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的作文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独行的作文(精选12篇)

独行的作文 篇1

我独自坐在灯下,抚着地上的雪,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找不到可以同行的人,我独自孤单着。

风寒刺骨,冰啸雪舞,却抵不住我心中的冰冷。

放弃了追逐他人的脚步,我独自孤单而行。

我,独自一人,成为时间的过客,逆水行舟。

我,冰封了内心,使它暂时安歇,停顿。

我,独自一人旅行,奏着悲冷而冰寒的曲调。

走过冰原,纵穿锦年,一人潇洒的旅行。

我是我,不会一味模仿变成他人;我随心,不会因规矩而受到束缚。

我,一个独行者,永远不会再有背叛。

独行的作文 篇2

“除了暗恋你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

细细长长的耳朵、面条般柔软的手臂、眯缝的双眼以及各种无厘头的动作……

2007年开始,善于用动作表达情感的漫画形象兔斯基在网络上迅速蹿红,短时间里迅速聚集了一大批拥趸和粉丝。论坛、MSN、QQ等界面中随处可见兔斯基的身影。

2007年,是这只兔子的恋爱季,这只慵懒的兔子相继与惠普、摩托罗拉等大款“相恋”,成为其动漫形象代言人。到了2010年,这只兔子又嫁给了好莱坞巨头——美国时代华纳公司,成为卡通大腕“猫和老鼠”“兔八哥”的“同门”。

创作这只知名兔子的人,是当年传媒大学的学生。

2006年,王卯卯进入传媒大学。同宿舍的女孩每天出去谈恋爱、泡夜店,她没钱,只好窝在宿舍里画画。

某天,她随手画出一只兔子,设计成动漫表情,在QQ上传给同学。过了一周,一个校外的朋友在网络上和她说:“最近有一只兔子,表情特别逗,我传给你。”王卯卯一看:这不就是我设计的兔子吗?

那只兔子一半代表王卯卯自己:眯着两条眼,有些茫然,有些孤独。于是,她开始用兔子记录生活。并给兔子起了个名字:兔斯基。

“兔斯基”最初的灵感来自于王卯卯中学时期看过的一个短篇小说,叫做《请用“S”拼我的名字》,讲一个叫Zebatinski的人,在把自己名字的“Z”改成“S”之后,生活发生了戏剧性的改变,所有事情都往好的方向发展。王卯卯对于“斯基”这个名字的后缀很有感觉,就给那只随手画的兔子起名字叫“兔斯基”。“兔斯基”的英文名叫TUSKI,但是没想到有人把它的域名抢注了,而且找到王卯卯“狮子大开口”索要50万。“我说那算了,我直接改名字,就把‘S’改成‘Z’。”

2007年,兔斯基开始广为人知。陆续,有杂志通过王卯卯的博客联系她,约她做采访。当时,王卯卯对同学不好意思提这事。因为觉得“除了暗恋你的人,谁会对你感兴趣”。

王卯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也许”出名了,是身边的同学告诉她“你赶紧把兔斯基卖了吧,再拖,就拿不到钱了”。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同学跟她说:“有人要出50万买你的兔斯基,你出手吧,再过一段时间,网络表情不火了,你就卖不出去了。”

很快,接踵而至的事情超出了王卯卯的想象。

大学刚毕业,靠着这只兔子,王卯卯就在北京买了房。几番挑选之后,她加入时代华纳公司旗下“亚洲年轻艺术家培训计划”,成为该计划支持的第一个艺术家。同时,“兔斯基”形象也和时代华纳公司全面合作,王卯卯移居到了香港——所有的变化都因为这只兔子。“我感觉像坐过山车似的。许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发生了,感觉命运中有一只手,我都想仰天问一句:你玩完了没有?”

“老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

王卯卯只是姓王,此为笔名。与“王某某”谐音,再则“卯”恰是她外号“兔子”的地支。

“我只是一个姓王的人而已,只要关注我的作品就足够了。”她淡然道。

王卯卯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我也没兴趣知道。”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就已经离异。所有家人都不愿意谈及她的父亲。在天津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平房里,她自小和母亲相依为命,在她看来,母亲“一直都是家里的中流砥柱,一直让我觉得很有依靠。”

小时候,她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随手拿起笔来作画。母亲觉得她有天赋,便在她4岁时,把她送进天津市少年宫美术班,尽管家里环境一直不好,尽管画画的开销与日俱增,尽管自从王卯卯上了初中以后,家中再也没有存过钱,但学画的梦想,让这对生活拮据的母女一直坚持了将近20年。

王卯卯把自己形容为“比较喜欢新鲜事物的人,喜欢到处乱窜”。一天到晚都面对着石膏,慢慢地她感到了难受、无聊。于是母亲便一直跟她说“坚持就是胜利”。“总是这句很老土的话,然后一脚把我从被窝蹬到学校去。”

为了支持女儿学画,母亲一日要做两分工,晚上11点才能回到家。

也是小时候,她记得:母亲在手表厂当会计,她去厂子里找母亲,推开门,看到办公室里的人都不说话,只有母亲坐在那里哭。后来,她才知道,母亲当月没有分到奖金,家里的收入为零。

这是王卯卯第一次看到母亲哭,她说,那一刻,好像天都要塌下来了。这让她成名后,面对任何紧张、无措和沮丧,都不敢跟母亲透露半句,因为怕母亲“更焦虑”。

她说,自己的整个童年很孤独,一直没有安全感。这种感觉一直到她2008年买房后才消失。2008年,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王卯卯已经能靠“兔斯基”在北京买上房子。她曾问过母亲:“你最喜欢哪个城市?”母亲说:“无所谓,你在哪个城市我就喜欢哪个城市。”当她把母亲接来同住时,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从一个到处追求安全感的人,变成了可以给别人安全感。这种感觉其实特别好。”

王卯卯恋家。在时代华纳工作的两年,王卯卯平均每年在家三天。以至于回到家她就什么都不干,躺在沙发上冥想:“这是我家……这是我家……我正感受家的感觉。”“什么叫家呢?其实,自己老妈在哪儿,哪儿就是家。家就是由亲人组成的,家就是有一个家。”

“至少我有勇气站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去年9月,王卯卯决定离开时代华纳公司。她将“兔斯基”的形象完全卖给了时代华纳,只身回到北京。

之所以从一流团队辞职出来,王卯卯有自己的打算。这样,她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做新的不同的创作与尝试。她开始在3个杂志上开连载专栏——《漫客绘心》上的连载旅游漫画专栏《不乱窜会死协会》、《冥王星》上的恐怖漫画专栏和一个忧郁类型漫画专栏,借以施展她之前积压的灵感;还有动画的尝试。

去年10月,王卯卯设计了一个全新的卡通形象“MOMO”,并以这个形象作为新书《卯个人》的主角。“MOMO”长得倒有点像“兔斯基”,但比“兔斯基”更人格化。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卯个人》其实就是王卯卯的青春编年史。王卯卯把洞察力都集中到自己的真实生活中来,怎样考上传媒大学,怎样接受考官的面试,看恐怖片的经历,到香港打工的心情……这些亲身经历,一概以“MOMO”为主人公,以绘图日记的方式,做成关于自我成长的“纪录片”。

在她的这本新书中,她最喜欢开头和结尾的两个故事。开头的故事是:有一颗石头站在最高点,每天风吹雨淋,很快斑痕累累,其他一些石头不解地说:“你多傻啊,站在最高点。”石头说:“至少我有勇气站在离梦想最近的地方。”

王卯卯的生活开始发生质的变化:她回归了生活本身。

以前她是宅女一名,天天泡在电脑前画画、看美剧,通过微博结交新朋友,现在她爱上旅游和摄影。本月,她就要踏上20天的南极之旅,而下个月,她会与一支科学家探寻队一起,徒步走过沼泽,去亚马孙流域漂流。“相比于人,我更喜欢动物。因为动物要咬你,一般出于害怕、饥饿,才会伤害人。但是人呢,可能表面跟你友好,背后捅刀。还是跟动物在一起更放松,起码相对而言表达比较直接。”

对王卯卯来说,现在最重要的是,自己终于能每天睡到下午自然醒了。回到北京,她成为一名自由漫画家。每天忙忙碌碌,为杂志写专栏拍照,创作新的动漫形象,拥有数量不小的粉丝,衣食无忧,快乐自得。

她的照片被高高挂在中国传媒大学动画系的橱窗里,作为优秀毕业生,和她一起展示在那里的,还有开发出三国杀游戏的两个男孩。

延伸阅读:

------兔年,网络流行兔子

越狱兔

[角色介绍]《越狱兔》系列短片动画是由日本的KANABANGRAPHICS制作的,讲述的是被关在俄罗斯监狱的两只兔子基里连科和普京的生活。基里连科身穿红白条纹囚服,左耳穿着别针,脚穿帆布鞋。普京身穿绿白条纹囚服,耳朵绑在一起,脚穿凉拖,是所有狱卒欺负的对象。

[角色个性]基里连科平时安静,但一旦被惹火就会显出凶暴本性,乃至变成怪物凶兔,武功高强,天赋神力,但有点洁癖。普京个性温和又有点呆,是个乐天派的兔子,但经常卷入一些奇怪的纠纷。

[火爆程度]几乎没有对白,只有一些简单的配音,但是剧情超级爆笑。两只兔子在监狱里和警卫斗争的时候非常有趣,整部动画充满黑色幽默,适合时下的恶搞观念。

爱心兔

[角色介绍]爱心兔即LOVE兔,是女孩子。LOVE兔子是日本歌手大冢爱亲自设计的,意思是“柔软甜蜜的爱”,大冢爱有一部MV的介绍里提到过。爱心兔的眼睛不是闭着,就是睁开成“没有眼珠”的缝状。

[角色个性]容易感到寂寞却自由奔放。爱害羞。虽然是兔子可是没有跳跃力,活动迟钝。最讨厌牙医和有农药的蔬菜。

[火爆程度]爱心兔被做成无数种尺寸的抱枕、娃娃、吊饰,情人节或是圣诞节都会被作为情侣首选的小礼物送给对方。因为爱心兔耳朵上写的LOVE就像是无时无刻不在传达着爱意。

流氓兔

[角色介绍]1999年出生的流氓兔MashiMaro,是韩国第一个打进国际市场的肖像。也是第一个透过网际网络动画,获得广大网友传阅并继之成名的卡通肖像。外形如一团棉花糖,圆手圆脚,胖而可爱。

[角色个性]无厘头,有点无赖,但不无耻。一意孤行、少言寡语、调皮戏谑。喜欢动手动脚、吃喝卡拿。

[火爆程度]流氓兔在不少90后的心目中都是永远的回忆,小时候所有的文具都要买印有流氓兔的。虽然现在兔辈层出不穷,但是流氓兔依然是网络兔子的鼻祖。

独行(800字)作文 篇3

人生路上,有的人选择结伴同游,一起感悟。

有的人选择独自跋涉,自己成长。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我会坚定地告诉你,我更想成为后者那种独自前进,独自欣赏旅途中的一花一草的人。

古长亭边送黄昏,青枫浦上迎黎明,陶渊明挥了挥手,与昨日的官场道别,转身迎接新的旅程。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向往自由的他怎愿困在官场的牢笼里,带上长刺的华丽的枷锁,让自己遍体鳞伤,远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终于,他逃脱了黑暗的漩涡,开始一个人前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他终于自由自在地翱翔在无边的天空中,那一朵白云,那一片蓝天,都刻下了他独行的痕迹,那最美的痕迹。

几度花开,几度花败,几度荷花香溢夏,几度荷花黄渗秋。时光匆匆,往事终成往事,但你的名字却随着时间的渐行渐远而愈发深刻,历史的青册中,你的光芒,早已照亮每一个黑暗。

面对元军的威逼,你毫无畏惧之意,那颗忠贞不屈的心,执意要一人走完余生,不屈服于美丽的官场,不折服于甜美的劝告,不背弃于心中坚定的信念,坚持一个人前行,不卑不亢,一笔一纸,便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千古名句。历史又岂仅仅诚服于文天祥的无畏无惧,更诚服于他那独行的勇气。

一瓢江水,浇出百种鲜花;一缕阳光,照透百种人性。人生路上,有的人选择独行,选择洁身自好;有的人选择同行,选择同流合污:

刘青山,几次同流合污,几次染黑官场,阳光下,他们同行的脚印暴露无遗,每一个丑陋的毛孔,都被人们的谴责填满,监狱里,他们依然肩并着肩,望向远方,望向死亡。

陈欧说:梦想是注定孤独的旅程。是的,梦想之路,我们要独自前行,人生道路,我们也只能独自奔跑。

就让我们独行在人生的旅途中,静看每一次花开花落,静听每一次潮起潮落。独行的脚步声,将唱响不凡的生命。高二:石头的幸福——朝槿 篇一:材料作文 独行 结伴而行

材料作文“独行与结伴而行”写作指导

【文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想要走得更快,请独行;要想走得更远,请结伴而行。

——非洲古谚

这个非洲古谚语,寓意深刻,一定引发你很多思考。请选取一个角度,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1)题目自拟;(2)全文不少于800字;(3)不要写成诗。

【思路点拨】

(1)审清题目中的几个关键词:“更快”“更远”,以及“独行”“结伴而行”。“更快”强调速度,“更远”强调距离;“独行”突出自己一个人的行走,心无旁骛,“结伴而行”突出与他人的相互协助。(2)理解两个并列分句间的关系,两者不是选择关系,而是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因此,立意时侧重写“独行”或“结伴而行”属于切题,但最好的是关涉“独行”,也突出“结伴而行”,因为人生旅途中有时需要独行,有时需要“结伴而行”,若能加入对“独行”或“结伴而行”的辩证思考,可以酌情提高分数。

可有如下构思:①赞同

②赞同

结伴而致远 在人生的漫漫长途中,有人轻装简从,步履如飞;也有些人三五成群,安步当车,相互扶持着前进。而当我们仔细省察后却发现,在这人生之途中前行最远的,并非是那些孑然独行侠,而是那些结伴同行之人。

须知,人的一生并非百米冲刺,而是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因此,决定人一生的便不是他前行的速度,而是他终其一生所达到的最远端。然而,人的一生又决非坦途,正如障碍赛跑,成绩的优劣取决于障碍的跨越而不是平地的冲刺,人生与其相似,但又不尽然——因为许多障碍并非一人之力即可跨越。因此,为了达到那最远的彼端,结伴而行理应是必然的选择。

结伴而行,是每个个体弱点的相互弥补与优势的共同发挥。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可谓一代天才,然而在创立脸谱的道路上,最初信奉单打独斗的他却举步维艰,只因他纵然是天才程序设计者,可在商业运作方面却难担大任,而正是他与伙伴的合作同行,才缔造了如今鼎盛的社交网络。一个人或许可以成为天才,但却无法成为方方面面都无懈可击的全才。而任何大的事业,与此相反,需要的却是能应对千种变化万般局面的全才。因此,人们需要结伴而行,用彼此的优势互相弥补,这便是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内涵。人生中的大多挑战需要的都不是单打独斗或是单人冲刺,恃才自傲如扎克伯格,仍与同伴一步一步走过开创facebook的道路,我们自然也应从中获取借鉴。

结伴而行,更是精神上的相互扶持与支撑。这或许并不被人关注,但人生之途中总会遇到失败、挫折甚至灾难。那些单独上路的人,当打击突如其来,痛苦、煎熬、绝望接踵而至,必孑然无人依靠,于是太多这样的人便猝然倒下。然而结伴而行之人,能在彼此的支持与关怀下,共同渡过难关。汶川地震中,曾有几位中学生被掩埋在黑暗之中,几近绝望。但他们彼此扶持,用歌声抚慰彼此,用手机的光亮照亮黑暗,最终在废墟中生还。尽管结伴而行抑或单独前行并非他们的选择,但它也足以告诫我们,在困厄之中,单个人的精神是渺小脆弱的,结伴而行的人们却在彼此的支持下变得无比坚强。最终,他们便能一同走出困厄,继续带着这份羁绊前行。

所谓欲速则不达,当我们认为同伴是牵绊而总想疾行时,请认清,人生的道路远非那般平坦。人类就是以洪荒时代相伴同行而走到了今天,这已足够启示我们——结伴而行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佳作展示(2)

合作成就共赢

俗言道:“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其与他人的合作互助,惟有合作,我们才能在人生之路上走得更远,也惟有合作,我们才能够成就共赢。

合作如同一剂良药,它能够弥补你的缺点,发扬一己之长。在遥远的海洋里,居住着海葵和寄居蟹们,海葵体质柔软,不能独立行走,而寄居蟹时刻有被天敌捕食的危险。于是,海葵就爬到寄居蟹硬硬的壳上,将它作为自己的“移动城堡”,而寄居蟹也因此拥有了一位“贴身保镖”。二者互利,实现共赢。鲨鱼凶悍残忍,却常受牙痛之折磨,于是“鱼医”便时刻准备为鲨鱼服务,“鱼医”在获得食物的同时也有了强大力量的保护,而鲨鱼也因此而获益。

不光是动物世界,人类世界也有着广泛的互助。近几年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和诺贝尔奖的得主往往是几个人组成的研究小组。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但多人合作便可有效地取长补短,达到“1+1?2”的目的。合作,成就了这些研究者们的辉煌。

合作如同一座联系心灵的桥梁,它能够化敌为友,实现共赢。“优酷网”和“土

豆网”曾是针锋相对的竞争对手,但是它们却在去年意外“联姻”,成就了中国最大的网络视频公司。中国从以往的闭关自守到现在的改革开放并主动寻求外资协作也体现了合作之重要。奇瑞与沃尔沃的协作使奇瑞得以掌握国外的先进科技,有利于其进一步迈向世界市场,联想和ibm的协作使联想在竞争激烈的电脑市场独占鳌头。如果“土豆网”“优酷网”只是敌对对方,可能两者的发展都会受到抑制,如果奇瑞和联想集团固守自我,便可能不会成就今天的辉煌。战胜对手最好的方式便是化敌为友,而合作便是能够化敌为友的一座桥梁。

惟有合作,方可共赢。合作是当代世界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动物世界还是人类社会,一味地竞争只会导致两败俱伤,而合作却能使双方走得更远。如果没有了合作,鲨鱼们将饱受牙痛之苦;如果没有了合作,人类社会也将是一盘散沙。合作的力量不可忽视,因为它是你走向远方的必要保障,合作并不会将你的光彩埋没,因为只有合作,才能为你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惟有合作,方可共赢。合作当是我们践行一生的永恒信条。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以真诚之纸谱合作之乐章,以坦诚之基石筑就合作之桥梁,万溪交汇成就江海,万石相聚成就高山,合作——方可共赢。

点评:这篇作文,从“结伴而行”出发,引出“合作成就共赢”的观点,紧扣材料,由自然界谈到人类社会,思路清晰,文采斐然,材料丰富。不愧为一篇考场佳作

篇二:独行与同行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与众人一起前行是美好的,一个人孤独地跋涉更是珍贵的。

有的人从善如流,有的人同流合污,有的人孤独坚守着自我的信念,有的人跻身热闹的场所排遣藏在内心的寂寞?? 人们走在各自的路上,各有各的风景,各有各的感悟。

根据材料所表达的主旨,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与阅读积累,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从整体构成来看,这则材料由三部分构成,的议论,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想,就能想也不敢说。说了以后,遇着艰难困苦的时候,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必得有神经病才能做到。1914年,章太炎因宋教仁被刺,愤而参加讨袁的二次革命,被袁世凯软禁,他绝食抗议,并说:吾死以后,中夏文化亦亡矣!事实也是如此,中国古文,于章太炎故后一蹶不振。没有章太炎这种义无反顾,舍我其谁的精神,又怎能成就非凡的事业? 王安石

你看王安石,衣臣虏之衣,食猪狗之食,不梳不洗,这不是疯子么?他推行的新法,朝中仅有两人支持,耆老名臣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纷纷背离,而他却放言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这不是疯子么?他有一首诗自道心境: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还似梦中随梦境,成就河沙梦功德。这不是傻子么?他晚年迫于保守派的巨大压力,归隐于金陵钟山,得以养息身心,可他仍然怀抱舍身救世的大愿,心系民生,痛感大众的愚昧,有诗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阳碾成尘,这不是傻子么?可是王安石的绝句,杨万里认为惟晚唐名家可媲美,严羽认为得意处高于苏黄。他的《青苗法》《保甲法》《免税法》福荫当世,泽被后世;他的《农田水利法》推行不到七年,全国就兴修水利工程1万多处,灌溉田地3600多万亩。这样的成就,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达到? 想起文革期间,马寅初因新人口论而身遭围攻斥骂,他不但没有屈服于强大的压力,反而在人民日报撰文自辩: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枪匹马出来应战,直到战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服人不以理服人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这样的疯子,疯得让人掉泪。

又想起康广仁,戊戌变法失败后他被捕入狱,言笑自若,同狱的杨深秀叹息事业未成,他慨然言:八股已废,人才将辈出矣,何患无继哉?临刑前,他犹留下中国自强之机在此矣的壮语。这样的傻子,傻得令人尊敬。

? 同行,可以理解为团队合作,一个人的力量是薄弱的,能力可能是有限

的,尤其是平凡的大众,像青藏铁路建筑工人,他们如同一颗颗螺丝钉组合起来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即使是精英,也需要强强联手。航天领域的神舟团队 海尔人 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以钮经义为主的团队)

【作文示例】

不负流光不负己

于丹曾如此解释“辜负”:这段时光着实从你身边流过,你却不曾与它有过关联。这便是辜负。

年华流逝,岁月迁徙。我们曾经许诺的沧海已成桑田,我们一起踏过的积雪已融化成草原。这一路,或许与人相伴而行,相知相扶;或许独自远行,不觉寂寞。而无论过程怎样,最终皆是硕果累累,不负这段流年,也不负自己的选择。

在布达拉宫里,他是**仓央嘉措,在拉萨街头,他却只是一个与常人无异的游荡之人。一个人既可以深思熟虑地忠于自己的选择,也可以不假思索地忠于自己的内心。雄伟的宫殿,万人的膜拜都不是他的追求,他愿脱去神的外衣,用情诗坚守自己的心中所向,他顺从自己,尘埃不能使青海湖蒙上灰暗,同样,社会的世俗抹不去他眼中的纯澈。踏上西藏那片广袤的土地,仿佛至今都能感到情诗的美好节奏,听到传经筒奥妙而纯洁的声音。那些动荡的岁月里,他没有辜负自己。

一直很羡慕的是席慕容。一支画笔,一块画布,便能在玄武湖边画一个下午的荷花;一支铅笔,一窗月光,便能在书桌前写一夜的诗歌。日复一日,画布越堆越厚,诗稿越来越多。而世间那些晴朗的、落雨的日子,她都不曾辜负。世事有两面,她却总能看到好的那一面。浮华褪尽,她依旧站在那里,带着盈盈笑意。

曾读过林清玄的《清欢》,在物欲横流的今天,他却去寻找内心的清欢。他能一个人蹲在路边看石子,比看钻石还津津有味;他也能独自品尝深山野菜的清香,比任何美味佳肴都更诱人。他悟禅道,修身养性,一壶乌龙,一把藤椅,便能消遣阳光。容貌逐渐苍老,头发逐渐苍白,他依然从容淡定地把日子过得熠熠闪光。他不辜负自己,便是对“清欢”最好的注解。

有人三五成群,嬉戏玩闹,走上旅途,去寻找世界上最美的景观。

有人背上行囊,走进沙漠,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即便黄沙埋骨也在所不辞。的确,再少的背影,也能给沙漠一片背景,再小的个子,也能让历史吐出沉重的叹息。幸与不幸,沉默还是爆发,皆不是一个人的定数,只是终于选择,不负内心。

月光如洗,顺道滑入杯盏,不多,不少,正好是这段流光。

至少不负流光,不负自己。

[点评] 本文作者抓住“孤独跋涉的珍贵”来立意,行文中以仓央嘉措、席慕容、林清玄的人生经历为例证,阐述了“孤独跋涉的珍贵”在于人的志趣。这个立意是比较高的,它正确地揭示了命题中相关内容的含意。文章所表达的主旨对读者是有比较深刻的启迪意义的。当然文章如果能从名人的事例中拓展开来,联系生活的现实,作进一步地深入议论(如在当今浮躁、追求功利的生活现实中,怎样保持纯洁的志趣“孤独”的跋涉),那么文章主旨的揭示、对读者的启迪则会更突出。

何妨吟啸且徐行

面前是一条羊肠小道,河边有嫩柳似的青春模样,舒而未舒,柔梢披风,拂面拂颈拂裸露的肩膀。而月光衣我以华裳,伴我在山下徐行?? 当我再次踏月徐行时,有千千万万的人走着他们各自的路,那路上有痛苦,有欣喜,有形。形色色的过客,有人萍水相逢颔首微笑,有人携手而行风雨同舟。而在那结伴而行的人群中,必有人坚持自己原来的路,也有人偏离甚至反向而行。

君不见,写下云南大观楼长联的孙髯一生如同苦行僧一般,自饮自吟还自行,终身不仕,游遍祖国山水。当著名文人阮芸台将其联中的“碧鸡”、“灵仪”、“缟素”等词改换以卫道,他一笑置之,引得世人称颂:“阮烟袋(阮芸台)不通,萝卜韭菜葱。擅改古人联,笑煞孙髯翁。”可见,坚守自我信念可守得云开见月明。

君不见,世人只道西施是越国的恩人,却不想,若站在吴国的立场上而言,此女则是一个货真价实的红颜祸水。别说我迂腐,西施忠于本国并没有错,错的是吴王夫差,明知温柔乡即是英雄冢,仍不听伍子胥的劝告,心甘情愿地跳进这个美丽的陷阱,抑或是他从骨子里就瞧不起女子,刚愎自用,以为只不过是一个美人,当真能引得他亡了父辈留下的千秋功业吗?况且勾践那厮早已称臣,又何须担心?可我们知道,门外楼头,吴国终是亡了。可见,坚持自我信念而不从善如流会滑向无底的深渊。

自己的方向和别人的方向,多数时候,我们无法如先知一样慧眼识途,选择最有利的那一条,那么面对途中风景,何妨吟啸且徐行?边走边看,慢慢地,自会做出无愧无悔的抉择。

孤独徐行,还须耐得住寂寞,不过好在我有月色相伴,微风轻扶。当陈白露用舞会美酒浇灌内心隐藏的寂寞时,河南一所大学的几个男生在宿舍里织毛衣,两年间,他们利用空闲时间织成三百多件毛衣,为山区儿童覆上了冬日里的温暖。

我想说,何必在意别人的眼光。只要对得起自己,无数艰辛跋涉的空暇时光,我们可以为他人多做一些事情,笑容和道谢之语会渐渐把寂寞挤走。徐行,并不代表我们蹉跎岁月,而是让生命在坚守中达到饱和,把人生的诗意一缕缕挑高。

而今,面对百日的年轻战场,何妨吟啸且徐行,山头晚照相迎,谁怕?一蓑烟雨任我潇洒一搏![点评] 本文作者正确理解了材料的内涵,围绕“怎样走人生之路”这一材料的核心命题,表达了“孤独中徐行”的观点。这篇文章的最大出彩处在于作者不仅表达了要坚持在“孤独中徐行”的观点,更重要的是为读者指出了怎样在“孤独中徐行”的方法,让读者明晰了怎样去走人生之路的问题,这也是作者构思的精妙、不同于他人的新颖之处。从全文来看,作者视野比较开阔,表达流畅自然,语言庄谐结合,多处语言富有文学色彩,如开头段、结尾段,这些也体现出了作者比较深厚的写作功底。

关于独行作文 篇4

三言两语交代好站点和注意事项,老爸拍了拍我的肩膀,挥挥手走远了。刚刚还很安静的知了,仿佛睡醒了一般猛地叫了起来,一声高过一声,叫得人心里又急又慌。被这一叫,我的心揪得更紧了。车来了,我要开始独自作战了。没问题,你行的!我在心里暗暗给自己鼓了鼓劲,一咬牙挤进了上车的人群。好不容易“杀出重围”挤上车,嘿,最后一排刚好有个座位!叮当一声,被上车的人一推,我的硬币绕过一双双脚掉在了车厢里。我慌忙低下头捡起硬币,往箱子里一投,然后“嗖”地往里钻,抢到了最后一个座位,还不忘朝车下远远看着的爸爸做了个鬼脸。

风景映在玻璃窗上,缓缓地流动着,我紧张的心情渐渐放松下来,悠然地望着窗外……“下一站,国际商贸城临时站点。”一个陌生站点的报站声突然在我耳边响起,我的心立马又揪了起来,赶紧翻找出爸爸给我的公交路线图。咦,怎么和扩音器里播放的一点儿都不一样?“难道……我坐错了!”接下来的几个站点依然如此,怎么会这样?怎么办?肯定是爸爸弄错了!我呆呆地望着窗外缓缓驶过的车子和垂头丧气的小树,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过了多久,又一个报站声回荡在我的耳旁:“下一站,国际商贸城三期(南)!”终于听到一个熟悉的站点,我的心情稍微放松了一点儿。接下来的几个站点都对上了,我立刻振作起来,轻轻抚摸着剧烈跳动的胸口。哈!可吓了我一跳,总算没出问题。

“下一站,国际商贸城三期(东)”,扩音器里的报站声在我耳中犹如仙乐。可算到了,我心中的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了地,看到妈妈在向我招手便迎了上去。“乐乐,怎么样?路上顺利吗?怕不怕?”“一切顺利!妈妈,以后我可以自己坐车上下学了。我能行!”。

独行作文 篇5

也许有时候我们回忆起来都感觉以前特别幼稚啊,特别愚蠢,但是我觉得也没有关系呀,因为每个人都是在不断的成长的,只有真正得到成长了,在回首往事的时候,才会觉得以前特别傻,特别愚蠢。

假如我们在回首过去的时候,一直都觉得以前是特别厉害的,而现在越来越不堪,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发展趋势呢?也许我不说大家都能够想得明白。

从前我也交了那么多的好朋友,但实际上也只是我自以为的好朋友而已。我们在网上聊天,通过邮件,发短信,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交谈,可是到最后一见面还不是分道扬镳。

因为他抽烟,我不抽烟。

也许在这样的环节下,很多东西都会产生矛盾,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也许在我们想不明白问题严重性的时候,每一个问题都会暴露出他的这一端。

一个特立独行的学生给我的启发 篇6

表现一:他从来不喜欢朗读, 每次语文早自习, 当别的学生大声朗读时, 他总是低头研究他的杂志或《语文读本》。我问他:“你怎么不读书?”他总是回答:“老师我是在读。”

表现二:课堂上, 他很少像其他学生那么认真听课。在他的课本下面总是有本课外书, 当联系课外讲到“好玩”的地方时他才抬头表示他在听课。我问他:“你怎么这么不专心啊。”他回答:“老师我听明白了。”

表现三:课下, 所有布置的书面作业他从来都是能省则省。面对批评, 他一笑而过, 坚持几天后旧习依然。

起初, 看到这些表现, 我很气愤, 也费了不少心思立志把他的恶习改掉:不喜欢张口, 必背文段诗词必须在我转两圈教室后背出;不喜欢写随笔, 那么一周一次的随笔必须亲自交上来;上课不听就多提问……我发现我的种种方法有一定的收效, 起码他大多数情况下能与同学们保持一致了。

有一次早自习, 他竟然一直在看一篇题目是《瞎子的那只狗》的小说!课下我压住要发的火, 当然也有点好奇, 问他:“怎么只看一篇啊?”他说:“老师, 这篇太好了, 我读了很多遍了, 每次读都不一样。”与他交流后我发现, 他是个有心的同学, 喜欢静而且有自己的思考。他的随笔不写则已, 只要能交上来都是上乘之作, 文笔深刻老练。我问他:“你文笔这么好, 怎么不喜欢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多写随笔表达出来?”他回答:“其实我写一篇费很大工夫, 不喜欢平白无奇的文章。”由此我终于知道, 他的随笔是在追求质量!后来我还发现他上课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偷偷记读书笔记, 一个学期的文字量是其他的同学的几倍。

后来, 我改变了策略, 和他共同制定了“语文必须要做的事情”。比如, 背诵好必背文段, 完成两周一次的大作文、随笔至少两周上交一次。至于课外阅读, 我经常与他交流阅读心得, 每次他都能兴奋地说出他的体会。高中三年, 他的语文成绩一直很好, 2008年高考, 他过了重点线, 他的语文为他贡献了很不错的分数, 这大概与他的热爱阅读是分不开的。

现在静下心来想, 语文不同于其他学科, 对于这样特立独行的学生, 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细心观察并尊重其语文学习方式, 不能一刀切。因人施教在这里显得特别重要, 这个孩子看似不务正业, 其实是通过不同的途径学习语文, 因为一切有益的文学作品都是语文学习的外延。记得他在紧张的高三阶段还是忙里偷闲重新读过厚厚的五本《语文读本》, 读过于丹、阎崇年, 连我都很佩服。

独行高二作文精选 篇7

我相信很多人会赞同这一说法。的确,现如今这个注重合作的社会中,选择一个对的集体,往往意味着迈上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快速通道。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白手起家,独行天下这种进取方式。可是我仍然以为,独行也可以走得很远。

雄鹰之所以能够翱翔于天地,是因为无数次摔下悬崖的痛苦。珍珠之所以能熠熠生辉,是因为经受蚌的肉体无数次的蠕动,以及无数次的风浪打磨。同样,一个人如果想走得更远,那么他必须学会在孤独中挺立成长,逆风飞翔,最后,化劣势为优势,以孤独为动力,翻越一座座险峰。

我以为,马云的成功,是独行而远的最佳范例。早在马云创立淘宝网之前,中国鲜有商家在网络上销售。绝大多数人,根本就不知道网购为何物,甚至在淘宝网运行之初,很多人一还是比较抵触的。但是,马云近似于孤注一掷的坚持,成就今天他的辉煌。

独行的路上势必坎坷,但沿途的风景却的是与众不同。在这条路上,你会明白许多常人所不知的道理,经历,这也会是你未来道路的铺路石。

固然独行这条路异常困难,但一群人走就一定会是一帆风顺吗?

你不难发现,你身边处处都有集体的身影,但他们不一定都会对你有所帮助。你加入了一个群体,但是那群人中可能时不时会出现几个半路掉链子的,他们可能会使整个集体的效率降低,甚而将集体引向歧途。一支军队如果拖带着老弱病残,即使战斗力再强,也会被敌人发现弱点。相反,如果你加入的这一群人中,个个才华横溢,那就一定会达到预期的目标了吧?那也未必。越是有才华的人,往往个性越强。每个人的性格志向不同,当这一群精英来到十字路口时,他们往往会因为意见不合而使集体停止脚步,这样反而事倍功半。因此,在我看来,一群人走虽然比较容易,但也会出现预料之外的情况。一个人走虽然荆棘丛生,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独立独行作文 篇8

一辈子没想离开农村,一辈子就想在农村这块土地上,与大自然零距离接触。冬天踩着雪花,倾听那嘎吱吱的声音;春天踏着馨香,欢唱着生机盎然的协奏;夏日伴着生命的颜色,携手蝉叫蛙鸣,呢喃着绵绵的情话;秋天遥看潇潇的木叶随风而下,咀嚼着丰收的喜悦。喜欢农村四季的景色,喜欢在农村的夜晚一个人踩着脚下的泥土,喜欢沿着弯弯曲曲的田梗小路独行,任由滴滴露珠浸湿我的裤脚。看看花,哪怕它是随风飘落的籽粒长在道边墙角,静静的开放;看看草,虽然它没有人工栽培的那么齐整妩媚,但它有墙缝、石隙、农地里破绽而出的种种绿盈;看看树,春有春的鹅黄、夏有夏的绿荫、秋有秋的`风致和成熟、冬有冬的素洁和稳重。在这简朴无饰、悠然自在的景象里,意会到生命的意义。

也许我是农村长大的缘故吧,对农村,总有一种眷恋的情怀:淳朴又善良的老农,简单质朴的生活方式,参差不齐的砖瓦房,纵横交错的田地。清晨的光、黄昏的色、袅袅的炊烟、锅碗瓢盆的交响……一弯不知源头的水流,一个平静祥和的村庄。与树相倚,与鸟为伴,蝉鸣给它增幽,鲜花为它润香,就连那干巴巴的玉米桔,在夜风中不停地摇曳,发出的“哗啦啦”的声音,也是那么极有神韵,富有诗意。

通往郊外的大街很长,沿大街散步的人也很多,仨仨俩俩的,大多数是一家人或者是情侣,也有组团的,打着旗,放着音乐,慢慢地走着说着,或前后走,或并排走,无意识却有规律地摆动着双臂,移动着脚步,从喧闹的街市走向僻静的郊外,去领略郊外的自然夜色,去感受郊外的绿色的田野,皆是生命的搏动、井然有序的图景。只有我是一个人走着,伸伸腰,踢踢腿……此时白天的劳累和紧张一股脑的离我而去,微黄的路灯像是张开了温暖的怀抱拥住所有的我,于是我把真实的自己尽情坦露,思想得到了绝对的解放和自由:一片片油菜花地、一座座石头雕塑、一处处新建的园林、一个个招商引资的广告牌、一棵棵古老的柞树、一缕缕袅袅的炊烟、一湾低洼处的水塘、一群夜飞的候鸟、一条弯曲的小路······都是我眼中绝美的风景。路边的月季开得正旺,正鲜,香气撩人,直沁心扉。只是月季吗?不是,还有那一株株数不清的花花草草,也正吐着芳香,踩着风尘伴我前行。满眼中的所有竟有如此多的意味,让我胸襟释然、超然达观,这不正是人生长河之中一个又一个片段汇合起来的壮阔吗?!

静静地斜靠在一棵树下,抬头望着夜空,群星闪耀,那无月的光华,正温和的轻抚着万物,万物于自然的宁静中享受着爱的温床,我也于自然的宁静中收获着一份心灵的自在与安宁。

独行的作文 篇9

我们无法否认文学应该反映一个时代的特色, 但是, 难道文学就只能被意识形态所束缚吗?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高行健如是说:“意识形态牵制、左右、主导乃至于炮制和裁决文学, 在二十世纪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不仅就文学创作而言, 还有文学评论, 也包括文学史, 往往都打上意识形态的印记。意识形态可以说几乎成了一种难以防御的世纪病, 有幸能抵御这种时代病的作家, 他们的文学便得救了。”

我不完全同意高行健的观点, 文学在有些情况下不可避免地也必须打上意识形态的印记, 比如《红楼梦》, 如果彻底被反封建主义洗脑了, 也就是抵御了当时的意识形态, 试问它还有那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吗?这里我想说的是, 文学不能一味地把意识形态当成敌人, 但是也要敢于对意识形态的进行反抗与消解, 因为在这一过程中, 文学作品会更加注重人性, 能够更好地警示社会和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 从而反过来再推动文学的前进。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很好地体现了文学对意识形态的消解与反抗。

首先是主人公的选择。当时正值文革时期, 那个时代催化出了无数总体倾向上呈现出准军事化特征, 以渴望战斗、投身革命的创作心态炮制出的应时性作品, 大多数作家都会选择英雄伟人, 或者贫下中农作为作品的主人公, 而王小波却反其道而行之, 他创造出了一只猪, 一只独特的猪, 通过这只猪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我觉得在当时, 连人性都忽略, 就更不用提尊重大自然, 尊重其他动物了。所以王立波选择这样一个思想载体, 实际上也是一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反抗与消解。

再者是内容和主题。由于政治上的钳制, 当时社会处于一个充满了规约限制、充满了教条刻板、缺乏生气活力的大环境中, 意识形态是强调统一, 反对个性;强调服从, 反对自由。当时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歌颂步伐一致, 团结一致, 歌颂英雄, 歌颂革命。而在王小波笔下的这只猪却敢于狂奔, 潇洒, 冷静, 警惕, 机智, 是不同于流俗、不宥于成规的“反潮流”者, 是在无比恶劣的环境中的一只特立独行的异类。这只猪其实就象征着不同于那些想要设置别人生活或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无视别人对生活的设置, 按自己的想法生活, 在那个时代为数不多的“勇士”。王小波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证明, 追求自由和个性的精神永远不会泯灭。在这个程度上, 自然是对当时意识形态的消解与反抗。

文学对意识形态的消解与反抗, 进一步讲, 也就是一个作家用自己的笔在挣扎与抗争, 鲁迅是, 王小波亦是。他们是用自己的良知, 用自己的心在说话, 对错需要时间去证明, 但是他们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而正是这种精神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前进。

摘要:文学作为一种感性活动方式, 它的生产和消费也必然受时代的意识形态的规约和支配。但是文学不仅仅会被意识形态所束缚, 本文以王小波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为例, 阐述文学对意识形态的反抗与消解。

关键词:文学,意识形态,王小波

参考文献

独行记作文800字 篇10

他是被雨淋坏了还是走火入魔了,都不是。一位置身于科学的大师当无处觅知音时,选择与灯杆来长酣畅淋漓的灵魂的“舞蹈”,足矣足矣。这就是聪明人独处的智慧。

正如龙应台所说:“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我们或许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网中挣扎太久,在“人人网”中被束缚的太紧了,以至于忘记了生活里还有一种存在方式――独自呆在自己的角落。“人是群居动物”,“鲁宾逊的生活不可能再存在”,正是在这样思想的裹挟下,人们越来越不远选择“独自”。面对失恋,工作压力大等问题,更多的人会叫上一群好朋友点上一桌大餐,来场不醉不归的气势。然而,轰轰烈烈的宣泄后真能度过这个坎吗?即使当时看明白了,畅快了,一觉醒来,你依旧是原来的你,因为灵魂深处的自己没有改变。

想要真正地寻求自我本真或是完成生命的蜕变,就必须敢于独自面对。还记得蝴蝶化茧成蝶的过程吗?自然选择在达尔文眼中就是“独自进化”的意义。生活中的背包客中有许多就已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放弃旅行社量身定制的舒适的旅程,放弃众人相伴的热闹与扶持,毅然只带上一个轻便的行囊,匆匆独自向前赶路,因为这样,他们看到了更多的景色,有许多是在被“牵绊”中忽略的美景。在独自旅行的过程中,有寂寞相伴,但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与灵魂直接而纯粹的相遇,天地之间,心与我之外没有其他的。于是李娟从阿勒泰中体会到了人性的淳朴,沙漠中闪光的生命。旅行是这样的,学术亦然,赵元任,金岳霖这些大师不都是在演绎着独舞时,迸发思想的火花。

“我将在孤独中老去。”《瑞典女王》中的女王靠女性的执着去独自诠释爱情的意义,这样的境界常人难以触及,这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每个人的天资不同,怎能要求每个人

第一次独行作文 篇11

早上,正吃着早饭,妈妈突然说:“贝贝,过会儿吃完饭,你自己去爷爷家吧。”“那你呢?”我问。“妈妈就不跟着了。”啊?让我自己一个人去呀!我的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种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都浮现在眼前。没有心思吃饭了。妈妈看出了我的心思,微笑着问:“怎么,不敢吗?如果实在不行就算了。”这哪行,我一向很要面子的。没办法,我只好硬着头皮说:“谁说不行了,我早就想一个人去爷爷家了。”

爷爷家住在大桥后面,要过好几个街口,路我到是很熟,可独自一人去,还没试过。

妈妈交代了许多路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这些妈妈以前都说过,我根本没心情认真听。临出门时,妈妈还拉着我在客厅里把如何过街口演练了一遍。想着马上要下楼了,我心里难过极了。

终于跨出了家门,和往常不同的是,这次妈妈没有一起出来,说了再见后,妈妈就关上了门。我慢慢走下楼,来到巷子口,望望路上的行人车辆,站了一会儿,向左走去。

一路走着,我根本不敢看旁边的东西,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周围人都在看我。我走得很快,一会儿就到了大庆路口。想起妈妈的话,看了看左右的车,哈哈,正好没车!我赶忙跑过去,来到大桥下面,穿过大桥,就是中百仓储购物广场了。拐个弯,我沿着工地边上的围墙走了一会,到了南湖路口,再向右拐,没走几步,我看见爷爷家的院子大门了,太好了!我赶紧加快了脚步。

站在爷爷家楼下,我终于松了一口气。按响门铃,我兴奋地叫道:“爷爷,今天我是自己走来的!”爷爷听了,高兴地夸道:“贝贝真棒,真是个大孩子了。”

独行的作文 篇12

一、怀揣美好理想的新青年

符拉奇米尔·别里托夫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 父亲是一个乡村地主, 在他出生后不久便撒手人寰, 撇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从此, 母亲便将自己的全副精力倾注在对孩子的呵护与培养上, “自丈夫死后, 对于孩子的教养便达到了溺爱的程度。 她变成靠着孩子活, 靠着孩子呼吸, 她是乳母, 是家庭教师, 是摇篮, 也是木马”[2]。 随着时间的推移, 别里托夫一天天逐渐长大, 其母亲为他寻觅到一位良师———日内瓦人, 也就是后来对别里托夫影响至深的“乔瑟夫老爹”。 别里托夫在母亲和家庭教师为其营造的简单纯粹、 甚至近乎隐居式的封闭生活环境中, 成长为一个目光明亮、身材匀整又苗条的少年。 在他生长的“白田”里没有上流社会的错综复杂, 没有现实生活的乌烟瘴气, 没有人与人之间的谎言与欺骗, 甚至连一丝忧愁都没有。 有的只是“以些微的幸福为满足, 轻视奢华, 永远抱着一颗爱劳动的心”[2]。 后来, 少年的羽翼日渐丰满, 他决定离开温馨的避风港出去闯荡天下, 此时, 小别里托夫的心中仿佛燃烧着熊熊的奋斗激情, 他怀着无比的渴望想要前往彼得堡, 他认为“只有彼得堡才是俄罗斯新生活的中心, 是帝国的进步思想”[2]。 于是, 凭借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果敢, 别里托夫带着母亲的叮嘱、同龄青年的鼓励、亲爱的老师的厚望、对未知的新生活的向往及对梦想的誓言来到了梦寐以求的彼得堡, 开始了崭新的生活。 此时, 他并不知道, 接下来等待着他的将是怎样的命运。

二、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空想家

别里托夫出身于贵族家庭, 拥有3000个农奴。 但他与当时社会一般的贵族地主不同。 他自幼受到的教育是, 即使农奴家的孩子来看望他, 他也要起身脱帽, 以礼相迎。 他的这种对待农奴孩子的彬彬有礼遭到周围人的排挤和嘲弄。 别里托夫的第一份差事是在衙门的事务局供职。 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莫斯科青年”, 别里托夫虽然聪明热心, 但仍然难以掩盖其身上“青年人的急躁情绪和梦想家的轻飘浮泛”[2]。 由于不懂官场的潜规则, 别理托夫与衙门似乎格格不入, 他办公事好像在写小说。 当最初的新鲜感褪去之后, 他对事务局的工作开始变得不再热心, 而是得过且过、敷衍塞责。 最终, 其衙门工作生涯也在“世界运动大会的笑声中告终了”[2]。 然而, 初次工作的碰壁并没有令别里托夫颓靡不振, 他忆起了自己少年时代的一个梦想———研究医学。 于是, 他又满怀热忱地投入到解剖学中, 然而发现怎么也找不回当初那种对学问纯粹的热爱; 加之上次衙门工作的失败, 他认为“医学总不过是他的避难所, 他是因为失败和无聊才到这里来的。 因为没有可做的事才逃到这里来的”[2]。 医学之路阻碍重重, 难以为继, 别里托夫不得不另谋出路, 遂将自己的注意力转向了绘画。 然而不幸的是, 绘画同样不能使别里托夫得到充分的满足, 随之, 他开始启程去欧洲, 从巴黎到伦敦、从庇雷纳山到蒙彼利埃……就这样, 四处漂泊, 居无定所。 别里托夫拥有3000个农奴却无心经营, 尝试过不少工作却都以失败告终, 别里托夫之所以屡遭挫败, 究其根源是因为“别里托夫是一个具有火一般热情的人。 对于这种人, 再没有比投身在时刻变化的工作和正在成长起来的历史进行过程中感到诱惑的事了”[2]。 在别里托夫描绘的美好蓝图中, 许多设想只不过是虚幻不实的空中楼阁。

三、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

小说的开头叙述了克鲁采夫斯基和柳波尼加的爱情故事。 克鲁采夫斯基和柳波尼加婚后过着与世无争、在他人看来幸福、和睦的生活。然而, 他们两人的结合对于克鲁采夫斯基来说是巨大的幸福和梦寐以求的愿望的满足, 而对柳波尼加而言, 却只是借此摆脱眼前恶劣不幸的环境罢了, 克鲁采夫斯基并非她理想中的“白马王子”, 她真正需要的绝不是克鲁采夫斯基这种平庸的、维特式或者连斯基式的爱情, 而是一种两人之间更高远、更深邃的心灵契合与感情共鸣。 这一点为后来柳波尼加倾心于别里托夫做了铺垫, 别里托夫遇到柳波尼加之后, 两人心有灵犀、相见恨晚, 由于精神与心灵上高度一致与默契, 他们暗生情愫。 然而, 他们之间原本正当合理的情感因当时恶劣扭曲的现实最终不了了之, 而且导致不可挽回的局面:别里托夫带着对柳波尼加的爱情无奈地远走他乡;克鲁采夫斯基则从此之后颓靡不振, 终日酗酒;柳波尼加纠结于对两个男人的矛盾与痛苦的情感而一病不起。 这是三个个体的悲剧, 同时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别里托夫看似是破坏他人家庭的“第三者”, 但实际上他扮演这种“第三者”的角色是身不由己的, 他本身也是这种畸形社会、畸形情感的受害者。 “别里托夫绝不是罪人, 他和柳波尼加之间那种含恨的悲剧中全部的恨, 都是针对着那个迫使他们只能扮演悲剧角色和破坏者的社会”[3]。

四、被时代裹挟的“多余人”

从阶级属性来看, 别里托夫出身于贵族家庭, 从小接受的是理想主义式的封闭教育。 正是这种教育方式的弊端使别里托夫“缺乏一种实际理解力, 这种理解力能教人分析许多纷繁复杂的来踪去迹”[2]。 地主阶级的悠闲生活没能使他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因此在某种程度上说, 别里托夫从小就是与社会脱节的, 因此, 他注定要陷入与社会完全无缘、孤独封闭的空想中。 如果仅仅如此, 那么别里托夫仍可以成为一个善良的地主、优秀的军人或者忠勤的官吏。 而实际情况是, 别里托夫从小接受了较为系统的教育, 加之后来游历欧洲, 他的视野变得更开阔, 也变得更善于思索。 正所谓:不知者不愠。 他虽然看似外表闲散, 且似乎不能从头到尾专注完整地做好一件事情, 实际上他的内心却起伏着思潮, 燃烧着热情。 他身处上流社会, 又难以忍受上流社会贵族绅士们的堕落与丑恶, 他在夹缝中艰难生存, 在理想与现实碰撞中中不懈求索。 虽然如此, 但仍然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处。 别里托夫虽心怀抱负又无力改变现实, 一步步向生活妥协, 最终成为大时代洪流中的一个“多余人”。 在别里托夫身上我们看到了当代某些年轻人的影子。 他们胸怀大智又无处施展, 不甘现实又无力抗争和改变。“多余人”一词最早出自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 《多余人日记》, 赫尔岑在《往事与随想》中提出, 多余人的形象包括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冈察洛夫笔下的奥勃洛摩夫及我们本文探讨的别里托夫[4]。 赫尔岑在《论俄国革命思想的发展》中写道:“这是一个在他所安身立命的环境中多余的人, 他并不具有从这种环境中脱身出来的一种坚毅性格的必要力量。 ”[5]多余人的出现有其自身因素, 更重要的是与社会历史大背景相关。19世界上半叶的俄国正处在一场风起云涌的社会变革之中, 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俄国, 青年贵族军官接受了欧洲的民主思想, 又在1813年和1814年俄军西征的过程中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文明、 民主的政治制度及发达的社会生产方式。 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 俄国贵族先进的知识分子纷纷成立秘密组织团体, 试图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19世纪上半叶的俄国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过渡时期, 一大批具有先进意识的贵族知识分子由于接受了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而逐渐觉醒,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见解与社会主张, 但此时的俄国沙皇封建统治制度及农奴制仍是社会主流, 这些贵族知识分子同时又囿于贵族的身份地位及社会的舆论压力, 束缚重重。 他们受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启蒙, 善于独立思考, 对社会、生活都有独到的见解, 试图发现生活的真理和寻找内心的和谐与自由, 却屡屡受挫, 以至于无法适应现实生活而被现实生活拒之门外, 是被时代裹挟之人。 别里托夫的悲剧命运是谁之罪? 多余人的出现又是谁之罪?

五、结语

别里托夫是19世纪上半叶俄国贵族先进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别里托夫的形象成为俄罗斯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文学典型。 赫尔岑通过刻画别里托夫这个“多余人”的形象, 向我们展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生活风貌, 同时向读者暗示: 是畸形的俄国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罪恶的农奴制度造成了作品主人公们的悲剧。19世纪的“多余人”是当时俄国现实与贵族先进知识分子之间冲突的结果, 是当时俄国贵族先进知识分子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 也是他们在当时社会历史背景下的一种无奈的生存状态。这一形象的刻画体现了现实主义作家对当时时代特征和人物特点的准确把握与深刻理解。

参考文献

[1]狄更斯.罗稷南, 译.双城记[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55.

[2]赫尔岑.楼适夷, 译.谁之罪[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3]王智量.赫尔岑和他的《谁之罪?》[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1984.

[4]赫尔岑.巴金, 臧仲伦, 译.往事与随想[M].江苏:译林出版社, 2009.

上一篇:医院保洁员总结下一篇: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