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房一般消毒隔离制度(精选11篇)
1、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在患者一览表卡片上做标记。
2、医务人员进入感染患者房间,应严格执行相应疾病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必要时穿隔离农、戴手套等。
3、一般情况下,病房应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地面湿式清扫,必要时进空气消毒。发现明确污染时,应立即消毒。患者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均要进行终末消毒。
4、患者的衣服、被单每周更换一次。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在规定地点清点更换的衣物及床单元用品。
5、医护人员在诊治护理不同患者前后,应洗手或用手快速消毒剂擦洗。
6、各种诊疗护理用品用后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进行处理,特殊感染的患者采用一次性用品,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并粘贴标识,专人负责回收。
7、对特殊感染患者要严格限制探视及陪护人员,必要时穿隔离衣裤、戴口罩及帽子。
8、患者的餐具、便器固定使用,特殊感染患者的排泄物及剩余饭菜,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9、各种医疗废物按规定收集、包装、专人回收。
10、病房及卫生间的拖把等卫生清洁用具,要分开使用,且标记清楚。用后消毒液浸泡,并漓洗后晾挂备用。
.
11、患者的床头柜用消毒液擦拭,做到一桌一巾,每日1---2次。病床湿式清扫,做到一床一巾,每日1~2次。,12、重点部门:如手术室、中心供应室、产房、重症监护室等执行相应部门的消毒隔离要求。
1 严格划分三区[1]:非限制区、半限制区、限制区。产房布局合理, 分区明确, 标志醒目。
2 进入产房前准备:
工作人员进入产房须戴帽子、口罩, 穿专用工作衣, 换拖鞋, 非工作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产房, 孕妇及家属进入待产室说明注意事项, 戴帽子、口罩, 换拖鞋, 拖鞋要求每日刷洗, 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消毒30 min, 晾干备用, 污染时随时更换。
3 保持产房清洁:
每日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抹布擦拭所有桌面及物体表面2次, 抹布使用后用250 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 min, 清水洗净晾干备用, 各区专用。每班用浸有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拖把拖地1~2次, 污染时先用1 000 mg/L健之素适量倒在污染地面上, 30 min后用拖把拖干净, 清水洗干净, 然后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 min, 悬挂晾干备用, 各区拖把严格区分, 有明显的标识[2]。每周大清扫卫生1次。
4 空气消毒:
(无患者时) 每日开窗通风2次, 采用紫外线循环风程控定时消毒, 每月做1次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的卫生学监测, 若监测不达标, 立即寻找原因, 进行整改。
5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每天专人检查无菌物品有效期, 到期重新灭菌, 周二、周五消毒灭菌并更换无菌缸, 所有无菌物品、消毒物品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严格会阴冲洗消毒, 接产时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新生儿脐带采用气门芯结扎, 碘酒、酒精消毒, 脐腹带包扎。产包、床单、中单、臀垫均为一次性, 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 焚烧处理。产床每次使用后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擦拭, 铺一次性床单。接产器械用后先清洗、酶浸泡, 水溶性器械油擦拭, 包装, 高压灭菌。
6 根据标准预防原则实施消毒隔离:
对无肝功能化验单或患有传染病产妇, 采取隔离待产、分娩, 并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接产时戴防护镜, 穿手术衣, 戴双层手套, 戴脚套, 所有一次性用品及胎盘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内, 密闭运送, 焚烧处理。产床、所有物体表面、墙壁用2 0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抹布擦拭消毒, 抹布使用后用1 0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 min, 清水洗净, 然后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 min, 悬挂晾干。地面用浸有2 0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拖把擦拭, 有血迹污染时倒入适量2 000 mg/L健之素消毒液作用30 min, 用拖把拖干净, 拖把用1 0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浸泡30 min, 清水洗净, 用500 mg/L健之素消毒液消毒30 min, 悬挂晾干备用。
7 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
开展全员培训, 使医务人员掌握手卫生知识, 并正确执行, 保证洗手、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达到规定的要求。
8 被锐器刺伤的防护:
工作中不慎被锐器刺伤或发生职业暴露后, 应立即采取相应保护处理措施并上报, 同时进行血液性传播疾病的检查和随访。
体会:产房是发生医院感染的重点部门, 消毒隔离工作执行不到位就会造成医院感染的发生, 带来不可估量的后果。消毒隔离制度的认真执行, 避免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保障了护理和医疗安全, 保障了产妇和婴儿安全, 使产科工作质量大大提高, 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医院感染管理指南[S].山西省卫生厅, 1998:44.
中图分类号:R826.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5-146-01
手术室是医院的高危科室,手术室的感染控制也是手术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术室的感染时有发生,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而且阻碍了医疗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制度建设,做好人员培训对相关危险因素采取控制措施,是手术室感染控制的重要措施。
1 消毒隔离制度
1.1 无菌手术和污染手术应分室进行,如必须在同一手术间进行,应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污染手术。
1.2 手术室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每周、每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做空气培养,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手术前后以0.1%有效氧消毒液或0.5 %过氧乙酸擦拭手术床、桌、台、凳、用具、门窗等,并用思康消毒液拖擦地面,室内经常保持医疗器械、物品清洁整齐,每周大搞一次卫生。术前30-60分钟之前启动导流,做污染手术后按常规要求及时消毒处理。
1.3 无菌罐、无菌镊(钳)、无菌盒采用灭菌后干保存一用一灭菌。各种治疗包、手术包、敷料包经高压蒸汽灭菌后,有效期为两周。
1.4 用过的手术器械、手套清洗后分别置于超声波清洗机清洗,然后将器械放入烤箱烤干,涂油备用,手套晾干备用。用过的布类、敷料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乙型肝表面抗原阳性患者和绿脓杆菌感染患者用过的器械,置于500mg/L含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钟,取出清洗烤干,一次性敷料用后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对用过的手术间,以0.5%过氧乙酸擦试手术床、麻醉桌、凳、器械台、门、窗、用具、地面以思康消毒液拖擦消毒。
1.5 破伤风、气性坏疽等特异性感染手术患者用过的器械、浸泡、冲洗后经高压蒸汽灭菌再洗净、烘干、涂油备用。用过的布类送高压灭菌后再送洗衣房清洗煮沸消毒30分钟。用过的敷料送大地维康公司焚烧。不能耐高温的精密仪器,用低温灭菌密闭。
1.6 手术包用化学指示剂检测灭菌效果,包内放置二张指示卡,每月做一次生物指示剂检测(即用嗜热脂肪杆菌芽胞检测)。
1.7 手术间每月做空气细菌培养一次,按规定和手术室等级放置平皿。
1.8 手术室应设置消毒物品贮藏间,各种无菌包经高压灭菌有效期为7天,霉季为3天。
1.9 无菌包内必须放有化学指示卡和3M胶带。
1.10 已打开的无菌包,必须用无菌单严密遮盖,不得超过4小时。
1.11 高压灭菌物品、手术间空气、手术者手、医用器材(熏蒸、浸泡),消毒液、净化水、操作台,每月细菌检测培养一次。
1.12 各手术间周期清洁消毒规定。
1.13 手术者戴好手套后,不得任意行走及离开手术室。
1.14 任何人发现或被指出违反无菌操作时,必须立即纠正,术者脐平面以下区域均视为有菌区,如器械等无菌物品掉至平面以下,必须重新灭菌后才能使用。
1.15 器械护士不可从术者身后传递器械,需要时可在术者臂下传递,但不能低于台面。
1.16 已取出的无菌物品,虽然未污染,但也不能放回原容器中,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17 手套破损,立即更换,凡疑有物品污染,必须重新灭菌后再用。
1.18 术中被污染的器械,如切开消化道的剪、刀,均须另放于弯盆内,不能重新使用。
2 感染手术后处理原则
感染手术后必须消毒处理,其目的以防止因空气的传播或感染器械的再使用以致交叉感染,污染手术处理,根据感染程度,细菌种类不同而分四类方法处理。
2.1 一般感染手术(如脓肿切除)(1)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2)更换手术台及推车上的床单、被套等另行消毒处理。(3)手术间按常规清扫并消毒。
2.2 感染范围广泛手术(如急性脓疡、大面积烧伤等)(1)护士在术前根据手术的需要尽可能将的品准备齐全,以免外出而以引起交叉感染。(2)术中所用一次性器械及敷料,以医用污染垃圾作焚烧处理,非一次性物品另行消毒灭菌处理。(3)消毒液擦拭物品表面,消毒液拖地,空气净化处置。
2.3 烈性感染手术(如气性坏疽、破伤风)此类手术尽量在就地病区作,若送手术室,则须放在简易而小的手术间内进行,以利隔离。(1)术前准备用物,力求简单并选较差的器械为宜,尽量少用布类(用以一次性为佳),含有脓血的物品则尽量控制在手术台上,勿随意放置。(2)术前尽量将不需用的物品放到室外,配备2名护士,室内、外各一个。(3)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4)凡手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鉴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推车用消毒液擦拭。
2.4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术后处理(1)手术通知单上注明阳性,即做好术前准备。(2)术中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全部焚烧,非一次性物品必须另行消毒灭菌处理。(3)凡术中未用过的物品集中打包,外面加清洁包布,注明标准后,行高压灭菌后再按常规处理。(4)手术间按常规消毒处理。
3 讨论
3.1 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手术室的衣、帽、口罩、裤、鞋子必须盖住头发,方准入内。
3.2 除参加手术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参观手术需经医教科、护理部批准,其人数不能超过手术间规定之数字。
3.3环境要求(1)手术间应保持清洁,每次术后一切用物均应用消毒液湿式擦抹,地面、墙角需清洁干交,并以消毒液拖净。(2)每日各手术间彻底打扫一次。(3)吸引瓶、污物桶每次用后,洗刷干净,并以消毒液浸泡后方可使用。(4)洗涤间须保持清洁和下水道通畅,洗手护士勿将刀、针、线圈丢入水池,以防堵塞。(5)洗手间每晚与次晨须各拖地一次,洗手完毕再清洁打扫,及时冲洗水池积垢每周擦拭以保持水池洁白通畅。(6)更衣室清洁工作,地面,便池要求洁白无臭味,每日拖地二次,每周总打扫一次。(7)保持洗澡间整洁,防止毛发等物堵塞下水道,非本室人员及非当日手术人员,不得在该洗澡间洗澡。(8)办公室每日须擦拭桌面并清扫拖地,使用后随时保持清洁整齐,每月大扫除一次。(9)手术室在严格划分无菌,有菌区域后,手术按无菌与感染分室,因诊断不明或其它原因在无菌手术间施行有菌手术后,应进行严格严密的清洁和消毒。
参考文献:
[1]李爱萍.手术室消毒隔离与院内感染[J].实用医技杂志,2010,(2):99.
1.医护人员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及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标准预防措施认真洗手或进行手消毒。
2.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洁,公共场所应及时脱去工作服。3.病房内收住患者应按感染于非感染性疾病分别收治,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在患者一览表上有标记;凡遇有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单独安置,严密隔离,处置后进行严格终末消毒。
4.医务人员进入感染患者病房,应严格执行相应疾病的消毒隔离及防护措施,并要时穿隔离衣、戴手套等。
5.一般情况下,病房应定时开窗通风,每日2次。地面湿式清扫,进行空气消毒每周一次。治疗室、换药室坚持每日清洁、消毒一次;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消毒。住院患者(除急、重病人外),必须24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理(洗澡、剪指甲、更换衣物),患者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行终末消毒。
6.患者的病员服、被单每周更换一次。污染时及时更换,脏被服放于污物袋内。
7.各种诊疗护理用品用后按医院感染管理要求进行处理,特殊感染的患者采用一次性用品,用后装入黄色塑料袋内并粘贴标记,专人负责回收。
8.对特殊感染患者要严格限制探索及陪护人员,必要时穿隔离衣裤、戴口罩及帽子。
9.遇有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应严格执行接触隔离并悬挂标识,患者尽量置于单间,与患者直接接触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等要专人专用并每日消毒,加强手卫生、无菌操作和环境清洁消毒。
10.患者的餐具、便器固定使用,特殊感染患者的排泄物及剩余饭菜,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理。
11.各种医疗废物按规定收集、包装、专人回收。
12.病房及卫生间的他拖把等卫生清洁用具,应分开使用,标记清楚。用后消毒液侵泡,清洗后晾挂备用。
13.患者的床头柜用消毒液擦拭,做到一桌一巾,每日1~2次。病床湿试清扫,做到一床一巾,每日1~2次。
14.治疗室、换药室、手术室、中心供应室、产房、重症监护室(ICU、CCU、ICU等)、导管介入治疗室、内镜室、口腔科、透析室及特殊感染者按相关消毒隔离要求执行。
15.灭菌物品(棉布包装材料和开启式容器),温度25°以下,有效期为10d-14d;抽吸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溶液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体温计等用后应立即消毒处理。
HIV抵抗力比乙肝病毒弱,离开人体后几乎所有的消毒剂在短时间内均可将其灭活。主要进执行接触隔离。
1、最好设单独病房。
2、注意手卫生,使用手消毒剂。注意戴手套操作要注意及时更换,必要时穿隔离衣。
3、物品专用(如体温表、消毒物品等)。
4、用过的物品应先消毒后清洁,空气一般不需做特殊消毒处理。
5、对血液污染的物品,浸于含氯消毒剂(1000mg/L)。
6、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卫生垫、敷料或丢弃的衣物、床单按感染性废物放入黄色垃圾袋(双层)送垃圾处理中心焚烧。
7、换出来的衣物、床单用黄色垃圾袋(双层)包装送洗衣房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后洗(1000 mg/L)。
8、排泄物、分泌物、便盆:用含氯消毒剂(1000 mg/L)。抽水马桶盖可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500mg/L)擦拭消毒
9、地面、墙、门窗:用含氯消毒剂(1000mg/L)。
10、换药用一次性换药包,重复使用的按传染性器械处理。
11、工作人员要严格预防针刺伤。注意病人用过的利器及时处理。
6.8.7艾滋病 6.8.7.1概述
艾滋病病原体为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ifficiency virus,HIV),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同性或异性间)、血液传播(输血、使用血制品、及静脉吸毒)和母婴传播。日常生活接触,如同桌进餐、共用浴具、握手、拥抱等不会感染艾滋病。离体后的HIV抵抗力很弱,几乎所有的消毒剂在短时间内均可将其灭活。
当环境和生活用品或医疗器械被感染者的血液、性分泌液和其它体液污染时,应随时进行消毒。病人迁移或死亡后应进行终未消毒。6.8.7.2消毒方法
6.8.7.2.1感染者和病人流出的血液、性分泌液和炎性分泌物,应就地进行消毒后再做清洁处理。消毒时,应以二氯异氰尿酸钠或漂白粉剂将流出的体液全部覆盖,或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1000mg/L)或0.5% 过氧乙酸溶液作用15min~30min。对血液污染的物品,应煮沸15min,或浸泡于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1000mg/L),或0.5% 过氧乙酸溶液中作用15min~30min。
废弃的血液污染物品,如卫生巾、卫生护垫、卫生纸等可予焚烧,或经消毒液浸泡消毒后再按生活垃场处理。
6.8.7.2.2对地面、墙壁;家用物品、家俱、玩具;衣服、被褥、餐(饮)具等的消毒按6.5.1、6.5.3、6.5.5、6.5.8 中的规定进行。
6.8.7.2.3对手与皮肤的消毒可按6.5.10中的规定进行,亦可用中、低效消毒剂处理(见表6-1)。6.8.7.2.4感染者和病人粪便应按6.5.4所列方法进行消毒处理。6.8.7.2.5病人尸体可按6.5.1中的规定进行。
6.8.7.2.6排泄物容器的消毒可按6.5.7中的规定进行。抽水马桶盖可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500mg/L)或0.2% 过氧乙酸溶液或中、低效消毒剂擦拭消毒(见表6-1)。6.8.7.2.7运输工具可按6.5.13中的规定进行。
6.8.7.2.8发现抗-HIV阳性血液及血制品时,应尽快彻底焚烧,对储存此类物品的冰箱、冷库解冻后的冰水可用含氯消毒剂溶液(含有效氯1 000mg/L)按1:1的比例混匀,作用30min后排放。冰箱、冷库内外壁,可用乙醇、苯扎溴铵等擦拭消毒(见表6-1)。
6.8.7.2.9对实验室污物的处理,可将用过的针头、注射器、输液管、酒精棉球、棉签、橡胶手套、橡胶管与其它污物装入桶中,浸以1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作用30min以上。必要时可彻底焚烧,焚烧后的灰烬按一般垃圾处理。6.8.7.3 注意事项
6.8.7.3.1向生殖器官喷涂消毒剂不能有效预防在性生活中感染艾滋病。
6.8.7.3.2处理污物时,严禁用手直接抓取污物,尤其是不能将手伸入到垃圾袋中向下压挤废物,以免被锐器刺伤。
一、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及《传染病管理法》等法规,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凡进入人体组织、无菌器官的器具和物品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二)凡接触皮肤、黏膜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必须达到消毒水平。
(三)各种用于注射、穿刺、采血等有创操作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
(四)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械和器具不得重复使用,用后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理。
二、加强医院感染重点部门的管理,包括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供应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窥镜、血液透析室、肛肠门诊、发热门诊等,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对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有相关的措施。
(二)各部门对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有原始记录。
(三)护理人员能正确掌握控制医院感染的基本措施、标准预防、消毒隔离方法。
三、护理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消毒隔离制度、手卫生规范,并达到以下要求:
(一)制定有无菌技术规程,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程进行。
(二)消毒隔离制度与相关措施到位,人流、物流有明确的流程标识。
(三)有手卫生规范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凡接触病人及操作前后均要进行卫生学洗手,接触传染病人按传染病房刷手法。
四、按照规定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达到以下要求:
(一)建立有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材消毒或灭菌制度、操作规范与合格的标志目录及使用范围,由供应室统一处理。
(二)有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对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消毒或灭菌效果的定期与不定期监测的原始资料与记录。
(三)医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包内有化学指示卡,包外贴3M指示带。无菌物品专室、专柜存放,每日检查品名、有效期。无菌包一经打开不超过24小时,铺无菌盘不超过4小时;无菌干罐持物钳不超过4小时。
(四)对监测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有处理程序和记录。
五、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进行各项监测,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分析、整改、并有记录。
六、护理人员要加强自身防护,在上班时必须穿工作衣、裤,着装整齐;无菌操作时戴口罩、帽子;遵循“标准预防”原则,当接触血液、体液或损伤之皮肤、黏膜或组织时,均应戴手套。
七、病人安置的原则:感染与非感染病人应分室安置,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传染病和可疑传染病要按传染病常规隔离,传染病人的各类污染物品和排泄物,严格按先消毒后排放的原则进行处理。
八、病人床单元、布类、用品、餐具、便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进行终末处理。
九、治疗室、配餐室、病房、厕所等区域每日湿式清扫,拖布专用,标识明确,分类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幼儿园卫生消毒制度
为了幼儿身体健康,根据国家卫生部颁发的《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制度》要求,我园特制定以下消毒卫生制度:
一、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天早晨中午开窗通风两次,每次不少于40分钟,幼儿教室、活动室每天用紫外线灯消毒一次,每次1小时,紫外线灯每周擦一次浮尘,以免影响消毒效果。
二、口杯消毒。幼儿每人一杯,每日早晚用流水清洗口杯,消毒柜每日消毒一次40分钟。
三、加强幼儿一日生活管理,保持幼儿个人的清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幼儿用餐桌子使用前消毒,擦手毛巾每日消毒一次,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30分钟。
五、桌椅、床头、门把手、水龙头等幼儿幼儿易接触的物体消毒.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洗一次。
六、幼儿寝室、活动室、厕所地面随时清扫。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拖把擦洗消毒一次。
七、玩具消毒。幼儿玩具每周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浸泡一次30分钟,并晒干。
八、图书消毒。图书要达到每两周翻晒一次。
九、厕所要清洁通风,随时清扫,做到无异味,每日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冲洗、浸泡消毒一次。
十、床上用品消毒。被套每月清洗、消毒一次,床单、枕套每月两次。被子、床单、枕头每周爆晒一次,时间不少于2小时。
十一、工作人员要保持仪表整洁,要勤洗澡,勤剪指甲。给幼儿开饭前要用肥皂洗手。
十二、如遇传染病毒传播时期等特殊情况,将另行通知加强卫生消毒工作。
台吉镇中心幼儿园
一、消毒要求与具体清洁操作方法
(一)房屋空间
每日开窗通风(早7:30开窗,中午12:00关窗)是控制呼吸道疾病流行或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措施。
(二)毛巾
在集体生活中,毛巾的卫生不好是传染疾病的途径之一,如传染沙眼、流感等病毒。要求擦手巾保证一人一巾,要用肥皂水浸泡搓洗,并放在阳光下曝晒。在传染病流行季节要求每天清洗消毒一次,用肥皂水浸泡搓洗,并放在消毒柜里消毒,但要防止毛巾被烤焦
(三)口杯
幼儿的口杯要一人一杯、专人专用,每天必须消毒,每日在幼儿入园后必须放好已经消毒过的口杯。口杯是幼儿喝水及吃药用的,在幼儿吃完药后教师及保育老师要督促幼儿把口杯内的药吃干净后放在口杯架上,口杯要按要求定时进行消毒。
(四)玩具
玩具是幼儿园必须备的物品,也是幼儿接触最多的物品,尤其是小班幼儿喜欢将玩具放入口中,如果清洁消毒不严,很容易传染疾病。玩具的清洗消毒是每周一次,玩具可以用肥皂粉清洗,或用“优氯净”浸泡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在阳光下晒2小时。室外大型玩具通过日光照射消毒,但要定期冲洗。
(五)被褥
用品是幼儿每日生活的必需品,幼儿每人一床一垫一被一枕。幼儿用的垫被和盖被每月晒一次,每次晒2—4小时。如遇雨季,可将被褥打开用消毒灯照射半小时。
(六)洗手
每日用餐前、大便后用肥皂水擦拭洗手,并用自已的擦手巾擦干手,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七)痰盂
每次用后要冲洗干净,有消化道疾病发生时痰盂每次用后要浸泡,消毒痰盂的消毒液要每日更换,以消毒液浸满痰盂为好。
(八)卫生洁具
垃圾箱内无渍,簸箕、抹布、扫把等要放在幼儿碰不到的地方。餐桌抹布和其它抹布要分开使用和清洗。拖把要准备2把(1把干拖),每日使用后要用清水冲净,使用前先用清水拖1遍,再用消毒液拖1遍。
(九)地面
教室每日要拖,随时保洁并门前三包,拖把使用后要摆放在不影响幼儿洗手上厕所的地方。洗拖把要有专用水池,不准和洗毛巾、餐巾、口杯、玩具等共用1个水池。
(十)食具
食具必须在洗碗间清洗,不得将餐具放在洗手池里洗。洗碗时先用洗涤剂将油腻洗净,再用清水冲洗后放在消毒柜里消毒后才能用,餐具必须餐餐进行消毒。
二、发生传染病时的卫生消毒
(一)、呼吸道传染病流行季节或发现传染病患儿时,室内空气、各种物体表面每日消毒1次,肠道传染病流行季节应定期采取预防性消毒措施。
(二)、传染病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按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在其中倒入消毒液搅拌后倒入厕所。
(三)、传染病儿便器:用清水冲洗干净后,放在千分之3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种。
(四)、抹布、拖把分别在千分之3有效氯消毒液中浸泡30分种,每日一次。
(五)、被褥清洗消毒:床垫、枕心、棉胎放阳光下晒4小时。
(六)、柜子、扶手、门把等物体表面,每日上午用消毒液擦洗一遍。
(七)、床单、枕巾、被套、枕套等耐热、耐湿的纺织品用消毒液浸泡15
—30分种
(八)、地面消毒:地面是幼儿们活动的场所,经常会有幼儿趴到地上,手经常接触地面,如有污染不及时清除,极会造成病原菌的扩散。
(九)、墙面消毒:墙面在一般情况下污染情况轻于地面,通常不需要行正常消毒。当受到病原体菌污染时,可采取化学消毒剂喷雾或擦洗。常用二溴海因消毒剂溶液喷雾或擦洗处理,墙面消毒一般为2.0—2.5米高即可。喷雾量根据墙面结构不同而确定,以湿润不向下流水为度。
(十)、桌子、椅子、凳子、柜子、水龙头等用品表面的消毒:一般情况下室内用品表面只进行日常的清洁卫生工作,用清洁湿布,每日2次擦拭各种用品的表面,可除去大部分微生物。当室内各种用品的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时,必须采用严格的消毒处理。
(1)化学消毒剂消毒:用含有效的二溴海因消毒溶液,擦拭或喷洒室内各种物品的表面,当污染物中含有大量有机物时,可相应加大化学消毒剂量,并按产品说明使用。
(2)紫外线灯照射:悬吊式或移动式紫外线灯消毒时,离污染表面不宜超过1米,照射时间一般不得少于30分种。用高强度、低臭氧紫外线杀菌灯,照射30—60分种。
(十一)、玩具的消毒
传染病流行或发生时,每周进行一次消毒,要根据不同的玩具选用不同的消毒方式。耐热的木制玩具:可以在开水中煮沸10—15分种。塑料和橡胶玩具:可在有效二溴海因溶液中浸泡15—30分种。怕湿怕烫的毛类玩具:可在烈日下曝晒4
—6小时,借助太阳紫外线的照射,将细菌杀灭。高档电动、电子玩具:可定期用酒精棉球擦拭孩子经常摸的部分。
(十二)、传染病检疫班级餐具要单独清洗消毒,幼儿不能参加任何集体活动,直到检疫结束。走道最好也分开,并加强消毒。
幼儿园环境卫生清洁制度
制定关于幼儿园的环境卫生制度,可以加强幼儿园卫生工作,为师生营造舒适、整洁、幽雅的校园环境。下面是幼儿园环境卫生管理内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一.室外环境卫生管理要求:
1.室外环境做到整洁、美观、所有墙面按园统一规划布置不随意更改,教育幼儿不在墙上乱涂乱画。
2.不随意乱扔垃圾果壳等杂物、不随地吐痰、保持操场、花坛、走廊等场所的整洁。
3.场地做到雨天无积水、阴井、下水道等有定期灭虫消毒措施。
4.绿化有专人负责管理,做到绿地无杂草、花坛无杂物、定期修剪、教育幼儿不随意攀摘花草树木、加强爱护绿化教育。
5.操场内或过道上不随意停放自行车和堆放建筑垃圾等杂物,保证幼儿活动的安全和道路的畅通。
二.室内环境卫生管理要求:
1.由教师、保育员负责教室房舍设备,环境的清洁卫生工作,做到墙面完好无损、布置美观、教育幼儿不抠墙,不弄脏墙面。
2.不随意在墙上拉线、钉勾子、钉阁板等物、确保室内整洁。
3.建立健全环境清扫制度与四定制度。每月一大扫、每周一小扫、分室分片包工、定人、定点、定时、定期检查
4.保育员要管理好室内的设备和自己的工作用具,如抹布、拖把、扫帚等物,要按固定地点安放、不随意乱放。
5.每天擦洗便池和厕坑、保持厕所清洁无尿垢、无臭味、定期打扫走廊和擦玻璃窗,保持园内玻璃窗明亮、走廊清洁。
6.保持各活动室无积灰、无垃圾,并做好灭蝇、灭鼠、灭蟑螂工作。
7.园内做到无死角、库内存放物不宜过多,应离地、离墙、防虫害和霉变。物品要按类堆放、排列整齐。保健老师负责全面环境卫生检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并妥善处理。
隔离制度
幼儿园传染病隔离措施:为有效预防传染病在幼儿园范围的发生和传播,尽早切断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减低在园幼儿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几率,幼儿园保育员,全体教职员工和家长应明确各自的职责,互相配合,共同执行
“传染病预防和隔离制度”,有效预防传染病在幼儿园范围的发生和传播。
一、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儿童,在传染期内需进行隔离治疗,不能参加正常的幼儿园集体生活;
经医院正规治疗病情好转,隔离期满并经医院复查和证明不再具有传染性,方可恢复如愿正常的集体。
二、各班教师应认真执行“晨检制度”,全面细致的了解儿童的健康状况,在晨检中发现儿童可能患有某种会发生传染的疾病(如水痘,风疹,腮腺炎,麻疹,流感,痢疾,肝炎和手足口综合症)应及时劝说家长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诊断。一旦确诊,应立即执行隔离制度,避免传染性疾病在幼儿园的进一步传播。
1、凡进入产房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产房的衣、帽、口罩、裤、鞋,帽子必须盖住头发,穿戴符合要求后方可入内,私人物品不得入内。
2、严格参观、实习和陪产制度,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流动。除参加接产的有关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入内。
3、严格履行消毒隔离和卫生制度,防止交叉感染。一切清洁工作均应湿式打扫,物体表面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一次,地面用含1000mg/L有效氯的消毒液拖擦。产房每日用空气消毒器消毒两次,每次30-60min,产房每周彻底清扫消毒一次。
4、产包及敷料送供应室高压蒸汽灭菌,凡15cm×15cm×20cm的敷料包内投入指示卡,包外贴上3M胶带指示卡,以证实是否已消毒灭菌。灭菌后的消毒有效期为1周,到期未用者,重新灭菌后再用,无菌罐、无菌镊(钳),盛碘酒、酒精瓶,灌肠筒、冲洗壶等,每周高压蒸汽灭菌二次,干无菌罐及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一次。
5、用过的接生器械及物品必须一用一消毒,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若用2%戊二醛溶液,灭菌浸泡时间为10小时,消毒为30分钟,其浸泡器械使用前必须用生理水彻底冲洗,溶液每周更换。
6、氧气湿化瓶及吸引器瓶每日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传染病产妇用过的器械以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60min后取出清洗擦干,打包送供应室高压灭菌后备用。一次性敷料送焚烧炉焚烧,非一次性布类用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60min或送环氧乙烷室消毒后,送洗衣房清洗。
7、产床、接送病人的平车、器械车、凳、用具及地面均以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拖擦)消毒。平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用后严格消毒,可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刷洗。
8、凡患有或疑有传染性疾病,应按隔离技术规程接生。所用器具应用含有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浸泡30min后,清洗、打包、灭菌。物体表面及地面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溶液擦拭,并用过氧乙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
9、手术废弃物品须置黄色塑料袋内,密闭运送,焚化处理。
10、每月进行微生物监测一次,空气中细菌总数≤200 cfu/m3,每月对工作
人员的手进行细菌培养一次。每半年对紫外线的强度进行一次检测。
11.分娩室要求无尘,环境清洁,空气新鲜。每周大扫除,室内、家具、用品彻底消毒,对空气物品表面,每月作细菌监测,并记录。物品表面细菌少于8个/cm2。空气少于500个/m3。
12、每日通风2次,每日紫外线照射1小时,紫外线强度每半年监测1次,有记录。
13、每日用消毒液浸湿的抹布擦拭全部用具,每班用浸有消毒液拖把擦地面l~2次。
14、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识。
15、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抹洗,然后才能重复使用。
16、接生用的臀垫,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非一次性的,用后应用杀菌剂浸泡,刷洗晾干再用。
17、各类物品如体温表、剃毛刀、毛刷、洗手桶等,均按常规进形清洗、消毒或灭菌。
18、持物筒、持物镊、敷料缸、器械盘等冲洗用品,每周进行2次清洗、消毒和灭菌并更换消毒液。
19、接生后所用物品、器械、敷料应及时处理、更换、消毒。
20、浸泡消毒手术器械,应标明时间,一切无菌物品必须注有灭菌日期。
21、产妇用卫生纸,必须高压消毒、灭菌,方可使用。
22、患者便器应固定使用,用后刷净、消毒后,方可再使用.母婴同室清洁卫生、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母婴同室病房要求衣帽整齐、清洁、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医护人员接触婴儿前要洗手,感冒时接触母婴带口罩,患传染病者及时调离,严格无菌操作制度。半年大便培养一次,一季度咽拭子培养一次。
2、病室保持清洁,地面每日用1000mg/L有效氯溶液湿拖两次,湿扫三次。每日流动紫外线空气消毒一次,开窗通风换气,每日3—4次,每月空气培养一次,菌数低于200cfu/m3。
3、床头柜等物每日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擦洗一次。出院后母婴床单元终末消毒处理,并及时更换床上用品。
4、直接与新生儿接触的布类(包布、小儿衣、小毛巾等)要消毒后方可使用。换下的包布不得随便乱扔,要放在固定的桶内。、5、各种直接接触婴儿的检查器械如听诊器应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擦拭,注射器实行一人一针一管一体温表,婴儿洗澡毛巾、用物高压消毒后备用,一人三巾(小毛巾、开刀巾、大毛巾)。
6、病室盥洗室、厕所、母婴室、治疗室、办公室的拖把、扫帚分别固定专用,并有标记,用后用消毒溶液浸泡消毒,并在太阳下晒干。
7、扫床毛巾、擦床头柜抹布,做到一床一巾,一桌一布,用500mg/L有效氯溶液消毒,清洗晾干后备用。
8、产妇哺乳前要洗手,清洁乳头,哺乳用具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产妇在传染急性期间应暂停哺乳。
9、室内日常清洁消毒,湿式打扫,病房地面与走廊每天用含氯制剂拖扫一次。
10、工作人员注意手的清洁,治疗操作及接触产妇、新生儿前后洗手,必要时消毒液浸泡。喂哺前帮助母亲清洁手、乳头。
11、护士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避免多人次接触产妇及婴儿而引起交叉感染。
12、工作人员如患传染病及时调离。
13、隔离病房收住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如HbeAg阳性孕产妇)。
14、产妇与婴儿用物分开,直接接触新生儿的布类需经高压消毒后使用,换下的尿布要放在固定的容器内。
15、控制陪护探视人员,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传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视。
待产室消毒隔离制度
1、工作人员进入待产室要更换手术衣、口罩、帽子鞋子。
2、待产室整齐清洁,地面无污迹,每天用3-5%来苏尔液拖地,墙壁、无影灯与桌面等处,每日擦抹一次,晨晚均要开窗通风,避免室内空气污浊。
3、消毒液浸泡,每周更换一次,各种消毒液浓度要达到要求。
4、每周彻底清扫一次,每日用紫外线定时消毒。
按照卫生部《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等,肛肠疼痛科制定以下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护人员上班时应衣帽整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遵守消毒灭菌原则,接触病人前后应及时洗手,进行无菌操作必须戴口罩、帽子。
二、室内布局合理,分区明确,标志清楚,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和手消毒设施。
三、灭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常用无菌敷料罐应每天更换并灭菌,灭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五、碘伏、酒精应密闭保存,小包装溶液使用有效期一周。
六、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灭菌;接触完整皮肤、完整粘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进行消毒。
七、病室应保持通风良好,定时开窗通风,发生呼吸道传染病时应进行空气消毒,消毒方法应遵循WS/T368 的相关要求。
八、治疗室、病房、厕所、值班房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把,标识明确。
九、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吸引瓶,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未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
十、病床湿式清扫每天1-2次,一床一套。物体表面(包括监护仪器、设备等的表面)应每天湿式清洁,保持清洁、干燥;遇污染时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擦拭物体表面的抹布,不同患者之间和洁污区域之间应更换,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保存。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床单元应进行终末消毒。
十一、床单、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一人一更换;患者住院时间超过一周时,应每周更换;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更换后的用品应及时清洗与消毒。
十二、被芯、枕芯、褥子、病床隔帘、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污染的衣物。医用织物分类收集、运送与储存、洗涤、消毒方法等参照《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执行。
十三、地面湿式清扫每日2次,遇污染应及时清洁与消毒。擦拭地面的拖把不同病房及区域之间应更换,用后集中清洗、消毒,干燥保存。
十三、餐具、便器固定使用保持清洁,定期消毒和终未消毒。
十四、体温计用后浸泡于500mg/L的含氯消毒液中30分钟后,冲洗干净,干燥保存。
十五、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病人采取相应隔离措施:感染病人与非感染病人分开,同类感染病人相对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单独安置。
十六、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朊病毒、气性坏疽、突发原因不明传染病等特殊感染伤口严格终末消毒,不得进入换药室。
十七、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分类、收集和处置医疗废物,并做好交接记录。
1、认真贯彻执行《消毒管理办法》,做好消毒隔离工作,严防交叉感染,保护病人、工作人员。
2、技术操作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一人一管一针一用一消毒制度。医务人员工作时要着装整齐、清洁,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和口罩,诊疗工作前后要洗手。
3、治疗室空气、地面要定期消毒,必要时随时消毒并做好记录。每一天上班前、下班后都要搞好所有工作场所的清洁工作。
4、无菌器械、容器、器械盘、敷料罐、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消毒液要定期更换。体温计、压舌板用后,应及时用消毒液浸泡。
5、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应做隔离观察处置,尽快作出诊断和转送上级医院治疗。
一、医务人员上班衣帽要整洁,不带手饰、耳环、不留长指甲,下班、外出时应脱去工作服,不许穿工作服进入会议室、图书室、食堂等。
二、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手卫生,操作前应洗手、带口罩、帽子,操作后及接触病人前后均应洗手或用消毒巾、消毒液抹手。
三、地面在没有污染的情况下每天湿拖1~2次,当地面、物体表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时,应使用消毒剂消毒。治疗室、办公室、病室、厕所等应分别设置专用拖布,标记明确,分开清洗,悬挂晾干,定期消毒。
四、每日晨间护理时用湿布套扫床,一床一套(巾),病房内用品(桌、椅、床头柜等)每天擦拭(一桌、一巾、一消毒)2次,病人衣服、床单、被套、枕套保持清洁,每周更换1-2次;枕芯、棉褥、床垫定期消毒,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及时更换;禁止在病房、走廊清点更换下来衣物。
五、病人用过的服药杯应浸泡于含氯消毒溶液中,消毒液每日更换一次。体温计一人一支,每次使用后500 mg/L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由专人负责测量消毒液浓度;使用过的换药用具应先消毒处理,然后进行清洗、灭菌;用过和未用过的物品应有明显标记,严格分开放置。
六、治疗室、换药室、抢救室,特殊病房等,每天进行通风、换气,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1~2次,每次照射时间大于30min,紫外线灯管每周须用95%酒精擦拭一次,并做好记录。每月应做好环境与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工作。紫外线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有记录。
七、医疗用品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各临床、医技科室使用后的器械物品包交由医院供应室集中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一次性使用的医疗用品使用后不再回收,直接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八、凡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物品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能用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器械,应使用低温灭菌或用2%戊二醛浸泡10个小时,容器每周更换一次;干置的无菌容器及持物钳每4小时更换1次。
九、置于无菌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
十、物品放置正确,无菌物品专柜专放,有效期内使用,灭菌包与一次性物品分开放置,标签明显。
十一、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玻璃瓶每周灭菌2次;小包装皮肤消毒
液开启后注明开瓶日期,有效期为7天。
十二、注射、治疗时应铺无菌盘,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最好采用小包装。
十三、换药操作应按无菌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进行,污物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十四、持续使用的氧气湿化液、湿化瓶、鼻导管每天更换一次,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湿化瓶用后消毒,干燥保存;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一次。吸氧管一人一用。
十五、清洁区、污染区要明确区分,治疗车物品摆放合理(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
十六、急救车物品应保证在消毒灭菌有效期内使用(吸痰管、开口器、舌钳、导管、压舌板等),并保持应急状态。
十七、便器的消毒:病房便器用后,有污垢时用清洁剂去污,清水冲净,浸泡于1000mg/L含氯消毒液内30min取出冲洗干净,干燥备用。
十八、当病人疑是患有传染性疾病或多重耐药菌感染时,应就地采取隔离措施,防止院内传播。
十九、口腔科、放射科要求一律使用一次性漱口杯,口腔科牙钻针等须高压灭菌后方可使用。
二十、对麻醉机螺旋管、呼吸气囊、气管套管、吸氧用的湿化瓶、牙垫、舌钳、开口器等使用后应严格消毒灭菌。
二十一、病人出院、转科或死亡后,病房或床单元必须按要求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院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
二、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
三、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密隔离,用过的房间要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必须换衣、帽、鞋并及时消毒处理。
四、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单不准带有血、尿、便痕迹,做到随脏随换。禁止在病房、走道上清点衣被。
五、病室内要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经常通风换气,消除污染。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1次,每次1小时;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用消毒液拖地消毒。
六、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次,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
七、治疗室、病房、厕所等的拖把,应标识清楚,分开清洗,悬挂晾干,每周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八、血压计袖带应每周清洗,特殊污染后随时消毒。听诊器保持清洁,接触病人后及时消毒。
九、弯盘、治疗碗用后及放入消毒液进行预处理浸泡消毒后,送消毒供应室灭菌后再用;体温计用后放入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
十、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进行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其它物品按病室消毒隔离措施执行。
急、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护人员消毒隔离管理要求
1、医护人员上班要衣帽整洁,护士统一佩戴头花,不佩带首饰,穿工作鞋,下班、就餐应脱去工作服。
2、做好预检分诊工作,为防止交叉感染,传染病及疑似传染病人应专室就诊、检查、治疗,并应按消毒隔离常规处理。
3、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衣帽整齐并且必须戴口罩。医务人员为病人治疗、换药处理前后应洗手,每进行一项操作后需用流动水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擦手后才进行下一项操作。
4、严格执行消毒效果监测制度,每月定期做空气及物体表面细菌培养,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cfu/m3。医务人员的手要每月监测一次,细菌总数不得超过10cfu/cm2。并做好相关记录。
二、各室间消毒隔离管理要求
1、严格区分清洁区与污染区。治疗室、换药室、小手术室、抢救室应保持空气流通,每天用紫外线对空气进行照射消毒一次,每次照射时间大于30min,每1-2周用酒精棉球对紫外线灯管进行擦拭一次。
2、每天用清水擦拭台面及物表二次;每天扫地,拖地各二次;每周清洁门窗一次,使用专用的抹布、扫把、拖布,3、当台面、地面受病原菌污染时,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液消毒,作用30min。
4、坚持卫生制度,每周对门、急诊环境进行彻底清洁;定期对空调进行清洁与消毒处理。
三、医疗器械、用物消毒
1、严格执行一次性物品的使用管理制度,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用一消毒,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不得重复使用。同时注意搞好个人职业防护,防止被针头刺伤。
2、碘酒、酒精应密闭保存,每周更换2次,玻璃瓶每周灭菌2次;体温计一用一消毒,浸泡体温计的含氯消毒液每天更换。
3、无菌物品与污染物应严格区分放置,无菌柜应每日进行清洁,无菌物品按日期依次放入柜内,不得有过期物品,所有无菌物品有效期不超过一周,过期应重新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无菌用品应除去中包装,分类码放在无菌柜的防尘良好的柜内。各种备用灭菌包应标志明显,有效期内使用;置于无菌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
不得超过24小时。
4、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5、常用的血压计袖带,每周清洁消毒更换一次,急诊用的氧气湿化瓶及吸氧管每人次—更换,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一次。
6、救护车内应每天进行清洁、担架车床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污染后随时清洁、消毒。运送传染病人后应及时清洁消毒。
7、吸痰装置每次用后清洁消毒,吸痰管每次一更换,吸引管每人一更换。
9、喉镜使用后先清洁再采用2%戊二醛浸泡或环氧乙烷灭菌。
10、诊床的床单、枕套应每天更换,污染随时更换。抢救床、观察床病人转出后病床单位及用物应进行终末消毒。护送病人的车床、轮椅、候诊椅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消毒,污染后随时清洁、消毒。
11、大小便器用后倒掉污物,清水冲净后浸泡于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消毒30min,取出冲洗干净,干燥保存。治疗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室内布局合理,严格区分清洁区、治疗区,标识清楚。
二、进入治疗室工作人员应衣帽整洁,操作前洗手戴口罩,严格遵循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三、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灭菌标记明显,注明有效灭菌日期。无菌包(或盘、盒),小纱布罐,一经打开须注明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无菌盘超过4小时不得使用。
四、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五、碘酒、酒精瓶应密闭保存,标签清晰,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
六、各种注射、抽血,严格执行一人一针一管一用一灭菌(包括皮内注射),操作人员每处置一病人后,必须进行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防止交叉感染。
七、每日各种治疗操作完毕,须进行卫生处置,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台面、治疗车,保持清洁卫生,擦拭用具专用。
八、保持室内地面应清洁、无污物,有专用清洁用具,地板进行湿扫,污染时用含1000mg/L有效氯消毒液拖地。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2次,每次1小时,每月进行环境卫生检测一次。处置室内消毒隔离制度
一、室内布局合理,清洁区、污染区分区明确,标识清楚,设有流动洗手设备。
二、使用后的一次性输液器,针筒等医疗废物分类放置黄色或有明显标识的防渗漏污袋或防刺容器内,封闭运送,做好交接登记。
三、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雾化吸入管道、氧气面罩、吸引器管道、引流瓶等使用后,应在清洁的基础上,耐高温的管道与引流品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不耐高温的部分可清洁后浸泡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内30分钟(遇有特殊感染应浸泡在含有效氯2000mg/L消毒液内30分钟)清水冲净、晾干、清洁干燥,封闭保存备用。
四、浸泡的物品必须完全淹没,管腔灌满消毒液,容器及时加盖,各种浸泡消毒液应保持有效的浓度及时间,定期做好化学监测。
五、治疗车上物品摆放有序,上层为清洁区,下层为污染区,进入病室的治疗车,换药车上应配有快速手消毒液。
六、医疗废物严格分类,并有标识,及时清理。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区分限制区、半限制区、非限制区,区域间标志明确。
二、凡进入手术室人员须更换手术室的衣、帽、鞋及口罩,室内严禁吸烟,外出时换外出衣及鞋。手术病人应更换干净病人服后才能进入手术室。
三、严格控制进出手术室的人员,认真落实参观制度。
四、无菌物品分类放置、标签醒目,每天检查、定期消毒,做到包包监测,确保灭菌效果,物品无发霉、过期现象。
五、手术器具及物品一用一灭菌,耐热的手术器械及物品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内窥镜可选用低温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体低温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
六、麻醉用器具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一用一消毒。
七、洗手刷一用一灭菌。
八、认真落实卫生清洁制度,保持手术室清洁、整齐、有序。
(1)手术室每天彻底清洁一次,术后予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手术床、桌、台、凳、用具、门窗等,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拖地一次;手术鞋一用一消毒。(2)接送病人的平车车轮应每次清洁,定期消毒;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
九、无菌手术与有菌手术应分室进行,原则上先做无菌手术,后做有菌手术,实施特殊感染(气性坏疽、破伤风、绿脓杆菌感染、艾滋病、梅毒等)手术时,严格按特殊感染手术后处理要求执行。
十、及时处理好术后各种物品:
(1)用过的手术器械,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其中感染症病人的医疗器械和物品,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必要时使用一次性物品。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2)用过的布类送洗衣房集中清洗、消毒,晒干再送供应室灭菌。(3)手术废弃物品置黄色有明显标识的垃圾袋内,封存运送,无害化处理。
十一、灭菌监测:每手术包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每月进行生物监测,有记录。
十二、每月进行灭菌后的物品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有记录。
十三、每月对手术室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进行卫生学监测,有记录。
十四、浸泡消毒液每次使用前进行化学监测,浓度符合要求,方可使用,并保存检测记录。
产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产房应布局合理,明确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限制区;分娩室应设三通道(病人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污物通道)。工作人员进入产房必须更衣、戴口罩、帽子及换鞋,非工作人员未经许可不准进入产房。
二、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必须严格分开放置,分娩室的用物、器械、药品、敷料应由专人负责保管;产包敷料包必须在灭菌有效期内使用。持物筒、持物镊、敷料缸、器械盘冲洗用品,每周进行二次清洗、消毒和灭菌并更换消毒液。
三、、产包打开超过一小时,产妇未分娩者,需要重新更换产包,再行接生。
四、使用的氧气湿化瓶、吸氧管每人次—更换,湿化液应用灭菌水。湿化瓶用后消毒,干燥保存;备用的湿化瓶每周消毒一次。
五、产房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1小时,每周六用苍术消毒一次。
六、每日用消毒液浸湿的抹布擦拭全部用具,并用浸有消毒液的拖把,擦地面1一2次。产床每次使用后,应用消毒液抹洗,然后才能重复使用。接生用的臀垫,剃毛刀使用一次性用品.每次分娩结束,应及时整理、清洁、消毒产床,接生后所用物品、器械、敷料应及时处理、更换、消毒,室内通风换气,做好清洁卫生。
七、待产室应保持安静、整洁,产妇入待产室必须更换消毒衣裤和鞋。
八、患传染病产妇入隔离产房分娩,用过的布类、器械,先消毒处理后再分别送洗衣房、供应室清洗消毒、灭菌;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双袋包装),密闭运送,焚烧处理。产妇离开分娩室后,必须对室内所有物体表面、地面及空气进行严格消毒。
十、紫外线强度每半年监测一次,有记录。每月对产房的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等进行监测并做好相关记录。(1)、物品表面细菌少于5个/cm2,(2)、空气培养应少于 200个/m3。
十一、拖把、抹布分区专用,设有标志。母婴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母婴室必须经常保持清洁卫生,每日小扫除,每周大扫除。清洁工作用湿式打扫,卫生工具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分别使用,应有醒目标志、室内不得有蚊、蝇、蚂蚁、蟑螂、老鼠等。
二、正常新生儿室每日通风 2次.每次 15--2O分钟,保持空气新鲜,室温应保持在24℃~26℃,湿度为55%~66%之间。
三、每日用紫外线灯照射,进行空气消毒,每月进行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超过500个/m3。
四、新生儿被服、尿布、洗澡手巾等,以及和其他新生儿所接触的物品,均应严格消毒处理后.方可使用。
五、新生儿床套,每周更换二次,出院后更换被褥,全部物品进行终末消毒。
六、新生儿奶具一人一具,一用一消毒。每次喂奶前,应用消毒小毛巾让产妇拭净乳头、双手,喂奶毛巾专用,每次均要洗涤,并煮沸消毒。
七、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隔离制度,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工作人员必须有严格的无菌观念,上班时必须穿戴好衣、帽,在指定区域更换衣帽、鞋,工作服定期或及时更换,进行统一清洁消毒。上班时间应坚守自己的岗位,不得随意进入其它区域。
二、供应室采取强制通过路线,分为污染区、清洁区和无菌区,物品由污到洁,不准逆行;所有物品均应按照清洁路线和程序进行处理。
(1)、所有回收的医疗器械、均应在接收室分类,在清洗间浸泡、清洗,传染病人使用的器械和物品应专池浸泡,并对回收车进行清洁、消毒处理。
(2)检查各种器械、包布等清洁度是否符合要求,包内物品是否齐全,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要求进行打包。专人检查每个待灭菌包外是否贴化学指示胶带,包内是否放置化学指示卡。
(3)每天灭菌前,按照要求进行B-D试验,装载量及物品摆放符合要求。
三、无菌物品储藏间要求专人管理,进入无菌室要洗手、更衣、带口罩、换鞋;未经消毒灭菌的物品严禁进入此室,已灭菌的物品应有灭菌日期、标志。
四、各种灭菌包必须放置在带有门的储藏柜内,以确保干燥、清洁,减少污染机会。
五、每天坚持下收下送制度,严格区分送物车及回收车的使用,尽量避免灭菌包在运送过程中受到污染。
七、各室保持通风、清洁,无菌区与清洁区门窗、工作台、地板每日用清水擦拭一次,洗涤池每日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清洗一次,各区清洁用具专用,用后消毒晾干。每周对各区进行彻底清洁一次。
八、每日对无菌室、包装室用紫外线消毒一次。
九、灭菌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每手术包应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每月进行;低温灭菌应每锅进行生物监测;灭菌器新启用和维修后进行生物监测,合格方可使用,均做好相应记录。
十一、每月对无菌区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无菌区、清洁区的空气以及灭菌后物品的监测,并做好相应记录。
十二、浸泡物品的消毒液在每次使用前必须进行化学监测,浓度符合要求,方可使用,要有监测记录。
十三、对压力容器等定期进行检测和校正,有记录。口腔科的消毒隔离制度
一、保持室内清洁,定期进行空气消毒,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二、对每位病人操作前后必须洗手;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帽子,必要时配戴防护镜。
三、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四、凡接触病人伤口和血液的器械(如高速涡轮机钻、车针、扩大针、拔牙钳、挺子、凿子、手术刀、牙周刮治器、洁牙器等)每人用后均应灭菌;常用口腔科检查器、充填器、托盘等每人用后均应消毒。
五、器械尽量采用物理灭菌法灭菌,配备快速压力蒸汽灭菌器;如使用化学灭菌剂,每日必须进行有效浓度的测定并记录。
六、做好消毒监测工作,每月对治疗室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灭菌后的器械进行生物学监测一次;每季度对消毒后的器械进行生物学监测一次,并做好记录。
八、局麻药应注明启用日期与时间,启封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现用现抽,尽量使用小包装。
九、印模、蜡块、石膏模型及各种修复体应使用中效以上消毒方法进行消毒。
十、使用后的敷料、一次性物品等按医疗废物分类处理。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一、工作人员进入工作区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接触检验标本时,须戴手套;接触特殊,或具有烈性传染性的标本时,还须穿隔离衣、胶鞋、戴口罩,并随时更换,及时进行消毒灭菌。非工作人员不得进入实验室,进修生和实习生要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工作。
二、工作人员每天结束操作后应按照手部清洁与消毒指征,认真洗手,用专用清洁毛巾或擦手纸擦干手,每天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一次。
三、检验科应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1)清洁区应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湿式清洁台面、地面1次。
(2)半污染区、污染区在每天开始工作前和结束工作后,台面、地面应用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1次,若发生标本外溢、溅泼于表面,应立即用消毒液消毒,用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过污染表面,保持30min~60min,再擦,各区清洁用具不能混用。
四、空气消毒可采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处理。污染区内明显产生传染性气溶胶的操作,特别是具有呼吸道传播的高度传染性微生物的操作,应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五、器材的消毒 所有直接或间接接触过临床检验标本的器材均视为具有传染性,应消毒处理。
(1)金属器材 小的金属器材如接种环,可采用酒精灯烧灼灭菌,较大的金属器材可用2%碱性戊二醛溶液浸泡2h后,洁净水冲洗、沥干,再用干热或压力蒸汽灭菌。
(2)玻璃器材 采集标本的器材如玻片、吸管、玻瓶要做到一人一份一用一消毒。污染的吸管、试管、滴管、离心管、玻片、玻棒、玻瓶、平皿等,应立即浸入1000mg/L含氯消毒剂中浸泡4h,再清洗干净、烘干;接种培养过的琼脂平板应压力蒸汽灭菌30min,趁热将琼脂倒弃,再刷洗;用于生化检验或免疫学检验者,刷洗后浸泡于重铬酸钠-浓硫酸清洁液内24h,彻底冲洗,最后用蒸馏水冲洗3遍,沥干,烘干;用于微生物检验者,吸管一端应塞少量棉花,管或瓶应有塞,再用牛皮纸包好,可用干热或压力蒸汽灭菌。
(3)塑料制品 一次性使用的塑料制品如一次性注射器等用后应按医疗废物分类,集中无害化处理;一般血液学反应等非一次性使用过的塑料板可直接浸入2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2h~4h后,洗净再用。
(4)橡胶制品、纺织品等非一次性使用的受污染后,可浸入消毒液中泡30min,清洗后晾干,必要时再用压力蒸汽灭菌。一次性物品使用后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处理。
(5)贵重仪器 显微镜、酶标仪、冰箱、培养箱等局部受到污染,用2%碱性戊二醛溶
液擦拭。离心机内因离心管破裂而液体外溢,应用2%碱性戊二醛溶液擦拭消毒。
6、废弃标本及容器的消毒处理
(1)废弃标本如尿、胸水、腹水等每100ml加漂白粉5g,搅匀后作用2h—4h倒入厕所;痰、脓、血、粪等固形标本,加两倍漂白粉拌匀后作用2h-4h;若为肝炎、结核者作用时间延长至6h后倒入厕所。
【病房一般消毒隔离制度】推荐阅读:
病房毒麻药品管理制度06-03
医院病房文化09-13
病房宣教建议09-30
病房管理5s计划06-11
病房护理管理论文10-13
示范病房服务措施10-21
病房火灾应急演练方案11-16
创建护理示范病房的想法09-20
护理病房环境管理总结09-21
ccu病房实习心得体会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