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篇1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2007-02-16 10::

51农业实行家庭经营以后,农产品的运销、加工、储存、保鲜环节,一家一户很难独立进行,于是农民便围绕某一产品自发地组织起来。这种专业合作组织目前在农村正大量涌现,并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

.专业合作是农民一种全新的合作。它同传统的社区合作经济组织比较,主要“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织形式“新”。一是完全自愿,没有半点强迫。这一点和五十年代农民搞“入社”时是不同的。二是农民出资,产权清晰,承认个人产权,不是一讲合作就“归大堆”。三是不改变家庭经营体制。生产环节家庭经营,其它环节

合作经营。四是不受社区限制。可以一村一社,也可以一村多社,一个社可以联合本村农民,也可以联合其它地方的农民。因此,政社是分开的,没有政社合一的痕迹。

第二,性质“新”、宗旨“新”。专业合作组织是纯民营性质,民办、民管、民受益,是真正农民自己的组织,它的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也就是这个组织的宗旨,是为了维护农民利益,改善农民的地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而不是为了均贫富、防止冒尖。

第三,追求目标“新”。对内强调合作,对外追求利润。这是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为准则。社会上的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一般的经济组织不同,就是合作组织对参加的农民,主要讲合作,实行有偿服务,而不是追求利润,一年结束后,经营利润可以为“零”;有的合作组织将所得的收益,在扣除必要的积累后,剩余部分返

还给农民。

.传统农产品购销方式需要改进。当前,农产品进入市场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农民的个体贩运进入市场;二是通过国家、集体兴办农产品的营销企业进入市场;三是通过“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进入市场。这几种形式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产品进入市场难的问题,但又都有些缺陷和不足,主要是:

小贩的压价,压得农民喘不过气来。特别是农产品价格低迷时,小贩压价收购贩运,经常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国家、集体兴办的农产品营销企业,由于体制的原因,很难克服它效率低、成本高的弊病。这些企业高出市场平均水平的成本怎么办?要么转嫁给农民,以低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民的产品,农民当然不能接受;要么企业自己消化、致使多数企业低效运转,不少企业严重亏损。纵观改革开放二十年,从总体上

看,国家、集体经营农产品,特别是经营鲜活农产品,基本是不成功的。

当前产业化经营中,真正实行产和销一体化经营的还很少,公司与农户之间“买断”式的购销关系普遍存在。这种“买断”式的购销关系,“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很难协调好。市场正常时双方矛盾不突出,一旦市场发生大的波动,购销双方就“各人顾各人”。产品多时,“龙头”企业压价,农民叫苦;产品少时,哪里价高农民就去哪里卖,弄得“龙头”企业收不到货。这种市场冲击已出现过多次,首当其冲的受害者是农民,”龙头”企业也深受其苦,很难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买与卖双方是两个利益主体,买卖是“俩心眼”。实践告诉我们,“公司农户”式的购销方式,基本路子是对的,缺少的是合作。应当通过合作组织,使传统的“买断”关系向合作关系发展,向“一体化”关系发展,完善和发展产业化经营。

.农民专业合作是农业产业化组织

形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实行产加销一体化,养猪的合作组织通过共同出资办屠宰场,使养猪场的农民变成既是养猪的又是宰猪的;蔬菜的合作组织通过相似的作法,使菜农既是种菜的又是卖菜的。这样,农民就可以享受各个环节增值的好处,可以解决“种菜的不如卖菜的”、“养猪的不如宰猪的”矛盾,购与销之间的两个利益主体,变成了利益共同体,买卖“俩心眼”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合作组织内部也就基本上没有了购销之间的价格之争。因此,专业合作的意义在于改善了农民原料生产者的不利地位,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购销方式对农民的盘剥,提高了农民的竞争能力。这就从体制上解决了产、加、销之间的利益矛盾,解决了农产品的合理价格问题。这是市场经济中农产品的购销方式,是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

.专业合作是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成功实践。欧洲一些国家早在一百年多年以前就有了农民合作社,现在已相当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篇2

1 加强指导与扶持, 营造合作经济组织良好运行的的外部环境

1.1 加大扶持力度, 着重破解影响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

发展资金严重缺乏是制约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的主要因素。一方面, 合作经济组织的主体是农民, 农民自身有限的资金基本都用于发展生产, 对组织后续发展 (如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网络建设等) 所需资金多数己无力投入, 使得产品进入市场的的先机大打折扣;另一方面, 由于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存在着不信任, 而合作经济组织也无法向金融部门提供相应的贷款抵押, 导致其从金融机构获取资金十分困难, 因此, 政府部门要树立扶持专合组织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理念, 把专合组织纳入重点支持范围, 对专合组织的启动经费、示范社建设、商标注册、产品开发、品牌创建等, 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予以扶持和奖励。同时, 协调金融机构对专合组织放宽贷款政策, 扩大贷款抵押的范围, 进一步明确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责任, 有效解决专合组织贷款难问题。

1.2 相关部门通力配合, 加大对专合组织的宣传力度

宣传不能只停留在干部的层面上, 而要深入农村, 面对广大农牧民。为确保宣传工作全面、扎实、有效开展, 各相关部门要通力合作、及时沟通。当前, 宣传工作应主要围绕以下几方面展开:一是着眼激发农民和有关市场主体创办合作社的热情, 大力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国家相关扶持政策;二是着眼提高农民和有关市场主体的认识, 广泛宣传合作知识, 让农民及有关市场主体明确办社宗旨, 把握办社原则, 了解办社条件和程序;三是着眼提高农民参与合作社的积极性, 大张旗鼓的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组织农民、致富农民、服务农民等方面的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并及时指导具备联合条件、有发展潜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走多社联合的路子, 快速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合作社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1.3 建设高效的农业信息系统, 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服务体系

受传统思想影响和经济条件的制约, 大通县合作组织对信息系统和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要么相当有限, 要么根本无力投入。为适应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满足合作组织对信息的需求, 政府和社会力量要加大投入, 以为合作组织提供准确信息为目标, 建设高效的农业信息系统, 从而引导合作组织调整经营结构, 抵御市场风险;完善服务体系, 重点是在“农超对接”冷链体系的服务上, 努力解决一些具有优秀产品的合作组织“入超”难的问题。

1.4 强化培训,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涌现出的新事物, 需要一批懂技术、懂业务、懂市场、懂管理的人才来发展壮大。大通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才匮乏, 已成为其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因此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才的培养, 提高管理水平,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采取多种形式, 培训一批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专合组织“经理人”、有文化、有能力的“理财能手”、懂市场、有眼光的“营销高手”;二是培训各级政府领导, 使政府领导进一步重视这项工作;三是要培训辅导员队伍, 建立一支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四是加强对社员的培训、指导, 提高社员素质, 促使其尽快适应专合组织发展需要, 为专合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良好基础。

2 规范内部体系, 依靠自身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2.1 严格规范程序, 逐步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工作机制

一是要规范制度。要求各专合组织制定符合本社特点的规范章程,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即:财务制度、社员 (代表) 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监事会工作制度、议事规则制度、社员管理联系制度、生产销售管理制度、资产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项目投资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学习培训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定期召开社员大会, 进一步增强社员的民主管理意识。

2.2 规范财务管理, 实行财务公开

一是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 (试行) 》要求, 建立健全合作社账簿, 实行财务公开, 定期审计, 接受社员的监督。二是规范社员账户 (含土地帐户) 。合作社为社员设立账户, 记载社员出资、公积金份额以及与合作社交易情况, 以此作为界定私人产权、社员利益分配、社员退社和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三是会计人员持证上岗。监事会进行财务监督, 重大财务活动通过社员大会进行决策。四是严格项目资金管理, 确保发挥效益。

2.3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开发和推广

调查显示, 大通县虽然成立了很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但很多依然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 对于新品种、新技术的了解甚少, 缺乏创新精神, 导致农产品的竞争在市场中处于劣势。所以, 各专合组织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放眼市场, 大胆引进、推广一系列适应本组织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 使优良品种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速, 全面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2.4 创建品牌, 开展“农超对接”, 建立合作社“供应链”

目前, 大通县专合组织拥有自己品牌的只有5家, 品牌拥有率不到全县专合组织的2.5%。品牌的缺失不但影响了农产品附加值的提高, 也严重阻碍了农产品进入超市的步伐, 所以要把创建品牌做为专合组织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中之重来抓, 大力开展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在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上下功夫。在建设自有品牌的同时, 要积极开展“农超对接”工作, 建立和完善“基地农户—配送中心—预冷保鲜贮藏—城市超市”的合作社“供应链”体系。

综上所述,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多个部门的联动, 才能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也需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努力, 内强素质, 才能开拓新的市场。

参考文献

[1]唐玉英.平安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之我见[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2, (06) .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篇3

关键词:人才缺乏;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资金短缺

中图分类号:F2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99-1

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农业生产者为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乃至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基础上,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共营经济组织。作为适用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组织和制度创新,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甘肃省临洮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现状以及现阶段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1 农民合作社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农业、供销等部门本着“政府支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多元化、特色化、科学化”的思路,围绕我县种植业、养殖业等几大重点产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到2009年底,全县已有国家级龙头企业2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创办了六大示范园区:及十大产业基地。全县共有43个合作经济组织。从总体情况上看,全县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态势良好,呈现以下四个特征:一是创办合作社的主体多元化。既有养殖种植业大户、经营能手牵头,又有龙头企业带动;既有基层农技干部和原供销社职工领办,又有村干部领办。二是全作社运作实现规范化。大部分农民合作社都按照规定制订了较为规范的管理制度,基本做到来“民办、民管、民受益”。三是产业分布区域化。合作社的成立依托当地的四大支柱产业即:蔬菜业、畜牧业、马铃薯种植、花卉养植等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布局特点。四是服务范围一体化。原有合作社的服务领域包括单纯的农业技术咨询、服务,但新型的农民合作社已经开始向组织供应农资、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全方位转变。

2 农民合作社存在的问题

通过几年的实践,临洮县农业合作社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必须清楚地看到,我县农业合作社的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2.1 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基层干部对发展农村合作社的认识度不高,在基层工作中并没有把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工作去抓,有的基层干部只重视专业大户,忽视了将农民与生产大户的联合;也有的基层干部把合作社与一般企业相等同去对待,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农民合作社的发展。

2.2 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影响了农民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

由于尚未出台农民合作社的地方性法规,合作社的登记审核、建社要求、跨地区吸收成员以及组建合作社的人员等问题,均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这也不利于合作社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2.3 资金短缺

虽然现有法律对农民合作社在项目、资金、信贷、税收方面提供了保障,但尚未明确,且限于地方财力,政府扶持力度较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费多由领办大户垫资自筹,加上利润较低,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还无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到合作社的建设中来,合作社自身也无法积累足够的资金,由于政府财政扶持为度不够,又没有健全的担保贷款体系,导致部分农民合作社缺乏流动资金,运作困难。从客观上制约了合作社运营活动的发展和壮大。

2.4 人才缺乏

由于进城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较多,因此造成了农村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另外,合作社牵头人虽然是本地的一些能人或专业户,但仍缺乏全面管理经营知识,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些都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发展。再者,农民素质普遍不高,一些农民缺乏法律法规观念教育,法律意识不强,合同意识淡薄,在市场行情好转时,单方面撕毁合同,不顾合作社规定自行销售农产品的现象不见少数,致使合作社的合作效益不高,难以获得突破。

3 对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建议

3.1 加大对农民合作社的宣传

农民合作社是新时期农村体制结构改革和发展在组织上和制度上的一项创新,县级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发展农民合作社的宣传力度,让各级干部真正理解、认识到位,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并能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给农民以信心。

3.2 出台地方法规政策,保障合作社的健康有序的发展

建立合作社贷款担保机制,为合作社提供融资担保。目前,甘肃省农村信用社已出台农村小额贷款,不需要抵押担保,手续简便。

3.3 加强扶持力度

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保证农民专业合作社享受国家规定的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和其他涉农经济活动相应的税收优惠;支持合作社突破地域和行业限制,扩大合作社规模。

3.4 适应合作社发展的新形势

改进管理方式,改善服务态度,帮助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政府部门应树立起支持合作社就是支持农业、支持农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观念,需要引起政府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的一项工程。

3.5 注重发挥农民合作社作用

充分发挥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引用、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的载体和示范作用,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政策咨询,搜集发布信息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保驾护航。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篇4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协会这两种经济组织形式。它对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更好地迎接WTO以及建立中国-东盟贸易区的挑战,增加农民收入,以及稳定农村等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一、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全区各地日渐发展起来,目前处于起步阶段。据广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的调查统计,目前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055个,其中规模较大、运作比较规范的有210个。年农产品交易在亿元以上的有灵山县果蔬生产协会(2.5亿元)等。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日渐得到政府各部门的重视,由自发、无序性向规范性过渡。全区现有经工商部门登记的专业合作组织151个,民政部门登记的57个,农业部门登记的45个,其他部门批准登记的27个,共占全区总数的26.5%。自治区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发展农民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关于经营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登记管理问题的通知》等规范性文件,初步理顺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登记管理的问题,为其发展创造了宽松、良好的外部环境。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一部分农户共闯大市场,增强了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全区专业合作组织共计带动农户81.66万户,约占全区农户总数的9.13%。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把农民、农户联合起来,大大增强了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

二、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受社会生产力水平制约,各地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平衡,有的县和不少乡、村目前仍为空白。经济相对发达的桂林、钦州、贺州等地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较快,规模较大;而河池、原南宁地区等地区则发展缓慢、数量少。

2.经营性专业合作社少,中介性专业协会多。大多数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在种植业和畜牧业这两个产业,而作为农业产业化的产后加工环节的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少,专业合作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初级阶级”,以松散型为主,对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有限。

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动力不足。除了受生产力水平较低所影响之外,发展动力不足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缺乏政府的有力扶持,政府的发展动力不足,政府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少。二是农民缺乏实力和积极性,农民的发展动力不足。大多数农户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经营意识不强,科技文化管理素质低,观望心理较强。三是专业合作组织经济技术力量薄弱,发展后劲不足,对农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强。如何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今后一个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几点建议

1.从稳定农村,发展农业生产力,提高广大农民抵御国内国际市场风险冲击能力的战略高度,加大政府对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随着加入WTO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创建进程的推进,广西农业的弱势会日渐凸现。如何保护影响面广且关系到广大农村稳定的弱势农业,是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颗。政府应把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项突破口和着力点。及早制订、出台具体可行的扶持政策和实施方案。建议政府组织农、林、水、工商、税务等部门实际工作者,同区内外专家一起,共同研究探讨适合国情、区情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取向和目标、市场准入、组织形式、股金制度、保护政策、金融政策、经济援助、奖励制度、监督管理等问题,形成共识,并最终转化为政府行为。政府扶持不宜“一刀切”,应考虑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性。“扶大、扶优、扶强”是当今各行各业的一种普遍的 政府行为,它容易“扶出”成效。但它忽略了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当前我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桂东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发展较快,而桂西北等贫困地区较慢。如果都按统一的“高标准”,只能是“富者”能享受,对落后地区则是“花架子”,起不到真正扶持、树榜子的作用。为此,在制订全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政策时,40多个贫困县的扶持条件应同其他市、县有别,适当降低标准。

2.探索“龙头企业+专业经济组织+农户”的新路子,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的积极作用。龙头企业按照合作制原则或组织加盟形式,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组织形式,可以使龙头企业和农户成为真正的利益共同体,也使“龙头企业+农户”这一组织形式得到升华,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农村经济。容县鸿大绿色饲料有限公司近年先后牵头发展了5个种养协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既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又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3.内外结合,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各级政府部门组织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和骨干力量进行经营管理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市场开拓能力。政府部门要做好专业合作组织同大专院校、科研究所之间开展技术合作的沟通、协调工作,为专业合作组织做好“引智”、“借脑”服务,促进专业合作组织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增强其科技实力和服务功能。开拓专业合作组织融资渠道,解决它们规模小、资金短缺的问题。建议增加各级农村金融部门农业信贷资金规模,减少审批环节,深化信用贷款制度,积极探索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成员信贷的多种渠道和途径。玉林市新楼农民协会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小额信贷”解决了农户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各专业合作组织必须按照有关政策规定,健全组织章程,完善组织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入股分红制度等。实行税收优惠。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自产自销农产品实行免税,对合作组织经过简单加工的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合作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税收优惠。鼓励专业协会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又向股份合作社发展,增强会员、社员凝聚力以及合作组织的经营功能。应抓好这方面的试点工作。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篇5

这次会议是县委、县政府确定召开的。主要是总结我县前段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落实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扎实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刚才,我们看了CC的现场,听取了他们的典型经验介绍,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进一步认清形势,加大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工作力度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去年多次召开会议,推广典型经验,安排部署工作。各乡镇坚持“党政引导、农户为主,多方参与、多样合作,自愿组合、民主管理”的总体思路,积极落实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农民能人、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农村“两委”、基层站所、供销组织等兴办、领办专业合作组织,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呈现合作主体多元化、合作方式多样化、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层次逐步提高的发展态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有力地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繁荣稳定。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不足:一是数量少。从数量上看,我们排名靠后,同其他县区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二是有些地方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工作中满足于一般号召,缺乏应有的指导、扶持和推进措施。乡镇与乡镇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很不平衡。三是相当一部分合作组织规模偏小,缺乏带动农户的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入的成员多数只有十几户,几十户,而几百户、上千户的少,跨乡镇的更少。四是合作领域较窄,对农村各种要素的优化配置作用小。许多专业合作组织是依托地缘、人缘关系自发建立起来的,有些只是在种植、养殖某一环节上的互助合作,效益低,稳固性差。五是内部运作机制不够完善,凝聚力不强。一些专业合作组织经营管理方式比较落后,责权利关系不清晰,各方面的利益缺乏有效保护,农户与合作经济组织之间没有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抗风险的能力小。这些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认真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全会以及中央近几年来连续三个1号文件,都提出要鼓励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特别是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举措,反复进行强调。省市主要领导都先后作出重要批示,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提出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政策措施。

二、突出工作重点,努力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

按照上级部署要求,我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农民自主兴办、民主管理、互助互利、多形式发展为基本原则,实行“鼓励、引导、支持、完善、提高”的方针,边发展边规范,以规范促发展,力争在数量上有大发展,在质量上有大提高,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工作中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真搞好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各乡镇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和省市各级的部署要求,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研究制订“”期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划。要结合当地农村及整个经济发展规划,分区域、产业、年度确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计划和目标,做到有政策、有措施,确保规划落实到位,各乡镇要将发展规划于4月底前报县农业局,在此基础上,县农业局要制定出全县的发展规划。

(二)坚持多形式发展、多领域合作。今年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既要注重数量的增长也要注重质量的提高。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适合在什么产业、领域发展,就在什么产业、领域建设,需要发展多大规模,就发展多大规模。坚持谁有能力就让谁领办、谁有意愿就让谁参加、谁能办好就支持谁。鼓励引导村“两委”、农村能人、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基层站所、供销组织、学会协会等领办、联办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竞相发展。

要注重引导。对农民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在种、养、加、产、供、销等各领域自觉或不自觉进行合作的,我们要注重引导,帮他们建立章程,找准带头人,再逐步规范,逐步发展壮大。

(三)抓好重点培树,搞好规范引导。根据市里的要求,每个乡镇必须培育10个典型,这些典型要有规范的章程,固定的场所,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服务,确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以促进全县面上工作的开展。在发展数量的同时,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提高上,放到抓后进促平衡上,不断提高合作层次和档次,促进合作组织由小到大,由松散型到紧密型,由单环节到多环节、多领域的合作。要在全县逐步形成上下衔接、左右贯通、交叉联合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四)健全教育培训机制,提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尤其是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合作经济组织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各级要把搞好教育培训作为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建立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培训计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学习借鉴典型经验,开展教育培训,使合作组织成员尤其是负责人员熟悉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和民主管理意识,掌握必要的实用技术、市场营销和管理知识,不断提高合作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落实扶持政策,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快更好地发展

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有利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

省委省政府的《意见》中提出了放宽市场准入、加大财政扶持、落实优惠政策、加强信贷支持、保障合法权益等5项扶持政策。市委市政府即将下发的《意见》中,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落实,千方百计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排忧解难、提供支持。

一是搞好登记备案服务。新成立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均自主确定组织形式和经营服务内容,到工商或民政部门登记注册,取得法人地位或经营服务资格。既可以以专业合作社形式到工商部门进行法人注册登记,也可以以专业协会形式到民政部门进行社团法人登记。民政、工商部门要放宽条件,降低门槛,简化手续,减少费用,积极为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办理登记注册。允许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国家没有禁止或限制性规定的一切领域内,自主选择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经营项目。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对内部不以盈利为目的,但鼓励其对外开展经营、开拓市场,有条件的,可以向经济实体发展。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服务,县农业部门要对辖区内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予以备案,逐一建档立卡,完善档案资料。

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兴办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要纳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范围,给予优先扶持。在给予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扶持时,应优先考虑与合作经济组织联系紧密、促进农民增收能力强的企业。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使用,也要与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相结合。各乡镇都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促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

三是积极提供信贷支持。各涉农金融机构要把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列为信贷支农重点之一,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要进一步改善信贷服务,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资金需要。对生产规模较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有关规定,可以授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允许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自有资金抵押或成员联保的形式办理贷款,并逐步增加贷款规模。对动作规范、有效益、讲信用的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利率上给予优惠。要积极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开展信用服务,探索建立信贷担保中介机构,设立担保基金,解决经营资金不足问题。要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贷款纳入到百万农户致富工程项目范围,享受贷款贴息政策。

四是实行税费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收入,按有关规定免征企业所得税;对其分级、整理、初级加工,包装等不改变产品形状的农产品,视为自产自销农产品;对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交通部门要按照方便管理,保障通行的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开通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降低合作经济组织的农产品运输成本。对项目用地、用水、用电等费用的收取,适当给予照顾。农业项目、农业适用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应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各级为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民营经济等出台的优惠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均可享受。

四、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工作的领导

一要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各级党委政策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列入重要日程,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要建立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目标责任制,纳入县区年度工作考核内容。乡镇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分管负责同志要把这项工作作为重要任务,重点抓一两个村,并至少选择一个合作经济组织作为联系点,定期到点上了解情况,加强检查督促和具体指导。

二要舆论引导,搞好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十分重要。各有关部门要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有关政策法规和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努力营造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良好氛围。

三是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农业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协调和服务,注重搞好调查研究、情况调度和检查考核工作;其他各涉农部门要自觉把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部门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指导和服务,发挥合作经济组织的载体作用,推进部门业务工作;工商、民政、财政、税务、金融、交通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服务和扶持工作。要坚决制止“三乱”行为。任何单位不得平调合作经济组织的资产,不得以任何方式向合作经济组织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搭车收费。物价、财政等部门要认真清理各类收费项目,对不符合相关文件规定的收费项目,要坚决取消,对需要保留的项目,要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各级纪检监察和农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督管理力度,严肃查处涉及合作经济组织的乱收费、乱摊派和乱罚款行为,切实维护合作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同志们,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事关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任务繁重而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深刻认识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新发展、新跨越,为全面推动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篇6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组织的发展对湖南农业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因仍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发展进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为更好地了解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农业部南亚办专项“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研究”课题组于2007年8月—9月,12月,对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了调研考察。行政机构是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的日常工作机构,由从事某项专门工作的人员组成。

一、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1]

(一)基本情况

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呈加速发展态势。截至2007年年底,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1 647个,其中专业合作社5645个,专业协会6002个,比上年增加1209个,涵盖农村种、养、加、旅游、劳务、运输、信息、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会员发展到167万个,带动农户394万户,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15.2%和35.9%。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类型

1.专业大户带动型。这类合作组织共有4461个,占总数的38.3%,由农村能人或专业大户带头办起来的,他们生产经验丰富、技术全面、熟悉市场行情。他们为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带动周边农户生产同类产品,实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管理、统一销售,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同体。

2.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型。这类合作组织共有2051个,占总数的17.6%,依托现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委会,根据专业生产情况牵头兴办,这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负责人既为村、社干部,又是当地专业生产大户,起到组织和带头的双重作用。

3.龙头企业带动型。全省共有这类合作组织1142个,占总数的9.8%,主要是由某一实力较强的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凭借自身优势寻找销售市场,然后建立自己的生产基地,向农户提供信息、技术等服务,指导农户按标准生产,并回收或销售产品。

4.技术服务部门领办型。全省共有这类合作组织3226个,占总数的27.7%,主要是依据各技术服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持,一方面可以发挥其技术服务优势,另一方面可促进其职能转换,推动部门体制改革。其中农技部门领办652个,占20.2%;畜牧部门领办787个,占24.4%;科协部门领办484个,占15%;供销部门领办467个,占14.5%;林业部门领办400个,占12.4 %;水产部门领办184个,占5.7%;水利部门领办152个,占4.7%;农机部门领办100个,占3.1%;其他类型767个,占总数的6.6%。

二、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的作用

1.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方面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系在一起,变小生产为大生产;另一方面,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连接在一起,架起了生产、加工、销售的桥梁,延伸产业链,有力地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凡是组建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其相关产业的规模年均增长都达到30%以上。安仁县坪上乡具有20

多年的食用菌生产历史,以前由于组织程度低,生产规模一直在2000多公斤左右徘徊。2002年组建了食用菌协会以后,实行“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进行生产,2003年生产规模迅速提高,到了2007年达到8 000多吨[2]。

2.有利于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使湖南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得到明显提高,较好地改变了单家农户闯市场的弱势地位,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买难、卖难”问题,保护了农民的利益。麻阳县柑橘协会较好地为会员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统一注册了“麻阳牌”柑橘商标,柑橘销售价比周边县市都要高,冰糖橙每公斤高0.4元,脐橙每公斤高1元左右,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1]。

3.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技术服务,及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加快了科技成果的推广运用。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仅2004年就聘请各级专家16人进行科学养猪讲座,使合作社379名成员获得了国家出入境商品检验检疫证。

4.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现自我决策、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负盈亏,不仅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得到了肯定和尊重,而且政府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抓配套服务工作,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会员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即使遇到了困难和问题,也主要通过内部进行协调解决。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开展有效的内部对口帮扶,带动贫困户发展生产,走共同富裕的路子。隆回县宝庆龙牙百合合作社,采取“富裕户帮贫困户,社内户带社外户”的办法,帮扶了8000多户农民脱贫。

三、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覆盖率低,作用发挥有限,带动能力不强。由于起步较晚,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对于农户的覆盖率还很低。截至2007年年底,会员和带动农户仅分别占全省农户总数的15.2%和35.9%。而且,组织的发展还带有明显的封闭性。现阶段,湖南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一个村或者一个乡的范围内几十户农户组织起来的,跨乡、县甚至跨省的合作经济组织并不多见。据农业部南亚办专项“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现状研究”的调查资料显示,到2007年底,村范围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有2423个,占总数的20.8%,乡范围的有6709个,占总数的57.6%,跨县的有1281个,占11%,跨地区的有967个,占8.3%,跨省的就更少,只有163个,占总数的1.4%。

2.规模小,经济实力不强,缺乏市场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目前湖南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规模小,缺乏资金、资产,综合实力不强,自我发展后劲不足。据随机对39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调查统计,平均每个组织的成员为135人、固定资产只有

3.8万元。

合作经济组织要能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与发展,对内必须能为会员解决参与市场竞争所必需的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社会化服务问题,对外必须具备开拓市场、创立品牌的能力。这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经济实力[3]。

3.组织运行机制不规范不健全。尽管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都在其章程中规定了会员的权利和义务、理事及理事长的职责等内容,但在实践中,组织内的责权利并不明确。实际运行过程中,合作经济组织的最高和最终决策权往往集中在依托组织和少数“能人”那里,社员大会多流于形式,而专事监督职能的监事会则成为摆设甚至有的根本就不设置。

理论上来说,农民组织应该是农民自发形成的组织。然而,调查表明,真正由农民自己创办的合作组织数才4461个,占总数的38.3%,其他主体如基层政府、农技部门等外部力量介入过多,影响组织正常运转。

4.外部发展环境不宽松。虽然2007年7月国家正式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但在这之前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由于成立时无法界定它属于哪种性质和类型的经济组织,或是注册为工商企业,或是注册为社会团体,相当一部分甚至不进行注册登记。就本次调研来看,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有44.5%进行了登记,还有55.5%未登记,在工商部门登记的有1013个,占8.7%,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有2399个,占20.6 %,在农业部门登记的有1421个,占12.2%,在其他部门登记的有349 个,占3%。

四、促进湖南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要在用好财政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专项资金的同时,尝试利用财政扶持资金为组织创造有效的贷款担保机制[4]。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纳入执行政府农村经济政策目标的组织体系中,在扶持农业产业化项目、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等方面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重要的实施载体,主动创造机会发展壮大一批在当地有影响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5]。

2.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机制。根据国际合作社160 多年的发展经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发展壮大,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目前,湖南有12.6%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有加工、购销和提供其他服务的经济实体,把经济实体的部分利润分配给组织成员,让成员在获得农产品最初收益的同时,分享到加工、购销和其他环节的部分利润是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所在。

3.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推广作用。要下大力气培植几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典型,如汝城县花豆协会、祁东县生猪养殖合作社、隆回县宝庆龙牙百合合作社等,建章立制,规范运行,使其尽快上档升级,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树立榜样。要组织农民走出去,到农民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经济组织发展较快的地区参观学习,使农民解放思想,开阔视野,增强广大农民参与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加强培养管理人才。政府有关部门要大力开展合作经济知识的教育,尽快为农村合作经济事业培养合格的经济管理人才。要鼓励各类人才积极参与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允许农业技术人员牵头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挥技术优势[6]。建议湖南各级地方政府,尽快制订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教育培训计划,由财政部门拨出专项基金作为互助合作基金,用于组织发展的人才培养,并且依托湖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院校,建立教育培训基地,使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人才培养制度化、长期化。

参考文献:

[1]农业部南亚办专项“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研究”课题组2007年8—12月调研所得[r]。

[2]过建春,王芳,等。中国热区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现状调研报告[r],2008。

[3]王玉华。山东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建议[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31-32。

[4]陈科杜,李健。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能缓解农村村级公共产品供给难题[j]。农村经济,2006,(3):8-11。

[5]郭玮。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若干看法[j]。调研世界,2004,(1):6-9。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篇7

一、成员及设立标准中的法律问题

1.成员的宽松准入原则破坏组织的稳定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取得, 主要遵循“来去自由”的原则。《农业法》第11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加入自愿、退出自由、民主管理、盈余返还的原则活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关于社员的准入制度分别规定有以下内容:第3条“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其次, 对于组织内部的成员结构, 则采取农户与企业法人“比例组合”的模式。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5条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中, 农民至少应当占成员总数的80%, 并且对成员总数超过20人的合作社, 在企事业单位成员总数方面设定了上限, 一般不超过成员总数的百分之五, 等等。其用意在于, 既依靠企事业单位作为带头人带动合作组织的顺利发展, 又不影响到普通成员平等享有个人权利。

“来去自由”的原则不但鼓励农户积极参与合作组织, 并且充分尊重农户对个人权利的自由处分, 符合私权保护的基本规则。不过, 不加限制的容忍成员自由进出, 必然损伤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稳定性, 也会波及其他成员的权益。况且合作组织的治理机构设置、经营模式、资产运行、盈利分配等等均与其成员的稳定性密切关联, 一旦这种稳定性遭到破坏、或者时时面临破坏的风险, 极有可能阻碍合作组织的健康发展。

2.设立标准难以统一确定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设立标准, 关系到它是否能够成为适格的市场主体, 并且影响到它的经营活动的资格、权限和范围等重要内容。它“可以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约束, 克服市场主体在市场中的盲目性, 构建合理的市场结构, 预防市场可能发生的负面影响。”[2]遗憾的是, 法律对此问题尚未予以清晰而详尽的规定。尽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设立行为和设立登记的规定已经很明确, 但是在设立人资格方面规定不够科学。”[3]由于合作社法律对此问题的规定仍然存在争议, 时有一些农民合作社在设立时会将此法律规范束之高阁的情况出现。更何况它的调整对象针对的是合作社主体, 也无法对其他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予以调整。

加之各地政府及其管理部门在合作组织的设立标准问题上还存在理解差异上的情况下, 却又盲目追求合作组织的设立数量的增长, 由此加剧了不同地区合作组织的设立标准分化的情况。即便在设立合作组织的时候设立标准不同, 那么在合作组织设立之后, 相关的咨询、监管等职能部门是否能够对此予以纠正呢?法律仍然没有规定。况且, 就算法律或者政策有规定, 但是在全面、快速推进合作组织发展的背景下, 地方管理部门也可能会主动放宽设立条件、甚至歪曲执行政策和法律的规定。

3.完善

(1) 明确成员的准入条件, 采用“宽进严出”的标准。

宽松的进入条件有利于鼓励农民参加合作组织, 拥有平等的社员权利。同时, 遵照法律对于民事主体法律关系的合理规范, 加入合作组织的农民也必须承担社员义务, 不能由于行使个人权利而影响或者破坏其他成员的权利。任何成员脱离合作组织的前提条件是:没有多数成员对此提出明确而合理的异议。以此来保障其他成员的权利及合作组织的整体利益, 不因此而遭受到过分的负面影响。

(2) 合作组织的设立必须达到基本的设立标准。

如将此标准设置的过高, 反而阻碍其设立。追本溯源, 设立合作经济组织的目的在于帮助普通农户联合对抗强大的市场, 因此, 只要普通农户有联合的意愿, 同时又能够联合起来独立参与市场活动即可, 不必一定强求农户与企业成员的组成比例。此处可以参考现有的合作社法的设立标准的规定, 只需要做一些微调, 例如设置与成员身份相应的详细的权利义务内容。

(3) 合作组织的设立目的必须符合它的初衷。

合作组织虽然主要是以经济利益为连接点将农民集合在一起, 但是组织的长期发展又不能仅仅依靠经济利益来维系。“合作社是自愿联合起来的人们通过联合所有与民主控制的企业来满足他们共同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需求与抱负的自治联合体。”农民合作组织产生于以熟人关系及其情感交往为重要特征的农村地区, 无视这种特殊的地缘特征, 只凭借一般的市场经济主体的模式来组合合作经济组织及其内部成员, 恐怕难以保证合作组织得到长远发展。因此, 它的设立条件不但要注重经济利益因素, 它所蕴含的这种情感关联和乡土文化内容也是影响农民合作组织特有的设立要素之一。体现在设立条件中, 可以考虑组织成员的构成以本乡本土的成员为基础, 以乡土风俗和习惯作为组织运行的参考规则之一。这种以情感和乡土文化为基调的设立条件, 正是契合了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的法理。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律主体地位问题

1.法律地位认定不清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 一直是制约合作组织发展的法律瓶颈。目前仅在《农业法》第2条中认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形式之一, 并没有明确认定它是具有法人地位的独立市场主体。除此以外, 我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服务性目标作为成立的宗旨, 要求其依法成立, 依法登记。但是在关键的法人形式和登记办法方面却没有规定。现实中, 多默认其以集体经济组织的身份从事市场行为。不过, 这种默认既缺乏法律的认可, 也依然会限制它独立而充分的参与市场活动。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2条界定:“农民专业合作就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 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 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第4条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依照本法规定, 取得法人资格”。至此, 农民专业合作社终于取得了与公司、合伙企业等一样的市场主体地位, 成为了可以独立参加市场活动的法律主体。但是, 仍然会存在个别地方政府以向合作社提供资金、技术等帮助为借口干预合作社的事务的情况, 对合作社的独立法人地位造成极大干扰, 也不利于合作社的健康发展。

2.法律留白的缺憾

依照《农业法》第11条的规定,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有多种形式, 依法成立、依法登记。”它的组织类型不但包括有农村合作社, 还包括有农产品行业协会、农村专业协会以及其他的经济联合体等组织形式, 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涌现出的新型组织。不过, 法律在对于不同类型的合作组织的调整范围中出现许多未尽之处。

(1) 在已有的合作社法中存在缺憾。

虽然有《合作社法》对合作社这一组织形式予以调整, 仍然有其局限性:“农业生产资料的购买, 农产品的销售、加工、运输、贮藏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技术、信息”等主要针对从事专业性生产经营的合作组织, 不包括综合性生产经营服务的组织。

(2) 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其他类型合作组织的专门法律规范。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调整对象是合作社, 并不涉及到其他类型的专业合作组织。一旦遭遇到相关法律问题, 可以参照合作社法的规定或者仍然主要依据政策性规范予以解决。但是, 这种法律的留白情况总是带来不利后果, 其一, 如果参照合作社法则于法无据。其二, 遵照政策, 必然造成相关制度不具有稳定性, 并且缺乏法律的强制性和明确的法律保障。最终, 将其他类型的合作经济组织推入到一个政策与法律间的尴尬夹缝中。

3.完善建议

首先, 适应合作组织的现状, 调整民事法律的相关内容。民法通则虽然承认合作经济组织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 但是对于它的法人类型归属不清, 等于仍然让其处于法律悬空位置, 问题仍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既然难以将合作经济组织归类于某一个特定的民事法人主体的类型, 不如在现有法人类型之外设立专门的合作社法人。法律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所以必然需要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进行修订, 这不违背立法精神。另外,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已然成为市场经济中的活跃主体之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法律应当赋予各类市场主体明确而合理的法律地位, 不能因为现有法律的滞后而成为阻碍合作组织发展的阻力。最后, 创设一种新的法人类型, 不但不会干扰现有的民事实体法的法人理论的发展, 反而会促使学者们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更深一层次的研究, 推进该制度的完善。目前, 应该在对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进行正名之后, 随即开展专门的立法活动。

三、成员关系及其权利义务的不平等问题

1.身份差异造成成员地位不平等

以《合作社法》为例, 它在第14条规定:“具有民事行为能力的公民, 以及从事与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直接有关的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者社会团体, 能够利用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的服务, 承认并遵守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 履行章程规定的入社手续的, 可以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成员。”由此可见, 一般的农民合作组织的成员包括农民和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一方面, 合作组织通常愿意以龙头企业或者所谓的农村“能人”作为组织中心, 呈辐射状带动其他农户参与;另一方面, “热心组织和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往往是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农产品生产者中的那些具有一定经济规模, 农产品生产的市场化和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专业大户。”[4]他们也愿意以合作组织为平台, 为自己某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单纯从成员数量来看, 农民和普通农户是合作组织的主要成员, 两者不存在优劣之分;而从资本额度等重要构成要素来看, 单位成员则具有比较优势。并且这类具有资本优势的成员往往在合作组织拥有主导性权利, 所以, 我们暂称其为强势主体。

成员的资本差异导致的实力差异, 势必引发权利关系的失衡, 体现为强势主体在合作组织的日常经营中拥有优越于一般主体的主导权。最终, 可能造成农村合作组织演变为以企业管理制度为核心的变相合作组织, 更为关键的是, 这种失衡现实造成组织成员的社员平等法律地位的破坏。“从合作社的自身特征看, 民主与平等是其重要的价值思想, 弱者联合的根本目的在于对抗在市场交易中的强势主体, 如果农民的弱势地位在组织中就受制于强势成员, 也就失去了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意义。”[5]平等关系一旦破坏, 就打破了合作组织的建立基础, 合作组织内部成员间可能会形成一种信任危机。合作组织成员可能舍弃相互间的合作共赢的关系, 取而代之的是漠视彼此、消极参与合作社事务, 甚至出现意见僵持不下从而使得合作组织瘫痪的局面。

2.不平等的成员地位必然带来不平等的权利义务关系

强势主体惯于以个人意志凌驾于农民合作组织成员大会之上, 这种越权行为造成普通农户的成员权利虚置。与此相反, 面对义务和责任之时, 又用一刀切的做法使强势主体承担与普通成员相同的义务。这就会产生一种怪异的效果:一方面普通成员享有不完全的成员权利, 另一方面反而要承担完全的成员义务。它无疑加重了普通成员的负担, 不但不能体现出法律所谓的“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基本规则, 还可能使得基于信任而建立的合作组织成员间的关系出现紧张, 甚至彻底摧毁合作组织存在的基础。

3.最关键之处在于权利救济不完备

法律没有明确如何纠正组织成员间权利义务关系失衡现象, 以及组织成员如何救济被强势主体侵害的个人实体权利等问题。不同部门法都有其特殊的法律关系, 牵涉到一些特定的权利义务内容, 在法律缺位的情况下通常只能依照一般民事法律的规定予以救济, 必然难以使成员的特殊利益得到有效、完全的救济。另外, 程序法对于合作组织及其成员的当事人资格的认定等内容也难觅踪迹。

4.政府对合作组织权利义务的影响

合作组织的发展借助地方政府的扶持, 政府又将其发展状况作为衡量地方绩效的要素之一。如此密切的关系, 难免发生政府越权管理的状况。毋庸置疑, 合作组织的设立需要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技术等扶持。甚至某些合作组织已经不单纯成为农民、农户间的互助性组织, 而是在某些情况下扮演了政府的政策演示者的角色, 所以, 政府的干预和介入时常是越俎代庖式的大包大揽。尤其在一些合作组织制度发展较晚的地区, 地方政府更是事无巨细的参与到组织内部的经营中来, 导致本身就欠缺独立法人地位的合作组织更受束缚。只有理顺两者关系, 合作组织才可能作为独立法律主体开展正常的经营活动。虽然在我国的《农业法》第77条规定了:“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为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有向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反映情况和提出合法要求的权利, 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农民或者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出的合理要求, 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给予答复。”但是, 依靠提出合法要求以及得到答复的形式来解决权利侵害等问题并不具有强制力和约束性, 何况这种答复也不一定能够得到落实。对于没有答复或者答复不满意的情形该如何进一步进行权利救济, 却没有下文。可见, 对于政府和合作组织间的权利义务的关系处理, 更加缺乏法律规范。

总之, 成员的权利与义务既牵涉到所有成员的基本利益, 更关系到合作组织是否能够正常运行, 因此, 需要适当限制强势主体在非必要事务中的权利扩张, 而将普通农户的基本权利给予基本保障。具体而言, 在涉及组织成员的基本利益问题上, 不但要考虑占有资本多数的强势主体的意见, 更要对于普通主体的基本权利予以严格尊重, 保证他们的权利得到平等的行使。可以在章程中列举性规定需要由成员一人一票行使的权利, 以及需要参考资本数量而附加的权利行使范围。关键是恪守合作组织“互助”的初衷, 以此作为合作组织权利义务关系平衡的底限。最后, 协调合作组织与地方政府、内部成员间的关系, 简单而言就是各归其位。政府应该退出合作组织内部的事务性工作, 只要做好指导、帮扶职责即可;而合作组织则应提高本身的市场竞争力, 独立积极的参与市场活动, 摆脱依赖政府的心理惯性。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治理机制及治理责任的规范

1.治理机制的困境

(1) 合作组织的监督机制虚有其表。

以农民合作社法中要求的合作社治理机制作为样本,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常构建了相似的治理架构, 包括有: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虽然这种参照公司制度建构的治理机制看似具有了权力分置的意味, 实际却不尽然。其一, 合作组织成员财力、能力、实力必然存在差异。其二, 合作组织设立时更愿意引入当地的龙头企业或者其他具有实力的成员 (前文所称的“强势主体”) 。强势主体往往将个人意志凌驾于普通成员的意志之上, 出现一人独大、一家独大的场面, 不可避免发生诸如:普通成员参与合作社事务积极性不高、或者治理组织瘫痪及虚置等问题。最终绑架了合作组织的意志。其三, 虽然《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对合作社的治理机构设定为:成员大会 (成员代表大会) 、理事会、监事会, 而监事会并不是所有的合作组织都设立, 即使设立, 由于强势主体在合作组织中的强势地位, 也往往让监督流于形式。

(2) 合作组织的特点造成了治理机制的困境。

第一,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社员的共同意思表示作为成立、运行和经营管理的基础, 从这一点来看,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具有强烈的人治特色。虽然, 合作社法及其他规范性文件设置了若干条文规范社员参与管理经营的规则, 但前提是必须保证合作组织成员的意思自治。不同成员的意思表示各有差异, 由此汇集而成的合作组织的共同意思表示则存在巨大的不稳定性。第二, 法律虽然规定相应条款来保证共同意思表示的实行, 不过, 成员结构差异化的特点必将对合作组织形成共同意志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合作社成员身份的厘清会直接影响到其成员结构, 并进而产生农民成员比例的合法性问题。虚假成员混同到合作社成员结构中, 其后果在于会改变合作社的治理权分配, 在稀释实质成员表决权的背景下为少数人控制合作社提供了机会。”[6]第三, 以合作社为代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般均规定了“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机制, 但是又引入了以出资额或者交易量 (额) 为基础的附加表决权及其权数和范围, 而拥有附加表决权成员的又以强势主体为主。显然, 在合作组织的设立、章程制定、治理机制及其成员的组成等方面, 强势主体必然体现出利己的倾向。难以想象这种又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规则设置, 能够公平顾及所有成员公平的治理权利。需要处理有关合作组织在经营、运行等重要事项之时, 普通成员是否能够拥有适宜的权利参与决策则难以确定。

2.治理责任缺失

现实中, 强势主体通常是以全权代理人身份经营治理合作组织。遗憾的是, 他在拥有更多的治理权利之时却忽视了治理责任。首先, 排除强势主体自利的行为。对于具有双重身份的强势主体而言, 他既是组织成员之一, 又是组织的实际代理人, 在决策中必须要本着善意的目的治理和经营, 起码不能在进行职务行为之时, 具有谋私利的行为甚至可能性。换句话说, 在进行治理的过程中, 必须秉承善意来履行职责和义务。其次, 合理的注意义务, 即必须在治理过程中排除人为的疏忽大意行为。参与市场竞争总有起落的可能, 但是, 作为实际经营者的强势主体起码应该具有合理的注意义务。做出决策之前, 有责任在其能力范围内充分权衡所有可能影响决策的要素, 并且做好一旦决策错误时抗击市场风险的准备。更为关键的是, 衡量合作组织抗风险能力的标准, 应该以占有组织成员多数的普通成员的承受能力为限。总之, 不能置合作组织和普通成员的利益于险境而不顾。

3.完善

合作组织治理机制的设置要坚持“合法、民主、平衡”原则。合作社法依照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已经设置了较为合理的治理结构, 接下来的问题, 就是如何保障这种治理结构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发挥切实作用。

(1) 要严格依照政策及法律规定设置合作组织的治理机构。这种分权治理结构的设立和运行目前已经得到法律的明确规范, 但是仍然难以对强势主体进行有效监督。症结就在于合作社法中对于此问题采取了选择性做法, 将是否设定专门的监督机构交由合作社自己决定。而强势主体基于利己目的极有可能忽视或者放弃设置监督机构。没有监督的权利必将演变为滥用权利甚至滋生腐败, 这是亘古不变的规律。为此, 法律应该用确定性条款规定在治理机制中必须设置监督机构。同时, 适当平衡不同出资、实力的不同层次的成员的数量, 保证全体成员有成为监督机构组成人员的平等机会。

(2) 在法律允许的框架之下, 保证普通成员进入治理机构之中并且发挥切实作用。“保障每个成员拥有独立于合作社的财产权利, 参与合作社民主管理的权利, 分享合作社盈余的权利等, 不应被章程规定或者自治决议而排除。”[7]因此, 决策机构中不但要有强势主体, 更要平衡普通成员的构成数量。这种数量上平衡配置虽然并不能够完全避免前文所述问题的产生, 但是, 起码可以遏制强势主体的权利扩张。

(3) “一人一票”制度的坚持和改革。一人一票制度充分保障全体成员的基本权利, 限制强势主体一言独大的状况。不过, 过分民主带来的则是效率低下问题。为此, 在肯定目前附加表决权的基础上进行适当改革, 不能单纯以出资额、持股份额等作为依据, 而应该综合合作组织类型、成员构成、运营成本、盈余、交易数量, 以及全体成员的贡献大小等因素, 制定出符合不同合作组织特性的民主管理制度。

(4) 强势主体必须承担与其权利相应的更多义务。主要是善意履行职责的义务和合理注意的义务。如果强势主体由于故意或者过失行为导致合作组织遭受损失, 而这种损失是能够凭借合理的注意以及谨慎经营得到避免的, 就应该对合作组织及其他成员承担一定赔偿责任。赔偿额度必须要进行合理的设置, 既要有利于补偿普通成员的损失, 又不会让强势主体承担超出其责任范围之外的损失。 这需要由全体成员在设立合作组织的章程中明确规定。

参考文献

(1) 郑文凯.充分认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立法背景和重大意义[J].农村经营管理, 2007, (04) .

(2) 曹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法律思考[J].商业研究, 2011, (01) .

(3) 吴声怡, 罗萍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9, (09) .

(4) 刘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律属性的经济学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01) .

(5) 任大鹏.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主要制度解读[J].农村经营管理, 2006, (12) .

(6) 张颖, 任大鹏.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J].农业经济问题, 2010, (04) .

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识 篇8

【关键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问题;发展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日益加快。农民能否顺利进入市场,直接影响着农民收入和农业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通过专业合作组织的中介活动,既满足了市场需要,又引导了农户不断调整自己的生产和种植结构,有效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使两者达到有机结合,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架起了农民通向市场的桥梁。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义和重要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以为农户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维护成员利益、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由农民围绕某个专业或产品自愿联合成立,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开展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是农民进行自我服务、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积累、自我保护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组织形式。

农民协会的不断完善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强大,改变了农民过去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打造了增加经济效益、扩大生产规模的联合舰队,使农民与市场进行了有效的对接,把种田人增收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还积极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充当品牌代言人,走公司+协会+农户的效益型路子,有效地促进了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理顺农产品流通渠道发挥了积极作用,达到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了规模效益,促进了县域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的发展。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紧密结合

近几年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已经证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它是产业化发展有效的组织载体。从全国许多专业合作组织的先进典型中可以体会出一些道理。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产业经营方式的变革,必然伴随着产业组织形式的变化,这是客观规律。新的经营方式,必然要探索一种新的产业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相匹配,这样才能形成新的生产力。专业化分工加社会化服务形成规模经济,生成规模效益,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以能产生绩效的一个重要机理;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实质上是通过交易的联合,形成规模经济,这两者的机理是相通的。所以,农业产业化和合作制的结合,是推动现代农业、市场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子。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建设和发展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是引导农民进入市场和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需要,也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是架起了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提高了农户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科技增长要素整合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资料聚集起来,通过代购代销、联营联销、以销定产等形式,缓解了农产品分散分配比例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搭建了广阔平台。

二是实现了基地、龙头企业、市场的链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加速主导产业的形成。农民专业组织以地缘为界限,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将从事同一类生产项目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区域内有效实现了“超小规模个体、较大规模群体”的生产格局。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存的问题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虽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实践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发展,也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还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从外部环境上看。首先思想不重视。个别领导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要性认识不够,态度是肯定不行动,支持不扶持。其次是法律不健全。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作用、业务范围、资格确认程序、法律责任等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第三是管理体制不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属于民办,属农民的个人行为,没有行业管理部门,缺乏必要的行业监督。第四是发展环境不够宽松。虽然有的地区出台了一些扶持鼓励政策,但从总体上讲,还没有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滞后,有关部门和一些乡镇在提供服务、解决困难、鼓励扶持等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是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看,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模小、实力弱、组织散、寿命短,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差。其次,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再有一些乡村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是挂其名,没其实,有的是村委会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两个牌子一套人马”,很难真正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

三是从农民自身看,农民既有吃苦耐劳的一面,又有自私保守的一面,文化比较低,观念:不更新,风险意识差,对加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持怀疑态度,“各顾各”“同行不同利”的思想还比较严重。

5.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议

第一,一是坚持政府推动,为其保驾护航。政府应在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从实际情况和农民需要出发,采取生产合作型、销售合作型、中介服务型等多种形式。二是督促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按合作经济组织章程办事,建立自我管理机制和利益共享、風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第二,坚持规范运行,严格组织行为。在规章制度上,按照有关法律和规章的要求,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健全人会制度,规范入会程序,严格审核把关。

第三,坚持政策扶持,改善发展环境。县乡财政要设立专项资金,视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加大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力度,为其发展壮大提供财力保障。

第四,坚持法律责任,强化约束机制。在资金管理上,其帐户内记载的出资额和公积金份额为限对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承担责任。并对盈余如何分配、以及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过程中的债权、债务关系做出明确规定。

上一篇:劳动教育课的意义下一篇:红领巾真好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