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精选9篇)

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篇1

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 而喻。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7.(广西柳州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起望西园值月上①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②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①本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之时。西园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②泠泠(líng líng):清凉;声音清越。 ⑴颔联中“泠泠”在营造意境方面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⑵诗人因何寂寞?诗中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寂寞”? 答案 ⑴ “月”上用一个“寒”字来形容,与下句的“泠泠”相联系,又与首句的“繁露坠”有关。露重月 光寒,夜已深沉,潇潇疏竹,泠泠水声,点染出一种幽清的意境,令人有夜凉如水之感。 ⑵原因: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情怀无人理解。手法:以动写静,反衬 8.(哈尔滨三中、东北育才、大连育明、天津耀华四校第四次高考模拟联考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完成问题。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液,青天无片去。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释:①牛渚:今安徽当涂西北紧靠长江的一座山。北段突入江中,即著名的采石矶(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②谢将军:东晋谢尚,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曾于秋夜乘月泛舟,听到袁宏在运租船上讽咏自己的咏史诗,大为赞赏,邀袁过船长谈达旦,从此袁宏名声大著。 (1)清代汪士缜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意蕴丰富,请简析。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答案 (1)空:白白的,徒然。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却谢尚不复可遇。“空”字抒发了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最后两旬离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挂帆远去,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了诗人因不遇知音的孤寂、凄苦之情。 9.(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2010届高三教学情况调查(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 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 (2)简要分析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答案 (1)写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虽自 视清高脱俗又无可奈何的感慨。 (2)①点出内心隐痛的原因,怀才不遇、仕途不畅,旅居异地、思念故乡;②扣诗题“旅次”(或呼应首联 的“故山”)。 10.(山东省胶州市2010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 答案 (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 寂、萧索的气氛。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任意两点得满分) (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 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 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 11.(重庆市西南师大附中2010届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一鹭图(刘羽)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1)诗人笔下的白鹭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赏析诗句“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答案 (1) 诗人笔下的白鹭形象:孤傲,寂寞,追求清高而无人理解的形象。 (2) 从内容及表达手法两方面进行赏析。清清溪流中,小洲耸立。芳草离离,鲜花开放。一只白鹭孤独站立其间, 环境的幽美衬托出了这只白鹭的清高,孤傲与寂寞。表达手法:衬托/烘托、比喻。 12.(浙江省2010届高三六校联考)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问题。 从军行 (唐)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篇2

古代诗歌以其强烈的抒情性、和谐的音乐美、凝练形象的语言美, 成为高考测试学生鉴赏评价能力的重要素材。纵观数十年来的古代诗歌鉴赏试题, 题型在不断变化, 分值在逐步增大。《考试大纲》明确规定, “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个, 一是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根据这两大内容, 试题的考点分布共有五个板块:

(1) 鉴赏诗歌的形象, 包括主人公形象、诗人形象、景物形象、意象和意境。

(2) 理解诗歌中词语的含义, 鉴赏诗歌的语言风格

(3)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行文结构、材料取舍、修辞方法等。

(4) 赏析诗歌表现的内容。

(5) 概括诗歌的中心思想, 分析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倾向。

尽管“诗歌鉴赏”这一考题由来已久, 考点十分明确, 学生也做了大量的训练题, 但临场失分现象仍然比较严重。究其原因, 主要有三个:

(1) 主旨把握不准。在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上, 学生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不能准确把握主旨, 致使“一步走错, 满盘皆输”。

(2) 审读不准。主要表现为对命题意图把握不准, 答非所问, 即答不到点子上。

(3) 拟写答案不规范。拟写答案时常见的失误是语言杂乱, 语句不通, 没有逻辑性。

为了帮助学生减少失误, 提高得分率, 在此, 我对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解题要领做一叙述。

【考点解析】

一、鉴赏诗歌形象

诗歌形象是指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 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对于叙事诗而言, 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 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 (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物) 是形象。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 (包括诗人“我”的形象) , 也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高考对诗歌形象的考查大多为主观性试题, 提问方式一般是:这首诗 (词)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的景物有哪些特点?常规答题模式是:先概括形象特点, 再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 最后指出形象的意义。答题时可根据题目要求灵活变通, 不拘泥于模式。

解题指导:第一, 关注比兴手法。比兴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之一, 比兴手法的运用, 有助于诗歌形象的塑造, 也有助于读者走进主人公的生活世界去体味他们的真情实感。第二, 注意细节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多着力于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细节的描写。第三, 烘托渲染。烘托渲染的目的在于凸显形象, 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第四, 对比衬托。通过对比, 诗歌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例1. (2015年天津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按要求作答。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 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 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 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 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 (1086) , 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 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题目: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这首诗前三联写景, 尾联抒情, 所以回答本题要注意把握诗歌前三联描写的具体内容。前三联写雨过天晴诗人前往苏家途中看到的景色:首联, 写雨过天晴, 路上尘土涤净;颔联, 写逐渐散去的紫烟依然笼罩皇宫, 雨过日丽;颈联, 写红花沾雨, 绿柳轻拂马匹。拟写答案时, 要注意对所写之景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例2. (2015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夜纪怀

[宋]陆游

北斗垂莽苍, 明河①浮太清②。

风林一叶下, 露草百虫鸣。

病入新凉减, 诗从半睡成。

还思散关③路, 炬火驿前迎④。

(选自《四库全书》本《放翁诗选》)

【注】①明河:银河。② 太清:指天空。③ 散关:即大散关。④炬火驿前迎:举着火把到驿馆前迎接。

题目:第二联写景精细, 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从题干来看, “第二联”和“写景精细”是关键点, 回答时要结合第二联的景物描写进行分析, 重点分析其“精细”体现在哪里。具体分析时, 要明确诗句描写的对象是什么, 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参考答案:①上句写微风穿过树林, 叶子悄然落下;②下句写露水沾湿秋草, 百虫鸣叫;③全联细致地写出了秋夜的寂静, 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二、鉴赏语言风格

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是鉴赏诗歌的遣词造句、韵律格式、诗眼等, 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这类试题由最初的客观性试题逐步演变为主观性试题并基本固定下来, 考查形式一般为简析题。这类题型常用的提问方式有两种: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谈谈这首诗的语言艺术。变式提问是:这首诗 (词) 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这首诗 (词) 中的 × 字历来为人称道,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鉴赏诗歌语言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先用一两个词语准确概括语言特色, 再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最后指出其表达效果或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鉴赏诗歌语言,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品味词语。一是精练传神的字, 俗称“炼字”。经过作者锤炼过的关键字词, 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二是妙用的叠音词。叠音词可用于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突出强调作用。三是颜色渲染的词。表颜色的词语可以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 渲染气氛, 烘托感情。四是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在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其作用是使诗文更加生动形象, 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2) 把握句法。主要指把握诗中的倒装句。诗歌除了有押韵和字数限制外, 还讲究平仄和对仗, 因此需要倒装;有时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 也常采用倒装句式。

(3) 明了风格。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 有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提升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答题模式: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 诗中的××句子体现出这种特点, 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3. (2015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这首诗, 然后回答问题。

早过大通驿①

查慎行

夙雾才醒后, 朝阳未吐间。

翠烟遥辨市, 红树忽移湾。

风软一江水, 云轻九子山。

画家浓淡意, 斟酌在荆关②。

【注】①大通驿:在安徽铜陵, 大通河由此入长江, 作者乘船途经此地。②荆关:五代后梁画家荆浩、关仝, 二人擅长山水画。

题目:第三联的“软”字在艺术表现上很有特色, 请作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解答“炼字”技巧类试题, 要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再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最后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在本题中, “风软一江水, 云轻九子山”两句, 描写柔软、和煦的江风拂过水面, 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诗句把视觉、触觉融合在一起, 展现作者清晨乘舟江上, 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

参考答案:示例一:“软”是柔软、软绵绵的意思。因为江风很轻, 让人感到软绵绵的, 十分惬意。运用通感的手法, 描写江水在清风吹拂下的状态, 表达了作者轻松舒适的感受。

示例二:“软”字一语双关, 既是写风软, 也是写江水之软。写出了微风轻柔, 温软拂面, 也写出了软风吹拂江水, 使江水也变得温柔绵软, 微波轻漾。

例4. (2015年湖北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 豁尔见平川。

树杪帆初落, 峰头月正圆。

荒烟几家聚, 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发, 惊滩鸟道前。

【注】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 驿站名。

题目: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答题时既要分析“荒”“瘦”二字的含义和表现手法, 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荒”字含有荒凉之意, “瘦”字含有贫瘠之意, 本来是平常的两个字, 但放在诗中就格外传神, 使描写之景尤为生动, 把农村的贫寒刻画得入木三分, 饱含了诗人对民生凋敝的忧虑, 对百姓困苦的深切同情。

参考答案:①从用字自然传神上看:数缕荒烟, 几户人家, 在暮色笼罩之下, 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 狭促如刀, 瘦瘠之至。“荒”“瘦”二字, 乃寻常字眼, 但在此十分贴切, 显得自然而工稳, 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上看:“荒”“瘦”二字, 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 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 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 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三、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 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 也包括艺术构思。鉴赏表达技巧, 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 分析其艺术效果, 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近年来, 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考查形式基本都是主观性试题。鉴赏表达技巧是高考古诗词鉴赏命题的重点, 命题形式上或单独设题, 或结合形象、语言、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感情态度综合设题。常见的提问方式是: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试结合诗的内容, 分析诗人是如何使用××这一手法的?答题模式是:先准确指出使用了何种手法, 再结合诗句阐释哪里用了这种手法, 为什么运用这种手法, 最后答出运用这种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鉴赏表达技巧, 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

第一, 掌握常见类型, 避免“无米之炊”。做好相关知识的积累和储备, 是解答鉴赏表达技巧试题的前提和关键。①表达方式。一般有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等五种。诗歌鉴赏涉及较多的是抒情和描写。②表现手法。包括想象、类比、象征、渲染、烘托、对比、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③修辞方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双关、对偶、夸张、借代、反问等。④行文结构。包括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照应等。

第二, 掌握高考设题的模式, 寻求答题启示。表达技巧类试题的设题角度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小角度”设题, 一类是“大角度”设题。“小角度”设题的切入点较小, 考查的针对性强, 题干明确规定了从表达技巧中的某一个具体方面鉴赏。答题时只要按照题干所要求的相关表达技巧知识, 并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即可。“大角度”设题往往泛泛而谈, 没有具体的角度要求, 出现在题干中的关键词通常是“表现手法”“表达效果”“艺术手法”或“手法”等较为宽泛的概念。

第三, 运用规范的表达程式。这类题的表达程式为:这首诗采用了××技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 写出了×× (意象) 的××特点, 表现了 × × 思想情感, 起到了 × ×作用。

例5. (2015年四川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

骆宾王

返照下层岑, 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珮, 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 唯馀松桂心。

题目: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解答此类题目, 考生应有手法运用分析、内容分析、作用说明等意识。具体到本题, 应该指出诗句运用的相关手法 (如“衬托”“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 , 再联系诗句中的关键内容 (如“风声彻”与“谷静”, “月色深”与“山空”等) , 具体指明如此描写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参考答案:“谷静风声彻, 山空月色深”这两句用山谷的幽静、空旷, 衬托风声格外之响与月色分外之浓, 视听兼具, 动静结合, 突出表现了山间空旷、静寂的美好景致。

例6. (2015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下面的题目。

木兰花慢赠弹琵琶者

[元]张伯淳

爱当垆年少, 将雅调, 寄幽情。尽百喙春和, 群喧夜寂, 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 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①, 扫空眼底②筝。 落红, 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 浔阳月色, 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 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③乍雨初晴。

【注】① 律吕, 此指乐律或音律。②, 一种弦乐器, 如筝。③语溪, 溪水名, 在今浙江桐乡。

题目: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本题题干指向较为明确, 解题时, 应具体分析上下片词句的意思, 找出描写琵琶演奏的词句, 对其描写角度进行准确概括。根据上片中的“旧谱”“新声”“天然律吕”和下片中的“洗耳”“听”“似醉还醒”可知, 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 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

参考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 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 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四、鉴赏思想情感

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高考对思想感情的考查, 从分析的对象上看, 有词语, 有句子, 有全诗;从情感的内涵上看, 有心情, 有心境, 也有观点和理趣;从情感的程度上看, 有表层更有深层, 有景中语更有典中语;从考查的题型上看, 有直接概括题, 也有深度分析题, 更有情感评价题。在复习备考时, 考生不仅要把握表达思想感情的基本方法, 更要适应试题的各种变化, 能透过语言文字去深入分析其中的思想感情。

鉴赏思想情感的考查形式主要是简析题, 也有少数选择题和探究题。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 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2) 诗歌×句 (联、阙)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 请结合本诗的感情, 印证前人 × × 的评价。

(4) 试比较两首诗歌中情感的不同。

(5) 阐述诗歌所表达的观点、态度、主张。

这类试题的答题模式是:先准确分析出整首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再结合作者经历、写作背景、诗歌意象或语言风格进行具体分析。

鉴赏思想情感的有效方法是:

(1) 理解和挖掘“注释”信息, 把握思想感情。试题中的“注释”绝不是“无意点缀”, 而是出题人“有意而为”, “注释”是出题人留给考生解答问题的“蛛丝马迹”, 找到这些“蛛丝马迹”并“顺藤摸瓜”, 对解题大有裨益。

(2) 利用诗歌中的意象, 把握思想感情。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而意象又是感情化了的景或物, 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或要表达的主旨, 与诗中的意象有密切联系, 从这里出发探究诗人的思想感情, 便可略知一二。

(3) 知人论世, 发挥想象, 把握思想感情。了解诗人的人生际遇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是洞察诗人心扉、把握诗人情感的一把钥匙。

(4) 拟写答案时要遵循基本格式:这首诗 (×联) 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通过诗中描绘的× × 景物 (或通过 × × 词语) , 表现了这种情感。

例7. (2015年四川卷) 阅读上文例5中的《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一诗, 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为“情感”和“志向”。情感, 是诗人的心绪与思想;志向, 为诗人相对恒定、努力追寻的理想与愿望。作答时, 可先浓缩描写之景, 揣摩作者的情感, 再抓住尾联的议论之语, 体味其志向。

参考答案:本诗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之情, 追求高洁坚贞、自由闲适之志。首联从夕阳美景吸引作者游兴写起, 点明访问山家之由。颔联写兰径和山家槐庭美景:幽兰散发阵阵香味, 落日透过庭槐洒下斑驳光影, 暗示山家主人为高洁隐士。颈联写山谷幽静空旷、风声之响、月色之浓, 呈现出山间特有景致。尾联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自由闲适生活、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

例8. (2015年江苏卷)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 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 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 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 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 堆积案头, 谓文书甚多。

题目: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诗歌先铺展笔墨大肆描摹景物, 为抒情铺垫蓄势, 诗末触景生情, 点明题旨。诗的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 在充分铺垫之后, 尾联直抒胸臆:见到眼前如此美景, 作者流连忘返, 虽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 也偷得半日清闲, 想要长留此间了, 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和志趣相同之感。

五、鉴赏思想内容

从内容上划分, 古代诗歌常见的类型有:赠友送别诗、借景抒情诗、思妇闺情诗、托物言志诗、咏史怀古诗、羁旅行役诗、边塞征战诗、即景感怀诗、山水田园诗、惜春伤春诗、民生诗、节令诗、题画诗、哲理诗、爱国诗、爱情诗、乡情诗、讽喻诗等。诗歌内容是诗人表情达意的载体, 自然也是高考的考查重点。

鉴赏思想内容的考查形式, 常常是要求考生简析对诗中的×字、×句、×联或整首诗含义的理解,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 诗中的×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 怎样理解×句?请结合全诗分析。

(3) 作者 “开心 (失落、愤懑) ”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4) 请简要分析作者在本诗中情绪的变化过程。

准确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 主要有五条途径:

(1) 从诗题入手。从题目看题材, 看诗歌具体描写的内容。

(2) 了解诗前的序。许多古代诗歌的前面都有一个小“序”, 或交代创作年代, 或交代创作缘由, 或交代创作经过, 或交代创作背景, 这些对理解思想内容至关重要。

(3) 从“注释”入手。“注释”是值得关注的内容, 虽短短几字, 却是命题人给出的暗示。

(4) 从诗句入手。散文有文眼, 诗歌有诗眼, 分析诗歌时要善于抓住诗眼 (重要词句) 进行分析, 弄清诗句的含义。

(5) 从意象入手。要抓住诗中的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等, 这些意象构成意境, 反映诗歌内容。

例9. (2015年湖北卷) 阅读上文例4中的《劳停驿》一诗, 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简要说明此诗前两联景物描写的时空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题目提示考生需要关注的重点区域是“前两联”, 要分析的对象是“景物描写”, 答题的角度是“时”和“空”两个方面。第一联, 从“山曲”“平川”可见地点 (空间) 的变化;从“豁尔见平川”可知这是白天所见。第二联, “月正圆”说明已经到了晚上, 表明了时间的推移变化。

参考答案:此诗前两联写景, 时空变化丰富。从时间节点来看, 可分为两个时段, 第一联为舟行之时 (白昼) , 第二联为泊舟之后 (暮夜) 。从取景空间来看, 一句一景, 富于变化。孤舟山曲、豁尔平川、树杪帆落、峰头月圆, 远、近、高、低, 布置巧妙。

例10. (2015年广东卷) 阅读上文例3中的《早过大通驿》一诗, 然后回答问题。

题目:诗题的“过”字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解析:诗题的“过”字贯穿全诗始终, 解答本题就要从整体入手, 紧扣“过”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示例一:首先写晨雾初散和朝阳将出未出的景色, 接着写船临近集市和经过水湾的情景, 再写风吹江水和云漂九子山的景色, 全诗通过地点转移和景色变化写出 “过”的行程。

示例二:“过”指“经过、路过”, 诗中通过前三联时间、景物的变化, 移步换景, 展现出作者清晨乘舟江上, 经过大通驿时轻松畅快的心情。首联写晨雾初散, 朝阳将出未出, 眼前一片迷蒙。颔联写江雾散去, 远处的市镇依稀可辨, 转眼移过了水湾。颈联写江风拂过水面, 云朵漂浮在九子山间, 写出了行舟之快。全诗通过作者在行舟之上, 遥看景物变化, 体现出 “过”之意。

【备考建议】

1.克服畏难情绪。

可以说, 大部分考生都对诗歌鉴赏知识知之甚少, 面对诗歌鉴赏题都是持一种仰望的姿态, 在心理上人为地拉大了自己和诗歌之间的距离, 导致做题时知难而退, 不能正常发挥。所以, 我们首先要卸下包袱, 克服畏难情绪, 主动地、积极地、大胆地、充满自信地走进诗歌, 窥探诗人的内心世界。

2.探究选题规律, 训练有的放矢。

古代诗歌浩如烟海, 高考到底考什么, 选题从哪里来, 有没有什么规律, 这是复习备考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对2013—2015年高考试题的统计分析来看, 诗歌鉴赏所选的材料绝大多数来自唐宋诗、词, 三年来的考题中唐诗15首, 宋词11首, 宋诗14首, 另有少量的清诗、清词、元曲等;其中诗共33首, 词共16首。因此, 诗歌鉴赏的复习备考要以唐宋诗词为重点, 要把诗作为重中之重, 进行强化训练, 同时做一定数量元、明、清的诗词练习。这样, 可以有效避免训练的盲目性。

3.全面训练, 有备无患。

从近年来的高考试题来看, 诗歌鉴赏考查的高频考点是表达技巧、思想情感和语言特色, 对这些考点自然应该多加训练。除此之外, 对形象、内容类试题也不能忽视。只有全面训练, 才能全面开花、结果, 在考场上从容应对, 游刃有余。

4.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同其他阅读题一样, 正确解答诗歌鉴赏题的前提是阅读。要学会读标题, 读作者, 读注释, 更要细心读懂每句诗的意思, 做到“四面出击”, 这就是诗歌鉴赏的“四步阅读法”。

5.精准审题, 明确问题核心。

诗歌鉴赏主要有五大考点。每一个试题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面对题目不要着急答题, 而要划出题干中的关键字词, 看看这道题包含了哪几个要求, 分别让我们做什么。明确了命题者的命题意图, 再进一步解答试题才能够不偏不倚, 一语中的。

6.规范答题, 提高得分率。

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篇3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它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以上是2003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试题。这道题考查对文学作品语言的鉴赏能力,能力层级为E。尽管这道题考查的是较高的语文能力,但总体难度控制适中,根据考生的知识储备,如能灵活运用,回答这道试题,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那么,回答这道试题应该怎么入手呢?

首先,弄清诗的意思。这首诗的题目是“过香积寺”,这里的“过”不是“经过”,而“探访”的意思,这与已经学过的《过故人庄》中的“过”意思相同。这首诗是写作者探访香积寺的所见、所闻、所感。首联写作者初入山中时并不知道为白云所缭绕的山峰间还有古寺深藏。颁联写山中古树葱郁罕无人迹,不知从哪里传出钟鸣之声。颈联写流泉经过高峻的山石发出幽咽之声,深山中树木葱郁,连照到松树上的阳光仿佛也带有寒意。这两句诗理解起来有些难度。它们在句法上属于倒装句,如能认识到这一点,理解起来会容易些。另外,“危石”是指高峻的山石,“危”作“高”讲。已经学过的“危乎高哉”(《蜀道难》)里的“危”和“高”就是同义连用。尾联借一个佛教典故想像寺内僧人的禅修生活。“薄暮”是傍晚的意思,《岳阳楼记》中有“薄暮冥冥”的句子,与此意同。“潭曲”本指毒龙的窟宅,“空潭曲”即潭曲中已经空无所有,想必是毒龙已被高僧制服了。“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这里指世俗欲念。对于一首古诗我们不可能理解到如此详尽的程度,但是从整体上弄清诗的大致意思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其次,把握诗的意境。在理解了诗的字面意思之后,还要进而把握诗的意境。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相交融,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王维的山水诗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这首《过香积寺》也不例外,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古木,深山、钟声、泉声、青松、古寺等,构成了一幅“山林幽邃,古寺深藏”的图画,这与作者所表达的远离世俗、追求清净的思想感情相谐和,创造出一种清幽、寂静的意境。对比我们学过的他的另外几首诗,如《山居秋暝》、《鹿柴》、《鸟鸣涧》等,不难看出,它们所创造的意境相类似。反过来说,我们学过的这几首诗对理解《过香积寺》这首诗的意境是非常有帮助的。

再次,弄清题干要求。弄清题干要求是正确作答的前提。这道题共有两问:第一问要求找出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这一问比较容易,结合提示中对“诗眼”的解释,我们可以知道“诗眼”是“一句诗中最精炼最传神的一个字”,再结合我们熟知的关于古诗中讲究炼字的例子,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着一“闹”字,使整首诗境界全出: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写出了大江南岸的一派春色。“闹”和“绿”在这两句诗中部是“诗眼”。那么可以得出本题中的“诗眼”就应该是“咽”和“冷”。第二问要求对所选“诗眼”的原因进行分析,说明理由。这一问要求比较高,难度比较大,回答时要“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一提示语非常重要,应注意结合整首诗,不能仅就第三联中的两个句子进行赏析。否则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最后,精心组织语言。古诗赏析题既考查考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又考查考生语言表达能力。试题要求语言表达要“简要”,这就是说文字量不能太多,但又不能苟简,这就需要精心组织语言,表达简明扼要。本题的答案可表述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炼传神地显示出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高考诗歌鉴赏试题 篇4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述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1)这三句描述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在于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湖北省历届高考古诗鉴赏试题 篇5

一、(2004年)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人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

二、(2005年)元代马致远的杂剧《汉宫秋》第三折戏中,汉元帝在灞桥送别王昭君出塞和亲时,有下面一段曲词。阅读这段曲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汉宫秋》第三折

[梅花酒]

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蜇①;泣寒蜇,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注:①寒蜇:寒蝉。

⑴有人赞赏《汉宫秋》的词曲“写景写情,当行出色”。这段曲词描写了汉元帝所见、所想的哪两种情景?表现了汉元帝什么样的感情?(4分)

⑵这段曲词中运用了对仗、顶真的修辞手法,试简析它们各有怎样的艺术效果。(2分)

三(2006年)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暮春浐水送别

韩琮

绿暗红稀出凤城①,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注】①凤城:京城。

⑴两首送别诗都写到的“水”,各有什么寓意?请作简要说明。(4分)

⑵《暮春浐水送别》是怎样融情于景的?请作简要赏析。(4分)

四(2007年)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华清宫

吴融

四郎飞雪晴去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伯华清宫,请指出二者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2)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五(2008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才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写作背景] 据宋人兴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1)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4分)

(2)《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临江仙》上阕“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与侯蒙词一样,都运用了“夕阳红”的意象,但其象征意义各不相同,请作简要的比较。(4分)

六(2009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4分)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4分)

七(2010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争:怎。

(1)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此词多处采用了对比衬托的艺术表现方法,请举出两例并结合作品赏析。(4分)

八(2011年)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望湖楼晚景

刘敞

苏轼

雨映寒空半有无,横风吹雨入楼斜,重楼闲上倚城隅。

壮观应须好句夸。

浅深山色高低树,雨过潮平江海碧,一片江南水墨图。

电光时掣紫金蛇。(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是□□□□,《望湖楼晚景》写的是疾风骤雨。(2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是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2)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赏析。(4分)

九、(2012年)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篇6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②。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①武陵溪:在今湖南常德。此处代指世外桃源。②拂金徽:指弹琴。

(1)有诗家评“红露湿人衣”句中“红露”一词贴切恰当.请作简要分析。

(2)下阙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下阙共四句,每一句都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请任选一句.进行评点赏析。

. (1)一是写出了花丛中的仙露之晶莹欲滴;二是间接写出了桃花丛色彩之美艳夺目。二者互为映衬,相得益彰,突出了环境之美。

(2)①写了词人超脱世俗的人生观和孤芳自赏、不肯媚世求荣的品格,体现了词人超逸绝尘、游于物外的审美理想。

②“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一一词人以丰富的想象,用“玉石、玉枕、金徽”等高洁不俗的事物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不与世俗合污,也寄予了词人高洁的人生理想。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一一言外之意,是倾慕李白的飘逸旷放,感叹缺少这样的人生知音,他不以今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

“我为灵芝仙草”两句一一以比喻和象征的语言,写自己的志趣品格:愿为超尘的仙草,不作悦人趋时的妾妇(桃花),也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一一表现词人徜徉其间的狂态逸情和放浪自得之志,也让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

【赏析】

这首词现作者失意的情怀。“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春”两句,作者巧用典故,表现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这一比兴手法的使用,把作者满腔的喜爱之情和盘托出。然后用倒叙手法,描写了武陵溪的美好景致。这里有淙淙的流水,有盛开的桃花,还有那婉转悦耳的黄鹂鸟的鸣叫,这里的一切都那么可爱,那么令人忘情。然而作者并没有完全沉醉其中,而是要“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一吐心中浩然之气,让它化作七彩虹霓。要在理想国度寻,言外之意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寻,从而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不满。“祗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两句,采用比喻和象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的厌倦而又不甘心离去的矛盾。下片书写自己孤芳自赏、不同凡响的思想。用“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微”等不同凡响的物象来表现高洁的志向,又用“谪仙何处”来表现他在现实中不为人知的苦闷情怀。“我为灵芝仙草”两句再次表明自己的真意,自己要探索的不是足以值得炫耀的功名利禄而是那舒心怡情的心境,因此也就无需再“长啸”了。结尾处重回现实表达出独处无友、惟明月相随的孤寂心情。

这首词综合运用了比兴、比喻、象征等手法,表现他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和不愿媚世求荣、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德。

[知识拓展]

水调歌头·游览

朝代:宋代

作者:黄庭坚

原文: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瑶草多么碧绿,春天来到了武陵溪。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我想要穿过花丛寻找出路,却走到了白云的深处,彩虹之巅展现浩气。只怕花深处,露水湿了衣服。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喝醉了手舞足蹈地下山,明月仿佛在驱逐我回家。

注释

⑴水调歌头:词牌名,又名“元会曲”“台城游”“凯歌”“江南好”“花犯念奴”等。双调九十五字,平韵(宋代也有用仄声韵和平仄混用的)。相传隋炀帝开汴河自制《水调歌》,唐人演为大曲, “歌头”就是大曲中的开头部分。

⑵瑶草:仙草。汉东方朔《东方大中集 ·与友人书》云:“不可使尘网名鞍拘锁,怡然长笑,脱去十洲三岛,相期拾瑶草,吞日月之光华,共轻举耳。”

⑶武陵溪:陶渊明《桃花源记》称晋太元中武陵郡渔人入桃花源,所见洞中居民,生活恬静而安逸,俨然另一世界。故常以“武陵溪”或“武陵源”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桃源的典故在后代诗词中又常和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传说混杂在一起。

⑷枝:一作“花”。

⑸“我欲”三句:元李治《敬斋古今红》卷八:“东坡《水调歌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时词手,多用此格。如鲁直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蜕。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盖效坡语也。”

⑹“红露”句:化用唐代王维《山中》“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句。

⑺倚:依。一作“欹”。

⑻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

⑼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知章)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

⑽螺杯:用白色螺壳雕制而成的酒杯。

⑾灵芝: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故称仙草。

⑿“醉舞”二句: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黄庭坚《清明》阅读答案及翻译

2.黄庭坚《南乡子·诸将说封侯》阅读答案

3.瑞鹤仙·环滁皆山也 黄庭坚

4.登快阁赏析 黄庭坚

5.黄庭坚诗歌《诉衷情》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6.黄庭坚的词《水调歌头·落日塞垣路》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7.黄庭坚的词《念奴娇·断虹霁雨》

8.黄庭坚诗歌《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9.清明鉴赏 黄庭坚

对一道物理高考试题的赏析 篇7

解:如图示, “嫦娥一号”运行到地球在月球背面所形成的本影区时, 所发出的信号地球上将收不到, 只要找出图中卫星转过的圆心角α, 就可算出接受不到的信号时间t。

根据几何关系:

设“嫦娥一号”的质量为m0, 角速度为ω, 则

摭挡住的时间

又月球绕地球转动, 则

以上几式联解得:

一、题目的特点及反映出的问题

1. 物理方面。

(1) 图形难画, 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够, 上面的图形很显然是“嫦娥一号”处于地球在月球背面形成的本影区内, 正是月食、日食原理的迁移运用。算遮挡住的时间正如我们在有界磁场中计算带电微粒旋转出磁场区域的时间一样。如能将在磁场中的匀速圆周运动问题的解决方法迁移至引力场中, 该问题便迎刃而解, 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善于比较, 归纳总结, 寻找各种运动间的异同点。 (2) 围绕运转关系复杂, 相关量多, 容易混淆。围绕关系有月绕地, “嫦娥一号”又绕月。相应的量有月球、地球自身的半径, 有月球绕地球的轨道半径、周期和“嫦娥一号”又绕月球的轨道半径, 还有地球、月球各自的质量。这么多的量极易出乱。我们需要对相关条件进行分类归纳, 哪些量是针对地球的, 哪些量是针对月球的, 哪些量是针对“嫦娥一号”的, 利用哪些关系式, 可将它们联系起来, 能算出什么, 还需要什么, 我们需要将一个复杂问题化分成几个简单的基础问题, 逐个解决, 最后再综合起来解答。

2. 数学方面。

几何关系复杂, 涉及圆的公切线、角的计算、反三角函数的应用。

二、反思

1. 注重知识迁移能力的提高, 学会换位思考。

中学教材中, 特别注意的类比点有: (1) 地面上物体的圆周运动, 天体之间的相互围绕圆周运动, 电场中带电微粒的圆周运动, 以及磁场中运动电荷的圆周运动的比较。 (2) 宏观小球间的碰撞与微粒间碰撞中能量的转化的比较。 (3) 发生在地球表面上的抛体运动, 其他星球表面上的抛体运动, 匀强电场中带电微粒的“抛体”运动之间的异同比较等。

2. 注重物理与数学的有机结合, 找到共鸣点。

(1) 圆的切线表示的临界计算, 可以解决日食、月食的形成机理, 寻找日全食、偏食、环食的形成区域, 可以解决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做圆周运动的边界问题。 (2) 利用等差数列处理纸带问题。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点的速度成等差数列, 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内走过的位移也成等差数列, 其公差可用来计算加速度。 (3) 等比数列在原子核衰变中的应用。 (4) 正余弦函数在简谐振动和简谐波上的应用。在物理教学中要挖掘各科目之间的知识共鸣点,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篇8

一、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例1(重庆卷第1题)如图1所示,某人静躺在椅子上,椅子的靠背与水平面之间有图1固定倾斜角θ.若此人所受重力为G,则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为().

A.G B.Gsinθ

C.Gcosθ D.Gtanθ

解析本题以人躺在椅子上这一情境考查受力分析和平衡条件的应用. 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他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椅子对他竖直向上的合力而处于静止状态.由人受力平衡可知:椅子各部分对他的作用力的合力大小与重力大小相等,故选项A正确.

例2(安徽卷第18题)由消防水龙带的喷嘴喷出水的流量是0.28 m3/min,水离开喷口时的速度大小为163m/s,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60°,在最高处正好到达着火位置,忽略空气阻力,则空中水柱的高度和水量分别是()(重力加速度g取10 m/s2)

A.28.8m1.12×10-2m3

B.28.8m0.672m3

C.38.4m1.29×10-2m3

D.38.4m0.776m3

解析本题利用消防背景考查斜抛运动相关规律的应用.水离开喷口时竖直分速度为v⊥=vsin60°=24 m/s,在竖直方向上升的高度H=v2⊥2g=28.8m,水离开喷口到达着火位置所用时间为t=v⊥g=2.4 s,空中水柱的水量为V=Qt=0.2860×0.24m3=1.12×10-2m3.正确选项:A

例3(全国大纲卷第21题)在学校运动场上50 m直跑道的两端,分别安装了由同一信号发生器带动的两个相同的扬声器.两个扬声器连续发出波长为5 m的声波.一同学从该跑道的中点出发,向某一端点缓慢行进10 m,在此过程中, 他听到扬声器声音由强变弱的次数为().

A.2B.4C.6D.8

解析本题以生活中广播的声音考查根据波的叠加规律,波程差为波长整数倍的点振动加强,波程差为半波长奇数倍的点振动减弱,因此,相邻的振动加强点(或振动减弱点)的波程差相差一个波长,向某一端点行进10 m时,该点距两个端点的波程差为(25+10)m-(25-10)m=20 m,为波长的4倍,这样听到由强变弱的次数总共为4次.选项B正确.

点评盛夏中人躺在椅子上乘凉,消防水带向外喷水,操场上两个喇叭声音的加强与减弱.这些都是生活中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这其中就蕴含了许多物理基础知识.我们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多从物理的角度去思考生活中的问题,真正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那么,学生在解决这一类问题就能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二、与社会热点事件有关的问题

例4(全国新课标卷1第20题) 2012年6月18日,神州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离地面343 km的近圆轨道上成功进行了我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对接轨道所处的空间存在极其稀薄的空气,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为实现对接,两者运行速度的大小都应介于第一宇宙速度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

B.如不加干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天宫一号的动能可能会增加

C. 如不加干预,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将缓慢降低

D.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处于失重状态,说明航天员不受地球引力作用

解析我国航天事业近年迅猛发展,“神舟”、“嫦娥”、“北斗”,几花齐放,以相关背景知识进行命题层出不穷.本题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卫星的运动、第一宇宙速度、机械能、失重等基础知识点,意在考查考生应用相关知识定量分析物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实现对接,两者运行速度的大小都小于第一宇宙速度,选项A错误.如不加干预,在运行一段时间后,天宫一号的机械能减小,天宫一号的轨道高度将缓慢降低,重力做功,动能可能会增加,选项BC正确.航天员在天宫一号中处于失重状态,但是航天员仍受地球引力作用,选项D错误.答案:BC

例5(新课标卷1第21题)2012年11月,“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图2图(a)中是利用阻拦系统让舰载机在飞行甲板上快速停止的原理示意图.飞机着舰并成功钩住阻拦索后,飞机的动力系统立即关闭,阻拦系统通过阻拦索对飞机施加一作用力,使飞机在甲板上短距离滑行后停止.某次降落,以飞机着舰为计时零点,飞机在t=0.4 s时恰好钩住阻拦索中间位置.其着舰到停止的速度一时间图线如图(b)所示.假如无阻拦索,飞机从着舰到停止需要的滑行距离约为1000 m.已知航母始终静止.重力加速度的大小为g,则().

A.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约为无阻拦索时的1/10

B.在0.4 s~2.5 s时间内,阻拦索的张力几乎不随时间变化

C.在滑行过程中,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会超过2.5 g

D.在0.4~0.5 s时间内.阻拦系统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几乎不变

图2解析本题以我国“歼15”舰载机在“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着舰成功为背景考查相关运动学问题.设着舰时舰载机的速度为v,无阻拦索时舰载机加速度大小为a,所以a=v22x1=7022×1000=2.45 (m/s2),速度一时间图线面积表示位移,从着舰到停止飞机在甲板上滑行的距离x2=70×0.4-12×2.45×0.42+70-2.45×0.4+102×2.1+12×10×0.5=113.28 (m),A选项正确; 0.4 s~2.5 s时间内舰载机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阻拦索的张力的合力一定,阻拉索之间的夹角变小,阻拉索的张力变小,B选项错误;0.4 s~2.5 s时间内飞行员所承受的加速度大小a=70-2.45×0.4-102.1m/s2=28.1m/s2,C选项正确;0.4 s~2.5 s时间内,由P=Fv知,阻拦索对飞机做功的功率减小,D错误.答案:AC

例6(四川卷第9题)近来,我国多个城市开始重点治理“中国式过马路”行为.每年全国由于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上万起,死亡上千人.只有科学设置交通管制,人人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保证行人的生命安全.

如图3所示,停车线AB与前方斑马线边界CD间的距离为23 m.质量8 t、车长7 m的卡车以54 km/h的速度向北匀速行驶,当车前端刚驶过停车线AB,该车前方的机动车交通信号灯由绿灯变黄灯.

图3(1)若此时前方C处人行横道路边等待的行人就抢先过马路,卡车司机发现行人,立即制动,卡车受到的阻力为3×104N.求卡车的制动距离;(2)若人人遵守交通规则,该车将不受影响地驶过前方斑马线边界CD.为确保行人安全,D处人行横道信号灯应该在南北向机动车信号灯变黄灯后至少多久变为绿灯?

nlc202309051237

解析“中国式过马路”在过去的一年引起持续的热议,以此为背景命题也不足为怪了.已知卡车质量m=8t=8×103kg、初速度v0=54 km/h=15 m/s.

(1)从制动到停车阻力对卡车所做的功为W,由动能定理有:W=-12mv20 ①

已知卡车所受阻力f=-3×104N,设卡车的制动距离为s1,有W=fs1 ②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解得s1=30 m③

(2)已知车长l=7 m,AB与CD的距离为s0=23 m.设卡车驶过的距离为s2,D处人行横道信号灯至少需经过时间Δt后变灯,有

s2=s0+l ④

s2=v0Δt ⑤

联立④⑤式,代入数据解得Δt=2s ⑥

图4例7(浙江卷第19题)如图4所示,总质量为460 kg的热气球,从地面刚开始竖直上升时的加速度为0.5 m/s2,当热气球上升到180 m时,以5 m/s的速度向上匀速运动.若离开地面后热气球所受浮力保持不变,上升过程中热气球总质量不变,重力加速度g=10 m/s2.关于热气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受浮力大小为4830 N

B.加速上升过程中所受空气阻力保持不变

C.从地面开始上升10 s后的速度大小为5 m/s

D.以5 m/s匀速上升时所受空气阻力大小为230 N

解析2013年2月26日埃及热气球爆炸致19名游客遇难,其中包括9名香港同胞.本题便以此为背景考查了动力学相关知识.对初始状态F浮-mg=ma,则所受浮力大小为4830 N,A对;上升过程空气阻力不断增大气球的加速度逐渐减小,B错;由于气球初始阶段为变加速运动无法确定开始上升10 s后的速度大小,C错;以5 m/s匀速上升时F浮-mg=F阻,F阻=230 N,D对.答案:AD

点评“神九”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 “歼15”在我国首艘航母“辽宁号”上着舰成功; “中国式过马路”;埃及热气球事件……去年高考以后发生的这一系列事件都曾在一段时间内引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与热议,这些事件中的物理问题肯定也会被命题者充分运用起来.不难预见,对于刚刚在“神十”上进行的太空授课相关的问题将频频出现在各地的训练题甚至高考试题中.还有哪些事件,我们要随时关注并合理利用.

三、与体育、游乐设施有关的问题

例8(天津卷第 2题)我国女子短道速滑队在今年世锦赛上实现女子3000 m接力三连冠.观察发现,“接棒”的运动员甲提前站在“交捧”的运动员乙前面,并且开始向前滑行,待乙追上甲时,乙猛推甲一把,使甲获得更大的速度向前冲出.在乙推甲的过程中,忽略运动员与冰面间在水平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则().

A.甲对乙的冲量一定等于乙对甲的冲量

B.甲、乙的动量变化一定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甲的动能增加量一定等于乙的动能减少量

D.甲对乙做多少负功,乙对甲就一定做多少正功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能量(做功正负判断)、动量(动量定理、动量守恒)相关知识.设甲乙两运动员的质量分别为m甲、m乙,追上之前的瞬间甲、乙两运动员的速度分别是v甲,v乙, 根据题意整个交接棒过程可以分为两部分: ①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交棒”;m甲v甲+m乙v乙=(m甲+m乙)v共.②向前推出(人船模型)→“接棒” (m甲+m乙)v共=m甲v甲′+m乙v乙′.由上面两个方程联立可以解得:m甲Δv甲=m乙Δv乙,即B选项正确.经历了中间的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 会有能量损失,C、D选项错误.答案:B

图5例9(江苏卷第2题)如图5所示,“旋转秋千”装置中的两个座椅A、B质量相等,通过相同长度的缆绳悬挂在旋转圆盘上. 不考虑空气阻力的影响,当旋转圆盘绕竖直的中心轴匀速转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的速度比B的大

B.A与B的向心加速度大小相等

C.悬挂A、B的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相等

D.悬挂A的缆绳所受的拉力比悬挂B的小

解析本题以游乐场常见的当“旋转秋千”为背景考查与匀速圆周运动相关知识.旋转圆盘绕竖直的中心轴匀速转动时,二者的角速度ω相等,由v=ωr可知,A的速度比B的小,选项A错误.由a=ω2r可知,选项B错误,由于二者加速度不相等,悬挂A、B的缆绳与竖直方向的夹角不相等,选项C错误.悬挂A的缆绳所受的拉力比悬挂B的小,选项D正确.答案:D

点评从最常见的田径、球类项目,再到近年新增的各种运动项目,每一种运动项目都包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因此,每年的高考题中都会出现一些与体育运动有关的试题,特别是在当年有重大体育事件的时候(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日益普及的大型游乐场所,里面的游乐设施也是物理命题的一个很好的资料来源,平时要引导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思考其相关物理问题.

四、与技术应用有关的问题

例10(广东卷第15题)喷墨打印机的简化模型如图6所示,重力可忽略的墨汁微滴,经带电室带负电后,以速度v垂直匀强电场飞入极板间,最终打在纸上,则微滴图6在极板间电场中().

A.向负极板偏转

B.电势能逐渐增大

C.运动轨迹是抛物线

D.运动轨迹与带电量无关

解析本题以喷墨打印机为背景考查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微滴带负电,所受电场力方向指向带正电荷的极板,故A错; 在电场力方向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故粒子动能增加,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B错; 不计重力的带负电微滴初速和恒定电场力垂直故轨迹为抛物线,C对; 由F=maF=EqU=Ed得:a=Uqmd可知粒子加速度和电量有关,加速度直接影响电场力方向上的加速运动,也会影响轨迹的,D错.答案:C

例11(浙江卷第15题)磁卡的词条中有用于存储信息的磁极方向不同的磁化区,刷卡器中有检测线圈,当以速度v0刷卡时,在线圈中产生感应电动势.其E-t关系如图7所示.如果只将刷卡速度改为v0/2,线圈中的E-t图关系可能是().

图7解析本题以刷卡机为背景考查电磁感应相关知识.如果只将刷卡速度改为v0/2,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减小为原来的1/2,刷卡时间增大为原来的2倍,线圈中的E-t关系可能是D.

答案:D

点评物理的发展影响着科技的进步,同时物理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要求学生要了解一些简单设备的工作原理.喷墨打印机、pos机,看到这些仪器设备,学生是否有了解其简单工作原理的兴趣呢?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可以多引导学生看实验仪器的说明书,而不要自己急着把一个仪器的工作原理全部教给学生.这样,在生活中学生接触一些比较简单仪器设备时就会下意识地去思考其工作原理,进而想办法获取相关的物理知识.

从上面选取一部分高考STS试题来看,这其中的很多素材都是我们平时所关注或天天打交道的.教师在教学或备考过程中可以进行一些相应的针对训练:比如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物理建模的能力,甚至可以拿出一个情境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己来命制题目.训练到位的话,学生对一些题会觉得只是“新瓶装旧酒”,解决起问题来也就轻松多了.(收稿日期:2014-01-01)

高考模拟试题之诗鉴赏试题赏析 篇9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云门寺阁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1)诗题中的“宿”字贯串全诗,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

(2)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3)“云门寺”的特点是什么?试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

答: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①

白居易

平生心迹最相亲,欲隐墙东不为身。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每因暂出犹思伴,岂得安居不择邻。可独终身数相见,子孙长作隔墙人。

注①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卜邻,即选择作邻居。宪宗元和十年(815)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购置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与他结邻而居,于是作这首七律相赠。

(1)找出诗中用典的词语,并说说它们用来指代的内容。古诗中以邻人为题材的作品很多,由此诗可以联想到杜甫《客至》中召唤邻翁过门共饮的哪两个句子?

(2)白居易想和元八结邻而居,有哪些理由呢?试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对其意境作简要赏析。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桂州严大夫

韩 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1)找出诗中突出桂州物产之“丰”的词语。由桂州的“黄柑”可以联想到苏轼《惠州一绝》中直抒宦游之情的哪两个句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颔联写出了桂州山水的哪些特征?是怎样来写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行香子 过七里濑① 苏轼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水天清,影湛波平。鱼翻藻鉴,鹭点烟汀。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算当年,虚老严陵②。君臣一梦,今古空名。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注]①七里潮:又名七里滩,富春江的一段,在今浙江省桐庐县。②严陵:东汉人,曾力助刘秀起兵。刘秀称帝后,他拒官隐墙,终日垂钓富春江。世人多讽严陵钓鱼是假,沽名是真。(1)这首词的上片主要写了怎样的景色? 答:(2)清简要分析“算当年,虚老严陵”一句 词中的作用。

答:(3)这首词的结尾有什么特点?清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答: 5.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① 刘辰翁

中斋上元②客散感旧,赋《忆秦娥》见属,一读凄然。随韵寄情,不觉悲甚。

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

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③。注释:①本词是刘辰翁于南宋灭亡后和邓剡之《忆秦娥》而作。邓剡号中斋,参加过抗元斗

争,宋亡后一直未仕。②上元:即上元节,也叫元宵节、烧灯节。南宋的上元节,都城临安热闹非凡。③梅发:白发。

(1)上片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后人认为“与君犹对当时月”中的“犹”字用得很妙,请赏析其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联系全词看,刘辰翁的“悲”从何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 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①遗老。

浙河西面②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③宫殿,冷烟衰草。[注]:①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这里指北宋首都汴京。

②浙河西面:宋代浙江西路,包括镇江一带,即当时接近宋、金分界的前线地方。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这首词上片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词人是通过什么意象表明的?

(2)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一下上片的艺术特色。

(3)请简要分析“归鸿”意象在全词传情达意上所起的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残 陆游

石镜山前送落晖,春残回首倍依依。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苜蓿苗侵官道合,芜菁花入麦畦稀。倦游自笑摧颓甚,谁记飞鹰醉打围?

⑴请结合全诗赏析“依依”一词的妙处。

⑵“时平壮士无功老,乡远征人有梦归”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⑶颈联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 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1)“看似平淡,但意蕴深婉”是《虞美人•梳楼》的特点,请结合上片“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词均描写了词人在雨中所见的海棠但用意与手法各不相同,试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首联,诗人尚在投宿途中,远看云门寺;颔联,诗人初到宿处,点燃油灯,卷起帷幔,观赏窗外的夜色;颈联,诗人睡下,一时还未入眠,游目于室内和窗外;尾联,诗人入睡,进入梦乡。

(2)想象。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诗人借此写出了“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和云门山寺的势派。(答出对偶或夸张,只得1分)(3)“云门寺”的特点是“古”与“高”。颈联上句写因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剥落,只剩下大雁,足见“云门寺”之“古” ; 颈联下句写闪烁的群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足见“云门寺”之“高”。【译文】

云门寺阁坐落在云门山下,繁花盛开如烟如雾,但却有一种超脱尘俗的幽静。到了晚上,悬挂的灯火照映着群山,卷起窗幔,映入眼帘的是如太湖秋水般的夜色。画壁上还留存着鸿雁的痕迹,天上的繁星彷佛停留在纱窗上。这样的景致让人更加怀疑通往天庭的路就在附近,果不然,当天夜里就做了一个跟白云一起遨游天际的梦。【赏析】

云门寺在今浙江绍兴境内的云门山(又名东山)上,晋安帝时建,梁代处士何胤、唐代名僧智永等都在寺里栖隐过。从杜甫诗“若耶溪,云门寺,吾独何为在泥滓?青鞋布袜从此始”(《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来看,此寺是当时一个有名的隐居之地。一、二句以写意的笔法,勾勒出云门寺的一幅远景。首句点出云门寺的所在,次句写出寺的环境氛围。“香阁”二字,切合佛寺常年供香的特点。寺阁坐落在东山下,那儿地势高,云雾缭绕。时近傍晚,山花笼上了一层苍茫的暮色,似在烟霭之中。“象外”,是物象之外的意思。用“象外”去形容“幽”,是说其幽无比,超尘拔俗。一座幽静的佛寺便在邈远天际淡淡化出。两句于写景之中兼寓叙事:云门寺尚在远方,诗人此时还在投宿途中。三、四句所写,是到达宿处后凭窗远眺的景象。这两句对偶工稳,内蕴深厚,堪称是篇中的警策。“悬灯”、“卷幔”正是入夜时初到宿处的情状:点燃宿处油灯,卷起久垂的帷帘,观赏起窗外的夜色。诗人借悬灯写出夜色中壁立的千嶂,借卷幔写出想象中所见浩淼的五湖(太湖的别名)。山与水对比,纵与横映衬,意境极为优美。其实,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诗人不为夜幕和斗室所限,而能逸兴遄飞,放笔天地,写出如此壮美的诗句,显示了诗人宽阔的胸怀。而且,这两句诗并非泛泛的写景抒情之笔。诗人以“悬灯”、“卷幔”表示投宿,又以“秋”与“夕”点出节令与时间,并以“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表明所宿处的云门山寺的势派。

五六两句,紧承“悬灯”和“卷幔”,写卧床环顾时所见。看来,这时诗人已经睡下,但一时还未成眠,便游目室内与窗外:墙上,因为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经剥落,只见到尚剩下的大雁;天空,闪烁的群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那样临近。画壁黯淡,足见佛寺之古老,正与诗人此时睡意昏昏的状态相接近;群星在窗口闪烁,象是引诱着诗人进入梦乡。两句分别写出云门寺“高”与“古”的特色。

最后两句写入梦后的情景。终于,诗人坠入了沉沉的梦乡:“更疑”句直承“纱窗”句,因有斗牛临窗的情景,才引出云门寺地势高峻、犹如与天相近的联想,因而在夜间竟做起驾着白云凌空遨游的梦来。“疑”字用疑似的口气将似有若无的境界说出,朦胧恍惚,真有梦境之感。

全诗八句,紧扣诗题,丝丝入扣,密合无间。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依次叙述赴寺、入阁、睡下、入梦,写足“宿”字。又以空间为序,先从远处写全景,再从阁内写外景,最后写阁内所见;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环环相衔,首尾圆合,写尽云门寺的“高”与“古”。艺术结构高超,处处都见匠心。2.(1)用典词语:“墙东”“三径”“绿杨”;指代内容:都指隐士居住的地方。句子: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2)理由有: ①彼此知心,志趣相投,结邻而居,可共赏明月,共沐春风;②暂时外出,有良侣偕行;③若想“安居”,必当“择邻”;④一旦结邻,终身常见;⑤子孙后代可永远和睦相处。或从“志趣、暂出、定居、终身、后代”五个方面讲述理由亦可。

(3)①此联想象结邻相处后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到两家,充满诗情画意;(答出“想象”或“虚写”)②此联移情及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赏析】

元八,名宗简,字居敬,排行第八,河南人,举进士,官至京兆少尹。他是白居易的诗友,两人结交二十余年。卜邻,即选择作邻居。815年(唐宪宗元和十年)春,诗人和宗简都在朝廷供职,宗简在长安升平坊购了一所新宅,诗人很想同他结邻而居,乃作这首七律相赠。

诗的前四句写两家结邻之宜行。“墙东”、“三径”和“绿杨”,都是典故。“墙东”用“避世墙东王君公”典(事见《后汉书·逸民传》),“三径”语出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句,都用来指代隐士居住的地方。“绿杨”一句,则借南朝陆慧晓与张融比邻旧事,表示欲与元氏卜邻之意。这四句说:“你我是生平最知心最亲密的朋友,彼此志趣相同,都渴望隐居生活而不谋求自身的功名利禄。既然如此,就让我们结为邻居吧,到那时,明月清辉共照两户,绿杨春色同到两家。”这几处用典做到了“用事不使人觉,若胸臆语”(《颜氏家训·文章》)。诗人未曾陈述卜邻的愿望,先借古代隐士的典故,对墙东林下之思做了一番渲染,说

明二人心迹相亲,志趣相同,一定会成为理想的好邻居。

后四句写诗人卜邻之恳切。诗人用诗句对朋友说:“暂时外出,尚思良侣偕行;长期定居,怎可不择佳邻?必欲择邻,我舍君而求谁,君弃我其谁属?一旦结邻,不但终身可时常相见,子孙后代也能永远和睦相处,岂不是更加令人神往?”暂出、定居、终身、后代,衬托复兼层递,步步推进,愈转愈深。“岂得”,怎么能;“可独”,哪里止。反问一句,紧追一句,让对方不能不生“实获我心”的同感。四句貌似说理,实为抒情;好像是千方百计要说服人家接受他的要求,其实是在推心置腹地诉说对朋友的极端的渴慕,表现出殷切而纯真的友情。

颔联“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这幽美的境界中,两位挚友——诗人和元八,或闲庭散步,或月下对酌,或池畔观鱼,或柳荫赋诗,恬然陶然,优哉游哉。这两句诗总共十四个字,能描绘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境界,启发读者展开如此丰富多彩的想象,体现了对仗和用典的巨大修辞效用,也体现了诗人那妙笔生花的语言艺术。3..(1)“户”、“家”(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家家户户)。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2)①一是形的特征:“水”蜿蜒曲折,清澈澄明;“山”拔地而起,峻峭玲珑。二是色的特征:“水”碧绿,“山”翠绿。②用女性的“青罗带”、“碧玉簪”作比喻,来写桂州山水的柔美和秀美,不仅“相宜”,而且独特。

⑶①诗人将荒蛮之地写得美如仙境,意在劝慰友人。②友人到桂州赴任远胜过求仙学道或升官发财,诗人有羡慕之意。 【赏析】

这是公元822年(长庆二年)韩愈为送严谟出任桂管观察使所作的。诗一起便紧扣桂林之得名,以其地多桂树而设想:“苍苍森八桂。”八桂而成林,真是既贴切又新颖。把那个具有异国情调的南方胜地的魅力点染出来。“兹地在湘南”,表面上只是客观叙述地理方位,说桂林在湘水之南。言外之意却是:那个偏远的地方,却多么令人神往,启人遐思!以下分写山川物产之美异。

桂林之奇,首先奇在地貌。由于石灰岩层受到水的溶蚀切割,造成无数的石峰,千姿百态,奇特壮观。漓江之水,则清澈澄明,蜿蜒曲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极为概括地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是千古脍炙人口之佳句。但近人已有不以为然者,如郭沫若《游阳朔舟中偶成》云:“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日人吉川幸次郎《泛舟漓江》云:“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等。其实,桂林之山虽各呈异态,但拔地独立却是其共同特点,用范成大的话来说:“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桂海虞衡志》)而漓江之碧澄蜿蜒,流速缓慢,亦恰如仙子飘飘的罗带。所以这两句是抓住了山水形状之特征的。“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实只是秀丽甲于天下,其雄深则不如川陕之华山、峨嵋。桂林山水是比较女性化的。韩愈用“青罗带”、“碧玉簪”这些女性的服饰或首饰作比喻,可以说妙极,不能说不奇,也不能说“不宜”。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柑”二句则写桂林特殊的物产。唐代以来,翠鸟羽毛是极珍贵的饰品。则其产地也就更有吸引力了。加之能日啖“黄柑”,更叫宦游者“不辞长作岭南人”了,这二句分别以“户”、“家”起,是同义复词拆用,意即户户家家。对于当地人来说是极普通的物产,对于来自京华的人却是感到新异的呢。

以上两联着意写出桂林主要的秀美奇异之处,酝酿够了神往之情。最后归结到送行之意,严大夫此去桂林虽不乘飞鸾,亦“远胜登仙”。这是题中应有之义,难能可贵的是写出了逸致,令人神远。

韩诗一般以雄奇见长,但有两种不同作风。一种以奇崛见称,一种则文从字顺。这首诗属于后一类。写景只从大处落笔,不事雕饰;行文起承转合分明,悉如文句。无论哪种风格,均为韩诗本色。

4.(1)上片写小舟飞快地掠过水面,天水澄澈,水流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游鱼腾跃,点点白鹭栖于沙汀。这是一幅既宁静又充满活力的景象。

(2)承接上文的写景,评论严陵并非真正寄情山水,因而白白终老于如此美好的景色之中:同时自然引出下文的感慨。

(3)以景作结,突出对自然永恒的赞叹,井借此表达对空名如过眼云烟的慨叹,显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赏析】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在杭州任通判的苏轼,巡查富阳、新城,放棹桐庐,过七里濑而作。词中在对大自然美景的赞叹中,寄寓了因缘自适、看透名利、归真返朴的人生态度,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浩叹。

上阕头六句描写清澈宁静的江水之美:一叶小舟,荡着双桨,象惊飞的鸿雁一样,飞快地掠过水面。天空碧蓝,水色清明,山色天光,尽入江水,波平如镜。水中游鱼,清晰可数,不时跃出明镜般的水面;水边沙洲,白鹭点点,悠闲自得。词人用简练的笔墨,动静结合、点面兼顾地描绘出生机盎然的江面风光,体现出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

接下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三句,节奏轻快。沙溪,是白天之溪,清澈而见沙底;霜溪,是清晓之溪,清冷而有霜意;月溪,乃是月下之溪,是明亮的水晶世界。词人用蒙太奇手法,剪接了三个不同时辰的舟行之景。既写出了船之行程,也创造出清寒凄美的意境,由此引出一股人生的况味,为下片抒写人生感慨作了铺垫。

词的下阕,作者首先由写江水之清明转写夹岸的奇山异景──“重重似画,曲曲如屏”:两岸连山,往纵深看则重重叠叠,如画景;从横列看则曲曲折折,如屏风。词写水则特详,写山则至简,章法变化,体现了在江上舟中观察景物近则精细远则粗略的特点。“算当年,虚老严陵。”东汉初年的严子陵,辅佐刘秀打天下以后,隐居不仕,垂钓富春江上。昔人多说严光垂钓实是“钓名”,东坡在此,也笑严光当年白白在此终老,不曾真正领略到山水佳处。“君臣一梦,今古空名”,表达出浮生若梦的感慨:皇帝和隐士,而今也已如梦一般消失,只留下空名而已。那么真正能永恒留传的实体是什么呢?“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只有远山连绵,重峦叠嶂;山间白云,缭绕变形;晓山晨曦,青翠欲滴。意思是说,只有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只有大自然之美才是永恒的。这是苏轼的一贯思想,正如他在《前赤壁赋》中所感叹的:“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无竭„„”

下半阕以山起,以山结,中间插入议论感慨,而以“虚老”粘上文,“但”字转下意,衔接自然。结尾用一“但”字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三个跳跃的短句,又与上半阕“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遥相呼应。前面写水,后面写山,异曲同工,以景结情。人生的感慨,历史的沉思,都融化在一片流动闪烁、如诗如画的水光山色之中,隽永含蓄,韵味无穷。

从这首词可以看出,苏轼因与朝廷掌权者意见不合而贬谪杭州任通判期间,尽管仕途不顺,却仍然生活得轻松闲适。他好佛老而不溺于佛老,看透生活而不厌倦生活,善于将沉重的荣辱得失化为过眼云烟,在大自然的美景中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安慰。词中那生意盎然、活泼清灵的景色中,融注着词人深沉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5.(1)主要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了今日风雪交加,朝京人绝的景象,与昔日元宵节的繁盛景象形成对比。通过临安上元节昔盛今衰的对比,反映物是人非以及政治形势的重大变化。(2)“犹”应理解为“还,仍然”。宋室江山已经灭亡,我们还对着南宋未亡时就有的月亮,这是一件值得自我安慰的事情。这样写看似自我安慰,实际上更加点出了词人和朋友的兴亡之痛。“犹”字含义深远,用得很妙。(3)“悲”来自于昔盛今衰的感慨;来自于宋室灭亡,异族入侵的惨痛;也来自于年华老去,怀念故国的伤怀。【赏析】

小序中的“中斋”,是邓剡的号。邓坚持抗元斗争,1279年崖山兵败,投海未死,被俘,与文天祥一同北遣,至南京放还,终不屈节。邓剡《忆秦娥》惜不传。

这首词从上元节临安道上行人稀少,引发了他的亡国之恨,词情凄苦,表现了一个士大夫对故国的忠贞。上片首先写上元节:“烧灯节,朝京道上风和雪。”“烧灯节”,即上元节,俗称元宵节。南宋都城临安,上元节多繁华热闹,《梦梁录》曾有这样的记载:“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装,竞夸华丽。公子王孙,王陵年少,更以纱笼喝道,将带佳人美女,遍地游赏。人都道玉漏频催,金鸡屡唱,兴尤未已。”这样的通宵欢乐,作者自然是记忆犹新的。这就引起了与当今的对比。如今去京城的路上,是风雪交加,是一片凄寒的景象。“风和雪,江山如旧,朝京人绝。”风雪虽然相同,江山也依然如旧,所不同的是在异民族的统治下,因而带来的变化是“朝京人绝”,这四个字刘辰翁的故国情深,跃然纸上。上片是写景,诗人以上元节惜日的繁华,对比当今的风雪交加,行人稀少,反映了政权的变化。

下片是抒情。“百年短短兴亡别,与君犹对当时月。”百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短暂的,我和你都尝到了兴亡的惨痛。我和你面对的仍是宋室亡国前的月亮,这似乎是可以自我安慰了。“与君”句,看似安慰,实际上更加触动了他的情感:“当时月,照人烛泪,照人梅发。”“梅发”,梅花白色,故即白发。这是说,同样是这个月亮,现照着的是伤心的眼泪,照着的是我们的萧萧白发。

这首词同刘辰翁的其他词一样,感时伤事,辞情凄苦,格调悲郁,是《须溪词》中的名篇。

6.(1)早春季节。词人通过“梅谢”“冻解”“鸿归早”表明是早春季节。(2)“梅谢”“鸿归”为实写,“塞垣冻解”“问讯”“大梁遗老”为虚写。词人身在江南,看到梅花凋谢,万物复苏,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塞垣”也该冰融冻解,抬眼看到南来过冬的鸿雁正及早地北归,想到托鸿雁带讯问候生活在北方的故都父老。这样虚实结合传达出词人对北方人民的思念之情。(3)“归鸿”在传情达意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上片,托鸿传讯,词人托北去的鸿雁带口讯给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遗民,传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下片,词人化身为鸿,以归鸿所见写所见:抗金前线,边声悄然;淮河以北,人烟稀少,一片荒凉;曾经繁华一时的北宋都城汴京,已是冷烟点点,衰草遍地。抒尽词人黍离之悲,家国之情。赏析:

开头以“梅谢了”三字说明季节正当柳垂金丝的早春。春梅谢去,引起作者一系列的联想。他想起这时中原大地宋、金边界地区,该也在冻解冰融、逐渐转暖了吧?宋、金自“绍兴和议”之后,两国边境东以淮水,西以大散关为界,所谓的“塞垣”已不是往昔的北地,所以“鸿归早”也暗示着国境线的南移。另外鸿归本来早于燕归,晁冲之在《汉宫春》一词中写道:“无情燕子怕春寒、轻失花期,准是有、南来归雁,年年长见开时。”鸿雁带着多少人的故国之思,越过那冰雪初溶的 “塞垣”,飞往沦陷已久的中原。

接下去“鸿归早”三句,要借鸿雁带讯问候故都父老。大梁,是战国时魏国首都名,即北宋汴京。范成大曾于孝宗乾道六年为“祈请国信使”去金国索取河南“陵寝”,一路有诗,其中《州桥》诗写他在汴京州桥看到父老们切盼恢复中原的心情,“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而杨万里则用不同的写法道出中原百姓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只能忍泪吞声,“中原父老莫空谈,逢着王人诉不堪。却是归鸿不能语,一年一度到江南。”(《初入淮河四绝句》)好不容易看到宋朝派来的使臣,遗民父老才能倾吐亡国之痛。鸿雁虽然每年都要回到江南,但又无法为他们倾诉苦情。本词作者将希望寄托于鸿雁,想象它能作为来自南方的问候使者,使遗民父老见雁犹如见到江南故人,从而得到

慰安。

下片进一层表达了对故土、故都的深切怀念。南宋偏安江左,浙江西路的镇江一带已经接近前线,北岸的瓜洲渡口是金失南侵的冲要之地。“边声悄”,指这一带平静无战事:宁宗曾于开禧二年(1206)发动北伐,战败求和。而金国也因受到蒙古南侵,国势日益衰微,无力攻宋。这里流露出作者痛感朝廷懦弱腐败,只图屈服苟安,一再失去恢复中原的时机。“淮河”句,是说淮河一带,本来是人烟稠密、运输繁忙之地,自从靖康之乱、金兵南侵,一路烧杀掳掠,“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辛弃疾《永遇乐》),如今淮河已成为宋、金两国的国界,淮河以北就是敌国土地,令人不胜感慨,“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而在这片疮痍满目的土地上,人口稀少,生活艰苦,呈现出残破荒凉的景象,这里就以“炊烟少”三个字以概括之。

末尾两句与上片结句相呼应。前面是说早春北归的鸿雁问候故都遗老,末尾点出故都宫殿(宣和是徽宗年号)那里曾是北宋朝廷所在,当年是何等巍峨宏丽,如今只余下冷烟衰草。遗民凭吊之余,不仅暗伤亡国,“惟有御沟声断,似知人呜咽。”(韩元吉《好事近》)恐怕也在切盼着王师能如鸿归一般,早日北上恢复中原,而这也是作者的心愿。

7.(1)依依,留恋不舍的样子。既有对即将逝去的大好春光的留恋,也有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不舍。

(2)表达对南宋当权者苟求偷安不思振作的不满,抒发自己报国无门之叹和思念家乡之情。(3)暮春时节,苜蓿长得茂盛,侵占了官道;芜菁的黄花开了,飞入麦田渐渐消失不见。紧扣“春残”二字选取暮春季节田间的典型景物,一方面透出恬静和平的意境,另一方面又暗含一种寂寥的情绪。【赏析】

翁宏存诗仅三首,这首《春残》有绝妙佳句,流传于世。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首句点题,不拘一格。一句中,以“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少见的。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增强了语气,加强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对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分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此时又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她不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所以说不敢出翠帏。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刻骨铭心。

以下几联均写其院中所见所感。主要是说她如何触景伤怀,忧思难解,但反复抒写,意多重复,用语平淡。惟独第二联两句,融情入景,写得工丽自然,不失为精彩之笔。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已是春残,落花无数,而无数落花又极易引起人们韶华易逝、青春难再之感。此刻,这位女子,正当芳龄,却独立庭院,青春正在消逝,欢娱难再,她的命运和这春残的落花,一模一样。作者将落花与思妇互相映衬,倍觉凄然。暮暮天气,微雨蒙蒙,给人的感觉本是抑郁沉闷的,何况是心事重重、愁思郁闷的女子呢。偏偏此时,一双不知趣的燕子,在细雨中飞去飞来,显出很自得的样子,这就使她更加难堪了。燕子无知,尚能比翼双飞;人属多情,只能黯然独立,此情此景,不堪忍受。诗人以燕双飞反衬人独立,把女子的内心愁苦之情推到了顶点。花、雨、人、燕,本是纯粹的“景语”,作者通过映衬、反衬,融情入景,把它们连成一幅和谐统一的艺术画面,从而烘托出诗中女子忧思难解的内心世界,使“景语”完全变成了“情语”。这两句写得细腻深刻而含蓄委婉,对偶工丽而无雕琢之嫌,堪称佳句。

上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下一篇:2024年十九大精神学习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