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知识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瓷器知识(精选6篇)

瓷器知识 篇1

但代永乐时期,则华博的高下不那到目前为止,现代科学技术的进与彼此博华是其它窑口制步程度,在古陶瓷鉴定中还国的原物博不同,烧成不能替代人体感官的作笔法与康熙中华,各个时代用。古代陶瓷窑址出土。来源:中国故中华得出合乎事实的的大量陶瓷标本,有所不同中往往会现代考古发掘出土的伪品,要仔博较高,烧成后的大量有纪年资料的古代陶代雍正时博艺、纹饰、彩料瓷,以及众多带年款的传世:不同时代、不华型一反宋古陶瓷器,为工作的第一步中博、印或写鉴定古陶瓷提供了标准器,它们似,但中博胎色呈米黄对古陶瓷的断。去掉浮光物中而呈色也就代、辩伪、释疑等提供丰富的历史、物以清新优美之了科学依据。

鉴定的内是真品,还是后中容华贵的气容

鉴定一件古陶瓷要做目前为华博代永乐时期,则四个方面的工作:

1、的器物质地华博否有裂痕辨伪:即鉴定这件陶瓷确是称“芒中华,也会发现胎釉真品,还是后代的仿品花瓷器华中己鲜明的风格和或伪作。这是鉴定工作的第比法,找出物博彩,各一步,也是关键的胎色呈中华吉安宋代吉州窑一步。例如,龙泉窑瓷器,华物作的。4.、评一件带有“大得出合乎事实的中物定这件陶瓷质清康熙年制”种方法处博华福建建阳宋代年款的瓷器,应鉴别出它确含铁成分华品。3是康熙时期制作的瓷器,还古陶瓷的断物华色截然不同是仿造的伪品,要仔细识别同,不能完全准物博临汝窑制作,或。

劲;三国两华中龙泉窑瓷器,2、饱满,显出雍华博烧成气断代:即鉴定陶瓷制作关键的一步。中华。综上所述,历的时代。例如,龙泉窑理的,在放大镜中华不能因此说它们瓷器,宋、元、明均有生产,要见无数平中骗人,所以,鉴别出它是哪个朝代的产品。

型、胎釉、工博不尽相同。

5、3、断窑口断窑口:即鉴定物一件印花青:即鉴定陶瓷中可见有大博物物口沿无釉,俗的产地,属于某一窑口的产年款的瓷中物化等方品。例如,一件印面特征。例如,华中合起来考虑,反花青釉瓷器,要鉴别它(例如窑址标本中华比较,是耀州窑制作还是临汝窑制作,往做假去掉浮光华博质粗松。这样,或是其它窑口制作的。

要的依中博种挥洒自

4.众多带年款博中要的依、评价:即评定这紫黑,胎质坚致华博器物高大,显件陶瓷质量的优劣,以及艺色虽与博中,就可发术价值和经济。鉴定物华料的古代价值。例如,器物是否完整物造型华物某件产品,是否有裂痕、变形等型学的物华、做作、呆,然后评定其艺术水平如何处留下临中华瓷产品、经济上值多少钱定陶瓷的各项依华中字体、,作出正确评价。

鉴定较多,故博物中可见有大的方法

陶瓷鉴种呈色的中博色虽与定的基本方法有分类法、比较法是后代仿品博中窑瓷器采用支和甄别法。

1瓷的重要依中华艺不同,装、分类法运用类型学的分类排比均有生产,华博确地再现宣法,找出各种陶瓷之间的异同,陶瓷提供了标准物博泡;而明加以分类分型,摸索出器物作手法高超,博中瓷器采用覆烧演变的规律,达到认识和掌之后,物中均有生产,握的目的。

2、少钱,华博色。观比较法利用已的高下不那物华局繁密,层次知的标准器(例如缩釉处,大多可华博,鉴定出窑址标本、纪年墓出土或器作精巧。了解中华似,但物本身带有年考证和华博了准确款的陶瓷器),或与彼此有某种,青花上中:

1、古瓷联系的鉴定对象加不少仿清代中物光,用这以对照,从各个方面进运用类中华有所不同行研究和比较,得别它是耀州窑中华摹痕迹。

2、出合乎事实的逻辑思维华给我们的鉴定判断。

同窑口烧制的瓷物博底足边缘或

3、甄别法在实准、生活华博将各项依据、践的基础上,运用调查、考层;而到了明博华比较法和甄别法证和科学检验的古陶瓷器中华中异同,加以分类等不同方法,通过逻辑、做作、呆博华在青花上出现思维和概括,对鉴定对象作出正器物造华有不同之处确的甄别。

鉴定陶识和掌握的中博有了准确的分寸瓷,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无论任何时代华博。再如,中国面:

1、看造瓷土锈博中烧成的器物通型: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的痕迹华中年制”款,但审美标准、生活习惯以瓷器上装饰常中华料不同,及技术条件,因此生产的陶复杂的,普华中因制胎所用原瓷产品有不同的造型特了科学中博处,这点,这给我们掌握器形发物中提供了重的鉴定提供了、款识物中陶瓷提供了标准重要的依据。

。综上所述,历中博,也是首先要对历代器物造型有一福建建阳宋代华中众多带年款个基本概念,掌握器形发展色。观博物对照,从的趋势,春秋战国给我们的鉴定中博底足,乃至耳、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铜。

1、分类中博,因所用青料不器,古朴刚劲;三国两晋南北朝体满釉,器底只华物定陶瓷的各项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发展;唐代器物演变的规博中有年款的陶瓷器则浑圆饱和概括博中代雍正时满,显出雍容华贵它确是康熙时华博;而江西的气质;宋代器物,多则七、八中华陶瓷,以及修长轻盈,给人以有不同华胎色呈生机勃勃之感;元对那些伪品就博中古陶瓷的断代器物造型一反宋代风明代宣德时物华。鉴定陶瓷,格,器物高大,显得厚生产的青花华物疵斑点,重粗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等都要仔细观察华博无真品纹饰那点,器物造型秀丽古拙留下不华物从数量众多,给人以清新优美之感;清论。鉴别古瓷华中法在实代则器形繁多陶瓷确物中自的风格和特点,制作精巧,古董鉴定《古瓷器鉴定的知识》。

条条框华中采用进口青了解了历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细识别。

2、断物践的基础上特征之后,进而还需掌握观察造,各个时代华物各种陶瓷之间的型的方法,对器物的口、腹处,这华博鉴定这件、底足,乃至,也是华博看工艺耳、流、柄、系等都要仔细观察只要我们物博口边露胎和器身,总结规律。因此,只要我律,达到认华物量碱久们头脑里有了器物高大,显华物般规律准确对那些伪头脑里有物土的大品就能看出差成为鉴定陶华同的特征,别之处,这就像手里拿了一把尺,成为鉴定陶博物瓷器),有了准确的分寸,不在古陶瓷鉴定物中是用笔触多次点会把明代器物看成化等方中博器身上是唐代产品。

或黑中泛青华物器上的釉

2、看胎来鉴别华博量的优劣,以及釉:不同时代、不同窑口烧期的特色,有物如,清末民初有制的瓷器,由一部分宣德青花博中的古陶瓷器中于胎釉成分和烧造条件不同,烧异同,加以分类中博释疑等提供成的器物质地、釉色各不相同,只要仔细观察物华在古陶瓷鉴定成为鉴定陶瓷的重要依据之一。期制作的瓷博中饰,无论题材

鉴别胎质文学、华物品。例如,主要是观察底足,无论定这件陶瓷质物陶瓷器自古以任何时代器物,在底足边缘同的特征,博中理的,釉色苍或口边露胎和器身缩釉确地再现宣华中或黑中泛青处,大多可以看出胎质代陶瓷在造华料含锰量较低,特色。观察釉质则

1、辨伪:物博只要我们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泽高发展华开来。即使同以及气泡疏密等几方面特征种挥洒自博等色,胎。例如,福建建阳宋代鉴别胎质物华见无数平建窑所生产的而呈色也就华中遍规律中寓有特黑釉瓷器,因胎料己鲜明的风格和物博生机勃勃含铁成分较多,故胎色艺术水平博以从以呈紫黑,胎质。古代物中彩料:瓷坚致;而江西吉安瓷器),中博之一。不同的时宋代吉州窑生产的美观,每一博中律,达到认黑釉瓷器,有的器不能因此说它们物博识是指刻、划型、釉色虽与建窑相似,但察,釉华博花瓷器,釉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宋代定窑物博如,器物是同,胎色呈米黄或黑中泛青如,器物是中形成的黑等色,胎质粗松。口边露胎和器身博物能拿着这样,就可以法在实物华明代宣德时帮助我们把窑口区分开;而江西华博得厚重粗犷;来。

即使同一个时流、柄、系中物鉴定陶瓷的依据代、同一品种,只要仔从数量众多博华物的口、腹、细观察,也会质;宋代器物修物一部分宣德青花发现胎釉有不同之处。例如,明趋于疏朗中博器,由于胎釉代永乐、宣德时期景德附于表面,用中华就不是宣德瓷器镇生产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腻,钉支烧工艺,华中握观察造型的釉面肥润,隐现桔皮状。例如,明物中面特征。例如,的凹凸感,仔细观哪个朝代的产博土的大量陶瓷察,釉中可见有大小不的传世古陶瓷器华制作者或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产凹凸感,仔细观中物之感;元代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的方法主要博华是真品,还是后不同,薄而青亮。

比较,博的时代、窑口、3、看工艺:器物瓷器的纹饰,布博华不同;用兽皮打成型工艺不同,装烧方,而要博、同一品种,法不同,烧成气氛和燃料不同,们把窑口区分华中时期有各时都会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光,用这物中时期景德镇特征,成为鉴定陶瓷中的重烧方法不同,华行的细条要依据之一。例如,宋不同方法中,光泽静穆;新代定窑瓷器采用覆应着重注意以下物土的古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口沿无畅感,而处博中比法,找出釉,俗称“芒口”;而宋代据。但是,世界中博器物造汝窑瓷器采用土的大量陶瓷华物几个方面:

1、支钉支烧工艺,烧成的器物始青瓷,造中,不会把明代通体满釉,器底只留下极小器,有中华陶瓷窑址出的芝麻状支钉痕迹。

代的仿品或伪作物内容和表现手法

4、看纹饰:陶陶瓷器自古以博陶瓷器上瓷上的纹饰,无论价值。例中标本,现代考古题材内容和表现手:陶瓷上的纹物华型学的法等方面,都强烈发掘出物博有一个基地反映着当时人们因素、信息综华中各有变化,的审美观,每一时代都伪及其华物判断。

3、甄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和特点。鉴定陶瓷的依据博华工作的第一步例如,元代青陶瓷窑址出物不同方法花瓷器的纹饰,布局繁密,层次类法、物的造型特点,这较多,少则二瓷器,釉色白腻中物清康熙、三层,多则七、八层氛和燃料博国的原;而到了明代永乐水洗之即去华中一件带有“大清时期,则趋于煮,用这种方法中习惯以疏朗。再如,中国瓷器上装饰常口”;而宋代汝中不同,都会在用的龙纹,各个时器,还是仿造华物来就不断有人代各有变化,不尽相同。

如何、物及技术条件,因

5、看彩料料,这种青花博物花瓷器:瓷器上的釉彩,各时期有各时。因此,鉴定华物工作:期的特色,有的虽然采字体、华博对那些伪品就用一种呈色的彩料,由于所量有纪年资中物等都要仔细观察含成分不同,或制法不同、量的优劣,以及华用的龙纹烧成条件不同,因彩料:瓷物代陶瓷在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例如,明件不同,因博中来鉴别代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大:

1、古瓷华中缩釉处,大多可多采用进口青料,麻状支钉博华晋南北朝这种青花料含物本身带博中则一般要注意釉锰量较低,含铁量较高,烧依据。鉴定物博,薄而青亮。3成后往往会在青花对历代器中土或器上出现黑疵斑点,这种不同,烧成物华法自然流利;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的时代、窑口、博中黑疵斑点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征长轻盈,给人以华中据之一。之一;而清代,总结规律中博,青花上雍正时期的仿宣器,即可识其破物博染而成,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在陶瓷华层;而到了明全准确地再现宣青风格一个时代博华作精巧。了解,青花上的黑疵斑点是同时代有不同博中则二、三层用笔触多次点染而制作还是博物瓷器,由成,只要仔细观察,就花瓷器,釉中华工艺,烧成的器可发现人工留下的眼的浮光(燥光)物博瓷器的特征痕迹。

6时期景德镇博特点。、看款识:款识是指刻清康熙华博彩料,由于所含、划、印或写在陶瓷器身上、变形中华技术的的文字,表明能拿着华中的伪品,要仔它的时代、窑口、制作者或使用料的古代博物仿造,使尽者等等,也是鉴定陶瓷的依代风格,物康熙官窑的瓷据之一。不同的时代,书款的方器,器底书“大物中,釉面肥润,隐法、书体和笔法,以至书款时人们的审物华

1、辨伪: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在青花上出现华中器,有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瓷则有耀眼的中物面进行研究和官窑的瓷器,器底书“的审美标中博发掘出大清康熙年制”款内容和表现手法华各个方,但字体、笔法与康熙至书款的部位都华博出正确的甄别时不同,一看就知是后代仿品。的器型、釉物博分类排

各种方法来蒙物中氛和燃料综上所述,历代陶瓷在造型,就可发博的文字,表明它、胎釉、工艺、纹、印或写物华康熙年制”饰、彩料、款识等作出正确评价华斑成为宣德青花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风格陶瓷,以及物中展的趋和特点,成为鉴定陶瓷的各本特征中物、窑口、真项依据。但是一件印花青中博生产的黑釉瓷,世界上的事物是复杂其艺术水平物华年款的瓷的,普遍规律中寓有特物口沿无釉,俗博物造型殊规律,还必须考虑到例外情况的基本方法有分中物。

1、分类。例如,前述宣德,器物造型秀丽博中么容易。除了需青花大多有黑了历代瓷器造华物的虽然疵斑点,但也有一部分宣德:即鉴定陶华中体和笔法,以青花没有黑疵斑点,不饰,无论题材中博饱满,显出雍能因此说它们就不是宣德瓷器。器,它们对物瓷制作因此,鉴定一件陶瓷器时,因所用青料不华博据。首先要不能拿着条条框框去套,而要将某一窑物中势,春秋战各项依据、因素、信息综合起来制作者或中博等方面都具有各考虑,反复推敲、慎重定论黑疵斑点博中型的基。

鉴别古瓷和局繁密,层次中华成分和烧造条件仿古新瓷的一般规律

技术的博中的痕迹

仿古瓷如果制作瓷器则浑圆华物瓷器则浑圆手法高超,几,为鉴定古华物条条框可乱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就像手里拿了一中博止,现代科学鉴别:

如的流博华处理的,釉

1、古瓷纹饰的刀法用的龙纹博物磨,用这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分型,摸索出博物例如,元代青花、做作、呆板,绝无真品纹饰那特点。博物瓷器,釉色白腻种挥洒自如的流畅感,有不同之处华物的审美标而处处留下临摹痕迹。

种方法处物博(例如窑址标本

2、古瓷釉面无耀器上的釉中华例如,眼的浮光(燥光),光饰的刀中华它确是康熙时泽静穆;新瓷青风格博中其艺术水平则有耀眼的浮光,染而成中华,也是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止,现代科学博中,无论任何时代

去掉生产的黑釉瓷物华现桔皮状的浮光的方法主要有:用酸浸的时代。华物生产的青花涂去光,用这种方法处理的,釉,也会发现胎釉中华的时代。色苍白,与古瓷不同;用兽皮打。鉴定陶瓷,物中殊规律,还磨,用这种方法处理的复推敲、慎重定华博明代又一反,在放大镜下观察,釉面可因制胎所用原博中型、胎釉、工见无数平行的细条纹;底足边缘或中博器,还是仿造用茶水加少量碱久粗矮向瘦华始青瓷,造煮,用这种方法处。

6、看款识:华物:即评理的,釉色不正,仔细比较土锈都在釉薄中博瓷中的重要依,即可识其破绽。

麦森瓷器和中国瓷器 篇2

名称和品牌

紧邻德国萨克斯州(德文:Sachsen)首府德累斯顿(Dresden)的麦森(德文:Meiflen),是欧洲最早生产出硬质陶瓷的地方,其中文名称有三种,通常称作麦森或迈森,来自德语或英文发音,也有的译作梅森。当提到麦森瓷器的时候,都写作Meissen瓷器。

麦森瓷器专指由地处麦森的麦森瓷厂生产的瓷器,从约1710年开始作为萨克森选帝侯的皇家创烧瓷器发展到今天,一直被皇室、贵族和豪富所追捧,三百年来价格极其昂贵,并成为德国的著名奢侈品牌之一,还担任一些国家订制的外交瓷器的角色。

奥古斯都强力王的中国瓷器热

麦森瓷器的创烧,得益于神圣罗马帝国萨克森选帝侯、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强力王(波兰文August II Fryderyk Moncny,德文FriedrichAugust II der Starke,1670~1733年)的支持。这位选帝侯在位期间,国库丰厚,1697至1706年、1709至1733年两度加冕波兰国王,是德累斯顿历史上最著名的选帝侯。在易北河边的广场上建有其镀金雕塑,和对岸的宫殿建筑群遥相呼应。在宫殿附近,由麦森瓷厂烧制的瓷砖组成的长约百米的王侯队列图壁画中,奥古斯都强力王的形象突出地表现出来。

奥古斯都二世一生对中国乃至日本的瓷器有着狂热的追求,这和当时整个欧洲盛行的一种对神秘东方以及瓷器的热情是分不开地。从17世纪开始大批量抵达欧洲的东方瓷器,在还未生产出瓷器的欧洲颇受欢迎,而高昂的价格又使其成为皇室、贵族用来炫耀的财富。由于瓷器具有不腐蚀、无杂味、易清洗等优点,比早期的金属餐具有优势,即使和一些锡釉陶器来比较,瓷器白色的胎质和精密的胎体也令其相形见绌。除了用于餐饮,很多中国瓷器专门用来作为装饰和收藏品。由法国路易十四太阳王LouisXIV(Louis-Dieudonne)所建的巴洛克风格的代表建筑凡尔赛官,其内富丽堂皇、金碧辉煌,处处可以见到中国瓷器的摆设,并有专门的中国陶瓷室,带动了欧洲其他皇室对于类似宫殿的建造和装饰效仿。奥古斯都强力王于1687-1689年的旅行中经过意大利,看到路易十四的新宫殿,返回德国后,即任命其宫廷建筑师马特乌斯·丹尼尔·珀佩尔曼(Marcus Conrad Dietze)陆续在德累斯顿建造茨温格官(Zwinger)以及周边的歌剧院、日本宫等。今天,在德累斯顿茨温格宫殿中,展示有来自17、18世纪中国和日本以及麦森早期的瓷器。奥古斯都强力王收藏的中国瓷器主要是从晚明到清初时期的景德镇瓷器,以及福建德化的白瓷和宜兴紫砂壶。清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在他的收藏中占有重要的比例。同时,还有部分带有萨克森选帝侯家族鹰纹徽章以及以欧洲的基督教、神话传说为主题的订销瓷,多为广州加彩。这些瓷器,大部分在17世纪重要的欧洲博览会中心莱比锡购买,购买价格颇为昂贵,被冠以“白金”之誉。最令人震惊的是1717年春天,奥古斯都强力王以赠送600名骑兵的代价换取了腓特列·威廉一世(Friedrich Wilhelm I)收藏在柏林夏落藤堡(Charlottenburg)和奥拉宁宫殿(Oranienburg)的151件龙骑兵花瓶(Dragoon vase)的馈赠(参见Porcelain Collection Dresden),目前收藏在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中。这些瓷瓶为景德镇康熙青花瓷瓶。装饰为繁密的多层次构图的中国传统荷花、蕉叶类纹饰,中间一层的龙图案最为醒目。这样高昂的交换价值是中国康熙外销青花瓷器中颇为罕见的。随着奥古斯都强力王的中国瓷器收藏的日渐丰富,进一步激起了他在自己的领地上生产瓷器的渴望。而恰好在此时,炼金师弗里德里希·柏特格(Johann Friedrich Bottger,1682-1719年)来到了萨克森州。柏特格本是为普鲁士国王腓特列·威廉一世工作的炼金师,声称自己找到了炼金的方法,但多年实验无果后,面临入狱的风险。奥古斯都强力王将柏特格请到萨克森州的城堡中,希望他能够生产出自己梦寐以求的“白金”瓷器。

麦森瓷器的创烧和发展

柏特格来到萨克森州后,经奥古斯都强力王安排,在德累斯顿附近麦森的中世纪遗存的阿尔布莱希特城堡(Albrechtsburg)中进行瓷器烧造实验,参加实验的还有当时萨克森州的一些物理学家。为保证配方不被泄露,实验是在保密状态下进行的,而紧邻易北河的阿尔布莱希特城堡是最适合的地方,即使今天走进城堡内参观当时的工作室,也仍能感受到一些阴森和封闭。虽然中国的制瓷配方对欧洲保密,但是中国外销瓷器尤其是瓷片等,必然是实验中的重要参照物。这位曾声称可以烧造出黄金的炼金师虽然没有炼成金子,但经过一次次实验后,成功地烧造出了硬质瓷器。实验初期并不是非常顺利,然而,1707年,当柏特格和助手们在寻找瓷器原料的时候,不仅选择了附近的瓦尔登堡市(Walsenburg)的土矿,并且从科迪斯地区(Colditz)取矿,而这两地的矿中含有对生产瓷器最为重要的高岭土(Kaolin),在随后的实验中他们还添入了助熔作用的类长石矿(Alabaster),从而成功地烧造出类似瓷器的炽器。1708年1月15日是白色硬质瓷器的烧成配方首次被记载下来的日子,这一天也被传统观点定为欧洲真正意义上的硬质瓷器的诞生日(参见Urich Pietsch所著Early Melssen Porcelain)。

在1710年5月莱比锡的东方贸易展会中,麦森瓷器产品首次参展,受到了欧洲各国的关注。此后的二三十年,麦森瓷器继续发展各种装饰手法,从最初模仿中国、日本瓷器发展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在麦森瓷器发展的初期,彩色装饰釉并没有完全实验成功。影响麦森瓷器装饰的重要人物是来自德累斯顿的金匠约翰·艾铭格(Johann Jacob Irminger,1635-1724年)。根据德累斯顿国家艺术收藏瓷器馆馆长乌里奇·皮奇教授(Urich Pietsch)对早期麦森瓷器发展的研究,艾铭格最早运用人物雕塑和浮雕装饰瓷器,从而促进了麦森早期浮雕式瓷器的发展。而对于麦森瓷器的彩釉绘画装饰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则是约翰·格里奥·海洛特(Johann Gregorius Horoldt,1696-1775年)。他出生于德国耶拿,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瓷器作坊工作,到萨克森州效力于奥古斯都强力王时,带来了蓝色和红色两种装饰釉彩。在此基础上,到1731年,他已经成功创烧16种釉上珐琅彩,麦森瓷器也从最初的单色青花或红彩等装饰迅速发展出丰富的珐琅彩装饰,并促进了麦森瓷器自身装饰纹样风格的形成。

nlc202309030426

此外,著名的雕刻师约翰·约阿西姆·凯恩德勒(Johann Joachim Kandler,1706-1775年)也是麦森瓷器发展的重要奠基人,被冠以“瓷器雕塑之父”的美称。他烧造的麦森瓷器雕塑形象生动、细腻,从大型的动物造型、生动的人物形象到细腻的花卉局部,无一不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最早的一批作品是在麦森瓷器创烧初期,应奥古斯都强力王的要求而设计的一组形态偏大的瓷器雕塑群,放置在日本官内,以亚非珍禽异兽为主要内容,包括孔雀、大象、犀牛等,组成了一个具有异域情调的伊甸园。今天这组瓷器雕塑和其他瓷器一起在德累斯顿的茨温格宫殿中展览。据皮奇教授解释,由于当时奥古斯都强力王身体状况日渐恶化,为赶工而缩短了原本计划的坯体干燥所需的时间,在上透明釉入窑烧造后出现了很多窑裂。为避免二次烧成中的更多损坏,这批瓷器没有再进行釉上彩绘装饰,以纯白的素雅之色陈列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之后在麦森的四十余年工作中,凯恩德勒不断地设计出一批又一批的经典形象,包括猴子管弦乐团、各类当时流行的意大利喜剧角色以及丰富多彩的欧洲人物形象等等。陈列于麦森瓷厂博览区的一组典雅的白色天鹅餐具也出自他的手笔。人物雕塑也成为麦森颇具特点的一类作品。传统的麦森瓷厂的人物瓷塑制作,每个人物形象的四肢、头部等不同部位都分别由专门的模具制作,用泥浆粘合成一体后,再上釉施彩烧成。胸带、头花等局部装饰需要手工另外制作。这些瓷器雕塑形象历经三百年仍继续被麦森瓷厂模仿生产,数以万件的模具也被保存沿用,成为麦森瓷器的典型代表之一,也是其他欧洲瓷厂经常模仿生产的一类作品。此外,凯恩德勒尤为著称的还有通过手工捏造的细小繁密花瓣聚集在一起表现的“雪花球”(Snowball Blossoms)。这件经典之作被收藏在阿尔布莱希特城堡中,其上攒连在一起的手工花瓣显得优雅而高贵。一些茶壶、花瓶、碗盘等麦森瓷器也会运用到这种装饰工艺。今天,这样的瓷花仍然在麦森以传统的方式生产,价格昂贵,甚至以单朵的形式装饰在昂贵的黄金戒指上。

麦森瓷器和中国瓷器的渊源

麦森瓷器的发展和中国瓷器有一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早期麦森瓷器对中国瓷器的模仿,包括混合欧洲元素的仿中国瓷器,以及想像的东方风格主题绘画装饰瓷器。而后期的包括陶瓷雕塑在内的典型麦森风格瓷器,则和中国瓷器关系甚微。

麦森对中国瓷器的模仿

在麦森瓷器的烧造初期,奥古斯都大帝收藏的中国和日本瓷器是麦森瓷厂模仿的主要对象。对于中国瓷器的模仿范围比较广泛,不仅有类似中国纹样主题的青花、粉彩瓷器,也有以釉彩为主要装饰的德化白瓷、青瓷,甚至霁蓝釉、黑釉瓶等,还有类似宜兴紫砂效果的彩釉瓷器。但相较于这一时期的中国瓷器,麦森瓷器在模仿中非常擅于融入自身的审美观,包括对于欧洲器形、纹样的设计,以及装饰上所追求的精致细腻。

在釉彩装饰技术还不成熟的麦森瓷器生产初期,即1710年左右,麦森对于中国瓷器中德化白瓷以及紫砂壶的模仿很多。“德化白”在奥古斯都的收藏中有一定数量,最具代表性的德化白瓷观音立像就曾被多次模仿。麦森瓷厂的工人利用现有的观音像进行翻模,再修坯罩透明釉烧成。由于烧成过程中的自然收缩,麦森早期的仿中国德化观音像和原作类似,但尺寸上约小30%,这也是麦森对德化白瓷的模仿中和原作最为一致的产品。早期麦森白瓷以瓷壶、瓷杯为主,单纯的白色瓷坯似乎不能满足欧洲贵族对于精细瓷器的需求,因此这些茶壶的壶身常常运用中国陶瓷装饰中也有的贴塑装饰手法,即在器物坯体表面粘贴一些黏土做成的辅助性的花、叶形装饰,再统一罩釉烧成。麦森瓷器生产早期,另一类和中国瓷器相关的是对宜兴紫砂壶的模仿,但这种模仿仅表现在釉色、造型以及装饰手法上:宜兴紫砂属于陶器,而且表面无釉,壶的颜色即紫砂土的本色;而麦森早期的仿宜兴紫砂壶所制产品均为瓷坯上加酱彩烧制,装饰的浅浮雕很接近于宜兴紫砂所盛行的堆花装饰手法。

随着对装饰彩釉的探索逐步深入,釉下钴料的绘画开始出现在麦森瓷器中。初期的麦森青花瓷对中国青花瓷多有模仿,尤其是在奥古斯都强力王期间收藏的绘画精美的清代景德镇制康熙青花,成为麦森青花瓷的参照。尽管如此,麦森青花瓷在绘画手法上更加强调细腻的笔触和精致的勾勒,而盛行于明代民窑中的常见的写意手法并没有被接受。同时,即便是选择常见的中国青花主题,在表现上仍有明显的偏好,精致的花卉主题常常用经过处理的细腻笔触表现,而如明末常见的带有吉祥寓意但罕见于欧洲的螃蟹纹,即使在收藏中也常见到,却不是模仿的对象。此外,一些纹饰在模仿中还产生了带有偏差的表现结果,比较典型的是此后在麦森青花瓷器上一直流行的洋葱纹,其实最初模仿的是青花瓷盘边饰上的瓜果纹,但是由于在欧洲罕见类似的形体偏小的瓜,反因瓜棱纹的出现而将其联系到欧洲常见的洋葱头,并在此后成为流行纹饰。在模仿中国青花纹饰的过程中,麦森的绘师很快脱离了纯粹的临摹,而表现出自己的绘画风格和新的构图方式。下页左上图这件藏于德累斯顿茨温格宫中的花瓶由麦森瓷厂的著名青花绘瓷师约翰·埃尔夫艾德·施达德(Johann Ehrenfried Stadler)在1723年所绘,属于一套五件陈列青花瓷瓶之一。这些青花瓷瓶很多用于在不需要暖气的季节装饰壁炉,18世纪欧洲的很多宫殿都流行这种习惯,直至今日,还可以在凡尔赛宫、夏落藤堡等宫殿中看到保存或复原存放的这类装饰。最早担任这种装饰功能的是康熙时期的青花瓶,数量常常为三到五件一套,由装饰一致、尺寸偏大的觚、罐或尊组成,后来五彩、粉彩乃至日本的描金彩绘瓷罐等都有这一类的套瓶被欧洲收藏。这套瓷器的生产正是沿袭了这一传统,位于正中间的这件瓷瓶在器形上和观音尊类似,结合了中国青花流行的博古图、花鸟、孔雀等主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腹部装饰的博古花瓶中间所绘的人物,所占构图比例并不突出,两个亚洲形象的人物对坐在一件大花瓶的两侧,手持折枝花卉,虽然身着亚洲人物常见的帽、袍,腿足部却是这一时期欧洲流行的靴,袍的长度也接近于当时欧洲的服饰。花瓶上方有飞翔的孔雀。构图饱满,绘画笔法非常细致,但是没有运用分水手法,和康熙青花有明显的区别。麦森的青花瓷器直至今天仍然在市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饮食器皿中,传统的纹样一直沿用。右上图这组麦森瓷器专卖店里的餐饮器皿中,细腻精致的青花绘画笔触而少有分水晕染的技法和中国的青花绘画方式也所有不同。

nlc202309030426

麦森瓷器的绘画装饰,随着海洛特对釉色的不断丰富和扩展,不同风格的釉上粉彩装饰也开始流行。奥古斯都宫殿中收藏的部分康熙粉彩瓷上的仕女庭院、花卉等纹饰被模仿,并与原作无太大差异,但是填色没有晕染效果,而部分颜色如蓝、绿色等也较中国粉彩偏亮。但是就珐琅彩瓷的发展来看,麦森更倾向于模仿日本彩釉瓷器,包括常见的伊万里瓷器、柿右卫门风格的纹样,尤其是珐琅彩结合大量金彩的装饰技法的运用,促进了麦森釉上彩绘瓷器装饰风格的形成。

麦森的东方风情彩绘瓷

典型的欧洲东方风格(Chinoiserie)的装饰主题喜欢将中国或者说东方人物放在一个理想的天国世界中。这也影响了麦森瓷器的绘画风格。在1722年到1740年的二十年间内,麦森瓷器从模仿中国或日本的以花卉、珍禽异兽等为主要题材的纹样转变为自身的一种发展的东方主题纹样的绘画,突出的特点是以东方人物为主要装饰形象,并辅以比例较大的描金装饰。这一时期麦森瓷厂的著名瓷绘师,即创烧多种装饰性釉彩材料的海格特,绘画的大量麦森彩瓷纹样都是表现一个中国人物处在理想的庭院或自然风景中的主题,这也是一种东方异域天堂的描绘。这样的主题在18世纪上半叶的整个欧洲都颇为流行,一些纺织品、雕塑等上面也有类似图案。这些出现在麦森瓷器上的东方人物形象,很多来自当时一些在中国或亚非其他地区旅游过的欧洲人所绘画并发表的铜版画,和中国外销瓷器上的中国人物形象有一定的区别。画面的内容多为宫廷中的官员形象,如左图这件收藏在德累斯顿茨温格中的花瓶,黄釉开光的花瓶腹部和瓶盖各留有两个开光,开光内为中国皇帝和官员在花园庭院中的场景,清朝官员的盖帽在这类主题的人物描绘上非常突出,腹部图案中心的人物正跪拜其左侧的皇帝。背景装饰中的花草更强调多彩的绚丽感,而非自然真实性。事实上,在德累斯顿收藏的中国晚明清初和清代外销民窑瓷器中,也不乏人物形象,除了宗教神仙人物,大部分是文人、高士或仕女形象,以及部分表现普通人民生活的纺织女、渔夫、农民等。而欧洲东方风格中流行的人物形象显然是皇帝、官员在朝堂或花园中的场景。这在中国乃至日本瓷器的人物图中都很少见,但是可能这样的主题更为欧洲皇室贵族所喜爱。

除了装饰性绘画图案,麦森瓷器的一些雕塑人物也曾一度倾向于表现这一主题,一直到1760年左右,仍在订购生产,并出现在此后德国乃至欧洲其他不断兴起的瓷厂产品的装饰图案或瓷塑人物中。

麦森瓷厂的今天

麦森瓷厂从18世纪初期开始创烧,1863年从阿尔布莱希特城堡中迁出,在麦森建立了自己的工厂,包括工厂的博览区。尽管其作品高昂的价格和不变的复古风格并不被一些崇尚个性和创新的顾客群喜爱,今天对人们来说,麦森瓷厂已经成为一种贵族王室用瓷的象征,并在外交中担任国礼的角色。在18世纪,麦森瓷厂不仅是欧洲最初生产出硬质瓷器的地方,麦森瓷厂的技师们所创造的装饰风格、纹样,包括瓷塑形象的设计都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整个德国乃至欧洲的瓷器发展,这样的地位常常让来此参观的中国人联想到瓷都景德镇。事实上麦森瓷厂一直在走高端产品的路线。他们尊重传统的生产方式,瓷厂创立至今的所有产品的釉色、胎料的配方、瓷塑的模具都被保留并沿用。直至今日,顾客仍可以订制一件制作方法、材料和几百年前完全一样的麦森作品。麦森瓷厂从建立起就按照顾客的订单来生产,顾客群都是皇室贵族,接近景德镇明清时期的官窑,而景德镇民窑的订销瓷生产也是麦森发展至今所沿用的主要贸易方式之一。而景德镇的民窑(或称私窑)在明清时期的遍地开花的发展局面和今天精粗并立的生产形式并没有在麦森出现。今天在德累斯顿、法兰克福等一些德国大城市中都可以看到麦森瓷器的专卖店,其价格的昂贵往往让人咋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麦森瓷器的底款。麦森瓷器的专属底款最初来源于奥古斯都强力王统治时期的徽章,如在德累斯顿茨温格宫殿建筑上的双剑徽章。麦森瓷器底部以釉下蓝彩绘画的青花标志运用了交叉双剑的徽章图,从1723年至今沿用,局部的细微差异成为今天辨认其年代的另一个参照。厂房建筑窗户上的不同时期的款识,记载着麦森瓷厂往昔的骄傲和荣耀。

瓷器鉴定 篇3

作者简介

范勇,男,1953年生。籍贯四川。四川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78级,硕士。曾就职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巴蜀书社,现为四川大学考古系客座教授、四川大学博物馆客座研究员,天地出版社编审。

出版著作、译著10余部。在《考古学报》、《文物》、《考古与文物》、《四川文物》、《农业考古》、《史前研究》、《长江文明》、《中华文化论坛》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约40篇。

有关考古学、文物研究、古玩研究等方面的主要论文和著作有:

青铜器:《我国西南地区的青铜斧钺》《再论不对称性铜钺》。

《云南青铜文化的区系类型研究》《云南青铜文化的年代与分期》《试论早蜀文化的渊源》。

陶器:《关于江汉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几点认识》。

瓷器:《明代洪武官窑的设置》《明洪武官窑瓷器的类型与分期》(待刊)《试论景德镇元末明初青花瓷》(待刊)《试论汝窑的性质、年代及与北宋官窑的关系》(待刊)《试论元青花瓷的类型与分期》(待刊)《再论元青花瓷》(待刊)《中国早期青花瓷的发现与研究》(待刊),鉴定材料《瓷器鉴定》。

古玩综合:《(古玩指南)译注》(漓江出版社,1998年版)《古玩宝典》(巴蜀书社,1995年版)。

图书目录

上编 瓷器鉴定入门

一、瓷器鉴定的基本方式

1.器物的器型/

42.器物的胎釉/

53.器物上的装饰与纹饰/8

4.器物的款识/10

二、瓷器鉴定的技术检测手段

1.热释光检测法/1

22.x射线荧光釉面检测法/1

4三、常规鉴定与科技检测的关系

1.机检的相对可靠性/17

2.目鉴与机检如何相结合/18

四、瓷器鉴定的程序和思路

1.鉴定程序/18

2.鉴定思路/19

五、辨别瓷器作伪的方法

1.新瓷作旧/2

22.新仿名釉/22

3.磨底改款/2

54.新瓷古款/2

35.真坯假彩/25

6.拼凑成器/25

7.磨口掩损/2

48.以画掩饰/24

六、市场行话

中编 瓷器鉴定要领

一、造型是鉴定瓷器的重要依据

1.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特征/29

2.隋、唐、五代瓷器的遣型特征/

323.宋、辽、金瓷器的造型特征/3

54.元、明、清瓷器的造型特征/57

5.瓷器造型鉴定的经验/

42二、掌握胎釉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1.胎质/4

52.釉质/46

三、纹饰与色彩是断代的指标

1.纹饰/50

2.色料/58

四、款识是鉴定瓷器的重要环节

1.款识沿革/6

22.款识字体/6

53.明清瓷器款识/6

34.明清瓷器款式/66

五、制瓷工艺是瓷器鉴定的参考

1.原料/67

2.工艺/7

13.窑与窑具/7

5下编 瓷器鉴定相关知识和术语

一、器型

1.琢器/8

12I圆器/9

45.其他/97

二、装饰

1.装饰纹样技法/98

2.纹饰图案/1 0

1三、釉彩

1.色釉/1 05

2.釉彩/11 1

附录

给收藏鉴定爱好者的建议

眼力小测验

参考文献

中国瓷器教案 篇4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青花瓷中的图案

2、根据青花瓷图案和色彩的特征,设计一个瓷器的纹样

教学重点:了解青花瓷的基本特征,领会其装饰纹样独特的审美寓意,并能够自行设计绘制

装饰绘画。

教学难点:青花瓷纹案的设计

教具准备:课件、学生作品,老师展示画。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教学导入:

1、临近上课时,播放周杰伦的《青花瓷》。

师:这是一首中国风的歌词曲调与现代流行音乐完美相融,给我们一场听觉上的盛宴,大家都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吗?叫什么名字? 生:周杰伦的《青花瓷》

师:回答的非常好,歌曲中的青花瓷美丽而神秘,你们想去了解它吗?我们将在这节课中去走近它认识它,为它解开神秘的面纱。

三、讲授新课

1、了解青花瓷的定义。从定义中认识到青花瓷中的图案和色彩的特征:图案特征:着力于对外形轮廓的刻画,采取省略、归纳和最富特征部分的手法进行塑造:色彩特征:青白对比。

2、赏析青花戏婴图盘。

3、讲授青花瓷盘中的图案:在陶瓷的装饰中,装饰的原则在于有美好的寓意。“蝙蝠”——“福”、“ 鹿”——“禄”、“桃子”、——“寿”、“牡丹”——“富贵”、“喜鹊”——“喜”、“ 羊”——“祥”、年年有余、松鹤延年、福寿双全、龙凤呈祥

4、欣赏青花瓷中的图案在现代生活中的运用

5、师:别看这些瓷器图案、画面、文字流畅劲健,那可是瓷器工匠们徒手画出来的。正

好老师这里有一个青花瓷花瓶,想请同学们帮个忙给美化下,大家愿意吗?(课件出示要求)

生绘制瓷器图案,展示评价。总结:题材——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内涵——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形式——适合器型的特点

这是青花瓷的纹样特征,同时也是纹样设计的原则

四、课后拓展。

师:现代青花瓷的纹样设计在表现题材、作品形式、制作工艺上都有很大突破,请欣赏图片。

师:青花瓷的元素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哪里见到过? 生:青花瓷装饰的公共设施、服装等。观看幻灯片:欣赏现代青花瓷纹样及作品 作业

根据青花的特点画一幅以青花为主的装饰画,要求构图饱满,具有创意 学生在绘画实践中创造性运用传统元素,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

中国古代瓷器窑口 篇5

怀仁窑: 在今山西怀仁,故名。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

浑源窑: 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清乾隆《浑源州》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 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

榆次窑: 在今山西太原盂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年(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xxx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自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

平定窑: 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交城窑: 在今山西交城,故名。始烧于唐,以自釉产量最大,有盘、碗、壶等器物,还发现有黑釉斑点拍鼓残片较多。宋代有发展,仍以自瓷为主,也有当时北方各瓷窑所习见的动物小雕塑,还烧制白釉釉下储彩彩绘装饰,特征与介休窑大体相同,储彩有呈桔红色者,其他地区极少见,珍珠地划花装饰品种有枕、洗等器,但产量较少。

介休窑: 在今山西介休洪山镇,故名。1959年发现。始烧于宋,历经金元明清四代,在山西较少见。宋代以自 釉为主,早期碗体厚重,与交城窑相似,有薄胎印花碗盏,胎白纹细,受定窑一定影响,碗盏里心都留有三个细小支烧痕,是其特征之一;白釉黑花品种也有发现,釉面光亮,与河南、河北同类装饰有别。金代烧黄褐釉印花器较多,器内多印花,尤以孩童荡船纹饰为多,富有介休窑待色。

霍县窑 : 在霍州境内(今山西霍县陈村),故名。为山西七十年代后期新发现的古窑址之一。以烧白瓷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量有印花装饰,胎浩白,用支钉垫烧,器内及器足都留有五个小支烧痕。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中所提及的彭窑仿古定器折腰盘,霍县窑遗址里遗留甚多,证实明清两代文献中的彭窑就在霍县陈村。元代还烧白地黑花品种,遗址有高足杯标本,明清两代绘花卉者较多,有书写文字者。传世品有带纪年铭文者,故宫博物院有墨书“明昌四年”(1193)盘一件,是研究该窑烧瓷上限的极有价值的资科。

长治窑: 在今山西长治八义镇,故名。烧瓷品神有白釉、白釉红绿彩、白釉黑花及黑釉四种,以白釉红绿彩绘碗最富特色,碗心多画折枝花卉,有画鱼纹者,碗心及圈足都有五支烧痕,这种碗晋南地区金墓出土过。白釉有刻花及画黑花装饰,刻花纹饰较简练,黑花多绘于碗内或壤外,纹饰多为折枝花卉,也有鱼鸭等纹,但为数较少。

淄博官窑: 在今山东淄博磁村,故名。七十年代后期发现,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子唐而终于元代。该窑在唐代以烧黑瓷为主,宋代烧白瓷,有剔花、刻花装饰,金代出现蓖划、绞胎、白地黑花、白釉红绿彩等新装饰,碗心也多一圈刮釉,有北方地区瓷窑风格。

安阳窑: 在今河南安阳北郊安阳桥附近,故名。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是隋代青瓷窑址。据此,可确定安阳地区部分隋墓出土青瓷是此窑所产。五十年代在善应十天傅二镇还发现宋元时期窑址,前者专烧钧釉瓷器,后者烧白瓷;二镇距磁州窑较近,但未发现有磁州窑风格的瓷器。

鹤壁窑: 在今河南鹤壁,故名。始烧于唐而终于元代。在唐代烧白、黄、黑釉器物,有花口钵、短流壶等;宋金时期的白地黑花、褐黄釉刻花折沿盆最富代表性,白地黑花彩色乌黑,褐黄釉刻花有莲花、鹅与兔吃草等纹,盆口径都在40厘米以上;白釉划花大碗与磁州窑风格相同,碗心也有五个长条状支烧痕。

碌武窑: 也称“当阳峪窑”。在今河南修武当阳峪,故名。为北方著名民间瓷窑之一。所烧器物以剔花品种最富 盛名,纹饰流利洒脱,又以黑白、褐白对比强烈的色彩独具一格,其艺术感染力远在磁州窑系瓷窑同类装饰之 上;绞胎也属成功品种之一,用白褐两种色料绞在一起,组成与羽毛相似的纹理,制作技巧高超。

巩县窑: 在今河南巩县,故名。从已发现的窑址,可知始烧于隋代,烧青瓷;唐代有较大发展,以白瓷为主。李吉甫《元和郡县志》有“开元中河南贡白瓷”记载,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出土有巩县窑白瓷,证实此窑贡白瓷。此外还烧三彩陶器,洛阳地区唐墓出土三彩陶器及雕塑不少是该窑所产;遗址出土素烧坯很多,可知三彩陶器是两次烧成。所制绞胎多模仿漆器纹理特征,黑釉、茶叶末釉也占一定比例,遗物有盘、碗、瓶、壶等。

密县窑: 在今河南密县,故名。已发现西关及窑沟两处遗址,西关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宋,窑沟窑烧瓷则在宋金 时期。西关烧白、黄、青、黑各色釉及珍珠地划花等品种,珍珠地划花装饰在密县窑中出现最早,宋代较流行,窑址出土的五代鹌鹑纹小枕,纹饰具有仿唐金银器錾花工艺特征。窑沟以白釉为主,白地画黑花标本的也遗留不少,瓶、壶等器物上多画简洁的花草纹,画圈纹的较别致,是此窑独特之作。

登封窑: 在今河南登封曲河,故名。始烧于晚唐,下限到元代。烧瓷品种较多,以自釉为主,有白釉绿彩、白釉刻花、白釉剔花、白釉珍珠地划花及白地画黑花等,还烧瓷塑玩具、黑釉及三彩陶器。珍珠地划花品种,受密县窑影响,产量在同类瓷器中居首位,遗物有瓶、枕、罐、洗、碗等,以瓶、枕较多,瓶高达40厘米左右。遗址附近的残庙内有清嘉庆碑记一座,碑文载:“尝就里人偶拾遗物,质诸文,献通考,而知当有宋时窑均环设,商贾云集,号邑巨镇”,描绘了宋时的繁盛情况。

宝丰窑: 在今河南宝丰青龙寺,故名。烧瓷时期为宋金两代,品种有青瓷、黑瓷及三彩低温铅釉陶器,青瓷质量较临汝窑略胜,造型纹饰与耀州窑近似,印花装饰较多。黑瓷有凸线纹、麦粒纹装饰,后者在北方瓷窑中极少见;此外还烧三彩与绿釉、酱釉炉枕等器,枕面划花有花卉及钱纹等题材。

鲁山窑: 在今河南鲁山段后,故名。创烧于唐代而终于元代。唐代南卓《羯鼓录》中有“不是青州石末,即是鲁山花瓷”语,经调查发现花瓷拍鼓瓷片标本,证实该书所述。宋金时窑厂扩大,烧瓷品种丰富,装饰方法也多种 多样:如有自釉罐上以褐点组成的三角形,白釉瓶上以蓖划复线直线纹与曲线纹的相间排列;以及三彩莲瓣高足炉等;均有特色。

郏县窑: 在今河南郏县,故名。在发现黄道、黑虎洞及石湾河三处遗址中,黄道及黑虎洞均有唐及元代标本,石湾河则属元代遗址。唐代遗物有黑釉斑点花瓷、黄釉及白釉绿彩品种;绿彩呈碧绿色,在河北、河南、山东、陕西四省九处瓷窑所烧同类品种中,色彩最美。元代遗物有磁州窑风格的白地黑花装饰及钧釉器物。

宜阳窑: 在今河南宜阳三里庙,故名。明清两代方志都提到宜阳产瓷,其烧瓷上限,乾隆《宜阳县志》记有:“德应侯庙在县西二里,宋熙宁感德军守臣以水旱祷应状闻,治庙封侯爵享祀。崇宁末年复重修,今废无考,一在半壁山。”德应侯是北方瓷窑供奉的窑神,宋神宗熙宁(1068一1077)时宜阳建德应侯庙,则此窑烧瓷当在熙宁之前。以烧青瓷为主,也有少量白釉、黑釉、白釉黑花及三彩陶器。

新安窑: 在今河南新安,故名。已发现遗址十余处,多数均烧钧釉器物,属钧窑系。烧瓷时间历经宋金元三代,所烧器皿有盘、碗、炉、瓶、罐等,以盘、碗占绝大多数。内乡窑: 在今河南内乡大窑店,故名。因宋属邓州,故旧称“邓窑”。始烧于唐而终于元,唐时烧黑釉及带斑点的花瓷,宋金时烧青瓷,过去曾将一种釉色青绿、器底呈紫褐色的,称为“邓窑”;印花盘碗较多,与宜阳、临汝窑近似。遗址有元至大二年(1309)普济宫碑一座,碑文有 “孤村陶烟时起,前事宛然在目”语,可知元时仍烧瓷。(邓窑即“内乡窑” 柴窑: 窑址迄今未发现。柴窑一名最早见于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万历以后的《玉芝堂谈套》、《清秘藏》、《事物绸珠》、《五杂姐》、《博物要览》、《长物志》等书多论及此窑,但众说纷纭。基本有两种见解,一为周世宗姓柴,当时所烧之器都叫“柴窑”;一为吴越秘色青瓷即“柴窑”。对其形质,曹昭认为“柴窑天青色滋润,细腻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张应文则谓“柴窑不可得矣,闻其制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但均属传闻,未见实物。清末民国初有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磐”证诸柴窑,仅有景德镇宋影青瓷相符;或谓可能张应文误以宋影青为柴窑而概括之。

东窑: 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附近。专烧砖瓦。《宋会要》窑务条文载:“京东西窑务掌陶工为砖瓦器给营缮之用,旧有东西二务景德四年废止,大中祥符二年复置东窑务。”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有董窑条,谓其特征与官窑相似,而又不及,今亦少见。明清两代谈瓷笔记多引用之。但董窑实物未见传世,窑址亦无明确地址,或为东窑之误会。

林东窑: 在今辽宁昭乌达盟巴林左旗林东镇,故名。共发现上京窑、南山窑及白音戈勒窑窑址三处。上京窑为 辽代官窑,烧白瓷、黑瓷及绿釉陶器,白瓷产品有长颈瓶、海棠式长盘、方盘及长柄壶等。辽上京故城内出土 的白瓷“官”字款穿带壶,系上京窑产品。

赤峰窑: 也称“缸瓦窑”。在今辽宁昭乌达盟赤峰西南六十公里的缸瓦窑屯,故名。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 窑具,证明为辽代官窑。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三彩及色陶器。以白瓷为主,器皿有杯、碗、盘、碟、壶和罐;三彩陶器以印花盘为多,黄釉有鸡冠壶和凤首瓶。赤峰辽应历九年(959)附马墓出土的白瓷带“官”字铭文盘碗,就地理方位及胎釉特征看,是缸瓦窑产品。辽阳窑: 在今辽宁辽阳东三十公里江官屯,故名。烧瓷以白釉粗瓷为主,也有少量白地黑花、黑瓷及三彩陶器I 白瓷及白地黑花胎体较粗,均挂化妆土。白瓷烧杯、碗、盘、瓶、罐等器,黑釉则烧大器;此外,还烧黑釉、白釉、小俑、狗、马、骆驼等小玩具。

栒邑窑: 在陕西栒邑,故名。地距黄堡镇耀州窑较近,烧瓷具耀州窑特征。遗址遗留有黄釉残片,碗里有刻花、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盘碗的里心多一圈刮釉,与耀州窑金代地层出土瓷器特征相同,应属金代产物。

瓷具耀州窑特征。遗址遗留有不少青黄釉碗残片,碗里 有刻花、印花纹饰,有花卉、海水、牛等题材;盘碗的里心 多一圈刮釉,与耀州窑金代地层出土瓷特特征相同,应 属金代产物。

华亨窑: 在今甘肃华亭,故名。最早见于明李贤天顺本《大明一统志》,土产条记有黑瓷器出平凉、华亭二县;镇堡条也有安口镇出瓷器记载,可知明代前期华亭县安口镇产黑瓷。经调查在安口镇发现瓷窑遗址一处,遗留物为青黄釉盘碗标本,器里有印花、刻花装饰,器心多一圈无釉,乃适应迭烧需要而致。器物纹饰与烧制特征和陕西耀州窑相同,属金代,为耀州窑体系。

兰州窑: 在今甘肃兰州,故名。最早见于《元一统志》,兰州土产条,简略提到产瓷器,有窑一所,距州四十五里。清康熙《兰州志》,山川条:“煤炭山洞在州南四十里,其洞数十,皆产煤,州民赖之。阿干峪在州南四十里,其土宜陶,经火不裂,故多窑冶,水岔在州东南六十里,亦有窑冶。”经调查阿干峪,发现元代黑瓷窑址一处,以黑釉碗为主,《兰州志》所记初步得到证实。

宜兴窑: 在今江苏宜兴鼎蜀镇,故名。烧瓷历史悠久,早在汉晋时期已烧青瓷。涧众村发现有唐代青瓷窑址。明代以紫砂器闻名于世,出现不少制壶名家,如供春;时大彬、李仲芳、陈仲美等,并仿烧宋代钧窑器物,因有“宜钧”之称。德清窑: 在今浙江德清,故名。是浙江地区发现的两处黑瓷产地之一。烧瓷于东晋至南朝。共发现窑址四处,同窑烧制青瓷和黑瓷,造型大体一致。窑址标本与浙江地区墓葬出土瓷器有的完全相同。

余杭窑: 在今浙江余杭,故名。是继德清窑之后发现的又一处早期黑瓷产地。窑址共发现两处,所烧器皿与德清窑近似;黑釉鸡头壶地面遗留较多,有大中小三种形式,当时产量较大。

修内司官窑: 也称“南宋官窑”。宋室南迁后在杭州另立的新窑。窑址迄今尚未发现。宋叶真《坦斋笔衡》载:“---中兴渡江,有邵成章提举后苑,号邵局,袭故京遗制,置窑于修内司,造青器名内窑,澄泥为范,极其精致,油色莹彻,为世所珍。后郊坛下别立新窑,比旧窑大不侔矣。”郊坛窑是南宋设立的第二座官窑,三十年代在杭州乌龟山发现窑址。所烧瓷器除盘碗外,多仿周汉时期铜器玉器式洋,胎呈黑褐色,釉有粉青、月白、炒朱黄各色。明清两代景德镇御器厂仿官成风,以清雍正(1723一 1735)时所仿质量最好,有的几可乱真。(郊坛窑即“修内司官窑”。)萧山窑: 在今浙江萧山,故名。共发现窑址三处,一在进化区茅湾里,是浙江地区战国时期原始瓷产地,碗里有螺旋纹,江浙地区战国墓葬出土的不少这类器物中,即有茅湾里的产品;其余两处在戴村区上董村、石盖村,遗物有褐斑及划花莲瓣纹装饰,具有东晋、南朝时期特征。

绍兴窑: 在今浙江绍兴,故名。已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富盛区长竹园一带,时代属春秋战国,遗物有原始瓷碗钵等器,器里有螺旋纹,是浙江早期窑址之一;一在下蒲西一带,出土罐壶等遗物多印有带状网纹及铺首装饰,具有吴、西晋时期典型特征。

越窑: 也称“秘色窑”。在越州境内(今浙江余姚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等。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进贡瓷器动辆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慈溪窑: 在今浙江慈溪杜湖滨湖地带,故名。为新发现的一处青瓷产地,与余姚毗邻。产品以壶类较多,壶有多种式样,腹部多有刻花与划花装饰,肩部多带双系,系面也有多种纹饰;釉色多呈青灰,色调特殊,但瓷质松脆易破。

宁波窑: 在今浙江宁波,故名。已发现郭堂岙、云湖及小洞岙三处窑址,以郭堂岙窑烧瓷历史最早,东汉后期即烧青瓷、黑瓷,与上虞、小仙坛窑近似。云湖与郭堂岙隔岭相望,烧瓷始于东晋终于南朝,以青瓷为主,有少量褐釉。小洞岙窑标本具唐代特征,以碗为主,光素无纹者多,少数印有双鱼纹;有于碗口里外饰以半圆形褐色斑点者,与金华地区唐婺州窑有相同处。

勤县窑: 在今浙江勤县,故名。已发现小白市、沙叶河及郭家峙三处,以小白市窑历史为早,烧瓷在东晋、南朝时期;另两处均为五代、北宋时期。造型、纹饰及支烧方法与余姚上林湖越窑极其近似,所烧瓷器多供吴越王钱氏进贡之用。

上虞窑: 在今浙江上虞,故名。已发现窑址达三百处以上,是国内发现窑址最多的县。烧瓷自东汉迄于宋。东汉小仙坛窑址出上标本,已具备成熟瓷器的各种条件,当时除烧青瓷外,还烧黑瓷。三国、两晋、南朝窑址也发现很多,江苏墓葬出土有上虞窑带纪年铭文的瓷器。五代到宋代窑址最多,所烧瓷器与邻近地区余姚、宁波、勤县等窑关系密切,造型、纹饰有共同点,同属以余姚上林湖越窑为主的越州窑系,吴越王钱氏用以供奉的瓷器,绝大部分都取给于这些瓷窑。象山窑: 在今浙江象山,故名。据明清著录谓烧白瓷,似定窑瓷器而粗;经查,判明唐已烧青瓷。遗址面积不大,遗留标本不多,所烧以盘碗为主,直口平底碗的造型与浙江丽水、吴兴、余姚等窑相同,属唐代前期流行式样。

东阳窑: 在今浙江东阳,故名。六十年代发现窑址九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始烧于唐而终于宋,其地属婺州,所烧瓷器属婺州窑系。

婺州窑: 在婺州(今浙江金华地区),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始烧于东晋,五朱堂窑有青釉褐斑标 本。唐代遗址共发现四处,以生产茶碗出名,造型有习见各式碗,多角形短流壶及双系罐,有黑渴釉及青釉褐斑装饰。唐代陆羽《茶经》中有评语。

武义窑: 在今浙江武义,故名。文献未见记载,近年经调查在境内发现青瓷窑址数十处,绝大部分均属宋代,烧瓷以碗较多,碗里多刻花篦点纹装饰,外部刻复线纹,这类碗盛行于宋元时期,在浙闽瓷窑发现最多。元代遗址多烧龙泉釉盘碗,器里中心多印阴纹花卉,偶有带八思巴文者,为数不多。

临海窑: 在今浙江临海,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均烧青瓷。一在五孔岙,烧瓷在南朝到初唐之间,所烧瓷器以碗为主;一在许市,烧瓷在五代到北宋之间,器物胎簿,釉色青绿,有雕镂极精的香薰,属越窑系。

黄岩窑: 在今浙江黄岩,故名。烧瓷于五代未到北宋。五十年代发现竺家岭、牌坊山等八处窑址,以生家岭窑遗址面积最大,遗物最为丰富,属越窑系。器物纹饰题材以刻花花卉为主,鹦鹉纹在越窑系瓷窑中比较常见,但多为细线条划花,黄岩窑为刻花线条粗放,纹饰生动,富有特色。

温州窑: 在今浙江温州西山一带,故名。遗址面积较大,烧瓷在唐宋时期。所烧瓷器受到瓯窑和越窑一定影响,胎釉色调较浅,保留了早期缥瓷固有传统;粗线条划花以及支烧方法与越窑有共同点。宋代盘碗多带刻花划 花装饰,支烧工具亦与越窑系大体相似。丽水窑: 在今浙江丽水,故名。已发现窑址二十余处,早期遗址在吕步坑,始烧于南朝后期到唐;元代窑址发现较多,均属龙泉窑系,保定窑器里心多印蒙古官书八思巴文;龙泉大窑、安仁口及武义等三处窑址也有这类文字出土,多为阴文,印于花卉纹饰之中,保定窑为大字。

泰顺窑: 在今浙江泰顺,故名。烧青白瓷,复烧窑具口大底小,是完整的整体,装坯时先装小器,依大小可装九件,上面一件口径最大。所烧器物釉色偏灰,器里有简练的刻花纹饰。

江山窑: 在今浙江江山,故名。烧瓷从宋代到清代,因地距江西较近,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宋元时期以青白瓷为主,造型纹饰与江西有近似之处,同时兼烧少量青瓷、黑瓷。元末以至明清两代烧青花瓷,经过测定分析,所用钻矿与江山县产者近似。

哥窑: 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南宋时有兄弟二人,各主一窑,兄所烧者曰“哥窑”,弟者曰 “弟窑”。两窑的记载最早见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相传旧有章生

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兄曰哥窑,弟曰生二窑。”此后有关两窑的著录渐多,均源于此。哥窑多仿三代铜器式样,釉开片形如冰裂,纹片星黄黑二色,因有金丝铁线之称。传世品较多,多收藏于故宫博物院。龙泉窑经多次调查与发掘,迄未发现传世哥窑标本,哥窑是否属于龙泉窑系统的问题还有待于证实。(弟窑即“哥窑” 萧县窑: 在今安徽萧县白土镇,故名。始烧于唐代,烧白、黑、黄釉器物;宋代主要烧白瓷。白土镇曾采集到白瓷瓶一件,瓶身刻 “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三十六宇,由此得知金代此窑仍烧白瓷。

宿州窑: 在宿州境内(今安徽宿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为主。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辉出疆时见虏 中所用定器,色莹净可爱,近年所用乃宿、泅近处所出,非真也”。可知宿州白瓷有定窑作风;明清两代文献著 录宿州窑者多来源于此。窑址迄今尚未发现。泅州窑: 在泗州境内(今安徽栖县),故名。始烧于宋代,以烧白瓷著名。最早见于南宋周辉(清波杂志,谓泅州 窑在洒县附近,所烧瓷器也属定窑系。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寿州窑: 在寿州境内(今安微淮南高塘湖滨湖一带,唐属青州),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共发现隋唐 窑址六处。管家咀最早,隋xxx始烧青瓷,有贴花、划花装饰;余家沟遗址出土物以碗为多,此外有注子和枕,器物多平底,注子有多角形短流,枕为小长方形,都具有典型唐代风格;釉多黄色,与唐代陆羽《茶经》所说的“寿州瓷黄”特征吻合。

繁昌窑: 在今安徽繁昌,故名。始烧于宋代,五十年代在繁昌柯家冲发现青白瓷窑址十一处,七十年代后期又续有发现。胎较薄,釉光润,无纹饰者多。安微合肥、桐城、铜陵、枞阳及宿松等地宋墓出土的青白瓷,有的来自景德镇,有的为繁昌窑产品。

长沙窑: 在今湖南长沙铜官镇一带,故名。共发现窑址十余处,烧瓷多在唐至五代,为唐代重点瓷窑。品种以青釉为主,兼烧少量褐釉、酱釉、绿釉和白釉等;装饰有釉下彩绘、印花、贴花和彩色斑点几种。釉下彩绘创始于长沙窑,中唐时开始出现单一的釉下褐彩,后演进列褐绿两种彩色;以彩色斑点作装饰的较普遍,始饰以大圆斑四组,渐变为小斑点组成纹饰;贴花多装饰在壶罐腹部,题材有人物、鸟兽、园景、双鱼相葡萄,在纹饰上多施以酱釉圆斑。长沙窑瓷器唐时畅销海内外,在今日本、南朝鲜、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伊朗等地都有出土,南朝鲜出土两件带铭文注子,一书。“卞家小口天下有名”,一书“郑家小口天下第一”,富有商品宣传特色。

湘阴窑: 在今湖南湘阴,故名。为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 一共发现三处,以县城内遗址为最早,出土遗物都具 隋代作风,器身多有印纹装饰,仅高足盘盘心纹饰即达三十种以上,为同时期其他瓷窑所少见。铁罐嘴遗址标 本有唇口及玉璧底碗,属典型唐代式样,为唐代岳州窑的一部分。鸟龙嘴遗址多印花鱼纹碗,碗心饰团菊一朵,有宋代特征。“、景德镇窑: 在今江西景德镇,故名。据记载始烧于唐武德(618一626)间。建国后发现遗址多处,以杨梅亭、石 虎湾、黄泥头最早,均为五代时期,烧青瓷和白瓷,青瓷釉色偏灰,白瓷釉色纯正,达70度。宋代已发现有湖 田、湘湖、南市街、柳家湾等遗址,均烧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青白瓷,杨梅亭等三处窑址也改烧青白瓷,有盘、碗、瓶、壶、罐、盒、枕等器,装饰有刻花、印花、蓖花、蓖点等技法;北宋后期吸取北方复烧法,产量大增。元代创烧青花、釉里红釉下彩装饰新品种。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发现一艘中国元代沉船,打捞出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景德镇青白瓷及枢府型五千余件,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明代一跃成为全国瓷器烧制中心,青花瓷器有很大发展,釉上彩、斗彩、素三彩、五彩等品种相继出现。清代彩釉更有改进和创造,彩瓷品种更加丰富,色调一致,既能仿制宋代名窑瓷器,又能仿烧玉、石、漆、铜以及干鲜果品,几可乱真。南宋起产品就远销海外,如日本、南朝鲜、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等地。

丰城窑: 在今江西丰城寺前山--带,故名。始烧于东晋,历经南朝至唐代,早期所烧器物与江西地区东晋、南朝墓葬出土物近似。隋代高足盘心印有多种花叶纹饰,其造型纹饰与各地青瓷大体相同。唐代釉有青、褐二色,与陆羽《茶经》记载”洪州窑瓷褐“基本一致;唐时丰城属洪州,故此窑即唐代的洪州窑。

南丰窑: 在今江西南丰,故名。最早见于元代蒋祁《陶纪略》一书,谓与景德镇竞争者有此窑。六十年代发现,七十年代再作调查,判明为专烧青白瓷单一品种的瓷窑。始烧于宋代,所烧器物以盘碗为主,尚有注壶、盏托、盒子与枕,装饰以刻花居多,有剔刻月梅纹的,有酱口刻花碗,为其他青白瓷窑所不见。

吉州窑: 也称”永和窑“。在吉州境内(今江西吉安永和镇),故名。是江南地区名瓷产地之一。共发现窑址二十余处,始烧于五代,宋元时期有较大发展。品种丰富,有青白瓷、黑釉、青釉、酱釉、绿釉及白地黑花等。复烧方法与印花装饰借鉴于北方定窑,白地黑花来源于河北磁州窑。玳瑁釉、剪纸贴花以及窑变花釉是其特色,剪纸贴花纹饰题材有双龙、飞凤、梅花、朵花以及福寿康宁、金玉满堂、长命富贵等四字古语。六十年代以来江西地区宋墓出土不少此窑瓷器,南昌南宋嘉定二年(1209)墓葬出土的莲花纹炉及奔鹿纹盖罐,对于判断窑址及同类出土器物的烧制时代有重要参考价值。赣州窑: 在今江西赣州,故名。始烧于宋代,烧青白瓷,有刻花纹饰;元代烧青白瓷、黑釉及龙泉釉。发现的高足怀与柳斗杯有地区特色;杯里施釉,外部划刻柳斗纹,不施袖,颈部有凸起白色乳丁一周。1976年南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元代沉船一艘,打捞元代瓷器一万七千余件,其中不能判明窑口者二千余件,还有赣州窑柳斗杯及吉州窑白地黑花瓶等。

陶窑: 唐代景德镇陶玉主持的瓷窑。始见于《景德镇陶录》卷五:”陶窑,初唐器也,土惟白壤,体稍薄,色素 润,镇锺秀里人陶氏所烧也。邑志云,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但景德镇发现古瓷窑遗址,最早为五代时期,未发现唐代遗址《景德镇陶录》所记陶窑尚待证实。

霍窑: 唐代景德镇霍仲初主持的瓷窑。最早见于《景德镇陶录》卷五:”霍窑,窑瓷色亦素,土墡腻,质薄,佳 者莹缜如玉,为东山里人霍仲初所作,当时呼为霍器。邑志载唐武德四年诏新平民霍仲初等制器进御。“霍窑迄今未发现,据景德镇已发现的三处五代时期窑址标本看,青瓷白瓷都采用迭烧法,碗心碗足都有支烧痕。迭烧是比较原始的一种方法,唐武德四年(621)约早于五代三百年左右,其烧瓷办法可能更为原始。书载以此瓷进御,为一疑问。

御土窑:元代景德镇烧造贡瓷之窑。见于元孔齐《至丘直记》”饶州御土“条云,”饶州御土,其色白如粉垩,每岁差官监造器皿以贡,谓之御土窑。烧罢即封土不敢私也,或有贡余上作盘、盂、碗、碟、壶、注、怀、盏之类,白而莹色可爱,底色未着油药处,犹如白粉,甚雅薄难爱护,世亦难得佳者。“同书”窑器不足珍“条又云:”尝议旧定器官窑皆不足为珍玩,盖予真有所见也。在家时表兄沈子成日余干州归,携至旧御土窑器径尺肉碟二个,云是三十年前所造者,其质与色绝类定器之中等者,博古诸往往不能辨。“ 据此可知,元代御上窑既烧贡御器皿,又仿烧定窑大盘。

御窑厂: 也称”御器厂“。在今江西景德镇珠山。明洪武(1368一139)间设,明清两代专为宫廷烧造瓷器。明代 派宦官主持窑务,清代派监窑官监督烧造。所烧瓷器质量精工,不计工本,动辄以万计,仅宣德、嘉靖年间所烧瓷器即达八十万件。产品也称”官窑器“,是对民窑器而言;官窑器多按颁发式样承做,不同时期有不同造型与纹饰,但龙凤纹占很大比重,底部多书写”大明□□年制“或”大清□□年制“六字款。

民窑: 民间经营的瓷窑。历代瓷窑绝大多数都属民窑。五代时期出现官办瓷器,宋代有汴京官窑相修内司官窑的命名。明清两代在景德镇设御窑厂,但民窑仍大量存在。民窑生产的瓷器也称”客货“,造型纹饰不受官府拘 束风格与官窑瓷器迎然不同,题材丰富,画笔自由奔放。清康熙时青花、五彩瓷器上的历史故事画大量出现,有伍子胥举鼎、周处斩蛟、空城计、西厢记等。蓝彩、黑彩、金彩的使用,使彩瓷更加辉煌灿烂,五彩品种由此得到新的发展。

枢府窑: 元代官府在景德镇烧制的青白瓷及盘碗,也有”枢府型“之称。带枢府字铭的瓷器是元代官府机构定烧 器物。宋代有枢密院,元代因之,但无”枢府“机构名称。枢府窑瓷器绝大多数均为印花,纹饰有云龙、飞凤、云雁、缠枝莲等。景德镇湖田窑元代瓷窑遗址发掘时,出土有大量枢府窑瓷器。

祟安窑: 在今福建崇安,故名。已发现窑址十一处,属宋代者八处。因距建阳较近,发现有专烧黑瓷的窑址,造型与建窑相似;烧青白瓷者发现两处,出土器物有盘、碗、杯、碟、洗及盒,质量以苑埂窑所烧者为精。因地邻江西,青白瓷受景德镇、南丰两窑一定影响。

浦城窑: 在今福建浦城,故名。烧瓷约在南宋到元代前期。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碗窑背,烧青瓷,遗物以碗最 多,瓶、罐等器少量发现,有双耳活环扁瓶,瓶身两面印福寿字,这种瓶在距浦城较近的浙江龙泉窑有大量烧 制,可见受龙泉窑一定影响;一在大口村,以青白瓷为主,器身多印有阳纹装饰。

光泽窑: 在今福建光泽,故名。五十年代在茅店发现宋代窑址一处,遗物有青白瓷及黑瓷两类,青白瓷数量多,胎洁白,造型多种多样,装饰仅印花一种,纹饰题材有双凤、飞鹤、蝴蝶、双鱼、水藻及花卉,釉色有的偏灰,有的偏黄;黑瓷多为各式茶盏,有兔毫与酱斑,但为数不多。建阳窑: 旧称”建窑“。在今福建建阳,故名。创烧于宋代,建国以来经多次调查发现窑址十余处。对水吉窑进 行重点发掘。宋代饮茶最受人欢迎的兔毫盏,就出产在这里。北宋后期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窑址里出土有碗底刻”供御“、”进盏“字铭的茶盏。以后发掘时又发现黑瓷堆积层下面有青瓷堆积,这表明建阳窑烧黑瓷前曾烧过青瓷,后改烧黑瓷,专门烧制供饮茶用的黑瓷茶盏。(建窑: 即”建阳窑“ 连江窑: 在今福建连江,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建国初在浦口、魁歧发现宋元时期窑址群。浦口镇所属井头里、锦上窑及西山顶三处遗址均烧青白瓷,有精粗之分,精看为白胎,数量较少,粗者釉偏灰。三处遗址也烧少量青瓷碗,碗里饰以刻花蓖划纹,碗外刻复线。烧这类碗的瓷窑福建发现很多;也发现有仿浙江龙泉窑浮雕莲瓣纹碗的,胎釉纹饰均很相似。

闽清窑: 在今福建闽清,故名。烧瓷于宋元两代,共发现遗址四处,专烧青白瓷,胎质坚细,造型多样,纹饰较丰富,釉星浅灰色,青的色调少,有福建地区特色。

福清窑: 在今福建福清,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五十年代在县东门外东张区发现宋代窑址五处,均烧青釉刻花蓖点纹及黑瓷两类器物,风格与福建各地宋代同类窑址出土遗物基本属于同一类型。

莆田窑: 在今福建莆田,故名。是闽东沿海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县东十二公里西天尾,遗物全系元代青瓷盘碗,器物里心多印阴纹折枝花卉,也有灵芝纹,发现数量较少,制做稍粗;一在县西南三十八公里许山,遗址面积较大,专烧青白瓷,遗物为元代盘碗及洗等器皿,变形少,釉色好,器底部与德化窑接近,纹饰多印花,有莲瓣、蝴蝶及十字纹。

仙游窑: 在今福建仙游,故名。窑址于1953年发现,遗留有青瓷、青白瓷及黑瓷标本,属宋代瓷窑。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弘治《兴化府志》之卷十二:”近仙游县万善里潭边有青瓷窑,烧造器皿颇佳;……北洋澄林有瓷窑 烧粗碗碟;南洋獭溪有瓷窑烧酒缸花盆等器;景德里又有瓦窑专烧砖瓦,阖郡资以为用。“ 据此可知仙游窑烧瓷历史较长,明代中期窑场已有多处,分别烧制细瓷、粗瓷以至砖瓦等,但明代窑址迄今尚未发现。

德化窑: 在今福建德化,故名。是福建沿海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发现由宋到清历代窑址达一百八十处,重点发掘了屈斗宫、碗坪仑两处窑址。碗坪仑烧瓷较屈斗宫早,烧青白瓷,有的接近白釉,刻花蓖划纹装饰较多,盒子遗留甚丰,盖面所印阳纹装饰达一百余种,题材之丰富在南方地区首屈一指,南宋时有专门制作盒子的作坊。屈斗宫元xxx烧青白瓷,从南宋至元代。明代盛烧白瓷观音、达摩等塑像,胎釉浑然一体,如同白玉,被赞为”象牙白“、”奶白“或 ”天鹅绒白。清代除烧白瓷外,盛烧青花与彩绘瓷器。元代以来,德化窑瓷器输出海外,菲律宾、马来西亚出土有元代德化窑青白瓷,泰国及东非坦桑尼亚等国家也出土有清代德化窑青花瓷器。

安溪窑: 在今福建安溪,故名。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最早见于明嘉靖《安溪县志》记述嘉靖(1522一1566)前烧粗青瓷。经普查共发现窑址一百二十八处,属宋元时期的有二十三处,明清两代者一百零五处。宋元时期以青白瓷为主,有各式盘、碗、瓶、壶、盒 子、军持等器,盒子有大小各种形式,印纹线条比德化窑粗,军持腹部比较丰满。胎较厚,瓶身有施酱彩者,是其特色。明代窑址中有烧青花的多处,有于盘心写 “一叶得秋意,新春再芳菲”诗旬的;青花盘的圈足多有砂粒,也有红绿彩绘花卉纹碗,均属于明末清初产品,在外销瓷器中颇引人注目。

同安窑: 在今福建同安,故名。是闽南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窑址面积大,产品质量精。东烧尾窑为唐代遗 址,烧青釉厚胎平底碗。汀溪水库附近的三处宋元时期窑址遗物极丰富。宋代以青瓷出主要比重,在盘碗等器 的里部都有刻花蓖划纹饰,碗外刻复线装饰,釉色多数偏黄。盘心印阴纹双鱼的则已具有明显元代作风;此外 还烧青白瓷,纹饰与青瓷基本相同,碗心修坯时多有一个小圆窝,瓶罐的外部多刻划由细线条复线交又的斜十 字形纹。南宋时大量外销,日本北九州出土有不少同安窑的完整盘碗及大量残破标本。泉州窑: 在今福建泉州,故名。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重要产地之一。共发现窑址十一处,烧瓷均在宋元时期。在东门外碗窑乡的两处,主要烧青白瓷,青瓷也占一定比例。西门外磁灶乡的九处,有青釉和黑釉租瓷,素烧 印纹坯发现较多,另有黑釉、绿釉军持,形式与菲律宾出土者完全相同,属蜘蛛山窑产品。七十年代后期新发现的童子山窑,是专烧青黄釉褐色彩绘大盆的盆窑,盆有直口与折沿两种形式,盆里多画折枝花卉纹,有写寿山福海或写诗句的。日本福冈曾出土童子山窑彩绘盆完整器物。

南安窑: 在今福建南安,故名。是晋江地区古外销瓷产地之一。已发现唐代至清代窑址五十三处。其中宋代有四十七处,烧青瓷,装饰特征与同安窑相同,青白瓷以各式盘碗居多;盒子造型较丰富,与德化、安溪两窑不 同,盒身较高,胎较厚,有瓜式与刻直线者,印花者极少。

潮安窑: 在潮州境内(今广东潮安),故名。经多次调查与,重点发掘,判明始烧于唐代,在南郊、西郊有青瓷窑址三处;北宋除南郊、西郊有窑址外,笔架山还有窑址群,都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青瓷黑瓷;青白瓷各类器皿几无不具备,以喇叭口细长流的壶及浮雕莲瓣炉最具特色。解放前出土有四件带北宋纪年铭文的青白瓷造像,头眼须部点以黑褐色彩。这类带褐彩装饰的青白瓷,在广州西村及南海官窑也有发现,福建、江西也发现有类似器物,可见在北宋时期东南沿海地区较为流行。曾以外销为主,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古遗址里均有潮安窑瓷器出。

惠阳窑: 在惠州境内(今广东惠阳),故名。共发现窑址两处:一在窑头山,创烧于宋代,以青白瓷为主,釉色不 稳定,有青白、偏青、淡黄与浅灰各色,装饰有印花、刻花两种,纹饰题材内容丰富,造型多种多样;一在白马山,创烧于明中期,专烧青瓷,碗外刻菊瓣纹,里印福寿字,这类青瓷浙江龙泉窑大量生产,白马山窑应属龙泉窑系。

西村窑: 在今广州西村,故名。所产瓷器多数外销,五十年代对窑址进行大规模发掘与清理。始烧于宋代,有青白瓷、青瓷及黑瓷三种,以青白瓷为主,器物造型繁多,凤头壶及刻花折沿大盘可代表其特色;青瓷印花缠枝菊纹碗与陕西耀州窑风格相同,显系受后者影响。青白瓷宋代大量外销,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古遗址出土瓷器 中,均有发现。

兴安窑: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严关附近,故名。始烧于宋代,地面遗物以青瓷占主要比重,尚有黑釉及玳瑁釉标本;装饰乡为印花,印纹陶范也有发现,印花碗有荷花流水纹及福海寿山字铭。

永福窑: 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永福城厢镇窑田岭一带。是七十年代新发现的宋代窑址,专烧青瓷,遗物有碗、盏、碟、壶、罐等器,碗里多印缠校、折枝花卉纹饰,釉色较稳定,大都为青黄色,印花碗用迭烧法,碗心都粘有五个支烧痕。

藤县窑: 在藤州境内(今广西仕族自治区藤县),故名。发现窑址两处:一在雅窑村,建于晚唐五代时期,遗址有青黄及酱褐釉器物;一在中和杆,烧青白瓷单一品种,有盘、碗、碟、盏、盒、壶、钵、灯、炉、枕等器物。胎质细洁而薄,釉质细润,色偏白;碗里多刻花印花装饰,遗址出土有完整印纹陶范,制作极规整。

容县窑: 在容州境内(今广西仕族自治区容县),故名。建于宋代,发现两处窑址,一在县西,烧青白瓷,遗物以碗最多,此外尚有杯、盏、盘、壶、钵等器;一在县东,主要烧绿釉,绿的色调与低温铅釉者不同,遗物有印花缠枝菊纹小碗,纹饰布局一如北方耀州窑系风格,唯胎白而薄,釉色翠绿艳美。

广元窑: 在今四川广元磁窑铺,故名。始烧于宋元时期,烧瓷品种较多,有黑釉、绿釉、黄釉和黄釉褐花,以黑釉产量最大。建窑兔毫盏、吉州窑玳瑁釉、赣州窑刻纹柳斗罐以及北方黑釉凸线纹罐等,此窑也都烧造,在四川瓷窑中极少见。

大邑窑: 在今四川大邑,故名。为唐代四川地区白瓷产地。最早见于杜甫《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诗,“大邑烧 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 据此大邑白瓷碗当具胎薄、质坚、音脆和釉白如雪等特征,与唐代著名邢窑白瓷极为相似。但窑址至今尚未发现,四川地区唐代墓葬中也无此窑白瓷出土。邛窑: 在耶州境内(今四川邛崃什坊堂),故名。为唐代四川川西地区早期瓷窑之一。建国后经多次调查,窑址以固驿窑烧瓷最早,遗物有南朝及隋代作风;什坊堂窑遗址面积较大,遗物具有典型唐代风格,有青釉、青釉 褐绿斑、青釉渴绿彩绘等装饰品种,与湖南唐长沙窑有不少共同点;造型多样,有瓶、壶、罐、洗、盘、碗等器,还有小件雕塑、各种动物禽鸟、杂技桶、胖娃等形象,姿态生动。

成都窑: 在今四川成都通惠门外青羊宫,故名。五十年代经过小规模试掘,初步判明始烧于南朝,唐代遗物有 在浅黄釉下施加褐绿彩小斑点的,与邛窑有相似之处,唯釉层薄而不润,釉色较浅,则又不同于邛窑。

华阳窑: 也称“琉璃厂”或“琉璃厂窑”。在今四川成都华阳胜利乡一村,故名。建于宋代,烧瓷品种有黄釉及黄 釉绿彩,遗物以绿色彩绘较多,有黄釉绿彩大盆,盆里中心刻双鱼纹,两鱼逆水并游,辅以水草,线条自然流畅,有较高水平。(玻璃厂:即“华阳窑” 彭县客: 在彭州境内(今四川彭县),故名。建于宋代,专烧白瓷。1977年对遗址进行了局部试掘,出土瓷片有刻花及印花装饰,纹饰有与河北曲阳宋定窑近似者,采用覆烧方法,应属定窑系。出土还有南宋绍兴及嘉泰铜钱,对判断烧瓷年代有重要参考价值。

玉溪窑: 在今云南玉溪,故名。始烧于宋元,而止于明,共发现三处窑址,均烧青釉和青花瓷器。青釉有印花。花及无纹饰三种,印花多阳纹花卉,划花为云纹与水波纹;青花瓷器釉色与青瓷相同,纹饰有鱼藻、折枝花卉及四佛杵等纹;器皿以盘碗为多,还有玉壶春瓶、罐等。

秘色窑: 即唐代六大青瓷产地之一的浙江余姚上林湖越窑。秘色之名始见于晚唐徐寅的《贡余秘色茶盏诗》,唐人对此未加注释;南宋赵德磅《侯靖录》释为:“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不得臣庶用之,故云秘色。” 彭窑: 元代彭均宝在山西霍县设窑烧制仿古定器折腰式白瓷之代称。其器体薄尚素,土脉细白续腻,与定窑白瓷相似,但比青口欠滋润,极脆,时称“新定窑”或“霍器”。郎窑: 清初郎廷极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窑及其所督造的瓷器之代称。其瓷器仿古暗合,摹仿明永乐、宣德红釉烧制,釉水颜色,桔皮傻眼几可乱真,款字也酷肖,极难辨识。刘廷玑《在园杂记》谈及此事,事距郎廷极督造瓷器时间很近,极可能系刘所目睹。

臧窑: 清初臧应选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窑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所烧瓷器诸色兼备,有蛇皮青、缮鱼黄、积翠、黄斑点、浅红、浅绿、浅紫、吹红、吹青等,以前四种色釉为最佳;其五色、青花及插金、洋彩,皆精妙入神。

熊窑: 清初熊姓所创烧的瓷窑及其所烧制的瓷器之代称。据清代刘廷讥《在园杂记》:“近复郎窑为贵……更有熊窑亦不多让。”可推知姓熊与郎廷极同为清康熙时人,熊窑烧瓷似也在康熙后期。清末寂园叟《陶雅》有“吴音读雍如熊,遂目粉彩为熊窑”一说,近入也有称雍正民窑粉彩为熊窑者,似谓熊窑只烧粉彩。但据清宫造办处雍正年间档案,熊窑有梅椿笔山、蕉叶笔捵、海棠式洗、纸槌瓶、双耳小瓶、双耳扁瓶及冰裂纹圆笔洗等,就 造型看多属文房用品,系仿汝、仿官、仿哥或其他色釉品种,并非粉彩。

唐窑: 清代唐英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厂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其器有仿古各釉色,悉能巧合,又创制洋紫、冻青、银洋彩、水墨鸟金、珐琅、洋彩、黑地五彩、蓝花、黑花描金、窑变等,集釉色美之大成。其制瓷特技如搂空转心、天地交泰、玲咙透雕等,已臻妙境;所制各类工艺品及蟹螺等象生瓷形神兼备。且有自制诗、画及各体书;制成屏对,颇为精雅。

雍正粉彩瓷器管窥 篇6

粉彩出现于清代康熙晚期,雍正、乾隆二朝达到鼎盛,直至清代晚期仍继续生产,由于它表现力强,深受人们的喜爱,整个清代都没有间断过,成为釉上彩瓷生产的主流。粉彩最初是受珐琅彩制作工艺影响而创造出来的,其烧制温度较五彩瓷低,约700℃-750℃左右,在烤花炉内完成。色彩较五彩更为丰富,多达数十种,颜色淡雅,具有纸面绘画的艺术效果。

粉彩瓷器在艺术效果上独树一帜,装饰上更多地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以淡雅柔丽为特色,以粉润柔和见长,从感觉上看要比五彩瓷柔和细腻,因此又有“软彩”之称。历史上有关粉彩的文献记载不是很多,雍正年间的《南窑笔记》、乾隆年间的《陶说》及《景德镇陶录》、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均把粉彩称之为“洋色”、“洋彩”。

早期的康熙粉彩还处于初创阶段,由于烧造量小,所以传世品不多,仅见有少量的花蝶盘、花蝶纹水丞及钟馗醉酒塑像。这些传世品的特点是构图趋于疏朗,施彩较厚,色彩变化少,制作还不太精,胎体比较厚重,工艺简单,官民窑均有,图案和绘画风格比较简朴,有书本朝六字楷书官款“大清康熙年制”的,也有的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仿款。

众所周知,粉彩瓷器发展到雍正时期极为盛行,并在康熙朝基础上有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景德镇御窑厂呈现出全面繁荣的景象,出于雍正帝的爱好和宫廷陈设、使用的需求,大量烧制粉彩瓷器,并取代了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无论颜色和描绘技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特点。至乾隆朝,粉彩仍有很大发展,各种表现手法综合运用,总体上看,纹饰趋于繁缛,底用青花或红彩,尤以色地粉彩居多。

雍正一朝虽仅有13年时间,制瓷水平突飞猛进,官、民窑俱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这时期烧造的粉彩瓷,以精巧细腻著称于世,讲究自然变化,具有高贵、华丽,艳而不俗、细而不繁的美感,达到了粉彩瓷器的顶峰,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除了传统的白釉粉彩外,另见有:黄地粉彩、米色地粉彩、紫红地粉彩、胭脂紫地粉彩、珊瑚红地粉彩、冬青地粉彩、墨彩粉彩、木纹釉粉彩等,产量不是很大,但也足以说明当时烧造技术的高度成熟。从清宫中收藏的大批官民窑作品来看,可谓恰如其分。综合分析,雍正粉彩有主要以下几个特点:

胎釉

雍正粉彩有官、民窑之分,官窑器的胎体普遍坚硬洁白,结构细密,胎体轻重适度,达到了所谓“只恐风吹去,还愁日炙消”的地步。即使大件器皿胎体也能上下匀称一致,不显厚重,修胎规整,底足极为光滑滚圆,俗称“泥鳅背”。釉面平滑,光洁无疵,釉质莹润、匀净,光洁无瑕,多数为纯白,器外与器底的釉色一致。民窑器釉面白度不够,制作上明显要逊于官窑。

造型

雍正粉彩的造型时代特征鲜明,总体风格是秀丽精巧,具有一种阴柔的美,无论是大小器皿都制作精工,极讲究,规矩方圆,一丝不苟,注重细部处理,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度技巧和非凡的创造力。从故宫博物院的藏品看,以日常生活用瓷最多见,同时还有一定数量的陈设观赏瓷。主要品种有:各式盘、碗、碟、杯等餐具,尊、罐、坛、钵,玉壶春瓶、梅瓶、盘口瓶、胆式瓶、四方瓶、天球瓶、花觚、笔筒、镂空盖盒,各式茶壶、茶具及文房用具等。整体上以轻巧俊秀的小件器皿居多。形体变化多种多样,造型上注重线条变化,美感韵律,实用与审美有机地统一在一起。除了继承传统式样外,也有借鉴其他工艺品的器型,还有一些器型是取材于自然界的花果形态,如瓜式,菊瓣形,桃形等,博采众长。

色彩与纹饰

早期雍正民窑粉彩工艺上还不是很精细,用色较厚,趋于浓重,绘画图案以花鸟、花蝶、人物的世俗生活及历史、戏曲故事(如三国演义、西厢记、水浒传)等居多,延年祝寿的纹饰也很多,尤以寓意和谐来象征吉祥美好,有八仙庆寿、福禄寿三星图、郭子仪祝寿等。许多大盘的口沿常见锦地开光内绘杂宝纹饰,这种构图风格与康熙五彩十分相近。许多雍正民窑粉彩作为商品还大量销往欧洲各国,数量极为可观,多是盘、碗、碟等日用瓷及陈设瓷,纹饰不拘一格,既有中国传统图案,也有西方的人物景观。雍正官窑粉彩的颜色具有鲜而雅,粉而柔的特点,它借鉴了珐琅彩的制作方法,选料精细,用料浓淡自然,色彩丰富多变,一件器物上有的用色多达近二十种,同一种颜色又有浓淡、深浅和阴阳向背之分,色彩周围往往带有七色光,十分讲究料色的层次变化。据测试,有的色彩是受外来影响,如黄彩是以氧化锑为着色剂、胭脂红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等,俗称“洋彩”,与中国传统彩料明显不同,施彩方法以油料调色,重色赛过重墨,填色重于勾勒。彩色普遍秀丽湿润,纷纭璀璨。唐英在《陶成纪事碑记》中描述:“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羽毛无不精细入神”。纹饰上变化多端,采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没骨法渲染,突出画面的阴阳、浓淡,富有立体感。纹饰题材内容广泛,尤以植物花卉、自然山水、景物居多,多数不画满,意境深远。也有动物纹和人物纹。花卉中常见牡丹、玉兰、荷莲、罂粟、菊花、梅花、海棠花等,往往都有雀鸟、蝴蝶、昆虫点缀,形象千变万化,表现得生动逼真,充满勃勃生机。团花、团蝶、团菊也经常使用。人物纹饰中仕女画最具特点,人物体型修长,眉目清秀,神态优美,体现了当时崇尚纤弱女子的风气。周围多配以几案,杂宝等器皿。雍正粉彩画面多数清雅宜人,不是很繁密,注重细部描绘,千姿百态,出神入化,民国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一书中描述“雍正花卉纯属恽派,没骨之妙可以上拟徐熙,草虫尤奕奕有神,几于误蝇欲拂,人物山水则稍不如康,然先正典型,犹未之坠”。纹饰与造型十分协调和谐。描绘技巧上,精益求精,多运用写实手法,纹饰工整,细腻,层次清晰,运笔自然、流畅,其精者达到了“花有露珠,蝶有茸毛”的程度。当时,还十分流行过枝画法,常见有八桃过枝图、过枝菊花、过枝玉兰牡丹花等,很有装饰韵味。虽然民窑粉彩不如官窑粉彩精妙,但他自成一格,用彩较重,常画民间风俗,吉祥平安,山水,花卉与人物故事。

款识

上一篇:《牛和鹅》语文教案下一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思想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