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自然案例

2025-0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敬畏自然案例(共10篇)

敬畏自然案例 篇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敬畏自然》是一篇议论性很强的散文,文章从宏观上议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论智慧,人与自然,简直是一滴水之于大海,而且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论生命,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人类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他生物和物质也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

作者指出“征服自然”的观点是错误的,并提出:人类应该平等地对待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并理解文中的生字和生词,掌握文章对比、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和反问的修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章标题含义和文章主题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正确的宇宙观、自然观,增强环保意识,懂得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缺乏人文关怀,盲目的短期行为必将造成公害,毁坏自己的家园。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以及影音资料。

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重点

① 通过反复阅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② 掌握文章对比、拟人化的写作手法和反问的修辞。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中的深刻哲理,增强爱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出示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非典疫情和印度洋地震海啸的影音资料,为学生学习文章创设情境。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仰望无垠苍穹,慨然问询,今夕何年?云归何处?是啊,在大自然磅礴无伦的伟力下,任何人都显得那样微不足道!也许,只有把我们每一个脆弱如水滴的生命注入大自然这片浩瀚无际的海洋,才能使人类不至干涸!

板书课题并出示目标。

2.品读文章,感知内容 ① 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

要求:不仅对字形、字音把握准确,还要对词汇的含义有明确体会。

蓬蒿

咫尺

呐喊

自不量力

相形见绌

精巧绝伦

美味佳肴

② 自由阅读文章两遍,初读可自提问题,再读可圈点勾画写下感受,理解评价。

阅读后,进行课堂交流。学生互评,教师总结,并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如:

⑴本文写了哪些内容?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请找出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⑶为什么要敬畏自然?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③课堂交流

提示学生要学会用论据来证明论点,可用文中的话理清因果,也可用自己的语言高度概括。学生发言后教师帮助学生整理归纳:

⑴本文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谈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不要宣称什么“征服自然”,应该“敬畏自然”、“爱护自然”表达了作者的忧患意识和情感。

⑵表达文章观点的句子是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敬畏自然案例 篇2

将探究式教学法有效、全面的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中, 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为学生营造最佳的学习环境, 并在课堂上以学生为主, 增强学生在学习阶段的情感体验, 其包含的基本特征就包括了, 当在语文课堂上已经导入了新课程时, 一定要先创设情境, 此时语文教师更应该有意识的创设具有浓厚兴趣的教学情境, 增强学生的学习求知积极性, 并使其全部融会贯通到语文学习中, 为语文课堂的学习奠定基础, 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情境, 将探究式教学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倘若遇到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内容, 还应该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环境, 这样才能够提升体验感的知性, 激发学生的共鸣, 学生能够重点剖析遇到的重点内容, 加固记忆。

二、实施探究引导

(一) 精心设计课本中需要探究的题目

对于初中语文中的探究式教学的运用, 还应与语文课本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相融合, 设计出对学生学习更有效果的探究方法, 不仅能够实现教师的高质量教学, 还能够提升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二) 思维方式的引导

在语文课程上, 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不能够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前面讲的天花乱坠, 学生在下面抄写教学的笔记, 然后背诵等, 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学生自己发言, 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探讨, 自己交流, 自己独立思考, 教师只需要在旁边为学生的思路进行适当的点拨即可, 保证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三、《敬畏自然》案例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对课本进行深入研究, 详细、掌握文章的思路, 并找出整个文章中的关键词和重点语句, 让学生自主学习, 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掌握此文中所有的修辞手法和阅读技巧, 并了解到这些修辞手法等使用在此处的作用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等。

3. 快速掌握课本中人与自然能够和谐相处的缘由是什么, 了解到自然的神奇之处在哪里?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二) 课堂教学重点的

1.提升学生对自然地了解, 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神奇所在, 并让学生了解到现今的地球状况, 告诉学生要让自然与人和谐相处, 就得保护地球, 爱护环境。

2.掌握文章标题的含义。

3.教学设备——使用投影仪教学

4. 教学手法——探究合作学习法、辩论学习法、文章默读法

5. 教学课时——大概2-3课时

(三) 教学阶段

1.结合实际, 创景导入

首先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播放各种声情并茂的视频、动画等, 然后让学生讲述看到视频后的想法与感受, 并分析会出现视频上的状况的原因所在, 并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够避免视频上的情况出现。

视频1:为学生展示片片光秃秃的山坡, 很多小鸟在树桩上面飞来飞去, 无处栖身, 分外悲伤, 水上面全部飘着白色的垃圾, 很多水上动植物因为污染严重而死亡。

视频2:汶川大地震时, 人们遇难的状况。舟曲出现的泥石流, 日本的海啸与核污染。

教师点评:因为人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 使得自然界失去了固有的平衡, 小鸟无处停歇, 动植物死亡,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我们应该保护自然, 拯救地球,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内容探究与引导

文章属于议论性散文, 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所以, 同学们现在应该默读全文, 然后查找生字, 并归纳文章的大致内容, 了解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 教师在黑板上将所有文章简短板书。学生就能够得到:

(1) .本文的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就是文章的结尾语段。

(2) .从文章中了解到人类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 往往不择手段的从自然中进行索取, 却不知道回馈自然, 那么最后也将会得到自然给予的惩罚, 本文中作者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 将所要表达的观点进行了阐述。

(3) .合作学习、思考

分组讨论学习了这篇文章后的感受, 今后应该怎么做, 并回答问题:

第一, 作者所说的“敬畏自然”, 你有什么看法?

第二, 作者在阐述人与自然的差距时, 从哪些角度出发展开了分析。

教师从学生的讨论结果中板书:尊重自然, 与自然和谐相处, 畏惧自然, 要适当的从自然中索取, 同时也要回报自然, 才能够让我们的地球变得更加美丽。

(四) 能力拓展

《敬畏自然》一文学习结束后, 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 一组正方, 一组反方, 就经济发展与保护自然来分成正反两方面辩论。

参考文献

[1]徐路华.浅谈新课改下初中语文的探究式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1 (02) .

敬畏自然案例 篇3

敬畏自然还是敬重自然

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活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但是在地球生态系统的长期演化中,人类发展了超越其他物种的智能,具有高度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并建立起极其复杂而严密的社会组织体系。自古以来,人类不断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同自然之间形成各种复杂的关系,人类社会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得以发展。

在原始社会,人对种种自然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消极地顺从自然,对自然产生一种敬畏心态。这种心态是同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同人类自身的无知和愚昧联系在一起的。此时人与自然还谈不上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也是二者继续发展的条件。胡锦涛同志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人民日报》2005年2月20日)其中生产发展是生活富裕的基础和前提,生活富裕是生产发展的动因和目标,生态良好是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保证和条件,三者的统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天灾人祸的巨大打击面前,把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定位为“心存敬畏”,这未必是生态理念的进步。对自然持敬畏心态,势必导致不敢大胆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终将难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统一,难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撇开畏惧自然的成分,敬重自然则包含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自然具有广阔性和复杂性,总是存在未知领域,而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古代和现代,人类都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违反了自然规律,最终必遭惩罚。因此,敬重自然,正确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才不失为现代人明智的态度。敬重,本身就包含着对自然的顺应、探索和利导,包含着对自然的更深层的认识。当然,敬重自然不是盲目崇拜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和谐共处就不要企图征服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的能力日益增强,过去对自然的种种畏惧打消了,但又一度走向另一极端,高喊主宰自然、征服自然的口号。翻开一些社会科学的教科书或工具书,可以看到这样的定义:“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这反映了近代社会形成的生产力观,一直流行并影响到现代社会。

应当肯定,上述生产力观包含着科学的、合理的成分。人类社会要进步,改造自然无疑是必要的,这种生产力观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曾经起过很大作用。但是,“征服自然”的说法反映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错误认识,用这个概念来描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把人摆到了自然的对立面,导致人对自然肆无忌惮的掠夺,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直接危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许这样做,社会生产会有发展,生活水平会有提高,但是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状态严重加剧。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陶醉于从自然获取的成就,以为是征服和战胜了自然。例如,在江河上筑起大坝蓄水发电和拦洪,宇航员乘航天器到达月球并返回地球,登山队员登上了山巅,探险者冒险乘皮筏漂过急流险滩,这类事情常常被视为征服自然的壮举。诚然,人类取得改造自然的成就值得自豪,但这些成就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自然规律而取得的,决不是征服了自然。何况这些成就的取得可能已产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负面影响,最终招致自然的报复。恩格斯曾经告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联系当今社会的一些现象来思考,倍感恩格斯所说之真切。国内一些地方毁林开荒,导致土地荒漠化,最终不得不退耕还林;一些江河沿岸盲目建设工业项目,大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严重污染环境,最终为治理污染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财力超过这些工业项目所带来的收益;一些杀虫剂的发明及用来对付害虫,最终却危害人自身而不得不禁用。类似事例不胜枚举。

2004年12月发生在印度尼西亚海域的里氏9级地震引发印度洋海啸,造成数十万人死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这次灾害的发生,是否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一种惩罚,现在还不能下结论。但1998年长江洪灾的发生则与人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密切相关。

面对自然灾害和其他人为祸害,人类需要冷静地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我们无需回到敬畏自然的状态,也无须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感到迷茫,而应保持乐观向上和积极进取的心态,抛弃“征服自然”的观念,依靠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经典散文 篇4

敬畏自然。

敬畏自然是人类生存下去的必需,自然是由万千物种组成的,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个体,每一个生命的个体都有生存的权利,每一个生命都有生活的渴望,自然,不单单属于人类,自然,是所有物种的家园。面对自然,我们该感叹生命的伟大,面对万千物中,我们该尊重他们的存在。改造自然是人类倡导的理念,这样的理念破坏了平衡的自然,没有平衡的自然,还有人类生存的空间?

敬畏自然,就要对无数个生命尊重;敬畏自然,人类就要灭绝自私的观念;敬畏自然,就要顺其自然;敬畏自然,人类的生活才会更加自然;敬畏自然,自然才会永远的存在发展。

敬畏生命。

人类尊重生命是尊重人类本身的生命,人类珍惜生命也是珍惜人类自身的生命,自然界有万千物种,有生命千万,人类尊重和珍惜过哪一物种的生命?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哪一类没有成为人类盘中的美餐?万千物种中哪一类对人类的生存或生活够成伤害或影响的物种没有成为人类斩尽杀绝的对像?生命诚可贵,生活价更高,只要人类有需要,谁的生命都可抛。

世界是自然的,自然的是万物的。人类因为据又其它物种无法比拟的优势而成为了自然的主宰,主宰就意味着杀戮。自然界在人类自私利益的满足下渐渐的失去了平衡,一个不平衡的自然,人类又会存活多长时间呢?

敬畏生命,不单单是敬畏人类本身的生命,是要对万千物种,无数生命的尊重,每一个有生命的物种都是人类的朋友,在自然界这个大家庭中都应当彼此尊重珍惜,美好的存活。然而,更令人可悲的是;人类对本身的生命也因为物欲的满足而渐渐的不那么尊重珍惜,只要物欲在,生命岂重要?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所有造假行为不就是对生命的一种残害吗?我们有多少同类因为吃了、喝了、用了含有各种对人类有害的物质而失去了生命或是宝贵的生命染上了无法剔除的毒素。生命,这个伟大的词语还有多少人会对她肃然起敬?呜呼,悲哉,物欲横流的世界让人类失去了最起码的道德,大自然频频发生的山呼海啸,地动山摇难道不是对人类的惩罚?

11、《敬畏自然》学案 篇5

大自然是人类之母,人类一直享受着大自然的恩泽。高天流云,大漠孤烟,青山绿水,春华秋

实。然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远离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为什么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看完本文后,我们也许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鲲()鹏蓬嵩()咫()尺狼藉()相形见绌()美味佳肴()2.解释下列词语。

蓬蒿:咫尺:狼藉:呐喊:自不量力:相形见绌:

精巧:佳肴:

二、自主探究

1.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三、精读课文

本文语言充满哲理之美和思辨之美,找出你最欣赏的语句,读一读,并说说其中包含的深意。例:

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掉入陷阱,就有危机。人类开采矿物留下无数矿坑,破坏了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人类自身。)

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拟人,说宇宙创造了人类是有目的的创造,这等于宇宙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的工具,人

类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人类之外的生命的种种存在形式,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 4.连苍蝇蚊子乃至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

(苍蝇、蚊子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确实精巧绝伦,苍蝇的复眼,蚊子的吸血功能实在奇妙;灰尘微小,内部结构却异常精巧。它们都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展示了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人类是物质的一种存在方式,苍蝇、灰尘也是。)5.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人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人的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这就是说,作者把宇宙智慧分为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宇宙智慧就分化成两个概念。一个是包括低级形态与高级形态的大概念,一个是单指低级形态的小概念。‚人的智慧与宇宙的智慧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其中‚同一智慧‛指‚宇宙智慧‛,‚宇宙的智慧‛指低级形态的宇宙智慧,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和宇宙智慧的低级形态当然是宇宙智慧的不同阶段。)

 6.我的智慧即是宇宙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照作者的说法,人之于宇宙,有如头脑之于全身,那么‚人的智慧就是自然的智慧‛就容易理解了。基于这一认识,那就意味着人与宇宙休戚与共,人与宇宙同呼吸、共命运、同欢笑、同痛苦。)

四、拓展延伸

1.成语接龙:

自不量力-(力)-()-()-()2.请你以‚敬畏自然‛为主题拟两句宣传标语向人们发出呼吁。(1)(2)

五、达标测试

(一)积累与运用

1.把下面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2)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2.缩句。(找出句子主干)

这毛茸茸的在地上流动着的小绒球原来是刚孵出来的小鸡。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敬畏生命

①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角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好几次看弘一法师的传记,读到这个细节,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切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

②上高中的时候,我家后院的墙洞里经常有大老鼠出来偷吃东西。不知为什么,我的心里产生了一个残酷的想法,悄悄地躲在墙边,趁老鼠出来的时候,拿开水烫它,结果,一只大老鼠被滚烫的开水烫着后惨叫着缩进了墙洞,我不知道它死了没有,但那时我并没意识到自己的残忍,因为‚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在人类的心目中老鼠似乎有一千个应该死的理由。然而,引起我内心最大触动和自责的还是在两个月后:我在后院又看到了那只大老鼠,它还活着,只是全身都是被烫伤之后留下的白斑,可是最让人痛苦和不安的是,它居然还怀着小老鼠,腆个大肚子,动作迟钝地在地上寻觅着食物;我无法表达我那个时候的心情,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凸现得那么耀眼,我只觉得我曾经有过的行为是多么的卑劣和龌龊,这种感觉,在别人眼里也许会显得很可笑,但是,我逐渐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意义和分量。

③法国思想家史怀泽曾在《敬畏生命》一书中写道:他在非洲志愿行医时,有一天黄昏,看到几只河马在河中与他们所乘的船并排而游,突然感悟到了生命的可爱和神圣。于是,‚敬畏生命‛的思想在他的心中蓦然产生,并且成了他此后努力倡导和不懈追求的事业。

④其实,也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时,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

机,我们才会时时处处感受到生命的高贵与美丽。地上搬家的小蚂蚁,春天枝头鸣唱的鸟儿,高原雪山脚下奔跑的羚羊,大海中戏水的鲸鱼等等,无不丰富了生命世界的底蕴。我们也才会时时处处在体验中获得‚鸢(yuān老鹰)飞鱼跃,道无不在‛的生命的顿悟与喜悦。

⑤因此,每当读到那些关于生命的故事,我的心中总会深切地感受到生命无法承受之重,如撒哈拉沙漠中,母骆驼为了使即将渴死的小骆驼喝到够不着的水潭里的水而纵身跳进了潭中;老羚羊们为了使小羚羊们逃生而一个接着一个跳向悬崖,因而能够使小羚羊在它们即将下坠的刹那以它们为跳板跳到对面的山头上去;一条鳝鱼在油锅中被煎时却始终弓起中间的身子是为了保护腹中的鱼卵;一只母狼望着在猎人的陷阱中死去的小狼而在凄冷的月夜下呜咽嗥叫。其实,不仅仅只有人类才拥有生命神性的光辉。

⑥有时候,我们敬畏生命,也是为了更爱人类自己,丰子恺曾劝告小孩子不要肆意用火或用水去残害蚂蚁。他认为自己那样做不仅仅出于怜悯之心,更是怕小孩子的那一点点残忍心以后扩大开来,以至驾着飞机装着炸弹去轰炸无辜的平民。

⑦确实,我们敬畏地球上的一切生命,不仅仅是因为人类有怜悯之心,更因为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当他们被杀害殆尽时,人类就像是最后的一块多米诺骨牌,接着倒下的也便是自己了。

1.给加点字注音

龛()鸢()鲸()殆()2.题目中‚敬畏‛这个词是何含义?

3.第②段中画线的‚这种感觉‛具体指什么?

4.第④段中画线语句‚鸢飞鱼跃,道无不在‛中的‚道‛指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为什么说‚它们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我们能从中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1.略

2.又尊重又敬佩

3.指‚我‛‚只觉得‘生命’这个词在我的心中突然……卑劣和龌龊‛ 4.大自然生命活动、生命形式的规律。

敬畏自然教案 篇6

一、重点段落研读:

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殊不知(竟不知道;竟没想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能映照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可是,人们竟然不自量力地宣称要用这滴水来代替大海。

1、这一段有两个比喻句,先找出来,再说出它们的含义: 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天真幼稚的孩童像一株小草 自然的智慧是大海―――对比―――人类的智慧是水滴 含义: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极其渺小的。

小结:这里作家给我们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2、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人们干了哪些 “征服自然”的蠢事?

1、围湖造田

2、毁林开荒

3、开山造田

4、移山添海

5、过量捕鱼及其他野生动物

6、超采水资源

7、不合理开采矿产

……一切破坏自然生态和向自然过量索取的行为

二、思考

思考1:人类为什么应该敬畏自然?

1、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智慧并不值得自傲,大自然的智慧则是无与伦比的。

2、人类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人类智慧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

3、人类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事物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

思考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之所以说“敬畏自然” 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都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都是宇宙生命的组成部分,尽管生命的存在形式不同,生命形态有高低之别,但都是平等的生命,都是兄弟,所以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智慧,敬畏生命,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再则,敬畏自然,就是爱护自然,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爱护我们自己。

三、文学鉴赏

1、文体―――议论性散文

议论性的散文不同于抒情性、叙事性散文,也不同于一般议论文。

①、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有论点、论据、论证。②、富有文学色彩,讲究形象的语言、文学的语言,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感情色彩。

2、写法探究

从写作技巧的角度思考,本文是如何体现议论性散文的特点的?

①、哲理性②、文学性

哲理性和文学性

本文许多语句富有哲理性,请找出来仔细体会:

1、人类为自己取得的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理解:掉入陷阱,就是掉入危机。人类采矿破坏地貌和地层结构,很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危及自身。

2、宇宙之所以创造智慧生物是为了进行自我认识,为了欣赏她自己壮丽无比的美。

理解:把宇宙拟人化,把人类出现,说成宇宙有目的的创造。宇宙创造了人类等于长出了大脑,有了自我认识工具,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既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

3、人类并不孤独,在宇宙中处处是我们的弟兄。

理解:宇宙的一切,包括人类,都是宇宙生命的构成部分,他们与我们是平等的生命,是我们的弟兄。

4、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理解:使用反问,更有力地强调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是毫无理由、毫无资格的。

③、生动性(体现在A反问句的使用B巧用对比)

A反问句的使用

本文多处运用反问句来为文章增色,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比较一下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把下面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我们没有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

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谁也不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你应该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

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思考,发人深省。

B巧用对比

敬畏自然案例 篇7

关键词:土地,敬畏,回归自然,生态意识

1、引言

作为一名移民后裔,薇拉 · 凯瑟身居欧洲移民当中,在她身上,广袤的美国西部大地培植了她强烈的道德感,澄澈深蓝的天空又赐予她对美的极度敏感,这种来自大地和天空的清新气息使得她在美国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文坛独树一帜。

在薇拉的长篇小说中,一九一三年发表的《啊,拓荒者》 是美国中西部边疆开拓史的高度浓缩,是薇拉最有特色的一部代表作。薇拉 · 凯瑟是置身在拓荒者的社会中成长的,她通过自己笔下的人物,表达人类精神和自然欲望,反映人们在创造和积累财富过程中,价值观、道德观以及宗教、文化等方方面面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间的种种关系和变化,有比较,也有褒贬地表现了人性中最具本质意义的内涵。

2、亚历山德拉从大自然中获取的力量

《啊,拓荒者》中的女主人公亚历山德拉热爱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知道怎样在艰难中付出爱并持守住做人的原则, 她的这些高贵品质是从大草原来,土地给了她无穷的力量, 凯瑟不断从土地汲取不竭的热情和信念,因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与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了刻画出大地对人的重要意义,薇拉 · 凯瑟在这部作品中通过亚历山德拉的感触把给人带来灵魂之美的大地描写得淋漓尽致:

当爬上“分水岭”的第一道长坡时,亚历山德拉哼起了一首古老的瑞典赞美诗……或许,自从这块土地从地质纪元前的洪水中涌现出来后,还是第一次有人用爱和渴望面对它。对于它,这块土地是美丽,富饶,强盛和荣耀的。她痴情的饱览着宽广的土地,直到泪水模糊了视线。于是,“分水岭”之神——那伟大的,自由的,弥漫于此间的灵魂—— 也从没有俯首于一个人的意志。每一个国家的历史就是从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的心里开始的。〔2〕(P31)亚历山德拉对土地的热爱和感知令人耳目一新,在众多的拓荒者中,唯有亚历山德拉对这土地有远见,想象力和创造力,她属于这片土地,她不但对土地有信心,而且热爱,尊重这片土地。亚历山德拉之所以能有效地应对生活对她的历练,这种潜在的力量就来自于对大地和自然的敬畏与感悟。

在表面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有些日子是亚历山德拉感到特别幸福而无法忘怀的——那是她觉得自己和周围平坦,休耕的土地特别亲近的日子。令她感到她的体内似乎融进了土壤里的勃勃生机。……由于一直没有下雨,小河清澈见底, 河水流过闪亮的沙子,激起层层涟漪。河对岸的垂柳下有一潭水湾,那里的水要深得多,水流的如此缓慢似乎在太阳底下睡着了。〔2〕(P89) 这种对自然的感悟类似于美国超验主义大师爱默生(R.W. Emerson,1803-1882)所倡导的凭直觉认识永恒真理,超越感觉去获得知识相符合。在爱默生眼中, 自然是上帝的象征,超灵的外衣,在大自然中可以感受到神的力量和灵魂的隐现。人可以从自然界中认识真理,了解物质发展规律,得到精神道德方面的启示。在这样的自然观下,爱默生倡导远离城市的喧嚣,抵制物质的诱惑,亲近自然,回归自然,倾听自然的声音,在自然中寻找万物的本质, 在自然中使心灵净化。他在《论自然》中写到,“今晨我看到这片迷人的风景……米勒拥有这片土地,洛克拥有这片土地……但谁也不能拥有这片风景。在这片视野中,有一份那种能把各部分整合为一体的人才能拥有那份财产,这个人是诗人。”〔5〕毫无疑问,《啊,拓荒者》的亚历山德拉就是拥有这份财产的人,她通过自然感悟到了生活的真谛,虽未曾受过良好的教育,写下过宏伟的诗篇,但仍可以称她为生活中的诗人。

3、对待大地的不同态度:敬畏或忽视

薇拉 · 凯瑟对那些在生存线上挣扎的平民百姓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她以细腻的笔触,从各个生活侧面描写平凡的人, 平凡的事,从凡人俗事中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追求生活的真谛。在一九二四年二月二十一日。凯瑟深有感触地写下了这样的话:“像我们这样浮躁不安,像我们这样急功近利, 像我们这样苦苦钻营,是无法造就美的境界的。”〔2〕P8对于艺术,凯瑟有自觉的追求。艺术不单是美的,也是和人类一切庄严神圣的东西联系在一起。对精神的尊重和对艺术的自觉追求,使她的作品有一种深邃之美,读过之后会发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能力,这在《啊,拓荒者》中也有所体现。面对的是同一片土地,亚历山德拉扎根于此,以满腔的热情来感受土地与自然的美,并从中汲取顽强,勇敢,自信的力量,用同样博大的胸怀和眼界来面对生活,最终赢得了土地丰厚的回报,而她的两个弟弟则表现得十分浮躁,自私,冷酷,只顾眼前的利益。薇拉 · 凯瑟在作品中很巧妙地根据大家对土地的感情进行褒贬:只想利用土地的两个大弟弟受到了谴责,不能扎根大地只为自己着想的小弟弟和玛利亚受到了委婉的批评,那些热爱土地,牺牲了自己的前途供养弟弟妹妹们乃至下一代们出去受教育长见识的人们,受到推崇。这些人质朴而伟大,只是他们供养出来的一代却丢失了这种伟大的素质,反而在流行思潮中迷失了自我。

4、自然与文明的关系

在人与土地的关系中,亚历山德拉逐渐意识到,人永远是匆匆过客,而土地是永恒长存的。因此她尽管热爱土地, 但激励卡尔和埃米尔走出草原,在未知世界里寻求新的自由。这不能不说是亚历山德拉的远见卓识,并正确处理了无垠的土地和新的文明的关系。而对于早早离开家园,去城市 “寻找人生方向”的卡尔,在回到“分水岭”时也会感叹“在这里你是一个个别的人,有自己的身世,会被人想念,但在城市里,有成千上万个像我这样滚动的石头。我们都差不多, 没有任何联系,不认识任何人,一无所有。一旦我们中的某一个人死了,大家都不知道该把他葬在哪里”〔2〕(P54)这就像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所遭遇的精神困境,久住城市,偶尔来到僻静的山谷湖畔,面对一望无际的土地,会感到一种解脱的自由。在现代都市里,觅得一粒新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人会由衷地快乐。在杳无人烟的荒野上,发现一星灯光,一缕炊烟,一点人迹,人也会由衷地快乐。自然与文明, 人皆需要,二者不可缺一。

文明开端于人从自然的分离和人对自然的改造,在广袤的自然世界中开辟出一个令自己惬意的人造世界,可是,如果因此而沉溺在这个人造世界里,与广袤的自然界断了联系,被钢筋、水泥、混凝土、塑料和各种新型建筑材料包围起来,久而久之,会让人们总是忙绿于眼前,忘掉了永恒和无限。在大地上,在大自然中,远离人寰,方知一切世俗功利的渺小。终日被建筑物,商店和水泥路面包围着,定会活得很匆忙,顾不上看看天空和土地,也就不再懂得土地的痛苦和渴望,不再能欣赏土地的悲壮和美丽,那么,人们必定会像小说中的卡尔一样,思念被现代文明覆盖着的永恒的土地,思念一切生命的原始的家乡。

5、结语

对自然的敬畏 篇8

为宫崎骏带来国际盛名的动画电影《风之谷》,是宫崎骏第一部以保护自然环境为主题的动画大作。

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宫崎骏塑造了一个想象中的未来世界。这个世界因为人类过度发展工业而毁灭过一次,失去了家园的昆虫们与人类大战七天,最终让这个世界留下一片疮痍。

残留的人类暂时和自然界保持着友好相处的关系,但因为战争而形成的植物森林,却一边放射着对人类有毒的孢子,一边侵蚀着人类的生存空间。

人们管这个孢子丛林叫做“腐海”,大部分人娄对其惧怕且愤恨。只有生活在腐海周围的女孩儿娜乌西卡敢于独自进入腐海深处,探寻植物们的秘密。

娜乌西卡发现,这个腐海并非是在侵蚀人类的生存家园,它反而是在用自然的力量去帮助人类净化自然环境。但残存的军事强国不相信娜乌西卡的结论,执意要用上古的巨人去消灭腐海,并击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昆虫。

最终,娜乌西卡挽救了这个世界,以一人之力感化了昆虫和愚昧的军事强国,让这个新生的世界重新焕发出了生命的光辉。

《风之谷》用这样一个故事,讽刺了人类的自大。人类以为用先进的工业武器可以解决一切,只懂得毁灭而不懂得创造;看似低级的昆虫和植物们,却有着远超人类的先见之明,以生命的代价修补着人类给自然造成的巨大创伤。可以说,《风之谷》既是昆虫和植物的挽歌,也给人类自己敲响了警钟。

《天空之城》:只要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

“根要扎在土壤里/和风一同生存/与种子一起过冬/与鸟儿一同歌颂春天/不管你拥有了多么惊人的武器/也不管你操控着多少机器人/只要离开土地就无法生存”

这是《天空之城》里的一首歌谣。这首歌谣代表了宫崎骏想在《天空之城》里面诉说的一切。

《天空之城》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幻想的世界中,各种飞行器充斥于这个世界的天空之上。而制造如此多飞行器的原因,是因为很多人都想借助飞行器,找到传说中埋藏着无数宝藏的古老帝国拉比达。

拉比达其实就是人类机械文明发展到顶峰的一个象征。这个国家建造了一座巨大的机械飞行岛,整个帝国的城市都建在这座飞行岛上。但这个国家如今早已经灭亡,只剩下看守城市的巨大机器人还留在上面。

为了找到传说中的“天空之城”,无数冒险分子和国家政权掌控的军队,冒着遭遇极端天气的危险,前仆后继般地前去寻找。但当他们带着武器敲开这座神奇城市的大门后,等待他们的却是一个因为脱离自然而遭受毁灭的残酷现实……

《天空之城》中的机械和自然总是发生着碰撞,人们在物欲的诱惑下,迷失了自我。他们不再注意身边那绿油油的青草地,而是梦想着有朝一日找到天空之城,发一笔横财。无法和自然保持平衡的机械文明,发展到了顶点,就是能够飞上天空脱离土地,到达天空之城。宫崎骏用天空之城破败的模样,告诉世人:与其不断仰望机械的天空,不如俯身低头看看脚下辽阔的自然大地。

《幽灵公主》:人类和自然的悲伤之梦

《幽灵公主》的故事,是一场人类和自然的悲伤之梦。

动画中一共出现了三股势力,一是从小被“白狼神”莫娜养大的女孩儿——“幽灵公主”桑,她和森林融为一体,是保护森林不受人类破坏的代表。

第二股势力是决心要侵占森林资源的幻姬大人,她为了帮助穷苦人民赚得金钱,带着现代热兵器大肆砍伐森林、杀害动物,只为了获得森林中的矿源。

第三股势力则是一直在两方面摇摆不定的阿斯达卡,他一方面想要让穷苦的人民摆脱穷苦的生活,一方面又对森林有着难舍的感情。

三方势力因为森林而互相角逐,最后都被自然的力量所慑服,臣服于自然。

《幽灵公主》里的森林,象征着自然之力。森林里面对抗人类的野猪们,便是自然愤怒的代表。它们被人类残害,被人类不断侵蚀着家园,最后忍无可忍,只有用身体抵抗枪炮。人类的枪炮固然厉害,却无法消灭生机勃勃的自然之力。

代表自然之神的麒麟兽,没有被人类残杀前,蹄子所踏之地都会生出鲜艳的植物,被人类残忍地割掉头部后,愤怒的麒麟兽化为怪物,所到之处草木皆死。保护自然的正能量,完全被人类扭曲成为了破坏自然的负面能量。

动画中的“幽灵公主”桑,是日本动画角色票选美女榜中的第一名。大多数人投票给她的原因,都是因为桑独立又清纯的形象,让人们不得不自惭形秽。从小和狼一起长大的桑,并不野蛮,和人类相比,她反而更智慧、更聪颖也更美丽。怪不得宫崎骏也自称很喜欢桑,并且觉得这个女孩就是“自然和人类最好的结合”。

《红猪》、《起风了》:战争本身就是A类最大的罪恶

反战,是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里最重要的主题。这一主题和环保的关系也是至关重要的,人类总是为了获取私利,而挑起无情的战争。战争毁灭的是人类的生命与文明,它同时也会消亡自然赋予的一切,山川、河流都会因为战争而生灵涂炭、满目疮痍。

《红猪》的故事带有强烈的魔幻色彩。曾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担任意大利王牌飞行员的罗森,他的头部因为魔法诅咒而变成了红色的猪头。从此,罗森便被称为“红猪”。

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场退役后,罗森干起了赏金猎人的行当,专门寻找那些空中海盗,然后予以痛击。

曾经的战争经历让罗森总是郁郁寡欢,不合群儿也不快乐。战争时的罗森叱咤风云,轻而易举就能够消灭敌人,这种杀戮取得的成绩最终让罗森付出了代价,他一生都在为这段经历赎罪。

《起风了》是宫崎骏自称最后一部长篇动画,在这部收官之作里,宫崎骏以日本飞机设计师堀越二郎作为主人公,他设计了日本二战时的主力舰载飞机“零式战斗机”。这部动画作品和《红猪》一样,弥漫着强烈的反战情绪。看过影片的影迷表示,宫崎骏这部收官之作“就是在为那些因战争而死的人谱写挽歌,战争本身就是人类最大的罪恶”。

希望你在看完宫崎骏的电影后,也能有所思索,收获感动。

敬畏自然,尊重生命 篇9

“5·12”这三个完全不同的数字深深地烙刻在了中国人的脑海里、鹤童人的心中。生命因为救护而伟大、生命因为祭奠而永存„„在这一天,鹤童人集聚,一起以生命祭奠生命,为汶川祈福。

敬畏自然,’敬”是心怀对高山流水的虔诚而不是流于表面的恭维;”畏”是灵魂深处的震颤而不是软弱的恐惧。人类最伟大的艺术家,也雕琢不出喜马拉雅的雄峻,亚马逊河的奔腾婉转;最有威信的政治家,也统治不了阴晴圆缺与繁星璀璨。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在我们对自然表现出集体性的狂妄和疯狂掠夺时,科学家们——即那些离真理最近的人,更多地选择了谦逊。牛顿在后半生已无心致力于科学,而是在神灵的世界里潜心。这说明了什么?也许在宇宙深处,科学和神灵本就是一体的。我们现在所深信不疑的科学,就是自然界的神灵,就是自然界一条条精妙绝伦的定律。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就是对自然的一次成功模仿。那么,我们又怎能不去敬畏这一位赐予我们生命,教会我们发展的智者?我一直深信,是自然的伟力引领着我们前进的方向,在我们无知时教给我们它运作的定律,当我们错误地滥用了这些定律时,它用灾难的方式给我们以警示。

只有敬畏自然,在敬畏的基础上获取自然的赠予,我们才能以最和谐的方式与自然相处。不得不感叹东方哲学的玄妙——天人合一。中庸之道,应该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的利用最智慧的结合。

敬畏自然文档 篇10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蓬蒿、咫尺、狼藉、呐喊”等词的词义,学习运用“自不量力、相形见绌、精巧绝伦、美味佳肴”等成语。

2.理解作者对环境的忧患与思考。理解“敬畏自然”的含义。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的主旨,逐步培养阅读科学文艺作品的兴趣。

2.理解本文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论述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3.揣摩关键语句,体味其深刻含意,培养语感。

德育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爱护自然,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我的个性化目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探究思考,理解关键语句的深刻含意。

●教学难点

1.概括要点,理解层层推进的论述方法。

2.理解“敬畏自然”的内涵,正确领会“宇宙的智慧”“宇宙的生命”的含义。

展示课

[教学要点]

学生自由质疑问难,并汇报自主学习成果,教师为探究定向并导航;品读课文,揣摩课文中富含哲理和运用修辞的句子,体会科学文艺作品的文学性;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教学步骤]

一、品读课文,揣摩语言,体味科学文艺作品的文学性。

1.体会语句运用的修辞,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一、二小组找出文章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用标准的分析方法进行品味。)

二、合作研讨,延伸拓展(三、四小组就这个问题以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1、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但这篇文章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2、.保护身边的环境,你有哪些建议?(五、六小组就这个问题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3、树,是一种生命,有人曾观察过,当有人要锯掉一棵古树时,这棵树会温度升高,会分泌出一种液体。而当一个人伏在这棵古树上保护它时,树又变得正常了。澳大利亚的一个人抚摸黄瓜,对它说话,为它放音乐,黄瓜竟长到两米多长。

智慧不光存在于灵长目身上。你发现过类似的情况吗?请把它讲给同学们听。

(七、八小组就这个问题用多种形式进行展示)

三、课堂小结

有句话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人类在自然面前该如何施展自己的才能,表现自己的力量?当我们想砍伐参天大树时,果断地放下了屠刀;当我们想品尝珍禽野味时,毅然地收起了猎枪;面对一片静谧的湖水,我们发出一声由衷的赞叹;面对一座巍峨的高山,我们欣赏它的神秘和雄伟„„这才叫人类的力量——理性的力量。

《敬畏自然》赋予了我们思维的力量,让我们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真正与自然和谐相处。

句式演练

反问

1、直接反问(谁说„„?)

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

2、陈述+反问(„„不正是„„?/难道没有„„)

宇宙是一个硕大无比的、永恒的生命,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

这个宇宙到处隐藏着生命,到处都有生命的萌芽,到处都有沉默的声音。你难道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的问候吗?

3、陈述+承接+反问(„„那么,„„)

人类的认识史仿佛是纠错的历史,一代一代地纠正着前人的错误,于是当我们打开科学史的时候,就会发现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那么,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4、陈述+转折+反问(„„然而,谁能„„)

人类发明了种种工具,挖掘出大自然用亿万年的时间积累下来的宝藏——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各种矿物,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5、假设+反问(如果„„没有„„,怎么会„„)

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类比

殊不知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永远只是一个天真幼稚的孩童,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正像一株小草只是她的普通一部分一样。

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

看着人类这种狂妄的表现,大自然一定会窃笑——就像母亲面对无知的孩子那样的笑。

可是,在自然看来,人类上下翻飞的这片巨大空间,不过是咫尺之间而已,就如同鲲鹏看待斥鴳一般,只是蓬蒿之间罢了。

他们看我们,也许就像我们看蚂蚁一般,即使我们中的那些伟大人物,在他们看来也不过尔尔。

我的智慧即是自然的智慧,我对宇宙的认识即是宇宙对自己的认识,我思维即是宇宙在思维,我痛苦即是宇宙在痛苦,我欢笑即是宇宙在欢笑。

这样看来,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就如同大脑是我们身体的一个器官一样,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

排比

无论是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还是美丽可人的鲜花绿草;无论是高深莫测的星空,还是不值一提的灰尘,都是大自然精巧绝伦的艺术品,展示出大自然深邃、高超的智慧。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作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

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授课方案:

一、慧眼识珠,反复阅读,找一找表达作者观点的关键语句。

因此,我们再也不应该把宇宙的其他部分只是看作我们征服的对象,再也不应该把其他生物仅仅看作我们的美味佳肴,而首先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与我们平等的生命,看作是宇宙智慧的创造物,看作是宇宙之美的展示者,首先应该敬畏它们,就像敬畏我们自己一样。敬畏它们,就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二、巧嘴善辨,提取信息,说一说“敬畏自然”的原因。

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

在宇宙中,一定存在着远比我们的智慧要高得多的生物

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人仅有的一点小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只不过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我就只是宇宙机体上的一个部分,一个器官,人与宇宙本来就是一体的。宇宙是一个大生命,而我只是这个大生命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妙笔生花,仿照例句,写一写反问句、排比句。

11敬畏自然

全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1段):指出人类宣称“征服自然”,实在是不自量力的狂想。

第二部分(2~5段):着重比较人类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6~7段):进一部阐述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

第四部分(8~10段):作者从自然智慧进而论述宇宙生命。

第五部分(11段):得出人类理应敬畏自然的结论。

也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否定“人能征服自然”的口号

第二部分(2~10段):比较人类的智慧与大自然的智慧。

第三部分(11),人应当敬畏自然。

(一)学习第一、二段。

第一段段意:提出“征服自然”说法错误,认为自然的智慧是大海,人类的智慧就是大海的一滴。

第二段段意:大自然窃笑人。(理由:1.打开的空间只不过咫尺之间。2.今人也会变成古人。3.科学史也是犯错误的历史。)

(二)学习第三至第五段。

1.学生阅读第三至五段,概括大意。

明确:

第三段:人类发明的工具可能是人类的陷阱。

第四段:宇宙一定存在比人更高级的生物。

第五段:大自然的智慧也远胜于人。

2.学生发表自己看法,对本文作者的观点进行质疑。

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如:

(1)说说人类变化的历史。

(旧石器、新石器„„)

(2)人类从被动状态变为主动了吗?„。(人类先是不能或难以生存,在其他动物的威胁下偷生。后来工具逐渐进步,能够征服其他动物,是已经变为主动。)

(3)人类成为大自然的主人了吗?

(人类不能完全使大自然听命,所以尚未成为大自然的主人。)

(4)如果说至今人类的作品(一万年后)还是可笑,那么本文是不是也是可笑的?

(或者本文不可笑,那么人类的作品有的一万年后不可笑。)

(5)作者有没有否定现今人类科学的成就?

(对人类的理智有一点否定。)

(6)我们的正确看法应当是怎样?„.(要尊重人类的科学研究,人类的命运变好。例如人的寿命从二三十岁进为七十几,不管是一万年后,人类寿命的延长,对人类来说不会是“可笑的”。)

二、继续学习课文

学生阅读课文第六至十段,概括段意。

质疑,讨论问题。(学生交流看法。)

①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②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③自然界有目的吗?

④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⑤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⑥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三、学习文中多次运用反问句。体会其作用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加重语言的力量,激发读者的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例如,“谁说宇宙是没有生命的?’’这比用一般判断句“宇宙是有生命的”语气更强烈,意思更肯定。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个反问句,并把它们变换成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一下,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如:①我们有什么理由和资格嘲笑古人,在大自然面前卖弄小聪明呢?

②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

③谁说大自然是没有生命的?„„那永恒的运动,那演化的过程.不正是她生命力的体现吗?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④难道你没有听到石头里也有生命的呐喊吗?

⑤你难道没有用心灵听到从那遥远的星系里传来的友好问候吗?

四、探究活动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组成小组,搜集资料,并出一期“人与宇宙之谜”的专刊。

五、小结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主要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作者对观点的阐释是层层深入的,首先否定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口号,认为这实在是自不量力的妄想,因为与大自然相比,人类的智慧实在算不了什么,人类的许多认识很幼稚,而大自然的智慧却是无与伦比的。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类的智慧也是大自然所赋予的,是自然智慧的一部分,人类与大自然其他事物其实是兄弟关系。因此,我们应该敬畏自然。虽然作者的某些说法不无偏激之处,但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也许不是一件坏事,至少可以使人们对自然存有几分小心,不敢妄动胡来。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解除了对自然的畏俱,也使人类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力量,解除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的人类,总是为着自己的私利由着自己的性子胡来,最终损害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

这篇课文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思考作者的观点,并参照自己对待自然的态度作一番检讨。作者立意高远,眼界开阔。能从长远的眼光和大宇宙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但是也有一些说法还可以商榷,可以引导学生思辨、质疑。二是作者的语言。课文中的许多句子有着丰富的哲理性和思辨色彩,应该认真揣摩。另外,作者通过拟人、比喻、反问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通俗易懂,也值得认真学习。

附:板书设计

高科技------航天事业------相比大宇宙,空间十分狭小

人类的智慧认识---------一部不断纠错的历史

矿坑---------可能成这人类自掘的陷阱

人类智慧是大自然智慧的一部分,是宇宙自我认识的工具

大自然的智慧人类智慧是宇宙智慧的高级形态,是同一智慧的不同阶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自然中其它事物兄弟关系-----------敬畏自然=======保护、爱护自然

4、深入思考:

(1、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

答: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这种观点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导致自然界的惩罚。只有认识自然的伟大,爱护自然,人类才能求得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答: “敬畏自然”之所以就是“敬畏我们自己”,是因为人类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体的,尽管存在形式不同,但都是平等的。敬畏自然,就是敬畏生命、爱护自然,就是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就是敬畏和爱护我们自己。)

四、课堂练习:阅读第5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答:大自然的智慧是无与伦比的。)

2、为什么说“令人厌恶的苍蝇蚊子”也是大自然的“艺术品”?

答:苍蝇蚊子固然讨厌,但是它们的身体构造和生理机制十分奇妙,体现了大自然创造的精妙绝伦。

3、作者从哪些方面具体比较了“相形见绌”?

(1、大自然用“死”的物质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生命,而人类却不能制造出一个哪怕是最简单的生物;

(2、人类本身就是自然智慧的最高体现;

上一篇:家庭让我幸福作文500字下一篇:欣赏人生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