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2025-01-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篇1

一、教学中注重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习惯是学习的保证。我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设计活泼、生动、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习得知识,并且大胆地开口交流,初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但学生普遍对英语有着浓厚的兴趣,相信这也是他们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二、重视基础,注重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

教学贵在平时,我觉得作为教师,一定要抓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方面的工作要完成很不容易,需要家长的竭力配合,所以我建立检查制度,发现偷懒放松现象就及时和家长联系,及时取得家长的配合。每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我就明确英语学习目的和要求,引起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我要求学生每天认真听音预习,反复模仿,从而提高学生的听音和模仿能力,最关键的是为上课做好充分的准备。让学生在家坚持听录音磁带,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在课外也能化时间在英语的听读练习上,促进他们对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就象老师不上无准备之课一样,我的学生也不能来听无准备的英语课。在课堂上,我非常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课前花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进行英语的简短会话,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和应答的能力。采用歌谣、游戏、动画等吸引学生唱唱、跳跳、玩玩、说说,在“玩中学”,在“做中学”。从学生实际出发和教材出发设计相应的教案,课上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同时把课堂内的知识点在课外落实、巩固。英语一定要多听多看多读,我从课本出发,拓展一些常用的词汇和日常用语以及课堂用语,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英语营养,不仅提高学生的听力,又尽可能地丰富他们的语言内容。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前几年的英语学习,有了一定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为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我在教学中经常出示一些精彩的短文或语篇,学生的语言接触广了,学习深入了,成绩就出来了。但美中不足的是,班上两极分化越来越大了。

三、精讲精练,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由于平时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比较少,学生太缺乏语境和语言感染力,因此,在实际英语交流中往往反应慢或者不正确,有的甚至胆怯不敢言语,如果平时不加强训练,在练习中学生错误就非常多。另外,我发现即使学生对课文读背熟练,词汇默写优秀,但实际运用如果不加强,错误还是很多的。所以我注重知识的整理和积累,在语言训练的同时不断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特别对于班级中的一些学习困难学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都相当慢,所以我就在空余给他们讲解,为他们巩固,举一反三使他们跟上教学步伐。

四、改进的具体措施

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我想在继续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同时,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挖教材,活学活用。从课本出发,挖掘语言材料,设计、编制适合学生的练习内容,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帮助学生正确掌握语言知识点,熟悉语言的变化形式以及语言的正确运用。不仅在语言表达上而且要在书面上都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适当拓展,注意延伸。合理选择适合本年级本班级的课外语言材料,进行听说和阅读的训练,以此达到熟悉词汇,活用词汇,理解语段及至短文的目的,以此反复地给学生增加更多的语言内容,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增加语言的输入量,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三)关注学生,促进发展。倾注爱心、耐心、热心,把爱撒向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和行为偏差学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看到他们每一天的进步,经常用激励性、鼓励性的语言,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长足的进步。

(四)主战课堂,深入教研。立足课堂,主战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快乐时刻,让每一个灵动的生命活跃在我的英语课堂上。同时明白理论是行动的导向,在教学的同时不忘自身的进修和钻研,一定要做到:多学习,多反思,多总结,多实践,争取更多更大的进步。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篇2

The Snowman

二、课型

故事课

三、教学背景分析

( 一 )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第一学期的学生, 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 也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擅于在学生已有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年级学生出现了两级分化的趋势。在教学中应引导和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课堂活动, 增强他们的课堂活动参与意识, 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体验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高年级学生学习策略的培养很重要。教师需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二)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题目是“Winter in Canada”, 讲授了冬天的“季节”话题。单元围绕着Jenny, Li Ming, Danny这三个小主人公冬天的衣着, 堆雪人、滑冰等活动, 最喜欢的季节等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情景展开。

本节故事课“The Snowman”是单元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学生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巩固了本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 提高了阅读技能, 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运用英语语言读懂故事、感受冬天乐趣的过程中体会到语言学习的乐趣, 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四、教学目标分析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理解故事。

2. 学生能朗读故事, 做到语音准确, 语气达意。

3.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 表演故事。

4. 学生能尝试改写故事结尾。

(二) 学习策略目标

1. 引导学生发展阅读策略, 培养略读、寻读、预测等阅读策略。

2. 增强小组合作意识, 共同完成任务, 发展学生的基本学习策略。

3. 在教学中引入评价机制, 发展学生的自我调控策略。

(三) 情感态度目标

在讨论理解故事的过程中增强孩子们对大自然——冬天季节的热爱。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 教学重点

学生能运用多种阅读策略理解故事内容, 并能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故事。

(二) 教学难点

学生能借助实物教具、板书等帮助表演故事。

六、教学准备

(一) 教师课前准备

1. PPT课件。

2. “Frosty the Snowman”故事的动画片。

3. “I’m a little snowman.”歌曲flash。

4. 为每两位学生准备一双纸质滑冰鞋 (打印出来) 。

(二) 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作业)

1. 每两位学生根据右图提示自制一个活动帽子的纸质雪人。

2. 能向同学用英语介绍自己制作的雪人。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 Warm-up (6 minutes)

1. 师生问候, 开始上课。

2. 唱一首关于雪人的歌曲“little snowman”。教师播放歌曲flash动画, 学生边做动作边唱歌曲。

歌词如下:

I’m a little snowman round and fat.

Here are my mittens. Here is my hat.

And a little scarf and a carrot nose.

You stand so tall and when the cold windblows.

歌曲fl ash链接http://www.520wawa.com/class/201005/ info_18631.htm

【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 激发兴趣, 使学生在愉快的歌曲欣赏和演唱中迅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歌曲内容还为故事的讲授搭建了桥梁。

3. 课前预习作业展示, 复习词汇及句型winterclothes, I have a carrot for its nose . I think it’swonderful. 等。

学生两人一组拿着课前做好的纸质雪人在讲台前介绍。其他同学评价。

例:S1&S2: This is our snowman. We have acarrot for its nose. We have buttons for its eyesand mouth. We have sticks for its arms. I thinkit’s wonderful. I think it’s beautiful and cold.

老师问学生:What can your snowman do? Canit talk (jump, skate) ? 学生生成答案, 教师评价。

【设计意图】

学生课前预习活动的展示,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从一开课就引导学生建立了学习的主体地位, 帮助学生建构他们个性化的故事背景图式。读后活动中学生要用自制雪人手偶表演故事, 因此这个活动还为故事表演做好了准备。

(二) Presentation

1. Pre-reading (2 minutes)

教师出示故事中的第一幅图picture 1 ( 如图所示 ) ,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教师板书学生的问题。

T: 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picture?

学生答案可能为S1: What’s the boy’s name?What’s for the snowman’s nose (eyes/arm) ? Whatcan the snowman do? 如果学生的问题不全, 教师补充。学生对所提问题进行预测回答。学生互评。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根据故事图片展开想象, 提出问题, 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预测的阅读策略, 为阅读故事做好铺垫。

2. While-reading (21 minutes)

(1) 学习故事中图1和图2内容 (7 minutes)

①观看故事视频, 检验预测。

教师播放图1和图2部分flash视频。学生带着对图片提出的问题观看故事视频, 观看后回答问题, 检验预测并修正预测。

S1: The boy’s name is John.

S2: The snowman’s nose is a carrot. It’s armsare sticks.

S3:The snowman can talk.

②深入阅读, 发展阅读策略。

教师进一步提问, 引导学生仔细阅读pic1&pic2内容, 找出John做了什么使snowman开口说话, 发展学生的寻读策略。

学生默读pic1&pic2内容, 回答问题。

S1: John put his hat on the snowman. Thenthe snowman could talk.

③利用snowman手偶, 角色表演图1和图2部分。

a. 教师用多媒体中的小仙女为学生制作的雪人帽子赋予魔力 (如图加音效) 。

b. 学生使用手中的雪人手偶和神奇的帽子两人一组练习表演pic1&pic2中的故事内容。然后在讲台前进行小组展示, 其它学生对小组展示进行评价。

【设计意图】

神奇的雪人帽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小仙女的魔法力量增加了趣味性, 使学生享受阅读和表演的乐趣, 从而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这种兴趣的力量降低了角色表演的难度, 成为学生挑战自我的内驱力。

(2) 学习故事中图3和图4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预测, 为继续阅读铺垫。

小组表演完后, 表演内容的最后一句话是雪人说“What a cold, snowy day! Wonderful! What doyou want to do?”教师接着这句话追问, 过渡到图3图4故事的学习。T: What did the snowman wantto do? Could the snowman do it? 学生就这个问题进行预测。

②快速阅读, 发展略读策略。

学生阅读pic3&pic4故事内容, 迅速找出 (1) 中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

S1: The snowman wants to skate. S2: Yes, he could.

③观看故事视频, 模仿跟读。

教师播放图3和图4部分flash视频。学生跟读故事视频。观看后回答问题。

T: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S1: John put his skates under the snowman.

④直观教具, 助推表演。

教师发给学生纸质溜冰鞋。学生两人一组利用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练习表演, 图3和图4部分。小组展示表演。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略读策略, 引导学生主动阅读。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 应设计学生体验, 实践、参与、探究与合作的活动, 使学生理解和学习语言。因此snowman手偶和溜冰鞋卡片等直观教具, 给学生的思维搭建了脚手架, 有助于学生复述和表演故事。

(3) 学习故事中图5和图6内容 (7 minutes)

①自然过渡, 寻读, 表演

图4中雪人说“Can we skate always?”教师追问过渡到图5图6故事的学习。问学生“Can theyskate always? Why?”学生推 测答案。教 师问T:Then what did John do for the snowman? 学生推测答案。

②学生阅读图5、图6

学生快速阅读, 找到 (1) 中问题答案。

S1: Spring is coming. It’s too warm. There israin, there is wind, but there is no snow and ice, andno snowmen.

S2: John put the snowman into the refrigerator.

③观看视频, 跟读

④两人一组, 角色扮演

【设计意图】

教学设计注重在阅读过程中对学生寻读技能的培养, 形成学生有效的学习策略, 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3. Post-reading (10 minutes)

(1) 练习、巩固所学故事内容

学生完整地观看故事视频。学生有感情地跟读故事。然后分6人一组, 进行角色朗读故事。

(2) 角色朗读或复述故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成果。通过评价手段鼓励学生进行活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水平选择活动展示形式。角色朗读奖励两颗星 (2分) 。复述故事奖励四颗星 (4分) 。

【设计意图】

孩子们乐于模仿故事中角色的语气。帽子的实物在扮演中增添了趣味性和生动性。表演的过程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故事, 在故事生动的情境中自然地生成英语语言输出。活动分为角色朗读和复述两个展示形式,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发展。

(3) 改写故事结尾

①观看“The snowman (1982) ”故事视频片段, 视频网址如下:

http://v.youku.com/v_show/id_XNjk5NTc1Nz Y=.htm截取雪人变活和融化消失片段。

②学生根据所看视频片段或自己的想象改写故事结尾。

【设计意图】

在读完故事后, 发挥学生想象力, 以视频“Thesnowman (1982) ”故事的结尾启发学生思维, 从而对故事的学习有所拓展和延伸。学生尝试写故事结尾也把读、写技能有机结合。阅读是输入, 写作是输出, 两者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

(三) Class closing (1 minute)

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故事的寓意。教师布置作业:

1. 有感情的朗读故事或复述故事。

2. 完成改写故事结尾的任务。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古典诗词 想象 体验 比较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8

传统教学中,古典诗词教师将诗歌大意的理解作为教学的重点,逼迫学生将意境深远的诗词进行不切实际的肢解,而忽略了隐藏在诗歌背后的诗人。通过实践研究,笔者发现,古典诗词的教学要将学生的精神与诗人的内心世界连接起来,才能使诗词教学由机械肤浅的层面逐渐走向丰厚灵动的境界。

一、在逐层诵读中明晰故事,感知词人

诵读是学习古诗词的重要策略。很多古典诗词传达情韵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更是通过诵读过程中的音律、声调营造出相应的意境。因此,读得正确、流利、富有节奏是古典诗词教学的保底工程。在诵读过程中了解词人的故事,是学生读出古词韵味的重要方法。

在执教《如梦令》时,我引导学生经历了以下诵读过程。

1.在最短的时间内读正确流利,教师相机教学“兴”“藕”的读音。

2.以《人间词话》中“词之为体,要眇宜修”的论述引领学生感受宋词的精妙和韵味。

3.标出此词节奏,依托注释掌握词中的故事。

纵观以上三个步骤,学生对宋词的诵读并不只停留于篇数的累积,更不是枯燥单调地重复,而是有较强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的诵读。

二、在想象体验中再现画面,揣摩诗人

每一首诗词都是一幅美轮美奂的画卷。古诗词教学应该引导学生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对诗词中的画面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逐步朝着诗词的内蕴出发。在《如梦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诵读想象,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李清照笔下生动的画卷。

1.词人乘着小船,欣赏到了怎样的美景?(通过对“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等关键词进行想象)

2.组织学生交流。

“溪亭日暮”:突出溪水潺潺和黄昏的景象,引导学生借助插图描述,并激情诵读第一、第二句。

“藕花深处”:借助“深”字想象词人被各种形态的荷花所包裹的画面,体悟“人陷荷花中”的景象。

“一滩鸥鹭”:引导学生从鸥鹭齐飞的壮观景象入手,感受别样的动态画面,并想象鸥鹭齐飞、双桨划水、词人叫笑的各种声音。

经历了这样的想象过程,学生才能深刻品悟词中的语句,才能还原词人真实直观的经历。

三、在资料介入中掌握背景,体悟诗人

古诗词由于其用词的语法习惯和蕴含的情感思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去甚远,给诗词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怎样才能让天真烂漫的孩童,洞察诗歌中蕴藏着的丰富的情韵,真正感受词人独特的心境呢?笔者在执教《如梦令》一课时,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将词人的生平事迹,尤其是这首词的创作背景进行整合处理,将其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关键之处。

1.紧扣“兴尽”“沉醉”感受词人当时豪放豁达、开朗乐观的心境,从而推测感知词人是个怎样的人。

2.教师补充李清照的资料:少年家境富裕,且在父母的影响下能诗善词,生活优越自在,可在“靖康之耻”后,李清照背负着国亡家破的阴影,生活陷入孤苦凄凉之中。

3.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感受朗读这首词作,特别指出由于作者年轻时的惬意悠闲已经不复存在,才用“常记”一词。

此时,词作中的语言文字已经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蕴含着作者生命气韵的有血有肉的文字,从而为学生体验诗歌内在的情韵提供了帮助。

四、在比照阅读中辨析异同,洞察诗人

对比是生命个体认知事物发展过程的思维方法,是确定事物本质属性的最佳方法。在诗词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就是让学生补充相同主题或者内容相近的诗词、同一作者不同时间的作品,在学习教材诗词的基础上,通过对这些补充诗词进行比照性学习,从而触摸诗人的情感变化,明晰诗人生命的特质,真正与词人实现精神对话的过程。在执教《如梦令》时,笔者引出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作《武陵春》。

1.教师出示《武陵春》,要求学生对比两首词不同的行数以及每行的字数,以强化学生对不同词牌名下词作的文体格式的认识。

2.扣住关键语句“载不动许多愁”引发学生对《武陵春》情韵的体验。

3.列举两首词的相同因素:舟——有乘兴之舟与载愁之舟;花——有勃发之花和败落之花;词人——一个是开朗豁达的少女,一个是愁绪满腹的老妇。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受到同样的事物,在人物不同的背景之下,蕴藏着不同的人生故事。

古典诗词的教学应该拨开文字的藩篱,让学生直接与作者对话,实现精神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从诗词中汲取营养。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篇4

一、课程目标:

1、引导学生探究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宇宙世界中非生物和生物个体的结构功能,以 及由不同个体或成员按照一定结构层次所构成的系统,研究某些系统是如何通过相互作用而 达到平衡、保持稳定的。

2、从系统的角度更好地认识每一组成部分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互联系与作用,激发学生欣 赏一些结构、系统本身及其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的美。

3、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的知识,理解、升华一些科学概念和规律,综合运用科学研究方法,总结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类比、联想、推理、归纳、概括等能力,能过搭 建模型,分析系统的构成,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在研究某 个具体事物时要从系统的角度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 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 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 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教学目标:

1、能运用访谈、调查、网上查询等方法搜集获得相关的资料;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出较微小 的生物或生物细小结构; 能通过观察的出一个小生态系统中包含的各种动植物; 能有根据地 设定标准对纷繁的事物进行合理分类; 能在接触各种事物的过程中发现值得探究的问题,并 能说明自己是如何想到这些问题的; 能用类比或联想的方法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能 设计实验或类比实验证实自己或别人提出的假设; 能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并能说明理 由;能运用各种方法分析出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结构、特点、关系、产生原因、异同点等,并 能对自己的分析结果说明理由; 能根据设计方案利用简易材料独立地制作各种模型; 能正确 使用各种常见的方法对事物的特点、特性及数量进行测量或估算; 能从实验结构或曲线图中 分析或推测出相关的结论;能选用各种恰当的方式或方法把事物的特征、发展变化过程、研 究结果等展示出来;能综合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和技能。

2、能大胆地进行设想和推测,敢于发展自己的观点;能与其他同学分工合作,和谐地开展 研究、制作等活动;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观点、方法、共享资料等信息,并能具体地说出交流 的好处;能从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分析,并能阐述自己的理由;能发现或意识到各种常见 事物的内在和外在“美” ;能公正地评价别人或自己的研究结果、观点、作品等;能意识到 客观事物或时期对人类或自己的重要性; 能关注科学技术的新进展,表现出对科学探究活动 有兴趣。

3、能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具体说明人体各系统、器官之间的关系;能举例说明各种常见简 单生理现象产生的原因;能正确说出“青春期”出现的各种特征及需要注意的生理、心理和 行为问题;能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基本组成成分的作用,以及保持生态系统平衡的意义;能正 确说出地球、太阳、银河系和宇宙之间的关系;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造地球卫星的飞行原理; 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人类在太空中与在地球表面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原理; 能正确说出科学研究 的大体过程即每个过程的作用;能正确说出各种方法和技能的作用。

4、能分析、发现、举实例说出各种科学技术的作用及对人类健康生活的帮助;能推测出各 种事物中与环境和谐的因素; 能举例说明使事物与环境保持和谐的意义; 能利用已知的科学 技术解决常见的简单问题。

四、教材分析: 本册共五个单元,18 课。第一单元 风格各异的建筑 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了各种材料的性质和功能以及力的作用 之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认识建筑物的结构、形式与功能。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建筑美,实现科 学与艺术、技术、文学等学科的整合,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二单元 奇妙的人体 本单元将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引领学生利用类比的方法探究 人体的组成,认识从细胞到系统的层次关系;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学生消化、呼 吸、循环等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引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体验运动协调、身心健康、生长发育的快乐;鼓励学生关注医疗技术的发展及其给人类健康带来的帮助。第三单元 有序的生态系统 本单元通过指导学生观察、查阅分析和整理资料并使用类比的 方法认识生态系统的构成; 学习研究生态系统的方法,探究生态系统的平衡,模拟生态系统,设计制作生态瓶,并探究如何保持其平衡;分析我们日常的行为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第四单元 宇宙与航天技术 本单元从科学技术的角度来研究人类探索宇宙的发展历史,以 及人类为了更好地研究的探索宇宙,设计和发明的各种各样的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使人类对 宇宙有了更多的了解,离开地球到宇宙中旅行、到宇宙中生活,也成为人类共同的梦想。重 点引导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探索宇宙的巨大推动作用。第五单元 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本单元从搜集科学家的故事入手,组织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科学家对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从而加强学生对科学家、科技发展史的了解。

五、学情分析:

1、可喜之处:通过的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 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另外,在进 行着观察、提问、假设、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我强调小组合作必要性,所以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处: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地,有些探 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压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

六、教学措施: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七、教改设想:

1、注重搜集信息、现场考察 及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

2、专题研究 注重情境模拟、科学小制作及讨论辩论。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 演示法 参观法 实践法 讨论法 谈话法 辩论法 实验法 列表法 暗示法

九、教学进度:

单 元 课 题 课 时 风格各异的建筑 课时 奇妙的人体 6 课时 有序的生态系统 4 课时 宇宙与航天技术 5 课时 像科学家一样工作 2 课时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篇5

二、名词的分类:

专用名词:表示人、地点、机构、组织、国家、月份、星期、月份、节日等专门名称的词。如:Danny, Beijing, China, January, Sunday, Christmas Day. (注意:专用名词的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名词 个体名词:boy, girl, book, egg, day, ruler等。

可数名词:

集体名词:class, family, policeman等。

普通名词:

物质名词:milk, water, meat, paper, sugar,

不可数名词:salt, rain, snow, flour, oil, tea.

抽象名词:time, money, weathe, help等。

三、名词的数:

1、可数名词分为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1)表示一个人或物时,用单数形式:如:a pen, a book, a desk, a bus, a bike, an egg, an apple, an orange, an hour, an eye, an ear, an arm, an old man. (2)表示几个人或者物时用复数形式:如:two books, three pencils, four peaches, five boys, some gifts, many people.

2.可数名词复数形式的构成:

a. 规则形式:(1)在名词末尾加s. 例如:bike-bikes, map-maps, pen-pens, egg-eggs, day-days, boy-boys. (2)以s, sh, ch, x结尾的名词,在词尾加es. 例如:bus-buses, class-classes, brush-brushes, watch-watches, peach-peaches, beach-beaches, box-boxes, fox-foxes. (3)以f或fe结尾的名词,先把f或fe变为v再加es. 例如:leaf-leaves, wolf-wolves, knife(小刀)-knives. (4)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名词,先把y变为i后再加es. 例如:baby-babies, family-families, strawberry-strawberries, city-cities, story-stories. (5)以o结尾的名词,表示有生命的在词尾加es,例如:potato-potatoes, tomato-tomatoes,表示无生命的在词尾加s. 例如:zoo-zoos, radio-radios, photo-photos, piano-pianos.

b. 不规则形式:(同学们一定要逐个记牢!)man-men, woman-women, foot-feet, tooth-teeth, goose(鹅)-geese, child-children, people-people, sheep-sheep, fish-fish, deer(鹿)-deer, Chinese(中国人)-Chinese, policeman-policemen, snowman-snowmen.

3. 不可数名词的数量表示法: 不可数名词没有单复数变化,如果要表示数量时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记忆:数词+计量单位名词+of+不可数名词 例如:a piece of paper(一张纸), a piece of meat(一块肉), a cup of tea(一杯茶), a glass of water(一玻璃杯水), a bowl of rice(一碗米饭), a bottle of pop(一瓶汽水), two cups of tea(两杯茶), three pieces of bread(三块面包), five bags of rice(五袋大米).

四、名词的所有格:英语中表示人或事物的所属关系时,用名词的所有格,意思是“……的”。

1. 有生命事物的名词的所有格:(1)单数名词后加“’s”例如:Li Ming’s kite, Danny’s hat, Jenny’s camera, my father’s car. (2)以s结尾的复数名词后加“’”例如:Teachers’ Day, the nurses’ office. (3)不以s结尾的复数名词后加“’s”例如:Children’s Day, Women’s Day, men’s clothes.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篇6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作用。

2、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并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方法。

3、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态平衡的含义,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作用。

2、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

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并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平时我们见过许多瓶子,不知有谁利用过发挥他的长处?

2、学习新课:

▲交响与和谐——生态平衡 A、活动目标

1、能设法找到3种以上有关当地(或周围)生态系统平衡的资料。

2、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员消失后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3、能从所搜集到的资料中分析出生态系统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B、活动过程

1、分成三层进行: ⑴、课前查找资料。

⑵、课上讨论、分析资料:认识生态平衡的动态平衡。⑶、阅读科学在线,认识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并以此实例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检查学生查找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可以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实例,也可以是生态平衡维持得比较好的实例,也可以是生态农业做得比较好的案例,如比较典型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

3、以具体的实例介绍什么是生态平衡,怎样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在理解了什么是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里的资料,黑尾鹿与大灰狼的故事是比较典型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实例。

4、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可能学生从小受文学作品的影响,不喜欢大灰狼、狐狸等等一些被加人人文色彩的动物,认为这种动物“很坏”。在客观情况下,动物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在生态系统内它们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尽管在生态系统中“弱肉强食’’是很残酷的,但它是动物谋求生存的小可避免的方式。

5、小结:

⑴通过阅读此材料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带给生态系统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人类能够做的只能是维护这种平衡,人们看似好意的行为有时反而办了坏事,违反了自然规律。

⑵自然界适者生存的规律既推动着捕食者(掠取)的发展,也推动着被捕食者(猎物)的发展。黑尾鹿与大灰狼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生态系统中虽然总是存在着你死我活的争斗,但也正是这种争斗促进了生物间的和谐发展。

⑶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进行交流,在交流了这些资料之后,让学生讨论教材给出的话题。

⑷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平衡是一个动态的平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平衡。

6、阅读科学在线、认识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并以此实例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只要学生理解了,在生态系统里谁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即可。教学时可以先出示科学在线中的图例部分,鼓励学生根据箭头分析图片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

▲做个生态瓶 A、活动目标

1、能合理地制定生态瓶研究方案。

2、能设计合理的记录表,坚持进行长期观察记录,提出自己具体的生态瓶研究问题。

3、能说明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的原理

4、能说出3条以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5、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6、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B、活动过程

1、此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是制定生态瓶研究方案.把自己的生态瓶做好,制作本小组的记录表格,确定本小组下一步研究的问题,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讨论人与生物圈的联系。

2、指导学生回忆上几节课研究过的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池塘 的生态系统是什么样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都各是什么样的?

3、材料制作模拟生态系统——生态瓶。教材中生态瓶制作方法是个范例,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学生可以按照它来制作,也可以自已设计其他方案。但无论模拟、制作哪一种生态系统,都要认真考虑本课结束前提示栏的内容,想一想你打算模拟的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保持平衡„.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组的研究方案,对于可能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模仿教材给出的范例来做,研究方案必要的几项一定要写清楚.包括试验目的、材料与工具、方法与步骤等。

4、制定好方案之后,就要按照方案制作生态瓶,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学生保持教室内卫生,制作完毕注意洗手.生态瓶不要被污染。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篇7

长期以来, 小学高年级字词教学一直深处十分尴尬的境地: 要么字词教学低年级化, 将所有的生字词拎出来, 用很长的时间逐一讲解音形义;要么淡化字词教学, 识字读词一带而过, 将课堂时间让位于阅读理解和言语表达。这两种现象既是对高年级字词教学起点的茫然与价值的漠视, 更是对识字教学“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无奈。

如何摆脱这种“鸡肋”处境? 如何为高年级学生的字词学习“量体裁衣”? 我们首先得找到一把刻度精准的尺子, 这把尺子就是《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以下简称新课标) 。新课标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并且在第三学段目标中规定了500字的识字 量 ( 占小学阶 段识字总 量的14.3%) , 指出高年级学生要“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教师必须充分认识高年级字词教学的重要性, 明确该学段识字教学的任务和目标。其次, 我们得明确给谁量体裁衣, 也即明确高年级字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一般来说, 学生经过低中年级长期、系统的识字训练, 已经掌握了许多有效的识字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独立识字能力和相当丰富的识字量。对这一点的忽视, 常常使我们的课堂热热闹闹, 但学生真正的收获甚少。再次, 什么才叫贴“身”或者贴“生”? 笔者认为不仅字词教学效率要高, 而且应在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中,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量体修短须合度 , 裁衣贴身且贴心”———基于教学实践的反思

笔者认为, 教师应该紧扣第三学段字词教学目标, 潜心探究高年级识字教学规律, 积极探寻达成目标的有效途径与科学方法。为此笔者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作了基于单元板块整合字词教学的尝试。

一、突出重点, 字音教学须有针对性

【教学片段1】读准轻声字

出示:吆喝 (yāo·he) 风筝 (fēnɡ·zhenɡ)

蜈蚣 (wú·ɡōnɡ)

师:孩子们, 请读读这些词语。

指名读词语, 对“蜈蚣”一词, 有的学生把“蚣”读成第一声, 有的学生读成轻声。

师:“蜈蚣”这个词, 两个读音都对。细心的你会发现这三个词注音有共同之处———两个 读音之间 都有小圆点, 也有不同之处最后的“ɡōnɡ”上面标了声调, 为什么会这样?

师接着结合《现代汉语词典》中《凡例·注音》的说明, 解释了这一特殊读音现象。

师:听过吆喝声吗? (播放1991年南方黑芝麻糊的广告视频) 我们一起吆喝, 卖芝麻糊哎——— (学生很兴奋, 有的同学不止念叨一遍, 感到很有趣)

师:不过在“吆五喝 (hè) 六”中, “喝”读第四声, 尽管它的意思都表示“大声喊”。无独有偶, 比如“看见 (kàn·jiàn) ”的“见”在“看得见 ”中一定得读“jiàn”。

【教学片段2】读准多音字

出示:旋转 连翘花

师:两个加点的字是多音字, 正确把握多音字的读音需要借助字词典和词语所处的句子。请大家任选一个确定它的读音, 并且说出理由。

师在屏幕上出示“转”与“翘”的不同读音与相应的义项, 以及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生:我知道第一个词应该读成“旋转 (zhuǎn) ”, 因为在这里“转”表示改变方向。

生:我知道第二个词读连翘 (qiáo) 花, 课文里“连翘花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向着长天吹奏着生命之歌”是依据。“翘花”就是举起金黄的小喇叭, 如果把连翘花比作人就是“翘首以待”, 多形象啊! (其他生笑)

【教学片段3】读准音译词

出示:福楼拜 莫泊桑

师:这一单元里有两个外国人名, 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 有的学生把莫泊桑读成“莫bó桑”, 有的学生读成“莫pō桑”。

师:莫泊桑到底该怎么读呢? 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下, 大家议论纷纷, 但莫衷一是。后来, 我想这是个法语人名的音译词 , 我们可以 追根溯源 , 它的本来 面目是Maupassant, 国际音标注成[謖m藜up藜謖sɑ:nt]。我读两遍 , 你们听听应该选什么音?

生:老师, 我听了你读的音, 好像“莫bó桑”和“莫pō桑”都可以, 法语音介于这两者之间。

师:你的耳朵真灵! 此前你们问我阅读外国名著时, 为什么人名有多种译法, 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反思之一:有略有详, 只为有效

阅读教学中,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时, 往往采取检查自学情况的方式, 找出自学中的遗漏或者解决不了的问题, 从而进行有效的指导。笔者也采取了这种方式指导学生学习字音。笔者课前精心设计了“学习单”, 在“我能读得准”板块中出示了本单元24个词语 (除了一二类词语, 还有课文中容易读错的词语) 。对于这24个词语, 笔者没有平均用力, 而是作了有略有详的处理。对于学生不易读错字音的词语, 我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正音的方式, 很快完成;而对于本单元中的“轻声字”“多音字”“音译词”则采取了重锤敲击的方式, 或借助字词典, 或联系上下文, 或追根溯源, 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得言又得法。只有这样为学生“量体裁衣”, 才能贴身又贴心。

二、突破难点, 字义理解须在语境中

【教学片段4】在句子里玩味

出示:忠厚

师:忠厚是什么意思呢? 谁来说一说?

生:忠诚厚道。

师:你说得完全正确。忠厚是形容人的, 往往和相貌联系在一起, 所以人们常说“一脸忠厚相”。课文中忠厚是形容谁的? 课文又是怎样描述他的忠厚的呢?

屏幕出示刘老师的肖像图, 及“刘老师个子不高, 微微发胖的脸上有一对时常眯起来的慈祥的眼睛, 一头花白的头发更衬出他的忠厚”。

师:我们来看屏幕上的一句话。我们合作读一读。你们读加点词语, 我读其余部分, 注意留意加粗的词语。 (师生配合读句子)

师引答:个字———不高, 脸———微微发胖, 眼睛———时常眯起来, 头发———花白, 这样的人就是———忠厚的人。

【教学片段5】在段落中揣摩

出示:健壮

师:一提起“健壮”, 你就会想到哪些人?

生:运动员、身体强壮的人, 当然还有肌肉猛男。 (学生爆笑)

师:是啊, 不管是运动员, 还是身体强壮的人, 用“健壮”一词形容都很恰当, 但在《理想的风筝》中, 作者苏叔阳偏偏用“健壮”来形容失去部分左腿的刘老师, 这真奇怪。苏叔阳写出了刘老师的健壮了吗? 我们继续看屏幕上的一段文字, 你能不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抓关键词的方法说说“健壮”从哪些文字中透射了出来。

屏幕出示: 刘老师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 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 为我们讲课。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 他用圆木棍撑地, 右腿离地, 身体急速地一转, 便转向黑板, 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 又以拐杖为圆心, 再转向讲台。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 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

学生抓住“只靠”“好几个小时”“急速地一转”“粗壮”“年过半百”“一天……多少次 ”说出了自己的理解 , 笔者相机将这些词语泛红。师生配合读这段文字, 老师读红色词语, 学生读其余部分。

【教学片段6】在篇章间探究

出示:观察马车凝望泗水一无所获司空见惯滔滔不绝意味深长打下烙印无不惊讶

师:孩子们, 请你读读这些词语, 可以横着读, 也可以竖着读, 然后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是竖着读的, 我发现莫泊桑观察马车, 一开始是一无所获, 而他的老师福楼拜却滔滔不绝地说出了马车值得观察的地方, 这让莫泊桑深受启发。

生:我也是竖着读的, 孔子凝望泗水时, 弟子们都很疑惑, 因为流水十分常见, 的确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啊! 没想到老师竟然说出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这让他们无不惊讶。

生:我是横着读的, 我发现编课文的老师和学生有共同之处。不管是马车还是泗水, 学生都认为是司空见惯的寻常之物, 观察的结果自然是一无所获。没想到老师一个是滔滔不绝地说, 一个是意味深长地说, 这一番宏论让学生无不惊讶, 自然在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师:你们都很善于读书, 善于发现。 (出示福楼拜谈车和孔子论水的文字) 你们读读这两段文字, 觉得这两位老师怎么样?

生:他们十分善于观察和思考, 而且很有才华, 很有智慧。

师:是啊, 中外名师虽然教导弟子的话语不同, 但都是从平常之中看出不平常, 这是大智慧啊!

先男女生配合横向读词语, 后师生配合纵向读词语。

反思之二:纵横比较, 只为提升

高年级词解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教学中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这是值得教师思考的问题。学生预习时, 遇到不理解的词语, 可以借助字词典理解词义, 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义。前者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后者提升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的语义, 体会其表达效果, 正需要教师点拨引导, 精心设计。寓识于读可以使识字与阅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主题是“师恩难忘”, 教师在“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基础上, 可以基于单元板块设计字词教学。师恩难忘, 难忘的是恩师的声音容貌、神情动作, 难忘的是恩师的耳提面命、谆谆教诲。“忠厚”现出恩师容貌, “健壮”源于恩师动作, 而“观察马车”“凝望泗水”引发恩师的一番宏论。尤其是福楼拜和孔子的教学方法存在惊人的相似, 都极具教学智慧, 这智慧外显为“滔滔不绝”与“意味深长”, 这智慧又在与“一无所获”“司空见惯”的对比中得以加倍彰显。将具有营造特殊语境价值的词语放在一起, 纵横对比, 揣摩玩味, 不失为突破词解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

三、凸显要点, 字形书写须给操作法

【教学片段7】写对 , 知字理

师报默本单元最容易写错的五个词语。学生对照屏幕, 自批自改, 其中两个词语错得最多———“矫健”写成了“娇健”, “飘逸”的“逸”将 “兔”写成了“免 ”。

师:“矫”和“娇”长得很像, 意思却大不相同。后者表示柔弱, 所以我们常说娇柔。“矫健”的“矫”是什么意思?又是怎么来的呢?

出示。

师:“矫”的小篆写法很有特点, 你看它的左半部分多像“箭”啊! (学生纷纷点头) “矫”本义是指将箭弄直的一种工具, 所以有了“矫正”的引申义。矫正的过程是需要力气的, 这项工作往往不能由弱女子来完成。

出示。

师:逸的金文写法更加形象, 表示像兔子一样逃跑。我们不是常说跑得比兔子还快吗? 古人也是这样认为的, 所以造了“逸”这个字。

【教学片段8】写美 , 求动感

师:观察习字册上“”和“”的写法, 你感觉它们与平常的楷体写法有什么不同?

生:这两个字有些笔画连笔了, 比如“矫”的起笔撇和横连在了一起, “逸”里的撇和横撇也连在了一起。

师: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慧眼, 撇和横连写成撇折, 撇和横撇连写成撇折撇。还有“逸”中“口”的横折和横连写成横折折, 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生:这样可以写得更快。

师:这样写不仅提高了书写速度, 而且有一种动感之美呢, 你发现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并不是所有的笔画都可以相连。俗话说得好, “练字先练眼”, 要仔细观察习字册上的范字, 哪些笔画可以相连, 哪些笔画不能相连, 要心中有数, 不能乱来。

【教学片段9】写好 , 懂行款

师:课上到这里, 就快要结束了。这时的徐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跟一开始的交流还一样吗?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写一写“临别赠言”。

古乐声中, 师生在横条格中写话, 并利用展示台在屏幕上呈现教师写话过程。

在写话的过程中, 教师提醒学生写字时可以适当地藕断丝连, 而字与字之间要注意错落有致,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反思之三:一唱三叹, 只为渐进

汉字承载着民族的传统文化, 表现着我们把握世界的思维方式, 是中华儿女向世界人民奉献的一份珍重厚礼, 它处处体现着繁杂而精妙、优雅而风趣。一个汉字就是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段历史。高年级教学应该充分把握汉字发展的历史脉搏, 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适时地把识字教学引向汉字文化的探究。

新课标要求第三学段的学生“硬 笔书写楷 书 , 行款整齐, 力求美观, 有一定的速度”, “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在第四学段则要求“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 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 提高书写的速度”苏教版教材的编者在小学六年级安排了连笔楷书这一特殊字体的练习, 这不仅使书写提速有法可循, 汉字的形体更加丰富, 而且为写字要求的落实作了中小衔接, 手段着实高明。当然这一做法也对教师的书写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掌握不好法度和分寸, 只会弄巧成拙。

新课标还有“每天10分钟练习书写”的要求, 这一要求不仅包括针对性强的“练字式”书写, 还包括实用性强的“练习式”书写。笔者结课时的写话, 不仅是要求学生像名师那样观察, 发现特点, 更是对行款整齐、力求美观书写的执着追求。

汉字文化博大精深, 识字写字不能毕其功于一役, 识字写字的启智、育人功能也不是在短期内可以一蹴而就的。写字与做人是个终身命题, 教师的传授只是开始而不是终结, 教师的职责是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 “习惯成自然”。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篇8

1课、常见的建筑

1、古时候,人类只能住在(洞穴)(草棚)和(树巢)中。

2、人们用兽皮做成可移动的(帐篷),这可能是人类(最早)建造的房屋。

3、引起房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产力的发展,建筑技术的进步。

4、建筑技术的进步对人类房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①建筑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建筑材料的发展。②建筑材料的发展和先进技术的运用又改进了建筑物的结构和功能。③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5、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房屋在很多方面有(差别),但它们在构成上都有一定的(层次)。

6、不同地域建筑物的外形和功能与(当地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2课、巧妙的结构

1、(王莲)是世界上最大的睡莲科植物。

2、英国建筑师根据王莲叶子结构设计的展览厅英国建筑师设计的钢丝网看台都是(仿生建筑)。

3、赵州桥为什么是拱形的? ①增加桥梁的跨度和宽度,便于行船。②支撑力强。

4、楼板、立柱为什么做成空心的? ①节省材料.②轻巧.③结实.④支撑力强.5、屋顶或墙体的钢架结构为什么是三角形的?因为三角形有稳定性。3课、美丽的建筑

1、建筑物的美,一方面表现在它的(自身造型)

和(色彩)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与周围环境及功能的协调一致)上。4课、人体的组成

1、从外部形态上看,人体由(头)(颈)(躯干)(四肢)组成。

2、构成人体的基本结构是(细胞)。

3、与人体一样,构成其他动物、植物等生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

4、绝大多数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有的结构简单,只有(一个)细胞;有的结构复杂,由(数亿个)细胞构成。人体内的细胞不断地吸取(氧气)和(养料),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源源不断地提供(物质和能量)。

5、细胞是怎样构成人体的?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5课、消化与吸收

1、什么是消化?在消化系统中,大块食物

被切割、磨碎成小颗粒,然后,被消化液分解成更小的微粒的过程叫消化。

2、什么是吸收?消化后的营养成分穿过小肠壁进入血液的过程叫吸收。

3、食物在消化过程中要经过哪些器官? 口腔—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4、消化系统疾病有:肠炎、胃炎、胃溃疡、胃穿孔、胃酸、肝炎、脂肪肝、龋齿等。

5、我们应该哪些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①不暴饮暴食。②吃东西细嚼慢咽。③少喝酒。④睡前不吃固体食物和甜食。⑤不喝生水⑥少吃凉东西。⑦少吃油腻食品。6课、呼吸与交换

1、我们进行呼吸的过程是通过(吸气)和(呼气)两个动作完成的。

2、吸气与呼气时,自己的胸部是怎样变化的?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

3、呼吸的作用:通过呼吸,我们可以将氧气输送到体内,并将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

4、感冒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5、(适当加快呼吸)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氧气。

6、人在安静时,平均每分钟呼吸16次。

7、哪些因素会影响呼吸系统的健康? 大量吸烟、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

8、怎样才能减少呼吸系统的疾病? 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7、循环与运输

1、有我们的身体中,有一套由(血管)组成的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统,(血液)在这套管道系统中循环流动,完成(物质)的(运输)。

2、心脏的大小与自己(握紧的拳头)相似。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入(血管),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3、心率与脉搏的频率是(一致)的,我们可以通过测(脉搏)来测量心率。

4、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叫(心率)。测量心率时要保持(平静)。

5、正常成年人在平静状态下的心率是(75)次左右,儿童的心率一般(略高于)成年人。

6、心跳加快时血液(流动加快),从而运送到全身的(营养和氧气)增加。

7、心跳加快时,输送到全身的血液(流动加快),以满足人体的(需求)。

8、叛国波士顿哈佛医学院的佐尔医生发明了(心脏起搏器),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9、1982年,美国(杜布利兹)医生将JARVIK-7人工心态植入人体内,使病人存活了112天。

10、心跳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8、心理与适应

1、人类不仅具备(消化)、(呼吸)、(血液循环)、(身体运动)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且具有(感觉)、(思维)、(情绪)等重要的(心理功能)。这些心理功能主要是由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实现的。

2、神经系统是由哪些器官组成的? 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

3、什么叫反应时?

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存在的时间间隔,被称为反应时。

3、在反应时内,经历了许多复杂的(心理加工)过程。

4、反应时的长短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刺激的强度 ②感觉器官的灵敏程度 ③人对刺激的熟悉程度 ④动作及反应的次数等。

5、什么是错觉?

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真实情况并不相同,这就是错觉。

6、(大多数条件

下),我们(对刺激的感觉)与(刺激的真实情况)是(一致)的。

7、填表: 游戏名称 刺

激 感

觉 反

快速抓棒游戏 对方松手的动作 眼睛看到的

抓住木棒

手躲避 逃避打手背的游戏 对方伸手的动作 眼睛看到的

9、健康成长

1、我们的身体虽然是由(不同器官和系统)组成的,但它们在(大脑)和(神经)的指挥与调节下,配合得非常默契。

2、在成长过程中,我们的(身体)和(心理)逐渐发生着一系列(变化),有的阶段(变化明显),有的阶段(变化不太显著)。

3、在青春期(身高)、(体重)、(肺活量)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4、每个人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和(结束的年龄)(略有不同),一般为(10岁到20岁),女孩比男孩平均早(2岁)

2、(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是从(儿童)走向(成年)的重要阶段。

3、要健康、顺利地度过青春期,我们需要怎样做呢?

①不挑食,全面、合理地摄取营养物质。②加强体育锻炼。③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④多和家长、老师交流、商量。

4、当你和异性交往时,需要(掌握分寸)。

10、小池塘

大世界

1、什么是生态系统?

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是怎样构成的? 生物个体

生物种群

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

生态系统。

3、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哪些外界条件?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环境。

4、研究生态系统的过程方法是什么?

①选点观察 ②取样记录 ③统计整理④展示结果

11、小瓶子

大学问

1、什么是生态平衡?

在分析生态系统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时,我们发现,有些鸟类吃昆虫,大多数昆虫吃植物,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并放出氧气,土壤里的细菌分解着动植物的尸体。周围的温度、土壤、空气、水分等与生物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是生态平衡。

2、当生态系统中某一类生物突然减少甚至消失时,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带来怎样的影响?(生态平衡被打破。)

3、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受到什么启示?

生态平衡是大自然经历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积极地保护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绝不要轻易去干预大自然,打破这种平衡。

4、生态系统中的平衡是不变的吗? 不是。生态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平衡。

5、北京大兴留民营村维持生态平衡,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正式确认为(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6、生态系统中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7、什么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①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能利用阳光制造营养供自己和其他生物生长的植物被称为生产者。

②消费者:人、牛、猪等不能自己制造食物,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被称为消费者。

③分解者:能分解动物的排泄物、尸体或腐烂植物的细菌等微生物,被称为分解者。

8、生态系统中死去的动物和植物为什么会腐烂?因为被细菌分解了。

9、动植物腐烂对生态系统有什么作用?

动物和植物腐烂后的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

10、什么是生物圈?

地球表面所有的校小的、较简单的生态系统组成了一个最大的、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11、除了生物圈之外,地球上还有(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等其他圈层。

12、(生物圈)是所有圈层交会的大生态系统。

13、人和生物圈有着怎样的联系?

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基本条件。

12、小行为

大环境

1、(美国)科学家曾模拟地球上的生物圈,建造了一个名为(“生物圈2号”)的建筑。

2、“生物圈2号”试验用事实告诉我们,(地球)才是人类和其他生物(惟一)的家园。

13、浩瀚的宇宙

1、无论你居住在地球上的哪个地方,都能看到(银河系)。

2、仰望天空,看到一条长长的白色光带,那就是(银河系)。

3、从(地球)上看,银河系是一条(满是星星的带子);从(宇宙)中看,银河系像一个(不断旋转的大铁饼);从(侧面)看,银河系像一个(织布的梭子)。

4、银河系由大约(500亿颗恒星)、(2000亿颗行星)组成。

4、宇宙中存在着(几十亿、上百亿)银河系那样的星系。

5、科学家把(所有的空间)以及其中的万物叫做(宇宙)。

6、科学家用(光年)表示星球之间的距离。1光年就是光在(一年内)所 “走”的距离,大约(10万亿千米)。

7、中国民间牛郎织女的故事,反映了人类对(星际航行)的向往。

14、探索宇宙

1、在北京建国门的古天文观象台有一个巨大的铜球引人注目,那就是(浑天仪),这表明(500多)年以前,中国人就已经用一些仪器来观测太阳、月球和星星了。

2、(意大利人伽俐略)是世界上第一个用(望远镜)观测(恒星和行星)的天文学家。

3、(射电望远镜)转动它的(巨耳)对准天空,就能接收到来自遥远(宇宙)的各种电波。

5、千万不要用望远镜观察(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6、你知道哪些宇宙探测器?

①麦哲伦太空探测器。②哈勃太空望远镜。③射电望远镜。④天文观测站。⑤宇宙飞船。⑥太空空间站。⑦人造卫星等。

7、(麦哲伦太空探测器)围绕着(金星)运转。8、1990年发射的(哈勃太空望远镜),围绕着(地球)运转,它能观测(宇宙的深处),比地球上(任何望远镜)看得(更远)。

9、(火箭)是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发明的,当时使用的燃料是(火药)。现在人们用(煤油或液态氢)作为火箭的燃料。用来(发射)卫星等宇宙探测器。

10、我国(明朝)一位名叫(万户)的人试图用(火箭)使自己飞上天,但他没有成功,并献出了生命。为纪念这位先躯者,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11、(明朝)发明了(一窝蜂火箭)。

12、用气球模拟实验研究火箭的动力时发现,气球中的空气(向下)喷出,气球(向上)飞出,气球靠(空气的反冲)力量前进。

13、哪些因素影响火箭的飞行?

①火箭本身的材料、动力和工艺。②外界气候、环境等。

14、中国航天的创始人是(钱学森)。

15、(1970年4月24日),(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把(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

15、人造地球卫星

1、(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制造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

2、我国(1970年10月24日)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3、到1998年底已经有(35颗)国产卫星上天遨游。

4、人造卫星具有(科学实验)(通信)(导航)(侦察)(气象预报)(资源勘测)(天文观测)等多种用途。

5、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飞行而落不下来,这是(因为地球的引力)。

6、用乒乓球和棉线模拟人造卫星的运动时得出什么结论?

棉线越长,乒乓球受力越小;乒乓球质量越大,受力越大;转动速度越大,乒乓球受力也越大。

7、同步卫星从地面上看,它好像静止在空中不动,用相对运动的原理怎样解释?

同步卫星就是卫星运行的速度与地球的自转速度刚好一样,都是24小时旋转一周,这样从地球上看,卫星就像是静止在地球的上空。

16、在太空中生活

1、(前苏联人)(加加林)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在(太空中)飞行的宇航员。

2、(“和平号”)空间站是当今世界上(最大)(飞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也是第一家(太空工厂)。

3、目前,美国、日本、俄罗斯和其他几个国家正在携手建造一个绕(地球)转动的空间站。

4、(2003年2月1日),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结束“科学研究之旅”重返地面的途中爆炸。

5、(2003年10月15日)上午9点,我国独立设计和研制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在(酒泉)发射成功。

标志着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有自主能力将航天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17、走近科学家

1、列举你所知道的科学家的名称

张衡、袁隆平、居里夫人、牛顿、阿基米德、爱因斯坦、爱迪生

2、我们要学习科学家的哪些科学精神?

刻苦学习、忘我工作、善于探索、勇于创新、坚持真理、不唯权、一丝不苟、实事求是、不唯权、不唯上等。3、1769年(法国人)制造了第一辆(三轮蒸汽汽车)。4、1886年(德国人)制造了(四轮汽车)。5、1908年(美国人)制造了(T型福特)汽车。

18、科学学习回顾

1、在科学课中我们进行了哪些类型的探究活动?

①观察与实验

②计划与实施

③阅读与思考

④设计与制作等。

2、尽管探究活动有着不同的类型,但是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

3、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

提出问题

猜想、假设与预测

制定计划

观察、实验、操作或搜集整理信息

思考与结论

表达与交流。

3、科学课中学到了哪些技能?

① 观察

②记录

③预测

④分类 ⑤对比实验

⑥设计与制作

⑦建立模型⑧信息搜集和整理

⑨表达与交流等。

4、利用多种图表整理信息

①曲线图

②柱状图

③扇形图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课教案 篇9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 张目:睁眼。 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 ,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冀教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篇10

1、我们的身体由不同器官和系统组成,在大脑和神经的指挥和调节下,配合非常默契和协调。

2、女生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比男生要早。每个人青春期开始的年龄和结束的年龄略有不同,一般为10岁到20岁,女孩比男孩平均早2岁。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形态的改变、身体功能的完善、心理活动的成熟主要是在这一阶段完成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时期的发育可以决定我们以后的身体素质和精神状况。

3、要健康顺利的度过青春期,我们要做到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全面合理的营养 煅炼强壮的体魄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培养健康心理

5、热情、宽容、守信、自尊、自律、有爱心等优良品质,往往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体验形成的。当你和异性同学交往时,需要学会掌握分寸。做到男、女生“六要”。

十 小池塘 大世界

1、像池塘这样,由水草、鱼、虾、水蚤和各种细菌等生物及水、空气、阳光、温度、土壤等非生物共同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整体,被称为生态系统。

2、分析生态系统从两个方面入手:生物、非生物(如森林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怎样构成的?)

3、生态系统――群落――种群――个体

4、在分析生态系统时,常用到随机取样方法。

十一 小瓶子 大学问

1、生态系统中环境与生物有着密切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状况,这就叫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的平衡是变化的。

2、生产者:能利用阳光制造营养的为生产者。(一般是植物) 消费者:不能自己制造食物,以其它动植物为食物的为消费者。(一般为动物) 分解者:能分解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的微生物为分解者。(一般为细菌)

4、地球表面所有这些较小的、较简单的生态系统组成的一个最大的、最复杂的生态系统,就是生物圈。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部、水圈的大部分和岩石圈表面的所有生物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保护生物圈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十二 小行为 大环境

1、我们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决定和行为正在影响着大环境。

2、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可以怎样做?

上一篇:广告学自荐书格式下一篇:进步学生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