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共10篇)
摘要:近年来,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财政专项资金在高校总经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政府财政部门在逐渐加大高校投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强化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管理好专项资金。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就解决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得出结论:及时建立科学的专项资金管理体制,有效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促进学校实现全面长远发展。
关键词: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研究
University finance special fund management existence question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ystem, financial fund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proportion of total expenditure is more and more high, the financial department of the government in increasing the at the same time, also in unceasingly strengthening the efficiency in the use of fiscal funds.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use of fiscal funds lies in how to manage the funds.This paper firstly analyzes the university finance special fund management existence question, then, is to solve the financial special fund management in universitie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re discussed deeply, draw the conclusion: to establish scientific special fund management system, effectively strengthen the funds management, promote the school to achieve a comprehensive long-term development.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special fiscal funds;research
1.前言
近年来,随着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财政专项资金在高校总经费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政府财政部门在逐渐加大高校投入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强化高校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提高高校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管理好专项资金。基本经费和专项资金相比较而言,专项资金具有时效性强、专款专用、专项申报、政策性强等特点。对于高校部分人来说,财政专项资金这种强约束性的特点使得他们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还有一些高校违规使用专项资金管理,把“专款专用”变成了“专用专款”。这种行为从短期来看,它影响了效益的发挥和项目的建设,从长期来看,它必将影响高校实现可持续性长远发展。
2.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财政专项资金在高校预算总额中所占的比例显得越来越大,它大大促进了高校的各项事业的快速稳健发展,不仅从体制上有效提高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还有利地推动了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等。但是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毕竟是刚刚推行,还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它的一切都处于探索的状态中,无论是高校预算单位还是政府主管部门,对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目前都还没有较为成熟的参考经验。因此,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
(1)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缺少权责清晰、机构精炼、运行高效的管理体
制
由于我国高校在近年来都经历了“跨越”式的快速发展,招生数量逐年扩大,办学规模也在迅速膨胀,高校原有的那一套财务管理体制已日益难以适用。专项资金的高效性的属性决定了与之对应的高校财务管理体制运行也应该具有高效性。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专项财务管理体制中缺少核心管理部门,管理层次过多,各管一摊。一笔财政专项资金牵涉到了过多的人员、单位和部门。而且还很容易出现相互推诿、职责划分不清、解决问题推三阻四等诸多问题。
一般来说,专项资金管理体制包括报账销账人员、实际使用人、项目负责人、院系主管、职能部门、财务部门等等。对于全校全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来说,高校财务处应当对学校的所有财政专项资金从以往年度到以后年度、从执行到决算、从申报到批复,都应该有长远规划和全面、通盘的考虑。对于院系专项来说,院系一把手应当对全院或系的所有专项进行统一的管理,包括执行计划、预算执行进度、预算批复和预算报告。对于同一个专项来说,项目负责人应当自始至终对整个项目负责。而在实际过程中,由于项目负责人的变更, 负责人管理的项目太多、负责人繁忙等原因造成出现“轻管理、重投入”、“轻宏观、重微观”的问题出现,严重影响了专项资金的管理。
(2)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比较普遍。
按照相关制度的规定,高校财政专项资金必须严格按照预算批复情况使用,做到专款专用,不能挪作他。而专项资金并不是全部支持专项项目所有的活动,而只是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支持。然而许多使用专项资金者,错误地认为凡是跟专项有关的,无论是有间接关系或者直接关系的,都可以使用专项资金给予报销。比如全部报销举办会议时的人员费用、邮寄费、电话费、住宿费、交通费、餐费,甚至还有一些人把专项资金挪用作其它与项目无关的开支上,通过会议、差旅等建立个人关系、达到游山玩水等目的,为个人谋取私利。捞取个人资本。
(3)专项决算存在缺少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
年度专项快要结束的时候,每个专项都应该采用专项决算报告的方式来把项目预算情况和实际发生的费用情况进行一个详细的对比, 整体评价全部的专项决算,抽查审计重点和大额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分析所取得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这样做能够通盘考虑和预测以后专项的申请、使用进行情况,总结专项执行情况,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却走了样,缺少相应的考核监督机构,“轻管理、重投入”、“轻宏观、重微观”,缺少追踪问效和绩效考评。
(4)高校财务人员统筹、分析能力有待加强
有些高校财务人员对财政专项资金全局整体工作掌握不全面,对整体资金的需求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财务分析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费用支出无定额、无计划,经费相互挤占,即使有计划定额但也很容易流于形式。财务部门对经费的管理忽视了资金使用中的控制和使用前的预测,常常只是依赖于事后核算,因此,这些高校的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总的来说不高。
3.解决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
(1)要不断提高推进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系,是财政专项资金各项收支环节得到有效执行的保障。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与政策层面冲突、有利于加强高校廉政建设,更好的适应内外部环境。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体系体系,有利于高校识别风险,分析并评估风险,最后对症下药,有效地化解各种风险。
应该从以下四点入手,第一,及时提交预算书。各项目(课题)负责人对每笔来款到计财处提交入账通知单时,同时提交预算书。科研项目的预算书需交科技处审核并盖章,原则上要与项目审批过的预算一致,对不及时提交预算书或提交内容与批准预算不一致的,经费将不能入账和使用。第二,严格按照预算使用。经费入账后,必须严格按照预算使用,对预算中没有的项目一律不准列支。专项经费必须专款专用,严禁列支招待费用,测试费必须凭发票列支,没有按规定签订协议或合同的科研协作费,一律不允许在校内或对外转账。第三,合理规划、加快使用进度。各项目负责人要对经费使用提前做好规划,经费到账后,要按计划保证经费使用进度,确保项目在计划期内完成。第四,做好项目结题审计工作。对即将结题的科研项目(课题),项目负责人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为保证财务数据和财务凭证准确完整,避免因审计质量不高出现错误结论,影响我校后续科研经费申请,项目负责人聘请的会计或审计事务所原则上需具有一定资历,并曾承担过我校重大项目结题审计。项目负责人需提前将审计内容和拟聘请的审计单位报计财处审批,计财处将在5个工作日内回复并安排审计时间。
(2)要建立清晰、规范的业务流程
应该在专项资金预算申报、使用和决算业务上,让所有与这个专项资金有关人员清晰专项的各种流程,做到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充分做好各个阶段前期准备,包括决算过程中的资料、使用过程中的使用期限、报账范围、批复文本、申报过程中的所需的资料、文本等。强化细化专项预算管理,在项目管理上, 对项目进行细化分类,根据项目的批复情况来将其划分为非政采类和政采类两大类,并把大额项目、重点项目的 “专项”管理和日常管理进行相互有机结合,重点关注和管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使用情况、支出进度等。对于达到一定金额标准的专项资金项目应该实施合同化的管理方式, 确立责任约束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在会计核算规范上, 对于专项购买的固定资产要按照认定标准来严格登记入账;拒绝使用不合格和白条的票据入账, 有效规范凭证单据管理和报账流程并及时入账, 要对专项资金实行专项管理,设立独立的项目号。严禁挤占挪用项目资金。项目单位要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使用项目资金,不准用于机构、人员经费开支,不准用于基本建设等支出。项目单位事业经费(或经营资金)与专项资金存于一个银行账户的,货币资金结存量不得低于项目资金的实际余额。
(3)实现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手段信息化
伴随着电子科技的广泛应用和新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现代网络式的财务管理已经逐渐取代了过去传统的桌面式财务管理,这样就能够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和信息化。利用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的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这样就能够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高校财政专项资金高效管理得以实现,例如:远程审计、远程查账、远程报账、远程报表等,同时也能够强化高校财务部门对
下属各专项资金的财务监控。利用先进的网络通讯技术,能够较好地实现网络财务的协同业务和远程处理能力,使得高校财务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进行转变。建立专用专项资金财务管理数据库,既能够利用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常规决策实践,同时又能够排除人为因素的干扰,使财务管理趋于严密,减少财务管理的随意性。这些先进技术的运用能够有利于实现智能化、高效益的财务管理。
此外,财务管理信息化软件不仅帮助财务核算人员极大的简化了日常工作,而且要为财务管理人员提供管理决策的平台。软件的财务分析功能,可结合自定义财务分析报表,以账务核算数据为基础,采用专业的财务分析方法,且以图表等方式直观的展现出来。通过对专项资金财务活动的事后分析,对专项资金未来支出状况进行预测,从而为财政专项资金支出情况提供正确的依据。还可以引入引出标准格式的凭证、报表、摘要、工资核算方法等,方便用户使用。并且还可以向上上报报表和凭证、往来对账单等账务数据,供财政专项资金编制合并报表或进行账务数据查询,满足应用的需要。
(4)加强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管理。
预算编制是专项资金管理的首要环节。项目主管部门和项目单位要认真做好专项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做到项目所涉及的技术路线、工作方法切实可行,项目实施内容细化,安排的工作量实事求是,项目经费预算真实可靠、科学合理。专项资金预算一经批复,项目单位必须认真执行,不得自行调整。因特殊原因确需调整的,应按原申报程序履行报批手续。同时,要加强项目结余资金的控制与管理。项目单位要按照预算批复的要求,积极组织项目实施,加快项目执行进度。对已经执行但当年尚未完成的项目以及因故当年未执行的项目所形成的专项结余资金,要按照预算管理的要求,纳入下一年预算;对于当年已完成的项目和执行中途撤消的项目形成的净结余资金,不得随意处置。
(5)有效完善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监督机制
政府及高校有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加强专项资金财政监督,重视财务人员的配备和内审机构的设置,不能流于形式,务必做到有效加强财政监督水平。要定期对专项资金开展财务监督检查,以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为中心,对会计工作质量进行深入的检查。要重点加强对高校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和分配情况的监督检查。同时,建立起审计部门、资金使用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相互制约的预算执行监督机制,有效发挥预警保障的作用。
4.结语
总之,解决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意义重大,各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教育投资的政策,高瞻远瞩,认清形势,抓住机遇,及时建立科学的专项资金管理体制,有效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促进学校实现全面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财政专项资金是指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 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安排的用途固定、单独核算、专款专用的财政资金, 主要用于社会管理、公共事业、社会保障等领域, 它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保障, 具有政策性、时效性、广泛性的特点。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保障民生、促进各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财政部门采取的细化预算编制、加强预算绩效评价、整合项目资金等措施也推动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在当前形势下, 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 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有利于推进依法理财, 有利于建设阳光型政府。
二、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缺少科学性
首先, 财政专项资金涉及社会管理、社会保障、经济建设等领域, 名目繁多, 因此在编制预算时由于缺少科学标准, 编制出的预算就会缺少科学性, 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
其次, 由于财政专项归口不同, 可能会产生“多头申报”的现象, 造成财政资金的浪费。同时由于存在不合理不科学的政绩考核目标, 也会导致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向不科学, 例如经济建设投入大, 而民生方面投入小。
最后, 一些地方政府和单位在编制专项资金预算时, 缺少前期考察、深入研究和科学论证, 导致预算编制无法实现精细化, 后期的预算执行很难保证, 削弱了预算的执行力度。
(二)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不到位
各级政府虽然建立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但制度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有不适应财政体制改革的地方, 因而实践性不是很强, 操作性也不是很高。同时, 很多时候很多单位和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认识不到位, 重视不够, 弱化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 导致管理不到位。
另外, 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也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控制, 如资金拨付不及时、拨付程序不规范等, 容易滋生腐败。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违背专款专用原则, 挤占、挪用、串用专项资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 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透明度不够
目前, 由于财政专项资金涉及众多部门, 并且金额很大, 同时财政部门没有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信息的共享平台, 使用情况信息不透明, 因此, 相关部门无法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管, 财政专项资金监管难度很大。
(四) 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力度不足
首先, 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方式落后, 普遍采用的是下一年度的专项资金审计, 事前、事中的监督少。
其次, 按照有关规定, 专项资金结余要上缴财政或经财政批准留用, 个别单位为了不上缴就突击花钱, 而财政监管滞后, 给贪污腐败提供了可乘之机。
第三, 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监督缺乏法律约束, 缺少制度保障, 影响了监督的权威性。
第四, 对违法违纪单位和责任人的处罚力度不大, 缺少责任追究, 降低了监督的震慑力。
(五) 财政专项资金会计核算不规范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有的单位会计科目使用不正确;有的单位对财政专项资金没有做到单独核算, 无法实现专款专用;有的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 原始单据不合规, 支付流程、支付手续不规范;有的单位在年末虚列支出, 将专项资金转入结余或往来科目中, 支出的随意性增大。
(六)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缺乏绩效评价, 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高
大部分单位中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意识不强、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 “重预算轻管理、重使用轻效益”的观念还存在, 无论是在资金的使用过程中, 还是在决算环节, 财务部门也只是做个简单汇总, 而不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 导致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高, 尤其是相应的问责机制、约束机制的缺失, 也大大削弱了绩效评价的执行力度。
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 科学编制预算
首先, 强化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意识, 改变落后的预算编制方式, 严格执行立项程序, 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 严格履行预算审批手续。
其次, 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编制中, 对于投资数额大、专业性比较强的项目一定要深入研究、反复论证, 甚至可以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 以确定项目的可行性, 避免资金浪费。
再次, 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 将专项资金直接拨到项目单位或供应商, 杜绝以拨列支。
最后, 改进政绩考核目标体系, 使财政专项资金更多的投入到社会保障和民生领域。
(二) 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 加大管理力度
首先, 要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和相关实施细则, 严肃财经纪律, 对财政专项资金从立项、评审、预算安排、使用、监管、绩效考核的全过程进行科学管理, 要保证专项资金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次, 财政部门要充分发挥它的分配职能, 合理安排财政专项资金, 同时还要严格遵守财政专项资金的拨付程序, 履行拨付职能。
最后, 要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责任追究制度, 对违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的行为要严肃处理。
(三) 建设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共享平台, 接受社会监督
首先, 对财政专项资金预算的信息进行公示, 尤其对金额较大、专业性较强的项目还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并将结果向社会公示。
其次, 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 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信息共享平台, 对相关管理人员和使用人员进行科学授权, 使他们能够利用信息平台获得需要的信息资料。
最后, 要依法通过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等渠道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投向、实施进度、绩效评价进行公示, 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特别对违规行为坚决曝光, 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 建设阳光型政府。
(四) 健全监督机制, 实现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全程监督
要建立健全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机制,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各级政府和单位要提高专款专用意识, 要对财政专项资金的划拨、流向、使用情况等各个环节做好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督, 并不断完善审查监督机制, 提高监督的权威性, 加大监督的执行力度。
还要加强财政、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和制约, 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完整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五) 遵守财经纪律, 规范会计核算
要按照财经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置会计科目和进行会计核算, 对财政专项资金单独核算, 坚持专款专用, 杜绝弄虚作假、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 同时还要做好财务人员的业务培训, 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监督作用。
(六) 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绩效考评机制, 合理运用考评结果
要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一定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 科学设置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要把考评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安排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要把考评结果与领导个人的升迁挂钩, 以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绩效考评的重视。
要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还要建立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责任追究制度, 对绩效评价成绩好的单位和个人, 要给予奖励;对发现有挤占挪用等违纪问题的单位要收回财政资金, 并按照法律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行政责任, 构成犯罪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进一步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发挥财政资金在民生、社会保障、经济建设等方面的重大作用, 要不断提高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认识, 提高财务工作水平和工作质量, 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毛世德.浅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 2015 (24) .
[2]宗清俊.浅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 2015 (6) .
【关键词】财政专项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财政专项资金是国家财政拨款中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或扶持某一领域的项目而专门从国家财政资金中拨出的专门用于该项目事业发展的资金。财政专项资金对某一地区或某一行業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保障和推动作用,但在实际资金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导致财政专项资金不能专款专用,或使用效果不佳,从而影响到财政专项资金的作用发挥。本文简单分析和总结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就如何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水平和效果提出自己的建议和看法,从而更好的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成效。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在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具体表现在:
1.缺乏完善的前期预算基础
目前,许多地方政府或单位在申报财政专项资金时,没有对申报项目的具体情况进行严格、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缺乏对申报项目具体资金使用方面的前期论证、规划和预算,专项资金的前期工作基础较为薄弱,申报内容过于空洞、简单、笼统,从而为后期的资金使用埋下了较大的隐患。
2.缺乏有效的资金过程管理
目前,我国在财政专项资金使用过程方面缺乏科学、全面、有效的管理控制,各级政府在财务管理职能方面的发挥不足,财政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申报、审批、接收、分配以及后期流向、收益等过程的管理不到位、不严格、不具体,往往只是在出现问题后加以处理或补救,对资金扶持项目的决策、进度、需求以及资金使用等情况不了解、不清楚,从而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不理想。
3.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
我国对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具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专项资金必须专款专用,并在项目完成后应将其结余上交至财政部门或在经过审批后留用。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有效的监督管理,导致财政专项资金在下发过程中被“层层剥皮”,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将专项资金挪为他用或没有对其进行专门独立的存储核算,导致财政专项资金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专款专用。同时,有些项目单位或企业为了不将结余资金上缴,在项目快完结时将剩余资金大量用于采购或其他项目的运营、生产、费用等,从而造成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浪费。
二、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我国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各级政府可以通过采取如下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和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效率和成果。具体措施如下:
1.强化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控制意识
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要深刻认识到财政专项资金对申报项目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促进性,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关注和重视,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在政策、人员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从而有效保障和推动各地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2.加强前期预算管理和控制
各地政府以及项目单位在进行项目申报时,必须要着重加强对申报项目前期的资金预算管理工作,全面、详细的了解和掌握申报项目在内容、目的、规范以及资金需求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并对专项资金的总体金额以及分配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切实、具体的规划,提高资金预算工作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实效性,坚决杜绝和改变项目预算工作的随意性和笼统性,从而更好地为申报项目后期对财政专项资金的有效利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和引导。
3.健全和完善财政内控制度
国家及各地政府要根据我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制度法规方面的完善和健全,明确财政专项资金的性质和重要地位,制定具体、规范、系统的财政专项资金申报、审批、划拨、分配以及使用流程,加大对非法挪用、转移专项资金等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从而有效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和系统化,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提供充分、切实的法律以及,确保资金管理工作的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4.大力加强财政监督审计工作
各级政府必须要下大力气加强财政专项资金在划拨、数目、流向以及使用情况等各个环节当中的统计、审查工作,做好财政专项资金的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监督,积极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监督审查制度,构建科学、切实、有效的财政专项资金审查机制,规范审查工作的内容、标准、流程以及操作行为,不断提高财政专项资金审查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大审查监督的执法落实力度,并加强对各种财政风险的分析和防范,从而确保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对行业发展平衡、地区安定和谐等都有着直接影响。因此,国家及各级政府必须要重视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控制,提高管理控制意识,完善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监督力度,从而不断提高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工作质量和水平,有效促进和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高速、长效、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晋.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18):218-219.
[2]宗清俊.浅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2015(06):64-65.
[3]毛世德.浅谈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74-75.
[4]朱建美.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3(14):47-48.
王茹贤
近年来,随着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各级财政越来越加大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支持的领域涉及到农业、社会保障、卫生、教育、政法等多个系统和行业,财政的大力投入推动了县级以下地方的社会各项事业迅速发展。通过审计发现,大部分资金能用于指定的用途,资金管理正在逐步加强,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一些实施单位直接挤占资金。不按项目实施方案开展项目,改变了资金用途;二是部分专项资金被套取,或是用于部门单位日常公用经费开支,或是被项目实施单位体外循环,用于个人福利、吃喝招待等;三是一些项目实施单位虚假报帐,骗取项目资金;四是部分部门单位只注重申报项目和争取资金,不注重调查研究,可行性研究不够,造成项目竣工投产后无法正常运营;五是部分项目实施缓慢,或达不到质量要求,致使项目资金滞留、闲置以及被其他项目占用,未能尽快地发挥资金的效益。上述种种问题反映,目前的专项资金管理领域还很不规范,致使部分国家财政资金损失浪费,国家的政策目标难以实现。
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参与专项资金审批的政府部门对项目设置不切实际,项目审批形同虚设,有的甚至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项目申报部门只重视争取资金,致使项目实施流于形式;二是一些部门单位财政供养人员多,负担重,人员经费、机构运转经费不足不得不挤占;三是监督机制不全,一些项目监督检查部门不注重日常检查或检查时走过场,流于形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造成项目实施达不到要求,有的项目甚至就没有实施。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还需在制度、机制上进行不断地完善。
一是在目前分税制的财政体制下,中央财政占有国家财政收入的主体,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和事权极不对称,要转变中央对地方政府、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以前以专项的转移支付为主的财政补助方式,改为一般性的财力补助的转移支付方式,改变目前跑省跑部、争取资金的做法,节约一些不必要的开支,杜绝项目申报、争取过程中的浪费、腐败现象。扩大地方政府的财权,由地方政府统筹考虑经济和社会发展,安排各种专项资金,以法律法规进行考核检查,建立起问责长效机制,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是各级部门要担当起相应的责任,切实履行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项目实施主管部门要负责起项目管理实施办法的制订,并加强日常工作指导和检查监督,对未按规定实施的项目以及达不到要求的项目,要责令纠正整改,无法纠正的要收回相应的资金。财政部门要加强资金管理,严格按项目实施进度拨付资金,加强监督管理。
三是项目实施单位要认真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项目资金达到预期的效果。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厉打击侵占挪用、套取骗取资金的行为,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摘要:财政资金管理涉及的内容较多,在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对资金去向进行深入的调查,要进行更加严格地把控,防止出现资金流向不明等情况。但是,现阶段我国在财政资金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管理问题,因此,在后期的工作展开中,需要及时掌握财政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管理工作,提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更加科学地进行资金管理。
关键词:财政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在社会主义公共财政体制下,更加需要关注我国财政的管理和控制。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财政资金不断增加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合理的结构,进行科学配置,重视程序的严密性和制约性,科学配置资源,合理控制结构,保证权利的运行和财政监督同步进行,更加规范的对资金进行管理。
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基础地位政策的体现和农业投入的具体实现形式,它为促进和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某些环节上已制约了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了国家农业政策的切实贯彻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七个方面: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数量不断增加,但间不均衡,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徘徊(相对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尽管,这几年为了保证财政支农投入的不断增加,中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规定,财政用于农业的总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开辟新的支农资金渠道,国有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比重不得少于15%;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和鼓励其他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农业农村等,但实际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特别是一些地方财政支农投入不足,城乡财政资源配置不对称的状况没有彻底改观。表现为县级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相对规模却下降;县级政府缺乏投入增长机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同时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结构也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对生产性投入低而对非生产性投入高,即用于农业主管部门的人员经费投入多,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缺乏必要的资金投入。在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科技、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份额较高,农林水等部门科技三项费用占农业支出的比重持续下降,有的县甚至未能安排。
二是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且交叉重复并存,影响资金使用效果。集中体现在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都存在使用上的分散和交叉重复并存的现象。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农业发展政策的多目标性。农业的多功能性决定农业发展既要考虑到实现食物供给、生产资料供给、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效应,又要考虑到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因此,一段时间内或每年的农业发展政策必须同时确定多个目标,即使2004年中央1号文件以农民增收为主题,但政策目标仍呈多元化。具体到每个农口职能部门,当年的工作目标也是发散的。这必然导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要针对每项政策目标设立、分配。第二,体制转轨的不完全性。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农政策都是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延续下来,支农资金的科目分类、管理体制都是以部门块块为主。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政策的具体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之间缺乏有机的协调,各个部门在贯彻中央“三农”政策时都会在资金安排分配面面俱到。目前最突出的是发展改革委、科技、财政和农口各部门之间以及各部门内部机构之间分配管理的财政支农资金在分配上还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如在某县(区)审计调查发现,财政和国债资金1182万元,被投放到167个项目中,平均每个项目资金投入7万元,并且项目还分散在这两县区所有的二十七个乡镇(街道)和十多个农口事业单位,致使数额可观的资金投向过于分散且无重点,致使扶贫资金的整体规模效益不明显。
三是财政管理体制不科学导致的财政支农财力支解,平均分配资金,影响到了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支持效果。由于财政分配拨付制度存在缺陷,制约了支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表现为县级财政双轨运行,上解基数过高,留用财力减少;县级政府预决算安排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均呈下滑趋势,支农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低;在一般预算支出中存在虚列支农资金的现象,年终结存资金不实或无资金结转,滞留、占用支农资金问题;另外由于支农资金来源分散,不利于监督管理,尤其是上级农业等主管部门直接拨入资金,脱离财政部门的监管,造成资金使用失控。
四是受地方财力限制,农业项目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影响支农效果。现行财政体制规定,中央、省级农业综合开发项、国债项目、扶贫项目的资金安排,均需要地方财政及企业配套资金共同完成。为得到上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多数市、县(区)政府在地方财力不堪重负的情况下,仍承诺对涉农项目进行资金配套,致使多数项目配套资金无法足额、及时拨付到位,严重影响了中央、省级农业项目工程的进度和质量。调查表明近年来,除少数发达地区外,我国县乡本级财政的支农能力有名无实,甚至是极其虚弱,财政支农主要依赖中央和省级财政。特别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化,县乡政府支农的实际能力已经普遍弱化,这不仅妨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还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稳定运行。
五是支农资金项目管理模式落后,资金安排不科学。目前,支农项目投资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很强,投资也不科学、不合理。这种投资方式不能给农民以稳定的心态从事农业产业,造成很大投机心理,缺少长期和长远的心理准备。目前,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是使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工程项目的实施,缺乏有效的监督,致使部分项目施工单位采用高套单价、多计工程量、偷工减料以及夹带未实施工程等手段虚报冒领工程款;工程建设单位缺少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监管机构造成工程监管不到位;以及工程监理不作为或胡作为等,造成部分项目存在高估冒算,据对某市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审计发现,项目工程高估冒算资金占工程概算达23%,使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造成资源极大浪费,也易滋生腐败现象。
六是支农项目资金监管水平低下。首先是监管职能缺位,我国支农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支农资金透明度低,缺乏完善的举报系统,社会公众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督作用。其次是事前监管严重缺乏,主要表现有对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工程开工前执行“招投标、监理、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制”情况的监管、项目开工前对法人代表及项目单位财务人员上岗资质及业务情况的管理等事前监督工作淡化、甚至缺位。有些支农项目没有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如财政部门负责的支农项目)实行“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项目监理制、财务报帐制,以致出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工程不能按计划通过验收等问题。
七是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财政部门滞留支农资金。有的单位将支农资金列支后,转入“暂存款”科目,于次年陆续拨付。还有的单位将预算列支的支农资金转入农财部门,未及时拨付。二是农口部门在管理和使用支农资金时,轻视效益。有的农口单位年底结余(包括往年结余)竟然占当财政拨款的50%。三是缺乏科学论证盲目立项,造成支农资金的浪费损失。四是资金投向失准,超出财政管理范围,造成财政支农资金的流失。有的主管部门将农业专项资金投入下属自负盈亏的独立实体,导致支农资金流人私人囊中。五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各农口主管部门缺少拉动地方农业大发展的重点工程和龙头产业,影响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政府对农业投向的指导作用,不利于加快农业发展政策的贯彻执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各级政府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但在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真金白银”的同时,如何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真正做到“管水到田”,切实提高财政支农效益,是值得各级财政部门进一步研究和加以改进的大课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投入少。从支农资金的结构和投入能力方面看,目前农业投入中央财政仍是领头羊,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对农业投入显得“有心无力”。近些年来,县乡(镇)两级财政可以说是我国五级财政体系中最困难的两级财政。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许多县乡财政更是捉襟见肘,运作十分困难,用于解决工作人员工资,维持吃饭财政的现状一时难以改变,地方农业建设资金高度依赖上级政府,实际投入支农的预算资金比例小。
(二)管理部门多。以县市为例,粗略统计下来,直接管理和分配支农资金的有发改委、财政、科技、水务、林业、国土、农业、交通、民政等十多个农口部门和涉农单位。管理部门多必然造成统筹协调难,主要表现为项目申报各自为政,多头申报;项目资金管理方式方法多样,政出多门;计划下达形式各异,既有发改委或财政直接下达的,也有发改委或财政先下达到行业主管部门,然后由行业主管部门下达到地方的,还有由发改委、财政与有关部门联合下达的或由行业主管部门直接下达的。由于资金管理部门较多,各自为战,缺乏沟通,管理层次和拨付环节烦琐,导致支农投资盲目投放、重复支持、资金到位难、办事效率低等现象屡屡发生。
(三)地方配套难。中央下达许多支农投资项目,规定省、市、县都要资金配套;省下达的支农投资项目,也大部分规定市、县、乡镇要资金配套。这种方法对调动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多方筹集资金增加农业投资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地方尤其是相当部分市、县和乡镇财政困难,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一些地方为争取国家更多的投入搞配套空头承诺、搞“钓鱼”工程的现象时有发生。项目开工后,上级的钱拿来用,本级的拿不出来,造成资金缺口大,许多建设项目成了“半拉子”工程。
(四)资金使用散。由于“资”出多门,“条条”管理,支农投资安排时往往发生撒“胡椒面”现象,顾及方方面面。此外,少数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搞“人情项目”、“关系项目”。造成支农资金使用分散,农业项目点多面广,单个项目投资额小。如一个需投资几十万元的项目只安排三、五万元甚至一、二万元,根本无法完成该项目建设,也极易导致“豆腐渣”工程。农业资金的整体效益得不到应有的发挥。
(五)投资效益低。由于管理部门多,各部门之间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致使同一类型支农项目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立项、交叉投入的情况,如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开发和水利两个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扶贫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及公路建设项目有相同的建设内容等等。给政府支农投资造成了极大的浪费,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资金使用效益也必然大打折扣。
(六)监督力度弱。重项目轻管理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支农资金监督检查力度不够,资金在使用过程中,被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较多。国家审计署在 2004年6月发布2号审计公告,对全国50个县2001年2002年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后,发现部分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不到位以及被挤占挪用情况令人担忧。50个县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4.95亿元,主要用于平衡财政预算、弥补经费、出借、经营、建房买车等,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额的10%。
二、加强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资金投入,建立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
资金投入是党和政府关于“三农”政策得以贯彻执行的基础。在推进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的同时,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财政收入结构,将财政资金的分配更多地向“三农”倾斜,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
1、保证财政对“三农”投入的法定增长。农村税费改革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短期内不可避免地对县乡造成较大的冲击,地方财政收入大幅下降,负债运转较为普遍,基本保障能力下降。因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中央、省级财政在欠发达地区财政支农的主体地位,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家财力的增加,不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确保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同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完善财税体制,增强地方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的财力。形成以中央和省级财政为主、以市县乡为辅的财政支农投入保障机制。
2、调整存量与调整增量并举,以调整增量为主。在存量调整方面,重点是深化机构改革,压缩行政事业经费和人员经费,增加现有财政资金中用于农业发展的比重;在增量调整方面,逐步提高新增支出中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逐步提高国债资金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
3、开辟新的资金来源渠道。主要是落实好中央关于新增耕地占用税主要用于“三农”、部分土地出让金收益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等有关政策规定。除了直接投入外,要重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功能,灵活运用贴息、担保、优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信贷资金、外资、工商资本投入农业,以进一步拓宽农业投资渠道。
(二)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努力扩大资金供应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现有的资金资源是当前财政支农工作的重要课题,重点是如何整合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1、合理界定政府支农投资方向,奠定资金整合基础。支农资金的使用要体现代表最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建立公共财政的总体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严格把握政府支农投资使用方向,将支农资金集中用于广大农民普遍受益的农林水利和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等。
2、强化地方政府责任,下放资金分配权。上级在确定农业建设项目时,应充分考虑项目的数量、规模以及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地方财政配套比例。针对农业和农村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涉及千家万户、投资规模相对较小、监管难度较大等特点,可考虑减少上级主管部门资金分配权,明确规定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范围、比例,将农业建设项目的决定权、资金分配权下放给县级人民政府,避免脱离实际、盲目立项的现象,有利于因地制宜、统筹安排,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地方政府要量财力办实事,在规划上报投资项目时,更应根据本级财力状况选择急需建设的项目,切忌为争取得到上级资金而把项目报多、报大,把可行性报告搞成可骗性报告。
3、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范围,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由于整合支农资金涉及到相关农口部门的利益,工作中必然出现一些难度和阻力,县(市)区的财政部门在推进支农资金整合时,必须从明确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对象入手,加强对整合支农资金的政策宣传、强化对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组织领导。根据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当前支农资金整合的范围是:除救灾资金和特殊用途资金外,包括财政部门管理分配的支农资金以及农口部门预算中用于农业项目的支出。同时,根据财政支农目标和重点,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框架的要求,重新确定支农投资分类,逐步改变过去财政支农资金渠道多,分类不合理的状况。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长远考虑,可以逐步将现有各项支农资金按性质归并为五大类: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救助类、生态环境类、农村生活类和农民收入类。对现有的支农资金进行科学的分类后,属于相同性质的资金都可以进行整合,归并为一项资金。不过,特大防汛抗旱资金、突发动植物疫病防控等救灾资金不宜整合。但是灾情事前防御和灾后重建中适合项目管理的资金也可纳入资金的整合范围。
4、改革支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机制,实现支农资金整合。在适当归并资金分类的基础上,对现有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的调整和归并,也不是单纯地将某一部分资金划归一个部门或机构管理,而是要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近期可通过打造“项目”或“产业”平台,构建整合载体,实现农业资金整合。在不调整原有管理体制、不改变资金原有性质的前提下,有机捆绑、相互衔接、匹配投入、各司其职、项目共建、资源共享、利益均沾和政绩共现。要着重寻找资金整合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努力构建资金整合的载体。比如,可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一个整合载体,把农业基建投资、农业综合开发、水利建设基金、农村小型公益设施、农村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资金,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区域,统筹安排使用;长远打算应通过调整机构和职能实现农业资金整合。按照“减少交叉、权责一致、强化协调、增强服务”的原则,切实改变目前支农投资多头管理的局面。重点是理顺投资主管部门和财政主管部门在政府财政性建设资金分配管理方面的职能定位,改变单个部门既要管项目又管资金的格局,建立两部门间合理分工、共同协商、相互制衡和有效监督的机制,从源头上改变投资渠道多、使用分散的状况。
(三)健全落实支农资金管理制度,规范资金使用行为。
1、进一步健全财政支农项目的立项制度。对符合财政支持范围的农业项目,要组织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评估论证,严格项目立项条件,提高财政支农项目选择的科学性、预见性、准确性。
2、实行重点项目资金财政直拨,县级报帐制度。对投资规模较大、建设期限要求较严的重点项目,资金按项目的隶属级次,由本级财政部门按工程建设进度,直接拨至项目承建单位。县级以下的重点项目,实行县级报帐。即把各级财政投入项目的资金(包括乡镇应负担的资金)汇入县财政专户,县财政落实专人负责,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资金拨至承建单位,整个工程的会计帐务在县财政核算,工程竣工验收后,县财政即把项目完工形成的资产移交给有关单位使用和管理。
3、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要实行项目从申报至竣工专人负责的制度,负责者可以是建设单位法人代表,也可以是单位委派的专职人员,总之要明确谁是该建设项目的直接责任人,并明确责任人的权利和职责。有关主管部门要组织和监督工程的招投标工作,并行使相应管理职能,加强项目建设过程的跟踪检查。
4、严格执行财务会计制度。要认真执行新《会计法》,项目建设要配备财务核算机构和合格的财会人员。根据工程的建设特点,采取适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完整、准确、及时地反映工程支出,杜绝糊涂帐。要做好会计核算资料的整理、保管及移接交工作,使支农资金的整个使用过程来路清、去向明,投资形成的资产帐务全、管理严。
一、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存在问题及其成因
随着财政专项资金规模不断扩大, 使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些深层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 特别是供需矛盾尖锐、项目种类繁多、资金投向分散、预算基数固化、管理职责交叉、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比较突出, 削弱了预算的严肃性和约束力, 制约了政府统筹配置财力资源的空间, 影响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益的充分发挥。
(一) 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现在:一是将专项资金转入结余和往来科目, 连年结转, 随意支出。个别单位擅自将一些专项资金通过基层单位转入应付、暂存款科目;有的将专项资金年终虚列支出, 转入了“暂存款”和“其他应付款”账户, 随意支出;有的连年结转, 转移资金;有的转入结余科目, 与机关正常经费混合核算, 用专项资金弥补其他资金不足, 这也是专项资金拨付不及时、到位慢、结余滞留的根源所在。二是项目管理粗放。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财政部门在项目审核上, 几乎说不上话, 只有拨款的义务。不少主管部门都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具体项目的安排上, 热衷于多立项目, 立大项目, 而对这些项目的经济价值缺乏深入、科学的分析论证, 对如何管理监督项目投资很少有全面周到的考虑。当前虽然已普遍实行了“先论证项目, 再申报资金”的申报程序, 但一些用款单位想方设法争取上级财政专项, 虚增用款资金的现象还存在, 从而形成专项资金的滞留或挪用, 严重降低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同时使违规操作成为可能。三是专项资金核算欠规范。部分单位将项目资金与基本经费混列混支, 账面难以反映专项资金结余。少数单位在资金到账前已经开始项目实施, 资金到账后, 未及时对以前发生的项目支出进行调账处理。尤其是取消会计集中核算后, 大多数预算单位由于缺乏专业财会人员, 未能及时处理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目和进行会计核算, 也就无法编制完整的会计报表。四是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当前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 “重预算轻管理、重分配轻监督、重使用轻效益”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从近几年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情况看, 年年查, 年年都存在使用效率不高、效益发挥不佳、追踪问效不够等问题。比如, 在财政支出过程中, 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资金等项目”, 有的部门上报项目盲目性较大, 导致预算已安排, 但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具体项目, 或项目实施进度缓慢, 致使资金预算与项目实际脱节、财政支出进度上不去、预算执行前松后紧、年终突击花钱和结余结转较大等;有的专项资金没有及时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 有的资金拨付到了实施单位但未能及时拨付到具体项目, 影响项目实施的时效性;有些项目县区拿不出配套资金, 搞虚假配套或将配套改为自筹, 导致项目延期开工;有的在申请专项资金时对工作人员经费、工程验收经费、解决遗留问题等费用来源不明确, 在具体使用时造成部分项目资金被挤占;有的项目虽已建成但却没有投入使用, 形成极大的损失浪费。
(二) 问题产生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项目基础管理工作薄弱。项目上报时缺乏科学论证和严密的监督审核程序, 虚假、置换项目乘虚而入。二是多数单位重争项目, 争投资, 轻决策论证, 轻基础管理。有的将争取专项资金列入单位目标考核项目之一, 诱发了单位千方百计报项目争资金的热情, 没有项目的以有项目的单位名义虚报项目, 专款下达后实行资金分享。三是资金管理不规范。由于专项资金名目繁多, 涉及面广, 投资来源渠道多, 投资主体多元化, 资金拨转环节多, 银行户头多, 有的财政和主管部门层层拨转, 也有交叉拨付, 有的财政部门与主管部门联手, 主管部门与项目单位联手, 采取多种方式挤占、挪用、截留资金;同时, 政府采购管理滞后, 程序不够规范透明, 缺乏监管制约机构, 存在着暗箱操作的空间。四是部分单位领导的财经法纪意识淡薄,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加之执法部门对查出的问题处理力度弱, 失之于宽, 失之于软, 对单位处理处罚多, 追究个人过错责任少, 致使作弊手段愈来愈隐蔽, 违纪手法多种多样。同时, 由于监督过程不完整, 很难实现事前事中监督及跟踪检查, 绝大多数是在事后监督, 使国家资财受到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强化财政专项资金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各级党委、政府已经认识到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并纷纷从顶层设计入手, 因地制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专项资金管理的办法, 如目前至上而下正在高位推动的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等等。但是, 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个漫长的过程, 问题的解决也绝非一日之功, 与医生诊病除了“望、闻、问、切”还需辅以心理治疗同理, 解决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这一系列“固疾”, 需要从体制之内狠下“猛药”。
(一) 改进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使各级、各部门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畸形”需求回归理性
财税体制改革以来, 一方面, 市县财力相对缩小, 而事权范围却在逐年扩大, 市县政府需要承担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维护稳定等诸多责任, 涉及这部分的支出, 中央负担的比重很小, 大头留给地方, 导致地方超越自身财力办事业;另一方面, 分税制财政体制将地方税权完全集中于中央政府, 市县两级政府只拥有个别税种有限的税权, 加之地方税种主体地位不突出, 税源零星分散, 征管成本高, 地方税收入远远满足不了市县政府支出的需要, 财政自给率不断下降。加之目前实行的税收垂直管理体制使地方管理税收的职能悬空, 地方财政收入预算难以落实, 割裂了预算收支的统一性。市县政府为了争先进位和缓解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 无一例外地将财政收入增幅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年年加大税收任务指标, 不断加重企业税赋, 导致税基萎缩, 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大了市县财政紧张局势。“虚收空转”几乎成了财税部门“没有办法的办法”。各职能部门为了弥补经济、社会建设资金的短缺, 更是纷纷被套上“争项目、争资金”的“笼头”, 这一同样与目标责任考核挂钩的硬性指标, 令职能部门苦不堪言。从这个层面上讲, 组织部门科学合理地设置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这是制约专项资金管理的最重要瓶颈因素和根源所在, 我们必须予以正视和重视。
(二) 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编制专项资金预算
当前, 各级财政已全面实施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和专项资金绩效管理办法, 专项资金项目计划也已细化到了具体项目。但是, 这其中有两个核心问题值得商酌。第一, 进入项目库的项目是否贯彻了本级政府、本部门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意图?第二, 这些项目资金到了来年会不会因为领导更迭或者规划改变需要二次追加?要解决这两个问题, 其一, 建议引入第三方面会商联审机制, 即聘请具备项目专长、且在各自行业、领域内有一定权威的专业人员, 会同执业信誉良好、专业水准突出的会计人员, 组成“第三方合议庭”, 对每年上报财政部门的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严格的综合评审、答辩、复议, 以确保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合理性。其二, 尝试推行财政专项资金二次分配制度。一方面, 由财政部门会同专项资金主管部门, 对已过期限或不符合实际的各类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重新修订, 切实提高专项资金预算编制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 要着重设置量化的技术指标和准入条件, 严格规范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分配原则、分配对象、分配标准等重要分配要素, 对专项资金使用范围、对象有交叉重复的部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行板块整合, 明确同类项目只能申报一个项目资金补助, 避免专项资金重复补助。另外, 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要明确建设责任主体, 按属地管理原则, 将项目所在县区级政府作为项目建设的责任主体, 资金由所在县区政府投入为主, 省市财政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给予专项补助, 增加县区政府对财政专项资金分配的参与权和自主权。同时, 建议邀请纪检、监察、审计部门列席第三方会商联审会议, 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二次分配事前、事中和事后全环节的监督, 确保财政资金分配过程公开公正、合法合规。
(三) 资金管理和账户管理并重, 强化专项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
【关键词】农业;资金管理;问题对策
资金是项目建设的物质基础,项目又是资金的载体和反映。资金规模决定项目建设规模,资金管理好坏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了项目建设的质量。与其它专项资金相比,农业专项资金在使用管理上还具有政策性强、点多面广线长、收效缓慢等特点。现结合我县农业项目建设实际,概括一些资金管理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个人见解。
一、農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项目立项不科学
一些农业项目在立项时,不能科学、客观地分析当地自然条件、群众基础、市场实际和项目的效益情况,一味地争取资金,盲目申报建设项目。项目资金到位后,不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而盲目上马,受益群众积极性不高,项目建成后不能发挥其应有效益,造成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下甚至损失浪费。
2.项目管理不规范
个别单位只考虑争取项目资金,忽视项目前期调研、可行性等基础工作,等到项目实施中才发现项目无法按计划执行,又不履行计划调整程序,自行随意调整计划批复内容,造成项目实施与计划批复内容不符。一些项目工程未严格执行招投标制度,项目决算高估冒算,少建多报、工程量缩水,项目质量低,工程监理不到位等问题屡见不鲜。再者上级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往往重视项目建成时的验收,忽视项目后期的维修管护,造成项目使用寿命短,群众真正受益少。如沼气池、集雨水窖、农村人畜饮水等工程,部分工程仅使用一年后就无法正常使用,究其原因在于后期维护措施不到位,项目实施单位重建设、轻管护,资金使用效益差。
3.自筹资金比例相对过高
目前许多农业项目资金由三部分组成,即上级财政资金、县级财政配套资金、群众自筹资金。按照《河北省村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管理办法》的规定,大部分项目自筹资金比例远高于规定的筹资筹劳控制上限。目前多数村级组织基本没有经济来源,无力投入。农村大多数劳动力出门打工或外出做生意,留守在家的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筹集资金基本无人响应,投工投劳也是心有而力不足,导致部分项目在群众自筹方面弄虚作假,编造账目、凭证以应付项目检查验收,毫无实际意义。
4.项目多头管理
从目前农业专项资金管理情况看,涉及财政、发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科技、农业综合开发等部门单位。这些部门多头管理容易出现如下问题:一是同一类型项目存在多个部门重复立项、交叉投入的情况,部门之间缺乏勾通,缺乏统筹整合和集中实施的效能,甚至有个别地方和单位以同一项目建设内容套取财政资金,造成了资金的极大浪费。二是监督单位各行其事,效果不明显。各项目实施都有主管部门监督,同时还接受发改、审计、财政等监督,但这些部门各行其事,多头多次检查,检查内容交叉重合,既给项目单位造成较大负担又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问题出现。
二、强化农业专项资金管理的建议和对策
1.以制度为基础,规范资金使用行为
制度使人知可为不可为,明能行不能行,健全完善的项目、资金管理制度,是规范资金使用行为的基础。农业项目前期要建立和完善 “项目库”和“竞争立项”制度;项目建设中要严格实行“法人制”、“公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县级报账(核销)制”;项目竣工要实行全面检查验收制和工程决算、资金使用情况审计制;项目移交使用后,建立健全“管护制”、项目绩效评价制等。
2.以人为根本,不断提高执政水平
人是制度的执行者,没有业务水平高、责任意识强的人去执行制度,再健全再完善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一是加强业务学习,科学理财。财政干部要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专题培训、业余自学、以老带新、实战锻炼、岗位轮换等,不断努力学习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技能,学习如何在各种形势下去看待解决问题。二是强化思想教育,依法理财。所谓人才,就是要先做“人”再成“才”。要加强政治思想修养,强化法制观念、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本着积极负责的态度、正确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财政事业服务。
3.创新方式方法,提高资金管理质量
有了健全完善的制度,有了业务精、素质强的人才,良好的工作方式方法会让资金管理使用事半功倍。
(1)关口前移,强化监督,推进资金跟踪管理。一般情况下资金管理仅在项目实施到一定程度需报账时方介入到项目中,明显滞后。因此,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必须关口前移,向事前决策、事中监督、事后效果延深,采用跟踪监督管理的方式,促进项目的顺利实施。坚持做到立项之初应着手审查项目确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看是否存在重复投资,有无未经科学论证随意确定建设项目的情况;招投标过程中有无违规指定中标人、违规转包和借用他人资质情况;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深入乡镇、农户及项目实施地进行检查,核实资金支出的真实性。
(2)积极创新,勇于探索,开展农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积极开展绩效评价,是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对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重点要从关注真实性和合法性向效益性延伸,要逐步建立以落实政策为重点,以规范资金为主线,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和体系,对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价,提出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建议。
我局对管理使用专项资金的单位进行审计及审计调查,发现个别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中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加强对专项资金的核算及监督管理。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占用部分专项资金弥补单位经费不足;专项资金结余量较大;拨款环节多,部分资金未全部纳入专户管理;受益项目未按期完工或未能及时验收;专项资金未能及时拨付到位以及专项资金的零星分
散等。这些问题会相应产生许多弊端,其一是逃避了有关部门对专项资金的监督;其二是资金使用单位对本单位的专项资金到底有多少心中无数;其三是造成专项资金长期闲置,不能及时发挥资金使用效率;其四是会形成新的违纪,时间长了就会变成单位的“自留地”,什么费用都往里面挤;其五是资金零星分散造成资金的效益性不高。
究其原因是:一是制度不健全,法制观念淡薄,有关领导、财务人员和一些具体办事人员对政策法规不熟;二是预算管理比较粗放,缺乏统筹考虑;三是项目实施管理不规范;四是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不规范;五是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不够。
徐晖
随着财政管理体制的不断深化,上级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也越来越多,对促进和加强地方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通过近年来审计发现当前财政扶贫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一些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一、存在问题:
1、部分单位“重项目申报、轻项目实施;重资金,轻管理”,一些单位为了能够争取到专项资金,拼凑项目,致使项目缺乏可行性,造成项目实际建设期与计划不同步而难以执行,使“资金使用率、项目启动率、项目完成率” 偏低,影响资金的使用效益。
2、部分项目资金被滞留。项目资金基本上都是在下半年或年底才能到位,而此时农田水利、乡村修路、农村基础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已进入停工、停产的“冬眠”状态。因此,该项目只能等待第二年的春天以后才能进行,如果再碰到资金不足,项目有些调整,要经过重新审核、批准,故而出现了项目资金滞留问题,使扶贫资金投放与项目建设有些不相适应,形成生产旺季资金不足,生产“冬眠”期资金滞留,造成年末大量资金滞留各级财政和项目主管单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央财政资金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
3、地方配套资金没全落实。由于我县是贫困县,当年的财力只能维持正常经费运转和保证人员工资,除少量的项目进行配套外,大部分项目配套资金未能落实。
4、项目后续管理工作薄弱。有些项目主管部门对资金使用缺乏有效监督,对完工项目不及时进行检查验收,致使用款单位钻空子挪用专项资金,项目完工后不作固定资产登记,产权、责任、利益不明晰,形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漏洞。
二、对上述问题现提出如下建议:
1、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要建立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政府领导和部门管理目标责任、考核及责任追究制度,明确相互应尽的职责、义务和应承担的责任,逐步建立专项资金使用效益评价体系,通过评价促进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地方财政部门在对上级下达的项目资金及时足额拨付的同时,要在尽可能的情况下增加本级扶贫项目的资金投入。要积极探索和完善财政扶贫项目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减少资金的损失浪费。
2、建立规范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包括项目的立项、选择、实施、竣工验收、后续管理等整过资金运行全过程管理的规范化,减少运行成本。
3、加强对项目的检查、验收和后续管理工作。对财政扶贫的重点县和重点项目的项目实施和资金管理,实行全面监理和竣工审计,检查监理和项目执行人是否履行职责,督促资金按期到位,防止挤占挪用,保证项目质量,提高项目的使用效益。
【高校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和使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2-27
浅析高校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6-08
高校外教管理问题及对策探析论文09-07
清洁乡村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12-22
高校学校篮球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对策11-28
汉中市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10-06
我国高校债务危机的原因及对策研究01-04
高校教学团队建设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10-15
财政专项资金结余过大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