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美术下第六册教案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年级美术下第六册教案(推荐5篇)

三年级美术下第六册教案 篇1

三 年级 美术 学科

学校 狮子园小学 姓名 梁德姣

2014 年 2月 24 日 起 2014 年 第 1 本

承 德 市 双 桥 区 教 育

色彩的魔术师

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红、橙、蓝、绿、青、靛、紫……美丽的大自然就像是一首色彩的交响乐,优美动人。在大自然中,光就象是一个魔术师,是它使我们的世界变得如此绚丽多姿、生机勃勃。画家离不开色彩,因为色彩是最美、最富有表现力的美术语言,他们在创作时,就像魔术师一样,用画笔调和出丰富变幻的色彩,创作出动人的美术作品。

了解和认识色彩在我们的生活和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感受色彩变幻的动人魅力,是这节色彩课的主要意义之一。在本课中,要调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受,让他们用眼睛,用心灵去充分感受色彩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色彩的认识,培养良好的色彩感觉,并学习基本的色彩知识,大胆尝试涂抹调配色彩,做一个能够调控色彩的魔术师。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色彩在美术创作和生活中的重要性。2.能够感受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

3.喜欢进行色彩的各种探索实验,愿意探索色彩的魅力。教学准备:水粉色、水粉纸、水粉笔、调色盘、笔洗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水彩画工具,色彩卡片,图片,范作。2.学生准备学具:水彩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对水彩画接触的不是很多。所以有必要指导一下如何使用水彩颜色,然后,让学生挑选两个最喜欢的颜色,调一调。再说一说变成了什么颜色。接下来可以让学生自由调配颜色,但要有两个要求,只将两种颜色相调,并且要记住它们调出的第三个颜色,然后进行交流。2.发展阶段

让学生认识三原色。并且真正理解“原色”的含义

将纸弄湿,将调出的色彩涂抹在作业纸上:让学生用两个指定的原色调出教师出示的那个间色。学生调出颜色胡 色相一定会有差异,让学生比一比。说说原因。教师分别出示两个间色。让学生自己寻找两种颜色调出它。学生继续尝试调出喜欢的颜色并填在画面的空白处。3.收拾与整理

留出时间让学生将水彩画工具清洗整理好,然后再进行作业展评。

三、课后拓展

在课堂练习的基础上,可让学生做以下练习:绘出七色彩虹,绘出春天(或夏天,秋天,冬天)的感觉,表达心情,天气,味道……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有意识地认识与感受色彩,也是学生系列学习色彩知识的开端。课堂上,欣赏、感受色彩之美是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教师要动用各种手段,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各种感官,让学生全面地感受色彩。

有趣的点彩画

教材分析:

各种各样的色彩,以及混合后产生的神奇的变化,对儿童而言,可能是最能够引起他们兴趣的美术语言之一了。在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色彩也是最先打动他们的,当他们对物体的形状还不具备分辨能力的时候,对色彩就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感知力。教学目标:

1、明白点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能够使用点彩的方法创作相对完整的作品。

3、愿意用点彩的方法探索奇妙的色彩世界,丰富表现手段。教学准备:水粉色、水粉纸、棉签、调色盘、笔洗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出示范画一张,提问:“你们看漂亮吗?能给它取个合适的名字吗?”

2、拿出几幅范画欣赏、讨论这些画给我们什么感觉。

3、知道这几幅画是怎样画出来的吗?请你们选用桌面上的工具两人合作也来试试画一画。

4、学生尝试绘画。

二、新授

1、大家的作品完成了吗?把你们的作品贴在黑板上,互相欣赏一下,再和范画比较一下,看看你们的作品画的完美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2、学生讨论作品的不足之处。

3、那么我们该如何解决呢?大家讨论一下。

4、学生共同解决不足。

5、同学们懂动足了脑筋,那让我们再来按照刚才所说的方法再来试试,还是两人合作。

6、学生再次尝试绘画。

7、看来第二次的作品比前一次的有了进步,但好像还缺了些什么,下面来看看我的演示对你是否又有帮助呢?教师演示

(1)先把纸用毛笔涂湿,如天气较热,纸面上水分蒸发很快,可以涂两次,让画纸充分吸水,但纸面不能有积水,若有积水可以用毛笔将积水吸掉,使纸面湿润,保持平整。如作画在雨天,天气比较潮湿,纸面只要湿润即可,接着便是点色。在点色时注意:水和色的量比。

(2)彩点点可以大一些,也可以小一些,还可以把两个点并联起来,让它们相互交融、渗化,出现另一种颜色。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水与色的比例。

8、看清楚了吗?现在你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吗?谁能来说一说。

9、学生回答讲解。

10、既然问题都解决了,那现在请大家都拿起棉签,点出你胸中最美的点彩画。

11、学生作业,教师指导巡视。

(1)能基本掌握水与色的比例。

(2)能表现水彩色的特点。

三、小结

1、展示作业。

2、讲评作业。

3、教师小结。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展示了法国新印象主义画家修拉的点彩画名作《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及其局部放大图,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点彩画的主要特征,提高研究点彩画的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似乎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对于学生来说,再精彩的作品欣赏都比上实际的动手操作来得容易感悟和接受。

学生通过使用卫生棉签沾取颜色来点画颜色,画面效果会很快展现出来,非常有利于学生把握画面的色彩和造型,趣味性也很强。

美丽的染纸

教材分析:

“染纸”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民间美术,由于其艳丽、随意,操作简单而受到人们的喜爱。“染纸”是将吸水性纸张用折叠、绞夹、卷曲、搓揉、捏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染、浸、罩、接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它操作方便,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可以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效果。随着新材料和新工艺的不断发展,染纸也逐步扩大了应用范围,过去民间多把染纸剪成窗花喜笺,或将染纸撕帖、剪贴加工成各种装饰画。现在则进一步将它制作成书签、贺卡或应用到时装画等,染纸正从各方面丰富、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染纸,因其变化无穷,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一种适合少儿特点,富于游戏性的美术课。通过对图案设计、色彩配置和多种技法的学习及具体制作过程,可以形成学生的创作意识,提高审美情趣和动手动脑的能力,从而激发艺术创作的兴趣。

本课就是借助意趣横生的染纸练习,使孩子们进一步体会色彩的美妙,了解染纸的基本技法。染纸能给学生的创作活动带来许多意外和惊喜,使之对染纸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对色彩的敏感性,增进对民间美术中对称、均衡等形式美要素的认识与理解。教学目标:

1.学习和尝试染纸的技术和方法。

2.完成染纸的过程中体会形式美,以感性的形式了解色彩的原色知识。3.喜欢染纸的过程,并能用染纸作品装饰美化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不同的折叠方法和染制方法,色彩的搭配和染色的方法。启发学生表现、创造。教学准备:生宣纸、彩色墨水、毛笔、水、调色盘、报纸、各种染纸作品。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看,老师今天带来一件什么样的衣服,(出示衣服)你们知道这种别致的纹样是怎么来的吗?它是扎染出来的。这是我国的一种传统民间手工印染工艺。2.说起扎染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据说,很久以前,有个人不小心将衣服的一部分弄上了颜色,开始他很懊恼,后来发现被染的部分很好看,便开始了多种多样的染色方法的试验,终于在试验中发明了扎染。往往不经意的一点,只要你善于发现和研究,你就有可能成为发明者。

3.你们还熟悉哪些扎染产品?生:衣服、围巾等。(拿出扎染围巾让学生看)师:扎染的运用很广泛,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还有背包、领带、桌布等都用了扎染的方法。人们用它来打扮自己,美化生活,就连外国人也十分喜欢它呢。)4.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和扎染很相像的图案表现手法——染纸。

三、新授

1.染纸是怎么做出来的呢?请你打开书自学一分钟。

2.欣赏了染纸,你认为制作步骤是怎样的?学生回答。知道了步骤,你想不想动手试一试?那就赶快用你手中的材料先折成米字折,再染一染,看谁染的既快又好。3.欣赏别人的作品,思考没染透怎么办,染得好的学生上台介绍方法。

4.刚才,我们是折成米字折来染的,不同的折法染出的效果也不同,让我们来欣赏

一些折法示意图和染纸作品,你还有不同的折法吗?

四、自主创作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练习,师巡回辅导

在学生染纸时,提醒学生注意染色的位置、面积的大小、和色彩的搭配。

五、深入研究,发散性思维:

同学们,这些染纸太美了,这样美丽的染纸,到这儿是不是就结束了,他们有什么用途?干什么用?师:对,只要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会制作出更加独特的作品来。

普通的材料凭借我们的想象和灵巧的手,变成了如此精美的作品,美就在我们的手中,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染出更多更美的作品,让我们用双手来美化生活,打扮世界吧!教学反思:

“染纸”就是将吸水纸用折叠、卷、揉皱等方法进行加工,并通过点、浸、擦、接等方法上色而形成纹样的一种表现方法。它工具简单,操作方便,色彩鲜艳,纹样千变万化,可以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看着洁白的纸张在自己的手中产生神奇的变化,激发了他们心中无限的创作欲望,实在是非常精彩的一课!

巧穿编

教材分析:

编织是人类最原始的手工艺之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紧密。在生活中常见的编织作品,有竹编或藤编筐、篓,藤编家具,草编帽蓆,绳编挂毯和结艺装饰等等,应用的题材与范围相当广泛。就技法的概念而言,“编织”是指包括各种编、织、结等技法。“编”是将较寬長的纤维材料,透过交叉排列组合的方式而成,例如籐竹编及草编;“织”则是将更精細的纤维材料,以经纬线穿梭、缔结组织而成幅的织品,如各种丝、绢、棉麻质料的织布;“结”是利用纤维材料或绳辫,以手工或棒针钩编相结的手段制作而成,例如地毯和中国结。就材料而言,编织工艺的主要原料,多为纤维质材,因此目前又有人将编织工艺,称为“纤维艺术”,并超越传统编织工具的限制,而成为新兴的艺术创作。纤维的来源有很多,可分为天然纤维及人造纤维:天然纤维又可分为植物纤维与动物纤维,其中植物纤维的利用比较多,常见的材料有草本类的兰草、杆茎类的籐竹,以及纫皮类的胡麻、亚麻等;动物纤维多以兽皮上的兽毛、昆虫类的蚕丝蛹为主。现代人造纤维的发明,丰富了编织工艺或纤维艺术创作的材料选择。本课就是从“穿编”入手,让学生明白编织的基本原理,并将这个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应用到美术创作和生活中去,从而更好地创造和美化生活,提高动手能力,体会和感受编织的乐趣。教学目的:

1.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和练习,学会基本的编织技巧。2.学生能够认识传统编织之美,并能激发对编织的兴趣。3.喜欢编织,并愿意用编织的手段创造和美化生活。教学准备:编织工艺品、彩色纸条等 教学过程 :

一、欣赏各种编织工艺品(实物与电教结合)

1、编织的材料:藤.竹.纸.塑料.铁.草.木片.毛

2、编织工艺应用:实用.装饰.摆设

二、欣赏少数民族.编织的工艺品

三、出示教师编织的工艺品.1、平面

2、立体

四、介绍方法

纸条经纬穿插一上一下,不同颜色彩条的搭配形成不同图案,在创作过程中注意图案的组织。

五、自主创作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所带材料,编织成各种物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新。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辅导(注意刀具的安全使用,保持教室整洁)展示学生作品,学生互相交流 教学反思:

穿编这种方法对于学生而言,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但是通过认真分析和实践,大多数学生都可以了解穿编的基本原理和手段,对于个别存在疑问的学生在进行个别示范就可以了。

在进行穿编练习时,最好强调学生准备适当大小的纸条,如:宽度在1-2厘米之间。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技巧后,就具备了自由创作的能力,应鼓励学生勇于尝试,穿编出不同的图案和造型,穿编时还要注意不同颜色纸条的搭配。同时,还要不断提示学生编插的紧密程度,以保证作品的结实和美观程度。

画文具

教材分析:

文具是学生了解和熟悉的,如:英语课用的录音机、音乐课用的电子琴、书法课用的毛笔和墨盒、信息技术课用的电脑等,除此以外还有天天都在使用的书、本、笔、铅笔盒……

这些文具学生虽然很熟悉,但是在描绘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所限,很难表现出物体的透视关系,所以学生会产生画得不像就想放弃的想法。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的赞许,哪怕是夸大一点也没关系,一定要保护学生的创作热情。教学目标:

1.能够使用简练、流畅的线条进行写生。

2.能够用线条表现出一件文具的特征及基本结构。

3.喜欢进行线描写生练习,能从中体会到绘画的乐趣。

教学准备:静物、范画、素描纸、画板、夹子、写生凳、钢笔。教学流程:

一、欣赏

欣赏教室内张贴的范画,了解这节课的创作内容。提问:

1、这些作品是用什么笔画的?

2、主要是怎样表现的?都用了那些线条?

3、详细描绘了哪些文具? 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二、分析

学生分组,共同分析静物的特点。

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文具的前后遮挡关系,大小对比关系,主次关系等。

三、创作

在画纸上先简单的定位文具的大小、位置。适当对学生创作的构图和比例进行指导。

确定表现的主次关系,然后进行细致入微地描绘创作。

提示学生大胆的画,用流畅、肯定的线条进行表现,尽量表现出物体的厚度。

四、交流

画完的作品可以和范画在一起展示,给学生一个对比观察的机会。同学之间也可以互相点评一下,发现优点、指出缺点。教学反思: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线描写生,往往有畏难情绪,要多加鼓励,支持他们大胆下笔。学生对写生对象缺乏整体观察,容易陷入局部之中,看一点画一笔,使作品形体比例不正确、抓不住对象特征。这是正常的现象,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采用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先观察文具轮廓形状,再观察它的结构,最后观察每一部分的细节。只要学生能够把文具的结构表现清楚,就是成功的,不必过于苛求细节。

我们的百草园

教材分析:

《百草园》一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用自己的独特的眼光去发现花草平凡的美,并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用线条表现出来,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观察力和审美力。教材中展示了一些花草的图片,可以帮助学生分析花草的外形特征,培养其正确的观察方法;教材中还出示了一些学生以线描形式表现的花草,是学生面对鲜花婀娜的姿态、小草舒展的叶片,经过认真仔细的观察后,记录的对花草的感受,目的是使学生受到启发和引导。

课前鼓励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花草特点,并搜集自己喜欢的植物的文字资料和图片等。课堂上请学生们给大家介绍自己的“百草园”,描述自己喜欢的植物的形态及特点。教学目标:

1.能够以线描写生的形式大胆表现自己喜欢的植物,2.能够为自己画的植物配上必要的文字说明。3.喜欢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各种事物。教学准备:各种花草的资料、钢笔,教学过程:

一、激发

大家画过各种花草没有?认识各种花吗?教师出示各种花草的资料,学生一一辨认。

二、尝试

大家有没有发现,花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奇异的花草的样子都很特别,都和某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相似。比如说“风莲”和“老人脸”都和人脸相似,而蝴蝶花却和蝴蝶相似。根据这个规律我们可以知道怎样创作奇异的花草了。观察植物的生长规律,了解观察和写生的顺序。

三、创作

学生构想设计“百草园”,自主创作。

交流学生作业设计,讨论设计思路。学生进行设计、涂色的工作

四、评价

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分层次进行评价。

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充分利用学生互相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以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个体发展。教学反思:

一个有各种植物和昆虫的环境是学生们最喜欢,可以让他们感觉到无限的快乐。千姿百态、种类繁多、美丽神奇的植物也开启了一扇探索自然的大门,让他们发现大自然的奥妙。于是,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不仅指导了写生的方法,还建议学生收集了一些植物的文字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来表现自己写生观察的对象。

我想:这样做一定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及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美的能力,激发了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画花样

教材分析:

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民众创造并享受的文化,是民众智慧的结晶。许多民间艺术杰作,成为“华夏一绝”被传承和保留下来。民间美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它既是传统文明的活化石,同时又是现代艺术创作的源泉。学生应该肩负起传承、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历史重任。

民间美术存在于民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衣、食、住、行、用各个领域,因此其品种浩繁,不胜枚举。民间服饰便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它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通过口传身授,一代又一代地延续和丰满这种艺术形式,创造了不可胜数的优美图案,本课从欣赏服饰图案入手,让学生感受中国民间传统服饰图案的色彩和造型之美,通过动手临摹或再创作的绘画活动,来了解中国传统服饰纹样中所蕴涵的丰富的人文情感,进而培养他们对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认同和热爱之情。教学目的:

1、能够了解民间传统花样在造型和色彩上的特点,理解其喻意。

2、能够临摹或仿照民间传统刺绣花样的特点表现花样。

3、感受中国民间服饰纹样的魅力,学会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民间艺术。教学准备:民间艺术品资料、彩笔、画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

二、讲授新课

1、看书思考:民间美术中的花样的基本特点学生分组讨论、汇报结果

2、民间美术中的花样多采用哪些内容?它们有哪些美好含义?

3、民间美术中的花样多采用哪些颜色?它们有哪些美好含义?

三、尝试创作

尝试创作一个用于民间艺术品上的花样。

可以独立创作,也可以临摹,还可以把见过的花样进行重新组合。

学生自主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四、交流展评

将学生作品和搜集到的图片及实物资料及一起做个小型展览。教学反思:

要求三年级的学生“设计”一个花样的难度确实比较大,采用“把见过的花样进行重新组合”的“设计”方法会较容易掌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图案花样中的形式美。

教材内容的设计也非常精巧。左页集中展示了一些民间服饰作品,这些作品纹样精美、寓意吉祥、民间造型特色典型,是学生欣赏和学习的好素材,还设置了思考题。右页是学生在学习和欣赏民间纹样的基础上所做的作品,特色明显,生动有趣,可以很好地给学生创作以引导。

彩墨游戏

教材分析:

中国画是我国的传统艺术。学习中国画,有利于学生了解祖国传统艺术,感受民族文化、民族艺术的精神,提高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增设中国水墨画课业内容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分别在小学中高年级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关于水墨画的表现和欣赏评述的教学内容,目的是希望通过几年的学习,学生能对中国画从表现形式、造型特点、笔墨特点以及立意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能够对中国画有一个较完整的印象。

《彩墨游戏》是本内容学习的初始课,本课一改传统教材强调技能、技法的枯燥训练内容,而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在大胆尝试使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进行随意涂画的基础上,形成对国画工具、材料的认识和了解,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本课的起点和难度,多以实践体验为主,切莫做过高的要求,使教学难度增加。

本课教材选用了张大千、吴冠中等艺术家的作品,这些作品有别于传统的国画,他们用笔简洁、奔放,水墨特点较强,而且极富个性和时代感,容易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表现的欲望。学生作品从随意的滴洒勾抹和涂画,滴洒点画后进行添加成有趣的图画等不同角度提示学生大胆地尝试,体味毛笔、墨汁、颜料和宣纸的特性。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还可以创造性地为学生提示一些方法,或放开手让学生大胆、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探索。总之,本课的教学要浅显易懂,趣味性与知识性要有机地融为一体,为后面的中国水墨画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目标:

1.能够大胆尝试,感受和了解毛笔、墨汁、宣纸的特性。2.能够把发现的水墨特性运用到绘画实践中。

3.愿意感受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体验到彩墨涂画游戏的乐趣。教学重点:

运用彩墨大胆表现,体验乐趣,表达感受。教学难点:

合理运用点、线、面,使画面具有节奏感。教学准备:水彩、墨、毛笔、宣纸、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的绘画材料和工具。

二、尝试、探索、感知

1、学生用笔蘸上颜料或墨,结合水在宣纸上尝试作画。

2、说一说,你有没有什么有趣的发现? 要点:水分的多少、用笔的变化

3、说一说,在画画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探讨解决的方法。

4、师语:想不到一张薄薄的宣纸能产生出那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好玩极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师们玩的游戏吧!

三、欣赏、深化认知

1、欣赏画家作品

介绍这幅画的作者及画题。

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你觉得那代表什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画面上墨色的变化以及用笔的手法,学生自由讨论交流想法。

画家运用了点、线、墨块和色块,使这幅画显得既有层次又有节奏感,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2、出示学生范作,欣赏、研究、讨论都用了哪些特别的技法。

四、学生创作

1、学生自由创作,教师鼓励并指导。

2、展示自己的作业,向大家介绍自己的画面。

3、学生自评、互评。教学反思:

彩墨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这一课的目的在于积累初步的感性经验。学生在操作中,有的用水太多,有的干脆全是彩墨。虽然这是一节带着游戏性质的课重在让学生得到一个彩墨的体验,但是适当的引导还是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悟出点什么来。

有的学生的作品无意中产生的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总之,通过这堂课的练习,学生都得到了锻炼与愉快的体验。

古老的文字

教材分析: 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古老的文字》同样是一节彩墨游戏课。彩墨画的工具材料虽较难掌握,但在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预想不到的特殊效果,这也正符合学生性格中的游戏状态。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水墨游戏的特点,相信教学中定会摆脱传统水墨教学的条条框框,激发起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本课与《水墨游戏》构成本册的水墨画学习单元。这两课都是以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去尝试、体验水墨的特点,体会水墨所特有的视觉感受。本课是在学生初步感受水墨工具材料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除了让学生加深体验之外,更侧重让学生体会毛笔的特性和基本的用笔方法。在表现古老的文字的书写中学生会体会到中锋和侧锋用笔的效果,将训练点暗含在学生的创作中。本课以古老的文字切入,增强了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我国殷商出土的甲骨文,是象形文字。那一个个字就像是一幅幅小小的图画,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学生不仅可以临摹,更可以无拘无束地参照古人造字的方法自行造字,因此这个活动本身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教材中出示的殷墟的甲骨文给教学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可以很好地加以利用。同时也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本。课本中的学生作品水墨

特点浓厚,想象力丰富,能够给学生很好的启示。例如,教材23页右上为“犬”字,是一个简化了的侧立的“狗”的形象。左下图为“涉”字。一条小溪弯弯流过,溪内有小鱼在游动,一个人拄着木杖在行进,很好地诠释了“涉”的含义。教学目的: 1.继续体验水墨画的纸、笔、墨的特点。

2.体验和掌握毛笔的使用方法,重点学习侧锋和中锋的用笔。3.愿意更多地接触水墨画,能够体会到学习水墨画的乐趣。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大胆的创造,表现出创意的汉字。教学准备:水彩、墨、毛笔、宣纸、水、笔洗 教学过程

一、设计情景 导入新课

1、最初,人和人是如何交流的呢?如果不能说话?文字又是如何得来的呢? 在4500年前我们的祖先他们用文字吗?做个游戏来解决这个问题。

图案是大自然一些物体的特征,最后演变成字,我们给这种字起个什么名呢?象形文字

提出字的根源问题,使学生在参与游戏过程中体会象形字的演变过程。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为其理解和使用象征性字打下基础。

二、教授新课 课堂练习

1、了解象形文字的特征性

通过老师的举例和趣味故事,使学生容易理解象形字的特征性。

2、如何把图案和文字结合成象征性的字

虽然文字代表着人类文明,但是图案与文字相比你们觉得谁更有艺术性?

我们可不可以把图案与文字结合成另一种字,既是原来的字又有艺术性呢?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作品,分析并自由回答。

让学生亲身感受发现,把图案和文字完美的结合起来,可以变成既不改变字体结构又有艺术效果的象征性的字。同时欣赏课本范图加深对象征性字的理解,以便利用。学生已经对象征性字有了形象而深刻的认识,老师让学生欣赏范作,了解创作意图明白学习任务。

三、学生作业

1、引导学生作画,欣赏课本作业,自由创作。

2、教师巡视,学生作画

学生构思,认真完成作业 老师调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学生更愿意自己创作,即学即用。

四、学生作业 点评

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教师点评,表扬有创意,画面效果好的作品。提高其创作审、美能力。

五、总结

大家在办黑板报等报告天气时可以采取这种艺术字的形式。把课堂知识延伸到生活实践中去。教学反思: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以愉悦的心情进入学习的内容。这一课的教学内容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但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我采用了猜猜看的游戏,在黑板上书写东巴

文,并结合自己的旅游经历介绍了这种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

在技法方面,以上一节课《彩墨游戏》中,学生自主探究得到创作方法为基础上,用以旧带新的方式引入今天的创作活动。

我们的节日

教材分析:

“六一”国际儿童节是孩子们最盼望和最喜爱的节日,每到这个欢乐的节日,孩子们都会穿上最漂亮的衣服,载歌载舞,尽情地欢笑。本课正是基于儿童的生活体验,配合“我们的节日”设置了利用废旧材料自制节日小乐器进行庆祝活动以及用合适的材料装扮自己的活动内容,且结合音乐舞蹈进行创造、表演和展示,使节日的气氛更为热烈。让学生明白用艺术美化生活,艺术无处不在的道理。

教材中的学生作品分两部分,一部分展示的是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小乐器,有手风琴、小提琴、拨浪鼓等,每件作品设计制作得都很独特有趣,教师可以请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如何选择合适的材料进行制作,由此打开学生的设计和创作思路。另一部分展示的是学生利用废旧材料装扮自己,并呈现了装扮好的孩子们表演的场景,不仅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变废为宝的创作手段,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合适的材料,通过折、剪、粘等多种方法设计制作小乐器和装扮自己。

2、能够分工或合作完成活动,并能够从活动过程中获得各项能力提高。

3、愿意用废旧材料制作艺术品,并能从中获得成就感。

教学准备:了解关于节日的风俗习惯,收集图文信息及剪刀、胶水、废旧综合材料等。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 揭示课题

1.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欣赏一组与节日有关的图片。2.请学生为欣赏的一组图片命名。出示学习活动的主题——节日

二、交流讨论 解决问题

1.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示中心问题“我们是怎样庆祝节日的?”。

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自己使用过的或知道的庆祝节日的方法,然后汇报讨论结果。3.提炼学生答案,播放多媒体教学课件出示,整理归纳出的六类庆祝节日的主要方法,再分类具体的分析一下,重点分析服装和歌舞这两类的创作表现方法。

三、制定目标 自主创作

1.围绕中心问题“我们是怎样庆祝节日的?”

学生分组制定小组的学习目标,创作表现方法不限。把小组的学习目标张贴在黑板上的指定位置。

2.学生围绕小组制定的学习目标,展开自主创作。

四、展示评价 总结活动

1.分组展示学生自主创作的作品,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点评,评价要围绕每个小组制定的学习目标进行。

2.介绍“小组自我评价表”的使用方法,展望下一课时的学习活动。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在基本的服装结构上大胆创新,进行变形和装饰。事实上学生对服装的结构认识并不够清晰,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提示学生边制作边试穿,鼓励即兴发挥,随机改变设计意图,经过反复修改,反复试穿,达到满意的效果。

在选材上,要提示学生很多废旧材料都可以利用,比如报纸,商品包装纸、包装盒,瓶盖,布条,易拉罐,羽毛、彩色绳子等等。重点引导学生根据废旧材料的不同材质恰到好处的运用,比如使用报纸做衣服时,注意报纸上不同版面色彩的运用,使用瓶盖做项链时注意大小的搭配等。

假如我变小

教材分析:

大人国和小人国的故事深得小朋友们的喜爱,每位小朋友都曾幻想过自己也拥有变大或变小的能力。本课抓住学生这一心理,设计了“假如我变小(大)”的趣味性课题,使学生愿意兴味十足地投入学习活动。

教材中的学生作品表现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有趣。有的作品表现了小朋友们变得和小虫子一样小,他们坐在螳螂身上在树叶上快乐地穿梭。画面上的螳螂刻画得十分细致,可见小作者平时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有认真细致的观察态度;有的作品表现的是小朋友们变小后,拽着一朵朵蒲公英在美丽的彩虹下飞翔或是在花丛中尽情地玩耍;有的作品表现的是小朋友将自己变小后勇敢地同蜘蛛摔跤,周围有许多小朋友在观看,画面上蜘蛛身体大面积的黑色与黄色的条纹产生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红红的眼睛和小朋友的红上衣又交相辉映;还有的作品表现的是小朋友把自己变大了,变得比长颈鹿还要高大,画面上长颈鹿伸平的脖子与小朋友弯下来的身体形成了视觉上的平衡美感。

教师在和学生欣赏、讨论这些作品的立意、画面构图、色彩运用等美术要素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找出这些作品共同的特征:即每幅作品中都有一个参照物,来衬托小朋友们的“大”或“小”,使学生懂得大和小是通过比较而得出来的。

本课可采用讨论式的学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幻想世界,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启发思路,分享想象带来的乐趣。在表现形式上,学生可自由选择。教学目标:

1、能够理解大小的对比关系,并能够运用对比关系表现出有情趣的画面。

2、能够较好地组织画面和配置画面色彩。

3、愿意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体会生活的乐趣。教学准备:水彩笔、作业纸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教具:一些玩具汽车,房子,人物等迷你型的物品,一些与这些物品大小较匹配的景物图片,有条件的可以准备一些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等影像资料。

2、学生准备学具:学生将自己过家家用过的各种玩具“娃娃,动物,积木,汽车,厨具等带来。带齐绘画工具。

二、课堂教学

1、引导阶段

让学生回忆看过的有关大人国或小人国的故事,简要说明一下故事内容。然后讨论故事是如何表现主人公变大或变小的?

请学生将带来的各种物品放在不同的背景前,说说感觉并讨论:是什么原因使同一样物体看起来有时候显得非常大,有时候又显得非常小,让学生举例说明。

教师也可以用一些图片,影像资料告诉学生:大小是通过相互比较才可以显示出来的。

2、发展阶段

学生思考:你想有那几样物体的大小反差来表现主人公来到了变大或变小的?继续启发学生思考:画面的主体是什么?用什么背景来衬托它变大或变小? 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开始作业。

3、收拾与整理

三、课后拓展

用泥塑的形式,配以一些玩具,模型,背景图表现立体的大人国或小人国。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懂得通过比较才能分出大小,大小对比使大的显得更大,小的显得更小。

学生的作品往往会产生神奇的效果,极具吸引力!有特色的作品在教室里展出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一枚恐龙蛋

教材分析:

恐龙是生物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已绝灭的爬行动物,它在地球上生存了长达一亿数千万年之久,在此期间又不断发展、进化,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恐龙世界。科学家们对恐龙的起源、种类、形体、生活习性、灭绝原因等一直在作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以恐龙为主题出版的故事书、绘本、卡通书以及电视、电影等,数量相当庞大,深受人们的喜爱。恐龙更是以其神秘深深地吸引着小朋友。

本课主要的设计意图是通过交流讨论恐龙的各种资料,引导学生对恐龙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大胆想象,尽情发挥,创作出或神奇或有趣或惊险的具有故事情境的美术作品。中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经历中,掌握了一些常用的表现技法,所以在表现形式上,学生基本可自由选择。教师可提倡学生综合运用工具材料,如油画棒与水粉结合等,从而表现出更具特色的作品。

教材第30页有恐龙蛋化石插图,教师可为学生简单讲述其形成原因,令学生对本课主题产生更强烈的表现欲望;第31页的学生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有油画棒画、水彩笔画、线描画等。其中有以恐龙蛋为中心,采用放射性构图,表现恐龙家族成员等待破壳而出的小恐龙的温馨画面;有以形象迭透的手法,表现恐龙蛋内一只大恐龙背载着一群活泼的小朋友玩耍的有趣情景,表达了小朋友渴望恐龙与人和谐生活的美好愿望。学生们表现恐龙并不等于科学家对恐龙进行描述,恐龙的体形、动作和生活习性等,我们只在电影、电视、书本中见过,或许它实际的样子,可能超乎人类的推想。所以学生创作的任何故事情境都有可能发生,创作的各种各样的恐龙都可能存在,本课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打开心灵的视野,开创崭新的恐龙世界。教学目标:

1、能够在认识和了解恐龙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选择喜欢的进行创作。

2、能够在想象和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动手能力。

3、能够体验到大胆想象与表现带来的艺术乐趣,在古老与现实的交融中感受恐龙文化。教学准备:水彩笔、画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参观才恐龙的展览吗?你知道各种恐龙的名称吗?庞然大物--恐龙几百万年前就神秘地消失了,给人类留下了无穷的奥秘。

2、揭题板书:今天我们来和恐龙玩一玩画一画

二、讲授新课:

1、出示范作。这是什么?(恐龙--长颈龙、三角龙、剑齿龙……)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2、恐龙生活在什么时代?都有哪些种类?它们是长什么模样的?你最喜欢哪头恐龙?……

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知识来说。大家畅所欲言。

3、教师出示幻灯片。让各类恐龙形象具体化。和学生一起聊聊恐龙是如何生活的。身上的各种不同体形各有什么作用。长劲龙的长脖子;三角龙头上的角;剑齿龙背上的刺;冀龙的翅膀及翅膀上的爪子……

三、创作表现

提出作业要求,学生自主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四、作业展示

集中展示,以讲台为展台,把所有学生完成的作品放置其中,进行学生互评,大家互相欣赏,表扬优秀作品。

五、课后延伸:

课后查阅有关恐龙的资料,了解恐龙为什么会消失。教学反思:

现在学生在电视、杂志上经常可以看到关于恐龙的内容,所以,对于恐龙的种类、外形与生活习性了解得很多,在这一点上,我确实不如他们。

看着课堂上学生那争先恐后、滔滔不绝的样子,我深深地感到:这堂课与其说是我在教学生,还不如说是学生当了我一回老师。

可以考虑组织一次延伸活动:与班主任沟通,共同策划一次班级主题活动,将学生创作的作品与学生们搜集到的图片、文字资料、玩具模型等进行集中展示,进一步普及有关恐龙的知识,拓展孩子们对恐龙的想象空间,让孩子们在古老与现实的交融中感受恐龙文化,体验“玩”与“学”的乐趣。

千人千面

教材分析:

利用泥板进行造型,是传统陶艺常用的方法。其应用十分广泛,从平面到立体,并且根据泥板的湿度可以随意变化,它是一种较能拓展人的想象和创意的陶器成形法,也是一种高度自由的成形手法。本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是以泥板和泥条的形式进行平面的泥工造型练习和创作。对于泥板的立体成型的方法,会在以后的泥工课业中涉及。

本课内容《千人千面》具有新鲜、活泼、生动的特点,运用概括、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的外貌特征,深受学生的喜爱。它可以训练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掌握泥板造型的方法,传达自己对人间万象、喜怒哀乐的理解。教材呈现出的制作步骤,便于学生自学。首先要构思自己想要制作人物的面貌形象及特征,然后将和好的泥用手按压或用器具制成泥板,根据脸型用泥工刀去掉多余的部分。最后添加、拼贴人物的五官。课本提供的学生作品都很有特点。在技法上,有的直接在泥板上添加成型,有的在泥板上利用工具划刻出面部神态。在人物的刻画上,有的滑稽可笑,怪模怪样;有的感情丰富,哀乐喜怒;有的活泼可爱,让人爱不释手。通过这些作品可以看出学生有足够的能力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劳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泥板成型的一般方法。

2、能够利用概括、夸张、变形的手法表现出人物的特征和个性。

3、喜欢泥板成型的方法制作作品,能够体验泥工造型的乐趣。教学重点:学习用泥塑的方法表现一张造型奇特、富有创意的脸。教学难点:五官的造型与装饰。

教学准备:古埃及面具、京剧脸谱等资料、泥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教师出示古埃及面具、京剧脸谱、贵州面具等图象,看看跟我们普通的脸有什么不一样?请同学们看了以后,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些艺术品。

2、揭示课题: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做一张奇特的脸。

二、组织学生讨论

1、为什么这些脸看上去比较奇特?(分析这些艺术品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五官:夸张变形

色彩:对比强烈

2、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还见过类似的艺术化的脸,和同学们交流交流。

3、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一些小朋友做的脸有多奇特!出示学生作品,看看他们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奇特的?

这些脸的形状都各不相同,同学们观察一下,它们接近什么形状?

要先想好脸的外形,可以是三角形、圆形,也可以是长方形。

三、学生创作

1、师:看了这些小朋友做的脸,你们是不是也很想玩一玩啦?好!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你准备设计一张怎样奇特的脸。和你的小组伙伴说说自己的想法。

2、学生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业展评

1、学生作品展示,请设计者介绍设计意图、制作经验,请其余同学发表对作品的看法或修改建议。

2、教师对同学们的制作过程给予评价,对作品提出思考性建议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继续研究、完善。教学后记:

这一课的主要材料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泥,大家把这堂课当作了一堂玩泥的课,所以,在兴趣的前提下,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更大的开发,造型和装饰能力有了一定的进步。

如果要说有不足的地方,我想,在五官的造型上还可以再夸张一些吧?

风凉的扇子

教材分析:

扇子是夏季常用之物,人们用它遮日纳风凉。造型优美的扇子还是工艺品,供人们玩赏。在我国古代,更把扇子视为风雅之物,文人墨客喜欢在上面上题诗作画,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扇面艺术和文化。扇子的造型、功能学生都很熟悉,以《风凉的扇子》作为设计应用领域的课业练习,适合学生年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扇子的美,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处处都有美。了解中国扇子文化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艺术的热爱。在运用各种废旧材料,构思、设计、制作的过程,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体验创作的乐趣,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设计与应用的关系。

本课教材向我们展示出传统的扇子造型和扇面画,目的是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由于版面限制,教师可以根据手头的资料适当的予以补充。学生的作品更多从造型、材料的运用上给学生以提示。教师要充分的利用,并以此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想象、创新地设计、制作出富有个性的扇子。教学目标:

1、能够选用合适的材料创造性地制作一把既实用又美观的扇子。

2、在练习中,逐渐形成设计意识,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

3、愿意了解扇子文化,感受扇子的美,体验制作扇子的乐趣。教学重点:做一把美观又实用的扇子,体验做扇子的乐趣。教学难点:扇子的外形创新设计与扇面的装饰。

教学准备:卡纸、宣纸、彩色纸、双面胶、胶水、竹片、水粉颜料等绘画工具。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用具,稳定情绪。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唐朝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非常有名的诗歌叫《秋夕》,你会背诵吗? 银烛秋光冷画屛,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间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歌里面提到了古人用扇子一边乘凉一边追赶飞来飞去的萤火虫,那情景一定很美吧,你想看古代的扇子吗?

三、了解扇子的发展历史

1、说说中国古代的扇子有什么特点?

2、掌握扇子的构造,讨论:折扇和团扇各自的造型特点。

3、欣赏扇面上的图案感受扇子的美,探讨扇子的装饰方法。

4、讨论:扇子的作用。

通过欣赏各种材料、形状、图案的扇子,感受扇子的美,创设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的特征和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四、探讨扇子的制做方法

研究扇子作品的制作方法,观察、讨论制扇的材料、步骤。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归纳:

分析材料:硬纸板、宣纸、卡纸、竹片、树叶等。分析外形:激发学生探讨扇子的外形设计。

五、学生创作

1、提出要求:a.形式多样化不要局限圆形和扇形 b.美观又实用。

2、激发学生创作:请你做个小小设计师,比比谁做的扇子最奇妙。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

六、作业讲评。

1.小组互评,评出最有创意的作品一件,最美观的作品一件,最实用的作品一件。2.组与组之间作品大比拼。

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师,最佳造型设计师,最实用设计师各若干名。3.教师评议小结。

4、小结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扇子的国家,并逐渐传入日本和欧洲的许多国家。扇子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扇子主要生产于我国的浙江、江苏、四川、广东等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扇子作为实用品的功能正在逐渐消退,更多的人看重的是它的艺术性,并用之于收藏、把玩。这一传统的工艺品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焕发着新的活力。

七、延伸

1.回家后找找身边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做扇子?

2.首届中国扇子艺术大展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出,同学们可以届时上网去浏览 3.保存好扇子作品,夏天我们可以用来乘凉。教学反思:

学生在收集、欣赏、自主探究中发现美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传递了一种文化传承的信息,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使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培养提高。本课成功之处:

1、学生不仅感受了扇子的美,而且了解了扇子的文化。

2、学生的作品内容比较丰富,思维比较开阔,如动物、水果、脸谱、花卉及太阳等,都可以被学生变幻成一把把美丽的扇子形象。

3、本课符合新课标精神,贴近学生实际水平,能够做到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生生参与,人人动手。

值得思考之处:除了纸类材料外,是否还可以探讨用其它材料来做。

来信了

教材分析:

书信是人们以书写于纸张(或其他载体)的文字、图像为内容的一种交流形式。在中国古代,也简称为“书”。书信的使用方便了人们的交流,因为它使得“说”和“听”可以不在同时、同地进行。这也同时意味着,书信从发信人到收信人需要一个投递的过程,才能实现这一异时、异地的“听”“说”交流。在现代,绝大部分的信件是通过邮局投递、寄送的。而在邮局出现之前,信件大多是由私人传递和送达的,承担这项任务的人在中国古代被称为“信使”。信封是现代书信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一般起着保护书信本身和说明投递地址和收信人的作用。在中国古代,人们使用过鲤鱼形状的木盒作“信封”,因而后来书信也被称为“鱼书”。

随着邮政行业的快速发展,通信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信封上的邮票也不仅仅是邮资的凭证,而是具有了浓厚的文化意味,从而使集邮逐渐成为了一种高雅的艺术收藏方式。

《来信了》这一课,是一个内容比较丰富、学习活动形式多样的综合探索课,它旨在采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以信的书写和邮递游戏为载体,把学生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制作书写信封、欣赏设计邮票、制作邮戳这三个相互关联的学习活动,了解与“书信”相关的美术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学目的:

1.愿意了解“书信”的书写及邮递等知识。

2.了解邮票的实用价值、艺术价值及票面结构,能够尝试设计邮票。3.通过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提高综合素质。

教学准备:课件、邮票、水彩工具、信封、水彩笔、邮票。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导阶段

同学们,我们先来听一首非常有趣的故事——《小蜜蜂和蚂蚁》 我们一起来看看小蜜蜂的信,你们喜欢小蜜蜂的信吗?谁能读读?

二、讲授阶段

一起再来看两封信,注意看信都需要写哪些内容,有什么格式。总结:你发现信都要有哪些内容和格式?

收信人的称呼、信的内容就是正文、你的名字、日期等 为什么要写信呢? 传递信息,传达情感 你最想给谁写一封信? 写给爸爸、妈妈、同学等,都给予肯定,其实有些是你不认识的,只要你喜欢也可以写,比如说我喜欢月亮姐姐,我就想写封信给月亮姐姐,还有除了地球上的朋友,大家还可以写给想象中的人,比如说写给太空人,动画片里的人物啊。那么你想给谁写封信啊?

三、创作阶段

现在请想好的同学拿出你的笔,写出心中最想写的,寄给心中最想寄的人。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用多一点图案画面丰富多了,可下面还很空,怎么办? 你还想出什么好主意,使信更漂亮?

四、发展阶段

同学们,我们再写完信后,应该怎样做才能让对方收到信。你们可以回家在信封,写上地址,姓名把信寄出去。不会写的小朋友课后请教老师或让父母帮忙完成。补充:贴上邮票,放到邮筒里。邮递员会来传达我们的情谊。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出示一封没贴邮票的信,问:为什么我这封信寄不出去呢?

2、请同学们讨论邮票它有什么作用?

3、教师小结:邮票的作用主要是用做纳付邮资的凭证,还可以传播艺术文化知识。

二、自主探究

1、揭示探究的问题:邮票的特点、邮票的异同、邮票的内容;

2、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邮票,相互欣赏、交流。教师参与,与学生一起讨论。

3、通过对邮票的欣赏,学生自己发现了邮票的特点,为自己设计作好了铺垫。

三、欣赏感知

1、教师出示课件,请学生欣赏各种邮票。你知道这些邮票体现了什么主题? 你最喜欢哪一枚邮票?

你知道邮票是如何设计的吗?

2、学生边欣赏边质疑。

学生讲述自己的观点。通过欣赏、自主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邮票的认识,也掌握了邮票的设计步骤。

四、创作表现

讨论身边值得关注的事(和平、环保、友爱、节日等主题),设计制作一枚精美的邮票。要求:构思独特,主题突出,图案简洁,色彩鲜艳,制作精美。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五、评价交流

1、请学生将作业贴在展示区,举行邮票展览会。

2、教师出示奖品:最佳创意奖、最佳绘画奖、最美色彩奖。

3、教师小结,肯定学生的作品。指出不足。

小组自评、互评作品,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学会了发现别人的优点,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第三课时

一、检查工具

二、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在我们的大拇指上涂上少量颜色。(注意控制水分)在一张废纸上印出指印。

1、看一看能不能印得出来。

2、可多印几个看看会不会发生改变,同桌之间也可比较一下有什么异同。

3、想一想为什么回出现这种纹理呢?

这个就是指纹,指纹在人的一生当中基本上不会发生变化,不同的人他的指纹相同的概率也很小,大概只有万分之一。所以这在古代也是一个重要的法庭证据之一,用来辨别一个人的身份,但是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有更先进的方法来辨别。(DNA检测)它的准确度可达百亿分之一。

三、作品赏析

欣赏一些邮戳作品,通过对作品的对比展示,了解邮戳的基本结构

四、制作过程

1、画稿

选择一个你喜欢的题材设计一个画稿。注意选择突出凹凸特点的题材。

2、制版

用剪刀或刻刀把造型的各部分剪下

3、印刷

铺上纸后均匀的磨平。

中间可看看印刷的效果,如果不够再涂墨印刷,注意纸的位置不能移动。

4、整理

书写上相关的文字内容。

五、展示点评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课。虽然书信已经渐渐淡出现代人的生活,但是让学生了解信的相关知识是必不可少。这是进行各个学习活动的基础,这些知识可能包括:信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信的书写及邮递知识,邮票的相关知识等。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综合探究式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向家长(3.3班有朱嘉诚的爸爸正好就是邮局的工作人员)请教、到邮局去实地调查、到网络、书籍上搜集有关知识等形式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在课堂上,师生可以一起通过测量、讨论、交流、设计等学习活动使知识逐渐条理化和深化。

画中的故事

教材分析:

欣赏评述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领域,通过这一领域的学习,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得以逐步的提高,进而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高。本课所选用的作品是以故事为题材,情节性较强的绘画作品。如《哪咤闹海》、《神笔马良》都为学生熟悉和喜爱,容易激发起学生对欣赏活动的兴趣。另外,本课欣赏活动处于第二学段,要求学生不仅对美术作品的形与色进行观察和感受,还要逐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初步的形式分析,发现作品的艺术特色。

教材所选用于欣赏的作品不论从艺术形式还是表现手法上,特色都较为突出,便于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这一学段,在评述上要求学生不只是口头语言表达,还需要用书面语言,用简短的文字或短句进行表达。本课的作品故事性情节性较强,有利于学生的评述。因此,教师要很好地把握欣赏活动,很好地借助这一类绘画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能力的训练。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尝试着读懂画中的故事,感受画中故事的丰富情节,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走进艺术家的精神世界。教学目标:

1、能够欣赏情节性较强的绘画作品,掌握一些浅显的欣赏方法。

2、能够用口头或书面文字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感受。

3、愿意欣赏绘画作品,参与欣赏活动。教学准备:收集图画中的故事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导欣赏

1、《奇袭》的作者是谁?哪个国家的人?

进一步提示学生:画面上画了些什么?老虎的动作神态是怎样的?有哪些植物?大树的枝丫是怎样的状态?画面的色彩是怎样的?等等。

引导学生细细地观察,才能够客观准确地评述,也为感受作品的艺术特色做好准备。

2、《哪吒闹海》这幅作品在人物造型上有什么特点?

飞舞的龙、云、水、火又是怎样表现的,你在传统的民间美术中见过类似的表现手法吗?作品在设色上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利用线条的组织和色彩来表达主题的?等等问题。

引导学生在广泛的交流中,使他们逐步认识到作者的表现手法和作品的艺术特色。

二、自主欣赏

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自主欣赏另外三幅作品。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看法。教学反思:

这一课的教学似乎显得有点简单生硬了。

如果采用联想的办法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如:从画面里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年级美术下第六册教案 篇2

本单元话题围绕学校设施展开, 重点学习表示客观存在的交际用语。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课, Susan继续在Guang Ming Primary School参观。教学重点是art room, computer room, teachers’office, canteen及表示客观存在的一般疑问句Are there any…?及应答。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课件呈现、对话交流等形式达到能听、说、读art room, computer room, teachers’office, canteen4个短语, 能正确书写4个短语。

2.学生通过完成采访交流等一系列螺旋递进的任务型活动, 能理解并运用“Are there any…?Yes, there are./No, there aren’t.”

3.学生通过阅读对话, 并通过教师提供、创设的情境进一步理解、强化所学句型, 达到能够运用的目的。通过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对“Are there any…?Yes, there are./No, there aren’t.”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难点:

1.单词“terrific”的读音。

2.“Are there any…?”的运用。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步入小学高年级, 他们身上既有活泼好动、喜欢有趣活动的特点, 又已经从简单地对课堂游戏感兴趣逐渐深化为对英语本身及挑战思维的任务型活动感兴趣, 学习目的更加明确, 尤其喜欢将所学到的语言运用到生活情境中。

三、教学准备

CAI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相关物品。

四、教学过程

Step 1.Preparation

Free talk:

T:Look, here are some pictures, can you guess where they are? (此环节教师请学生观看课前拍摄的学生所在学校各个场所的照片, 通过观看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的场景图片, 激活他们的生活经验, 体现“学习即生活”的理念, 在学生观看的同时, 教师不断使用wonderful, terrific赞美学校, 引出并分化难点terrific。)

Guessing game:

T:Tell us where they are, speak loudly as quickly as you can. (此环节教师设计了竞猜抢答的形式, 通过课件出示一些模糊的学校场景图, 复习本单元前几课表示场所名称的单词, 然后自然过渡到本节课新单词。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温故引新。)

Step 2.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A.Words

a.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课件呈现computer room, art room, canteen, teachers’office的图片。

操练分别使用Go upstairs形式 (即学生根据教师手势以line by line或one by one的形式声音由低到高) , Go downstairs形式, Chant形式 (chant“I have lunch, in the canteen.You have lunch, in the canteen.We have lunch, in the canteen.”) , teachers’office操练使用具体情境:

“T:Miss Cui works in teachers’office.Your English teacher works in teachers’office…”教师以语气、语调及体态语暗示学生教师的话未说完, 引导学生接着说。

(前两个短语通过生动有趣的上下台阶游戏操练, 意在激发学生说的热情, 然后在chant中操练单词canteen, 避免操练形式单一, teachers’office则由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语境, 在语境中理解、操练短语, 提供的语境与学生生活中的人和事息息相关。这种层层递进的操练练习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b.practice:

1.Play“Bombing game”.

2.Play“What’s missing game”

(通过由浅入深的两个游戏, 帮助学生在整体情境中再次巩固4个重点短语。)

B.Sentences

a.presentation

T:Arethereanycomputerroomsinyour school?Are there any swimming pools in your school? (教师以与学生free talk的形式询问, 引出并呈现新句型。)

b.practice

1.ask&answer练习。

(这是对重点句型的第一层次的操练。小组内一人根据图片所示场景内容进行提问, 另一人根据提示进行回答。为避免设置的情境虚假, 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开放的语境, 扩大语言信息输入的量, 课件中场景所在的地点经过了精心思考。)

2.“智慧背囊”游戏。

T:I have a magic bag, guess what are in my bag by asking“Are there any…in your Bag?” (这个活动在教师下达指令后后由学生对学生完成, 教师不参与活动。因为到此时学生已经基本能够使用此课的重点句型进行问答。设计此游戏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在玩中用语言。)

3.小记者活动。

课件呈现成龙建希望小学后接受记者采访的图片, 学生进行pair work, 一人作为记者, 一人扮演成龙。在活动中教师通过课件形式为学生提供交际时所使用语言的tips。 (螺旋递进的三层任务设计, 符合学生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同时突出了重点、解决了难点。)

C.Learn to say

1.呈现课文情境, 提出并阅读问题。

T:This is Susan, and this is Principal.Susan has some questions.Read together.

2.学生带着问题听录音, 初步感知课文。

3.学生跟读、自读, 熟悉课文。

4.回答问题, 深入理解课文。

(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地安排的阅读环节中体会阅读策略, 提升阅读能力。1.阅读重在理解, 初读的目的是对文本有整体感知。2.阅读中、阅读后对问题的思考、回答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3.学生对问题的解答程度有利于教师检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4.质疑, 拓宽思维, 培养探究意识, 培养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Step 3.Production

T:You know Sichuan earthquake.Now let’s watch a short part about the earthquake.The students in Wen chuan need new schools.Four in one group, three of you try to cooperate to design a new school for them, one acts as a jounalist to interview the designers. (观看四川地震短片, 创设开放性情境:设计新北川中学, 设计者答记者问。学生小组合作, 设计新北川中学, 鼓励设计者和小记者们运用本节课所学语言及以前的知识储备介绍新学校。教师通过课件提示适当的tips, 一方面是划定所使用交际语的话题范围, 避免天马行空, 另一方面又适当拓展, 激活学生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网络, 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参与热情, 使他们勇于并愿意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

评析

三年级美术下第六册教案 篇3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汇总第六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恐龙》教案-语文第..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练习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8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6、剪枝的学问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5、争论的故事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4、寓言两则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练习7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7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3、日月潭的传说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2、海底世界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1、槐乡五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恐龙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练习六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6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9、放飞蜻蜓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8、狼和鹿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练习5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5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6、跟踪台风的.卫星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5、水上飞机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4、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练习4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4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3、古诗两首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2、荷花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1、赶海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练习三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三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大作家的小老师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9、少年王勃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8、李广射虎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7、菩萨兵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练习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2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6、花瓣飘香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5、雪儿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4、微笑着承受一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练习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习作1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3、庐山的云雾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美丽的南沙群岛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长城和运河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

三年级美术下第六册教案 篇4

Module1 Changing

Unit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新单词life ,different, ago, any, television, grandchildren, us, grandmother, lady(2)新句型:There be ……,We lived…many years ago.We live…now.的教学 2,技能目标:(1)能根据情境正确使用There be ……,We lived…many years ago.We live…now.句型谈论生活、学习中的事物,提出问题并作出解答。

(2)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做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使学生体验学习、参与、合作、竞争的乐趣。(2)比较过去与现在的生活体会到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让学生感觉到社会主义就是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4,创新目标: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掌握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灵感。

教学重点:新单词和新句型的教学与运用。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 There be ……,We lived…many years ago.We live…now.句型并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该句型。教学准备:两幅画有房子和汽车的画(房子一大一小),单词卡片,收录机和磁带,贴纸

教学过程:

Step1:热身复习教师与学生自由会话,教师可以问学生:“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in your holidays? Were there any happy things in your holidays?”等通过这样的师生交流,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顾相关的语言知识,例如:一般过去时的用法、常用词汇等,为后面的教学做铺垫。

Step2:课文导入 热身活动以后,教师告诉学生:The New year is past, now you are older ,you had a lot of changes.”教师边说边把新单词“change”板书到黑板上,出示课题。

Step3:单词教学 用上所制作的单词卡,通过语境把新单词教授给学生。

Step4:单词训练游戏 把单词卡粘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竞赛,听老师说出某个单词,学生迅速把该单词卡片取下,快者为胜。

Step5:课文教学 教师把画有房子和汽车的两幅画挂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谈一谈图中的内容,要鼓励学生用英语讲,用上以前学过的句型:“There is/are......”,然后,老师指着图,总结学生的描述。

总结完毕后,教师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与我们的挂图内容类似的一个老大娘的生活变化。接下来请听课文录音,在听的同时,请你们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与新句型。

Step6:游戏“火眼金睛,找新单词与新句型”。让学生以竞赛抢答的形式快速找出课文中出现的新单词与新句型。并给予学生贴纸作为奖励。

Step7:课文训练 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后,教师播放领读带录音,让学生大声跟读课文。然后分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Step8:重点句型操练 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第二部分:Listen and say然后让学生用本节的重点句型:There is/are……/There was/were……造句。

Step9:延伸,拓展 课文第三部分:Look and say让学生分组讨论准备,谈论图中内容,然后每自组派一格代表来讲给全班同学听。使学生体验学习、参与、合作、竞争的乐趣。

Step10:情感教育 比较过去与现在的生活体会到我们现在生活在幸福的社会主义,让学生感觉到社会主义就是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Step11:家庭作业 回家后问问你的爷爷、奶奶、外公或外婆,他们以前的生活与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把你的结果在下节课用英语告诉老师。

板书设计:

三年级美术下第六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歌曲:《顽皮的杜鹃》

《柳树姑娘》 听赏:《空山鸟语》

《荫中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猜猜、听听,唱唱,找找、感受音乐形象,激发对杜鹃的喜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游戏情境中参与音乐,掌握歌唱技能,认识低音的 5 6 7,并能轻松地学唱曲谱。

3、情感与态度:通过聆听,比较,感受音乐要素在塑造音乐形象中的作用。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参与音乐,感受音乐形象,学唱歌曲《顽皮的杜鹃》。教学难点: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理解和表现。教学方法:对比法 情境法 游戏法等

教学准备:电子琴、多媒体教学课件、录音机。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顽皮的杜鹃》

教学过程: 猜杜鹃—— 听杜鹃 —— 唱杜鹃 —— 吹杜鹃

一、猜杜鹃 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一位神秘的朋友,它的歌声很美,许多世界名曲里都有它的歌声。现在,就让我们来听一首世界名曲,猜一猜它到底是谁?

播放:圣.桑的《森林深处的杜鹃》片段

师:你听到了什么的叫声? 师:杜鹃藏在哪里? 生:藏在森林里,可怕的地方,幽静的地方„„ 师:这是一只怎么样的杜鹃? 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生:孤独的,自由的,害怕的„

二、听杜鹃

1、有一只小杜娟飞出了森林到了我们身边,你听它的心情怎么样?(聆听《顽皮的杜鹃》

2、和森林中的杜鹃相比怎么样? 让学生从情绪,速度等各个方面自由讨论,感受到音乐要素不同,音乐形象就不同。

3、再听《顽皮的杜鹃》师:你听到杜鹃的叫声了吗?它是怎么样叫的?叫了几声? 师生一起听着伴奏音乐数一数。(一共 6 声,最后一声连着叫两次。)(设计意图:

1、带着要求聆听,避免盲目性,又能熟悉歌曲。

2、为下面的游戏做 准备。)

4、游戏:扮演杜鹃。师生接唱:学生藏起来,唱“咕咕”的时候探出脑袋要唱出欢快之情。眉毛抬起来,眼带微笑。(设计意图:

1、学生以参与的形式听音乐,会更有趣,对旋律的记忆会深刻。

2、在 情境中玩玩,动动,唱唱,既解决了歌曲的难点,完成了发声练习。)

三、唱杜鹃 学唱歌曲(下面我们把顽皮的小杜鹃请到课堂上来。)

1、按节奏读歌词。要求“咕咕”的地方要读的读得欢快,顽皮。

2、唱旋律。学生歌唱过程中出现的音准,节拍感等细微问题,及早发现及早解决。

3、唱歌词。学生轻声填唱歌词,教师画出简笔画。女生唱歌词,男生唱“咕咕”加上动作。(设计意图:

1、学生觉得以捉迷藏的方式来唱很新鲜,有趣,于是枯燥的唱谱也变 得好玩的了。

2、本首乐曲的旋律多处重复,适合接唱,而且难点前面部分已经解决,所以学生唱谱子不难而且有趣。)

4、歌曲处理 :

1)处理歌曲的结尾 引导学生说出:应该渐慢,渐弱。并用歌声来表现。2)处理歌声 简单了解奥地利 师:你们知道这杜鹃来自哪里吗?(这是奥地利童谣)师:奥地利不只环境优美,还是音乐之乡,那里有着许许多多世界著名的音乐家,比如:莫扎特,舒伯特等等。那里的孩子歌声也特别美,童声合唱还是他们国家的国宝呢。奥地利的杜鹃在这样的陶冶下,歌声也特别清脆动听。让我们做出最端正的唱歌姿势,拿出最美的歌声,来唱一唱这首歌曲。

四、课堂总结

你喜欢顽皮可爱的小杜鹃吗?我们要爱护鸟类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好,下课了,让我们到操场上去寻找顽皮可爱的小杜鹃吧!(放音乐,出教室)

五、课后小记:

周次:第六周

第二课时:《空山鸟语》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复习上节课的歌曲《一只鸟仔》,学唱第二段,先听一遍歌曲,有节奏地读一遍两段的歌词。特别是第二段歌词。

2、跟随伴奏演唱第二段。两段一起演唱。

二、欣赏《空山鸟语》

1、引入。

“空山”是出自唐代王维的诗“空山不见人”的意思。整个曲子的意境是幽静、深远,犹如山林的召唤,空谷回声。2、先整体听一遍曲子,能说一说听完后的感觉。

A、是不是一直都很安静?还是有对比的? B、能否听到鸟的叫声,模仿一下。

3、再复听一遍,分段欣赏,能感受乐曲的引子部分表现空山的已经以及后面模仿鸟叫的部分和人的形象。

4、提问,乐曲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介绍二胡,(多媒体),包括二胡的构造、基本演奏方法、音色等 5、介绍二胡演奏家刘天华。(多媒体)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为著名文学家刘半农之弟,也是我国30年代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我国的国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天华生活的时代,正值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叫花子胡琴要饭的笛”一语道出了当时民族音乐的社会地位。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刘天华抱定“改进国乐”的坚定信念,在崎岖坎坷的路上奋战了20年,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演奏家,创作了几十首二胡、琵琶曲和练习曲。人们所熟悉的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等都是他创作的。刘天华对我国民间音乐也作了许多整理工作,他就是因为在天桥收集“吵子会”锣鼓谱,在与民间艺人接触中,不幸染上猩红热病,于1932年6月8日因医治无效而病逝,时年仅37岁。

6、对比欣赏,聆听笛子曲〈荫中鸟〉,感受不同的乐器模仿鸟叫的效果。体验音乐与自然结合的效果。能够加深对民族器乐的热爱。

7、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自己模仿鸟叫声。

感受音乐模仿的乐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一、总结、下课

二、课后小记:

周次:第七周 第三课时:《柳树姑娘》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引入:玩名字介绍,水果名称游戏(苹果、西瓜、桃子、香蕉、雪梨、荔枝、芒果等),为认识附点四分音符做铺垫。

提问导入课题:

师:春天来了,嫩绿的柳枝随风飘舞,像姑娘的什么呢?

生:像姑娘的辫子。

师:那你们再想象一下,微风一吹来,柳枝会怎么样呢?

生:随风摆动。

二.新课教学:引入附点四分音符: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柳树姑娘》。在学习这首歌曲之前我们回想一下刚才的游戏有什么特点呢?

生:前面的重一些,后面的轻一些,(这就是附点四分音符)

当堂检验:老师演奏,让学生感受这首曲子的律动。让学生听完之后找出这首曲子中有几个四分附点音符(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1、发声练习:老师弹奏D大调音阶,让学生用“wu”作发声练习。发声完毕,教唱歌谱。

2、歌谱熟练之后老师唱谱让学生试着唱词,之后老师再领唱歌词。

(可加入二声部“啦,啦,啦”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合作的乐趣)

3、师:除了附点四分音符以外,同学还有没留意到这首曲子还有什么特点?(引入三拍子的强弱规律),加以让同学们初步认识三拍子的指挥图示。

4、合作大体验:老师演奏,请一个同学上台指挥,剩下的同学分三分之二演唱歌曲,另外的三分之一唱衬词,体验两声部的乐趣。

三、巩固新课:

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今天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点? 生:附点四分音符,三拍子的节奏规律,指挥图示

四、拓展:

师:很好,同学们,通过学了这首歌曲后,你们还想到了哪些关于赞美柳树的诗歌吗?(学生作答)

师:其实不仅我们喜欢婀娜多姿的柳树姑娘,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柳树,他们写下了很多关于咱们柳树的诗歌,那老师今天给同学带来一首: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课后同学们也可以找找关于赞美柳树的诗歌,还有,我们要学会爱护身边的花草树木,保护我们的生活环境!今天就到此为止,下课!

三、课后小记:

第四课时:《荫中鸟》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哪些笛子?会吹笛子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分别出示各种笛子(梆笛、曲笛、长笛、竖笛),并让学生触摸试吹。

2、教师出示各种鸟的图片

教师依次出示翠鸟、鹧鸪、麻雀、画眉、知了、琢木鸟、鹦鹉、布谷鸟、杜鹃、极乐鸟。

指名说一说:你认识这只鸟吗?你能模仿它的鸣叫声吗?

3、那么你们听过由我们中国的笛子演奏模拟的各种鸟叫声吗?今天老师将带大家一起欣赏一首笛子名曲——荫中鸟。

二、展开教学

1、认识中国竹笛

刚才我们看了许多笛子,下面老师将向大家详细介绍我们中国的竹笛。

竹笛:古时候称作横吹,它是由竹制的吹管乐器,笛上开有吹孔、膜孔和六个按指孔。

竹笛又分为梆笛、曲笛两种。那么这两种笛子的区别在哪儿呢?

首先它们在外形上是梆笛略短。曲笛稍长。

其次它们流行的区域不同。梆笛流行于北方,因常作为梆子戏的伴奏而得名。曲笛流行于南方,因常作为昆曲的伴奏而得名。

再有它们的音色也有所不同。梆笛音色高亢明亮。曲笛音色柔和秀丽。

2、介绍笛子的演奏技巧:教师边介绍边吹奏常见技巧如:花舌音(*)、滑音()和颤音(tr),让学生也试一试、吹一吹,以激发兴趣。

3、师:说了那么多,看了那么多,现在我们就开始欣赏这首动听的乐曲吧。

初听乐曲一遍(全曲)

讨论:全曲总体印象——欢快、活泼、高兴地、形象地、有变化地、热烈地„„(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说出全曲留给你的印象)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下面我们再完整地听一遍,并请在你认为能分段的地方举 手示意。

提示介绍引子:单独欣赏引子部分,试着听辩引子处运用了笛子怎样的演奏技巧?(颤音)

肯定同学们的分段。

4、分段欣赏

(1)听赏第一段

师提出要求:第一段主要表现了什么?节奏如何?使你联想到什么?

(讨论后得出:第一段主要表现了鸟儿在树林里尽情玩耍、对歌的情景。节奏跳跃、欢快。使人联想起鸟而在树荫中穿梭飞舞、蹦跳戏耍的情景。)

(2)听赏第二段

师: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从这段音乐中你都听到了些什么鸟叫?这段音乐主要描写了什么?

(讨论后得出:从这段音乐中好象听到了翠鸟、画眉、布谷、鹦鹉、知了、杜鹃等许多知名和不知名的鸟叫声,它们的叫声有的清脆,有的明亮、有的浑厚,有的低沉„„。这段音乐主要描写了百鸟争鸣的景象。)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些逼真的鸟鸣都得益于什么?

生:因为笛子的丰富演奏技巧,所以把鸟鸣声表现的惟妙惟肖。

(3)听赏第三段

师:你听出第三段和第一段有什么联系吗?还记得我们把这种乐段通常叫做什么吗?

这一段又有什么寓意呢?

5、完整再听赏全曲一遍。

同学们可以随音乐自由地表现鸟飞、鸟叫。进一步感受乐曲带给你的美。

6、对比欣赏

(1)听一段曲笛演奏的乐曲《鹧鸪飞》。

要求感受曲笛的音色。

(2)听一段由长笛演奏的《月亮代表我的心》。

三、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这节音乐课,同学们又有哪些收获?

生: „„„

师:同学们今天学习的不错,老师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更多的途径接触我们民族的音乐,学习演奏我们民族的乐器,繁荣我们民族的文化。同时,老师也希望同学们热爱大自然,热爱人类的朋友——鸟。让我们在这动听的笛声中结束这节课吧。

上一篇:诗歌鉴赏专题doc教案下一篇:中心乔迁庆典仪式欢迎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