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公式的教案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乘法公式的教案(推荐12篇)

乘法公式的教案 篇1

乘法公式(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15章)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

学情分析:学生已有七年级上册所学习数的运算、字母表示数、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内容,通过类比他们会产生“式是否也有相应的运算,如果有的话该怎样进行”等问题.为此本节课关注学生对公式的探索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让学生经历“特例→归纳→猜想→符号表示”的知识发生过程,并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真正理解公式的来源、本质和应用。3.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关注学生对公式的探索过程,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鼓励学生经历根据特例进行归纳、建立猜想、用符号表示,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的数感和符号感,真正理解公式的来源、本质和应用,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4.教学目标

⑴.经历探索平方差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⑵.会推导平方差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⑶.认识平方差及其几何背景,使学生明白数形结合的思想。⑷.在合作、交流和讨论中发掘知识,并体验学习的乐趣。⑸.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勇于探求科学规律的意识。5.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体会公式的发现和推导过程,理解公式的本质,并会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难点:从广泛意义上理解公式中的字母含义,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会运用公式进行计算。6.教学课时:1课时 7.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设想。

教师发给每个学生一张正方形纸片(边长15cm),并用多媒体课件与正方形纸板显示正方形。

师:在一块45cm的正方形纸板上,因为工作的需要,中间挖去一块边长为15cm的正方形(如图),请问剩下部分的面积有多少平方厘米?

师:计算剩下部分的面积可以有哪些方法? 小组讨论:

1.可以用大正方形面积减去小正方形面积得到。2.可以把剩下的部分切割成几个矩形来计算。

师:从今天的问题来看,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你们小组能列出算式吗?

或许有学生能迅速列出算式,得出答案是1800平方厘米。

师:为了容易理解,我现在把小正方形放在大正方形的角落(如图)。师:刚才我们说过计算面积的方法不止一种,我们现在试着用分割的方法来计算面积。请参照老师的做法,先在你们的纸上画一条虚线,然后把刚才画的小正方形剪下来(或撕去),就像要挖去这部分一样,再沿虚线把小长方形剪下来,并把小长方形拼到大长方形的一边,刚好又变成一个新的长方形(如图)。

师:若按照我们刚开始的题目要求,现在新的大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它的面积又是多少呢?

生:大长方形的长是(45+15)cm,宽是(45-15)cm。长方形的面积=(45+15)×(45-15)=60×30=1800(平方厘米)。师:还记得两种方式的列式吗? 生:第一种方法的式子是 452-152,第二种方法的式子是(45+15)×(45-15)。

师:两个式子都能求出剩下的面积,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相等。

二、交流对话,探求新知。看谁算得快:(1)(x+2)(x-2)(2)(1+3a)(1-3a)(3)(x+5y)(x-5y)(4)(-m+n)(-m-n)师:你们能发现什么规律?

师:再想想看,如果今天的题目换成:“在一块边长为a厘米的正方形纸板上,因为工作的需要,中间挖去一块边长为b厘米的小正方形,请问剩下的面积有多少?”我们该怎样列代数式来表示?

生:我们可以用a2-b2来表示剩下的面积。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

生:也可以用(a+b)(a-b)来表示剩下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除了要找一个比较方便的方法来求面积外,更重要的是我们能从图形中了解到(a+b)(a-b)= a2-b2这个性质。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过多项式的乘法,你能利用计算多项式乘法的方法,把(a+b)(a-b)的答案计算出来吗?

师:为了节省计算时间,我们(a+b)(a-b)= a2-b2作为公式来运用,把这个公式称为“平方差公式”。

平方差公式:(a+b)(a-b)= a2-b2

师:哪一位同学能用语言叙述一下平方差公式? 生: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

三、运用新知,体验成功。1.例1 计算:(1)(a+3)(a-3)(2)(2a+3b)(2a-3b)(3)(1+2c)(1-2c)(4)

解:(1)原式=a2-32=a2-9

(2)原式=(2a)2-(3b)2=4a2-9b

2(3)原式=12-(2c)2=1-4c2

(4)原式= 2.巩固深化,拓展思维。计算:

(1)(2x+3)(2x-3)(2)(-2x+y)(2x+y)(3)(-x+2)(-x-2)(4)(y-x)(-x-y)

说明:在练习时,要特别注意公式的变式训练。讲解时要紧扣公式的特征,找出相等的“项”和符号相反的“项”,然后用公式。

3.例2 计算:1998×2002。

分析:这是一个数字计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利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在本例教学时不能仅仅着眼于应用公式的化简与计算,要让学生感受构造数学“模型”的乐趣。

4.练习,简便计算:

(1)498×502(2)999×1001 5.例3 街心花园有一块边长为a米的正方形草坪,经统一规划后,南北向要加长2米,而东西向要缩短2米。问改造后的长方形草坪的面积是多少?

(首先要列出表示面积的代数式。)解:(a+2)(a-2)= a2-4 答:改造后的长方形草坪的面积是(a2-4)平方米。6.练习

用一定长度的篱笆围成一个矩形区域,小明认为围成一个正方形区域面积最大,而小亮认为不一定。你认为如何?

四、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你们认识了什么?是否还有不明白的地方?

2.什么样的式子才能使用平方差公式?记住公式的特点。8.作业安排

必做:习题15.2第1题(1)、(2)、(3)选作:习题15.2第1题(4)、(5)、(6)9.自我问答

乘法公式的教案 篇2

一、平方差公式的应用

例1:计算(a+b-m+n) (a-b-m-n)ㄢ

分析:两个括号里的项数相同,a、m的符号相同,相当于公式中的a;b、n的符号相反,可看作是公式中的bㄢ

解:原式=[ (a-m) + (b+n) ][ (a-m) - (b+n) ]= (a-m) 2- (b+n) 2。

例2:计算(m+3) 2 (m-3) 2 (m+9) 2+ (m4+81) (m4-81) 。

分析:直接计算很麻烦,技巧很重要。因为(m+3) (m-3)满足平方差公式,将 (ab) 2=a2b2加以逆用即可得到简便的方法。因为预见到式子中会有812和-812,所以保留812不算。

例3:填空:

1.(4+3y)(-3y+4)=16-9y2。[分析:(3y) 2=9y2,同时这里的两项符号要相反。]

2.(-0.5+0.2x) (0.2x+0.5)=0.04x2-0.25。[分析:填相同的一项,由(0.2x) 2=0.04x2易得。]

3.(x-y+z)[z- (x-y) ]=z2- (x-y) 2。[分析:由结果可以知道,z项相同,另一项为x-y的相反数- (x-y) 。]

二、完全平方公式的应用

例1:如果x+y=5, xy=12,求x2+y2ㄢ

分析:由(a+b) 2=a2+2ab+b2, (a-b) 2=a2-2ab+b2可以得到a2+b2=(a-b) 2+2ab=(a+b) 2-2ab,据此x2+y2= (x+y) 2-2xy=52-2×12=28ㄢ

例2:完全平方公式在填空中的应用。

分析:以下的题主要训练学生在学习公式时一定要灵活运用,要理解项与项之间的关系。

例3:完全平方公式的推广。

例4:两个正方形的周长之和为36cm,面积之差为72cm2,求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

分析:设这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分别为acm、bcm,由题意可

由(2)可得(a+b) (a-b) =72 (3)

由(1)得a+b=9 (4)

把(4)代入(3)得a-b=8 (5)

把(1)、(5)组成方程组可以解出a、bㄢ

例5:已知 (a+b) 2=14, (a-b) 2=6, 求ab。

分析:这里要求的ab存在于 (a+b) 2、 (a-b) 2中, 所以可把已知条件分别展开构成方程组, 把a2+b2和ab作为整体,

通过例4、例5可以看到乘法公式与其他知识的有机联系更有利于我们灵活多变地解题。

例6:已知:3 (a2+b2+c2) = (a+b+c) 2, 求证:a=b=c。

分析:这里首先要把 (a+b+c) 2加以展开, 针对题中的等式进行变形。

即:结论成立。

乘法公式真方便 篇3

例题 计算(2a+b)2(2a-b)2。

有同学可能会这样来解答:

解 原式=(2a+b)(2a+b)(2a-b)(2a-b)

=(4a2+ab+ab+b2)(4a2-ab-ab+b2)

=(4a2+2ab+b2)(4a2-2ab+b2)

=16a4-8a3b+ a2 b2+8a3b-4a2b2+ab3 +a2b2-ab3+b4

=16a4-2a2 b2+b4。

唉!多复杂呀!一不小心就可能出错。不过,当你学了乘法公式后,就有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

解 原式=[(2a+b)(2a-b)]2

=(4a2-b2)2 =16a4-2a2 b2+b4。

看,多快呀,一点也不麻烦!若先用完全平方公式,项数增多,太复杂,所以先用平方差公式,可简化运算。如果你两种方法都掌握了,就更有利于验算正误了。

乘法公式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推理能力;

2、会推导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了解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意义。教学重点:

1、弄清完全平方公式的来源及其结构特点,能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公式及其特点;

2、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教学难点:会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 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

一、探究新知

1、怎样快速地计算(2xy)2呢?

2、我们已经会计算(ab)2a22abb2,对于上式,能否利用这个公式进行计算呢?

3、比较(ab)2a22abb2

(2xy)2(2x)22(2x)yy2

启发学生注意观察,公式中的2x、y相当于公式中的a、b。

4、利用公式也可计算(2xy)2(2x)22(2x)(y)(y)2

4x24xyy2

5、归纳完全平方公式:(ab)a2abb(ab)a2abb 两个公式合写成一个公式:(ab)a2abb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的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6、完全平方公式的几何意义:

222222222

(ab)2a22abb2(ab)2a22abb2

7、范例分析 P104例

1、例2 例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2(1)(3ab)(2)(x)

122(按教材讲解,并写出应用公式的步骤)例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x1)(2)(2x3)

(按教材讲解,并写出应用公式的步骤,特别要注意符号,第1小题可以看作-x与1的和的平方,也可以看作是(1x)再进行计算。第2小题可以看作是-2x与-3的和的平方,也可以看作是-2x减去3的平方,同学们可任意选择使用的公式)

二、小结与练习

1、练习P105练习1、2

2、小结

三、布置作业 P108 A组第3题的1至3小题

后记:

222

4.4.2完全平方公式(2)教学目标:

1、较熟练地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计算;

2、了解三个数的和的平方公式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3、能正确地根据题目的要求选择不同的乘法公式进行运算。教学重点:

1、完全平方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正确选择完全平方公式进行运算。教学方法:探索讨论、归纳总结。教学过程:

一、乘法公式复习

1、平方差公式:ababa2b2

2、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

3、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运算方法。

4、说一说:(1)(ab)2 与(ba)2有什么关系?(2)(ab)2 与(ab)2有什么关系

二、乘法公式的运用

例1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1042(2)1982 分析:关键正确选择乘法公式 解:(1)1042=(1004)2 =10022100442 = 10000+800+16 =10816(2)1982=(2002)2 =20022200222 =40000-800+4 =39204

(ab)2a22abb

2例

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

(1)(abc)

2(2)直接利用第(1)题的结论计算:(2x3yz)2 解:(1)(abc)2=[(ab)c]2 =(ab)22(ab)cc2 =a2abb2ac2bcc =abc2ab2ac2bc

启发学生认真观察上述公式,并能自己归纳它的特点。

(2)小题中的2x相当于公式中的a,3y相当于公式中的b,z相当于公式中的c。解:(2)(2x3yz)2=[2x(3y)z]2

=(2x)2(3y)2z22(2x)(3y)2(2x)z2(3y)z =4x29y2z212xy4xz6yz

一、小结与练习1、2、练习P105的练习第3题 小结 22222

2二、布置作业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1)9.98

(2)1002

(3)(xyz)

(4)(2ab3c)后记;

乘法公式教学反思 篇5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活动探索”环节分析反思:

一、情境创设

我注重了公式的引入教学过程,首先借用生活实例“周宁(班上生活委员)到商店买了 10.2 元 / 千克的糖果 9.8 千克,并一口报出了总价钱 99.96 元,问同学们,周宁用了什么公式”引入新课的问题,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也有助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教学目标的落实。

二、活动探索

活动的参与不仅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更多的数学经验,思维得到了训练,这是三维目标当中的“过程与方法”,很有价值,是检验数学教学成效大小的重要指标。

活动内容是将边长为 b 的小正方形覆盖到边长为 a 的大正方形上,计算未覆盖面积的大小。在研读教材及教参是,推荐的方法是转变成两个面积相等的梯形。这种方法容易计算,但是学生不易想到。所以考虑到另一种方法,即“割补法”。设计时,就是准备根据学生的任意选择进行接下来的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小正方形无论放在大正方形的什么位置,未覆盖面积大小不变,师问:“你觉得,把小正方形放在什么位置,容易进行计算”,学生受到启发很快想到了,将小正方形发在一个角落。接下来另一个学生想到了分成两个长方形,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用“割补法”完成了活动的探索,得到了平方差公式“ (a+b)*(a-b)=a2-b2 ” .

反思这一教学环节,有两点做的不足,一是学生参与不足,二是教师急于求成。学生参与不足是因为整个活动的操作环节都是教师完成的,学生没有切身的体会,进而导致学生探索的效果不理想,当我看到学生说不出来时,急于求成,就替学生完成了有难度的活动。而难度都让教师解决了,学生的锻炼机会就没有了。设计探索活动的意义就没有了。

《15.2乘法公式》教学案 篇6

一、教学设计思想

因为乘法公式实际上是整式乘法的特殊情况,因此,呈现方式是直接推演。所以本节教学过程以学生做自主活动为主线来组织,根据学生的探究情况补充讲解。乘法公式有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两部分。

首先通过计算知道了这些乘法具有特殊形式,从而结果是特殊的,真正体会到公式中由“展开”到合并的全过程。观察算式及结果,发现其中规律,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意见,积极与小组同伴合作,讨论,交流然后统一意见,师生共同总结出公式内容,分析公式结构。再通过探究公式的几何背景进一步认识公式。最后给出例题使学生对公式的含义有更进一步理解,从而对公式的掌握和运用达到灵活和准确。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熟记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并能说出它们的几何背景;

2、能运用乘法公式进行计算;

3、提高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乘法公式得出的过程,小组讨论,真正体会到公式中由“展开”到合并的全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从一般到特殊,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

2、感知数学公式的结构美、和谐美,在灵活运用中体验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

2、难点:①对公式中字母a、b的广泛含义的理解及正确运用.②平方差公式、完全平方公式的综合应用。

3、关键:准确的找出因式中哪个式子是a,哪个式子是b,然后把原式写成公式所具备的结构,再按公式进行运算

四、教学方法

学生探索归纳与教师讲授结合

五、教学准备 投影仪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15.2.1平方差公式

(一)自学探究

1.叙述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2.计算。

(1)(3a+2)(a-1);(2)(2x+1)(2x-1)

(二)合作释疑 1.探究

计算下列多项式的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1)(x+1)(x-1)=_______________;(2)(m+2)(m-2)=_______________;(3)(2x+1)(2x-1)=_____________.谈一谈:上面各式中,相乘的两个多项式之间有什么特点?它们相乘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动脑、动笔进行探讨,然后小组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每个算式都是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相乘,运算结果是这两个数的平方差)由学生计算式子(a+b)(a-b)。

总结大家的讨论结果,得出平方差公式:(a+b)(a-b)=a-b。两个数的和与这两个数的差的积,等于这两个数的平方差。(板书)

2.认识公式的结构特征

(1)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这两个二项式中有一项是完全相同,另一项互为相反数,右边是相同项的平方减去相反数的平方。

(2)公式中的字母a和b可以是数,也可以是式(包括单项式、多项式等),只要符合平方差的结构特征,就可以运用公式。

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平方差公式特点,给出下列三个变形,从中学会确定相同与相反项,并正确表示运算结果。体会平方差公式中a,b的含义,准确地找出因式中哪个式子是a,哪个式子是b。

(-a+b)(-a-b)=()-()(b+a)(-b-a)=()-()(b-a)(-b-a)=()-()

学生活动:总结结构特征,对上述三个变形进行计算,从而加深对平方差公式的认识 3.用图形进一步验证平方差公式 给出下图,提出下列问题让学生思考:(1)请你表示图10—4中阴影部分的面积。

(2)如果将阴影部分拼成一个长方形(如图10—5),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你能表示出它的面积吗?

(3)比较(1)和(2)的结果,你能验证平方差公式吗?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了解公式的几何背景,进一步认识公式。

(三)精讲示范

例1运用平方差公式计算:(1)(3x+2)(3x-2);(2)(b+2a)(2a-b);(3)(-x+2y)(-x-2y).分析:在(1)中,可以把3x看成a,2看成b,即

解:(1)(3x+2)(3x-2)=(3x)-2=9x-4.(2)(b+2a)(2a-b)=(2a+b)(2a-b)=(2a)-b=4a-b.(3)(-x+2y)(-x-2y)=(-x)-(2y)=x-4y.(1)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条件是否符合平方差公式特征,并让学生说出本题中a,b分别表示什么.

(2)题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只需将(b+2a)中的两项交换位置,就可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

(3)题计算时把-x看成一个数,把2y看成另一个数,直接写出(-x)-(2y)后得出结果.因此,我们在计算中,先要分析题目的数字特征,然后正确应用平方差公式,就能比较简捷地得到答案.

例2计算(1)102×98;

(2)(y+2)(y-2)-(y-1)(y+5).解:(1)102×98=(100+2)(100-2)=100-2=10000-4=9996.(2)(y+2)(y-2)-(y-1)(y+5)=y-2-(y+4y-5)=y-4-y-4y+5 =-4y+1 这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

(四)训练巩固 课本153页的练习。

(五)总结提升 1.什么是平方差公式? 2.运用公式要注意什么?

(1)要符合公式特征才能运用平方差公式;

(2)有些式子表面不能应用公式,但实质能应用公式,要注意变形.

(六)教学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灵活采用教法,学生易于理解、掌握。二课时

15.2.2(1)完全平方公式

(一)自学探究 1.计算导入,求得公式

(1)叙述平方差公式的内容并用字母表示;(2)用简便方法计算 ①103×97 ②103×103(3)请同学们自编一个符合平方差公式结构的计算题,并算出结果. 学生活动:编题、解题,然后两至三个学生说出题目和结果.

2222

222

要想用好公式,关键在于辨认题目的结构特征,正确使用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乘法公式”.

(二)合作释疑 1.探究

计算下列各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p+1)=(p+1)(p-1)=_______________;(2)(m+2)=________________;

(3)(p-1)=(p-1)(p-1)=______________;(4)(m-2)=______________.谈一谈:上面各式中,相乘的两个多项式之间有什么特点?它们相乘的结果有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动脑、动笔进行探讨,然后小组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 由学生计算式子(a+b),(a-b)。

学生活动:计算(a+b),(a-b),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然后说出答案,得出公式.

22222(ab)2a22abb2(ab)2a22abb2

或合并为:(ab)a2abb 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概括公式.

方法:由学生概括,教师给予肯定、否定或更正,同时板书.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 2.结合图形,理解公式 222

根据图形完成下列问题: 如图:A、B两图均为正方形,(1)图A中正方形的面积为,(用代数式表示)图Ⅰ、Ⅱ、Ⅲ、Ⅳ的面积分别为。(2)图B中,正方形的面积为,Ⅲ的面积为,Ⅰ、Ⅱ、Ⅳ的面积和为,用B、Ⅰ、Ⅱ、Ⅳ的面积表示Ⅲ的面积。

222(ab)a2abb分别得出结论:

(ab)2a22abb2

学生活动:在教师引导下回答问题.

【教法说明】利用图形讲解,增强学生对公式的直观理解,以便更好地掌握公式,同时也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精讲示范

1.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x3y)

22(x3y)(x2y)教师讲解:在中,把x看成a,把3y看成b,则就可用完全平方公

2式来计算,即

(x3y)2x22x3y(3y)2x26xy9y2          (a b)2a22abb2【教法说明】引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为运用公式打好基础.

1(abmc)22(4a3b)32.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2)

学生活动: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尝试解题,2个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让学生先模仿公式解题,学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也正是学生对公式理解、应用和熟练程度上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反馈后要紧扣公式,重点讲解,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关于例题中(2)的计算,可对照公式直接计算,也可变形成(4a3b)2(4a3b)(4a3b)2学过的知识的能力.

2,然后再进行计算,同时也可训练学生灵活运用

小组讨论

(a+b)与(-a-b)相等吗?(a-b)与(b-a)相等吗?(a-b)与a-b相等吗?为什么?

3.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计算:(1)102;(2)99。解:(1)102

=(100+2)=100+2×100×2+2=10000+400+4=10404.(2)99 =(100-1)22 222222

2=100-2×100×1+1=10000-200+1 =9801 这是一组数字计算题,使学生体会到公式的用途,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起到加深理解公式的作用.

(四)训练巩固 课本155页的练习。

(五)总结提升 1.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

2.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公式的结构特征,公式中字母含义和运用公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六)教学反思

讲的再好、再精,训练还是主线,而训练学生的思维才是真正的核心。第三课时

15.2.2(2)添括号法则

(一)自学探究:

运用乘法公式计算,有时需要在式子中添括号,同学们回忆第二章中我们已学过的括号法则。

1.括号法则

a+(b+c)=a+b+c; a-(b+c)=a-b-c.2.添括号法则: 小组讨论:

1.根据括号法则,我们怎样得到添括号法则呢? 2.如何用文字来表述? 通过讨论可得出 a+b+c=a+(b+c); a-b-c=a-(b+c).即:添括号时,如果括号前面是正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不变符号;如果括号前面是负号,括到括号里的各项都改变符号。

(二)合作释疑

33(x2y)(x2y+)22 计算:有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共同计算,以下是他们的计算过程,请判断他们的计算是否正确,不正确的请指出错在哪里.总结出易犯的错误。

33(x2y)(x2y)22 甲的计算过程是:原式39(x2y)2()2x44xyy224

33x(2y)x(2y)22 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39(x)2(2y)2x24y6y24

33x(2y)x(2y)22 丙的计算过程是:原式33(x)2(2y)2x2(4y26y)22

33x(2y)x(2y)22 丁的计算过程是:原式3(x)2(2y)22

99x2(4y2)x24y244

(三)精讲示范

例题5运用乘法公式计算:

(1)(x+2y-3)(x-2y+3);(2)(a+b+c).解:(1)(x+2y-3)(x-2y+3)=[x+(2y-3)][x-(2y-3)] =x-(2y-3)2222

2=x-(4y-12y+9)=x-4y+12y-9(2)(a+b+c)=[(a+b+c)]22 222=(a+b)+2(a+b)c+c=a+2ab+b+2ac+2bc+c22222=a+b+c+2ab+2ac+2bc 先引导学生分析题目的形式,看看通过如何加括号,可凑成乘法公式的形式。避免那些容易出现的错误。

(四)训练巩固 课本156页的练习。

(五)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的主要知识点。

(六)教学反思

初学者如何突破乘法公式的应用 篇7

一、抓住结构特征,认清公式本质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待培养,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以方便学生直观形象把握完全平方公式结构特征。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多项式乘法法则的探索过程,对“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完全平方公式、平方差公式”的理解,由于其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掌握公式的本质。

通过让学生经历探索完全平方公式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猜想、发现、归纳、概括等探究创新能力,发展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3.当一个多项式与另一个多项式的项数不同,同类项的系数绝对值不等,或字母及其指数不能对应相等时,不能使用乘法公式,如(x-2y)(2x+y)不能使用乘法公式。遵循知识产生过程,从特殊→一般→特殊,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中。

二、形成科学的处理方法,避免符号差错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些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自我表达能力作为前提。让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公式的特点,对于公式中一些符号问题学生就会熟练掌握,迎刃而解。

本两例中两种解法,无论哪种解法,关键是由中间的“+”或“-”号决定了在(a+b)2和(a-b)2这两公式中选用哪一个。在本例两种解法中,解法二不易出符号的差错,故建议选用第二种解法为宜。要解决好这个问题,需注意两方面:(1)初学者不要过多地跳步;(2)要形成自己科学的处理习惯,避免在符号上出错。教师务必进一步发展符号感和推理能力,使学生熟练技能、掌握方法、形成能力,发展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获得终身发展的学习动力,培养数学建模的思想。

三、掌握好“整体思想”在该知识上的应用

整体思想是在研究和解决有关数学问题时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研究问题整体结构特征,从而对问题进行整体处理的解题方法。从整体上去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常常能化繁为简、变难为易,同时又能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在初中数学中的数与式等方面,整体思想都有很好的应用,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用整体思想解题不仅解题过程简捷明快,而且富有创造性。有了整体思维的意识,在思考问题时,才能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提高解题速度,优化解题过程。同时,强化整体思想观念,灵活选择恰当的整体思想方法,常常能帮助我们走出困境,走向成功。如在完全平方公式的探求过程中,学生表现出观察角度的差异:有些学生只是侧重观察某个单独的式子,把它孤立地看,而不知道将几个式子联系地看;有些学生则既观察入微,又统揽全局,表现出了较强的观察力。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个契机,适当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他们“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优良观察品质。

“整体思想”是初中数学中重要的思想方法。本例中可将分别在两个三项式中对应符号相同的项,放在每个三项式的前面视为整体用括号括起来。作为公式(a+b)(a-b)=a2-b2中的a,其余的项放在后面括起来作为。或将分别在两个三项式中对应符号不同的项,放在每个三项式的后面视为整体用括号括起来,作为公式(a+b)(a-b)=a2-b2中的b,其余的项放在前面括起来作为a。如例3(1)中将(2a+b)视为公式中的a,例3(2)中将(2b+3)视为公式中的b。

学生在解题中,要把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问题的整体上,多方位思考、联想、探究,进行整体思考、整体变形,从不同的方面确定解题策略,能使问题迅速获解。

四、巧用积的乘方公式

学生解题时运用积的乘方公式,也是为了引导学生回忆巩固前面的知识。积的乘方公式的理解及应用,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而要让学生理解这个公式,就要让学生理解积的乘方的含义,这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互相联系。

乘法公式在初中数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广泛的应用,这有点像“九九乘法表”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正如此,所以在刚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就不能一知半解,含混过关,而需要正确地理解,并能娴熟地应用各公式。对于初学者来说,要想达到这种要求就可以结合本文所提到的几点,在解题和应用的实践过程中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多做总结,就可以有效地提高自己应用乘法公式的能力。

《口算乘法》教案设计及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本小节教学口算乘法,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万以内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正因如此,所以让他们在9乘几的基础上计算10乘几,再由10乘几推出几十、几百的数乘一位数。这样安排就能够让学生自然地发现和得出整十、整百的数的计算规律,加深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重点:理解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的算理并掌握方法。

难点:准确、快速地进行口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孕育铺垫。

1.复习乘法口诀表。

2.口头抢答。

6×5= 8×7= 6×8= 5×9= 4×4=

9×8= 5×5= 7×6= 3×6=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让学生重温旧知,利用抢答,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合作学习,探讨算法。

1.课件出示例题情境图,谁能说说你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2.你能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想好后在小组内交流,并说说怎样列式解决你提出的问题。(学生互相交流问题和解法。)

3.哪些算式是你会计算的?把你会计算的算出来。

4.今天我们来学习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出示例1。

5.你能列式解答这两个问题吗?你是怎样算出结果的,说说你的算法。(积极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

6.引导归纳算法:整十数乘一位数就是把十位上的数字和一位数相乘,再在末尾加一个0就可以了。

7.即时练习:20×4= 20×6= 30×2= 50×2=

8.进一步设疑:一台收音机价格是200元钱,如果学校要买3台收音机,一共要多少钱?怎样算呢?

9.生思考问题,尝试解决。

10.引导归纳算法:整百数乘一位数就是把百位上的数字和一位数相乘,再在末尾加两个0就可以了。

11.即时练习:200×4= 6×200= 300×2= 500×2=

设计意图【总结学习方法,掌握其中的规律。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激发其探索的欲望。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平台及尝试解决问题的空间,使其尝到学习的成功。 及时总结,掌握规律。 适时练习,巩固新知。】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的“做一做”,找出规律。(全班交流,说出算理及计算方法。)

2.口算抢答游戏: 10×6= 20×4= 30×4=

60×8= 300×4= 400×2=

3.解决问题:一盒钢笔有10支,5盒钢笔共有多少支?如果每支钢笔要2元,这些钢笔共要多少元? (学生独立解决,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小结这堂课里,你有什么收获?学生谈收获,重温新知。

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首先进行口诀的复习,再利用口算抢答的游戏方式引入新课,及时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以便新课的开展。然后运用课题的问题情境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探究生活中的数学,积极思考问题的习惯,通过层层深入的学习,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并及时进行归纳整理,通过相应的练习训练,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

二、本课我利用问题情境,进行了逐層深入的教学设计,便学生体验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运用类推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在归纳算法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注重让学生挖掘问题,探讨问题,说出算法算理等,并利用不同形式的练习来调节学习气氛,从本节课学生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掌握程度还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比较浓厚。

乘法公式的教案 篇9

一、情境导入:

除了平方差公式外,还有那些公式?如何表示?;(a+b)2=a2+2ab+b2(a-b)2=a;1.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a2+2ab+b2=;用语言表述为:;□2+2□△+△2=(□+△)2□2-2□△+△;三、应用新知;在上面的表格中,1+4a2x2+;2+4;不是完全平方式,如何修改使之成为完全平方

4.3用乘法公式分解因式(完全平方)

除了平方差公式外,还有那些公式?如何 表示?

(a+b)2=a2+2ab+b2 (a-b)2=a2-2ab+b2 这是什么公式把公式倒过来应该怎么写? , 。

二、知识梳理:

1.因式分解的完全平方公式: a2+2ab+b2 =(a+b)2 a2-2ab+b2=(a-b)2

用语言表述为: 。 2.用□表示a,用△表示b,则公式可表示为

□2+2□△+△2=(□+△)2 □2-2□△+△2=(□-△)2

三、应用新知

在上面的表格中,1+4a2 x2+2+4

不是完全平方式,如何修改使之成为完全平方式?

2.下面的因式分解对吗?为什么?

(1) m2+n2=(m+n)2. (2) m2-n2=(m-n)2. (3) a2+2ab-b2=(a-b)2. (4) -a2-2ab-b2=-(a+b)2.

3.按照完全平方公式填空.

(1) a2-12a+( )=( )2. (2) ( )+8ay+1=( )2. (3)

4.下列多项式中,哪些是完全平方式?将完全平方式进行因式分解.

(1) m2+2m+4. (2) m2n2 -16+8mn. (3) 9p2-24pq+16q2. (4)

5. 分解因式:

(1) x2-10x+25. (2) -81x2+18xy-y2. (4) 0.04a2+0.24a+0.36. (4)

6. 分解因式

(2) -a2-14a-49. (2 36b2+a2+12ab. (3) 4x3y+4x2y2+xy3. (4) x4-20x2+100. 7.用简便方法计算:30052-60101003+10032.

8. 分解因式:

(1)(a-b)2-4(a-b)+4. (2) 4a2-3b(4a-3b) (3) -ab+2a2b-a3b. (4) 9m4-6m2n2+n4.

9.(无锡中考题)分解因式 2x2 4x + 2 最终结果是( )

A、2x(x2) B、2(x22x + 1) C、2(x1)2 D、(2x 2)2

四、回顾小结

五、能力提升

10.将16x2+1再加上一项,使它成为(a+b)2的形式. 你有几种方法?

乘法公式的教案 篇10

2.2 乘法公式

1.下列各式中能用平方差公式的是()

A.(x+y)(y+x)

B.(x+y)(y-x)

C.(x+y)(-y-x)

D.(-x+y)(y-x)

2.下列各式计算正确的是()

A.(a+b)2=a2+b2

B.(-ab2)3=a3b6

C.2a2+3a2=5a4

D.(b+2a)(2a-b)=4a2-b2

3.若xy=12,(x-3y)2=25,则(x+3y)2的值为()

A.196

B.169

C.156

D.144

4.若三角形的底边长为2a+1,底边上的高为2a-1,则此三角形的面积为()

A.4a2-1

B.4a2-4a+1

C.4a2+4a+1

D.2a2-

5.已知(-3a+m)(4b+n)=16b2-9a2,则m、n的值分别

为()

A.m=-4b,n=3a

B.m=4b,n=-3a

C.m=4b,n=3a

D.m=3a,n=4b

6.如果x2+mx+1恰好是一个整式的平方,那么常数m的值是()

A.1

B.2

C.±1

D.±2

7.将图甲中阴影部分的小长方形变换到图乙位置,根据两个图形的面积关系可以得到一个关于a、b的恒等式为()

A.(a-b)2=a2-2ab+b2

B.(a+b)2=a2+2ab+b2

C.(a+b)(a-b)=a2-b2

D.a(a-b)=a2-ab

8.一个边长为acm的正方形,若将其边长增加6cm,则新的正方形的面积增加()

A.36cm2

B.12acm2

C.(36+12a)cm2

D.以上都不对

9.一个正整数若能表示为两个正整数的平方差,则称这个正整数为“创新数”,比较41=212-202,故41是一个“创新数”.下列各数中,不是“创新数”的是()

A.16

B.19

C.27

D.30

10.若(5x+6y)(ax-by)=36y2-25x2,则a、b的值为()

A.a=-5,b=-6

B.a=5,b=6

C.a=5,b=-6

D.a=-5,b=6

11.计算:(x+2)2-(x-1)(x+1)=

.12.已知x2-y2=4,则(x+y)3(x-y)3=

.13.一个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为a、b,周长为14,面积为10,则a2+b2=

.14.将边长分别为(a+b)和(a-b)的两个正方形摆放成如图所示的位置,则阴影部分的面积化简后的结果是

.15.请看杨辉三角(1),并观察下列等式(2):

(a+b)1=a+b

(a+b)2=a2+2ab+b2

(a+b)3=a3+3a2b+3ab2+b3

(a+b)4=a4+4a3b+6a2b2+4ab3+b4

(2)

根据前面各式的规律,则(a+b)5=

.16.现定义运算“△”,对于任意有理数a、b,都有a△b=a2-ab+b,例如:3△5=32-3×5+5=-1,由此算出(x-1)△(2+x)=

.17.计算下列各题:

(1)4(a-b)2-(2a+b)(-b+2a);

(2)(3x-2y)(9x2+4y2)(-2y-3x);

(3)(x+2y-z)(x-2y-z)-(x+y-z)2.18.先化简,再求值:(a-2b)(a+2b)-(a-2b)2+8b2,其中a=-2,b=.19.已知a+b=6,ab=2.(1)求a2+b2的值;

(2)求(a-b)2的值.

20.在化简求(a+3b)2+(2a+3b)(2a-3b)+a(5a-6b)的值时,亮亮把a的值看错后代入得结果为10,而小莉代入正确的a的值得到正确的结果也是10,经探究后,发现所求代数式的值与b无关,则他们俩代入的a的值的和是多少?

21.在日历上,我们可以发现其中某些数满足一定的规律,如图是2014年12月份的日历.

如图所选择的两组四个数,分别将每组数中相对的两数相乘,再相减,例如:

7×9-1×15=,18×20-12×26=,不难发现,结果都是

(1)请将上面三个空补充完整;

(2)我们发现选择其他类似的部分规律也相同,请你利用整式的运算对以上的规律加以证明.

答案:

1-10

BDBDC

DCCDA

11.4x+5

12.64

13.29

14.4ab

15.a5+5a4b+10a3b2+10a2b3+5ab4+b5

16.-2x+5

17.(1)

解:原式=4(a2-2ab+b2)-(4a2-b2)=4a2-8ab+4b2-4a2+4b2=-8ab+8b2;

(2)

解:原式=(-2y+3x)(-2y-3x)(9x2+4y2)=(4y2-9x2)(9x2+4y2)=16y4-81x4;

(3)

解:原式=[(x-z)+2y][(x-z)-2y]-[(x-z)+y]2=(x-z)2-4y2-(x-z)2-2(x-z)y-y2=-5y2-2xy+2yz.18.解:原式=a2-4b2-a2+4ab-4b2+8b2=4ab,当a=-2,b=时,4ab=4×(-2)×=-4.19.解:(1)∵a+b=6,∴(a+b)2=36,即a2+b2+2ab=36,∵ab=2,∴a2+b2=36-4=32;

(2)(a-b)2=a2+b2-2ab=32-4=28.20.解:原式=a2+6ab+9b2+4a2-9b2+5a2-6ab=10a2,因为代入a的值的结果是10,所以10a2=10,a2=1,a=±1,即:他们代入的a的值的和为0.21.解:(1)48,48,48;

口算乘法的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数学教材56、57页例1、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一位数同整

十、整百、整千数相乘的口算算理,掌握其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类推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理解算理,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口算一位数同整

十、整百数相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口算: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去游乐园吗?今天,张老师就带着大家去游乐园看一看。这是进入游乐园的通行证,只要你准确算对下面的算式,就能得到通行证,有信心得到它吗?举手来说。

64

38

85

29

39

97

76

师:我们同学算得既对又快,还把解决它的口诀也说出来了,真了不起!恭喜你们拿到通行证!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游乐园。看看游乐园里有哪些数学知识?

二、学习新知:

1.小组交流,探索算法 出示例1情境图

(1)出示问题:坐碰碰车每人20元,3人要花多少钱?

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独立完成,然后在四人小组内说说你的算法。

(2)小组反馈:

①3个20是60;20+20+20=60 ②2个十乘等3于6个十 师:你们喜欢哪种方法呢?(转化为表内乘法比较简单)这样的题目会做了吗?下面来考考你。看谁做得又对又快。(3)计算

403

503

2400

206

27

4600

730

207

2、合作探究,教学例2:

坐过山车每人12元,3人需要多少钱?(1)尝试说出计算结果:

(2)和同组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提示同学可以利用小棒)(3)小组汇报:

(4)教师小结算法:10330

236

30636

三、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今天学习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1、完成P58 1 说说怎么算最简便。

2、完成P58 2 说说口算的方法

3、完成P58 3、4 比一比谁最快完成

4、完成P58 5、6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5、完成P59 7 独立完成表格,同位互查,集体订正

乘法的简便计算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四下P44,例4

教学设想:

本单元教材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数学的现实背景,通过一些典型的、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例子,体现了数学教学回归社会、回归生活的愿望。这一小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乘法运算定律后,新教材所特有的。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化与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融为一体。结合教材的特点,本课教学的目标定位和教学设计力图体现以下几点:

1、让实际问题的生活背景成为学生理解简便算法及算理的经验支撑。

在问题一“一共有多少个羽毛球?”的解决中,象12×25=12×100÷4这种算法,学生可能较难理解,这时候我认为就应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借助情景意义的支撑,用实物来向学生展示每一步的算理,以此帮助学生理解,突破这个难点。

2、注重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问题的解决,特别是问题一的解决,我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探索不同算法。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充分的发表各自的见解,尽可能使个别学生的创见为其他同学共享。

3、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

在问题的解决中,呈现学生不同的算法,体现集体的智慧。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以达到培养学生灵活、合理选择算法的能力这个目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乘除混合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通过交流,让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简便计算方法的灵活运用及算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

12×25 = 12×100÷4的算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口答。

字母表示乘法的运算定律和减法的性质,学生文字叙述内容。(课件出示)

a×b=b×a a×(b×c)=a×(b×c)a×(b+c)=a×b+a×c a÷b÷c=a÷(b×c)

2、填空

12=4×()25=100÷()32=4×()125=1000÷()

二、学习新知 学习例4

(一)出示例4情境图

1、看图,交流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2、指导理解:一打就是12个。

3、根据获得的数学信息,我们可以解决怎样的数学问题?

4、根据学生的叙述,提出问题: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二)分析解决问题

1、理解题意

要求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应该知道哪两个条件。

根据描述得出:王老师买了25筒羽毛球,毎筒羽毛球12个,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2、方法讲解

①观察算式12×25,发现25×4得整百数,而另一个因数12恰好能分解成3×4,因此原式转化为(3×4)×25的形式。12×25 =(3×4)×25 =3×(4×25)=3×100 =300 ②观察算式12×25,发现25可以写成100÷4的形式,这样原式转化为12×100÷4 12×25 =12×100÷4 =1200÷4

=300 ③质疑:你还能想出其他巧妙的办法吗?

根据积不变的规律,一个因数乘几,另一个因数除以相同的数,积不变。12×25 =(12÷4)×(25×4)=3×100 =300

(三)、分析解决问题(2)

①理解题意

要求买球共花多少钱,先找到与问题相关的两个已知条件:买25筒羽毛球和毎筒32元

出示:王老师买25筒羽毛球,毎筒32元。买球共花多少钱? ②指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法一25×32 法二25×32 法三25×32 =25×(4×8)=(100÷4)×32 =(25×4)×(32÷4)=25×4×8 =100×32÷4 =100×8 =100×8 =3200÷4 =800 =800 =800

(四)小结:在乘法中,如果一个因数是25(或125),另一个因数刚好是4(或8)的倍数,则将另一个因数分解成4(或8)与其他数相乘的形式,再利用乘法结合律先算25×4(或125×8)得到整百、整千的数,使计算简便。

(五)巩固练习

72×125 25×7×16 35×18

四、自学问题(3)①指导理解题意

要求每枝羽毛球拍的价钱,先明确每副与每枝的关系,每副中包含两枝,所以,还必须求到每副羽毛球拍的价钱。从共花330元和买了5副可以得到每副羽毛球拍的价钱。

出示:王老师买了5副羽毛球拍,共花了330元,每枝羽毛球拍多少钱? ②指导列式,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一、先求出一副的价钱 法

二、先求出5副共花多少枝

再求出一枝的价钱 再求出每枝的价钱

330÷5÷2 330÷(5×2)=66÷2 =330÷10 =33 =33 ③小结:在连除的算式里,运用除法的性质可以使计算更简便。④巩固练习

6800÷25÷4 5200÷65÷2 24000÷125÷8

五、归纳总结

在计算中,我们根据数字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运用合理的运算定律,可以使计算更加简便。

六、课堂训练

72×125 400÷25 25×32×125 9000÷125÷8 80000÷25÷25÷4÷4 88×125

七、说一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乘法的简便计算

上一篇:结核病防治总结下一篇:班长职责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