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精选8篇)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1

课堂提问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行为,更是一种教学艺术。如果教师发问的策略把握得好,问题提得及时、恰当,学生就想说,会说,也就能体现出这种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设计问题时要讲究策略,提问时也要讲究策略,要做到有效提问。

一、合理把握提问时机,培养学生质疑的勇气

《论语·述而》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说教师在上课时,要抓住发问的时机。学生在学习中难免碰壁,教师在关键处一点,他们便会豁然开窍,教学也就能实现由局部向整体的推进。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精心准备,尤其是重点难点的地方,要事先有所安排和考虑。如《故乡》中有句话:“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位学生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1)“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逐渐明白了其中之意。教师再通过读来点拨:将“阿”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阿”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出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正所谓“一语破的,一语解惑,一语启智,一语激情”。

提问的内容尽可能选那些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教师要关心来自学生身边的,以及和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最后要教学生学会提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让学生“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敢问,有问题敢于提出来,勇于和老师、同学分享;让学生善问,问问题也有技巧,要培养学生透过现象触及本质的本领。在提问中,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教师要予以鼓励;对发问积极、讨论踊跃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肯定;对不善于发问和不积极参与的学生,教师要提出希望,有意识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

二、留出思考时间,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

问题要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选择这类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引导学生在不误读文本的情况下发散思维,多元思考,多元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思辨冲突中成长,同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要难度适当,要让学生品尝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喜悦。如听一节阅读指导课——微型小说《回家》,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四个问题:小说开篇的第一句话是什么?第二句话是什么?小说结尾倒数第二节写了什么?小说结尾最后一节写了什么?这四个问题看似无疑而问,其实是为教学作铺垫。学生很快就将内容准确地讲出来。第一句:“爹说:先子很狠心。”第二句:“娘说:先子再也回不了家了。”结尾倒数第二节:“爹呜咽:先子是好样的,可先子再也回不成家了……”结尾最后一节:“娘却说:不!先子永远回家了,再也不走了!”教师并未就此深入,而是说:“我们先将这几个问题放在一边。”其实她已将问题植入了学生的脑中:“先子娘的话怎么前后矛盾?”带着这样的问题,学生跟随教师进入文本主体的阅读和梳理。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先子”这个人物形象渐渐清晰丰满起来:小时候,先子爱回家,因为家给他的是温馨和快乐;当了警察的先子,想回家,但没有时间回家,因为他的心中还有“社会”这个大家;直到有一天,他为了大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终于“永远回家了”。课上到这里,学生脑中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同时,先子“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人格魅力也深深地植根于学生的脑海之中。整堂课,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他们边读边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有新的发现、新的感悟和新的理解。

三、面向全体学生,遵循教育民主化原则

石中英先生在《教育哲学》一书中提出教育民主化有四项原则:平等、参与、自主、宽容。

首先,面向全体学生,将问题分层,利用问题的系统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设计阶梯式的问题,这样就能给学生指出攀登的途径,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也能当堂积极思考。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2

一、有效提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 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早已在教学领域根深蒂固, 在当代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上, 口传心授依然是课堂教学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提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应用最为广泛的教学手段之一, 其有效性越强, 教学成效就越突出。某位教育专家说过:“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 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 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然而, 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实施成效并不乐观, 相当一部分学生对语文课特别是语文阅读课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低下。原因如下:一是觉得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千篇一律, 毫无创意;二是老师所提出的问题难度太大, 超出自己的认识范围;三是部分学生习惯在课堂上保持沉默, 加上教师提问时很少向他们提问, 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保持沉默的习惯。由此可见, 语文教师在阅读课堂上关于提问设计的重要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于提问的问题要富于变化, 要用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兴趣,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一) 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老师在对文章进行解读时, 要抓住文章的“文眼”和“情眼”进行提问。“文眼”是解读文章主题思想的要点, 通过对“文眼”的解读可以理清全文章节, 掌握文章各段之间的联系。抓住“文眼”进行提问, 即抓住了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感情之处, 通过提问可以使学生对文章进行细细品味和深入体会, 感悟文章所隐含的感情。如《回忆我的母亲》一文, 教师可以在伊始, 开门见山道出:“我爱我母亲”是文章的感情基调, 抓住“我爱我母亲”这一点睛之处, 进一步挖掘:文章饱含了作者对母亲的哪些丰富感情?母亲一生值得叙述的事迹很多, 本文选择了哪些材料?是怎样安排这些材料的?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品质?作者是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进而带领学生去体会全文的主题并以作者情感的聚焦点为突破口, 切入教学主题。

(二) 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教师要懂得在阅读内容矛盾处进行设问, 预先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初中很多阅读文章在内容编排上看起来似乎存在“自相矛盾”, 老师可以抓住这些矛盾的地方, 进行提问, 诱发学生思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学生也就不会具有学习的欲望,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态度都不一样, 所以只有遇到他们感兴趣的文章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 学生才会有探究问题的欲望与动力。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在上阅读课前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 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

(三) 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在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提问, 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掌握文章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应善于从课文的不同角度出发, 利用问题的有效性启发学生, 让学生学会用多种解答方法解决同一问题, 在加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 提出问题:小说题目叫我的叔叔于勒, 可是小说中并非对于勒作正面描写, 那么描写重点是谁?利用质疑法进行提问, 为学生的思维进程铺路搭桥。此外, 老师在对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概括时, “小说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对金钱的贪婪与对亲兄弟的冷酷无情, 显然与社会体制毫无关系, 它是人性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弱点。这时教师可以这样提示:我们的生活中会存在这样的人吗?一言中的, 便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这一环节意在利用阅读批判环节, 发展思维能力, 教会学生会思考, 勇于发表不同的观点。只有会思考, 才会有创新。

(四) 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都需要用提问方式来对教学过程进行延伸, 提问的烦琐砸碎、重点不突出是阅读教学成效低下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识到所提问题的不足, 进行问题的创新, 尽可能地用具有牵引力的“重点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砸碎问题。“重点问题”的提出是经过教师认真考虑的, 是经过概括、提炼的, 是教师仔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其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分析、创造。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语文阅读能力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作为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教育工作者, 要从提问的有效性入手, 取百家之长, 从各方面对阅读教学进行改进, 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 要顺应教育的改革, 调整教学中有效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精益求精, 促使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王俊鸣.“阅读教学”价值的认知——阅读教学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之一) [J].中学语文教学, 2011 (8) .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提问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33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关键之一,以往的语文阅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主讲,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主张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独立阅读中获得理解。阅读是学生个人的活动,只有让学生充分投入到阅读教学中,在阅读中获得感悟,成果会更加有效。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基于本来所有的知识和经验,由于学生现有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老师的教导是必不可少的。阅读的时候应该激发学生思考课文,而设置问题情境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本文作者主要根据中学语文教学经验,简要阐述了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1提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目前的情况和作用

1.1提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目前的情况

在现在的课堂,提问题技术差的情况非常明显。有些老师认为提问就是一种有问有答简单的形式,方式和内容简便、呆板和守旧。没有选好时机和提问方式,有的问题不能获得学生的合作,学生的回答不是偏离问题,就是很少有学生回答,导致课堂上气氛尴尬,提问达不到很好的成果,教学效果完全不能达到优秀老师的要求;可是怎樣才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效果?以下是作者结合自己的实践做的探讨。

1.2提问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20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便提出疑问读书,和学生沟通的时候,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了解的内容,而是利用提问回答揭示学生认知中的矛盾,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最终得到正确的答案。老师教学质量的好坏,大多数能从他们设置问题的性质和提问的方式中看出来。初中老师对问题设置的技术和方式要是不熟练,那么其教学的成果一定要大有影响。由此可以说提问是提升教学效果的一种方式。

2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设置问题的措施

2.1根据教学目的,分级提问

在阅读教学中,教学是基于完成目标展开的。以往阅读的教学方式主要是老师主讲,新课程改革后的阅读虽然重视了学生的作用,可是忽略了老师的指导作用,致使课堂陷入了只重视提问的错误。基于教学目标设置提问是为了有效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基于目标分级设置问题,指导学生逐渐深入研究,使学生在处理头一个问题后继续接下来问题的研究,进而不断理解课文的内容。

用《藤野先生》课文举例,老师用“作者留学日本的时候更换了三个地方,找到课文表示地点更换的词”的问题,指引学生清晰作者留学日本时的情况,用“文章记述的中心是什么,以什么为描述线索”的问题,指导学生理解与藤野先生来往的线索,和引导出爱国情感。用“本文写了四件和藤野先生认识接触的事例,分别显示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的问题,指导学生基于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上,了解藤野先生的现象。老师用三个问题来强调理解,通过明显事例表现人物形象描写的重点,对藤野先生的精神有所感悟

2.2开展教学内容,拓展式提问

语文是一门结合了人文和工具的课程。语文阅读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应注意与教学内容结合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践,使学生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人文科学。质疑能力是学生学习能力的体现。

用《傅雷家书两则》和《致女儿的信》课文举例,课程结束后老师可以提问“父母与你之间的关系怎样?可以写一封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情吗?”,指引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联想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使学生懂得感恩。还比如在《变色龙》的课文中,老师用“奥楚蔑洛夫讨好长官,欺负下属的行为使人厌恶,你可以根据生活实际谈一下我们应获得什么启发”的问题,指引学生在基于分析奥楚蔑洛夫的人物形象上联系生活实际讨论本人的价值观,促进学生品质的发展。

2.3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式提问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提问是问题质疑的体现。语文阅读教学中经常用的方式之一是情境,利用问题情境的设置,不但可以很好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情境中含有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课文。但是需要留意的是,在设置情景时,必须包含问题。另外,设置情境的方法上要丰富,进而有效的促进学生的阅读兴趣。

用《我的老师》课文举例,文章根据课内至课外、学校内至学校外、从上学时到放假时,感情逐步变深的过程描写老师假作生气、老师教学生舞蹈、老师让学生仔细观看蜜蜂、老师解决学生的小矛盾、我在梦里找老师等七个情节,为更有效的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在教学中先用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师”的话题,指导学生描述自己与老师以前的故事,之后提出“本文主要描述了哪些情节,这些情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展开的”的问题,指导学生大概阅读,这两个问题使学生在大概阅读中了解阅读目标,进而奠定了合作研究的基础。

在语文课堂上,设置情景的方法是有各式各样的,比如说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播放短片、通过故事导入等,可是不管使用什么方法,都是为了使学生可以结合生活对文章有所感悟,在情景中使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和阐述的观点,通过情境中设置问题激发学生更好的思考。

总之,很多学科考试的重点题型包括阅读理解,是很多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是作者浅显的理解,以后若有更好的认识再与大家探讨,可是我们必须深信:语文阅读课堂上,采用合理的提问策略,注重提问方式和技术,逐渐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便可以融会贯通,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帮助学生提高成绩。

参考文献:

[1]李学勇.试论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2011,15:98一100

[2]韦志成.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4

作者:谢明珍 小河初级中学校 邮编(405803)

摘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有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的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本文就教学中怎样使提问更艺术化提出一点自己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提问 艺术 阅读教学

一位美国教学法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查出来。中小学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仅浅谈自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要求使用提问时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语文课通常被人们称为“豆腐课”或“弹簧课”,采用“发胖式”的分析或“题海式”的战术,这种情况的出现,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教学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性的忽略。有位教育家曾说过:“教师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是不容易成功的。”说明课堂提问是教师整个业务功底、全部教学经验的公开亮相;又是对参差不齐,瞬息万变的学情的驾驭。因此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是一项不可拖延的任务。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能否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是决定教学效率的重要因素。传统的语文课,教师的教学步骤常常作如下安排:介绍作者——范读课文—— 齐读课文——正音解词—— 教师分析——布置作业,一节课中教师不由自主地唱了独角戏,课堂气氛往往显得沉闷,缺乏高潮,学生的思维积极性根本没调动起来。这样的一节课只能说是以失败告终,而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有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来。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表明,教师提出问题的水平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越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比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孔乙己》一课时,问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品的主人公姓甚名谁?”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教《愚公移山》时,在解释“孀妻、遗男”两个词语时,问学生:“这个孩子去帮助老愚公移山,那孩子的爸爸让他去吗?”类似于这样的巧问、曲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课文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高潮的出现。

这说明了课堂上艺术地发问对于教学来说是多么重要,因为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每开始一次学习时,都不是从零开始,往往在一种似懂非懂的状况下,错误地认为自己已经读懂了,学明白了,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引起学生的思考,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激发研读兴趣。并且通过提问,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各自的作用:恰当的提问,使教师的教学目的明确地被学生掌握,教师也能凭此有效地控制课堂的进程;问题的解决,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填喂”的鸭子,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怎样艺术阅读教学的提问。

教师的提问要能围绕重点精心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这样也就抓准了方向,重点解决了教学的任务也基本落实了,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始悟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要针以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使他们思维活跃,思路开阔,能根据自己的知识辐射开去,还是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观。假如只是单纯的语句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1)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行吗?(2)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1)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2)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能提出出人意料的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这一曲问的妙处,与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不能比的。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但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又怎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四)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在以“追求”为话题的作文训练中,有学生提出具体化为流水,因其一生都奔流不息,始终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很多学生都对这一提法表示赞同。教师在这时候提示“流水的这种追求必须以何为依托呢?”学生明确了“地势上从高往低”后马上有学生提出了不同看法:流水尽管永不停息的追求着,然而它每况愈下,失去自我,所以它谈不上有高远的目标与理想,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无奈的臣服。

(五)问题的提出要有创新 一般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的延伸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提问的繁杂细碎,是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提问设计的不周,实质上是课堂教学改革没有力度的表现。树立改革提问设计的意识,就该提到“创新”的高度上来认识。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课堂教学“主问题”的设计研究,用少量具有牵引力的“主问题”来代替数量众多的“碎问”,“主问题”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碎的、肤浅的、学生活动时间短暂的应答式提问而言,它指那些对课文阅读教学起主导作用、起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的问题或提问,它有着自已鲜明的特点:1“主问题”是经过概括、提炼的,是教师精细阅读课文与精心思考教学的思想结晶,是一种行动整体性阅读的教学问题;2“主问题”在教学中出现的顺序是经过认真考虑的,一节课中几个重要的主问题,其出现的先后是一种科学有序的安排,它们各自在教的过程事发挥自已的作用,不具有一般提问的随意性;3“主问题”对课文内容和教学过程都有着内在的牵引力,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起课堂上一个教学活动的“板快”。“主问题”在课文阅读教学中能减少无效、无谓、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量的课堂教学时间;能一线串珠地整体地带动课文的理解品读;能形成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于是,课堂气氛将以学生的读、写、说、思为主要成分构成,课堂气氛因此而显得生动活泼。教学《故乡》一课,学生在预习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背景之后,教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在学生边读边拟发言要点15分钟后,课堂上开始闪现学生思考的结果:故乡的面貌变化了,故乡的人也变化了(闰土和杨二嫂)。教师以此为基准进行调控,要求学生继续深入比较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前后的变化并思考产生变化的原因。分析完毕后追问:作者写这些变化的用意何在?这样就引出了全文的主题所在:作者一方面批判革命的不彻底,一方面对光明未来满怀信心。这节课的教学中,主问题就是“故乡产生了哪些变化?”这个问题在教学主导着、牵动着教学进程,表现出“执一而驭万”的一系列智能训练活动,更由于这一问题而形成明显的长时间的学生活动板块。

三、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评价定型的问题 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否能成为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基本知识等重要手段,与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评价定型呆板,那么提问要艺术化就只能是一句空话。有则寓言说,一只猴子摘桃子,往前走,看见地里有西瓜,于是丢掉桃子抱西瓜;再往前走,看见一只兔子,于是又丢掉西瓜去追兔子,最后兔子也没有追到。猴子一无所获,某地一道考题就是让学生就上述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多数作文的立论就是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至劳而无获,另有一篇则赞扬猴子永不满足,虽受挫而精神可嘉,可谓新颖、独到。但评分先生不给后者及格,因为后者偏离了标准答案。传统的考试题目中,有些题目不是鼓励死记硬背,就是刁钻古怪,近乎智力竞赛和文字游戏,答题时稍有不慎,就受骗上当,作出错误的判断。这类题目要考查的其实不是实实在在的语文读写能力。由于这些试题的答案标准统一,也就异致了课堂上唯一标准答案是求的阅读提问设计。有人戏称“诱使学生就范”,如果学生不肯“就范”,那教师就只好尴尬地将自已的或教参的标准答案和盘托出了。提问的动机应指向了解和优化思维过程而不是指向思维结果,因为思维结果并不是考虑思维质量的唯一指标。教学《在山的那边》,“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教师提出了“山顶为何能诱惑我”一问。有学生认为因为爬上了山顶就能望见海,这一思维的结果尽管尚有些偏差,但它同样是学生认真思考的结果。这个时候教师并没有单纯的以对错来评判,而是继续引导:那么为什么是一座座山顶呢?学生思考后明确:我以为爬上山顶就能望见大海,所以每座山都有诱惑力。这样提问与评价是教师切切实实与学生对作品同其怀抱,品味咀嚼。学生是凭自已的审美经验在感悟作品。

(二)难题中的问题教师设计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过大、过深、过难的问题,全班站起来一大片谁也回答不了。最后只好教师自已回答,这虽然在形式上完成了提问过程,但只是在学生的陪衬下表演了一下教师的高明,而过小、过浅、过易的问题又养成了学生浅尝辄止的习惯。课堂提问的“度”,应该是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最好是让学生开发大脑积极思维后获得准确答案。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试论初中名著阅读有效教学策略 篇5

梁化中学 陈伟强

摘要:读好名著,可以陶冶一个人的道德情操,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以及审美观,并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名著以其无与伦比的文学价值与思想价值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名著阅读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地进行名著阅读教学,是摆在每一个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在名著阅读的方法指导、兴趣激发、课外拓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研究。

关键词:阅读方法

激发兴趣

有效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七至九年级目标中指出:能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只三部名著。相应地,名著成为语文中考的必要内容之一,已是不争的事实,名著阅读教学内容宽泛,不容易把握,而学生也想在中考语文中拿下名著试题得分,但由于平时没有掌握阅读名著的正确方法,因此不少学生的得分并不理想。那么,什么才是正确阅读名著的方法呢?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充当一个名著阅读的引导者呢? 下面本人就简要谈谈个人的粗略做法,:

一、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之前,先要让学生了解作者背景。

在阅读名著之前,对作者的有关情况应有所了解(包括作者生平、家庭背景、政治思想、生存状况等),这将有助于学生对其作品内容的阅读理解。如阅读《水浒传》,应对施耐庵的身世有所了解;阅读《童年》,就要了解高尔基的童年遭遇;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就要知道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平经历。有的同学在答名著题时,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主要就是对作者生平经历不甚了解的所导致的。

二、教师在知道名著阅读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大概情节。

小说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来反映社会生活。由于不少名著都是长篇巨制,故事情节复杂多变,再加作者创作手法的不同,所以只有理清故事情节,才能把握全篇。如长篇小说《西游记》中的故事情节是写以唐僧师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经所经历的九九八十一难为故事主体,在每一回里,又根据各自情况的不同有具体的故事情节。根据中考名著题的特点,还需要同学们学会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故事情节。因此,让学生理清故事的大概情节 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三、让学生结合相关学习资料,试着自己去分析人物性格。

名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众多,每一人物都有各自独特的性格特征。如《水浒传》中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等都是人物的性

格使然。另外,有的文学名著还就人物的性格配有相应的外号,最好也能记住,这对分析人物性格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如“黑旋风”是《水浒传》中李逵的外号,由此可以看出他“风风火火闯九州”的性格特点;

四、指导学生积累名言警句,以读促写,模仿写作,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名著中都有不少名言警句,记住这些名言警句,不仅利于解答试题,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提升我们的文化品位。初中生适当读一些课外文学作品,对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好处的。材料积累多了,写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反而有“左右逢源”的感觉。来源于社会生活,还有就是借鉴他人已有的经验和成果,这就要靠阅读来积累。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做好读书笔记,摘录著作中的精彩片段、优美词句,对他们写作水平的提高肯定有作用。

譬如:读过《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片段,)和《智取生辰纲》(《水浒传》片段)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学习、模仿这两篇课文中写天气炎热的方法,或者自己写写读后感,回顾原作,咀嚼回味,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进一步理解。看别人写的读后感,既能观照自身的阅读经验,又能发现自己读后感中的不足,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五、影片片段激发阅读兴趣。指导学生阅读名著过程中可结合影视材料进行阅读。

很多学生都喜欢直观形象性的阅读。因此,可先让学生进行文字复读,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从而加深学生的阅读印象。譬如:本人在指导学生阅读九年级的《智取生辰纲》(《水浒传》)这一情节时,我就先让学生观看影视资料,然后才让学生阅读文字。这样,学生对作品的情节、人物就会有直观形象的感受和大体的了解,消除对作品的陌生感。

六、开展读书交流会、读后感或者“我是演员”等拓展活动,加深对名著的理解,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名著内容丰富,字数很多,有部分学生因为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原因无法读完整部名著。因此,阅读时可以采取讨论交流来拓展读书视野,弥补认识不足,加深对名著理解的良好方式。读书交流会可两周举行一次,交流会可诗歌朗诵会、读书报告会等形式。最为形象生动的莫过于“我是演员”这一活动了,或许因为学生能亲身参与表演,或者写过心得体会,从而使得多数学生的阅读兴趣得以提高。

七、以选入教材的名著阅读拓展到课外名著阅读

重视课本上的“名著导读”和入选课文的名著片段内容的教学,对学生了解整部名著有很大的帮助。初中阶段的每册教材,都设计了“名著导读”板块。7~9年级课本中只有十篇课文是名著的片段或相关文章,分别是九年级的《智

取生辰纲》、《杨修之死》、《香菱学诗》、《傅雷家书两则》,八年级的《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七年级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音乐巨人贝多芬》、《荒岛余生》。这10部作品应该重点分析,逐一吃透,期望能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总之,要让名著阅读课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有切实的措施与相应的办法。正是因为如此,我们要以《语文课程标准》中队七至九年级的阅读目标为依据,结合中学生心智成长的实际,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一方面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和积极性,一方面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还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阅读的情况,检测他们阅读的效果。相信在广大教师的悉心指导下,日积月累,长期坚持,学生必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王尚文主编《语文教学对话论》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

[2]、张书军《纵向多重阅读--文学类课文教学的核心[J]》 语文教学通讯,2008(9).。[3]、赵志伟编著《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 华师大出版社,2007年9月。

[4]、肖莉《浅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的途径 [J] 》 语文教学通讯,2008(3)。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6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发展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在新课改之后,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

现阶段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教师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强调阅读文本的思想、结构与语言特征,阅读教学过于重视表面,没有深层次的思想交流,教学质量一直都不甚理想。

一、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必然意义

语文阅读能力属于一种重要的沟通方式,这主要指的是学生接收信息以及处理文字的综合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想要获取有效信息,主要是需要通过阅读来获取的,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为了帮助初中生更好地适应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在新课改之后,提升初中生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成为教师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鉴于现阶段我国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探索出有效的解决策略。

二、提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初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非常强,缺乏自控能力,他们好动、贪玩,要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宜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开发。

1.做好阅读课的准备工作

阅读课堂准备工作由两部分构成。在教学前,教师需要根据文本内容为学生制订相应的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如果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不仅可以对学生的阅读产生积极的指引,还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进行合理的课前预习非常重要,利用课前预习,学生可以多角度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写作手法与写作意图,以作者的角度为出发点,分析作者的创作目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2.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合理点拨

在学习进入阅读活动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科学引导,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还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乐趣,不断提升学生的鉴赏水平。在实际的阅读中,教师可以多向学生提问,利用多重提问方式来提升学生的赏析能力,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悟,并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揣测作者的表达意图。例如,在《故乡》这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揣摩中年闰土的变化,让学生理解当时社会对人们身心的摧残。

3.推广合作竞争的学习模式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重点放在学生阅读成绩的提升上,不注重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这种传统“满堂灌”和“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并没有考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没有对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分析。语文教师要创新阅读教学模式,推广合作竞争的学习模式,既可以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兴趣,促进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4.积极开展合作竞争学习模式

传统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仅仅强调阅读成绩以及学生阅读教学方式,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往“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需求。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创新语文阅读教学方式,“合作竞争”学习模式是迎合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新型有效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初中生之间的年龄差距很小,他们之间很容易进行交流与沟通,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推广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产生归属感,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例如,在《论语》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组织每个小组朗读课文,让学生将其中蕴含的意义采用肢体语言的模式进行表演。如对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句话,可以邀请其中一个小组的学生阅读,另外两个学生进行表演,这样的形式让阅读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其他小组可以及时补充,邀请其他小组进行表演,打造竞争性的学习氛围。

5.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厚积才能薄发。叶圣陶先生讲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成了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教师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引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使学生更好地阅读和理解文章。

三、结语

阅读活动离不开积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明确阅读目标,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本文主要针对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提升策略进行研究。但是,目前影响阅读教学的因素是非常多的,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究。

参考文献:

初中阅读教学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提问,对策

语文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减少一言堂现象,体现并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而提问是互动的重要手段,通过提问可以使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检验。由此可知,提问在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的提问可以促进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

一、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老师不够重视课堂提问

目前,由于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并不善于独立设计问题,通常直接按照教材或者参考网上教材来备案,然而却并不能真正地理解所提出问题的必要性,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导致教师虽然履行了自身的授课职责,却没有思考学生能否理解问题,这种教学模式造成没有很好地达到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2.老师的提问缺乏有效性

一般情况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通常会包含很多丰富的内容,其中信息量相对其他课程来说也比较大,很难在较短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语文教师会根据这种情况采取设计问题的方式将文章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教学,这虽然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但是过多问题的设置造成学生思考时间的缩短,不利于学生反馈课堂问题,很难形成自己的思路,控制取代了引导,导致提问不能促成良好的互动。而教师设计的问题成效不大是一个更严重的问题,体现在:首先,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学生以现有的知识面很难回答;其次,形式化问题没有回答的意义。虽然出现这两种问题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氛围,但问题仍欠缺有效性。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的意义

与学生交流互动时,不直接将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利用提问的方式来体现学生认知的弊病,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探讨正确的答案。而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可以通过其提问的方式及技巧来展示,熟悉提问的方式及技巧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由此可知,提问能起到增强教学效果的作用。

三、有效提问应遵循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根据教学目标和任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来设计问题。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从适当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中,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提问,使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着重把握知识重点。

例如,在教授李清照的《醉花阴》时,学生可能并不理解作者的愁绪,这时,教师就要对作者作词的背景进行讲解:此时正当重阳节,本该与亲人一起赏菊饮酒,奈何丈夫远在异地。另外,部分学生对“佳节又重阳”的“又”的理解存在问题,而这一句是作者作词的背景,从此可以窥见作者当时的心境,如果不能很好地理解就会造成对课文的理解不深。为了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教师可以对当时重阳节的地位进行分析:古人十分重视重阳节,这天亲友团聚,相携登高,佩茱萸,饮菊酒。在备案时,教师可以知道,李清照在抒发“瑞脑销金兽”的孤独感后,以“佳节又重阳”紧紧衔接,显然具有弦外之音,暗示此时丈夫身处异地。“遍插茱萸少一人”,怎能叫她不“每逢佳节倍思亲”呢!“佳节又重阳”的一个“又”字,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突出表达了作者的伤感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这些分析设计和提出相应的提问,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明白作者的愁绪因什么而来,以此突破教学重难点,让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由此可见,具有针对性的提问在重难点的突破和把握方面起着很大的作用。

2.启发性原则

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分析学生思维的特点来启发学生,对其进行引导,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就要考虑思维的引导性,让学生的思维专注于课堂。例如,在讲解周敦颐的《爱莲说》这篇课文时,由于这篇文章相对来说比较晦涩难懂,这时,教师可以进行逐步的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首先,作者爱莲具体体现在课文的哪些句子上;其次,莲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比喻意义;最后,作者通过爱莲真正表达的是什么。通过层层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分析,让学生不仅能感受到莲的秀丽芳姿,还能体会到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领悟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脱的胸襟。

3.回旋性原则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考虑问题的艺术性,还可以间接地启迪学生思考,让学生迂回地进行探究,强化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刻画“我”在上学路上看到的事物?通过提问使学生开展思维活动,思考和猜测作者刻画这些情景的原因。相比于直接的提问,这一问题包含了较多的内容,与后文情结的发展息息相关,可以引导和回旋学生的思维活动。在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后,教师接下来可以提出:这些刻画是否是赘余?是否是文章还不够精练?通过这一环节的探讨,学生可以很快地领悟到这些刻画正是对阿尔萨斯地区人民由衷的悲痛和对侵略者无声的抗议的体现,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

4.发散性原则

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教师设计问题时要遵循发散性原则,通过提出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展开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掌握教学的重点,明晰学习目标,促进学生思维水平和教学效率的提高。

5.层次性原则

在阅读课堂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身心特点设计出体现因材施教原则的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层次、基础以及类型,兼顾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中来,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提高教学效率。

四、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提问的具体对策

1.根据教学目的,分级提问

教师是根据教学目标来展开阅读教学的。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而新课改后的阅读虽然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没有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造成课堂提问过于冗余。所以,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提问的设置就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通过问题的分级设置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引导,使学生逐步地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

2.开展教学内容,拓展式提问

语文这门课程实现了工具和人文的结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时应注重联系教学内容和生活实践,通过问题的设置促进教学内容的拓展,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人文科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品质的提高,促使学生形成质疑能力。

3.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式提问

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教学中问题质疑能通过提问来体现。阅读课堂中通常运用情境开展教学,通过设置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对阅读的浓厚兴趣,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思考语文。但需要重视的是,设置的情境要包含问题,情境的设置方法也要足够丰富,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策略 篇8

一、积极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排除心理障碍,提高外语教学的互动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在人格上给学生以平等地位。应经常使用“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研究好吗?”“我相信你以后比老师想得更好”等语言,绝不能用“你怎么这么笨!”“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会”等对学生的歧视性语言。

二、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1)在教学中,多设计一些能开拓学生思维的,能激发学生探究愿望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操练所学句型和复习旧课时,我们可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想问。如教九年级第八单元 “I’ll help clean up the city park”时,我问学生:I’m a teacher. Iliketeaching.What could I help you?学生就会回答说:“You could help us learnEnglish.”接着我又问他们:“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in your free time?” 有个学生说:“I’d like to work outside.” 我就问他:“What could you help others?”这样,通过具体而又有启发性的提问,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思考他会做什么,他能帮助人们做什么的问题。

(2)在学习了课文后,我试着让学生问一些与阅读课文有关的问题。例如,在教九年级第一单元阅读理解How do we deal with our problems? 我先让学生听录音,理解内容,然后我让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如:How many ways of dealing with problems are mentioned here? Which way do you think is the best? Can you think of another way of dealing with problems? 这样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讨论,自己找答案,必要时精讲点拔,既练习了学生的听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合作、探究、自学的能力。这样使课本的内容就问题化了、趣味化了和简单化了。

三、合理运用媒体技术,使学生“乐问”

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特点,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利用媒体技术,激“活”教科书,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例如:新目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Why do you like koalas?在这一课里我制作了一个“zoo”的课件,让学生们走进其中,让他们感觉到动物的可爱及宝贵,先教会他们学会新单词,接着让他们再问一些问题,如:①Which is the biggest animal on land ? ②Which animal lives in water? ③What animalseatgrass? ④What animals eat meat?.....。

这样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犹如进了一次动物园,既观赏了各种动物,又学会了知识。同时,学生看到具体的动物,对它的习性、生活环境状况等都想了解,有了好奇心,学生就会有了“问”的内驱力。因此,运用多媒体教学更有利于激发学生问的动力。

利用媒体技术,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学会英语思维,接受纯英语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听、说、读、写形成习惯。例如:新目标教材九年级上第9单元When was it invented?时,屏幕上呈现本课所要学的实物图,如:电视机、电话、计算器等,并配以动画,把视、听、说、想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看图做对话,自由提问,操练密度大大提高了。有了这些语言训练,学生思维和学习精力就会高度集中,再处理就非常容易了。像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又能激发学生从已知探索未知的浓厚兴趣。

三、课堂提问的技巧

1.提问应注意难易适度,忌过浅过深

教师在提问时应难易适度。如果教师的提问过于简单,学生几乎不动脑筋就可以将答案脱口而出,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际效果收之甚微,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过难,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答不了,那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无从谈起了。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在学生现有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在现有的邏辑思维水平上,培养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

2.提问应注意内在联系,宜层层推进

教师提出的问题还要符合逻辑性,要按照教材的内容层层设问,问题之间构成必然的内在联系,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对于教材中的一些难点和重点,我们在设计时应尽量准备一些铺垫性的问题,依据学生现有水平,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繁入简,一环扣一环,逐步解决“大”问题。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看,这是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

3.提问应注意面向全班,忌以偏概全

教师提问时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先把问题提出来,让学生思考后再指名学生回答。如果教师先指名后提问,别的学生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再主动思考了。教师提问还要面向好、中、差三类学生,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相应层次的学生作答,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4.提问应注意恰当评价,宜是非分明

有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会不做出处理,不会不做出恰当的评价,这个教学环节不能省,不能松。当教师自己评价学生的回答时,必须肯定学生什么地方答得好、答得正确,什么地方答得不正确,并指出原因。这样做,就能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是非分明、界限清楚,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切忌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含糊不清的评价。不少青年教师恰恰忽略了这一点,我认为这一点应足够重视,评价环节疏忽不得。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学期班务总结下一篇:形体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