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学计划

2024-10-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教学计划(精选8篇)

环境教学计划 篇1

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探析

摘要:体育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现代体育教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文献资料和调查法,对环境、教学环境、体育教学环境的概念、构成要素等基本问题作了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为提高体育教学效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环境;体育;调控;优化1

一、环境、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

1.环境的定义:从哲学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人们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这个外部条件的综合,既包括人在生活中的条件和时间关系的综合,也包括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综合。

2.教学环境的定义: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1]。教学环境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上讲,社会制度、家庭条件、社区条件等都属于教学环境。狭义上讲,教学环境主要指学校教学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制度与心理环境如校园、各种教学设施、校风、人际关系等。我们一般所说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狭义的 教学环境。

3.体育教学环境的定义:体育教学环境是学校实现体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多种客观条件的综合,它是按照体育教学活动中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环境。

二、体育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分析

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系统内部的所有事物,几乎都可以认为是教学环境的构成要素。其中,直接作用于体育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硬环境和软环境。

1.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主要包括:(1)各种物理因素:空气、温度、光线等。(2)各种体育教学设施:体育教学设施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常规性设施,如桌椅、实验器材、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设施等;另一类是体育器材设施,如各种场地、各种器材。这些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

2.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体育教学的软环境主要有:(1)班级规模:许多研究发现,班级规模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成绩有影响,而且对师生双方的课堂行为以及个别化教学的实施也有极大影响。(2)人际关系: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形成的各种关系。学校中的人际关系,如校领导与教师的关系、师生的关系、教师间的关系、学生间的关系等,都与教学有密切的关系。(3)校风班风:校风是指一

个学校的社会气氛。是一种集体行为风尚,是一种无形的环境因素,也是一种巨大的潜在教育力量。班风是指班集体的所有成员在长期的交往中形成的一种共同心理倾向。它是一种无形的约束力,不仅能塑造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又能影响他们课堂中的学习活动。(4)课堂教学气氛:指班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状态,它集中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和班集体之间的关系。积极地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

三、体育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一)体育教学环境调控与优化的依据

1.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大环境包括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文化环境、社会大众的生活环境等。社会大环境的任何变化都可能成为影响和改变教学环境的客观因素。在中国“举国体制”影响下,体育的发展呈现出重竞技体育轻大众体育。面对体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体育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紧随时代脚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创建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二是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抵制各种不良之风和不利因素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负面影响。

2.学校体育目标。学校体育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校体育目的在学校体育中的具体化。体育目标对体育教学活动有指导作用,同时各级各类学校有着不同的体育目标。因此,要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就必须充分考虑学校体育目标。

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的过程之中,在发展的过程中当然离不开环境的影响,也并不是所有的环境影响都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只有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环境才是有利的。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必须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

4.学校实际情况。中国各省市、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不同,造成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差别较大。因此,在创设良好体育教学环境时,要立足于自己学校的实际。只要能充分考虑并利用本学校的现有条件,并不断改善体育教学环境的面貌,都有可能创建成有自己特色的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

(二)调控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策略

1.学校体育教学硬环境的优化策略。(1)加强场馆建设。体育教学所需要的场馆、器材等,是体育教学的硬环境,也是影响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直接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这也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学校要根据教学的规模和学生人数的需要,加大对这些硬件的投入,以满足学校体育教学的需要,进而营造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2)体育教学设施的整体协调。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要以培养学生全面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为依据,学校上下都树立全局观念,把各种体育教学设施有机的协调为一个整体,使它们向着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方向发展,以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

素质任务。(3)合理布局体育教学设施。体育场馆的建设布局要合理、空气要通畅、光线要明亮,各类器材应摆放合理。场馆的建设和美化一定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学基本规律。在体育场地周围多种植树和草,并根据自然环境的周期变化、学期循环的规律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合适安排教学内容、时间和场地,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使学生真正热爱体育,充分享受到体育课所带来的乐趣。(4)因地制宜,利用本校的优势。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事实是教育经费短缺,导致学校体育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有利环境,通过科学的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才有可能推动学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给教学环境的建设带来突破。

2.体育教学软环境的优化策略。(1)信息的筛选。学校不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社会上的一些信息会不时的传入学校,尤其是现在的信息社会更是如此。这些信息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对教学起到促进作用的,也有对教学起到反作用的。因此,在教学中,体育教师应该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加工,选出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积极信息,预防、抑制不良信息在学校中的传播。(2)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校园体育文化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校特定范围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体育态度和理想信念,进而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的情趣、学习的行为与动机、学习的效果与效率,从

而影响体育教学的效果和质量。(3)建立和谐的宽松的体育课堂教学气氛。“共同参与,互相合作”是现代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而是具有其主观能动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其自身的主导作用,协调优化各教学要素,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之中。

参考文献:

环境教学计划 篇2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将教学环境定义为影响教学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李秉德认为,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的综合。他指出,学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学校内的一切事物———物质的、社会的、有形的、无形的,几乎都可以说是教学环境的内容。其中,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的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有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各种教学设施,社会信息,人际关系,校风班风,课堂教学气氛,其他因素。因此,我们可以将教学环境分为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每一种环境中又可分为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和信息环境。

家庭环境对教学成效的影响巨大。学生从出生到成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时间最长。各种研究表明,家庭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影响至少有如下五个方面:体现着家庭群体在受教育者社会化过程中的特殊的价值和作用;在教导社会规范,形成道德、情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导生活目标、形成个人理想、志趣方面起重要作用;群体在培养社会角色过程中起独特作用;在形成个人性格特征和个人对社会适应的动力特征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社区环境是指学生生活并能对学生成长直接构成影响的外部社会条件,也对教学成效产生影响。它在学生的发展中发挥着四个方面的功能,即服务功能、教育功能、宣传功能和经济功能。社区环境涉及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诸多方面,比较复杂,需要分析和利用其中的有利因素。

学校环境对教学成效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有效。学生一天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学校的物质环境如房屋建筑、花坛草地、设备设施、经营规模等,精神环境如管理水平、学校传统、学校风气、班级风气、社会影响等,学校的信息环境如政治信息、经济信息、文化信息、研究成果信息等,无不对学校教学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在学校环境中班级环境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学生的活动大多是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如上课、自习、班会、实验等。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班级教学环境因素,概括起来至少有如下几个:

第一,明确的奋斗目标。班级的奋斗目标是包括班主任、课任教师和全体学生在内的班集体的共同努力方向。明确的奋斗目标可以起到导向、激励作用,调动起所有师生的热情和积极性。

第二,健全的组织。一个班级要顺利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健全组织,一是师资健全,二是班委会、团支部组织健全,三是教学辅助组织健全。

第三,融洽的关系。在一个班级中有各种关系组合,这些关系可以简化为三对关系,即师与师、师与生、生与生。倡导团结互助、师生友爱的精神是班集体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也是教学取得成效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四,完善的设施。教学设施一要符合教学卫生的要求,二要满足教学的要求。

第五,合理的布局。教室中各种物品的摆放、信息源的处理都应具有教育性,一张桌、一把椅、一个条幅或一盆花儿放的位置应该说都有某种教育含义。

第六,良好的风气。班级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与班风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树立良好的风气,要善于树立典型、宣传典型、用好典型,使好的精神发扬光大,使得不良的思想没有立足之地。

环境教学计划 篇3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环境学概论    教学方法

1.课程设置与安排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工程专业的本科生通过该课程学习除了可以了解环境工程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术语等基礎知识外,还可以了解目前我国及全球面临的环境问题的产生与危害,传统环境污染控制方法,以及目前环境工程领域的发展最新动向。通过长期本科教学工作发现,学生进入高校的第一年主要是进行公共基础课程学习,随后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直到大学三年级才重点涉及专业核心课程,使大部分学生进入高校后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兴趣激发不起来,经常有新生问及我们专业主要学什么的,出去以后能够干什么,是否容易找到工作。甚至到二年级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学生提出我们到底是生物专业还是化学专业的疑问。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结合新生特点,在入学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在第一个学期开设环境学概论课程,使学生明确环境工程专业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将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采用什么样的解决方法,毕业后可以从事哪些工作。使学生具有更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后续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2.明确学习目的

为使学生在大学四年具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在环境学概论的第一次课就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引入学生最为熟悉的我国当前严重的雾霾现象和水污染问题展开讨论,从环境定义到什么是雾霾,什么是水污染的系列基本概念,为什么会引起这样严重的环境问题,如何评价污染的程度,治理这些污染有什么样的方法,是否可以从预防控制角度避免重污染的产生。结合这些简单问题的讨论,给学生阐述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同阶段各公共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的重要地位,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分别主要解决什么问题,基本可以让学生有个初始了解。针对学生最为关注的就业方向问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首先喜欢从事科学研究和探索的同学,以后可以考取环境类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一步深造,并就我国具有环境类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给学生进行简单介绍,重点介绍当前学科排名前二十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特点和主要专家学者。同时介绍与研究生入学考试相关的需要重点学习的课程。其次,有环境工程设计兴趣的同学,可以考虑进入设计院或者环境工程公司,工作后可以考取与环境工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如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化工工程师等,通过长期积累可以成为环境工程设计类专家。有从事环境工程项目管理兴趣的同学可以考取国家二级建造师和一级建造师成为项目经理,可从事具体的环境工程项目管理与实施。再次,对环境科学感兴趣的同学可以从事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与咨询等相关工作,同时可以考取注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和清洁生产审核工程师等职业资格,经过长期积累将来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此外可以考取国家机关公务员从事环境管理工作及环境监测与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等方面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就业方向介绍,学生对从事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工作有个大概了解,学习目的将更明确。

3.教材选择与教学内容优化

为搞好环境学概论的教与学,首先教材的选择是关键。结合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通过综合比较多个出版社的教材,我们选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吴彩斌教授主编的《环境学概论》教材,该教材共包括十三章内容[1]。由于都是概述性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讲重点章节,总教学课时32个学时可以满足教学要求。该教材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知识面覆盖广泛,信息量特别大,主要包括环境问题,生态学基础,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水污染及其控制,大气污染及其控制,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固体废物污染及其综合利用,物理污染及其防治和环境与法等内容。本课程遵循环境问题的提出到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再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这一主线。重点介绍了前十章内容,突出环境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理解与掌握,涉及具体污染控制原理和工艺不做详细介绍,留给后续专业核心课程详细讨论。此外,紧密联系环境学科发展的最近动向,引入与学科前沿技术发展最近进展的专题,不断充实与更新教学内容。如我国与全球环境问题引入目前广泛关注的雾霾专题和太湖富营养化专题进行讨论,水污染控制技术引入最新的正渗透膜分离技术与光催化技术专题,大气污染控制引入有机废气光催化处理专题。通过这些前沿专题的介绍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习兴趣。

4.课堂教学方法的探讨

环境学概论课程涉及信息量大,但是从教学内容来看难度不大,内容学生都能够看懂,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则必定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激发。所以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创新。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首先搜集当前热点案例采用案例教学,如吉化公司爆炸造成的松花江水环境污染,京津冀和长三角及长沙等长江中下游高频出现的雾霾现象引入全球环境问题;湖南的“镉”米现象引入大气污染和防治与土壤污染及其防治;广东某地电子废弃物拆解造成的重金属污染引入固体废弃物污染与防治分别与学生展开讨论与分析。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空间,从特定案例的环境问题分析出现的原因,污染物质的来源,可能的迁移方式和可采取的治理与预防的措施。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次开展专题讨论教学模式,专题讨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使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时间,通常在理论教学内容前三到四周,由教师提出某一题目如:“抗生素的使用现状与环境关系”,“农村养殖行业是否需要进行控制”,然后引导学生如何查找资料,整理分析资料并形成自己的观点制成PPT汇报材料在课堂中和同学相互探讨。其中有学生从抗生素的概念、抗生素的历史、我国使用现状、造成的环境危害,以及从政策层面和末端治理等方面消除其负面影响的可行措施进行深入讨论。

5.可以改进的方向

环境学概论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特别广泛,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法律法规和经济学知识,从课程内容讲难度不大,但是从课程特点看要讲好该课程对教师有更高要求。首先要求教师有非常扎实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功底,其次要求教师有较广的知识面。同时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在理论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鼓励学生参与搜集环境方面相关的最新素材,包括图片和案例,建立该课程的教学素材库。课程考试可以采取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的组合方式,适当增加平时成绩的比例,把平时考勤、课堂参与、专题讨论及课程论文以适当比例计入平时成绩。总之,环境学概论课程的教师需要不断增加自身知识储备,增强自身教学技能,不断尝试和总结不同教学方法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彩斌,雷恒毅,宁平,等.环境学概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篇4

教师:刘艳

环境是人类生活的地方,而现在的污染问题是一个严峻的话题,也是人人关注的问题.进入21世纪,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工业的生产,人们都在充分地挖掘利用地球上的资源,以不断地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但也给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害,因此,保护环境,拯救地球,是我们人类面临的一个挑战,所以,作为小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从小学起就有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和美德.因而,对小学生实施环保教育,使他们从小具备环保意识与环保习惯是十分必要的。

一、学生情况分析:

二(4)有学生53人,他们基本掌握的知识的比较少,虽然可能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思想教育:

1、体验健康生活离不开好的环境。

3、树立爱护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得到培养,团结协作的能力得到锻炼。

2、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3、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4、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四、教学内容:

1、认识绿、保护绿、做绿色小卫士。

通过活动,教育学生懂得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提高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思想感情,自觉投入到保护环境的实践活动之中去。

教学重难点: 充分认识保护生存环境的重要性、必要性,明确其迫切性和与我们每一个人的密切关系。

2、节约用水。教学目标:

学生知道水的分布,了解物质的简单分类,有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重点难点: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节约用水的意识增强,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良好美德。

3、热爱大自然。教学目标:

通过倾听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声音,达到了解自然、认识自然、亲近、热爱大自然的目的。

重点难点:

体会自然之声的美妙、和谐,保护大自然的意识增强。

4、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目标: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各种自然事物是互相联系的,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从小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全球环境的认识转变为保护地球的具体行动。

五、具体的措施

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六、问题研究与教学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七、教学进度安排

九月认识绿、保护绿、做绿色小卫士。十月节约用水 十一月热爱大自然。十二月保护生态环境

二年级环境教育计划

教师:万燕琴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天人合一”、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

二、目标任务

1、学生获得环保的基本知识和观点,懂得最基本的环境理论。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环保的内在动机。

3、懂得家庭和自己怎样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主要内容

1、环保理论:⑴我们共同的家园;⑵人与自然;⑶人与动物;⑷人与社会;⑸个人与他人。

2、环保常识:⑴世界环境日;⑵世界环保纪念日;⑶中国环境标志;⑷中国绿色食品标志;⑸绿色食品;⑹环保时装;⑺绿色笔;⑻绿色包装;⑼绿色建筑;⑽绿色胶卷;⑾绿色计算机;⑿绿色水源地;⒀绿色汽车;⒁环保材料;⒂无铅汽油。

3、环保现状:⑴我们生活的周围存在着哪些污染;⑵我们生活的周围空气污染有哪些;⑶空气质量预报;⑷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及如何减少;⑸白色污染有哪些及如何减少;⑹固体废物污染有哪些及如何减少噪音;⑺节约可利用资源的做法有哪些。

4、环保行动:⑴保护环境,美化家庭;⑵保护环境,美化社会;⑶保护环境,美化家园。

四、基本途径

环境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教育,应当多渠道、全方位进行。

(一)开设环境教育课

要把这项教育开展得扎实深入,必须开发环境教育课程并把其作为基本载体,以便使环境教育比较系统地开展。学校要求各年级在这方面应进行大胆的尝试,各年级教师应根据本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掌握环保知识的现状入手,根据学校环境教育的目标、理念、和环境教育内容,选择适合本年级的环境教育的内容,期初制定好环境教育课教学计划,备好环境教育课教案,上好每一节环境教育课。

(二)学科教学有机渗透 中学各科教材中都包含了一些环保内容,老师们应充分重视,对各门学科,特别是重点学科(生物、社会、语文、音乐)的课本内容进行分析、归类,选出有关环境保护的篇目,适当地进行补充和扩展,使这些课文的教学与环境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树立环境意识,达到渗透目的。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寓环境教育于孩子们的实践活动之中,让他们在愉快的心情中很自然地接受环境教育,这样既丰富了环境教育内容,又达到了提高孩子们各种参与能力的目的。一是结合学校原有课程,有意识地渗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爱护洁净环保教育;二是结合乡土教材,专门开设环保课;三是利用周二班会和周三下午兴趣小组进行环保小分队活动。

(四)营造校园的环境教育氛围

良好的生存环境给人以美好性格的塑造和心灵的陶冶,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因此,每一位老师应注意在自己的班里、校园里创设优美环境,诱发孩子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校园是地球大环境中与我们关系最密切的小环境。要爱护地球就要从我们身边做起,让我们的教室、校园美丽起来。各班应采取多项措施美化、净化学校环境。

二年级环境教育计划

教师:杨英俊

一、指导思想

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难则。1983年,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为提高我班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创建绿色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大力推进本班的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3)有学生54人,他们基本掌握的知识的比较少,虽然可能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太阳是万物之源,了解太阳能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

2、通过衣食住行,了解人类对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3、通过生活中的物品使用,了解包装、一次性用品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4、学生通过对水的理解达到对环境爱护的意识。

5、学生通过认识人类生活中污染环境的方面如吸烟、废旧电池等,做到生活无污染。

6、教育学生做个文明好少年。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从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感触点。

3、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环境保护自主性。

4、生活中学习中,师生互相监督。

二年级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教师:杨静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牢固的环保意识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2.使学生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逐渐增强,成为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源动力。

3.要改变“环境教育主要是通过活动途径进行”的认识。要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将环保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全方位的受到环保教育。

二、学情分析:

二(2)有学生54人,他们基本掌握的知识的比较少,虽然可能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方法

1、创设环环相扣的环境教育途径,使学生初步树立环境意识。

2、各学科教学渗透环境教育途径,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指导学生制作“保护环境、美化社区”沙盘;“减卡救树”宣传卡等。使学生懂得社区环境的好坏关系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免赠贺卡可以节省大量自然资源,使自然环境可持续发展。

努力挖掘教材中可渗透环保教育的渗透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利用学科教学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是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3、丰富多彩的环保教育活动途径,强化学生环保意识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育人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深知的教育方法,所以把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作为强化学生环保意识与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教育的最佳途径。组织的活动:

(1)参观考察活动。

参观颖丰农场、洋溪蔬菜基地等。(2)社区环保活动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绿色志愿者清扫日”和社区假日小队活动。到社区、走上街头、插挂彩旗及宣传标语、向路人播放环保宣传录音、清扫绿地、捡拾白色垃圾、刷洗电线杆上的非法小广告。

(3)读环保书报活动

(4)环保社会调查,环保座谈会。

组织学生到社区开展环境调查,调查人们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理解、对垃圾分类的看法、用小眼睛观察大社会。

4、在环保活动中引进评比、表彰机制的途径,激发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环境教育中也要引进评比表彰机制,这不仅仅是可以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参加环保活动的主体意识,学生的潜能得以展示。为此每次开展环保活动前都要提出活动要求和评比条件,活动后进行总结、评比、表彰。

二年级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教师:勾发录

一、指导思想

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难则。1983年,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为提高我班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创建绿色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大力推进本班的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1)有学生54人,他们基本掌握的知识的比较少,虽然可能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太阳是万物之源,了解太阳能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

2、通过衣食住行,了解人类对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3、通过生活中的物品使用,了解包装、一次性用品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4、学生通过对水的理解达到对环境爱护的意识。

5、学生通过认识人类生活中污染环境的方面如吸烟、废旧电池等,做到生活无污染。

6、教育学生做个文明好少年。

三、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从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感触点。

3、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环境保护自主性。

4、生活中学习中,师生互相监督。

二年级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教师:催素霞

一、指导思想

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己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难则。1983年,我国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为提高我班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在创建绿色学校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大力推进本班的素质教育。

二、学生情况分析:

二(6)有学生52人,他们基本掌握的知识的比较少,虽然可能有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良好,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个别学生不愿开动脑筋,学习兴趣不浓,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他们滞后的原因。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三、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太阳是万物之源,了解太阳能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性。

2、通过衣食住行,了解人类对资源造成的破坏和污染,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3、通过生活中的物品使用,了解包装、一次性用品等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学生意识到保护环境从小事做起。

4、学生通过对水的理解达到对环境爱护的意识。

5、学生通过认识人类生活中污染环境的方面如吸烟、废旧电池等,做到生活无污染。

6、教育学生做个文明好少年。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2、从实践中发掘学生的感触点。

3、教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环境保护自主性。

小学环境与安全教学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环境与人类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环境问题是人类共同关切和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重大问题。保护环境,在有效地利用环境的同时,深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制止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协调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人类行为准则。环境保护,教育为本,环境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为提高我校学生的环境意识,树立良好的环境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发挥环境教育综合性教研组的力量,特制定本计划。

二、措施举措

1、在各科中渗透环境教育

始终坚持抓好环境教育这一课,使学生知道了环境保护的意义。真实地感受到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懂得了破坏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人类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小学的语文、数学、自然、音乐、社会、体育劳动等课中都能渗透绿色环保教育。要在各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并引导学生到到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去了解、调查、收集数据。

2、营造绿色氛围,宣传环境知识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要让每一处地方都充满“绿色”,我们以环境教育为突破口,处处显绿,开设环保橱窗,设置环保宣誓、结合传统的环保节日开展活动、张贴环保图片、以及环保标志等

3、开展环保活动,唤起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积极开展环保活动是保障学生落实环保的一项有利举措,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参加宣传活动。如“世界环境日”的宣传活动等,并开展环保系列活动。

(1)、看一本书,号召每个队员看本环境保护方面的书,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提高对环保问题的认识。

(2)、听讲座,每学期组织二次以上专题讲座,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3)、观看《人与动物》等环保录像,了解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4)、参观、访问,了解环保问题,关注社会,宣传环保知识。

(5)、办一张环保小报,把学习考察的整理结果、环保知识办成小队报,不仅能加强环保认识,还能带动家庭,共同收资料,向家人与邻里宣传环保知识。

(6)、上街宣传,将自己的绘画和自编节目展示出来,达到环保宣传的效果。

(7)、种植一分植物,班组成立环保角,了解植物的成长过程,知道植物能净化空气、美化校园。

(8)、班级黑板报开开辟一角,有环保内容。

三、具体工作安排:

1、宣传环保知识,培养环保意识。

(1)、开学初,由学校专职老师组织环境教育讲座,任课老师接受培训,提高

环境教育水平。

(2)、国旗下讲话渗透环保知识,黑板报上开辟出环保知识专栏,每两周播入一次科普影视片,欣赏祖国美丽风光。

(3)、组织开展一次“珍惜生命之水”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普及教育,六月份各班完成一份环境小报。

(4)、组织《水法》、《环境保护法》的橱窗宣传,增强学生爱护水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5)、利用环境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植树节 安排学生养花种树,美化校园。

世界水日 晨会课宣传有关护水知识。

“爱鸟周”组织学生写好给全市人民的倡议书,走上街头宣传有关知识。世界地球日 组织学生到大义社区开展宣传。

世界无烟日 要求学生上街宣传,动员亲属戒烟。向家长们普及环保知识。世界环境日 组织学生上街宣传,自编小报

中国土地日 晨会课进行广播讲座

2、开展环保实践,培养能力。

(1)、组织一~二年级学生做社会调查,了解张家港河水的污染和整治情况,一分钟过往摩托车、助力车的辆数,了解对空气的污染情况;了解学校附近居民种植花草情况等,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写好调查报告及小论文。

(2)、组织学生举行“环保绘画比赛”。

(3)、各班做好垃圾分类回收工作,收集废电池集中管理。废物利用,搞好再生实践活动。

(4)、美化校园,包干到班,打扫绿色基地。

3、走进课堂,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

(1)、每学期组织1~2名教师上环境公开课。

六年级环境教育教学计划 篇6

◆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两个班共有学生68人,学生有一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但不系统、不全面。极少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他们掌握环保的有关知识,通过开展大量的实践活动,做环保的小主人。

◆教学总目标

1、学生了解一些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感知这些环境问题带来的危害,树立环保意识,转变浪费资源、破环环境的生活方式。

2、学会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持久地采取适当措施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措施

1、精心准备,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素质,切实加强健康教育。

2、充实教学内容,拓展教学空间。

3、设置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

5、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问题研究与教改设想: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认识环境污染的危害,了解一些环境保护的知识,激发学生自觉保护环境的决心。

◆执行说明:

1、学生组成若干调查小组,选定调查主题。

2、广泛阅读报刊杂志,借助丰富的网络资源搜集环境污染及如何保护环境的资料。

环境教学计划 篇7

一、课程教学改革

(一) 结合专业特色, 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学内容

作为环境类的专业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运用环境学的原理及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所以, 高校在选取本科生教材时, 要注意难易适当, 不必过分强调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由于现有教材引用的部分案例、数据、方法来源较早, 滞后于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 因此, 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自身的特点, 高校可适当增加一些国内外环境生态学的主流理念、成熟的生态修复方面的经验和技术, 利用鲜活生动的典型案例补充教学内容, 使教学更加贴近生活。同时, 可适当增加体现环境生态学发展的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等教学内容, 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也应被引入教学, 增加实习内容, 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

(二) 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 提升教学效果

1.混合式教学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混合式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主要是将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教学的优势充分结合。实施混合式教学, 坚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引领学生开展网上专题讨论, 可充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课堂上, 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方式。教师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提出问题, 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解决办法;教师亦可与学生开展互动, 开拓学生的思路, 使其养成勤于动脑、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在课后, 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堂的反馈情况, 设置一定量的思考题, 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方式, 可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使学生了解更多相关方面的知识。采用混合式教学, 可使学生养成善于钻研、乐于钻研的学习精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注重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 使学生完成从“让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从而获得较高的学习效果。

2.适时采用典型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在强调应用知识能力的章节后面穿插讲解一些和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实际案例, 包括针对性强的科研项目。教师要深入剖析案例, 重点让学生深入体会并掌握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思路。一个出色的案例, 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 是以实际生活情境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 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可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并深化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术, 增强学生与社会实际接轨的能力,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学忌讳将书本上的概念和理论进行简单的罗列, 教师要根据课程内容的设计, 安排恰当的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内容辅助教学, 增加感官刺激, 以期对学生产生更直观的视觉影响,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升知识传输的容量。课程内容以提纲为主, 避免大面积“拷贝教材”, 通过列出每章节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来展示课堂内容。同时, 尽可能选择具体的事例和当地素材作为声像资料, 引发学生的共鸣。

二、积极开展实验课程及大学生创新实验设计

(一) 开展实验课程设计

积极开展相关的实验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过程中, 实验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和方向由教师制定;学生查阅文献资料, 收集数据, 完成实验方案的撰写。在实验过程中, 鼓励团队成员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 引导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强化学生独立进行实验的能力。实验完成后, 要求学生上交实验报告, 在报告中总结实验数据和心得体会, 实现实验课与理论课的有机融合。在整个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 与学生开展全方位的互动, 从而达到促使学生掌握实验方法、能够分析实验数据、培养他们求真务实和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的目的。

(二) 增设大学生创新实验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倡导以本科学生为主体的创新性实验改革,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实验能力。针对动手能力强、对科研有浓厚兴趣的学生, 教师可组织成立大学生创新实验课题组, 实行组长和导师负责制, 成员与导师一起参与科研方向的确立、申请立项、实验、分析整理数据和撰写报告等科研活动的全过程。每周进行小组实验汇报, 同时开展开题报告、中期报告及结题答辩等活动。另外, 还可以与导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 让学生更多地参与科学实验, 增加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与爱好, 培养学生的科研理念, 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增强学生的科研素质和创新意识。教师还可以利用分层次、点面结合、层层递进的教学模式, 充分做到“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实现多元化的目标培养, 使教育模式多样化, 为其毕业后走向工作岗位提供有利条件。培养学生掌握过硬的实验操作技能, 不但为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也为科研队伍储备了充足的后备力量。

三、不断优化课外实习考察

目前, 环境类专业学生就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践经验, 难以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高要求。而《环境生态学》属于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课程, 结合本课程的实际情况, 有必要增设课外实习或考察等教学环节。设置相关教学环节,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实用性, 而且也是提高培养人才质量的重要内容, 具有课堂和实验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可以将《环境生态学》的实践教学融入环境类其他专业见习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中, 可以在环境专业见习中深化对生态问题的认识。

四、结语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坚持绿色发展作为未来发展的主要理念之一, 积极推进美丽中国的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等环境介质的污染防治计划, 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 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未来国家将加大对环境保护、生态破坏修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工作实践的需要将大力推动《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创新, 而《环境生态学》作为一门紧跟时代发展需要的重要环境专业课程, 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紧贴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为社会培养产学研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突出学生的素质教育与能力教育, 抢抓环保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参考文献

[1]李永峰, 唐利, 刘鸣达.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2.

[2]盛连喜.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张杏辉, 余丽娟等.《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创新改革实践[J].吉林农业, 2014, (23) .

[4]谷金锋, 钟子楠, 罗克浩.具有矿业特色的《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研究[J].经济师, 2015, (8) .

[5]韩玉洁.案例教学法在环境生态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J].科教文汇, 2009, (1) .

[6]谢毅文.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教文汇, 2013, (8) .

[7]王辉, 焦莎莎, 朱书法, 汤红研.“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广州化工, 2014, (23)

[8]郑志远, 蒋芸等.大学创新实验计划实施的实践及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10) .

[9]覃玲玲, 周兴, 莫莉萍.“环境生态学”课程野外实习教学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11, 23

[10]刘波盛明, 叶琳琳, 闫德智.环境科学专业生态学课程实践教学设置的几点思考[J].大学教育, 2015, (5) .

环境教学计划 篇8

【关键词】环境生态学 教学改革 探讨

【基金项目】海南医学院院级重点课程《环境生态学》建设项目,海南医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综合试点改革项目、海南医学院校级重点课程《环境化学》建设项目支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024-01

环境生态学是近40年新兴的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是环境科学与生态学相互交叉、相互融合而逐步形成的一门学科。环境生态学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1]。《环境生态学》课程是许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对环境科学专业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很多同行对《环境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5],但该课程在很多高校环境科学专业仍属于新兴课程,其内容和体系仍处在不断发展与完善阶段,所以在课程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本文结合医学院校环境科学专业的特点对《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践教学以及考评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对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目前国内多数《环境生态学》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划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生态学原理部分,二是应用部分[6]。由于该学科起步较晚,学科体系尚不够完善,借鉴了生态学学科的许多内容,在教学内容上与普通生态学存在着交叉重复现象[7]。因此教材的选择非常重要,经过笔者对众多教材比较,选取了由盛连喜主编的《环境生态学导论》(第二版)作为教材,并根据教学大纲适当对所选教材内容进行取舍和补充。海南医学院环境科学专业在大二上学期开设《环境生态学》课程,学生不具有生态学背景知识,要补充生态学原理的部分教学内容(如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群落生态及生态系统生态等),删除该教材与后续课程重复的内容,如所选教材中的“环境污染物的检测与评价”与《环境监测》、《环境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课程内容存在重复。此外,随着国际上生态理论的迅猛发展以及全球各种环境问题的出现,使得《环境生态学》课程体系必须紧跟当前形式的发展需求,需要不断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具科学性、前瞻性和动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信息量,将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引入课堂,一方面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拓展学习思路。

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增加课堂教学效果

由于《环境生态学》课程中许多生态学基本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只采取传统说教式的教学,一方面是难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将知识很好的融会贯通,就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演讲式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经常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面对知识点时先独立查阅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与同学广泛讨论,相信这样会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8]。此外,针对教学中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教师可设置许多小专题,让学生独自查阅资料,然后一起分析讨论,并不断启发学生,拓宽其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与传统的说教式相比,多媒体教学能通过各种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方式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课程内容,致使教学过程多元化,从而体现出现代化教学手段应有的信息量大、知识面宽、直观、易懂、容易接受的特点[9,10]。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大大降低教师的教学难度,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还可利用Flash、Animator和3DStudiomax等动画方面的处理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演示课程中抽象的教学内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例如,在讲授生物通过行为传递信息时,把蜜蜂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信息制作成Flash动画,使教学内容直观、易接受、加深学生对生物间通过行为传递信息的印象。

2.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环境生态学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适当增加反应学科发展趋势的内容外,还要恰当引入生活和生产中的生态案例来充实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案例教学非常实用,学生在了解新信息、开阔视野的过程中,兴趣倍增,而且思路也得到了拓展[11]。例如,在讲授生态入侵时,可以实时联系媒体报道的紫茎泽兰、凤眼莲、大米草等入侵物种在中国大面积出现的实例,并结合海南本地生态入侵物种如飞机草、椰心叶甲等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思考和分析。这既是对教材的补充与更新,又能开阔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思维,可大大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

3.改变教学方式,增加教学资源

现代网络技术为师生间的交流提供了理想的枢纽[7]。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环境生态学知识,该课程已开通基于Blackboard平台的网络课程。从该网络教学平台中,学生可以方便地阅览和下载主要教学资源如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主讲教师授课教案、教学讲义、教学图片和视频材料、习题库及参考答案、课程自测试题等内容,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课后进一步消化课程有关知识。同时,老师的作业布置和学生的作业提交也可通过此网络进行,更加方便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另外,教师还可在网络课程平台上发布课程调查问卷,通过问卷结果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这样就构建了老师与学生网络实时交流平台。总而言之,Blackboard平台的建立可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并可促进师生互动,延伸课堂教学,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目的。

4.与科研相结合,拓展学生创新性思维

教学是基础,科研是主导,只有将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讲课的内容更加具有前沿性、独创性和启发性[12]。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自身的科研工作对教学也有一个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素材。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课程中的相关教学内容与所从事的科研课题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其次,教师让学生有选择地进入实验室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培养其科研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再者,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申报国家级、省级等的大学生创新课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实践教学的改革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13]。教学的根本是为了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环节对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极其重要。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的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应用生态学理论及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专门研究环境生态学理论与方法。

学生通过到实践基地进行野外实习,可加深对课堂理论学习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因此,在海南医学院环境科学专业现有的环境生态实习基地的基础之上,根据专业特点和背景加大实践基地建设的力度,利用海南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建立实践基地。例如,充分利用海南省本地资源建立海南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实践基地、尖峰岭国家森林公园实践基地、呀诺达热带雨林实践基地等。

四、考评模式的改革

考试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教师教学效果的主要形式,是反馈教与学信息的有效途径,更重要的是要考查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14]。传统的考核仅仅是对理论知识原理的死记硬背,缺乏灵活性,并以考试成绩作为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这就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为了适应新形势,在对该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基础上还要对考评模式进行改革。

1.灵活选择考评模式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灵活选择考评模式,打破一张试卷定成绩的传统。通过近几年来对环境生态学考评模式的尝试,探索出考评模式为考评成成绩由期末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其中前者占总成绩的60%,后者占总成绩的40%。其中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平时作业、课堂回答问题、专题讨论、专题汇报、实习报告等环节。该考评模式实施一方面可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共同发展。

2.考易网络试题库的建设和应用

传统的考试都是由授课教师负责出卷,存在很大的偏向性,不能公平、客观地反映高校教师的综合教育水平[15]。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通过网络题库建设进行机考是未来的趋势。高等学校的学科试题库建设是实现教考分离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课程根据教学大纲利用网络资源已初步建成考易网络试题库共1200道试题,可以实现在线组卷和在线考试,同时根据教学目标及考试方式的改革,不断地进行试题库的补充和更新。考易试题库的建立与应用,不仅可以全面公正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的效果,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而且对常规教学管理、减轻管理人员和教师的负担会起积极作用。

五、结语

环境生态学的学科发展日新月异,必须紧跟国内外环境生态学理论变化的发展趋势,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以及考评模式等都需要不断的改进和探索。教学内容要不断补充和更新,使其更具有科学性和前瞻性。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结合本专业特点和本地教学资源,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创新的能力。在实践教学上要充分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建设实践基地把理论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评模式上要灵活地选择多种考评模式,通过试题库的建设实现教考分离,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总之,通过教、学、研全方面结合,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环境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盛连喜,冯江,汪娓.环境生态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王红新.“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6):135-136

[3]杜庆才,孙兰萍,丁艳等.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2011,38(9):196-191

[4]秦娟,张震,王育鹏.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9):91-93

[5]秦娟,张震,王育鹏.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河北农业科学,2013,17(5):107-108

[6]牛晓音,郑家文,刘家第.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教文汇,2011,44(4):44-45

[7]杨桂英,廖周瑜,曹子林等.环境科学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建设优化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01):168-169

[8]王小兵.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职业时空,2011,7(11):79-80

[9]黄玲芳.互动式多媒体教学方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12):44-45

[10]周兵,闫小红,王新香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在环境生态学教学中应用的几点思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0):159-160,172

[11]王辉,姚鹏辉,焦莎莎.关于“环境生态学”教学实践改革的探讨[J].河南教育(高教),2014,9(5):70-71

[12]马翠欣.基于项目构架的环境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2):12253-12254

[13]毛新.实践教学制度的创新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13):36-40

[14]王宁.“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6):147-148

[15]杨祎.高等学校学科试题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观察,2016,5(9):32-33

作者简介:

上一篇:音乐之声范文下一篇:社会人员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