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橡树教学案例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致橡树教学案例(共8篇)

致橡树教学案例 篇1

《致橡树》是诗人舒婷的成名作,也是她的爱情诗代表作,在诗中,千百年来那种男欢女爱的程式描写不见了,女性对男性的温顺依附关系也被彻底否定,代之以平等、独立、相互尊重的新型爱情关系;同时《致橡树》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之一,在诗中作者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特的意象,向我们传达了它独特的情感内涵;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理解诗歌中鲜明而独具特色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情感和主题,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诵读感悟法和探究交流法。

在导入环节中,我以播放《简爱》影片两个小片段来引领学生进入一种情境中,然后以对简爱爱情观的分析的开场白引出本课内容——舒婷的爱情宣言,让学生去思考什么样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这个话题,就学生的反应来看是非常成功的,显然激发起了学生学习这首爱情诗的`兴趣。

导入环节之后我设计了“走近作者,知人论世”这个环节,让学生简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但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朦胧诗及朦胧诗的特点,为理解诗歌内涵蓄势。但我感觉这个环节的介绍有点拖沓,应该再简洁些。

接下来进入配乐诵读的环节,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中,通过FLISE配合诗歌内容的动画播放和舒缓的音乐,我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整个课堂沉浸在一个美的诗的境界,我认为这个环节是本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充分唤起了学生诵读本诗的兴趣。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观察教师的表情,感受教师的**,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对诗歌的感性认识,比一味的让学生朗读更能准确地把握住诗歌的情感。

但因为诗歌是需要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获得情感体验,是以有声的语言来再现无声的诗歌境界,所以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齐读,让学生整体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通过个别朗读,男女生分读,学生互相点评等方式,并配合诗歌讲解的层层深入,让学生在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的意象,然后才能由此把握住由多个意象组合而营造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主旨内涵,这是鉴赏诗歌的指导原则。所以在具体的文本研习中,着重在于对诗歌意象的分析。诗人舒婷热情坦诚地歌唱了自己的人格理想,诗中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所以在对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分析时,应该将“象征手法”这一艺术手法点透,所以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诗人选择“木棉”这个形象代表女性形象,和传统的一些代表女性形象的物,如柳丝、水等进行比较,比较出他们不同的点,这样学生就对本棉的象征意义把握得比较到位,从而很好得理解本诗要表达的爱情观,

在教学设计中出于考虑到时间的限制,没有涉及对诗歌结构特点和语言形式特点的分析,这是我疏忽的地方,此诗的教学重心不仅仅在于把握诗中的意象,还应该把握诗的形式结构,特别时结构里面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这是以后的诗歌教学设计中要注意的,因为诗歌的美,在于它的意象、结构形式、音韵节奏等多方面的。

在领悟本诗的思想和探究本诗的手法之后,我设计了“结合体验,谈谈感想”这个环节,但主要是引导学生谈对爱情的新的认识,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出来并写出来,然后进行交流,这个环节设计得非常成功,学生精彩的一句话表达赢来了听课师生的阵阵掌声,教室里洋溢着轻松愉快的气氛,本课在这个环节达到了高潮。

最后的课尾,我设计了“总结启发,换位尝试”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青春期的萌动和早恋现象,同时让学生以《致木棉》为题,写几句小诗,课后完成,从后来收上来的学生作品看,大部分学生真正领悟了这首诗。

然后师生一起再次诵读全师,再次进入诗的境界,结束本课。感觉这节课上得还是非常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致橡树原文欣赏: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

致橡树教学案例 篇2

积极思考在学习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有效方法。我们从事语文教学, 不论是在课堂上, 还是在课后拓展中, 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背诵和记忆, 更应该重视学生的想象和思考。唯有如此, 才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与创新能力。因此, 我们不但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与空间, 而且要在课后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思考时间与空间, 充分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 提高学生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思考主要由五个方面构成:文本问题思考、生活问题思考、作业问题思考、开放性问题思考、能力问题思考。针对上述问题思考, 语文教师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策略呢?

一、“撰写反思日记”是语文课后行动策略成功实施的基础

反思日记, 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经历与学习体验进行全面总结的专门性日记。日记的内容可分为:1.在本次课堂教学中所得到的收获:学到了哪些知识, 解决了哪些问题, 还有哪些问题有待于课后继续探索解决;2.本次语文教学活动, 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在语文学习方法上有何收获, 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改进。

语文老师的责任, 就是要帮助并指导学生撰写课堂教学的反思日记。让学生反思学习历程, 谈自己的真实感受、想法、期望, 从而把创作反思日记的过程变成一次有效的、文本问题与生活问题相结合的、开放性的问题思考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 学生创作的反思日记, 不一定要教师批改评阅, 而是应该以学生自主管理及评价为主, 倡导同学之间的交流与互补。对于非常优秀的反思日记, 教师可以在征得学生同意的情况下, 在全班给予展示和表扬, 以指引其他同学积极学习优秀反思日记的构思方法。

二、“个性化师生对话”是语文课后行动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

语文课堂教学毕竟有它的局限性, 教师分析只能面向全体, 照顾共性问题的解决, 难免会疏漏个性问题。在课后拓展中, 抓住个性问题, 开展个性化师生对话, 就成为弥补语文课堂教学不足的必由之路。那些对课堂所研究的问题的解决结果不太满意的学生, 以及对课堂探讨的问题尚未完全掌握的学生, 都可以通过与教师的平等沟通, 开展一次有效的、文本问题与能力问题相结合的、开放性的问题思考活动。

对于能力很强、问题亟待深入的学生, 教师在课后拓展活动中, 应有组织地推进个性化对话。让该类学生将自己已经初步构建的、具有独到见解的观点表述完整。教师要对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学习态度给予充分表扬, 鼓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这种优点。同时, 语文教师还需围绕主题, 进行深刻的回应与交流, 以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赢。

如在《致橡树》的课后对话中, 学生就对教师的课堂结论进行了个性拓展。教师说: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和“痴情的鸟儿”来暗示那些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 对那些只想依附丈夫和甘做丈夫应声虫的做法进行了坚决的否定。学生对此发表个性化观点:依据我们所学到的历史知识, 这两句表现出了诗人对中国传统女性价值观的颠覆。舒婷全面否定了“相夫教子”的传统女性生活内容, 否定了“夫唱妇随”的传统女性生活准则, 否定了“夫荣妻贵”的传统女性生活理想。教师对学生这种熟练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来解读文本的学习方法给予大力肯定, 然后予以更深入的回应:颠覆传统女性价值观, 仅仅属于“破”的境界, 中国哲学中还有更高的境界, 那就是既有“破”, 更有“立”。“立”就是通过这篇作品确立新时代的女性价值观——独立的人格、高迈的自尊。女性不再是陪衬, 不再是附庸, 而是一个独立的有自尊的个体。舒婷在诗中流露出的女性自尊感, 唤醒了新时代所有的人。这种良性的小范围的知识与技能的互动交流, 进一步开拓了优等生的学习视野, 丰富了他们的学习方法。

此外, 对于课后还滞留在似懂非懂状态中的学生, 语文教师也应与他们进行个性化交流。一方面要通过民主平等的心理沟通, 解除问题疑惑, 达成共识, 促进该类学生解决课堂中未解决的学业问题;另一方面, 在对话的过程中, 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习惯, 逐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许多后进生在学习《致橡树》后, 对“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 衬托你的威仪”这几句诗的作用不太理解。有学生课后问:“既然凌霄花和鸟儿象征缺乏独立人格的女性, 描写它们可以烘托独立女性, 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 去写泉源和险峰呢?”教师此时可以耐心诱导:前面描写“凌霄花和鸟儿”使用的副词是“绝不”, 作坚决的否定。而“险峰和泉源”用的是“不止”, 程度完全不同。因为“泉、峰”尽管可以给人带来慰藉, 尽管可以衬托人的威仪, 但如果仅止于此, 女性的独立人格仍然没有得到充分的显示。讲到这里, 学生不仅明白了诗人的用意, 而且学会了如何瞄准中心意象、运用反面对比与侧面烘托的写作方法, 增加诗文的内在张力。

三、小组问题交流会是实施语文课后行动策略的津梁

在班级授课制中, 由于教学时间及教学任务诸因素的影响, 导致教师经常实施个性化对话, 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 有必要采取小组问题交流会的行动策略, 为优等生带动中等生与后进生架起桥梁, 也为后进生进一步解惑提供渡口。

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师要精心而准确地编定学习小组, 确定学生的交流主题, 做好课堂问题的延续与拓展等基础性工作。对话的计划与方案由学习小组自行制定。在实施小组问题交换会的过程中, 小组长负责主持讨论, 进行“头脑风暴”, 使学生积极思考, 畅所欲言, 全组共同提炼自我发现的新意义, 从而形成小组问题交流的对话备忘录。

如《致橡树》课后的小组交流会中, 教师确立的讨论主题是“我有我的红硕花朵, 像沉重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有什么深刻含义?与前面的“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在一起”有何联系?

学优生的触类旁通能力强, 他们马上联想到:“像沉重的叹息”一定与中国女性所承担的重负有关。他们的思维火花, 一下子打开了中等生与后进生的思路。几个小组先后得出相似的结论。有的认为, “沉重叹息”表达了中国女性曾经遭受的不幸。有的认为, “沉重叹息”暗藏着中国女性对不公的心理抗争。这些均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于是, 教师进一步诱导:写“挺拔的木棉与高大的橡树”并排站立, 有何寓意?某小组中, 部分“主旨意识”强烈的学生, 引领组内其他同学往课堂所强调的中心“独立人格”上靠, 进而全组达成共识:男女双方都要保持独立人格, 互相扶持, 互相尊重, 女性不再是陪衬。那么“木棉的红硕花朵如英勇的火炬”与“橡树木棉并肩站立”又有什么关系呢?参与讨论的六个学习小组, 都无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 教师进行引导和梳理:“英勇的火炬”说明新女性充满了向上的活力, 保持着自己的个性, 就如同橡树保持独立个性一样。经过小组交流, 学生在课后学习行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本诗主旨的理解, 沉浸在既互相独立又互相扶持, 既珍视自我又尊重对方的人性美之中。

综上所述, 在实施语文课后行动策略的过程中, 撰写反思日记, 进行师生个性化对话, 开展小组问题交流, 构建了张扬学生个性的语文平台, 使学生得以充分发挥自身特长, 展示自己的研究心得。在教师的积极支持及指导下, 学生的“五大问题”思考能力渐渐得到了提高, 也渐渐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致橡树》说课稿 篇3

关键词:学情;教学目标;诵读;意象;爱情观

一、说教材

《致橡树》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诗歌。这一单元主要学习的是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通过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

二、说学情

这一阶段的学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对人生、尤其是对爱情充满了好奇与憧憬,而这一时期又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因此,我利用学习《致橡树》这首诗歌,使学生在赏鉴诗情的同时,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中明确提到,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不仅承担着传授语文知识与技能的任务,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任务。因此,围绕着三维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找准并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及内涵,理解作者倡导的爱情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以及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生态度。

四、说重点、难点

重点:熟读成诵,把握诗歌的意象及内涵。难点:对诗歌中的意象及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法和学法上,我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自主探究为主线,在本课中主要使用了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通过这五个步骤,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以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1.导入激趣。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外一颗心的碰撞;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点亮你心灯的那把火;也有人说,爱情就是出门在外时的一个电话两份牵挂,可以让彼此的心在等待的相思中一起回家……“爱情”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曾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恩恩怨怨、酸甜苦辣……你认为的爱情是什么呢?是情网中人的意乱情迷吗?是“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一夕欢愉吗?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抽象虚幻吗?我如果爱你,不应该怎样爱,又应该怎样爱呢?那么就请大家听一听美丽的木棉是如何为我们解答的?语文课应该是诗化的,是渗透着美和激情的启蒙课、召唤课,假如没有丰富的诗意的情感和溢满审美清泉的语言,就不可能有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诗意的放逐。因此,用诗化的语言对诗歌进行导入,一方面,意在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激发学生对本诗的学习兴趣。随后请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朦胧诗及诗人的情况。教师通过投影片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把握本诗的内容、主旨。

2.诵读感知。学生试读,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创设意境;教师范读是用教师之情去打动学生之情,是不讲之讲,是熏陶,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有了美的体验,这为下面教学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由诵读,体味文本。在音乐中学生自由地诵读诗歌,和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对文本进行再创造。

3.品读赏析。通过几轮的诵读,学生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品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读的过程中设置如下几个问题:诗中出现了几个意象,分别是什么?每种意象有什么特点,分别象征了哪种爱情观?作者否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又肯定了怎样的爱情观?对诗人否定的这几种爱情观你持什么态度?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你喜欢哪些诗句,说明理由,并有感情的朗诵。前三个问题都较为简单,学生通过教师点拨都可以顺利完成。第四个问题是开放性话题,目的是训练学生的鉴别、分析及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教师要及时对课堂进行调控,让讨论适可而止,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诗歌的诵读和理解上。第五个问题:这是一个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通过学生的自由发言,表达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应对重要的诗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所赞赏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以上的这些设计,改变了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符合了新课标所倡导的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使得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深入思考、畅所欲言,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美读回味。个别诵读,分享体验。先由一名学生进行朗读,学生评点,教师指导;然后请这名或另一名学生再次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配乐,诵读全诗。通过配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再次体味诗人倾注在诗行中的独立平等、互依互助的爱情观。

5.拓展思考。爱情是美好的,爱人是美妙的,被人爱更是幸福的,中学生能不能品尝男女之间的爱情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在此,教师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和帮助者加入到学生的讨论中。请学生举出现实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例子,用学生身边的故事引导学生深入的探讨。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用幻灯片出示短文《藏好爱的种子》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男女生之间感情;除了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追求的爱?这一问题是对前两个问题的升华,是对爱的扩展和延伸,引导学生发现除爱情外,人类还有更博大的爱,从而使学生产生深层次的情感体验。

6.推荐阅读:小说《简爱》,《简爱》是一部关于自尊和爱的小说,它讲述了主人公简爱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个虽屡经磨难但始终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的女性形象。它所阐释的主题是:人的价值=尊严+爱。推荐学生阅读这部小说,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情感体验进一步深化、内化,同时也达到了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目的。

七、说作业

尝试创作一首朦胧诗。这一设计,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但又对其有很大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热情,同时也检验了學生学习诗歌的成果,更是对本单元诗歌学习的总结。

八、说板书

致橡树》教学设计[大全] 篇4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基础学科 马 玉翠

一、指导思想

本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及最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在本次教学

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包括音乐、视频等信息技术和数字化资源,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使学生于音、诗、画中接受美的熏陶。

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于“做中学,做中教”中,引导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 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爱情观和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从而 拥有幸福美丽的人生。

二、教材分析

本次采用的教材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语文(基础

模块)上册》(倪文锦、于黔勋主编),本书选文注重经典性、时代性;活动

注意情境性、实用性;符合中职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适应当前中等职业 学校教学改革的需要。《致橡树》是本教材第五单元阅读与欣赏的第一首诗 歌。这个单元的诗歌由于作者、时代、国别、题材、体裁不同,风格差异明 显,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歌共性基础上,学会欣赏不同类型 的诗歌作品。

《致橡树》则是一首当代朦胧诗,也是舒婷的一首爱情诗,反映了诗人

对一种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观的追求。即使放眼今天,这首诗仍然熠熠生辉,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和艺术美感,与学生的时代比较贴近,更有助于引导学生 把握诗歌的共性,感受诗歌的魅力,这对身心日益成熟的中专生来说,是进 行爱情观教育的好题材。

三、学情分析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对诗歌的接触并不多,且接触的大部分是古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特别是对于朦胧诗的特点体会不深。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 意引导学生抓住意象,深入品味诗歌的朦胧意境,从中体会诗歌主旨。

同时,中专生身心逐步成熟,且生理的成熟早于心理成熟,在他们的心

里,早已出现了许多爱的萌芽,中专生谈恋爱早已不再是新鲜的话题。教师、家长简单粗暴的干涉,只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而借助本诗,委婉地暗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不失为一个有益的探索。

1另外,中专学生缺乏良好的朗读习惯,很不利于诗歌的鉴赏,因此,可

以通过创造情境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 美情趣。

四、教学策略

(一)教法

1、诵读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不仅可以培养学

生的语感,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还能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的审美 趣味。通过交替运用范读、散读、个读、齐读等多样化的诵读,让学生读出 诗味,进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意蕴,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 力。

2、小组讨论法:全班同学分成六组,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合作探

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关 键处作灵活而简明的点拨,启发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精髓,在教学过程中 实现多维度的互动。通过学生相互讨论、教师点拨让学生产生顿悟,无形之 中让学生学习兴趣大增。

3、质疑法:对于诗中学生未能发现的难点问题,则需要教师通过设疑,逐步诱导、启发学生深入思考,通过教师深入讲解、师生对话和互动解决难 点。

(二)学法

本学期所教班级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思维活跃,有一

定的计算机基础,本着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的指导思想,特制定 如下学法:

1、课前预习法: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达

到动手动脑,锻炼技能,基础与专业相辅相成,互相带动,共同发展的教学 目的。

2、自主探究学习法:自主探究学习法将贯彻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自

主朗读、赏析、讨论的过程中,去探究、感受诗中的美,初步学会鉴赏现代 诗歌的方法。

3、合作互动学习法: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各层次学生的积极性,以实现学生的合作、互动学习。

(三)评价

将学生分为 6个小组,发给 6支不同颜色的笔,6张白纸,每组根据笔 的颜色分别命名为蓝队、红队等。小组每回答对一个问题,就由小组一名同

2学负责在白纸上画一朵小花、一面小旗等,课后由课代表按照得到花(旗等)的数量在记分册上加上适量的分数,做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以此来激励学 生的学习积极性、荣誉感,激发学习热情。

(四)板书设计

本课板书为内容板书,既包括这节课的重点:作者的爱情观和象征手法 的直观展示 ;也包括写作思路和结构特点。

(五)教学课时定为一课时

五、课前准备

用多媒体课件布置预习作业:

1.找有关爱情的诗句、故事等。查

2.找作者舒婷的相关资料,如生平、作品等。查

3.找橡树和木棉的形象特点。查

将以上三个问题通过抽签分给三组同学,要求做成制作中教师在筛选和提炼信息方面要给予指导。

3T PP,以备课上展示。

授课题目 致橡树

教师

马玉翠 授课日期 4月 22日

授课班级 动漫 12 学生人数 28 人 授课类型 级

组内教学

学 目 标

教 及 学

重 难 点 点

时间分配 程

4分钟

3分钟

分10 钟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

涵,会作者的爱情观。体

能力目标: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初步掌握抓住

意象特点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

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品味意象,体会作 教 诵读、合作、探究、引

者的爱情观。法 导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 多媒体 具

教 学 流 活动设计 设计理念 导入环节 1、渲染情

用多媒体 境,唤起 播放舒缓 学生美 动听的钢 感,为品 琴曲《梁 赏本诗孕 祝》作为背 育情感。景音乐 2、调动学

生学习的 主动性、积极性,配背景音 激发学习乐《雪的梦 热情,提 幻》 高动手能 师生对话 力。展示 PPT

在名家

诵读的旋

律中,深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展示爱情诗句、民间四大 爱情故事图片 PPT

2、讨论:什么是爱情? 3、导语设计

“关于爱情,古今中外有很多美好 的诗句、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朦胧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 橡树》,来倾听她的爱情宣言。”

二、近作者,过渡衔接

1、作者简介 2、朦胧诗简介

三、验诵读,整体感知

1、名家范读

要求:注意重音和节奏,听后教 师正字正音、解义

授课题目 致橡树

教师

马玉翠 授课日期 4月 22日

授课班级 动漫 12 学生人数 28 人 授课类型 级

组内教学

学 目 标

教 及 学

重 难 点 点

时间分配 程

4分钟

3分钟

分10 钟

知识目标:通过诵读和品味,能说出诗中意象的丰富内

涵,会作者的爱情观。体

能力目标:能流畅而有感情地诵读本诗;初步掌握抓住

意象特点鉴赏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

审美情操,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重点:品味意象,体会作 教 诵读、合作、探究、引

者的爱情观。法 导

难点:象征手法的理解。

教 多媒体 具

教 学 流 活动设计 设计理念 导入环节 1、渲染情

用多媒体 境,唤起 播放舒缓 学生美 动听的钢 感,为品 琴曲《梁 赏本诗孕 祝》作为背 育情感。景音乐 2、调动学

生学习的 主动性、积极性,配背景音 激发学习乐《雪的梦 热情,提 幻》 高动手能 师生对话 力。展示 PPT

在名家

诵读的旋

律中,深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1、学生展示爱情诗句、民间四大 爱情故事图片 PPT

2、讨论:什么是爱情? 3、导语设计

“关于爱情,古今中外有很多美好 的诗句、故事。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朦胧派掌门人舒婷,走进她的《致 橡树》,来倾听她的爱情宣言。”

二、近作者,过渡衔接

1、作者简介 2、朦胧诗简介

三、验诵读,整体感知

1、名家范读

要求:注意重音和节奏,听后教 师正字正音、解义

13 钟分

教师可适时抛出以下两种 作精神。

社会现象,请学生发表看法: 3、难点质

①“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

师讲解 疑发挥了,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 师生对话 教师的引

② 亿万富翁海选征婚 领作用,(在讨论争辩中,透析畸变 教师讲 弥补了学

社会现象,树立正确思想观念,解、引领 生未能发 明辨是非,从而形成正确人生 现问题的 观、爱情观。)不足。

师生共同小结:这一层是作 4、分角色

者以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了对 朗读的目 旧的爱情观的否定,在作者看 的是唤醒 来,爱情不是一方的攀附,也 PPT 示展 学生的性 不是单方面的痴恋,即使是由 别意识,衷的奉献,也是不够的。让学生展

开想象的

(二)生诵读第二层,小组合 小组代表 翅膀,充 女

作探究: 发言 分感受作

1、木棉和橡树的爱情是什 教师点拨 为男性或

么样的爱情? 引导 作为女性

2、在诗人肯定的木棉和橡树的 应具有怎

爱情中,你最认同哪一点?为什 样的形 么? 象,从而

3、对诗中“沉重的叹息”、“脚下

理解诗中 的土地”你怎样理解? 意象的象

师生共同小结诗人向往的爱 征意义。情。突破难点: PPT 示 展(1)难点质疑:作为爱的双方 象征手法 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的呢? 对于大多 怎样理解? 数学生来(2)分角色朗读:男生有感情 配乐诵读 说都很陌 地朗读描写橡树形象(代表男 生,是个 性)的有关部分,并要求将其 难点,所 中的“你”换成“我”;女生接着 朗

以,这时

读木棉部分(代表女性),唤 醒学生的性别意识,让学生展 开想象的翅膀,充分感受作为 男性或作为女性应具有怎样的 形象,从而理解诗中意象的象

征意义。在充分理解后帮助学

PPT 示展 就需要教 师进行讲 解和引 领。

生得出橡树、木棉的象征意义:

橡树

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

女性的阴柔之美

(3)教师讲解象征手法的涵义

并举例分析。

课外扩展:

由舒婷的爱情观扩展到夏

洛蒂博朗特《简爱》中的爱情观:

投影展示《简爱》中对白,比较

这段对白的表现方式和课文有

什么不同,通过比较理解朦胧诗

特点。

简・爱:

“我的灵魂和你一 样,我的心也和你完全一样。

如果上帝赐予我财富和美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像我 现在难以离开你。可上帝没有

这样做,但我的灵魂能够同您

的灵魂说话,仿佛我们都经过

了坟墓,平等地站在上帝面前,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用《简爱》电影中的一

幅截图)

(三)探究结构

2分钟

设疑:本诗结构有何特点?

五、激情诵读,高潮涌起

3分钟

全班同学起立,一起随着音乐

理清作者 思路,把 握结构特 点。

在诗情画

1分钟

激情诵读,配乐《致爱丽丝》。

六、课外延伸,拓展深化 1、朗诵并背诵全诗。

2、比较阅读:裴多菲《我愿意

是急流》。

意中加深 对诗情的 理解,在 意犹未尽 中感受美 的真谛,深化对诗 歌主题的 理解,将 课堂气氛 推向高 潮。

将对

美的欣赏 和感悟延 伸到课后 与课外,并通过比 较阅读,使正确人 生观和爱 情观的形 成得到进 一步的深 化。

教 学 反 思

回顾这节课,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整

个教学过程中本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注重把握教学节奏,利用学生的好奇

心,充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由浅入深,环环

相扣地组织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致橡树》是朦

胧诗的代表作之一,作者舒婷通过象征手法,借助一系列独

特的意象,给我们展示了富有现代气息的理想爱情。因为全

诗意象叠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和品味,才能深入到文本的

精髓。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以学生朗读为主,通过范读、散

读、个读、齐读,并配合层层深入的探究和引导,让学生在 朗读中慢慢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收到了较好的

教学效果。联系现实和课外扩展两个环节的设计,也是课堂 的两小亮点,激起了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正确爱情观的

形成。小组随时考评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但也有不足之处,散读 时由于时间的关系,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也不够;联系现实

时,讨论分析都不到位,这样就使得这个环节显得有效性不

强;全体学生激情诵读时,音乐声过小,且诵读的节奏与音

乐的节奏有脱节,有个别学生没有跟上课堂节拍却未能及时

发现,这些不足正是我今后有待提升的空间。

板书设计:

致 橡 树

舒 婷

凌霄 花 第一层 鸟 儿 情(否定)(破)

泉源险峰

日光

春雨 根(立)紧握,叶相触 第二层 分担共享,分离相依

一方攀附的爱情

单 方 痴 恋 的 爱 情 一 味 奉 献 的爱情

相互依存,紧 密结合

伟 大 同 甘 共 苦,独立相依 10

不平等 的爱 象

信息化教学设计《致橡树》说课稿 篇5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的教学设计课题是:舒婷的《致橡树》。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学习者特征分析、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创设一个融多种信息化手段和教法学法于一体的情境性、社会性课堂环境,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形成正确的爱情观。

二、【学情分析】

我的教学对象是机电专业高二的学生,学生基础较差,课外阅读量少,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极为薄弱,形象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较差。十六七岁的中职生敏感、细腻、感受力强,因此引导学生正确思考爱情、思考人生,将为学生一辈子打上精神的底色。

三、【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致橡树》编排在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教材语文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

教 法:根据中职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运用网络资源设置情境,采用诵读感悟法、讨论法、启发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宽松的富有情趣的环境中感受诗 歌的意象美、情感美,音乐美。

学 法:三分诗七分读,因此我采用了诵读法;品味鉴赏诗歌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

究法、讨论法,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表达能力、理解力,团结协 作意识。

五、【教学过程】

我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美美地听——创设美

我是用舒缓优美的视频音乐《梁祝-化蝶》导入新课的,深情的语言,优美的情境,使学生入境。

引导语: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泪焚诗稿。这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悲欢离合,那么,爱情到底是什么?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踏上今天的爱情之旅!

(二)美美地读——感受美

安排四次阅读:

1、配乐视频朗诵

2、教师示范

3、学生自行配乐,自由朗诵。

4、小组代表朗诵,选出最佳朗读之星。

设计意图:听读、自由读,个人赛读,使学生充分与文本接触,接受语感熏陶,引起情感共鸣,初步感知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情感美、音乐美。(三)美美地品悟——领悟美

任务一:走进作家作品(通过网络分享学生课前自行搜集的作者、时代背景及

朦胧诗的相关知识,为赏析诗歌做铺垫。)

设计意图:诗是诗人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在文学中的交融和再现。因此,诗歌的写作背景、诗人相关经历,学生很有必要了解。任务二:品味鉴赏

任务驱动: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

A、诗歌中都出现了哪些意象?

B、这些意象分别代表了作者怎样的爱情观? C、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 D、作者理想中的爱情是怎样的? E、诗歌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泡”出意象“找”诗情。通过任务驱动,学生讨论、交流、思维碰撞,教师适度点拨调控培养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领悟诗歌主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明确:

♦ 诗歌意象 凌霄花、痴情鸟、泉源、险峰、日光、春雨、木棉、橡树

♦ 凌霄花: 鲜艳美观,凌空盛放,但不是凭借自己的力量,而是借“攀援”他人的高枝炫耀自己。--一味攀附的爱情

♦ 痴情鸟:只知为大树唱赞歌,只知在“绿荫”下低飞、栖息,却不知还有可以自由展翅高飞的自由天空。—单方痴恋的爱情

♦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泉源送去慰藉;险峰增加高度,衬托威仪;日光照亮前程温暖心灵;春雨播撒甘霖滋润心田。--无私奉献的爱情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爱的基础—独立平等)

♦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 橡树:象征男性伟岸挺拔、刚强不屈、锋芒锐利,具有阳刚气概。♦ 木棉:象征女性健康活泼、美丽动人、深沉博大,具有柔韧之致。♦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分享雾霭、流岚、虹霓。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

(同甘共苦,荣辱与共)♦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主旨:理解作者追求的独立的个性、平等的地位,是一种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崭新的爱情观。写作手法:象征手法

结 构:先“破”后“立”

渗透朦胧诗相关知识、素黑、雪小禅、毕淑敏、张小娴爱情名言

设计意图:通过校园资源图片库和音乐库,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突破教学难点。学生讨论,教师点拨调控,突出教学重点,完成对诗歌的鉴赏。

(四)美美地说——发现美 1.我的爱情宣言

设计意图:在班级QQ讨论群中写下自己爱的憧憬,网络共享,锻炼感悟能力和写作能力。

2.花季雨季,当爱情提前到来的时候,对照《致橡树》中爱的条件,你会怎么办?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设计最具创新。紧贴学生心理,学生在热烈讨论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以两首精心准备的诗《妙?不妙》《十七岁的爱情》送给学生。这一环节意在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早恋现象,帮助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将为学生的一生打上精神的底色。

3、播放《简爱》影片片段,让学生谈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影片,加深学生对“爱”的理解,实现“爱”的升华。

“我的灵魂和你的一样”

“我的心也和你的完全一样”

“我们的精神是同等的”

这宣言,无疑是女性要求独立、平等的人格宣言;简和诗人一样,都强调了精神的平等、人格的独立,即使爱情也不能使她们放弃自己高贵的人格和尊严。、、(七)课堂小结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

同学们,你们朝气蓬勃,老师希望你们成为一棵努力向上,根基牢固的大树,只有这样才能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才会懂得什么是真正地爱情。同时,还应认识到,除了爱情,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毕生追求的爱,父母之爱、兄妹之爱、朋友之爱、师长之爱,对理想、生活、社会对未来的爱。我相信:同学们沐浴在爱的阳光里,必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设计意图:教师结语富含哲理,满载真情,为学生形成正确爱情观奠定了基础。

(七)课后作业

1.搜集自己喜欢的朦胧小诗,制作朗诵视频或音频,上传QQ空间,网络共享。

2.尝试运用象征手法写首朦胧小诗,发到QQ群交流共享。3.赏析两首朦胧小诗

一代人

顾城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远和近

顾城

一会看我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设计意图:让学生加深对朦胧诗的理解,提高审美情趣和写作水平。

六、【多元评价】

一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多元化的,我设计了两个表格,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尽量做到合理有效,让他们看到自己身上的亮点和缺点,做到取长补短。

七、【教学反思】

《致橡树》信息化教学设计

《致橡树》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1、通过诵读和品味,理解诗的主题。

2、品味诗的意境,把握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背诵诗歌

3、理解诗中意象的意义。

4、理解诗人的爱情观,培养独立自尊的人格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5、初步懂得鉴赏新诗的一般方法并体会其特点。教学重难点

重点 体会诗歌物中含情、意味隽永的特色

难点 感悟诗人渴求、提倡的独立平等、互相依存、亲密无间的爱情观 教学方法

诵读感悟法 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情感意蕴。学生间的讨论与教师的点拨相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永恒不老的话题,“在地愿为连理枝,在天愿做比翼鸟”的比翼双飞,“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心心相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为泪始干”的忠贞不渝,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歌颂她的圣洁、美好,表达自己爱情观。在西方,易卜生《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扔下她作妻子和母亲的“最神圣的责任”,对她的丈夫海尔茂说:“首先我是一个人,跟你一样的一个人”“所以现在我要离开你”时,一个从西方宗教桎梏下的新女性复活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另一位中国当代女诗人的一首另类的爱情绝唱。让我们倾听女诗人的心声,倾听新时代爱情宣言——《致橡树》。

二、初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一)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要求:注意节奏和重音,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二)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这首诗有极强的节奏感,长短句错落有致,许多诗句两两对应,朗读时有跳跃感。感情基调理智、冷静。

三、说一说,分析诗的内容

(一)初识诗歌 o

1、走进作者

舒婷:1952年出生。原名龚佩瑜,福建厦门人。1971年开始写诗,1977年后,她的诗陆续在一些报刊上发表,引起了诗坛广泛的关注。中国当代朦胧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作品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双桅船》(荣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一届全国优秀诗集一等奖)。其后出版的诗集有《舒婷、顾城抒情诗选》《会唱歌的鸢尾花》和散文集《心烟》等

2、朦胧诗

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

次的意象迭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杨炼、梁小斌等。

3、解 题

本诗完整的标题应该是什么? 明确:木棉致橡树 木棉的自白

(二)鉴赏第一部分

(1)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爱情诗?爱情哲理诗?作者又是如何把抽象的主题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明确:爱情诗。借助了一系列的意象。

(2)第一部分写了那些意象?对这些意象诗人是持什么态度?

明确: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诗人持否定的态度。

诗人为什么要否定(因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爱情观:①极力攀附②单方痴恋③一味奉献 ;这种爱情,爱的双方没有平等、独立可言。)

具体分析: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3)作者写到“日光”、“春雨”两个意象时,不像前边有完整的句子。如果让你补充完整,这两个句子该怎么写? 参考写法:

甚至也不止日光,用慷慨的光热,使你容光焕发 甚至也不止春雨,用无声的甘露,为你洗去一路风尘 甚至也不止像日光,照亮你的前程,温暖你的心灵; 甚至也不止像春雨,播洒爱的甘霖,滋润你干涸的心田。(4)如果去掉前面这六个意象,诗歌的表达效果会如何?

明确:不形象,无法使人产生强烈而深刻的印象,更失去了耐人寻味的效果。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以六个比喻句直接列出六个否定的意象,激昂强烈的感情如大江之水一泻千里,不可阻挡,仿佛吐尽千百年来积压在女性心中愤恨不平的块垒,是反抗,是挣脱,是战斗,诗人以一个勇敢的斗士的面貌出现,这部分的旋律是昂扬、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在朗读时要读得刚劲有力,慷慨激昂。(5)学生齐声朗读。

(三)鉴赏第二部分

(1)在前一部分,诗人用昂扬的激情对传统的爱情观作了否定,那么诗人到底向往什么样的爱情呢? 请一名同学读第二部分。要求其余同学们在诗中划出描写橡树和木棉的诗句。分

析木棉和橡树的形象,并指出其象征意义。明确:

橡树: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

——坚毅刚强、敏锐有力——象征男性的阳刚之气 木棉: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美丽热烈、真挚柔韧——象征女性的阴柔之美

(2)诗人在诗中倾诉了怎样的理想爱情(向往)?请分别找出相对应的诗句。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相互依存,紧密结合;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精神默契,感情交融,灵犀相通,心心相印。◎你有你的„„我有我的„„ ——相互平等,彼此各有一方土地,各有一片蓝天。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同甘共苦,既独立,又相依。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是指事业和国家。古人云:择偶须偕千秋业,爱有源头情不竭。爱一个人,更要爱对方的事业和理想,爱对方的民族和国家。这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诗人抒发的是一种新时代的爱情理想,但伟大的爱情不仅只爱对方,更要爱对方的事业,爱对方生活的土地,这才是爱情的升华,才是爱情的最高境界。

指导:这一部分中诗人的感情抒发是平缓的,从前一部分的激昂中跌落下来,诗人以女性的温柔,真挚细腻、缠绵悱恻地抒发自己内心的梦想,像小溪流水潺潺,如木棉在清风中摇曳。请大家仔细品读、体味。

(4)请同学们带着上述感情品读诗歌的第二部分。小结:(1)作者以橡树和木棉两种高大壮美的乔木象征男性美和女性美,用它们比邻而居、并肩站立的形象来象征男女之间的理想爱情。诗人通过“木棉”的自白,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助、坚贞热烈,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新时代崭新的爱情观。(2)诗人所表达的爱情观与传统的爱情观其最大的区别在于,作为爱的双方必须保持人格的独立与平等,尤其作为女性更应强调自身的尊严与价值,而不能成为男性的附庸。这其实是新时代觉醒了的女性所发出的呐喊。(3)周恩来总理说过:“青年是黄金时期,要学习,学习,再学习!”现在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创造,学会生活,要努力使自己长成一棵茂密的参天大树。只有这样,他才会有沉稳坚定的步伐,有自信坦诚的目光;他才会去热爱生活,拥有生活;在将来,他才会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如果过早地涉猎这个禁区,那只会品尝一杯苦辣的酒、一颗酸涩的果。最后祝愿同学们在将来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爱情。

四、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新诗,完成题。牵手

清明节那天 所有的女友

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

只留下我 还有一片哀愁 我也要走

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 放在你的坟头 陪你到天长地久

因为你曾说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 而你那双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大手 却再也不来牵我 等到千年颤抖的手

⑴诗中“一双双大手”指的:

⑵“只留下我/还有一片哀愁”中,副词运用的作用是:

⑶简析诗中“你”的形象。参考答案:⑴各人男友粗壮有力的大手⑵“还”与“只”相呼应,意思是只有我没有被人牵走,而女伴们带走了欢乐,哀愁却被留下。突出了我被哀愁笼罩的情景。⑶你是一个有情有义、热爱生命又不吝惜生命的男子汉。

2、欣赏新诗,体会其特点。远和近

一会儿看我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是一种错觉。诗人在瞬间产生的错觉中悟出一种深意:人与自然(云象征自然)是和谐的,人与人是隔膜的。作者渴望一种相互理解、相互信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六、课文总结

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在强调独立平等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理想的爱情。一改明白如话,几近分行散文式的特点,意蕴深厚而不求显露,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和回味的余地。但也使得许多诗失却了传统的明朗色调,蒙上了一层朦胧色彩。

七、作业

1、既然木棉向橡树表达了自己的心声,那么,橡树听了这些,会有何感想呢?假如你是那棵橡树,你又会向木棉说些什么?

请以《致木棉》为题,写一首诗或一篇文章。

2、背诵《致橡树》这首诗歌。

3、课后积累:

什么是正确的爱情观?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引出了人世间多少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恩恩怨怨; “爱情”因而便成了文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有人说:爱情就是一颗心与另一颗心的碰撞

有人说:爱情就是黑暗中闪闪发光的钻石,就是撒在夜空里的一大把星星 也有人说:爱情使人欢乐,爱情使人痛苦,爱情给人力量,爱情让人迷茫。因为爱情,卓文君奔向了司马相如,因为爱情,孟姜女哭倒了万里长城; 因为爱情,林黛玉含恨焚诗稿,因为爱情,祝英台忍悲赴黄泉„„

爱情,不是一颗心去敲打另一颗心,而是两颗心共同撞击的火花。(前苏联伊萨可夫斯基)爱情不仅能给人带来光明,而且也带来黑暗,不仅使人们感到振奋,也使人们感到压抑(前苏联,尤•留里科夫);

爱是一种甜蜜的痛苦。真诚的爱情永远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英国,莎士比亚); 伟大的爱情能使最平庸的人变得敏锐、勇于献身、充满信心(法,安德烈•莫洛亚); 爱情是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法,莫里哀);

幸福的爱情能使一天等于一年,而使一年等于长生不老。爱情能使人变成神,使人长生不老。(前苏联,留里科夫);

爱情不是花荫下的甜言,不是桃花源中的蜜语,不是轻绵的眼泪,更不是死硬的强迫,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基础上的(英,莎士比亚)。

附:板书设计

致橡树

内容 态度 结构 主题

凌霄花、鸟儿

源泉、险峰 依附、衬托、牺牲 橡树 否定 破 追求地位的平等

日光、春雨 心心相印的爱情

木棉---------------对等----------------------橡树 肯定 立

教学目的:

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2.了解朦胧诗的特点

3.掌握《致像树》的象征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诗的主题 2.理解诗人的爱情观

3.理解诗中意象的象征意义 教学课时: 1个课时 教学方法:

点拨法、讨论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导语(课前播放钢琴曲《梁祝》,上课后停止)

同学们,刚才一曲《粱祝》奏响了爱的永恒,翻开历史的画卷,我们可以看到多少热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真正的爱情,为之而歌,为之而舞,为之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爱情诗,看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二、读一读,感知课文

1.欣赏《致橡树》Flash动画朗读,听的过程中要求学生从诗中选出自己喜欢的诗句,并简单地说一下自己喜欢它的原因。

2.学生大声地朗读课文。

3.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朗读,并简要地说明自己喜欢这些段落或句子的原因。4.分角色朗读课文(男生一句,女生一句,轮流朗读)5.学生齐读课文

三、说一说,讨论分析诗的内容,主要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中的意象很多,请你从中找出作者反对、批评的意象有哪些?并说说作者为什么反对、批评它们呢?

提示:

首先,攀援的凌霄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炫耀自己),为了追求高贵的地位,不顾一切地向上爬,完全置自身的人格尊严于不顾——只知“攀援、依附”不独立。

其次,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歌曲的鸟儿。因为这种鸟儿只知为对方歌唱,却忘了用自己的歌喉为自己歌唱。她意识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不知道在爱对方的同时“我是我自己的”,只知依附在橡树的阴影之中,却不愿飞出橡树的庇护,不愿飞向属于自己的自由天空——单相思。

第三,泉源、险峰、日光和春雨。这些事物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大多属被赞美的对象,诗人在这里虽然不象前两种全盘否定,但也表示了自己的不认同。因为泉源只知道“送去慰藉”,险峰只是做了“陪衬”,而“日光和春雨”却只知道爱抚。这是一种“一味奉献”的爱情,这样的爱情好像忽略了“被对方爱”的权力。

2.作者不作凌霄花,不作痴情的鸟儿,不作泉源、险峰,也不作日光和春雨,却要作 一株木棉树,这是为什么呢?请从诗中找出原句,然后再作简单的阐述。提示: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前边的那些意象给人的感觉是不平等的,而只有作为一棵和橡树一样的木棉树,同它一样的站立,才能显示自己的地位和尊严。

3.喜欢、赞美的意象又是什么?其原因又是什么呢? 提示:

“根”紧握;“叶”相触——双方必须平等独立;每一阵风——互相致意,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相互成为知己;铜枝铁干——伟岸挺拔,刚强不屈,具有阳刚气概;红硕的花朵——坚韧不屈,具有柔韧气质;“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祸福与共,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至死不渝。

四、评一评,分析诗的写法 1.诗中的“橡树”和“木棉”只是现实中普通的树木吗?请简要分析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提示:

不是。作者把橡树当作了男子的象征,把木棉当作了女子的象征;橡树具有男子那种阳

刚之气,木棉具有女子的柔韧气质。

2.诗人为什么没有直接表达那爱的宣言,而要借树来说呢?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提示:

可以把那种无形的爱有形化、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表达内心的各种感觉,给人更大的想像空间;增加了一种含蓄的美,给人无尽的想像。

五、练一练,听庞龙的歌曲《两只蝴蝶》,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只蝴蝶》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爱情图画? 提示:

诗歌通过一只蝴蝶对另一只蝴蝶的劝慰为主,叙述了他(她)对他(她)的关心和呵护;通过叙述他们缠缠绵绵的飞舞、“陪你一起枯萎也无悔”的誓言,表达了那种对爱情忠贞不渝、相知相随的情怀。这是一幅美丽的、充满浪漫色彩的爱情图画。

2.简要分析《两只蝴蝶》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提示:

这首歌曲也采用了象征地手法,用蝴蝶的缠缠绵绵来象征两个人的爱情是互相厮守,常相依,影相随的坚贞。

六、作业

浅谈《致橡树》的启蒙与经典意义 篇7

一、《致橡树》在文学史中的坐标, 决定了其在爱情诗中的再启蒙地位。

新中国成立后, 文艺界涌现出很多满怀理想与颂歌的诗作, 尽管有着浓郁的时代烙印——昭显着统一的政治理想和价值判断, 但是创作相对比较自由, 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诗篇。经过十年浩劫, 文艺园一片凋零, 百废待兴, 人与人之间更缺乏信任与交流, 爱情更遭到贬低和扼杀。1979年3月, 《诗刊》发表了北岛的《回答》, “告诉你吧, 世界, 我—不—相—信!”, “一切都是命运, 一切都是烟云” (北岛《一切》)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求光明” (顾城《一代人》) , 诗人们开始对自己单纯的信仰和文化大革命进行反思, 反思的同时孕育希望与理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必须”、“近旁”显示出诗人的无比坚决、自信和勇敢, 也彰显了女性对独立人格追求的坚定和从容。

在中国首部诗人顾城纪录片《流亡的故城》中, 著名评论家谢冕先生说 :“在朦胧诗出现以前, 我们中国的诗歌是一个封闭的诗歌, 与世隔绝的一个世界, 与世隔绝的一个诗歌, 诗歌越来越单调, 越来越贫乏。由于朦胧诗这一代人的出现, 开始了一个诗歌的新时代。这就是他们出现的一个意义。”而舒婷的《致橡树》则最早关注的视角深入到个体的内心情感, 她唤醒了那个时代人们无暇顾及的情感交流, 她个体的情感宣言为新时期文艺的爱情表达开启了崭新的一页, 她的情感价值取向也为当时的人们带来新的思索。

二、《致橡树》洋溢着自由而独立的人格理想, 决定了其在爱情诗中的经典地位。

凌霄花的攀援是为了炫耀, 鸟儿的痴情势必单恋, 这是被诗人否定的;泉源的慰藉, 险峰的衬托, 日光春雨的无私付出, 显然是不够的, 炫耀的、痴情的、止于付出的, 不是爱的真谛。理想的爱是做橡树近旁的一株木棉, 独立但不失掉女性的柔美, 根紧握, 叶相触, 思想和灵魂是共鸣的, 分担伤痛, 共享美好, 冷暖相依, 既尊重对方的存在, 又珍视自身价值, 既爱人又爱己, 这才是女性应该追求的爱情。上世纪70年代末, 改革开放刚刚开始, 对于爱情更多的是男性话语权, 人们习惯站在男性的角度审视女性、要求女性, 而女性也不自觉地以男性的要求来规范自己, “嫁鸡随鸡, 嫁狗随狗”, 安于命运的安排。舒婷谈到写这首诗的起因, “有天晚上, 我和一位老诗人在鼓浪屿的街上散步, 他突然感叹在自己所遇到的女性中, 漂亮的没有头脑, 有头脑的又不漂亮, 又漂亮又有头脑的却不温柔, 我当时听了感到很愤怒, 认为女性应该拥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和尊严, 并非需要男性来选择。于是我就在当晚写了这首诗”[1]。

同是爱情诗歌, 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展现了完全不同的爱情理想, “我愿意是急流……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快乐的游来游去。我愿意是荒林……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 (kē) 鸣叫。我愿意是废墟,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地攀援上升。”这种亲密的相依相随的爱情独白是以男性价值观为依托的, 而《致橡树》恰是女诗人同男性的对话, 是对传统男性诗歌中女性想象的挑战。可见, 《致橡树》传递的不仅仅是诗人个体的爱情观, 也是以诗人为代表的女性的人格理想。

时光荏苒, 重温经典, 《致橡树》承载了一代又一代女性的理想追求, 长期以来, 我们总是接受女人是弱者的思想, 女人只能靠男人来生存。《致橡树》让我们明白, 女人也可以站在男人旁, 却不应该躲在男人的身后。上个世纪70、80年代之交, 那是一个被学者成为“诗意启蒙”的时代[2], 到处飘扬着闪光的理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经历了物质严重匮乏的人们在急切追逐经济利益的同时, 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抛弃了内心许多美好的坚守, 习惯了用金钱的多少来衡量成功与否, 也许这个社会从来不缺乏理想, 尤其是女性。然而, 繁华享尽, 尘埃落定, 才发现独立而自由依然是现代女性安身立命的根本, 一位女性如果没有了自尊、自立、自重的意识, 男人是不会给你期待的一切的。所以不仅要经济独立, 精神也要能够独步而行, 也许生活终归要归于平静、平凡亦或平淡, 内心的追求却不能停滞。

摘要:舒婷的《致橡树》脍炙人口, 情牵几代人, 成为爱情诗的典范作品, 本文从《致橡树》在文学史中的坐标解读其再启蒙地位, 由诗中洋溢的自由而独立的人格理想解读其经典所在, 并思考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爱情诗,再启蒙,人格理想

参考文献

[1]谢冕.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

[2]谢冕、唐晓渡主编:《磁场与魔方——新潮诗论卷》

致橡树教学案例 篇8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必修本)第一单元的诗歌阅读专题,在第四课的外国诗三首中选取了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的爱情诗《我愿意是急流》,同时在第三课的中国当代诗三首中选取了我国当代诗人舒婷的爱情诗《致橡树》,对比鉴赏,就会发现两首诗歌在主题确立的共性基础上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性。

一、性别差异

从普通的人伦关系来看,两位不同国别的诗人都在内心深处渴求一份美好的感情,但是从作为个体的性别角度来看,两首诗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正如尼采所说:“男性为自己塑造了女性的形象,女性又按照这个形象塑造了自己。”

《我愿意是急流》中,只要我的爱人是“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在属于我的世界里“快乐地游来游去”“做窠、鸣叫”“攀援”“缓缓闪现”“傍着”;诗人就愿意充当“急流”“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并心甘情愿地在“崎岖的路上、岩石上经过”“与狂风作战”“静默的毁灭”“饱受风雨的打击”“懒懒地飘来荡去”。可见,诗人不仅愿意让自己爱人的欢乐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之上,而且还以此为乐,视为自己最大的幸福。显然诗人所诠释、表达的爱情,是站在男性的主导地位之上的。这样爱情中的女性,无疑是被动的。

《致橡树》中的诗人,以女性的主体地位为其出发点,女性可以接受男性的真心付出,但是绝对不可以借此抬高自己,因此对于“凌霄花”,诗人不再歌咏它们的柔美,而是运用了限制性的词语——“绝不学”;女性可以接受男性真诚的爱情,但是绝对不可以泯灭自我,因此对于“鸟儿”,也不再赞颂它们的痴情付出,而是用了限制性的词语——“绝不像”。可见诗人所希望的是一种以女性自身尊严为前提的平等、独立的、相敬如宾的互爱,即“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的红硕花朵”“我们共同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二、时代差异

裴多菲这首诗写于1847年,当时匈牙利的封建专制势力日益猖獗,革命运动风起云涌。在革命中不断淬火的诗人,渐渐成熟为坚强的革命战士。在这种血与火激烈搏斗的时代,诗人对爱情的理解也必然有新的升华和飞跃。爱情,在诗人心中不仅有风花雪月的轻柔甜蜜,也蕴蓄着为自由而牺牲生命的崇高。诗人在诗中塑造了一个充满自我牺牲精神的形象,在诗人给我们展示的强大的意象群中,我们体会出了真正诗的悲壮之美。

《致橡树》写于1977年,发表于1979年第四期的《诗刊》上。20世纪70年代末是中国的一个大变革时代,各种思想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诗人以人生的体验,冷静的头脑,深入到对国家命运、女性命运的反思之中。她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两性关系,突出强调了女性的独立自主、人格和尊严,是女性对自身价值认可的一篇宣言。

三、个性差异

1846年9月,23岁的裴多菲在舞会上结识了伊尔诺茨伯爵的女儿森德莱·尤丽娅。诗人在写作此诗的时候,正处于热恋之中,因此诗人所表现的是对爱情急风暴雨般的热情,是一首向自己的所爱表白爱情的诗。

舒婷借助“我如果爱你”中的“如果”二字向人传达出诗人也许还处在爱的憧憬中,在爱的权衡上,诗人还保持着自我的理性,所以整个诗作显得理智冷静。正如波伏娃所说:“爱情建立于互相认清对方的自由之上。”

上一篇:驾驶员补充协议书下一篇:小传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