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通用8篇)

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篇1

1、老师钻研好教材、熟悉了解学生是第一关键;其次,老师备课是重要的一环。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必须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再就是上课,老师上课要有饱满热情,百倍的精力,选择恰当的、适合本班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最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也尤为重要,教师要正常督促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我觉得提高教学质量首先需要教师用心,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其次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教学技巧;

3、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要调动教师互相听课的积极性,促进教师间互相取长补短,交流先进经验,努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迈进。

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篇2

一、制度安排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极端重要性

1. 有效的教育制度安排可以提高人才培养活动主体的积极性。

有效的教育制度安排为大学人才培养的参与者和行动者提供了平台。它规范着各利益相关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明确了人才培养中的利益主体的产权归属、获利行为, 也为人才培养主体有序的合作与竞争提供了保障。有效的制度安排从本质上说, 是为了实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各主体责、权、利的统一。因为在大学组织内部, 人才培养主体在制度安排的约束之下, 明确了其行为和利益界限, 规定了其责任范畴, 这也就界定了人才培养活动过程中各行为主体 (大学、教师、学生) 的行为选择, 正是有效的教育制度安排使得人才培养活动的行为有了收益保证, 并且这种收益的高低与个人努力的程度密切相关。如教师通过人才培养活动获得了知识的富足与谋生的粮饷, 学生通过人才培养活动获得了走向社会的各种知识储备。这样便减少了人才培养活动中的“投机”行为, 从而对人才培养活动的主体产生有效的激励。

2.有效的教育制度安排可以减少人才培养活动的不确定性。

人才培养活动受到多方主体、多方因素的干扰与影响, 因此质量结果是不确定的。也正是人才培养活动的不确定性, 增加了教师、学生主体选择与决策的难度。“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1] 制度主要是由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构成, 其结构有独立、耦合、冲突三种类别, 其中制度耦合是制度安排中最优、最有效的结构状态。有效的制度安排就是在尊重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下, 明确人才培养活动的权利与收益, 减少人才培养活动主体信息不对称的程度, 使得人才培养个体的行为与预期收益实现对称, 这样便减少了人才培养活动的不确定性。

3.有效的教育制度安排还可以维护人才培养活动的秩序, 促进教育公平。

有效的教育制度安排在人才培养活动秩序的规范、调节和维护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时人才培养活动的秩序与公平也是通过教育制度安排的形式得以体现的。也只有当高等教育的制度安排是客观公平与公正时, 才能为人才培养活动的主体所认可、所遵守, 也才能算得上有效。一所大学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这样设计才算是基本公正的:在这个制度安排中, 即使是占有社会财富最少的人, 其基本的受教育的自由和正当权益也不会因为其资源的匮乏而受到损害;即使是权贵富豪, 也不会因为其权力与财富而得到自己不应得到的教育资源与利益。另外, 制度安排具有价值导向的功能, 所以, 从某种意义上说, 人才培养活动的教育制度安排还可以表现为人才培养的价值观, 在这种价值观的支配下, 人才培养活动的主体才会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自觉地遵守人才培养的秩序与公平。

二、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制度因素

大学人才培养的制度安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一系列的具体制度组成。它界定了大学人才培养主体 (大学、教师、学生以及管理者) 的选择空间和相互间的关系, 制约、激励和影响着人才培养行为。它指明了人才培养主体资格和身份的获得、人才培养主体能或不能做、如何做的行为规范。它还提供测定和判断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否遵守行为规定、是否超越其可行性空间的有关标准。

1.人才选拔制度。

大学人才选拔制度是对大学生身份和资格如何获得的规定, 它从人才培养的入口规范制约着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人才选拔制度安排得越合理、越有效率, 就越能招揽到有才情、有天赋的优质生源, 优质生源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最重要的基础。我国大学人才选拔的制度安排依赖于教育观念、选拔方法与选拔标准的初始条件。

在观念上, 为了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未来, 高中生都不遗余力地拼搏。在国人心目中, “高考变成了文化, 变成了经济, 变成了产业, 变成了盛大的仪式, 变成了一种各方面关注的社会活动, 变成一种惯例式的全民动员。”

在方式上, 目前大学主要采取以全国高等学校统一入学考试为主的招考方式来选拔生源, 以此保障生源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招生的公平性;同时, 有的大学还实行自主招生制度。高考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人情招生”, 对弱势群体也“不抛弃, 不放弃”, 相对来说较为公平。如果说高考制度注重的是公平, 那么自主招生奉行的则是多样化, 注重的是效率。自主招生对高考制度是一种弥补, 但近些年自主招生也遭遇到一定程度的“信任危机”。

在人才选拔的标准上, 我国的高考制度安排过于单一与死板, 分数成为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如何使大学招到有天赋、有才情的学生, 如何使得这些学生从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 如何帮助这些学生摆脱制度的桎梏, 都是大学人才选拔制度安排需要解决的问题。

2.教学、管理制度。

大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是对人才培养活动的行为规定, 它界定了大学人才培养活动中必须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或怎么做。它在人才培养过程之中规范、制约着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是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现有的大学人才培养教学、管理制度存在四大弊端。一是人才培养的功利化。大学的人才培养几乎完全以知识教育为核心, 把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 没有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第一位, 对大学生的人格教育、心理教育、生命教育关注不够。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各种奖励荣誉和奖学金拼得你死我活。这种人才培养的竞技化让所有受教育者不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得到专业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 而是在教育的竞技场上, 与同辈为了命运、生存、成功在“厮杀”, 这种教育撕裂了一代年轻人本应该拥有的平等、同情与关爱[2] 。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趋同化。各大学花了时间、人力、经费编写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千篇一律, 严重趋同, 各大学的办学特色荡然无存。据有关学者调查, 我国大学教学总时数是世界第一, 教学周数是世界第一, 一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也是世界第一, 必修课也是世界第一, 学分数也名列世界前茅[3] 。三是“授人以鱼”非“授人以渔”。在我国大学的人才培养过程中, 大学过度重视知识讲授, 大学教师教课的通常做法是指定教材, 然后照本宣科。教师充当的基本都是喂鱼的角色, 填鸭式的教学, 而不是培养孩子的钓鱼能力。学生只管吃却不想自己钓, 也不会钓, 这样自然不能成为出色的捕鱼能手。四是大学管理的行政化。今天, 大学管理的行政化愈演愈烈, 大学的领导者成为权力、官僚、资源的象征。大多数的既得利益者掌握着“主流”话语权, “官大学问大”。这种潮流消融了学术的逻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斗志, 阻碍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大学自治是大学办学的根本, 学术自由是学术创新、发挥学者创造力的必备条件, 缺乏这些精神的“大学”, 很难发展成为现代意义上的真正的大学, 很难培养出高水平的人才。

3.评价制度。

评价制度是对人才培养结果及培养行为的测量, 它界定了测定和判断人才培养的主体是否遵守行为规定、是否超越其可行性空间的有关标准。同时, 这种标准又在价值取向上对教学、管理乃至人才选拔制度产生导向作用。因此, 评价制度对其他相关制度的影响是深远和巨大的, 其安排得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主体的能动性、人才培养的行为, 最后综合作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目前的教师评价制度, 在评价内容和标准上存在单一化、功利化、政绩化的倾向。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在职称、奖励和教师地位的评定当中没有应有的权重, 在教学工作量课时达标的情况下, 科研就成为衡量一切的唯一标准, 只注重论文发表、课题立项和科研成果数量。课讲得再好, 学生再欢迎, 如果科研成果不足, 评什么都没戏。对大学的各种评价、排名, 也是重科学研究成果, 轻人才培养质量。有些大学为了有一个好的排名, 重视科研成果的奖励, 重视政绩, 把同样的时间和精力, 花在抓科研上要比人才培养上效益大得多。对教师本人来说, 科研成果可终身享用, 能不断增加自己的砝码。在这样的制度导向下, 教授们“逃离”本科生课堂似乎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 落在现实中, 需要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如果评价机制未改、政策导向未变, 就算硬性规定将教授们抓回课堂, 很难说教授们不会出现 “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现象, 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

因此, 评价制度是引领大学发展的“方向盘”, 是调控人才培养行为的“指挥棒”, 是为大学人才培养质量把脉的“听诊器”, 是激发师生活力的“发动机”。

三、贯彻《若干意见》, 完善制度安排,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贯彻《若干意见》, 主要应从改善大学人才培养的外部制度环境、优化大学人才培养内部制度安排两个方面入手。

1.改善大学人才培养的外部制度环境。

大学人才培养的外部制度环境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宏观环境与客观条件, 主要涉及大学与政府的关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第一, 科学调整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为大学的人才培养提供外在的制度环境支持与约束, 确立宪法秩序以规定大学人才培养制度创新的方向和范围。《若干意见》重申“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要求“瞄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加强大学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 建设一批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 体现了对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的要求, 从过去的经验管理转变为科学管理, 从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 从微观管理转变为宏观调控。

第二, 合理定位大学与社会的关系。

市场经济条件下, 大学的人才培养不仅表现为适应、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还表现为满足个人及家庭的求学愿望, 个人及家庭也是社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充分融合“大学人”的质量追求和“社会人”的质量期待。为此, 《若干意见》提出了“推动建立党政机关、城市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践制度”;“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 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

突破制约高校创新能力提升的内部机制障碍, 打破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体制壁垒, 是推动大学与社会科技、经济、文化紧密结合的必然要求。《若干意见》提出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是改革新的着力点。要“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所协同、校企 (行业) 协同、校地 (区域) 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事聘用管理制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 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2.优化大学人才培养的内部制度安排。

在《若干意见》中, 我们看到了掷地有声、实实在在的大学人才培养的内部制度供给。

首先,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是改革的关键环节, 也为大学人才培养活动提供了内部制度基础。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体制基础。《若干意见》提出了明确高校办学责任, 完善治理结构, 发布高校章程制定办法, 加强高校章程建设、高校领导体制建设、学术组织建设, 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 以及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等具体措施。

其次, 《若干意见》以高考改革作为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其提出的一系列的招生考试改革将为我国“不拘一格降人才”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

再次, 《若干意见》针对束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大学教学与管理制度, 提出了一系列提高质量的硬招实招。第一, 回归教学, 育人为本。《若干意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 进一步强调了以人为本, 培养人才, 特别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第二,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 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第三, 建立健全教育收费与奖学助学制度。“改革奖学金评定、发放和管理办法, 实行重在激励的奖学金制度”。第四,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 将从培养过程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最后, 《若干意见》还对大学评估的突出问题, 提出了改革意见。一是理清了大学的总体评估思路, 提出了分类建设、评估的思想, 各种类型的大学, 都可以建设高水平大学, 以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二是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三是完善、丰富了大学评估的内容, 提出出台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 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 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 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

摘要:2012年3月颁布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强调了制度安排对大学人才培养质量的极端重要性, 梳理了目前的人才选拔制度、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评价制度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制约。落实《若干意见》出台的一系列制度安排, 必将提升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人才培养质量,教育制度安排,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4.

[2]熊丙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教育体制改革[N].中华英才, 2010-09-01.

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篇3

1.做爱方式要多样化

千篇一律的性生活会使人产生单调和乏味的感觉。其实,夫妻之间表达情爱的方式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就像人的食谱一样需要不断地更新。比如,可以尝试在不同的环境下采用多种体位来做爱,这样就可以提高夫妻之间对性生活的兴趣,增加彼此的吸引力,从而使性生活更为和谐和富有魅力。

2.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美国西北大学范伯格医学院妇产科教授、精神病学教授、性学专家劳拉·伯曼博士认为,在性爱过程中表达出自己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妻子要将自己舒适的感受直接告诉丈夫,或者通过呻吟的方式表达出来。性学专家认为,夫妻双方如果在做爱时沉默寡言,互不吐露自己的感受,那将是非常糟糕的。而及时地表达出自己对性爱的感受,则能使对方更了解自己的敏感部位。

3.摩擦兴奋点

在性爱过程中,摩擦阴蒂等兴奋点可使女性更快地达到性高潮。比如,采用女上位的姿势做爱时,女性的阴蒂更容易与男性的耻骨发生摩擦,从而使其更加兴奋。若采用女下位的姿势做爱时,可在女性臀部下面垫一个枕头,这样做也有助于更好地刺激其阴蒂,使女性更快地达到性高潮。劳拉·伯曼博士认为,在性爱过程中可以适当地使用振荡器来为性爱推波助澜。

4.锻炼“高潮肌”

性教育专家多利安·索罗特认为,女性经常锻炼高潮肌可增强其性快感,Kegel训练法是一种可有效锻炼高潮肌的方法。Kegel训练法又叫做盆底肌肉训练法,是一种通过不断地收缩和放松阴道来锻炼生殖器官肌肉的练习方法。简单地说,这种训练和努力憋尿或抑制排便时的动作一样,可以使盆底提肛肌的收缩能力得到增强。

5.多参加刺激性的体育活动

研究表明,夫妻共同进行“寻找刺激”的活动,有助于提高性生活的质量。参加刺激性的体育活动,如攀岩、冲浪、蹦极或看恐怖片等,可以刺激人的大脑分泌大量的多巴胺,这种物质有助于增进彼此的感情、增加性爱的感受。多巴胺是一种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神经传导物质主要负责传递大脑的情欲、感觉等信息。

6. 延长前戏的时间

美国的一项调查研究证实,大约有73%的女性都曾有过在床上走神的经历。一些生活中的琐事都可能影响到女性的情绪。夫妻双方在亲热之前互相按摩或者延长前戏的时间,可以使双方全身心地投入到性爱中,避免在亲热中出现走神的情况。此外,女性性唤起的时间比男性更长,因此在过性生活之前,夫妻双方均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事先洗个澡或多谈论些与做爱有关的助兴话题,以使性生活更加和谐。

7.调整呼吸节奏

研究证实,调整呼吸节奏有助于增加性快感。性教育专家伊冯娜·弗尔布莱特说:“平稳、规律的呼吸节奏可以引导并积累性能量。性能量积累得越多,性快感的爆发就越猛烈。善于调整呼吸节奏的夫妇,其性爱是有条不紊的,不至于匆忙‘一泄了之’,而是蓄势待发,使高潮的快感更加强烈”。

8.注重做爱的过程

伊冯娜·弗尔布莱特认为,夫妻间的性生活是一项体育运动,人们不要只对它最后的结果感兴趣,而应该更注重性生活的过程。否则,夫妻双方就会在性生活中出现紧张等情绪,从而无法享受到美满的性爱。

9.放松身心

美国的一项最新调查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参试妇女均表示工作压力让她们失去了性趣、性欲低下,难以达到性高潮。因此,性爱前应该排除一切干扰,彻底放松身心,轻松上阵,这样才能提高性生活的质量。

10.和谐的性生活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

有些夫妻总是把性生活不和谐的责任推给对方,并责怪对方没有很好地配合自己。事实上,每一次令人愉快的性爱过程,都是夫妻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为此,夫妻双方平时应多阅读一些有关性知识方面的书籍,充分了解男女性心理和性生理的特点,以便在性生活中能互相配合,互相激发。

此外,性学专家认为,中老年夫妻由于双方的身体状况、生活方式和性反应能力等都发生了变化,其性爱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否则就会使性生活的质量下降。研究证实,男性在60~70岁期间,睾丸并未完全萎缩,仍可分泌一定量的性激素,并足以激发性欲和维持性生活。女性在49~67岁期间,虽然其月经会随着卵巢的萎缩而停止,但也可分泌一定量的性激素,而且其大脑皮层中还保留着青年时期的“性经验”,当受到性刺激时,仍会由于条件反射而产生性欲。有些女性在绝经后由于排除了对怀孕的顾虑,以及受到重新获得情爱的心理驱使,其性欲甚至比以往有所增强。现代医学研究认为,人的性爱活动是伴随着人一生的正常生理活动。老年人保持和谐的性生活,不仅是精力充沛的表现,更是健康长寿的好兆头。这是因为,和谐的性生活不仅可缓解老年人紧张焦虑的情绪,满足其心理所需和精神享受,增强和升华老年夫妻之间的感情,而且还有助于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避免生殖器官的废用性萎缩,对预防老年疾病大有裨益。那么,中老年夫妻如何才能获得和谐美满的性爱呢?

1.性教育专家伊冯娜·弗尔布莱特认为,中年夫妻的性爱经验比较丰富,彼此之间的感情也更为深厚,而且这个年龄段的人完全可以自然地交流以前羞于启口的性爱体会,这对刺激双方的性欲很有好处。因此,中年夫妻在过性生活时既可以尝试新方法又可以重温旧方法。有的中年夫妻在年轻时可能会有一些浪漫的性体验,如冬季在壁炉前相拥而眠、夏季一同洗淋浴等,现在不妨旧梦重温。另外,中年女性若因阴道干涩而出现性交不适的症状,可尝试改变性交的体位或使用适量的润滑剂。此外,青年男性对视觉刺激比较敏感,容易因此而产生性兴奋。但到了45岁以后,男性则更容易因妻子的亲吻和拥抱而兴奋,而对视觉刺激的敏感度则会相应地降低。因此,中年夫妻一旦更多地采用了爱抚方式而较少依靠单一的视觉刺激,其性生活将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

2.性学专家劳拉·伯曼认为,老年夫妻的性爱生活不应仅仅体现在做爱上,更重要的是情感沟通,寻求精神共鸣,在性行为上应“重情不重欲”。老年夫妻在性爱活动中获得的心理满足比生理满足更为重要。因此,当一方患有影响性功能的疾病时,另一方要积极与其配合,通过更多的关怀和体贴,使对方在情感上和心理上尽情地享受到温馨的性爱。

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篇4

教育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学校工作的中心。为贯彻学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依法治校”的内涵发展战略,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和《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以下意见。

一、加强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1.重视中青年教师实践教学与技术服务能力的培养。为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按照教师职业性的内在要求,学校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大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专业教师技术技能水平的力度,增大企业兼职教师比例,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高水平专、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2.建立推进中青年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学校和系(部)制订师资培训规划和近期工作安排。实行短期培训与长期挂职锻炼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组织校内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经验交流,不定期组织校外关于本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的培训;同时,校企有效合作,通过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由各系每学期有计划地安排1-2名相关专业中青年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逐步打造对本专业基本技术技能操作熟练的技术专家。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质”和师资队伍“双师结构”的建设水平,建设一支与企业联系紧密、实践能力强、师德素质好、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详见《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3.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要到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处签订《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协议书》,明确在专业技术、实践能力上应达到的具体要求,并遵守学校《关于中青年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的规定》;对挂职锻炼缺乏主动性的教师可采取轮训方式等。学校将由督导工作办公室、教务处、人力资源管理处对挂职锻炼教师进行过程管理与最终考核,通过考核者在职称评聘、评奖评优、津贴分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以保障挂职锻炼工作确有实效。

4.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工作,打造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为提升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提供人力支持。有计划“外引内培”博士学历人才,重点引进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急需的博士,充实学校教学与管理队伍,优化队伍结构。具体由人力资源管理处制订引进人才的基本条件与待遇;引进计划由各系部申报,人力资源管理处制订,学校审批。

二、加强考试管理,改革考试制度 1.加强试题库建设,推动命题方式改革

试题库建设是加强考试管理和实行教考分离的基础,各专业要加强试题库建设,逐步把期末考试命题转向题库抽题方式,最终实现由人工命题到采用计算机随机命题的根本性转变,实现教考分离,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确保教学质量。(详见《试题库建设与管理办法》)2.创新考试方式

以职业能力考核为主,试行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鼓励教师探讨操作类型考试,从职业特点分析入手,列出学生必须掌握的职业能力项目,确定职业能力标准,以考查学生动手能力、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在技术上能够满足随机抽题、随机组卷的前提下,推行机考,逐步实行考、教、评分离。

3.实行教师轮换式监考

任何教师和教辅人员都必须完成监考任务。学期末考试监考教师的安排采取各系(部)间轮换方式,即监考人员均到非本教学单位执行监考任务。具体监考单位由教务处宏观调控。

4.严格阅卷和成绩评定管理

考试结束后,所有各科考卷均需规范装订,由各系组织教师在指定地点进行集中阅卷,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卷工作。在成绩评定中,要实事求是,如有违纪现象,将按《教学工作失误、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给予处理。对单科不及格比例超过20%的,需上报系(部)主任,由系(部)领导班子共同研究确定调整成绩系数并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于学期结束将全部集中调整成绩课程汇总报学校主管领导。

5.试行试卷抽查

由教务处组织各系(部)开展期末考试试卷抽查工作,督导室等人员全程参与工作。

由各系(部)根据考试工作的实际情况及试卷抽查人员的具体情况至少提前两天确定试卷抽查份数及试卷抽查地点报教务处,原则以学期考试试卷总份数的20%确定份数。由教务处统一印制《试卷抽查评价表》。

试卷抽查采取系部间交叉调阅方式。各系(部)随机抽取20%的试卷备查,教务处调配,对抽查出的核分不准确等问题当日统一处理完毕。抽查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报告。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宣传高校教师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健全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聘任和奖惩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校级教学团队的建设

进一步推动专业、课程、教材等建设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我校师资队伍水平,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批准建设5-10个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学团队。

五、加强实训、实验教师的管理与考核

为了规范教学资源管理,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提高各部门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学校对实训室项目建设、设备维护维修办法、人员配备、开关门及卫生管理进行了全面梳理,决定进行分类管理,分别对应到教务处、信息化办公室、所属系(部)、保卫处、物业管理中心与后勤服务中心等部门负责管理,使我校教学资源管理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具体分工与相应职责详见《实训室工作条例》与《关于教学资源管理的几点说明》。

六、健全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学校每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国家、省部等有关文件精神,总结过去教育教学工作所取得的成绩,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质量为主题,加强教学基本建设,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同时表彰一批对学校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和集体。主要奖项有优秀教学成果奖、校级优秀教师等。

2.进一步完善校、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重点加强教研室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促进校、系二级教学管理水平的提高,细化管理办法,完善教学工作流程。建立由学校、系(部)、教研室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动态的三级教学质量监控网络。

3.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进一步建立并完善教学质量的激励机制与教学责任事故的认定办法,引导教学管理和教师教学工作改进的方向,激发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提高教学质量上来。

4.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畅通的教学信息反馈系统。包括学生、督导、教学质量评价、期中教学检查、领导听课等获取信息的反馈机制。对这些信息应及时进行处理,做出快速反应和相应的工作调整。

七、加强教育教学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积极性,学校将完善教学成果奖励政策,成立校长基金会,设立校长基金项目。每逢奇数年,设立50项左右教育教学改革课题,每逢偶数年设立30项左右教学成果奖。

八、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

结合学校原有设备和实际情况,学校建立一套校园视频监控系统,在所有教室、实训室等教学场所安装监控设备,使学校在教学与管理上成为一个智能化整体。将全面实施考场监控、远程教学质量评估、远程教学秩序实时检查、督导、教学观摩等信息化管理办法,增强学校的现代化教学和管理质量。

为了给师生提供便捷的多媒体教室,更好的服务于教学,学校安装140余个多媒体电教设备供全校师生使用。现已构建一个集开放式教学、智能化管理、远程控制、多媒体教学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教学应用与保障环境。

九、加强校外实践教学的管理

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实习,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更是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特别是顶岗实习中,各系要加强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指导与毕业答辩的安排,做到考核评价有依据。参照学校《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各系要依据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确保学生实习质量与安全。同时,应积极探索因材施教,开展个性化服务,对未能到企业顶岗实习的学生,各教学单位要在校内做出合理安排,进行综合实训或相关教学活动,以同样达到实践育人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毕业后的就业和择业竞争力。

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 按照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精神,作为省级示范校,要加大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规范管理。每个重点专业要有4个以上大中型企业的校外实训基地,能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到100个以上,校外实训基地总数达到300个以上。学校将组织依托基地积极开发实践教学产品,力争打造1-2个国内知名的校外实训公共平台,并探索市场化。

十一、进一步推动学分制改革

学校实行学分制管理办法,教务处每学期进行一次学分统计,实行学业警告与退学制度。学业警告,即在一个学期内(第一学期除外),取得的学分大于等于5学分,少于9学分者,或者各学期累计未获得学分数在20学分(含20学分)以上,学校将给予学业警告,由学生处安排所属系(部)通知到学生本人。退学即在一个学期内(第一学期除外),取得的学分少于5学分者,或第二次受到学业警告者,学校将给予退学处理,严格按《辽宁建筑职业学院学分制教学管理实施方案》执行。

实行学分制后,不采用留级制度,必修课程不及格、选修课程没通过的,允许参加重选、重考;学生在校期间学完规定的课程,尚不具备毕业条件的,允许其延长学制,在一年内补修达到毕业条件。教务处要及时把握管理动态,有效实施监控反馈,以促进教风、学风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 篇5

【篇一】

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我们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近期,在韩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通过此次学习,让我了解到改革动向,明白在当下身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好哪些准备,现就这次学习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1、注重德育工作。曾经我所理解的德育工作就是所有有关于“爱”的工作,但在这次学习中,我更加具体的了解到德育工作的范围和重点。身为教师要从文化、活动、实践、管理等方面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与提高。让学生从小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坚定爱国主义,让学生把国家放在心中,把党牢记在脑中。有了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才能让国家的发展蓬勃向上。

2、强化体育锻炼。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无论家长、老师还是自己都觉得身为学生,学习就是最重要的事,所以语数老师经常占用体育课来讲课。如今看来,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见中提到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我想好的身体是一切个人发展的基础,学校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能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与能力。

3、加强劳动教育。曾经我们看到过不少关于学生在学习上堪称“神童”,生活上却是“低能儿”的新闻报道。由此可见,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想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练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辛勤创造出来的。现在,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严重。这些不良的现象大抵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的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所以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珍惜劳动的成果,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作风。

4、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学生的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才能充满童年的美好回忆。但在考试评价制度的驱使下,有些学习任务的下达渐渐偏离了方向。这次意见中提到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对于这项意见我非常赞同但也觉得稍显片面,学生程度不同导致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不同,如果单单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来评定任务量的话,我觉得不够全面,也不够客观。所以我觉得身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因生而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加强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优秀生的探索能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宏观的了解了教育改革的实情,认清教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想,教育存在很大的灵活性,我们要努力在其中找寻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篇二】

教育教学改革一直是我们教师所关注的问题,近期,在侯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通过此次学习,让我了解到最新时期的改革动向,明白在当下身为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方面做好哪些准备,现就这次学习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1.注重德育工作。曾经我所理解的德育工作就是所有有关于“爱”的工作,但在这次学习中,我更加具体的了解到德育工作的范围和重点。身为教师要从文化、活动、实践、管理等方面进行道德方面的教育与提高。让小学生从小坚定理想信念,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引导学生坚定爱国主义,让学生把国家放在心中,把党牢记在脑中。有了坚定的信念,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才能让国家的发展蓬勃向上。

2.强化体育锻炼。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无论家长、老师还是自己都觉得身为学生,学习就是最重要的事,所以语数老师经常占用体育课来讲课。如今看来,这种做法非常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意见中提到科学安排体育课运动负荷,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广泛开展校园普及性体育运动,定期举办学生运动会或体育节。我想好的身体是一切个人发展的基础,学校注重学生的体育锻炼,就是从基础上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锻炼不仅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还能在体育锻炼中加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锻炼学生的意志与能力。

3.加强劳动教育。曾经我们看到过不少关于学生在学习堪称“神童”,生活上却是“低能儿”的新闻报道。由此可见,学生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我想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练的孩子,往往不动的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辛勤创造出来的。现在,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严重。这些不良的现象大抵都可以之间或者间接的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所以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珍惜劳动的成果,养成艰苦、朴素的好作风。

4.完善作业考试辅导。小学生的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充满童年的美好回忆。但在考试评价制度的驱使下,有些学习任务的下达渐渐偏离了方向。这次意见中提到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对于这项意见我非常赞同但也觉得稍显片面,学生程度不同导致完成学习任务的速度不同,如果单单以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来评定任务量的话,不能正确的来限定标准。所以我觉得身为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因生而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加强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优秀生的探索能力。

通过这次学习,我更加宏观的了解了教育改革的实情,认清教育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我想,教育存在很大的灵活性,我们要努力在其中找寻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育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实现《意见》的落实而努力奋斗!

【篇三】

X月x日,在校长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的针对义务教育教学改革的文件,也是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后基础教育领域又一个重磅政策性文件,是党中央对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重大部署,是引领全国高水平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思想统领和行动指南,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改革发展的高度重视,充分彰显了教育“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重要地位,为新时代义务教育工作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意见》以“立德树人”为纲,系统设计发展路径,对开创新时代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在学习中,我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篇四】

xx届三中全会已经落下帷幕了,这次大会主要涉及到各个方面的改革,其中有关教育改革尤其引人关注。我们都知道现在我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那么xx届三中全会又给我们哪些力量和信息呢?

1、教育,民生之本,强国之基。教育改革,突破藩篱,提振信心。

一年来,改革讯息频频传来,改革举措系统深入:各地陆续出台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政策,“流动的花朵”就地入学考试的长效机制有望建立;电子学籍系统建立,一人一号,终生不变;研究生教育深入改革,将推进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剑指“减负”顽疾……

新的改革举措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制约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出发,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系统规划、统筹兼顾,抓住突破口,啃下“硬骨头”,让进入“深水区”的教育改革扎实稳步推进。

2、让大学教育更公平普惠

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的重点和难点。能否审慎、科学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课程设置改革、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事关社会的稳定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乎千家万户与民族未来。

9月,开学之初,十多年从未走出过家乡的王成韬来到了清华大学,成为一名大一新生。王成韬来自淳朴而闭塞的中缅边境小城云南腾冲,能够进入清华大学,正是得益于“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改革举措。与他一样,全国还有832个贫困县的3万名学子,圆了大学梦。将更多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惠及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的农家子弟,正是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高考英语科目一年多次考试、研究生招生改革、通识教育与创业教育、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也都是以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热词”。

各地改革举措百花齐放,江苏省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衔接贯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浙江省扩大“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改革试点学校和专业,山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体系的衔接和完善,北京中高考改革框架方案公布……无论是基础教育阶段还是高等教育阶段,无论是职业教育还是普通教育,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人才培养朝向“个性化”、“多样化”迈进,人才成长的立交桥逐渐搭建。

3、依法治校,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

办学体制改革和管理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8月12日至23日,一则消息引发关注,中国人民大学、东南大学、东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章程核准稿公开征求意见。小消息折射大背景,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是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国高校努力的方向,而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已然从积极推进高校章程建设开始。

仔细浏览6所高校的章程核准稿,这样的讯息跃然纸上:依法对学校管理体制作了全面规定,明确了学校管理的基本架构,促进了学校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规定了学校内部学术权力的组织框架和运行机制,明确了学校办学自主权的运行与监督机制……

与此同时,其他方面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风生水起、稳步推进。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江苏省破解制约民办教育发展的学校法人属性、产权归属等突出问题;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我国积极创办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大学和项目;完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机制,安徽组织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农民工子女就学体制机制三项基础教育改革……

更令人欣喜的是,20xx年6月,《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出台,通过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5个方面20个关键性指标,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绿色评价”体系。无疑,这是一次“倒逼”性质的改革,通过评价方式的变革,从根本上扭转评学生看分数、评学校看升学率的倾向,践行素质教育和为学生“减负”将真正成为可能。共识的凝聚、制度体系的建立,使得教育改革在“深水区”里挺得住,走得稳。

4、从严治师,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教育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教师的师德、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成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教师资格认定制度的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的深化始终是教师队伍改革的主旋律。以来,从严治师,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成为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年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试行)》先后制定,“以德为先”旗帜鲜明,“一票否决”措施严厉,对师德的强调和评价成为教师队伍建设与改革的新亮点。

与此同时,各地基于实际情况出台相关政策和规定,一些长期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难题开始得到解决:山东对中学教师培养实行“大类招生、二次选拔、分段培养”模式,小学和幼儿园教师实行全科综合培养;浙江建立师德师风专项检查制度,把师德作为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的基本条件;建立教师培训长效机制,陕西建立教师培训档案制度;河北建立“个人申请—学校推荐—县级审查—市级统筹—省级备案”的学员遴选程序。

今天,中国教育面临着很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许多问题没有现成答案,需要在实践中探索。以来的种种改革举措,已经充分彰显了进入“深水区”、啃下“硬骨头”的决心。

【篇五】

党的xx届三中全会上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公报高瞻远瞩,继往开来,不但承继了35年来改革开放的历史逻辑,又有新的视角和立意。尤其是公报上将教育领域的改革,描述为“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三个“最”完全体现了党对教育事业发展的关怀,表明了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更加明确了教育彻底改革创新的鲜明态度。公报中在教育领域的改革叙述中,首次使用了“综合改革”的字眼,这实际上是拓展了教育改革的范畴。这不仅意味着基础教育、义务教育要强化履行政府的法定义务,还意味着技能教育、高校教育将向更加注重教育规律,注重创新的模式转变。

在学习中,我深刻

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在工作中要紧紧围绕xx届三中全会精神和要求,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围绕“教育改革”主线,自觉参与,积极创新,立足本职,恪尽职守,联系教学实际,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认真学习贯彻全会精神,要认识到教育的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必须在工作岗位上认认真真施教,踏踏实实育人,积极参加课程改革,做到求真务实。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充实提高自己。作为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师德,为人表率,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健康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去引导学生,进行师生互动,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还要做到文明执教,育人为本。要尊重和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高尚的情操引领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帮助学生成长为对国家有用的人才。

2.教育牵系着民族兴衰和国家存亡,教育牵系着学生的未来。因此教师平时要克服急躁情绪,从细微处入手,从点滴做起,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注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怀。对待待优生要有耐心,不要歧视他们,注意发现他们的优点,予以表扬,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开启他们沉重的心扉,给他们创造展示自我的平台。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有着对学生无私的爱心,精心营造和优化育人环境,积极为他们的腾飞创造条件。

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注重自身师德形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学生一定要充满爱心,无论任何时候,都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用心育人。教师良好的思想品行是教师最伟大人格魅力的体现。育人不能仅仅凭热情和干劲,还需要以德立身、以身立教,教师的举止言行,就是学生学习的楷

模。作为一名教师,一生要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把自己毕生精力献给党的教育事业。用我们的智慧和能力为年轻的生命多注入一些激情,多创造一些体验,多赋予一些憧憬,让我们的生命在发现和唤醒生命的潜能中发出光和热。

4.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学习、勇于创新的教育改革实践,关注细节、追求和谐的教育价值观,确保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我们应尽的职责。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要进一步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在工作岗位上高标准,严要求,认真履职,注重实效。每天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发挥每一个学生的潜力,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5、紧跟全国课改的新形势,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深入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实践,在以导学稿为载体的探究式教学改革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做改革的先锋者。在工作中认真学习教育改革理论,用素质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是教育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报社关于提高印刷质量的意见 篇6

报社关于提高印刷质量的意见

报社关于提高印刷质量的意见 印刷是报纸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环节,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报社的形象乃至报社事业的发展。近年来,报社在抓印刷质量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购进印刷设备,加强管理,提高员工素质,使报纸印刷的规模和质量较好地适应了报业发展的要求。但从报业竞争的严峻形势看,报纸印刷还需要稳定质量,提高水平。现就提高印刷质量问题提出以下意见:

一、目的要求

以国家报纸印刷质量标准为依据,以报社党委关于提高“三个质量”的要求为指

导,紧盯大报印刷质量,狠抓印刷各个环节,通过落实责任目标和各项措施,提高全员的质量意识和工作责任心,使所承印的报纸在省内评比中取得更好名次,在读者中树立更好的形象。

二、质量目标

1、省内印刷质量评报保持在优质报纸水平。

2、套印误差控制在以内。

3、在印前提供合格图片后,保证印刷无明显偏色。

4、整个版面整洁,墨色均匀一致,无明显蹭脏,无明显墨迹、水痕。

5、杜绝脏报、废报出厂,减少客户质量投诉。

6、编辑部按时签发,报纸准时交发。

三、措施要求

1、印务中心对各工序、各岗位制定详细的考核管理目标,要严格检查,落实到位,每周在厂务会上通报,定期向社长办公会报告贯彻落实情况。

2、认真坚持好质量把关制度,落实好

调墨员、机长、车间主任、值班厂长的自检互检和总检程序,并随时接受报社对印务中心的质量抽查。

3、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学习外单位经验,请有关印刷专家现场授课,解决印刷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4、举办内部业务技术讲座。5——8月份先后安排一次扫描技术讲座,进一步落实报社关于图片的质量规定;安排一次设备的技术性能讲座,各车间相互了解设备的技术性能,增强工序之间配合的针对性;安排一次轮转设备故障排除讲座,提高员工对设备故障的处置能力;安排一次如何套印准确及如何掌握水墨平衡的业务讲座,提高员工对报纸套印的识别能力和杜绝废报的意识。

5、安排一次包括打字、组版、校对、照排、制版、弯版、上版、拆装橡皮布、打捆包装等项目的技术比武活动,表彰先进、激励后进,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业务素质。

6、与“三报”广告部联系,要求每次大 的广告都要带彩色喷墨打样,以便调色时更加符合客户要求。保证大的广告无明显偏色。

四、处罚措施

1、报纸评报达不到优质报每次扣罚印务中心主任200元,副主任各100元;

2、明显套印不准、明显偏色、明显的墨迹或上脏报纸,每发现一张扣罚相关责任人100元;

3、打字、组版、校对、照排、制版等印前工序的差错,轻微的按每次50——100元扣罚相关责任人,情节严重时除扣罚100元外,还要按印出成品成本的20%扣罚。具体执行印务中心各岗位的扣罚标准;

4、因印务中心原因使报纸晚点,除执行责任书的规定次数外,将视情按100——500元扣罚相关责任人;

5、报纸出现明显质量问题,车间主任、值班中心副主任、主任要承担相应责任,并给予处罚。

关于提高听力教学的几点改革意见 篇7

一般教师把听力教材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课程都是按照学生课前预习, 上课时先听录音, 说出答案, 错误句子分析讲解等的顺序进行。师生的互动也仅限于一问一答的形式。这种教学方法单纯的听解当然也有一定的意义, 但是不能在宏观大局上给予学生指导, 不能给予学生较大的提高。截止目前我国国内已有许多学者对于日语听力教学方法提出了改革意见, 相关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姜扬在《浅谈高校日语听力教学》一文中结合日语专业听力课的现状, 提出听力教学可以采取“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听力技巧和水平;李苗苗《以输入假设理论为基础设计日语听力课程》一文中说明“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为听力理解中话语言外之意的理解提供了理论根据。根据克拉申的理论, 听力教学可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改革:1.培养学生能动的听力习惯;2.听力材料必须与学生当前的日语语言水平相适应;3.提供自然生动的日语环境。关于日语听力教学研究的成果还有很多很多, 但是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数是高校日语教师在自身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研究成果难免会局限于个人体验, 是否可以推广应用以及能得到何种程度的推广应用还有待推敲。

分析日语学习者听解水平较难提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1.语音知识掌握不牢固, 难以听辨假名, 例如:把“き”听成“ひ”;还有长短音, 清浊音的混淆等。2.词汇量不足, 听不懂或者听懂后却不能及时反应出单词的意思。特别是一些汉语性的词汇, 由于一音有多个汉字较难第一时间反应出正确的汉字。3.心情紧张。由于听力仅有一遍, 不能自主安排时间,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在听解时精神高度紧张, 产生很大的心理焦虑, 严重影响听解效果。4.文化差异。日本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与我们有较大不同。5.听解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不熟悉。对日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地理、民俗等方面知识了解较少。6.缺乏语境分析能力。根据对话发生的时间、地点等背景知识对对话的目的进行推断的能力不足7.短时记忆能力较差, 听懂了录音内容却忘记了问题, 或者忘记了问题所问的关键信息。这些都是导致听解水平难于提高的关键因素。其中部分因素例如单词量不足等听解者可以通知自己的努力快速提高上去。但是如原因4、5、6等因素方面, 需要教师在听力教学中给予适当的指导。

听解过程其实不仅仅是听解者被动接收信息的过程, 而是是听解者和录音信息双向交流的过程。所以听解者对录音信息的处理过程十分重要。比较常用的微观信息处理方法有两种: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和自上而下的处理过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这两种处理方式应同时进行, 互为补充。但是中国学生受传统的语言学影响, 在听解过程中较多使用自下而上的处理过程。这种方式处理话语的顺序是:词汇——词组——小句——句子——段落——篇章。所以, 这种处理方式对单词、词组、语法的掌握程度要求的较高。句子是否正确切分决定了对整个段落甚至篇章的理解。这种处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犯“只见局部, 不见整体”的错误。而意义的构建是一个积极的互动过程, 大脑在自下而上处理信息的同时也在自上而下的建构意义。自下而上的方式遵守1+1≠2的原则, 即整体意义不等于各组成部分意义相加之和。

交互式信息处理模式是由Rumelhart于1971年提出的, 该理论最早应用于阅读理解。他认为在阅读过程中由数据驱动的信息和由概念驱动的信息同时起作用。而听解过程与阅读理解过程有共通之处, 只是获取信息的物理方式不同, 阅读理解是通过视觉方式获取信息, 听力理解是通过听觉方式获取信息。而理解过程是共通的, 所以, 听力理解过程也是传统信息处理模式的综合。要求听解者综合运用的已拥有的相关知识, 这些相关知识除了词法、句法、语义之外还包括语用、背景知识、跨文化交际能力、图式理论等。基于以上理论基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目的是使学生在听解过程中不是被动的接受单词信息, 而是主动参与进去, 把自身的思维知识等与听力资料信息相互作用从而有效提高日语学习者的听解的准确率。

1.主控全局, 引导学生预测思考

听解内容里有一部分是给出选项的题型。针对这些题目, 应该较大引导学生在听解之前分析四个选项, 不仅仅是读懂意思, 还要分析出四个选项的差别, 通过选项预测出所要问的问题, 更甚者可以预测出该听解小题所要叙述的相关内容。做到心中有把握, 听解时不慌张。

2.帮助学生补充外国文化知识

听解中的每道题都不仅仅是一道题, 而是一个例子, 代表一类题型。所表现出来的内容要是各种各样的。所以在讲解的时候不能只仅仅讲解句子的意思和语法, 而是要告诉学生为什么会这么说, 还有什么时候会这么说。补充外国文化知识, 使学生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文化习惯。

3.提高学生的兴趣, 激发学生练习听力的积极主动性

听解的技巧很重要, 但是更离不开的是课下大量的练习。课堂上布置作业当然可以促进学生们课下的练习。但是要使之养成一种听解练习的习惯还要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来完成。例如: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竞争氛围。

摘要:在外语的学习中, 几乎无一例外的开设听力课, 但是听力课的效果却往往不甚显著。为了使听力课堂发挥更好的效果, 应以教授给学生掌握听力的方法要领为主要教学任务。

关键词:听解,提高,方法,信息交互

参考文献

[l]李苗苗.以输入假设理论为基础设计日语听力课程.长春: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12.

[2]侯志公.高校日语听力教学的改革实践和创新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 (2) .

[3]桑凤平, 李金玻.浅析影响日语听力理解的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 (6) .

[4]小泉保.言外的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篇8

一、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小学英语教学有其独特性,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的,通过听、说、读、唱、玩、演等方式,着重于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其简单英语语言交际的能力。要取得小学英语教学的成功,就应当把握好其特点,遵循其原则。但是,当前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状况令人担忧。

1、英语教学资源贫乏。英语教学以情景教学为主,对于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但如果没有多媒体、投影仪,则可以利用挂图、实物、录音机等教具进行教学。纵观大多数的农村小学,只有极少数学校建有语音室,部分学校有录音机、放像机、幻灯机、VCD机、电视机等电教设备,至于录音带、录像带、幻灯片、影碟等奇缺。

2、英语师资力量不足。新课改尽管已经进行多年,但是大多数农村小学还存在英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以我县为例,农村英语专业教师不到50%,城区外真正英语专业教师的小学寥寥无几,甚至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专任教师,而且仍有部分英语教师专业知识不扎实、语音语调不规范,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小学英语教学上。

3、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单一。《新标准英语》虽然在全国各地开设并实施了新的教学方法,但农村地区多数教师满足于现有的教学经验,轻视理论学习,使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学水平达不到较高层次,就使得教学的形式过于呆板,学生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缺乏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不愿改变现有的经验,思想观念落后。应试始终是大多数英语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忽略了大多数学生内在的潜力和应有的发展。

4、对新课改认识不足。由于受语文、数学多年来主科地位压制,农村小学英语开课面相当小,且开课年级很不统一。有的学校在三、四年级开课,有的学校在四、五、六年级开课,有的学校在五、六年级开课,有的学校只在六年级开课。课时安排也不尽合理,有的地方一周只有一节接触英语的课,只把它当成“副”科看待,英语课形同虚设。

二、改变教学现状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合理安排教学。切实要把英语真正作为一门主科看待。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时间过少和课时间隔过长的现象,这种现象违背了记忆规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一年英语之后仍不能认读和识记学过的生词,也不能用学过的日常用语进行交际。实际上,要搞好小学英语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也是很重要的。

2、加大力度,改革教学模式。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使他们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对学习保持兴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应设置各种情景、营造愉快的气氛,创设英语学习的良好氛围,灵活多变地教学,让学生在现有的条件下,享受英语学习的乐趣,轻松愉快地学习并逐渐爱上英语。

3、加强管理,更新硬件设施。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认识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的重要性,积极为英语教学创造条件,要加大投入,为各小学配备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投影仪、光盘、磁带和教学挂图等必要的教学设备,并逐步建立语音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等。学校要利用这些设备,加大英语信息的输入量,为教师教学提供必要的设备,为学生学习英语营造浓厚的氛围,形成学习英语的良好外部环境。

三、提高教学质量的途径

1、条件改善法。小学英语教学应视听结合,生动形象地展示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和教学效率。政府相关部门对此应高度重视,加大投入。各小学领导也应创造条件逐步完善这些设备,建立起语音室,配合实物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软件资料、挂图等教具进行英语教学。

2、情景匹配法。儿童的思维特点具有极强的“具象性”。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最好能做到单词、句子、话语与语言环境相匹配。情景匹配原则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创设许多生动、形象的场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感知对象,加深感性知识,增加学生课堂实践的广度、密度和浓度。因此,实物、图片、简笔画、幻灯等直观手段应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经常使用,既有助于儿童对英语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又能使英语教学活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3、活动锻炼法。小学英语课是实践活动课,而不是知识课。因此在设计课时,要围绕实践活动,注意密度、深度和趣味性,多样性。教学实践活动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由机械模仿到灵活交际。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合理分配教学内容,是学生在说说、唱唱、做做、听听、认认、玩玩中对英语发生兴趣,从而获得对英语语感的培养,提高听说读写的初步能力。

4、视听读写结合法。根据小学英语教学目的和任务要求,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听说能力、朗读能力和基本书写技能为主,在小学高年级兼顾阅读和写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要采用视听说领先,读写及时跟上的方法。

上一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小学六年级作文下一篇:交友会自我介绍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