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生活化体现(通用12篇)
宿豫区王官集初中高于芹
【摘要】:回归生活是我国这次教育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同时初中学生特定的成长特点要求教学要贴近生活,而思想品德课教学可以更好的体现生活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那么如何做才能让思想品德课体现生活教学?
一、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构建共同生活的课堂;
二、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课堂、教育资源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我国教育制度改革不断追求新的突破,而回归生活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重要目标。《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可见,作为一门德育课程的思想品德课,应坚持实施生活化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师生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共同体验人生和全面发展,以达成课程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我们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只有植根于生活,才具有深层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这个千姿百态的大熔炉每时每刻都在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对象。而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但是要想通过每周两堂思想品德课感受正确的生活态度,要想让我们的教育“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这就要我们我们在思想品德的教学过程中,就应选取能够体现初中学生感同身受的生活事例,来反映初中学生所遇到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使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从而过有意义的生活,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共同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思想品德课堂。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去做呢?
一、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构建共同生活的课堂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对师生的人生态度都有重大影响。思想品德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感悟,并加以践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要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是独特的个体,允许他们尝试,允许他们犯错,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生活。备课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课程的讲解与设置。在上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应、体验,留心学生的情绪、情感,并予以积极的反应。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找到自我在课堂中的位置,从而充分地、放心地去感悟生活,进而主动践行。在教师的感召下,学生尊敬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感悟、享受生活。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处处彰显出课堂的生命活力。在这里,有学生的个性张扬,有学生的创意,也有教师乐教而喷发出的教育智慧。如在教学《尊重别人隐私维护合法权益》一课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身边的隐私有哪些,大胆发言甚至是畅所欲言,让学生没有顾虑,说出心中所想,与老师平等交流,共同搭建相互沟通的桥梁。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层层引导,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学会合法维护自己的权益。
二、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寻找生活的切入点
好生活的魅力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要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理解并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只要我们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是鲜活的教育资源,它是我们带领学生感悟人生、体验生活魅力的五彩桥。
1、课堂导入要走近学生的生活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就必须走进学生的生活,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思想品德教育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引入贴近学生生活案例,使学生的学习之旅从熟悉的生活原型,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如此“生活化”的导入,可以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又可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激情,感受到思想品德课堂的趣味,增添新鲜感和亲切感。
2、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深度探索。首先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如七年级可以围绕着《我是中学生了》,与各班的班会结合起来进行,引导学生走向新的学习生活,融入新的集体生活,适应新的环境,从而走向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八年级可以围绕“亲近师长,学会负责”的相关单元,引导学生说出父母为抚养自己所付出的辛劳,对学生进行孝敬父母教育,让学生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体会父母的爱心。从中得到成长,明白承担责任的重要。二是要贴近学生身边生活,如七年级可以围绕着“热爱生活”单元,引导学生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有意识地追求高雅生活,保持愉悦,平和的心境,过富有情趣的生活,做情绪的主人,使自己每天的生活都能充满情趣,时时品味生活的乐趣。三是要贴近学生关心的生活,如七年级《优良的意志品质》这课的教学,可以从学生喜欢的明星、歌星、影星、球星等生活实际为切入口,让学生自己列举一些具体事例,谈谈这些人成“星”的艰难历程,引导他们不要盲目地“追星”,而要学习他们勇于奋斗和拼搏的精神,形成积极的自我新期待,主动把握自我,发展自我。四要贴近学生向往的生活,如网络生活,网络给学生带来了很多乐趣,怎样才能成为网络的主人等。实际上,在初中学生的生活中存在一个学生的世界,这是一个与成人世界不同的世界,学生是这个世界的主人,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和形式只有反映和贴近学生生活需要,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才能引导和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成为成人世界派往学生世界的使者。
3、教学问题的设计要生活化
教师设计的探究性问题必须根植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把问题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关注学生身边的事,寻找学生身边的“热点”,让学生经历身边一个“从生活到知识,再从知识到生活”的循序上升过程,让学生“重温发现的乐趣”。通过问题设计,搭建沟通生活素材与知识理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在感知生活的同时获得超越生活本身的理性思考,在对八年级《人不能选择父母》和《与父母平等沟通》这两课进行教学时,可以相互贯穿教学。课前安排活动,让孩子们在家中寻找父母疼爱自己的地方。由于父母的爱贯穿于孩子生活的点点滴滴,家中能够体现父母的爱的细微之处有很多,通过孩子们的寻找,惊奇地发现了许多他们平时并没有注意的东西中,都蕴藏着父母那份浓浓的爱。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此基础上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如:①说说我们与父母亲的关系
是怎样的?②如果说没有父母对我们抚养教育,我们会怎样?并进一步提问:③与父母交往有什么经验?与父母沟通存在什么矛盾和问题?并找出矛盾的原因。学生理解了父母,拉近了自己与父母的距离,更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同时在设疑引导之下,学生思维活跃,真正帮助学生在今后与家长成功沟通,更好向家长献爱心,还能帮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高道德境界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4、引导学生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品德课不仅要教学生学知识,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引导学生走好人生之路。导之以行,服务于生活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落脚点,也是检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落脚点,也是检验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的一面镜子。所以我们教学,应着眼于学生成长的内在动机,唤醒、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同时,不仅要引导初中学生过有意义的个人生活,而且要引导他们过积极的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学生关心社会进步,关心他人,心系民族、祖国和人类的命运,促进个体和周围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融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知识、能力,从而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促使自己“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此思想品德教师应具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具有宽容的精神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学会勇于承担责任,学会交往。
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追求美好生命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师生的生活激情和灵性,充满着美丽的情感和追求,充满着科学真理和生命体验。在这个地方,师生共同成长,充分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每一个生命体在教学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建构起知识的大厦,让我们共同努力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5月施行
一、生活化教学在思想品德课中的意义
(1) 体现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生命需求。学生是教育主体, 课堂教学生活化, 正是体现了学生主体发展的生命需求, 它使课堂教学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让学生内在的生命力量健康地充分展现。
(2) 呈现书本知识的生命状态。让书本知识呈现鲜活的生命状态, 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标志。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加工或补充教材, 使文字符号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 从而激活教材。
(3) 凸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运用多种生活方式, 以思想情感交流、对话、合作为策略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交往活动。在这种交往中, 师生不断地完善自我, 获得生命体验发展生命潜能, 实现自我价值, 这就是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1. 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 让生活融入思想品德课堂
(1) 课前准备生活化。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源于现实生活, 但有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要让学生感动, 必须基于他们已有的经验、体验来提供素材。因此,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 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 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变革与创新,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比如, 在教学《师生情谊》一课前, 可以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状态, 对任课老师来一次问卷调查, 题目包括:“老师每天的常规工作有哪些?”“老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老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老师最大的烦恼是什么?”这样的生活化设计让学生在课前就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更为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打下了基础。
(2) 新课导入生活化。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 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例如, 一位老师在上《明辨是非》中对待社会流行时, 老师先说出自己的困惑, 呈现常在网络聊天时遇到的不理解的词语, 如“M M”“PK”“青蛙”“东东”等, 让学生帮忙解答含义。结果学生非常踊跃地参与, 从此导入新课。
(3) 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 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因此, 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例如, 小品表演食堂风波出现在《理解与宽容》的课堂, 辩论赛“中大奖后”出现在了《诚实守信》的课堂, 而校园新闻播报、人才招聘会等等都把鲜活的现实生活搬进了课堂。在教《我和父母》中报答养育之恩时, 让一名对父母的付出感受不深的学生腰缠重物, 体验母亲十月怀胎的滋味, 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教学情景生活化。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才能,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科学的问题情景,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 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 即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 才会有所感、有所发, 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与人为善》一课中, 为了让学生尊重、理解并主动帮助盲人, 老师没有空泛地讲道理, 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 并让一个学生亲身体验, 在老师用旁白、音效营造的黑暗世界中去感受盲人穿越马路的痛苦与无助……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5) 教学评价生活化。生活离不开思想品德, 思想品德离不开生活, 思想品德知识来源于生活而最终为生活服务。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 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成为国家、社会有用之人。所以, 教学评价生活化也成为判断一堂好课的标准之一。如教学《与人为善》最后环节时, 教师可精心设置几个典型情景, 让学生说说这时你该怎么做?学生回答后, 老师不是仅仅停留在学生口头的判断回答层面给以鼓励, 而是让同班同学举例说明这些同学日常生活中的善举, 给予表扬。
2. 以课后活动为平台, 让思想品德教学服务于生活
新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 学会做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不是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 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因此, 思想品德课要设计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将德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扩展到社会上, 力求使学生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让学习为生活服务。
(1) 与校园生活相联系。如在教学《竞争与合作》一课后, 可以组织进行中学生学习竞争力评价调查,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竞争力现状, 并与同伴互助, 发扬长处, 寻找差距, 取长补短, 制订学习目标, 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成长。
(2) 与家庭活动相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卡, 向家长讲明学校德育要求和目标, 请求家长积极配合并及时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庭的行为反馈表, 要求家长如实填写,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教育, 将行为目标落到实处。如在教学《我和父母》后, 要求学生召开家庭会议和制订孝亲敬长的计划, 并请父母监督, 让学生将爱父母的情感付诸实践。
(3) 与社区活动相联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访问交警叔叔, 了解中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习;参加“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的宣传活动;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污染源情况;组织学生到附近军营参观、去烈士陵园扫墓;邀请派出所民警到学校作法制报告、组织“模拟法庭”实践活动等等。
关键词:应用意识;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来源于生活,必须把它寓于生活中才能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知,加强学生的直观
性、真实性,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让思想品德课程真正从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构建高效课堂。以下笔者就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运用进行一些探讨。
一、丰富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内容
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有选择性地丰富生活化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通过生活化教学内容主动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主动构建良好的思想品德。因此,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生活化教学势在必行。
1.有效运用教材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挖掘、加工、补充,做到活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如有效地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可以很好地启发学生,便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
教学中要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学生置身于他们熟悉的情境中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二、生活化教学策略
回归生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化内容,更能使课堂焕发生命力,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生活化导入
导课关系着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在导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新知识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生活化情境
情境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助于引导学生直接感知事物,诱发学生主动体验,促使学生从课堂走入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3.生活化问题
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构成了学习的全过程。因此,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从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出发,设计生活化问题,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论结合实际,加深对生活的探讨,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网络。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要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有机融合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促使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任俊辉.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尝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5).
[2]王琨.回归生活启迪心灵:谈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J].山东教育,2008(3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研究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简单来说就是要将生活元素融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能将所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并通过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情,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和效率。因此,在平时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加大对生活化这一模式的探索研究力度,对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一、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理念,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具体表现如下: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枯燥乏味的教学过程中,加入生活化元素,可以让整个课堂更加生动活泼,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及积极性也能得到有效调动,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真正地爱上学习,爱上思想品德课程,提高自我修养。第二,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化是近些年流行的教学模式,它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同时还能在教学过程中缓和师生关系,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第三,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对思想品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通过学习来了解目前社会上提倡的优良品质。让学生下意识地去学习国家的优良传统,从而实现自我品德修养的提高。由此可见,将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连,对整个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而言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现状
皮华山
(重庆市垫江县龙桥学校)
新课改的实施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学过程必须更加多元化,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化。特别是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我们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于学生德育教学的培养。因此,应运而生的生活化教学法就显得重要而有效。本文就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浅要谈一谈对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想法。
那么,针对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如何正确地将所学知识同生活相联系呢?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求学生能把教学内容和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这也就是最基本的“内容生活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动学生的自身经验,争取让学生感同身受地进行学习,从而强化学生的理论认知。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在教授《直面生活中的苦与乐》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回想: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自己特别开心的事情?又遇到了哪些困难的事情?在遇到这些事情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你又是怎么做的?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体悟正确的人生观,对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十分有利。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要想真正地做到“生活化教学”,就必然要求教师突破传统,敢于创新,建构新形势的课堂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中往往是教师主讲、学生主听,不太注重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体悟的过程。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师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比如,让学生进行“情景剧演示教学”。对于一些理论和案例,可以让学生自主地排演一个生活情景剧,将知识内容融入短剧中,通过多重感官的.共同感受,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提升,让学生领悟到原来所学的内容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三、理论结合生活实际
思想品德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将课堂知识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亲子之间》这一课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生活中自己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些事情,将这些故事用自己的方式通过活动的形式展现出来,让大家讨论一下这种做法的优点及不足,并力求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剖析,论证一下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总之,生活化教学的提出不仅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对健全学生人格、塑造学生灵魂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杨金虎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是对学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而传统的思品教学偏重灌输,而讲授灌输对学生道德观念的理解、道德情感的激发、道德行为的指导都起了阻碍作用,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成了接收器,被动地学习,就不能适应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挑战。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教学观、质量观,要把信息技术与思品学科整合。实现自主化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真实起到思品内化目的,达到以学生为中心,确实提高教学实效。通过对这两年新课程的理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及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探索,我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与思品课整合的重要意义首先表现在有力的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生动情景,激发了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课程,如果采用一般的教学手段,往往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枯燥无味,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声文并茂、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亮出你自己》一课时,课的伊始我请同学们看了一段2004年中国奥运健儿勇夺金牌的录像,在这段录像中集纳了各种体育项目。本来就喜欢体育的他们一下子被牢牢吸引住了。看的过程中我允许他们叫出自己认识的运动员的名字,孩子们的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到动物身上,给予动物更多的关注,从而兴趣盎然的进入本课的学习。
可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道德情感,灌输为感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教学《师生之间》一课时,我先回忆自己童年时代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并以一声“谢谢您,老师!”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接着,播放录像《烛光里的微笑》,再出示一幅平时老师关心学生的画面,让学生从录像中赵老师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的事迹联想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怀,体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最后,在课件MTV《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的音乐声中,让学生说说想对老师说什么,想为老师做什么。此时,学生已经很想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感情了。可谓情到深处,一触即发。
三、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时代性、针对性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脱离实际的品德课就像一潭死水,没有生机。因此,就要求教师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使思想品德课永远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教学中可选用当今有代表性的社会事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书本中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形象的感人事例相结合,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对他们用知识指导行动也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我在讲《团结就是力量》一课时,在学生汇报完自己的调查资料后,我适时播放2003年上半年,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支援抗击“非典”的斗争的影片片断。这众志成城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拨动了学生的心弦,他们的内心充满了自豪的情感。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思想品德教师应做一名有心人。现实生活、报刊杂志、电视节目中蕴含了丰富的、具有鲜明时代感的教育资源,我们应随时注意收集。把它们融入到思品课中去,教材的说服力和时代感就能明显增强。
四、活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
正面教育是《课程标准》的原则。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是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的有效途径,它可以把高深的政治思想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人格化,让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范例中,理解某种道德规范,并以规范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准。在思品教材中容纳了许多优秀人物的先进事迹,他们便是学习的榜样。可身处多元时代的学生们并不完全相信,他们总爱追着我问:老师,真有这个人吗?(是不是为了教育我们编出来的人物)他还活着吗?他长什么样?”可见,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榜样,而教材的介绍远达不到他们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则能直观展示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
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随着对信息技术与思品课堂整合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例如,以往的思品课往往是一只粉笔、一言堂的灌输式,而信息时代的到来,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世界我们反而不如孩子们反应快,在很多方面他们远胜于我们,我们没有理由在站在讲台上发表长篇演讲,而应该更多的让孩子们发表见解。既然网络是五彩的、社会是多元的,我们也应该抛弃答案唯一,在坚持是非标准的大前提下,允许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尊重孩子们的想法,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人的发展为本。传统的先分析典型事例再导行的固有模式正在发生着变化。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自学时间,组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增强角色体验,拓展渠道,注重前伸后延;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思品教育资源,让乐于自主学习的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新,从而充分展现其“主角”形象。在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促其内化导行的内驱力。如教学《公共生活中的礼仪、礼貌》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当前社会上的一些文明礼貌用语,在课堂上进行5分钟新闻发布会,学生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感受到掌握文明交往的技巧,收获很多,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而这不正是在培养学生收集信
一、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生活是知识的来源和基础。生活蕴含着知识与力量, 是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之母;生活触人感官、动人心灵, 能给教育教学注入能量和动力;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归宿也要服务于生活实践。正因如此, 陶行知先生认为, “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可见, 生活化教学是实现“真正”的教育的必需手段, 也是必要手段。
(一) 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早在19世纪90年代,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观点, 认为学校教育应当与儿童的生活相结合, 教育就是儿童生活的过程, 而不仅仅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时隔数十年, 杜威的弟子、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在“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观点, 认为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是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为生活服务的。无论是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还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 强调的都是教育与生活的一致性、教育与生活的和谐发展, 他们的生活教育理论一直被认为是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先驱。
(二) 生活化教学的目的
生活化教学强调的教学目的是“培养人的生活品质, 完善人的生活状态, 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使学生学会过美好的生活”。具体言之,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生活化就是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注入生活内容, 使教学回归学生的世界, 回归现实生活的世界, 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学习、实现学生不同的发展需求的目的。
(三) 生活化教学的特征
教育是“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 为了生活”的, 而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 这就决定了教学也必须是“源于生活, 在生活中, 为了生活”的。
首先, 生活化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 尽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寻找与教学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充分挖掘与学生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间建立联系。
其次, 生活化教学也要关注学生的课堂现实。因为课堂教学活动同样也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而且还在“学生”这个人生阶段占据了很大比重的重要生活活动, 所以,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要创设有成功、有挫折、有喜悦、有悲伤、有惊讶、有思考、有争论、有交流的课堂生活, 让师生在每个短暂的课堂里都能享受人生, 体会人生的美好与艰辛。
最后, 生活化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未来的可能生活。既然任何教育都需要指向将来, 生活化教学就更应当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了学生将来更好地生活作准备。因此, 生活化教学要顺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从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求出发, 注重基础, 强化能力, 学以致用, 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现状
思想品德课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法律常识、公民道德和国情教育的神圣使命, 是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但在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践过程中, 仍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使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和塑造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工作陷入了困境。
(一) 师生关系囿于“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
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强调“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样的教育观念下, 教师便成为教学活动中高高在上的管理者, 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 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惑;而学生只能是唯教师之命是从, 很少发表自己的看法。这种“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在现代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仍然普遍存在。思想品德课堂上, 教师站在高高的讲台上, 用严肃的语气说:“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才是正确的!”“遇到这样的情况, 我们应当……, 不应当……”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 它不像语文、数学、英语那样有着标准的模式或答案可以“讲”给学生听。一个人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的养成, 必须经过亲身的体验、思考和感悟才能内化为自身所有, 而“师道尊严”的师生关系却没有给学生留下体悟的空间, 严重阻碍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知识的思考、诘问、评判和创新, 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二) 教学内容脱离现代生活
时效性和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要求。时效性要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紧跟时代步伐, 学习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实践性要求思想品德课必须学有所用, 学到的知识可以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但是, 由于目前我们所学的思想品德教材多年不变, 教材中“探究活动”选取的事例或实例都是些“陈年旧事”或脱离本地实际的“他乡风味”, 缺乏本土气息或脱离学生实际, 导致在思想品德课实际的教学内容中, 存在着种种违背时效性和实践性的现象。例如:抽象理论的说教和灌输多, 结合实际生活的实例少;拘泥于课本中陈年旧事的多, 结合当代生活实情的少;结论性的观点和概念多, 探索性的思考和讨论少等等。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脱离实践、脱离时代的现象, 会导致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是空洞的“可看却不可吃的蛋糕”, 是空虚的“可听可言却不可行的说教”, 不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开展。
(三) 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参与度不高
如今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 普适性的教学方法多, 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少。教师们迫于中考升学的压力, 往往不自觉地回到了传统填鸭式的教学, 盲目追求既定的理论知识, 忽视了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还有一些教师为了省事, 避生就熟, 教学过程几乎唯教材是从, 教材上有事例就讲一讲, 教材上的概念让学生读一读, 教材上有讨论的就按教材上设计的问题, 千篇一律地开展所谓“小组讨论”或“个别提问”。长此以往, 学生不免产生厌烦的情绪。还有个别教师甚至不厌其烦地直接让学生背课文, 排斥学生的个性思考, 更不允许学生质疑。如此单一的教学方法, 结果是学生只会在考试前死记硬背, 而对平常的思想品德课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再加上思想品德课平常只注重课堂的讲授, 学生在生活中实践的机会很少, 这无疑更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三、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
新课程改革强调课程的开放性, 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求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 置身于社会的现实生活之中, 在生活中学习。因此, 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 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 让学生在生活化的课堂里敞开胸襟, 就可以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生动、更有效。
(一)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古语说得好, “亲其师, 信其道”, 学生只有与教师亲近了, 才会喜欢上教师的课, 才会信服教师的观点。也就是说, 民主平等、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授课成功的关键因素, 是将生活化教学引入课堂的基础。如果将课堂教学看成是生活的一部分, 就要求把教师和学生看成是存在于生活世界中的不同主体, 把课堂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的交往行为。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师道尊严”的教学观念, 坚持新课程的“生本”理念, 仔细去倾听、理解学生的想法, 为学生提供一个平等参与课堂的机会, 将思想品德课堂打造成为一个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这就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语言、姿态、行为等方式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 创设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教学相长、“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
(二) 在生活中寻找教学资源
1.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
众所周知, 教材是一种最重要的教学资源。“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 生活到处都有思想品德”, 新教材的选材和编辑更是体现了这一点。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好手中的教材,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内涵, 并对教材做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形处理, 有意识地还原教材的生活背景, 把教材中的知识还原到生活中来学习, 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要知道,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生命力就在于理论联系实际, 只有源于生活、对生活有用的知识, 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2.合理利用教材之外的生活素材
新课程观认为, 教材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却并不是唯一的资源;如果仅将教材上有限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 势必会造成教学上的单调与枯燥。初中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性很大, 教师可以尝试把鲜活的现代社会题材引入课堂, 可涉及历史的、现实的、自然的、人文的、中国的、外国的等内容, 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关联, 让教学内容生活化。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放的思想观念, 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 关注社会热点, 紧跟时代步伐, 切实增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代感。
(三)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体验社会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和教室, 教学时间固定、教学空间单一而封闭;长此以往, 即使教学资源来源于生活、教学内容很丰富, 也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要将生活化教学引入思想品德课堂, 教师就必须沟通课堂内外, 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展综合性的体验社会的活动, 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此外, 教学时间也不一定要局限在每周的三个课时上, 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双休日去体验社会。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拓展过程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 例如学习“热心公益服务社会”这一内容时可以带学生赴敬老院献爱心, 学习“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这一内容时可以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等等。此外, 春游秋游、研究性学习等有意义的活动, 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社会。总之, 把思想品德课置于社会生活中, 为学生打开一扇扇了解社会的窗户, 他们就可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思想品德知识, 思想品德知识在生活中时时有用, 学习兴趣自然也会随之提高。
2.师生才艺展示
生动的课堂应当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构建起来的大舞台, 教师和学生都应该积极地走上舞台, 展示自己的才艺与风采。传统的课堂只是教师的舞台, 而生活化教学则要求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课堂的舞台, 让学生参与教学, 并从不同的层面充分展示自我。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也应当成为师生才艺展示的一个舞台, 让师生在课堂上展示出自己的特长、爱好。例如, 在教授“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时, 为了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地域性, 笔者和学生欢快地唱起了各自家乡的歌曲。这样轻松活泼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感受到了思想品德课的魅力。
3.小品表演
教学的艺术性在于让讲台成为舞台, 让课堂成为社会, 让学生成为演员, 让教师成为导演。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教师在讲, 学生在听。事实上, 生活中许多生动有趣的案例是难以用简单的语言再现出来的, 而且学生也难以从这些简单的语言中获得生活上的体验。但是, 如果用小品表演法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 就能使学生获得更生动、更真实的生活体验, 从而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例如, 我们平时可模仿《实话实说》《今日说法》《第二起跑线》等电视栏目的形式去组织课堂, 让学生用“演”的方式模仿访谈节目, 从而讨论时事, 分析问题。还有, 在“诚信是金”的教学中加入小品《打工奇遇》, 在“关注经济发展”的教学中加入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等, 这些都是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走向多样化、生活化的有效形式。这种表演式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 富有生活情趣, 学生也乐于接受。
4.辩论会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记忆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只靠耳听, 一段时间后只能记忆20%, 只靠眼看只能记忆30%, 听看结合也只能记忆50%;而如果能够做到眼看、耳听、口读、手写、脑想的互相配合活动, 就能大大提升学习效果。所以,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 教师与其一味地讲解, 不如让学生认真地看一遍, 或者边听边看,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自参与讨论, 开一场辩论会。辩论会的教学方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脑等多种感官, 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此需要注意的是, 辩论会的辩题要经过精心挑选, 既要符合课程目标的要求, 又要符合学生生活的实际。例如, “走进法律”“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追寻高雅生活”等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设置“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正方)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 (反方) ”“网络使人更亲近 (正方) ;网络使人更疏远 (反方) ”“青春偶像崇拜利大于弊 (正方) ;青春偶像崇拜弊大于利 (反方) ”等论题让学生进行辩论, 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还可以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反应能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生活化教学, 应当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立足点, 让学生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 去掌握思想品德学科的思维方法, 发展思想品德学科的思维素质。当然具体的教学方法还有很多, 如时政演讲、合作探究、实物演示等。但“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 无论采用什么方法, 其目的都应当是引导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用学到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真正实现教学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杜威.杜威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3]张永聪.生活化教学浅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12 (3) .
[4]吴志坚.学校文化之生活化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3) .
一、更新课程教育理念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担负起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责任,要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学生是学校教育生活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就是强调教学要尊重 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使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要把学生看成物,看作被动的认识体,而要把他们看成人,看成完整的生命体,从而把教学 目的定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优秀教师不是“奉送真理 ”,而是“教人发现真理”,提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人的发展的一切条件 中最重要的是人自身的活动,学生主体性发展是在活动中生成、表现的,没有个人的积极实践活动,就谈不上 个人的任何发展。而课堂教学活动是学生参与的主要学习实践活动,只要把学生看作是引起、展开、参与和评 价各种学习活动的主角,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教师的职责主要在于使自己 执教的每一节课,都能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相机诱导,以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 和创造性,并将其引向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尊重学生思想情感
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师生交往的过程,而交往是个人主体意识形成的重要条件,因而创设民主、平等、 和谐的教学氛围,是从另一个角度为发挥学生主体性创设条件。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这就要求思想品 德课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另一方面,对学生真实情感的表露要给予尊重,避免使 用刺激性、挖苦性、旁敲侧击等不良语言或以冷漠的态度伤害学生感情,这无益于主体性的发挥。其次,对学生要有高度的信任,相信他们对问题有自己的认识和见解。在思想品德课上要鼓励学生创造,引导他们成功。尤其是当学生对教师原来 的设想或所讲的内容提出异议而又十分有道德的时候,教师要放下架子,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给予高度评价,使他们在自己的创造中,在成功的体验中增加自信心,发展创造力,学做事,学做人。
三、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思想品德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的需求等,选择适宜的教法。教师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游戏、竞赛、讨论、辩论等方式来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例如:一教师在讲“学会拒绝身边的诱惑”时,在课堂上采用辩论的方式,辩题为“网络是把双刃剑”。把学生分为两组,正方观点是网络有好处,反方则认为网络有坏处。班里的每个同学为了辩论比赛,都要搜集材料,由于事先准备充分,许多同学能拿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通过交流与讨论,同学们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还真正体味到了主人翁的乐趣。这样,学生既有参与的积极性,又有参与的可能性,才能真正参与进去,使每个学生的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求得主体性的不断发展。新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为学生提供合作研究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讲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时,先组织学生学习我国水资源分布特点及受污染状况的相关资料。然后将学生分成4个小组,确立一名负责人,引导学生调查并分析本地的水污染情况。通过调查,各组同学从不同角度搜集資料,确定主题,如:“河流的变迁”“饮用水状况调查”等,并进行讨论,交流,每个小组都要完成一份调查报告,全体同学共享研究成果。对于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在教师对学生的激发、引导下,学生的求知欲、增强,调动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考虑到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需要,极大地推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主体性的发挥。教师精心设计,广泛收集、精心选择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发挥学习主动性。学生必须提高阅读和分析教材的能力,养成课前主动预习,课堂积极思考,课后及时复习的好习惯。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学习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认识到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领向真理,使学生爱学习,学会学习,以宽容的情感分析评价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让学生走出课堂,进行社会调查,联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评价,提出见解。这样既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又密切学科与生活的联系,既让学生关注社会,又掌握书本知识,为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注入活力,效果更好。
四、全面认可学生主体价值
案例教学法也叫实例教学法或个案教学法,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研究、锻炼能力的方法。它能够创设一个良好的宽松的教学实践情景,把真实的典型问题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设身处地地去思考,去分析,去讨论。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造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极有益处 案例教学法的具体操作步骤有以下四点
一、精选案例。案例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收集到的典型人物、事件或人物和事件的有机结合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案例在案例教学法的运用中不但不必可少,而且还决定着实施效果的好坏。因此,选用的案例必须典型、精致、简练、具体、真实、富有时代感和幽默感,并且适合学生特点,学生比较感兴趣,每个案例都要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设计的案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但必须是为教学服务的,与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相对应,要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能反映时代特色,要有典型性和说服力,难易适中。
(一)直接从课本中选取案例,方便适用。如在教学《享有财产继承权》时我选用课本中的案例:王教授有一儿一女,自己单过。老伴去世后,得到女儿、女婿精心的照料。儿子、儿媳则显得十分冷淡。王教授对于女儿、女婿数年如一日的关爱十分感激,于是立了一份遗嘱,将自己购买、居住的两居室楼房留给女儿,并作了公证。王教授病故后,姐弟俩为继承父亲的遗产发生了争执。姐姐坚持按父亲的遗嘱处理遗产,弟弟不同意,起诉到法院,要求与姐姐均分。通过这一案例的分析,学生就很容易弄清我国继承法的两种继承方式和有效遗嘱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查阅资料收集案例,针对性强。如初二思想品德课下册《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我选的案例是:某消费者夜间到公用电话亭打长途电话,被多收了1.2元。该消费者通过多种途径,均未能解决,最后向人民法院起诉。几经周折,最终胜诉。对此,人们反应不一。有的人认为,“一块二”的官司不值得打。因为既费钱又花精力,只为区区1.2元不值得。1.2元的官司,到底值不值?为什么?学生通过这一案例的讨论分析,既了解了维护权益的途径,又增强了维权意识。
(三)从电视、网络上搜集案例,直观鲜活。还如《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将小品《打工奇遇》片段搬上课堂,学生立即兴致高涨,教师适时点拨:“赵老太打工的酒楼,180元
一杯的“宫廷玉液酒”其实是……80元一盘的“群英荟萃”其实是……”这样,弥补了思想品德课内容、形式单一的缺陷,调动了学生的其它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致。
(四)学生自己编案例,事半功倍。学生自己举得案例比较适合学生口味,能事半功倍在教学《未成年人保护法》时一位学生编了这样一了案例:15岁的留守儿王小新,刚读初三因上课纪律差,不做作业,经常被老师赶出教室,于是他经常旷课,父亲让他辍学随父亲外出打工。但他大多数时间沉迷于打电子游戏,还结识了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朋友”,多次在一所小学附近抢劫小学生的钱物,殴打小学生,被公安机关拘留。一记者为抢新闻,将他的姓名、年龄、学校、住址及表现在报纸上进行了登载。通过这一案例设计,把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和自我保护串在一起,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轻松的学到知识。
二、呈现案例。这既可在讲授知识之前,也可放到讲授知识之后。既可以在讲授某一块知识时呈现,也可以在讲完一个单元或一个章节之后呈现。常用的呈现方式有:
(一)给每个学生发放一分文字案例;
(二)运用投影仪将案例投射到黑板上;
(三)教师口述或生动形象地描绘案例中的内容;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案例;
(五)利用即时的刺激或环境制造真实的案例,或学生自己表演案例;
(六)用活动的形式模拟再现案例,如小品、短剧表演、记者采访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感受。
三、分析讨论。要控制好课堂教学中的分析环节,这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了解、掌握案例中揭示的有关事实、情况,积极思考;通过研究、分析获得一些见解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让学生畅所欲言,便于学生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闪现思维的灵活性,在互相启迪中,达到对问题的深入领会和把握,以求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分析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个人分析。要求学生做好个人分析。(1)先快速的阅读一遍案例,了解其大意,然后再仔细阅读一遍,确定案例中哪些材料较为重要。(2)分析案例材料、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在练习本上写下关键性内容。(3)通过对案例的分析,提出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思考。
(二)小组合作。具体做法如下:(1)先把学生分成若干组,人数一般以2—4人为宜。
(2)在上述个人分析的基础上,向小组成员简介自已所作的分析以及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
法。(3)针对不同的见解及存在的疑难,谈谈自已的见解。注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规定时间,以提高效率,教师的职责是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学习和探索。
(三)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基础上,各组交流学习情况。根据不同的事例选择不同的交流方式。概括起来,交流方式主要有三种:(1)辩论方式。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能够引起较大争论的问题进行辩论。(2)宣读分析报告式的交流。这种方式让学生扮演主讲人的角色,来接受其他同学的咨询,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推理性的事例。(3)角色扮演式的交流。这种方式让学生模仿事例中的情景,挑选一些学生分别扮演事例中的角色,解决事例中的疑难问题。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情节比较复杂、角色分工较为明确的事例。其实,在全班交流中,经常是两种甚至三种交流方式同时使用。
在分析环节中,要求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并做好笔记,它既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又可在自已发言时,避免重复别人的观点,还可为日后的回顾保留有关的信息。教师的职责,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归纳总结:对学生的正确回答给予概括、提升,对回答虽有不足或明显错误但富有创意的发言、建议,要及时给予鼓励,对存在的不足或问题给予弥补。
四、总结指导。一个案例展示讨论之后,一定把案例体现的观点、规则、规范落到实处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反思提炼,向更深层次思考。在讨论中学生提出的想法有的客观正确,有的幼稚偏激。这就要求教师在案例教学的最后环节加以引导、点拨,做认真细致的总结。教师要及时总结讨论中的优缺点,分析案例问题的重难点,对学生讨论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有时还需要对案例进行更加广泛和深入的分析。当然这既不是标准答案,也不是大家发言的简单罗列,而是使教师自己的分析在合乎逻辑的情况下,能有所创新,让学生对案例问题的认识能进一步扩展、升华。同时让学生在方法论方面再受启迪和提高。教学实践中应经常在案例课后布置学生写相关的小论文。
实施案例教学法还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的选取要典型。不是越多越好,注重要精,切合教学目标。围绕解决所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材。问题本身有较强的思考性,最好有一个两难情景,可引起学生深入思考。
(二)展示案例的方式要灵活多样。案例展示以后,还要设计与教学内容相符合的问题,如讲未成年人保护,我们还可以设置正反两方面的问题。以多种方式如图片、文字材料、音频材料展现出来,让学生感到有变化。
(三)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总结归纳,一个案例展示讨论之后,一定把案例体现的观点、规则、规范落到实处,这就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案例
反思提炼,向更深层次思考。把自己得出的观点做好笔记。可用多种方式总结,如矫正性总结、纲要信号性总结、强调性总结、激励性总结等
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初中德育的重要途径,对引导初中学生从小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起重要作用。我从事思想品德课教学已有八年多时间,接触的教材历经苏教版、人教版,其内容也不断更新。然而作为一名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本人自感跟不上教材内容的更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同时也不断摸索出了一些对策。
一、农村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困惑。
1、教学中理论与生活实际脱节。思想品德这门学科的生活性是它的主要特点,作为教师,在课堂中必须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但农村的学生的生活阅历太浅了,每次给学生举生活实例时,课堂经常呈现出一种雅雀无声的尴尬境地,比如在讲到社交礼仪ABC这一目时,给学生举例握手待客,接听电话的礼仪要求,但许多学生竟然无从说起。也许我们可以事先让学生去找一找资料,可是他们不知道去哪里找?毕竟农村家庭的电脑目前还不是很普及,家里没有电脑无法上网寻找,家中又没有相应的书本供他们参考,父母又忙于农活,更何况他们的父母文化水平也较低,于是只能靠老师在课堂上为他们介绍了。
2、教学中活动课因条件限制无法实施。教材中有许多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教材的教学提供的范例、方案等课堂教学中却很难具体操作,调查、采访、观摩等布置给学生了,可他们根本不去做。学生基本不主动完成课后作业,让学生按教材内容调查、实践,又觉得学生太小做不到,或者出于安全等因素而不敢安排。
3、教学中常规课与公开课背道而驰。由于农村初中现有的教学设施不完善,因而大多教师上课时还是靠一张嘴,一支粉笔来上课,有时偶尔也用些小黑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时,教师平时太多采用讲述法、讨论法、谈话法、练习法等常规的教学法,有时又不知不觉陷入“满堂灌”的怪圈,这些常规课表面上看内容多而且全面,但学生听课效果却很差。至于与之相反的公开课,许多教师把它当成了表演课,老师、学生一起“作秀”,老师灵活地运用各种
教学方法,同时又设计好课件,设计好小黑板内容,设计好小品表演、辨论会等教学活动,学生也“知趣”地配合老师回答问题、参与活动,看来似乎效果不错,可是公开课之后的常规课一切又原形毕露了。
4、教学中的许多环节受制于多媒体设备的不完善。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许多思想品德课老师的教育教学观念也有产生新的观念,也想以学生为主体,也想把课文图文并茂的展现给学生,然而由于农村初中学校教学设备不足,全校20多个班只有一间多媒体教室,因此许多老师往往设计好了课件,设计好了教学过程,可是一到多媒体教室,又被其他科任、其他班级抢先一步了。
5、学生成绩与学生的道德水平不成正比。经过学生的努力,老师的指导,学生的成绩或许有所提高,但有的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做得却不合道德。究其原因,我们的德育评价方式出现了问题。我们平时上课也好,考试也好,只是单纯地以成绩衡量学生的道德水平。上课时过多注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过多地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价值,于是造成了学生高分低能、卷面成绩与平时为人处世的态度形成反差。
二、解决困惑的对策。
1、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体现理论向生活回归。教师要有向学生正在经历的现实生活回归的理念,以符合新课改适应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教学,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创新实践能力的下一代。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了解农村学生的生活现状、知识认知水平。给学生进行理论联系生活时教师要作必要的提示、举例,由浅入深的引导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要把常规课当成公开课来上,要把公开课当成常规课来上。这个对策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因为把常规课当成公开课来上,就是要求教师对每一节课都像对待公开课那样精心
备课,精心设计,力争达到上公开课的效果。至于把公开课当成常规课来上,意思是说教师上公开课时少一些“表演”、“作秀”,多一些“实践”、“实用”,不必担心课后评课的“挑剔”,该讲清楚的还是要讲,该随堂训练的还是要训练。
3、教师必须及时充实新的知识和扩大信息源。多媒体教室的配置不可能短期完善,教师可在现有的条件下,利用个人电脑、办公电脑收集各种教学资源,这是解决课堂教学内容陈旧、枯燥的有效方法。让学生享受信息时代的教学资源,拓宽见识面、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展现教师博学多才的魅力。
4、转变德育评价观念,加强课堂教学的德育参透。仔细分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内容体系后,我们不难发现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不仅涉及认识领域还涉及情感、行为品质、思想意识等非认识领域,其教学过程也应包括德育渗透。作为教师不但教书,更要育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律教育、国情教育不要为了上课而上课,而要传授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从生活中不断地去体验这些道理,力争成绩、道德水平都同步提高。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生活化;教学
中学生正处于快速成长的时期,教师的引导对其十分的重
要,因此教师应当对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有足够的重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1.联系实际生活
将学习内容运用于生活之中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且知识往往是从实际生活中总结归纳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十分重要,需要实现教学生活化。对于思想品德课程而言,教学生活化显得更加重要。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极强,是身体成长的黄金时期,也是心理成长的黄金时期,这个过程需要教师的引导。在教材《抵制不良诱惑,预防违法犯罪》的一节中,学生通过学习,结合生活经验,对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理解。如果学生能对其有正确把握,在生活中遇到类似事件,便能抵制不良诱惑。思想品德课程的意义在于将课本中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增强与人的交流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提高学习兴趣
任何一门学科,如果只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会十分枯燥无味,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在课堂上昏昏欲睡,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寻求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途径,教学生活化就是一个很好的手段。通过教学生活化,教师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一方面生活为教学提供了素材,为实施教学成果提供了途径,另一方面教学中应当融入生活,较多地联系实际,穿插生活中的小故事或根据材料让学生互相讨论并分析自己身边类似的故事,使学生在讨论中提高积极性,在分析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培养创新能力
生活是创新的基石,从生活出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
础。课堂不仅仅需要严谨的理论教学,也需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并加以创新。让课堂成为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归纳场所,学生便能够更好地接受课本上的知识,在生活实践中去体会课本内容的深刻内涵,在这个过程中,灵感易被激发出来,创新能力也能有所
提高。
二、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的方法
1.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
在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教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并没有被重视起来。而生活化教学方式摒弃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思路,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目标,不是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而是要把握其思想、情感、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教育。例如教材中有一节《做自尊自信的人》,可以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材料,結合自己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深入了解,从而将教学目标引出,延伸至生活。
2.增加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生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更大的课堂,生活中的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素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将生活化的内容加入教学中,将生活与教学相结合。在教材的《热爱集体融入集体》一节中,教学时可以从班级讲起逐步上升至国家层面。班级是一个较小的集体,让学生探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时如何去选择,进而探讨在国家这个集体中如何去选择。由浅入深,贴近生活,学生便能够加深理解,在自身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维护集体利益。
3.组织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对于思想品德课教师而言,教学目的不仅是将课本上的内容教给学生,也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演说家,学生也不应当扮演听众的角色,教师可以举办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活动,给学生应用的平台。例如在教材《消除心理烦恼,快乐长大》一节中,可以举办“我们的烦恼”的活动,让每位同学将自己生活学习中的烦恼写在一张小卡片上,班长将小卡片打乱后,从中随机抽取一张卡片,然后让同学讨论如何消除烦恼,最后和老师一起探讨出合理的解决办法。
生活化为思想品德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它对学生的成长和学习起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是生活的缩影,生活是课堂的放大,学生应当改变自身听众的角色,将课本中学到的内容融入生活中去,把握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生活化,就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体验生活,提高教学水平,让教学与生活相融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让思想品德课程成为学生所热爱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李秋风.初中政治生活化教学策略浅谈[J].商情,2014(21):81.
一、生活化教学的现实意义
1.体现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生命需求。学生是教育主体, 课堂教学生活化, 正是体现了学生主体发展的生命需求, 它使课堂教学成为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让学生内在的生命力量健康地充分展现。
2.呈现书本知识的生命状态。让书本知识呈现鲜活的生命状态, 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标志。教师通过对教材的处理加工或补充教材, 使文字符号的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 从而激活教材。
3.凸现课堂教学的生命意义。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中, 师生之间运用多种生活方式, 以思想情感交流、对话、合作为策略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交往活动。
二、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 以课堂为起点实施生活化教学, 让生活融入思想品德课堂
1.课前准备生活化
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大部分源于现实生活, 但有的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差较远。要让学生感动, 必须基于他们已有的经验、体验来提供素材。因此, 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应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教育资源, 要把生活搬进课堂教学, 教师应对给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变革与创新, 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改造和丰富教学内容。比如, 在教学《师爱助我成长》一课前, 可以让学生了解老师的工作状态, 对任课老师来一次问卷调查, 题目包括:“老师每天的常规工作有哪些?”“老师在工作中会遇到哪些困难?”“老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老师最大的烦恼是什么?”, 这样的生活化设计让学生在课前就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 更为顺利实施课堂教学提供了基础。
2.新课导入生活化
导入新课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 即新课导入生活化。例如, 一位老师在上《搭起创新的桥梁》时, 老师先展示曲别针, 揭示它的制作过程, 让学生感受到创新就在我们身边, 接着又问学生, 你想发明创造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心灵的触动引发探究的动力, 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 求知欲更强, 就这样很自然地导入新课。
3.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 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因此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例如, 小品表演食堂风波出现在《心中有他人》的课堂, 辩论赛“中大奖后”出现在了《与诚信结伴而行》的课堂, 而校园新闻播报、人才招聘会等等都把鲜活的现实生活搬进了课堂。
4.教学情景生活化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德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才能,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思想品德课教学必须通过创设合理、科学的问题情景,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学情景的设置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心理, 来自学生的实际生活, 即教学情景设置生活化。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感兴趣, 才会有所感、有所发, 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例如:在《养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一课中, 为了让学生尊重、理解并主动帮助盲人, 老师没有空泛的讲道理, 而是让学生闭上眼睛, 并让一个学生亲身体验, 在老师用旁白、音效营造的黑暗世界中去感受盲人穿越马路的痛苦与无助……收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 以课后活动为平台, 让思想品德教学服务于生活
新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 学会做人。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 不是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 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因此, 思想品德课要设计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扩展到社会上, 力求使学生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让学习为生活服务。
1.与校园生活相联系。如在教学《竞争不忘合作》一课后, 可以组织进行中学生学习竞争力评价调查, 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竞争力现状, 并与同伴互助, 发扬长处, 寻找差距, 取长补短, 制定学习目标, 在合作与竞争中共同成长。
2.与家庭活动相联系。我们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卡, 向家长讲明学校德育要求和目标, 请求家长积极配合并及时向家长发放学生在家庭的行为反馈表, 要求家长如实填写, 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教育, 将行为目标落到实处。如在教学《相亲相爱一家人》后, 要求学生召开家庭会议和制定孝亲敬长的计划, 并请父母监督, 让学生将爱父母的情感付诸实践。
3.与社区活动相联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如访问交警叔叔, 了解中学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情况;组织学生进行消防演习;参加“珍爱生命, 拒绝毒品”的宣传活动;组织学生调查身边的污染源情况;组织学生到附近军营参观、去烈士陵园扫墓;邀请派出所民警到学校作法制报告、组织“模拟法庭”实践活动等等。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生活化体现】推荐阅读: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论文09-24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09-14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故事12-24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常规范文07-17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情况调查报告10-26
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7-15
初中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设计之我见12-17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纲要05-27
初中思想品德主题班会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