实验6: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

小结: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

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当堂达标:

一、填空题

1、一切物质都是由 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 运动,物体内部的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 和。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着 ;粉笔的痕迹能留在黑板上说明分子间存在着。

3、防治“非典”期间,防疫人员把按比例配好的消毒液喷洒在教室外的走廊里,一会儿在教室里也闻到了药味,这种现象说明了 ;天气越热,药味弥散得就越快,说明。

4、吸烟有害健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儿房间里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分子的 现象。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不要吸烟。

二、选择题

05、物体在0C时,分子将()A.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一部分开始停止运动

C.可能运动也可能不运动,要看是哪种物体 D.不运动

6、下列各种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A.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B.打扫室内卫生时,可以看到灰尘在空中飞舞 C.将墨水滴入水中,可以看到沿途拉成一长串墨迹

D.将几粒粗盐放入盛水的杯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咸了

7、下面有关分子热运动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封闭在容器内的液体很难被压缩,说明分子间有引力 C.用手捏海绵,海绵的体积变小了,说明分子间有间隙 D.铅笔芯用了一段时间后会变短,说明分子间有斥力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的是()A.酒香不怕巷子深

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D.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两种力总是相互抵消 C.沙尘暴起,尘土漫天

8、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红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逐渐变小

A.如果水的温度为00

C,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

B.这是扩散现象,它只是放生在液体和气体中

C.这是扩散现象,它表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D.如果水的温度越低,扩散将进行得越快 ★★拓展延伸: 1.“八月桂花遍地开”时,很远就能闻到桂花的芳香,这是一种______现象,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_______,扩散越快。在制造半导体元件时就利用了这一特点。

3.“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这是陆游《春居书喜》中的两句诗。对于前一句,从物理学角度可理解为:花朵分泌的芳香油分子_______加快,说明当时周边的气温突然____________.★★★中考链接:

1.下面哪一个现象的描述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A.春天柳枝摇曳 B.夏天荷花飘香 C.秋天落叶纷飞 D.冬天瑞雪飘飘

2.下列现象中,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A.扫地时尘土飞扬 B.气体容易被压缩 C.蜡烛“流泪” D.美酒飘香

3.水与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表明

分子之间存在着_______;把两块表面干净的铅块压紧,下面吊一个重物也不能把它们拉开,说明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

4.下列现象中,能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的是()A.风吹时,风车转动

B.滴在水泥地上的污渍,时间越久越难擦净 C.水往低处流

D.烟从烟囱里冒出来

5.对下列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分子热运动练习题1 篇8

选择:(25×4分=100分)

1、墨汁滴到热水中比滴到冷水中扩散得快, 这是因为热水:---------()

A、分子运动速度快;

B、分子间斥力大;

C、分子间的平均距离大;

D、分子间的引力大。

2、一物体温度升高, 其原因是:---------------------()

A、一定是物体吸收了热量;

B、可能是物体对外界做了功也能是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

C、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D、可能是物体从外界吸收了热量也可能是外界对物体做了功。

3、物体的温度升高,说明:------------------------()

A、它的内能增加, 热量不变;

B、分子运动的速度不变, 热量增加;

C、分子运动的速度不变, 内能增加;

D、分子运动速度加快, 内能增加。

4、焦耳是哪些物理量的单位:--―――-----------------()

A、热量、功率、功的国际单位;

B、热量、功、能量的国际单位;

C、功率、效率、功的国际单位;

D、热能、效率、功的常用单位。

5、下列现象中, 不能说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A、在小盘子里倒一点酒精, 满屋子都是酒精气味;

B、扫地时, 灰尘在空中飞舞;

C、腌咸菜时, 时间一长, 菜就变咸了;

D、晒衣服时, 水份蒸发, 衣服变干。

6、关于比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比热跟它吸收的热量成正比;

B、物质的比热跟它的质量成反比;

C、物质的比热跟温度的变化量成反比;

D、比热是物质的特性, 可用C=Q/m△t计算。

7、铁的比热大于铜的比热, 质量相等的铁块和铜块, 吸收相等的热量,那么:-()

A、铁块温度升高得多;

B、铜块温度升高得多;

C、铁块和铜块都升高相同温度;

D、由于初温不知道, 无法判断。

8、质量相等的两个物体, 吸收热量之比是1:2,升高温度之比是2:1,那么组成这两个 物体的物质的比热之比是:――――――――――――――――――――――――――()

A、1:1;

B、2:1;

C、1:2;

D、1:4。

9、玻璃被打碎后拼在一起不能连成一体, 是因为:-------------()

A、分子引力太小;

B、玻璃表面太光滑, 不粘;

C、玻璃碎片间少数几点接触, 大部分断面间的距离太大,超过了分子引力作用范围;

D、玻璃分子间的作用主要是斥力。

班级:

姓名:

10、一壶水从炉子上拿下放在地上, 壶水的温度逐渐降低, 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炉子传给壶水的能量逐渐消失;

B、壶水对地面和周围空气做功, 逐渐把内能传给这些物体;

C、壶水通过热传递把一部分内能传给地面, 同时通过做功把一部内能转化为空气形成上升气流的机械能

D、上面几种说法都不正确。

11、铁和铝的比热不同这表示:---------------------()A、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含有的热量不同;

B、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温度不同;

C、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升高温度不同;

D、质量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升高相同的温度, 吸收热量不同。

12、沿海地区气温变化比内陆气温变化小, 其根本原因是:---------()A、海水的吸热本领比砂石、泥土小;

B、海水的比热比砂石、泥土大;

C、海水复盖的面积占陆地 3/4, 海水的质量比砂石、泥土大;

D、海水能通过对流与外界交换热量, 而砂石、泥土不能。

13、甲物体温度为20℃, 乙物体为40℃, 丙物体为10℃, 则它们放出的热量:-()A、甲最多;

B、乙最多;

C、丙最多;

D、无法确定。

14、如果物体吸收热量后, 温度升高, 那么它吸收热量的多少取决于:----()A、物体的质量;

B、物体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

C、物体的质量和吸热前的温度;

D、物体的质量和吸热后的温度。

15、由同种材料做成的甲、乙两物体, 它们的质量之比为2:1, 吸收热量之比为2:1, 则它们升高的温度之比是:―――――――――――――――――――――――――-()

A、1:1;

B、1:4;

C、2:1;

D、4:1。

16、甲、乙两物体质量相等, 各自吸收的热量之比为1:2, 而温度升高之比为2:3, 则甲、乙两物质的比热之比为:―――――――――――――――――――――――――-()

A、3:4;

B、4:3;

C、3:1;

D、1:3。

17、质量相等的煤油和酒精, 吸收相等的热量, 结果发现煤油升高的温度比酒精升高的温度多, 这是因为:-―――――――――――――――――――――――――--()

A、煤油和酒精密度不同;

B、酒精的比热比煤油的大;

C、煤油和酒精初温不等;

D、酒精的比热比煤油的比热小。

18、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速度越大, 分子的总动能就越大;

B、物体运动越快, 它的动能内能就越大;

C、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 也无内能;

D、静止的物体没有动能, 但有内能。

19、质量和初温相同的两金属块, 放在沸水是相当长间后, 取出来立即放在冰块上, 能使 冰熔化较多的金属具有:――――――――――――――――――――――――――()A、较大的密度;

B、较大的体积;

C、较大的温度;

D、较大的比热。

20、公式Q吸 =cm(t末-t初)可得C=Q吸/m(t末-t初)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其比热越大;

B、物体的质量越大, 比热越大;

C、物体升高的温度越多, 比热越小;

D、物质的比热与它吸收的热量、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都无关。

21、汽车水箱的散热剂采用水, 而不采用油, 主要是因为:----------()A、水的比热大于油的比热;

B、水比油经济;

C、水密度比油的密度大;

D、水比油冷却快。

22、铜的比热大于铅的比热, 等质量的铜球和铅球初温度相同。当它们吸收相同的热量后互相接触时,则:――――――――――――――――――――――――――――--()A、铜球传热给铅球;

B、铅球传热给铜球;

C、它们之间不发生热传递;

D、条件不足, 无法判定。

23、铁块受热膨胀, 说明:------------------------()A、铁的分子膨胀大;

B、分子间的间隙增加;

C、分子发生了扩散现象;

D、分子运动的速度加大。

24、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A、一个分子做无规则运动而具有的能;

B、任何一个物体在任何时刻都具有内能;

C、0℃ 时的物体没有内能;

D、内能就是物体含的热量。

25、两物体接触时没有发生热传递,原因是它们具有相同的:---------()A、内能;

B、热量;

C、比热;

上一篇:药监局稽查科2012年上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扬州慢》文言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