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精选10篇)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 篇1

张富军 几年来的语文教学使我深感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同时也领悟到了作文教学的方法与经验,现就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教学与大家交流:

一、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学生从生活中找不到题材,捏、编、套写现象比较严重;

2、教师不能联系身边实际挖掘材料,写下水作文,迁移指导,拓宽素材,放手鼓励学生写身边真人真事真话;

针对以上情况,现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写作中选取以下两点以与同仁商讨:

作文教学,重在指导,贵在迁移,妙在开窍。可见,教师教学是要不断地启发诱导学生,教给学生写作方法,使知识转化成能力。但是,教学生会写并形成一种能力并非易事。要不断地优化课堂结构,改进教学方法,反复地指导与实践,在这个复杂的过程中注重为学生铺路搭桥,突出方法,才能有力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及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

一、直观演示,引导练说。在作文教学时,应力求使自己的讲解新颖直观、有趣,并且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演示,引导练说方式,给学生写作提供一个明确方法。例如,我在教学“记一次有趣的劳动”这一作文内容时,就采用了此法。第一步,直观演示了“洗手帕”过程,并且边洗边引导学生说:“我把手帕浸到水里,在水里搓了又搓。接着:擦上肥皂,再搓,直到搓得手帕上堆满了肥皂泡泡,才把手帕浸到水里漂洗干净,最后再把它拧干。要准备晾了,我把手帕抖开一看,哟,四角还是脏的。于是,我又把手帕浸到水里,在四角上重新擦上肥皂,再一次搓洗,这下脏手帕真洗干净了。我把洗干净的手帕晾在门后一根细细的绳子上。”第二步,用投影打出“洗手帕”的过程,让学生齐声朗读。第三步,小结写法:同学们真勤劳,真聪明,一会儿就学会了洗手帕。其实,写“记一次有趣的劳动”很简单,只要你把这次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就可以了。通过“洗手帕”的练习,同学们应该明白:要写真事,写你参加过的一次劳动,如打扫除,包饺子等,只有你参加过,你才会对劳动的过程,包括动作、语言、心理活动,记忆犹新,才会写得清楚明白吸引人。第四步,启发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自己参加过的一次有趣的劳动。第五步,学生写作,通过以上几个步骤的教学,使学生首先接触到感性的材料,然后通过引导练说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理性的材料,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一人动笔,四人动嘴。有时在指导学生写文章时,笔者采用了“四人合作一篇文章”的方法。在写作时,紧紧围绕“怎样写才会更有吸引力”这一问题,四人各抒已见,互补有余,积极性很高。最终完成的一篇文章,凝聚了四人智慧,作文水平也不言而喻。例如,上周我班小组就合作了一篇文章。见下:

尊敬的学校领导:

我知道我校六年级语数两科成绩历年来都是全县第一,我也知道这两科的任课教师确实花了很大的心血。如果要考术课,总评会得全县第一吗?不会!因为在我的经历中,那些术课教师根本就不重视这些,上术课根本就不认真上,甚至不上。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如果照这样下去,从长远角度考虑,我们一个个是高分低能,谁也不会有更大的发展,谁也适应不了未来社会,无益于个人,更无益于国家,因此,我们特向学校各位领导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1、要强调“素质教育”,使全体教师重视术课。

2、每天应派专人去每个班进行调查,发现有问题,应对任课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并让他限期改正,并把所缺课补上。

如果您们能根据以上建议去做,从长远角度去重视我们的发展,我们一定会更加支持您们,尊重你们,那时学校的质量也一定会更上一层楼的。

六二班第八组同学

2011年11月3日 从这篇建议可以看出,他们在叙说建议理由时,语言很委婉,贴切实际,而且很合理,没有废话。解决矛盾的方法也具体,可行,而且并不过分,结尾处感情真挚、态度虔诚。足见,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使学生学会了动脑、学会了表情达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 篇2

一.鼓励学生打破思维定势, 敢于发表不同见解

在谈及《水调歌头》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时, 我特意问学生:“本文的感情基调是乐, 是悲?”有的学生立即回答是“乐观。”问及理由, 说预习提示中有这样的说法。我又问全词处处写乐观吗?这时学生议论纷纷, 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不是, 如‘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厌倦;‘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则暗示夜已深, 词人未能与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 以致不能入睡, 月能圆而人却不能团圆的悲伤;未句‘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由写离情的遗憾转至“怨恨之情”, 这是悲。除此之外, 则表现词人的乐观情感。”对学生有理有据的论述, 全班学生致以热烈的掌声。我也感到欣慰, 在肯定该同学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词:“词人属豪放派, 虽政治失意, 与弟多年未见, 面对明月自然有所感触, 但词人却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看待眼前的景, 以最美好的祝愿‘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来表达心声, 传递感情, 可见词人遵循自然规律, 积极顺应规律, 从而表达出词人的达观人生, 故全词基调定为乐观, 理据于此。这样, 学生既理解了词人的感情, 又深化了词的主题, 也教育了学生以乐观面对人生, 笑迎人生。

因此, 作为语文教师,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对未知事物进行探索, 最终有所发现, 敢于对书本, 对教师的问题提出疑问。切忌打消学生积极性, 有疑问, 才能激发学生独立思考, 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 才有了“敢于争论”的基础。要做到这点, 就需教师为课堂教学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氛围, 学生的创新欲望就会被激活, 创新见解就会涌现。

二.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多种方式解决问题

求异思维实质就是一种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 这种思维可以是正向, 可以是逆向;可以是纵向, 也可以是横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学生往往有一种惰性, 既不想思考, 也不会思考, 只习惯于听老师讲, 看书上说, 作简单机械的记忆就可。殊不知学习的过程中“疑问、求异, 创新”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考试或作文中, 学生难有鲜明的个性和主见, 总是人云亦云。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 语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就要设法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我曾尝试用以下三种方法去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发展其求异思维。

1. 扩展, 通过给文章增加内容进而选择求异思维的发散点。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扩散, 不仅要注重激发他们的求异兴趣, 更关键的还在于选择好思维的发散点。对于同一问题, 让学生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进行发散思维, 课文的重点、难点、疑点等都可以作为求异思维的发散点。例如, 在执教《范进中举》一文时, 为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想象“后来范进会怎么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展开想象, 设想出许多结局, 这些结局都是从不同角度想象的, 学生的思维可以向多方面扩散。这种思维发散点是在备课时设计的, 有时根据需要, 也可以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来, 同样也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2. 缩写, 通过减少文章的内容, 发觉文章情节结构特殊安排的用意, 从而理解文章的主旨。如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 为了让学生看清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特设置一个全新的课文情节, 即将“我”去买牡蛎见叔叔的情节去掉, 让学生思考效果有何不同。一个小小的缩写, 加深了学生对资本主义民主的理解。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318-0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提高学生其他能力的基础。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活动,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平台。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给出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

思维作为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和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情感价值观、学习的意志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小学数学课本为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选择例题方面很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图文并茂,用具体形象手段表达出抽象的道理、使学生易于接受。数学老师上课时也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运用,选取例题要多贴近学生生活,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讲例题时,利用具体实物、教学挂图、多媒体课件,举例要多举学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也就浓厚了。数学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做一些小游戏,或出一些趣味性题目,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导进行探究和学习,始终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二、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实践。

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借助一定的场景,因为在一定的场景之中,学生才能够全身心地投人到数学的学习中去,逐渐训练自己的思维。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需要适时地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摄取一些场景,从而通过感知上升到理论的认识,发现数学中的问题,并且通过分析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例如,在教导学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等几何图形的时候,如果老师只是按照书面上的进行讲解,说长方体有多少个边,有多少个面,每个面有着怎样的特点,这些抽象的理论可能学生很难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安排“拼拼搭搭真有趣”这样的一节实践课,给学生准备一些长方体、正方体、球体等几何体,让学生看图形图案或者借助记忆来摆图案等,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多向性,培养其空间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其自身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重视口头表达,促进学生思维

教学实践可以证明,用双眼看的思维效率最低。用手写的思维效率较高。而用口讲的思维效率最高,有许多思维过程的飞跃和问题的突破正是在讲的过程中实现的。通过讲。可以将知识点系统地联系在一起并促使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就比如,一名学生会做一道题并不是最高水平的体现。会用口讲解出来才是高水平的表现。

如教学“认识球、圆柱”时,我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各自的特征后,分别举出生活中的球体和圆柱体,有些学生说,鸡蛋是球体的,因为可以滚;还有学生说,茶杯是圆柱体,因为它的上下面是圆形的……这些例子能显示学生的认知情况,突出学生思维中的障碍。教师再在学生讨论后作出肯定与否定。并进行补充,从而使学生重新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和正确的思维。

四、运用数形结合,强化思维深度

数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需要运用一些数学的思维手段。而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提升其思维水平,在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结合之间探索出知识的本质,从而达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深化其思维的深度。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就需要在讲解的时候一方面借助一些直观化、形象化的图形,另一方面将这些图形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指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周长公式的时候,可能有的老师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公式,这样有时候当碰到一些变化了的图形问题的时候学生就很难灵活的解决问题。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所注意了,需要用数学思维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公式的含义。一般来讲,在求长方形周长的方式中主要有三种:①长+宽+长+宽;②长X 2+宽X 2;③(长+宽)X 2。在对这三种方法的运用中,老师需要教学生用数形结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让学生在求解的时候可以边画图形边求解,以此来深化学生的思维深度,培养其数学思维能力。

五、倡导求异思维,重视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是智力活动的独立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要提倡求异思维,鼓励小学生探究求新。激发他们在头脑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再加工。不断对知识进行调整、改组和充实,创造性地寻找独特简捷的解答,从而提出各种“别出心裁”的方法。这些都能促进学生思维独创性的形成。

例如在学习乘法时,教师可以出示下面这样一道加法题:9+9+9+5+9=?让小学生用简便的方法计算。于是一个小学生提出了9×4+5的方法;而另一个小学生则提出了“新方案”,他建议用 9×5-4的方法求解。后一个小学生的思维相当具有创造性,这个方案是他自己发现的。在他的思维活动中,他“看见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 9。那么就可以把题目先假设为 9×5,然而 9-4 才是原题中实际存在的 5。对于这种在别人看不到的问题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性思维的闪现。数学教师要积极鼓励。在有意识的训练中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求异能力,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对所学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创造性的思维品质也更好地得以培养和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本,既应加强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又应加强学生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增长智慧,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之景、探究之趣、成功之乐,全面提高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杨艳萍.浅析培养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问题[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12)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 篇4

【摘要】为了激发孩子的想象,我在小学生想象作文训练时采取以下三种策略帮助孩子们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策略一、模拟生活,乐虚构。采用时间虚构、空间虚构、功能虚构、角色虚构等手段激活孩子记忆的仓库,打开思绪的匣门。策略二、链接课文,补空白。通过描摹略写部分、想象空白内容、巧补语言空白、揣摩人物内心等形式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多方面、多角度得到体现,并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加强。策略三、放眼未来,编童话。我们试着尝试:

1、围主题,述畅想

2、老故事,新演绎

3、连语词,编情节

4、听音响,编故事

5、设情境,放胆想

期待唤醒孩子心中曾经经历过的经验和印象,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习作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灵气。

【关键词】小学生想象作文训练策略

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孩子们的脑子里有的是奇思妙想,在他们的习作中常常会发现一些颇具智慧灵性的句子,“太阳得了多动症,每天不停地从西边蹦到东边,又从东边蹦到西边。”“他找遍了全身,就差点没把自己倒挂起来抖一抖。”而这种灵性的表达往往被压抑着,无法痛快淋漓地宣泄出来,它需要教师的细心呵护。如果一旦被激发出来,儿童的习作将充满灵性的光辉。因此,在小学阶段想象作文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想象作文训练应不限字数,不限文体,不限中心,不限材料,表达上也不作过高要求,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无拘无束地倾述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习作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灵气。

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我采取以下三种策略帮助他们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唤醒他们心中曾经经历过的经验和印象,从而达到一种情感的体验。

一、模拟生活,乐虚构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已经逐渐不满足真实世界的生活方式。需要有一种虚幻的东西来满足现实生活的单调性。因此类似《大话西游》的各类作品大行其道。这其中,数字化虚拟世界的出现,使人感觉到前所未有的生存满足。虚拟世界可以丰富人的精神活动,发展人的想象力,享受精神的高度自由。

周一贯老师在《作文教学“新概念”:让思想冲破牢笼》一文中列举了一位小学生作文《克隆小恐龙》。文章叙述了卢院长如何从霸王龙的蛋化石中克隆出小恐龙的:先用喷筒向蛋化石喷洒“强行软化剂”,再用一种高科技太阳能激光针向变软的蛋内发射强光,注射“细胞复活剂”。两小时后,克隆进入最后一关,即用特殊的耐热材料包裹克隆蛋放入200摄氏度的烘炉中,高温孵化小恐龙。炉内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蛋壳裂缝越来越大而成为两半,一只小怪物“嗷嗷”直叫,降生到这个世界上。这篇虚构作文之所以优秀是因为它处处有现实生活的投影,让我们感觉到作者很高的科学素养。观其原文,其间逼真得让人身临其境的环境描写以及细腻得让人感同身受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虚拟世界的奇妙”。

学生想象所虚构的世界必然会制约于现实,虚构是为现实服务的,并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能性。我们在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的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让虚拟走进习作教学,可以激发习作兴趣,开拓习作题材,为语言表达添砖加瓦。在习作教学中进行虚构类作文能激活孩子记忆的仓库,打开思绪的匣门:

1、时间虚构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在虚构中既可以回到远古的洪荒时代,也可以飞翔到充满迷幻的未来。比如指导习作《畅想2028太平小学》,教师这样引导:“孩子们,请你们闭上眼睛,我们进入时空隧道,来到2028年,设想在某一天,你回到了母校太平小学……”。又比如在指导学生写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习作时,在学生充分调查、感知当前家乡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后,引导学生畅想20年后,你的家乡会是怎样的?把对绿色环境的期待、环境污染的诊治、环保意识等充分融入到习作中,使习作充满个性和浓厚的情感色彩。

2、空间虚构

从天上到地下,陆地到海底,茫茫宇宙太空、及至珠峰之巅,想象所至,皆可成为虚构之点。如习作《海底两万里》、《火星生存》、《月球背面》等,便是空间虚构的产物。教师引导学生在追求艺术真实的同时,虚构应当注意“虚无化”的倾向:比如学生写《沙漠探险》,编出一个鬼怪离奇的世界,乃至满足自己不良的欲念。这时,教师就要严肃指出,引导学生在探险的过程中对生命、人生、人与自然等方面进行思考。

3、功能虚构

万物皆有机能,这便是造化俱来的,天生如此。人也有各种本领,但孩子的想象是人类有其他本事可就太好了。因此他们喜欢写《假如我能飞》、《要是我有一双千里眼》等等。同时,他们也会给其他事物多一些功能,比如《长翅膀的衣服》、《飞毯》、《不死药》等,甚至会有《假如天上有两个月亮》等。这类习作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表达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功能虚构的同时也要引领学生经历“真、善、美”,领略人性的温暖。

4、角色虚构

假设自己成了其他身份的人,如《假如我是市长》,《要是我是老师》等。在不同的身份中感受感情,体验人生,丰富了学生的感情,发展了学生思维,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链接课文,补空白

“链接课文,巧补空白”是对文本的重构,意在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多方面、多角度得到体现,并让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得到加强。

1、描摹略写部分

如教学《黄山奇石》一课,课文对“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等石头采取略写手法。我们教师不妨让学生模仿文中详写部分,展开想象,对这些奇石或文中未写到的奇石进行想象描摹。

2、想象空白内容

如《九寨沟》一文中介绍了金丝猴、羚羊、熊猫等珍禽异兽,实际上神奇的九寨沟中还有许多珍稀动物没有写出来,九寨沟中可能还有哪些珍贵的野生动物?请你想象(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资料),模仿文章写法写一种或几种动物让大家欣赏。

3、巧补语言空白

《掌声》是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文中的主人翁英子在同学热烈而持久的掌声中站在了讲台前,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故事讲完了,教室里又响起一阵掌声;最后英子在大家的掌声中一摇一摆地离开了讲台。此时的英子有多少话涌在心头,请你帮她说出来、写出来,好吗?这一言语训练充分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也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作者构思的独具匠心,懂得给别人掌声、赞美别人是一件平凡而又伟大的事。

4、揣摩人物内心

如执教《白杨》一课中,讲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吗?不是,爸爸是在表白自己的心,孩子们不能理解,这使爸爸陷入了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呢?短暂沉思过后,他又露出了微笑,爸爸为什么微笑呢?教师先让学生细读课文13~16自然段,用心想一想,然后以“爸爸,我们明白您的心”为开头让学生去想象,触动学生的情感,去触摸爸爸的内心,让他们被边疆的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被白杨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更被今日西部的巨大变化所感动。

教学实践表明,对于文章的空白部分及一些深奥的或情深意厚的语言文字,仅靠抽象的分析、综合,学生往往是难以做到深刻的理解的。但如果借助想象联想,去激活学生头脑中储存的生活表象,让学生把眼前所读的语言文字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上沟通,那么,就能深得文章的旨趣了。

三、放眼未来,编童话

童话是一种带有浓厚幻想色彩的、打破了日常生活的局限与羁绊的、让儿童感到特别亲切的习作形式。童话可以让儿童充分展开想象,用儿童的视角与理解方式来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

我们试着尝试:

1、围主题,述畅想

如我们让孩子围绕“机器”编写一个耐人寻味的童话故事,把一堆堆冰冷的钢铁,变成一个个富有灵性的鲜活的生命体,寄托小孩对劳动的新认识。

2、老故事,新演绎

如学了《坐井观天》后,设计这样一道训练题:话说青蛙因长年待在井里,说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结果被大人嘲笑为“井底之蛙”,为此,青蛙感到很气闷。终于有一天,天降大雨,水井的水位急剧上升,青蛙得以跳出水面,来到广阔的天地里……请你展开大胆的想象,以《青蛙跳出井口之后》为题续编一个情节连贯的故事。

3、连语词,编情节

提供学生几个词,让他们编写一个动人的故事。如可以提供孩子一组事物的词:雨水、墨水、泪水、胶水,开启想象思维,编一个合乎生活逻辑的故事。也可以选择一组新学的词语,让学生用一段话或一篇文章把这些词语巧妙地糅合在一起,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意思。这样的训练,既活用了生字新词,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有益于学生个性化语言的发展。如提供学生这样一组词:垂头丧气、比赛、追求、乐趣。学生有的这样写:我喜欢和时间赛跑,总爱在规定的时间里做完一件事。这种比赛很有意思,但是时光老人不“脚下留情”,我败了,本想垂头丧气地结束比赛,但回头想想,这也是一种乐趣,一种对生活的追求。有的学生更逗,联成这样一段话:话说英美联军攻打伊拉克。一日,布什为了追求乐趣,下了挑战书,请萨达姆与他进行猜拳比赛。没想到萨达姆老谋深算,三两下就把布什杀个片甲不留,布什只好垂头丧气地放萨达姆回去。

4、听音响,编故事

教师可以播放一种或几种来自生活、社会、大自然的声音,猜测可能发生的事情,编写一个完整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联想情景:先听音乐《苗岭的早晨》,让学生借助乐曲表现的内容,想象这样优美的画面:清晨,大森林中,小动物们自由自在地玩耍着,小鸟唱歌,猴子在荡秋千,小鹿在漫步……并借助于想象画出第一幅画,再经大胆想象,继续画出第二幅画、第三幅画……描绘出可能发生的事。学生画出的情景有:树木被伐,小鸟无家可归;一场山火毁掉了大片森林,只剩下有限的栖息地,树木上出现了一个个人造鸟窝……然后,再把图画的内容写出来,引发了学生奇异的立意和巧妙的构思,展示了他们独特的个性。这种训练,无论是教学思想还是训练内容都是一种创新,它既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也蕴涵着人格、道德、情感的自我教育。

5、设情境,放胆想

教师给学生一个有意思的开头,即一个使孩子放飞想象的情境,鼓励孩子放胆想象,鼓励与众不同的奇思妙想。如可提供这么一个开头:平静的池塘上,小青蛙非非一边哼着歌儿,一边划着荷叶船儿向前驶去。咦,它这是要去哪里?要做什么?从而激发孩子的创作欲望。

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张开梦的翅膀,进行超级想象。如给学生这样一个梦背景:你知道小京克是谁吗?告诉你,他是生活在魔法星球上的小男孩,本领可大啦!有一天,他趁大家不注意,偷偷地飞到了地球上。小京克在地球上经历了许多有趣的事情……现在就请想象力一级棒的小作者给大家讲讲吧。结果二年级的学生王子豪编了一个奇异、充满童趣的故事《送梦人》:小京克在路上,看见一位老爷爷手里提着两只篮子,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圆球。小京克一打听,才知道他是送梦人,觉得很好玩,就说:“老爷爷,让我来帮你送吧。”老爷爷答应了,但有点儿不放心,怕小京克送错了,千叮咛万嘱咐:“给爱睡觉的小朋友送上红、黄、蓝、绿色,给不爱睡觉的小朋友送上黑色。并把它们放在小朋友的头上。”小京克说:“知道了。”晚上,小京克来到金金的房间,看见金金正在哭闹:“我不想睡觉!”小京克拿出一个小黑球放在他头上。突然,金金觉得困了,躺在床上,很快睡着了,什么梦也没做。小京克又来到明明的房间,只见明明睡得正甜。他拿出一个绿圆球,放在明明头上。明明立刻梦见自己走在一片大森林里,树上有许多点心,他一伸手就摘到了。就这样,小京克成了送梦人。这篇习作经老师推荐投稿,结果被登在杂志《新作文》2008年第6期中。

实践证明,只要放飞孩子的想象,唤醒孩子的思维,枯燥无味的习作就会妙趣横生。只要以激发孩子的习作兴趣为出发点,拓宽孩子的思路,就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杨再隋等著,《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北京:语文出版社,2002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为学生的求异思维喝彩 篇5

为学生的求异思维喝彩

绍兴县孙端镇中心小学 赵月萍【引例】

教学一年级新课标《找规律》一课,开头的教学设计。

师:快要过六一儿童节了,你们高兴吗?

生异口同声:高兴。

师:小燕子班的同学们也高兴地盼望过六一节,他们还准备把教室布置得漂漂亮亮的,小猪噜噜和小青蛙呱呱也来帮忙了。

电脑出示小猪和小青蛙布置的教室。

小猪噜噜 小青蛙呱呱

师:他们俩都认为自己布置的教室漂亮,于是就争吵起来,小朋友们你们认为谁布置的漂呢?为什么?

学生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

生汇报。

生1:我们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教室漂亮,因为这样看起来很整齐。

生2:我也认为小青蛙布置的漂亮,因为他前一排是灯笼,后一排也是灯笼,左边是花,右边也是花,比较好看。

师:这叫对称。

生3:我也认为小青蛙布置得漂亮。

生4:我认为小猪布置也不错,灯笼中间插几朵花,也很漂亮。

生5:对呀,我和你的想法一样,小猪布置得漂亮。

生6:我认为小青蛙得漂亮,灯笼是一紫一黄,小旗是一红一黄,很有顺序。

师:看来大家有各种不同的意见,刚才有小朋友说到小猪的布置,灯笼中插一些花,也很漂亮,从美学角度讲,有许多不规则的没有规律的也很美丽。

(出示一些不规则的,没有规律的图片,让大家感觉美。如插花。)

生7:老师我还是认为小青蛙的漂亮。它的布置很对称,很整齐。

师:A学生说得很不错,小青蛙布置中一红一黄一红一黄重复地出现,很有规律。

[1][2][3]下一页

师:其实规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遇到的。

(电脑出示有规律的图片。)

比如,树上的叶子,妈妈买的花布上花纹的排列,地面上地板砖的排列,

师:看来有规律的用处非常大,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板书:找规律。

【感言】

在《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指引下,许多老师都在运用新理念指导课堂教学,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尊重学生的选择,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找规律?开头学生对于小猪和小青蛙的两种布置教室的情况有不同意见,教师从有规则的图片入手,帮助学生建立美的概念,形成美的熏陶,从美学角度讲,数学美有对称美、简洁美、互补美、神秘美、和谐美、奇异美,每个人欣赏美的角度不一样,所得体会也就不一样,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只要他认为是美的,又有道理的,我们何以不表示肯定呢?

“哪里有数学,哪里就有美。”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其重要性已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而数学教学中的美育中心就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于课本中数学美的特征的挖掘和揭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鉴赏和感受数学美,激发学生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如上所述,从学生对两种布置的不同意见来看,教师充分地给予肯定,并且使学生从思维上得到创新,当多数同学认为 小青蛙布置得好时,有一两个不一样的声音,教师首先得鼓励、表扬他们敢于提出不同的看法。并且给予充分地肯定,还运用一些图片来证实他们的所说,让他们感到自己的想法得到老师原肯定,让他们感到欣喜,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一种求异的思维,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思维,数学中的奇异美。

【实践策略】

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思维的创新(奇异美)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些思索:

创造条件,营造求异思维空间。教学时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支看问题,比如数学教学中的一题多解,“听反话”游戏,你还有不同的想法吗?你还能发现什么?

充分肯定,为学生求异思维铺路。对于学生思维上蹦出的特异的火花,教师应该善于捕捉,多加利用。对于学生而言,教师的一句真诚的赞美,在他的人生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将会影响他的一生。而坚决不应该不问青红皂白,一看跟标准答案不符,一棍子打死。那样学生的思维就被匡定了,回答问题老是揣摩老师的意图,长此以往,没有学生敢做出头人。

事实证明,为学生求异思维喝彩。有了充分的肯定还不够,教师还应该运用事实来证明,生活中就有这样的规律或者说这样真的很不错,诸如此类等等,让那些学生感到无比自豪,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感到非常有成就感。

下面我就以“归一应用题”为例,谈谈求异思维在实践中的应用。

题目:“3吨海水晒盐0.15吨,7.5吨海水可晒盐多少吨?”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

生列式有:7.5÷(3÷0.15)

0.15×(7.5÷3)

0.15÷3×7.5

0.15÷(3÷7.5)

7.5

上一页[1][2][3]下一页

-(3-0.15)×(0.75÷3)

师:以上五个算式都对吗?每个算式的解题思路是怎样的?

生讨论理清思路。

……

生1:第5题用减法列式不符合算理。

师:哦!(看着学生们,装作在思索的样子)

生2:这样做也是可以的,3吨海水晒成0.15吨盐,说明其中的水分和杂质是(3-0.15)吨,因此7.5吨海水的水分与杂质是(3-0.15)×(7.5÷3)吨,从7.5吨海水中减去水分和杂质,剩下的就是晒成的盐。

许多同学茅塞顿开,都心服口服了。

生3:这样做是对的,可解题过程比较复杂。

生4:这样的解法虽然复杂,却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打破常规的解题思路,我们以后解题时也要从多种角度思考。

师提出表扬。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 篇6

数学本身是一种运用思维的学科。观察是思维的触角,是学生认识事物的基础,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科 学的观察。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问题,审视全局,把握事物的全貌。

例如,教学“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后,出示思考题,看图列式:

附图{图}

这道题可以分别把20、24、38看做整体,根据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列出几组算式:

14+6=20 6+18=24 20+18=38

14+24=38 20-14=6 24-18=6

38-20=18 38-24=14 20-6=14

24-6=18 38-18=20 38-14=24

从不同角度出发观察和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灵活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启发学生用多种思路解答问题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就会有不同的解题思路。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思路。

例如:计划修一条长120米的水渠,前5天修了40米,照这样的进度,修完这条水渠还需多少天?

这道题可以先求工作效率,即从“工作量÷工作时间”来思考。

解法(1) 120÷(40÷5)-5

解法(2) (120-40)÷(40÷5)

也可以从求修1米水渠用的时间来思考。

解法(3) 5÷40×120-5

解法(4) 5÷40×(120-40)

还可以用倍比的思路解答。

解法(5) 5×(120÷40)-5

学生发现以解法(5)为最优。学生经常进行多向思维的训练, 可以广开思路,萌发思维的创造性。

三.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常规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教学中,要在掌握常规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突破常规,敢于设 想创新,敢于标新立异。

例如:张老师带了若干元去买书。一部书分为上、下两集,用全部钱能买上集10册或买下集15册。已知上 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 张老师一共带了多少元?

学生一般用“归一”和“倍比”的思路解答。

解法(1)

2×10÷(15-10)×15=60(元)

解法(2)

2×10×[15÷(15-10)]=60(元)

王聪的思路却与众不同:如果把张老师带的钱看做单位“1”, 那么,上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10,下 集每本的钱占总钱数的1/15。这样就可以找出一组相对应的数量,即上集比下集每本贵2元, 相当于总钱数的 (1/10-1/15),张老师带的总钱数是:

解法(3) 2÷(1/10-1/15)=60(元)

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对有独到见解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造性 思维的发展。

四.设计开放性习题,进行思维发散

开放性习题往往答案不固定或条件不完备,能引起学生思维发散。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成分。训 练思维发散,给学生以创新的机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发散思维训练在概念教学、计算教学、几何知识教学和应用题教学中都可以进行。仅以应用题教学中的训 练为例:

1.一题多解的训练

一题多解包括两种情况:一题有多个答案和一题有多种解法。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可以进行这样的训 练:把24个皮球,平均放在盒子里,每个盒子放2个或2个以上,有几种放法?学生提出多种解法,教师板书:

总数 每盒个数 盒子个数

24 2 12

24 3 8

24 4 6

. . .

. . .

. . .

. . .

. . .

. . .

再引导学主观察:表中什么数不变,什么数变了。是怎么变化的?使学生初步理解数量变化的规律。

2.一题多变的训练

先给出基本条件,然后要求学生变换它的条件、问题、结构或改变叙述形式,使之成为新的题目,再引导 学生把前后题目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基本题:杏20千克,桃60千克,共有多少千克?

改问题:

(1)杏20千克,桃60千克,桃比杏多多少千克?

(2)杏20千克,桃60千克,桃是杏多少倍?

改条件:

(1)杏比桃少40千克,桃60千克,共有多少千克?

(2)杏20千克,桃是杏的`3倍,共有多少千克?

变叙述:桃60千克,是杏的3倍,共有多少千克?

条件问题互换:杏、桃共80千克,桃比杏多40千克,杏有多少千克?

这种训练,学生易于理解题目之间的关系,能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和变通性。

3.一图编多题的训练

根据实物图、线段图等编出各种应用题。如图:

△△△△△

△△△△△

▲▲▲▲▲

按不同颜色,学生可以编出整体与部分关系、相差关系、倍数关系的各3种;按(横看有3排,每排有5个, 竖看有5行,每行有3 个)不同角度,学生可以编出分总关系的各3种;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想象,看图编题 ,编出情节。通过一幅图,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按照数量关系一组一组地编题,是发展学生创造 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4.一题多验算的训练

一道题解答后,要求学生根据条件与条件或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用多种方法进行检验,判断答案是否 正确。例如:甲、乙两列火车同时从两地相对开出,经过4小时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 乙车每小时行50 千米,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学生解得:(50+60)×4=440

50×4+60×4=440

列出如下验算方法:440÷4-50=60

440÷4-60=50 440÷(50+60)=4

这样,不但验证了原题的解,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理解,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活跃课堂思维的几点尝试 篇7

这种积极听课、被动学习、消极思考的现象, 究其原因, 不外乎以下几点:迷信课本, 不敢思考;担心说错, 不愿思考;习惯传教, 不能思考。教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很困难的, 教好一个没有求知欲的人“难于上青天”。为改变这种现状, 我做了如下几种尝试:

一.创造环境, 鼓励思维

列别捷夫说过:平静的湖面, 炼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 造不出时代的伟人。同理, 平静的课堂, 炼不出思考的学生。

首先, 鼓励学生承担错误的风险。对于课堂来说, 唯一的失败者是对课堂没有贡献的人。回答正确, 对老师有贡献;回答错误, 对课堂有贡献。错误回答的贡献在于激起思维的浪花, 展开思想的辩论。上课前请学生对自己说“我不是专家, 我可以说错”, 大声对着同桌说“我不是专家, 我可以说错”, 师生共同说“我不是专家, 我可以说错”。教师里没了专家, 没了权威, 就不用担心犯错。因为不担心犯错, 可以把精力集中在学习这件事情上, 思考必然随之而生。

其次, 丢掉“唯一”的专制。许多学生觉得学习是件可笑的事情, 丧失了孩童时期最重要的标志———好奇心。这与老师挂在嘴边的“哪位同学能说出标准答案”不无关系。经常局 限于寻找一个答案、唯一答案的课堂太专制。教师问类似“......的所有答案有哪些”、“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的问题, 而不是问“标准答案是什么”“唯一的方法是什么”来脱离“唯一的专制”。课堂上的答案只有一个, 就是学生。

最后, 延迟评价, 尊重“与众不同”。无数的伤害都是以评价或做决定的名义产生的。斯蒂芬妮说, 所有的学习者都具有潜能, 诀窍在于把学习者放在这样的情景下:当他们采取行动尝试后, 会有成功的结果, 从而带来积极的谈话和积极的自我信念。学习的过程注定要犯错的, 老师不必急着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评价学生的回答。因为过高的评价会挫败后来者的勇气, 过低的评价会打击回答者的自尊。思考环境要求完全尊重他人的感受, 贬损或者打击他人的自尊会扼杀良好的学习。对学生的任何错误都认真听取并采取尊重态度, 学生才能多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

二.优化导入, 活化思维

不新颖或者过于死板的新课导入会削弱学生学习的兴致。所谓“好的开头, 成功一半”。课堂导入要与当堂课的教学重点有关, 否则就是废话。教师尽量不要把大量的废话灌输给学生。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需要老师去激发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方式之 一, 就是让人们认识到正在学习的东西是有价值的、有目的和有益处的。

首先, 杜绝用大量的文字和时间介绍写作背景、作者资料, 有的老师为节约时间把相关资料印发给学生, 这种做法有劳民伤财之嫌。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角度, 学生听了老师的介绍, 那些文字还有何吸引力?在学习杨绛先生的《老王》时, 我没有介绍杨绛的任何信息。我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老王》后 用一段文字介绍杨绛。从“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的注释中学生概括出“杨绛是《围城》 作者钱钟书的妻子;出版《杨绛散文集》, 有才华”。学生的探索欲和成就感就在这个小环节中得到满足。老师有时候要学会“闭嘴”, 把说话的权利给学生。话语是思考的成果。

其次, 游戏导入。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在课堂导入时, 设计一个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游戏,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说明文因为其体裁特点, 语言难免枯燥, 学生没兴趣是情理之中。《生物入侵者》第一段属于做诠释的说明方法, 与下定说明方法不同, 很多学生不能完全区别。为了让学生明白下定义说明方法的特点, 我给每位学生发一张彩色卡纸, 要求他们做一个玩具介绍给大家。介绍过程中, 要用肯定的判断句、要点明属性、不能用修辞。五分钟不到, 老鼠、青蛙、乒乓球之类的玩具魔术般出现。学生互相介绍自己的玩具互相点评是否符合我的要求。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解决 了。

三.提出疑问, 训练思维

明人陈献章说:“前辈谓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疑者, 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 一番长进。”质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能触动学生内心体验的问题应该是提高思维的首选。因为学生内心的体验能激起学生与作品的共鸣, 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深入探究, 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

在这一尝试中, 我采用的是类比提问法。

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时, 学生读到“我的母亲老了, 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 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 在外面, 她总是听我的”时, 我要求他们想象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家庭氛围以及婆媳关系, 课堂气氛一下子充满了生活气息。“这家人很和睦, 既然丈夫孝顺妈妈, 婆媳关系一定不错”“为什么?”“因为妻子在外面听我的, 这是一个尊重丈夫的妻子, 所以会向丈夫孝顺妈妈一样孝顺婆婆。”“是啊, 这家里的老人有地位, 孙子孝顺, 儿子孝顺, 媳妇也孝顺。同学们还记得《羚羊木雕》里的奶奶 吗?她在家里有地位吗?”“没有, 因为她并不赞同儿子媳妇强迫孩子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做法, 也不能支持孙女。”“见解真独特!”

《散步》和《羚羊木雕》中的老 人在家里的地位完全不同。《散步》中的老人得到晚辈的尊重, 《羚羊木雕》中的老人意见被忽视。在教学中, 我把这两个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人放在一起比较, 是因为他们相同的身份———老人。

这种类比提问, 应该在寻找学生学习方法的心湖上激起一点涟漪。仅有涟漪是不够的, 还要波澜壮阔的思维, 这就得尝试浅处深挖。

四.启发想象, 强化思维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 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是人们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活动。

首先, 再造想象, 是指根据语言描述或图表说明, 在头脑中形成事物的形象的心理过程。辅导学生背诵《长歌行》时, 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 在脑海中画一幅图画。我说“在图画里面有哪些形象”, 学生说的“在花园里, 有几株青翠的向日葵。向日葵的花蕊里还有滴滴露珠”“太阳慢慢升起, 瞬间阳光普照大地, 万物光辉灿烂”很具体地再现了“青青园中葵, 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 万物生光辉”画面。图片比文字生动形象容易记忆。古诗如此, 文学作品的很多场景也可在学生的脑海变成图片。如《芦花荡》 中“夜晚, 敌人从炮楼的小窗子里, 呆望着这阴森黑暗的大苇塘, 天空的星星也像浸在水里, 而且要滴落下来的样子”诗情画意的文字变成神秘的图画。有了学生的思考, 语文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

其次, 推测想象。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手段, 预先推知和判断事物未来的发展或未知的结果。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 中于勒的命运关系着全家人的生活质量, 我要求学生补写于勒认出家人后的结果。学生的想象力有理有据, 而且保留原作风格。如“于勒犹豫不决地走到父亲身边, 深深鞠了一躬, 说‘大哥, 这是我所有的积蓄, 你拿着吧, 欠你们的钱, 我慢慢还’。站在父亲身边的一直怒视于勒的母亲夺过他手中的钱”。这种推测既有趣又有效, 学生能积极参与, 乐于思维。

五.注重问题, 持续思维

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需要研究。在课堂学习中, 容易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问题往往具有研究价值, 那么究竟哪些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呢?

学习余秋雨的《信客》时, 我淡化余秋雨对其人其事的介绍, 而是在黑板上板书“文如其人”四个字。当学生把满含笑意又迷茫的眼神投向我时, 我说“要想了解一个人, 就去读他的文字, 因为字里行间一定会流露出作者的气质和情怀”。我的话音一落, 学生就翻开课本急切的寻找能泄漏秘密的词句。“作者应该有忧国忧民情怀。”“作者更关注高尚的底层人民的生活。”“作者是诚信的人, 因为他歌颂诚信。”如珠妙语从学生口中侃侃而出。这样的问题设计, 开了个好头。如果我直接介绍作者, 学生探究思考的热情会被我扼杀。

但是心理学研究表明, 学生的思维很活跃, 但仍有一定的限度, 特别是中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持续不长, 学生的兴奋往往会伴随某一刺激时间的延长而趋向衰弱, 为了学生的热情能持久如初, 在解“信客”一词时, 我问:“现在你们寄送物品用什么方式?”“当然是快递!”学生毫不犹豫。“是啊, 你们生活的时代真幸福, 我们那时是邮局邮递, 一封信要好几天呢。在邮局成立之前, 只能用人传递物品信件, 这就是信客。”我故作羡慕状。“我以为信客是替人写信的呢。”一生恍然大悟。

课堂需要老师精心设“疑”, 只有这样, 才能加强思维, 培养学生求知探索能力, 才能持续思维活动。

良好的思考不会自动发生, 活跃的思维也不会自动发生。只有尝试把学习的能量从教师的讲台转移到对面的学习者那边, 思维才会发生, 活跃才会形成。有人说“最好的学习发生在老师停止讲授的时候”, 老师做个“懒惰的人”, 授权给学生, 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1].《活跃思维课堂的教学策略》龙玫译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 ; 思维能力 ;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5-0252-01

数学教育注重的是思维发展和能力并重,即学生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中我们要把掌握知识和技能作为重点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我们要通过培养学生数学解题的能力,逐步培养数学思想,只有领悟了数学思想和方法,书本上的知识才能够变成自己的能力,数学思想形成了,学生的数学能力就自然显现出来了。

一、培育学生的观测能力

仔细观测是信息导入的渠道,是思考探究的入门。敏捷的观测力是创新思维的发动机。无观测就无发现,更加不会有创新。学生的观测才能是在学习之中得到升华的,在课堂里,如何培育学生们的观测能力呢?第一,在观察开始前,要向学生们说明清晰的目标、任务;第二,在观测过程中时刻给予必要的指点;第三,要合理应用直接的教材工具和当代教育技术,来帮助学生们对探究的问题做细致、更进一步的观测;第四,要积极引导学生们的观测兴致。

举个例子:在讲反比例函数的时候,如:y=k/x与y=a/x,在开始新内容之前,我会向我的学生阐明这个模块内容的重要程度,并说明教学目标与任务,让学生们明晰他们要观测反比例函数曲线图形的特点及其与系数值之间的联系,并利用教室里的多媒体设备对不同系数值的反比例函数智能作图,方便学生们观测动态过程与比较区分。又如,在讲到“全等三角形”这部分时,老师可以使用ppt的教学模式,向学生展示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其他任意三角形的形状,让学生观察这些不同的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有什么不同之处,从而总结出全等三角形的特点。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思维也得到锻炼。所以要想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激发,老师首先就要正确利用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在无形中得到提高和强化,这是非常关键的。

二、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只是硬性灌输,学生在课堂上只是等着教师“传达”知识,而自己究竟理解与否无从知晓,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变成了一种“套模式”的方式,不再去追究知识的本真,从而丢失了数学学习的意义。当前的初中教学应当明确该现状,在新课程改革和中考的双重压力下,寻找一个贯通点,注重发展学生的探索思维能力,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例如,在讲授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如果教师直接灌输概念及解法,那么学生对于这类难点问题掌握起来就比较有难度。此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看课本,进行小组讨论学习,包括具体解法,随后教师请小组成员概括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每个小组负责一种解法的讲解,包括直接开平方、配方、利用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等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得到了锻炼,而且学生在进行概念的讲解以及具体解法的展示时,其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也都得到了有效提高。

三、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

曾有人说过有质疑才会想要去思考。怀疑问题是探究问题,获得知识的启程点。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基于学生们的新奇好问,从探索欲望强烈这个特性出发,努力培育学生们习惯于思量问题,大胆问问题,努力想办法处理好问题的优良习惯,为培育他们创新能力作铺垫。在讲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勇于怀疑,丰富想象,寻求全新的求解技巧,常常会给他们醍醐灌顶的感觉。教学的活动显示,变换模式的教学有利于培育学生们思量问题的灵敏性。在概念讲学时,让学生们运用等值言说来讲述定义内涵;数学公式讲学时,向学生灌输一种意识,一种务必掌握公式的每种变化形式的意識也很重要。

例如,学到“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这部分内容时,老师可以通过板书的形式,将课本的公式写到黑板上,并且将和它等值的公式也列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们思考,这几条看起来形式上不同的公式,本质是否相同,给学生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推导出来,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同时因为是经过自己推导出来的,所以对公式变化的掌握也更加巩固,不容易遗忘。要是老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把公式列出来,然后再讲一下得出公式的思路,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不到锻炼,教学的效果也不会很好。

四、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对于错题的整理与反思是纠正错误、加深印象和提高成绩最有效的办法。而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对于这方面的内容做得还不够好。因此,教师应当注重学生对错题反思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做硬性的要求,使学生在不断地总结与反思的过程中去发散思维,得到新的启示。学生可能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如在做一道题时,反复思考都得不到答案,但是一经别人的提点或者一看答案解析,就立马想到了做法,实际上这还是因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因此,学生要培养错题反思、整理的意识,在了解标准答案的同时还要对自己不熟悉的知识进行着重的记忆,在造成解题障碍的环节上多下工夫。另外,学生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往往能收获新的解题方式,或者能对题目有更深的理解,这些都是思维锻炼的方式。

总之,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数学思维,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点拨、解疑,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当然,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但只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各种手段,坚持不懈,就必定会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廷模.初中生解题能力培养策略运用之初探[J].考试周刊,2014(45)

[2]温强.浅析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2014(34)

发展学生求异思维的几点尝试 篇9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美术教学中对学生想象力培养的几点尝试》

想象力是人们在头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可见,想象力是学生学习与创新的必要条件。想象力的培养、开拓和应用是美术教育最主要和最基本的内容之一。在美术教学中,通过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有意识地挖掘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一定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利用音乐欣赏,启发对美术形象的想象。

音乐与绘画被称之为姊妹艺术,它们同出一源,都是表达人类心灵的产物。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和抒情性,因而使人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能产生相应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播放一些儿童感兴趣的歌曲旋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形象的感受中,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塑造美术形象。通过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使学生感受不同的艺术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材料的积累,只不过是给想象提供了原始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激趣展开想象。如教学《春天的色彩》一课,我在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首先欣赏表现春天的欢快的乐曲,再配上各种鸟欢快的叫声的录音带,同时放幻灯,出示春天的各种花草、树木、动物,让学生逐个认识,并要求学生说出每种花草树木及动物的名字、颜色、形状等。当然,还会有许多种花草树木及动物是幻灯片里没有的,它们是什么样的?它们的形状什么样?启发学生根据以上的想象,自己组织画面,画出自己喜欢的表现春天的画面,看谁画的内容多,画面丰富、颜色漂亮。结果学生想象力特别丰富,创造性地表现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的画面,由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又如在上《绘画游戏》一课时,我播放了热情欢快的民族音乐《金蛇狂舞》、深沉悲壮的交响乐《命运》、幽雅飘渺的《小夜曲》、疯狂激烈的霹雳舞曲等,要求学生闭上眼睛,用心欣赏,展开想象的翅膀,遨游在音乐的海洋之中。欣赏完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然后每组派代表对每个音乐作品进行点评,其他同学可进行补充。我随着学生的点评进行跟绘画相联系的引导。最后,要求学生选一段自己最喜欢的音乐,用抽象的点、线、面、色彩来表达对该音乐的感受和联想。这样学生往往能创造出千姿百态、名具特色的画面。

二、利用文学品味,启发对美术情境的想象。

绘画与文字,同根孪生。文学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优美意境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所谓意境,就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情感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作家总是通过创造意境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也正是通过他创造的意境来感染读者、影响读者的。凡是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和散文,都有各具特色的意境:或博大精深,或深邃幽美;或暗淡凄切,或明快愉悦;或雄浑悲壮,或清丽哀怨;或“万类霜天竞自由”,一派生机,或是“古道西风瘦马”,满目凄凉……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的文学名著,都能给学生一定的审美想象,让文学语言表现的形象呈现于读者想象的空间中,让文学作品中的对象在头脑中产生,达到再造想象的目的。如文学作品“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句中,就展示了生活中常见的、各具特征的九种自然景物,从上而下、由远及近,勾勒出三组颇具美学韵味的画面,艺术的再现了自然景物的立体美。学生由此展天联想,想象当时作者的心境、生活的环境及历史背景。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艺术创造。

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文学家、美术和音乐教育家丰子恺老先生写过一篇如诗如画的优美散文《山中避雨》,雨窗下悠悠的琴声,那伴着琴声的《渔光曲》,那雨中静静的小茶店,那拉琴的作者,唱歌的女孩……有屋,有景,有人,不正构成了一幅色彩艳丽的“水彩画”吗?让学生体会文中美伦美焕的情境,然后适时进行创作,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表现,它是诗与画的融合,既培养了孩子们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造型.表现的才能。又如:绘画日记用图画配合文字,记录一天生活中经历的有意义和有趣的事情,表达对事物理解和感受,它融写生、记忆、想象、创作为一体,主观地、艺术化地反映现实生活,也较好地体现了绘画与文学的紧密联系。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启发对美术空间的想象。

多媒体的运用能改变单纯的说教模式,给学生以新颖、形象、生动、直观的感觉,诱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如:我在教学《多变的色彩》一课伊始,通过播放课件,出示一组图片欣赏,每张图片的图案色彩艳丽,不同的图片变化多样,配以优美的音乐,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图片中图案色彩逐步渐变出现,使学生对课题有了很快的理解,创设了色彩多变练习的前提。当这一图片欣赏的导入真实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的脸上露出了惊异的笑容,有的瞪大了眼睛,他们都对老师制作的美丽图片发出由衷赞叹。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一下子把学生带到了色彩构成绘制的情境之中,这时教师利用颗颗幼稚心灵的“愤悱”之情,将热切的情愫升华到理性,让学生由整体欣赏集中到颜色渐变这一局部审美之中,学生们看了议论纷纷,兴趣盎然,课堂

气氛十分活跃,谁都感觉到了色彩的千变万化的美丽。这时,我带着微笑对同学们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变的色彩》及混合练习。”这样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生“疑”中生趣,于是探究新知识奥秘的心情由然而生,他们带着强烈地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开始了新课的学习,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课伊始,趣即生”的良好教学效果。

又如:在教《冷色与暖色》这一单元时,我运用多媒体设备将各种色彩浓缩在屏幕上,再配以音乐、声响、解说创设一种色彩情境,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世界中畅游、想象。这样,在热烈、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将某一色彩与另一事物联想起来。如由蓝色联想到“晴朗的天空”、“碧蓝的大海”;由红色联想到“鲜艳的国旗”、“火红的枫叶”;由白色联想到“晶莹的雪花”、“飘动的白云”;由绿色联想到“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嫩绿的杨柳”等。学生在斑斓的色彩世界中感受到自然美,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各类宣传媒体(如电视、报刊、书籍等)的参与,使学生头脑中贮存着丰富多彩的间接感性形象。教师在辅导创作时,应有意识的唤醒学生头脑中的间接感性形象。引导他们通过进行与创作主题有关的时间、空间和事物的想象,在头脑中萌生、重现一幅所要表现的主题画面。

四、利用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孩童时代的思维不受任何条条框框制约,是人一生中想象力最丰富的阶段。如何保持“想象力”旺盛不至枯竭?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时间,帮助学生大胆尝试,充分展开自由的想象并勇敢地进行表现,进而享受其中所带来的乐趣。每个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情感虽不同,但都有自我表达和自我表现的要求,而想象意识,乃至创新意识就是在学生的自我表现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但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偶发事件,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因为教学计划被打破而生气,更不能粗暴地制止学生的某种想法或行为。或许,这种“意外”就是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契机,只要能够敏锐地抓住契机进而因势利导并因材施教就会有意想不到的良好的教学 效果。曾有教育理论家批评:利用权威强迫性地将知识喷向学生,这只能溅到学生的外表,而不能渗透到他们的灵魂深处,且是压制儿童自发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原因之一。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生活实际,为学生提供一个非常民主、自由、极具想象氛围的学习空间,了解学生需要什么和不需要什么,结合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手段,尽可能全面而详细地了解将要描绘的事物,这是想象训练能够顺利展开的前提条件之一。

如我在教学《吃虫草》时,考虑到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老师在课前布置同学们查阅“吃虫草”的资料与相关图片,课堂上组织同学们相互交流和讨论,讨论拓展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丰富了对“吃虫草”的认识和了解,接着引导同学们概括出“吃虫草”猎食的三大法宝:形状、气味和色彩。进而启发同学们想象:假如你是未来的一名生物学家,你培育出了一种新型吃虫草,专门帮助农民消除农作物中的害虫,以解决现在农作物农药残留过高的“食品安全问题”,请画出你精心培养的“吃虫草”的模样,并且介绍它的“猎食绝招”。同学们在作业中表现的“吃虫草”形象新奇而又别出心裁,在作业展评过程中,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有的“吃虫草”会发出悦耳的音乐来引诱害虫,有的会喷出五彩的烟雾来吸引害虫……想象训练的开展,形式可多种多样,一件具体的实物能引出 联想,一个抽象的图形也能做出具体形象想象的练习,一个动人的故事能启发大脑展开想象,一段悠扬的音乐也能引出无尽的遐想……当教师面对孩子们幼稚的想法、离谱的思维时,不要急于判断对错,要学会耐心倾听,这可能就是一次想象训练的基石,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积极维护学生的“异想天 开”,通过看、听、说、画等多种方法来训练,引领学生从生活中展开想象的翅膀。

五、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小学生天性好动、爱玩。在课堂上有意地设计一些游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在上《让大家认识我》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我为朋友照张相”的游戏:“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了解新朋友的相貌,下面我们来给新朋友照张像。”“老师要送给每个小朋友一架全自动智能相机”—— 出示示意图: “眼睛是镜头”、“大脑是存储器”、“纸是胶卷”、“手和彩笔是打印机”、“画是照片”。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会观察与简单的表现,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用给朋友照相的方法,既提高了同学们的兴趣,又很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接着让学生将自己的画与画廊里的画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可以和大画家学习。从而探索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整堂课学生无拘无束,忘我的在各自神奇的想象之中发挥自己。

又如在教学《变垃圾为宝》时,通过学生课前的调查、走访等活动,让同学们了解到身边的垃圾无处不在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危害。为避免同学们产生消极想象———“未来世界可能是一个混浊、肮脏、垃圾遍布的世界”,引领同学们观看“垃圾处理流程图”,告诉同学们人类已深刻认识到环保与人类生存的 密切关系,并已积极投入到这项工作中,相信未来的环境会越来越美。环保工作者和越来越多的人们都在努力想出各种办法来处理各种垃圾———“变垃圾为宝”,我们每个同学也都应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鼓励同学们大胆想象、设计出一台“垃圾处理器”帮助人类科学、合理地处理垃

圾。为了加强想象的科学性,还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有关环保方面的知识和资料,这样孩子们在设计过程中的目的性就更强了,有专门处理污水的处理器,有专门清理空气的处理器……想象是创新的前提,小学美术老师面对的是一群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应不断地发现、探索、研究和总结,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设计出良好的教学计划,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教学能力去驾驭课堂,巧妙地处理课堂上可能出现的“偶发事件”,化“腐朽”为神奇,以“一切为了学生”为准则,从学生的思想、言行中发现“问题”,引领学生开阔思维、展开想象,让学生们在积极、主动、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中各抒己见,锻炼和丰富想象力。

凡高曾说:“想象确实是我们必须发展的才能,只有它能够使我们得以创造一种升华了的自然。”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也有精辟的描述:“当我们观察自然时,画面通过我们个人的想象力创造出来。”所以,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通过挖掘、诱导、启发,使学生想象的翅膀能在广阔的艺术天空中翱翔。

参考书目:

《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走进美术》 尹少淳 湖南美术出版社

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篇10

滨城区旧镇镇王楼联小刘云峰

小学语文教育专家姚铭恩先生认为:“顾或疑儿童幼稚,不能自动,安能自作?吾则谓儿童确能自动,而确喜自动,对于自力作文,确能倍增兴味,愈形努力者。活泼进取,根于天性,终日游戏,毫无倦容,或舞蹈,或歌笑,无一息之静止,是皆自动力之发表也。施教育者,能度知其自动力之分量,而令之为适当之自动,鲜有不能者。”崔峦先生认为:“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是习作,是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就怎么写,无需做太多的加工润色。小学生作文和艺术创作是两回事,不应拿文学创作的标准去要求、衡量小学生作文,要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口,写放胆文’。基于此,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作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明确了作文教学的方向。所以,在作文教学中应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

一、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是写作教学的重点。要

让学生愿意写作,热爱写作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形成“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的写作意识,获得在写作的合作和交流中产生的成就感。当学生把写作看作一种需要,作为一种学习的自觉行为,学生的作文就会写好。如进行“介绍我的一位同学”这次作文训练时,我把全班学生的照片都输入电脑。当孩子们看到自己从电脑中出现时,各个兴奋异常,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他们都指点着电脑中的同学,互相议论着。这时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每个孩子说说同学的外貌、爱好、优点或缺点等,教师随时做以指点。小组讨论结束后,提出作文要求:可以写同学,也可以写自己,最重要的是写出来以后,让大家一听就知道写的是谁。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写起来。一节课很快过去了,以前40分钟有不少孩子写不完,现在除一个学困生外,其他学生都完成了。

第二节作文课上,孩子们都争先恐后地读着自己的作文,读完后,又互做评价,补充。由此看出,兴趣对小学生作文是最大的动力因素之一,学生只有对所写的东西感兴趣,才会积极地自觉地去表达。

二、鼓励学生自主写作

写作教学应当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和广阔的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让学生自主拟题,自主选材,自主选用表达方式,自主表达思想感情,自主修改,不把教师的个人意愿强加到学生身上,使他们觉得作文是为老师写的,成为一种负担。如:“写一种水果或蔬菜”这次作文训练,课前布置学生带一种自己最爱吃的水果来校。第二天作文课上孩子们都带来了自己爱吃的水果:苹果、橘子、梨、香蕉„„呵,种类可真多!写之前,先让他们尝一尝水果,然后说说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可以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说的欲望,由说促写,在说的同时也理清了思路。作文要求要自由宽泛:可以写任何一种水果;可以用任何表达方式;几句话行,一段也好;可以写水果的样子、味道、颜色,也可以写水果的生长过程。总之要体现出自主写作的原则,让学生写出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更不是大家的感受,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三、作文和学生生活相结合作文内容是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情,是社会生活、学校生活见闻和想象,是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记实,是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因此,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这样,学生在作文中就能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如:一次作文课,我正要告诉学生们这次作文的内容和基本要求。这时,突然,一只不知名的小鸟扑楞楞飞进教室。孩子们都兴奋地站起来,几个男生还大声喊着“捉住它,捉住它„„”看到此情景,我灵机一动,将计就计吧!“咱们把这只小鸟捉住吧!”听到我发布了“命令”,课堂上可就热闹了,孩子们欢快地尖叫着,追着小鸟满教室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小鸟捉住了。孩子们把小鸟小心翼翼地放在我手上。“大家静一静,都说一说我们该怎样处理这只小鸟呢?”我用征询的语气问孩子们。“这只小鸟真漂亮!”“老师,咱们养着它好吗?”“你看它吓得直哆嗦,真可怜。”“老师,小鸟好像要流泪了„„”最后,孩子们还是决定把它放回大自然。于是,我要求孩子们就这节课上发生的事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孩子们的作文题目丰富多彩:《小鸟回家》、《教室里来了一位小客人》、《小鸟,我的朋友》„„每篇作文都写得真实感人,写出了对小鸟的喜爱之情。确实作文离不开生活,脱离生活的作文只会是满篇假话、空话。

四、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作文

作文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作文教学中,应当在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等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让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从创新的角度看,小学生作文就是一种练笔,让学生明白一点就是:写作就是玩,把玩的经历记下来,就是作文。如:“看图编故事”这项训练目的是激发学生大胆想象,展开联想甚至幻想,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我首先让孩子们扮演其中的小动物,创设情景,打开他们的思路。引导他们任选几种动物,想象它们之间可能会发生什么事?不要提过高要求,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想象。小组里互相演一演,评评表演的像不像,再把自己故事写下来。学生们在玩中完成了作文任务,写得各有特色,各种动物或弱小或强悍,学生的创造思维充分表现出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在一定社会经验和知识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光靠一周两节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初一生物第一章知识点下一篇:计量论文题目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