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手法之比喻(推荐9篇)
萧县马井镇长征中学
武艳菊
教学目标:
1.理解比喻修辞的含义.2.了解比喻句的类型。3.能准确辨析比喻句。教学重点: 准确辨析比喻句 教学工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说起比喻,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学到现在我们接触了大量的比喻句,他们像星星一样散落在我们的课本和习作中。今天我们将系统地学习比喻句。板书课题《修辞手法之比喻》。二.辨识比喻
(一)判断下面的句子是否是比喻句: 1.雨下得很大,像断了线的珠子。
2.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3.不能让这些充满暴力的漫画毒害我们的幼苗。
4.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二)生回答 三.什么是比喻句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方法。
四.比喻的结构
本体(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
比喻词(标志比喻关系的词语)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
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是、成了、变为„„
学生找出下列句子的本体喻体比喻词 1.女同学像鲜花一样美丽 2.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3.二月春风似剪刀。五.比喻的作用:
比喻可使深刻的事理变得浅显,使抽象的道理变得具体,使生疏的事物变成熟悉。总之,它可以化深为浅,使文句形象生动,通俗易懂。六.比喻的分类
明喻 本体+喻词(象、如等)+喻体
例:1.共产党像太阳。
2.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 本体+喻词(是、成等)+喻体
例:1.我们是祖国的花朵。
2.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 喻体(本体、喻词均不出现)
例:1.在稿纸上踩出了几朵小梅花。(喻“猫爪子印”)2.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七.慧眼辨真假 1.同类相比
例如:她长得很像妈妈。
他还是像过去一样喜欢打乒乓球。2.表示猜测
例如:天黑沉沉的,好像要下雨了。
这人很面熟,好像在哪见过。3.表示想像
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 年时代。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 4.表示举例
例如:社会主义中国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像雷锋、焦裕禄等。
像您这样的高个干不了这重活儿。八.判断“像”字句是不是比喻句的方法 1.“像”字前后要有两个不同类的事物.2.这两个事物要有相似点.如果同时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就是比喻句。否则,那就不是比喻句。九.牛刀小试
1.时间犹如一面战鼓,它能激励我们加快前进的脚步.2.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音书。3.星空中银盘高挂
4.像李然那样聪明好学的学生,哪个老师会不喜欢呢? 十.小结
在行文中,如果能善于运用修辞,不但可以帮助我们达意,且能帮助我们抒情,还会使文章增色不少。那么怎么才能巧妙运用修辞手法呢?
一、理解“善用”的含义
主要从“量”和“质”上衡量。所谓“量”,指整篇作文是否多次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而非只是在某个段落甚至某一个句子使用了某种修辞;“质”则在于手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精彩,是否有助于表情达意。如是盲人做拉面——瞎扯,抑或是不合语境,随意套用,结果会适得其反。
二、熟悉各种修辞的内涵及其基本作用
考纲要求掌握的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各自的特点不同,要正确使用,就得真正理解它们各自的内涵和作用。如比喻,两者须是性质不同,且存在相似之处的事物。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发现事物最具神韵的地方,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打比方,才容易让读者领会其妙处。如《荷塘月色》中的“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一句,作者就善于抓住叶子自然舒展的这个形态特点,拿舞女的裙作比。这个比喻是“多边”的,即不仅表现了“荷”的形态,还体现出它清峻、雅洁、飘逸、灵动等魅力,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这里比喻手法的成功运用,远胜千言万语。又如,在一篇文章大量的道理阐述、典例论证基础上,顺势来上一句“对此,朋友,你觉得呢?”之类的反问,会更自然地引发读者的思考,从而收到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三、因情而定,依需而作
修辞的使用是为了绘景、言事、抒情之所需,是为了将抽象深奥的理、难以描摹的景、一言难蔽之的事,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决不是胡乱堆砌各种修辞,给人留下矫揉造作的虚伪之感。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一个情节:一个拿着高级俸禄却又不为国家做贡献的官员,面对上级提出的问题不敢作答。为了表现出他害怕被撤职的忐忑不安的心理,作者写到“他像一条泥鳅,不住地四下张望,故意躲避直接的答复,他潜意識地感觉到危险正在逼近。”这个比喻句,就极其形象地刻画出了该官员的丑恶嘴脸,作者对此官员的愤怒之情溢于言表。这样处理,肯定比写“这个可恶的家伙,此刻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更加出彩。
四、选择运用擅长的手法
运用自己娴熟的修辞手法,得心应手;否则,生硬不说,容易弄巧成拙。
【例文展示】
点缀生命
□李 璐
生命的点缀,是历史的长河下积淀了千年的文学作品;生命的点缀,是无数次跌倒,又无数次站起来的坚强;生命的点缀,是永不言弃,对信仰的坚持。
生命,需要历史的点缀。
读庄子的《逍遥游》,我获得了精神的自由;读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懂得了有舍才有得;读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我领略到了潇洒不羁的气度;读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体会到了忧国忧民的一种气节。或许我没有庄子的超脱智慧,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没有李白那般飘逸洒脱,也比不上范仲淹的爱国热忱。但,历史的赞歌,陶冶了我的情操,成为我生命的点缀。
生命,需要坚强的点缀。
倘若关羽没有刮骨疗伤,哪有他后来驰骋沙场的威武;倘若贝多芬没有对音乐的执着,没有越挫越勇、锲而不舍的精神,哪有一曲曲震撼人心的交响乐的诞生;倘若张海迪没有对生活的热爱,哪来最后的成功和感动世人。或许我没有关羽不打麻药强忍痛楚的坚强,没有贝多芬身残志坚的意志,也比不上张海迪面对痛苦的坚韧。但,他们至少让我明白了,就算世界有黑暗,也要追逐那指缝中的阳光;就算前途再泥泞,也应当披荆斩棘开辟坦途;就算命运再坎坷,也应有跌倒了再爬起来的勇气。坚强犹如一首曲子,鼓舞了我的精神,点缀着我的生命。
生命,需要信仰的点缀。
在茫茫沙漠中有一种树“生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它就是胡杨,顽强的胡杨。物如此,人亦然。凭着优雅的身姿,俏丽的脸庞,虽是耳不能听,口不能语的邰丽华却用千手观音打动了数万人的心;凭借着踏实的训练,认真的学习,虽是小小年纪的张怡宁却用女乒冠军的成绩震撼了全世界;凭着远大的抱负,刻苦的画画,青年徐悲鸿虽是穷人的孩子,却使整个欧洲画坛为之赞叹。生命有停止的时候,正如花会凋谢,草会枯萎,可是它们的芳香却会永久弥漫在人们的心里。这一切只因有信仰之火熊熊燃烧。
在我们无法增加生命的长度时,是否选择添加一些点缀,以拓展其宽度和深度呢?
1、棉花象雪架一样。
2、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3、她的文章写得很好。结构就像人体内的神经结和神经网的关系那样严密。
4、炕沿上坐着的那个鬼子军官,两眼红红的,像刚吃过死人的野狗。
5、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
6、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7、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
8、书是智慧的钥匙。
9、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10、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11、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12、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1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4、天上的朵朵白云像羊群一样东游西荡。
15、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16、北极星橡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17、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18、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19、我像风筝一样,不能远走高飞,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荡了出去又回来。
20、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暗喻)
21、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22、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23、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24、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25、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象放长线的风筝。
26、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27、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28、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29、茫茫的.草原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30、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象晚年石钟乳一样。
31、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32、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33、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34、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35、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36、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似的高高地挂在天空。
37、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
38、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妖怪一样逃跑了。
39、弟弟的脸蛋像苹果一样又圆又红。
40、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2、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1]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2基本含义 编辑
结构
构成比喻内容上有三个要素:一是思想的对象,即本意;二是另外的事物,喻意;三是两事物的类似点,(共同处和相似处)。文辞上分为三个成份,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境)、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喻体(打比方的事物或情境)。有的辞书又将其构成增释到四个成份,即:本体、喻体、喻词和喻解。基本以3部分为主。
作用
1、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2、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 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使用比喻手法时 要注意:
⒈ 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 ⒉ 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另外,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要注意思想感情。区别
比拟是喻体和喻词都不出现,但是保留喻体的特征,让它直接加在本体上。使本体具有了人或物的某种特征或情态:从形式上来看是——本体N(名词)+V(动词)或adj(形容词);而比喻的形式一定是——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注: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实际上是可以还原成明喻的,实质相同。
例子:
夜和失明的野藤,还在那里摸索着,碑上的字迹。(「夜和野藤」是本体,喻体是「人」,但不写出来,保留了人失明和摸索的特征。)
有时开着自己的车从这里路过,总是看到路轨伸展着生锈的臂膀通向远方。(「路轨」是本体,喻体是「人」,但不写出来,保留了人伸展着臂膀通向远方的特征。)
形式
比喻按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来看,其基本类型有三种: 明喻、隐喻(暗喻)、借喻;
除此三种基本类型之外,根据比喻的三个部分的结合情况,其变化形式有: 博喻、倒喻、反喻、缩喻、扩喻、较喻、回喻、互喻、曲喻。明喻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例子: 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叶子(本体)出水很高,像(喻词)亭亭的舞女的裙(喻体)。(朱自清《荷塘月色》)
隐喻(又称暗喻)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子:
母亲啊!你(本体)是 荷叶(喻体),我(本体)是 红莲(喻体)。(冰心《荷叶母亲》)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鲁迅《故乡》)
回喻
又名互喻,是一种先用喻体作本体,再用本体作喻体,互相设喻的比喻形式。它曲折有致,能够加强艺术感染力。
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扩喻
本体和喻体都是短句,它们常常组成平行句式,有的本体在前,有的本体在后,不用喻词,但其比喻的含义却很明朗,这种比喻的扩大形式叫做扩喻,又叫类比。
例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例
2、一朵花,我们不大觉得它香,但是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滴,我们就感到它的浓郁了。许多诗歌、戏剧、小说,所以有强烈感人之处,和作者正确地把素材表现出来不是关系极大么!(秦牧《北京花房》)
较喻
较喻的句子有下列几种情况:
1、您说,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作者把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情谊比作高山和大海,然而在相似点“高”和“深”上本体“情谊”又超过了喻体“山”和“海”,形象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感激、崇敬和依依不舍的心情。你这种用“比„„还„„”、“赛过”、“胜过”等词连接,表示本体在相似点上超过喻体的较喻,也可称为“强喻”,强喻一般带有褒义色彩。
2、我的生活没指望了,连狗都不如!——作者将狗的境况作为喻体,与凡卡的遭遇比较,相比之下,本体“我的生活”还不如狗的境遇。这就强烈控诉了沙皇制度下的旧俄罗斯儿童的命运。像这种在相似点上比不上喻体的较喻,又可称为“弱喻”。弱喻多数带有贬义色彩。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句子用的喻词是“不及”,形式上看似为弱喻,但从意志上分析,诗人是用“桃花潭水”与汪伦之“情”相比,本体“情”在相似点“深”上超过了“桃花潭水”,因此也是强喻。
4、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这是在一句话中,从正反两个方面交替使用强喻和弱喻的例子。作者先以“泰山”为喻体,从正面极言“人民利益而死”的意义比“泰山”还重;又从反面用“鸿毛”设喻: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卖力,就比“鸿毛”还轻。两相对照,全面深刻地阐明了为人民服务应该具备的生死观。
缩喻
是比喻修辞的一种,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但不出现比喻词,本体与喻体极其紧密地连在一起的比喻形式叫缩喻。可分为:
1.并列式缩喻。即本体与喻体在结构形式上是并列关系。如:“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小的船”,中间没有喻词,二者构成复指短语。
2.偏正式缩喻。即本体与喻体组成偏正关系的名词短语,形式上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如“黄金季节”就是两个名词直接连在一起,前者修饰后者,而修饰语是比喻性质的,只是没有用“像、似的”之类的比喻词罢了。
缩喻语言简练,结构紧凑,生动形象,是古汉语的宝贵遗产。博喻
极光有时出现时间极短,犹如节日的焰火在空中闪现一下就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却可以在苍穹之中辉映几个小时;有时像一条彩带,有时像一团火焰,有时像一张五光十色的巨大银幕;有的色彩纷纭,变幻无穷;有的仅呈银白色,犹如棉絮、白云,凝固不变;有的异常光亮、掩去星月的光辉;有的又十分清淡,恍若一束青丝;有的结构单一,状如一弯弧光,呈现淡绿、微红的色调;有的犹如彩绸或缎带抛向天空,上下飞舞、翻动;有的软如纱巾,随风飘动,呈现出紫色、深红的色彩;有时极光出现在地平线上,犹如晨光曙色;有时极光如山茶吐艳,一片火红;有时极光密聚一起,犹如窗帘慢帐;有时它又射出许多光束,宛如孔雀开屏,蝶翼飞舞。(「极光」是本体,「彩带」「火焰」「银幕」「青丝」等都是它的喻体,属于一个本体可以带多个喻体的类型。)
隐喻
是引用一种事物来比喻另一事物,本体、喻体都出现,但把喻体作为“引子”而不用喻词的一种比喻。它经常构成排比、对偶等平行的句式,整齐而富有节奏感。民歌、新诗(包括歌词)常采用这种隐喻。其表现形式是“引乙喻甲”或“以甲引乙”。例如:
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听众么?(《反对党八股》)
该例作者引用射箭、弹琴等事情,通俗浅显的道理,深刻阐明了写文章做演说一定要看对象的道理。
隐喻这种比喻方法,有人把它归为明喻,说是省略了喻词,有人又把它归为暗喻。但细细分析,隐喻却有不同于明喻、暗喻的特点,宜单独列为一列。
约喻
是用一个比喻体来比喻几个本体的修辞格。它与博喻是比喻修辞中互相对应的两种表现方式。博喻的功能在于揭示一个事物的多方面特征;约喻的功能在于突出一组事物的共同特征,能使行文简洁,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
1.这是梅花,有红梅、白梅、绿梅,还有朱砂梅,一树一树的,每一树梅花都是一树诗。(《茶花赋》)
2.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接连地亮起来;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三峡之秋》)
例1把“红梅、白梅、绿梅、朱砂梅”,每一种梅都比做“一树诗”,四个本体用一个喻体设喻,集中的描绘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起名字的用典比喻修辞法
起名字的修辞法:用典
人名中也时常用典。由于规模的限制,人名引用的对象常常是精炼的古诗文或现代伟人的诗词,引用的方法是从诗文中摘取一个词或一个字,或用一两个字概括诗文的思想,意境。如《孟子》一书中有“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的话,唐代诗人孟浩然的名字引用了其中的“浩然”二字,这就是用典。
从形式上看,人名的“用典”可归纳为三类:整用、拆用和活用。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整用。就是完整地引用诗文中的一个词。例如:“板桥”、“板桥”一名取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一诗:“春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美人桥上别,恨无消息到今朝。”他把这首诗融进了自己的名字,借此讽刺了当时的炎凉世态。
(2)拆用。就是从某一诗文的两句话或两个词中各取一字,凑成一个名字。如:“泊宁”取自诸葛亮的名句“澹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3)活用。不拘泥于诗文原来的词句,而是将原文的意义浓缩成两字词语构成一个名字。例如: 孙敬修(著名儿童教育家)的名字取自《礼记·学记》:“敬孙务时敏,厥修乃来。”意思是只要勤奋专一,学问才有长进。孙敬修人如其名,六十年如一日,不怕困难,不怕挫折,把智慧和热情全部献给了意义深远的儿童事业。
起名字的修辞法:比喻
比喻用在人名,就是用与人的相貌、品德有共同点的事物来比拟被命名者。如小姑娘长得很美,兰花也很美,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姑娘比作兰花,为她取名“兰”、“兰花”或“兰香”。
比喻可分为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的格式是:本体十像(如)+喻体,人名中用这种格式的不太多,一般用“如”连接。运用修辞起名法。请看下面两组名字:王长寿——王松龄、李高耸——李云峰,你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觉?是不是觉得两组名字中的前一个太 “露”,后一个含蓄些,也生动些呢?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效果又是怎样造成的呢?原来,后者分别用了象征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在取名时适当运用某些修辞方法,可使你取的名字更加生动,耐人寻味。下面就介绍一下取名时常用的几种修辞方法。
作文中的修辞方法大致有这几种,即排比、对偶、比喻、题记、引用。
(一)排比:开头排比,气势恢弘。
我看见西子浣沙的涟漪,望见貂婵戏水的波澜,听到红拂袖水的誓言,闻到虞姬临江的哀叹……水边的女人,永远带着那一份无悔,保持着那一抹真彩。女子立于水边,便成了“汝”,于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珍珠忘记了被河蚌囚困的痛苦,于是造就了盈泪的玉珠。
宝剑忘却了烈火下锤打的痛楚,于是露出了锃亮的刀锋。
胡杨忘却了沙漠中干渴的难当,于是创造了“死了三年不倒,倒了三百年不腐”的神话。——山东考生《那阵风吹过》
在冷漠者眼中,维纳斯是残疾的;在痴迷者眼中,维纳斯是美丽的;在旁观者眼中,维纳斯既是残疾的,又是美丽的;——高考佳作《我心依旧》
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给了我们知己的感动。相儒以沫,举案齐眉,给了我们爱人的感动。合家欢乐,天伦之乐,给了我们家的温馨。这何尝不是感情的.体会?——高考佳作《猛虎和蔷薇》
在蝶的眼中,花是天使,因为花给予她生命的甘露;在花的眼中,蜂是挚友,因为蜂给予她生命的延续;然而在蝶眼中,蜂不过是埋头苦干的笨蛋,在蜂眼中,蝶不过是游戏花间的浪子。——湖北考生《学会历史般的旁观》
(起兴,用漂亮的句子开头,亮相即得满堂喝彩)
(二)对偶:严谨整齐
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真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华迷了眼,丢了心?——高考佳作《魂兮归来》
当大唐盛世的瓦当不再锃亮,当歌舞升平的霓裳不再绮丽,昨日繁华渐渐褪去,一叶带着一名叫徐福的术士和追随而至的童男幼女的扁舟向一个小小的渔岛驶去。一个名叫日本的民族在中国的臂弯里成长,可这个小小的渔岛却见证了泱泱中华的悲欢荣辱。——湖北考生《镜中日本》
(三)比喻:形象生动,更赋诗意。
求知的瞳孔放飞色彩的希望,那方黑色的沃土贮满流连,赧然印着“感情用事与理性分析”。是得,站在雨季边上,绵亘于高三的岁月,即将步入社会的熔炉,是凭借直觉和感情亲疏去认知这个纷飞的世界,还是逻辑分析,理性判断,助长理性的羽翼?我愿意让生命喷薄,把羽翼淬火,去捕捉理性的灵光。——高考佳作《捕捉理性的灵光》
生命如风。——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四)题记:
用一句漂亮的话放在标题之下,正文之前,那无疑是让评卷者在花之未开前已享荷叶之清香。文中有好句子,也不妨拿出来放在题记的位置上,让评卷者先睹为快,后再在文中享受第二次阅读快感。
鱼说:你看不到我在流泪,因为我在水里。
水说:我能感受到,因为你在我的心里。——题记——高考佳作《我心依旧》
很多时候,人们总是过分欣赏自己海湾处的风景,而忘记了,在那片湛蓝的大海上,有着更美丽的风景!——题记——高考佳作《不要忘记,远处也有风景》
哲人说,影响你行走的不是一双鞋,而是一粒沙;同样,遮住你视线的不是一堵墙,而是一缕烟。——题记——高考佳作《烟迷你的眼》
(多好的句子!千万不要让它埋没在文章“云深不知处”的地方)
(五)引用:
简洁地引述材料,准确地提出观点,用名言开门是一种相当好的手法。
古人云: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茫茫人世中浮沉的我们,有时总不免对事物产生错误或肤浅的认知,然而有谁想过,蒙蔽我们真实的双眼的,也许就是每个人都具有的“情”呢?——高考佳作《勿为情所障目》
古语说:人无痴者,无可与之交,因其无深情也;思想汇报专题人无癖者,无可与之交,因其无真气也。古人交友,如此看重情感。可见,在我们人生的磨励过程中,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其感染。影响我们对世界的感知。在人们的脑海里,感情是孩儿的呓语,是情人的依偎,父母的疼爱,朋友的信任。如此美好的事物,左右我们的思潮。但无论何时,总必须坚定心中的道德尺寸,衡量对与错,是与非。以正义来认识世界。——高考佳作《跨越情感的感知》
排比造势
关键词:排比的作用、排比造势、暗喻式排比
02.中秋夜,一轮明月宛如一个圆圆的大玉盘挂在夜空中。
03.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好像一颗颗珍珠一样。
04.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05.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06.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07.茫茫的草原像一张无边无际的地毯。
08.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
09.弟弟的脸蛋像苹果一样又圆又红。
10.天上的朵朵白云像羊群一样东游西荡。
11.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似的高高地挂在天空。
12.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13.树上的苹果像灯笼似的又大又红。
14.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15.春天是一个优美的舞蹈,让世界充满微笑。
16.母亲像参天的大树,让我感觉凉爽。
17.母亲是不熄的篝火,一直温暖着我们的家。
18.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教导着我们。
19.山坡上,大路边,村子口,榛树叶子全都红了,红得像一团团火,把人们的心也给燃烧起来了。
20.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湖的南北西三面是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的山峦,一山绿,一山青,一山浓,一山淡,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
2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2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3.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24.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25.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26.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27.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28.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29.书是智慧的钥匙。
30.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1.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32.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33.那个人骨瘦如柴。
34.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35.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36.月亮慢慢地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37.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38.夜空中的星星就像无数只眼睛似的一眨一眨的。
39.柳树的枝条就好像无数根绿色的丝带一样。
40.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41.刺猬的身体如同一个长满了钢针的小圆球。
42.弯弯的小河像一条彩带似的向远方飘去。
43.这句话仿佛是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
44.书是智慧的钥匙。
45.这几天的天气真是太冷,寒风吹在脸上好像刀割一样。
46.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漂浮在空中。
47.东方天边的彩霞时刻在变幻,如霜枫,如榴火,如玛瑙,如琥珀。
48.西湖像一块碧玉,也像一面铜镜。
49.星星像一双明亮的眼睛在夜空中照耀。
50.小姑娘的心灵像棉花一样纯洁。
51.那个人骨瘦如柴。
52.这个人壮硕如牛。
53.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象晚年石钟乳一样。
54.食堂开饭时,全校同学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挤成一团。
55.敌机逃窜了,我们的飞机紧紧追在后面,像豺狗追小白兔一样,一前一后。
56.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57.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58.北极星橡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59.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60.马路上一串串明亮的车灯,如同闪光的长河奔流不息。
61.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62.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63.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64.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65.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66.人潮卷来卷去,地坝变成了露天舞台。
67.荷叶像一把小伞。
68.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69.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高大的山神,像神秘的古堡,像沮丧的巨人,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70.梦像一条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想捉他,他已经跑了。
71.像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72.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73.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74.荷叶上有几颗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75.火红的枫叶像火花一样纷纷地飘落下来。
76.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77.这个人壮硕如牛。
78.在图书馆扒着睡觉的时候流口水,就像晚年石钟乳一样。
79.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像放长线的风筝。
80.西湖像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81.棉花像雪一样。
82.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在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83.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84.我像风筝一样,不能远走高飞,痛苦无奈像秋千一般,荡了出去又回来。
85.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向终点跑去。
86.西湖象一块碧玉,一面镜子。
87.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88.母亲像明亮的太阳,让我心中温暖。
89.小弟弟的脸胖乎乎、红扑扑的,看上去真像一个可爱的大苹果,我真想去咬上一口。
90.周围的群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91.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92.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93.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他,他已经融化了。
94.雨后,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上空。
95.母爱似山,父爱似海。
96.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97.春风像一支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98.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99.他打破了一块玻璃,吓得像受了惊的小鸟飞也似的逃跑了。
修辞手法详解:比喻 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是根据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用一种事物来比方另一种事物的修辞手法。结构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构成条件——注意事项
构成比喻的关键:①甲(本体)和乙(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①②两条必须同时成立,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比喻词。下面几例不是比喻句:
①他的性格像母亲。——同类事物做比较 ②这天黑沉沉的好象要下雨。——表示猜测 ③不要带着思想包袱去工作。——词的比喻意 比喻的目的
比喻旨在于用形象的语言阐明思想。即通过比喻的手法,让人对不明白、不理解、不清楚、不认识的事物得到认识和理解。
因此,必须是用人们所熟悉的事物做喻体来比喻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本体),以让人对原本不认识的事物得以认识,绝不可用人们不熟悉的事物来比喻人们熟悉的事物,更不可用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去比喻人们都不认识的事物。则否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比喻的具体目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①说明本体的可能性。本体被一件令人诧异的事物所修饰,须运用比喻消除这种诧异性。例如:
残酷的战争起于片言之语,君不见熊熊烈火大多来自些微火星。
某人少时劳累老时休息,恰如一只蚂蚁,夏天努力收集食物,以便冬天坐享。
②阐明本体的情况。本体的特性原先不为人知,用比喻加以形容,大家便一目了然。
地球圆圆的,象只橙子。
她体段柔软,仿佛生就一身藤骨。
③阐明本体情况的程度。原先对本体的特性只有概括性的了解,经过比喻,指明了这种特性的程度。这常常是可以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
病人服用了一种苦药,它仿佛就是苦瓜。
房子着了火,我仿佛觉得地狱移到了人间。
④肯定本体的情况。叙述本体的事物须用比喻来肯定和阐明。这种情况下是用可以感知的事物来比喻理性的事物。例如:
学者的长处即使不让发挥,它也象麝香那样,被遮盖住,却不能阻止它香气四溢。
轻浮的人正在不知不觉中走向毁灭,就象飞蛾扑火那样。
⑤美化或丑化本体。前者(例
1、例2是歌颂、赞扬本体,后者(例3、4)则是贬低、卑视本体。例如:
例1:狗像忠实的朋友。
例2:垂老之年是生命成熟之果。
例3:夏日炎炎如地狱之火。
例4:冬天是穷苦人为之瑟瑟发抖的幽灵。比喻的作用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分类
根据比喻结构的三个部分的异同和隐现特征,可分为四种。明 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常见形式是“甲像乙。
如: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暗 喻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例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堆成雪白的山冈。
此外,暗喻还有一些变体需注意的是:
①修饰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修饰与被修饰、限制与被限制的形式来实现比喻关系。
例如:这是花的海洋。
②同位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之间以同位复指形式表现比喻关系。
例如:王老八你不要灌汤
③注释式暗喻:本体与喻体以注释说明的形式表现比喻关系,常用破折号连接。
例如:五点钟,上工的汽笛响了。红砖“罐头”的盖子—那扇铁门一推开„„ 借 喻
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博 喻
连用几个喻体共同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一只巨大的白丁香把花开在了屋顶灰色的瓦楞上,如雪,如玉,如飞溅的浪花。常用比喻词
像、好像、似、似的、似乎、好似、恰似、如、犹如、有如、仿佛、好比、一样、成了、是、变成 比喻的修辞举例
带有比喻的成语:
恩重如山 冷若冰霜 成竹在胸 胸有成竹
呆若木鸡 风烛残年 挥汗如雨 浩如烟海
门庭若市 虚怀若谷 轻如鸿毛 震耳欲聋
声名狼藉 易如反掌 切肤之痛 亲如手足
人面兽心 如虎添翼 如胶似漆 丧家之犬
对答如流 刀山火海
a.明喻:
虚怀若谷 门庭若市 如火如荼 如饥似渴
味同嚼蜡 寿比南山 归心似箭 如鱼得水
如虎添翼 冷若冰霜
b.暗喻:
车水马龙 有口皆碑 唇枪舌战 草木皆兵
冰清玉洁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犬牙交错
血海深仇 犬马之劳
c.借喻:
望穿秋水 破镜重圆 风平浪静 班门弄斧
铜墙铁壁 豺狼当道 掌上明珠 画龙点睛
柳暗花明 愚公移山
比喻句举例:
①露似珍珠月似弓。
②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
③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④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⑤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飘浮在空中。
⑥水仙花很漂亮,像一位站在小河边,穿着白衣服的仙女.⑦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小草破土而出。
⑧小河清澈见底,如同一条透明的蓝绸子,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
⑨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⑩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幸福是染色的画笔,能染红鲜花,也能染绿树叶;能给清澈的湖水染上透明的质感,也能给纯洁的心灵涂抹一层辉煌。
这一朵朵菊花,远看像一个个色彩鲜艳的绣球,近抚好似一匹匹细腻的丝绸。
天上的云像连绵的峰峦,像湍急的河流,像威武的雄狮,像奔腾的骏马。
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春天到了,大地变成了一片绿毯。
一艘银灰色的气垫船,像一匹纯种烈马,在金波粼粼的海面上飞掠而过。
远远望去,泰山峰上的松树连成一片,浓浓的,看上去就像人的颧骨上横着的一道剑眉。
鹅毛,像芦花,像棉絮的大雪降落下来。
北极星像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修辞手法详解:拟人 概念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表达效果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高尔基《海燕》)
②每条岭都是那么的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老舍《小花朵集》)
③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叭”地一声,不唱了。(王蒙《春之声》)
④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枣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⑥一捆捆的稿纸从屋角的两只麻袋中探头探脑地露出脸来„„(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波浪”、“岭”、“录音机”、“电车”、“星星”、“稿纸”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有生物拟人化。
例如:
①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儿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②鸟儿将巢安放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朱自清《春》)
③青蛙唱着恋歌,嫩蒲的香味散在晚春的暖气里。(老舍《月牙儿》)
④高粱好似一队队的“红领巾”,悄悄地把周围的道路观察;向日葵摇头微笑着,望不尽太阳起处的红色天涯。矮小而年高的垂柳,用苍绿的叶子抚摸着快熟的庄稼;密集的芦苇,细心地护卫着脚下偷偷开放的野花。(郭小川《团泊洼的秋天》)
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⑥连每一根小草都在跳舞。(王蒙《春之声》)
上面这些例句中,把“油蛉”、“蟋蟀”、“鸟儿”、“青蛙”“高粱”、“向日葵”、“垂柳”、“芦苇”、“樱花”、“小草”等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如:
①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的。(马克思《资本论》)
②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毛泽东《反对党八股》)
③你新的中国,人民的中国呵,你终于在旧中国的母体里,生长,壮大,成熟,你这个东方的巨人终于诞生了。(何其芳《我们最伟大的节日》)
④祖国大搞四个现代化,科学技术兴奋地赶来参加,你的领队是数、理、化,理、工、农、医都是你的战友和部下。(高士其《让科学技术为祖国贡献才华》)
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⑥正义被绑着示众,真理被蒙上眼睛,连元帅也被陷害,总理也死而含冤。(艾青《在浪尖上》)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新中国”、“科学技术”、“数理化”、“理工农医”、“冬天”、“正义”、“真理”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拟人是指把非人类的东西加以人格化,赋于他们以人类的思想感情、行动和语言能力。童话中拟人化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对动物、植物以及其它非生物、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概念、观念、品质的拟人化。
拟人化童话中的人格化的角色,并不等于生活中真实的人。他们具备了人的某些特点,但仍然保留物的许多属性,既是人又是物。
因此,拟人不仅不能违反所拟之物原来的特点,而且还要照顾到物与人,以及其他物之间原有的关系,和支配它们的自然和生活规律。假如无缘无故地叫小鸟去访问鱼儿,鱼儿飞到天上去找月亮,这样的写法就很难认为是成功的。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作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修辞手法详解:排比 概念
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作用
用排比来说理,可收到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这也是排比)总之,排比的行文有节奏感,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具体的运用如下:
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
如:“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用排比写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
如朱自清《春》一文中,“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再看郭风《松坊溪的冬天》一文中“ 像柳絮一般的雪,像芦花一般的雪,像蒲公英的带绒毛的种子一般的雪,在风中飞舞。” 这两句都很好地表现出了景物的细微特征。运用排比说理,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
比如:“我们的干部要关心每一个战士,一切革命队伍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人民服务》)“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朱自清《匆匆》)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谚语)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感情洋溢
看刘川同学《我和书的故事》结尾一段:“我和书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为书而欢乐,为书而哀愁,为书而被处罚„„”既总结了全文,又抒发了和书之间的不解之缘。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我们不会忘记,朝鲜大嫂为帮助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双脚;我们也不会忘记,朝鲜大娘为了保护志愿军,失去了她的孙子;我们更不会忘记,朝鲜小姑娘为了营救志愿军,失去了她的母亲。”
恰当地运用排比才能表达强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说明复杂的事理,增强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运用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硬地拼凑排比的形式。排比句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有一股强大的力量,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排比与对偶的区别
1、对称性与平列式。对偶是二个语言单位(句子或句子成分),而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句子或短语)。对偶必须对称。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
2、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揭示语,使排体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3、对偶以要求平仄对仗为佳,排比则无此要求。修辞手法详解:借代 概念
借代,顾名思义便是借一物来代替另一物出现,因此多数为名词。使用时,必须考虑替代的正当性与通用性,尽量不要化简为繁,并且要让文义通顺。并且,此时的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形象具体。作用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引人联想,使语句拥有形象突出、特点鲜明、文笔精炼、具体生动的效果。借代的修辞效果可以用十六字概括: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例如:①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臧克家《有的人》)
“石头”,通常用来作纪念碑的材料,这里借“石头”代纪念碑,含蓄地揭示出与人民为敌的反动统治者想名垂后世的美梦终将破灭。运用方式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望天门山》)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例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答谢中书书》)
用鱼鳞代替鱼。
2、特征代本体
即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旌旗十万斩阎罗。(《梅岭三章》)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例如: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仿佛嗤笑法国人不知道拿破仑,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鲁迅《故乡》)
借细脚伶仃的“圆规”来代替身形极瘦的杨二嫂。
3、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梅岭三章》)
“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蛰一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榆钱饭》)
“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
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最后一次讲演》)
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6、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令人捧腹
捧腹是捧着肚子,捧腹的原因是出现笑话或令人发笑的东西。以“捧腹”的结果代之“笑话”等令人发笑的原因。
7、形象代本体
例如:上面坐着两个老爷,东边的一个是马褂,西边的一个是西装。修辞手法详解:夸张 概念
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种类
夸张可分为三类,即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
故意把客观事物说得“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如: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例如: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茵,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1.夸张不是浮夸
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要以客观事实为基础,不要无缘无故地故作夸张。夸张与浮夸有着严格区别,浮夸是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必须坚决反对;夸张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一种修辞方式。夸张的真实性不在于表面的真实,而是在于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夸张的奥妙在于不似真实,又胜似真实。
下面的例句就没有现实基础,属于浮夸:
我们的大河网犹如另一个地球社会,日夜运行着,如果把它放在太阳系内,太阳系又多出一个行星世界。
同志们,你来看,我们力量大如天。脚下地球当求玩,大洋海水能喝干。2.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
设问示例:①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②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题步骤: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表现手法: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例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用“系”“相识”“欲别”等一系列拟人化动词,赋予柳条藤 蔓、黄莺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而又巧妙含蓄地表达了对湖上亭的深情。
二.描写手法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②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③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②后相关诗句简要解说;③再作用分析。答题范式:①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②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表现手法: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例题: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空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问:“行人临发又开封”这是一个成功的细节描写。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细节描写的成功之处。
答案: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写活了行人对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写尽了行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
三.抒情方式
设问示例:①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②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③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题步骤: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答题范式: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抒发情感的理解的表述:通过什么(表达技巧)+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说明】此公式是对未知情感的分析 例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闲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称。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四.思想感情
设问示例:①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题步骤:①先感悟这首诗是乐诗还是哀诗;②再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或哀的原因;③最后确定具体的感情是什么。
答题范式:这首诗通过对„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感情分析题的表述:诗词感情(作者心情)+理由(能说明该感情的意象[间接考查点]+表现这种感情的动词、形容词或名词)
【说明】是对已知情感的分析。例题: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问: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这首诗通过写王昭君美貌无人识、远嫁大漠、孤苦无依的怨恨,表达了诗人对她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表达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悲叹。
五.观点品评
设问示例:你是否同意某人对这首诗的评价?为什么?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答题步骤:①弄清品评的角度(内容形式?整体局部?表现手法?);②读诗和某人的评价; ③研读诗作,形成自己的看法;④结合原诗句具体分析你观点的依据。答题范式:①同意。理由是:„②不同意。理由是:„
【公式】词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
炼字(动词):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例题:子夜吴歌·秋歌
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问:前人曾说过:“余窃谓删去末两句做绝句,更觉浑含无尽。”你是否同意这个说法?请说说理由。
答案:①同意。理由:第四句中的“玉关情”写的是女子思念征人,而女子思念征人的哀怨已经涵盖了诗歌最后两句“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诗意,删除后不会影响诗意的表达,反而更显精炼含蓄。
②不同意。理由:最后两句“何日„远征”加深了对前面“玉关情”的内容的表达,由亲人之情上升到家国之爱,扩展了诗歌的内容,升华了诗歌的境界。
六.比较鉴赏
设问示例:①这两首诗都写到了„,各有什么寓意?
②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③这两首诗分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
答题步骤:①先明确比较角度,找准两者之间的异同点;②后写出异同之处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研究;③最后指明不同之处在各自诗中的作用。答题范式:两首诗都„,都表达了诗人„(写出共同点);不同之处是:第一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第二首„(写出不同点及其表达作用)
【公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 + 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 + 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 + 起到了(某某)表达作用。例题:
禾熟
孔平仲
病牛
李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老牛释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问:两首诗都描写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意义是否相同?请简析。答案:不同。《禾熟》中的“老牛”是一个知足而乐、悠然自得的形象,诗人借此表达了像老牛一样早点了却“役债”,舒闲疲惫身心的渴望,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长期仕途坎坷而积于胸中的郁闷之情。《病牛》中的牛在未病之前耕耘过许多田地,让人收获过千万担的谷物,它老病时,却遭到冷遇,但仍念“但得众生皆得饱”,这是一个流尽血汗仍愿奉献到底的崇高形象,诗人以牛自喻,写出了自己坎坷辛酸的遭遇,并借此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甘愿奉献到底的心志。
七.意象赏析
设问示例:①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②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答题步骤: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 描述;②概括意象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答题范式: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词语在诗句中含义、诗歌意象分析的表述:解释该字词在诗句中的含义(表层含义)+ 该字词描述的景象 + 该字句表达的情感或意境。例题:
鹧鸪天
[宋]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问:词人为何写杜鹃的啼叫声?
答案:诗人用杜鹃的意象,仿佛令人感觉到它哀切的啼声,渲染了悲伤的氛围,委婉含蓄地(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流落天涯,有家难归的悲伤之情。
八.意境品评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②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解说相关诗句;②概括意境特点及作用;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答题范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公式】诗歌意境的体味: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主观感受(营造的氛围特点)+交融的感情。
例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栖树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问: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诗人描绘了一幅中秋月夜图: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院中的树上乌鸦停止了聒噪,在这万籁俱寂的时刻,秋露轻盈无迹,打湿了庭中的桂花。这是一幅宁静伤感的画面,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运人。抒发了诗人望月情怀的乡愁。
九.字词推敲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中某个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
②同一诗句在不同版本中某个字不同,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何?
③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④品味作品某字,并加以分析。
答题步骤:①准确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意思;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该字的表达作用;③明确答题方向:a.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范式:X一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 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作用。例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问:颔联与颈联中的“直”和“圆”两字用得精妙,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直和圆精当而形象地写出了孤烟与落日的形状,两相对应,极富立体感;并把它们置于一个广袤的边塞空间中,营造了一种阔大、雄浑而又苍凉的意境,衬托出诗人出塞后的孤寂。
十.诗眼赏析
设问示例:①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为什么?
②某联或某句子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③有人说某字是全诗的诗眼,你同意吗?说说你理由。
答题步骤:①准确找到诗眼字或诗句;②结合所在诗句分析诗眼的表达作用;③明确答题方向:a.该诗眼有无修辞或描写手法,若有则指出其作用;b.对相关意象或意境的作用;c.对诗人感情表达的作用。
答题范式:诗眼“X”在诗句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的修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炼字(动词)分析题的表述:词语含义+手法+该字与诗题的关系+表达效果或
作用。
例题: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问:请简要分析“空”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案:①“空” 在诗中的意思是白白地,②形象地写出了“楼上人”盼归无望,白白等候的落寞神情,③也传达出那人苦盼无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十一.语言风格
设问示例: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答题步骤:①先用若干形容词准确概括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委婉含蓄、简练生动、明白晓畅„②用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及效果;③写出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范式:本诗在语言上„(写出特色或风格),通过对„的描写,写出了„(主要内容),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公式】诗词风格赏析题的表述:(按层次顺序解答)表达方式+语言特点+意境体味及效果。
例题:
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歌的语言特色。答案:《乌衣巷》一诗语言含蓄深沉,通过对野草野花在曾经繁华的朱雀桥边肆意蔓延和斜阳残照笼罩着曾经繁华而今冷落凄凉的乌衣巷的今昔对比描写,寓情于景,借环境的烘托、气氛的渲染,同时赋予燕子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抒发了诗人对人事沧桑、兴衰无常的深沉感慨。十二.人物形象
设问示例:①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②“„(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答题步骤: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②概括形象的特征。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答题范式: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
【公式】描写内容+思想、性格、特征+形象称谓。例题:
观猎
王维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
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问:这首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狩猎的将军的形象?
【修辞手法之比喻】推荐阅读:
修辞比喻手法09-23
修辞手法拟人09-16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05-24
修辞手法复习课反思06-08
什么是比拟(修辞手法)09-16
常见的修辞手法教案10-07
木兰诗的修辞手法10-23
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05-30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09-20
人教版六年级修辞手法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