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精选8篇)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一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进行,各学科的教学更加活跃。但在目前的地理教学中,“死记硬背”现象仍然不能杜绝,学生们还是考过就忘。要实现地理教育真正向素质教育转变,关键之一要改革地理教学评价制度。通过学习《初中地理教学评价》,使我获取了自己进取的途径与经验。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在一些学生中存在着厌学地理的倾向,这直接影响着地理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课堂教学时,改进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注意教学艺术,注意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上课时十分注重用自然亲切的教态和具有感染力和激励性的语言潜移默化地使师生关系更加密切,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采取多种多样的学习形式,注重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如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的教与学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平等参与。课堂上积极创设自主学习的氛围,给足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注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不断肯定与鼓励学生的学习效果,给各个层次的同学更多地创设体验成功的机会。例如在《人口与人种》这一节的“不同的人种”时,把全班分为三个小组,分别让三个小组代表白种人、黑种人与黄种人,从人种的外部特征、有哪些对人类有重大贡献的人物、分布地区来介绍不同的人种,这种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且培养了学生互助合作能力、勇于探究人文的意识。
地理教材中,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在教学中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实际,发挥教材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并强化学生的现代观念和现代意识,教学时做了以下两个方面 :
1.地理教材的内容特别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例如在讲《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这一节的“聚落与环境”时,就问:你的家乡、你的学校所在地如何?在介绍矿产资源时,就让学生谈谈夹皮沟金矿的资源,松原的油田;在介绍世界气候时也让学生谈谈自己家乡桦甸、夹皮沟的气候、地形、水文等特点,这样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家乡,也激发了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之情。
2.在教学中不忘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讲《发展与合作》这节时,通过展示我国地理国情的优势,来激发和强化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指出我国地理国情的劣势,例如:山区面积
广大、自然灾害多发;许多地区环境严重污染,生态条件恶化;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和各种产品占有量偏少;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综合国力还待于进一步加强,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等等,使学生在产生必要危机感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达到让学生逐步树立无限热爱祖国,立志建设祖国,改变祖国面貌的雄心壮志。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题,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和鼓励者。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准备好充足的学习材料,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提供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主、自觉、自由的活动中积极、主动、探索式学习。
在课堂上要建立民主与规范,既不能把课堂管死,又不能让课堂太活跃,影响了课堂纪律。但是课堂的学习行为规范必须要明确,要说到做到,然后还要对学生付出真诚的关爱,哪怕是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不要去伤害学生。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可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表情、动作和语言,激发学生动脑思维,畅所欲言,尽可能让他们提出有个性的见解,或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示,产生新的见解。其间,教师只以普通一员参与讨论,或启发,或表扬讨论中有创见的学生。当学生的发散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教师才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以求水到渠成的效果。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结论性的精确评价容易给一些学生增添压力,甚至带来伤害,可采用模糊评价,给学生适当指点,建议。这样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其不断探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应组织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在学生自评互评中给予点拨启迪,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激励,积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民主评价能给学生提供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经历成功的情感体验。有利于发展创造性、独立性和自主性,提高评价自我和接受他人评价的能力,达到自我反馈、自我分析、自我校正、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目的。
我们既要承认激励赏识教育的正面作用,也要承认它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才是科学的发展观。当然惩戒要以尊重学生的人格为前提,批评时在方式上要含蓄、委婉、注意语气,讲究“度”。我们教师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学生认可、接受
教学目标在本次课中是否已经达到了? 达到的标准是什么? 如果没有达到的话,原因是什么?预先的教学设计与实际的教学进程之间有何区别?在课上又是如何处理这些区别的? 处理的是否得当? 这次课感到比较得当的地方有哪些? 存在的问题又有哪些? 什么问题是最突出的问题? 在下次课中打算如何克服在这次课中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等等。教学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有很多问题不一定能够圆满的解决, 在课后要及时的回顾总结, 不断的调整、改进以期达到下一节课时能够更好的指导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环节对于教学尤其重要, 也正是老师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的方面。
总之,在新的地理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以学生发展为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加强地理课堂教学,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通过互动的地理教学与生活密切的地理知识的联系,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初步的能力,更加高效地完成地理学科的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二
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学习,才能学得好。由此可见,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它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密不可分。从地理知识来看,趣味性是其一大特点。它为学生获得直接兴趣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图片美、文字美、动画美、语言美,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让课堂动起来,活起来,以兴趣带动学生的学习。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发挥地理知识趣味性的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有的趣味知识加以渲染,深入挖掘潜在的趣味知识并进行合理的加工,努力寻求趣味知识的切入点进行有目的的导入,使之融入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大陆漂移假说时,先让学生讲一个小故事,不但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而且对本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了主动学习的心理,积极性被调动起来。这样易使课堂更生动,同时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在讲季风气候的形成时,我先让学生回子顾一下自己身边的风向变化的规律,再进行教学,不仅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且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探究地理问题。
地理教材中有许多地理图像,包括分布图、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以及一些带有启发性、思考性的漫画,而地理图像是地理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动、形象、直观的特点,它对于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各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学中,我注意发挥图像作用,运用图像引导学生“动起来”,使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从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世界地震和火山的分布特点时,首先引导学生阅读《六大板块示意图》,注意六大板块的范围及其边界,然后阅读《世界地震带和火山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地震带和火山的位置,再与前图对照,学生相互讨论得出结论:火山和地震多集中在两个板块的交界处。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读图、分析图的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充分利用课本中设计的“活动”,涉及读图或绘图技能的训练、材料收集和处理,需要动手做试验、开展社会调查,进行合作讨论等各个方面,从不同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例如在《多变的天气》教学时,我利用“活动”中提供的天气图,让学生像气象预报员一样播报城市天气,这样不仅使学生巩固了本课所学的天气符号,还锻炼了学生读图、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
地理教学心得体会三
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弱化、道德理性滑坡,在这样的背景下,道德及人文教育已被提到了重要的地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地理课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帮助学生树立人地和谐、因地制宜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关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特别提到: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新教材强调基础地理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观念和观点的教育以及学生能力的培养,其次,强调地理教育应以学生发展为本,在地理教学中体现人文精神。仔细研究教材可以发现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
国情教育,是向学生传授有关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的最基本情况,并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进行国情教育,要始终抓住人地关系这一主线,而这恰恰是贯穿高中地理教材的重要线索。如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涉及有陆地自然资源、海洋资源、气候资源、旅游资源、环境问题、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化、人口、国土整治等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我们善于挖掘,巧妙设计就能够让学生既了解我国国情的优势:辽阔的国土、壮丽的山川、富饶的物产、多样的气候,不断发展的经济建设……同时,又实事求是地让学生认识到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文化素质不高,人均资源少、资源浪费严重,经济发展不平衡、环境问题突出等国情劣势,从而既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又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责任心。
辩证唯物主义是地理德育的思想基础,物质观、运动观、联系观、发展观教育 在现行高中地理教材中都可以找到恰当的载体。例如物质观,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宇宙是物质的”、“大气的物质组成”等;运动观,涉及的内容有“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海水的运动”、“陆地水的循环和转化”等;联系观,涉及的内容有“日、月、地三者的关系”、“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全球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等;发展观,涉及的内容有“天体演化”、“全球气候变化”、“海陆变迁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城市聚落的形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等。自然地理的各章节普遍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这给教师挖掘教育点,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用唯物辩证法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证思维的素质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当代地理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地理本身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我们身边蕴藏着丰富的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案例,就以我们生活的北京为例,北京的水资源现状与问题、北京的旅游资源与旅游活动、北京的工业发展与变迁、北京的城郊农业发展现状、北京城市交通现状及问题、北京的城市化及其问题、北京的城市规划的变迁、北京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北京的气候变化、北京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等等,这些我们每天接触到的现象和问题与我们所学的地理课程有着密切联系,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的真实案例,如果我们把视野再扩大,在地球上,我们所听到、看到和所发生的事只要与地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关都可以成为我们学习地理、进行德育渗透的有效案例,而且生动、形象、真实、有说服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但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几句简单的话就可以水到渠成。比如在讲授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季风气候形成的影响后,我概括了这样一句话:“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带来了不同季节海陆的气压差异,而气压的差异又导致了风向的变化,形成了季风环流,从而构成了季风气候。这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雄辩证明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也希望大家能够用联系的观点来理解和掌握大气运动与气候形成之间的关系。”这样既让学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来认识具体的地理问题,又教给学生一种挖掘知识点之间联系的学习方法,可谓一举两得。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高中地理教材侧重于对地理基本原理的阐述,有些原理过于抽象,如果我们能够深入挖掘,为这些基本原理找到合适的案例载体,并将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融入其中就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比如在《城市规划》一节的教学时,如果单纯就书本讲理论,学生听起来空洞、乏味。在认真挖掘教材之后,我引入了北京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案例,将北京城市功能区形成的历史过程、北京工业区(特别是首钢)的搬迁、解决北京城市交通拥挤的措施等学生们较为熟悉的事作为一个个子案例逐一分析讨论,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北京“摊大饼”式的城市布局到“一轴两带多中心”城市布局规划变迁的意义所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让书本上的理论鲜明而具体,而且,在案例的讨论过程中融入了环境观、发展观,引导学生们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想、法规分析城市规划的目的和意义。
情感价值观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内化过程,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们在亲身体验中自我感悟,在老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自我教育。比如在《旅游活动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一节的教学中,让学生来分析旅游活动中的常见问题和如何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评价是常见的教学方法,为了让学生对旅游活动有更深刻的感受,我在课前设计了8个研究性课题,要求学生根据所选课题到八达岭长城进行实地考察。通过设计问卷调查、实地考察,学生对旅游活动中出现的种种破坏旅游环境的问题、旅游开发中出现的旅游超载问题有了直接而深刻的感受,许多学生提出了有独到之处的建议。课堂上学生们各抒己见,老师又适时引导,为本课设计了一个“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这里就可以水到渠成将旅游三要素: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业作为三个系统来看,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而人的调控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点明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这样就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旅游活动》整个单元的知识及相互关系。
又比如,在地质灾害一节的教学中,关于地质灾害的防()御,往往被老师们忽略或一带而过,我在讲课中却设计了一个学生小游戏,让学生模拟表演当灾害来临时如何冷静避险、科学自救,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让学生既了解灾害发生的原理,又知道如何防灾自救,使得地理教学与生活联系更密切,学以致用。
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发展观教育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高中地理教材专门设计了资源专题、环境问题专题和可持续发展专题,这也正是我们进行大力推进的良好契机,但是往往教材的理论性较强,只要我们巧妙设计就可以找到很好的切入点。比如,在进行《陆地资源》一节的教学时,如果仅仅就课本论原理是很乏味的,我引入了许多有关中国资源国情的资料和数据,通过材料阅读、问题设置、分析讨论等教学环节,特别是一组身边事的数据计算,起到了很震撼的效果,学生真切的感到许多资源就从我们身边悄悄溜走,节约资源何等重要。在教学过程中由陆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引申到中国资源国情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目前正在大力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学会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思想观念去分析和思考现实社会中的现象,同时进一步明确个人在实施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应具备的正确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本堂课不仅成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的良好契机,同时也很好体现了日常教学中应如何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高中地理虽然不像初中地理那样有丰富的德育教育素材,但是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这一意识,善挖掘、巧设计,许多教材元素中都可以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德育渗透的过程中,要避免过于偏重理论的讲解,而多从学生可以接受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的培养上多做些文章。只要我们做有心人,就会有许许多多的素材、方法让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掌握地理技能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价值观的培养,使德育与智育犹如盐和汤一样不可分割。
猜你感兴趣:
1.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2.高中地理教学心得体会
3.地理教师心得体会
(三) 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 扩充学生的知识库
阅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扩充学生的知识库, 在进行阅读教学后, 作为教师还应要求或者推荐其他课外英语阅读书籍, 让学生进行选择性阅读, 在推荐课外阅读书籍的时候一定要选取叙事、幽默、人物等类型的文章, 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 让学生融入其中, 达到扩充学生知识库的目的。
(四) 加强课后反思, 准确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并进行针对性教学
不论学习任何科目或者内容, 学习之后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详细反思, 正面了解实际, 针对问题再进行再学习, 这样才能避免问题堆积, 才能保证顺利继续学习。课堂教学之后或者在下次课堂教学前, 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以前学习内容进行反思, 如果发现学生还未掌握学习难点, 进行再教导后再开展下步教学工作。
三、结论
随着教育的改革, 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各科教师教学的重要目标。就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而言, 作为英语教师, 首先应详细了解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目标、重点、难点,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出发, 培养其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扩充其英语知识范围, 提高英语学习的实效性, 打造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但目前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1) 教师只管讲, 不管学生“想”不“想”。 (2) 课堂提问多, 探究少。 (3) 重文轻图、有图不用、用图不导。 (4) 教学气氛不民主, 不平等。 (5) 重自然、轻人文、不重视德育。概括起来就是:“讲讲———听听———接受———巩固”, 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所以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是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对于我校提出的“四环节”教学模式, 应用在地理课堂的全过程是这样的: (1) 质疑导读、全面感知。 (2) 合议解惑、启迪思维。 (3) 精讲概括、深化理解。 (4) 精炼测试、巩固记忆。四个环节进行的, 现以“工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一节教学为例, 将此程序教学法及其运用介绍如下:
一、质疑导读, 全面感知
教师在备课中根据教学大纲、考试说明、教材和学生情况制定出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然后按目标要求和教材顺序精心设计出一套“自学思考题”供学生自学。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 (3—5分钟) 看完规定的教材内容 (包括文字及图像) , 全面感知。在读书看图的过程中, 要以思考题作为线索和归宿, 要求学生在书、图上注明符号, 勾画出关键的词语。读书一般是自己看, 必要时也可指定学生阅读, 老师“点睛”, 有的内容也可以集体朗读。这样不但可以防止学生的盲目性读书浪费时间, 还能做到有的放矢, 而且有利于老师对于课堂的控制。如在学习高中鲁教版新教材必修2第三单元中第二节“工业地域的形成”时, 拟定了以下的思考题: (1) 工业联系有哪些方式? (2) 工业为什么要集聚, 集聚的目的是什么? (3) 工业为什么要分散?为什么能分散?分散到哪里?几个问题一抛出来学生对于教材自然而然的就清晰了。“地理”这个“理”明白了, 再分析“地”就容易得多了。鲁教版必修2中围绕着“区位”一词, 教材都是先讲“理”再讲“地”。全面感知教材, 把教材中的主线找出来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掌控教材。
二、合议解惑、启迪思维
[关键词]培养:创新思维;思路
一、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
观察力是智力发展的基础。观察对地理教学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在引导学生观察时给学生提出适当的问题,尽量让学生独立观察,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程序、方法,然后让学生在观察中去发现“结果”。如:在讲述地球运动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多媒体演示的地球自转过程,在反复的演示过程中,学生会发现多媒体中显示的地球仪上某一固定位置在自转过程中,有时会面向太阳成为白昼,有时会背向太阳成为黑夜。经过观察、讨论、思考,学生自然而然的得出一个结论: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通过这种方式教学,减少了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述,增强了课堂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思维,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同时给学生强调观察是多渠道的:如课堂中教具、板图、板画的展现,地图与插图的阅读;景观图与漫画的分析;课外日常生活中天象、气象、物候的变化等大量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都可作为观察的内容。教学中要注意正确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观察、思考、归纳、总结,从中认识事物的性质,反映事物的本质,以达到认识有关地理事项的目的。
二、结合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是课堂教学的第二语言,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源泉,是教师进行地理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工具和素材。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现行初中地理教材中,安排了大量的附图、插图、各类专题地图和自然景观图,以及寓意深刻的漫画等。因此,在教学中,为了更直观地展示地理事物现象,活化地理教学内容,我充分利用这些图像系统并联系教学内容和实际,设疑布奇,步步引申,以一问、再问、追问的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过去人教版教材中国气候特征中,有《秦岭南北》这样一幅漫画。首先展示这幅漫画,让学生仔细体会漫画的含义,根据漫画的内容,我在讲授中先问:秦岭南北各有什么水果?这些水果各生长在什么温度带?当学生回答出苹果是温带水果在秦岭以北生长,柑桔是亚热带水果在秦岭以南生长。紧接再问:秦岭两侧的自然景观怎样?为什么只有秦岭一山之隔而南北气候差异这么大?学生联系所学有关知识回答道:秦岭是我国气候的南北分界线,它横亘于我国中部地区,阻挡了北方冬季风的南下,减小了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和强度,因此,山南坡为亚热带自然景观;山北坡为温带自然景观。这时,我出乎意料的追问:假如秦岭不存在,我国南北方气候、植物将怎样呢?这一问,自然把学生引入大胆积极思维境界,学生互相讨论,查找资料,各抒己见。有的说:北方寒冷空气会过早的长驱南下,使我国南北冬季都处于干燥寒冷的状况下;有的说:夏季风也会过早地向北方挺进,使北方雨季增长,雨量增大;有的还说:南方的植物会北移,北方的植物会南移。经过激烈的讨论,激发了学生大胆想象能力,开拓了学生思维空间,调动了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三、安排适当的“课堂辩论”提高学生求异思维水平
求异思维与求同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而求异思维也称“发散思维”或“开放性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等方法,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针对目前“全球变暖”这一地理现象,可让学生展开讨论。“全球变暖”有人认为是人类活动引起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加剧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地球气候周期变化所导致……。在地理教学中,像这样训练学生求异思维的素材比比皆是:如“地球如果反向自转,一天还是2 4小时吗”。“地球如果直立绕日公转,地球上还有四季吗”“如何解决地球上的淡水危机”“如何使地球上的资源、能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等,把这些观点展示给学生,让学生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自由思考、打破常规束缚,广开思路、想象猜测,提出自己的观点。课堂上分组进行讨论和辩论,教师进行评价、概括和总结。这样做不仅能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更主要的是给学生提供一个有发表自己独到见解的机会和空间。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挖掘创新潜能之功效。
现在高考教学应该从单纯教授知识转向“知识+方法=能力”,优化教学活动。教师的讲解应多启发、多联系、多分析,而让学生多思考(分析、比较、概括)、多动手(绘图、列表)、多动口(提问、讨论、交流)、多总结。
二、课堂教学――脚踏实地
课堂教学反思也就是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策略。我的课堂反思有两个关键的环节:
第一,反思问题情境是否得当,所选问题或例子是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第二,反思难点是否解决,用什么方法解决,是否需要进行进一步讲解。
课堂教学中的反思一般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总结提升才能做到应付自如,只有坚持不断地学习和自我总结,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教学行为――引以为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地检讨自己的言行:是否从权威的单向教育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是否有公正的品质、豁达的胸怀、丰富的感情,以及敏锐的判断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等等。
这就是说作为老师一定要谨慎处理自身的教学行为,既要能积极肯定学生的“别出心裁”,但也要给予及时适当的匡正。
四、总结反思
着名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在总结教学经验时有“十年磨一课”的“精品”意识。我在此主要针对教学中的成败、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1.教学中成功做法
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发展了学生,也提高了教师。尤其是上学期的晚读巩固了学生地基础知识;下学期使用成卷周考有助学生适应新题难题的问题。
2.教学失败之处
总的来讲这一年失败之处主要有:上学期讲解过多而练习不足致使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不足;没能做好部分学生思想工作,导致部分学生有怕学情绪;高考临近阶段学生有浮躁心理,没能及时疏导。
五、教学阶段反思――整体把握
首先,系统梳理高中地理所学全部内容,分析每册、每单元、每节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其次,反思每学年、学期教学内容的顺序是否合理,教学课时安排是否合理。
再次,研究教材内容的变化,高考考试大纲的变化,思考为什么教材考纲会修改、增删这部分内容,我的教学应如何做出相应的改变。
最后,对高考试题的反思,主要从高考试题的特点、发展趋势的变化,难易程度的调整等方面进行。
农华超
地理学科在初中的受重视程度远不及大三科,被认为是“副科”。大部分学生知识生疏,对地理感觉“无趣、畏惧”,另外许多学生对于一些地理方面的常识问题也了解不多,造成学习地理的难度加大,种种原因导致同学失去学习地理的注意力和兴趣。新课程理念倡导建构的学习,尤其突出强调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法中要注意增加学生活动,体现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就使课堂教学注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平台。新课程这种开放性、综合性和与时俱进的内在品质为高中地理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如何使得初中地理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广大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实践新课改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以下我从五个方面对此正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也是在教学中得到的有关认识与体会总结。
一、生动导入,引起“兴趣”
美国的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布鲁纳曾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而加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对于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注意力是至关重要的。地理教师想要把课上得兴味盎然,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那么课堂教学中的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就显得极为重要。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讲好课的开头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如果在上课一开始学生就注意听讲,他们就有可能连续认真地听下去。否则,他们的注意就不易稳定,掌握的知识也不全面,学习效果自然受到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我首先对教材进行认真的钻研和深度的挖掘,努力设计出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或通过讲与本节课有关的生活事例或一些社会时事导入新课;或在课的开头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造成悬念等。
例如,在讲授地理的“时区”教学时,时差的概念,学生通过旅游、夜间看体育直播赛场的情况来体会;各国采用的时区:让学生在观看NBA系列直播,美国当地时间和中国时间的比较中,分别对这些加以理解体会,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融入课堂。同时,我还要求自己上课要态度积极、亲切和蔼、自信心十足。在课堂教学做到语言生动、条理清楚,并联系实际讲好每节课的学习目的和意义,使学生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二、打造轻松课堂,提高学习效率
观察以往的课堂教学,会发现,学生在课堂上害怕发言,生怕出错,怕遭到同学耻笑,受老师责备。所以,大多数同学采取默不做声,不动声色,缄默不言的态度。并有不少同学在老师提问的刹那间,焦虑不安,神色慌张,低头回避,生怕老师叫到自己的名字。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紧张异常,没有安全感,更无平等、愉悦的感觉可言了。可以想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只有在轻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加快思维进程,所学知识才能加以巩固并转化为能力。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好处的。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创设一种轻松的课堂气氛,不再板着脸上课,该和学生开玩笑的时候也会开个玩笑,逗学生笑一笑,有时学生在课上捣乱,不要生气发火,而是开个玩笑,或者冷处理一下。这样既解决了课堂上的异常情况,又不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学实践证明上课时如果心情轻松,学生的表情自然,心情就会比较好,课堂效率也势必有所提高。其实这点我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自己也深有体会。激情、幽默、轻松的语言交替使用,活跃了课堂气氛,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也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开展课堂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去。这种新的学习观的形成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世界主要气候类型》时,我针对气候类型多而复杂的特点,把学生分成10个小组,每小组探讨一种气候类型,上课时由学生自己讲述和相互补充,并且由其他小组评分,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竞争,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有利于学生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提高。
四、解答学生关心的问题,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而且要备学生,要认真考虑学生会有哪些想法或疑问,讲课时予以解答。例如,在讲授《地壳运动》教学:通过地壳探索的新资料了解地壳环境环境,使学生不仅仅能掌握知识,更能获得前沿的科学信息和资料;并且讲述地震发生时怎样防震减灾的知识等,学生都感到都很满意,而且还会“亲其师,信其道”。这样既排除了学生的疑问,又坚定了学生学习地理的信念。当前,中学生思想活跃,对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心,在课堂上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时教师应针对这一情况实事求是地解答学生的问题,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五、积累资料,提高教学的趣味性
地理课具有很强的生活实践性和时代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处理好理论与实际的关系,坚持杜绝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一定要选取相当数量的实际事例进行教学。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在尊重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前提下,还从社会生活和文字资料中搜集授课的素材,以及一些视频素材及反映地理的影片,并针对知识适当传递给学生,如《后天》就体现出《全球气候变化》,《未来水世界》反映全球变暖的情况,等等。教学中注意积累,把积累到的材料注意分类存放,需要时方便提取。利用资料,逐步使教学做到有理、有据、有趣,使学生对地理课愿学、乐学。
这次培训为我们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策略;在讨论评析中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在培训中,还重点培训了说课的设计、教案学案的设计、课件设计以及在现行的优质课比赛中出现的一些弊端,教研论文的选题、撰写方法,新课程改革。现结合教学实践和学习收获谈谈个人的体会: 本次培训课程的编排体系循序渐进:
专题一:课改的背景、目标和理念及其教学意义,首先让我们懂得了新课改;(虽然听了很多次这个名词了,这么专一的出现还是第一次。)重新认识了新课程标准教学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区别: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他是由教师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辅助,将教学内容传递、灌输给学生,教师是课堂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多媒体辅助教师完成教学,教材是灌输的内容,教师为中心的弊病很明显,它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任意扩大,而新课程最大的本质特性是加强了探究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师不能代为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教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以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让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
专题二:教材的分析与运用,为教师们分析了教材,同时还教给了运用方法;近年来,各式各样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人们对教学模式的研究越来越重视,面对层出不穷的模式,许多人也随波逐流,失去了自我。然而,要做好教学工作,只拥有教学模式还远远不够。教学模式只不过是一个框架,就好像是一个人的骨架,只有把教学模式充分应用到教学中,让其指导教学,教学模式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确实推进素质教育,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专题三:初中地理教学设计与有效教学,从地位与功能到设计与实施为我们做了具体的讲解,再通过各种案例做了现场教学指导;各位专家在分析教学过程中都明确指出学习要拓展,注重和生活中的现象相结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即关注生活。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是地理课的一大重要特征,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例,补充生活中的地理,采取联系实际的方法,能更好的增加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认识问题的能力,巩固所学的基本理论和观点。
专题四:探究型初中地理教学内容选择与实施:从理论依据到教学目标再到实施步骤,并结合相应的课堂实录和活动评价做了很好的诠释;各位专家强调:实现高效课堂给众多老师指明了今后工作的方向。现在我们推行的模式,就是以构建高效课堂为重点。高效课堂就是要摆脱以前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把时间、主动权、思考的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只要起到主导的作用就可以了。
专题五:区域地理教学策略与课程资源开发;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使得教学双边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其能力不断发展。
专题六:学法指导和教学评价,教给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学生,并结合课堂实录做了具体指导,这样通过类似这样的多个个专题的学习让我们做教师从理念到教学实际再到教学评价,一步步教给了我们很多实践经验。所谓“互动”,就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中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去发现,在学生发现的要求下,促使教师去启发,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使得教学双边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教师抓住时机善于引导、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教学内容引人入胜;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并善于打破常规,产生奇思异想,使其能力不断发展。
培训期间这些课程的设置,让我受益匪浅:通过专家讲解,让我对新课程标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新课程标准规定,初中地理的目标是通过七八年级地理课程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有关地球与地图,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以及地理学习能力;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养成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初步的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但由于本人原来学的是计算机专业,所以听到高中地理有关的,但真不是一般的不清楚。
本次培训学习的亮点之一就是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地理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之一“过程与方法”的重要出发点,一改以往片面注重结果,关心结论的做法,对学生在探索、体验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给予高度的重视与肯定。
地理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某些学生来说是熟知的,容易理解的,而对另一些学生来说是陌生的,难以理解的,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删、增、替换例子,调整教法。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全面开展先学后教,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
初中地理新教材教学内容的组织以学生活动为重要形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活动,通过活动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在活动中自己掌握知识,并逐步培养与提高能力。教师的作用主要是领导与调控,教师如何引导,如何调控关键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导入上。因此恰如其分的导入是地理教学艺术水平的重要体现。
本次培训结束后我们应该让这些先进的理念根植于头脑,对教育理论的接受要转化吸收,更要贯彻于课堂实践,使之真正走入课堂,娴熟地运用于教学中,指引今后我们的教育工作。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进而不断充实自己教与学的知识库
通过这次培训,弥补了我们在课标认识、使用方面的缺口。
今后我们初中地理教研思路:
1、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鼓励个性发展。
在地理学科教学知识时根据地理的学科特点,教师通过自己的科学逻辑思维,把地理的科学事实、专业知识,转化成学生的认知逻辑
2、拓展视野,多多学习,要求进步,努力上“好”课。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要求,总体而言如果这一堂课,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一点变化,向好的方向变化,那么说明这节课是成功的。怎么看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变化?就是通过拓展训练,看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于工作在农村,没有更好地了解现在教育的现状和教师成长方面的情况,就像井底之蛙,对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全面的了解。通过此次培训,我清楚地知道了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所提出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宽阔的视野去看待我们从事的教育工作,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不断地总结自己的得失,提高认识,不断学习,才能适应教育发展对我们教师的要求。
本次国培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教师同行之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评点。每位教师都把平时的教学片断、点滴经验或是心得都放到这上面来,相互传阅、学习,这其实是最好的、最有效、最实际的学习。因为这些东西也许就是我们平时教学中经常遇到的,这里集中了这么多种处理教学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从中选取最适合本班的教学方法进行实际教学,真正达到了资源共享。
最后,再次感谢上级领导、新思路国培平台;感谢各位培训专家、老师。你们把自己的优秀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无私地放到这里面,丰富了本次国培的课程资源。
一、地理探究活动中的主题聚焦
作为地理教学中探究的主题, 应主要依据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具体问题, 是与工作或生活相关的内容;而不是完成一种“外在”的规定性任务, 在研究、改进中形成, 这才是科学探究的立足点。聚焦的主题应有以下特征:
第一, 聚焦的主题应为教师所熟悉。在探究活动中, 教师是学生发现之旅的领航员, 是学生观察、发现、探索的陪伴者。科学的教师应具有多方面的能力, 他们应该成为业务上的“多面手”, 要善于将地理概念、课程知识置于生活之中。对于教师而言, 一方面在选定主题时, 应考虑自己的熟悉程度;另一方面, 也应积极主动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特别是新知识的更新, 使自己适应教学需要。很难想象, 如果对学生探究的主题不甚熟悉, 或者仅仅经过短期的记忆而没有深刻系统的了解, 教师如何能够胜任领航员之职, 而缺少教师领航的科学探究, 必定难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还要克服对复杂科学知识无法驾驭的恐惧。这就要求教师对所探索的主题有着深刻的认识。而目前不少地理教师在对概念、原理等认识方面, 存在显著不足。教师必须通过教科书、互联网、交流和再教育等途径增加自己的知识量。
第二, 聚焦的主题应为学生身边的具体问题。在目前我国教育专业自然科学课程建设的阶段性尝试中, 科学类课程的设置, 主要有两种取向:一是自然科学中各学科知识的加深和拓宽, 以此来训练学生思维, 提高学生自然科学素养;另一种是开设自然科学综合性课程, 以适应科学课程改革的需要。无论是哪种取向, 均应围绕生活、生产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来开展, 而不应该盲目追求热点或者为了吸引眼球而哗众取宠。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与生活相关的优秀主题, 如天文现象的周期变化、天气与气候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河流的水文水系特征调查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研究等。选择学生身边的问题的意义在于:学生对于身边现象有着一定认识, 从而具有进行相关科学探究的基础, 并具有浓厚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课堂教学与家庭、社会等层次相结合, 从而极大地促进具体活动的开展。
聚焦的主题与实际结合还体现在应该充分利用大自然, 而非抽象的、书本的、静止的问题。应尽可能地增加室外活动内容, 增加对事物连续、动态的观察, 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生活热情。
第三, 对学生背景因素要有充分的认识。在聚焦环节中, 对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背景、性格意志力等背景以及家庭和社会背景的了解必不可少。对学生知识背景的调查, 有助于循序渐进地实施探究活动。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一般不可能对探究主题具备系统而深刻的认识, 只有掌握了学生具备的知识背景, 才能拟定探究的合适切入点。合适的切入点的选择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也是探究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切入点过高, 会影响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学生在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情况下, 很容易失去兴趣和信心;而切入点过低, 会导致学生重视程度下降, 兴趣不足。学生的兴趣背景也是教师在聚焦环节中需要调查掌握的。学生的兴趣背景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社会和家庭背景相关。在对学生总体兴趣的了解下, 可以根据其兴趣情况, 进行组织。对于兴趣较低的学生, 需增加对其兴趣的培养。对学生性格的认识是一个长期过程。这可在持续教学过程中逐步发现。在探究过程中, 失败是常有的, 必然的。然而, 对于失败的态度, 不同意志力的学生反应存在显著差异。应该鼓励学生具备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精神。此外, 增加对学生家庭、社会背景的了解, 也会促进探究的顺利开展。因为不同家庭背景学生的兴趣点、知识量均会存在差异。学生们的文化背景和经历会对其思考问题方式有着很大影响, 对其适当了解会增强理解和信任。同时, 家庭和社会的参与本身也是探究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理探究活动中的问题假设
在探究活动中, 许多教师均能依据工作和生活中的真实具体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如对身边现象的观察、通过简单试验验证一些规律等。但如果我们仅仅进行了观察, 并对一些现象进行了验证和归纳, 这种“探究”方式总让人感觉有所欠缺、美中不足。在一次风力作用课上, 教师精心设计并准备了风吹沙的实验, 通过不同风速吹不同颗粒状的沙, 从而得出了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的一般规律。应该说, 课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风力作用的认识;但通过这样的学习, 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上是欠缺的, 因为学生们多是接受并感受的, 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并没有激发出来。而主动参加是探究的重要环节, 问题是由教师来提供 (虽然教师在准备中花了很多时间) , 问题不是学生在探究中发现, 而针对问题的假设和预测也是非常不明确的。
科学的探究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 这种参与不仅仅是试验时, 而是在试验设计之前。教师在提出具体探究的主题后, 应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发现问题, 并提出假设和预测;然后才是搜集资料、分析数据或事实、实验推理得出结论等过程。科学的主题是探究的前提, 在主题中,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相关问题, 并针对问题给出自己的假设, 假设可以有多个,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以及教师的引导来预测可能的结果。如对于风力作用这个主题, 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这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 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而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假设:通过某个方法来证明风力的侵蚀、搬运与堆积作用的一般规律。在尝试后, 可以让学生再进行改进并获得提高, 最后获得最优的设计方案。
或许有的教师坚持自己给出一个自认为好的方案, 并直接给学生进行操作, 并认为这样的教学效果是非常理想的。其实, 这里存在一个对科学素养认识不够充分的问题;作为科学课程的主要目标, 科学素养并不仅仅体现在科学知识的量上, 还体现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寻找答案, 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运用, 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探究活动中, 激发其求知欲、培养其科学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并获得团队精神、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而如果仅仅是教师的假设和预期, 并传输给学生, 那么, 本应在此过程中得到锻炼的上述科学素养, 多未在教学实施环节得到锻炼, 这背离了课程的目标。况且, 探究过程中难免有失败和挫折, 借此锻炼学生的意志力, 使其能够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也是探究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正确认识了科学素养的含义后, 我们不难发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根据自身知识能力给予一定的假设并进行预测的重要性, 正是通过这些看起来可能很幼稚的假设、对这些假设的证明过程以及再假设等过程, 学生养成了科学的思维、分析能力。而作为探究活动中的领航者, 教师的作用在于根据学生情况, 对其进行引导, 使学生少走“弯路”。而学生才是问题的讨论、假设和预测、试验设计和分析等探究环节的主体参与者。
三、探究活动的验证应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要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无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 教材中的案例甚至思考活动题大多与生产生活有关。探究活动已经培养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已经把课本上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了。但如果仅停留于此, 仍然未达到探究的目标。把探究结果与生活实例相验证, 更加深了学生对地理现象和规律的科学认识, 且为科学应用奠定了基础。比如针对华北平原沙尘暴的问题, 通过探究活动, 学生知道了治理的措施不是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这么简单, 而是需要一个生态环境整体改善的过程。
【关键词】兴趣课堂 走进生活 合作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63-02
一、激发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
1.以内在的“情”感化学生,以情激趣。
(1)教态表情。教师的教态要自然适度、得体。和蔼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等教态,真挚、亲切的感情,一经化为学生情感的体验,课堂就会进入情感交融的世界,有助于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
(2)语言传情。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智力劳动效率。”教师的语言是教与学的纽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语言表达清晰、准确、幽默的教师,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教师声情并茂的语言能表现出教材的喜怒哀乐,能引导学生体验情景、感知形象。这样学生不仅切实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还对教师产生钦佩之情,对地理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更得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的语言美的享受。在地理教学中,由于涉及大量的地理事象,因此教师形象生动、幽默风趣的语言,会使学生眼前浮现出各种事物的真实表象,不仅会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会使其所学的知识记忆牢固,久久难以忘怀。
(3)以情动情。研究表明,善于与学生交流,关注并理解学生的情感与需要,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和相互尊重关系的教师,更容易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深入了解每个学生,对存在“情感障碍”的学生作细致的疏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特别是对基础薄弱的学生,决不能动辄批评,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拉近师生距离,感受他们的情感体验,满足他们的安全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4)评价激情。中学生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阶段,对外界的刺激特别敏感,尤其是高焦虑的学生过分关注教师对其成绩和行为的反应,评价对他们的学习情感起调控作用。若学生在学习中得到中肯的正面的评价,其内在价值得到外界的承认,自尊心和自信心就会增强,同时也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追求的动机。
2.创外部的“境”激发学生,以境促情。
(1)活动创设情境。如课前地理信息发布会,课后的辩论、地理角等都是创设情境的有效方法,通过一系列的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
(2)媒体营造情境。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不同的信息渠道剪辑、下载和制作一些图文并茂、视听结合的课件。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交际情境,激起学生情感的交融和思维的浪花。
(3)音乐烘托情景。一曲感人的音乐,优美柔和、扣人心弦的旋律能触发强烈的情感,在人的心灵深处掀起共鸣的波澜。在地理教学中适当穿插地理歌曲,可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陶冶学生的人文和美学情操。
(4)表演创造情景。课堂不应死气沉沉,而应是个生动活拨的交流场所,角色扮演可以把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愿望、体验紧密相连,创设真正的学习情境。
二、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学习有用的地理”,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解决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而体现地理学的价值。对学生而言,“过去,课本就是生活;现在,生活就是课本”,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可以用来丰富学习资源,开阔学生视野,因此,新课程的基本设计思想就是将高中地理课程与实际相结合,在过程与目标上要求学生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学习以形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传统的地理教学过多地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而忽略学生的真实体验,新课程要求教师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向生活,关注生活,并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构建开放式的地理新课堂。引导学生进入生活是对课堂教学元素的拓展,使地理教学不仅融洽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还密切了学生与社会的关系,把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权力还给了学生。
三、构建问题研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无论是探究还是研讨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真实而有效的交流,这种积极的交流必须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要依据不同的学习任务展开,使学生和教师都能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展开深刻的思考,感知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就是一种有意义的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开展观察、比较、交换对地理现象的解释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就是最有教育价值的交流。同时,交流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师生和生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与教师与学习资源与学习平台进行交流,通过教育网络交流等。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尤其重要,因为学生本身可以看作是一个个潜在的学习资源。例如,学生对同一地理现象的解释也许是不同的,这时需要学生进行交流和论证,比较各自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论证,目的是使学生的所学能够有意义并且保证所学知识的准确性和地理学科思维的正确性。这种由教师引导,学生相互交流为主的研讨和探究式的课堂方式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而且能够引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形成更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和研讨动力,这种课堂学习将是充满生命活力的。
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地理教学的新课堂
【地理课堂教学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高效地理课堂06-29
地理课堂教学反思05-28
地理课堂教学改革06-24
中学地理课堂教学初探09-27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实录10-24
有效的地理课堂教学12-05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小结07-19
如何实现地理高效课堂09-17
地理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06-28
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构建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