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册教材分析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二册教材分析(通用10篇)

第二册教材分析 篇1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是在上学期才使用北师版的实验教材,也没有什么经验,在这里我主要是结合前段时间培训的内容和大家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我们一起探讨探讨。

一、 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这本套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它从内容到呈现方式都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教材基本内容

本套教材是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采用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主题或情境,教材基本内容的呈现方式与第一册教材一样,仍采用主题单元的编排形式,共有16个单元,每个单元大致包括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总体来说,第二册的内容较之一册更广泛,特别是增多了反映儿童生活的篇目,与学生生活更加贴近,同时也注意了保持一册的趣味性。16个单元是这样安排和考虑的我们可以查阅《教学用书》第2页。

三、第二册学习目标

在《教学用书》P1有具体介绍,我在这里就不讲了,主要谈谈:

四、教材具体说明及教学建议

(一)、拼音

一册的拼音教学的目标是会读。二册对于拼音的学习目标,则定位在抄写字母和音节,大体能为生字标音。

我们要把拼音当成识字工具来教学。要注意这几个问题:1、不能当成学问来教,比如bpdq的小竖写多长,不必过分指导并严格要求;2、不能超越一年级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把他们与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一样要求。3、要有一个基本认识:拼音不能当文字教,不能要求学生阅读纯拼音文字的阅读材料。

“为生字标音”似乎超标,但实际运用需要我们安排这样的练习。这类内容只教不考,老师不必苛求学生给生字标音时十分规范,如果错一点,例如声调位置等,可以寻找机会指导学生发现标调的规则。本册自读课文仍加了注音,但老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尽量丢开拐棍,不可读上行忽略下行。

(二)、认字

1、我主要是结合第二册识字教学目标来谈谈。

(1)在教学目标中提到学习30个常用偏旁。构成汉字合体字的部件都叫“偏旁”。

在第一单元的“金钥匙”中提示学生开始将学到的常用偏旁列表归类,目的是想让学生从汉字表意的特点入手,积累表意的偏旁,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大概表示的意思,逐渐掌握汉字的规律,最后形成独立识字的能力。

为什么要提出学习30个常用偏旁的要求?主要是为了感悟汉字的特点,领会汉字的造字规律,实现量变(已认字几百个)到质变的飞跃,为形成独立识字(包括读写合流)能力做准备。

那么要学到什么程度?主要是要知道名称(严而不死,可笼统地称为×字旁);大概了解表示的意思;能举例说明。这与写字只知道名称、会书写不同。

(2)、关于认字的方法问题。

截止到第二册,学生已经学过了看图认字、读拼音认字、听读认字、看上下文猜字四种认字方法(识字游戏不是学法),应当能独立认读(认读是“正确”读的前提)“语文天地”中的现代诗文。比较起来,看图认字受熟知的事物、口语语汇范围限制,看拼音认读受拼音限制,相比之下看上下文猜字最便捷,其次是听读,所以,“综合运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靠大量实践,不要枯燥地分析字形、字理,有的老师把这些当知识点来教是错误的。

(3)、关于写字230个。

二册的写字目标是指按照正确的笔画笔顺听写(包括填空、连线等)下来,兼顾使用和写好。不要把几方面的要求同时下达,造成沉重的书写负担。

笔画笔顺不能当成科学知识体系来教授,让学生死记许多条条框框;要立足于硬笔书写。

怎样兼顾使用和写好?一是加强造句、组词等书写练习,二是通过描红无意接受(儿童学习不是先学规则,而是模仿和实践)。

2、识字教学方法建议有四条:

(1) 一年级认字的主要方法是听读法和拼音认字。所谓“听读法”,就是直接听别人读出生字的字音,自己跟着读。在课堂上,老师读课文,学生把字音与字形对应起来的过程,就是听读认字。回家或是在外面,问别人“这个字念什么”,也是“听读认字”。看拼音认字是第一册教学生学会的另一种认字方法。我们曾反复强调,拼音只是一种识字的工具,不能当文字用来阅读,也不能当学问去教。第一册务必使学生能够学会认(认字母)――拼(拼音节)――读(读生字),其余的则不必过多涉及。进入第二册的学习,则应注意拼音和认字互相促进:通过拼音认字,通过学习生字巩固拼音。特别是对那些还不能认――拼――读的学生,更要认真给他们补课,统筹安排每一课书重点复习哪个拼音的要点,不要空泛地带读。如何综合运用听读法和看拼音认字的方法,请老师们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每篇课文生字的情况考虑,不要平均使用力量。参考用书以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老师们可以参考。

(2) 熟练运用指读(指认)认字方法。一年级儿童听力强,记忆力强,很快就能读通背会课文,但是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认识自己读过的每一个字。所以,我们在一开始培训时,介绍了指认(指读)的教学方法。具体讲就是:先听老师读,用手指着老师读的每一个字,随着老师的声音移动手指。读熟或背会课文,然后缩小语境,摘出词、语或短句帮助学生认,再提出单个的汉字认。回到课文中,再用手指指着自己读的每一个字。大约在练习了2~3个月后,基本上全体学生都能掌握这个方法,认字速度将大大加快。如果您的学生尚不能自己听读认字,则需认真补上这一课,务必在第六单元以前掌握这个认字方法。

(3)巩固看拼音认字的方法。拼音认字在一册学生已经学会,二册只是复习巩固,让拼音与认字相互促进,不必过多涉及。

这样,到第六单元为止,每个学生至少能在课堂上(有老师的情况下)独立认字了。

第七单元的金钥匙,开始教学生看上下文猜字。对于已经认识一些字、有阅读基础的人(包括儿童)来说,看上下文猜字是一种最经常运用的认字方法,虽然它不大可靠。事实上,学生读书遇到那些渗透性识字的生字,都在“猜”。猜字的过程,是调动已有的知识推知新知识的过程,对促进儿童的思维能力有益。

第一步是让学生“猜”起来,大胆猜,先不讲究猜得对不对。教学时,可找出一段课文,老师先不范读,让学生自读,用铅笔画下自己不认识的字(包括回生字),然后看上下文猜,拼音熟的学生可以把猜的字音标在画出的字上。然后再听老师读课文,看猜得对不对。一开始不要猜太多的字,太生的字(口语里没有的)。逐渐加大猜字量。学生所猜的字,通常都不在生字表内,老师不要抓猜的结果,重要的是过程和方法。

第十单元的金钥匙,对看上下文猜字的方法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即和“看拼音、听读的方法结合起来用。”这是一个综合性的要求,有一定的`难度,无论老师强调多少遍,哪怕让学生背下来,也不能说明学生就“学会”了,需要反复实践,反复练习,真正形成能力。

“拼”和“问”是需要条件的,从人们的实践看,运用这三种认字方法的顺序大体是:先猜,再拼,还不行就问。老师可教学生按照这样的顺序学习自己认字:先自读课文,画下不认识的字,看上下文猜。对猜得没有把握的字,看课文下面生字表的拼音,认读;或者查后面的渗透性识字表,看注音。也可以猜完后同桌互读,纠正自己猜得不正确的字。实在吃不准,问老师;有的字老师可以组织全班一块儿学习。整个过程解决了“怎么做”的问题。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老师逐步撒手放开,使学生学会“怎么做”。这个进程大约到第十三单元完成。

有些字,学生自以为认识了,读书时没有画下它们,实际上他并不认识。这些字他也是“猜”的但没猜对,自己又没有意识到。同桌互读,小组检查读书,可以把它们查出来,由同学纠正错误的读音。这也是综合运用上述认字方法的学习活动,对查缺补漏、补习回生字、照顾学生差异都是必要的措施。

第十四单元,是集中识字单元,实质上是开始进入部首识字。学生将学习五个常用偏旁(部首),利用这五个偏旁推知生字。我们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感知汉字是有规律的。

(4) 初步接触字理识字。

学生学习字理,不可能一步到位,老师也不应该追求讲深讲透讲全,是适“度”,要以学生既能学得会,又不感到很困难为准。本册没有使用形声字、会意字的概念,没有提出“部首”和“形旁”,没有涉及声旁的内容。请老师贯彻《课程标准》的理念,不要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和加深学习难度,使师生都感到吃力。当然,如果您的学生基础打得好,悟性也好,您尽可根据他们的认知水平放他们展翅飞翔(也不能飞得太高太远)。

3、识字教学要注意的问题:

(1)全册认字教学方法仍以整体听读认字和看拼音认字为主。因为这只是“初学”,学生能“感知”即可,不要求学生会运用这些知识,三册才重点学习根据汉字规律识字。

五个偏旁(以及其他二十几个偏旁)所表示的意思,应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让学生享受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切实对汉字的特点有所“感”,而不只是有所“知”,老师不要急于把结论给学生。

(2)认字教学活动、认字手段的选择应符合儿童学习的心理。

认字教学活动(包括游戏)、认字手段(包括电脑.课件)、教学方式(全班学?小组学?同桌学?)的选择,应符合儿童学习心理,适合儿童学习进程的需要,不要在形式上搞花架子,弄得老师很累,对教学却起不到很大促进作用,组织不好,还耽误时间,影响学生学习。教师用书后面,附了一篇《识字教学游戏》,供老师参考。

第二册教材分析 篇2

一、推理不严密

荔枝原产于我国, 是我国的特产。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 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南州六月荔枝丹》

句中说“荔枝原产于我国”, 其理由为“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仅凭“两地有野生的荔枝林”, 就断言荔枝原产于我国, 这太不严密。“野生荔枝林”和“荔枝原产地”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世界上其他国家有无野生的荔枝林, 文中并没有介绍。如果其他国家也有“野生的荔枝林”, 按作者的推理, 荔枝原产地的“冠名权”就要打官司了。

二、语序颠倒

现在 (1859年) 我的工作行将结束;但是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岁月, 并且我的体力渐感不支, 所以不得不先将这个摘要付印。——《〈物种起源〉导言》

句中“并且我的体力渐感不支”, “体力”一词的位置应在“渐感”之后, 并去掉“的”。“感”一行为应由主体“我”发出, 而不能由“体力”发出。就全句来看, 作者的意思是在于突出基于某种认识、感受下所采取的行动, 为一因果关系。认识:我的工作行将结束, 但是全部完成还需要更多的岁月。感受:体力不支。结果:不得不先将这个摘要付印。

另外, 此句中分号的位置不对。全句为一因果句, 原因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认识, 即工作完成情况;二是感受, 即体力状况。这并列的两个原因之间可用分号。所以, 分号应在“岁月”之后。如此, 前一个原因 (工作完成情况) 才完整。

三、前后矛盾

现在在马来群岛研究博物的华莱斯先生, 他对于物种起源问题所得到的一般结论, 几乎和我完全相同, 这也是使我早日发表这个摘要的一个重要原因。

———《〈物种起源〉导言》

句中的“几乎”意为接近于、差点儿, “完全”即全部。“几乎”和“完全”连用矛盾, 将“几乎”或者“完全”去掉一个即可。

四、与客观不符

在电视显像管中, 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 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 会发射出光, 显示成图像。

——《神奇的极光》

“电视屏幕”在“电视显像管”中吗?对电视机结构稍微了解的人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电视屏幕”和“电视显像管”这二者之间无任何从属关系, 这里明显是犯了一个常识性的错误。

五、词语误用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 还是个无线电现象, 可以用雷达来探测研究, 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神奇的极光》

此句中“可以”一词误用。“可以”一词在此句中, 应表示有哪些探测研究的手段、仪器。而此句重心在说极光的无线电现象 (能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 , 并非在讲有哪些探测研究的手段、仪器。“可以用雷达来探测研究, 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一句从表意上看, 应为一假设关系的复句。所以, 可将“可以”改为“如果”或“如”, 或者干脆去掉“可以”, 这样行文更准确、简洁、流畅。

六、缺少关联词

太阳能处在一种非平衡的稳定状态 (假设如此) , 不会仅仅流到地球, 然后由地球辐射开去。

———《这个世界的音乐》

句中用了“不会仅仅”, 还应配用“还会”。该句中, 如果“由地球辐射开去”也属“仅仅”一词管辖的范围, 那么, 此句就不完整, 因为后文并没有对此句作呼应, 作进一步的交代。结合上下文可知:“仅仅”只管辖到“流到地球”, “由地球辐射开去”应属“还会”领起的内容。所以应改为“不会仅仅流到地球, 然后还会由地球辐射开去”。

七、指代不明

《咬文嚼字》一文的第二段开头, 有一句话——“这是炼字的好例。”“这”字指代不明。因为第一段实际说了郭沫若炼字的二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前一例炼得好, 后一例炼得差。“这是炼字的好例”中的“这”到底指哪一例呢?不明确, 如指上述两例, 也显然不对。

八、前后不一致

第二册教材分析 篇3

第八课 爱鸟

第二课时

《小乌鸦爱妈妈》教案设计

南麻镇西台小学

韩秀丽

一、设计思路

音乐是情感艺术,它能直接有力地进入人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音乐审美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和中介。在音乐教学中牢牢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会有效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情怡性。《小乌鸦爱妈妈》这一课让学生学习与妈妈有关的歌曲,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能很快拨动学生的情感,激起学生爱的共鸣。这一节课我设计了讨论与感受,学唱与表演,创作与表演三个教学环节,有机地把感受、学唱、表演歌曲结合起来。让学生尝试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如何报答母亲,使全课的情绪得到升华。课型:歌表演 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是:体会母爱的伟大,激发对妈妈的情感,并能带着感恩的心报答母爱。

技能目标是:有感情地演唱并表演歌曲。通过节奏练习,感知前八后十六分节奏。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创作(拓展)目标是:尝试用多种艺术形式表现如何报答母亲。而情感目标是贯穿这一节课的主线,是用情感带动学习,用歌曲表达情感。教学内容: 1、节奏练习

2、歌曲学唱并表演

3、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让学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体验情绪变化对表达爱的作用。教学难点:

歌曲表演及用打击乐器伴奏。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讲《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

听!这是一个有关乌鸦一家的故事。(边听音乐边讲故事)从前,有一棵很高大的树,树上住着勤劳、善良的乌鸦妈妈,她每天都要飞到好远好远的地方去找虫子给她那一群可爱的乌鸦宝宝吃,小乌鸦在妈妈关心下越长越大了,妈妈真高兴。但这时候我们的乌鸦妈妈越来越老了,终于有一天小乌鸦都要飞翔了,它们一个个高兴地张开了翅膀拍拍飞出了家。妈妈哭了,因为她已经老得飞不动了,一个人孤单单地呆在家中。突然从远处飞来了一个小黑点。一只小乌鸦衔着它平生捕到第一条小虫回来了,它把小虫喂给了妈妈。接着又来了一只小乌鸦,两只,三只。可把妈妈高兴坏了。我们要不要学习小乌鸦?

(二)在歌曲的多层次的演绎中表达情感

1、初步感受歌曲,播放《小乌鸦爱妈妈》的录音范唱 师:有一首歌也赞美了这只可爱的乌鸦,你听。(播放录音)

“歌曲中唱的是谁呀?唱了什么事?”

生:“乌鸦妈妈老了,走不动了。小乌鸦找来虫子喂给妈妈吃。”

师:看,今天老师把孝顺、懂事的孩子小乌鸦,和慈爱的乌鸦妈妈都请来了,你能给这首歌曲起个名字吗?”(出示图片,把小乌鸦图片贴到黑板上)生:“孝顺的小乌鸦” 生:“小乌鸦爱妈妈”

师:“说得都非常好,小乌鸦很孝顺,很爱自己的妈妈。我们就为他取名《小乌鸦爱妈妈》”(板书“爱妈妈”)

2、读一读歌词,启发学生有感情地讲出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

生读 指出错别字,和发音不准的字 教师范读 要求学生用手指着歌词

师;你愿意像老师一样把小乌鸦对妈妈的爱都读出来给大家听么?我们一起来读一遍。

3、教师范唱,让孩子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绪和节奏。师:小乌鸦是疼爱妈妈的好孩子,老师要用歌声赞美它,注意听老师的歌声是连贯的还是跳跃的。

师:老师的歌声是连贯的还是跳跃的?(教师用手语表现出来)

4、学唱:

师:老师用歌声赞美了小乌鸦,你想不想也用歌声来赞美它?那就听好老师的要求;

第一遍:学生轻声,跟琴唱,教师的歌声要大一些。师:咱们再来一次,比一比谁的耳朵听得最清楚,唱得最准确。(唱完后教师根据学生情况做出评价)

第二遍:学生的声音加大,随琴唱,教师的声音减小,纠正错误

师:哎呀,同学们第一次就唱得很好如果再仔细听着琴和老师的声音唱起来那就更好了。注意“野菊花”这句应该这样来唱(教师示范)就更好了。第三遍:学生的声音再加大,教师的音量减小,纠正错误,难点乐句教唱几遍

师:同学们一次比一次唱得好了,小乌鸦肯定非常高兴,我们的声音可以再加大一点点,“急急忙忙赶回家”应该这样唱(教师示范),心情再急切一点就更好了,用歌声表达出对妈妈的爱,我们再来一次吧。

第四遍:放开声音完整的歌唱。要求唱出对妈妈的爱。5.再一次深情演唱,并配上简单的身体动作表演。

师:“老师觉得同学们的歌声非常动听动听的。如果我们把自己当成小乌鸦,来唱这首歌曲,乌鸦妈妈一定会更加高兴的,让我们再一次用深情的歌声来表达小乌鸦对妈妈的爱。好吗?来展开你们的翅膀,用你们的翅膀轻轻拍一拍妈妈的背,展开你们的翅膀去给妈妈找点吃的吧,来吧,把你找到的小虫子喂给妈妈吃吧”(背景音乐为歌曲伴奏)

6、分角色歌表演表演,请同学带头使分别扮演孝顺孩子小乌鸦,和慈爱的乌鸦妈妈

(三)在创作和体验中为情感推波助澜 用多种艺术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用唱歌和跳舞的形式来感谢妈妈,你还能用什么形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呢?” 生:“送礼物给妈妈。”

师:“很好,最好是同学们亲手做的。” 生:“帮妈妈做家务。”

第二册黄鹂 篇4

一、        导入课文

黄鹂是一种很美丽的鸟,在古代诗人的笔下多有描写,你能吟出几句吗?

有关“黄鹂”的古代诗句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这些诗句通过描写黄鹂的啼鸣、飞舞表现了黄鹂娇好、美丽的形象,抒发了对“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美好春天的.热爱之情。那么在孙犁的这篇散文里,黄鹂又是怎样的形象?作者抒发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呢?

二、作者简介

孙犁  (1913~)  现、当代作家。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作品以小说、散文集《白洋淀纪事》为其秀雅、隽永的创作风格的代表作,其中《荷花淀》、《嘱咐》等短篇作为现代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 篇章。被文艺界视之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茅盾说过:“孙犁的创作有一贯的风格,他的散文富于抒情味,他的小说好像不讲究 篇章结构,然而决不枝蔓;他是用谈笑从容的态度来描摹风云变幻的,好处在于虽多风趣而不落轻佻。”

三、研究课文

1.浏览课文,完成下面的表格。

阶段(环境) 形色神态

抗战 色彩鲜丽 声音诱人 姿态矫健   一闪而过

第二册——《天气》教案设计 篇5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知道天气有阴、晴、雨、雪等变化,了解天气变化与人的关系。

2.通过认识几种常见的天气,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图画记录一周的天气现象。

3.通过认识天气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自然事物是不断变化的,通过观察、记录天气现象,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认识几种主要天气的特征。

难点:正确认识各种天气与人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投影片《天气的变化》、《天气变化和人的关系》,挂图《天气》。

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记下:上海(东)、海口(南)、拉萨(西)、齐齐哈尔(北)、北京、成都等城市(上本课那一天)的天气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昨天请同学们注意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都收看了吗?请把这张表上的几个城市今天的天气情况告诉老师(小黑板出示表,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

2.提问:这几个城市今天的天气情况一样吗?有没有不同?

3.谈话:从这个表可以看出,在同一天,每个地方的天气各有不同。请问:在同一地方不同的日子天气情况怎样?同一地方同一天甚至同一时呢?

4.小结:在同一天里,不同的地方天气是不一样的;在同一地方,不同的日子天气也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地方同一天甚至同一时刻的天气也是不断变化着的。

5.谈话:天气变化有没有规律呢?你们想不想像气象台(站)的气象员一样,掌握天气的变化规律呢?在自然课里,我们将陆续学习一些关于天气变化的知识。今天我们先来学习一些最基本的天气常识(板书课题──天气)。

二、学习新课

(一)指导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天气现象。

1.提问:今天我们这儿是什么天气?与屏幕上哪幅图的天气相近?(出示投影片──晴、阴、雨、雪)请用一个字表示出这幅图所反应的天气。(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出图上所示天气)。

2.讨论:阴天有什么特征?阴天的夜晚有什么特征?

3.小结:阴天,天空阴暗,被灰色或黑色的云遮盖,白天看不到太阳,地上的物体没有影子,夜里看不到星星。

4.看投影和课本第13页图。

5.讨论:这三幅图分别是什么天气?它们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学生汇报,投影出晴、雨、雪图象,并板书)

6.小结:晴天,天空晴朗,无云、或只有少量的云,阳光普照大地,阳光下的物体都有影子,夜里能看到星星;下雨、下雪天,一般都是阴天,有时下的雨、雪比较小,有时下的时间较短,有时较长。

7.提问:除了以上四种天气外,还有哪些天气?

8.小结:除了阴、晴、雨、雪这四种天气外,有时还有风、雾、冰雹、雷鸣电闪等天气。

(二)指导学生认识天气变化和人的关系。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天气是经常变化的,那么,天气的变化与我们人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2.讨论:请看课本第14页图,并按下表要求进行讨论。(小黑板出示)

3.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用图或拼音填写),并追问一些有关变害为利的问题

4.小结:(结合上表进行)天气变化与人的生产和生活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人必须努力探究天气变化的秘密,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

(三)指导学生学习观察记录天气。

1.谈话:怎样才能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呢?首先,要掌握有关天气变化的各种观测资料,然后,通过分析研究,找出天气变化的规律。我们的气象台(站)的气象员就是利用已掌握了的天气变化规律,结合当时得到的天气变化信息,预报出可能发生的天气变化。

同学们想掌握一点天气变化的规律、预测天气变化吗?下面我们就来学一点这方面的知识。

2.讲述:天气变化的规律是很复杂的。我们的年龄比较小,气象方面的知识还很少,我们不能像气象台的气象员那样去预测天气变化,但我们可以收看电视台、收听广播电台的天气预报节目了解天气变化。另外我们也可以掌握一些比较明显的天气变化规律。

3.介绍几条明显的天气变化规律。如:(1)天气特别闷热可能要下雨、月亮周围有圆圈可能要刮风;蜻蜓成群低飞、蚂蚁搬家将要下雨,„„(2)谚语:有雨天边亮,无雨顶上光;鸡晒翅天落雨,蜻蜓高谷子焦,„„。

4.谈话:我们除了掌握一些明显的天气变化规律外,还要学会把观察到的天气现象用符号记录下来,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5.看图:课本第15页。

6.提问:你们知道这四种符号分别表示什么天气吗?(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法)。

7.练习:在纸上练习画四种天气符号,并在书第15页的表中记下今天的天气情况。

(四)总结并布置作业。

第二册 unit1 篇6

Aims: Use simple expressions and structures to interact with others.

Ask questions to find out information

Use English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when playing games

Use proper pronunciation and intonation

Contents: How to ask others age and how to answer it How to ask others age and how to answer it

Focus:How old are you? I am ……

Difficult points: How old are you? I am…

Aids: Songs, games, pictures, mult-media,and slide show

The First Lesson

Contents: Know each other

Focus:Introduce each other

Aids: Songs and games

Ⅰ.Warm-up

Greeting with simple sentences

Such as “Good morning!”,“How are you?”

Ⅱ.Presentation

1. Introduce each other.

2. Tell pupils what my name is and ask them “What is your name?”

Then tell them that how to write their names in English. And ask them to write the names on the board.

3. Say sth about my requests in my future class. Such as “Sit down, please!” “Listen to me.” Stand up!” “ Open your book, and turn to page three.” And so

on.

Ⅲ.Practice

Ask the pupils what English songs they have learned, and ask some of them to present, and the teacher writes out what they sang.

Ⅳ.Sum up

Every group count numbers from the first pupil to the end. Teacher first will praise the group, which finished the task.

Ⅴ.Saying goodbye

The Second Lesson

Aims: Use simple English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Contents:Can I help you? Yes, please. / No, thanks.

Focus:The ask and answer of help sb

Difficult points: Can I help you? Yes, please. / No, thanks.

Aids: Cards, pictures, games and songs

Ⅰ.Warm-up

The teacher pretends to be an old woman, then let the pupils guess what is wrong with the teacher in order to bring out “Oh, I am old.” Then point to the pupils and say, “You are young”.

Ⅱ.Presentation

1. Draw two large old and young faces on the board, and ask, “what is this?” in order to bring out “an old women ”and “a young girl”. Then add the names Ann and Lily.

2. Show the pictures around the class, and tell them “I am Ann, and I am old.” “ I am Lily, and I am young.”

Ⅲ.Say.

old , old, I am old.

Young, young, I am young.

Old, old , you are old.

Young, young , you are young.

Ⅳ.Practice

Ask a student to move a desk or act an old man, then the teacher says” Can I help you?” then change the roller, and the teacher says” Yes, please”, or” No, thank you!”

Ⅴ.Play

When the first pupil says, ”Can I help you?” the second pupil should says ”Yes, please.” and then says, ”Can I help you?” to the third pupil and so on. Teacher times. Team will win which expenses the least time.

Ⅵ.Homework.

Copy page one and two of the Copy Book.

第二册信息技术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能够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的名称,了解以椭圆、圆为代表的基本图形工具的使用,学会保存图形文件。

2、尝试利用简单的图形描述事物的形象特征,体验如何把现实世界景物的基本形状抽象表达出来,培养学生运用电脑技术绘制图形进行实物造型的意识。

3、通过对绘图工具的初步应用,培养学生采用绘图工具描绘事物、表达信息的情感需求,激发学生对利用计算机进行绘图的兴趣。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讲解示范 教学重点:

1、认识画图工具。

2、画椭圆、圆。

3、保存我的图画 教学过程:

1、导入。

小丽在玩呼啦圈。在小丽的建议下,大强也对呼啦圈产生了兴趣,积极地投入到练习中去。能能给大家展示了一些奇怪的图形,让大家猜是什么,难道这也是呼啦圈吗?课件出示。

2、初步认识画图工具

①启动画图软件:开始——程序——附件——画图 观察提示,将鼠标移到画图工具上,停一会儿,观察。②了解工具箱、工具、颜料盒、画图区。师示范讲解演示。

③画椭圆、圆:用鼠标单击选择工具,拖拉鼠标绘制图形,单击颜色选择颜料。尝试:怎么画椭圆?

呼啦圈是圆的,怎么画圆?(示范:按住shift键不放,同时进行绘制)④把图形保存起来

师示范:保存位置(保存在桌面或我的文档即可)、文件命名(适合自己的特点,便于记忆和查找,避免与别人相互影响)

⑤尝试:绘制跳绳、台阶、三角板 ⑥让我的画纸变大

使用拖动控制点的方法,让画纸(画图区)变大。

3、知识卡:呼啦圈

学生自读文中资料,了解呼啦圈的特点与功能。板书设计:

第1课

小试牛刀显身手

1、画图工具

2、画椭圆 圆

3、保存我的图画

第2课 勾勒我的想象力

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圆、三角形、矩形等图形,进行简单的实物造型设计。

2、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学习场景,尝试利用基本图形来设计实物形象,体验如何用基本形状设计实物。

3、通过对绘制技术的初步应用,培养学生采用绘图工具设计事物、表达创意的情感需求,提高学生对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形设计的兴趣。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讲解示范 教学重点:

1、用图形“盖”房子。

2、画直线、矩形、多边形。

教学难点:选择恰当地参数(线条粗细)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强对能能玩小孩子们的积木这事感到很不可思议。原来,能能是在研究怎么建房更坚固呢。小丽听了特别高兴,因为她正在收留的流浪狗没有住处而发愁呢。于是,三人决定一块绘制一张建房的图纸,为小狗设计一个温暖的家。这个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二、探究设计,操作指导

1、设计三角形房顶

绘制完成后需要双击操作,完成闭合的图形。(拉出两条线段后,就可以立即让三角形的第三条自动完成)

2、设计方形墙体

注意与三角形房顶底边的重合。师示范并讲解:采用拖动的方式,达到重合。

3、设计窗户

学生自行设计,师巡视指导。(使用矩形工具设计窗户,用直线工具设计窗棂)

4、使用椭圆工具设计拱门

尝试利用橡皮工具擦除工具,擦除多余的圆弧。

三、让线条变粗

如何实现“厚木板”? 认识不同线型的选择:先选择直线工具再设置粗细,然后选择直线或其他图形绘制。

四、尝试练习

1、设计自己兴华的运动器械

2、给自己设计个性化的水杯

五、底色与画图色

教师演示并讲解:了解什么事背景色、前景色?衬托让画面更生动。

六、知识卡:房子的变迁

学生自读学习后汇报交流(介绍人类居住发展的历史,展示房子的变迁,让学生体会到建筑文化与历史,提高学生对建筑知识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2课

勾勒我的想象力

1、用图形“盖”房子

2、让线条变粗

第3课 信守涂鸦画梦想

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图形的填充方式绘制事物形状与颜色,掌握图形填充模式的操作与应用,体验填充封闭区域的特点。

2、尝试设计多种有色彩的劲舞,体验着色对表现事物的渲染作用,提高图画的表现力。

3、通过应用色彩来表现事物,培养学生对色彩搭配的审美素养,丰富思想表达与情感表象。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讲解示范 教学重点:

1、用各种颜色的气球。

2、填充封闭区域的颜色。

教学难点:应用填充模式、填充工具进行着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强梦想能够长出翅膀,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能能说他有办法。大家非常惊奇!能能神秘地透露了他从童话电影里学到的技术——气球飞船。怎样用电脑做这只飞船呢?

二、为上蓝天画飞船

1、画彩色气球

运用椭圆工具的无边框、填充模式,从颜料盒中选择颜色,绘制气球。①单击“椭圆”工具,选取无边框类型 ②选取颜色,画出多个椭圆型气球。

2、绘制小筐、拉线

使用椭圆工具、直线工具绘小筐和拉线。①在合适的位置,画出小筐的外形。

②分别选取两种相近的颜色,用“填充”工具填充小筐的内、外壁。③用“直线”工具画上拉线。

3、为小筐填充颜色

使用填充工具为小筐内外填充不同的颜色。

4、不让油漆跑到外面。

用颜色填充工具填充色彩时,被填充区域必须是封闭的,不然油漆会跑到外面去。

三、探究、实践

1、观察天空、云的颜色,画一画,涂一涂。

先用蓝色绘制出蓝天,再用白色画云的轮廓并填充云彩内部。

2、你见过雨过天晴后的彩虹吗?它由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尝试画一画

3、对喜羊羊、灰太狼和红太狼等形象进行着色

4、颜色搭配有窍门

看图学习利用对比色,并尝试颜色搭配技巧。

四、知识卡:暖色与冷色、京剧脸谱

通过早晨、傍晚景色的感受区别暖色和冷色;(左边图为早晨,右边图为晚

上)

通过典型花脸脸谱认识,了解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不同,对京剧脸谱中色彩的文化内涵进行了解。(红脸标识忠义、勇敢,黑脸表示刚正、严肃、威武,白脸表示阴险、奸诈。)

板书设计:

第3课 信手涂鸦画梦想

1、画各种颜色的气球

2、填充封闭区域的颜色

第4课 妙手裁成连环画

教学目标:

1、能够合理运用“粘贴来源”于文件、大小设置、背景透明等技术,对多幅图片进行合成,共同表达主题。掌握用“另存为”保存完成细节修改的场景设计,体验图片复制、修改给关联情景设计带来的高效率。

2、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学习场景,让学生经历对多幅图像进行细节修改后表达连续信息的过程,提高多现有图片的加工、应用的创造意识。

3、通过制作连环画来描述事物,锻炼学生的情节构思能力,锻炼学生使用图像表达故事的形象思维。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讲解示范

教学准备:高山、沼泽、荒原、沙漠等风景类图片素材、气球素材、流浪孩卡通 教学重点:

1、粘贴来自文件的图片。

2、修改变成新图画。

3、复制小树成森林。

教学难点:应用多张图片合成为一幅图片设计新场景、描述故事情节。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大强乘坐气球飞船去寻找沙尘暴的源头,经过历险,他不仅找到了源头,而且大量地植树造林,遏制了风沙。大强的探险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怎么解决的?

二、研究探险之旅——探险路上有奇缘

1、开始旅行

在高山图片中,用“粘贴来源”把大强乘气球飞船的图合成进来。

2、飞过高山

增加气球,增大浮力,飞船上升

3、救起丹顶鹤

合成沼泽地与飞船的图时,注意减小气球减小浮力,让飞船下降。(体现图片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

4、路遇流浪孩

合成荒原、飞船、流浪孩的图(注意比例大小)

5、源头植树

在沙漠粘贴树木,复制——粘贴操作形成森林效果(在小树被选中的状态下,按住Ctrl键,拖动小树,复制出更多的小树)

6、连续观看连环画 整体感受故事情节

三、制作技巧

1、让背景颜色消失 在图片粘入之后,利用透明模式把单一颜色的背景去掉,让图片与背景图融为一体。

2、调整图画的大小

选中图片,将光标移动到控制点,拖动鼠标,改变图片的大小。

四、知识卡

沙尘暴:多发于春末,由于冬、春季干旱少雨,地表土壤干燥松散,有大风刮过时,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形成沙尘暴

连环画:俗称“小人书”,是指用多幅画面连续叙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一种绘画形式。

板书设计:

第4课

妙手裁成连环画 粘贴来自文件的图片 修改变成新图画 复制小树成森林

第5课 人物鲜活来对话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文本工具为图像增加文字说明,掌握画图中文字的插入及字体、字号的设置,体验文字对图片表达的辅助作用。

2、通过情景化、故事性的学习场景,让学生尝试使用图像与文字共同描述故事的过程,提高采用文字来概括图像含义的表达意识。

3、通过图文并茂的漫画讲述故事,以锻炼学生的故事情节表述能力,锻炼学生使用文字表达观点的抽象思维能力。

4、对中国文字的发展和中国的书法字体进行简单了解,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讲解示范

教学准备:诗配画图片资料、书法作品图片 教学重点:

1、给人物加上对话文字。

2、设置恰当的字体和字号。

教学难点:设计字体、输入文字、移动文字。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能能与大强各自正在设计储钱罐,一个坚持设计成方的,一个坚持设计成圆的,对哪样的更好两人争得不可开交。他们请小丽来评判。小丽没有急着下结论,而是跟他们一起讲起“方与圆”的漫画故事。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他们明白了方与圆的优点与缺点。于是,能能与大强团结起来,一起设计出一款既漂亮有稳当的储钱罐。

二、操作指导

1、观察阅读新发现:用文字增强图画的表达,如何操作文字呢?

通过画图中的文字工具,为漫画的角色人物加上对话文字。阅读课本25页,按照步骤尝试操作。(注意:图像文件要在另存为之后再输入文字,以免因为操作失误而损害图像。在输入文字时,确定之前可以进行内容的修改和位置移动。一旦确定,文字就变成了图像,只能通过选择工具来移动。)

2、设置字体与字号

师示范并讲解:选中文字工具后,在字体设计工具条中选择适当的字体、字号,注意字体、字号与图画的风格,大小适应。

3、输入文字

在输入文字时,文字框的大小可以通过拖动控制点进行调整。师示范操作。

4、移动文字

在输入确定之前,可以拖动文字框的边框调整文字到恰当位置。提醒学生注意:在文字确定之后,文字内容不能再作编辑,只能通过选择工具选中文字区域进行部分地删除或移动。

5、设置字的形状与大小

设置粗体、斜体、下划线等特殊修饰。师提示:工具条的隐藏与显示可以通过“查看”——“文字工具栏”实现。

6、调整文字的位置

文字的位置有点儿偏,还有办法调整吗?

文字确定之前,将鼠标移到文字输入框的边线上,鼠标指针变成箭头状可以移动。

文字确定之后,即变为图像,可用“选定”工具选中文字并移动。

三、探索、尝试

1、为你以前做过的连环画或其他图画添加文字,增强表达效果。师出示几幅诗配画图片,学生欣赏。

2、尝试制作一幅图文并茂的宣传画,“请珍惜每一滴水”。

四、知识卡:中国文字

学生自由阅读书中资料,师简单补充:字体,又称书体,是指文字的风格式样。如汉字手写的楷书、行书、草书。中国汉字书法,又称“中国书法”,主要分为“软笔书法”和“硬笔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中传统艺术及文化。

欣赏:

板书设计:

第5课 人物鲜活来对话

设置字体与字号 输入文字

字的形状与大小 文字的移动 中国文字

第6课成语大师写日记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文字处理软件写作日记,掌握连续输入词语的技能,了解整句输入方法。

2、通过情景化、有事性的学习场影,记学生尝试使用电脑写作日记,提高写作的效率和质量。

3、通过成语、三十六计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主动使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意识。

4、通过识破骗术来七妙应变的故事学习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紧急情况处理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连续输入词语的技能。

2、掌握整句输入方法。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广播系统,计算机网络教室,教学图片

四、教学方法:自主练习法、演示教学、讨论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出示课件图片,学生观察)

师:有一个陌生人盛情邀请三个人同去游乐园玩,并承诺给他们每人买一个一具,大强头脑一热,差点上当,小丽虽然知道他是个骗子,但被吓得没了主意。最后能能挺身而出,用“警察爸爸一同前往”的计策吓跑了骗子。能能为什么能够临危不乱?他爸爸真的是警察吗?

生:答 ㈡自主学习:

发现一:按部就班地输入一篇日记。

(十分钟自学,学会的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学习的同学)教师总结操作步骤:

①启动Word软件。

②执行“插入”→“日期和时间”,选择适当格式,确定。③切换到搜狗输入法,连续输入成语的拼音,按空格键确定。④每输入一段内容后,安Enter键(换行)。发现二:团结就是力量(整句输入)

(五分钟自学,学会的同学当小老师帮助学习慢的同学)教师总结操作方法:

将整句话中的每个字“所有拼音”或每个字的“声母”连续的输入。

㈢探索新知:(学生可以选其中一个完成)

1、输入一篇书信体小作文,注意文章的格式的规范。师:(出示图片)

同学看这篇文章。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生:观察并回答。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书信要有称谓,内容、落款(写信人和时间)。

2、选择一首古诗或现代诗,使用整句输入。师:(出示图片)

3、设置输入法的外观、功能等。学生讨论处自的用途。师提示:

右击输入法工具务的设置按键,选择“更换皮肤”、㈣交流评价

1、同桌间相互交流评价我们自主探索所学的知识,并评价谁学习的好?

2、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展示学生自主探索的内容,评价学生学习情况。

㈤拓展延伸

1、让“搜狗”懂的更多。

师:我们可以利用“搜狗”来给我们“造词”。我们只要将陌词语、句子输入一次,下次只输这个词语或句子的声母就行了。

同学们,请结合教材P34自主体验。

2、同学们课下了解一下P35知识卡: ①成语 ②三十六计。

③英语单词idiom-成;unite-团结

”Learn to walk in Handan”isan idiom.“邯郸学步”是一个成语。

第二册第一单元 篇8

chūn yǔ bù 括 lí huā xìn zi bēn chí

biāo qiān yú zhōu jìn zǒu yàn zi chí tán

xín zǒu zhú yè yuǎn zǒu 括o fēi yǎn xiā

二、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再组词。(12分)

也 _____ 兆 _____ 口 _____

_____ _____ _____

三、选字或词填空。(8分)

牙 芽

1、春天到了,柳树发( )了。

2、小朋友要保护( )齿(chǐ)。

桃 跳

1、春天,粉红的( )花开了。

2、东东是个( )远运动员。

一片 一声 一行 一块

1、( )春雷,唤醒了春笋。

2、黑板上写着( )字。

3、树上掉下来( )树叶。

4、马路边有( )大石头。

四、照样子,填表示动作的词。(7分)

( 踢 )足球 ( )篮球 ( )国旗 ( )鱼虾

( )庄稼 ( )图画 ( )手工 ( )纸鸢

五、连一连。(6分)

雪白的 春天 青青的 竹子

粉红的 梨花 绿绿的 石头

五彩的 桃花 清清的 泉水

六、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别忘记加标点哦。(6分)

1、你喜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吗

2、________在池塘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用_______蜡笔画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填空。(34分)

1、我喜爱的体育运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年在中国 举行第29届奥运会。

3、 青蜡笔,画 , 蜡笔,画小燕。

要 我们 ,画我祖国 。

4、春天来了, 轻轻 地 吹, 沙沙地下, 绿了, 开了, 飞回来了。

5、有马能 ,有土能种庄稼。

有人 ,有水能 。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0)

小熊(xióng)生病(bìng)了,住进(jìn)了医(yī)院(yuàn)。小伙伴们都(dōu)来看望(wàng)他。

小猴(hóu)子赶(gǎn)来了,给(gěi)小熊送来了桃子。蜜(mì)蜂(fēng)飞来了,给小熊送来了蜂(fēng)蜜(mì) 。百灵(líng)鸟(niǎo)也飞来了,她给小熊送来一支(zhī)动听(tīng)的歌(gē)。

小熊很感(gǎn)动,连(lián)声说:“谢(xiè)谢你们!谢谢你们!”

1、这篇短文共有 个自然段。(1分)

2、第一节有 句话。因为 ,所以小伙伴们都来看望他。(3分)

第二册第一节 分子 篇9

举例说明哪是些物质是混合物.

什么是纯净物 ? 举例说明.

2. 纯净物.

三.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 :

讨论 : 用分子的知识解释混合物与纯净物. 阅读P28 第5段.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1. 混合物与纯净物:

都限于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混合物 : 由不同分子构成的`.

纯净物 : 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2.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 : 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化学变化 : 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

四. 巩固练习:

1. 简答下列各题 :

(1). 根据分子的性质解释,

a). 气体易被压缩, 固体不易被压缩.

b). 水在夏天比冬天蒸发的快.

2. 选择题 :

(1). 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

(A). 二氧化锰 ; (B). 氯酸钾 ; (C). 氧化镁 ; (D). 液氧 .

(2). 下列物质属于混合物的是 ( ).

(A). 铁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生成物 ;

(B). 氯酸钾, 二氧化锰混合后加热制取氧气的剩系物 ;

(C). 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 ;

(D). 石蜡燃烧后的生成物.

教学后记 :

本节概念很抽象, 需多次打比方, 并加强与生活实际的练习.

[1]

第二册椭圆的定义 篇10

常数一般用2 表示。(讲解定义时要注意条件: )

计算机:动态模拟动点轨迹的形成过程。

提问:如何求轨迹的方程?

(引导学生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

板书:椭圆的标准方程的推导过程。(略)

(推导中注意:1)结合已画出的图形建立坐标系,容易为学生所接受;2)在推导过程中,要抓住“怎样消去方程中的.根式”这一关键问题,演算虽较繁,也能迎刃而解;3)其中焦点为F1( ,0)、F2(c,0), ;4)如果焦点在 轴上,焦点为F1(0, )、F2(0,c),只要将方程中 , 互换就可得到它的方程)

投影:椭圆的标准方程:

( )

( )

投影:例1平面内两个定点的距离是8,写出到这两个定点的距离的和是10的点的轨迹方程

(由椭圆的定义可知:所求轨迹为椭圆;则只要求出 、、即可)

形成性练习:课本P74:2,3

上一篇:关于动物白天鹅的作文下一篇:污染源普查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