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传染病学试题
一、名词解释
1、Asco1i 反应(炭疽沉淀反应)
2、布氏杆菌水解素
3、传染性免疫及传染性变态反应
4、“珍珠病”
5、Re1tel 综合症
6、凝集溶解试验
二、填空题
1、死于炭疽病的牛外观病理特征
2、恶性水肿是由 引起的多种家畜的一种 传染病;病的特点为局部发生 ,并伴有 和 。
3、肉毒梭菌中毒症是由于吸收 而发生的一种中毒性疫病,以 症状为特征。肉毒梭菌毒素主要作用 接合点,抑制胆碱能神经未稍释放 引起麻痹症状。
4、破伤风梭菌产生 毒素。 毒素。毒素三种。 毒素引起本病的特征性症状和刺激保护性抗体的产生。毒素引起局部组织环死。 毒素对神经未稍有麻痹作用。
5、坏死杆菌病是由 引起的`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的一种 。坏死杆菌至少产生两种毒素。其外毒素可引起 ,内毒素可 致 。在死亡的组织中坏死梭杆菌常迅速死亡,只有在 交界处,可见到放射排列的菌体。
6、大肠杆菌(致病性)有① ② ③ 三种抗原。猪大肠杆菌病由于猪的生生期和病原菌血清型的差异,引起的疫病可分为 、和 三种。
关键词: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教学,多媒体技术,传统授课方法,专业必修课,优势,展望
家畜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的方法的科学, 是兽医学科学生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是促使学生把在理论课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 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增强动手能力的一门重要的实验课, 其中内容包括鸡白痢、巴氏杆菌、布氏杆菌等20多种细菌病毒病的实验室诊断, 以及丰富的实习实训内容, 包括观察常见禽病和猪病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如在传染病综合大实验中观察禽巴氏杆菌导致的鸡内脏的变化还有其临床症状, 仔猪白痢和仔猪黄痢患猪的临床症状以及内脏的病理变化等, 这些都是疾病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是家畜传染病学的重要内容;因此, 如果让学生在短短的一学期课程中以及实验课中, 充分地掌握课程及实验的各项内容尤为重要。多媒体教学可以综合利用多种媒体, 有效地表达传统教学手段难以表现的教学内容, 不仅信息量大, 而且使教学内容化简为易、动静结合, 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 创造一个立体化的教学空间;因此,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教学过程, 同时探讨如何充分发挥其直观、生动、形象的作用是家畜传染病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1 传统教学手段在传染病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课堂上教师用粉笔写板书的同时进行口头讲解, 学生手写记笔记, 课下复习学生只能死记硬背, 书中配备的图片有限, 教师通常为了描述一个病例需要绞尽脑汁来形容, 学生不能够直观地看到病例, 只能靠生硬的理解;因此, 授课效果大打折扣, 学生单靠文字来记忆, 通常一门考试过后, 能想起来的知识大大减少。家畜传染病学实验中一部分是实验室诊断, 如试管凝集实验, 需要判断凝集价, 如100%凝集、75%凝集、50%凝集的情况, 这时需要观察凝集颗粒和液体的清亮程度, 刚开始接触实验的学生很难正确地给出实验结论。在新城疫的免疫监测实验项目中, 常采用的是血凝和血凝抑制实验, 最后结果判断中需要判定病毒的血凝价, 而实验孔中红细胞的沉降必须要和对照组红细胞的沉降情况完全一致, 这就要求学生在做实验之前熟练掌握结果的判断方法。而传统的授课教师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这几种结果画到黑板上, 而混悬液的浑浊程度只能主观理解, 因此存在一定的误差和弊端。
家畜传染病实验涉及到很多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 其中口蹄疫、狂犬病、禽流感等世界动物卫生组织 (OIE) 划分的A类传染病, 这些疾病的诊断操作需要在较高条件的实验室内进行, 并且操作具有较高风险;同时, 实验动物的来源及处理, 操作过程中的防护问题, 一个环节稍有不慎便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 为了安全起见, 现有的条件只能选择普通实验室可操作的病例进行检验。这就造成了很多实验无法开展, 学生能看到、学到的病例很有限。
同时, 进行家畜传染病学综合大实验和教学实习时, 门类品种繁多, 购买诊断试剂成本不断增长, 这是当前的主要问题之一, 即使是最简单的教学实验也面临实验动物和试剂等高昂教学成本的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诊断技术已经是日新月异, 而目前开展的实验项目都是最基础的传统检测技术, 先进的方法所用仪器一般较昂贵, 短期内无法在本科教学中使用。同时实验动物也面临此问题, 无法做到人人参与, 只能用分组观察来解决这一矛盾。
综合以上因素,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引入新的教学手段作为辅助是非常有必要的。
2 多媒体技术引入传染病实验教学中的优势
传统的教学手段在家畜传染病学实验中存在着种种不足和弊端, 因此寻找一种可以作为传统教学辅助手段的工具迫在眉睫。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发展, 多媒体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现代教育的各个方面。家畜传染病学实验课的这种特殊教学特点, 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将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2.1 图文生动, 直观易懂
家畜传染病学综合实验中会进行鸡的巴氏杆菌病的剖检, 要求观察全身各个脏器的病变。在传统教学中, 通常是由教师进行示范讲解, 然后由学生分组动手观察。由于实验动物不足, 学生观察得不是很仔细。如果把健康动物和患病动物对照用照片制成幻灯片提前给学生观看, 把心外膜、腹膜、肠系膜、皮下等有出血斑点的脏器和健康的脏器做对比, 一目了然。同时, 传染病学通常有很多专业术语, 不易讲解和记忆, 如虎斑心等, 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放映图片, 会使枯燥的语言变为生动直观的图像, 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
2.2 灵活掌握课件, 降低授课难度, 增加信息量
类似于幻灯片等多媒体技术简单易操作, 灵活性强。任课教师需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查阅资料, 设计并明确自己的教学思路, 然后制作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内容要丰富, 及时更新新的病例。例如, 对于禽巴氏杆菌病的观察, 通常学生所能观察到的都是病变比较典型的病例, 对于其他特殊的急性、慢性感染的病例却看不到;鸡的新城疫病变观察也通常观察单一类型, 而新城疫导致的病变类型也较多, 如速发嗜内脏型、中发型、缓发型、无症状型或缓发嗜肠型, 还有非典型病例, 每种类型的病例病变位置都不尽相同, 而由于课时经费有限, 无法做到每种病例都观察。因此, 教师根据上课的具体情况, 及时调整内容, 能够更加灵活地授课, 提高教学效率。同时, 教师在上课前提前准备素材, 搜集图片、文字、动画视频等等。应用这些素材可以在较短的课堂时间内, 极大地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如, 在鸡的新城疫攻毒实验中, 用录像机录下鸡的黄绿色稀便, 鸡冠呈青紫色以及鸡的外观形态, 在课堂上结合剖检, 让学生全面地观察到了病鸡的详细特征[1]。
2.3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加深记忆
多媒体教学改变了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 把文字和图像有机地结合起来, 同时将枯燥的检验步骤以动画的形式给学生展现, 形式活泼、内容丰富, 相对板书形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扩大知识面, 传染病学实验的检验涉及到很多微观内容, 如抗原和抗体是如何结合在一起的, 蛋白和蛋白之间是怎么结合互相作用的, 这些是靠肉眼看不到的, 因此学生刚开始学习时一定感到非常吃力, 将这些内容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 展现给学生, 不但容易理解, 并且会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使他们对微观世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大大加强了对学习的热情[2]。
3 多媒体技术在家畜传染病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展望
3.1 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授课方法要做到相辅相成
多媒体技术可以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 但是它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讲解和板书。任课教师要想出色地完成实验课的讲授, 仅靠多媒体的展示是不够的, 尤其是像家畜传染病实验课这种专业性特别强的课程, 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例如, 综合大实验中观察鸡的巴氏杆菌病时, 图片展示的病例和实际的病变情况不能完全一致, 由于个体免疫力不同, 同样接种的鸡最后发生的病变也不尽相同, 急性死亡的鸡可能除了心外膜有出血点其他部位均无病变, 慢性型也会因侵害的器官不同而略有差异。这时,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掌握, 与制作图片做对比, 最后总结哪些属于急性型, 哪些属于慢性型, 急性型和慢性型在内脏的病例变化上有哪些不同, 心脏、肝脏、脾脏等部位的病变具备哪些特征等, 通过二者结合, 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把课件图片上的病例在具体的实验操作中又观察了一遍, 加深记忆, 同时课件没体现出来的情况, 通过学生具体操作, 教师指导讲解, 最大限度地传授知识, 同时也更好地弥补了课件中的不足。
3.2 注重日常积累, 尽快完善当前不足
教师是授课过程中的主导力量, 如何更好地发挥这些辅助手段是教学的核心问题。家畜传染病学实验课专业性强, 因此制作课件时不能简单拼凑, 千篇一律, 这样就失去了多媒体教学应有的效果和价值。注重新发病例素材的积累, 与时俱进, 不断更新课件素材, 是非常必要的。同时,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也很重要, 对专业性要求很高。例如:试管凝集实验步骤讲解起来很复杂, 而通过制作动画的形式, 给学生演示每个步骤的操作, 最后给出标准的实验结果, 50%的凝集液体的清亮程度和100%的清亮程度做对比, 将使学生的理解力大大增强。未来, 设想能将学生实验室进行改造, 安装计算机和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以对话的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 课后可随时进入系统观察实验结果, 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更加生动、灵活。相信将多媒体技术等辅助手段引入家畜传染病实验课, 可以实现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 以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南, 申仁洪, 刘晓霞, 等.多媒体技术在畜牧兽医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9 (04上) :119-120.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______年___月___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于______年____月____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自______年____月____日起施行。
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____类,共____种。其中甲类传染病____种,乙类____种,丙类____种。
甲类传染病是:________、________。
3.《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各级各类___________、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__________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________________,履行__________________。
5.《山东省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性病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传染病报告实行________________制,发现传染病时,应当立即填写______________报告。
7.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凡是____________为必填项目,14岁以下儿童患者要求填写__________和__________,现住址要求详细填写到______________。患者职业为“幼托儿童”、“学生”、“教师”、“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干部职员”等时,应当填写患者______________。
二、简答题
1.《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有哪些?
2.简述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
3.《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医务人员在传染病防治中承担的法律责任有哪些?
传染病防治知识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1989年2月21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于2004年8月28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修订,自2004年12月1日起施行。
2.《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传染病分为三类,共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26种,丙类11种。甲类传染病是:鼠疫、霍乱。
3.《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甲型H1N1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4.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规定: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必须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5.《山东省性病防治管理办法》中,性病包括淋病、梅毒、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疮疹、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6.传染病报告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发现传染病时,应当立即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报告。
7.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时,凡是带“*”部分为必填项目,14岁以下儿童患者要求填写家长姓名和联系电话,现住址要求详细填写到村或住宅小区。患者职业为“幼托儿童”、“学生”、“教师”、“医务人员”、“工人”、“民工”、“干部职员”的,应当填写患者所在单位名称。
二、简答题
1.《传染病防治法》中乙类传染病有哪些?
答: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甲型H1N1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共26种。
2.感染性腹泻的诊断标准(摘自GB 17012-1997)
1. 流行病学资料
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一般夏秋季多发。有不洁饮食(水)和/或与腹泻病人、腹泻动物、带菌动物接触史,或有去不发达地区旅游史。如为食物源性则常为集体发病及有共进可疑食物史。某些沙门菌(如鼠伤寒沙门菌等)、肠道致泻性大肠杆菌(EPEC)、A组轮状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感染则可在婴儿室内引起爆发流行。
2. 临床表现
2.1 腹泻、大便每日≥3次,粪便的性状异常,可为稀便、水样便,亦可为粘液便、脓血便
及血便,可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发热、腹痛及全身不适等。病情严重者,因大量丢失水分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
2.2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3. 实验室检查
3.1 粪便常规检查:粪便可为稀便、水样便、粘液便、血便或脓血便。镜检可有多量红白细
胞,亦可有少量或无细胞。
3.2 病原学检查:粪便中可检出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以外的致病微生物,如肠致泻性
大肠杆菌、沙门菌、轮状病毒或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或检出特异性抗原、核酸或从血清检出特异性抗体。
4. 诊断标准
4.1 临床诊断:具备2.1,2.2,3.1者,参考1。
4.2 病原确诊:临床诊断加3.2。
3.医疗机构违反《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可以依法吊销有关责任人员的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照规定承担本单位的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医院感染控制任务和责任区域内的传染病预防工作的;
(二)未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或者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的;
(三)发现传染病疫情时,未按照规定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提供医疗救护、现场救援、接诊、转诊的,或者拒绝接受转诊的;
(四)未按照规定对本单位内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场所、物品以及医疗废物实施消毒或者无害化处置的;
(五)未按照规定对医疗器械进行消毒,或者对按照规定一次使用的医疗器具未予销毁,再次使用的;
(六)在医疗救治过程中未按照规定保管医学记录资料的;
1、患甲类传染病、炭疽死亡的,其尸体应作怎样处理?
()
A、火化
B、冰柜保存,待检
C、立即进行卫生处理,就近火化
答案:C
2、下列哪组是由鼠传播的疾病()。
A、流脑、疟疾
B、鼠疫、流行性出血热 C、腮腺炎、麻疹 答案:B
3、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A、鼠疫、霍乱 B、艾滋病、炭疽
C、肺结核、手足口 答案:B
4、在暴发疫情处理中,下列哪种疫苗可作为应急接种疫苗:()A、卡介苗
B、甲型肝炎疫苗 C、脊髓灰质炎活疫苗
D、百白破混合制剂 答案:B
5、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在采集人禽流感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咽拭子等标本时,工作人员应 采用()级防护。
A、一
B、二
C、三
D、四
答案:C
6、《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规范》中规定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是:()A.2,6,24小时
B.6,12,24小时
C.2,24,24小时
D.2,12,24小时 答案:C
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甲类、乙类传染病疫情报告或者发现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应当立即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立即报告当地政府,同时报告()。
A.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B.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C.两者都是
D.两者都不是 答案:A 8.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共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共健康的事件是()
A.食物中毒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C.传染病事件
D.群体性事件 答案:B
9、《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法定传染病有()种。
A.35
B.37
C.40 答案:B
10、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属于()类传染病。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非法定 答案:B
11、任何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都应当及时向()报告。
A.政府卫生部门
B.公安部门
C.附近的医疗保健机构或者卫生防疫机构
D.以上都可以 答案:C
12、下列哪项不是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履行的职责()A.收集,分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趋势;
B.开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理及其效果评价;
C.实施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使用管理;D.发布疫情信息 答案:D 13、关于鼠疫下列概念正确的是:()
A.曾是甲类传染病,现已绝迹
B.仍是甲类传染病,但可在24h之后报告
C.甲类传染病之首,应立即报告
D.是乙类传染病,但应按甲类处理 答案:C
14、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属于哪类法定传染病,按哪类传染病管理()A.属于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B.属于乙类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C.属于甲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D.属于丙类传染病,按乙类传染病管理 答案:A
15、专病管理系统推送的卡片需要订正信息时,应该由()来订正。
A.专病管理系统
B.医院
C.审核单位 答案:A
16、传染病报告卡由录卡单位保留()
A.1年
B.2年
C.3年
D.永久 答案:C
17、根据系统统计报表的统计原则,病例是按()进行统计。
A.病人现住址
B.报告单位
C.病人户籍住址
D.以上都可以 答案:A
18、关于我国乙型肝炎的流行现状错误的是:()A.地理上南高北低
B.农村高于城市
C.近年来儿童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D.没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E.成年人感染率变化不大 答案:D
19、必须与其他病毒共同感染才能感染人类造成疾病的肝炎病毒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答案:D 20、人血丙种球蛋白主要用于:()
A.接触甲肝病人的易感儿童
B.乙型肝炎的母婴阻断
C.乙型肝炎的暴露后处理
D.丙型肝炎的暴露后处理 E.接触戊肝病人的易感儿童 答案:A 21、1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几例或以上甲型肝炎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 A.1例
B.2例
C.5例
D.10例
E.30例 答案:C
22、流感区别于其他呼吸道感染最显著的症状是什么?
A.高热
B.咳嗽
C.流涕
D.头痛
E.鼻塞。答案:A
23、甲型流感病毒的分型依据是什么?
A.NP和PA 蛋白的不同
B.NP和HA 蛋白的不同
C.HA和NA蛋白的不同
D.NP和M 蛋白的不同
E.HA和M蛋白的不同
答案:E
24、一周内,在同一学校、幼儿园或其他集体单位发生多少以上具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就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
A.5例
B.10例
C.20例
D.25例
E.30例
答案:E
25、关于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错误的说法是:()
A.全年均可发生
B.有明显的季节性,夏季多发
C.发病率受降雨量影响 D.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
E.儿童较成人发病率高
答案:D
26、狂犬病毒对下列哪种消毒剂不敏感:()
A.45%-70%乙醇
B.甲醛
C.肥皂水、氯仿、丙酮
D.碘制剂
E.酚或来苏尔 答案:E
27、依据《狂犬病暴露预防处臵工作规范(2009年版)》的要求,接触或喂养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应如何处臵?()A.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
B.无需进行处臵
C.立即消毒被舔部位并接种狂犬病疫苗
D.在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并获得知情同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答案:B
28、面部被轻咬,出现无出血的轻微抓伤,不能确定致伤动物的健康状态,下列何种处臵是正确的?()
A.彻底冲洗和消毒处理后,立即注射狂犬病被动免疫制剂,随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B.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无需处理伤口
C.彻底冲洗伤口后接种狂犬病疫苗
D.彻底冲洗后用75%酒精涂擦伤口即可 答案:C
29、各级医疗机构发现符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定义的疑似或确诊病例时,暂参照
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于
小时内通过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进行网络直报。
()
A.乙类
B.丙类
C.甲类 D.乙类
答案:A 30、引起手足口病的柯萨奇病毒中,以哪一型最为常见:()
A.Cox A4 B.Cox A5型
C.Cox Al6型 D.Cox Al0型 答案:C
31、以下哪项不是手足口病的传染源()
A.病人
B.隐性感染者
C.健康携带者
D.牲畜 答案:D
32、霍乱患者临床上有剧烈水样腹泻是由于:()A.细菌的内毒素引起肠细胞分泌功能增加 B.细菌的外毒素激活环磷酸腺苷(CAMP)C.活菌产生的酶引起粘膜损害和炎症
D.弧菌的溶菌素引起植物性神经系统失调 答案:B
33、霍乱病人吐泻“米泔水”样物是因为吐泻物中:()
A.含有大量粘液
B.含有大量脓细胞
C.含有大量胃肠粘膜
D.胆汁缺乏
E.含有大量的水分 答案:D
34、霍乱流行期间最重要的传染源是什么? 答案:隐性感染及轻症病人
3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多发季节是:()
答案:冬春
36、人类布病最危险的传染源是以下哪一种动物?()A.牛
B.羊
C.猪
D.犬
E.鹿
答案:B
37、对下列哪种传染病不需开展终末消毒。
A.霍乱、副霍乱
B.细菌性痢疾
C.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甲型肝炎
E.伤寒、副伤寒 答案:C
38、传染病疫源地消毒,消毒人员应做到哪个防护等级?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E.以上均可 答案:B
39、对疫源地消毒的评价标准,正确的是()。
A.消毒后对自然菌的杀灭率应≥99% B.消毒后对自然菌的杀灭率应≥95% C.消毒后对自然菌的杀灭率应≥90% D.消毒后对自然菌的杀灭率应≥85% E.消毒后对自然菌的杀灭率应≥99.9% 答案:C 40、进入疫点时消毒人员首先应考虑的消毒对象是()。
A.空气
B.物表
C.有关通道
D.墙壁
E.双手 答案:C
41、疫源地消毒对于控制下列哪一类传染病的效果最明显?()
A.肠道传染病
B.皮肤病
C.虫媒传染病 D.人畜共患病
E.呼吸道传染病 答案:A
42、下列不属于虫媒病的是()A 丝虫病
B 疟疾
C 疥疮
D 登革热
E 鼠疫 答案:C
二、多选题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是如何要求的?(ABC)
A、及时
B、准确
C、全面
D、科学
E注意保密
2、哪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从患者的尿中排出?(ABC)
A、伤寒
B、麻疹
C、钩体病 D、白喉
E、流感
3、某小学4月中旬发生了以发热、出疹为主要表现的疫情,经调查其潜伏期约2周左右。可能的疾病为:(BDE)
A、流行性腮腺炎B、麻疹 C、猩红热D、水痘
E、风疹
4、被狂犬咬伤后应采取哪些措施?(ABC)
A、局部伤口的处理
B、疫苗免疫 C、抗狂犬病血清的应用
D、包扎伤口
E、使用免疫增强剂
5、蚊子可传播哪些传染病:(ABD)
A、疟疾
B、丝虫病
C、伤寒
D、登革热
E、流脑
6、下列哪组疾病需要进行终末消毒:(ACE)
A、菌痢、伤寒、霍乱、白喉
B、结核病、流感、伤寒、鼠疫 C、伤寒、炭疽、结核病、菌痢
D、菌痢、结核病、麻疹、病毒性肝炎
E、脊髓灰质炎、霍乱、白喉、结核病
7、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ABD)标示。
A、橙色
B、黄色
C、绿色
D、蓝色
E 白色
8、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必须注意(ABCD)
A、保证一定的浓度
B、保持一定的温度
C、保证一定的作用时间 D、保证消毒剂与微生物直接充分接触
E、保证消毒剂的有效性
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属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责范围的有:(ABCF)
A.各类传染病事件
D.食物中毒
B.职业中毒事件
E.意外辐射照射事件 C.医属于源性感染事件
F.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10、在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方案中责任报告单位指的是下列:(ABCD)
A.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
B.各级卫生行政部门
C.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 D.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单位
11、在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方案中责任报告人指的是下列:(ABCD)
A.个体开业医生
B.卫生监督人员
C.学校校长或托幼机构主要领导
D.执行职务的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卫生人员 12、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10例及以上病例应上报的病种是:(ABC)
A.流行性腮腺炎
C.麻疹
B.风疹
D.流感
13、关于水痘哪项描述不是正确的?(ACD)
A.水痘是属于国家规定的丙类传染病 B.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如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属上报相关信息范畴
C.10天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如发生10例及以上水痘病例,属上报相关信息范畴
D.1周内,同一学校、幼儿园等集体单位中,如发生5例及以上水痘病例,属上报相关信息范畴
14、关于进程报告的描述正确的是:(CD)
A.只有一个
B.不能没有
C.可能有多个
D.可能没有
15、目前可以通过疫苗预防的病毒性肝炎有:()
A.甲型肝炎
B.乙型肝炎
C.丙型肝炎
D.丁型肝炎
E.戊型肝炎 答案:ABD
16、判断乙型肝炎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一般采用下述哪3个指标?()A.HBsAg
B.抗-HBs
C.抗-HBc IgG
D.抗-HBc IgM
E.HBeAg 答案:ABC
17、血清中下述哪个(些)指标阳性说明传染性比较强:()A.HBsAg
B.HBV DNA
C.HBcAg
D.抗-HBe
E.HBeAg 答案:BE
18、甲型肝炎发病年龄后移:()
A.指发病年龄由小年龄组向大年龄组转移
B.与卫生条件改善有关 C.与儿童期甲肝疫苗接种有关
D.可导致显性感染比例增加 E.可有效地降低发生甲型肝炎暴发的危险性 答案:ABCD
19、乙型肝炎的传播因素中目前已得到较好控制的是:()A.不安全注射
B.输血和血液制品
C.母婴传播 D.性传播
E.一般工作生活接触传播 答案:BC 20、乙肝意外暴露后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A.如果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立即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20μg/剂)B.如果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立即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4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20μg/剂)
C.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血清中能检测到抗-HBs,不需要特别处理 D.如能确定以前已经感染过乙肝病毒,不需要特别处理 E.任何情况下都不需要特别处理 答案:BCD
21、典型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的三大主症是:()
A.发热
B.休克
C.出血
D.肾脏损害
E.少尿 答案:ACD
2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红”症状所指的部位是什么? 答案:颜面部、颈部和上胸部(颈、胸、面)
23、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痛”症状所指的是什么? 答案:头痛、腰痛、眼眶痛
24、流感大流行与流行之间不光是分布强度上的差异,流感大流行有它特定的定义:()
A.在人群中出现血凝素新亚型毒株,它的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与当时人群中流
行的流感毒株毫无相关
B.新亚型毒株是由当时在人群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通过基因突变而来 C.大部分人群对新亚型毒株缺乏免疫力
D.新亚型毒株具有很高人传人的能力,有高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 E.传播速度快,超出国界和洲界,在一年内波及全球 答案:ACDE
25、流感大流行与流行之间不光是分布强度上的差异,流感大流行有它特定的定义:()
A.在人群中出现血凝素新亚型毒株,它的抗原性及其基因特性与当时人群中流行的流感毒株毫无相关
B.新亚型毒株是由当时在人群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通过基因突变而来 C.大部分人群对新亚型毒株缺乏免疫力
D.新亚型毒株具有很高人传人的能力,有高感染率、发病率和死亡率 E.传播速度快,超出国界和洲界,在一年内波及全球
答案:ABCDE
26、霍乱的流行特点是:()。
A.沿水路交通线传播,亦可经空路远距离传播
B.轻型病例较多
C.来势猛,传播快,波及面广和持续时间长
D.有严格季节性
E.儿童发病多见 答案:ABC
27、霍乱流行病学分析时,应特别注意下述哪些内容()?
A.传染来源分析
B.病例的地区分布及其相互间的传播关系
C.发病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分布
D.病人、接触者及疫区内一般人群的带菌状况及可能污染的场所
E.散发病例的免疫水平分析 答案:ABC
28、发生霍乱疫情后的防治措施下列哪几项是正确的()?
A.疫点疫区处理
B.继续开展流行因素监测
C.预防措施效果评价
D.开展阳性水体的管理
E.开展阳性食品的管理 答案:ABDE
29、流脑应采取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包括()。
A.加强个人防护
B.预防接种
C.加强监测
D.早期发现病人
E.对病人积极进行的隔离治疗 答案:ABCDE
30、下面关于布病流行特点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情况下,牧区感染率高于农区,农区高于城镇。但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布病有向城镇发展趋势。
B.有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多于女性,主要与男、女的生理结构不同有关。
C.无明显职业性
D.一岁以上各年龄组均有感染发病,由于青壮年接触多,而感染率较高。E.布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只在春、秋两季发病。答案:AD
31、疫源地消毒常用消毒方法有()。
A.煮沸消毒
B.消毒剂溶液浸泡消毒
C.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 D.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
E.环氧乙烷熏蒸消毒 答案:ABCDE
三、是非题
1、由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特殊性,所以在处理公共危机时可以不依法行政。(×)
2、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没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3、引起世界性大流行的禽流感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
4、突发事件应急处臵工作结束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的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对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组织受影响地区尽快恢复生产、生活、工作和社会秩序,制定恢复重建计划,可以不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
5、获悉突发事件信息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应当立即向所在地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
6、发现传染病报告卡信息有误时应在24小时内通过网络进行订正或删除,同时告知原报告单位。(√)
7、对于调查核实现住址查无此人的病例,应由报告单位订正为地址不详。(×)
8、卫生部规定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其他乙类传染病和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以及卫生部规定的不明原因肺炎病人,应在2小时内完成网络直报,无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应以最快的方式报出传染病报告卡。(√)
9、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收到无网络直报条件责任报告单位报送的传染病报告卡后,应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直报。(√)
1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既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医疗机构每周对报告信息进行查重,对重复的报报的信息进行删除。(×)
11、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以及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无权向社会和无关人员透露,不得泄露传染病患者个人隐私。(√)
1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3、人群对流脑普遍易感,感染后多数成为带菌状态,少数发展成病人,感染后可获得稳固的群特异性免疫力,第二次患病者较少。(√)
14、对传染性强,但病原微生物抗力较弱的传染病如鼠疫、霍乱、痢疾、伤寒、艾滋病等进行疫源地消毒时,可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不宜使用洗必太、新洁尔灭等低效消毒剂。(√)
四、简答题
1、疫源地消灭的条件是什么?
答:(1)传染源被移走或不再携带病原体(2)传染源散播外界环境的病原体被彻底消灭(3)周围所有易感者经该病最长潜伏期后不再发病
2、食物中毒出现什么情形可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
答:(1)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2)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3)地区性或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3、霍乱病例解除隔离的标准?
答:(1)停服抗菌药物后,连续二天粪便培养(如无粪便,可用肛拭子从直肠取粪便)未检出霍乱弧菌者解除隔离(2)患者经治疗症状消失后,如无大便培养条件,自发病日起,住院隔离不得少于七天。(3)慢性带菌者,大便培养连续七天阴性,每周培养胆汁一次,连续两次阴性者可解除隔离,但尚需进行流行病学观察。
4、环境因素事件出现什么情形可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发生环境因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 例及以上。
5、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哪些特点?
答: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具有临床表现相似性、发病人群聚集性、流行病学关联性、健康损害严重性的特点。
6、食物中毒紧急报告一般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地点、单位、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中毒症状,发生的原因,控制和预防措施的建议等。
7.试述学校和托幼机构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方式?
答案:当出现符合本工作规范规定的报告情况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以最方便的通讯方式(电话、传真等)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农村学校向乡镇卫生院防保组)报告,同时,向属地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8.军队医疗机构收治地方传染病或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报告?
答案:军队医疗机构收治地主传染病病人或发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通过中国长城互联网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疫情,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应按国家卫生部的规定进行报告。
9.乙类传染病中哪些病种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答案: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中的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
10、什么是流感样病例暴发?
答案:流感样病例暴发是指一个地区或单位短时间出现异常增多的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流感样病例。
11、流感病毒的最大特点是易于发生变异,其变异的形式主要有哪两种?
答:一种是大变异,称为抗原转换(antigenic shift),即新病毒的血凝素(HA)和/或神经氨酸酶(NA)完全与前次流行株失去联系。形成新的亚型,这种抗原性的质变使人群原有特异性免疫力失效,因此可以引起大规模甚至世界性流感流行。另一种是小变异,叫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是发生在HA或NA分子内的点突变,即亚型内的抗原性量变,抗原漂移一般不会引起暴发流行。
12、请叙述消毒的定义。
答案: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13、什么是疫源地终末消毒?
刘勇 2009-04-21 10:05 点击此处邀请自己的同事或好朋友加入我们这个卫哞平台
传染病考试题、选择题
1.修订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开始实行日期()
A、√2004年12月1日 B、1989年9月1日 C、1989年3月2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传染病分为()
A、甲类、乙类 B、√甲类、乙类、丙类 C、乙类、丙类
3.下列属于乙类传染病的是()
A、鼠疫、霍乱 B、艾滋病、流行性感冒 C、√人感染高致病禽流感、淋病
4.医疗卫生机构对于甲类、乙类、丙类传染病的报告时限是:()
A:√2、6、24小时 B、6、12、24小时 C、12、24、48小时
5.有关部门、医疗卫生机构应对传染病做到()、切断传播途径、防止扩散。
①早发现 ②早治疗 ③早隔离 ④早报告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6.对疑似甲类传染病病人,在明确诊断前应()
A、置之不理 B、在家中隔离 C、√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治疗 7.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伤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是()
A、食物中毒 B、√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C、传染病事件
8、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的主要传染源为()
A、隐性感染者 B、√患者 C、潜伏期感染者 D、慢性感染者
9、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在治愈或者排除传染病嫌疑前,不得从事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禁止从事的()
A、任何工作 B、任何与人接触的工作 C、√易使该病传染扩散的工作
10、突发事件应急工作,应遵循()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A、救治 B、诊断 C、√预防
11、突发事件发生后,国务院设立全国应急处理指挥部,由国务院和()有关部门组成。
A、法院 B、√各级政府 C、军队
12、人禽流感的临床表现不包括()
A√、起病缓慢 B、高热 C、头痛、乏力、全身酸痛
13、人禽流感预防措施不包括()
A、加强疫情监测 B、封锁禽流感疫区 C、对疫区周围5公里内的禽类进行强制性免疫 D、√对人类进行免疫接种
14、流行性感冒是()A、消化道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 C、虫媒传染病
15、甲类传染病有()
A、√霍乱、鼠疫 B、麻疹、疟疾 C、禽流感、霍乱
16、下列不属于未及时报告的()
A、√ 甲类和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报告卡生产时间-诊断日期)<2小时
B、乙丙类传染病(除SARS和人禽流感):(报告卡生成时间-诊断日期)>24小时
C、未及时报告率:当月未及时报告数/当月报告卡数
17、报告乙肝实验室确诊病例时应具备的条件是()
①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脏肿大、肝区痛等明显表现
②血清HBsAg阳性伴血清抗-HBcIgM≥1:1000 ③血清ALT(GPT)升高正常值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18、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①性传播 ②母婴传播 ③血液传播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19、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时,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14岁以下的儿童患者不填写家长姓名 B、报告未痰检(肺结核)时,用临床诊断来报
C、√医疗卫生机构在做出乙肝、肺结核、艾滋病、血吸虫病等慢性传染病诊断时,如已知该病例曾经作出诊断并被报告过,则本可不再进行报告
20、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染源是()
A、病人 B、带病菌者 C、√病人和带菌者
21、流行性出血热的潜伏期通常()
A、1~3 B、√14~46 C、47~52
22、()是霍乱患者的主要特征。
A、√腹泻 B、呕吐 C、腹痛
23、发现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疑似病人以及其他暴发的传染病疫情时,接诊医生诊断后应于()小时内以最快的方式向当地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同时,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网络报告。
A、1 B、√2 C、3
24、人被传染禽流感的途径主要有()
①直接接触病禽的分泌物、排泄物、经消化道感染;
②接触者皮肤有破损,经血液直接感染;
③病禽的羽毛可携带病毒,若有气溶胶的条件,可经呼吸道感染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25、人禽流感是禽流感的一种,是指由禽流感病毒()亚型中某些毒株在人群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①H5N1 ②H9N2 ③H7N7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26、下列病种中会出现杨梅舌的()
A、麻疹 B、风疹 C、√猩红热
27、报告丙肝实验室确诊病例时应具备的条件是()
①最近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肝脏肿大、肝区痛等明显表现
②血清ALT(GPT)升高正常值
③血清抗-HCV阳性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28、下列属于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的是()
A、√出血热 B、痢疾 C、伤寒
29、我国防治AIDS的方针是()
①预防为主 ②防治结合 ③综合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30、AIDS会不会通过蚊虫叮咬传播()A、会 B、√不会 C、不知道
31、AIDS最重要传染源是()
A、HIV感染者 B、AIDS病人 C、√无症状的HIV感染者和处于窗口期的感染者
32、霍乱的最主要传播途径是()
A、√水 B、食物 C、苍蝇
33、下列属于痢疾预防措施()
①对传染源的措施 ②对传播途径的措施 ③对易感人群的措施√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34、医疗卫生机构违反《消毒管理办法》中的第四、五、六、七、八、九条规定,造成感染性疾病暴发的,可以处()元的罚款。
A、1000~3000以下 B、3000~5000 C、√5000~20000
35、下列说法中哪项是不正确的()
A、医疗卫生机构购进消毒产品必须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
B、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达到灭菌要求。(各种注射、穿刺、采血器具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C、√医疗卫生机构发生感染性疾病暴发,流行时,应当及时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但不必采取有效消毒措施。
36、下列说法中哪项是不正确的()A、除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依法发病传染病监测信息外,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以及传染病防治相关人员无权向社会和无关人员透露,不得泄漏传染病患者个人隐私。
B、传染病责任报告单位,如发现传染病患者时,应按有关规定时限内报告,并保存《传染病报告卡》及传染病记录,保存期限3年。
C、√发现已报告病例诊断变更、死亡或填卡错误时,责任报告人不必进行订正报告。
答案 A 11 B 21 B 31 C 2 B 12 A 22 A 32 A 3 C 13 D 23 B 33 C 4 A 14 B 24 C 34 C 5 C 15 A 25 C 35 C 6 C 16 A 26 C 36 C 7 B 17 C 27 C 8 B 18 C 28 A 9 C 19 C 29 C 10 C 20 C 30 B
三、最隹选择题 .哪一项 HBV 血清标志物反映乙肝传染性强A.HBeAg(+);
B.HBsAg(+);
C.抗-HBe(+);
D.抗-HBs(+).A)(2 .具保护作用的乙肝病毒抗体是(C)
A.抗-HBc ;
B.抗-HBe ;
C.抗-HBs ;
D.抗-S1 ; E.抗-S2.3 .缺陷病毒是指(D)
A.戊型肝炎病毒;
B.甲型肝炎病毒;
C.乙型肝炎病毒;
D.丁型肝炎病毒 .以下哪项不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情重症化的指标(C)A.血清转氨酶(ALT)明显增高;
B.胆红素突然明显增高;
C.明显的肝病面容、肝掌和蜘蛛痣;
D.突然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E.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5 .以下那一项不是急性重型乙型肝炎(暴发性肝炎)的临床表现(E)A.极度疲乏;
B.深度黄疸;
C.有出血倾向;
D.恶心呕吐;
E.大量腹水.6 .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肝炎肝功能重度损伤的指标(D)A.ALT>10 倍增高;
B.TBIL>85.5 umol/L ;
C.A/G ≤ 0.9 ;
D.凝血酶原活动度(%)71-79.7 .淤胆型肝炎的黄疸属于(B)
A.溶血性黄疸;
B.肝内梗阻性黄疸;
C.肝外梗阻性黄疸;
D.体质性黄疸.8 .淤胆型肝炎除血凝血酶原活动度正常外,临床症状特点为A.黄疸重,自觉症状重;
B)(B.黄疸重,自觉症状轻;
C.黄疸轻,自觉症状轻;
D.黄疸轻,自觉症状重.9 .哪种药物可用于乙型肝炎的的病原治疗?(E)
A.氧氟沙星;
B.利巴韦林;
C.吡喹酮;
D.氯喹;
E.干扰素.10 .导致 HBeAg 向抗-HBe 转换,但 HBV-DNA 在血清中维持阳性的原因是 A.S 区变异;
B.前 C/CP 区变异;
C.C 区变异;
D.X 区变异;
E.YMDD 变异.11.以下哪项不是慢性肝炎炎症重度活动的指标:(D)
A.ALT >10 倍增高
B)(B.胆红素突然明显增高
C.明显的肝病面容、肝掌和蜘蛛痣
D.突然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四、多项选择题
1.乙肝病毒复制的表现为(BDE)
A.HBsAg(+);
B.HBV DNA(+);
C.抗-HBs(+);
D.HBeAg(+);
E.HBcAg(+).2.患者,男性,发现肝硬化3年,近日出现发热、腹胀、腹痛,B超示:中量腹水。腹水常规:李凡他试验(+),比重1.019,蛋白25 g/L,细胞数600×10E6/L,多形核细胞80%。最可能并(C)
A 结核
B 肿瘤
C 自发性腹膜炎
D 肠梗阻 E 内出血
3.患者,男性,48岁,肝硬化病史2年,高蛋白饮食后出现睡眠障碍,扑翼样震颤,脑电图异常,最可能的诊断是:(B)
A肝性脑病I期
B肝性脑病II期
C肝性脑病III期
D肝性脑病IV期
E 以上都不是
4.患者,肝硬化腹水,大量利尿后,出现四肢抽搐,查血气:pH 7.50CO-CP34mmol/LHCO 32 mmol/LBE+5.5尿pH 5.0PaCO 7 kPa血k 3.0 mmol/LCl 90 mmol/LNa 145 mmol/L诊断为(E)
A 肝硬化并肝性脑病
B肝硬化并呼吸性酸中毒
C 肝硬化并肝肾综合症
D肝硬化并代谢性性碱中毒
E肝硬化并低钾低氯性代谢性碱中毒
A HBV合并HDV重叠感染
B 急性重型肝炎 C 甲型病毒性肝炎
D 肝肾综合症
E 肝硬化并出血
下列病人都有肝炎的相关症状,请选择最可能的答案:
5.20岁,男性,喜食毛蚶,一周前突然发病,有畏寒,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肝区疼痛,尿色逐渐加深至浓茶色,实验室检查抗-HAV阳性。近日体温降低,巩膜皮肤出现黄疸,最可能的印象诊断是:(C)甲型病毒性肝炎
6.某患者,患有乙型肝炎多年,近日病情加重暴发型肝炎,检查抗-HDVIgM阳性,该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是(A)
7.29岁,女性,发病一周,巩膜重度黄染,肝界缩小,神志不清,躁动不安,血清总胆红素310umol/L,ALT200单位,凝血酶原活动度为19%,最可能的诊断(B)
8.男性,45岁,肝硬化伴腹水,利尿剂使用后仍少尿,血BUN18mmol/l,可能并发(D)
9.患者,男性,平素健康,昨夜晚饭后腹胀,2小时后呕血300ml,柏油样便3次,血压90/60mmHg心率112次/分。腹平软无压痛,肝未及,脾肋下2.0cm,最可能的诊断(E)
10.慢性活动性肝炎的发病原理是E A 感染病毒的数量多
B 感染病毒的毒力强
C 机体免疫麻痹 D 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
E 自身免疫紊乱
11.重症病毒性肝炎患者出血倾向最重要的原因是B A 骨髓造血功能障碍,血小板减少
B 凝血因子合成障碍
C 毛细血管脆性增加
D X、XII因子减少
E 维生素K吸收障碍
12.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最早出现的肝功能改变是 A A 丙氨酸转氨酶值升高
B 血清胆碱脂酶活力升高
C 血清胆固醇值升高
D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E 血清白蛋白值减少
13.重型肝炎应用乳果糖的目的是C A 增加肝脏营养
B 补充能量 C 减少氨吸收
D 减少肝细胞坏死
E 增加肝细胞再生
二.最隹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染源是(C)
A.病人
B.蚊虫
C.猪
D.鸟
E.鸡
2.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染过程中最常见的表现是(C)A.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
B.病原体携带状态
C.隐性感染
D.潜在性感染
E.显性感染
3.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3中凶险症状为(B)A.高热、惊厥、循环衰竭
B.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C.高热、昏迷、D.昏迷、惊厥、呼吸衰竭
E.昏迷、呼吸衰竭、高热
4.能作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诊断的实验检查是(D)A.补体结合试验
B.血凝抑制试验
C.中和试验
D.特异性IgM抗体检测
E.病毒分离
5.流行性乙型脑炎于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变化的主要区别是(D)A.外观混浊度
B.细胞总量
C.细胞分类
D.糖与氯化物的含量
E.蛋白质定量 6.流行性乙型脑炎与化脓性脑脊髓膜炎、中毒型细菌性痢疾度的主要区别在(E)A.年龄大小
B.发病季节
C.意识障碍
D.脑膜刺激征
E.脑脊液变化
7.流行性乙型脑炎最主要的死因(E)A.过高热
B.昏迷合并肺炎
C.反复惊厥
D.严重后遗症
E.中枢性呼吸衰竭
8.流行性乙型脑炎最常见的并发症(D)A.肺不张
B.败血症
C.尿路感染
D.支气管肺炎 E.褥疮
9.男性20岁,患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出现中枢性呼吸衰竭,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E)A.静脉滴注碳酸氢钠
B.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
C.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
E.静脉滴注甘露醇
10.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为(D)A.空气传播
B.消化道传播
C.接触传播
D.虫媒传播
E.血液传播
11.流行性乙型脑炎病变累及较少的部位是E A 基底核
B 中脑
C 桥脑 D 延脑
E 脊髓
12.流行性乙型脑炎早期频繁抽搐的原因是A A 脑水肿,高颅压
B 脑实质细胞软化坏死
C 高热
D 痰阻后缺氧
E 低血钠性脑病
13.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极期阶段体温达40℃左右,昏迷,反复抽搐,但无呼吸衰竭,恢复期有运动性失语,该病人属于乙型脑炎的哪一型?C A 轻型
B 普通型
C 重型
D 极重型
E 暴发型
14.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脑疝型呼吸衰竭的主要措施是D A 降温 B 肾上腺皮质激素
C 呼吸兴奋剂
D 脱水剂
E 镇静、解痉剂
15.10岁患儿,8月中旬因发热、嗜睡、头痛3天入院。体温:40℃,意识呈浅昏迷。双侧瞳孔缩小,颈软,膝反射亢进,巴氏征阳性。脑脊液无L色透明,细胞数0.1×10E9/L,中性粒细胞0.8,淋巴细胞0.2,糖2.77mmol/L氯化物120 mmol/,蛋白300mg/L,外周血象中白细胞数15×10E9/L,中性粒细胞0.75,淋巴细胞0.25。应诊断为:D A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B 结核性脑膜炎
C 中毒性菌痢
D 流行性乙型脑炎
近年来该病在我国畜间感染具普遍性与广泛性, 而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在某些地区血液普查中发现家畜感染率高达95%, 红细胞染虫率一般为70%~80%, 死亡率为20%~80%。 该病可造成家畜体质下降和繁殖能力下降, 生长速度减慢, 饲料报酬降低, 乳肉产量减少, 易继发其他传染病, 成为养殖业的常发病和继发病, 给我国的养殖业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
目前三师尚无家畜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的系统资料, 鉴此, 于2014 年1 月起对三师辖区畜间附红细胞体病从疫情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方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本项目在对该病进行疫情调查、临床症状、剖检病理变化检查的基础上, 结合传统附红细胞体检测方法, 对三师辖区猪、牛、羊进行附红细胞体流行病学调查和体外诊断, 并从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等三方面对该病综合防治提出建议。 旨在了解三师畜间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感染和流行情况, 为三师畜间附红细胞体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今后三师开展动物疫病普查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畜间附红细胞体感染率的调查
1.1.1 血样来源:在三师辖区各团采样点采集猪、牛、羊血液样品共计3000 份。 各畜种样品比例为1:1:1, 体弱多病健康状况不佳的家畜优先采血样, 加抗凝剂于4℃保存。
1.1.2 检查方法
( 1) 血液压片镜检取1 滴抗凝血置于载玻片上, 再加入等量生理盐水, 混匀, 加盖玻片, 滴香柏油后用油镜放大400~600 倍观察。
( 2) 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取抗凝血做成血推片, 甲醛固定, 姬姆萨染色, 滴香柏油后用油镜放大400~600 倍观察。
( 3) 红细胞溶解后镜检经血液压片和血液涂片染色镜检结果阳性的血样, 取1 滴置于载玻片上, 再加等量0.1%稀盐酸溶解红细胞, 滴香柏油后用油镜放大400~600 倍观察。
( 4) 碘制动试验经血液压片和血液推片染色镜检结果均呈阳性的血样, 取1 滴置于载玻片上, 再加等量生理盐水, 混匀, 显微镜下观察附红细胞体的各种运动后, 再加l滴0.1%碘液, 观察其运动情况是否发生变化。
1.1.3 判断标准利用血液压片和血液涂片染色镜检发现附红细胞体的血样, 再用滴加盐酸或碘液的方法进一步验证, 以提高附红细胞体检出的准确性。
( 1) 阴阳性判定标准: 对采集的每份血样压片、 涂片染色, 经油镜400~600 倍镜检。 检查200 个视野, 在细胞上和血浆里只要查到1 个附红细胞体存在, 此份样本则判为阳性;检查不到附红细胞体, 此份样品判为阴性。
( 2) 感染强度的判定: 每份血样记数200 个红细胞, 红细胞感染率≤25%的判为+;25%< 红细胞感染率≤50%的判为++;50%< 红细胞感染率≤75%的判为+++;75%< 红细胞感染率≤100%判为++++。
1.2 畜间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情况临床调查
1.2.1 调查对象来自上述采血样的猪、牛、羊采样点
1.2.2 疫情情况调查包括发病史、 可疑病例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等。
1.2.3 传播媒介调查调查了解可疑病畜的生活环境和饲养管理条件。
1.2.4 传播途径调查
( 1) 血源性传播调查; ( 2) 接触性传播调查; ( 3) 垂直传播调查。
2 结果与分析
2.1 附红细胞体镜检检测结果
2.1.1 血液压片镜检结果压片镜检的阳性血样, 可清楚的看到红细胞表面附有数量不同, 大小不等的多形态小体, 这些小体多为圆点形、逗点形、和卵圆形等, 有时可见多个小体结成团块或呈链状或钱串状排列。 轻轻旋动显微镜微调旋钮, 可见其折光性很强。 附红体寄生的红细胞区凹陷, 受感染的红细胞皱缩、变形, 表面有多少不等的突起, 使红细胞变星芒状、齿轮状, 有的呈不规则多边形扁平状, 感染的红细胞都有震颤现象, 有节律的来回旋动。 血浆中游离的附红细胞体灵活自如, 可见上下翻滚、前后移动, 有时呈白色亮点, 有时呈黑色。
2.1.2 血液涂片染色镜检结果血液推片经姬姆萨染色后观察可见, 红细胞表面有淡紫色的附红细胞体, 外周有百环, 当旋转微调螺旋时折光性较强, 附红体中央发亮, 似空泡。
2.1.3 红细胞溶解后镜检结果将血液压片和涂片染色镜检均呈阳性的血样滴于载玻片上, 加入0.1%的稀盐酸溶解红细胞, 加盖玻片, 油镜下观察, 可见游离的附红细胞体增多, 且运动加强。
2.1.4 碘制动试验镜检结果血液压片和涂片染色镜检均呈阳性的血样, 取一滴置于载玻片上, 再加等量生理盐水稀释后, 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当看见附红细胞体做摆动、扭动、上下翻滚等运动时, 滴加0.1%碘液, 可见附红细胞体停止运动。 此时, 即使用生理盐水洗涤后, 附红细胞体活动力也不恢复, 也不被碘着色。 附红细胞体这一固有特性有别于其他血液寄生病原微生物, 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由表1、图1可见猪牛羊三种家畜均可感染附红细胞体病, 但不同家畜感染率、感染强度和发病率有所不同, 猪最高, 感染率达65.30%, 发病率达1.99%;其次是羊, 感染率为29.70%, 发病率为0.34%;牛最低, 感染率为4.30%, 发病率为0%。家畜平均感染率为33.10%, 平均发病率为1.41%。
2.2 附红细胞体病发病情况临床调查结果
通过临床调查, 了解到本病虽表现出较高的感染率, 但发病率不高, 多为隐形感染, 往往在某种应激因素的诱发下发病, 多继发于其他疫病, 未见有因本病死亡案例。
本病的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 虽然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多发于高温、吸血虫媒滋生的季节, 夏秋季为发病高峰期。 流行形式以散发为主, 家畜一般在饲养密度较高、封闭饲养的圈舍内多发。 在环境条件恶劣, 饲养管理不好、应激、动物抵抗力下降及并发感染其他病时, 可表现爆发流行。
病畜和隐性感染畜是主要传染源, 耐过畜可长期携带该病原, 成为传染源。 附红细胞体可通过接触、血源、交配、等多种途径传播。 动物之间可通过舔伤口、互相斗咬或喝血液污染的尿液以及被污染的注射器、 手术器械等媒介物而传播;交配或人工授精时, 可经污染的精液传播;也可通过胎盘, 由母畜传染给胎儿, 发生垂直传播, 导致仔畜抵抗力下降, 继发感染其他疫病而死亡率升高。
3 分析与讨论
3.1 根据调查结果分析, 附红细胞体病在我师各项目团场畜间均有感染, 且感染率在畜间有不同差异, 总趋势是猪大于羊大于牛;而且感染率高的畜种, 感染强度也相对较高。
3.2 经现场调查结合实验室体外诊断结果, 感染畜多为生活环境卫生不达标、饲养管理不到位的采样点;感染强度高的情况多见于体弱多病、健康状况不佳的家畜。
4 对该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注意环境卫生及定期消毒。
4.2 仔畜给予全价饲料, 增强机体抵抗力, 减少不良应激。
4.3 加强对引进动物的检疫工作。
4.4 流行季节加强啮齿类动物和蚊、 蝇等吸血虫媒的消灭措施。
4.5 养殖环境周围减少猫、 狗等可疑带虫畜的养殖。
【家畜传染病学试题】推荐阅读:
家畜环境卫生学心得体会06-25
开展家畜屠宰专项整治工作总结10-05
卫生院传染病知识试题09-27
传染病考试06-25
新形势下《动物传染病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11-06
预防传染病工作06-20
学校传染病宣传07-10
传染病上报程序07-22
传染病表格总结09-08
《传染病预防》课件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