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识的屈原

2025-0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认识的屈原(共15篇)

我认识的屈原 篇1

——《屈原研究》课后感

本学期,我选修了屈原研究这一课程。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各种关于屈原的知识,还有关于那个年代的故事,可谓受益匪浅。

屈原是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原姓芈(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第一位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

我认识的屈原诞生于秭归三闾乡乐平里(今湖北省)。出生于楚国贵族,和楚王一样,姓芈(mǐ)。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被封在屈地,屈原的后代就以地名屈为氏,即芈姓屈氏,有别于国君一族芈姓熊氏。该姓出自于黄帝颛顼系统的祝融氏。芈姓族群从商代迁徙至南方楚地,当传到熊绎时,因功受周封于楚,遂居丹阳(也就是现在湖北省秭归县境内)。这就是屈原的故乡。春秋初期,约公元前7世纪,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叫做屈瑕,他的后代就以屈为氏了。楚王的本家中,和屈氏家族类似的,还有春秋时代的若敖氏和薳氏;战国时代的昭氏和景氏,昭、屈、景是楚国王族的三大姓,屈氏能够从春秋前期一直延续到战国后期,一直处于楚国的高层,这个家族可谓经久不衰。屈原曾任三闾大夫,据说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

屈原是楚王的本家,也算是王孙贵族。作为当时的“公族”,我知道他和楚国的关系不同一般。屈氏子孙如屈重、屈完、屈到、屈建等,在楚国都曾担任过要职。屈原的父亲叫伯庸。到了屈原这一代,屈氏当大官的人不多,只有屈原和后来被秦国俘虏的大将屈丐。屈原楚辞《九章·惜诵》有云:“忽忘身之贱贫”。很有可能的是当时屈氏家族这个贵族家庭已经衰落了。

我也听说他自幼勤奋好学,胸怀大志。早年深受楚怀王信任,曾任职过左徒和三闾大夫。他还常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主张章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日渐增强。但是,由于他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订法规的时候不愿意听从上官大夫的话,与之同流合污。再加上楚怀王的令尹子兰、上官大夫靳尚和他的宠妃郑袖等人都受了秦国使者张仪的贿赂,不但阻止怀王接受屈原的意见,并且使怀王疏远了屈原。

后来,屈原极力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但是楚王不仅没有采取屈原的意见,使得楚国彻底投入了秦国的怀抱,还把屈原逐出了郢都,让他开始了流放生涯。屈原被放逐后,楚怀王在其幼子子兰等人的极力怂恿下被秦国诱去,囚死于秦国。等到楚襄王即位后,屈原的情况也没有得到改善,他继续受着迫害,并被放逐到了江南。

到公元前278年的时候,秦国大将白起带兵南下,攻破了楚国国都,楚国灭亡。屈原的政治理想破灭,他对前途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绝望。虽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得以死明志。于是,在同年五月他怀恨投汨罗江自杀。现在我国把农历五月五日定为端午节,并通过划龙舟,吃粽子的形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在流放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后,有一次和渔夫的对话,在这次对话中,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屈原却表示他宁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尘埃的高洁之志。在渔父的眼中,处世不必过于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来为官;世道浑浊,可以与世沉浮。对于屈原的“深思高举”,最后落得个被放逐的结果,则是大可不必的。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文人为了烘托屈原的高大形象而杜撰的,但是,从屈原和渔父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两种处世哲学。一种是“明哲保身”,一种是“宁为玉碎,不畏瓦全”。试想,若是屈原采取了渔夫的意见,他可能就不会落得个投江自尽的结果,但是,如果真是那样,那么屈原还会像如今一般妇孺皆知吗?虽然屈原的名气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于各个朝代的统治者、文人墨客的宣传,历史上也不乏他这样的爱国诗人,但是,他的爱国情怀仍然值得我们敬佩。

屈原作为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和伟大的政治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他的代表诗作有《离骚》、《九章》、《九歌》和《天问》,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的一笔。因为深受南方巫神神话的影响,他的诗歌也充满了神奇色彩,极富有浪漫主义情调。

尽管有些野史说屈原的死并不是自尽,而是为了救楚襄王,和楚襄王互换了衣服,在敌人的逼迫下才投了江。也有的野史说屈原的流放是因为他和楚王的爱妃郑袖有染,才受到楚王的处置......然而,不管事实如何,屈原这个爱国主义诗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了每个中国人的心中。他已经成为了爱国的代名词,代表着一种精神文化。我认识的屈原就是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值得我们尊敬,更值得我们好好去学习!

我认识的屈原 篇2

北京不但是我国的首都,也是一座美丽的城市。它有历史悠久的万里长城,也有林立的现代化建筑物。

北京集古今风貌于一身,因此吸引了不少国内外游客来旅游。在北京城中,天安门广场是这里的象征。我国的国旗每天日出时都会于天安门广场徐徐升起,与宏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互相呼应。天安门广场西边的人民大会堂是我国举行重要会议的地方,许多重大的会议都在这里召开。

2008年,于北京举行的奥运会是国家的一大盛事。在主场馆——国家体育馆 (俗称“鸟巢”) 里曾举行各项重要的比赛。我和妈妈更曾在国家游泳中心 (俗称“水立方”) 观看了精彩的游泳比赛。我们还从北京带了很多纪念品回港呢!

此外,北京有很多地道的小吃:冰糖葫芦、酸奶、烤羊肉串等各式各样的美食。有的香甜,有的甘酸,有的鲜嫩,每次想起都会让我垂涎三尺。北京,是一个古老而现代的名字。

我心中的屈原作文 篇3

滚滚的江水边,一袭白衣早已伫立良久。

他举目望去,风景真是一如既往的美好,烟雨朦朦的楚地犹如半遮半掩的少女那样迷人。

他与那位陌生的渔翁打招呼,竟然是毫无目的的动作,这不觉又让他品味到生活的滋味。真想留下来,他心想。

可是他转念又忆起了那悲痛的过往。看来这楚地也不可再有那般的美貌了,一声重重的叹息又被压在了心口。

只是这叹息又逐渐化为一种愤怒。为什么?为什么君主错庸无道?为什么奸臣如日中天?为什么百姓沉默愚味?难道世人都醉,独我一人清醒?

他想大声呼喊,却又没有理由,只能挤出一丝苦笑。渔翁的号子又在耳畔响起,这难道是这块土地最后的哀号吗?

郢,被攻破了。

终于到了吗?他不禁滚下两行热泪。我的国家,我的百姓,此刻正在遭受着蹂躏,而我却只能无可奈何地见证这一切。

天亡我大楚矣。

他抱起早已准备的大石,颤巍巍地走近湍急的`河水,纵身一跃。这位楚国的儿子,最终还是与他一生的信仰淹没在无尽的汩罗江。

这一跃,凝聚着太多的悲悯与无奈,它向后人展示了正义被吞没的悲剧。这一跃,凝聚着太多的赤诚与热爱,它让我们看到了中华的魂。

关于我心中的屈原作文600字 篇4

时光之们似乎向我敞开,当我环顾四周,是庄严肃穆的楚国大殿屈原身着白衣,向楚王进谏:“臣以为联齐抗秦可以抑制秦国,对我楚国极为有利。切不可绝齐亲秦,这是养虎为患啊。”我静静的观看这一幕,期待楚王能够信任屈原,怎知楚王摇了摇头,在张仪递上的诏书上盖下了印章。我听到了屈原沉重的叹息,这一叹,让远方的汨罗江掀起了一阵波浪。当楚国最终在政治外交上都吃了亏,我看到了楚怀王在秦国牢狱中悔恨的眼神,我看到,我心中屈原的远见——“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一阵耀眼的白光,我看到了屈原正起草宪令,字字认真,横平竖直,犹如他那刚正不阿的品质。我还看到上官大夫,那有如恶狼般凶狠的目光,他一下子冲到屈原面前,将宪令夺取,屈原不肯。看得到他那原本的良心已开始被嫉妒这条毒蛇侵蚀。他在怀王面前:“臣听屈原说这起草宪令的工作除了他,谁也做不了,这不是贬低圣上吗?”怀王竟愚蠢地相信了,一怒之下竟疏远了屈原。我听到了上官大夫的奸笑,看到了屈原悲凉的身影,这奸笑让原本澄清的汨罗江水瞬时浑浊不堪。屈原宁死也不与上官大夫同流合污,我看到了我心中屈原的正直,“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在一阵阵水声的伴随下,我睁开双眼,在汨罗江畔的不远处,在一块磐石旁,屈原遥望楚国城门,此时已被秦军攻破,破败不堪的楚旗,仿佛一块破布般被丢到城门之下,被遗忘在墙角。被流放,被冷落了多年的屈原此时心中悲痛难忍,纵然有一身正气仍不能拯救落败的国家,屈原纵身一跳,只剩下依旧汹涌的汨罗江。我看到了我心中屈原的忠贞。“伏清白以死者兮,固前圣之所厚。”

抚摸着手中那带有历史沧桑与沉重感的《离骚》,我依然坐在自己的小屋里,可我分明看见我心中屈原的远见、正直与忠贞。是的,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屈原,我心中的屈原,你将与汨罗江水一样,永垂不朽。

屈原我想对你说作文 篇5

屈原,我想对你说,你是楚国的脊梁,作为楚国的三闾大夫和外交官,你一直把楚国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考虑个人的私利。当年,张仪来到楚国,面见楚怀王,并告诉他,如果他愿意与齐国废弃友好条约,和秦国交好,秦王就将会无偿地把秦国的六百里土地给楚国。楚王一听,竟然马上就动了心。可屈原你呢,猜中了秦国的计策,劝说楚怀王,但楚怀王却不听,一意孤行,和齐国断交。导致楚怀王上当受骗,一下子就气死在异地他乡。屈原,我深为你具有远见卓识而钦佩,也为你的正确建议不被采纳而愤恨……

屈原,我想对你说,尽管世人独醉,唯你独醒,世人浊浊,唯你独清。尽管你被流放到汨罗江,可你仍旧日日夜夜心系着故国。只有你意识到楚国将有一场大灾难,人民将遭一场战争的涂炭。每天,你都会来到汨罗江畔,望着北边国都的方向,涕泪横流……屈原,你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不知感动了多少中华儿女,自你之后,杜甫、岳飞、文天祥、史可法、孙中山……都以忧国为己任。直到今天,你的爱国情怀和精神都一直被我们铭记在心……

屈原,我想对你说,你是多么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你的《离骚》、《天问》和《九章》等诗篇一直是中国历史上最美的篇章,你的诗歌中“香草美人”,一直流传千古。你的浪漫情怀感染了一大批的诗人,陶渊明、李白、苏轼……都沿着你的诗歌之路,走向辉煌的顶峰。屈原,我想对你说,是你打造了我们诗歌国度的高峰,让我们在今天还能品尝诗歌的芬芳。

我认识的屈原 篇6

一、找准起点,实现经验与知识的有效对接

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与原有的整数学习经验完全相悖, 这样给分数的认识带来些许障碍,但在生活中有分东西的经验,对平均分已有一定的认识。“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 “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让学生体会 “平分”是认识分数的前提是极有必要的,所以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分一分苹果、矿泉水、蛋糕等等,进一步体会“平均分”。并在把一个物体平均分的操作过程中通过指名说、同桌说、小组说等形式正确表述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几分之一”的说法,强调得到分数的过程中应表现出 “等分的活动” “分成几份” 和 “这样的一份” 三个要素,时时提醒学生是否是平均分了,并逐步规范学生对 “几分之一”含义的准确表述,加深了对 “平

分”概念的认识,体会到 “平分”是认识分数的前提。

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 “一半”也并不陌生,所以将教学的起点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也是课标精神之一。故教师设计前置性作业为: ( 1) 找一找物体的一半; ( 2) 把练习纸平均分一分、折一折。找生活中物体的一半,目的是丰富学生对一半的认识,不管什么物体只要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物体的一半。而物体的一半不能用以前学习的数来表示了,那么就需要产生一种新数,让学生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而让学生把练习纸平均分一分、折一折,是基于学生在生活中有把一张纸平均分的经验, 为课堂上学生表示分数做好铺垫。

二、抓住本质,凸显概念的认知与内化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几分之一,难点是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其关键是认识二分之一,而认识二分之一的基础是物体的 “一半”,学生只要明白了物体的一半的意思,1 /2的教学便水到渠成。 因此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层次:

第一层次: 充分感知物体的一半,。

教学时通过同桌分学具,唤起学生对平均分的记忆,认识到圆的一半就是把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任意一份都是圆的一半。然后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找到的物体的一半,一是丰富学生对一半的认识,二是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感知物体的一半的本质,即不管什么物体只要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物体的一半。

第二层次: 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充分认识物体的一半后,教师抛出问题: “物体的一半还能用以前学习的像1、2、3、4等等这样的数表示吗?”学生不难想到每一份不够一个了,就不能用以前学习的数来表示,这时需要一种新的数,体会分数产生的必要性。

第三层次: 层层递进,促进对分数本质的内化

由于学生在家找了物体的一半,如苹果的一半、月饼的一半、 一板药片的一半等等,这种离散量情况下的二分之一的认识,与 “分蛋糕”和 “分苹果”、“分一板药片”进行比较,去伪存真,把 “二分之一”的概念统一到 “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整体的二分之一”。

再认识四分之一时,借助折一折、涂一涂正方形、圆形、长方形四分之一等动手实践活动,思考“为什么折法不同,得到的每份都是它的几分之一呢?”,从直观到抽象,再次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三、创造机会,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创新意识作为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一是让学生创造 “一半”的表示方法,学生呈现出了图形、符号等多种表示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二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二分之一、四分之一后,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折一折、涂一涂表示自己喜欢的分数,再次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生表示出的分数是多样的,学生初步理解分数的含义。通过展示学生表示的分数使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在层层递进的活动中,

学生观察、对比、思考、发现,掌握了分数的本质内涵。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过: “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因此,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知识。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初步认识分数”“发展数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能读、写分数”“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同分母分数(分母小于10)的加减运算”。所以我想通过深入的研究,让学生能追根溯源,发现为什么要用到分数,用心体会分数的重要性,以达到学生快乐自主探究的效果。

关键词:找准起点,抓住本质,创造机会

参考文献

屈原我想对你说作文400字 篇7

您因为一个上官大夫的污,楚怀王与您之间产生了一道隔阂,这使您很痛心地写下了《离骚》。想来您太过于执拗了。您何必为了一个楚怀王放弃了一个国家呢?倘若您不想与别人同流合污,还是有几个方案供您选择:

一、弃官从文。您写下的《离骚》、《天问》、《怀沙》……哪个文人墨客不拍手称好。以您的威望,如果办个文学补习班,那岂不乐益多多。这样还可以唤醒那些沉睡的人们,唤醒那些被世俗所迷惑的朝廷官员。那么历史将会被改写。

二、半官半隐。若您真不想做官,不妨在朝廷挂个公职头衔,领着俸禄,然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再与自己心仪的姑娘结婚生子,子孙满堂,过幸福快乐的日子,不参与政治上的纷争。

三、如果您矢志不移,决意做官,那必须得有所禁忌。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执拗时就不要太过死心塌地,当变则变。

但是,汨罗江畔,走来了一位行吟者,他奇才旷世,形容憔悴。之前,江边的渔父还劝他说:“看开点吧,谁让这世上的人都醉了呢?”只听他长叹一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其实,他明白,自己虽人在江边,而心却永远在楚国,选择了离开,但不身心放弃——您只是容不得浊流和污垢,才只好远离市朝;而毕生的志向,又怎能在市朝中实现。在这样的矛盾中,您又一次选择,选择了怀沙赴水,一别红尘。然而,我想问您:高尚者的选择,真的只求无私吗?

我认识的欧洲作文 篇8

欧洲是欧罗巴洲的简称,“欧罗巴”一词据说最初来自腓尼基语的“伊利布”一字,意思是“日落的地方”或“西方的土地”。 西临大西洋 北靠北冰洋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大陆相望 ,东与亚洲大陆连成一块。 欧洲面积为1016万平方公里,共45个国家和地区。

整个欧洲地势的平均高度为340米,地形以平原为主,南部耸立着一系列山脉,总称阿尔卑斯山系,其中勃朗峰海拔4807米,勃朗峰属法国境内,成为西欧第一高峰。欧洲的河网稠密,水量丰沛。最长的`河流是伏尔加河,长3690公里,第二大河是多瑙河,全长2850公里,是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

欧洲是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没有热带气候的一洲,同时寒带气候所占的面积也不大,所以气候温和,降水分布较均。大部分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语言: 主要语言有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等 人口: 7.28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2.5%,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

欧洲居民中的99%属欧罗巴人种(白种人),是种族构成比较单一的洲。 宗教: 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东正教,另有少数信伊斯兰教。 欧洲的体育水平很高,足球中的德国,西班牙,荷兰, 法国,意大利,英格兰,葡萄牙,克罗地亚,篮球中的德国,法国,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立陶宛等,都是世界强队. 欧元是欧洲联盟国家单一货币的名称,从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过渡期,由1月1日开始,欧洲联盟十二国(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沿用单一货币欧元,欧元纸币分5、10、20、50、100、200及500币值。它们正面均印有象征开明合作的窗户与大门,另十二星则代表在十二国通行,北面印有桥梁意即欧洲跟世界会保持沟通和互相支持。硬币分1、2、5、10、20、50欧仙与1欧元、两欧元八种。1欧元等于100欧仙。在欧洲国家消费,一般需要兑换成欧元,在有些大商场内亦可直接使用美元,但找回的零钱可能是欧元。

申根协议最早于1985年由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和德国签署了旨在统一欧共体各国安全和难民政策的协议,后来又有多国分批加入。协议其中第四条内容是:申根协议的签署相互承认各国给予非欧共体成员国公民的签证。这一条大大方便了非欧盟国家的公民的欧洲之旅。先后加入申根协定的国家为:荷兰、德国、比利时、卢森堡、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希腊、挪威、瑞典、芬兰和丹麦。12月5日,捷克、爱沙尼亚、匈牙利、拉脱维亚、立陶宛、马耳他、波兰、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塞浦路斯这10个欧盟成员国也正式加入申根协定。

我认识的屈原 篇9

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包括“学生字词句篇的积累, 语感, 思维品质, 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 文化品位, 审美情趣, 知识视野, 情感态度, 思想观念等内容”。即学生通过九年的语文学习, 要在这些方面得到全面提高。通常语文教师也把这些内容具体纳入自己的教学目标, 并想通过课堂教学努力实现这一目标, 但实际效果不尽人意, 大多数学生只积累了字词句的知识, 也能进行简单地阅读与写作, 但这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相差甚远。

是什么原因制约着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呢?其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对课外阅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笔者认为课外阅读不仅是学生语文知识获得的途径, 也是学生性格形成影响因素。众所周知, 语文知识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活动, 二是课本和课外书籍。对学生来说, 课外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 课本内容篇目也受局限, 这样, 课外阅读成了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课外书籍, 不但可以开阔眼界, 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 获得语感, 而且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对事物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和思想意识, 从而达到了全面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更为日后形成自己的性格奠定了基础。正如英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培根所说“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 读书学习就好比修剪移栽”, “知识能够塑造人的性格”。

《新课标》虽然规定了学生阅读的具体内容, 有些老师也布置了课外阅读, 但由于学生对课外阅读重视不够, 致使这项作业名存实亡。所以教师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启发引导学生, 让学生真正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那么, 如何帮助学生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呢?

1 利用语文课名家名篇介绍的机会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选入中学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是名家名篇, 因此教师介绍文章作者时有意识的突出作者的地位、成就、人格魅力、写作背景等内容, 引导学生明确他们成功背后的原因, 那就是他们知识都很渊博, 而这渊博的知识来源于他们读了比常人多数十倍甚至上千倍的书, 以此鼓励学生要向名家学习, 多看书、看好书、重积累。

2 利用作文评讲课体现课外阅读的功效

据调查, 在日常教学中同学特别喜欢上作文评讲课, 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育。比如:我发现一个同学在作文中擅长运用成语, 因此在一次作文评讲课上, 我问这个同学, 你脑中哪来那么多的成语?这个同学回答说这些成语跟我已经是老朋友了, 因为在课外书中我不止一次的跟它们打过交道。于是我就语重心长地对同学们说你们要想学好语文, 非读课外书不可。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 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

课外阅读很重要, 但要真正从中获取知识, 提高语文素养, 就需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外阅读的误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外阅。

3.1 别把课外阅读不当作业

课外阅读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主要途径。但有些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恰恰对此缺乏正确的认识, 把学习语文理解为学习课文, 把语文作业认为是老师布置的作文及练习, 没有把课外阅读当成作业。据调查, 学生把字词作文当成作业的人数远远超过把课外阅读当成作业的人数, 即便是经常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也认为课外阅读是个人的兴趣爱好, 是不在语文作业范畴之内的。因此, 对于课外阅读, 首先要摆正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课外阅读不仅是一项必要的作业, 而且是学习语文最为重要的途径。

3.2 别带着浮躁心理进行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历程, 调动学生情感和思维能力才能完成, 这就要求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静下心来。然而, 浮躁情绪像病毒一样蔓延。比如, 学校对教师的业绩考核, 使不少教师的教学行为变为功利行为, 很多语文教师为了教学成绩, 也只好让学生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费在与课文有关的练习, 搞题海战术上, 学生平日里忙于写作业, 没有时间读书, 即使有时间读书, 其心情也是浮躁的厉害, 语文素养的提高要靠长期语言的积累、感悟, 是长期过程, 在短期内, 是无法看到效果的, 这与想快速提高成绩的学生来说, 好像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所以常常看到学生难以心静如水的进行阅读、品研。因此, 教师要求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要克服矛盾, 摆正心态, 否则欲速则不达也。

3.3 别把观看影视剧当成课外阅读

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 影视类作品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低估。现如今, 很多中外名著都进入了视频, 吸引了不少学生的眼球。对于这一现象有些人认为这恰好满足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需求, 读书还不如看电视。那么学生是不是真的可以不读原著, 把影视作品当成是课外阅读的替代品呢?不尽然。

首先, 影视类作品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它不可能尽善尽美的表现原著的许多特点。比如:原著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四字句被堪称为一绝, 学生在阅读《三国演义》时, 最大的收获就在于感受语言美, 如成语似的四字句, 若被学生活用到作文中, 将成为学生作文的一大亮点。但影视中这一特点较为逊色。

其次, 影视类作品它不同于原著。原著就是通过语言这一工具完成与读者交流的。学生阅读原著的过程就是品味原著语言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学生进行语言积累、感悟, 提高思维品质, 形成思想观念等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而影视作品只注重情节的曲折以及画面的美术效果, 学生在看影视剧时, 把精力集中到欣赏画面上, 结果看电视剧, 就是看热闹, 娱乐而已。热闹一过, 娱乐一完, 没留下什么印象。难怪有人说看过电视剧的同学不一定读得懂原著, 能读点原著的同学一定能看懂电视剧。

总之, 课外阅读是全面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基础, 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关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 不仅要自身上高度重视课外阅读, 还要不断的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教给学生正确的课外阅读方法, 让学生养成正确的课外阅读习惯, 并持之以恒。唯此, 课外阅读才会彰显英雄本色, 语文素养才会快速提升, 语文教学的教育理念才会贯彻落实, 中国的优良传统文化才会被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新课标.

[2]中学语文教材.

[3]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

[4]三国演义.

我对大学的认识 篇10

在这丹桂飘香,丰收的金秋九月,我们来到了学院,这所有三十多年办学历史的高校。大家通过十几年的努力才来到这里上学。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是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来到大学的,也相信各位准备过一个充实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在此,我把我对大学生活的一些想法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上大学最主要的就是学习了,我觉得在大学学习,学的是专业技能,而不是专

业课成绩,是将来谋生的资本,是供大家将来吃饭的家伙,是大家在大学通过

学习、社交、组织等等得到的一些生活的经验,而不是一纸成绩单。

二、对于当学生干部,我认为它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为同学服务,在为同学服

务的同时自己也在享受快乐,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学生干部

是综合素质的提升,名气只是一时的光环,自身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提升才是最最关键的,包括:组织策划领导能力、社交能力、商务谈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特别是公共场所即兴演讲能力、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市场

营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

所谓的名声、荣耀等等都是过眼云烟。

三、在大学我觉得大家应该广交朋友,学生时代的友谊是最纯真的,并且大学积累的是优质的人脉,是在大学积累的将来事业上的合作伙伴或并肩作战的战友。

希望大家能好好珍惜。

我们大学的生活应该过的丰富多彩。我建议大家:(1)一定要有一个或二个爱

好,例如:运动,文学,旅游...那可以帮大家打发剩余的时间,也丰富自己的生活。

(2)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某些素质,那关系到你将来的就业.例如:电脑,外语,口

才,领导能力.同时,别忘记自己的专业课,这是大家以后生活的支柱。(3)请大

家不要把太多的时间用于上网。(4)多参加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生活,同时

与大家多多接触。

我相信我们大家会过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一个德才兼备,适应社会的优秀大学生。

我认识你的诗歌 篇11

摇摆,似笑非笑也好像在舞蹈

或许你的声音被春天的风过滤过

我依然能辨别出,你没有开花的.欲望

你的果就就在你还颤抖的心上

变幻的手舞出青春的弧线

在渴望的线索飘在云端之际

轻柔的和声似仙乐,荡漾出彩虹

许多人从桥上与你会和,也有人

从此失去了联系,他会在某条河上

绽放花蕊,然后凋零随时间漂流

我认识你已经好久,你的心事

是一朵奇葩,以总是迟到的脚步

然后笑着诉说着毫无歉意的理由

你总是举着坚强的旗帜,却从不冲锋

等待是你唯一的武器,然而

赤手空拳成为骄傲的理由

你吹着牛角尖,在网络里横行

或在宗教和学说中反对自己,也隐藏

现实中的挫折和痛苦,满不在乎

握着的拳放开来,伸手在梦里

试析屈原对鲁迅的积极影响 篇12

一、鲁迅继承了屈原的爱国主义思想

屈原和鲁迅, 一个是“眷怀宗国, 终又宁魏而不忍去也”[1], 一个是“眷念旧乡夕仍不能绝裾径去”, 爱国的忠贞程度是完全一致的。

屈原生活在战国时期, 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集团的残余势力, 在各宗国内部和宗国之间进行着内外交错的复杂斗争。楚国虽是个大国, 但保守势力张大, 改革远远落后于秦国。怀王时“大蔬父兄好伤贤以为资, 厚赋敛诸百姓”, 顷襄王时也还是“幻睁其国大, 不恤其政”“群臣之间, 相妒以功, 谄谀用事”弄得“良臣疏斥, 百姓心离”, 在这般情况下, 屈原要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谈何容易!屈原曾受到过怀王的信任, 入则与工图议国事, 发布诏令;出则接待宾客, 应对诸候。然而却遭怀王宠姬郑袖、上官大夫靳尚以及令尹子椒场公子子兰等贵族特权分子的诬陷、迫害, 一次被放, 二次被逐, 行呤泽畔, 奔走山林, 前后达三十年之久。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人民, 愈加体验到了腐败黑暗的楚国政治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苦难, 然而像楚怀王那样的统治者哪里会理解他爱国的一片忠心呢?

鲁迅和屈原的爱国思想存有根本差异。屈原的爱国始终是与忠君联系在一起的。在其观念中, 楚王就是楚国的代表, 只要楚王“及前王之踵武”, 就可以把国家引向强盛[2]。鲁迅则完全不同, 他要求的不是改良, 而是彻底的革命。他在《自题小像》描绘[3]的“风雨如磐暗故园”的情景, 就是当时中国黑暗而又陷于危机的真实写照。然而再贫穷、再落后、再受屈辱, 祖国毕竟是养育了自己的, 所以他无意避开爱神向他射来的箭, 却发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坚强誓言。在这个时候, 鲁迅想到了屈原, 想到了他在《离骚》中表达的极为强烈的爱国思想, 想到爱国者不被理解的悲哀, 是很自然的, 在自己的诗中引用屈原的诗句也顺理成章的。他明确地宣告“我们从古以来夕就有埋头苦干的人, 有拼命覆干的人, 有为民请命的人, 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要论中国人……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以为据的, 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所以同是表达爱国思想的一个“荃”字, 在屈原那里指的是国君, 在鲁迅那里指的却是人民。

屈原的爱国思想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楚国人民和山川的系念, 这一点也是很能够引起鲁迅的共鸣的。屈原爱国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反遭迫害, 在绝望的心情下曾去请神巫灵氛占卦。灵氛劝他“何所独无芳草兮, 尔何怀乎故宇?”意思是说, 何必留恋故国, 不如到远方去寻求知己。这种情绪在战国时期人们是习以为常的, 文人学士为了寻求个人的出路, 都以“朝秦暮楚”为常事。然而屈原没有那样做, 正像他在青年时代写的《橘颂》中表达的那样“深固难徒, 更一志兮”。而屈原看到楚国乡土和人民的时候, 却“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

鲁迅对屈原这种“受命不迁铮, 一心报效宗国”[4]的思想十分敬佩.。其实鲁迅也曾有过屈原那样的遭遇, 一生坎坷, 数次逃难, 许多国内外的朋友都劝他到国外去, 一九三一年鲁迅也曾表示过“生丁此时此地, 真如处荆藕中, 国人竟有贩人命以自肥者尤可愤叹。时亦有意, 去此危邦, 而眷念旧乡夕仍不能绝裾径去, 野人怀土, 小草恋山, 亦可哀也……倘举朝文武, 仍不相容, 会当相偕以泛海, 或相率而授命耳。”看来鲁迅也曾有过“去此危邦”“郎相偕泛海”的想法。后来尽管环境更加残酷, 鲁迅却坚定地表示要坚守自己的战斗岗位, 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这在他一九三二年二月三日作的《偶成》诗中有明白的表露:“文章如土欲何之, 翘首东云惹梦思。所恨芳林寥落甚, 春兰秋菊不同时。”中国的现实确实黑暗、众多的日本朋友也确实令人怀念, 但是日本也不再是我向往的地方, 我不能离开自己的国家。“春兰秋菊不同时”是从屈原《九歌·礼魂》中“春兰兮秋菊, 长无绝兮终古”转换来的, 鲁迅与屈原的用意并不相同, 但鲁迅在写这首表达爱国情感的诗的时候, 又想到了屈原是可以肯定的。

二、鲁迅继承了屈原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勇于牺牲的探求精神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 屈原“被谗放逐, 乃作《离骚》。逸响伟辞, 卓绝一世”。屈原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理想、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与追求。他把美女作为理想的化身, 以“求女”作为寻找理想的象征, “哀其无女”则表现他追求理想中受到挫折而出现的巨大失望。鲁迅对此十分同情也十分倾心, 特别是“五四”时期, 在充满理想的憧憬而又苦于找不到出路, 看不到战友的情况下, 鲁迅表示爱诵读的骚句是“朝吾将济于白水兮”到“衷高丘无女”, 其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尽管屈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屡遭打击陷害, 然而他依然是反复探求真理, 宁死不屈地进行斗争。“朝发轫于苍梧兮, 夕余至平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 日忽忽其将。吾令羲和弭节兮, 望崦嵫而匆迫: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八句诗集中反映了屈原的自强不息, 抓紧时间, 上天入地, 进行探索的精神。鲁迅在“五四”新文化阵营分化以后, 也曾经历了类似屈原的那种寂寞、苦闷、彷徨的心情, 他继《呐喊》之后将自己的小说集取名为《仿徨》, 并引上面八旬骚诗作为题辞, 印在扉页上, 表现的也是这种顽强的探求精神。

鲁迅毕生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像毛泽东同志评价的那样, “他一点也不畏惧敌人的威胁、利诱与残害, 他一点也不避锋芒, 把钢刀一样的笔刺向他所憎恨的一切。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迹中坚韧的反抗着, 呼啸着前进。鲁迅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的宝贵风格的形成”, 明显地有着屈原对他的影响。在《汉文学史纲要》中, 鲁迅除了给予屈原高度评价, 也曾谈到“玉、唐勒、景差之徒矽”, 说他们茁虽学屈原之文辞, 终莫敢直谏, 盖掇其哀愁, 猎其华艳。

三、鲁迅继承了屈原敢于怀疑旧传统, 敢于揭露黑暗现实的无畏精神

屈原所处的战国时期, 黑暗势力表现得异常顽固和疯狂, 屈原全然不顾这些, 以诗歌为武器, 站在新兴阶级一边, 无情揭露了奴隶主贵族阶级的反动与腐朽。他在《离骚》[5]中大声疾呼“夫惟党人之偷乐兮, 路幽昧以险隘;岂余身之惮殃兮, 恐皇舆之败绩”, 指出楚国统治者走的是一条黑暗与危险的道路, 国家正面临着翻车、覆亡的危险。在《九章·怀沙》中揭露楚国统治者倒行逆施, 必然使黑白颠倒, 是非不明, “变白以为黑兮, 倒上以为下;凤凰在奴兮, 鸡鹜翔舞。”

为了实现爱国理想, 挽救危难中的祖国, 就极需要倡导屈原的这种敢于揭露浑浊与黑暗的精神。鲁迅对屈原最为称赞的是“怀疑自遂古之初, 直至百物之琐末, 放言无惮, 为前人所不敢言”。这种怀疑精神在我国现代思想史上第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中, 是必须大力提倡的。鲁迅清醒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所以对屈原的《天问》评价极高。《天问》不仅大胆地否定了唯心主义的天命、神道, 也大胆地否定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遣神运动。这种疑古反经的精神, 对于鲁迅所处的时代同样十分需要。鲁迅对于旧传统表示了极大的蔑视, 大声疾呼“世上如果还有真要活下去的人们, 就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 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 不能不说是与他对于屈原怀疑精神的钦佩和倾心有很大关系的。不过屈原也只是敢发疑问而已, 而鲁迅则是公开地号召人们起来反抗, 砸烂旧世界。鲁迅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 揭露和打击形形色色的鬼蜮。鲁迅最反对“蹒和骗”, 主张“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鲁迅晚年写作的旧体诗, 有许多直接借用屈原诗歌中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来揭露现实。这说明他们的善恶观念有着很大的一致性。例如一九三四年写的《秋夜有感》中有“望帝终教芳草变”的诗句, 这是借用了《离骚》中的“兰芷而不芳兮, 荃蕙化而为茅”的象征意义。屈原原来是暗指他所培养的人才变质了, 鲁迅略加发展变化, 用它来隐喻当时的一些文人, 在白色恐怖下经不起考验, 变节投降了。又如同年写的《报载患脑炎戏作》中“横眉岂奇蛾眉冶, 不料仍违众女心”二句, 是借用了《离骚》“众女嫉余之峨眉兮, 谣诼谓余以善淫”的比喻手法。屈原原来的意思是许多女子嫉妒美人的蛾眉娇艳, 担心美人独得国君的宠爱, 于是造谣说美人素心淫荡。借此隐喻奸佞小人出于嫉妒他的品质、才能, 在国君面前造谣诋毁他。鲁迅以屈原诗为典, 诙谐地揭露上海反动文人的无端造谣说:“我对待你们的主子从来都是横眉冷对的, 不像你们那样有一双媚人的细眉, 哪里会夺取主子对你们的宠爱呢?不料还是触犯了你们, 还来造谣攻击我。”鲁迅在作品中大量引用屈原的诗句, 借以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揭露敌人的罪恶, 这也足以说明他们在思想上有一致性。

当然, 即使是在爱国主义、牺牲精神、揭露黑暗追求光明这几点上, 鲁迅也只是继承和发扬了屈原的思想, 但绝不是毫无批判地全盘接受。在《摩罗诗力说》中, 鲁迅就指出了屈原的作品“多芳菲凄恻之音, 而反抗挑战, 则终其篇未能见感动后世, 为力非强”, 鲁迅是继承和借鉴了屈原思想和作品中最宝贵的部分, 并且使其发扬光大, 使自己成为“空前的民族英雄臼”, 被誉为“民族魂臼”。

摘要:本文阐述了屈原的爱国思想及自强不息、百折不饶、探求真理的精神以及敢于怀疑旧传统和揭露黑暗现实的无畏精神, 历史地分析了屈原的品质特质对鲁迅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屈原,鲁迅,个人品质,影响

参考文献

[1]鲁涛.永远的屈原——屈原与屈子祠简介[J].云梦学刊, 2009, 30 (1) :159.

[2]张永祥, 张秀芬.楚山楚水不胜哀——试论屈原其人其诗的悲剧性[J].前沿, 2009 (2) :173175.

[3]黄健.走进鲁迅的世界——读《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J].鲁迅研究月刊, 1993 (2) .

[4]金荣权.论两千余年来屈原形象的历史演变——兼及屈原精神与文化内涵[J].江汉论坛, 2000 (7) .

谈谈我对党的认识 篇13

作为一名申请入党的积极分子,作为一个对党始终不渝的追随者,我对自己对党的认识进行了我重新的思考,先向党组织汇报如下: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这句话是我们在日常工作中经常能听到、看到和说到的一句话。但重要的是我们要从思想深处理解她的内涵,感受到她的真谛,实践她宗旨,而不是把她当作一句官话,套话来看待。我理解,这句话不但是我们党长期实践的历史总结,是客观实现的高度概括和反映,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对党的人热爱和崇敬之情的表达,同时还是我们党自身的努力方向与公开宣言。中国共产党自所以伟大、光荣、正确,根本原因有三条:一是中国共产党从建立的那一天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指南,并且不断根据中国的实际,不断加以充实和发展,随之有确立了毛泽东思想、额、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二是她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全部实践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追求,把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作为自己的神圣信仰;三是无论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现在的和平建设时期,加入这个组织的成员都是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条战线上的杰出代表和优秀分子。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才实现了推翻“三座大山”的梦想,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一个红彤彤的新中国。还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使得我国早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不断创造积极社会发展的奇迹,科技进步明显加快,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明显提高。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不印证了并不断印证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说她伟大,因为她把占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的旧社会拯救出来,并带给她们以新的并并越来越充满希望和富裕的生活;说她正确,因为她的所作所为,已经证明了并不断继续被证明着符合人民的愿望,也符合时代的潮流(当然,这并不排除在历史的长河中,也有过阶段性、个别性、具体性的曲折甚至错误)。换句话说,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光荣、正确是由她的指导思想及其理论的伟大、光荣、正确,她的实践目的和内容的伟大、光荣、正确和组成她的队伍这个组织整体的伟大、光荣、正确所决定的。

谈谈我对标准的认识 篇14

从小我就有一个美好的梦想,希望长大以后,能成为一名合格及优秀的幼儿教师,今天我的梦想实现了。

回想从毕业到现在的正式走上工作的岗位,偶尔还是回忆起前几年学校学习的专业知识,我学的是幼师专业,每每老师上课之前的第一句话就是“你们以后培育的是新一代国家的栋梁,祖国未来的花朵,同时你们更是人类的工程师”想到这,我就不由自主的觉得一种光荣的使命感。

记得在幼师专业的学校学习的三年里,我们不仅学弹、唱、跳、画画、手工、五大领域的各种教学方法还学习了针对2到6岁的孩子的心理学和卫生学,在书里的理论知识都会写着:“幼儿园的老师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关心”等等的字眼。当时自己就觉得:不就这八个字吗?只要对孩子好一点就可以了,可是走出学校的这些年一来,我才正在感受和体会到这八个字的重要性和实践性。

现在我就以几年的教学经验和初步对幼儿园教师专业的标准,以我的想法说一说吧!

我个人觉得在幼儿园里工作第一是以幼儿为本:尊重孩子的权益,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保障孩子快乐健康成长;第二是做为一名有道德的老师:要做一行爱一行,作为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对孩子要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要做孩子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导者;第三教师需要给自己充电:在保教相结合的同时,也要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干到老就要学到老,学习他人的好教学方法,以充实自己。

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色彩滨纷的创造能力,专业知识是每一位幼儿教师首先具备的必要条件,《专业准标》是教师的保育工作和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知识,所以教师要搞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和方法,不仅着眼于书本要求,专业能力是一个老师是否能胜任这项工作的最大体现,也是教师对幼儿产生巨大影响的部分,是幼儿教师尤为重要的部分,他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合理,科学,全面的要求。以上是我个人对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理解及实践过程中的一些想法。我热爱幼教事业,希望我能在这一行长远的走下去,为了让每个孩子都有个健康和快乐的童年:我会坚持不懈地做到更好,时刻以《教师专业标准》的准则来规范自己。

我认识的屈原 篇15

一、解读原著中的“婵娟”形象

1.“婵娟”的由来

在话剧《屈原》中, 婵娟与剧中的其他人物形象最显著的不同之处在于, 她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尽管她不像其他人物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史料可考证, 却丝毫不影响她在剧中的重要作用。剧中的她保持着外在的历史风貌, 并以一种诗歌般的气质贯穿于全剧, 这种气质这正是屈原诗作的灵魂, 像橘树般美好纯洁。

“婵娟”这个名字取自屈原的赋《九歌》中的一首《湘君》。《湘君》是女巫演唱的祭祀湘水神君的歌, 也是一篇女子思念情人的情歌。原句为“女婵媛兮, 为余太息”, 意思是我心中为你发出长长的叹息。

在创作话剧《屈原》的初期, 剧作家郭沫若曾想过将婵娟作为屈原之姐女须的陪嫁姑娘来写的, 但最终却只留下了婵娟这个角色, 而没有采用女须这个角色。由此可见, 作者在最初构思的时候, 婵娟只是一般的配角, 因而也并没有给她设置一个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创作过程中, 作者逐渐意识到她的重要意义, 并赋予她坚贞的品格, 于是对她的活动及其在全剧中的作用做出新的安排, 给了她更多的笔墨。

“婵娟”一词在我文学作品里经常出现, 常见释义有三种: (1) 形态美好、漂亮 (蛾眉新画觉婵娟) ; (2) 指美女 (家家分影照婵娟) ; (3) 指月亮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1) 虽然在剧作中“婵娟”是有出处的, 从侍女名来看, 可以简单理解为一种记号;然而从话剧《屈原》高度的文学性来看, 郭沫若取“婵娟”不管是基于以上哪种解释, 都是美好的象征。

2. 婵娟的艺术形象

婵娟的存在可以被认为是屈原辞赋的象征的, 她是道义美的形象化。 (2) 作家是把她作为屈原“诗的魂”、“光明的使者”、“道义美的象征”来塑造。

在构思婵娟这一人物形象时, 作者将她作为屈原形象的补充和烘托, 屈原辞赋的精神及他的诗的魄力正是通过婵娟这一人物形象来展现。婵娟的精神品质是屈原精神继承和活化。剧作家郭沫若自己也曾说:“婵娟虽然是我创造出来的人, 然后没有屈原精神的启示, 我却写不出来那样的婵娟。 (3)

屈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然而由于当时特定的周围环境, 他注定了是一个悲剧人物。他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不能得以实现;他最器重的学生投靠权贵, 背叛了他;他为人高风亮节却遭到南后的污蔑, 蒙冤受辱。为此, 屈原将自己的情绪化为诗歌, 诗作中充溢着高尚的气质和激情。在这种极度的重压下, 屈原的精神需要一个体现的对象。此时, 婵娟形象应运而生。婵娟形象在剧中的成功塑造与剧中屈原诗作的风格演变一脉相承。《橘颂》象征着婵娟“洁白清香”、“不容侵犯”、“不畏冰霜”的品质;《雷电颂》则蕴涵着激烈的内心斗争, 标志着全剧的悲剧色彩, 以及毁灭性的结局, 这与全剧结尾婵娟代屈原而死, 用生命报效祖国的壮举紧密相连。

在话剧的第五幕中, 屈原的《雷电颂》有这样一段:

光明呀, 我景仰你, 我景仰你, 我要向你拜手, 我要向你稽首。我知道, 你的本身就是火, 你, 你这宇宙中的最伟大者呀, 火!你在天边, 你在眼前, 你在我的四面, 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 你就是我的生命, 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 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 难道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此时的屈原被囚于东皇太一庙, 不知道外面的局势如何, 亦不知道楚国的未来, 正在寻找着光明和点金石。当婵娟死后, 屈原说道:

啊, 婵娟, 我的女儿, 婵娟, 我的弟子!婵娟, 我恩人呀!你已经发了火, 你把黑暗计服了。你是永远永远的光的使者呀!

屈原从婵娟的身上看到了光明与希望, 婵娟成了屈原的点金石, 她是屈原的忠实追随者, 是楚国人民光明的使者。

屈原写下《橘颂》, 原是赠予宋玉的, 以鞭策他立下远大的志向, 然而宋玉背叛了他。婵娟成为《橘颂》的活写照, 橘树所象征的道义美在婵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婵娟死后, 屈原将《橘颂》的手稿撕毁, 这一戏剧手段生动地表现了在屈原的心目中像橘树一样圣洁美好的婵娟已然香消玉殒, 他既痛心又愤慨。这在表现手法上形成首尾呼应, 深化了婵娟的艺术形象和歌剧的中心思想。无论是在第一幕的开场, 第五幕全剧的高潮, 还是结尾的深化主题, 始终充溢着这首《橘颂》所代表的气节和精神, 婵娟作为“道义美的化身”林立其中, 有“举世皆浊我独清”和“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风貌。

二、歌剧《屈原》的改编问题

1. 忠于原著的结构调整

话剧《屈原》的五幕分别是“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在改编成歌剧《歌剧》之后, 由序和六幕组成。在改编的过程中, 基本框架保持不变, 但经过仔细对比, 还是可以看出歌剧改编后在剧情结构上与话剧的一些不同。最明显的不同之处在于增加了序幕, 并将话剧第五幕的第二场变为歌剧的第六场。

(1) 增加序幕。主要剧情是:楚怀王狩猎归来, 群臣簇拥, 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中间穿插了秦使张仪企图劝说屈原放弃联齐抗秦的主张和靳尚讨好张仪的情节, 起到交代剧情的作用, 也为后面的戏剧冲突埋下了伏笔。序幕主要通过舞蹈和大合唱的形式来展开, 意在表现盛大的场面, 为歌剧营造一种恢弘的气势, 同时也奠定了中国大歌剧、正歌剧的基调。

(2) 调整顺序。将话剧第五场第二场改编为歌剧的第六幕, 并在剧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上作出了调整。话剧的第五幕第二场中, 通过屈原的《雷电颂》将话剧推向高潮, 以婵娟之死结束全剧。改编为歌剧的第六幕之后, 剧情倒置, 先是以婵娟之死将歌剧推向高潮, 再以屈原的《雷电颂》结束全剧。我认为, 这样的安排更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戏剧冲突, 婵娟形象作为屈原形象的衬托和补充, 在剧情的发展和主题的升华上, 更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以上两点看来, 歌剧《屈原》在改编时虽然对剧情结构做出了一些调整, 但是并没有改变原著的剧情, 是属于忠于原著的改编。

2. 高于原著的细节安排

歌剧《屈原》在改编中, 从细节的安排上作了一些调整, 我围绕本文论题, 仅选取两处与刻画婵娟形象有关的地方加以分析。

(1) 婵娟的出场。在郭沫若的原著中, 婵娟的出场安排在第一幕中导上官大夫靳尚上场的时候。改编为歌剧之后, 婵娟的出场仍然在第一幕, 但场合发生了变化。在歌剧的第一幕开场, 宋玉向屈原虚心请教书上的问题, 屈原耐心解答, 合唱唱起:“红橘经霜绿枝上, 橘园里融融春光, 晨曦中, 整新枝, 扫残叶, 林间歌悠悠, 树下笑声朗。”但此时屈原与宋玉二人并无台词或唱词, 只是作为一个情景画面。婵娟于一旁聆听先生对宋玉的教诲, 在合唱的衬托下, 女高音唱出“啊……”部分的旋律, 有先声夺人的意味。我认为此处的“啊”是婵娟内心的潜台词, 可以理解为婵娟对屈原正义形象的赞颂。随后, 屈原与宋玉退场, 几名年轻女子上场, 婵娟与她们一同摘橘, 一同嬉戏, 合唱再度唱起:“红橘经霜绿枝上, 橘园里融融晨光, 果儿甜, 叶儿茂, 枝儿壮, 风姿惹人爱, 九州飘橘香。”与话剧中的剧情相比, 歌剧中的剧情安排更能凸显婵娟的天真无邪、好学聪慧的性格特征。在细节刻画方面, 婵娟目送屈原与宋玉二人退场, 一路缓缓跟随, 我认为是对后面剧情中婵娟一路追随先生远大志向的一种暗示。

(2) 婵娟的咏叹调。由话剧第五幕中的一句场景说明发展而来的一首咏叹调。在话剧的第五幕第一景中, 场景说明是:

夜, 月光皎洁。一带宫墙, 于正中偏右处放置一木栏, 婵娟被囚于栏内, 衣帽已颇狼藉, 花环零乱, 仍在颈上。

在歌剧的第五幕中, 婵娟的咏叹调《夜空中银河低垂》正是由这两句场景说明发展而来的。作曲家充分运用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环境特点, 进行发挥和想象, 将该处作为婵娟的咏叹调的切入点, 应景应情, 恰到好处。在《夜空中银河低垂》的第一段歌词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是由原著中的文字发展而来的:“夜空中银河低垂, 囚槛旁红烛流泪, 手扶花环心欲碎。”这是一首由写景转而抒发人物情感的咏叹调, 可以说它是全剧中刻画婵娟内心活动最直观、也最细致的唱段。第五幕处于全剧的高潮点, 在该幕加进婵娟的咏叹调, 无疑是为了突出婵娟在剧中的重要地位。

歌剧的第五幕可以说是作曲家专门为婵娟这一人物形象量身定做的。在该幕中, 婵娟的唱段涉及了宣叙调、咏叹调、对唱, 从剧情的安排上, 该幕也是专门为深化婵娟这一人物形象而设计的。在歌剧音乐的进行上, 该幕起到将音乐进行和戏剧的冲突同时推向新高潮的作用, 音乐与剧情的结合作用发挥到极致。

三、歌剧中婵娟形象的分析

在对话剧《屈原》的品读及对歌剧《屈原》的研究过程中, 我对婵娟艺术形象做了思考, 认为在歌剧中, 作曲家除了塑造出一个忠于原著的婵娟形象, 更旨在塑造一个高于原著的婵娟形象。我尝试从以下两个不同视角, 对歌剧中婵娟的艺术形象做出不同于以往其他相关论著中的分析。

1. 一个不被提醒的侍女

话剧《屈原》的人物表中写道:婵娟———屈原之侍女, 年十六。

第一幕中, 婵娟的出场也被安排于“导上官大夫靳尚入场”。将这两点联系起来, 即婵娟是一名侍女, 主要的工作就是接待来宾, 打扫庭院之类。这与我国许多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侍女并没有什么不同, 在读者、观众的想象之中, 情理之中。然而, 在歌剧中, 并没有一开始就将婵娟“侍女”的身份加以限定, 而是以她在一旁聆听屈原对宋玉的教诲为视角, 表现出她对屈原的敬仰和崇拜。橘园的特定环境更是突出了她的纯洁无瑕。这样的安排依旧是情理之中, 却在想象之外。

在歌剧中还有多处地方, 似乎是有意无意地隐去了婵娟的“侍女”身份, 使得她在剧中成了一个“不被提醒的侍女”。剧中较多提及的, 关于婵娟艺术形象的有“穷人家的女儿”、“学生”、“女儿”, 通过剧情间接反映出的还有女英雄等, 然而对与“侍女”这一身份却甚少提及。笔者发现在歌剧中极少提及现婵娟“侍女”的身份。其中在第三幕中, 宋玉对婵娟唱道:“婵娟姑娘, 你不过是位侍女, 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高。”然而此处的用意, 并不是为了提醒婵娟的“侍女”身份, 相反的, 恰恰是为了否定婵娟仅仅作为“侍女”的存在, 用意实为表现此时的婵娟已经不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侍女, 而是有着高贵人格的女英雄。这样一来, 又从一定程度上再次隐去了婵娟的“侍女”身份。

2. 一名虔诚的信徒

在歌剧《屈原》中, 婵娟多次表现她爱楚国、爱屈原的决心, 愿用自己的生命报效祖国, 换取屈原的存在。从婵娟的主要唱段来看, 第一幕的《橘颂》是婵娟在精神上的一次洗礼, 在屈原精神的熏陶之下, 铸就了她橘树般美好的品格。在第五幕的咏叹调《夜空中银河低垂》中, 婵娟表达了自己纵然“魂游九天之上”, 也要“与先生再相会”的决心。在第六幕的《离别之歌》中, 婵娟唱道:“我爱楚国, 我就不能不爱先生, 你是国家的柱石, 你是百姓的希望。”婵娟用双重否定来表达她对先生的爱, 而这种爱正是源于她对楚国的爱。

通过以上的例子, 我发现, 在歌剧中, 婵娟对楚国的爱, 对屈原的爱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从人物情感的表达和需求来看, 应该算是一种“极致”。因此, 我认为, 在剧中, 婵娟形象具有另外一层含义———虔诚的信徒。婵娟将自己对屈原的爱当做一种信仰, 不管发生任何事情, 纵然周围的人都在指责屈原、污蔑屈原, 纵然宋玉也背叛了屈原, 但婵娟始终对屈原毫不怀疑、不离不弃。她所坚守的这种信念正是由于她的爱国信仰———因为爱楚国, 所以不能不爱先生。此时, 在婵娟心目中, 屈原的存亡, 已被摆在了与国家利益相同的高度。婵娟为了这种信仰, 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却死而无憾。因此, 可以说她是一名虔诚的信徒。

四、结语

在学习演唱婵娟唱段的过程中, 无论是对声音形象的塑造, 还是对情感表达的把握, 都必须基于对歌剧中婵娟这一艺术形象的仔细分析和深入研究。在忠于剧作者和作曲家的原著时, 演唱者还应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独特见解, 做出合情合理的变化和恰如其分的深化。

摘要:本文从话剧《屈原》入手, 详细介绍了剧中婵娟这一人物形象的由来及品格特征, 通过展开歌剧《屈原》和话剧原著在整体结构和细节安排上的对比, 从而得出对歌剧中婵娟艺术形象的分析。

关键词:歌剧《屈原》,婵娟,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郭沫若.屈原五幕历史话剧.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2.

[2]方仁念.屈原人物论[J].戏剧艺术, 1980, (02) .

[3]施光南.我怎样写歌──施光南歌曲创作经验谈[J].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1.

[4]高春华.风雷荡黑暗, 闪电放光明——《屈原》五幕二场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1981, (02) .

上一篇:生物教师下学期教学计划范文下一篇:精神文明经验交流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