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初探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初探(推荐8篇)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初探 篇1

[摘要]不当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近年还有发展的趋势。这些关联交易的特点是形式不断翻新,目的在于利润操纵,在有些行业表现突出。不当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对股票市场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

不当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近年还有发展的趋势。这些关联交易的特点是形式不断翻新,目的在于利润操纵,在有些行业表现突出。不当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对股票市场都会造成严重的损害。其原因主要是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过于集中,公司内部与外部的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关联交易的重点是加强审核、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培育中介机构和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关联交易是指一公司或其附属公司与在该公司直接或间接拥有权益、存在利害关系的关联方之间所进行的交易。在国外,关联交易是在跨国公司、母子公司制及总分公司制得到广泛运用时出现的。在西方发达国家,关联交易常常用于节约交易成本和合理避税。在亚洲的一些家族企业和官营企业中,关联交易则被用作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转移利润或掩盖亏损。在我国,由于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制度还不完善,上市公司中出现了许多不公平关联交易的情况,并借此恶意操纵利润,造成严重的后果。现有的法律法规对关联交易只重披露(事实上,这种披露也是不完整的),而对其交易的公允性不作评判,也不予干预,这使得滥用关联交易的情况不断发展,妨碍了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本文将探讨我国不当关联交易的现状、影响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现状与特点

关联交易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多数集中于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之间或与母公司下属其他子公司之间。近几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从关联购销发展到股权转让和资产置换,从有形资产的交易发展到无形资产的交易,形式繁多,愈演愈烈。据统计,,深沪两市719家上市公司中有609家披露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交易,占上市公司总家数的84.6%,这一比例为80%。这一比例达到93.2%,呈现出大幅上升的趋势。近年的关联交易有以下一些特点:

1.交易形式不断翻新

在的关联交易中出现了许多新的交易形式:(1)关联重组行为直接表现为对上市公司的馈赠,特别是对每股净资产值低于1元的ST公司的馈赠。譬如,金荔科技与大股东进行资产置换,置入资产超出部分2万元由大股东无偿赠予上市公司。该公司每股净资产也由的-0.496元增至20的1.89元。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尽快使上市公司实现“摘帽”。(2)以往较少发生的委托经营越来越普遍,重庆港九、神马实业、有色鑫光、峨眉山、公用科技等公司,受托经营关联方资产并获得较好的收益;另一些上市公司则将劣质资产委托给关联方经营,以消除企业的潜在亏损因素。(3)出现了以商标使用权为主的无形资产关联,譬如,厦华电子、万家乐、美尔雅、粤宏远等公司的商标使用权转让金额都在亿元以上。其中厦华电子和粤宏远的商标权转让最后被“叫停”,并由此促成了沪深交易所关于规范无形资产交易政策的出台。

2.利润操纵现象明显

孙诤和王跃堂(年)的研究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就总体而言存在操纵净资产收益率的倾向,其操纵盈亏的动机直接源于监管部门的配股政策、特别处理政策和摘牌政策。董俊莉和俞竞也指出,只要法规有一项最低值的要求,落在这个点上的企业就格外多。193月证监会对配股条件进行了修改,规定每年的ROE不低于6%,3年平均不低于10%。结果420家上市公司中,ROE在6―8%的公司就由19和19的24家和25家,急增至67家;而年和1998年ROE在5%一6%的公司则由15家和17家,降为3家。这种操纵的具体方式包括:(1)采用“低买高卖”方式,譬如,华天酒店2000年在与大股东的资产置换中,换出资产帐面价值11237万元,评估价72877元,协议按账面价值实施置换,公司借此消除了潜在亏损因素。(2)用托管经营、承包经营、租赁方式短期内从关联方获取稳定的收益。(3)通过突击收购大股东属下的高收益资产增加上市公司利润。譬如,冰箱压缩2000年以每股1美元的价格购买一合资公司50%的股权,形成7258万元的收益在今后一定年限内分摊记入公司利润。(4)关联方向上市公司支付高额的资金占用费。

3.大量收入来自关联方,大量资金亦流向关联方

一方面,一些上市公司向关联方销售产品、提供劳务所得收入已成为他们的主营业务收入的重要来源。20的统计结果显示,在公布年报的1018家上市公司中,有488家上市公司向其关联方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总金额达1217.58亿元。其中,有116家关联销售收入占其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在30%以上,有61家在50%以上。另一方面,通过关联交易上市公司将大量资金注入关联方。在2000年度,在1018家上市公司中,有425家向其关联方购买原材料及劳务服务,交易总额达1153.5亿元。其中99家的原材料占其主营业务成本的30%以上,有43家这一比例超过50%,上市公司租赁关联方的土地使用权、商标使用权、生产设施使用权的情况广泛存在。譬如,五粮液向大股东支付的商标权使用费一年达9318万元。

4.资金占用与担保现象突出

2000年,在1018家上市公司中,有844家存在与关联方的应收应付款结算余额。其中,辽河油田的应收款项余额100%来自关联方;而豫能控股的应付账款余额的96.7%是对关联方的。关联应收款总额达828亿元,而关联应付总额为237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关联方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现象较为明显。

5.关联交易的行业特征明显

统计显示,2000年度在销售活动中发生关联交易频率最高的是电力煤气、采掘业、石油化工等共用事业及重工业行业,采购活动中发生关联交易频率最高的是采掘业、石油化工等重工业及原材料制造业等。这些行业内的企业大多是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流程复杂,资产规模庞大。改制上市时,由于受当时发行额度的限制,只能以其一部分资产为核心改制为上市公司,造成其“产业链”人为脱节,关联交易自然会更加严重。譬如,在关联交易较为严重的石化行业,关联采购占主营业成本比例超过90%的在2000年有中国凤凰(92.1%)、武汉石油(93.8%)、辽河油田(97.2%)、岳阳兴长(90.8%)、中原油气(94.1%)、湖北兴化(94.2%)和三星石化(97.4%)七家;关联销售占主营业收入比例超过75%的有石油大明(82.1%)、锦州石化(78.3%)、石炼化(78.3%)、辽河油田(100%)和湖北兴化(75.6%)五家。

二、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影响

一般地说,关联交易有利有弊,但在我国上市公司的大量关联交易中隐藏着

许多问题,许多关联交易都属于不公平关联交易。即上市公司与关联方所进行的交易会造成对上市公司、对投资者,对市场的损害。对上市公司的损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上市公司过分依赖关联方,例如,有的公司其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主要的对象都是关联方,其经营自主权受到很多限制。(2)上市公司向关联方提供担保、贷款和资金的数量远远大于关联方向上市公司提供的担保和资金额,大大增加了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譬如,1995年以前的ST猴王还算一家绩优公司,经历年每股亏损0.20元后,2000年中报时每股仅亏1分钱,且账面负债率仅为62%,ST猴王的处境似乎不算太糟。但是,时隔半年,猴王集团申请破产,这使猴王A对猴王集团8.9亿元债权和2.44亿元担保面临巨大坏账风险,只有9.34亿元总资产的猴王A由于严重资不抵债,将处于被摘牌的危险境地。

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对投资者也有明显的不利影响。处于控股地位的大股东可以利用表决权优势,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作出安排。如果他们追求的是控股股东的额外利益,这往往会以牺牲上市公司的整体利益为代价,当然也会侵害众多小股东的权益。上市公司利用转移价格将利润向关联方转移;通过关联交易让公司为采购品和劳务支付更多的资金。这些都会导致公司盈利能力下降,财务风险上升。譬如,关铝股份上市前承诺1999年第二季度向全体股东派发股利,可是该公司1998年在“补充公告”中称,由于解州铝厂(关铝控股股东)临时使用本公司7066万元资金,所以暂不进行利润分配。因控股股东占用公司资金而导致上市公司推翻承诺,这无异于是对投资者的欺骗。再如,ST网点一笔本应1992年交纳的441.48万元资本金到1999年发布中报时仍未到位。ST网点的大股东名义上持有22%股权,但实际出资比例不到一半,而ST网点曾经多次选股、派息和转增,大股东凭着虚假的资本享受到更多的利益。这显然侵犯了中小股东的权益。

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对市场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从市场监管机构的角度看,关联交易的存在使上市公司与关联方资本相互抵消,造成虚假资本、股份垄断和经营缺乏透明度等缺陷。关联方会利用其获得有关上市公司经营信息的优势,在二级市场进行内幕交易、联手操纵。而上市公司与关联方之间的价格转移会损害市场进行资源有效配置的作用。(2)从市场中介机构的角度看,由于中介机构常常会介入关联交易,负担有关交易的评估、审计、法律等职责,如果关联交易过于复杂、隐蔽,或交易双方有意欺诈,其结果会导致有关中介机构面临巨大的执业风险。譬如,原琼民源公司的5.4亿元的.非常收益和6.57亿元的新增资本公积金是通过关联交易取得的,但是由于关联交易的复杂及内部控制、审计测试的限制,注册会计师没有识别关联交易而导致审计失败,被政府有关部门处罚。

三、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主要原因

从根本上说,不公平关联交易的产生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关部门的监管措施不完备造成的。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过于集中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是相当特殊的,多数是由国家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三部分组成,其中占总股本大部分的国家股和法人股不能流通。所以,大部分上市公司名义上是公众公司,实际上是控股股东的公司。因此,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相当突出,关联交易能否保持公平取决于内部人的状况。一旦内部人利益与中小股东利益不一致,由于缺乏约束,往往会发生不利于中小股东利益的关联交易。

2.公司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不理想

不少公司上市后,领导体制、决策过程依旧,管理制度、管理方法依旧,经营机制、政企关系依旧。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严重扭曲,有的控股股东公司的董事长直至总经理、副总经理,与上市公司的董事长、经理班子重合,使上市公司经营者从未真正感受到要对股东负责的压力和来自股东的鞭策。另外,上市公司董事会中没有代表中小投资者利益的代表或代表全体股东利益的独立董事。在许多西方国家,企业聘请独立董事已成为一种趋势,有数据表明,公司董事会中独立董事所占的比例,美国为62%,英国为34%,法国为29%。

3.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有缺陷

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是指当股东对该公司不满时,可以在市场上抛售所持的股票。这样,当股价下跌到一定程度,市场必然引入新的投资者收购这家企业,更换公司的权力层和管理层。但是,由于目前国有股不能流通,外部治理结构就难以起作用,公司的管理层就受不到来自外部的约束。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多以协议收购为主,这也给关联交易提供了存在的基础。

4.《目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善

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证券法》中没有关联交易的规定,根据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年报,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时仅在“或有事项”处披露为关联方贷款提供担保的情况:仅在“重大事项”处披露股权转让关联交易;将关联方间的资金占用挂在“其他应收应付款”下,不明确指明其关联交易的性质。这样的信息披露,不但混乱,而且容易给上市公司不当关联交易提供掩饰的机会。而香港联交所对关联交易的披露要求就十分清楚,对什么要必须披露、什么要事先披露、什么要事后披露都有详细、明确的规定。另外,上市公司某项交易是否属于关联交易,属于哪一披露级别的交易以及上市公司的豁免申请的审批等的最终确定权都由联交所行使。(2)对违规处罚力度不够。我国《证券法》对内幕交易和违法信息披露行为的处罚主要是责令改正,处以行政性的警告和罚款,若构成犯罪,则最高可处刑期。对上市公司违规信息披露的多数处罚形式为交易所对违规上市公司的公开谴责及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行政处罚。在发达国家,监管机构对违规信息批露的责任人追究民事和刑事责任,以民事责任为主,遭受损失的投资者可以上诉,要求获得赔偿。(3)缺乏相应的法律救济措施。在关联交易中,对出售给上市公司的资产在未来一个时期有一个稳定收益提供担保是规范关联交易的重要法律手段。因为它关系到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更关系到处于弱势地位的广大中小股东的利益。因而,风险担保或盈利担保应当成为有明显受益一方进行相关关联交易的前提条件。而我们在这方面有许多深刻的教训。以神马实业为例,1998年底公司10配5,募集资金4.87亿元,全部用于收购母公司神马集团的年产6.5万吨尼龙66盐项目。当初,大股东承诺该项目投产后可实现利税2.24亿元,而实际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尼龙帘子布和尼龙66盐的价格持续下滑,导致该项目报告期内未产生利润。当初的利润承诺如今成了空话,这些资产更成为主要由上市公司负担的包袱,而神马集团并没有因此向上市公司进行充分的补偿。

四、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几点建议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规范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加强对新上市公司的审核管理,堵住不公平关联交易产生的源头,这是从根本上解决不公平关联交易的重要措施。对于新改制拟发行上市的公司

,应按照中国证监会1998(259)号文的精神,根据具有独立完整生产线和具有独立面向市场的经营能力的要求进行改制、规范,杜绝上市公司的原料和市场两头面向控股的集团公司的情况发生。

2.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强制推行独立非执行董事制度。在上市公司中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由独立董事代表或关注中小股东利益,并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发表独立的意见。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应该根据目前的信息披露法规,加强关联交易信息披露制度的执法和惩罚力度,以保证上市公司有效执行关联交易的披露制度。证交所应借鉴海外经验,进一步发挥在关联交易方面的监督作用。

3.通过资本运作,解决已上市公司改制不彻底问题。对于那些缺乏独立能力的上市公司,通过集团公司与上市公司相关资产的置换,进行业务重整,将上市公司主营业务需要的上下游业务(或其中之一)从母公司置换进来,或者通过将上市公司目前的主营业务资产置换回母公司,置换进其他可以独立运作的资产。譬如,首钢股份正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业务,杭钢股份正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生物医药等非钢业务。

4.培育对关联交易的审计评估等市场中介机构。市场中介的审计评估可以对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作出市场公平的评价,这种评价有利于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和股东大会以及投资者对公司的关联交易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可以起到事前预防董事会滥用关联交易的作用。按国际惯例,在关联交易中,对交易项目的评估应由少数股东聘请中介机构,以避免对评估结果的争议。

5.解决国有股、法人股的流通问题,这可以从源头上减少关联交易,有助于从公司内外部治理结构上限制不当关联交易的基础。这方面,有关监管部门已有一些措施,已要求上市公司在发行新股时要出售10%的国有股,并将出售所得资金转入国家社会保障基金账户。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初探 篇2

一、关联交易的目的

1.发行上市。众所周知我国针对公司发行上市有一系列严格的要求, 比如相关财务指标最近3个会计年度净利润均为正数且累计超过人民币3000万元;最近3个会计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累计超过人民币5000万元;或者最近3个会计年度营业收入累计超过人民币3亿元;发行前股本总额不少于人民币3000万元。不仅仅是财务指标还有主体资格、董监高、股本结构等都有相应的规定, 为了满足证券管理机构对上市公司的各项要求, 公司往往利用资产剥离、资产置换、资产租赁、抵押担保等一系列关联交易对其进行包装, 达到上市资格筹集更多资金。

2.实现配股。成为上市公司以后, 为了再次向社会公众募集资金就需要配股, 证券管理机构对配股资格颁布了严格的规定, 例如公司上市超过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 最近3个完整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平均在10%以上, 为了达到配股资格, 上市公司也会利用关联交易达到10%的要求。

3.确保上市公司的“壳资源”。由于我国《公司法》明文规定:“上市公司近三年连续亏损的, 由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导致众多上市公司为了不被退市通过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转移利润或者转出亏损。

4.转移利润。当上市公司可以从股市筹集资金后, 最终目的依然是向母公司转移利润, 即使母公司为了子公司能上市会在上市前向其输送利润, 但一旦上市后便会输出利润到母公司, 从另一方面, 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较好时, 为了以后年度的业绩不会下滑, 在当期也会将实现的利润转移至母公司, 实现利润的隐藏, 待以后业绩下滑时再通过关联交易将利润转移至上市公司。

5.降低交易成本。这里涉及到关联交易的“效率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交易费用也随之逐步增加。因此为了降低交易成本, 必然导致集团内部企业之间进行关联交易, 关联交易定价一般会低于市场价格, 从长远来看, 关联交易会促使企业价值增加, 就目前来看, 基于降低交易成本的关联交易现象更多地出现在家族企业中以及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一定程度的公司。根据 (佟岩、王化成, 2007) 当控股股东持股在50%以下时, 更多通过关联交易追求私有收益, 当控股股东持股超过50%时, 偏好通过关联交易获取控制权共享收益, 提高企业价值。

二、上市公司不正常关联交易产生的原因

1.关联交易定价原则的不确定。要知道在上市资格、配股资格上都有对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等财务指标上的要求, 而关联交易定价原则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定价多少显然会影响到以会计为基础的相关指标。根据会计准则规定, 收入的确认条件之一就是商品的主要风险与报酬的转移, 并以双方公允的价格作为收入。这样一来, 关联交易的定价很有可能被用来操纵利润。只要关联交易的定价不是按照市场的公允价格确定的, 很有可能用于报表的修饰, 成为盈余管理最简单最有效也是最隐蔽的方法之一。

2.国企的“剥离”上市模式。根据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 很多上市公司是由以前国企改制重组、剥离上市的, 也就是从国有企业中剥离出一部分资产和业务, 组成新的上市公司。这样一来可以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 但是如此上市的公司就与国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此母子公司的关联交易也就更加普遍, 再加之国企具有强烈的政府色彩, 一定程度上即使经营业绩情况差强人意也会得到地方政府的扶持, 同时母公司也会借助上市子公司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再通过商品交易或者资金占用将利益转移至母公司, 如此循环, 关联交易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

3.我国相关的法制建设不够完善。 (1) 《公司法》中缺乏对关联交易的相应规定。新公司法第21条第1款明确规定,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级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这一规定体现了《公司法》对不正当关联交易的禁止, 但是根据实际情况是难以衡量什么是损害了公司利益的关联交易行为, 鉴于关联交易的形式多种多样, 大股东与小股东及债权人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等代理问题, 财务报表对于关联交易的披露具有较大的隐蔽性, 因此即使利益受损的小股东及债权人也很难判断公司的关联交易是否损害了公司的利益。 (2) 法律法规对中小股东的保护较弱。由于我国法系本质上属于大陆法系, 有研究表明大陆法系相对于英美法系对投资者保护力度较弱, 虽然在《股票上市规则》中已经明确了重大关联交易股东大会批准制度、表决权回避制度等关联交易的事前和事中规则, 这些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上市公司的非正常的关联交易, 但是我国目前仍然缺乏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保护制度, 中小股东依然不具备一定程度的话语权, 对于控股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惩罚力度不够。

4.公司治理结构不够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是为了实现最佳经营业绩, 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基于信托责任而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结构性制度安排, 从而协调和规范公司各个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作为最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 在相当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由于我国的上市公司大多是有国有企业改制形成的, 而在改制过程中很多操作并不规范, 造成公司治理结构混乱不堪, 股东、董事、总经理、副总经理相互之间并没有一种制衡关系, 相反倒是互相重叠。股东大会只会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这样一来, 关联交易势必用于大股东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利益的输入输出。大股东利用其绝对控股地位, 忽略中小股东、债权人以及上市公司整体的利益,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

5.内部控制较薄弱。内部控制是指各级管理层, 为了保护其经济资源的安全、完整, 确保经济和会计信息的正确可靠, 协调经济行为, 控制经济活动, 利用单位内部分工而产生的相互制约, 相互联系的关系, 形成一系列具有控制职能的方法、措施、程序, 并予以规范化, 系统化, 使之成为一个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体系。近些年, 我国很多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控制,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对内部控制的实施仍然不太乐观, 另一方面公司治理结构先天不足以及工作人员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 使得我国大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节较为薄弱。

三、对于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几点建议

1.监管指标的改善。由于我国目前的监管指标大多根据会计收益来决定的, 而会计收益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来编制的, 在认为操作上具有较大空间, 引发上市公司利用关联交易进行利润操纵的动机, 于是引入现金流指标, 我国现金流量表示根据收付实现制来编制的, 具有较大确定性, 人为操作在空间有限, 这样一来可以让投资者通过现金流量指标进一步对公司的价值做出准确判断。因此在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配股、暂停上市、终止上市等监管政策上, 在保留原有的会计收益例如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等指标的基础之上, 引入更为确切的现金流量指标。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首先是在英美法系以判例的形式确立起来的, 西方国家的《公司法》中, 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注意义务, 即在对某一经营事项进行决策时, 控股股东必须做到小心谨慎;二是忠实义务, 即对控股股东设置一些禁止性规定, 如禁止内部人交易或挤出式兼并交易。我国虽然是大陆法系, 也应当逐步建立控股东的诚信义务, 在借鉴西方国家的经济经验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与中小股东的现状, 明确规定控股股东的诚信义务和赔偿责任。

我国碳交易信用体系设计初探 篇3

一、试点碳市场发展现状与问题

在国家与各试点省市发展改革委的大力推动下,碳交易工作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国家与试点层面的碳交易管理办法、交易规则等政策法规陆续出台,试点碳排放权交易平台与国家注册登记系统建设趋于完备,控排企业减排意识显著提升。从两年来试点碳市场整体运行情况来看,其交易品种逐步丰富,交易规模不断上升,截至2015年5月末,北京等七试点交易量已超2200万吨,交易金额近7.8亿元,活跃度日益提升的市场前景为碳金融业务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各试点履约情况良好,履约率逐年上升,促进各试点省市碳排放强度下降目标的实现。

然而,试点碳市场运行情况也折射出碳交易管理体制所存在的部分问题。首先,碳交易法律体系不完备为碳市场监管与执法带来障碍,法律缺位与位阶的不足使政府部门对碳市场管理手段相对局限,对违约行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轻;其次,当前我国碳交易政策连续性较差,政府部门对碳市场调控手段较为直接,碳市场透明度有限导致信息不对称程度较高,提升了碳市场交易成本,不利于形成稳定的市场预期;再次,碳市场自我管理能力有限,政府在市场秩序维护方面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控排企业等相关利益方参与度不足;最后,政府对核查机构、金融机构等碳交易相关服务商的资质、准入条件等方面管理尚不完善,碎片化程度较高的行业特征及压价等恶意竞争行为的出现导致其所能提供的碳交易服务质量差异较大,直接影响到碳市场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

因此,优化碳交易管理模式、降低碳市场交易成本、提升市场自我管理能力应成为推动碳市场建设中的新方向,建立信用管理体系以完善碳市场治理模式不失为一种选择。

二、建立碳交易信用管理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信用管理模式的引入有助于丰富政府部门管理碳市场的手段,使其对碳市场动态变化及市场参与者长期表现的了解更为全面,提升碳市场精细化管理水平。国家与省级碳交易主管部门根据碳市场要素完成信用管理体系指标设计并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并可利用该体系对控排企业、核查机构等碳市场参与者在市场行为合规、履约义务执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记录、跟踪。此举一方面保证政府能够及时掌握各企业及相关机构在碳市场中的即期违规行为,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或采取惩罚措施;另一方面也将促进碳市场长期信用评价体系的形成,为政府部门制定长期的碳市场规划或中长期市场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第二,政府部门能够通过信用管理手段提升碳市场参与者违约成本,使企业因在碳市场的违约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外溢至其经营的其他领域,提升碳市场的制度约束力。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商业信用对企业、机构的经营活动与收益具有较大影响,关乎其融资、商务合作、项目申请等诸多领域业务的开展。在此情况下,碳交易主管部门可尝试在碳市场信用体系与银行业等商业信用体系间建立关联,利用该挂钩机制将企业碳市场违规信息共享至相关商业信用体系,从而使碳市场违规企业的商业信用评价受到直接影响,为其下一阶段融资等重要经营活动带来阻力。

第三,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助于提高碳市场透明度并明确市场主体地位,提升市场自主性管理可操作性,降低政府管理压力与成本。从碳市场发展现状来看,机制透明度有限既打击了控排企业等碳市场既有参与者的主动性,也降低了潜在参与者进入市场的可能性。在此情况下,引入信用管理机制将为碳市场参与者了解其他市场主体提供新的渠道,也为市场自我管理奠定了基础。一方面,金融机构、控排企业等参与者在决定大宗协议交易、开展碳金融业务时能够了解潜在交易对手的信用表现与评级情况,从而更为全面地进行风险评估;另一方面,信用机制将提高碳市场实施自我管理的可行性,为引入行业自律管理机制提供基础,其可根据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进行业务准入等针对性的处罚,保护协会内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利益,从而维护合理的市场秩序及多数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第四,建立碳市场信用体系能够增强媒体、社会组织、个人对碳市场运行情况的了解,为社会监督的引入奠定基础。公众参与及社会监督对健全碳市场监管体系具有重要作用,是政府、市场所开展的碳市场监管模式外的有效补充。在碳交易信用体系公开化程度较高的情况下,媒体与公众能够通过企业在碳交易体系内的信用记录来及时了解企业在碳交易体系中的表现,并诉诸新闻、舆论等公共传播手段对违规行为进行曝光,既增强了碳市场的社会影响力,让民众认识到减排与公共利益的关系,也使得企业面临较大的舆论压力,担心品牌价值受损而产生的损失。

三、我国碳交易体系信用体系设计思路

(一)根据市场主体间交易行为、责任义务等方面的差异分类设计信用指标体系

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在设计碳交易信用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碳市场主体在定位、市场行为等方面的差异性,分类进行指标设计,建立信用管理体系。根据碳市场主体的行为特征,可将信用管理对象总体划分为控排企业、核查机构及其他市场主体三类。其中,控排企业是指满足国家确定的纳入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温室气体排放单位,这就使其既需完成履约要求,也可直接参与碳市场交易;核查机构是指经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备案并按国家公布的核查指南开展碳排放核查工作的专业服务机构,应保证核查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而其他市场主体则包括非控排企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个人等相关方,其参与碳市场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交易获取收益。针对以上不同类型的市场主体,将信用指标设计为履约类指标、核查类指标和市场类指标三个序列,根据其定位与行为特征完成指标分配,并设定指标权重及评级规则。其中,履约类指标主要涉及履约完成情况、监测报告及核算报告等文件提交及时性等,核查类指标则主要涉及核查流程规范性、核查数据真实性等,而市场类指标主要包括交易规模、市场参与度、交易合规情况、内幕交易等。

(二)信用管理体系运营、管理应与国家碳交易体系管理制度保持一致

信用管理体系的运营管理应充分利用国家与各省市碳交易主管部门间既有的管理与沟通机制,降低运营信用管理体系为政府部门所带来的成本。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碳交易信用体系相关管理办法与细则,建立与运营相应的信用记录系统,整合与汇总全国碳市场信用信息,并与商业、金融等领域主管部委开展信用信息共享的部际合作;各省市碳交易主管部门则在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的要求与指导下监管辖区内碳市场参与者行为,根据碳交易信用指标体系完成辖区内相关参与者的初步信用记录,并将相应信息上报至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

(三)强化市场自我管理能力,在政府部门监管下建立自律性行业协会

在碳交易信用基础的支撑下,自律性行业协会与评级机构将有效提升碳市场自我管理的能力,降低政府部门监管成本,提高企业、投资机构等相关方的参与程度与意愿。国内外资本市场的治理经验已经反映出自律性行业协会对规范市场运行秩序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其能够促使市场自发约束不利于市场发展的违规行为,并相对政府监管而言具有更高的市场敏感度。由于碳市场与资本市场在运行逻辑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在政府部门指导下成立自律性行业协会也有望在碳市场监管与调节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在交易信息与信用信息的支撑下,其能够通过设置行业门槛等方式有效约束投资机构、核查机构等市场参与者的违规行为,并根据协会规定对违规会员企业进行惩处。此外,由于行业自律协会仍受政府领导,其也能高效配合碳市场调控等政府行为。

(四)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平台,提高碳市场透明度及社会关注度

国家碳交易主管部门可通过建立信用信息公开平台的方式,通报碳市场推动工作最新进展与控排企业等碳市场参与者的违规行为,增强碳交易主管部门与公众的互动性。此举将拓宽社会对碳市场信息的获取渠道,有利于利用公共传播手段提升对碳市场违规企业的舆论压力,为其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带来影响,提升其违约成本。此外,该平台的建立也将起到政府部门与民众沟通窗口的作用,有利于加强碳市场、低碳生活等概念的宣传。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初探 篇4

关键词: 关联交易 信息披露 违规 监管

一、关联交易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自律性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是上市公司及其控股子公司、满足一定条件的参股公司与关联方之间在购销、资金融通、劳务供应、费用分摊、资金使用等方面发生的转移资源或义务的事项。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的定义,上市公司关联方是指在上市公司财务和经营决策中,有能力直接或间接控制、共同控制上市公司或对上市公司施加重大影响、或与上市公司同受某一方控制的法人、自然人和潜在关系人。

关联交易之所以受到投资者重视,是因为关联交易实质是一种内部交易,在关联交易中可能包含了不寻常的低价和其他优厚条件,关联者管理当局也可能蓄意安排下属关联者进行交易以虚列各关联者会计报表。从我国企业改制上市和国家股、法人股的结构来看,上市公司的大股东一般均为上市公司原改制前的上级单位或有某种关联关系的单位,这种特殊的股权结构及形成机制,不仅导致关联交易大量和频繁地发生,也是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的主要原因所在。

因此,沪深交易所在实施自律性监管的过程中,通过《股票上市规则》在内的一系列规章明确界定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持续性信息披露义务,保证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及时、真实、准确与完整,就构成了上市公司自律性监管的重要内容。其目的,即是要增强关联交易透明度,提高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水平和质量,确认关联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以满足投资者及其他报表使用者的信息获取需要。

分析两交所网站公开的上市公

司诚信档案可以发现,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规是上市公司被公开谴责的重要原因。2001~2004年,两交所共进行公开谴责120批次,涉及上市公司158家,在这之中,因关联交易被谴责的上市公司57家,超过了1/3,且其比例也从01年的15.7%攀升到04年的63.9%,呈现出逐年递增的明显态势。从违规事项分类别的情况来看,未按要求披露关联交易,是非常规信息披露违规第一位的原因。这些事实说明,虽然随着市场的不断规范,上市公司整体的信息披露质量在不断提高,但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监管的重要性并未因此而下降。

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规的特征分析

分析沪深交易所网站诚信档案的公开谴责资料,可以发现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行为的下列特征:

1、较高的违规集中度

根据两地《上市规则》的界定,上市公司关联交易涉及到15个方面,具体包括:购买或销售商品、购买或销售除商品以外的其他资产、提供或接受劳务、代理、租赁、提供资金、担保、管理方面的合同、研究与开发项目的转移、许可协议、赠与、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关联双方共同投资以及交所认为应当属于关联交易的其他事项。

研究期内,上述15个方面计79频次的关联交易违规,高度集中于为关联方提供资金和提供担保两个方面。其中,涉及为关联方提供资金的32家,占40.5%,涉及提供担保的27家,占34.2%,二者合计达74.7%,其余13个方面合计仅占25.3%。在这其余的13个方面中,与关联方之间进行的公司和股权收购、通过广告、委托采购、委托理财、委托投资等方式进行的代理业务(而且关联方无一例外都是代理人)又占了近一半。至于购买或销售商品、提供或接受劳务这类具有实质贸易往来性质的事项,仅占区区3.8%。

2、较强的违规惯性

从公司首次关联交易违规到违规事项披露的期限(不管是出于公司的自行披露或基于交易所的要求披露,甚或是公司被谴责时的曝光),1年以下的占8.2%,1~2年的占49.3%,2年以上的占35.6%,另有6.8%在交所的公开谴责决定中未予揭示,超过1年的合计占了近85%,时间惯性较为强烈。部分公司从上市前即开始违规,违规持续时间最长的接近10年。而从全部158家违规公司的违规期限看,1年以下的占58.8%,1~2年的占19.0%,2年以上的占19.6%,超过1年的占了不到40%,与关联交易违规形成了明显对比。

在此期间,为了掩盖过往的违规行为,更多的违规行为乃随之发生。相当数量的公司同时存在多项关联交易违规行为,且不同的违规事项之间常常存在因果关系。如违规担保,常随之牵涉担保的逾期、诉讼、代偿、损失计提的违规以及定期报告的非真实非完整披露等等。公司一旦违规,则极易陷入惯性之中难以自拔。

3、明知故犯、蓄意隐瞒的现象突出

根据规定,上市公司不得为本公司的股东、股东的控股子公司、股东的附属企业或者个人债务提供担保,而在因提供担保被谴责的31家公司中,27家是为关联方违规提供担保。这27家公司中,19家直到被谴责时未披露任何相关信息。至于以定期存单质押、签发承兑汇票、其他应收款甚至直接划款等形式直接或变相为关联方提供资金,更是被反复明令禁止的行为,但仍有32家自我行事,且其中28家、比例高达87.5%的公司从未披露任何相关信息(表1)。该类关联交易行为本身见不得阳光,遮遮掩掩或干脆不予披露,就成了不约而同的选择。即使已披露的关联交易,也较多地存在不及时、不准确、不充分乃至不实披露的情况。如将关联交易作为一般交易、在交所的要求下才予披露、部分甚至不惜多次否认交易方的关联关系。

4、所涉金额巨大,大股东侵害较为严重

研究期内,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涉及金额260多亿元,57家公司平均超过了4.5亿元。其中,为关联方提供资金约130亿元,占了近一半,有2家公司甚至不惜从银行贷款近15亿元提供给大股东。截至交所查处时,所提供资金的未归还余额47亿多元,占了近40%。在为关联方提供的近90亿元担保中,逾期近17亿元,逾期部分已由公司代为偿还或已涉讼的9亿多元。19家公司因提供资金或(和)担保而形成的或有风险,全部转化成了既有风险。

这些关联交易违规,主要与控股方有关。在提供资金、提供担保和其他事项三类关联交易违规中,关联方为控股方或实际控制人的比例,分别达81.3%、59.3%和55.0%,平均达67.1%(表1)。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笔数最多的达21笔,提供资金最多的超过了13亿元。这说明,公司治理结构尚不足以制约关联方特别是大股东、实际控制人的侵害行为。

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违规的影响

1、影响了公司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上市公司为关联方提供大量资金,很多时候到了自有资金捉襟见肘的程度;违规担保一旦面临司法诉讼,公司将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去应付,司法审结则意味着公司履行担保责任从而导致非经营性损失;收购关联方的股权、子公司等资产,不仅远高于正常的市价,且常常是对上市公司毫无裨益的劣质资产。诸如此类的关联交易,必然降低公司的市场独立性,削弱公司的市场竞争能力,从而大大增加公司可持续经营的压力,成为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每况愈下的重要原因。

57家研究期内违规的公司中,已经退市的5家,虽仍在交易,但已被冠以“st”、离暂停上市和退市只有一步之遥的25家。退市和“st”冠名的比例,都大大超过了同期未违规上市公司,至于业绩出现大幅下滑、及在反反复复的兼并重组中多次变换名称的,更是不胜统计。这说明,关联交易违规事项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是显著的,二者之间存在着较高程度的负相关关系。

2、延缓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进程

上市公司特殊的形成历史加之缺乏公司治理的传统,使市场经济体制下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面临着很多难题。为了加快建设的进程,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契机,证监会会同国资委等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规范上市公司及其关联方(特别是控股股东)行为的条例、规章和通知,不断加大巡回检查力度。关联交易违规行为典型地折射出了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缺陷,说明要在现行股权结构下建立起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任重而道远。

以提供资金为例。对该重大关联交易决策事项,32家违规公司中有25家未经董事会等应有的内部决策程序。在这些公司中,提供资金的决策仅少数董事与闻,甚至仅由董事长一人审批后实施。为了不露形迹,部分公司连最起码的帐务处理都没有进行,遑论根据《公司章程》的相关规定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授权了。与此相应的是,27家为关联方违规担保的公司中,只有7家未履行必要的内部决策程序。该类事实加上公司信息披露的状况足以说明,对有关决策事项,要否履行程序,在多大程度上履行程序,披不披露相关信息,是一种有针对性的、有选择的行为,上市公司治理更多地表现为个别人控制。

3、损害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投资者利益保护不仅需要投资者教育,更有赖于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证券市场。关联交易对上市公司影响巨大,不能及时、真实、准确、完整地获取关联交易信息将使广大中小投资者面临较大的信息不对称风险,直接损害他们的知情权和切身经济利益,挫伤他们的投资热情。投资者既要在关联信息披露前被动进行与完全信息主体的博弈,又要承担曝光后的股价波动、业绩暴跌等诸多风险。作为对这一系列风险的理性回应,投资者选择的只能是市场投机而非投资,而这又加剧了市场波动,进一步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4、制约了重塑诚信市场的努力

诚信是证券市场的基石,是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失信,不仅表现为违规事实本身,也反映在违规发生后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无所作为甚至沆瀣一气。根据两地《上市规则》,上市公司董事会全体成员必须保证信息披露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没有虚假、严重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就其保证承担连带赔偿责任,且须在公司公告中作出明确提示。但事实上,违规公司的董事会也好,监事会也好,在公司违规后短则数月,长达十年的历次公告中,无一自揭家丑,在其工作报告中皆认定“公司董事会按照股东大会的要求履行决议,决策程序合法合规;公司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未发现有违反法律、法规、公司章程以及损害公司利益的行为”。郑重的承诺乃至连带赔偿责任,变成了毫无意义的纸上空文。诚信宣誓时神情肃穆,签署《董事(监事)声明与承诺书》一脸庄重,与不少公司高管在诚信黑名单的两度、三度上榜形成了鲜明对照。这种朝诺夕违的两面人现象,突出反映了社会诚信的缺失。

四、加强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自律性监管的对策

关联交易广泛存在于我国上市公司日常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从关联购销到股权转让和资产置换,从有形资产的交易到无形资产的交易,形式繁复,数量众多。消除关联交易信息披露违规现象的根本,在于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从自律监管的角度看,为了保持监管的持续性和灵活性,交易所应该也必须承担更多的责任,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信息披露制度和加大惩戒力度。

1、明确公平定价原则

关联交易信息披露的核心问题是定价问题。从定价政策中可以看出其合法性与合理性。目前,关联交易规定较多,但尚无公平定价指导原则,到底如何判断定价的公平性无章可循,从而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较大的游走空间。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定价方法有十多种之多。

依照国际会计准则,关联交易通常允许存在三种定价方法:不受控可比价格法、再销售价格法和成本加成法。而且,对不同种类和性质的关联交易,均有相应的更具体的规定,企业只能在这些规定的定价方法中选择,并在会计报表中加以披露。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按照市场竞争原则制订关联交易定价规范,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中应明确说明定价政策,并对高于或低于正常市价的关联交易作出明确解释,尤须侧重揭示对企业经营状况的影响。

2、实施专门审计程序

相对于其它业务审计而言,关联方及关联交易审计难度较大。应按照财政部审计准则的要求,实施专门审计程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确定上市公司是否按规定披露关联方及关联交易的信息。一是在识别上市公司关联方时,应重点了解大股东和高层管理人员及其家属与相关单位的关系。二是在识别关联交易时,应重点关注上市公司与无正常业务关系的单位和个人发生的交易;价格、利率、租金及付款等条件异常的交易;与特定客户发生的大笔交易;实质与形式不符的交易;资产负债表日前后发生的重大交易。三是对上市公司报表已披露的关联方及其交易资料,应根据交易目的、定价政策、是否履行必要程序、帐户资料是否一致等来证实信息披露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四是在检查某一重大关联交易时应追加审计程序,如询证关联交易的条件和金额,检查关联方具备的证据,向有关中介机构询证有关资料等。

3、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一是增加披露内容。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或经营发展存在重大影响的关联交易,不仅应对这些交易予以披露,还应披露其影响程度。对明显偏离正常市场标准的交易,要求做出解释说明;对购销业务以外的其他交易如资产转让,相互提供资金,担保等都应充分披露,而不论其金额大小。二是进一步落实重大关联交易独立报告披露制度。应在现行重大关联交易独立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对何谓重大、如何保持独立财务顾问的独立性、专业性等予以进一步落实,同时在以后的定期报告中对其持续状况出具专项说明和审核报告。三是制订对上市公司故意将某些关联交易信息隐藏不报或拒不披露的惩罚性规定及不当关联交易的禁止性规定。四是将关联交易受益方担保作为交易的前提条件,考虑实行受益方担保制度。

4、加大违规惩戒力度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初探 篇5

一、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动机

(一)企业改制上市 企业要上市,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许多大型国有企业为了达到上市的目的,通常采取资产重组、非经营资产剥离、资产置换、资产租赁等一系列的关联交易“造”出一个达到标准的上市公司。而上市公司原有的亲缘关系,使得上市公司从成立之日起就由于人事交叉、股权控制或影响而形成复杂的关联方关系,并自然而然的带来商品购销、资金借贷和资产租赁等关联交易。

(二)获得配股资格 企业上市后,在证券市场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就是配股,而为了保护广大投资者的利益,同时为了使有限的资金流向绩优的上市公司,国家对于上市公司的配股条件做出了比较严格的规定。在正常经营无法达到配股条件的情况下,上市子公司往往利用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来粉饰企业的经营业绩,努力达到净资产收益率10%的配股条件,以便充分发挥上市子公司的“壳”资源价值。

(三)防止股票退市或被ST处理 按我国证券市场管理制度,上市公司在两种情况下被认为是财务状况异常(ST,specialtreatment),其一是最近两个会计的审计结果显示其净利润均为负值;其二是最近一个会计的审计结果显示其权益低于注册资本(每股净资产低于股票面值)。如果上市公司在三年内不能扭亏,就要退市(2002年5月1日以前是被PT,之后取消F,r制度)。所以,许多sT公司利用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在两年亏损之后,第三年神奇般地扭亏为盈。另外,处在ST边缘的上市子公司也同样利用企业集团内部的关联交易,使自己免于被ST处理。

(四)隐藏上市公司利润 许多上市公司本期经营业绩较好,但为了防止以后经营、业绩下滑给上市公司带来的不利影响,如配股等,就通过关联交易将本期利润转移到母公司或大股东,即将本利润隐藏起来,待以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不佳时再从母公司转回来。[1][2][3]下一页

二、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侵害中小股东利益表现形式[!--empirenews.page--](一)控股大股东与上市公司进行不公平的资产买卖 在全球兼并风潮中,不公允的资产买卖大量存在,这种不公允的关联交易已屡屡成为大股东掠夺中小股东利益的一种隐蔽手段,即使在证券法律较为健全的西方国家,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其中主要有两种情况:上市公司向控股大股东输出资产和控股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资产。据资料统计,在关联方之间进行的资产买卖中,上市公司向控股大股东输出资产的比例达到78%,而控股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的资产只有22%,并且输出的资产大多是低价的上市公司的优质资产,很少真正把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处理掉,而注人的却是高价出售的劣质资产。通过这样的资产买卖,大股东让上市公司“管理”了这批资产,而最后受到损害的一定是公司的小股东。

(二)上市公司为控股大股东提供担保 这种担保不是以相互间存在互惠条件为前提,而是由处于控股地位的多数股东利用其表决权优势而取得的,它不仅使公司徒增经营风险,也使中小股东的权益增加受损的可能性;据深交所统计,在深市上市公司中,2006年为大股东担保的有155家,占总数的30.1%,上市公司为大股东或其下属公司提供担保总金额近300亿元,占相关上市公司净资产的10%以上。可以想象,一旦出现借款因到期无法偿还的问题,担保人和债务人都要承担连带责任,于是受害的便是中小股东了。

(三)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配股得来的资金或无偿拖欠公司货款 上市公司配股得来的资金,应按配股说明书予以使用,但有的却被其控股公司挪作他用。在上市公司与其母公司的关联交易中,也存在母公司拖欠上市公司货款而不付逾期违约金的情况,该货款在公司的账簿中长期体现为应收款项。这些不公平的关联交易,必然损害股东的利益。

(四)多数股东利用不公平买卖掠夺公司利润 由于许多公司与对其控股的多数股东存在行业上的依存关系,多数股东可能利用其表决权的优势,向其控股的公司高价出售原材料或低价购买产成品,甚至抢占公司投资前景较好的项目,从而掠夺公司利润。这种不公平的关联交易给多数股东带来了额外利润,但是却极大地损害了少数股东的利益。

(五)以上市或配股为由长期占用上司公司资金 当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下滑,不符合上市或配股条件时,母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向上市公司输入利润,实现“保牌”、“配股”成功。这样一方面会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被上市公司“优良的业绩”所欺骗,而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另一方面,母公司拿出自己的优质资产输入上市公司,其目的是为了将上市公司作为其直接融资的工具,当上市公司得以包装上市或配股融资后获取资金时,就会被母公司视为“提款机”,再通过关联交易将从中小股东那里募集的资金套回集团公司使用,这一过程受损害最大的是中小投资者。

(六)通过隐蔽的关联交易非关联化危害中小股东利益关联 交易逐步“非关联”化,是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个重要趋势。由于我国公司治理方面的缺陷,一些上市公司与大股东之间存在通过关联交易转移经济利益的行为。为了规避监管,这些公司常常通过以下几种不违规的形式来掩饰其违规的实质:通过形式上消失但仍具有一定实质意义的关联关系;通过过桥公司来完成,一笔交易变成二笔非关联交易;通过层层控股和参股的形式,逃避有关关联交易规范的约束。而这样的交易只是为了控股股东的利益为前提的,中小股东的利益“秘密”的受到了侵害。[!--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下一页

三、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下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与关联交易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 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是制止不公允关联交易泛滥、维护关联交易公平的根本保障。我国现有的法律对关联交易规制的不完善是导致上市公司频频发生不公允关联交易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国应该吸收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理化措施,完善我国法律法规,制定一系列旨在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法律制度。如将关联公司纳入公司法体系,通过关联企业专章立法来规制关联交易;在关联企业专章立法中规定股东大会批准制度、股东表决权排除制度、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等,从事前预防和事后补救两方面来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予以法律规制,建立完善的关联交易法律体系,从制度上避免不公允关联交易的发生。

(二)进一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增强上市公司独立性 由于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是由国有企业重组而来,国有股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占绝对优势,也即所谓的“一股独大”。因此,我国上市公司应当以强调股权的适度集中,充分发挥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督为目标来优化公司股权结构。理想的股权结构应该是股权相对集中,前几名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的格局。为了达到以上目标,最根本的措施就是进行国有股减持,并在减持的过程中引入机构投资者和战略投资者,形成几个大股东持股比例相当的格局。此外,还应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可以考虑在《公司法》中对独立董事的任职资格、聘任、任期、工作时间等做出合理的规定;引入市场禁人机制,对于那些不能诚实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的,规定在几年内不得担任独立董事或永久取消其担任独立董事的资格;通过改革独立董事的提名方式和津贴决定方式,来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三)加强对新上市公司的审核管理 加强对新上市公司的审核管理是从源头上控制不公平关联交易产生的重要措施。对于新改制拟发行的上市公司,首先由该企业的主管部门监督公司上市时的规范改制工作,将真正体制优良的公司推向资本市场;其次,应由中国证监会审核公司发起文件中所载资料的真实性,监督发起人建立起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优良的上市公司是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的基础。

(四)约束控股股东行为 在《公司法》中,董事被认为是公司的受托人,因此董事对公司负有诚信义务。对于股东个人对公司并不负有特别的忠实义务,其在投票表决时,一般会只考虑自身利益。大股东与公司进行关联交易时,由于可能会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该股东就必须对公司及其他股东负有诚信义务。控股股东的这种诚信义务要求控股股东在行使其控制权时,应信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滥用其控制权。如果其对公司施行某种可能对公司或小股东利益构成威胁的行为,就要受到诚信义务的约束。违反该原则,就应承担赔偿责任。对控股股东要求诚信义务是对控股股东权利施加某种限制,保证中小股东利益不受侵害的重要手段。在强调控股股东诚信义务的基础上,详细的规范控股股东的行为则能更加有效的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empirenews.page--](五)依据实际,进一步完善关联交易界定 财政部在2006年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中尽管已经对关联交易的范畴有所变更,同时提出对关联交易的确认应遵循“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但是就目前我国关联交易的现状来看,关联交易非关联化这一交易形式的出现是对这一确认原则的考验。因此,如何灵活的应用这一原则还需提出更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全面界定关联交易是监管关联交易的基本,同时也是对中小股东利益的维护。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初探 篇6

参考文献

[1]黄董,黄甜.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信息披露[J].财务与金融,,(04):54-57.

[2]徐向艺,陈振华,李治国.中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生成机制及规范治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3-50.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初探 篇7

1.1 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形式的不断变化

(1) 关联重组行为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关联重组主要有资产置换和资产转让两种方式。资产置换与资产转让存在的不同之处是, 前者实现的是关联人双方对股权或者资产的互相调换;后者实现的是关联人一方对另一方进行的资产转让。2000年颁布的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准则要求, 置换资产时产生的当期利润不能包括上市公司获得的利润, 于是一些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将巨额资产直接赠予上市公司, 使上市公司尽快实现“摘帽”并恢复融资功能。

(2) 委托经营越来越普遍。

委托经营的方式表现为一方将自己的公司委托给受托的关联方经营, 且受托的关联方公司资产充足运行良好, 委托公司便可以趁机获得良好收益;另一种是将自己的上市公司中的劣质资产委托给受托的关联方进行经营, 利用受托方的关联交易消除自己公司的潜在亏损和不良影响。

(3) 出现了以商标使用权为主的无形资产的关联交易。

在市场中, 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就是上市公司和集团母公司共用一个商标。大股东通过把集团母公司持有的商标、品牌等无形资产转让给上市公司, 借此来抵偿巨额债务, 转让的金额之大让人惊讶。事实上, 通过一些实证分析, 已经证明此举对上市公司可以能成巨额现金的净损失, 控股股东对上市公司现金资源的掠夺, 直接侵犯了上市公司利益和其他中小股东的利益。

1.2 利用关联交易来调解上市公司自身业绩和利润制造虚假现象

(1) 获得配股资格。

公司上市后, 必须在最近三年内净资产税后利润率每年都在10%以上, 才可以具有配股资格。向社会募集资金的主要方式就是配股, 可是国家对配股的控制管理是很严格的, 上市公司要想取得符合配股的条件, 就会经常采用关联交易来取得配股的目的。

(2) 维持上市资格。

中国证监会于1998年3月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 在证券市场正式推行特别处理 (ST) 制度即:国务院证券管理部门对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 可以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所以, 很多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注入利润或置换出亏损来避免被“ST”, 甚至将会停止上市。

1.3 利用关联交易来逃避税收

在我国, 上市公司所进行的关联交易与国外公司一样, 也存在逃避税收的动机。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进行税负转移, 为求避税给国家和投资者造成损失, 借助于关联交易进行操纵利润, 也就是把利润由高税负企业转移至低税负企业, 于是就将国家应得的税收收入借助于关联交易留在了企业内部, 使国家税收流失, 使国家财政收入严重损害。

1.4 利用关联交易来融资

在我国, 金融市场日益规范的情况下, 为了骗取银行的信贷和商业的信用, 达到银行贷款条件, 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风险的考虑, 一般情况下不愿意贷款给缺乏资信和亏损的企业。可是, 资金又是市场竞争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经营业绩差且财务不健全的公司为获得信贷资金或其他供应商的商业信用贷款, 通常会对其财务报表进行适当修改。

1.5 利用关联交易来使关联方借壳买壳上市

所谓买壳上市, 是指一些非上市公司通过收购一些业绩较差, 筹资能力弱化的上市公司, 剥离被购公司资产, 注入自己的资产, 从而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我国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1) 上市公司集团内部普遍没有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在我国, 国有公司改制实施过程中, 受计划经济思维方式影响, 大部分由原国有公司改制而形成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原国有公司的核心管理部门通过上市公司的改制, 成为了上市公司实际上的核心管理机构, 他们实际上控制着上市公司, 成为了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 这其中的高层管理人员多为国家委派的政府官员, 在行使控股权时, 往往会利用强大的市场支配力进行管理公司的关联交易行为。

(2) 上市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独立董事没有很地的发挥相互制约监督作用在上市公司中, 监事会的人员构成及监事会主席的人选通常由大股东推荐的人员担任, 这样而来的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是否真实可靠, 并且大多数的上市公司的工会主席和职工代表担任监事会成员, 并没有财务、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公司的运作制度也不是很严密, 导致监事会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监控公司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自利行为和经营失误。

(3) 上市公司与其集团公司存在着法人人格与财产的混同。在我国, 大多数由国有企业改制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后未能真正做到“三分开”的原则。大多数上市公司是整体上市, 这严重制约了企业发挥效益。上市公司未能独立面对资本市场, 随时在人员、财务、资产这三方面依赖或受制

于母公司。这样的上市公司就很难保证连续三年盈利的硬性指标, 进而不能取得配股资格。

2.2 法律制度的供给不足

(1) 我国规制关联交易存在法律缺位。

我国规范关联交易的法规长期较为贫乏, 对关联交易的监管制度还很不完善。首先, 缺乏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管理的系统的、高层次的法律规范。其次, 缺乏对关联交易的禁止性规定。因此, 上市公司对其关联交易只是有义务进行披露, 监管部门即使发现上市公司的不正当关联交易, 也无适当法律途径予以阻止并纠正。

(2) 未在《公司法》、《证券法》中得到具体体现。

在我国的《证券法》和《公司法》中, 都没有规定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问题。目前在《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及《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办法》等规范中, 从税务和财务会计方面规范了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在《企业会计准则-一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中对关联交易作了原则性规定。

2.3 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不合理

(1) 国有股“一股独大”现象相当普遍。

公司股权结构是决定公司治理机制的有效性的最重要的因素。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包括国有股、法人股和公众流通股, 在国有股改革过程中, 为了保证公有制主体地位和国有股控制地位, 通常的做法是保证国有股绝对控股地位, 实际流通股的股份比例很小且机构投资者比重过小, 使流通股过分分散, 使我国普遍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

(2) “内部人控制”的现象严重。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 普遍存在内部人控制的现象。由于法人股和国有股股权的不能流通使资本的非社会化, 而资本被内部人控制或者为控股股东掌握, 就不能形成经营和风险的社会化。由于经营层也可以做出不面向市场化的选择, 控股股东可以随意把风险转嫁给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东。这样, 非市场化的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就很难保证, 使得公司法规定的法人治理结构演变成了“三位一体”的大股东管理模式, 使大股东为其自身利益而损害公司和其他股东利益的情况时有发生, 造成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严重失衡。

(3) 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低效。

在股票交易市场上, 股东如果对自己已经持有股份的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或管理业绩有不满意的现状时, 则该股东可以采用抛售其所持有的这家上市公司的股票的行为, 该行为可以被称作对公司治理结构的外部效应。上市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是由股权结构不平衡所引起的。

摘要:上市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中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企业形式, 关涉《公司法》、《证券法》的调整领域, 是两个法律共同调整、规制的主要内容。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法律规制, 既是当今发达国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更是加强公司、证券法制建设需要研究的重大现实问题。立足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国情, 综合考证了国内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律, 并结合我国现行立法现状, 对上市公司关联交易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并剖析出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存在的问题及问题成因。

关键词:上市公司,关联交易

参考文献

[1]刘烨.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盈余管理解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1, (9) 27.

[2]刘李胜.上市公司并购、接管与反接管[J].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9, (6) :328.

我国上市公司关联交易初探 篇8

[关键词] 灰关联法 信用风险 上市公司

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或其他合约义务人的信用质量发生变化并导致其在贷款或其他合约到期时不能还本付息,或不能履行合约的义务而带来的损失。随着信用经济的发展,信用风险已经成为金融机构等主体所面临或承担的主要风险之一。利用信用风险管理模型科学、系统地测定评价信用风险,可以更好促进资本的优化配置.

对于新兴的资本市场,信用体系不完善,上市公司信用制度不健全,监管机制不完善和法规建设不到位。所有这些因素再加上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先天缺陷等原因很容易造成上市公司数据失信和缺失,从而给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上的相关参与主体带来潜在的风险。如何采用合适的模型或方法来有效评价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是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相关利益主体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积极举措。

目前信用风险评价的方法很多,如JLT模型,CM模型,风险值法,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近邻法,Z评分模型及其改进形式ZETA信用风险模型,KMV模型等,不难看出这些模型在分析上市公司信用风险上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它们具有的局限性,以JTL模型为例,其以无风险利率与违约不相关,违约时清偿的资金将在债券到期时支付,所有具有相同信用等级的证券具有相同的期限等假设为前提,这些假设因与现实不完全吻合而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上述缘由,并考虑到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比较系统具有的信息不完全的灰色特征,即证券市场上影响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因素非常复杂,对相关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比较时,只能选取主要的指标进行分析,在选取的指标中,有的不能定量描述。正是考虑到资本市场是一个非本征性的大系统,其间变量样本的分布也不一定是典型的,本文采用灰关联法来建立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将信用风险量化处理,为相关证券市场主体评价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提供比较准确评判依据,从而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灰关联评价法理论

灰关联法是通过对系统统计数列几何关系的比较来分析系统中多因素间的关联程度,其实质就是比较若干数列所构成的曲线到理想数列所构成曲线几何形状的贴近度,列出关联序列,评价标准是灰关联度越大,评价结果越好。从空间视角来看,可以将关联分析中的参考曲线和比较曲线看作是某一特定空间中的两个点,即参考点和比较点,分析参考点和比较点之间的灰关联情况实际上就是分析它们之间的距离态势,距离越近,关联度越大。

灰关联评价法具备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对数据分布类型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无特殊要求,通常适用于信息不完全确知的小样本系统。

1.灰关联分析指标

灰关联分析的核心为灰关联系数和灰关联度计算,不妨假设存在两个数列,在t=k时,两个数列间的灰关联度为:

公式中的△max、△min和分别代表各个时刻绝对差中的最大值、最小值及分辨率,一般而言,取值0.5。

2.灰關联分析综合评价步骤

灰关联分析的计算步骤为:

(1)确定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

(2)无量纲化,计算关联系数。

(3)计算指标相对权重系数。

(4)计算灰关联度并排序。

二、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建立

上市公司严格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在适当的时间发布季度和年度财务报表。通过报表财务分析,可以获取公司的成长性、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指标。企业公司通常使用的财务指标变量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权益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营运资本周转率、总资产报酬率、每股收益率等。在现实生活中,银行系统正是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来评估贷款企业信用风险。

我们在结合相关信用评估指标系统的基础上,将衡量企业还款意愿考虑进去,假定被评价企业或公司当期或近期没有进行大规模投资,如果一个企业的利润增长是负的,而同时它的债务增长也是负的,说明它的还款意愿是好的,反之如果企业的利润增长为正,而它的债务增长也是正的,这说明了企业的还款遗愿很差,甚至有意拖延不还。基于此,建立一套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到,本文采用利润增长率与债务增长率之和来评测借款企业还款意愿的程度,其中利润增长率选取财务报表中的税前利润增长率。不同信用风险评价指标对评价企业信用风险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专家评判法量化各指标的影响力,其测度公式为:

图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其中N为参与专家人数,XTt代表第T个专家对第t个指标的评判值。

三、案例研究

本文选取了A股市场上公路桥梁行业板块中的粤高速A(000429)、海南高速(000886)、华北高速(000916)、S东北高(600003)、皖通高速(600012)、中原高速(600020)、S楚高速(600035)、赣粤高速(600269)、山东高速(600350)、宁沪高速(600377)、深高速(600548)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根据其2005年度财务指标值,应用灰关联法对这些公司的信用风险进行评价。

1.确定评测指标参考列

记参考列X0=(X1,X2,X3,X4,X5,X6,X7,X8),各因素取样本公司最优值,结合财务指标的经验最佳值,在本实证分析中,取值X0=(1.18,1.86,0.3753,222,0.30,0.7351,0.1459,0.30).

2.计算关联系数

以参考列为基准将样本无量纲化,利用灰关联系数计算公式可求出灰关联系数矩阵如表:

表 灰关联系数矩阵

3.确定指标相对权重系数

指标相对权重系数的选取,参考了相关文献[2][3][7],选择各指标权重值为:

W(k)=(0.13,0.16,0.20,0.07,0.07,0.12,0.12,0.13)

4.计算灰关联度

依据前面步骤计算取得的值,求得灰关联度如下:

r=(0.9533,0.8382,0.8013,0.8704,0.9330,0.9517,0.8394,0.9361,0.9634,0.8956,0.9144)

r9>r1>r6>r8>r5>r11>r10>r4>r7>r2>r3

从指标的综合反映结果看,样本公司的信用风险从小到大的排序如下:

(1)山东高速,(2)粤高速A,(3)中原高速,(4)赣粤高速,(5)皖通高速,(6)深高速,(7)宁沪高速,(8)S东北高,(9)S楚高速,(10)海南高速,(11)华北高速。

从2005年财务报表看,信用风险较低的山东高速、粤高速A、中原高速在资源配置和资本结构上处于较好的部位,资金利用率比较高,从相关的机构给出的评级也能得到增持和买入的推荐。

四、结论

本文采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的信用风险建立财务指标分析模型,克服了资本市场上变量分布不一定典型的现实难点和较多统计模型对样本数量的严格限定要求。同时还从偿债能力、赢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意愿多方面视角全面评价了上市公司可能发生的信用风险,为银行监控防范信贷风险及上市公司的管理者发现企业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依据。更为投资者在股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作出正确投资给出了判断依据。

本文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

第一,在确立评价指标时,忽略了企业较大投资对还款意愿指标的影响,本文是以假定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之类大的投资是平缓的,没有剧烈起伏为前提。

第二,灰关联分析法采用的是一年年报数据,在选取赢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这些指标权重时,较多考虑了短期偿债的能力,在以后的进一步研究中可以考虑如何把短期和长期偿债能力与公司的负债结构综合起来考虑。

第三,评价指标中缺乏某些无法量化但对上市公司发展非常重要的指标,如公司管理层的能力,员工素质,企业创新能力等动态因素指标,将这些指标和财务评价指标结合起来评价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结果会更精确和具备较长期预测性。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2]本书编写组.财务会计报告分析实务.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3]李秉祥: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模型.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5(2):219~222.

[4]施兵超杨文泽:金融风险管理.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5]金月仙胡瑾瑾: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分析.10~14

[6]Lee, W M, Liao Y S, & Chang Shihhsing, Neural-based WEDM optimization via grey analysis,The journal of Grey system,2001;13:11~15

[7]葛超豪葛学健:银行信贷风险评估计量模型探讨.统计与决策,2005(12):24~26

上一篇:iso22000内审员试题下一篇:古代文学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