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德育论文感悟大学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德育论文感悟大学(精选12篇)

大学生德育论文感悟大学 篇1

摘要:进入大学两年以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我们应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未来有一个清晰的规划。从刚开始的兴奋好奇、茫然无知,到现在的沉着稳重,这些变化都是我们一段重要的成长历程。此时我们应该总结已往,反思现在,筹划将来。

关键词: 学习态度 长远目标 综合素质

一、回顾昔日;

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中有这样一个不朽的发问“人的一生应当怎样度过?”,此时我也想问一个类似的问题“大学四年应当怎样度过?”现在两年的时间已经转瞬即逝,两年或许很短,也可以很长;或许很难忘,或是不堪回首。但俗话说“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或者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所以我们此时有必要回顾过去,反思现在,规划未来!

记得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就开始向往大学,幻想着大学里的生活:没有父母的唠叨,老师的督促,同学的竞争,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上课,下课简直就是一个快乐轻松地循环,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就在这快乐的幻想中,急切的盼望中,开学了,来到了属于自己的大学。刚开学的那几个星期,感觉大学生活和自己所期待的几乎一样,同学们都是来自四面八方,你说说你,我也谈谈我,而且学校有许多社团等着你加入,也有各式的活动期待着你参与,不时还有这个讲座,那个报告,我想着也许就是接下来的大学生活。就在自己快乐的享受大学生活的同时,转眼一个学期结束,第二个学期也很快像白驹过隙一样。现在猛然回头自思量,我感觉大一无非就是赶抄作业、考前突击、同学远聚、交友逛街。不知现在大一的同学是否循环着同样的周期,不知有多少人开始觉悟!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真是天真,目光短浅,那样的生活终究不是自己想要的,也不希望这样无聊循环下去。慢慢地自己也感觉腻了,玩过之后就是空虚,或者自责,自己的成绩也在下滑,当初的雄心壮志不知早已被抛那个角落了!回顾这些被自己抛弃的时光之后,我觉的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在后续的学习中只可告诫自己:

1)计划明确,目标长远;

大学虽然时间多,考试也少了,也自由了,但是追根究底它是一个学习的地方,是一个充实完善自己的宝贵场所。这里有设施齐全的教室,图书馆,有谆谆教诲和令人尊敬的老师。我们应该尊敬自己的选择,从现在开始给自己立即建立令自己向往的学习目标。既然选择了就为之不懈奋斗,暂时的失败并不影响最终的成功!

2)积极而激励的态度。这对我们明确目标是必不可少的,即使面对挫折也会重新振作,把自己的努力,决心全力以赴的对准我们的目标。3)认识到自己的责任。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的到在学校学习也是一种责任。

4)全面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文化修养。大学里有多种专业,各类图书,我们应该多抽时间阅读。我曾经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个大学生四年下来至少应读600本书。

二、反思现在;

现在,大二是承前启后的一个学年,我想每个专业在大二都会开设专业基础课。(本专业就不用说了)因此不管是为以后更深入学习专业还是考研,都是非常关键的、宝贵的一年。我记得这学期第一节“毛邓三”课上,靳老师就非常高兴地(有几个同学已经考上了)动员说“如果谁准备考研,现在就开始着手准备搜集资料了。”然后对我们分析了考研的优点及可能性。大部分同学都听得很兴奋。无论是否考研,我们都应该努力学习,可以借助考研促使自己更加努力学习,即使没有考理想,过程也是难忘的、充实的,也比别人多学许多知识。

这学期来明显可以看到许多同学都静下心来学习,学习气氛明显好转。就我而言,我坚持不旷一节课,课堂上保持积极活跃,独立完成作业,把这学期的课学的扎扎实实,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但还有一些(亲爱)的同学在抄作业、在旷课,在扰乱课堂纪律,依旧是浑浑噩噩(用词有点重,但只能想到此词),老师,导员也在发愁。我们应该知道,使自己优秀的途径可能有很多条,只要我们朝着自己理想的目标前进。有些同学在大学期间做兼职,带家教甚至是在学习期间,一些人经常上自习上课不不认真听讲,有人天天忙别的而考试前加班,有人上课效率高平时就发展自己的爱好,但最后考试的成绩也不错,而往往评奖评优都是以最终的成绩说话,又会使很多同学发牢骚。我个人认为:抱怨是没有用的,不要抱怨学校,挑剔老师,保持一颗平常心最重要,社会现实中同样充满了竞争和不平等,这是一个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他们看中的是成绩或名利,而不在乎过程,最后的成绩可能还会很高,这也是人家的运气和能力,但是考完试之后呢,除了得到个孤独的数字之外很快就忘记内容了;而那些怨气最大的同学往往就是那些踏踏实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他们称我们为“死学”,玩命的学。不要紧,保持一颗平常心,我们在每学习一本书的时候都有自己的切身体会,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而这个乐趣恐怕他们是没有机会尝到的,你想想晚上天黑黑的,你从自习室里出来的那份充实的喜悦以及和知己们谈论你的发现时快乐,都是他们无法体会的。这样逐渐积累,等到毕业时,你就会感到自己特别丰富,特别充足,这四年使你产生过各种感悟,至于考研那只是水到渠成,而他们只是具有一个华丽的外罩。一个是金玉其外的形式美,一个是满腹经纶的内在美,你应该知道怎样选择!

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觉得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把握住本学年:

1)明确学习任务,培养自信。上面提到过学习目标,但是应强调平时学习中应适时明确目标,这样才不会远离主线、思想分散。正所谓“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最终的成功就是平时的小成就汇集而成的。另外就是培养自信,引用一句话就是“不自恃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立者也”,相信这世界非你不可!

2)摒弃旧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包括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我们有许多习惯是对自己的纵容养成的,比如:迟到、上课讲话、自言自语,过分“参考”别人作业。总之,这些都是我们学习之路上的绊脚石!3)合理安排时间。我们有时在抱怨时间紧,周末还要做实验。其实这是庸夫之怒,为什么有时间对着书发呆、看什么比赛、玩手机。其实实验不就一两个小时,还是老师精选的(我们应该怀着感激的心去做)。因此,我想在面对这么多课程时因合理地安排时间,有效地利用时间。

三、未来规划;

怎样利用大学四年来塑造自己,提升自己的价值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追问的。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做好学习规划、职业规划、修身规划。实际上,我们接下来遇到很多问题,例如:考研、择业两个人生大问题。我们大学生活确确实实是丰富多彩的,对于不同的同学对这些问题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我想要强调的是:不管你怀有何种理想或梦想,你想要它成为现实的话,那么你要先计划好,然后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准备实现它的各种条件,不要盲目羡慕别人,不要对一些事望而却步,记住,天下事都是计划然后做出来的!

所以,接下来以下几点应该也别注意: 1)首先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扎实,至少做到各科都是优秀的合格学生; 2)全面提升个人素质,抓住剩下的宝贵时间汲取文化知识。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是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奋斗方向;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为眼前的不良现象所干扰,全力以赴的向目标奋斗!

回顾过去的大学时光,我首先要感谢所有为了我们的成长而辛勤耕耘的教师们,曾经一同学习、和生活的同学们以及关心我、帮助我的朋友们,因为你们才使我的大学生活过的不但丰富多彩而且更加充实!大学四年使我们人生中宝贵的四年,也是我们青春中的黄金四年。我们应该如何度过,我想现在大家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了。希望每个人都能把握住这珍贵的青春!

2009-5-30 参考文献:

大学生德育论文感悟大学 篇2

体验是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亲历各种实际现象, 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 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俗话说得好, 听过的容易忘记, 看过的印象不深, 唯有体验过的才难以忘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 教师通过现场创设体验情境, 让学生完成体验的过程, 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探索中实践体验, 变枯燥的说教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 变深奥的教育内容为无形的渗透与正面的激励, 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 使学生心灵有所感悟, 使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 外化为相应的行为规范。如“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课, 课中教师带学生做了一次体验活动, 让大家把教科书拿出来, 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们很快就做到了。这时教师要求大家不能用手, 把书翻到指定的页数, 学生尝试着各种办法, 有的用嘴来翻书, 有的用下颌, 还有的用胳膊肘儿, 学生累得满头是汗, 快的要几分钟, 慢的要十几分钟。这时教师相机说, 翻书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动作, 大家几秒钟就可以做到。可是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 我们却用了十分钟左右。大家思考一下, 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 如果肢体不健全了, 还会那么容易吗?残疾人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体验过后你的感觉如何?一名学生这样说, 以前我没有感觉到残疾人生活会很困难, 以为不就是缺个胳膊少个腿儿吗, 有什么难的呀!今天的体验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失去双手的结果有多可怕。今后我一定尽力帮助那些残疾人, 也要保护好自己。通过体验, 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实际的体验比语言要更生动, 更有说服力, 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 有的是渐渐的领悟, 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在德育实践活动中, 常常出现“活动有余, 思维不足”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显性的行为活动, 如让学生去调查、访谈、查找资料、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等, 而忽略了学生隐性的思维活动, 导致活动流于形式, 为“活动”而活动, 出现“活动”后无思考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 营造安静的空间来思考, 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 促成他们的静思、质疑、灵感和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活动, 促进学生由“感”而“悟”。如“团结就是力量”主题班会课中, 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极大冒险》中的片段。影片中雪橇犬为了救同伴, 分工明确, 统一行动, 成功捕获小鸟, 在都很饥饿的情况下, 把食物让给受伤的雪橇犬, 最后使同伴一起获救。教师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给学生必要的语言引导, 学生不只被雪橇犬的行为而感动, 而且有所感悟。于是, 教师提出了思考的问题:如果我是那条受伤的雪橇犬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是它们当中的一员我会做什么?放弃同伴可能是最好的办法, 你同意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讲出了自己成长中的经历, 一步步意识到影片中的情节是实际生活的升华, 深刻地感悟到:雪橇犬能做得那么好, 何况人呢!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学生的感悟使活动获得了提升, 达到思辨层面的境界, 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发展, 让活动达到了较高境界。

大学生德育论文感悟大学 篇3

体验是指学生在生活环境中去亲历各种实际现象,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人、事、物、境中所含的各种因素,再通过情感催化达到提高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实施行为教育的目的。俗话说得好,听过的容易忘记,看过的印象不深,唯有体验过的才难以忘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现场创设体验情境,让学生完成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兴趣、求知、探索中实践体验,变枯燥的说教为心灵的沟通与情感的交流,变深奥的教育内容为无形的渗透与正面的激励,在浓郁的教育氛围中,使学生心灵有所感悟,使思想道德教育的丰富内涵内化为学生自身的道德品质,外化为相应的行为规范。如“关爱残疾人”主题班会课,课中教师带学生做了一次体验活动,让大家把教科书拿出来,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们很快就做到了。这时教师要求大家不能用手,把书翻到指定的页数,学生尝试着各种办法,有的用嘴来翻书,有的用下颌,还有的用胳膊肘儿,学生累得满头是汗,快的要几分钟,慢的要十几分钟。这时教师相机说,翻书是一个非常容易的动作,大家几秒钟就可以做到。可是在失去双手的情况下,我们却用了十分钟左右。大家思考一下,生活中对于我们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如果肢体不健全了,还会那么容易吗?残疾人都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呢?体验过后你的感觉如何?一名学生这样说,以前我没有感觉到残疾人生活会很困难,以为不就是缺个胳膊少个腿儿吗,有什么难的呀!今天的体验活动让我体会到了失去双手的结果有多可怕。今后我一定尽力帮助那些残疾人,也要保护好自己。通过体验,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残疾人的困难;实际的体验比语言要更生动,更有说服力,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容易。

感悟是指人们对特定事物或经历所产生的感想与体悟。真正的感悟来源于人们的亲身经历与感受,有的是渐渐的领悟,有的则是瞬间的开悟。正是不断的感悟使人们对人生、对事物以及对世界的看法发生改变。在德育实践活动中,常常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的现象。原因是我们更多地关注了看得见的显性的行为活动,如让学生去调查、访谈、查找资料、考察、社会宣传、公益劳动等,而忽略了学生隐性的思维活动,导致活动流于形式,为“活动”而活动,出现“活动”后无思考的现象。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营造安静的空间来思考,要给学生提供思辨的机会,促成他们的静思、质疑、灵感和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要引导学生适时地反思、评价自己的活动,促进学生由“感”而“悟”。如“团结就是力量”主题班会课中,教师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南极大冒险》中的片段。影片中雪橇犬为了救同伴,分工明确,统一行动,成功捕获小鸟,在都很饥饿的情况下,把食物让给受伤的雪橇犬,最后使同伴一起获救。教师在观看影片的同时给学生必要的语言引导,学生不只被雪橇犬的行为而感动,而且有所感悟。于是,教师提出了思考的问题:如果我是那条受伤的雪橇犬感受是什么样的?如果我是它们当中的一员我会做什么?放弃同伴可能是最好的办法,你同意吗?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讲出了自己成长中的经历,一步步意识到影片中的情节是实际生活的升华,深刻地感悟到:雪橇犬能做得那么好,何况人呢!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里就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更美好!学生的感悟使活动获得了提升,达到思辨层面的境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个性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得到发展,让活动达到了较高境界。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注重过程中的体验目标和感悟目标的实现。关注那些在过程中非预设性、不确定性、动态性的体验、顿悟、灵感和不断产生的新的体验、新的观念、新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经历,在经历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不断丰富和深化学生的认知程度,启发和引导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和做事的道理,这样的德育实践活动学生才会更喜欢。

E-mail:114153580@qq.com

大学生军训感悟 篇4

我们每天的训练内容非常的简单,不过是原地转法、跨立、立正、齐步走、正步走之类的动作。但我却从中体会到很多有益的东西。就拿第一天的军训来说,每个动作看似简单,一开始我们却什么都做不好,非要在教官的反复督促下才能做出个型来。由于我们长期的缺乏锻炼。半天下来就有人嚷嚷腰酸背痛了、下午,很多动作都做到稀稀拉拉的不够整齐,队伍还时不时传出来说笑的声音,我们就像一盘散沙,各自训练各自的。毫无集体荣誉可言。我不禁暗想,我们这哪里像一个集体呢?照这样下去,肯定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由此,我开始对团体两个字有了深刻的理解。为了一个整齐划的目标,大家只有听从指挥,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充分发挥集体优势,否则,所有努力和汗水都会付之东流的。

第二天,整体训练的情况有所好转,大家也渐渐习惯了军训生活,齐步走、正步、跑步都有了很大进步。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大家团结一致的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每个人端正了态度,能够认真投入进去,因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由此我想到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每个人在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时,一定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充分信任团队并能超越自己。,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其次,这些进步和教官的辛勤指导是分不开的。一个人自身的素质固然重要,正确的指挥也是非常必要的,这就是指挥者的魅力所在。只有指挥到位,才可以事半功倍,否则就会事倍功半了。

尽管军训只有短短的七天时间,我们却可以一改往日的慵懒,投入到紧张有序的训练中去,感受到超越自己的快乐。军训不仅培养了我们坚强的品格。也增强了我们不断超越自己的勇气,使我们懂得了责任感的重要,更加强了我们的团队意识,我相信以后的工作,生活中不管从对待生活的态度上、意志力上还有思维模式上,我们都受益匪浅!

回想起这短短七天军训的日子,一种潜藏在心中已久的感受便油然而生。的确,军训是辛苦的。但却辛苦的美丽,辛苦的动人。辛苦的让人难以忘怀。在军训时,我们和教官在阳光中同甘共苦,他们对每一个动作的要求严格,一发现我们的

动作不规范,不到位,便细心的给我们讲解,纠正我们的错误,争取让我们把每一个动作做好。尤其是站军姿时,我们双肩酸痛,双腿麻木,让我们真正的体会到苦和累。但我们不需抱怨它的苦难,它的辛苦和劳累,是在磨练我们像树一样坚挺向上,不屈不挠的意志,它带给我们一个尊严,一种力量,一种不向任何权势卑躬的品质。正所谓人生苦短,年轻时不吃点苦,受点累算什么。俗话说:“不经历风雨,何以见彩虹;没有一份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它教会了我们怎样去面对今后的挫折。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用心去发觉,便能感觉到此次军训活动既磨练了我们坚强的意志,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我们的团队意识,增进了我们大家之间的感情,提高了我们大家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凝聚力,又改善了我们的精神面貌,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团队精神,为今后出国工作奠定了鉴定的文化基础和扎实能力。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如果梅花没有傲立霜雪的勇气,就不会成为残酷冬日里的一道靓丽风景;如果人没有经历挫折磨难就不用拥有坚强。能经历磨练才证明坚韧,能经得起挑战才说明勇敢,能跨过挫折才能展示成功。在每一个军训的日子里一二三四,一二三四像首歌,在每一个军训的日子里。我们要个要求自己,积极改善自己,彻底反省自己。我相信每个参见此次军训的同志,都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情,没有更多的言语,因为再多的言语也表达不出我们内心对军训的感情。

横看成岭侧成峰用这一句话来形容军训的多面性是再好不过的了。军训是个用不同意义的集合体,不同的生命有着不同的认识。面对军训,勇者说:“军训是一次挑战,是一次锻炼意志的机会”。弱者说:“军训是魔鬼,在折磨着人。”教官说:“军训是服从,服从再服从”。面对军训,潮水说:“军训要有敢于同岩石拍击的勇气”。蜜蜂说:“军训要团结向上的力量”。大树说:“军训就是再苦再累也要为大地撑起一方绿茵”。花蕊说:“军训是最美丽的绽放”;夕阳说:“军训就是再短再渺小也要散发出最灿烂最辉煌的光芒”这些都是我们所要学习的 在这七天的军训过程中,从“站军姿”、“向左转、向右转”、“行进立定”、“步伐变换”这些具体训练项目中,给予我很多启示。确实让我收获不少,感慨颇多。其实,一个人的年龄并不是工作和生活的障碍,好的心态才是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军训,让

我感悟到,时至青年的我,如何去面对生活和工作,如何用智慧去工作!“站军姿”,不仅要求我们拥有铁的纪律,还要求我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行进立定”展现的是我们的团队作战意识,一个团队只有互相配合步调一致,才可实现目标,作好工作;而“步伐变换”又告诉我们,只有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作到万无一失。“向左转、向右转”,讲求的是配合与协调,一个团队不仅要有配合,还要配合好,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范文网【】

“稍息、立正”是一个军人最基本的东西,也是我们在军训中做得最多的动作。军训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做人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要守规则,接受约束。细想一下,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的。在家有家规,在单位有制度,在社会上有国家的法律。你若违反了这些规则,你将受到惩罚和制裁。所以不论我们处在什么地位,从事什么工作,都应该养成自觉遵守规则,自觉接受约束的习惯,决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视规则于不顾。

大学生军训感悟 篇5

我真的感觉到了自己的缺点,感谢军训这次的训练就是在提高我的优点,改善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担心在训练的时候能不能坚持下去,我反而不担心,经过了一开始那几天的训练我就发现了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我觉得这对我来说一种累赘,我一直都很担心自己能不能纠正这些,整个军训的过程是那么的幸苦,但是对我来讲能够把这邪恶不足之处一点点的弥补上真的非常开心,现在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不管今后的有多么多么的缺点,一定要善于发现,要让自己对这些问题产生积极的应对之策。

训练有苦有累,每当我在军训当中产生后退的心理的时候,望着周围的同学脸上那股子毅力我就又打起了精神,这就是一种团队的气氛吧,总是不由自主的让人坚定起来,鼓足的勇气,我也适应了训练,十几天的训练结束大家都轻松了下来,可是在最后一天的时候,我还是看出了很多同学的不舍,或许这也是一种军训的魅力。总是让人流连忘返,我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我觉得做好一件事情一定要从多个角度出发,这次军训我也在给自己时间消化,毕竟是十几天的时间,当然以后的生活当中我也会继续加油的。

大学生新任职感悟 篇6

中的各种不适应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自己下队任职已经三周时间。自己的身份由一名地方大学生蜕变成了一名基层消防警官,自己的职责由单纯的遵守学校纪律转变成了如何做好一名基层指挥员,自己的任务由勤奋学习,勇于实践转变成了每日执勤、训练、工作、学习。每当诸多重要的工作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很多的时候我们出现了迷茫,不知所措,令人头痛的状况。这些不适应不仅影响了我们心理健康,而且还影响了我们的正常工作、学习。结合自身,本人总结了一下三点不适应:

第一,思想不适应。虽然经过了一年的入警培训和当兵锻炼,思想已初步具有军人的意识,但那种自由散漫的生活作风仍依然存在。思想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在不能严格遵守《条令条例》等一系列部队的规章制度。自己以前总是认为基层是“天高皇帝远”,有人管没人问的地方,做任何事情都可以随便一点,将《条例条令》的内容抛之脑后。思想上没有把部队管理教育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认为只要管好自己的车,管好自己的人便万事大吉,严重缺乏执勤战备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上的漠视是对自己职责的一种不尊重,是对自己使命的一种亵渎,是对部队纪律的严重挑衅。第二,身份上的不适应。大学时代,自己只需要做好一

名学生,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就可以,而今天的我们上有领导的重托,下有基层官兵的期待。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身上担负的责任的转变。这种神圣的职责包含了上级对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任,下属对自己殷切的期待。上级希望自己能高效、快捷的完成交给的任务,下属希望跟着自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想到这些情况,自己倍感压力。这种压力有好的一方面,也有不好的一个方面。不好的一方面,压力来了,包袱有了,前进受阻了;好的一个方面,它迫使我们要管理好这支队伍,不仅要管好,还要带出自己的特点和特色,将这支队伍变成一支让国家和人民放心的队伍。身份上的转变同样意味着思想上的转变。生活中,自己可以做战士的知心朋友,无话不谈,但工作上一定要严肃认真。任何问题都要按原则来,按程序走,违背原则的事情坚决不做。

第三,职能使命上的转变。学生时代,我们以学习文化知识为第一职能,而进入消防部队,灭火救援和处置重大灾害事故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成功的完成这项工作是我们的义务,是我们使命所在。职能使命也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消防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科目,研究消防操法、战术将是我们学习的主要内容。任务职能的转变要求我们由一名被管理者向一名管理者转变,这种转变要求我们拥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更好的业务素养,更强的体魄。

如何放下包袱,快乐前行,我认为应该做好以下三点:

一,抓思想,重认识。思想认识上的统一是基层部队完成各项任务的保障。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把思想工作放在首位。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对整个中队将起到重大的引领作用,也是我们大学生干部现阶段工作的重点,也是今后工作应该把握的方向。我们应该把能不能认真学习《条令条例》,遵守《条令条例》作为检验思想工作的试金石。思想认识水平提升上去了,工作就好开展了。

二,勤思考,知不足。作为一名新干部,我们要经常思考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总结工作的得失,提取有用的经验。本人认为每日三思,对新任干部成长十分有利。一思做人修身。基层干部做人第一,做事第二。一个合格的基层干部要做到“慎独则心泰,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思诚则神钦”,这样才能保障完成各项任务;二思体能素质。良好的身体素质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先决条件,也是对基层干部的客观要求;三思业务素养。良好的业务素是消防事业的根本要求。它在外表现为消防官兵能“打赢大仗,打赢恶仗”,能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对内表现为能和战士一起严格遵守《共同条令》。

三,多请教,善学习。古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针对消防涉及领域多,涉及面宽的特点,我们一定要抱有“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去钻研。古语云“学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刚迈入警营的我们,低头可向老班长、老士官学习,抬头可向大队参谋、支队干事学习。老班长、老士官灭火救援经验丰富,器材操作娴熟,带兵管理有道,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很多新任职的大学生干部对防火、政工相对陌生,下队之后课余时间相对充足,可以抽出时间去学习其相关知识。勇于尝试实践,是时代给我们大学生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我们要抓机遇,迎难而上,完成时代交给我们的任务,担起时代交给我们重任。

大学生德育论文感悟大学 篇7

(一) 大学生德育的边缘化

首先, 从专业领域来看, 现在的高校教育更多注重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训练, 而忽视了专业精神、专业的历史发展、专业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等人文知识的传授, 导致大学生职业道德意识的淡薄。理工科学生缺少人文精神, 人文科学生缺少科学精神, 表现为技术化的单向度发展。医生缺少医德、教师缺少师德等, 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 虽有自身及社会多方面的影响, 专业精神的缺失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 从公共课程设置看, 大多数的高校主要从思想意识形态教育这个角度进行公共课程的选择, 把政治教育置于首位, 忽视了德育的相关课程。上课模式也大多采取简单的说教与灌输, 学生相当排斥和反感。这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独立精神的培养十分不利。

(二) 大学生德育功利化

首先, 表现为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功利化。现代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机制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以现实利益和功效价值为标准, 把物质利益作为审视自身思想和行为的标准。他们的学习动机功利化倾向严重, 过于重视学习社会上热门的专业知识, 却忽视了基础学科知识, 而且还有部分学生只为应试去学习理论知识, 忽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缺乏创新意识。

其次, 表现为高校德育内容以及目的的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利益法则也深刻地影响了高校德育工作。当前许多高校的德育仍然局限于强调理论知识和基本行为规范的传授, 缺少对大学生生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德育内容和方法, 与时代发展严重脱节。许多大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信仰缺失、理想缺乏, 道德选择能力明显不足。

(三) 大学优秀德育教师团队匮乏

高校德育的成效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只有不同层面和学科的教师共同努力, 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组建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素质及道德素质较高的教师团队, 才能全面提高大学德育工作的水平。

然而, 一些高校缺少一支道德境界高、工作能力过硬的优秀教师团队。许多大学教育工作者不能认识到德育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教育活动, 不仅需要专门的德育老师, 也需要学科教师在日常的德育教育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德育思想和方法。部分教师认为德育只是政工干部的职责, 只是注重抓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长此以往, 大学德育必然走向可有可无的境地。

二、《中庸》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一) 以“知、仁、勇”为德育课程的内容

在儒家理论道德体系中, 有一系列的德性范畴, 如仁、刚、简、温、勇、恭、知、宽等。《中庸》一书提出了“三达德”的道德范畴纲目, 突出了知、仁、勇在儒家理论体系构建中的基础地位。

子曰:“好学近乎知, 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 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 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 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孔子所提倡的中庸实际上是一种道德的中庸, 表现为一种内在的品质或品德。孔子贵仁, 提出了一个以仁为核心、仁礼结合的伦理学说。而中庸人格首先表现为仁、礼的统一。“成己, 仁也;成物, 知也”。完善自我, 是仁的表现;成就物之性, 是智慧的体现。“唯天下至圣, 方能聪明睿智”。天下仅有圣人, 能够做到聪明睿智。仁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爱人, 成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价值。仁以孝父敬兄为先, 又扩大为泛爱众, 即爱父兄以外的其他成员。仁作为内在的德性和礼作为外在的规范, 各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和价值。

在以仁作为中庸至德性的人性根据后, 孔子进而提出了要达到这种至德性还需具备的两个要素:知和勇。知, 首先表现为一种理性的能力。“未知, 焉得仁?”没有这种理性的能力, 就无法达到仁, 自然也就无法做到中庸。孔子之中庸强调时时用中, 事事合理, 这就必然要求一种理性的认识能力。至于勇, 可以视为意志的品格, 它首先具有自主选择的功能, 还表现为一种勇往直前的坚韧毅力。孔子之中庸, 是仁、知、勇的统一, 并且也只有将三者统一起来, 才能成就中庸人格。

(二) 以“尊德性而道问学、慎独与固执”为德育途径

“尊德性而道问学”是《中庸》中极高明的一句话, 也是《中庸》所主张的德育途径。德性即近代所谓理性, 问学即接受前人的经验;“尊德性而道问学”, 兼重理性与经验。“尊德性”与“道问学”是何种关系, 在“至诚”这条路上又处于何种地位, 《中庸》并未给出直接的回答。朱熹认为“尊德性”是指存心养性的道德修养, “道问学”是指格物致知的道德学习。从这个理解上来讲, 我们可以认为“尊德性”是“道问学”的最终目的, “道问学”是“尊德性”的手段, “至诚”之路需要二者的兼顾和统一。

“中庸”之道既是最高的道德标准, 也是普遍的方法论原则。孔子提出“中庸”, 就是把它作为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原则。而“慎独与固执”是中庸所主张的德育方法。“慎独”最早出于《中庸》, 是子思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 为自我道德修养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修养方法。“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莫显乎微, 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是一种自我反省, 时刻警觉地鞭策自己, 将不良状态扼杀在萌芽阶段。真正做到慎独, 不只是掌握了修身以道的方法问题, 更是真正认识到修身以道的意义、端正修养动机的问题。也可以说, 慎独不仅是一种修养方法, 也是一种道德境界。

“固执”是另一种德育的方法。“诚之者, 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意思是要想达到至诚的境界就要择善, 省察内心, 以保证自己始终处于明觉的状态, 同时人们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面对各种诱惑和干扰, 要择善固执, 以实现诚的境界。

(三) 以“至诚、中和”为德育理想境界

《中庸》说:“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 久则征, 征则悠远, 悠远则博厚, 博厚则高明。博后, 所以载物也;高明, 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宇宙间的至诚之德是没有终止的, 因而, 人们追求至诚之德意识是没有止境的。只有向着至诚的方向不断地努力才能达到博后、高明、悠远的境界。“诚”的最高境界不是“成己”, 而是“成物”。“成者, 非自成而己也, 所以成物也。成己, 仁也;成物, 知也。性之德也, 合外内之道也, 故时措之宜也。”

在儒家看来, 宇宙与个体本是息息相关的整体, 要实现理想的人格就不仅要成就自己, 更要成就万物, 所以儒家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天人, 和内外”。这样, 也就达到了“致中和”的境界。《中庸》对“中和”的解释是:“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中和”是儒家传统的核心思想。“中”实际上就代表了一种天命、天道。而将这种“中和”推之于万事万物, 便是与天地取得了同样的地位, 便可参与到化育万物的过程中。“致中和”的过程, 便是“诚”的发现、认识并实现的过程。

三、《中庸》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的启示

(一) 大学应当重视“知、仁、勇”等传统德育内容

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开放性的特点。部分大学生还没有形成稳定的价值观, 其价值观会随着社会各种思潮和热点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以“知、仁、勇”为内容的大学生德育课程显得尤其重要。

首先, 无论是在学校教育中的专业领域还是公共领域, 都应把握“中庸”之道, 志在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 以“君子不可以不修身”的态度积极主动地转变德育观念, 适应时代的变化, 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信息资源, 发挥当代大学生的自身优势, 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次, 学校应该通过课堂内外的各种途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导学生, 锻炼大学生“知”的理性能力、“勇”的理想品质及“仁”的优秀品格, 使学生在学校知识的学习和社会实践的积累之间达到“中庸”状态。学生并不拘泥于书本知识的学习, 也不仅限于社会实践的积累, 而是在二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使其两者有力结合, 将大学生内心的道德准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求, 在为社会做贡献、为群众服务的实践过程中完善和发展自己, 从而使大学生道德人格在道德选择中不断提升。

(二) 大学德育应当借鉴“慎独固执”等传统德育方法

首先, 从道德他律的视角看, 大学是人才培养的场所, 主要是通过教育教学、管理和环境来实现以德育人、以德服人的目标, 所以在德育课程上“不仅要关注教育者的政治方向、思想观念等意识层面上的问题, 也要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不仅要关注受教育者知识、技能、思维培养, 也要重视受教育者情感、意志、兴趣、需要、信念等个性素质及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正如《中庸》所言:“小德川流, 大德敦化, 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让大学生在文化享受和文化娱乐过程中接受正确的德性引导, 使大学生身心得到陶冶, 性格得到塑造, 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 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侵蚀, 有利于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其次, 除了这种他律机制, 还有一种自律机制, 也就是《中庸》中讲到的“慎独”。早期儒家十分重视道德自觉与自律, 以及道德自觉对于培养人的品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功用。学校要用外在的力量引发学生的内在体验, 从而使学生的他律转换成自律, 这也可以看成是一种“内省”的状态, 内省是个体自觉进行道德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个体不断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 从而使大学生自我道德不断完善。他律和自律是两种不同的约束机制, 两者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二者兼具则相得益彰, 二者分离则造成混乱和失序。因此, 高校德育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加强大学生的德育。

(三) 倡导以“至诚、中和”为教师团队德育认识的理想境界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组织者、传授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古人说, “师者, 人之模也, 无德者无以为师”, “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教师既是社会文明知识的传播者, 也是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因此, 提高广大教师为人师表的道德觉悟十分必要。《中庸》讲:“诚者, 天之道也;诚也者, 人之道也。诚者, 不勉而中, 不思而得, 从容中道, 圣人也。”教师应以一颗“诚”心约束自己, 不为外界利益所诱惑, 自觉接受学生的监督, 用良好的道德形象和渊博的学识取信于学生, 真正做到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大学生, 以广博的智慧吸引大学生, 以高尚的情操与无私地奉献感化大学生, 以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诚信道德风范影响和教育大学生。

参考文献

[1]鲁洁, 王鹏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0.

[2]王国轩译注.大学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 2006.

[3]张玉茹.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4, (1) .

简析《大学》的德育思想 篇8

[关键词]《大学》 德育思想

[中图分类号] G4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58—02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深入研究古代典籍对解决当前公民道德失范现象,以及公民教育改革都有重要意义。[1]p113《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之一篇,后为宋儒二程子及朱熹修订编注始独立成篇。《大学》之书共一千七百余字,短小精悍,被认为是德育入门之书。它通过引用事例、典故等形象准确地阐释了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意义这四个层面的内容。

一、德育的培养目标——君子

道德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人,包括人格教育、情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审美教育等。[3]p7《大学》的德育目标在于培养道德修养极高、处事得宜而又文质彬彬的君子。《大学》通过谈“止”来告诉人们修德应该达到的目标,朱熹认为“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2]p3“止”就是指目标或目的。《大学》首先引用《诗经》和孔子的言论来表达为学修德应有的目的。《诗经·商颂·玄鸟》篇中说:“京都直辖地区方圆千里,这是人民居之地所在。”《诗经·小雅·缗蛮》篇说:“缗缗蛮蛮地鸣叫的黄鸟,栖止于山丘多树的一角。”孔子说:“关于栖止,黄鸟还知道自己该栖止的处所,怎么可以人还不如鸟呢!”[4]p5对于修德最完美的标准的描述是:“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朱熹说:“引此而言圣人之止,无非至善。五者乃其目之大者也。”[2]p5

对于君子的形象,通过反复的描绘与赞美来树立品行高尚并且治学严谨足以为众人之表率的君子形象。首先引用《诗经》里的话说明君子为学修德的形象,“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随后进一步说明人们不能忘怀的君子形象,“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如切如磋”指的是为学时讨论的样子,“如琢如磨”指的是克制自己修养身心的状态,“瑟兮僩兮”说的是做学问时谨慎小心的态度,“赫兮喧兮”指的是做学问时仪态威严的样子,“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是指道德修养达到至善,使百姓不能忘怀的样子。朱熹认为君子形象“引诗而释之,以明明德者之止于至善。道学、自修,言其所以得之之由。恂栗、威仪,言其德容表里之盛。卒乃指其实而叹美之也。”[2]p6这是为所有的为学修德之人树立的表率,让大家都以此为楷模努力学习,加强自身修养。

二、德育的内容——以修身为本

《大学》很注重修身,“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以为“正心以上,皆所以修身也。齐家以下,则举此而措之耳”,又说“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本,谓身也,所厚,谓家也”。[2]p4意思是修身做不好而能在其他方面做好是不可能的,自己的家务管理不好而能在其他方面有所作为是从来没有的事。

要想做到修身,首先要做到诚意。所谓“诚意”就是“毋自欺”,朱熹解释为:“自欺云者,知为善以去恶,而心之所发有未实也。”[2]p7因此“毋自欺”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能够明辨善恶,心里所想与自己所做的事一致,做到实事求是。“诚意”的具体做法是“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就是要像厌恶恶臭气味、爱好美色那样真实自然。[4]p3要做到内外一致表里如一而“毋自欺”,最关键的是在做他人不知道而自己一个人知道的事情时,小心谨慎内外如一,因此“君子必慎其独”。小人独处与君子做法相反,“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朱熹说:“此言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搑之,则是非不知善之当为与恶之当去也;但不能实用其力以至此耳。然欲揜其恶而卒不可揜,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则亦何益之有哉!此君子所以重以为戒,而必谨其独也。”[2]p7因此“诚于中,形于外”,内心的真诚都会表现为外在的行动,君子独处必须慎戒。君子慎独,表里一致,品行高尚,就做到了“诚意”。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朱熹说:“言富则能润屋矣,德则能润身矣,故心无愧怍,则广大宽平,而体常舒泰,德之润身者然也。盖善之实于中而形于外者如此。”[2]p7

意诚而不自欺,而后可以做到心正,心正而后可以做到身修。意诚和心正的根本都是为了身修。《大学》首先论述正心之难,其实也是做到正心应该用力的地方,“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2]p7如果做不到合理约束自身的“忿懥”、“恐惧”、“好乐”、“忧患”等感情将无法做到心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p7心有不正,“则无以检其身,是以君子必察乎此而敬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2]p8要修身必须做到正心。

三、德育的方法——明本末先后次序

《大学》里讲修德十分注重本末先后次序,朱熹将《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按照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后逻辑进行论述。

为学修德必须要有明确目标,确定专攻方向,知道事物本末和终始。有明确的目标,志向专一、心定神安、沉静深思、才会学有所得,“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朱熹说:“知止为始,能得为终。”[2]p3懂得了事物的“本末”、“终始”、“先后”的次序,就离为学之道不远了。

对于知本的论述,引用了孔子的话说明以明德为本。孔子说听断诉讼的目的,不在于判明是非对错,而在于使诉讼事件不再发生,“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朱熹说:“引夫子之言,而言圣人能使无实之人不敢尽其虚诞之辞。盖我之明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观于此言,可以知本末之先后矣。”[2]p6

懂得了本末只是进入了为学修德的大门,具体做法还要讲究先后次序。《大学》强调从认识客观事物做起,从自身做起,以至于明明德于天下,“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2]p6这一组“欲……先……”阐述了修身明德的先后次序。《大学》在具体谈到修身明德的内容时首先强调先后次序,“所谓致知在格物者”、“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等,以此说明修德的次序重点。

四、德育的意义——止于至善

做大学问的人,最根本的在于修德,最终目的是使社会达到完美境地。《大学》开篇即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程子曰:“亲,当作新。”朱熹认为,“至善,则事理当然之极也。”[2]p3因此做大学问者,其宗旨在于彰明人自身固有的美德,在于革旧立新使人人都能自明其德,在于使社会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朱熹认为“明德”、“新民”的目的都是为了“止于至善”,“言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又说“明德为本,新民为末”。[2]p3由此“明德”乃是根本,“新民”是“明德”的目的之一,而同时“止于至善”又是“明德”和“新民”的最终目的。

修德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都以修身为根本,以道德教化为主要内容。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由家庭的慈孝友悌等伦理关系推而广之则有君臣上下等政治关系。[5]p50不修身不能齐其家,其原因在于“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2]p3因此必须要修身以合理处置各种情感,从而做到齐家。

家与国的管理模式是相通的,修身齐家而后自己的道德思想自然会影响全国。“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2]p9能够管理好家族同理也就有能力治理好国家,“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国君的道德修养决定着人心向背和国家的兴衰,“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2]p9因此君子强调修身,凡事首先要求自己做到,而后再要求别人做到,这样以自己的优秀品德感染社会以达到天下至善。

[参考文献]

[1] 黄崴,黄晓婷.近十年公民教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1):110—118.

[2]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3] 孙宝云.我国高校德育模式分析[J].高教探索,2005,(6):4—8.

[4] 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5] 简占东.试论孔子的社会责任意识教育[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4):49—51.

大学生军训感悟1500 篇9

经过了高考的独木桥,度过了愉快的暑假后,身体上,精神上都松懈了很多。开学的第一堂课便是军训。在这短短的军训期间,我们要与原本不认识的同学相互认识,并且要做到互帮互助,团结一致,我们要从原本懒懒散散的暑期生活中脱离出来,认识大学同学,参加严格训练,接受阳光洗礼,面对种种考验!

军训一开始,同学们个个神采飞扬,对军训充满了好奇。可是到了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问题就来了。有的同学开始发牢骚,抱怨便连声四起,一些同学向教官提出意见、有的甚至想逃避训练.对学生而言,军训是累,但还没到受不了的程度,可是却经常有人叫唤的要死要活。经常听人说昨天谁晕了,今天谁中暑了.对于新兵军,军训要三个月,退伍了还得训,当兵的不一样过来了?可是个别大学生却连一两个星期的军训都撑不下,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学生的素质在下降。不管是体质还是精神素质,都不如我们的前辈了。中国的年轻人已经没有了那吃苦耐劳的精神了?这不是什么大道理。也不是什么上纲上线。这是事实.如果不军训,可想而知中国的下一代是如何的.

这些事实都体现了这个时代的我们平时的生活太顺畅,几乎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少了那份同龄人应有的能力。这正是我们必须提高的自身素质。

大学的军训,它带给我们太多的好处了:

高中三年艰苦的复习过程,培养出了一大批“头脑发达,四肢简单”的人,进行适当强度的身体训练,可以锻炼他们的身体,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有强健的身体保障。看似滑稽的姿势,却蕴涵了很多的健康常识,抬头,挺胸,提臀部,收腹,无论男女,都是很好的形体塑造,更可以加强身体的平衡协调能力,促进内分泌,使男生更挺拔,女生形体更美,那么我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吧!

就拿立正来说,这是军事静态动作中最基本、最有内涵的动作.出内心的想法,小偷的眼神鬼祟,智者的眼神深邃,这都是从眼睛里看出的.如果让你眼睛一眨不眨的平视前方几个小时,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它锻炼了我们耐心,稳重的性格,对我们工作以后的行事方法以及态度都有很好的帮助.

挺胸、抬头:小时候,我的父亲经常后掰我的肩膀,我一直很厌烦他的举动,后来我发现这是很有益处的.后掰肩膀会让你的胸挺起来.头自然就抬起来了,腰也自然直了.简单的一个动作让你的全身得到矫正.我认为,肩膀是人身上绝对不能塌下的部位,是肩膀撑起了人的躯干,是肩膀撑起了人的阳刚之气.说某个人看起来“猛”,即是表现在这阳刚之气上.

两腿摒直,双脚成60度分开:说到肩膀便想到双腿.如果说肩膀是撑起躯干的部位,那么双腿就是撑起全身的部位,先不说是否挺胸.一个人站着,一个人卧着,直观的说,我认为站者是个坚强的人.他给我的是一个有高度,有宽度,有分量的印象,他是一个充满着力量的生命.闭上眼睛也会感觉到他的存在.为了保持这种气势,那么所需要的就是简单的一个稳而已.为了站的更稳,从人体正常前倾角度与身高范围考虑,双脚分开约60度时人能站的最稳.所以,腿----必须是直的,脚----必须是开的,身体----必须是稳的!

关于立正的好处先分析这几点.当然,稍息、跨立、蹲下、坐下等动作都各有好处,但都离不开一个目的,就是锻炼你不怕吃苦的性格,是这中国农民的性格,也是中国的优良传统.

齐步走乃军事动态动作中三大步伐之首.眼神以及上肢要求与立正相似,就不废言了

摆臂:首先,臂一定是直的.在你甩出臂的一刹那,三角肌会用力,由于惯性,小臂会跟着甩出去,肘部会有弯曲的趋势,肱三头肌和肘肌便会用力克服这种趋势来保持手臂的直立,同时周围臂部肌肉都会有细微的伸缩,如肱肌与肱二头肌等.这样一来,就会带动肩膀和肩膀之间的肌肉运动,上肢大部分肌肉都会得到有规律的收缩锻炼.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

原来对我们上肢肌肉的锻炼是这么有帮助的.不仅如此,左右均匀的摆动还能锻炼我们的身体协调性.使我们小脑发育更加健全,身体平衡性更好.军训你不摆平臂,教官来摆平你!

步伐:对于速度以及步伐大小都要控制的很均匀,应该保持在一个匀速运动的状态上.生命在于运动.生命在于静止.匀速便是动态的静止.这种步伐的养成对我们以后也是很有帮助的,它会使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遇事不惊不乱、处事有条斯里、成事更有耐心、有信心。毕竟,在人们清醒的生命里,多半是在路上度过的。

大学生心理辅导感悟 篇10

我们常说“健康”,健康在现在社会不单指身体健康,还指心理健康。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而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个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不仅仅是没有心理疾病。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绪上能同他人保持心里相容,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当我们从高中步入大学,远离家乡,远离父母的怀抱,一切事物都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在这期间,一些大学生难免会有压力,甚至抑郁的倾向。学校开设了心理辅导这一门课,为大学生解决了学习、生活上的困扰,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当代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一、专业兴趣问题。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满意,会情绪低落,没有学习积极性。

二、人际交往问题。大学生进入大学,离开以前熟悉的环境,会有不适应的状况,加之与同学、室友的生活习惯不同,性格不同,会产生矛盾,以至于内心压力大,烦躁,不仅不利于学习,也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三、学习压力问题。在大学时间充裕,如果没有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会在考试时会有压力,烦躁。

四、就业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人数不断增加,竞争压力大,而且社会环境,工作环境,自己的工作要求等一系列问题都会使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五、情感问题。大学生步入大学,爱情成了学校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爱情既是甜蜜的果实,也会产生困扰。

大学生是时代和国家的栋梁,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必不可少的。就拿我自己来说,我会常常因为课程多,来回往返于课与课之间而烦躁不安,甚至会失眠,导致心情不好,脾气坏,对室友的态度也不好。而心理课成了我最大的安慰,是我每周最放松的时刻。在课上老师会带我们做游戏来调节我们的反应能力,以及调节我们的心情。老师教给我们呼吸法,把我们自己想象成一只鸟,煽动翅膀,感受翅膀的震动,想象从北极飞往茂密的森林,然后飞往城市。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身心都放松下来,感觉自己真的像一只鸟儿飞翔,那一刻任何烦恼、压抑都一扫而空。老师教给我的不只有放松的方法,更让我明白了我们要懂得自我调整情绪,为避免不好的情绪产生,应提前安排好自己的事物,防止产生焦虑的心情,同时也要在产生不好的心情时,积极地用正确适合自己的方法去调整。

老师经常会给我们讲自身的实例,让我们更好地懂得放松身心。例如一次课上,老师说下雨道路泥泞,她关注的是能不能弄脏她的鞋,而同事关注的却是下雨过后空气清新。老师用自身事例告诉我们要以积极的角度去看待人生,看待事物,那样心情会乐观和愉悦。

在一次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一部影片,影片中讲诉了三位主人公在学校的愉快经历,并用校长以及另一位同学作陪衬,告诉我们做事不能过于死板,作为学生,应灵活学习,不应一味地死记硬背,作为老师,教育工作者也不应死板教学。反之,灵活教学和学习会使大学生学习轻松,愉快学习。影片中以一位主人公为主线,告诉我们要活的快乐,无论生活是困苦的还是怎样,都应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大学生德育工作实践探析 篇11

大学一年级是学生素质培养的重要时期,初入大学的新生们对于大学充满着无限的向往和新奇,然而而今的90后多数均为独生子女,由于高中时期的学习紧张,父母和老师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进入大学后,曾经父母精心的照料与集体中独立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此时,思想品质教育对于他们的帮助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良好的思想素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将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胸怀远大的理想,立志为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因此,大学生素质教育学生向往,家长关心,学校重视,社会需要。

素质教育,学生向往。大学生关注学习,关注人生,关注即将面对的社会。希望自己有着丰满的羽翼去面对未来可能遇到的挫折和问题。他们关注一切新鲜事物,尤其是对于刚入大一的学生更是如此。从对学生入学教育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初入大学,对学校的一切充满好奇,健康的引导能让学生收获到更多专业知识以外的对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有极大帮助的能量。像新生入学教育中的爱校教育会使新生尽快熟悉自己所处的新环境,让他们学会如何适应集体生活,尽快摆脱离开家的孤独和寂寞……不管将来的学业能否如愿以偿,能力锻炼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每个学生在这一时期都是带着无数个问号的。这一时期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对学生的未来是重要的,从思想工作者的德育教育活动中得到收获更是学生向往的。

素质教育,家长关心。家长为了子女的前途和发展,把从小一直在身边生活多年的孩子送到大学这个崭新而陌生的环境里,除了不舍,更多的是担忧。尽管孩子几乎都是大于十八周岁的成年人,但真正在生活上可以脱离父母照顾的却又是寥寥无几,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环境的担忧绝不亚于学生本人,除了担心孩子每天吃的好不好,睡的好不好,更多的是担心他们会不会“变坏”,会不会变得有才无德……希望老师们能代替家长给孩子更多精神上的鼓励和思想上的引导,希望老师们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帮助,解决一些远在外地的家长无法知晓的学生心理健康,职业生涯规划等问题,从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长的疑虑和困惑。

素质教育,学校重视。大学的课程相对于高中差别很大,学生们的时间显得更为自由,有更多的时间去放飞思想,因此大学时期的素质教育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将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学校教育往往深刻的影响着学生,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文化意蕴深刻,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从基础做起,教育他们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这一观点得到了各个高校的普遍认同和重视。

素质教育,社会需要。大学教育是社会人才培养最为有效的途径。如果大学期间教育没有收到实效,学生未能树立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品质,学生进入社会后也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如果学生旷课,违纪,甚至厌学,进而退学,流落到社会,既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也辜负了父母的心血。大学教育能使人们的整体素质在不断提高,减少偷盗等触犯刑法的行为,减少社会的压力和困扰。对大学生的成功培养,同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在实践中,作为思想政治辅导员,要认真对待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培养这一基础工作,探索实践中易于被学生接受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模式,更要在日常管理教育中为学生成长成才助力加速。

一亦师亦友,真心真话打动学生

思想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需秉承真心真话,即不唱高调也不降调。

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注重从实际出发,注重引导。如:回乡见闻座谈会上,当有些同学对社会不正之风既气愤又表示无奈时,辅导员要对学生加以引导,告诉大家不正之风确实存在,但并非无所不在;在接收评议学生党员时,辅导员要动情地祝贺他们选择了做共产党人、走为人民服务之路,勉励他们以优秀党员为榜样,做鲜红党旗上一丝永不褪色的纤维。弄清学生出现问题原委之后,辅导员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当事人、对方、旁观者)试着独立处事,学着与人相处,而不是简单的息事宁人。要定期不定期和学生进行座谈或个别谈话。在与家长沟通时,耐心倾听家长的诉说和建议,学生表现要如实相告,并提醒家长尊重并平等地与孩子交流。像国庆时谈到汉语热,有的同学把当初的英语热与现在的汉语热作比较,辅导员要因势利导,从极贫极弱的落后国家发展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封建专制到人民民主,从一盘散沙到团结和谐,从四分五裂到统一强大,从封闭愚昧到自信开放,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从倍受欺凌到重返世界舞台中央……启发同学们挖掘“热源”。

实践中,日常生活中许多话题若隐若现的影响着学生。在主题团活中设定各个栏目让学生去发挥是个可尝试的做法,像在“校园话题”这一栏目中,让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情评头品足、说长道短。如:如何对待国家奖助学金的评选、学习方法与技巧、体育锻炼的意义、爱情和友情的关系、理想与就业等。对选定的每个话题,辅导员都要和主讲人认真商量,既要把握正确导向,又要反映学生意愿。通过摆事论理,在主讲学生提高综合分析和表达能力的同时,其他同学的认识也随之提升。这种形式的讨论没有老师说教,只有学生间平等的交流,为学生搭建了自我教育共同成长的平台。

俗话说“凡人之性成于习”,大学教育也要同样十分重视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讲文明,守纪律,重养成”。把学生日常表现和优秀达标直接挂钩,这对学生的自立自强和自我约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懂得平常小事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二相依相伴,真情真意关爱学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这句话道出了教育的真谛。师爱可以唤醒人的良知,培养人最本质的正直与善良;师爱可以启发人的自觉,促进人最根本的进步与成长。

在工作中,给予学生像对待家人一般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会感受到老师的爱,他们的思想会得到熏陶和升华。如,一个学生因和男友分手一时想不开喝了药,后悔时已意识模糊,当时已是晚上十一点多,是辅导员在得到消息后,立刻安排人先将生病学生送往医院,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学生意识一度清醒时说,老师“我错了,我不想死”。虽然已经接到了病危通知单,辅导员仍一边配合医院,一边联系家长。在这个没有父母在身边的时刻,辅导员的关爱与医生的救治帮助女孩度过了生命中一次重大转折。

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同样会让学生们收获感动。如,平时学生病了,辅导员给予父母般的关心;学生失恋了,辅导员就陪学生聊天整个晚上;在业余时间,辅导员在考级考证等问题上多帮助学生;值班值宿、处理突发事件,辅导员们总是最先出现舍小家顾大家;这些无声的付出,会让学生们感觉到最真切的爱,使思想教育工作者成为学生们心中最依赖的人。

在创新活动方式上,处于最基层工作的辅导员着实要费一番心血,如在新生中秋联欢会上,真诚表达对同学们的节日问候,和学生同台表演节目,设计现场连线家长环节等,听到父母千里之外询问叮嘱的声音,令第一次离家的同学们激动不已,使整个会场沉浸在亲情、同窗情、师生情之中。

三有声有色,真抓真树激励学生

大学教育中强化“人人都有才,人人可成才”的理念非常必要和重要。尤其是在民办高校,学生容易受环境影响、缺少自信,我们试图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施展特长爱好,追求积极健康的生活状态。如我们开展的“学生之最群星谱”活动得到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群星谱”包括学习之星、体育之星、十佳歌手。五子棋之星、踢毽子之星、活力跳绳之星等都在体育之星榜上。也许有人会觉得五子棋、跳绳和踢毽子不值得入“星座”。其实正因为它们简便易行,普及性强,参与面广,对于取得名次的学生来说,在体验了竞争获胜快乐的同时,也找到了自信和力量;对没有入围星座的学生来说,受挫让他们明白:简单容易的事情谁都能做,但要做好绝非易事,需要技巧、需要毅力。还有参赛就得遵守规则,全凭实力说话,集体项目要赢得靠合力。这种亲身体验远比听来的讲话或看到的结论深刻得多。

像仿照“感动中国”的颁奖模式进行的“体育之星”颁奖式也让学生非常感动,大屏幕上叠现着校园体育节十一项赛事的照片;颁奖嘉宾声情并茂的宣读颁奖词,并逐项颁奖。跆拳道黑带得主平静淡定的介绍、乒乓球之星信手拈来的精彩展示都迎来观众的喝彩和掌声。“篮球之星”“排球之星”“足球之星”“羽毛球之星”“台球之星”“长跑之星”等均登台亮相。“学习之星”、“十佳歌手”等评选,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也在欢呼呐喊声中排定了座次。活动中有多人受到表彰,激励了学生的斗志。透过证书映照着那些灿烂的笑脸,有理由相信他们会迎着阳光坚定的走向明天,因为有信心、有努力才会有硕果。

大学生德育模式创新路径研究 篇12

一、高校主体德育模式

建国以来, 大学生德育工作受到理论重视和实践指导。这一阶段,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成为大学生德育的指导理论, 苏联大学生德育实践成为中国学习借鉴的模板, 高校自然而然成为大学生德育的主阵地, 该阶段的德育探索为理论界总结为高校主体德育模式。

1.高校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形态建设论述的主要理论之一, 理论指出社会主义意识包括德育是一种外在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的社会意识产物。

2.高校主体德育模式利弊分析

以高校为主体的大学生德育工作内容主要围绕两条主线、三个层次、四种载体。两条主线即德育内容紧紧围绕树立中国灵魂、强化国际意识展开教育。三个层次是指德育内容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的三个层次: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理性。四种载体是指德育内容的践行中依靠德育课程、主题教育、文化建设、活动教育等载体。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和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 高校主体德育模式不断发展完善, 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纳入高校道德教育中。

二、学生主体德育模式

在这一模式下, 德育的主体从被动转向主动;德育内容从知性德育转向生活德育;德育的运作方式从群体转向自组织;德育实现方式从理论灌输转向自我实践等标志着学生主体德育模式探索的肇始, 高校主体地位日益弱化而学生主体地位相对日益强化。

1.学生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代表人物威特洛克在总结西方教育学多年认知发展、学习模式、学习迁移等科研成果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生成过程模式即学习过程是生成过程。德育同样是学习者自我自觉学习过程, 而不是灌输过程。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博瑞在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基础上提出博瑞发展模型 (即智能发展模型和伦理发展模型) 。该模型指出智能和伦理发展四个阶段:二元论阶段、多元论阶段、相对论阶段、实践相对论阶段。

2.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利弊分析

2004年中共中央及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拓展命题。提出利用网络的手段进行学生德育教育, 学生主体德育模式主要通过学生自组织方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喜闻乐见的德育形式融入德育内容, 实现学生自我德育教育, 辅以高校常规化德育。

基于对高校主体德育模式的完善和创新, 学生主体德育思想获得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学生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上解放了个性德育, 实践中导致高校德育尤其是两课德育工作的形式化与凝滞化, 促进了以社团繁荣片面代替道德教育倾向、以学生素质拓展代替全面发展, 学生主体德育规避了高校主体的强制性, 解决了大部分学生的德育自主性, 同时没有妥善解决少部分学生个性德育培养, 也没有较好地协调师生双向德育关系。

三、双向主体德育模式

基于避免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弊端同时继承该模式的优势, 更加妥善处理少部分学生个性德育培养工作, 协调师生主体地位关系, 双向主体德育模式获得理论支持和实践, 核心是协调双向关系, 重点是少部分学生个性德育。

1.双向主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思想认为没有无教育的教学, 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即教学的道德性和功能性相互统一, 教学内在目的追求和外在工具价值相得益彰。认知因素的道德素养可以通过一般教学活动获得, 非认知因素的道德素养需要通过课堂之外途径获得。

2.双向主体德育模式利弊分析

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同时, 重视高校以及教师的引导性, 更加重视师生互动关系中德育。在学生主体方面继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品牌文化建设, 更加注重德育内容融入;在教学方面, 不断调整两课计划和内容, 更新两课教学形式, 通过网络方式授课;大范围推广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介入学生德育过程。

双向主体德育模式毕竟为了克服学生主体过重而学校主体地位失衡而开始探索的, 首先, 不但注重高校主体性同时注重学生主体性并试图平衡双向主体地位;其次, 该模式探索一度纠正了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实践中以校园文化建设代替德育建设的倾向,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德育困境。

四、三维立体德育模式

德育具有层次性, 具体表现在三层次:生命教育、公民教育、信仰教育。家庭教育中德育更多倾向于生命教育, 学校教育中更多倾向于公民教育, 社会教育中更多倾向于信仰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在理论上继承德育系统论和德育整体论, 在实践中呼吁更多家庭教育的介入和社会组织的德育功能, 呼吁高校与家庭、社会组织的合作, 鼓励学生经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重培育。

1.三维立体德育模式理论依据

大学生社会实践中的德育是大学课堂德育的必要补充, 是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 已为绝大多数学者认同并被各高校普遍接受。

2.三维立体德育模式探索实践

高校德育的现代转型首先是德育目标的确立, 道德理想人格处在人的高层次道德需要, 是一种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具有最高境界的人格典范, 反映一定社会在人的道德完善上追求的崇高境界, 体现着一定文化在某一历史时刻所确立的理想人格。三维立体德育模式尝试不仅关注道德主体德性发展, 还试图突破道德个体发展单独关注, 把个体德育发展建立在社会、自然和谐基础上, 提高德性发展的维度。

3.三维立体德育模式实践倾向

高校德育迥异于一般学科专业化教育, 需要长时间、连续的、多方位的配合促进个体认知模式的转变, 实现个体内心自觉促使自身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学术界提出的三级管理网络是高校德育的重要补充, 一级管理网络由较高威望的专业德育专家组成德育工作指导中心, 负责指导全校德育工作;二级管理系统由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并具有长期工作经验的院系专业德育工作者组成德育实践小组;三级管理网络由学生组成大学生德育自助组织。三级管理网络充分利用高校人力资源, 动员师生双方优秀人才参与, 形成全方位、多向度的个体的与和管理体系。

摘要:大学生德育实践经历高校主体德育模式、学生主体德育模式和双向主体德育模式, 目前走向三维立体德育模式学术研究与实践探索。该研究结合各时期德育理论指导下的德育模式理论依据、发展历程、利弊以及创新发展, 探究大学生德育模式创新路径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德育,德育模式,创新路径

参考文献

[1]常新雨.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灌输理论[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0, (11) :60.

[2]田小红.西方比较教育发展阶段的知识论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1, (5) :34.

上一篇:论社会主义价值观论文下一篇:优秀证券客户经理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