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花木兰赏析
Mulan
In our common sense, heroes are always strong and mighty, and girls are beautiful but weak.There was a special girl who was different from all the other girls.Her name was Mulan.HuaMulan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in China.She’s a lively girl, but a little bit careless.One day, the Huns came into China and broke the defense.The emperor issued a command to recruit soldiers.Every family had to let one man to join the army.Mulan’s father was old and sick, so she had to replace him to join the army.Therefore, she embarked a journey to Xiao Guan.Shanyu’s army wasforcing, could she be back to home safety? Could she bring her family honor and pride? Let’s watch the movie and find out.During the story, Mulan was finding who she was from the beginning to the end.Was she that awful girl in her family, or a brave hero in the war? After the matchmaker criticized her in a mean way, she was so confused about her future.Her father told her, “Late blooming of the flowers tends to be the most beautiful one.”Then she found her way.She wasn’t a demure girl, but during the war, she improved herself.She was a great soldier.See, there isn’t only one way for you.If you look inside your heart and find out what you would like to be, you will make it at last.Be brave about who you are and trust yourself.Just being who you are, and that’s the most beautiful you.Although Mulan was a girl, she still did a good job.She was even better than all the other guys in the country.Girls are not weak all the time.Sometimes a girl can be better than a boy, and a soldier can have stronger power than a general.HuaMulan is an old movie, which came out in 1998.This simple cartoon had quickly been famous all around the world.Its interesting story and beautiful animation were great points to catch our eyes.If you want to see how can Mulan beat Shanyu’s army and find who she is, then you can watch the movie now.Even it’s old, it’s still impressive and awesome.
关键词:文化差异,孝,个人主义
文化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广义的文化可以包括历史上一切的人类活动和创造, 也可以包括人类的内在心理活动。狭义的文化可视为人类的创造产物和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和心理过程。人类的创造物是多种多样的, 用的用来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 有的用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电影、小说、电视、漫画等形式的产物是用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的文化创造。他们本身是文化的一部分, 同时又代表着文化, 反映着文化发展的进程。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 因此创造出不同的文化产物。这些文化产物成为这些国家文化的组件, 同时也反映了这个国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文化事实。电影, 作为二十世纪初才出现的文化产物, 一种大众娱乐形式, 需要以大众的口味来调节其生产, 而大众的口味又有其深层的文化心理因素, 因此电影在文化反映方面极具代表性。改编自中国北朝诗歌《木兰辞》的美国电影《花木兰》因其与中美两国文化的双向联系而成为下文考察的对象。
一、从木兰从军动机中的差异反映出中国的家庭本位与美国个人本位的差异
中国民歌《花木兰》突出反映了木兰的“孝”。文中描述:“唧唧复唧唧, 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 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 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 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 从此替爷征。”征兵开始, 父亲必须上战场, 而家里没有青年男丁, 要是木兰勇敢地挑起了重任, 替父亲从军。“木兰反复叹息, 心生忧虑的起因, 不是因为看到烽烟起边关, 国家人民将罹难的忧国忧民, 而完全是因为‘军书十二卷, 卷卷有爷名’。木兰上战场的动机, 就是为了“孝顺”。父亲是一个家庭的代表, 如果父亲去打仗, 硝烟无情, 父亲面临着可能无法生还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 木兰的替父从军是她无视个人生命危险, 孝顺父亲肉体生命的表现, 也是以大家庭为重, 维护家庭的表现。木兰的举动, 正好符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力提倡的以家庭为核心的“孝”的伦理。
《木兰辞》开宗明义, 木兰乔装上战场, 是为了父亲, 就是为了一个尽孝道。所谓尽孝道, 传统的中国文化认为“当知父子相处, ……我为子, 我便不问父之慈否, 先尽了我的孝顺。”也就是说, 生为子女, 无论父母如何, 先要表现出自己尽孝的决心和行动。为了孝顺, 子女要在身体、生命、精神等诸多方面以父母为先, 爱惜父母的身体发肤, 珍视父母的生命权利。为做到此, 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中国民歌中的花木兰, 为了保卫父亲的生命权, 毫不计较自己的生命, 代父上战场, 正好体现出中国文化所提倡的尽孝道, 重家庭的价值观。因此, 《木兰辞》成为中国孝文化的代表性著作。“古往今来, 这个女扮男装的巾帼英雄, 这个忠 (为国杀敌) 孝 (替父从军) 两全的群衩楷模, ……早已化作一种不可磨灭的文化情结积淀在我们民族心灵之中。”木兰在今日中国的教科书中仍成为“孝”的教育者, 也成为中国子女尽孝的典型性和模范性人物。
与中国木兰相反, 美国电影中, 木兰上战场的动机却不全然是为了一个“孝”。电影的开头, 木兰性格独特, 不管如何假扮淑女都要露出马脚, 因而屡不被看中, 完不成婚姻大事, 丢了家庭的脸面。她一方面为自己丢脸而难过, 另一方面, 却为自己的本身没被欣赏, 真实的自我没有被发觉而伤心。在一次相亲失败后, 她唱道:“为什么我眼里看到的不是真的自我, 不是自己的影子, 为什么我在此时觉得离自我好远。我无法掩藏内心的我, 虽然努力尝试过。何时才能释放内心真正的自我。”木兰努力尝试但无法改变真正的自我, 而她内心渴望的是将真我表达出来并为人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 国家征兵为她提供了一个实现自我, 表达自我的方式。表面上, 木兰自己也以为, 她是体谅年迈有伤的父亲从军, 但其心灵深处的原因却在于自我的追求和证实。后来她唱道:“我这样做也不是为了我的父亲, 我这么做也许只是想, 想证明自己的能力, 这样每当我看到镜子, 就觉得对得起我自己。”这时候, 木兰体会到自己潜在的动机是为了实现自我, 证明自我, 寻求个人存在的价值。
这种个人价值的追求, 正是电影生产国美国文化的价值取向, 追求个人权利, 追求个人奋斗, 追求个人身份。在美国人看来, “每个人不仅是一个独立的生物体, 而且还作为具有独特心理的生命及单个的社会成员存在。美国人的自我观……以个人主义的形态渗透在人们的行动之中, 并影响到了每一个活动的领域。” (斯图尔特) 美国文化提倡的自我观和个人主义就是要追求个体的独特性, 强调个人生命和人格。
由此可见, 中国民歌突出了主人公的以家庭为先, 实行孝顺的道德品质, 体现了中国以“孝的文化”为主要特征;而美国影片虽然取材于中国故事, 但在人物内涵的丰富上, 贯彻了美国文化以个人为本位, 强调个人独立和个性的价值观念。
二、从文本叙事描写的对比中揭示中国的孝为人生之首与美国强调个人奋斗的差异
中国民歌《花木兰》在是中国历史上表现子女孝顺的经典著作, 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大影响与其在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功能上分不开的。
《木兰辞》文本中, 对木兰从军打仗的过程描述只用了三句话:“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这三句话极其概括的介绍了木兰夺取胜利的过程。木兰个人在军中的表现如何, 有没有特别英勇的事迹来证明个人的能力, 她本人的智慧有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些问题在这三句话中找不到答案。读者知道的只是这场战争胜利了, 她被皇帝嘉奖, 但辞官还乡。
如果是上述情况的发生是因为中国的诗歌讲究曲折和隐晦, 那么《木兰辞》中, 木兰从军前准备却给予了似乎是多余的过于详细的介绍:“东市买骏马, 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 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 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 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 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文本这看似矛盾的现象又一次体现出其强调的重点。木兰仔细准备从军的衣物, 木兰在行进当中强烈地思念父母, 两者都体现出木兰与父母家庭的依恋, 她的从军, 本质上与自我个性的发扬无关, 与个人价值的追求无关, 有关系的只是父母和家庭。
美国版花木兰的叙事受其作为消费产品电影生产的制约, 必然要考虑到其接受群体的欣赏观念和价值取向, 取悦受众。中国文本一笔带过的木兰军中生活, 在美国影片被赋予了重中之重的考虑。木兰如何将自己改变成男子的形象, 如何由不懂应付到与士兵们融为一体, 如何由手不能提, 肩不能挑发展为成为队伍中首屈一指的战士, 等等, 都在影片中详细地展现出来。由于电影的任务之一是取悦大众, 满足消费群体的心理欲望, 花木兰以大众心理为蓝本所炮制出来的体现美国观众的深层集体心理的艺术作品。木兰从军的过程的描写反映的就是大众的心理梦想, 也是美国人民的价值趋向。
中文文本和美国影片在对木兰成功过程的不同处理上可以看出两国在人生观的差别。中国的尽孝是伦理道德的重要部分, 个人的奋斗和进取归根结底是为了服从一个“孝”字。中国文本在木兰从军动机上的大肆渲染和从军经历的一笔带过正是中国文化在文学中的体现。而美国电影对木兰从军经历的突出描写和木兰个人能力在军中的表现作了突出的处理, 则是美国文化中进取意识和个人英雄意识的体现。
三、从影片中的中国符号看中美文化差别
电影《花木兰》中, 有一些典型的中国文化的符号, 比如皇帝、家族、祖宗、龙、长城等。这些符号在影片中的运用, 与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代表作用, 是截然不同的。
在中国文化中, 皇帝是九五至尊, 是上天的代表, 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居住在深宫, 不仅是普通老百姓可闻不可见, 朝廷大臣也不可能随时与皇帝接触, 就算是皇帝的子女, 在大庭广众之时也要对皇帝行君臣之礼。而在美国影片中, 木兰只因为击败敌君, 就能在朝廷大堂与皇帝面对面谈话, 甚至在情绪激动之时与皇帝拥抱。这在中国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是想不也敢想, 因为就算是想, 也都算犯了滔天大罪, 触犯了龙颜。皇帝这个符号, 美国影片平民化的处理, 完全违背了中国礼数中的形象。这个平民化的形象背后, 是美国文化中的平等思想, 每个人都是法律意义上的独立人, 每个人拥有和其他人同等的地位。个人的奋斗可以使人摆脱出身的影响, 与一些有社会地位的人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利。
第二个中国符号是祖宗、祠堂。中国的祠堂, 是一个极其严肃和庄重的地方。它代表了一个家族的根基和历史, 是与家族命运, 个人生存, 和精神需求相联系的地方, 具有无比的权威。而美国电影对木兰祖宗的描写, 则与中国文化心目中的祖宗描写相去甚远。影片中, 祖先完全没有身份和尊贵的仪态, 为了木兰从军的事情吵作一团。“我就知道, 我就知道, 木兰一定会给我们添麻烦”。旁边一男祖宗, “别看我, 她可是你家那边的人, ”一个拿算盘的祖宗“如果她被发现, 她一辈子都会抬不起头来, 花家祠堂会声望全无, 千百年传统沦丧”另一个人马上补充, “财产也回全部没收。”凡人的情绪, 抱怨, 推脱, 这些美国祖宗全都有。这些描写很难被认为是对中国文化的移植。它们实质上是美国式的文化观念附着在中国化的符号上。这些观念, 即是刚才讨论的平等的思想。祖先和现世的人一样, 有七情六欲, 有私心, 他们不比世人高尚许多, 也不需要顶礼膜拜。
另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就是“龙”。龙, 在中国是天子的象征, 只有龙才能代表皇帝。它象征着天, 至高无上。而在美国电影中, 木须龙只是一个幽默的传递符号。他丧失了在中国文化中的庄严和神圣的意思, 成为了表达美国式幽默的工具。他甚至可以不是龙, 是任何形象, 都不会折损其代表的逗趣意味。长城这个符号在影片中则完全丧失了中国的文化内涵。这些符号与中国文化完全疏离, 这是木兰在中国放映后引起部分国人的反感的原因。
四、结语
电影是文化的一部分, 它本身是文化, 有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对美国影片《花木兰》和中国民歌《木兰辞》的对比分析, 可以知道电影作为艺术作品和消费产品的双重身份, 是影片生产国的价值体系和文化观念的体现, 这种体现会通过异质文化符号传达出来, 但究其根本, 仍然是其生产国文化的再现。
参考文献
[1]李其荣.美国文化解读—美国文化的多样性[J].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5.
[2]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3]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木兰秋狝”图宽135厘米,长380厘米,绘有人物830人,马469匹,舆12乘。图由三部分组成,左半部是皇帝在行猎期间处理政务的地方,它内圆外方,正中间设有御幄,是皇帝在行猎期间处理政务的地方,其外为网城。结绳为之,外围有守护皇帝的警卫营帐,戒备森严。外城为军机处、理藩院以及兵、刑、礼、工、吏、户六部等。因清代祖制,皇帝在狩猎时要照常处理政务,所以,木兰秋狝便成了临时的政治中心。
图的右半部分所表现的是行猎的场面。那黄色的方形帐房,是专为皇帝设立的观围时的看城。皇帝行猎有严格的讲究和规矩,大体可分为布围、待围、观围、罢围四个步骤。天未亮时,满蒙管围大臣率领满洲八旗,蒙古骑兵,虎枪营兵齐出营地。绕出围场之后,根据围场大小,范围在二三十里或五十里不等,视度山川,然后以看城为中心,四面合围。逐渐缩小包围圈,将围中野兽向看城所在地集中,达到“人并肩,马并耳”的成都,布围即成。布围就绪,指挥官发出号令,全军脱帽、举鞭、束马,高呼“玛喇哈(意为围毕)”。皇帝一要看围猎队形是否整齐,相当于检阅队伍。二要看围内野兽多少,如果围的过多,就命令合围士兵开一个口子,放出部分野兽待以后繁殖。然后指挥官执旗疾驰看城,礼毕,高呼“围毕,请皇上猎”。狩猎活动开始,皇帝首先要操演弓马,追逐野兽。后面骑马的扈从王公大臣和神机营、虎枪营将士紧紧跟随,牵狗、驾鹰、递箭,不离皇帝左右。偌大的圈子,只有皇帝一人射猎,以表示天子独尊。皇帝自山顶轡直穿场中,天威所临,箭无虚发,射中的猎物都要载入史册,以表明皇帝的功德。皇帝猎后,还要回到看城围观,除了察看皇子王孙的骑射是否娴熟以外,还以狩猎的方法考核官吏,作为进升的依据。因此,全军将士视猎场为战场,八旗将士通过狩猎,提高了战斗素质。狩猎活动结束,便罢围。围中射获鹿的,官兵把鹿尾巴割下,用车运到幔城,以此所计猎获之数等候皇帝赏赐。蒙古王公贵族和二品以上官员获得野兽在皇帝面前跪献。皇室子孙射获的都要记入档册,以备皇帝奖赏。席间有乐队,杂耍助兴,还有蒙古民族的传统表演“塞宴四事”(即:诈马、什榜、相扑、教眺),场面热闹非凡。
图的下半部分是源源不断运送物资的场面,以及清代民间习俗的画面。图上的人物,生动活泼,除了乘车的达官巨贾之外,大部分是表现市井小民的生活情趣:其中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也有剃头匠,还有赶着牛羊和骆驼的脚夫等,人流涌向围场。参加秋狝的官员和将士成千上万,需要大量的生活物资,自身无法解决。所以在每年木兰秋狝期间,允许众多商贩们随着秋狝大军行走。军队在哪里扎营,商贩便立即搭起席棚布帐,开设“临时市场”,出售各种商品。官兵们购买所需物品,商贩赢利丰厚,可谓两全其美。对木兰秋狝中的“临时市场”,皇帝的诗词对此做了形象的记录。乾隆皇帝在《木兰杂咏》诗中,就专门写了这种“临时市场”:“入幕今犹昨,搴帘树与山。牛车来晚市,铃索谨宵关。布帐开山市,牛羊趁晚墟。入宵景更好,星野朗安居。”乾隆皇帝还写了小注:“例许蒙古互市,率驱牛马来。”“前锋营掌卡路之事,以铃声索为界,不得私越。”从小注中可知,商贩多来自临近木兰围场的蒙古部落,前锋营负责对“临时市场”范围进行管理。而几句小诗,勾勒出市场布满布帐,经营到深夜的情景。这种非正式的军需集散地,又是自由贸易市场,从客观上促进了塞外地区的经济发展。木兰秋狝的路线实际上也是一条内地与蒙古地区的贸易走廊,所以说木兰秋狝对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图的左下角一方类似“盘肠”形的印章,上刻有“长白山老满洲京旗驻防热河兴隆阿学写”。通过印章可以肯定,兴隆阿是满族人,不是宫廷画家,是京旗的八旗军驻防热河的一个画家。一般来说,清代宫廷画家作品的题款,都有“臣”字,而《木兰秋狝》图却没有。兴隆阿印章上“学写”二字说明他的名气不大。
木兰秋狝不仅是习武绥远的好形式,而且加强与各少数民族往来较以前更为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说,木兰秋狝是清政府组织的一场颇有声势的军事活动,是滿蒙民族的联合军事演习,通过狩猎形式操练士卒、加强武备、提高八旗官兵的军事素质,同时借行猎习武,赐宴行赏,处理蒙古诸部事物,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加强了各民族对清朝政府的向心力。而且,木兰秋狝还照顾到了蒙古贵族习惯凉寒之地进入内地易受热出痘患病的忧虑,更得蒙古贵族拥戴。随着木兰秋狝活动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木兰秋狝对围场及各少数民族的经济贸易往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因而,木兰秋狝不仅是清代一项重要的狩猎活动,更是清朝加强武备、绥服蒙古、安定边境、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的重要政治策略。
花木兰聪明好动而又调皮,当得知朝廷又要父亲重上战场和看到父亲的腿受伤却坚持要去打仗时,便有了替父从军的决心。可刚去习武时,花木兰却需要做很多她从未做过的活,每天要没日没夜地练武等等。花木兰不太明白该如何练习,闹了许多笑话。一想到父亲,花木兰便心痛不已。于是她白天努力,晚上也丝毫不放松,最后靠自己的机智勇敢打败了匈奴,皇上也原谅了花木兰,非但没有赐她死罪,还赐给她一把宝剑。
当今社会的儿女,哪个能和花木兰相比?恐怕千万个人里只有一个。现在的独生子女,一个个娇生惯养,活脱脱一个“小皇帝”、“小公主”,哪能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更不用说孝敬父母了。如果现代的“小皇帝”、“小公主”们是花木兰的话,恐怕最多只会为父亲着急,而没有要替父从军的信念。
就拿我认识的一个小妹妹来说吧。当她看到生病的奶奶卧床不起,床边还有一个红苹果时,就毫不客气地把那个苹果消灭了。接着,也不问问奶奶的病有没有好一些,就独自去玩了。在看她把苹果一点一点地吃掉时,我觉得自己的心也就像被一条自私的虫宝宝吃掉了。我问她:“小妹妹,你为什么不问问奶奶的病情,还把奶奶房里唯有的一个苹果吃掉了呢?”小妹妹满不在乎,挥手一说:“为什么要问呢?奶奶的病又不是不会好,至于苹果嘛,那么大、那么红的苹果我不吃,让奶奶吃的话多可惜呀!”这句话像一座大山似的,压得我直喘不上气来。我万万没想到,一个已经有十岁的孩子,居然还不懂得“孝敬”这两个字!
《花木兰》能打动观众的情节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花木兰被妒贤嫉能的她的上级将军抛弃,她率领被困峡谷的残部与敌决一死战时唱起的那首挽歌,“人生百年,如梦如幻。有生有死,壮士何憾?保我国土,扬我国威,生有何欢,死有何憾?北地胡风,南国炊烟,思我妻儿,望我家园,关山路阻,道长且远。”置身于影院当中,良好的音响效果,制造出非同一般的悲壮和最具感染力的效果,真的让人热血沸腾,士气高昂。
马楚成导演的另一个很会煽情的地方便是片子里的一些感人场面,如带血的军牌和花木兰与七王子文泰两人在残酷的战争中,表现出的欲罢不能的真挚的爱和为了爱人可以牺牲个人的情感和生命的感人故事。对爱情忠贞,为伴侣甘愿赴死,为了国家的安宁,宁愿牺牲个人的爱情,这不正是素食爱情时代所稀缺的东西吗?赵薇和陈坤的表演,可以说是为他们在电影圈内的地位的提升,又加了一个很重的法码。
和以往的一些大片一样,在这部电影里,也有一些引起“笑场”的台词和镜头。如房祖名扮演的花木兰的同乡小虎的一句“你们两个好孤独”,还有一个副官的一句“人缘也特别好”等造成笑场一片。至于为什么在这样一部多少带些悲壮色彩的电影中会有如此多的笑点?导演马楚成透露说,这都是特意安排的,“因为《花木兰》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太悲了,观众看起来会心里很难受。所以我们特意在前半部分安排了一些搞笑的元素在里面。”导演马楚成对此认为,他并不想拍一部雄壮的大片,而是更多地突出反战主题,并且以“情”制胜。这倒也得到了部分观众的共鸣。
《花木兰》中的女主角,由赵薇扮演,赵薇用她完美的演技,动人的大眼睛演绎了花木兰光辉的一生。花木兰,不仅仅是女性的偶像,更是全中国人民的奇迹,她完成了一个在封建社会中女性不可能完成的事迹。是的,她是英雄,是永远的英雄。
一将功成万骨枯,成熟总会付出代价。花木兰在一次押送粮草的任务中,急于救出深陷敌阵的文泰,却造成了敌人偷袭粮车的惨重损失。之后,文泰牺牲了,花木兰从一个勇猛的女英雄变成了一个颓废无能的将军。影片中没有太多的台词,多的是一幕幕酗酒、哭泣的画面。花木兰会振作起来吗?将士们会重振旗鼓,重拾信心吗?回答自己便是一阵沉默。
看到这里,我不禁鼻头一酸,花木兰因为自己不能救活文泰而内疚着。这部影片中,或多或少都多了几分爱情的心理,但是,这更体现出花木兰不惜葬送自己的一生幸福,也要代父从军,保家卫国!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女子,即使这些代价都太过、太过沉重,即使做这些决定太过、太过残忍。
我们的女英雄终究还是站了起来,她无比坚定地说::“逃避,阻止不了战争;害怕,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这是一句多么震感人心的话语,我的眼睛承受不了泪水的压力,是的,我哭了。不论是谁,都会掉眼泪的,因为那是一个坚定而又孤单到令人心疼的背影,为了人民,花木兰付出了太多,甚至赔上了她的一生。但她,依旧默默地承受这一切,承受别人异样的眼神。
“士兵可以叛我,将军可以弃我,而我花木兰,绝不背叛国家。”这又是另一段感人肺腑的话,铿锵有力的话语,如此坚定的神情,这应该出自一个古代女子的身上吗?我想,花木兰长大了,她已经看惯了生死离别,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柔弱的女子,该是多么痛苦啊!
看到后来,我便明白了,文泰并没有死,他只是一直躲着花木兰,目的只有一个:让花木兰坚强起来,长大起来。
最后,花木兰带领的军队完成了任务,她拒绝官位,回到家中。文泰也去了村中,这个结局不知是悲,是喜,恐怕这点也是制片人,导演无法诠释的。
看着水中的月亮,那皎皎的清光仿佛是花木兰撒下的热血。
一、“动态”的变
明代著名舞蹈学家朱载堉曾在《舞学十仪》中指出:“乐舞之妙, 在乎进退屈伸, 离合变态”。此话道出了舞蹈的精彩首先是立足在动作流动和姿态变换上的, 他的观点可以借鉴到古典舞的欣赏标准上。无论是2000年前陈维亚导演的《木兰归》还是2000年后赵小刚导演的《爱莲说》, 当中都有其精妙之处。但是由于年代的不同, 两部舞蹈作品中的动作在“进退屈伸、离合变态”的处理中, 出现了程度上的差异。“进退屈伸、离合变态”这八个字体现了三组矛盾的词语:“进退”“屈伸”和“离合”, 这刚好符合了古典舞中常说的“欲左先右、欲开先合”的运动规律, 遵循了一切从反面做起的原则。《爱莲说》中加强了反律的使用, 同时加大了“开”与“合”之间的力量对比, 使得舞蹈整个动作过程更加出其不意, 从而增强了动作上的起伏感, 不会让观众觉得寡而无味。
再来谈谈“变态”二字, 即使变换姿态造型, 舞蹈中的造型变换常常是通过流线动作形成的, 这就包含了古典舞中的“点”“线”关系。舞蹈中的造型并非一定静止, 一动不动, 在线型动作过程中同样可以造就犹如流动般的雕塑的感觉。同样是“点”和“线”的运用, 在两部作品中又出现了不同之处。《木兰归》造型感更加明确, 例如提襟亮相, 在亮相的瞬间就体现出了“点”的运用, 综合考虑到人物性格的不同, 花木兰是英姿飒爽的人物, 所以用亮相来彰显她的豪爽。舞蹈前半段是表现木兰的英姿, 但是后半段着重描述她也有女儿家柔美的一面, 整个舞蹈多是以明确造型连接动作为主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木兰归》在“点”“线”的处理上比较平均分配, 联系到音乐来分析, 这个处理就更加突出。编导倾向于让动作与节奏撞击而强化点, 本身作品的音乐就不属于跌宕起伏的类型, 所以在欣赏该剧目时就感觉到“点”和“线”的关系是非常清晰的, 照着音乐的“点”就踩到了“舞蹈的“点”。相反在《爱莲说》中, “点”与“线”的处理就显得更加密切。动作中吐气、吸气的气息距离被不规则缩短或者拉长, “点线”不是独立的个体, 而是“点中有线、线中有点”, 处理手法上“点线”的组合也更加多元化。与之前的用动作套节奏的表演方式相比, 当下古典舞表演更倾向于抢先或者滞后于音乐一点儿, 这样的处理方式有点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卖关子”, 舞蹈更能抓住观众的欣赏兴趣。
古典舞的表演中有一句行话叫做“起于腰, 发于心, 形于体”。一切动作的发力点都是从腰开始的, 在《花木兰》中演员用腰部的控制力表现出巾帼英雄的形象, 同时也用腰“拧”的方式来描述木兰恢复女儿身后的柔美。以前的表演方式着重于腰中段的运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 女演员腰部的表演重点渐渐往上挪, 放在了胸腰上面。古典舞女演员身体最精彩的地方就在于胸腰这一块, 它的表现力是最为丰富的。一个优秀的舞者对腰部的掌控力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中腰给了动作的发力点, 那么胸腰就给了动作表现力。《爱莲说》胸腰配合旋转的视觉效果好似一朵莲花正在绽放, 这种形态不是用某种造型去表现的, 而是在动作中揉入了编导的思想感情。
动作的变化上还要提到“圆”的处理。古典舞中典型的运动轨迹就是“圆”线轨迹, “平圆、立圆、八字圆”在两个剧目中各有体现, 《木兰归》中“圆”的处理主要还是集中在动作上, 横拧抹手体现了腰部的“平圆”轨迹, 风火轮则体现了“八字圆”轨迹。现在在古典舞的表演当中, 除了动作内在的“圆”以外, 更加外化出一个“线型圆”的感觉, 舞蹈动作的路线和运动过程似乎都是在一个“圆”的范围中去完成, 这个“圆”的形态更容易感知。观看当今的古典舞作品有一个特点, 所有的舞蹈动作都很“顺”, 即便有造型的停顿, 还是有种从头顺到尾的感觉, 动作由“点”和“线”组成, 但是这一切也都是发生在一个“圆”的空间里, 所以让人观看后有种一气呵成的顺畅之感。
二、“意境”的变
舞蹈除了要有动作上的精彩处理, 更离少不了演员在舞蹈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意境, 有的舞蹈可以感受到气势磅礴的气势, 有的舞蹈可以感受到悲伤哀怨的气势, 这取决于编导对“虚”和“实”在舞蹈中所占比例的掌握, 正所谓“虚实相生、情景交融”, 两者的使用要拿捏得准。从动作上来看两部作品对于“虚”“实”处理的不同, 《木兰归》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含义, 舞蹈中的托按掌、前软踹燕、云里前桥等动作都体现出木兰参军打战时的威武气魄, 动作中有指向性意义的痕迹。《木兰归》明显受到了戏曲舞蹈程式化的影响, 从头到尾演员的动作都是积极向上的, 亮相大气而坚定。整个舞蹈看起来就特别写实, 实实在在的描述了花木兰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而且舞蹈中这个人物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 大家都认为花木兰代父从军非常的伟大, 舞蹈就跳出了人们心中所想的花木兰形象。所以在《花木兰》中, 舞蹈的情节是“实”大于“虚”的, 舞蹈内容和形式都毋庸置疑。
而在《爱莲说》当中, “虚”的程度就要大于《木兰归》, 在这其中“虚”“实”是相得益彰的。舞蹈中动作是实在的、可观的, 主题却是只可感知的。莲花的形象是“出淤泥而不染”, 有种高贵典雅的气质, 而古典舞的动作语汇内在含蓄, 动作符合主题, 可以用具体的古典舞动作来表现莲花的内在修养, 达到以“实”表“虚”的目的。舞蹈中的内容是“实”, 形式是“虚”, 随着古典舞的发展, 出现了形式大于内容的趋势, 体现出现代编导对意境的偏爱。在《爱莲说》中, 并不需要演员真的做出花的动作, 或者表现出花朵绽放的过程, 编导真正想表达的是莲花高尚的品格, 观众可以从古典舞的韵律中去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
三、“形式”的变
通过形式来表达内容这种方式的出现并不是偶然, 它的出现符合当今发展的潮流, 并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形式主义奠基者应该算是巴兰钦, 形式美是他一生孜孜以求的理想, 也是他精雕细琢的舞蹈形式的升华。在现代舞发展的过程中, 许多编导已经开始倾向于形式主义, 但并非像巴兰钦那样纯粹的去追求, 而是把形式建立在内容的基础上。我认为中国古典舞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形式主义的影响, 尽管如此, 在形式和内容上的把握还是应该遵循一个适度的原则。古典舞的精髓在于中国的传统, 失去了内容的支撑也就同时失去了古典的精彩韵味, 形式美的存在也就显得空洞无味了。
古典舞的变化是明显的, 但在这两部作品中看到的变化我认为是可取的。时代在变迁, 社会在发展, 文明在进步, 观众对舞蹈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高压力快节奏的社会让人的心变得浮躁, 年轻一代追求新事物的渴望越来越迫切, 大家似乎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厌倦的心里, 老故事老剧本不再能吸引人民热切的关注, 整个社会的发展现场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古典舞的发展, 在“变”与“不变”中我们到底该如何取舍。若“变”, 仅仅只为了吸引关注而变得失去了自身的特色, 那古典舞将会四分五裂。若“不变”, 失去了观赏的兴致, 就只能作为一种可以研究的传统舞蹈。在这个问题中, 我认为应该在“不变”中求“变”。立足古典舞之本, 合理吸收外来元素, “不变”的是古典舞中的“古典精神”, 还有关于“圆”线轨迹的执着, “圆”体现的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审美观念, 象征着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 古典舞就是遵循传统的艺术, 对以前的历史我们要继承并发展下去, 不能为了求“变”而去反传统, 那么做出来的就不是古典舞。古典舞是一门年轻的艺术,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 正因为有了矛盾的存在, 才能推动古典舞继续向前发展, 有争议对古典舞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古典舞的发展既要继承前辈的精华又要向未来迈进, 即便有风浪也要前行, 时间终会给古典舞一个合理的解释。
参考文献
刘亦菲可能还在事业上升阶段,需要一些通俗的大众文化充实根基,但真的很难以置信巩俐、甄子丹、李连杰三位超一线电影巨擘,都在全球电影界或摸爬滚打或乘风破浪数十年,还是没有明白“中国演员的好莱坞道路行不通”这个唾手可得的常识,仍然被“好莱坞”“迪士尼”这几个title迷得晕头转向,不惜玷污自己的羽毛,戴上丑角面具、化身鸡鸭鸟人,像公园付费喂食的饿鬼鸽子一样,哄观众、逗资本,贻笑大方、四方、四海八荒。
一、性别认知障碍:女性作为策略的滥用
时至2020年,少数族群的银幕显影在好莱坞的文化语境中,具有几乎矫枉过正的政治正确民主需求,黑人、女性、LGBTQ、少数族裔……一定程度上确实强效达成了电影文化的多元要求,特别是女性群体的银幕呈现,漫威、DC的超级英雄电影,不再甘于女性人物作为被凝视对象、附属地位的存在。
性感美艳的黑寡妇、猫女已然不符合当下受众对女性独立的期待,惊奇队长、神奇女侠被冠以“属于女生自己的超级英雄”的盛名,擢升超级英雄IP顶流的存在,尽管看过这两部电影的观众就知道,这两位女超英的力量获取纯属天降或意外。
迪士尼自然是不甘落后,众多公主之中,近年《冰雪奇缘》和《美女与野兽》分别塑造了霸道女王艾莎和知性学霸贝儿。
(孤岛电影皇后陈云裳饰演花木兰)
而到了今年的《花木兰》,不仅早在就有原版动画的广大观众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花木兰这个原型人物,在中国历史中也是女性主义的最重要代表人物,并且也有相关电影、电视剧多年以来的保温。
加上从前期准备选角就密集宣传造势,任谁试想,都会觉得是一个集天时(社会思潮)地利(中国市场)人和(刘亦菲、巩俐、甄子丹、李连杰)想不成功也难的厚望之作。
然而,刘亦菲主演的这一版《花木兰》,一无是处的发端,就是有意为之却粗制滥造的女性主义话语表达,影片对于女性和性别的呈现,分外低幼甚至可以说是近乎认知障碍的错乱。
花木兰的女性身份,集中展示了影片企图呈现的性别政治权力图谱,作为女性她主要受到三重压迫,第一重是活泼好动的性格—不符合传统观念对女性贤良淑德的要求,第二重是婚嫁无果的苦扰—不符合家庭亲人对女儿早日婚配的要求,这两重针对女性的道德压迫,指向的是包括花木兰在内的绝大多数封建社会女性。
本来这是比较合理且具有普遍性的前现代文明呈现,可是在影片中,花木兰的活泼好动和婚嫁无果,并不是偶然且具有普遍性的,而是因为她个人天赋神力——气,类似于查卡拉、原力、内功般的存在,这也是她作为女性所承受的第三重压迫。
影片对于“气”有一个先入为主的性别政治设定:如果男性拥有强大的气,那是值得称颂的,但如果女性拥有强大的气,将会不由分说被认做不祥的巫女,巩俐饰演的仙娘就是拥有气的女性,她比花木兰更早受到人们的歧视和放逐。
因此,花木兰需要隐瞒的不仅是自己的女性身份,更重要的是作为女性还拥有不应该属于她的强大力量,这里的“气”可以看作是属于个人的力量/权力,男权社会的压迫凌驾中,不允许女性具备与男性同等的力量,因而被异化为社会常规中不健全的女性。
在这种莫名其妙的人物设定中,花木兰这个历史人物原本的女性英雄/民族英雄身份,完全不承担表现女性个人成长、捍卫民族国家和平的时代重任,而是作为一个世俗成见定义的怪物,如何证明拥有强大力量的女性也是正常人,而当这种或可称为自我意识/反叛意识。
因为挽救了皇帝的姓名与国家的危亡,终于有了一丝觉醒的苗头时,花木兰又化身封建传统家天下的拥趸,义无反顾地重返女性普遍压迫来源的家庭,以“孝”(devotion to family)打个哈哈大而化之。
整部影片的女性话语,从始自终都是花木兰对自己性别和力量的认知障碍,以及在自我纠结中解除一时的疑惑情绪。女性的成长没有任何反抗压迫的尝试,而是不断说服自己、进行自我驯化,以祈求能够更好地融入皇权/男权的统治视野。
封建集权统治下女性的压抑宿命,从性别政治的对立设定伊始,中途经过花木兰完全服从姿态的左右互搏,再次以温情躯壳回到了原封不动的权威压制。
二、价值赋予错乱:童真和弱智一线之隔
不少为《花木兰》的失败找借口开脱的说辞,都说这是一部迪士尼公主电影,不能用面向成人的剧情片标准去要求它。
不知道迪士尼公司自己是否也这么认为,所以将影片的剧情逻辑扭曲得“狗彘不食”,按常理来说应该不是,这一份蔑视孩童心智成长、漠视成人观赏需求的傲慢与蛮横,真的很难和《寻梦环游记》《疯狂动物城》等经典的寓教于乐雅俗共赏老少咸宜联系起来。
作为中国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木兰的壮举,无不为上至高堂,下至市井的人们所称颂,人们似乎并不在乎历史上真实的木兰是谁,又有着怎样的身世浮沉。那我也就跟着《花木兰》这部电影的主线,去寻找花木兰身上折射出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与家国情怀。
电影开始,木兰从小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中国家庭,父亲曾经上过战场,但是因为负伤从而离开军营,回归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从小花木兰在父亲的培养下练剑习武,在从院落里追鸡,到翻身上屋顶,从不慎失足到平安落地,一招一式确实看得出编剧导演做足了功课。而在落地后花父投来的眼神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虽然围观的街坊四邻说长道短,但是这似乎并不影响木兰的习武天赋在父亲心中的骄傲。虽然不知道为何迪士尼在引入家族图腾的时候从动画中的龙(苜蓿),变成了凤凰,不过电影中巫女的角色(巩俐饰)却很好的填补了这一部分迷失自我,寻找救赎的人的精神层面的空缺。
转眼,木兰长大了,在马背上驰骋草原,插入了双兔傍地而跑的场景,无疑也为了呼应《木兰辞》“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的佳句。后来花母托媒婆说亲的情节,也很好的还原了动画中的场景,媒婆的作威作福,木兰的不自在,通过表情与肢体语言也很好的传达出来,给老戏骨的演技点赞。千里之外的边塞蛮夷意图重整人马,卷土重来,不断骚扰进犯,也由此引出皇帝出诏征兵的剧情,所谓“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虽力不从心,但花父还是接下军令,木兰不忍父亲战死沙场,毅然决然在父亲出征前一晚,佩剑被甲,走上代父从军的不归之路。是的,她不知道前路凶险,他不知道生离死别,只凭一个孝字,还不足以道出她的心境,她想证明自己人生的道路不是安分守己,而是遵从本心,改变自己的命运。
军营里,每天与一帮光背赤膊的男人在一起,她忍下了,为了不暴露身份,早上第一个起,晚上最后一个睡,抢着站岗,忍受日晒雨淋,一个月都不洗一次澡,安安分分地在士兵的角色上,将花木兰隐藏起来,变成了粗声说话,段子满口的花君。练武时,也曾因争强好胜,无意崭露锋芒,让她有些懊恼;也曾为证明自己心中的勇气,而咬牙坚持,苦练武艺。导演为了让电影主题突出,让“忠,勇,真”三个字反复出现在观众的耳中,而观众唯独不易理解的“真”,在影片中给出了编剧和导演的解读,木兰曾经三番五次想为了“真”,向将军坦白自己的秘密,但是终究忍住了,为了不让家族蒙羞,她选择把小我放在身后。而传达给观众的,“真”的意义是恪守本心,展现最真实的自己,虽然也会在呼外界的闲言碎语,但是依旧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内心。
无情的战争来临,因为人手不足,与木兰一起的新兵们临危受命,上阵杀敌,看着尸横遍野,断壁残垣,众人的情绪低落到了极点。当得知大敌当前,怀着生死未卜,舍命为国的觉悟,即使手已经不由地颤抖。此刻的他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早已没有了什么保家卫国的誓言,守卫同伴,努力活着才是唯一心愿。无比真实的人物刻画,这里我给电影加分。见同伴深陷险境,也顾不上身份暴露、身败名裂、身处险境,设计制造雪崩,覆灭敌军,挽救战友。是的,她成功了,做回自己,让她身心舒畅,才华尽显。她也失败了,被逐出军营,饱受质疑。
虽然巫女同情木兰告知她可汗的图谋,招募她加入,但是木兰保家卫国的决心,让木兰选择坚守,义无反顾回到军中报告了敌人偷袭皇城的诡计。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可以置自身利益于不顾,看轻生死,这舍生忘死的气概让人折服,众人选择了信任,也选择了宽容。回看皇城,可汗利用巫女控制了国师,引皇上深陷危机,而这部电影的颠覆在于,一改传统中国帝王羸弱的形象,让皇帝会武功,能打仗,这一幕竟然让我第一时间想起了李连杰主演的《木乃伊》中的形象,虽然这套皇帝的装容很多槽点(比如胡子和鼻毛连在了一起),但是这样一位帝王确实是人民心目中最为渴望和向往的,选贤举能,文武双全。在木兰赶来皇城后,皇上已经被控制,当巫女见到木兰引兵救驾,内心的黑暗和绝望破裂了,她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解脱,用死证明了自己的追求,把木兰引至皇帝面前,挡下了那支必中木兰的利箭。可汗倒下了,皇帝得救了,可是让她寄托花家精神的佩剑融了。
金阶之下,木兰婉拒封赏,辞京回乡;故土之上,木兰纵情驰骋,只为归情。木兰带回了花家彻夜的思念,带回了抗争命运的勇气,带回了无与伦比的荣耀。木兰打破了传统的安分守己、固守妇道,成就了历史,成为传承千年的佳话。剧终。
说句实话,电影拍的个人真的觉得一般,各种细节还是有待考究,但是一幕幕的场景依旧在脑海反复放映。木兰身上折射出的优秀品质和家国情怀,正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根本品质。国家的统治者期望这个传奇被传承,因为忠,国人对守卫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忠诚是统治者的期望,有国才有家,国破而家亡,如有犯者,团结一致,共对外敌,国必安。每个家族会用这个传奇教诲后人,因为孝,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传承下来的家风,就是百善孝为先,重孝道,家必和。每个普通人中也流传着这段传奇,谓之勇,谓之真,这是每一个人深埋心中的期待,期待能够拥有这份勇气,为了心中的“真”无惧无畏,得以建功立业,成就荣耀。于是木兰,还是木兰,木兰,也不再只是木兰。
看完这部电影犹如经历过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久久不能平静,赵薇那真实真切的表演感染了所有的观众。影片伊始,导演故意压低了镜头,让你看到五分之四的黄土,只有一线蓝蓝的天。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柔然蛮族草菅人命的血腥,军户们承平中的闲适生活,一一展现在面前。影片只略微地用花木兰哄父亲喝酒还是喝药的细节,就交代了花木兰从小学习的武功兵法,以及对老父亲深深的爱。赵薇的演技不着痕迹,不靠美丽忽闪的大眼睛,就已经把花木兰善良勇敢的个性勾勒得无比清晰。 有不少评论批评《花木兰》中哭戏太多,而在我看来影片中无论是赵薇还是陈坤的哭都符合情节发展。
死亡成就士兵的成长,悲伤无可厚非。当花木兰率领军队遭受“毒龙”时几乎全军覆没。文泰茫茫荒漠中大声呼叫花木兰的名字。身受重伤的花木兰看着眼前这个时刻挂念,死而复生的人在嘶声力竭地呼喊自己,此时不论片中演员,还是影院中的观众激动与感动的泪水都发自肺腑。
《花木兰》整体气氛是悲凉的,木兰成长过程中的情感纠葛和战争的残酷都被一一激化。但我们仍要感谢导演在悲凉之中还能给观众
带来一丝欢笑。其实从气氛烘托上我们反而可以看出到导演和编剧的用心。如果整部影片都处于一种压抑的感情基调中,没有轻松到沉重的转变 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作轴,那么电影的整体观感也不可能如此丰满。
在集市各处购买骏马、马鞍、鞍下的垫子、马嚼子、缰绳和马鞭。早上辞别父母上路,晚上宿营在黄河边,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黄河水奔腾流淌的声音。早晨离开黄河上路,晚上到达黑山头,听不见父母呼叫女儿的声音,只听见胡人战马啾啾的鸣叫声。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
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
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
【电影花木兰赏析】推荐阅读:
花木兰电影观后感200字07-25
花木兰电影观后感中学生06-03
木兰辞木兰诗原文及赏析01-12
张先《木兰花》翻译赏析06-01
减字木兰花·冬至原文及赏析12-02
木兰花慢·立秋夜雨送原文及赏析06-30
电影人物赏析12-02
花木兰颁奖词10-28
《花木兰》观后感11-20
英语电影赏析英语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