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作文(通用10篇)
一、教学设计意图
本课的三篇短文是依时间之序来编排的:第一篇内容出自《论语》,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对于学习的看法。第二篇言论来自宋代 的朱熹,与孔子的距离相去一千六百八十一年。第三篇是清代的曾国藩所作,距离朱熹也有了近七百年的岁月。自古有两个半圣人之说,孔子为至圣,曾国藩就是那半个圣人。而朱熹作为程门弟子,其在宋朝 当时的影响力之大,成就了“程朱理学”一派。如此安排,显然让我们可以从三人对于读书的观点上找到一脉相承之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找到三者之间的渊源关联。
这篇文章作为本单元的首篇,一下子将那几千年的时间浓缩在了这一页纸上,阐述了文明传承 所依赖的阅读主题。孔子着重道义的教诲,朱熹注重具体操作方法的指导,而最后的曾国藩则注重了志 向、见识和恒心之间的逻辑思考。这一切都是在“告诸往”,阅读必然 指向“知来者”。所以课文后面安排 了“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内容对你有启发”。后面安排了冰心的《忆读书》和叶文 玲的《我的“长生果”》,也就是对这个话题的呼应。
二、文本解读
阅读方法:“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提出了“三到之中,心到最急”,也即在“心到、眼到、口到”之中,“心到”是首位的。而到了曾国藩那里,“心到”则表现为“有 识”的提升。阅读不仅要读进去,更重要的是要有 自己的见识。“有识则知学问无尽”,这个“有识” 上随“有志”而起,下启“有恒”之可能。
读书,是读书人的“志”。“好学”是成功阅读 者的共同品质。孔子“十有五而志于学”,正因为 “敏而好学”,才有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耻下问”这样 的学习行为。在朱熹的观点中,“志”由“心”生,所以“心既到矣,眼口岂有不到乎?”。曾国藩则 直接提出首位是“有志”,因为“有志则断不甘为 下流”。如果谈“智商”的话,那么这三人中曾国 藩应该属于智商最低的。最为经典的一个传说 就是,他为了背一篇文章而挑灯夜读,恰逢一梁 上君子静候下手时机,偏偏曾国藩迟迟背不上,就在那里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诵读。诵读得小偷 已经全背会了,急得从梁上跳下将课文背了一通给他听后,扬长而去。就这样 的一个人,何以成为千古“半个 圣人”?靠的就是这种“不甘为下 流”之志的支撑。
“学 而不厌”并非孔子的自我评价,而是其自我追求。朱熹对于阅读的追求同样是在于一种持久,虽然文中是从记忆持久的层面来说的,但过程中的坚持精神是提到了最终目的性的高度的:“只漫浪诵读,决不 能记,记亦不能久也。”曾国藩 对于这种“坚持”可能体现得更是直接:“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也即“有志者事竟成”的不同版本而已。
谈及“圣人”,谈及“理学”,似 乎总是给人以一种过于严肃、过 于高远的感觉,其实这三位先贤 何以能如此读书,靠的并非“吃 苦”精神,因为在他们眼中,读书 绝非“苦”事。我们不是要拘泥于文本内容的理解与记忆,而是要 借此打开一扇窗,读读三位先贤 的相关故事,他们的形象会更丰满起来。
除了前文中所讲的曾国藩的小故事之外,《论语》中关于孔 子的故事更是丰富多彩。而对于孔子的观点,必须在《论语》中找 到相关联的内容,形成主题模 块,会更利于理解、记忆乃至运 用。比如前面所讲到的“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除了可 放置到原本的语言环境中思考,作为教师,还应该稍有关联性的 积累。如关于“识(zhì)之”,还有 “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 识之”。另外就其“不厌”与“不 倦”相关的有:“子曰‘: 若圣与仁, 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 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 ‘正唯弟子不能学也。’”通过再 现这样生动的对话场景,不仅丰 富了孔子之“不厌”“不倦”之内 容的经历,还阐明了“圣人”之所 以为“圣人”的原因。
朱熹对于读书提出的要求,无论是对于当时还是现在的阅读者都是一种挑战,然而 朱熹却常常从生活细节中挖掘自己的“理学”之所附体。如何让别人接纳他的理念,正是其智慧所在。
被冠以“笨人”的曾国藩,发 表看法还是极注重深入浅出的,除了他自身的轶事之外,文中还 有两个非常典型而有趣的故事:伯之观海、井蛙窥天。“井蛙窥天” 就是孩子们熟悉的坐井观天。不 太了解的是“伯之观海”,需要资 料补充,作为一种辅助奖励,讲述 给孩子听听,不仅帮助理解了文 本的深层意思,还轻松了学习的氛围。
书,一旦被打开,你就有了读不 完的可能性,你的心智都将被它 调动。人生三大问之于一本书同 样可问:
你是什么(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必须将阅读带到每个阅读者的生命中去,而让读者将自己的生命读进这些文言里,这样的来回才是阅读真正的目的。
通过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三位古人之间由阅读所构成 的关系:阅读,让在现实世界里不 可能相遇的三个人穿越时空而相 遇了。这种相遇,必须要保证后来 者即是承继者,又是创新者。朱熹正是在孔子的思想中生发出创新 的思考,为孔子的理论总结提炼 出一种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方法。曾国藩的记忆力可能真不好,但绝不排除他的创造力。
书,是读不完的,真正的阅读 者是不会被淹没的,而且都能读出 自己。借用孔子对于水的论述来喻 书:“夫书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源深远,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包罗万象,似度;其万世必进,似意,是以君子见书必观焉尔也。”让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在书海中启航。
三、语文素养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明白了读书学习的要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将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读书与学习。
通过总结回顾整篇课文,从而总结出学习读书的方法,并能将这些方法更好地应用到学习实际中去。
文言文教学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指导的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本课设计以诵读为本,通过各种角度、各种方式诵读。以小组探究为主、教师指导为辅,教师在引导时,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回答给予不同的反馈,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所提升,改变学习文言文枯燥乏味的看法。
本课的文言文不是太难理解,只要结合注释,学生都能读懂文章大意。真正的难点在于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要提醒学生应用本课学到的读书方法、要领,来读书学习。
教师:渡江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 张熙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件2)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出示课件3)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出示课件4)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
好学 是知也 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4.指名读。
5.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地朗读全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出示课件5)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一)1.谦虚 2.求实 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
生总结,汇报
板书:三到:心到 眼到 口到
四、拓展。(出示课件6)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生畅所欲言,师进行指导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出示课件8)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出示课件9)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
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保持词语的完整。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出示课件10)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
板书:有志 有识 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
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
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
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出示课件11)
师加以引导,生汇报
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出示课件12)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生畅所欲言
五、拓展延伸。(出示课件14)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
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这篇文章是由三篇古文组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含义,效果较好。
2.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3、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孔子
4、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7、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秦牧
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0、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4、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5、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1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7、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18、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0、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1、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22、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2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4、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能够有得也。——朱熹
2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26、明灯常作伴;益书常为朋。《对联集锦》
2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8、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29、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3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31、积财千万,无过读书。——颜之推
32、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33、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3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36、学者有自立之志,当拔出流俗,不可泛泛与世浮沉。——唐斌
37、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3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39、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41、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42、读书即未成名,究竟人高品雅。修德不期获报,自然梦稳心安。《对联集锦》
43、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44、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45、晓月闲移三尺剑;孤灯苦读五更书。《对联集锦》
4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47、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4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49、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5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51、人能不食十二日,惟书安可一日无。——陆游
52、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53、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5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55、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56、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5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58、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59、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61、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6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63、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64、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65、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66、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67、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68、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6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7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71、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72、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73、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7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75、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76、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77、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78、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7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8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81、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82、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胡居仁
8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84、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85、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8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8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顾宪成
8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89、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王符
90、用心不杂,乃是入神要路。——袁牧
91、刻苦读书,积累资料,这是治学的基础。DD秦牧
92、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9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94、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孔子
95、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96、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97、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98、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99、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100、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10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102、素食则气不浊;独宿则神不浊;默坐则心不浊;读书则口不浊。——曾国藩
10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10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05、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0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107、开卷有益。——赵光义
10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09、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10、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DD刘知几
111、读书切戒在慌忙,涵泳工夫兴味长;示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需要急思量。——陆九渊
112、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DD朱熹
113、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114、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15、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孔子
116、灵魂欲化庄周蝶,只爱书香不爱花。——童铨
117、但患不读书,不患读书无所用。——朱舜水
118、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DD苏轼
119、百学须先立志。——朱熹
12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121、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122、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23、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DD朱熹
124、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25、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26、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127、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DD袁枚
128、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129、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130、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31、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3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133、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13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3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36、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37、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138、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139、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陈善
140、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欧阳修
14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4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43、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44、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145、三日不读,口生荆棘;三日不弹,手生荆棘。——朱舜水《答野节问》
146、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对联集锦》
14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148、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彭瑞淑
14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50、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朱熹
151、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52、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153、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15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5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56、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157、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15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59、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160、或作或辍,一暴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161、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162、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63、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16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16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
166、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孔子
167、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16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69、养子莫徒使;先教勤读书。《对联集锦》
170、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17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172、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7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74、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75、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176、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177、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178、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DD王安石
17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180、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181、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18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8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8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85、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袁枚
186、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187、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188、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189、壮士腰间三尺剑;男儿腹中五车书。《对联集锦》
190、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19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192、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193、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194、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19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196、书不成诵,无以致思索之功;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胡达源
197、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98、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199、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200、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0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202、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20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204、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列子
205、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吴梦祥
206、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陈寿
20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8、读书不趁早,之后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209、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DD朱熹
2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11、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12、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213、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214、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15、年少从他爱梨粟,长成须读五车书。——王安石
216、节饮食以养胃,多读书以养胆。——庄周
217、当以读书通世事。——倪元璐
218、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1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2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21、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22、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223、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22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2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226、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28、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29、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30、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23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23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33、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234、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235、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236、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神童诗·劝学》
237、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38、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239、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240、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241、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242、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243、开卷有益。——赵光义
24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245、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246、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247、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48、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249、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50、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其专精。——章学诚
251、读书不趁早,之后徒悔懊。——《清诗铎·趁早歌》
252、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25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5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255、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陶渊明
256、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57、读之以为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读之以友朋,幽忧读之以当金石琴瑟。——尤袤
258、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259、凡欲显勋绩扬光烈者,莫良于学矣。——王符
26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6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262、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
26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DD孟子
264、学如才识,不日进,则日退。——左宗棠
26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266、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267、读书谓已多,抚事知不足。——王安石
26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69、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27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271、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刘向
272、一日不书,百事荒芜。——李诩
273、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274、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DD孟子
27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276、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277、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78、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朱熹
279、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80、读书之乐乐陶陶,起并明月霜天高。——朱熹
28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82、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DD朱熹
283、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284、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285、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程端礼
28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28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288、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
289、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290、韬略终须建新国,奋发还得读良书。——郭沫若
291、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292、退笔如山起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DD苏轼
29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9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29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296、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DD郑板桥
297、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29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299、尽信书,则不如无书。DD孟子
30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0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302、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03、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朱用纯
304、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读已见书,如逢故人。——左宗棠
305、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306、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
30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08、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309、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刘知几
310、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王永彬
311、人有坎,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颜之推
31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313、养心莫若寡欲,至乐无如读书。——戚继光
314、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31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316、读书如饭,善吃饭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疾病。——章学诚
31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18、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郭沫若
319、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许名奎
32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32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32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23、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程颐
324、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郑板桥
325、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327、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328、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329、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颜之推
330、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朱熹
331、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朱熹
332、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袁牧
333、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334、要知天下事,须读古人书。——冯梦龙
335、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336、读书不寻思,如迅风飞鸟之过前,响绝影灭,亦不知圣贤所言为何事,要作何用。——薛宣
33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338、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39、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340、读书如行路,历险毋惶恐。——《清诗铎·读书》
341、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及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DD朱熹
34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43、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34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345、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那里方是长进。——朱熹
346、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DD朱熹
347、三更灯火五更鸣,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4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349、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1、莫为一身之谋,而有天下之志。——金缨
2、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托尔斯泰
3、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冯梦龙
4、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5、匈奴不灭,何以家为。
6、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孟德斯鸠
7、看文字须大段精彩看,耸起精神,竖起筋骨,不要困,如有刀剑在后一般。就一段中须要透,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方始是。不可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朱熹《朱子语类大全》
8、读书不刻苦,不如种红薯。
9、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10、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蒲松龄《阿宝》
11、他日若随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12、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13、无所不能的人实在一无所能,无所不专的专家实在是一无所专„„——韬奋《韬奋文集》
14、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
15、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艾迪生
16、读书也象开矿一样,“沙里淘金”。——赵树理
17、书山右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8、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法奇
19、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韩非子
20、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1、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
22、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23、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
24、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25、让自己的内心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乐趣。——雨果
26、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克尼雅日宁
27、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8、丈夫志气薄,儿女安得知?——吕温
29、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歌德
30、百二秦关终属楚,三千越甲可吞吴。
31、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32、人之所以异于禽者,唯志而已矣!——王夫之
33、人生不得行胸怀,虽寿百岁犹为无也。
34、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雨果
3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36、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周恩来《周恩来选集》
37、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程颢
3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久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
39、人生各有志。——王粲
40、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41、胸无大志,枉活一世。
42、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别林斯基
43、儿童有无抱负,这无关紧要,可成年人则不可胸无大志。——乔·吉·霍兰
44、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列宁
45、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46、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郑板桥
47、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48、醉生梦死谁成气,拓马长枪定乾坤。
49、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50、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51、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马克思
5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3、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54、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高尔基
55、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56、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春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东坡文集事略》
57、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8、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戴震《戴东原先生年谱》
59、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霍伯斯
2)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3)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4) 读书贵神解,无事守章句。——徐洪钧
5)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6)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7)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8)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9)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10)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1)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12)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13)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14) 至乐莫如读书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15)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16)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17)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9)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 勉之期不止,多获由力耘。——欧阳修
3. 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欧阳修
4.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张衡
5.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王豫
6.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7.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8.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熹
9. 学固不在乎读书,然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朱熹
朱艳梅
由于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原因,中国人非常重视姓氏。古人不是常说:“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吗?似乎古人是不轻易改姓的,但事实并非如此,追溯中国的姓氏史,常可发现一些改姓的情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 刻意回避。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触犯尊长的名讳是绝对不允许的。当某个姓与帝王、长辈、名人的姓重合时,就必须换掉。如北宋大臣文彦博,他家原本姓敬,曾祖位了避石敬塘的讳而改姓文,后来晋亡,复姓敬。偏又碰上宋太祖的祖父叫赵敬,只好又改姓文。真是敬字虽好,奈何“敬讳”难违呀!还有的人为躲避仇家追杀而改姓。如殷朝末年,有一个叫理利贞的为逃避纣王的迫害,和他的母亲避于李子树下,饿了吃它的果子,后干脆改姓为李以感激其救命之恩,又可避人耳目。
二、 化繁为简。这较多地发生在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为了和汉族更好的融合,改原姓为汉姓。如拓拔氏改为元氏,贺葛氏改为葛氏。这样,其姓氏化繁为简了。还有一些姓氏在读音不变的前提下改为更简便的字。如姓改为云姓。
三、 赐贬姓氏。帝王为奖励其臣子,有时赐另一个尊贵的`姓(通常为皇姓)给手下。如郑成功矢志反清,被南明皇帝赐姓朱,得了个“国舅爷”的称号。反之,如果某人犯了罪,帝王会迫使其姓一个凶姓或带侮辱性质的姓,臣子还得感谢帝王的“恩赐”。如南朝齐有巴东王子萧响,因犯谋反罪,其后人被贬为虫萧氏(虫萧,一种长脚蜘蛛)。
以上是历史上改姓的主要情况,其他情况往往与求富贵吉利,生养之类有关。如:南北朝时有祭姓人,认为祭姓不吉利,而訾字有资财之意,表示富有和充裕,遂改为訾姓;汉代东方朔之父原本姓张,东方朔出生三月,他的母亲就死了,由邻居抱养,当时正值东方发亮,故改姓东方,其后人遂成东方姓;北齐时有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为高氏所养,又与高欢结厚,遂改成高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古诗道出了古人对亲人的眷眷思念,而我们家乡的清明节传承了古人的.习俗:扫墓、吃青团、放孔明灯等等。
今年的清明节正逢我爷爷的第一个清明。一大早,请来给爷爷做法事的和尚就忙活起来了。亲戚们也都陆陆续续地来到了我们家,他们把自己带来的青团、糕点都摆放在早已准备好的祭祀桌上。我在亲戚们的指点下,用锡铂折完了一袋“元宝”准备送给爷爷。
十点钟左右,祭祀活动开始。我们在和尚的指引下,手拿香火围绕爷爷的遗物兜三圈。此时此刻,爷爷的生活点滴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
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面对国家的生死存亡,他舍弃了一切。燕太子的请求他欣然应允,即使那可能是生命的终点也毫不畏惧,易水河边的和歌成为历史的绝唱。
他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有着虽然简单,却被世人铭记了两千年,传颂了两千年的名字:荆轲。
自从读完了《史记》中的《刺客列传》一篇后,我就无法忘记那个站在凌厉寒风中、独自远去的孤寂的背影,以及最后那个倒在血泊中、嘴角仍残留一丝笑容的身影。
剑客给人的感觉是很冷酷的,仿佛不食人间烟火一般的存在。他们通常身背一把长剑,在江湖的血雨腥风中成长。很少有剑客会在历史的书简上用剑刻下自己的名字,他们只是时代的过客。
但荆轲是一个例外。在史书中你会发现,他不像一般的剑客,只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劳模”。他武艺高强,但他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会在喝醉时东倒西歪地唱歌以致涕泪交加。这种形象与那些冷冰冰的剑客大相径庭,也因此更使“荆轲”这个人物更为真实。
在战国时代,实力决定一切。于是,在秦国日益疯狂的进攻下,已经被美酒和笙歌腐蚀的燕国根基终于开始动摇。昔日金台拜将的辉煌早已不复存在,北之娇燕与西之猛秦在寒冷的易水河边对峙。
昏庸的帝王却不一定会有昏庸的太子。燕太子决定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放手一搏,拯救自己的国家。在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历史老人安排荆轲作为主角出场。于是才会有接下来流传千古的易水送别。
不得不说悲剧的吸引力确实比喜剧的吸引力更大。也因此,荆轲才会因他的悲剧性而名流千古,用剑书写出一段带血的传奇。
他放弃了平日逍遥自在的生活,慢慢地走向历史已经预设好的结局。或许在别人眼里,他的决定堪称愚蠢。为了一个行将就木的政权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
但他一定会为找到了一个可以施展才华的舞台而兴奋不已,即使那个舞台将会被他自己的鲜血所染红。
想好了就去做,这是剑客一贯的信条。只是不知道在马车离开故土的一瞬间,心中是否会涌起一丝淡淡的乡愁?此生绝不会再次活着回到这里了。
于是在穷途末路时,英雄的豪情与游子的柔情并存。
我喜欢荆轲,并不只是因为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千古传颂,更因为他生要活得自在、死要殆得壮烈,深深地震撼了我。一个能够笑着死的人,他的人生绝不是一张白纸,他真正做到了问心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