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2024-08-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推荐10篇)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篇1

在观看了影片《巴黎圣母院》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那么电影与文学攀缘、结亲就是可预料之举了。有人说过:“年轻的电影正是在古老文学的滋润下勃发出13益旺盛的生命力的。文学似乎成为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错,名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的例子。

既然电影也是一门艺术,那我们就应该抱着美学的思想去感受这部片子。当美丽的爱斯梅哈尔达被绞死之后,真诚善良的加西莫多就消失了,殊不知两年以后他俩竟惊现为两具紧抱在一起的枯骨,可悲可叹之余是可喜和庆幸,虽为“化尘”,但毕竟“同穴”。这在惨烈的真实中岂不流露出具有东方色彩的“圆满”之美。众所周知,东方人很喜欢圆满,从我们喜欢过的春节等节日就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中圆满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细看的话,《巴黎圣母院》的结尾是这样的:大约在这个故事结束后的两年或一年里,在隼山墓穴寻找奥利维埃·勒丹的尸体。在可怕的骸骨中发现了两具尸骨其中一具紧紧的搂抱着另一具。有一具是女的,上面还有白布裙的残片,颈骨上挂着串念珠树种子的项链,上面系着一个嵌有绿玻璃片的丝绸小荷包。紧抱着这一具尸骨的是一个男尸骨。他的脊梁是歪的,脑袋缩在肩肿骨里,他的颈椎骨上没有一点伤痕,显然不是绞死的。那男子是自己跑来死在这里面的!人们想把他同他抱着的那具尸体分开,他顿时化作了尘埃。电影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人们的情理之中。原著者雨果以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幻想,安排了“加西莫多的结婚”和“化尘”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同情和对纯真爱情的赞赏。我不禁想到,这和中国电影《梁祝》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它的故事传说大约形成于东晋时代,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梁祝》的结尾,英台出嫁途中到墓前拜祭,痛哭不已。突然坟裂开口,英台纵身跳入,坟合上,两人化作一对美丽的蝴蝶翩然起舞。可见“化尘”和“化蝶”以相似的形式表达了中西文化中殉情的悲剧意象,让人感动,令人沉思。在西方人眼中,悲剧主人公面对命运挑战必须采取大刀阔斧的行为将斗争进行到最大限度,并且要求主人公在结尾时悲壮死去,人只有把生命献出来才算发挥到了最大限度。布拉德雷在《论莎士比亚戏剧》中讲到:“我们觉得悲剧主人

公正是在他最终遭到失败而死去的时候,最能显示出他的伟大和崇高。”西方的悲剧精神通常体现为惨烈而真实的死亡的悲壮结局。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取得一 种中庸的地位,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就会反映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所以中国古典悲剧结局体现出的“中和之美”实际上就是在追求一种心理满足。中国文化中的悲剧精神体现为审美的艺术的和谐氛围。即便是窦娥已死,但“血溅白练”且“六月飞雪”,人们仿佛看到了窦娥那升腾的冤魂。《梁祝》中,主人公虽“生不能同衾”,但作者还是让他们“死亦同穴”,并且化为彩蝶,比翼双飞,永不分离。“化蝶”展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是自然与人格心灵冥合的最高审美境界。蝴蝶已被视为新的生命形象,成为中国人审美意识深层中的“原型意象”,代表了中国人对生命过程生生不息的持久信念。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篇2

一、权力阶层:一个人物是代表神权的主教克洛德,他是一个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但其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内外充满矛盾的人。另外一个是代表着统治阶级的皇家卫队长弗比斯,他一表人才、英俊潇洒,但却是一个趋炎附势、没有职责感、整天周旋于富家小姐之间的花—花—公—子。这个阶层的人时刻以正义、法律为化身,他们制定法律,同时又作为审判者,而自己却在肆意地践踏着法律。他们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运用他们制定的法律,颠倒黑白、编造事实,残酷地残害着处于弱势群体的贫民百姓。当他们因违法而造成无法掩盖的后果时,往往会拿弱势的贫民百姓做替罪羊。

二、贫民阶层:代表人之一是美丽、富于同情心的吉普赛女郎艾斯梅拉达,为了拯救素不相识的落魄诗人甘果瓦的性命,她愿意与他结为名义上的夫妻;当看到以前劫持自己的敲钟人卡西莫多惨遭鞭刑,被绑在酷日下暴晒而口渴难忍时,善良的艾斯梅拉达不计前嫌,不顾众人的反对与讥笑,把甘甜的清水送到了卡西莫多干裂的嘴里……,这样一个善良的姑娘最后的结局是无辜地被送上了绞刑架。另一位代表人是丑陋、智障、失聪、正直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他因为愚昧而做过恶势力的打手,因为正直而又能在最后明辨是非,在他认清了恶势力的本来面目的时候,义无反顾地举起恶势力的代表人物主教克洛德,把他扔下了高高的圣母院城墙……。这个阶层朴实善良,但时时被蒙蔽,处处被欺压,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忍受着一切的不公,但到他们忍无可忍的时候,随时就能够爆发出毁灭性的反抗。

三、无赖阶层:代表人物是出镜率不高的那一对侏儒,他们为了一己私利而编造谎言,在他们眼里没有正义,只要对自己有利,他们随时能够充当恶势力的帮凶。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篇3

1480年,法国巴黎圣母院的老教士孚罗洛收养了一个样貌酗陋又驼背的弃婴,取名加西莫多。孚罗洛与加西莫多同时爱上了吉卜赛美女爱丝梅达,孚罗洛为了摆脱首相对他的政治欺压,同时又因教士身份不能向爱丝梅达,于是杀死首相嫁祸爱丝梅达。加西莫多为救爱人,不惜牺牲自己。 同样是因为小说而结缘的。这部电影是我欣赏最久的电影之一。在整个电影或其背后的文学原著中,爱情与个人的愿望以及人物间强烈的身份、观念矛盾为一个深层的哲学思想作出恰到好处的铺垫。乞丐群对他们的爱思美拉达的宠爱如同皇宫中对公主的宠爱,甚至更甚。

虽然作者对乞丐们的深致心灵的卑微龌龊也未做掩饰,但他们对她的爱与尊敬是无以复加的;神父对爱思美拉达的美的嫉妒表现为风中絮般的癫狂、恶鬼般的邪恶;爱思美拉达的纯真爱情理想在无情无义的贵族公子的轻视中飘摇;卡西莫多的爱葬送给身份相貌的宿命。这一切都表现出了生命内在的残酷,命运到处一片剑芒。但又偏偏衬托出了卡西莫多和爱思美拉达各自内心的高贵的愿望 影片的结局具有惊世骇俗的美学价值,卡西莫多在圣母院高楼上对着下面爱思美拉达的尸体撕心裂肺的惨叫声让人的心都碎了。许多年后,人们发现了两具紧紧搂在一起的骷髅,当人们想要把他们分开时,他们却立刻化成了灰尘,被风吹散了。那一刻人们会对爱与命运有着最为深致的认识。

那不是两个个别人物的遭遇,是所有人所有时代的所有心灵认知层面的遭遇。 最后再谈谈电影本身。这部电影拍摄的很早,是法国和意大利合作拍摄的。在没有电脑特技的年代构造中世纪的环境,只能采用美术布景的方式,加上几乎没有远景的镜头,使画面看上去就像是一出色彩浓郁的舞台剧,充满了古典色彩的艺术感。对白具有鲜明的古典戏剧风格,语言深刻而有诗意。这些加起来都为看惯了通俗浅白的现代电影的我们带来了一股浓郁的古典艺术风情。只要不连续看个两三部,还是非常赏心悦目的。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它的表现张力有所欠缺,但其实它传达的思想信息已经十分完备。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900字 篇4

初,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见爱丝梅哈达舞于圣母院前之格雷弗广场,遂起淫心。夫爱丝梅哈达者,为吉普赛流浪艺人,巴黎之美丽少女者也。体态轻盈,翩若鸿雁;曲线优美,婉似游龙。容貌光彩,恰如红玫;青春活力,意象涌泉。亭亭玉立,似莲荷矗清池;明眸清澈,犹朝阳亮大地。玉楼春削,纤腰条绢。无香水脂粉敷施,却芬芳溢街充巷。方是时,虽着粗裙石镯,然丹唇洁牙,酒窝隐约;舞姿奇美,妩媚佳色;顾盼多姿,腾跃转身;淋漓尽致,顿挫浑脱;龙骖翱翔,江海凝光;楚楚动人,如画仙女;载欣载舞,“愚人节”时;观者如山,天地低昂。克罗德,道貌岸然,阴险毒辣,为私欲所驱驶,不择手段,使敲钟人伽西莫多劫爱丝梅哈达于夜中。适国王卫队长弗比斯巡逻于此,乃得救,于是,此轻浮且负心之人俘获少女心。当伽西莫多被鞭笞示众,口渴如焚,爱丝梅哈达不计前嫌,同情之,送水入嘴。会爱丝梅哈达与弗比斯幽聚,克罗德暗刺且伤弗比斯,并嫁祸于爱丝梅哈达。爱丝梅哈达因被判绞刑。克罗德以贞洁换生存而无耻要挟爱丝梅哈达,遭拒,气急败坏,欲置其于死地。行刑之日,伽西莫多救少女于法场,置圣母院楼顶而日夜守护之。闻法庭无视圣地避难权决捕少女时,诸乞丐流浪汉即攻圣母院,国王令兵尽屠之。混战中,克罗德将少女交捕兵,并目送其被绞。伽西莫多,克罗德之养子,貌虽丑且心正,绝望之至,举克罗德掼于楼下,顿成肉泥。然后,伽西莫多抱少女遗体而默默死,直至风化也。

呜呼,爱丝梅哈达之纯洁、之善良、之豪爽、之坚贞,伽西莫多之崇高、之正义、之柔情、之质朴,虽一奇美,一奇丑,然心高洁,令人赞叹不已。比于克罗德之道貌岸然、蛇蝎心肠,昭丑就于美旁,畸近于优侧,美与恶共存。而克罗德之死,示善战胜恶,诚战胜伪。夫少女生于苦海中,虽美丽可人,虽真诚辩白,虽有丑男义丐竭力营救,然难逃死运,悲哉。雨果先生写《巴黎圣母院》,再现十五世纪巴黎之状,暴邪恶宗教势力之暗,露封建专制司法制度之酷,揭禁欲主义压抑下之堕,寄同情于庶层,宣博爱之道也,爱憎分明,情氛力透纸背。然雨公仍望世人必信“生活就是昂首前瞻”,于洒泪时,须“睁开眼睛,看见灿烂晨星”,“相信白昼,相信光明,相信欢乐”!嗟呼,是何其诚也!是何其善也!大千世界,古今往来,事有不可知者,有不可不知者;有不可忘者,有不可不忘者。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真诚不却甜苦,故能成其事;善良不辱曲折,故能达其终。愿天使永护慈悲之心,望朗日长耀光明之世。

巴黎圣母院的观后感800字 篇5

阅读这部名著是好久以前了,故事情节早已忘却,但是,有一个人却永远的刻在我的脑海里,那么清晰。他,就是那个驼背,独眼,跛脚,聋子。不错,他就是那个丑陋无比的敲钟人----卡西莫多。

因为,奇丑无比的外貌,使出生后的卡西莫多接二连三地遭到世界无情的遗弃:亲人、社会。。。。。。这样的他却用整个生命去守护爱斯梅达拉。我不敢相信,如此相貌的他,倘若真的存活在这个世上是否会被评为最丑的人。然而,通过慢慢的阅读发现,在他奇丑的外表下,拥有一颗最美的心。有人这样评价他“至丑的外表,蕴含着至美的灵魂。”卡西莫多是世间奇人。他为了所爱的爱斯梅达拉,将自己曾经爱戴的,其实蛇蝎心肠的主教大人推下深渊,以致主教全身都不完整。因为,他有一颗最美纯洁的心,所以,他又是最美的人。他集最美与最丑于一身,不就是世间奇人么?

强悍如他,却也在强大的社会偏见前与所爱的人一同殉情了。生前的爱斯梅达拉对那位年轻的军官的痴情令卡西莫多伤心不已,爱斯梅达拉一次次眼里厌恶的神情便有卡西莫多一次次无奈的转身离去,即使这样,也未改变卡西莫多对爱斯梅达拉的爱恋。

令我佩服的是雨果的写作手法,至善至美的两人照耀下,其他人物的卑劣行为令人发指。所谓的主教大人其实并不是值得卡西莫多去毕恭毕敬的人;年轻的军官大人只是一时的见到了爱斯梅达拉的美貌,并不爱她,为了自己的前途,金钱,地位和一位千金小姐在一起了。。。。。。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篇6

最近,我阅读了一本爱情小说-----《巴黎圣母院》。说起巴黎圣母院,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吧!此书是维克多雨果创作的历史小说。这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作品以18世纪法国的巴黎圣母院为中心,描写了驼背的敲钟人对一位吉卜赛姑娘的真挚的爱情,同时揭露了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丑恶嘴脸。

巴黎圣母院里住着道貌岸然且性情乖戾的副主教克洛德神父和驼背的丑八怪卡西莫多。卡西莫多对克洛德神父忠心耿耿,百依百顺。有一天,貌若仙女的吉卜赛姑娘爱斯美拉达出现在他们两人的面前,起舞翩跹。她是那样的美丽而神秘,始终带着一只有金色犄角的山羊。

贫穷的诗人、哲学家格兰古瓦不幸落入一群无赖汉之手,在生命垂危之际,被爱斯美拉达借假结婚所救。可是,爱斯美拉达却爱上了从怪汉手里救出自己的御前卫队长孚比斯。

一直对爱斯美拉达心怀邪念,在她周围游荡的克洛德神父得知此事后,感到十分痛苦,以致行刺孚比斯后逃走。结果,昏到在孚比斯身旁的爱斯美拉达以杀人和施妖术的罪名被逮捕......

看完了这本书,我感到了当时18世记的社会统治阶级当道善良的人是他们的玩物,善良的爱斯美拉达成了他们的牺牲品。但,邪恶终究斗不过正义,真正的凶手克洛德神父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历史到了21世纪的今天,在政府带领下,邪恶受到了抑制,真善美得到了颂扬,人民安居乐业!

★ 观看北京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 中学生五一升旗观后感

★ 观看阅兵的个人观后感400字作文

★ 观看北京《公共安全开学第一课》个人观后感心得

★ 观看航拍中国观后感400字【精选】

★ 观看《飞鸟集》的个人观后感400字

★ 观看亮剑个人观后感400字

★ 《北京青年》观后感

★ 北京植物园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7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它主要讲述的是雨果在搜索圣母院时,发现了在一座尖顶钟楼的阴暗的角落里的墙上的希腊字母——“„AN‟ARKH”,因受雨水的侵蚀,字已经黑黝黝的,完全陷入石头里。这几个字母形状奇特,呈现峨特字体的特征,仿佛是为了体现这些字出自中世余某个人的手迹,这些难以名状的符号,尤其是这几个希腊字母所组成的词蕴藏的宿命、悲惨的寓意深深地打动了雨果。于是,雨果就以古老的圣母院为线索,挖掘下去,从而完成了《巴黎圣母院》这部举世闻名的文学巨著。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始终围绕三个人展开:善良美丽的少女爱斯梅拉达,残忍虚伪的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和外表丑陋但内心崇高的敲钟人加西莫多。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梅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靠街头卖艺为生。她天真纯洁,富于同情心,乐于救助人。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见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会同情怜悯,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杀人犯”,并被判处绞刑。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憎恨。

至于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钟人加西莫多,这是两个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过着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内心却渴求淫乐,对世俗的享受充满妒羡,自私、阴险、不择手段。而加西莫多,这个驼背、独眼、又聋又跛的畸形人,从小受到世人的歧视与欺凌,在爱斯梅拉达那里,他第一次体验到人心的温暖,这个外表粗俗野蛮的怪人,从此便将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热情寄托在爱斯梅拉达的身上,可以为她赴汤蹈火,可以为了她的幸福牺牲自己的一切。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在《巴黎圣母院》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写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个所谓有教养、文明的世界里的人的美德,互助友爱,正直勇敢和舍己为人的美德。小说中巴黎流浪人为救出爱斯梅拉达攻打圣母院的场面,悲壮、激烈、慷慨、惊心动魄,显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显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捣毁圣日尔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说写到这里,还通过书中人物之口预言人民将起来捣毁巴士底狱,暗示了不久后大革命的爆发。

在我看来,巴黎圣母院,所要表现的对教会及传统礼教的控诉和人性美好的赞扬是深刻而明显的。首先,雨果他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出发,在揭露封建王朝上层社会人士丑恶的同时,还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一个流浪汉聚居的乞丐王国,描绘和赞扬了下层平民的高尚品德;对于其他下层平民,作者也饱含深切同情,予以热情赞扬。敲钟人卡西莫多心地善良,感情纯正,爱憎分明;流浪汉、乞丐们互助友爱,勇于斗争,公开蔑视神权、政权,聚众攻打反动堡垒巴黎圣母院。因为作品中表现出熊熊不灭的群众力量,使得作品始终保持乐观的气氛,昂扬的格调,即使在小说结尾流浪汉大军遭镇压,吉普赛姑娘被处死的情况下,仍然洋溢着乐观、积极的气氛。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8

看完《巴黎圣母院》已有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了,里面敲钟人——卡西莫多、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副主教——弗洛罗、皇家卫队队长——菲比斯、流浪诗人——格兰古尔等人的名字已印象模糊,但书中善与恶、美与丑的强烈对比让我难以忘记。

卡莫西多从小被父母遗弃在巴黎圣母院门口,他是一个有着“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难听而忠厚的声音”的畸形儿,作者通过夸张的外貌塑造凸显出他的“丑陋”。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卡莫西多的人物形象有一个明显的变化:第一阶段,他被副主教弗洛罗收养,每天负责敲钟,为报恩,他对弗洛罗言听计从,包括去绑架埃斯梅拉达;第二阶段,在遇到埃斯梅拉达之后,他真诚善良、忠实勇敢的本性被复活了,奋不顾身地去救处于危险中的埃斯梅拉达,并且不图任何回报,与弗洛罗、菲比斯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1] 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体现了人性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钟楼怪人卡莫西多的“丑陋”形象也随着他内心美的光芒而散发出善良温柔的气息而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同情与怜悯。

读过《巴黎圣母院》之后,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认认真真思索何谓“美”、何谓“丑”的问题。卡莫西多外表如此丑陋,但心地善良无比,那还能说他“丑”吗?副主教道貌岸然,但蛇蝎心肠、阴毒险恶,显然他与“美”是不沾边的。这就好比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的,人的美并不在于外貌衣服发式,而在于他的本身,在于他的心,要是人没有内在的美,我们常常会厌恶他漂亮的外表。也正如泰戈尔所说:“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者一只蝴蝶,但你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外表美是有时间期限的,只是一时的,当时间无情流逝,即使是盛世容颜也终将有凋谢的时候。只有内心美方能经久不息、历久弥新。

高度赞扬内心美、鼓励读者修心养性、追求并培养内在高尚情操,这或许也是这本书的思想主题之一。此时我不禁联想到世界名著与网络小说在树立三观方面的区别之一。初高中时期,我看过不少言情小说,其中不乏男主角性格霸道偏执、阴险腹黑、为得到女主不择手段的。看完《巴黎圣母院》之后,我不禁想,如果副主教是这类言情小说的男主,作者肯定会把副主教塑造成偏执却多情、固执矛盾、霸道又专一的人,即使手段稍显偏激最终也仍旧能感动女主,仍旧能得到原谅、赢得女主的爱,最后是大团圆结局。而这名著则不然,为了凸显批判教会的虚假与黑暗、批判人性中虚伪、恶毒与丑陋,副主教最终以悲剧收场——不仅得不到“爱情”,而且被揭露了真实面目,最后更是失去了生命。世界名著在历史的洪流中被批判、被选择、被赞美,其思想正确性、深刻性不言而喻。读书使人明智,读书应读好书。

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对吉普赛女郎的“美”产生了疑惑——她的美,是否塑造得太过刻意?是否为了需要美而美得过分?

先来说说埃斯梅拉达。她是雨果笔下集真、善、美于一体的完美的艺术形象。她在小时候被吉普赛人从妓女母亲的呵护下偷走,流浪街头以卖艺为生,虽然饱尝人世的艰辛与苦难,但是却始终保持着一颗善良纯真、乐于助人的心。埃斯梅拉达美丽善良,当乞丐国王要绞死格兰古瓦时,她承诺要与格兰古瓦结婚救下了他的命;当卡莫西多接受刑法口渴难耐时,只有她站出来以德报怨为他送水。她又是勇敢执着的,当弗洛罗威胁她,只要接受他的爱就能够获得自由时,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当菲比斯不顾她的安危死活时,却依然痴心执着的爱着他。作者在埃斯梅拉达的身上寄托了理想和希望,但是宗教贵族和黑暗势力是不可能允许美好事物的存在的。[2]因此她的结局是死亡。

埃斯梅拉达的外表美散发出迷人的光芒,如浩瀚夜空中唯一一颗明星般引人注目,如寂静幽林中空灵黄莺声般动人心弦,更如无边黑暗中的一丝光亮般让人疯狂。她的舞步轻快,舞姿绝伦,不仅让看表演的观众着迷,更是唤醒了副主教压抑在心底的欲念与欲望,也令皇家卫队队长菲比斯迷上她的美。外表美是与生俱来的,此刻的她就像那处于绽放得最灿烂时期的鲜花一样娇嫩欲滴,外表再美也不过分。

但在心灵美方面,从现实眼光来看,她的身世悲悯、生活经历曲折艰苦,在现实的磨砺下,她理应不会再保持着这么一颗赤子之心。在我眼里,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可谓是“天真单蠢”。我觉得生活会教会她以德报怨应该有个限度,防人之心也不可无,面对爱情至少要有原则有底线等人生道理而变得“世故”,但是书里的埃斯梅拉达并不是,她始终美丽善良宛如下凡天使。因此,我不禁思考这是否为了突出主题而将女主过度美化了,导致人物形象有些许失真了。

但我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文学作品,还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作品。埃斯梅拉达是善良与美丽的化身,是社会底层无辜者的代表,她身上承载着作者的理想和希望。一个完美无瑕的美的化身,不仅是书本情节发展的需要——故事由埃斯梅拉达的外表美开始,故事发展由她的外表美以及内在美推动,故事也是以她这美丽的化身死亡而结束,而且是艺术创作、作品主题表达的需要。

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法国宫廷和教会狼狈为奸,欺压人民。当时的巴黎,宗教势力邪恶黑暗,封建等级制度十分残酷,封建主义压抑下的人性扭曲堕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下层人民,处于令人深切同情的境地。饱受压迫的人民群众奋起反抗,与两股势力展开英勇的斗争,最终取得胜利。雨果感受到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与残忍,创作出《巴黎圣母院》,借15世纪的巴黎社会反映现实生活。[3] 纯真美丽的埃斯梅拉达代表了底层的无辜者,在野蛮与残暴的宗教、封建制度的下压迫下挣扎,却仍然保持着一颗向善向美的心,作者借此歌颂的底层人民善良友爱、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批判了宗教的虚伪与黑暗,批判了封建制度的残酷与丑陋。经历了诸多生活艰难磨砺的埃斯梅拉达,依然保持真善美的初心,正是寄托了作者的积极信念,始终相信世界的真善美永存,并不会因为一时的黑暗而消失。

所以,经过上网查阅资料,更多地了解了《巴黎圣母院》的创作背景,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主题,并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雨果在这本书里体现的人道主义,我应该算是能理解完美的埃斯梅拉达的存在的意义。书中人性的善与恶、美与丑的界限分明,强烈的矛盾冲突与对比,激起耀眼的火花,十分鲜明地代表作者的情感态度与思想感情。从艺术创作层面来看,完全真善美的埃斯梅拉达是必然的。

我曾想过:如果埃斯梅拉达也有人性上的缺点……但显然不可行,如果她不是至善至美,她不会为了救诗人而答应跟他结婚;如果她不是至善至美,她不会使卡西莫多爱上她、唤醒他真诚善良的本性,使情节发展曲折离奇、出人意料;如果她不是至善至美,她不会对爱情有坚贞的信念,真挚而狂热地爱着菲比斯;如果她不是至善至美,副主教弗洛罗不会为她痴狂,她的真善美是他想拥有却得不到的东西,爱而不得而更加疯狂,得不到而想要摧毁。总而言之,如果她不是至善至美的,如果她自私、懦弱、屈服于恶势力,那故事的情节将没有了基石,情节也无法得以发展、无法切确地表达作者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但是我心中却始终有一道坎过不去——太完美了,失真。或许是因为只通读了一遍、略读了一遍,总共才两遍,所以我还没深刻理解埃斯梅拉达?或许读多几遍之后,对埃斯梅拉达这个人物会有不一样的想法与体会?不知道,答案还有待以后的空闲时间再次翻阅了。也或许,时间会给我一个答案。

参考文献: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9

印象深刻的是这样的几个人物,代表漂亮善良的姑娘--爱斯梅拉达。她不仅有迷人的`外貌,更有一颗纯真善良的心灵,从她对待那只山羊,救下那个落魄的诗人,对于伤害过自己的卡齐莫多,送上的水和怜悯,对待爱情的牺牲,等,我们看到她是漂亮的,她的身上心灵上没有污垢,她是没有被污染的。可是,这样的天使一样的姑娘,受到的是怎么样的对待呢?流浪,在最肮脏的环境里面生活,被所谓的上流社会排斥和嘲讽,被玩弄,被抛弃,被诬陷,被威胁,最后,作了彻底的牺牲。

书中描写了一个那样的社会,和在那个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人物的状态,麻痹的如那个弗比斯,最底层的如老鼠洞里的那几个隐修女,疯狂的副主教,还有尽全力反抗的最丑陋的卡齐莫多,副主教和卡齐莫多形成了人性上的鲜明对比,同样爱上了漂亮的姑娘,同样的遭到了拒尽,他们的爱都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诚挚,可是,一个是占有,一个是奉献,已占有为目的的,当目的无法达到的时候,他想到的是毁灭,毁灭别人;以奉献为目的的,当无法奉献的时候,想到的也是毁灭,毁灭自己,

我想这也就是世界名着的真正魅力所在,他让人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他深刻的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些活动,无论放在什么时候,什么社会,人的共性是始终存在的,对美好的向往,对美好的追求,对美好的赞美,人是一个天使和魔鬼的综合体,人和人的经历没有相同的,也就是说,社会本身就不可能让所有人享受到同等的待遇,这种不一样的待遇,让多少人的内心失往了平衡,失往了对美好的追求阿!林林总总的肮脏的巧取豪夺,充斥着我们的眼睛,振荡着我们心灵,我们该怎么办?

我想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

更多精彩读后感推荐:

《邮差弗雷德》读后感

《老鹰与小鹰》读后感

《自定义的幸福》读后感

《柏拉图对话集》读后感

读《加西亚的回信》有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李真的堕落和忏悔》读后感

《真诚善良的品德故事》读后感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篇10

让我记忆最深的,不是纯洁无瑕的爱斯梅拉达,也不是懦弱胆怯的腓比斯,更不是让人不赛而栗的副主教克洛德,我喜欢的是那位母亲,那位既平凡又伟大的母亲—古杜勒!

这位母亲失去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对女儿的怀想是她活下去的希望,十五年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她的思念显得那样无力,她认为埃及女人拐走了她的孩子,为了找回她,为了那只粉红段子秀花鞋;他发出我多少祈祷,多少泪水也只有地穴知道。

当副主教要处死她的时候,爱斯梅拉达却发现,这位修女是她的母亲。与女儿相认后,她为了救女儿,使劲摇窗上的铁条,她用双手将它完全折断,再将生锈的断头掰开。

这是真实的力量,这是母亲的力量。

我也想起了我的母亲,对我十四年来抚养,妈妈头上的银发丝丝可见,每天都不辞辛苦的照顾着我关怀着我。

记得第一次军训的时侯,妈妈很想我,每天都问我吃得怎样,气如何,身体好不好,在我不在家时,在我不在家时,把我乱成一团的小猪窝收拾干净,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从没怨过一句,母爱无边。

上一篇:金刚川电影观后感总结下一篇:aoouiu教学设计2课时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