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物理答题有什么技巧(精选6篇)
解题中运用的物理量要设定字母来表示,并用文字交代或在图中标明其意义,题中给定的字母意义不能自行改变。所用来表示物理量的字母要尽可能是常规通用的,通常是取自该物理量英语单词的第一个字母,一般要与课本中的形式一致。在同一题中一个字母只能表示一个物理量,如果在同一题中出现多个同类物理量,可用不同的角标来加以区别。解物理题时遇到的物理量,不能都象解数学题一样,用x、y等字母来表示,一般也要用约定的符号来表示。
另外,在解题用到的物理量单位符号,要求采用课本规定的符号来表示,如Kg、Ω、Hz等等。用到的其它符号如化学元素符号、数学符号等一般采用它们在化学、数学等学科中原有的通用形式,如氦元素He、正弦sin、对数S、开平方、正比例∝等等。3、必要的文字说明。
“必要的文字说明”是对题目完整解答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字表述,它能使解题思路表达得清楚明了,解答有根有据,流畅完美。“必要的文字说明”是要写出简要的文字叙述,用以说明以下一些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过程或状态,选定正方向或建立坐标系,选择参照系、参考面、零势点面),设定物理量的字母表示,所列方程的物理依据,说明隐含条件、临界条件,分析所得的关键判断,说明上下文关系的一些衔接语等等。
文字说明要用物理术语,也不要用字母或符号来代替物理语言,如用“↑、↓”代替文字“增加、减少”,用“>、<”代替“大于、小于”,用“∵、∴”代替“因为、所以”等等。语言叙述要简练、准确,切忌语言叙述过于冗长,如不要写出详细的题意分析。4、方程式和重要的演算步骤。
方程式是主要的得分依据,写出的方程式必须是能反映出所依据的物理规律的基本式,不能以变形式、结果式代替方程式,如不能将直接写成。同时方程式应该全部用字母、符号来表示,不能字母、符号和数据混合,数据式同样不能代替方程式,如上述的方程不要写成。方程式有多个时,一般要分别列出并进行编号,便于计算说明。
计算时一般要先进行代数式的字母运算,推导出有关未知量的代数表达式,然后再代入数据计算。这样做即有利于减轻计算负担,又有利于一般规律的发现和回顾检查。从近年高考计算题的答案及评分标准可以看出,求解方程时,卷面上只要求写出最简式,然后作一交代并直接给出计算结果。切忌把大量的化简、代值运算过程写在卷面上,这样会给人以繁琐零乱,思路不清的感觉,同时也增大了出错扣分的几率。5、解题结果的规范化表述。
解题结果是物理解题的成果,是解题者智慧的结晶,要认真规范地加以表述。作为计算结果的数据一般要用科学记数法。有效数字的位数应根据题意确定,一般应与题中开列的数据相近,取两位到三位即可。有的题目对有效数字的位数有明确要求,就要严格按照要求取,多取少取都要扣分。计算结果的数据必须带上单位;计算结果用字母表示的,则要看题目中提供的表示已知量的字母是否带单位,如果不带单位,则最后求解的结果也就不要带单位,反之则要带上单位。
有时对解题结果要作适当的说明和讨论,例如结果是矢量的,还要说明方向,方向的说明要与题目中涉及的方向相对应。另外要回应题目,根据所得结果对题中的问题进行说明或回答,回答要全面、准确、有针对性,问什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
总之,物理计算题解答的书面表达内容应尽量规范化,做到清晰而简洁。历年高考的物理计算题都提供了规范化的解答,并附有评分标准,建议在高考前考生应多研究一下这些范例,细加体会和模仿。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也要注意对学生的解题规范化的指导和训练,解题的规范化有助于学生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真实的物理水平,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规范有序、严谨的科学态度,提高综合素质。
讨论题:如何除去粗盐中可溶性杂质如氯化镁、氯化钙呢?将实验内容延续, 为下一节课学习指明方向。实验之后别忘了让学生写反思, 这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是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发展的最现实、最生动、最有效的物质载体。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化学课程三维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重视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实验操作技能的有效手段, 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 养成科学习惯, 学习科学方法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效, 面对新课程改革, 身为化学教师要努力实现实验教学以知识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转变, 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通过实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使学生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是值得大力提倡并付诸实践的。
(大连格致中学) 关键词语, 指的是本题提出的一些限制性语言, 或是对本题所涉及的物理变化方向的描述、对变化过程的界定等。
(二) 挖掘隐含条件
不少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 而是因含在文字叙述、图表之中, 需要经过分析把它们挖掘出来, 这常常是解题的要点。有些隐含条件隐藏得并不深, 平常又经常见到, 挖掘起来很容易, 如“光滑平面”、“恰好不滑出木板”等。还有一些隐含条件则隐藏较深, 或者不常见到, 挖掘起来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妨碍挖掘隐含条件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个思维定式的影响;二是对物理问题的分析、综合能力不够。为此, 在审题物理量, 确定临界值。抓住了这一关键, 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五) 画好示意图
画示意图是解题中非常有用的工作, 一幅好的示意图就是一种无声的启发, 借助示意图可帮助我们审题, 可丰富对物理图景的想象力, 为正确的解题叩开大门。
二、要按题序答题
一般来说, 每门学科中的同一类型试题总是按先易后难的顺序排列的, 因此考试时, 要按照由先到后和先易后难的原则答题, 前者符合考生的做题习惯, 后者有助于稳定考生的情绪, 使考生能够进入良性竞技状态。力求“慢开始, 早入境, 块答题, 稳结束。”有一些选择题难度较大, 建议考生遇到自己感到困难的题目时, 先跳过, 等到后面做的差不多时再来重做, 否则在选择题上花费了太多时间, 就没有时间去解答第二卷了。
三、答题要完整、规范
解答非选择题要求组织语言表达答案, 很多考生失分就是因为不会运用学科语言表达。所以考生一定要注意运用特定的规范、格式、学科语言来表述自己的思路。对计算题尤其需要注意的两点:第一, 高考改卷是分步给分的, 要严格按照答题步骤一步步来, 很多考生一上来就写公式, 甚至一开始就代入数据计算, 如果错了, 一分也得不到。正确的解题步骤是, 先写出简要的文字说明, 再列方程 (即规律运算) , 然后进行必要的数学推理运算, 最后才代入数据;第二在解题过程中, 考生自己引入的符号应该加以必要的说明, 说明它代表哪一个物理量, 且书写要规范, 字迹要清楚。
四、笑对压轴题
对于压轴题, 许多考生因为缺乏足够的自信和经验, 认为自己肯定不行, 从而轻易就放弃了。其实物理取得高分的策略是“会做的题不失分, 没把握的题少失分, 不会做的题得几分。”所以面对压轴题要沉着, 沉着往往会降低“难”度, 必要时问自己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或者换个角度思考, 并将它分解为几个小题, 因为复杂的问题常是几个小问题的组合。这样, 尽管最后还是没有解出正确答案, 但或许因列出了几个有用方程而得到你意想不到的分数, 何乐而不为呢?
(一)思想转移,克服胆怯,减轻考试压力
高考时存在压力是必然的,考生在提前进入考场后,可以通过清点考试用具、自我暗示学科中的重要知识和方法、自我提醒解题误区和易出现的错误实现自我安慰、缓解压力、稳定情绪、增强信心的目的,使环境熟悉化,思维单一化、物理化,消除与考试无关的思想杂念,使大脑的兴奋点集中在试题的解答上,快速地进入应试状态。
(二)遇热不喜,细心审题,全面领会题意
高考试题具有立意新颖、形式灵活、突出考查学生能力的特点,绝不会出现成题或套题,但试题所涉及的内容不会超出我们平时学习和复习的范围,所以高考题难免会出现和我们平时所做的习题考查内容相同、命题类型相似、物理情景相近的情况,当遇到此类题目时,应当倍加细心地读题、审题,尤其对那些“轻”“小”“恰能”等字眼倍加注意,往往这些特殊的字眼中包含着对解题具有较大左右作用的隐含条件,分析出这些隐含条件,就可能顺利地给出解答。
(三)遇生不怵,沉着分析,多角度寻求思路
相对而言,高考题一定有难题出现,当遇到这种情况时,最忌的是头脑发懵,不知所措,而应当坚信,再难的题目也超不出复习范围,一定有解决的方法。特别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难题都会分步设问,且上一问的解答会给下一问的解答作些铺垫和准备。只要不失去信心,循序渐进地探索、思考,即使难题,也能获取一定的分数。下面介绍两种在难题中抢分的方法。
1.缺步解答:将难题划分为一个个子问题或一系列的步骤,先解决问题的一部分,能解决到什么程度就解决到什么程度,能演算几步,就写几步,每进行一步就可得到这一步的分数。如把文字语言译成符号语言,把条件和目标译成物理表达式,设应用题的未知数、设轨迹题的动态坐标、依题意正确画出图形等,都能得分。
2.跳步解答:当解题过程卡在一中间环节上时,可以承认中间结论,往下推,看能否得出正确结论,如得不出,说明此途径不对,立即改变方向,寻找其他途径;如能得到预期结论,就再回头集中力量攻克这一过渡环节。若因时间限制,中间结论来不及得到证实,就只好跳过这一步,写出后继各步,一直做到底。另外,若题目有两问,第一问答不上,可以第一问为“已知”,完成第二问,这都叫跳步解答,也许后来由于解题的正迁移对中间步骤想起来了,或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经努力而攻下了中间难点,可在相应题尾补上。
二、答题技巧
(一)时间利用要合理
1.兴奋而专注。全力以赴做题,什么都不想。考场上一心做题,除了题什么都不想,这样时间利用率最高。
2.中等或者偏下的考生不要在过难的题上下工夫,那些题不属于你,比如100分的物理,你是70分左右的水平,那么押轴题的最后一问你可以不做。
3.少在慌乱中浪费时间。有的学生总喜欢看表,这样就分散了注意力,离交卷的时间越来越近时,就越来越慌乱,这既浪费了时间又会因慌乱而导致出错。
(二)表述要规范
对物理来讲,需要表述的题目就是实验和计算题。
1.切忌堆砌公式或数字、罗列方程,也不能写得太详细,以免浪费时间。有几点必须写,你自己引入的字母,不说明别人看不懂;你这个方程是对谁写的,对哪个过程、对哪个状态写的。要点明研究对象,状态或过程(对谁?在哪里?从哪里到哪里?)。必要的文字说明也是帮助自己理清思路。
2.文字说明切勿太多。文字说明不占分,是依据方程式和计算结果给分。如果过程复杂,很难一两句话交代清楚,可以用“如图”“由题意”“由几何关系得”等巧妙过渡。
3.必须使用题给的物理量符号。如果题目没有给出符号,要使用通用符号。如速度v,加速度a,长度L等,如果题目有多个状态或过程,要善于使用下角标,如v1、v2,a1、a2等,这样,即使没有文字说明阅卷教师也能看懂方程式的意义。
4.要用原始方程联立求解,不要直接列变形式,不要使用连等式。最后那个解如果是一个矢量,有一个符号,要做说明。注意有效数字的位数要求;不要漏掉单位。
(三)遇到生题怎么办
遇到生题很正常。高考题可以说大多数都是原创题、改编题。但要明白,生题只是新鲜的外衣而已,试题要考查的知识点一定是考生熟悉的,只是题目结合科技、生产或生活添加了一些新颖的情景描述语。比如“神舟某某号”飞船发射、“嫦娥某某号”奔月,“旅行者某某号”探测火星等等,实际上都是在考万有引力的知识。因此,只要考生认真审题,去掉题目的伪装或华丽的外衣,就会将题目还原为自己熟悉的物理模型。
(四)认真做好选择题
全国课标卷理综物理选择题,一道题6分,错不起,错两题12分就没了。而且,选择题在全卷中属于比较容易的题型,要想方设法拿分。在选项之前的部分叫题干,先不要看选项,先认真研究题干,有题图的要认真研究题图,首先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做到心中有数之后再看选项。答好选择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排除法,先排除错误的选项,剩余的选项越少答对的几率就越高。如果能够直接确定正确答案,则可以采用直接选择法选出正确答案。
(五)尽力做完全卷,不留遗憾
答完全卷,需要三遍完成。第一遍兴奋而专注地依次做每一道题,遇到困难打住,不管处在什么情况,放下就走。这样做的好处是,不在半路纠缠,不去耽误过多的时间。而且,你可能觉得这个题目能做而做不出来,往往是因为审题出了问题,或者思路不对。人的思维有惯性,就像牛顿讲的物体有惯性,思维也有惯性,惯性继续下去,你很难从这个思路跳出来,你不如放下,一会儿再做。所以,按照题号依次做每道题,3、5分钟没进展就要做下一道题,这样可以保证做完全卷。
通常情况下,大约四分之三的时间就能做完全卷。做完全卷之后就对全卷有了了解。针对不同水平的考生,通常会出现四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题做得很顺利,这道题就不必再看,无需检查。第二种情况是,题做完了但心里没底。比如,有两个选项拿不准,是C对还是D对?这样的题目就需要检查(留到第三遍答题时完成)。第三种情况是,看了两遍没感觉,这是不会做的题。这种题目主张考生能蒙就蒙,会多少写多少,把知道的有关公式写一写,不放弃蒙的机会。能蒙上就赚,蒙不上也不遗憾。第四种情况是觉得会做,但一时思路受阻而做不出来的题。这样的题暂时先放下,放下不是放弃,后面有时间还要做。这种题就是第二遍要做的题。
第二遍一定要重新审题,因为重新审题就能够豁然开朗。第一遍题目做不出来,往往是在审题上出了问题。是不是某个隐含的条件遗漏了,或是几何关系搞错了才出现觉得能做而做不出来。第二遍答题,就要仔细研究这个题目。因为大部分题目已经在第一遍做完,已经有基本分数作保证,心里有底气,因此第二遍答题更能沉住气,心态更从容,题目可能就做出来了。
最后一遍就是要留下一段时间,10分钟、8分钟,把那几个需要检查的题检查一下,因为它是力所能及、拿不准,再推敲一下就好了。这样“三遍答题”可以保证你有本事使出来,会做的题不因做不完而留下遗憾,不会发挥失常。如果临场考试的状态极佳,还有可能超常发挥,考出比以往更好的成绩。
高考物理考试重点预测
1.实验题中最后答案的有效数字要求非常严格,答题时对于题中要求取几位有效数字要注意看清楚。
2.警惕容易题目失分。考生在训练时解易题一定要将过程和结果写出来。
3.物理的大题部分基本是靠公式来得分的,考生要寻找关键点来列方程,列对了方程和公式就会有分得。
4.在最后几天里,建议抽时间到实验室去动动手,将往年的高考实验题部分的实验操作进行一遍。
点击查看:高考物理命题趋势
批卷内幕:老师喜欢条理分明的卷子
据近几年参加高考阅卷的老师透露,高考评卷速度要求非常快,很多时候,改一道题平均只用几秒或几十秒时间,一个老师一天平均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卷子(只改其中一题)。
每天要改数百份、甚至数千份的卷子,光是翻看页面,点击鼠标都已经十分辛苦,因此,在繁重枯燥的评卷过程中,条理分明,字迹清晰的试卷无疑给阅卷人员平添一份好感,都尽量给分。
高考,是为高校选拔人才,不是从高一升到高二那么简单。选拔,就要分出层次,而大学老师命题一定会突出能力、突出运用、突出思维的创新、突出方法和效率。从这个角度上说,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学生越是盲目地、大量地做“垃圾题”,越是心里没底。
为什么真正的高考命题研究专家敢说某某点必考,不但因为是考纲上的重点,考试说明上的要点,而且它是容易抓住考生“软肋”的实用点。比如数学中函数性质、导数、概率准考,为什么?这些知识和能力为升入大学后进一步研究可能性问题,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提供了基础。
高中物理考试答题技巧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解答选择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题干要求,让你选择的是“不正确的”、“可能的”还是“一定的”。
(2)相信第一判断:只有当你发现第一次判断肯定错了,另一个百分之百是正确答案时,才能做出改动,而当你拿不定主意时千万不要改。特别是对中等程度及偏下的同学尤为重要。
切记:每年高考选择题错误率高的不是难题,而是开头三个简单题。不要再最简单的地方,轻敌栽坑!
实验题的做题技巧
(1)实验题一般采用填空题或作图题的形式出现。
填空题:数值、单位、方向或正负号都应填全面;
作图题:
①对函数图像应注明纵、横轴表示的物理量、单位、标度及坐标原点。
②对电学实物图,则电表量程、正负极性,电流表内、外接法,变阻器接法,滑动触头位置都应考虑周全。
③对光路图不能漏箭头,要正确使用虚、实线,各种仪器、仪表的读数一定要注意有效数字和单位;实物连接图一定要先画出电路图(仪器位置要对应);各种作图及连线要先用铅笔(有利于修改),最后用黑色签字笔涂黑。
切记: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多用电表的读数历来都是考察的重点。
切记:选择题有8-10分是送你的,但你可能拿不到(单位、有效数字、小数点后保留几位、坐标原点等)。
(2)常规实验题:主要考查课本实验,几年来考查比较多的是试验器材、原理、步骤、读数、注意问题、数据处理和误差分析,解答常规实验题时,这种题目考得比较细,要在细、实、全上下足功夫。
(3)设计型实验重在考查实验的原理。要求同学们能审清题意,明确实验目的,应用迁移能力,联想相关实验原理。在设计电学实验时,要把安全性【所谓的安全不是对人来说,而是对仪器来说的】放在第一位,同时还要尽可能减小实验的误差【误差从偶然和系统两个方面考虑,系统免不了,偶然可减小】,避免出现大量程测量小数值的情况。
计算题的答题技巧
(1)仔细审题,明确题意。每一道计算题,首先要认真读题,弄清题意。审题是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搜索、提取、加工的过程。在审题中,要特别重视题中的关键词和数据,如静止、匀速、
最大速度、一定、可能、刚好等。一个较为复杂的运动过程要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阶段。否则,一旦做题方向偏了,只能是白忙一场。
(2)敢于做题,贴近规律。解题就是建立起与未知数数量相等的方程个数,怎样建立方程呢?方程蕴含在物理过程中以及整个过程的各个阶段中,存在于状态或状态变化之中;隐藏在约束关系之中。应由题目中的物理现象及过程所对应的或贴近的物理规律,建立主体关系式。
(3)敢于解题,深于研究。遇到设问多、信息多、过程复杂的题目,在审题过程中,若明确了某一阶段的情景,并列出了方程。要敢于先把结果解出来,这对完全理顺题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情况下第二阶段的情景要由第一阶段的结果来判定,所以第一阶段的结果成为打通障碍的重要武器。
(4)答题要规范,得分有技巧
①简洁文字说明与方程式相结合
②尽量用常规方法,使用通用符号
③分步列式,不要用综合或连等式
④对复杂的数值计算题,最后结果要先解出符号表达,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2022高考物理将会考什么
一、考点没有变化,但“要求” 略作调整
1.“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电场强度关系”由去年的Ⅰ类要求,提高到Ⅱ类要求。
2.“理想变压器”由去年的Ⅰ类要求,提高到Ⅱ类要求。
3.“气体实验定律”由去年的Ⅰ类要求,提高到Ⅱ类要求。
小好来科普同学们以上两个名词“Ⅰ类要求”指的是对知识的识记与了解,不需要深人理解;“Ⅱ类要求”指的是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同学们可对照着上面的变化,看看自己是否掌握了这个三个知识点的能力要求哦!
二、从样题分析,命题沿袭下面三个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一:
重视试题的基础性。重视考查基础,采用学生的熟悉素材、背景和语言,使学生运用熟悉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展示学生在学习和社会生活中的认知积累水平。采用熟悉的试题背景材料,通过不同的视角,更巧妙的构思,形成新的试题,让学生对试题感觉既熟悉又陌生。例如物理学史始终是考查热点。
发展趋势二:
重点考查主干知识。高频考点保持稳定。
发展趋势三:
理论联系实际是不变的主题。注重考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试题,题目内容和表现形式仅仅是载体,核心是突出学科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保证试题反映学科特点,贴近学科本质,从思想方法入手,以典型事件为背景或素材,考查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今年物理命题趋势预测
(一)选择题部分
对比、和高考,相同或相近的知识点出现五次,包括牛顿运动定律,电磁感应,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曲线运动、万有引力知识。这些作为高考普遍出现必考题型必定还会出现,而其他交叉出现的重复知识点如共点力下平衡分析,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运动,速度图像、能量问题等也需要加强注意。
以前可能作为大题考察计算的万有引力,电磁感应等知识可能会受大题考察的限制而转移考查方式,加重在选择题中比重。
综合而言,除了上面所对比分析的作为普遍出现相对固定的考察知识点外(4-5题),由于新课改要求,使得必修部分计算题题量减小,其它不考计算题的知识点必定在选择中重点考察,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综合,万有引力及航天,曲线及圆周运动(计算题第一题考察部分)电磁感应和带电粒子在磁场中运动(计算题第二题考察部分),需学生全面照顾到以防万一,重点电磁感应,共点力平衡和万有引力选择题。具体预测为:
1.选择题第14题,主要考查物理学史的识记及物理概念的理解,今年该题也应围绕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命题,主要关注物理量的定义,如比值法定义中的定义式和决定式的理解,物理量的单位、量纲的理解及应用等。
2.万有引力定律的考查在近十年的新课标理综考试中均有表现,除为计算题,其余年份均为选择题,从近几年的命题特点,今年应注重天体运行规律的理解。
3.“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这一知识点的级别要求,从大纲卷到改为新课标卷时,就从原来的Ⅰ级改为Ⅱ级,高考中相关的试题在其它省份逐渐出现, 但在全国新课标Ⅰ卷中没有出现,理综物理学科21小题有所表现,今年在新课标的理综卷中这一知识点应有体现。
4.图像问题应是高考的热点,今年注重v-t图、a-t图及电磁感应方面的U-t图、F安-t图的理解与应用。
(二)实验题部分
1.实验题考查题型和知识点相对固定,力学部分考查相对基础,难度不大,电学实验部分考查方式相对灵活,难度更高,尤其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具体预测为:
2.DIS实验装置是高中物理发展的方向,在教材课后阅读材料中多次出现,如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的关系的实验等。蜂友们可加强这个专题的训练哦。
3.摩擦系数的测定,探究牛顿第二定律、功与动能的探究、验证机械能守恒的改进型实验等。教材和平常练习中出现的基本实验(测电源电动势与内阻,电表改装实验,测电阻实验,电表使用等)及知识点(电流表外接内接,滑变分压法限流法,器材选择等)需巩固以作基础性知识储备,特别是教材3-1第69页的电学黑盒问题值得关注。
(三) 计算题
必考部分:
此部分由于新课改变动,题量只有两道,考查相对固定,第一题为力学部分考查(匀变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综合,曲线及圆周运动和受力平衡)第二题主要考查电场磁场(带电粒子在磁场或复合场中运动)或电磁感应(线框模型或导轨问题)。由于动量部分作为选修出现,因此对于电磁感应中的双导杆模型中不再涉及(结合动量知识求非平衡状态下速度等问题),实际减小了电磁感应部分难度。因此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运动问题作为第二题压轴出现的概率依然较大,需引起重点注意。同时不能完全排除电磁感应考查的可能性,学生需同时注意电磁感应中线框模型问题的练习。
1.计算题第24题应是学生的主要的得分点,对比近几年新课标理综物理试题,今年应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相结合出题。
总体技巧:读题慢、审题准、动笔快、语言准、尽量用专业术语
一、求解选择题
首先通过认真分析题干,找出关键词(俗称抠“字眼”);然后仔细推敲4个备选项的含义及其与题干之间的关系,从而作出正确的判断,进行准确无误地答题。
常用的解题方法有排除法(即逐项甄别、淘汰、筛选)和直选法(即立足对试题所考查基础知识的熟练程度,一目了然)等等。依靠直觉意识求解得分也是选择题一个不可忽视的解题技巧。
二、非选择题作答
1.图形图表题
高考生物学试题中的图形图表题,主要有:模式图或示意图、图解、坐标图、实验装置图、数据表格等。解答图形图表题的基本要领是:注重图或表的辨识、思考和比较。
①具体地说,对模式图,要紧紧抓住“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这条主线,以结构联想功能,以功能带出结构,按照题中的设问,思考出相应的答题点。②对示意图和图解,要明确某生理过程的基本原理,理顺全过程的来龙去脉,紧扣题中的问题,依序组织答案。
③对坐标图、数据图表以及实验装置图等图形题,要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图表提供的信息,能够运用相关的生物学知识或原理剖析图中曲线变化的意义,以对要考查的生物学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
2.简答题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三、说明文分类:
1、实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程序说明文
2、科技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或小品)
四、说明顺序:
1、时间顺序:顺序、年代顺序、四季交替顺序、早晚(先后)顺序
2、空间顺序:注意表方位的名词
3、逻辑顺序:先总后分、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等。
五、说明: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打比方、分类别等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 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 和 ______相互比较, 突出强调了____ 的_____特点.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六、记叙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追叙)
七、人物描写的方法:
1、肖像(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活动描写;
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
八、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
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九、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
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十、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问题探究与探究思路
问题探究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第3段的这个长句,结构复杂,内蕴丰富,很难理解,但是,我们通过语法结构的分析,运用简化结构的方法,可以把它读懂。
首先要理清它的结构,主语“马克思”,谓语“发现”,后面是由一个同位复指结构组成的复杂宾语。这个句子的中心意思是“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什么?动词“即”后面的成分就是对其进行具体的说明。
句子的难点是对同位复指结构的分析,这个同位复指结构用动词“即”和冒号显示有三层意思,后一层都是对前一层的意义进行解释说明,将其简化后就是:“……规律,即……事实:……”。这就是说,“规律”就是“事实”,这个“规律”和“事实”指的是什么呢?那就必须研究冒号后面的文字。由此不难看出,难点的难点是冒号后面的部分,我们把这部分抽出来单独分析:
①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②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③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④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⑤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⑥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第一步,简化这个短语。这个短语,实际是由6个分句组成的复句。先给每个分句标上序号,然后抓住体现分句内部关系的关联词,将其简化如下:
首先必须①,然后才能②;所以③,④,因而必须⑤,而不是⑥。
由此很容易看出,这个复句也分为三层意思,①②是一层,③④是一层,⑤⑥又是一层。句子内部都是因果推理关系,由①②用“所以”推出③④⑤⑥,由③④用“因而”再推出⑤⑥。③④既是从①②推出来的结论,又是推出⑤⑥的依据,所以它是全句的重心。马克思发现了什么“规律”?这“规律”也就是③④。
第二步,弄明白句中一些词语所表达的意思。
“吃、喝、住、穿”,用马克思的哲学术语是指“物质”,“政治、科学、艺术、宗教”指“精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前面所说的“一个简单的事实”,它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这是①②句表达的基本意思。
第③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指的是生产力。“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指生产关系。“从而”这个词表示了二者的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这是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便构成经济基础。
第④句,“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指的是上层建筑。“这个基础”就是经济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马克思的又一个重要的观点,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⑤句承上而来,有省略,完整的句子是“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这是说,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为什么发生,为什么发展,为什么变化,为什么消亡,就只能从经济基础寻找原因。这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第⑥句,过去与之相反,那是历史唯心主义。
第三步,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把句子再次简化,则是:
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①②,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③④,因而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⑤,而不是历史唯心主义⑥。
由此也便很容易理解,马克思发现的历史规律就是③④句阐明的“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是①②句阐明的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马克思从一个简单的事实中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第四步,在理清句子的基本意思之后,再分析句子的附加成分。
句子的前面有一个比况结构“正像……一样”作状语,达尔文的发现当时已举世公认在自然科学界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恩格斯将马克思的发展类比达尔文的发展,以此说明马克思的发现的伟大意义。
“一个简单事实”的前面有一个定语,它启示人们深思:“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这是一个人人都明白的简单事实,但是为什么几千年来,只有马克思才由此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呢?这是因为它“历来为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这“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指的就是五花八门,形形色色唯心史观的谎言邪说,它们“掩盖”了事物的真相,只有马克思才具有拨开迷雾见青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超凡能力。没有这种解剖历史的能力,人们就永远只能在黑暗中摸索。这把历史的解剖刀当然就是马克思的哲学:辩证唯物主义。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个句子在说明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同时,包含了极其丰富的内容,我们至少可以列举如下九个方面:马克思这个发现的伟大意义;马克思能够有这个发现,是因为他既能够透过纷繁芜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又能够从简单的事实中看出深奥的道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所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注意文中“所以”的推论作用);既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而上层建筑的变革都必须从经济基础方面找原因,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反之,则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总之,这个句子差不多囊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部基本原理。
而上述理解,我们是通过简化句子结构而获得的。可见,解读结构复杂的句子,简化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你现在掌握了这个方法吗?下面,我们再举些例子,请你运用这个方法对它们进行探讨。
例1.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例2.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为了忘却的记念》)
例3.是的,①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③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④决不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⑤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⑥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呐喊・自序》)
探究思路:
例1.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这是一个结构复杂的长单句。句子所以拉得长,主要原因就是谓语前有一个很长的附加语“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遇到这种句子,只要删除它的枝叶,即定语、状语和补语,就能亮出它的主干,即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用这个方法,一般就能够把握句子的基本意思。这种简化句子的方法,语法书上称为紧缩法。对例1紧缩,它的基本意思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那个很长的状语乃是用比喻的方法说明为什么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但是,有的时候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并不能反映句子的基本意思。
例2.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
这个句子的主体结构是:“……事实……为……明证。”我们看不出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遇到这种情况要添上适当的附加成分:“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为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的明证”,这样就明白这个句子赞美了中国女子殒身不恤的勇毅。
例3.是的,①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③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④决不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了他之所谓可有,⑤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⑥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记》。(《呐喊?自序》)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它的基本意思是由它的第一重或第一、二重决定的。对这类句子进行简化就是抽出句子的第一重或第一、二重,语法书上谓之句子的主干。
简化的过程是:
第一步,给每个分句标上序号,给关联词语划上横线。
第二步,将句子变换为:虽然①,然而②,因为③,④,于是⑤,⑥
第三步,根据分句之间意义上的联系和关联词语管辖的范围,对分句进行归并:
经过上述归并,就容易看出,这个句子的第一、二重便是:虽然①,然而②,于是⑤。
第四步,还原第一、二重,则是:“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希望是不能抹杀的,于是我终于答应他也做文章了。”
因为第一重是偏正关系,复句的重心在后一部分;又因为第二重是因果关系,所以这个句子的基本意思是申述作者开始“做文章”的缘由。
这种简化句子结构的方法也是紧缩法,例1、例2是对复杂单句的省略,例3是对复句的紧缩。阅读结构复杂的句子,不管是单句还是复句 高中化学,紧缩法常常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熟练地掌握这个方法,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会有很大帮助。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课文解读
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
这是课文第一段,也是课文的第一部分,开门见山,直接点题,同时概括中心,领起全文。它告诉我们,本文叙述的内容是童年的两件趣事;叙述的目的是为了说明它怎样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引导我走上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由此读者自然会想,这是两件什么样的动人心魄的趣事?为什么对作者的一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记得那时我的父母亲不时带我去旧金山游览著名的日本茶园。我蹲在那里的一个小池边,为慢慢畅游在水底睡莲之中五彩斑斓的鲤鱼所陶醉。这是我最快乐的童年记忆之一。[读完此段文字,禁不住顿生疑窦:蹲在池边观看水中游鱼,谁没有经历过?这极其平常的过目即忘的小游戏,“乐趣”在何处?怎么会令作者“陶醉”,以至成为他“最快乐的记忆”?这与他成为“理论物理学家”又有什么必然的关联呢?这一连串的问号,吸引着读者急欲阅读下文。这篇文章,没有任何夸饰的语言,全用平实的文字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致,这大巧若拙的笔法,正如王安石所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在那静静的时刻,我充满了无限的遐想。我常常给自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儿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比如水池中的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我想,它们的世界一定奇妙无比![这真是一个奇妙无比的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就在这种奇思妙想之中。读着这篇文章,不能不激起我们的反思,我们蹲在池边,有过类似的遐想吗?有没有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呢?由此也更深刻地体会到古人说过的一句话:学贵有疑。疑,是学之始,思之端。于不疑处见疑,方是进焉。]
鲤鱼们的一生就在这浅浅的水池中度过。它们相信它们的“宇宙”就由阴暗的池水和睡莲构成。它们大部分时间在池底漫游,因此它们只模糊地意识到在水面之上存在有另一个外部世界。我的世界的本质超过了它们的理解能力。我喜欢坐在距离鲤鱼仅仅几厘米的地方,然而,我们之间却如距深渊。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具体叙述自己遐想着“鲤鱼怎样观察它们周围的世界”,说明鲤鱼生活的局限性。在鲤鱼面前客观上存在着两个互相隔绝的世界,但是鲤鱼只能生存在水池中的世界,不能进入“我”(即人类)所生存的世界。]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我想这些鲤鱼“科学家”会对那些提出在睡莲之外还存在有另外一个平行世界的鱼冷嘲热讽。他们认为,惟一真实存在的事物就是鱼儿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就是一切。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作者想象鲤鱼由于生存环境的局限而带来的认识上的局限,只承认那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水池中的世界,不承认那个“看不见”的“另外一个平行世界”。]
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场暴雨。我注意到成千上万的小雨滴轰击在池水的表面。池水表面变得混乱,水中的睡莲在汹涌不息的水波冲刷下摇摆不定。在躲避风雨之时,我想弄清楚周围发生的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在它们看来,睡莲似乎是自己在运动,没有任何东西冲刷它们。因为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这段文字进一步说明,鲤鱼不仅看不见“另外一个平行世界”,即便对水池中的世界也有许多的东西看不见,例如“就像我们看不见我们周围的空气和空间一样,鲤鱼们也看不见它们赖以生存的水”;因此对水池世界中的许多现象就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例如为什么“睡莲自己能够运动”?它们对此会“困惑不解”。]
我想,鲤鱼“科学家们”将会聪明地杜撰某种虚构的东西── 它被称为“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由于不能理解在看不见的水面上存在的水波,它们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睡莲之所以能够不被触摸而运动,是因为有一种看不见的神秘力在对它起作用。它们可能给这种错觉起一个高深莫测的名称(如超距作用,或没有任何接触睡莲即会运动的能力)。[这段文字说明,鲤鱼看不见另外的一个平行世界,看不见水池世界中的水,因而对水池世界中发生的许多现象,例如睡莲的运动,就会由于“无知”而故弄高深,作出荒谬的解释。]
我曾想,如果从池水中抓出一个鲤鱼“科学家”,事情将会怎么样呢?[以上的文字叙述了作者遐想鲤鱼怎样观察它们赖以生存的水池世界;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又突发奇想,如果让鲤鱼来到“另一个平行的世界”,即人类生存的世界,它们又会怎样地观察这个新奇的世界呢?]放回池水之前,它可能随着我的察看而狂乱挣扎。那么别的鲤鱼又将怎样看待这件事呢?对于它们而言,这确实是一件可怖的事情。它们第一次意识到有一位鲤鱼“科学家”从它们的字宙中消失了。就那么简简单单,没有留下任何踪迹。不管在它们的宇宙中怎么寻找,就是没有这条丢失的鲤鱼的踪影。然而,就那么几秒钟,当我把它放回池水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便突然冒了出来。对于别的鲤鱼而言,这真是一个奇迹。[这段文字向我们暗示了两点:一是鲤鱼对“另一个平行世界”都持有一种恐惧的态度,二是鲤鱼创造了从“另一个世界”生还的奇迹,说明“另一个世界”的确存在,而且并不可怕。]
待神志镇定之后,这位鲤鱼‘科学家”就会讲述一个真正令它们惊诧不己的传奇故事。它说:“突然之间,不知怎的我就被拉出了咱们的宇宙(池水),投进了一个冥冥世界,那里有令人目眩的强光和我从未见过的奇形怪状的物体。最奇怪的是那个抓住我的生物竟然一点也不像鱼。更使我震惊的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它的鳍,但是没有鳍它还是能够运动。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随后,我发现自己突然又被扔回了咱们的世界。”(当然,这个到宇宙之外一游的故事对于鲤鱼是怪诞的,大多数鱼都认为这完全是胡说八道。)[读这段文字要抓住它的中心句:“我感觉到熟悉的自然规律不再适合于这个冥冥世界”。这说明适合这个宇宙的规律将不适合另一个宇宙。括弧内的文字强调了要鲤鱼们突破常规思维的模式,接受和承认存在“另一个世界”的理论是很困难的。]
以上文字作者叙述了他儿时在水池边的遐想。这番遐想的要点是:一、对鲤鱼来说存在着两个平行的宇宙,一个宇宙中的自然规律不适合于另一个宇宙。但是,这两个宇宙不是孤立的,“我”生存的宇宙发生的事情有可能影响鲤鱼生存的宇宙。而且当我抓起鲤鱼的时候,鲤鱼也可以从它生存的宇宙来到“我”生存的宇宙。二、鲤鱼只承认它“看得见摸得着”的宇宙,不承认它“看不见”的另一个宇宙,而且即便对自身赖以生存的宇宙,也有许多的东西鲤鱼是“看不见”,因而也是不会承认的,由于这种“无知”,所以鲤鱼对世界的认识有很大的局限,对许多现象的解释是荒谬的杜撰的。作者的上述遐想,的确新颖奇特,生动有趣,令人“快乐”而且“陶醉”,但是,又怎么能“极大地丰富”他“对世界的理解力”,引导他“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呢?你如果想要“打破沙锅问到底”,那就请继续阅读下文。
我常想,我们就像自鸣得意地在池中游动的鲤鱼。[作者由鱼及人,展开相似联想。]我们的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以为我们宇宙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就像鲤鱼一样,我们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①,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①多维空间:一般认为我们所处的宇宙是由长、高、宽三维空间加上时间,即四维空间。现在理论物理学界有人认为,我们宇宙的空间超过四维,如十维空间、十二维空间等,其他多出的维蜷缩得微小,以现有的科学手段观察不到。统一场理论数学模式支持高维空间。)[作者从两个方面揭示人对宇宙的理解和鲤鱼极其相似。鲤鱼只承认自己赖以生存的宇宙,拒绝“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人也是这样,“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鲤鱼认为自己的宇宙中只包含“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人也是这样,“认为宇宙之中只包含有熟悉可见的东西”。]如果我们的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那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用眼检验出充满于我们周围空间的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一些科学家鄙视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①,是因为他们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它。(①更高维数世界的说法: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即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弱核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和谐的。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由于人与鲤鱼一样只相信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宇宙,所以人类的认识也就有很大的局限:科学家相信力的科学概念,但是它无法解释“不可看见的各种振动”(暗物质);科学家坚持用实验来验证科学结论,但是更高维数世界无法用实验来验证。]
作者在这段文字通过相似联想告诉我们,原来童年的遐想中,蕴含了现代物理学中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即高维空间或者统一场的理论。这便揭示了童年的遐想与后来“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某种内在的联系。
此后,我一直对存在高维世界的可能极感兴趣。像许多孩子一样,我贪婪地阅读这样一类历险故事,其中讲述的是时间旅行者进入别的多维空间,探索我们看不见的平行宇宙,在那里能很容易使通常的物理定律不再起作用。我长大后想知道,是否在百慕大三角①神秘消失的船只进入了一个空间漏洞,我对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②惊叹不已,书中超维空间旅行的发现导致了一个银河帝国的兴起。(①百慕大三角:亦称魔鬼三角区和丧命地狱。指北起百慕大,西到美国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南至波多黎各的一个三角形海域,面积约40万平方英里。从1945年开始,据说已有50多只船和20多架飞机在此处神秘失踪。②《基地》系列,阿西莫夫所著描写银河帝国兴衰的科幻小说系列,包括前传《基地前奏》《迈向基地》,三部曲《基地》《基地与帝国》《第二基地》,续集《基地边缘》《基地与地球》。)[这段文字写由于童年的遐想而激发起来的对科幻小说的极大兴趣。]
以上是课文的第二部分,写童年的遐想。作者在童年总爱“提出一些只有小孩儿才问的傻乎乎的问题”,而这“傻乎乎的问题”中,其实蕴含着现代物理科学中最深奥的课题,正是这些问题吸引着自己对于高维空间及相关科幻小说的浓厚兴趣。读完这一部分,我们在开头提出的疑问终于冰释,明白了作者童年在水池边观赏游鱼与他后来成为理论物理学家之间的某种内在的联系。但是,我们仍然会提出新的疑问,童年的遐想对人的一生虽然有着重大的影响,但它毕竟是天真的、幼稚的,与现实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是什么使作者将童年的遐想变为了现实,从而最终地引导他“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呢?为此,作者又向我们讲述他童年的第二件趣事。
童年时的第二件事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八岁时曾听过一个故事,此后它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记得我的中学老师给班里讲了一个已故伟大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极其崇敬地讲到他,称他是整个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说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的思想,但是他的发现却改变了整个世界和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不理解他们想告诉我们的许多东西,但是最使我对此人感兴趣的是他未能完成自己的伟大发现就撒手人寰。他们说他多年潜心于这个理论,但是他死之后,他的未完成的论文仍然摆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从下文知道这个伟大的科学家就是爱因斯坦,“他的未完成的论文”就是关于统一场论的论文。]
我被这个故事迷住了。对于一个孩子,这是很神秘的。他未完成的工作是什么?他桌上论文的内容是什么?什么问题可能会如此难以解决而又非常重要,值得如此伟大的科学家把他的有生之年花费在这种研究之中?由于好奇,我就决定学习我能学到的关于爱因斯坦的一切以及他的未完成的理论。我记得,我花了好多时间静静阅读我能够找到的关于这个伟人和他的理论的每一本书。这种记忆到现在仍然温暖如春。我读完当地图书馆的书之后,就开始在全市搜寻图书馆和书店.急切地查找有关线索。不久我就知道这个故事比任何的神秘谋杀故事更加激动人心,也比我曾想像的任何事情都重要。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究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这段文字说明促成自己最终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的是爱因斯坦,是爱因斯坦的对科学的执着的探索精神和崇高的献身精神。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名利的诱惑,必须有奉献精神。那些急功近利的科学家是不屑于从事这一工作的;但是,作者在爱因斯坦的感召之下,决心对这一“神秘”理论“刨根究底”,即使一辈子事业无成、功名无望,也义无反顾,“在所不辞”。这“在所不辞”四个字力如千钧,表明了作者坚定不移的决心。]
不久,我就知道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就是他企图构造的所谓的统一场论①。(①统一场论: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现在,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一米尔斯场理论,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引力仍然游离在外。)这个理论能解释所有的自然规律,从细小的原子到浩瀚的星系。然而,作为一个孩子,我却不能理解 高一,畅游在茶园池水中的鲤鱼和爱因斯坦桌上未完成的论文可能存在着某种联系。对于用更高的维数可能是解决统一场论的关键这一点我不理解。[作者用这段文字归结了对童年两件趣事的叙述。]
以上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童年的第二件趣事,即爱因斯坦对自己的深刻影响,促成自己决心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童年的两件趣事,说明了自己为什么会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那么作者这一人生的历程是怎样走过来的呢?请你继续阅读下文。
后来,在高中阶段,我看完了许多地方图书馆中这方面的书,并且常常造访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学图书馆。在那里,我发现爱因斯坦的工作使一种称之为反物质①的新型物质成为可能。(①反物质:由粒子组成的称为物质,由反粒子组成的称为反物质。爱因斯坦曾经根据相对论预言过反物质的存在:“对于一个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的物质,一定存在一个质量为m,所带电荷为-e的物质(即反物质)”。)这种物质的作用形式与普通物质一样,但与普通物质接触之后它们将会湮没①,并且猛然释放出能量。(①湮没:当一种基本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相遇时,两个粒子一起消失而转化为他种基本粒子的现象。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地球上很难发现反物质。)我也知道科学家已经建造了一些大型仪器,或者说是“原子对撞机①”,这种仪器可以在实验室里产生微量的这种奇异物质,即反物质。(①原子对撞机:1931年,英国物理学家约翰?考克罗夫特和欧内斯特?沃耳顿发明了一种叫静电加速器的装置。这种装置能够产生越来越高的电压,借此把巨大的能量传递给质子。他们用带有数百万电子伏的中子,成功地分裂了锂原子核。这个静电加速器便是最先的原子对撞机。后来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物理学家欧内斯特?O?芳伦斯研制出更强大的回旋加速器。)[高中阶段时作者即意识到,研究统一场理论必须有“原子对撞机”,以找到“反物质”。]
年轻人的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由于世俗的约束而畏葸①不前。(①畏葸:畏惧。葸,xǐ。)而这种约束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通常似乎又很难超越。没有考虑所要涉及的困难,我就开始着手建立我自己的原子对撞机。我一直研究科学文献,最后我确信能够建造一台所谓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种加速器能把电子加速到数百万电子伏特(100 万电子伏特是指电子在100 万伏特的电场中被加速后所获得的能量)。[此段写作者打破迷信,克服困难,着手建立自己的原子对撞机。]
首先.我购买了少量的钠22 ,它是一种能够自然地放射正电子(电子的反物质)的放射性物质。然后我建造了一个云室①,在云室中可以看到亚原子粒子②留下的踪迹。(①云室:原子核物理或基本粒子研究中观察微观粒子径迹的仪器。②亚原子粒子:原子层次下的质子、中子等粒子。)这样我就能够拍下好几百张由反物质留在云室中的精美照片。紧接着,我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包括好几百磅(1磅=454 克)重的废品处理钢,在我的车间建造一个2.3 百万电子伏特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这个加速器完全有能力产生一束反电子。为了产生电子感应加速器所必需的巨大磁场,我说服我的父母亲让他们帮助我在我读高中的那个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 英里(l 英里=1. 61 千米)长的铜线。我们把整整一个圣诞假日花费在这条50 码(l 码=0.91 米)长的线路上,缠绕和安装笨重的线圈,这种线圈将使高能电子的运动路径发生弯曲。[此段具体叙述自己建立原子对撞机所经过的艰难历程。]
当最后建成时,这个300 磅重、6 千瓦的电子感应加速器耗掉了我屋子中所产生的每一点能量。当我接通它后,通常总是烧断每一根保险丝,屋子变得漆黑一团。在屋子周期性陷入黑暗的同时,妈妈常常在摇头。(我想,妈妈对于她不能有一个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要、反而有一个在汽车间建造一架巨大的电子仪器的儿子而困惑不解。)使我感到欣慰的是,仪器成功产生了比地磁场强2 万多倍的磁场,而这正是加速一束电子所必需的。[最后写自己取得的成果。文章用“妈妈摇头”这一细节,暗示自己这项科研成果的深远意义不易为常人所理解。]
课文第四部分叙述了作者作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所迈出的第一步历程,具体来说就是他建立原子对撞机的艰难过程。作者不受世俗的约束而畏葸不前,敢于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终于取得成功。作者的成功之路无一不处处体现了爱因斯坦的探索精神和奉献精神,无一不处处体现了童年趣事对他的深远影响。
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教案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 基本设计指导思想
根据《普通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程理念的基本要求,文学艺术的鉴赏和创作是重要的审美活动,语文课程应关注情感的发展,让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和审美创造的。《琵琶行》是一篇情感充沛的美文,通过诵读和学案导学的,会体会到文章的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二 教材教法分析
《琵琶行》是第三模块第二单元的文章。教学本单元有一个要求就是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是诗歌教学的重要内容。从审美方面说,审美对象的形式和内容是不可分的。没有情感真空的形式美,也没有不用包装的情感美。诵读是体会作者情感的有效方法,可以使作者和读者的情感融为一体 。学生通过学案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知人论世,为理解作者情感做准备,通过问题的设置,把握诗人的情感线索和结构线索。
三 教学目标定位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教学感受诗人的情感美
2利用学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诗歌的整体美
3通过语言品味领悟形象美
教学重点
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人情感
四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后附学案)
第一部分 导入:总结上节课所学,由琵琶声入手,伴随着琵琶声一起走进诗人和琵琶女的情感世界。 诵读课文第一段感受第一次的琵琶声应该是怎样的?(学案)
第二部分 重点解读琵琶声
1诵读第二段,把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依据旋律的变化分成四段乐曲,体会每一段乐曲中演奏者的情感,并说出思考过程。(学案)
分成四部乐曲
序曲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 悲凉伤感
第一乐曲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欢乐愉快
第二乐曲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幽愁暗恨
第三乐曲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悲愤不平
2找同学示范朗读第三段,思考琵琶女的情感变化和琵琶女身世遭遇是如何对应的?(用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再次解读琵琶女的演奏)(学案)
琵琶女的情感 琵琶女的身世
悲凉伤感 深夜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欢乐愉快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幽愁暗恨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故。
悲愤不平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 高一,前月浮梁买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寒。
琵琶声表达出演奏者的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是演奏者身世遭遇的写照。
第三部分 解读青衫泪
齐读第四段,把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和诗人身世遭遇进行对照,理解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时理解塑造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的现实意义。(学案)
琵琶女 诗人
京城女 ------- 身份 ------- 京城官
色艺双全 ------- 昔日 ------- 才权并重
独守空船 ------- 今日 ------- 谪居卧病
受侮辱的艺人形象 受排挤的分子形象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青衫泪因怜人悲己的两重感情交融在一起积累沉淀而成,这泪水既是对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重利薄情、重色轻才的控诉。
第四部分 小结
总结出本文的行文思路。把握诗人的行文思路,有利于充分把握诗人情感,更有利于课文的背诵。
三次琵琶声:先是诗人送客听到第一次琵琶声,第二次请出琵琶女为自己弹奏一曲,弹奏结束后琵琶女又说了自己的身世经历,诗人被琵琶女的身世感动,也叙述了自己的经历,第三次再请琵琶女弹奏,为她翻作《琵琶行》。
每段之间都有对应 。 第二段演奏依据旋律的变化分成四段乐曲,每一段乐曲表达琵琶女不同的情感对应着第三段琵琶女的身世遭遇的变化,琵琶女的遭遇又是和第四段诗人的遭遇相对应的。
第五部分 作业
你怎样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不少于100字)写在作业本上。
五 板书设计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第五段
?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怜人悲己 ?
琵琶声 ←→ 琵琶女的身世 ―― 诗人的身世 ―― 青衫泪
高一新生必须解决的问题及要做的准备
初的生活存在着很明显的不同。因此们一定要转变观念,快速调整并且要适应的方式。学会听、学会说、学会读、最后学会简单的写。学会自觉主动,学会做笔记。
下面我把认为重要的一些学习准备跟朋友们说一下吧。喜欢的可以分享。
学习准备:
1、《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必备。有条件的同学可准备《成语词典》“唐诗宋词鉴赏辞典》等有利于学习的工具。
2、日记本、随笔本、记录本、本、默写本、大本2本
3、方格字本及字帖
还有些课堂课外评分标准,看看自己能打多少分。为自己做个评估:
1、平时成绩90分起评,缺2次作业者80分起评。
2、课堂发言一次,回答得到认可加1分
3、作文、作业成为优秀范例者加2分
4、随笔有新意、创意者加1分
5、被抽到当堂背诵,并完成任务者加1分、反之减1分。
6、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观点被认可者全小组成员每人加1分。
7、拓展作业,小组集体完成优秀组,成员各加1分。
8、不交作业者扣1分,累计5次不交作业者平时成绩不及格。(如有特殊情况必需自己向说明 高中学习方法,并约定补交的时间。)
诗歌鉴赏 推敲有方
鉴赏评价是人们阅读作品时对作品的感受、分析和评论,是一种审美认识活动,也是阅读的最高层级。
下面总结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容易出错的几个点,希望对即将进行诗歌鉴赏复习的同学有所帮助。
一、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四个方面: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
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二、常用答题方法
(一)找出“冷词”“暖词”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色调实际就是作者感情的暗示,在分析时首先应该找出。
浙江省2005年高考诗歌鉴赏第16题: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傍晚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都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但是抒发的感情却不一样。杜诗的“落日”、“轻”、“恨”、“背”等属于典型的冷色调词语,杨诗的“热”、“藏”、“碧”等属于暖色调词语。所以杜诗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杨诗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二)运用答题格式
1. 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 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
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 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 (唐)黄 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 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 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 (唐)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 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 (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e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 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学好语文不再愁的十条规律
生活离不开,高雅的心灵生活更是出自美好的熏染。
然而,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其实,语文是容易的:母语习得,自然天成;语文又是艰难的:微言大义,弦外有音。语文是有趣的:唐诗宋词,英雄美人:语文又是枯燥的:古文百篇,成语如山。
语文是快乐的:风花雪月,刀枪剑戟:语文又是痛苦的:咬文嚼字,浩如烟海。
苦海无边,何处是岸?勤奋是舟,规律做桨;导航,顺利抵港!
首:知而好,好而乐。
首先,我们要培养语文的兴趣。这个培养过程,古人分为三个阶段:知之、好之、乐之。先说“知之”:走进语文,不抵触,不反感,不因对以前的老师、教材和的印象而迁怒语文;能如此,方可初尝语文的甘霖。再说“好之”:日日操习,用心投入,不懈怠,不放弃,不因外界干扰、其他学科和分数而离开语文;能如此,方可欣赏语文的漫天红霞。后说“乐之”:处处留心,养成习惯,言谈举止,一笑一颦,莫非语文;能如此,方可进入语文的神仙洞天!
次自主:观千剑,操千曲。
古人云:“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强调的就有自主学习的重要。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的“教”不会直接提升的学习水平,而只能通过的自主学习,自求理解,才能逐渐达到“自会读书,自能”的境界。
企图靠老师讲得好、深、透,学生只管默默聆听、就学好语文,这种想法已被无数事实证明:此路不通!因此,有意识培养自己的自学,作好自主学习规划,加大自主练习的力度,自奋其志,自求其通,也是一条极重要的语文学习规律。
必多写:思欲丽,笔磨秃。
同学们学语文所为何事?我以为可以用十二字概括:丰富心灵、明白事理、完美生活。这就是要锻炼自己的感性和理智,我简化为“思欲丽”:情感思想要富赡犀利!现实中,我们许多同学只会作题,从来不注意自己感性和理智的锻炼,其情思通常表现出两个缺陷:一是“浅”:情感幼稚化,平面化,既无深情,也无遐思;一是“窄”:生活面窄,导致了关注的主题窄,既少阅历,又缺大气。要纠正这两个缺陷,使自己的情思“深”、“广”,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同时,必得加上一个字:“写”!“写”可以酝酿和升华情感,“写”可以廓清和锻造思想。“思欲丽”,必多写!
坚持写日记,这是许多伟大者的良好习惯;至少要坚持每周练习写作两次:生活札记一篇,记录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鲜活素材;读书笔记一篇,养成阅读习惯,整理读书收获。三年里,能写到三至五万字,是基本的量的要求。如此,方可谓:“笔磨秃”。
定多读:破三春,汇九流。
在你学习的这三年中,要下定决心广泛而深入的阅读,这就叫“勘破三春”。阅读时,要涵盖古今,包举文理,融会中外,首重哲学,这就叫“融汇九流”。
举凡人类心灵智慧的结晶,能开眼界、除迷狂、启思维、美德行、富心灵者,均可大读特读。尤请注意:不要只读文学作品,只读中国作家。
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重感悟:思千载,想万物。
古诗云:“心有灵犀一点通”。怎样才能作到对语文学习“心有灵犀”呢?首先,要广见博闻(多读)、反复尝试、积累范式,因为总是出现在辛苦劳动之后的彩虹;其次,要养成联想和的良好习惯,力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决不压抑、束缚自己的飞翔;再次,要努力营造平和清明而又跃跃欲试的状态,沉浸其中,体验品味,不急于求成;最后,要敢于相信自己的直觉,相信自己通过积累、模仿而形成的思维的有效性。
经过多次成功的灵感闪现,就要总结自己感悟的角度、方式、条件,把它变成自己进一步学好语文的利器。
细思考:学而思,思而得。
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记》也强调:慎思、审问、明辨,就是要谨慎的思考,审慎的发问,,明确的分辨。在语文学习中,欲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先要多思:不论哪个学习环节、何种学习任务中,决不盲目接受任何未经自己思考的东西,这样方可保持自主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使多读有味,多写有效,积累有益;次求深思:决不浅尝辄止,而要多方追问,务求水落石出,直至原形毕露;后求善思:不钻牛角尖,而是随时以元认知策略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反思,克服情感干扰,理性分析和接受老师的点拨、同学的帮助,方可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品质,建立起融通、灵慧、深刻、严密的思维个性。
求精熟:启而发,点而悟。
语文学习欲求“精熟”,贵在得名师“点拨”,因此学生必须懂得一点教师“点拨”的道理。
点拨之妙,首在得“人”: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态、不同的性格,教师会以相应的点拨他,或要言不繁,或铺路架桥,或举例引导,或反向激将,或重申基础,不一而足;点拨之妙,次在得“时”:学生要积极思考,主动暴露自己,以便老师点拨在关键之时,教师则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思维状态的外在表现,决不放过点拨良机;点拨之妙,还在得“度”:引而不发,导而不灌,开而不塞,拨而不代,只要学生有所感悟,明确了方向,就不再浪费其时间,不再代替你思考,让学生真正去自主学习。
有个性:思结果,成一家。
语文是发展学生心灵的学科,语文学习的最终指归是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鲜明的个性。当然,这里的“个性”,从狭义讲,是指语文学习规律的系统化、个人化,也即形成有每个学生自身特色的语文学习理论,即所谓自成一家。
这就必须:首先建立元认知策略,形成监控自己思维、感悟流程的习惯。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不断总结升华,强化有效的正确的习惯,纠正无效的错误的做法。其次是学会总结反思,通过计划总结的方式,笔记的方式、作文后记的方式、分析的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理性思维的层次。其次是学会交流共享,通过发言、同学交流师生讨论的方式,吸收对自己学习经验的有益的指点;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发表,接收同好者的反馈,不断完善自己经验的表述方式及实质内容。最后学会实践检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恭行。通过实践检验,我们可以收获成功的喜悦,我们更应该善待失败的苦涩,这是不可替代的人生经验,也是形成个性化语文学习经验的必然历程。
要跳出:课内法,课外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学习语文最重迁移。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的最终的成功,还在于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语文求生存、谋发展。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的良好的正向的迁移,我们在学习中必须:①跳出语文课程学语文。从科学观察思考问题的哲学方法,从科学成功人物的人生经验,从科学各国各洲的风土人情,从科学严密的推理逻辑,从理化科学细致的观察功夫,从美术音乐科学艺术鉴赏的规律和经验。②跳出语文课本学语文。
【高考物理答题有什么技巧】推荐阅读:
高考物理答题技巧及解题模型10-17
高中物理的答题技巧方法07-27
高考阅卷总结(答题技巧)06-27
高考数学的答题技巧方法05-26
高考政治答题技巧与方法11-04
高考地理主观题答题技巧11-27
高考物理二轮10-05
高考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阅读10-13
高考物理备考心得06-02
高考常用物理公式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