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就业市场调研

2024-11-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同济大学就业市场调研(共8篇)

同济大学就业市场调研 篇1

————计算机专业的发展

一、调研时间:2012年3月 至 2012年4月

二、调研地点

泸州人才市场(警校上面和龙马谭区,共两个人才市场)泸州电脑城

三、调研方式

1、亲临泸州人才市场,与应聘人员面对面的沟通,并到公司参考;

2、陪同朋友到电脑城买电脑,进行实地性的考察,借助他人的工作来评估自己;

3、咨询师兄师姐的就业情况,并寻求良好建议;

4、上网查询

四、调研目的了解我们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就业情况,为自己即将面临工作、明确工作方向铺开一条明路!

五、调研内容

首先,我在网上找了有关我们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待遇,可以说的是,就业面很广,但是必须要有那么一两个擅长的一面。因为我想以后向网络这方面发展,所以,就特别留意了网络工程师、网络管理员这两个职位。在一些媒体上报到说,网络工程师的需求还是蛮大的,尤其是一些大的公司,有不少人兼职几个公司,而且还自己开了一个网络公司,这令我很向往。在51job这个网上,我查了下,他们对网络方面需求的人远没有编程方面的人的需求高,而且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我在机房工作了两年,也算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吧,哈哈,不过,所说的那些知识,我还很欠缺,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

然后,我到人才市场上去走了两遭。先是到的是警校上面的那个人才市场,开始真正的感受到应聘的现场,其实,好像并没有那么紧张。我看了许多,好多公司对学历要求不是很高,有些是只要是大专的都可以去,不知公司怎么样,感觉像是买苦力。总体来说,对销售方面的人需求量很大。我和一个人寿保险的人沟通了下,给他们说了我的具体情况,他们给我的建议是,可以到他们公司上班,先是到外面去跑市场,熟悉相关流程,然后,在他们公司当讲师,讲师这个职位我还是挺喜欢的,但是还不能去,因为还没有毕业。看了很多,跟我们专业相关的,很少,不觉有一点令人担忧。当看见有一个中专招8名计算机教师的时候,不觉令我有点心动,到大三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认为我应该可以去试试的。隔了一段时间,学校组织我们

到龙马潭区的人才市场上去看下了,这个地方虽然很大,设备也很齐全,怎么说呢,感觉就是对劳动力要求的人需求要大点,技术含量的有点少,看了一个专业相关的,就是办公室人员,具体做什么还不知道,他的要求不能达到。看了一个相对来说,稍微有点挂钩的工作,就是帮一个公司维修电脑跟打印机,这个可是我的强项,可是对方说,主要集中在打印机上面,这个对我倒有点难!不过,对方居然愿意让我到他们公司去实习,这倒令我挺欣慰的。

其次,我咨询了几位师兄姐们,他们给我指了一些方向。大体是这样的,从长久来说,走网络这条路是行的通的,但是它对技术要求很强,而且必须有广泛的网络知识,不断的寻求新知识。目前,编程倒是很好的一个去处,现在编程很好找工作,但是编程是吃“年轻饭”,不可长久,我对这个观点半信。还有就是,现在可以想想去升本还是考公务员,这两个,任意一个实现了,都比现在好找工作。另外一个学姐说的观点我不太赞同,她说大学要耍好,真的是这么回事吗,嘿嘿。

最后,朋友去买电脑,让我陪同他一起去,我们去了好几次,差不多许多商家都知道我们要买电脑,对我们可是跟的很紧,算是领教到了销售的场合。通过买电脑,我接触到我们专业的另外一个层面,如果有资金的话,自己去开一个电脑店,应该还赚钱吧,这个好像现在是一个幻想,不太可能实现。但是去帮人买电脑,这个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六、调研心得

通过这次对专业的调研,我对自己所学专业又有了一个更深的了解,正所谓计划赶不上变化,有些东西往往是一瞬间就决定我们的命运,所以说,我现在至少知道,自己可以朝着哪几个方向发展,如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计算机教师。后面可以再添加一个等字。但是,我也清楚的明白,要想走的更远,就必须有很硬的专业水平,要很擅长的一面,要有很清晰的目标。

信 息 工 程 系

2010级计应1班

同济大学就业市场调研 篇2

目前,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理念趋于被动。随着高等教育资源向更广泛的人群开放, 随着高等教育由过去的所谓“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 随着高等教育的市场化水平逐步提高, 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方式由过去的国家统一分配转变为面向市场公平竞争、自主就业, 过去的“毕业即就业”的局面必然要被打破。从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 大学毕业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自身也必然要通过劳动力市场来进行配置, 在这种配置过程中, 个人的知识、技能、素质、观念和就业目标, 劳动力市场环境, 以及社会人才需求结构和规模状况, 等等, 都将制约和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 因而, 在毕业时总有一部分因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立即就业。大学生在应聘企业时要做到知己知彼, 把握好用人单位的需求条件, 向用人单位采用推销的方式介绍自己, 把自己“推销”给用人单位。

所以, 大学生应该意识到:求职应聘, 实际上是向单位推销自己。成功的推销, 产品的质量是基础与保证, 产品的包装是吸引眼球的手段, 而产品性能的合理展示则是完成售卖的至关重要一环。同样的商品在不同的柜台销售, 会有不同的销售业绩, 其差别就在于营业员的销售技巧, 他必须充分了解产品的性能, 包括其优点与不足, 与其他商品的不同之处;他必须充满激情, 毫不倦怠地向每个顾客热情地服务, 而且服务规范到位——讲解清楚、表达合理、举止大方、善解人意。大学生的就职, 道理也是如此。

要想更好的将市场营销与大学生就业联系起来, 我们必须先做好以下几点:

一、对市场营销概念的理解

什么是市场营销?对这个问题, 有些人理解片面, 把市场营销等同于推销。然而推销并非是营销。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指出, “可以设想, 某些推销工作总是需要的, 然而营销的目的就是要使推销成为多余, 营销的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顾客, 从而使产品或服务完全地适合它的需要而形成产品自我销售, 理想的营销会产生一个己经准备来购买的顾客, 剩下的事就是如何便于顾客得到产品或服务……”美国营销学权威菲利普·考恃勒认为, “营销最重要的内容并非是推销, 推销只不过是营销冰山上的顶点……, 如果营销者把认识消费者的各种需求, 开发适合的产品, 以及订价, 分销和促销等工作做得很好, 这些产品就会很容易地销售出去。”也就是说, 将就业与营销联系起来, 毕业生就是市场营销中的营销者, 而用人单位就是相对而言的消费者。将自己介绍给用人单位不只是单纯的推销, 要了解自身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 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推销”自己。

1、营销在社会领域的重要作用

现代营销理论的发展, 早已不再局限于企业的界限, 营销已经成为一种理念, 一种文化, 深深的渗透在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可以说, 任何一个生活在现代经济中的组织, 机构, 个人, 政府都在自觉不自觉的应用着营销的理论和方法。营销在为组织机构拓展社会关系资源, 扩大社会影响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许多政府官员, 专业人士, 在学习和应用了营销的理论和方法之后, 都自己的事业提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营销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企业要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 因此必须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经营运作机制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市场营销在企业中的关键作用也不言自明。

市场营销就是要通过销售商品、调查市场、引导生产、创造需求、协调关系的过程使企业的产品满足顾客的需求。企业需要通过对市场的调查, 弄清楚谁是企业的潜在客户, 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需要多少等基本市场信息, 然后制定市场策略, 指导生产, 协调好与顾客的各种关系, 以最终实现顾客的价值和企业的效益。同时, 企业在经营活动对外也涉及到供应商、分销商、竞争对手和顾客等各种关系, 其中既有复杂的利益关系, 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和依赖, 就需要营销部门来不断协调各种关系和建立不同利益主体间合作的新方式。在企业内部, 营销活动也涉及到人、财、物等各部门的资源, 如何对它们进行合理配置, 为企业的营销活动创造支持条件, 也需要营销系统进行统一的资源整合和管理。企业对这些内外部多种关系的处理, 影响着企业对市场机会的把握程度, 也影响着企业的营销竞争力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市场营销理念在就业工作中的应用

在对市场营销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 我们就应该将其与大学生的就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市场营销理念在毕业生就业问题当中的推动作用。

1、如何将市场营销理念编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设计对于毕业生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将如何适当的将自己“推销”出去, 能够在自己的职业设计上找到合适的答案非常重要。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的重要性集中在体现它对与大学社就业的特殊意义上, 尤其是针对大学生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出现的现况, 我们无法仅仅靠政策和技巧来及时解决就业难问题, 却可以通过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培养具有科学职业观的人, 逐步促进大学生就业, 最终战胜就业难的问题。“职业设计作为一种就业前的准备, 它的进行程度与就业率和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满意度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营销理念在就业工作中应用的必要性

毕业生就业模式改革为“国家不包分派, 毕业生自主择业”之后, 在我国异地功能范围内一直存在着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互矛盾的问题, 突出表现在择业和就业问题上。当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不一致时, 怎样理解这一矛盾呢?首先要深化个人服从集体、局部服从整体的“一盘棋”意识, 要意识到自身对社会、国家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都知道, 要想在众多莘莘学子当中脱颖而出, 必须要有先于别人的理念和认识。机会只留给有充分准备的人, 市场营销这一理念在大学生就业工作当中的应用, 对其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毕业生只有认清当今社会的就业模式, 调节好就业与择业之间的矛盾, 才能在就业求职中游刃有余的发挥自己的能力。

3、如何更好的应用营销来推动就业

罗素曾经说过:“选择职业是人生大事, 因为职业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铁匠锤打铁砧, 铁砧也锤打铁匠;海蛤的壳在棕黑深遂的海洋里变成, 人的心灵也受到生命历程的染色, 只是所受的影响奥妙复杂, 不易为人觉察而已。所以说, 选择职业, 就是选择将来的自己。”俗话说:“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毕业生迈入社会, 走向职场的第一步应该做好求职前的准备工作。运用恰当的就业求职方式, 使学与用更加紧密结合, 使得毕业生的人才效益、社会效益得以彰显。由于高校主要任务是日益社会化, 毕业生不单单要顺利走出大学的校门, 还要为将来的职业进行规划, 为早日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打好基础。也就是说当今大学生已经不能仅仅关心自己的就业, 还要关心自己的职业, 就像是营销者不仅只求商品一时表面上的优好, 更要考虑到这一商品对于消费者日后的作用和质量保证, 要好好地为自己的职业做长远的思考和衡量, 确立正确的职业观。

将创新的理念应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当中, 这就要求在现实中实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转移。要迅速调整就业指导与社会发展以及学生需求之间的不协调。在我们这样一个大国, 大学生就业问题涉及到各个方面, 必须把大学生就业工作纳入整个国家工作的系统中来进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充当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和把学生“安排”进社会这一单一任务上, 而是要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建设者和具有成熟职业理想的社会人。因此必须实现高基业指导中心的转移。

总而言之, 成功的就业求职方式对于毕业生的择业乃至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毕业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采用创新理念指导自己的就业观念, 明确人生奋斗目标, 从而能够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劳动是劳动消耗的过程, 更是劳动者自我价值的实现过程, 不同的职业, 不同的工作岗位对劳动者能力的要求不同, 社会的回报程度也不同。而对社会来说, 成功的就业求职将使毕业生对自己的职业科学定位, 正确认识社会竞争和自身在社会中的价值, 能够比较顺利地解决就业问题, 施展自己的才华, 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立国.美国大学生就业模式.上海图书出版社.2000.

[2]、王本常.大学路.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

[3]、常军.理想、理论、教育.1998. (4)

市场营销角度透视大学生就业 篇3

摘要:拜金融危机所赐,大学生就业又一次成为了当下热议的话题。

走进就业市场,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典型的买方市场,尤其是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它最重要的核心特点就是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中心的。作为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人会轻视职业的长远发展和目标的实现。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为了同一个目的一就业的实现,求职者们动用了各种推销自我的策略:实习、充电、网申,海投·这恰恰与营销观念的几个特征是相一致的:①企业的营销是以顾客为中心的;②企业注重与长远的发展和战略目标的实现;③企业必须通过各种营销策略及各部门的整合营销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于是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有趣的结论-就业的本质就是求职者的自我营销。

关键词:市场营销角度大学生就业

1营销环境分析

宏观来看,当今世界,第三产业的数量和比例进一步加大,新职业大量出现,职业层次形成若干大的“高新第三产业”职业群(如金融、商贸服务、传播、智力服务业等),出现“第四产业”、“第五产业”范畴。这是我校毕业生面对的主要市场。然而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大量企业减薪裁员,市场容量出现萎缩,近期前景不容乐观。

在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今天,没有任何职业经验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常常被名目繁多的职业种类弄得晕头转向,茫然不知所向。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讲,采用完全市场覆盖的手段是不现实的。这种情况下,目标市场营销策略更为优化,有选择的确认一类或几类适合自己的就业目标,发挥自己的优势,就可以避免分散精力和过度竞争,从而使自己在就业市场的自我营销更加有效。

2市场细分

3目标市场潜力及竞争分析:

3.1地域:一般来讲要考虑该地的人才竞争与需求情况、优势行业与企业、经济发展潜力、人文与居住环境、人脉或其他资源等因素。

沿海开放城市经济发展最好,也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政策宽松,工作、生活条件好,收入高,自然成为大多数毕业生向往的地方,市场竞争自然也最为激烈。

内地的二三线城市发达程度不及沿海城市,名义收入较低。但人才相对不足,竞争相对缓和,大学生更容易崭露头角,实际生活方面,中小城市可能会优于大城市。同时还要考虑语言、习惯、社会关系对自己工作地点选择的影响。

3.2单位类型:单位的选择要考虑工作的条件和环境与自身性格能力的吻合度,单位的发展潜力和个人的成长空间,薪酬福利待遇,工作稳定性等等。

外企合资企业以其良好的经济待遇、完善的培训制度、良好的用人机制、明晰的成长路线而对毕业生具有普遍的吸引力。只要看一眼外企招聘时人头攒动的笔试考场,就可以深刻地体会到他们对学生巨大的吸引力。

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以其高稳定性而吸引着大部分毕业生,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危机的大环境下,许多企业减薪裁员,更增加了很多毕业生对稳定性的渴求,招考公务员报考的火爆现象就可以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

然而上述单位由于应聘者众多而用人数量有限,竞争也自然更为激烈,成功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而且即使应聘成功,这样的企业也必然卧虎藏龙,高手如云,进入后未必能够得到想象中的重视和待遇,充分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也相对较少。

我国的企业中80%是民营企业,但由于企业本身用人观念、人才奖励机制、企业文化等因素以及毕业生对企业社会知名度、稳定性等条件的期望,除去少数“航母”外,却很少成为毕业生择业的首选。而实际上,私企、民企挑战性强,人才紧缺,成长空间大,

4目标市场与毕业生目标及资源优势的吻合度分析

4.1上海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力SWOT分析:

Strengths:①上财的培养方向更注重实践,学生就业的自主意识强,专业理论扎实,外语水平良好,具备基本的财经知识基础,更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更先进的市场营销观念:以顾客需求为中心)。②上财毕业生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的用人单位中有良好声誉。(品牌效应)。③学校对就业的重视程度较高,联系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零级渠道,采用积极主动的战术,占领市场份额),进行就业指导(产品包装)。

Weaknesses:①专业性强,知识领域较为单一,局限性较大,发展后劲不足。②心态比较浮躁,权衡偏向功利,就业期望(如地区,行业)集中,容易“短视”。③本科生专业知识的拓展和深化有限,知识结构不完善,缺乏实际经验。

Opportunities:①财经类专业就业方向比较广。且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财经类专业的就业途径越来越宽。比如财经记者,培训机构,理财师等。市场需求量大且稳定,与发达国家财经类从业人员的数量相比,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受行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影Ⅱ自也比较小。②金融危机影响下,各地相关部门正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开辟途径,帮助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公共就业服务,提供更多的实践实习机会,鼓励毕业生创业,吸引毕业生到基层,西部和农村地区,灵活就业。③急需高级复合型财经人才,不仅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同时需要行业知识、法律、外语、行为学、信息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沟通协调等软技能。

Threats: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用人需求减少,尤其是金融、贸易、房地产等行业。国家各级机关及事业单位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能力将比较稳定,但其他类型单位的就业市场都有所萎缩。②财经类专业毕业人数众多。③一些破产企业或失去工作的中高层管理者以及毕业一两年的往届毕业生也加入到再就业的行列,成为应届毕业生的有力竞争者。

4.2市场历史及现状分析:

上海财经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单位分布:①金融机构48.40%②全球四大35.00%;③事业机关7.60%;④其他9%。

数据来源:上海财经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注明:金融机构包括银行、保险、基金、证券、期货、投资咨询、资产管理。我国金融机构绝大多数为外资企业,国有企业或股份制改革企业。

我们可以看到,上财绝大多数的本科毕业生都选择了就业市场M1、M4、M7这首先是与上财在中国财经界,尤其是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品牌效应有关;其次也与上财本身的地理位置有关,市场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为财经类毕业生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当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上财的生源地绝大多数是沿海地区。

5目标市场定位及策略

M1、M4、M7仍会作为上财本科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市场而存在,但其市场容量已趋于饱和,局部市场可能已出现超负荷现象,并且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M7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

受经济增速减缓影响,大量民营企业遭遇困境甚至倒闭,因此M10市场的需求量短期内可能会有较大程度的萎缩,但长远来看,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中国的民营企业必将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因此MIO市场的长期发展潜力还是值得期待的。

开拓M2,M5,M8,M11市场,开发M3、M6、M12市场,在MIO、M11、M12中,毕业后自主创业或者说有一定工作经验后的自主创业可以成为新的亮点。

6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调研报告 篇4

摘要:高校毕业生是人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及家庭的幸福和希望,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一直以来,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人事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把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从“完善政策、搭建平台、加强指导、畅通渠道”等方面入手,积极探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强化公共服务,采取各种措施,努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今年6月,我们又根据中央有关要求,对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综合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充分掌握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的全面情况,较为详尽地获取相关信息。

关键词:人才资源;福希望;职能优势;毕业生;毕业生;创业。

一、业单位选聘大学生标准的调查 ①、适应能力

企业选聘大学生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择业行为能力。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通才教育。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知识用不上、有些不够用、有的要从头学起,这就要求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根据工作的需要去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行为方式,尽快培养自己的社会应变能力。②、人际交往能力

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生活、工作中需要与许多人交往,这就难免发生矛盾。作为大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要以我们民族善良、诚实的传统美德来善待他人,“将心换心”“以诚相待”,学会尊重他人;要换位思考,多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这样才能得到他人尊重;要学会能干大事,又能干小事的本领;学会处理具体问题时既坚持原则又不失灵活。

③、动手能力

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这种动手能力对大学生尤为重要,即在实际工作中既能讲出科学道理又能动手干出样子。大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④、组织管理能力

包括计划能力、组织实践能力、决断能力、指导能力和平衡能力。用人单位对具有一定交往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同时对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一些社会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工作。

⑤、开拓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源,一个重大的科技创新甚至能带动整个世界的迅猛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改变目前的教育观念,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它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创造性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明新技术、创造新产品的能力,提出新思想的能力。

二、大学生创业情况调查。

①、什么是创业

所谓创业,简而言之,就是创办企业,它是一个发现并捕捉机会并且由此创造新颖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其自身价值潜能价值的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文件说: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还是应该是成功企业家和就业创造者.②、大学生应具备的创业精神和能力

创业精神是创新精神向创新实践转化的中介。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内在素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解决的重要课题。首先,大学生创业教育非常重要。教育

2目标有两个层次,一是在于引导和鼓励一小部分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创业之路,开发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对大部分人的作用则主要是使其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更有保持活力,更好地发展,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③、几所高校的调查得到的数据

根据调查发现有79%的学生在创业,目标的选择了开创自己一份事业,但是有少部分学生从未考虑过创业.不管怎么样,从有约82%的学生考虑过创业的数据来看,当代大学生的主动迎接挑战,自主创业的意识正在进一步的加强,为了中山市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发展提供了 一定的人文基础.这正是当代大学生就业观发生深刻变化的一个重要表现这一观念值得我们重视.在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有49%的学生认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投资会更有收益有26%的学生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也有16%的学生选择了软件,网络等高科技行业发展,说明大学生对自主创业,自我就业是有一定心里准备的,同时当代大学生在创业过程的意向选择,也成为当今大学生在创业过程的 意向选择,也成为当今中山市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④、目前大学生创业现状

鉴于目前大学生对与创业大多”敢想”而不敢傻南质?加强大学生创业的指导与帮助,便成为社会的重要责任.学校作为大学生创业的策划地,在创业的宣传与教育力度不够,让更多在校大学生对于创业只停留于简单的谋划阶段,未形成成熟的创业项目.对于如今纷繁多样的创业模式,大学生表现出独有的但是与魄力,这对于中山市大学生创业无疑是值得欣喜的一个好消息.不过,通过对这次调查的结果的分析,我们更感觉在未来大学生创业的路上我们的责任的重要性.创业的动能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创业的预期收益有:获得高收入,取得较高社会地位,甚至是实现自我价值等等;创业成本需要考虑: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成本、所需付出的额外努力以及必须放弃可获取一定经济收入的工作岗位的机会成本等。所以我们应全面推进创业教育.变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创业的意识.三、目前职业的社会声望调查研究。

①、调查对象及需求

就业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以往关于就业的调查报告中,调查的对象是大学生,大学生的毕业人数,就业人数,就业选择,就业地域等是影响就业走势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而此次调查,是以“职业”为对象,为出发点,以职业的声望研究作为主题,从而得出哪些职业形势走俏,哪些职业人才市场低迷。伴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大学设置的专业也在相应的增多,大学生的专业选择范围变的广泛,更有利于大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职业的选择关系到一个人的未来,一个好的职业可以帮助到一个人有个美好的前程,以及大好的发展空间。所以有好声望的职业往往是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选择,竞争压力也是极大的。关于职业声望早已经是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在讨论未来的职业选择方向,选择哪个才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最有帮助,专业的选择决定职业的选择,社会声望高的职业意味着要选择热门的专业。而热门也同时代表了竞争力,与供给市场的大小。走俏的职业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很多时候远远的超过了竞争市场的阻力,这也就是热门的专业人口居高不下,走俏的职业依旧是广大大学生的绝对选择的原因。

②、大学生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部分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同时要多方面增强就业能力。

③、大学生应当如何做

第一,从一年级开始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这对大学生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4首先职业生涯设计可以使大学生明确自己的理想,合理的利用时间,增强实践的动力, 提升成功的机会。许多同学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生涯设计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目的。其次, 职业生涯设计能提高个人竞争力。只有先做好职业生涯设计, 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 才能把求职活动付诸实践、提高效率并取得成效。再次, 职业生涯规划可发掘自我潜能, 增强个人实力。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设计能引导大学生正确清楚地认识自我, 挖掘自身潜力, 从而实现职业目标与理想。所以,辅导员应该正确引导学生从大一开始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通过不懈的努力进行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获得事业的成功。

第二,不断增强就业心理能力。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 大学生作为就业压力的承受者, 应学习掌握科学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使自己能够自我缓解、校正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及时解决日常心理问题,维护和保持心理健康。另外还应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

第三,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具备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通过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紧跟时代步伐,顺应择业的需要,不断提高就业能力。

总之,大学生一定要认清形势,正确定位,科学规划,不断完善自我, 增强职业能力,提高自身生存能力,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并学会调适自己的心态,走出就业心理的误区, 保持好良好的就业心理,最终找到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

从总体上来讲,我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不容乐观。因为,从毕业生“供”方来看,接下来的三年,从全国到地方,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嘉兴本地四所高校和嘉兴籍生源毕业生也不例外,将连年创历史新高。而从用人单位“需求”方来看,经济形势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就业岗位的多少,未来三年经济增速尚 5

大学生就业现状调研报告 篇5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财务管理

中文摘要:近些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仅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人才就业建议

正文内容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一直遭遇“寒流”,而且一年“寒”过一年,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在当前的就业大环境下,结合目前就业形式以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并针对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建议。

一中国大学生现就业现象

2011年6月毕业的630万大学应届毕业生和2010年没找到工作的200多万往届大学生一起涌入人才市场求职竞争,竞争极其惨烈。2010年6月毕业的600多万大学生中,到2010年10月底还有至少300万还没有找到工作;而已经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中至少160万的工作职位相当于中学生直接就业的职位,也就是至少460万大学生陷入了就业十分艰难的状态。根据前几年招生数据推算,今后几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将保持大幅度的增长。由于今后几年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大的变化,可以预计,大学生就业竞争将更加激烈。总体情况就是所有职业能力不能达到前20%优秀程度的大学生,一毕业就会成为非常无助、非常弱势的社会底层。

二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分析

1.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的错位带来的就业压力。我国目前的就业矛盾既存在总量问题,也存在结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完全脱钩,因为“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高校毕业生统由国家分配,根本不用考虑就业问题。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市场需求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而高校专业设置并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重理论轻技能的现象非常突出,从而造成供与需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某些专业过剩致使一批大学生成为失业者,另一方面,由于某些专业技术工种断档而导致技术工人严重不足。人才培养结构的严重失衡,加大了国内的就业压力。

2.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3.大学毕业生的过高期望带来的就业压力。现在我们所说的就业难,很大程度上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存在明显高于社会现实的期望值,主要体现在薪酬、工作单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一

是毕业生期望的薪酬明显高于用人单位的薪酬定位;二是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一般要求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和“三资”企业,对民营和中小企业不屑一顾;三是在工作区域上普遍要求到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欠发达地区就业。由于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过高,既给个人、学校和用人单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4.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间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5.学生缺乏求职技巧。这是明显职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会投入时间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也是很少,并且学校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意识不足,最终导致普遍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产生了各层现象,这也是中国存在的很严重的问题。用人单位表示,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三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社会影响

1.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教育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的使用集中表现为教育经费投入。大学生作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其培养费用是相当可观的,随着高校并轨改革和社会工资水平的整体提高,大学生的培养费用也逐年增长。如此大量的经费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培养出的大学生不能就业,无法获得收益回报,无疑等于这部分教育资源的浪费。

2.高层次人才的浪费。高等教育的人才是高层次专门人才。大学毕业生不能及时作业,就意味着这一部分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闲置或不能在用其所长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无疑是高层次人才的直接浪费。

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教育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素养的根本保证。世界民族进化的历史经验和个体发展实验表明,提高素质素养的关键在于基础教育的扎实和高质量。只有如此,才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优质的“原材料”,保证高等教育的高质量运行。因此,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基础教育为重心,这就意味着,在经费分配上,要充分保证基础教育的需要。我国目前教育经费相对老说还比较拮据,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基础教育还比较薄弱,因此教育发展和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还应是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投入的倒置,在一定程序上削弱了高等教育的生源质量,使整个教育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当然,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现象也有其潜在的积极面,这是一种重要的预警信号。从大学生个人角度看,就业形势严峻将激发他们自觉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和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从高等教育组织者角度看,他们也会由此醒悟到教育结构、专业设置不尽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这将警世教育管理者审时度势,适度发展高等教育,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内部的专业、课程结构,培养符合社会生产需要的高层次专业人才。

四改善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的几点建议

1.采取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

各级政府要通过宏观调控这只“手”,出台更加积极的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具体包括:

(1)积极开发和创造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公益性岗位。

(2)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农村就业。要引导大学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把目光由原来的国家机关、重点单位转向那些民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就业地区由那些经济发展地区转向西部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同时,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其到西部、到农村、到基层工作。

(3)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快建设一批投资少、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或创业孵化基地。要在金融、税收、工商登记等方面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给予扶持。通过优惠的政策、良好的环境,鼓励大学生自主就业,积极创业。

2.积极为大学毕业生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

用人单位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消除性别、学历等偏见,完善用人机制,努力为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就业环境。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指出:“企业要承担社会责任,企业家身上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在金融危机面前,企业家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一方面,不要轻易裁员;另一方面,要努力吸纳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怀,切忌求全责备、吹毛求疵。当然,政府也要切实承担责任,给予企业必要的补贴,帮助他们度过难关,使他们尽量不裁员,并力所能及地吸纳大学毕业生。

3.坚持面向市场办学的方针,促进教育同就业的结合在新形势下,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坚持面向市场的办学方针,实现教育与社会实际需求接轨,把教育与就业联系起来,紧紧围绕社会需求,大力培养多层次实用人才,以适应市场需要。

(1)要按照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人才和劳动力的需求,坚持有保有压,适度控制高等教育发展规模,鼓励、引导、扶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学生的合理分流。

(2)要积极把握经济社会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主动适应人才社会需求,灵活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既要重视少数高、精、尖人才的培养,更有加强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实用型人才,要加强学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提高实际操作能力,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拓宽理论功底和知识领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3)要建立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机制。理顺就业指导工作的体制,建立相对独立的就业指导机构,并充实人员与配备,充分拓展机构职能。

(4)要注重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科学分析市场,客观认识自己,要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实现就业。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一定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意愿调研报告 篇6

图七:大学生就业行业选择情况

从单位选择看,国有大中型企业仍是大学生就业首选。受访学生中有28.4%将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理想的就业单位,占比居各类单位之首,其次是科研事业单位,占15%,党政机关列第三位,占14.1%,外资和民营企业也占有较高比重,分别为12.5%和7.6%。近年随着反腐力度的加大,大学生对公务员的追捧热度虽然在明显减退,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仍有较大的吸引力。据调查,打算在未来几年报考公务员的大学生仍占到三分之一。由上可以看出,一方面就业稳定性仍是目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参考因素;另一方面,由于进入门槛较高竞争激烈,加之就业困难,大学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正逐步由集中向分散多元转变。

图八: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情况

(六)约一半的学生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近年,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择业观念正在逐步变化,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大学生逐渐增多。调查显示,对于有到基层(小城镇及乡村社区)就业的机会,45.3%的大学生表示乐于接受,35.4%的大学生表示勉强可以接受,只有19.3%的大学生表示不接受。对于有到小微企业就业的机会,53.9%的大学生表示乐于接受,35.4%的大学生表示勉强可以接受,只有10.7%的大学生表示不接受。分性别看,男生更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有47.7%的男生愿意到基层就业,有55%的男生愿意到小微企业就业,分别比女生占比高4.4和2个百分点;分户籍看,来自农村的学生比来自城镇的学生更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来自农村的学生有49.2%愿意到基层就业,有58.1%愿意到小微企业就业,分别比城镇学生占比高8.3和7.7个百分点;分学历层次看,学历层次越低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比重越高,专科生中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的比重分别为51.1%和65.7%,明显高于本科生44.8%和50.6%的水平,硕士及以上学历生比重最低,仅为36.2%和41%。分专业看,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占比以理工农医类居首,为48.4%,分别比文史财经类、艺体类高5.8和6.4个百分点;对于到小微企业就业,艺体类与理工农医类占比十分接近,分别为56.4%和56.3%,比文史财经类占比高出5个多百分点,综合看理工农医类学生更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

图九:愿意到基层和小微企业就业情况(%)

二、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薪酬期望偏高、有效信息不足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

据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矛盾依旧突出,主要源于大学毕业生数量供需失衡。一方面是高校大幅扩招导致近几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逐年持续攀升,另一方面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影响对大学生的需求较为疲软。除此以外,对大学生就业构成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为以下三个:

(一)缺乏就业经验与技能。不少受访学生抱怨,目前学校开设的一些课程与市场需求严重偏离,花了大量时间学了很多无用的东西,学非所用,学用脱节,高校教改雷声大,雨点小。受访学生建议:1、加快推进教改,调整课程设置,压缩理论课的比重,尤其是对内容陈旧且与就业关系不大的理论课大幅削减;2、增加就业技能培训课程,加强对大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在如何合理定位及制定职业规划等方面有针对性加强对大学生就业的指导;3、提供更多实习机会,延长实习时间,增加在校学生与社会及用人单位的接触,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部份大学生对薪酬期望偏高,尤以专科生最为突出。调查显示,受访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以4001元以上为主体,占比达到65.8%。其中,6001元以上占比高达35.7%,其次是4001—6000元,占比为30.1%,经测算受访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平均约为5060元,比目前刚毕业大学生实际月薪平均水平高出20%以上。分本、专科看,教育部直属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期望值与实际值相差最小,为16.6%,一般本科和专科院校毕业生期望值均比实际值高出30%以上,其中专科最高,差距达33.6%。专科生薪酬期望值与实际值相差最大,而实际签约率最低,由此不难看出,自身定位的不恰当和薪酬要求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对部分大学生就业带来了不利影响。

同济大学就业市场调研 篇7

一、调查基本情况

为了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评价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 分析这些就业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有效帮助在校生顺利就业, 由我校社会科学部、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等部门联合组成的调研课题组, 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座谈的基础上设计了调查问卷, 并借2007年9月大学生助学贷款续放工作的机会, 集中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总有效回收率为66%。

在对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后, 本次调研结果比较客观全面地反映出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基本状况。这些学生中, 男生105人, 女生93人;7人来自城市, 34人来自县镇, 156人来自农村, 与我国高校经济困难大学生多来自农村地区的情况相吻合。由于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生育政策有所不同, 生源地属于农村地区的学生, 也多来自非独生子女家庭, 因此, 非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高, 为88.4%。从对这些学生的在校情况分析看, 高达71.7%的学生都曾经参加过或正在参加勤工俭学;做过社会兼职工作的学生人数高达91%;86.3%的学生参加了学校组织或要求的实习;41.9%的同学正在或曾经担任过学生干部;81.8%的学生对自己的人生进行过规划, 对未来有积极的预期。这就充分表明经济困难大学生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但也不可否认, 在就业问题上, 有部分学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 加之我国早期职业教育比较滞后, 上大学以后才有明确职业意向的学生人数高达141人, 当面临就业压力时, 极易引起焦虑、烦躁、恐慌不安等不良情绪体验, 需要事先进行有效的引导和教育。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就业目的与择业意向

在对就业主要目的的调查中, 38.38%的学生首选是为使自身价值得到社会承认;25.25%是为生计的需要;14.65%是为父母减轻一些经济压力;8.59%是为了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爱好;3.03%是为社会发展作贡献。就业目的多样化, 并多从个人经济角度做出选择。这是与经济困难大学生所面临的生活困境密不可分的。

而从学生选择工作单位时所考虑因素的重要性来看, 第一位是发展前途, 其后依次是地域、薪酬福利、实现理想、工作环境、发挥特长和能力。可见, 学生对职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和机会很看重, 表明其选择就业时一般有理性的长远眼光。

学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有明显的倾向性, 42.93%的人首选沿海开放城市, 选择到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的占29.29%, 而选择到内陆城市、中小城市以及到急需人才的边远地区和农村就业的学生占不到10%。大城市高速发展的经济, 较高的收入水平, 良好的生活环境等硬件条件对学生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 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依次是国家机关、外企、国有企业和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自主创业、民营企业。这与当前不同就业单位的员工待遇差距很大极有关系。可喜的是在这些经济困难大学生中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了一定比例, 为6.57%, 反映了一部分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已经开始扭转等待、观望的做法, 实现自我就业。

2、就业过程中的心理状态

在对求职择业问题的心理态度调查中, 29.44%持乐观态度, 25.89%感到很焦虑, 悲观失望、抱怨社会的占2%左右, 32.99%以一种比较平和的心态看待就业问题。由此可见, 多数学生能以理性的眼光来对待就业问题, 但仍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处于焦虑状态。

在对就业难的归因分析上, 47.98%把就业难归因于自身缺乏实际技能和工作经验;16.67%归因于自身就业期望过高;11.62%归因于大学扩招;9.60%则归因于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这个调查结果说明了学生对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是比较客观的。

而当面对就业困难时, 多数学生能够勇于面对, 采取积极的行动应对问题, 55.05%选择先就业再择业, 19.70%选择考研或出国继续深造以增强就业竞争力。只有极少数学生采取了逃避、退让的消极做法。

事实上, 学生就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心理状态, 是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客观反映。尤其是对经济困难大学生而言, 背负着家庭的重托和期望, 面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普遍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困扰, 内心感到困惑的学生比例高达占95.86%。被调查学生中有高达34.34%的认为只要解决就业问题即可, 专业是否对口无所谓。其所承受的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 当将来工作与期望不一致时, 多数学生的选择是比较理智的, 即先就业, 再择业, 15.66%选择主动调整自己的期望值;33.84%选择努力适应工作要求, 36.36%选择工作后再继续深造。而选择消极处理方式的学生的人数比例比较低, 不足10%。当学生发现自身素质与工作岗位有差距时, 84.85%选择了努力学习和提高。可见, 我们的教育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 在发现自身素养不够时, 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来提高自己。在未被用人单位录用时, 被调查学生都能以平常心来对待, 55.05%会查找原因, 继续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34.85%把求职挫折作为人生的一次历练, 为以后就业提供经验和基础。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况下, 经济困难大学生中经常对前途感到困惑和担忧的学生仅占2.02%, 偶尔担忧的是9.60%, 较少担忧和不担忧的学生占87.37%。

这说明, 经过30年改革开放, 随着社会的大转型和大变迁, 经济困难大学生及其家庭对就业前景已经抱有一种比较客观的看法, 有了一定的应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能力和心理承受力, 能够客观、理智地看待就业的挫折和困难。

3、对影响就业因素重要性的认识

按照学生认可的重要程度排序:认为“个人实际能力”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学生所占比例最高, 为98.99%, 其后依次是个人修养和品德 (94.95%) 、社会关系 (89.39%) 、技术证书获奖证书 (84.34%) 、学历文凭 (83.34%) 、学校名气 (81.32%) 、所学专业 (75.26%) 、学习成绩 (71.21%) 、学校老师的评价 (68.69%) 、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 (65.15%) 、学生干部或党员等身份 (62.63%) 、身高、长相等个体因素 (50.50%) 、性别因素 (47.98%) 、家庭背景 (45.45%) 、送礼买人情 (31.82%) 。这一调查数据充分表明在人才竞争日益公开化的今天, 学生的认识十分清醒, 只有提高个人修养, 具有较高的素质, 才是在人才市场竞争成功的法宝。

不过调查数据同时也显示:在最有效的求职途径选择中, 第一位是在人才招聘会和人才市场上求职 (27.78%) , 第二位是通过家庭和个人的社会关系来求职 (22.22%) , 再次是通过学校提供信息和推荐 (20.71%) , 再次是主动上门推销 (15.15%) 。这说明:通过公平、公开途径求职已经成为大多学生的选择, 但是中国独有的国情也使一些学生仍然寄希望于通过社会关系来求职, 以减轻求职压力, 提高求职的成功率。

三、问题与对策

就业乃民生之本。切实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关系到广大毕业生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需要高校各部门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尤其是对那些因就业困难而陷入心理问题困扰的学生, 要从心理疏导、就业指导、素质培养等各方面工作入手, 最大限度降低其就业心理压力, 使之顺利度过成长过程中的危机阶段。

1、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从本课题的调研结果看, 经济困难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大多局限于“三大” (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 和“三高” (工资高、福利待遇高、社会地位高) 。分析其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的主要原因, 56.57%担心未来的发展受到影响, 13.64%担心待遇比较差, 另外也与担心偏远地区生活条件差、对配套优惠政策的落实缺乏信心等因素有关。可见, 要打消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顾虑、转变学生就业观念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在学校就业宣传工作中, 要鼓励学生到需要人才的农村和偏远地区就业, 尤其是鼓励经济困难大学生到生源地就业和创业。而在实际工作中, 学校要积极出面与有关政府部门联系, 督促落实给予学生的工作、生活、学费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并就就业指导、就业政策等问题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

2、引导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科学的职业规划

由于我国的教育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应试教育的模式, 在大学阶段缺乏科学、具体的职业规划, 造成就业的盲目性, 带来较高的就业失败率, 严重打击学生的就业热情, 甚至造成某些心理问题。因而, 根据日前教育部下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 在高校开设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是非常必要的。职业规划课程的具体设置、时间安排、职业规划课程的内容等方面, 可以参考国外高校的做法进行尝试。

3、全面做好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在就业指导、信息服务方面, 学校可以利用自己掌握的大量资源和经验为即将就业的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帮助, 提高就业的成功率。就业服务工作可以包括:就业单位选择的指导、就业面试的技巧培训、就业信息的提供等等方面。学生在就业压力很重的情况下, 如果能够得到来自学校的帮助和支持, 可以强化学生与学校的感情和联系, 缓解心理压力, 能够从容就业, 理性对待就业时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

4、建立健全“造血”机制, 重视发展经济困难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 提高就业竞争力

同济大学就业市场调研 篇8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73-02

一、经济新常态的由来

“新常态”一词于2001年由美国学者首次提出,2009年美国经济学家又给“新常态”划定了几个特征: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高、公共财政面临挑战等。2000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保持强劲态势,依靠基础投资建设、人口红利和出口加工拉动等积极因素,国内经济高位增长;到了2010年前后,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硬,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的动力都在下降,但我国经济仍保持中高速发展。面对人口红利下降、产能过剩、结构失衡、生态破坏、分配不均,以及国内外错综复杂、多重矛盾的严峻形势,针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出“新常态”这一重大理论概念。他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的座谈会上重申了上述经济新常态的观点。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发展机遇和全面改革等做了重要论述。归结经济新常态的三大特征:一是增速放缓,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二是结构调整,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平衡;三是政策新常态化,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二、经济新常态下大学生就业意向调研情况

众所周知,宏观经济的好坏对大学生的就业影响非常深远。大学应届毕业生应该审时度势,看清国民经济走势的风向标,做好就业准备。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公告称:2005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提供70万~80万个就业岗位;2013年,GDP增长1个百分点能提供15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这个比例,解决2016年将近780万个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不成问题的。然而,要让学生“能就业、就好业”,并且鼓励青年学子践行李克强总理“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择业理念,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来说是艰巨的任务。

要做好“90后”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我们首先要了解和分析他们的择业观,而后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才能得心应手。我们在四川大学(综合性重点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理工医学科交叉型学院)2016届本科毕业生中随机选取124名学生参与问卷调查,调查发现:有将近八成学生不了解何谓“经济新常态”,也有65%的学生不清楚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GDP预计增速。因此,不难发现当今大学生大部分对宏观经济政策和走势是不甚了解的。然而,有高达86.3%的学生却又坚持肯定GDP的增速对大学生就业有莫大的关系,学生们认为经济运行与就业有影响,但不知其所以然。

对于“最向往的就业单位类型”的调查:近15%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与“70后”、“80后”大学毕业生择业截然不同,选择留在体制之内的学生并不多,这也是“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新动向;而选择“国有企业”的学生占31.5%,再加上15%“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学生,不难发现在经济新常态下,近半的毕业生会选择较为稳定的工作,“稳中有进”是新的动向;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占总数的15%,较之以往5%的“自主创业”意向有大幅提高,这也源于就业指导工作对学生的导向及国家创业政策、资金的帮扶,同时,笔者认为在这个创新的时代,启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挖掘学生潜能,“90”后大学生仍有强劲的创业动力。在“假设选择创业”的学生中,40%的学生首要考虑“资金”问题,35%的学生则在意“创意”问题,19%的学生首要担心“技术”层面的问题,个别学生认为需要首先考虑“经历”、“市场”、“人脉”等因素。由此可见,鼓励大学生创业首先要解决“资金”问题,而后要通过教育引导来挖掘他们的“创意”,最后在专业层面调动学校的有限资源来进行“技术”指导。

影响“90后”大学生择业的因素非常多,经过调查发现:“工资薪酬”对学生的影响最大,他们的期望起薪往往较高,忽略了企业薪资与雇佣员工能力之间的重要联系。其次,企业的“地域因素”也是大学毕业生较为在意的,毕业生会主要考虑与父母的远近、恋人的所在城市及北上广大都市等因素,往往更多是从情感的角度选择工作地域,却忽视了就业所在地的物价、房价、生活质量等现实因素,这也是学生刚从“象牙塔”走进社会的常态化现象。因此笔者认为在就业指导过程中,应该向学生提及现实的“生活成本”因素,这样毕业生才会全面、综合地去选择就业地域。第三个重要因素是“家庭因素和父母观点”,家庭、父母的观点强烈地左右着毕业生的就业观,这让笔者觉得很诧异。原因在于“90后”大学生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独立自主的意识较差;父母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倾注了更多心血的同时,也替孩子做了更多的决定。这三点重要因素左右着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择业观。而对于是否选择一个企业,将近60%的学生最看重的还是“发展前景”,从宏观上来讲,学生还是更看重“前景”而不单单是“钱景”。

三、对策分析

针对当前复杂的经济态势和“90后”大学生就业意向的新变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指导工作要日益创新。

首先,在大学低年级的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尤其针对非文科类的大学毕业生,应该要让其全面学习宏观经济的基本常识,作为就业知识储备,使其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认清形势、关注形势,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前途和祖国的发展是牢牢联系在一起的;同时,引导大学生关注经济社会的变革,对行业的前景要有清楚的认识,要知道宏观经济微小的调整,都会影响许多企业乃至于整个行业发展。只有具备了这些知识,准备就业的学生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例如:高耗能、高排放的粗放式企业,在过去是井喷式发展,看似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政策导向稍稍转向,很多粗放式企业就面临升级或者淘汰的局面。如果大学生不审时度势、只顾眼前利益进入这些行业,那么有可能就面临“就业即失业”的局面。

其次,在就业指导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丰富自己的专业基础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追求自己向往企业的同时,要给学生全面、综合地分析生活成本、生活质量等现实客观因素,不能让学生的就业观过于“理想化”。从“象牙塔”走出来的天之骄子们一定要在“理想”和“现实”的综合考虑下,追逐梦想、开拓人生。

再次,鼓励青年学子积极投身创新创业领域,在职业生涯规划阶段就要结合自己的所学专业,尝试创新创业。同时,高校自身应尽可能地开放自己的专业课题,让大学生在其中寻找创新创业的突破点,集中高校有限的资源,从技术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使其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创业的成功率。

最后,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不以薪酬的高低来评判工作的好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只要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踏实肯干,一样能够绽放绚丽的光彩!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机遇和挑战并存,在经济新常态下的今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应该与时俱进,为应届毕业生灌输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动向,全面、综合地分析就业环境,理清毕业生的就业思路,让他们认清就业形势;同时,探索、分析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和特点,进行个性化指导;最后,挖掘学生潜力,有条不紊地推进大学毕业生创业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1] 韩淼,李云路,刘斐.“新常态”来源考[EB / OL].http://news.xinhuanet.com / fortune / 2014-05 / 28 / c_1110905132.htm.2014-05-28.

[2] 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03):7-17.

[3] 汤薇.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J].教育教学论坛,2015(8):99-100.

[4] 吴敬琏.努力确立中国经济新常态[J].商周刊,2015(4):18-23.

上一篇:四年级上语文教案-6天安门广场_苏教版下一篇:某某社区挂职锻炼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