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循环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水循环

水循环 篇1

一、本节教材的地位和内容分析

本节课处于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最后一节,上承岩石圈和大气圈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涉及水圈,水既是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组成要素之一,又对人类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现了地理学人地关系主线。

二、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地理意义。

三、课标解读

从本条标准的内容要求来看,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过程是指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的转变。水循环的环节是指实现水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植物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等。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较高,但水平层次不齐,地理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仍存在重识记而轻理解的倾向。

五、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

使学生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使学生理解水循环地理意义.(2)能力目标

学生学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能绘制简单示意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学生能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解释相关地理现象。(3)情感目标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和环境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六、重点难点分析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意义。

八、教学方法分析

微课教学法、分层推进设问法、九、学法指导分析 自主合作探究

十、教具准备及学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导学案

十一、教学过程(节选)教学活动 活动目标 师生活动 主要评价方式

参与式导入

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背景音乐)“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让学生动手写出《假如我是 》 与水有关的诗歌,“即兴三两句”,并予以展示。

教师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引起学生兴趣。观看微课自主学习

回顾旧知,并为下一环节的学习做好铺垫。

水循环 篇2

考纲对学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运用示意图、流量过程图,分析河流的补给类型和河流的水文特征。

2.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流域开发的基本内容与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二、考点解读

考点一:理解水体的补给关系

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有着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1.表解河流水的补给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

2.辩证地认识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

(1)图解陆地水体类型及补给关系。

(2)警示特殊现象。

有些河流水与地下水之间并不一定存在互补关系,如黄河下游、长江荆江段因其为“地上河”,只存在河流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

3.掌握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判读要领。

(1)流量过程曲线反映的主要内容:(1)流量的大小。(2)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3)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4)从曲线低谷期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2)从流量过程曲线分析原因:(1)流量是由河流来源决定的。(2)洪水期出现在夏秋、枯水期在冬春的河流,一般多为雨水补给,但地中海气候区河流刚好相反。(3)汛期出现在夏季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也可能有冰川融水补给。(4)春季和夏季出现两个汛期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可能有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5)河流在冬季断流可能是河水封冻的缘故,而内流河往往是由于气温低,冰川不融化,没有冰川融水补给所致。(6)曲线变化和缓,多为地下水补给,也可能是热带雨林气候区或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

考点二:描述和阐释河流的水文特征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三量两期一价值”。“三量”即河流径流量(大小及季节变化)、含沙量和水能资源蕴藏量;“两期”,即汛期、有无结冰期;“一价值”,即航运价值。

1.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

径流量大小及其季节变化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

(1)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季节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

(1)全年稳定型:热带雨林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河流径流量大,径流量时间变化很小。

(2)夏汛冬枯型:热带草原气候区和(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河流径流量时间变化较大,形成夏汛。季风气候区的河流汛期长短取决于雨季长短。温带季风气候区较高纬度地区的河流除雨水补给外,还有春季积雪融水补给,形成春汛,一年有两个汛期,河流汛期会较长。但是由于夏季风势力不稳定,降水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均较大。

(3)冬汛夏枯型:地中海气候区的河流径流量时间变化较大,且形成冬汛。

(2)以冰川融水补给和季节性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流量变化由气温变化特点决定。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流夏季流量大,冬季断流;我国东北地区的河流在春季由于气温回升导致冬季积雪融化,形成春汛;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较大而年际变化较小。

(3)径流量大小还与流域面积大小以及流域内水系情况有关。

2.含沙量大小。

含沙量的大小与植被覆盖情况、土质状况、地形、降水特征和人类活动有关。

(1)植被覆盖差,地势起伏大,降水强度大的区域,河流含沙量大;反之,含沙量小。

(2)人类活动主要是通过影响地表植被覆盖情况而影响河流含沙量大小。

3.水能蕴藏量。

水能蕴藏量大小由流域内的河流落差和河流水量决定。

(1)河流落差受地形影响。地形起伏越大,落差越大,水能资源越丰富。

(2)河流水量受气候和流域面积影响。降水越多,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水量越大,水能资源越丰富。

(3)河流中上游河段落差大,水量大,一般以开发水能为主。

4.汛期及长短。

(1)外流河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直接由流域内降水量的多少、雨季出现的时间和长短决定;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内流河则主要受气温高低的影响,汛期出现在夏季。例如,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的河流都有夏汛,东北地区的河流除有夏汛外,还有春汛;西北地区的河流有夏汛。此外,有些温带地区流向高纬的河流有凌汛现象。

(2)流域内雨季开始早结束晚,河流汛期长;雨季开始晚,结束早,河流汛期短。例如,我国南方地区河流的汛期长,北方地区河流汛期较短。

5.有无结冰期。

有无结冰期由流域内气温高低决定。月均温在0℃以下的河流有结冰期,0℃以上的无结冰期。例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结冰期,秦岭—淮河以南河流没有结冰期。有结冰期的河流才可能有凌汛出现。

6.河流的航运价值。

(1)河流的航运价值由地形和水量决定。地形平坦,水量丰富的河流航运价值大,因此,河流中下游一般以开发河流航运为主。(2)河流无结冰期,水位季节变化小,能保证四季通航。(3)天然河网密度大,有运河沟通,能四通八达。(4)内河航运可与其他运输方式连接,即联运价值大。(5)区域经济状况对运输的需求大,河流航运价值大。

考点三:掌握水循环的过程、环节和意义

1.驱动水循环的两大能量:一是太阳能,二是水的重力能。

2.识记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名称。

(1)垂直方向:蒸发(A、I)、植物蒸腾(F)、降水(B、D)、下渗(H)。(2)水平方向:水汽输送(C)、地表径流(E)和地下径流(G)。

3.解读水循环的主要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

误区警示:外流区域既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内循环为主。

4.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水循环影响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并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5.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人类活动影响水循环的四个环节。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影响地表径流,如引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2)影响地下径流,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等。(3)影响降水,如人工降雨等。(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2)人类活动通过三种措施影响水循环。

水利措施:(1)修筑水库、塘坝等拦蓄洪水,增加枯水期径流量,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地下水水位的提高,可加大蒸发量。(2)跨流域调水、扩大灌溉面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蒸发量,使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加,增加降水量。

农林措施:(1)“旱改水”、精耕细作、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能增加下渗,调节径流,加大蒸发,在一定程度上可增加降水。(2)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的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生态措施:保护湿地资源(沼泽)、植树造林(绿色水库)、保护草原(绿色蓄水池)会产生有利的影响;反之,则会产生恶劣的后果。

考点四: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了解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

从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方面评价其“优势”和“存在的问题”。

(1)自然方面: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方面进行分析。

(2)人文方面:从人口、聚落、交通、文化、农业、工业等方面进行分析。

2.了解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1)资源开发:根据资源优势确定流域开发方向。

水能资源开发——发电、养殖、旅游、航运、防洪等,有利于发展高耗能工业;水资源开发——旅游、灌溉、养殖、航运等;生物资源开发——旅游、教育等;土地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等多种农业;矿产资源开发——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建立相应的工业部门(利用廉价电力);旅游资源开发——做好旅游规划,发展交通,发展旅游业。

(2)生态(恢复)建设:根据“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确定生态建设的内容。矿产资源开发导致植被破坏,产生的废石、废渣占用大量土地;不合理的开采引发地面沉降、滑坡、塌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矿产资源开发形成的废渣、废水中的有毒元素污染环境。

3.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对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1)调整农业结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等生物措施;(2)工程护坡、打坝淤地等工程措施;(3)进行小流域治理。

(2)对河流污染的治理措施:(1)关闭污染较重的小工业;(2)对工农业及生活污水进行治理;(3)减少枯水期用水,使流量增加;(4)调整生产过程,适当在洪水期排污。

(3)对生物资源破坏的治理措施:(1)建立自然保护区;(2)适当迁出保护区内的居民;(3)调整农业结构,控制人类活动(如交通建设);(4)加强宣传教育。

三、题型回顾

例1(2016年高考上海地理卷,第11~12题)“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下雨时蓄水,需要时“放水”。

(1)上海建设“海绵城市”,除能够提高地下水位外,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还有()

A.加强城郊间热力环流

B.防止海水倒灌

C.减缓地面沉降

D.减弱酸雨污染

(2)上海建设“海绵城市”可以采取的措施之一是()

A.退耕恢复湿地B.铺设防渗路面

C.完善排水系统D.增加绿地面积

【解题思路】第(1)题,考查水循环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由材料和题干可知,“海绵城市”能提高地下水位,同时也能减轻因地下水过度利用而出现的地下漏斗区,从而有利于减缓地面沉降,C项正确。第(2)题,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由材料可知,“海绵城市”下雨时蓄水,说明利于雨水下渗。增加绿地面积,有利于雨水下渗,有利于海绵城市建设,D项正确;退耕恢复湿地,是湿地建设,并不利于雨水下渗,A项错误;铺设防渗路面不利于雨水下渗,B项错误;完善排水系统,加速地表径流下泄,不利于雨水收集,C项错误。故选D项。

【参考答案】(1)C(2)D

例2(2016年高考江苏地理卷,第7~8题)图4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1年、第6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程线图。读图,回答(1)~(2)题。

(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第6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1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6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蒸发B.下渗

C.蒸腾D.地下径流

【解题思路】第(1)题,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功能。森林火灾后第6年的森林面积比第1年大,对雨水的涵养功能和保持水土的功能比第1年强,导致第6年地表径流量较小,流量峰值小,河流含沙量小,而第1年的河流径流量大,流速峰值大,A、B、C项错误,D项正确。第(2)题,考查水循环的环节。依据材料可知,降雨条件相同而森林覆盖率不同,则图中径流差异主要是森林覆盖率的差异所致,森林覆盖率的大小与雨水下渗量呈正相关。故B项正确。

【参考答案】(1)D(2)B

四、命题预测

1.以文字、示意图、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水循环的过程、主要环节名称及影响因素、水循环意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2.以文字、河流径流量过程曲线图或柱状图、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河流的补给类型及河流的水文特征。

3.以区域图为背景,以某流域为例,考查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开发与综合治理的措施。

五、能力测试

1.图5表示“海陆间水循环”,甲、乙表示地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甲处代表海洋

B.环节(2)参与地表淡水资源的补给

C.环节(4)代表水汽输送

D.人类活动对环节(3)的影响最大

图6中,甲图是我国东部河流某河段示意图,乙图是河流A、B两水文站测得的水位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2~4题。

2.该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A.雨水补给B.地下水补给

C.冰雪融水补给D.湖泊水补给

3.B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A水文站,主要是因为A、B水文站之间()

A.河道淤积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D.湖水补给量减小

4.甲图中AB段河流()

A.由西北流向东南

B.由东南流向西北

C.由正东流向正西

D.由正西流向正东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图7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

(1)雨水(2)季节性积雪融水(3)冰雪融水(4)湖泊水(5)沼泽水(6)地下水

A.(1)(2)B.(1)(3)

C.(4)(6)D.(5)(6)

6.该流域可能分布在()

A.东北地区B.西北地区

C.四川盆地D.青藏高原

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天山作为“中亚水塔”,主导了新疆乃至中亚地区的水循环,其周边干旱区分布广泛,人类生存与生态系统受水资源变化的影响十分强烈。近年来,山地冰川融化加速,增加了水资源供给,使得河流对气候变化更敏感,为合理利用干旱区有限的水资源,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

(1)简述天山山脉被称为“中亚水塔”的原因。

(2)比较说明甲河水循环与乙河水循环的差异。

(3)简析近年来N河出山径流量较M河增加较多的原因。

(4)试说明专家提出在该区域山前洪积扇建设地下水库的理由。

“水循环”考点整合

1.D人类活动对环节(1)中的地表径流影响最大。例如,通过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时间分配差异;通过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差异。

2.A

3.C读图可知,湖泊在A、B两水文站之间,由于湖泊的蓄洪作用,B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A水文站,C项正确。A、B两水文站之间河道淤积和河谷变宽分别会导致B水文站水位变大和变小,但经过B水文站的流量是不受其影响的,A项和B项错误。湖水补给主要发生在枯水期,D项错误。

4.D由上题分析可知,A、B两水文站中,A在上游,B在下游,依据图中指向标可确定河流由正西流向正东。

5.B读图可知,径流深度与降雨量和气温呈正相关,首先说明雨水是该流域河流夏季主要补给来源之一;该区域年降水量小(月降水量不足20毫米),最冷月均温低于0℃,最热月均温大于20℃,该地可能位于我国较干旱的西北地区,而不是东北地区,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水多,与大气降水叠加在一起,导致夏季径流深度明显增大,B项正确。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河流是在春季,故排除(2);湖泊水、沼泽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一般发生在枯水期,而不是夏季,排除(4)(5)(6)。

6.B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区域干旱,位于西北地区,B项正确;东北地区属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排除A项;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气候区,最低温度大于0℃,排除C项;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比较低,排除D项。

7.(1)中亚地区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受地形影响,天山山脉降水较多;山地冰川分布广泛,淡水资源蓄积量大;地势较高,是周围众多内流河的发源地和重要的水源地;对维系周边绿洲农业及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2)甲河位于天山南侧盆地地区,流域内降水极少;河流径流和地下径流来源于冰川水,蒸发旺盛,属于典型的陆地内循环;乙河位于天山北侧,受大西洋水汽的影响,降水较多,补给来源多,河流径流量较大,且最终注入北冰洋,属于海陆间循环。

(3)N河位于天山南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全球气候变暖,使冰川融水增加,N河出山径流量增加较多;M河位于天山北侧,补给水源有地下水、雨水、冰雪融水,则M河出山径流量受冰雪融水影响较小,故出山径流量较N河增加少。

太阳与水循环 篇3

这些都跟太阳有关。

没有太阳就没有水循环,地球上就不会有云朵、雨滴,也不会有天气,连海洋都会被冻住!

“但是水会不会离开水循环系统呢?比如,院子里的小水洼如果消失不见,里面的水是不是从地球上永远消失了?”

不,水几乎不会离开地球大气层。一些水可能看起来消失了,其实它只是去了地球上的其他地方,并且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进行转换!水会四处旅行,最后又回到这里。这就是我们把它叫做“水循环”的原因。

水可以被植物吸收,可以升到天空中形成云朵,也可以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水被蒸发形成水蒸气,升入空中。蒸发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不管是白天还是晚上。

这是因为凝结!

凝结是指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从气态变为液态。你呼出的温暖的水蒸气在室外的空气中变冷,然后变成了细小的水珠。这就像是用呼吸创造云朵一样!

云是凝结造成的。天空中的水蒸气变冷,然后形成细小的水珠。呼吸的时候也是这样。当足够多的小水珠聚集到一起的时候,它们就形成了云。它们非常轻,可以飘在空中!

云朵里的水珠越來越重,于是就开始下雨了!

水循环不一定很快。水有可能会在某处停留数年,也可能只停留几分钟,但它最终会去别的地方。

水有可能会从美国跑到巴西去吗?

当然啦!水可能会花费很长时间从一个地方去往另外一个地方,但是它能去世界上任何地方。这滴水珠今天可能会蒸发变成水蒸气,然后最后凝结变成云的一部分。风会把云吹得很远,有可能就会飘到巴西,变成雨滴落下来!

水循环的意义 篇4

水循环的影响及好处

自然因素主要有气象条件(大气环流、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和地理条件(地形、地质、土壤、植被等)。人为因素对水循环也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着自然环境,越来越强烈地影响水循环的过程。人类构筑水库,开凿运河、渠道、河网,以及超多开发利用地下水等,改变了水的原先径流路线,引起水的分布和水的运动状况的变化。农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引起蒸发、径流、下渗等过程的变化。城市和工矿区的大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也可改变本地区的水循环状况。

环境中许多物质的交换和运动依靠水循环来实现。陆地上每年有3.6×1013m3的水流入海洋,这些水把约3.6×10^9吨的可溶解物质带入海洋。

人类生产和消费活动排出的污染物透过不同的途径进入水循环。矿物燃料燃烧产生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进入水循环能构成酸雨,从而把大气污染转变为地面水和土壤的污染。大气中的颗粒物也可透过降水等过程回到地面。土壤和固体废物受降水的冲洗、淋溶等作用,其中的有害物质透过径流、渗透等途径,参加水循环而迁移扩散。人类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受到污染,最终使海洋受到污染。

水在循环过程中,沿途挟带的各种有害物质,可由于水的稀释扩散,降低浓度而无害化,这是水的自净作用。但也可能由于水的流动交换而迁移,造成其他地区或更大范围的污染。

水循环公开课教案 篇5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各种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规律。

(2)理解水循环的主要环节以及海陆大循环对地理环境的意义。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2)通过联系实际,能掌握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树立节约水资源的意识、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学生预习问题

1.河流补给的水体类型?(9、10)2.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1、3、8)

3.为什么说水循环能调节海陆间、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平衡?(1、2、11、7、8)4.水循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4、7)

5.人类能干涉和控制水循环的那些环节?(2、3、4、5、11)

6.黄河下游断流与那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关?(1、6、8、11)为达到课标要求,本节课我们将开展以下4个活动:(页面3)

①说一说组成水圈的水体类型;

②讲一讲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③画一画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

④议一议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推进新课

一、说一说组成水圈的水体类型?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你知道有哪些水体?(根据图片)

(生答)河流水、湖泊水、沼泽水、冰川水、地下水、土壤水、生物水、海洋水、大气水等。(海洋水、陆地水、大气水)

解决学生问题1.河流补给的水体类型?

河流不仅可以接受其它水体的补给,也可以向其他水体供应水源,如:河流与湖泊之间可以相互补给。按照水往低处流的原理,解决学生问题2 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 湖泊水位高于河流水位,湖泊水补给河流水;湖泊水位低于河流水位河流水则补给湖泊水。可见,陆地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拓展)沿岸湖泊对长江干流起什么作用?-------削峰补枯作用

(过渡)这些水体在地球上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停地运动着,那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呢?

二、讲一讲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展示:图3.3水循环示意

指出:在图中可以看出,水循环的过程涉及到地球外部的哪些圈层?(学生指图回答)利用课件归纳:水循环的概念、发生领域及类型

这就是水循环发生的三个领域:海洋与陆地之间,陆地与陆地之间,海洋与海洋之间,分别称之为: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承转:刚才我们在示意图上看到的水循环是静态的,而实际的水循环是动态的。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动态体会一下水循环的过程。

(播放水循环动画、解说过程)海洋表面的水经过蒸发变成水汽上升到空中,随着气流运行,被输送到大陆上空,其中有一部分水汽在适当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上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经过江河汇集,最后又回到海洋。这种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陆地之间,称为海陆间循环。

海洋面上的水蒸发形成水汽,进入大气后在海洋上空凝结,形成降水降落到海面上,这种水循环发生在海洋和海洋上空,称为海上内循环。

陆面、水面蒸发和植物蒸腾形成水汽,被气流带到上空,冷却凝结形成降水,仍降落到陆地上,被称为陆地内循环。

三、画一画水循环的过程示意图;

请大家拿出纸笔画一画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然后我们将邀请3位同学来展示你的作品。

(对学生的绘图进行评价,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师说:同学们,现在大家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那么水循环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来议一议!

四、议一议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问)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是指水循环哪个环节?(答)黄河之水天上来是指黄河水的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问)从水循环的过程看,黄河水真的会“奔流到海不复回”吗?

(答)不会,河流水注入海洋后会再度蒸发,通过水汽输送重新回到陆地上空,再通过大气降水补充到地表径流,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师说:在水不断循环的过程中,地球的水体得以不断更新!(点击鼠标-促进水体更新)师问:在水循环的过程中,地球上的水总量没有变,这样是不是说地球上的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呢?

生齐答:不是!师说:对!如果我们用水超出了水资源的更新速度,就会导致缺水,所以我们应该珍惜水资源,在日常生活中(停顿)节约用水!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一: 使地球各种水体不断的更新

解决学生问题3.为什么说水循环对太阳辐射起着吸收、转化、传输的作用,如何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

提示:同学们看动画时,注意到这个地理事物了吗?(指图:太阳)它能为水循环提供什么?(能量)

指出:在第一章第二节曾学过:太阳辐射是促使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太阳辐射是怎样促使水循环运动的?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利用水循环课件动画点拨:

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地表水体吸收热量蒸发,水由液态变成气态,通过大气运动对热量输送,又以降水的形式释放热量,水由气态转化成液态或固态。

归纳: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二:水循环能调节海陆间、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平衡 解决学生问题4.水循环如何塑造地表形态?

展示:黄河流域图,中游的黄土高原、黄河三角洲图片

引导:在能量转化的过程中,运动的河水会对沿途地表产生冲刷作用。比如我们来看黄河流域的两幅图片:

黄河属于水循环过程中的哪一个环节?(地表径流)

推测:这两幅图片展示的地理景观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点拨:

滔滔黄河、奔腾东流,携带着黄土高原的大量泥沙,在下游及入海口处流速减慢,大量泥沙在此淤积,一方面造就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另一方面塑造了黄河中下游平原、形成黄河三角洲并不断长大。承转引导:水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塑造是通过迁移什么物质实现的?

指图说明:黄河作为地表径流从黄土高原携带了什么?(泥沙)最终输送到哪里?(下游及河口)这就说明:水循环不仅伴随着能量的交换,还包括物质的迁移。

归纳:进行物质转移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三:塑造地表形态,进行物质转移 解决学生问题5.人类能干涉和控制水循环的那些环节?

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人类能够干预水循环的蒸发蒸腾,降水、径流和下渗等。

例如跨流域调水→(地表径流)人工增雨 →(降水)修建水库→(地表径流)植被破坏→(下渗、蒸腾等)

教材开发 黄河断流

解决学生问题6黄河下游断流与那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有关?

黄河断流自然原因黄河中上游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少、蒸发旺盛;且黄河下游为地上河,补给水源少。

黄河断流人为原因流域内人口猛增,工业、生活用水量猛增;中下游地区农业灌溉用水量大;上、中、下游缺乏统一有效的管理;沿途水浪费现象严重等。引导:人类活动影响了黄河水的可持续利用,河流属于淡水资源,淡水在地球上有多少?

展示:图3.1水圈的构成,学生找出:淡水2.53%

图片形象说明:若将全球水看成是一桶,淡水只是其中的一勺,而可以为人类直接利用的则少之又少。因此。我们呼吁全社会都要珍惜水资源、节约用水。引导学生阅读教材:1998年底,国家开始对黄河水实施水量统一分配。经过合理调度,黄河再没有断流,再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美景观,黄河三角洲也恢复了勃勃生机。

讨论回答:以上案例给你什么启示?

教师升华:人类活动可以对自然界的水循环产生影响,因此人类活动一定要遵循水循环的自然规律,在水循环可调节的范围之内,否则这种影响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危机。

水循环环节有哪些 篇6

水循环是指地球上不同的地方上的水,通过吸收太阳的能量,改变状态到地球上另外一个地方。例如地面的水分被太阳蒸发成为空气中的水蒸气。而水在地球的状态包括固态、液态和气态。而地球中的水多数存在于大气层、地面、地底、湖泊、河流及海洋中。水会通过一些物理作用,例如:蒸发、降水、渗透、表面的.流动和地底流动等,由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如水由河川流动至海洋。

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地相互转化的,水以气态,液态和固态的形式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就是水循环。地球表面的水通过形态转化和在地表及其邻近空间(对流层和地下浅层)迁移。

锅炉改造时对水循环的要求 篇7

如果把炉水比喻锅炉中的血液, 那么, 锅炉水循环就如同人体内的血液循环, 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律周而复始畅通无阻, 否则, 就会严重威胁锅炉的“生命”安全。改善锅炉水循环, 是保证锅炉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因素之一。当锅炉结构不合理或运行不当时, 容易出现水循环故障, 同样也威胁着锅炉的安全运行。

1 水循环的作用

炉内水循环有三个作用。

1.1 使受火焰和烟气加热的锅炉受热面的温度保持在金属强度的允许范围内, 使受压元件不会因过热而损坏。

受热面金属的壁温, 总是介于放热的烟火温度和吸热的锅水温度之间。为了保证受压元件的安全, 必须使受热面壁温尽可能接近锅水温度。如果受热面上始终有水或汽水混合物流过, 就能达到这一目的。因为水和汽水混合物, 能将受热管上的热量迅速带走。如水循环不好, 受热管内温度过高, 当管子内出现蒸汽时, 金属冷却条件不好, 壁温上升, 超过金属允许温度, 管子就会过热而损坏。

1.2 使锅炉正常地产生蒸汽。

由于流动的水从受热面上吸收热量, 使水温提高, 并产生蒸汽, 这样就造成了一个强烈的对流传热的状态, 使炉膛内大量的热被循环流动的水或汽水混合物吸收。因此水循环是热交换的必要条件。

1.3 良好的水循环有利于防止结垢。

当水循环不良时, 水或汽水混合物流速很小, 锅水中盐类及其它物质沉积在管壁上形成水垢。水循环良好, 就易于冲刷掉这种垢物, 减轻结垢程度。

锅炉的水循环就象人体内的血液循环一样重要, 水循环不正常或受到破坏, 锅炉就不可能安全, 正常运行。在锅炉设计时绝对不能忽视水循环的重要性。

2 锅炉内产生水循环的机理

蒸汽锅炉内的水循环, 是由下降管内的水和上升管内的水, 或汽水混合物的比重差所形成的。

3 影响水循环的重要因素

3.1 取决于循环回路的高度, 即上锅筒与下锅筒或下联箱之间的垂直距离。

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循环回路的高度增加一倍, 水循环流动压头也就增加一倍 (没有考虑阻力损失) 。

3.2 取决于锅炉工作压力

工作压力低时, 水的比重比压力高时大, 而蒸汽比重反而小, 所以低压时, 水和水汽混合物的比重差要比高压时大。因此在同样条件下锅炉压力越高, 水循环的流动压头越小, 水循环条件越差。

4 汽水混合物在炉管中流动的基本情况

4.1 在垂直的水冷壁和对流管束的上升管中, 汽泡和水都由下向上流动。

但是, 在同一根管子中, 汽泡向上流动速度比水快, 而水在靠近管壁部分由于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

4.2 在对流管束的下降管中如果产生气泡, 则会出现上述情况相反的现象。

4.3 在水平管或倾斜角度小于10°的管内,

汽泡和水在作水平流动的同时, 由于蒸汽汽泡的比重要比水小得多, 有垂直向上的浮动, 当水平流动流速不高时, 便会在管内产生汽水分层。

5 上升管中汽水两相流动的类型

由于上升管中汽水之间的流速不同, 而且由于热负荷的不同, 管内含汽体的量也不一样, 所以管内汽水并不是均匀混合。因而管内汽水两相的流动就有多种形式, 有不同类型。而不同类型的汽水流动情况会影响管子的传热和流动阻力。

a.汽泡运动。b.炮弹运动。c.柱状运动。d.雾状运动。

6 水循环遭到破坏的原因

6.1 循环停滞

并联的上升管组, 在运行时, 各上升管的热负荷并不完全相同。受热较强的管子产生的蒸汽少, 管子中产生的流动压头就可能低于下降流动阻力。当上升管流入的循环水量仅足以补充因生成的汽量而失去的水量时, 水循环速度为零, 从而引起水循环停滞。

6.2 水循环倒流

当水循环的流动压头小于下降管阻力时, 就会在上升管内产生倒流。这时, 上锅筒内的水由上升管倒流入下集箱。

6.3 下降管带汽和汽化

要保证水循环不出现故障, 就要求有足够的水循环流动压头。降低下降管内的流动阻力, 是获得可靠流动压头的重要因素。而下降管内带汽或汽化就要增大流动阻力, 甚至造成循环事故。

7 设计和改造中要审查的水循环的问题

最容易造成锅炉水循环问题是在炉膛的水冷壁部分。近年来在设计和改造锅炉时, 为了提高蒸发量在炉膛中装有水冷壁管。

7.1 水冷壁要有独立的水循环系统。

7.2 下降管、水冷壁管与汽水导出管的截面积比例。

7.3 水冷壁管高度

水冷壁管直接进入上汽包的, 可分为加热水段和含汽段两部分;水冷壁管有上集箱时, 可分为加热水段、含汽段, 在上集箱与下汽包之间又有汽水导出段。

7.4 水冷壁管的倾斜度

当管子是水平的或倾斜度小于15度时, 就会出现汽水分层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 管子的冷却就不均匀, 管子下侧受到水流的可靠冷却, 而管子上侧接触蒸汽, 冷却很差。

7.5 对汽水导出管和下降管的直径及绝热的要求

汽水导出管和下降管的直径要比上升管的大。因为在总的截面相同的情况下, 管子的阻力与管径成反比。

7.6 上升管与下集箱的连接

上升管连接在下集箱中, 要注意伸出端不能过长, 也不能过短。伸出端过长, 影响下集箱的上升管烧坏。

7.7 尽量减少集箱的数量

水冷壁系统集箱数量太多, 就会增加水循环的阻力, 而且增加成本。

7.8 合理布置水冷壁管

布置水冷壁管要考虑到经济性和安全性。

7.9 下集箱排污

为了防止集箱内积水渣, 在下集箱的最低位置要设置排污管道。排污管不要与上升管正相对, 要错开一定距离, 以避免排污时影响上升管的水循环。

7.1 0 水循环速度

水循环速度是保证水循环可靠性的重要因素, 水循环速度越大 (指在一定范围内) , 水循环越安全可靠。

结束语

“水循环与洋流”专题测试 篇8

图1为我国某流域十年前与十年后地下水等水位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从水循环的过程和地理意义看,图中河流:

A.流域的降水主要源自东南季风

B.河水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

C.使流域地形总体趋于高低不平

D.促进海陆间水分和热量平衡

2.十年来河流补给变化正确的是:

A.冰川融水补给减少 B.湖泊水补给增多

C.雨水补给增多 D.地下水补给减少

3.引起地下水位发生如图变化的原因不可能是:

A.大规模发展农牧业 B.流域气候趋于暖湿

C.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D.植被覆盖率增加

图2为1957—2008年长江作用(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倒灌)与鄱阳湖作用(鄱阳湖向长江汇流)的频率分布图,读图回答4~5题。

4.关于图中A、B作用叙述正确的是:

A.在A作用下,长江下游流量增加

B.在B作用下,长江下游流量增加

C.在A作用下,鄱阳湖泥沙淤积减少

D.在B作用下,鄱阳湖泥沙淤积增多

5.7月底至8月中旬A作用频率减弱的原因是:

A.三峡蓄水,长江来水减少

B.气温高,冰雪融水增多

C.台风影响,鄱阳湖水位上升

D.伏旱天气,降水减少

读鄂毕河流域水系图(图3),回答6~7题。

6.关于鄂毕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结冰期上游较下游长

B.越往下游航运价值越大

C.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D.向北冰洋输送热量

7.从水循环角度看,鄂毕河流域的水汽来源于:

A.北冰洋和大西洋 B.太平洋和大西洋

C.印度洋和北冰洋 D.太平洋和印度洋

图4为南半球2月海洋表面水温分布图,读图回答8~11题。

8.经过甲、乙、丙三地的洋流强弱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D.丙﹤甲﹤乙

9.影响上述洋流强弱的因素有:

①海水温度  ②盛行风  ③地转偏向力  ④陆地形状及分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当该现象发生时:

A.丙地渔业减产               B.丁地洋流增强

C.A地暴雨增多               D.B地山洪减少

11.2015年7月29日,在法属留尼汪岛(图中C处)首次发现2014年3月8日失联的MH370飞机残骸,据图分析推动飞机残骸漂流的洋流可能是:

A.索马里寒流 B.南赤道暖流

C.西风漂流 D.赤道逆流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12.(28分)201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投入使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丹江口水库大坝建成于1973年,2012年大坝加高,水库正常蓄水位从157米提高至170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计划从该水库调走的水资源占河流径流总量的24%,远超国际跨流域调水规定15%的上限。北京段除末端800米外,沿线都采用深埋地下的全封闭管道输水。

材料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示意图(图5)和水在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循环示意图(图6)。

材料三:为保护汉江流域山区生态,对坡耕地采用了“石坎梯地”(如图7)的整治模式。

(1)图6所示环节中能正确表示南水北调的是

(填序号),该工程对受水地区的社会水循环影响较大的环节是    (填序号)。

(2)简述北京段输水管道深埋地下的意义。

(3)说明加高丹江口水库大坝的主要目的,并分析工程投入使用后可能给汉江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

(4)运用水循环相关知识,分析“石坎梯地”在保持水土方面所起的作用。

13.(2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北美局部图(图8)。

材料二:海水冰点与盐度关系图(图9)。

(1)简述哈得孙湾流域水系的主要特点。

(2)描述蒙特利尔附近河流的水文特征。

(3)根据材料,分析哈得孙湾的冰封期比同纬度其它沿海地区更长的原因。

(4)分析图中N海域渔业资源丰富的原因。

参考答案:

1.B 2.C 3.A 4.B 5.D 6.D 7.A 8.B 9.D 10.A 11.B

12.(1)④  ①(4分) (2)减少污染,保护水质;少占耕地;避免冬季结冰;减少蒸发、下渗;保证用水安全等(至少4点,每点2分,共8分) (3)目的:扩大水库库容;增加南水北调可调水量(每点2分,共4分) 影响:汉江下游径流减少,导致水资源供应不足;河流自净能力下降,水污染加重;航道变浅,不利航运;河滩裸露,两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旱化甚至沙化;改变水生生物生存环境,对其生长不利等(至少3点,每点2分,共6分) (4)修建“石坎梯地”,减小地面坡度,能有效拦截雨水;滞缓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和流速,利于泥沙沉积,提高土壤肥力(每点2分,共6分)。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水循环 篇9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水循环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 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代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考察 “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来认识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珍贵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淘汰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2)通过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体现自主学习的愉悦、实践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难点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的活动指导。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同学们,面黄奔腾的江河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水、冰雪、冰晶、水蒸气,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他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系统——水循环。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认识水的循环

【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2—39水循环示意图。

【议一议】

(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

(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

(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4)水循环过程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小结归纳】(板书)

(1)水循环的方式:

①陆地水循环;②海陆间水循环;③海洋间水循环。

(2)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思考讨论】: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1、联系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使物质发生转移。

2、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并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清洁。

3、使人类获得永不枯竭的水资源。

2、珍贵的水资源

【看一看】投影网上下载关于水资源的图片的文字资料,启发学生讨论。

【议一议】

(1)水为什么珍贵?(2)水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点 拨】让学生举例,教师不必做出评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后,教师可做概括。启发学生从生产、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去考虑水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供表现资源缺水情景的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不可缺性。

3、如何保护水资源

【看一看】

(1)资料: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

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2)图片:

【议一议】

(1)破坏水资源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

【点拨】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学习水源污染以及严重缺水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知道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好习惯。

【实践考察】关于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的指导。

(1)考察前准备:

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水污染的种类和危害;

②学会用PH试纸测酸碱度,准备相机、笔、记录本等器材;

③确定考察的河段及沿河两岸有关单位、工厂。

(2)分组,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3)实际考察

①选定水域,观察河水的颜色、河边所见污染物、河中生物生长情况,利用试纸测试河水的酸碱度;

②请河岸居民中知情者介绍水域的有关情况,了解有关数据;

③考察科索沃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等,考察其主要污染物对水的污染,污染物的排

量的排放位置,并画图记录下来;

④分析主要污染物致使水质主原因,(4)撰写考察报告:

①报告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调查情况,有关数据必须准确、具体,对个别不清楚的数

据要再进行调查和测定;

②报告应科学地进行分析,明确污染源及其危害,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

(5)交流与思考: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优化对水域的治理方案,以全班的名义向城建部门写一封建

议书。

(6)开展宣传活动:

①支水域两岸及街道张贴宣传标语,宣传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意义;

②宣传治理水污染的方案。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水循环

[例1] 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 蒸发 的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冰山上的冰以 升华 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个地方,当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液化 成小水滴,有的 凝华 成小冰晶,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云,云中的小水滴遇冷也会 凝固 成小冰晶,小冰晶长大后,便会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小水滴长大后,落到地面,这就是雨,雨再汇入江河、湖、海,再回到开头,从而形成一个水循环。

类型二: 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例2][2007年《中学生学习报》31期]水资源主要是指 淡水 资源,虽然地球看起来是一个“水球”,但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却很少。目前,在利用水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节水意识淡薄(2)水资源污染严重。

[变式1]有关水的利用不正确的是(D)

A.水可以塑造自然美景 B.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C.水是各种植物的生命之本 D.水是各种污染的天然消化场所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

(1)水的循环。

(2)珍贵的水资源。

(3)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拓 展】

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冰箱冰室内的霜大部分来自冰箱外空气中水汽(水蒸气),至少夏季如此。当然,冰箱中的食物等也可能蒸发一部分水蒸气。因为冰室里因温度较低,水分警惕性的量并不很大。可是不断开、关冰室门时,暖湿空气带进来的水蒸气却很可观。可以看到,开门稍久,冰箱表面即有霜生成。进一步观察还会发现,冰室内即使不放任何东西,只要经常开启冰箱门。夏天的冰室内也会结起厚厚的霜层,但不开门则无霜层。因此,平时宜少开冰箱门(特别严重是夏季),否则霜层过厚,不仅使冰室容量减小,而且冰雪导热率低,使冰箱致冷效率降低,增加能源消耗。

【思考】冰箱内的霜的形成过程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七年级生物上册课件水循环 篇10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 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代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考察 “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来认识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珍贵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淘汰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2)通过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体现自主学习的愉悦、实践活动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

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难点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的.活动指导。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导语一 师:同学们,面黄奔腾的江河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水、冰雪、冰晶、水蒸气,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他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系统——水循环。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认识水的循环

【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2—39水循环示意图。

【议一议】

(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

(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

(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4)水循环过程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水循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水资源就是巨大的能源,并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小结归纳】(板书)

(1)水循环的方式:

①陆地水循环;②海陆间水循环;③海洋间水循环。

(2)水循环的途径:

①蒸发;②降雨;③水气输送;④径流;⑤蒸腾;⑥下渗。

【思考讨论】:水循环的意义是什么?

1、联系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并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使物质发生转移。

2、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并使水资源不断更新、清洁。

3、使人类获得永不枯竭的水资源。

2、珍贵的水资源

【看一看】投影网上下载关于水资源的图片的文字资料,

启发学生讨论。

【议一议】

(1)水为什么珍贵?(2)水为人类提供了什么?

【点 拨】让学生举例,教师不必做出评价,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后,教师可做概括。启发学生从生产、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去考虑水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提供表现资源缺水情景的资料和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不可缺性。

3、如何保护水资源

【看一看】

(1)资料:目前,全球约有100多个国家缺水,13亿人缺少饮用水,30亿人的饮用水不符合卫生要求,有40%的河流被污染,每年至少有1000万人因

饮用水不合格而致病。

(2)图片:

【议一议】

(1)破坏水资源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2)我们应该怎样保护水资源?

【点拨】师:同学们通过刚才学习水源污染以及严重缺水给人类带来极大的危害。我们应该知道水资源是十分珍贵的,应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好习惯。

【实践考察】关于考察“学校或社区附近水域污染情况”的指导。

(1)考察前准备:

①查找相关资料,了解水污染的种类和危害;

②学会用PH试纸测酸碱度,准备相机、笔、记录本等器材;

③确定考察的河段及沿河两岸有关单位、工厂。

(2)分组,进行安全纪律教育:

(3)实际考察

①选定水域,观察河水的颜色、河边所见污染物、河中生物生长情况,利用试纸测试河水的酸碱度;

②请河岸居民中知情者介绍水域的有关情况,了解有关数据;

③考察科索沃污染源、工业污染源等,考察其主要污染物对水的污染,污染物的排

量的排放位置,并画图记录下来;

④分析主要污染物致使水质主原因,

(4)撰写考察报告:

①报告要实事求是地反映调查情况,有关数据必须准确、具体,对个别不清楚的数

据要再进行调查和测定;

②报告应科学地进行分析,明确污染源及其危害,并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

(5)交流与思考:

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优化对水域的治理方案,以全班的名义向城建部门写一封建

议书。

(6)开展宣传活动:

①支水域两岸及街道张贴宣传标语,宣传治理水污染的重要意义;

②宣传治理水污染的方案。

三、应用迁移 巩固提高

类型一: 水循环

[例1] 江河、湖、海、土壤、植物中的水通过 蒸发 的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冰山上的冰以 升华 方式变成水蒸气,升入空中,水蒸气随气流运动到各个地方,当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 液化 成小水滴,有的 凝华 成小冰晶,小水滴和小冰晶组成云,云中的小水滴遇冷也会 凝固 成小冰晶,小冰晶长大后,便会降落到高山、地面,这就是雪,小水滴长大后,落到地面,这就是雨,雨再汇入江河、湖、海,再回到开头,从而形成一个水循环。

类型二: 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例2][《中学生学习报》31期]水资源主要是指 淡水 资源,虽然地球看起来是一个“水球”,但是人类可直接利用的水却很少。目前,在利用水资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节水意识淡薄(2)水资源污染严重。

[变式1]有关水的利用不正确的是 ( D )

A.水可以塑造自然美景 B.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

C.水是各种植物的生命之本 D.水是各种污染的天然消化场所

四、总结反思 拓展升华

【总 结】

(1)水的循环。

(2)珍贵的水资源。

(3)节约用水与水资源保护。

【拓 展】

冰箱中的物态变化

冰箱冰室内的霜大部分来自冰箱外空气中水汽(水蒸气),至少夏季如此。当然,冰箱中的食物等也可能蒸发一部分水蒸气。因为冰室里因温度较低,水分警惕性的量并不很大。可是不断开、关冰室门时,暖湿空气带进来的水蒸气却很可观。可以看到,开门稍久,冰箱表面即有霜生成。进一步观察还会发现,冰室内即使不放任何东西,只要经常开启冰箱门。夏天的冰室内也会结起厚厚的霜层,但不开门则无霜层。因此,平时宜少开冰箱门(特别严重是夏季),否则霜层过厚,不仅使冰室容量减小,而且冰雪导热率低,使冰箱致冷效率降低,增加能源消耗。

【思考】冰箱内的霜的形成过程属于何种物态变化?

上一篇:房屋移交协议书范本下一篇:卫生院病媒生物防治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