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吹泡泡

2025-03-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班科学吹泡泡(精选5篇)

中班科学吹泡泡 篇1

1、通过探索活动让幼儿知道吹泡泡的工具有很多种,帮助幼儿积累运用多种工具吹泡泡的经验。

2、发展幼儿记录预测和操作结果的能力。

3、通过活动产生愉快的情绪和探索的兴趣。

二、活动准备:

1、擦手巾、泡泡水若干、(吹泡泡器一份)

2、各种吹泡泡的工具:药盒、木棒、透明胶、塑料玩具管各12份。

3、集体记录表、笑脸和哭脸贴纸若干

三、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活动主题。

(1)教师从黑板后吹出泡泡,激发幼儿兴趣。(当泡泡从黑板后面飘出时,幼儿的兴趣一下被调动起来,这样使得环节接的过度显得更自然。)

(2)问:小朋友,你们平时是用什么工具吹泡泡的?

(3)引导幼儿观察吹泡泡的工具,请幼儿仔细看工具并表述。

2、幼儿预测哪种工具能吹出泡泡并将预测结果记录。

(由于我班幼儿记录能力较弱,所以在记录上采用了集体记录的方式,这样有助于教师的指导。并采用颜色来区分猜想与动手实验的的栏。)

3、幼儿表述并说出原因。

重点让幼儿说出预测木棍不能吹出泡泡的原因。

4、幼儿动手操作、记录实验结果。

要求:

(1)先选工具再进行试验,将工具试验完后放进筐内,并注意擦手。

(2)实验完一种材料,马上回来粘贴实验结果,才进行另一种材料的实验。

(3)保持环境卫生,不要推抢。

5、总结

1、幼儿总结

2、教师总结:吹泡泡的工具有很多种,鼓励幼儿课后继续探索。

中班科学吹泡泡 篇2

一、导入环节中的语言技巧

将必要的导语变无效提问为直接简要的陈述

例1:

[分析]:

这一段开场白是吹泡泡活动中必要的语言:启动活动、交代名称, 既然无法省略, 那怎么讲才能尽快进入主题呢?

首先, 这是一个预设的科学活动, 教师没有做其他可供幼儿选择的物质准备和思想准备, 他就是要组织幼儿进行吹泡泡的体验。对此, 幼儿没有其他选择, 而可以自主选择的部分在活动过程的后面环节里;其次, 玩的愿望其实是在紧随其后的吹泡泡实际体验中获得并得到强化;再次, 在此处提问显然是一种“伪征求意见”的形式, 无法实质面对幼儿不同的想法。所以, 修改为第三次教学的语言形式。

二、提问中的语言技巧

例2:

(1) 不用排比式地提问, 每次解决一个问题, 帮助幼儿明确要思考的重点、难点, 为继续学习作铺垫。依次提问能帮助幼儿有序地思考。第一次提出的问题, 是为了明确重点:知道泡泡棒是正方形的;第二次提出的问题, 是为了引出难点:泡泡棒的正方形口能吹出什么样的泡泡呢?这两个问题依次提出, 为的是启发幼儿关于“棒与泡泡的关联”的思考, 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 按照幼儿对几何图形的认知顺序提问。幼儿对平面图形的认识顺序是:○、□、△, 所以将出示“△”调整为在“□”之后出现。

(3) 力求问题与教具出示的一致性。当幼儿看见的是时, 教师提问:这是什么形?要回答是什么形状确实很难, 幼儿尽管犹豫了一下, 还是能够说出;但用遮挡法, 遮住泡泡棒的手柄, 突出△部分, 教师提出的问题和正确的答案才能匹配, 也才是幼儿口中的三角形。

三、过渡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的技巧

例3:

例4:

过渡语言 (包括肢体语言) 的有效使用, 能够引发幼儿主动表达, 促进认知。用泡泡棒沾上泡泡水, 从不同形状的洞洞中吹出的泡泡居然是一样的, 这与幼儿在活动“猜想”部分的结果大相径庭, 是很有因悬念而获得的意外惊喜。而这个惊喜虽是经过幼儿的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 但还没有归纳总结, 多数孩子还沉浸在吹泡泡、玩泡泡的快乐中, 需要教师引导幼儿回顾操作过程, 观察、比对记录表, 需要教师用夸张、惊讶的表情、语气, 手势的指引、适宜的停顿等, 恰当地留下空白部分, 以激发幼儿积极思考、回答来发现其中的趣味。

四、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准确性

比如在例2中, 教师原来的提问语是“能吹出什么形的泡泡”, 后来修改成“能吹出什么样子的泡泡”, 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呢?我们知道, “圆形”等用“形”字表述是用来描述平面的, 而泡泡是立体的, 那么提问就应该问:泡泡是“什么样子的”而不是“什么形的”。

形状和形体是不同的几何概念, 教师的提问与答案应具有概念上的准确性, 才不会误导幼儿, 造成他们对平面与立体的混淆, 才不会影响其今后关于几何的学习。这种情况在其他科学活动中也时有发生, 例如在学习数量时, 有的教师使用量词不够准确, 把一支香蕉说成“一个香蕉”, 一把椅子说成“一个椅子”, 一面钟说成“一个钟”, 等等。这样给幼儿造成量词搭配的错误认识;再如, 明明是在比较粗细, 却说成比较大小。因此, 教师应该讲究语言的准确性, 不能因为自身不准确的语言, 导致“科学”两字发生偏差。

五、科学活动中教师语言的作用

(1) 明确活动内容。在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内, 明确“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做”等。

(2) 启发、引导幼儿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和探究。

(3) 为幼儿营造层次清晰的思维环境。

(4) 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幼儿园中班科学《吹泡泡》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的泡泡都是圆的。

2、让孩子自主吹泡泡,在探究活动过程中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教师收集的各种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爱心形。

2、装有吹泡泡水的碗或杯子。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出示吹泡泡工具。(出示“吹泡泡”工具,并提问)师:小朋友看后面,这两位老师现在在干嘛呢? 幼:吹泡泡

师:你们看这两位老师吹得泡泡都是什么形状的呀?漂亮吗?你们想不想吹泡泡?

二、认识不同吹泡器和记录表

让幼儿利用教师准备的吹泡泡工具(主要是圆形工具)边玩边探索

师:现在请小朋有走到桌子旁边,拿起桌上的吹泡器,看看它是什么形状的? 师:嗯,老师告诉你,这叫圆形吹泡器,那你们猜猜,这个圆形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呢?

师:哦,小朋友说是圆形,那我一起来试试看看,看是圆形还是什么其他的图形。小朋友吹泡泡咯!

师:小朋友吹得好漂亮啊,吹个泡泡送给下面的客人老师,师:好了,请小朋友休息一下,我们来坐到前面来,等一会儿会有更好玩的哦。师:吹泡泡好不好玩啊?

师:嗯,小朋友都玩的非常的开心,那你发现刚刚我们用圆形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呀?

师:嗯,其实汪老师除了带了这个圆形的吹泡器,还带了其他形状的吹泡器(出示记录表和不同吹泡器)

师:小朋友看看都有哪些吹泡器?方形、三角形、爱心形

师:小朋友看看这张记录表上,除了这三种吹泡器还有两个符号,认识吗?

1、这是什么符号呀?(问号)问号在这里表示什么呀?问号在这里表示要请小朋友动脑经想一想,把你是怎么想的就记录在这个下面。

2、那这个是什么呀?(一只眼睛)这只眼睛表示要请小朋友把你看见的就记录在它的下面,听明白了吗?

三、完成教师记录表

师:现在要请我们小朋友来猜猜看了,刚刚我们玩了圆形的吹泡器,那小朋友猜猜看,这个方形的吹泡器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

师:那汪老师找一个方形的标记,把我们猜的贴在哪里啊,嗯贴在问号的下面。

(分别猜出三种吹泡器吹出的图形泡泡)

师:好了,我们小朋友都把自己的猜想都记录在这里了,那到底谁猜得对呢?该怎么办呀?我们得去试试看,对不对?

师:那今天汪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三种不同形状的吹泡器,等会每四个小朋友一组,拿到吹泡器,先仔细看看你拿的是什么形状的吹泡器,然后在观察你吹出来的泡泡又会是什么形状的,再从小框里面取一个标记,记录在这里(出示幼儿记录表)一定要记住,三种不同的形状的吹泡器都要试一试。

四、幼儿完成记录表

教师巡回指导幼儿吹泡泡,并提醒幼儿记录。师:好,每一种都试过的小朋友就回到座位上做好。

师:小朋友都很喜欢玩这个吹泡泡,等会我们再出去玩好不好?(粘贴幼儿记录表)

现在我来请小朋友来说说,你刚刚玩了什么吹泡器,你发现了什么呢?

(幼儿请幼儿回答)

师:那我们来看看你们的记录。(如果有错误,教师试一遍并改正)师:那我们发现了什么呀?

师:原来三种形状的吹泡器,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教师完成自己记录表)

五、小结

师:其实除了这三种吹泡器,汪老师还带了一些别的形状的吹泡器,我们等一下请小朋友去外面玩一玩,好不好,想不想玩,那我们来看看汪老师还带了哪些吹泡器。(教师介绍其他形状的吹泡器)

师:老师这里还有很多很多的别的形状的吹泡器,我们再去看看这些形状的吹泡器又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你们猜猜看。那我们去试试看。师:好,小朋友起立,和后面的客人老师再见。

六、活动反思:

中班科学吹泡泡 篇4

1. 在玩泡泡的过程中,发现各种各样的形状吹出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2. 发现泡泡是彩色的,体验玩泡泡的乐趣。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4. 体会集体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各式各样的吹泡泡工具,已配好的溶液。

2.泡泡飞舞的视频。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欣赏泡泡漫天飞舞的视频,激起幼儿兴趣。

师:刚才,你们看见了什么?它是怎样的?

师:你们喜欢吹泡泡吗?(喜欢)今天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吹泡泡的工具,先来看看有哪些?(圆形、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

2.老师示范用各种工具吹泡泡。

二、吹泡泡,发现泡泡是彩色的、圆形的。

1.讲述活动要求,在吹泡泡的同时看看泡泡是什么形状的,是什么颜色的。师:现在给你们每个人一份吹泡泡工具,你们来吹泡泡,等一下要告诉我你

们用这些形状不一样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哦。

2.幼儿自由吹泡泡。

3.集合述说自己的发现。泡泡的形状与颜色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吗?用三角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圆形)

师:请用正方形工具的小朋友举手,你们来说说你们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圆形)

3. 教师与幼儿一同验证。

师:“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用三角形的工具来吹泡泡,你们

仔细看看泡泡是什么形状的。”

4.小结:原来啊各种各样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圆的。

中班 吹泡泡 篇5

教案设计:11学前教育304班 李彩珍

设计思路:

《吹泡泡》这首儿歌充满童趣,并与生活息息相关。在生活中,孩子喜欢吹泡泡,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活动中,我重点在于让幼儿通过对图片的观察和理解来感受儿歌中优美的语言,通过仿编句子引导幼儿积极、主动的表达,培养幼儿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目标:

1、感知、理解诗歌优美的语言,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活动,体验诗歌的情趣。

2、能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积极动脑筋,能大胆想象并仿编诗歌的句子,体验仿编的成就感。

3、在活动中大胆主动的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学习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儿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玩过吹泡泡的游戏。

物质准备—舒缓轻松的音乐、教学用PPT及音频。活动过程:

一、“吹泡泡”游戏。

1、播放轻音乐,教师和幼儿一起吹泡泡,玩泡泡,体验快乐情绪。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样好玩东西,你们看看是什么呀?”(出示泡泡水,并吹给幼儿看,接下来让幼儿自由吹泡泡。)

师:“我们吹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它们漂亮吗?”

师:“在泡泡王国里呀,还有许许多多的泡泡,那里的泡泡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吧。”

二、播放PPT课件及音频,完整欣赏儿歌。师:“你们在刚才的图片里看见了什么?”

“你们听清楚了儿歌里是怎么说的吗?能完整的说给老师听吗?”

(没听清楚也没关系,老师再给你们朗诵一遍,不过这次要竖起小耳朵仔细听哦)师:“儿歌里是怎么说的呀?看看谁的小耳朵最厉害。”

三、出示图谱,理解儿歌内容。

出示星星,教师提问:师:“这是什么泡泡?”“星星是谁吹出的泡泡呀?”“为什么说星星是天空吹的泡泡呢?”(依次出示雨点、鸡蛋和苹果)

四、问答游戏,梳理儿歌内容,并在教师带领下完整朗诵儿歌。

1、教师先进行示范,然后播放PPT并提问,鼓励幼儿完整回答。师:“老师知道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现在我们来玩个游戏吧?”

师;星星是谁吹的泡泡?鸡蛋是谁吹的泡泡?苹果是谁吹的泡泡?雨点是谁吹的泡泡?(鼓励幼儿用完整的句子回答)

2、师:你们真是太棒了,我们把诗歌连起来朗诵一遍吧?(师幼共同念诗歌)

五、教师播放PPT图片,启发幼儿仿编儿歌。

师: “你们看老师这里出现了什么?你们觉得它是什么泡泡?” 师:“那它可能是谁吹的呢?”

师:“请小朋友们再想一想除了老师找到的这些,你们还见过什么泡泡呀?你们知道它是谁吹出来的吗?”

(让幼儿用自己的方式画出图谱,并贴在黑板上,集体复述幼儿仿编的内容,体验仿编的成就感。)

六、到户外继续找“泡泡”。

师:“我们一起到外面找找,还有哪些泡泡,再来想想它们是谁吹出来的,好吗?”

附:儿歌《吹泡泡》

上一篇:主题班会设计方案优秀中学主题班会案例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指导自荐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