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精选9篇)
一、王维与佛的渊源
王维, 出身于官宦世家, 受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教育和书香的熏染, 能诗善画, 精通音律, 多才多艺。早年有儒家治世之抱负, 中年具道家隐逸之风采, 晚年得佛家治心之精髓, 很符合古代传统士大夫“入于儒, 出于道, 逃于佛”的理想人格。
王维晚年沉迷佛法, 与早年家庭环境有关。温柔敦厚的母亲长年诵经奉佛, 潜移默化。其弟王缙是大照禅师的弟子。浓郁的家庭氛围, 深刻影响了王维的思想。
王维信佛还与当时佞佛的社会风气有关。开元、天宝年间, 禅宗大盛。北宗神秀初到长安, 曾受武则天、唐中宗礼遇, 安史之乱前兴盛一时。然而王维信佛, 更多地受个人经历的影响。开元十三年, 因伶人舞狮子案受牵连, 被贬济州, 任司仓参军, 后经张九龄擢拔。张九龄被贬后, 李林甫上台, 政治日益黑暗。王维失去了政治依靠, 也失去了早年博取功名的雄心, 隐逸思想占据主流。安史之乱中, “禄山陷两都, 玄宗出幸, (王) 维扈从不及, 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 伪称暗疾。禄山素怜之, 遣人迎置洛阳, 居于普施寺, 迫以伪署。”乱后, 王维在安史之乱期间任职伪署的事被揭发, 面临重罪。其弟王缙自削官职为兄赎罪, 王维仅降为太子中允, 后终仕尚书右丞, 史称“王右丞”, 此事对他打击很大。他是一个洁身自好, 忠君爱国的人, 如果说张九龄的被贬, 已使他对政治失望至极的话, 这个一生挥之不去抹之不掉的人生污点, 更让他心灰意冷。为报唐肃宗赫宥之恩, 也为了调节内心的痛苦, 他把全身心投向了佛教, 奉佛参禅。
二、佛理对王维的影响
王维是十分精通佛理的诗人, 在他生前, 友人就评价他是“当代诗匠, 又精禅理”。禅宗主张“自性自悟”, 强调的是修道者通过自性的顿悟理解佛法大义。这种禅悟与艺术创作中的妙悟, 有近似之处。禅宗思想对于形成王维山水田园诗那种“澄澹精致”, “浑厚闲雅”的独特风格起了积极作用。
禅趣, 又叫“禅悦”, 是指进入禅定时体验到的那种轻安寂静、闲淡自然的意味, 体现了禅宗追求“静心”的宗旨。禅趣, 在内容上往往是消极的, 但用来表现山水田园的自然美, 却有助于突出自然界清幽、静谧、肃穆的诗情。王维诗中“空、寂、静”的境界所引发出的“禅悦”, 正是通过“静中有动”的艺术表现形式显露出来的。在诗中他对这种精神境界表现得很生动细腻, 如《终南别业》:“终岁颇好道, 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 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 谈笑无还期。”首联表现出一种孤怀, 是形式上的孤独。然而这种形式上的孤独却标志着一个从“多”到“一”, 进而趋于“无”的演化过程。形式上的“孤”与“无”就成了实质上的无穷无尽, 这是只有通过体悟才能获得的。诗中运用了“水穷”、“云起”两个意象, 从听觉上拾得流水潺潺的动态片段, 于视觉上觅得遥映空阔碧天的静态画面, 在动与静的交融中唤起一种静穆而崇高的通感效应, 缓缓的溪水溶入远处一片悠悠白云, 由空灵唤起一种虚无感, 因而将自我融入到宇宙的流变之中, 瞬刻间深悟物我两忘的禅趣, 构筑了诗的天地, 更营造了禅的世界。
再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首联点明这是一个初秋的傍晚, 山雨初霁, 万物一新, 它们显得那么清纯, 丝毫未受尘世的污染。此时, 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情被激发出来, 他以圆满灵动的自我心性感知它们, 尽情体味着宇宙生命的内在律动和心灵深处的空寂之乐, 悠然自得。当时他的心中必定怀着一种圣洁的感情, 这点感情有点类似于基督教徒所谓的神圣之爱, 它融入宇宙的最深处, “空山、明月、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在此似乎都是纯客观的直观显露, 但是这类意象由于历史的积淀, 有着空旷、静谧而又清恬灵秀的内在美学意味。在组合这些群体意象时, 诗人以“空山”为核心意象, 再配以明月、流水等环绕, 形成了以“空山”为中心, 再向上下左右四方眼神的多层次立体空间结构。王维正是以一种更超然的方式审视自然, 他将心灵和整个宇宙化合, 既不是人的视点, 又不是物的视点, 而是“心即宇宙”的立场。这显然是主观精神力图同宇宙精神取得同样的广延性而达到的禅的艺术境界。在这里, 外物与心灵、天与地的界限已了无痕迹, 呈现出的是灵光普照, 和气周流的浑融, 最能体现这一境界的就是所谓的“涅槃”。在“涅槃”的状态中, 诗人杜绝外物, 返归心灵的心理现象, 进入了一种“入睡梦觉, 如莲花开”的充满禅意的幻境。
又如他的《辛夷坞》, 诗中写道:“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本是生机勃勃的美丽的动态自然景象, 却在绝无人迹的山间旁静悄悄地自开自落, 没有目的, 没有意识, 既不需要人们赞赏它的美丽清新, 又不需要人们对它的凋零表示惋惜同情, 没有生的欢乐, 也没有死的悲哀, 它们得之于自然, 听不到一丝心灵的震颤, 仿佛连时空界限也已经泯灭。这种静谧空灵的境界正是禅宗所呈现出的禅境, 也正是王维艺术中的“动中有静”的空灵境界。
“动中有静”中的“动”即达到“悟”, “悟”是一种顿然的经验。因此, 它常被描述为心的一种“掀翻”, 就像天平的一端被置于特重的东西而使另一端忽然倾覆一样, 它使一个人从惯有的紧张状况中, 从虚幻的执著观念中解脱出来。人类平常用以诠释生命的整个僵固结构忽然间完全粉碎了, 故而有了获得无限自由的感觉。它是持久而又专注地追求禅的意境之后常出现的一种经验。同时, “动”也表现了王维空心澄虚, 本心清静的“静美”。以“动”表“静”, 最后达到物我两忘的“静”的境界。“静”的境界是一种诗意化的氛围, 他们从一迹一境、万物色相中悟解到禅趣, 往往包含某种诗意, 王维正是以这种禅趣, 丰富了自己诗的意境。
三、佛理与诗心的交融
中国诗歌的最高表现艺术就是“意境”艺术。意境, 又叫境界, “境界”一词是佛教用语, 佛经中多次提到境界。佛经中的境界, 从一般意义上讲, 指理想王国, 涅槃妙境。王维在意境的创造上更有极高的成就, 他追求禅的“物我两忘, 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的超然境界”。他的山水诗尤以其艺术上的万千姿态而引人注目, 他选择的意象丰富, 笔法变幻不居, 在他之前, 还没有哪一个诗人能与之相比。王维能把意境艺术发挥到神妙的地步, 是和受佛理的浸润是密不可分的。从创作的灵感上讲, 意境的产生得之于妙悟, 而禅道的妙悟与诗道的妙悟本有相通之处。从诗歌意象的特点来看, 意境艺术最强调剪裁布置, 虚实相生, 任何拘泥物象的做法, 都不可能有成功的意境。
王维在天宝年间所创作的一些山水诗, 在意境的创造上有极高的造诣, 其中的《辋川集》绝句组诗尤其被人看做是意境艺术的极致。清代诗人王士禛称赞这些诗作是“句句入禅”。王维在诗歌中很善于写“空”、“静”之景, 而其中的“静”又往往与“空”联系在一起。如《鸟鸣涧》, 此诗是和友人黄莆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的和诗, 描写了春山月下的静谧之景, 表现出诗人恬静的心境。首二句写桂子飘落, 春山夜静。“人闲桂花落”, 写诗人置身山中欣赏夜景, 在娴静的环境中感觉到桂花在飘落, 花落本应无声, 但由于“人闲”, 没有杂乱的声音干扰, 因此能感觉自然界细密的动静, 仿佛春山已空无一人, 只有诗人独自在这万籁俱寂的山中参禅、习静, 领悟着清新的空气。后两句写月出鸟惊, 时鸣春涧, 在静观中, 月亮升起来了, 银辉遍地, 一下照亮了山林沟壑, 把栖息在林中的山鸟惊醒了, 鸟在山间的树丛中不时地叫几声, 衬托得春山春涧更幽静。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以动写静的艺术手法, 在静谧的整体意境中写出动态和声息, 衬托出环境的幽静。王维这样写, 不仅巧妙运用了艺术手法, 更是哲学理念的生动表现, 是于动中求静, 宣扬虽动而常静的禅宗寂灭思想。北朝佛学家僧肇所撰《肇论·物不迁论》说:“必求静与诸动, 故虽动而常静, 不释动以求静, 故虽静而不离动。”王维正是把佛学的理论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 “求静于诸动”, 宣扬虽动而常静的寂灭思想。梅花自开自落, 归于寂灭;惊鸟时鸣, 鸣后复静。《鸟鸣涧》写的就是王维“夜禅”、“习静”的实践 (“禅”的原意是“静虑”) 。明代胡应麟《诗薮》称《鸟鸣涧》等诗“却入禅宗”, 说:“读之身世两忘, 万念皆寂。”人世间的一切争逐名利的尘念都在这静谧的意境中净化了。
与佛结下不解之缘的王维, 一生都在仕途现实与理想信念之间寻找平衡点, 最终在佛禅之中寻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他虽然混迹于红尘俗世, 却获得了身心相离, 取得了心灵的自在, 凝结了热情, 幽合了心态, 与禅的返照内心一拍即合, 用他自己独特的方式, 抒写着属于他自己的幽独情怀。此外, 由于有着对佛禅理念的深刻体味, 王维用禅宗的思维方法, 丰富和发展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手法, 开拓了山水田园诗的领域, 最终成了一代“诗佛”,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 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2]章培恒, 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 (三卷本)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7.
[3]萧涤非.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辞典[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1989.
关键词:王维;禅宗;禅意诗;人生启示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语诗
禅语诗,即直接把禅宗的概念、术语、典故等直接搬入诗中,成为诗句的一部分。王维禅诗中的这部分诗颇为后人诟病,常被批评读起来晦涩难懂,也破坏了诗的美感。纪昀就曾说过,“诗欲有禅味,不欲着禅语”。
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其中“义心”是佛学术语,指迷惑犹豫之心。“空病”源自《维摩诘经》:“得是平等,无有余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天眼”是指:“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法苑珠林》)。“言法身者,解有二义:一,显法本性以成其身;二,从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名为法身。”(《大乘义章》)
又如《饭覆釜山僧》:“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净”在《大智度论》中可以看到:“诸法实相常净。”《俱舍论》中也有:“身、语、意三种妙行,远离一切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寂”,《维摩诘经》:“导人入寂。”《大般涅槃经》:“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虚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心经》:“五蕴皆空。”
这些诗都可以在佛经中窥见一二,直接以禅宗术语、典故入诗,在审美上的确不尽如人意,也不是王维禅诗中精彩的部分,暂且按下不表,主要来看一下其内蕴禅意的诗。
2、禅意诗
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谿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一幅浣女晚归图,并且表达了归隐之意。这两首诗都是单纯的山水诗,没有蕴含禅意。
禅意诗中的景物、意象虽然与上述诗一样,均平凡简单,看似自然山水中最寻常的存在,但由于禅意的掺入表现了出极深的意蕴。而且其内涵也各有不同:
第一,诗人在寻常的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了人生无常。
如《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从宋之问别墅遗下的衰柳悟出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空悲昔人所有而已。让人悟出了佛教中的“无常”,即现象界之一切尽处于迁流不居的变异之中,无有不变常住者。
又如《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通过黄昏时分余晖收束、飞鸟前后相逐、光线若明若暗,变幻莫测的景象,体现了一种不确定性,悟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人生也是变幻不定、无常的。
第二,诗人通过叙述生活细节传达了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道理。
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至水穷,仿佛已经到了尽头,但又看云起,回旋往复,生生灭灭,穷尽复通,表现了妙境之无穷。颔联与放翁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似,但王诗加入了禅机,更胜一筹。在平淡中透露出随遇而安、自然而然的气质。
又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寂静的深林中,早晨一束阳光穿过浓密的树林草木照在青苔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光束也会移开,可是傍晚夕阳西下反射出的霞光又会回到青苔上。所以阴影只是暂时的,阳光会再次出现,生生灭灭,周而复始。
第三,诗人以禅心统摄世界,心境极为淡泊,这样的心境才能看到自然细微的事物,正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体悟境界 。
这种意境又是通过两种方式体现的:一是借白云这个意象表达内心思想,其实王维诗中写到的白云都不是实质的云,而是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是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象征,闲散自由、清静淡泊心境的象征。如《答裴迪》:“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二是自己“独坐”时的感受,以一种静穆的心态观照世界,仿佛天地之间只有自己一个,离尘绝世、超然物外。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3、人生启示
上述诗中蕴含的禅意思想也给了我们重要的人生启示以及生命的思考。就如王维的诗告诉我们的——人生无常,困难、失败、挫折、烦恼,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穷尽复通,黑暗只是暂时的,就像在阴影里的青苔一样,只要抱着阳光会再次光临的希望,就是幸福的。最后,我们还应该有颗“禅心”——淡泊、宁静,任岁月流逝、世间百态、富贵繁华,也能简单、纯净,做最真的自己。或许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保持平常心才能面对人生中的无常。
二、 禅宗对王维的影响
由于禅宗讲“以心为本”、“即心即佛”,要求不执著、不系念与万物,这才使得王维在经历的人生的挫折与官场的黑暗后,能保持心灵的“空”、“静”,没有走向消沉,而是开始冷静地思考。在诗歌的创作上,也正是由于王维深厚的禅意造诣,才使得其诗作超越了普通意义上的山水诗,山水不再只是简单的意象,而是玄机尽显,是心灵的传达。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之所以被称为“诗佛”,能与与李杜比肩,与他把禅意融入诗中,使佛境与诗境相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杨文生.王维诗集笺注[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2]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
[3]吴言生.禅宗诗歌境界[M].中华书局,2001.
[4]孙昌武.禅思与诗情[M].中华书局 ,1995.
[5]李壮鹰.禅与诗[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谭朝炎.红尘佛道觅辋川[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7]王凯.自然的神韵[M].人民出版社 ,2006.
(作者简介:黄钰茜,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古诗《登楼歌》
年代:唐
作者王维
聊上君兮高楼。
飞甍鳞次兮在下。
俯十二兮通衢。
绿槐参差兮车马。
却瞻兮龙首。
前眺兮宜春。
王畿郁兮千里。
山河壮兮咸秦。
舍人下兮青宫。
据胡床兮书空。
执戟疲于下位。
老夫好隐兮墙东。
亦幸有张伯英草圣兮龙腾[叫,“虫”代“口”]跃。
摆长云兮捩回风。
琥珀酒兮[周彡]胡饭。
君不御兮日将晚。
秋风兮吹衣。
夕鸟兮争返。
孤砧发兮东城。
林薄暮兮蝉声远。
时不可兮再得。
君何为兮偃蹇。
古诗《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
年代:唐
作者王维
一兴微尘念,横有朝露身。如是睹阴界,何方置我人。
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洗心讵悬解,悟道正迷津。
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
四达竟何遣,万殊安可尘。胡生但高枕,寂寞与谁邻。
战胜不谋食,理齐甘负薪。予若未始异,讵论疏与亲。
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无乘及乘者,所谓智人舟。
讵舍贫病域,不疲生死流。无烦君喻马,任以我为牛。
植福祠迦叶,求仁笑孔丘。何津不鼓棹,何路不摧輈。
念此闻思者,胡为多阻修。空虚花聚散,烦恼树稀稠。
苏轼曾评王维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古今评论王维山水田园诗时一个经常运用的话语。现代学人对这一命题作了一些现代学理意义上的阐释。大致而言,所谓“诗中有画”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王维是历史上著名的画家,他的诗常常吸收绘画技法。
“经营位置”是我国传统的画学六法之一,是“画之总要”,画家善于把许多个别的景象通过“经营位置”组成一个整体,王维也常用此法。例如《渭川田家》前八句写农村生活中的种种景物,第九句用“闲逸”二字点出,使景物贯穿起来,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画面。
古代绘画,特别讲究虚实、远近、大小的处理,王维的诗也运用了这些技巧。例如“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以纵横有致、明显突出的构图极为准确地再现了景物的特征。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十分讲究色彩的明朗和对比,并以之营造和谐、柔美的境界。诗人往往以两种或多种色彩构成巧妙的辉映或对比,使得十个色彩更为丰富,并富于变化,给人以更多的美感。如“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漠漠水天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皆是不同色彩的两两对照,画面明丽而优美,极为和谐。
诗人还善于利用光影的明暗或流转来传达美感,如“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其色彩、光影就具有明确的变化不定的特征,给人以脩忽变幻的印象。
“诗中有画”不仅仅局限在绘画技法之中,还指思想感情的表现。如果仅仅把诗写得逼真如画,还算不上最高境界,必须在“画”中饱含着人的气质、性格、意趣,兼诗情画意之美,得情景交融之妙,方可称上品。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在形似的基础上力求神似,到达了“意境两浑”的高度。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青山月夜的美景中透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爱恋。
(二)王维诗歌的艺术特色(北师大版文学史+李道英老师讲稿)
1、诗中有画(具体分析见上一个问题)
2、诗中有禅
《老将行》
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
路傍时卖故侯瓜,门前学种先生柳。
苍茫古木连穷巷,寥落寒山对虚牖。
誓令疏勒出飞泉,不似颍川空使酒。
贺兰山下阵如云,羽檄交驰日夕闻。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天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取功勋。
注释
1、步行句:汉名将李广,为匈奴骑兵所擒,广时已受伤,便即装死。后于途中见一胡儿骑着良马,便一跃而上,将胡儿推在地下,疾驰而归。见《史记·李将军列传》。
2、射杀句:与上文连观,应是指李广为右北平太守时,多次射杀山中猛虎事。白额虎(传说为虎中最凶猛一种),则似是用晋名将周处除三害事。南山白额虎是三害之一。见《晋书·周处传》。
3、肯数:岂可只推。
4、邺下黄须儿:指曹彰,曹操第二子,须黄色,性刚猛,曾亲征乌丸,颇为曹操爱重,曾持彰须曰:“黄须儿竟大奇也。”这句意谓,岂可只算黄须儿才是英雄。邺下,曹操封魏王时,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
5、蒺藜:本是有三角刺的植物,这里指铁蒺藜,战地所用障碍物。
6、卫青:汉代名将,汉武帝皇后卫子夫之弟,以征伐匈奴官至大将军。卫青姊子霍去病,也曾远入匈奴境,却未曾受困折,因而被看作“有天幸”。“天幸”本霍去病事,然古代常卫、霍并称,这里当因卫青而联想霍去病事。
7、李广句:李广曾屡立战功,汉武帝却以他年老数奇,暗示卫青不要让李广抵挡匈奴,因而被看成无功,没有封侯。缘,因为。数,命运。奇,单数。偶之对称,奇即不偶,不偶即不遇。
8、飞箭(一作“飞雀”)无全目:鲍照《拟古诗》:“惊雀无全目。”李善注引《帝王世纪》:吴贺使羿射雀,贺要羿射雀左目,却误中右目。这里只是强调羿能使雀双目不全,于此见其射艺之精。
9、垂杨生左肘:《庄子·至乐》:“支离叔与滑介叔观于冥柏之丘,昆仑之虚,黄帝之所休,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沈德潜以为“柳,疡也,非杨柳之谓”,并以王诗的垂杨“亦误用”。他意思是说,庄子的柳生其左肘的柳本来即疡之意,王维却误解为杨柳之柳,因而有垂云云。高步瀛说:“或谓柳为瘤之借字,盖以人肘无生柳者。然支离、滑介本无其人,生柳寓言亦无不可。”高说似较胜。
10、故侯瓜:召平,本秦东陵侯,秦亡为平民,贫,种瓜长安城东,瓜味甘美。
11、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遂自号“五柳先生”,并写有《五柳先生传》。
12、誓令句:后汉耿恭与匈奴作战,据疏勒城,匈奴于城下绝其涧水,恭于城中穿井,至十五丈犹不得水,他仰叹道:“闻昔贰师将军(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旋向井祈祷,过了一会,果然得水。事见《后汉书·耿恭传》。疏勒:指汉疏勒城,非疏勒国。
13、颍川空使酒:灌夫,汉颍阴人,为人刚直,失势后颇牢骚不平,后被诛。使酒:恃酒逞意气。
14、聊持:且持。
15、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
16、耻令句:意谓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说苑·立节》:越国甲兵入齐,雍门子狄请齐君让他自杀,因为这是越甲在鸣国君,自己应当以身殉之,遂自刎死。呜:这里是惊动的意思。
译文
当年十五二十岁青春之时;徒步就能夺得胡人战马骑。
年轻力壮射杀山中白额虎;数英雄岂止邺下的黄须儿?
身经百战驰骋疆场三千里;曾以一剑抵当了百万雄师。
汉军声势迅猛如惊雷霹雳;虏骑互相践踏是怕遇蒺藜。
卫青不败是由于天神辅助;李广无功却缘于命运不济。
自被摈弃不用便开始衰朽;世事随时光流逝人成白首。
当年象后羿飞箭射雀无目;如今不操弓疡瘤生于左肘。
象故侯流落为民路旁卖瓜;学陶令门前种上绿杨垂柳。
古树苍茫一直延伸到深巷;寥落寒山空对冷寂的窗牖。
誓学耿恭在疏勒祈井得泉;不做颍川灌夫为牢骚酗酒。
贺兰山下战士们列阵如云;告急的军书日夜频频传闻。
持节使臣去三河招募兵丁;招书令大将军分五路出兵。
老将揩试铁甲光洁如雪色;且持宝剑闪动剑上七星纹。
愿得燕地的好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动国君。
关键词:王维诗,互补融合,协调共生,生态审美,理想乐土
一
从生态学上看, 生态环境中每一个生物都是通过复杂的联系而融于生态系统的整体网络之中。庄子云:“物物者与物无际。”“中国生态美学所推许的‘和’的审美原则, 首先就体现为宇宙自然本身的和谐浑融。在中国生态美学看来, 宇宙间存在的自然万物是和谐统一的。”[1]“万物同宇而异体” (《荀子·富国》) ,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 (《荀子·天论》) , 宇宙天地间存在的自然万物是丰富的、开放与活跃的, 而不是单一的、保守和僵化的。世界万物呈现出多样性的统一, 正如《淮南子·精神训》指出的:“夫天地运而相通, 万物总而为一。”而“和”则是万物得以生成的凭依, 是宇宙间诸种存在的整一和谐性的生动显现。郑国的史伯说:“和实生物, 同则不继。” (《国语·郑语》) 纷纭繁复、气象万千的自然万物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 又都受美的生命本体“气”、“道”的作用, 从而呈现出作为审美对象的宇宙间存在的多样与和谐、独特与一致、鲜明而生动的整体和谐的审美特性。这种审美特性, 在中国生态美学看来, 就是“和”。
在宗教上, 盛唐儒道佛三教并行。三家美学中, 儒家美学偏重个体与社会间的和谐, 道家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然间的和谐, 禅宗美学偏重于个体与自我的和谐;“儒家注重现实的人伦之和 (人和) , 道家崇尚心灵的‘天和’之境, 禅家追求心性的自足圆成 (心和) ;在艺术追求上, 儒家以中正仁和为至境 (和境) , 道家以妙造自然为至境 (妙境) , 禅家以心物相圆为至境 (圆境) 。”[2]儒家美学是一种伦理美学, 道家美学是一种自然美学, 而禅宗美学则是一种心性美学, 虽然各有侧重点, 但都是以和谐为基本特征的生态美学。
二
在道家的思想世界里, 和谐的自然界是组成完美自然生态系统并使之富有生命力的重要元素。道家把自然之“道”看做万事万物的本源, 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是“道”的运行结果。高山大川、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 充满灵气、蕴藉旨趣、雄伟壮美、令人神往;自生、自长、自荣、自灭, 各得其所、各安其性、各运其行, 勃勃生机, 和谐秀美。它们的有序组合, 奏响了自然、和谐、优美动听的乐章。这种生态意识和互补融合的生态审美理想在王维的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木兰柴》一诗:
秋山敛余照, 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 夕岚无处所。
先看诗中“秋山”与“飞鸟”、“夕岚”三种意象的组合。在诗中, “秋”是一种意境, 看不见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 因为秋高气爽、视野开阔, 所以将“秋”字加在“山”上, 可以使人产生山形开阔、天地高远的感觉。宋代顾乐《唐人万首绝句》评论此诗“令人心目俱远”, 一半缘由来自于“秋山”二字。另外, “飞鸟”来往于秋山之间, 拓宽了视野, 增强了景物的动感。总体看来, “秋山”隐于“夕岚”之中, “岚气”散于“余照”之下, “飞鸟”栖于“彩翠”之间, 而“彩翠”又随“夕岚”、“余照”产生不尽的变化———山、木、鸟、日、岚之间形成了一种和谐共存的关系。[3]
由于王维精通音律, 因此, 他诗中的音响和声息都是和谐而融洽的。如《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诗人用清新的情致和匀润的色调描绘了一幅幽静的春山月夜图。桂花虽然细小, 却能见其丝丝飘落的形态;桂花落地本是悄然无声, 但在万籁俱寂的夜里, 却能闻其极其微弱的声响。这两句本写静态, 却通过特定情景中的音响和动态表现出来。三四两句, 明写动态, 实写幽静。月光射进鸟巢, 由于光线的突然出现, 致使入睡的鸟儿受惊而醒, 在春涧中不时鸣叫, 青山翠谷, 随之报以回音, 我们还似乎看到了鸟儿飞翔的形态, 这一切都烘托出春山月夜的幽静和空灵。正因为诗人通过“花落”、“月出”和“鸟鸣”这三个富有特征动态和音响的描写, 动中有静、寂出有声, 暗处有光, 动静虚实, 对立统一, 相映成趣。画面生动而和谐。
此外, 如“万壑树参天, 千山响杜鹃。” (《送梓州李使君》) , 有感人肺腑的小夜曲“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秋夜独坐》) , 有动静相间的意趣“声喧乱石中, 色静松声里。” (《青溪》) , 更有以动写静的妙笔“野花丛发好, 谷鸟一声幽。” (《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在他笔下, 各种音响的描摹互相结合, 如一首首悦耳动听的交响乐。
王维作为一个画家, 其以画入诗的特征非常明显, 尤其是在色彩的运用上。虽然有人强调, 画家所绘的图画要“成为一个色彩的交响乐”, 但绝不是画面表现的色彩越多越好, 越艳越美, 这样住往使人眼花缭乱。王维诗歌画面色彩的确定和表现都是独具慧眼和十分精当的, 呈现出美丽生动而又和谐完美的自然界。如:“白水明田外, 碧峰出后山。” (《新晴野望》) 诗人巧妙地精选了明暗交替的四层色调:初夏, 新雨过后, 原野更显宽阔, 万物格外清新, 眼前呈现出一派迷人的田园风光。近处, 稻田里秧苗碧绿;田外, 溪水环流, 银光闪闪;水外, 山色苍翠, 如屏似障;而山之外, 又有碧绿的群峰, 静穆肃立。四种景物, 四种色调, 相映相衬, 俨然一幅优美的风景画。另一首著名的边塞诗《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 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 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 都护在燕然。
诗歌以写景杰出而成为千古名篇, 这里的景与其笔下闲淡幽静的山水田园之景完全不同, 而是以塞外的大漠和秋天为背景, 以长河、孤烟、归雁和征蓬为实景, 将各种景物组合在一起, 一扫孤烟落日的荒凉之感, 将直烟与圆日置于广阔的沙漠和渺远的长河, 形成一种特殊的几何图形似的视觉效果, 一幅简洁明朗又雄浑粗犷的塞外风光图跃然纸上, 生动而和谐。
王维不只每一首诗中各意象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而且他的许多诗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意境, 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优美恬静的世界, 以他的《辋川集》为例:写到“深林”的地方有两处, 一首是《鹿柴》, 另一首是《竹里馆》, 从《鹿柴》中我们看到的是夕阳映照下的“深林”, 光影斑驳, 青苔累累。只闻其声, 不见其人。在《竹里馆》中, 我们看到的是明月下的“深林”, 琴啸相和, 风篁成韵, 人月有情。这两首诗分别描绘不同光线、不同声响、不同时段下的“深林”, 不同侧面共同构成了一个更加丰富的“深林”形象。另如对“山”的刻画也是如此, 《木兰柴》写的是夕阳飞鸟下的群山, 是对山的外在形象的刻画, 而《鹿柴》则是作者在山中的见闻, 是对山的内部特征的描摹。另外, 《辛夷坞》之“木末芙蓉花, 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 纷纷开且落”, 以及《茱萸泮》中的“结实红且绿, 复如花更开。山中倘留客, 置此芙蓉杯”同样写花开, 又给“山”增添了生机。由此, 我们更加全面地感受到了诗人笔下“山”的美好。王维对辋川之“水”的刻画亦是如此, 通过“檀栾映空曲, 青翠漾涟漪” (《斤竹岭》) , 我们看到的是青翠蜿蜒的小河。当川水流过欹湖之时, 又给人呈现出“湖上一回首, 山青卷白云” (《欹湖》) 的明朗秀丽。如临湖饮酒, 则可感受到“当轩对樽酒, 四面芙蓉开” (《临湖亭》) 的愉悦。如沿水而下, 又可看见“分行皆绮树, 倒影入清漪” (《柳浪》) 的幽景。[4]由此, 我们又对辋川之水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花草水林, 协调共生, 一切都是那么和谐, 一个幽美恬静的辋川世界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三
“他的那些充沛着虚静空灵精神的诗歌, 成为民族趣尚最为典型而传神的反映, 与中国农业文化背景合天人合一哲学思想高度融洽, 且互为表里, ……代表了以‘和’为最高境界的中国哲学内蕴。”[5]闻一多先生也说过这样的话:诗人对诗的贡献是次要的, 重要的是使人的精神有所寄托。在日常的现实生活中, 严重的生态破坏、环境的肆意污染、经济发达下的人文精神的贫乏等, 导致人们对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不满, 对生活诗意化的向往和渴求越强烈, 就转而寻求像王维山水诗的那种纯净的、空灵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理想乐土。
在审美理想上, 人与自然顺应与契合, “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老子》七十三章) 和谐之美是生态美的最高表现形式。在充分肯定个别事物的生态价值的同时, 更强调自然生命在相互协调中的整体关系, 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最佳状态, 而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生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因此, 王维在诗中表现的对自然生命的感悟及个体生命审美存在的方式, 对后人有恒久的魅力, 充满无穷的启迪。
参考文献
[1]李天道.和:中国传统生态美学之境域构成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
[2]黄念然.中国古典和谐论美学的生态智慧及现实意义[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3][4]焦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和谐艺术[D].广西师范大学, 2007.4.
李敏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妻子姓裴,山西闻喜人。王维与她成亲那年,她才17岁。她早闻王维自恃才高而目中无人,便打定主意要挫挫他的傲气,让他知道山外有山。
新婚之夜,新娘子对准备入洞房的王维说:“郎君,今晚是咱俩花烛之喜,奴有心添些乐趣,斗胆画了一幅中堂,但因才疏学浅,只写了上联,万望郎君赐教,将下联对上,为妻当敬酒三杯。”说罢,推王维出了洞房。
王维被拒于洞房外,心中明白这是一场临阵“科考”。恃才傲物的他哪能忍受,就赌气说:“我若对不上贤妻的佳句,情愿跳后花园的井。”他抬头见那上联写的是:
“中堂一幅古画,龙不吟、虎不啸,花不芬芳,猿不跳,关煞篷头刘海。”
王维看罢,暗吃一惊,贤妻还真不简单,他绞尽脑汁,却怎么也对不上来。
月光幽幽,虫声唧唧,直到天交四鼓,王维还是没有对出下联。想想新婚之夜,却因对不上一幅对联而入不了洞房,王维平日傲气早消,又不肯在妻子面前出丑,便踉踉跄跄向后花园走去。来到井台旁一凉亭处,明亮的月光下,只见亭中石桌上摆着半局残棋,他顿时来了灵感,一下子想出下联:
“凉亭半局残棋,马无主,车无轮,卒无兵器,炮无声,闷攻束手将军。”
吟完得意洋洋,准备去见裴氏,不料刚回头,却见凉亭的柱子上还贴着一首诗,诗云:“既有文墨在胸,临阵何必轻生?愿君行车驰马,借乘入云青风。”
王维看罢,方知是妻故意摆的“八卦阵”,低头一想,领会这是贤妻在教导自己要谦虚,切不可目中无人。
唐玄宗开元九年,年仅20岁的王维便金榜题名,中了进士,名扬天下。
张大千“二戒”
王廉官
国画大师张大千和他二哥张善孖感情很好。张善孖擅长画虎,有“虎痴”之称。有着多方面才能的张大干却很少画虎,因为他的画艺和名气都在二哥之上。他不愿压倒二哥,即使偶尔画虎,也是为了消遣自娱,从不送人,更不卖画。
1935年阳春的一天,兄弟俩在一起喝酒,趁着七八分醉意,张大千说:“二哥,我今日作一幅画,你来补景作诗,以表我们兄弟之谊。”接着,他画了一幅6尺中堂“虎啸图”,画完,酒力也涌上来了,笔一扔,就被人扶着休息去了。张善孖当即在画上补景作诗,还写了褒赞弟弟的跋语。恰好这时一日本人来访,见了这幅由极少画虎的张大干画虎,“虎痴”补景题诗的画,知道它珠联璧合,价值不一般,便再三要求善孖先生割爱,价钱再高他也要买。见善孖犹豫不决,他继而用激将法说:“虎公,你应该让人知道你八弟还擅长画虎,这样你就让他更扬名了!”结果,这个日本人如愿以偿。
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
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语诗
禅语诗,即直接把禅宗的概念、术语、典故等直接搬入诗中,成为诗句的一部分。王维禅诗中的这部分诗颇为后人诟病,常被批评读起来晦涩难懂,也破坏了诗的美感。纪昀就曾说过,“诗欲有禅味,不欲着禅语”。
如《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其中“义心”是佛学术语,指迷惑犹豫之心。“空病”源自《维摩诘经》:“得是平等,无有余病。惟有空病,空病亦空。”“天眼”是指:“能见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微细,无幽不睹。”(《法苑珠林》)。“言法身者,解有二义:一,显法本性以成其身;二,从一切诸功德法而成身,名为法身。”(《大乘义章》)
又如《饭覆釜山僧》:“晚知清净理,日与人群疏……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馀。思归何必深,身世犹空虚。“净”在《大智度论》中可以看到:“诸法实相常净。”《俱舍论》中也有:“身、语、意三种妙行,远离一切烦恼垢故,名为清净。”“寂”,《维摩诘经》:“导人入寂。”《大般涅经》:“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虚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般若心经》:“五蕴皆空。”
这些诗都可以在佛经中窥见一二,直接以禅宗术语、典故入诗,在审美上的确不尽如人意,也不是王维禅诗中精彩的部分,暂且按下不表,主要来看一下其内蕴禅意的诗。
2、禅意诗
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通过动静结合的手法,表现了一幅浣女晚归图,并且表达了归隐之意。这两首诗都是单纯的山水诗,没有蕴含禅意。
禅意诗中的景物、意象虽然与上述诗一样,均平凡简单,看似自然山水中最寻常的存在,但由于禅意的掺入表现了出极深的意蕴。而且其内涵也各有不同:
第一,诗人在寻常的自然景物中领悟到了人生无常。
如《孟城坳》:
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
从宋之问别墅遗下的衰柳悟出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空悲昔人所有而已。让人悟出了佛教中的“无常”,即现象界之一切尽处于迁流不居的变异之中,无有不变常住者。
又如《木兰柴》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通过黄昏时分余晖收束、飞鸟前后相逐、光线若明若暗,变幻莫测的景象,体现了一种不确定性,悟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人生也是变幻不定、无常的。
第二,诗人通过叙述生活细节传达了生生灭灭,穷尽复通的道理。
如《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行至水穷,仿佛已经到了尽头,但又看云起,回旋往复,生生灭灭,穷尽复通,表现了妙境之无穷。颔联与放翁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相似,但王诗加入了禅机,更胜一筹。在平淡中透露出随遇而安、自然而然的气质。
又如《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寂静的深林中,早晨一束阳光穿过浓密的树林草木照在青苔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光束也会移开,可是傍晚夕阳西下反射出的霞光又会回到青苔上。所以阴影只是暂时的,阳光会再次出现,生生灭灭,周而复始。
第三,诗人以禅心统摄世界,心境极为淡泊,这样的心境才能看到自然细微的事物,正是释迦拈花、迦叶微笑的体悟境界 。
这种意境又是通过两种方式体现的:一是借白云这个意象表达内心思想,其实王维诗中写到的白云都不是实质的.云,而是注入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是随遇而安、自由自在的生活象征,闲散自由、清静淡泊心境的象征。如《答裴迪》:“淼淼寒流广,苍苍秋雨晦。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二是自己“独坐”时的感受,以一种静穆的心态观照世界,仿佛天地之间只有自己一个,离尘绝世、超然物外。如:“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
3、人生启示
上述诗中蕴含的禅意思想也给了我们重要的人生启示以及生命的思考。就如王维的诗告诉我们的――人生无常,困难、失败、挫折、烦恼,都是人生的一部分。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穷尽复通,黑暗只是暂时的,就像在阴影里的青苔一样,只要抱着阳光会再次光临的希望,就是幸福的。最后,我们还应该有颗“禅心”――淡泊、宁静,任岁月流逝、世间百态、富贵繁华,也能简单、纯净,做最真的自己。或许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保持平常心才能面对人生中的无常。
二、禅宗对王维的影响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2.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3.学习《山居秋暝》的艺术技巧,体味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学习古典诗歌的方法。
2.理解该诗的艺术技巧。
3.体味诗人的情怀。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外学习
板书:
1.王厂长的一番话,抛砖引玉,让我们接着讨论。
2.你放心去做,如果碰到困难,我一定鼎力相助。
问:大家看这两个句子,找找看里边有什么成语?这些成语用在句子中是否正确?如果不正确,那么应该怎么用?
(生回答)
明确:“抛砖引玉”是比喻用粗浅的、拙劣的东西(多指诗文、意见等)引出别人高超的、完美的东西。,这是个谦辞,如“我的这一番话,不过是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提出更好的方法”;“鼎力相助”是指大力帮助,这是一个敬辞,表示请求或感谢时用,如“遇到什么困难,还希望您鼎力相助”。那么,这两句个成语为什么用错呢?是因为它谦、敬辞用错了地方。
二、导入新课
1.师: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我国的古典诗歌灿若星河,那么,我国的古典诗歌都有哪些类型呢?大家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
板书:
2.问:我们刚刚回忆了古典诗歌的类型,那么,大家在本单元中找找看,哪些文章是古体诗?哪些是近体诗?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是古体诗,《近体诗六首》里的是近体诗。
师点拨:近体诗成熟于唐代,唐以前的诗基本都是古体诗,唐以后的基本都是近体诗。但是,唐人既写古体诗,也写近体诗。
3.问:那么,如何鉴赏诗歌呢?我们一起来回忆之前说过的鉴赏诗歌的方法。
板书:
(1)理解文意
(2)找形象(意象):人物、事物、景物→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营造了什么意境(对意象的内心感受)→表达了什么情感
(3)联系作者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经历
(4)分析艺术技巧→有哪些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在诗中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情感
(5)语言特点
师:我们前段时间用这个方法学习了两首古体诗,那么今天,我还就用这个方来学习几首近体诗。大家把课本翻开到32页,《近体诗六首》。首先看第一首,《山居秋暝》。
三、具体研习《山居秋暝》
1.学生齐读
2.解题
问:我们赏析诗歌的第一步是理解文意,解题又是我们理解文意的开始。我们看题目,《山居秋暝》,“山居”即山中居所,“秋暝”即秋天的傍晚。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这首诗主要是写景还是叙事或状物?
明确:写景。
问:既然是写景,那它的艺术技巧最有可能的是什么?
明确: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3.理清文意
(1)问:首联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师示范:秋天傍晚,高山寂静,雨后初霁,空气清新,天气凉爽。
(2)问:颔联又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刚才老师已经给大家示范了一次,这次就请同学们自己来说说。
【王维诗】推荐阅读:
评析王维诗《终南山》02-19
王维诗《使至塞上》原文鉴赏09-26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反思04-09
王维诗《使至塞上》教学设计12-20
第 1 课 王维诗四首教案第一课时02-03
《画》王维05-26
王维——《杂诗》(其二)05-28
王维作品有06-02
王维07-07
王维著名诗句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