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并序课件

2024-1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琵琶行并序课件(共6篇)

琵琶行并序课件 篇1

《琵琶行(并序)》教案(2)

《琵琶行(并序)》教案(2)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1、谁解琵琶声;2、谁解青衫泪;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总体评说]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著名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琵琶行并序课件 篇2

一.白居易的迁谪恨

序文中说“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感斯人言,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但白居易“出官二年”, 果真“恬然自安”吗?我们可以从《琵琶行》这首诗中找到完全相反的信息。

首先, 诗人开篇即渲染了一幅清秋冷月夜送友人惨别的凄凉情景。“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 别时茫茫江浸月”, 在空旷寂寥之景中寄予了失意怅惘、冷寂孤苦之情。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是“恬然自安”的诗人, 而是“元和十年,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后悲凉酸楚、飘零孤苦的迁客形象。其次,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重唧唧”, 说明在琵琶女自叙身世以前, 琵琶曲已经引发了诗人强烈的情感共鸣, 而且这种情感不是欢乐的、安适的, 而是包含了诸多人生感慨的“叹息”, 说明在遇到琵琶女之前, 诗人已经郁积了浓烈的悲情, 只不过是被琵琶女触发了而已。最后, “我从去年辞帝京, 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 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从诗人对自己被贬之后生活的自叙中, 我们看到的是卧病、苦闷、怨恨、悲切、孤苦的诗人形象。

我们也可以以诗证诗, 从诗人被贬后所做的其他诗词来看。比如元和十年八月作《初贬官过望秦岭》:草草辞家忧后事, 迟迟去国问前途。望秦岭上回头立, 无限秋风吹白须。元和十一年作《端居咏怀》:贾生俟罪心相似, 张翰思归事不如。斜日早知惊鹏鸟, 秋风悔不忆鲈鱼。胸襟曾贮匡时策, 怀袖犹残谏猎书。从此万缘都摆落, 欲携妻子买山居。这些诗, 让我们清晰地发现, 诗人被贬之后情感是愤懑抑郁悲苦的, 诗人说“予出官二年, 恬然自安”, 这显然只是自我安慰, 或者说是深意隐忍, 王汝弼在《白居易》选集中认为“乃白氏故作镇定之语, 非其本心”。

对于被贬, 诗人并不能“恬然自安”, 而是有着浓烈的怨情恨意, 那我们就不得不去探究诗人的被贬原因。

据《旧唐书·白居易传》记载:“十年七月, 盗杀宰相武元衡, 居易首上疏论其冤, 急请捕贼以雪国耻。宰相以宫官非谏职, 不当先谏官言事。会有素恶居易者, 掎摭居易, 言浮华无行, 其母因看花堕井而死, 而居易作《赏花》及《新井》诗, 甚伤名教, 不宜置彼周行。执政方恶其言事, 奏贬为江表刺史。诏出, 中书舍人王涯上疏论之, 言居易所犯状迹, 不宜治郡, 追诏授江州司马。”梳理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原因:一越职言事, 二不孝, 三有人落井下石。而追究根源, 宰相被杀, 忠臣见黜, 显然是朝政腐败, 唐朝衰落的象征。诗人首先承担的是自我个体的迁谪之痛, 而更深层面, 是个体命运在一个朝代的衰微中的无可奈何。

二.琵琶女的沦落苦

琵琶女自叙身世后, 白居易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如果说白居易的沦落是由一个位高权重的京官变成了卧病浔阳的迁客;那么琵琶女的沦落就是由一位色艺双绝纵情欢乐的京倡变成了年老色衰落寞失意的商妇。但很多同学对琵琶女的失意心态不理解, 认为她年老色衰之后能嫁给一个商人, 也是一件幸事, 应该满足。那么琵琶女嫁给商人到底是幸还是不幸?她的沦落憔悴根源是什么?

这里, 我们必须弄清楚唐代倡伎的身份地位。关书敏《唐代教坊妇女生活简述》记载:

皇帝为了享乐, 把大量的艺伎征入教坊, 然而当国家财政困难的时候首先即克扣她们的粮饷。……当宫廷到了不能养活她们的地步时, 只有同意她们对外营业。开始, “凡朝士宴聚”, “新进士设筵顾吏”, 便出资请她们表演和伴饮。后来, 京中那些纨绔子弟饮酒作乐, 也少不了叫她们来歌舞助兴。……教坊由仅为皇帝服务, 发展成为同时也为朝臣和富豪子弟服务, 这不能不说是教坊的一个巨大变化, 皇帝虽然不愿意这样, 但是国库的逐渐空虚, 使皇帝无可奈何。

唐朝末年, 统治者越来越重色而轻艺, 随着时间的流逝, 教坊妇女们人老珠黄, 便被统治者厌弃了, 由能歌善舞的艺伎, 变成了宫中的杂役, 陷入了十分悲凉的境地。……随着唐朝的不断衰败, 统治者把一部分教坊妇女放出了宫禁, 她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感到无法摆脱人间的蹂躏, 只有作了出家的选择。……教坊中放出的妇女, 多数是靠卖艺为生, 有的嫁人为妇, 也有的靠卖艺和卖身两者度日。这时的教坊妇女生活更加无着落了。

……

唐教坊妇女由献技, 到卖艺, 再到卖身的历史, 便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

结合资料, 再结合文本的相关内容“弟走从军阿姨死, 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 前月浮梁买茶去”, 我们细加分析, 琵琶女落寞失意, 表面原因是“商人重利轻别离”, 但深层在“弟走从军阿姨死”所交代的社会背景上:元和五年用兵藩镇, 国库窘迫, 权令断乐。联系杜甫的诗《江南逢李龟年》, 它以李龟年这一位宫廷歌唱家的颠沛流离反映了时代的由盛而衰, 世运的由治而乱。那么琵琶女的漂沦憔悴根源自然也在朝代的衰微败落和统治者及世人的重色轻艺上。

三.琵琶曲中的知音情

《琵琶行》享誉盛名, 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出色的音乐描写。我们需要鉴赏比喻、摹声、以有形写无形等等技巧, 我们也应该把握三次写琵琶女的演奏, 正面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突出琵琶女演奏技巧的高超, 对丰富人物形象, 增添人物命运悲剧意味的作用。但我们更应看到, 琵琶曲是作者与琵琶女情感沟通的桥梁, 细品琵琶曲中的情感是深入理解文本的关键。

诗歌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 以第二次写得最为详尽。从旋律上看, 先是如急雨、如私语、如珠落玉盘的大弦小弦之声, 清脆圆润;再是“莺滑花底”“泉凝冰下”, 轻快流畅的旋律很快向着低沉凝滞转变, 逐渐至凝绝无声的状态;而最后“银瓶乍破”“铁骑突出”, 进入高亢激越的状态。这样的旋律在听者白居易耳中, 他所听到的情感是有选择倾向的。琵琶女一起手, 白居易就听到了“弦弦掩抑声声思, 似诉平生不得意”“说尽心中无限事”;于“间关莺语花底滑”, 这样美妙的琵琶声诗人没有什么感受, 而于“凝绝不通声暂歇”的无声处, 作者却感受到了“别有幽愁暗恨生”。所以说, 没有欣赏就没有音乐, 琵琶女是带着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沧桑演奏的, 白居易是处于被贬谪异乡、孤苦失意的境遇下去聆听音乐的。乐曲本身或许并不悲凄哀婉, 因为我想, 一个“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历经人间冷暖沧桑的乐伎绝不会在初识的男人面前就打算倾诉自己的身世。只是弹者和听者的遭遇情感如此相似, 两人又都有着卓绝的音乐造诣, 所以白居易透过旋律的表层直抵内心, 在琵琶女的乐曲声中演绎了身世的“漂沦憔悴”。

接下去一段直接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却省略了白居易的问。因为白居易怎么问的其实已藏在小序“铮铮然有京都之声”中, 藏在听曲的“不得意”“无限事”“幽愁暗恨”中。诗人沿着乐曲一步一步走向了琵琶女, 一直走进了琵琶女的心灵深处, 于是才有了两人敞开心扉的倾诉。如果说琵琶女的第二次弹奏, 对自我的情感是克制的、是有所掩饰的, 那么“感我此言良久立, 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的第三次演奏就完全放开了, 在知音之感中尽情倾泻了对命运不公的怨恨, 让乐曲负载起两种曲折的人生, 一种沉重的命运。

琵琶行并序教案四 篇3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4课时

鉴赏诗文 掌握技巧 拓展延伸

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探讨问题:

探讨问题(1)在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音乐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悲愤)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好处:更好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好处:情声交融,增强艺术感染力。

4、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三、拓展延伸

(一)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

(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名家描写音乐和声音片段欣赏

1、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2、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极处之际,几个盘旋之后,又再低沉下去,虽极低极细,每个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

3、我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女高音》

女高音

一只鸟自地平线涌起,缓缓地,盘旋在西方的天际。它悠悠地飞下,又舒舒地飞上,如片帆飄浮於微波的海洋。那一片辽阔而溫暖的洋水,荡得它懶懶地,有些微醉。不久,海上吹起了巨风; 一波接一波向前洶涌。忽然它振翅向天顶疾升,疾升,疾升,要直叩天堂的大门!那么远,那么高,那么渺小!昂起头几乎都追眺不著。转瞬在太空它息下了翅膀,翻一个筋斗向下界飞降。但是还不曾触到平地,拍一拍双翼,又緩緩地飞起。哦,緩緩地,緩緩地,飞向西方,渐沒於黃昏那无边的苍茫。

(三)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1、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古义:因此(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 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3)朝去暮来颜色故

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4)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等。(5)又闻此语重唧唧

唧唧:古义:叹息声;今义:一般指虫鸣。(6)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古义:以前;今义:朝着前面。

2、一词多义 遂命酒 动词:吩咐,命令(1)命

命曰《琵琶行》 动词:取名,命名

感斯人言 名词:话语

(2)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词: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 动词:说

因为长句 动词:写作,创作

(3)为 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词: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 介词:给,替

凝绝不通声暂歇 副词:短暂(4)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副词:顿时,忽然

琵琶声停欲语迟 动词:说话,回答(5)语

今夜闻君琵琶语 名词:曲

寻声暗问弹者谁 副词:轻轻地(6)暗

有幽愁暗恨生 形容词:隐藏的

3、词类活用

(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2)遂命酒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3)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

四、课后作业

1、完成新学案题目;

2、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

3、背诵。

语文《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 篇4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然( ) 荻花( )

恬然( ) 湓浦( )

铮铮然( ) 贾人( )

钿头( ) 呕哑( )

嘲哳(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

(2)因为长句( )

(3)弦弦掩抑声声思( )

(4)低眉信手续续弹( )

(5)秋月春风等闲度( )

(6)去来江口守空船( )

(7)梦啼妆泪红阑干( )

(8)如听仙乐耳暂明( )

(9)凄凄不似向前声( )

3.文学常识填空。

(1)白居易,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代现实主义诗人,________运动的倡导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最有名的长篇叙事诗是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本来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来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这种体裁一般在音节、格律方面________,形式上采用________言、________言和________言,富于变化。

4.名句填空。

(1)(辽宁高考,10)弦弦掩抑声声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尽心中无限事。

(2)《琵琶行并序》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触。

(3)诗中写琵琶女内心的犹豫和被邀出场后神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中生动描绘了琵琶女弹奏乐曲旋律的变化,其中用“______________”描绘曲调的婉转悠扬;用“______________”比喻突然发出的乐声雄壮激越;用“______________”比喻弦声愈来愈低沉以至于停顿。

(5)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_。

(6)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

《琵琶行并序》课后练习答案:1.mǐn dí tián pén zhēnɡ gǔ diàn ōu yā zhāo zhā

2.(1)第二年 (2)于是创作 (3)悲,伤 (4)随手 (5)随随便便 (6)走了以后 (7)纵横错乱的样子 (8)忽然,一下子 (9)以前

3.(1)乐天 香山居士 唐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长恨歌》 《琵琶行》 (2)比较自由 五 七 杂

4.(1)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 (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 (4)间关莺语花底滑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冰泉冷涩弦凝绝 (5)小弦切切如私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6)别有幽愁暗恨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

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

③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诗交代了什么?它的作用是什么?

6.“无管弦”三字在情节的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试简要分析。

7.选文中三次写琵琶女弹奏都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它们分别是哪些句子?

8.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加以分析。

答案:5.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夜晚)、地点(浔阳江头)、人物(主人和客人)、事件(主人送客人)和环境(枫叶荻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的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

6.“无管弦”三字为后面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

7.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侧面描写的句子是“主人忘归客不发”;第二次当“四弦一声如裂帛”结束弹奏后,诗人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来进行侧面描写;最后一次“凄凄不似向前声”,作者又用“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作侧面描写。

8.琵琶女的第二次演奏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写琵琶女演奏之前调弦,并已进入乐曲的境界中。第二阶段(“弦弦掩抑声声思……说尽心中无限事”):写琵琶演奏者大概根据当时心绪选定的一支曲子,写出了琵琶女技艺的娴熟。第三阶段(“轻拢慢捻抹复挑……四弦一声如裂帛”):写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A.举酒欲饮无管弦

B.闻舟中夜弹琵琶者

C.商人重利轻别离

D.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答案:D 解析:例句中的“酒”为名词活用作动词,摆酒;D项中的“歌”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作歌。A项无活用现象;B项中的“夜”为名词作状语,在夜里;C项中的“重”和“轻”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看重、轻视。

2.与“主人下马客在船”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

B.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答案:D 解析:例句与A、B、C三项均为互文,D项为比喻。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老大嫁作商人妇

B.说尽心中无限事

C.铁骑突出刀枪鸣

D.暮去朝来颜色故

答案:B 解析:A项,“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C项,“突出”,古义:向外冲,出来(两个词);今义:超出一般,鼓出来(一个词)。D项,“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答案:B 解析:B项,“信”,两者均为副词,随意,随便。A项,“泣”,前者为动词,哭泣;后者为名词,眼泪。C项,“转”,前者为副词,更、越;后者为动词,使滚动。D项,“却”,前者为动词,退回;后者为动词,回头。

5.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感斯人言

B.江州司马青衫湿

C.转徙于江湖间

D.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答案:C 解析:C项为状语后置句;A、B、D三项为被动句。

二、阅读鉴赏

(一)〔2009上海高考,(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6~8题。

早 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犬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6.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

7.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8.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答案:6.香山居士

7.B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的分析概括能力。颔联写的不是清晨的兴旺之景,而是早起的意思,所以B项错。

8.“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二)阅读下面一首描写音乐的诗,完成9~12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9.“绿绮”本是琴名,汉代司马相如有一琴,名叫绿绮,这里用来泛指____________,借以衬托____________________。

10.“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写出了弹琴者怎样的特点?

11.用自己的话,分别解释“客心洗流水”和“余响入霜钟”的意思。

12.试分析尾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表达效果。

9.参考答案:名贵的琴 演奏者技艺的高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可结合题干中提示的相关信息和诗作主旨进行判断。

10.参考答案:弹琴时只是“一挥手”,简单平常,弹奏效果却是“如听万壑松”,这就形象地写出了弹琴者的从容自如和技艺卓绝。

解析:本题考查对具体诗句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所给诗句是一种形象的描写,根据这一形象的描写,再结合作品的主旨,总结弹琴者的特点就较为容易了。

11.参考答案:“客心洗流水”是说诗人听着美妙的琴声,感觉就像有清澈的泉水从心田缓缓流过,神清气爽,心旷神怡。“余响入霜钟”是说音乐终止了,但余音袅袅,和薄暮时分寺庙的钟声融合在一起,久久不绝。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中关键语句的理解,应遵照“句不离篇”的原则紧扣作品内容和意旨,用自己的话加以阐释。

12.参考答案:暮色渐起,秋云转暗,琴声已经终止,而听者浑然不觉。作者用景色变化表现时间的推移,形象地突出了音乐的艺术魅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尾联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可抓住这一点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3~14题。

海 棠

苏 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注,香雾空濛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惜牡丹花

白居易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注:崇光:美艳的光彩。

13.苏轼《海棠》诗的前二句描写了海棠花的哪些特点?后二句抒写情感时使用了什么手法?

14.苏轼的《海棠》与白居易的《惜牡丹花》同样写夜里赏花,二者所抒发的感情有何不同?

13.参考答案:前二句描写了光彩正艳、香气正浓的海棠花在春风中、月色下的朦胧美;后二句用了拟人手法,以花比人。

解析:作答第一问,只要围绕“海棠特点”在诗句中提取信息,就能准确作答。第二问是对表现手法的考查。苏诗中“睡去”与“红妆”的拟人手法十分明显。

14.参考答案:苏诗爱花之盛开,白诗惜花之将谢。

解析:此题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对古诗的鉴赏。要比较苏诗与白诗所抒发感情的不同,首先要找到他们的抒情对象的.不同,前者是尚为“红妆”的海棠,即盛开着的海棠,后者是“衰红”的牡丹,即即将凋零的牡丹。在这两种不同状貌的“红”前,二人的感情虽然同为爱花,但后者肯定比前者更多了一些伤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秦中吟买花注

白居易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

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上张幄幕庇,旁织篱笆护。

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

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注:全诗通过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风气的描写,深刻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残酷现实,主题十分鲜明,发人深省。

15.请以“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为例,分析第一部分(前十四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意义。

16.请以最后六句为例,分析表现手法及意义。

15.参考答案:第一部分运用了铺陈和渲染的手法,“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是高价买花和精心移花两个细节,作者似乎在有意渲染这种表面上的祥和气象,给人留下了非太平盛世不能如此的感慨。

解析:第一部分作者极力描写了京城豪门争相购买、赏玩牡丹花的风气,运用了铺陈和渲染的手法。铺陈是辞赋的基本创作方法,也就是详细地叙述。恰到好处地运用铺陈,能够淋漓尽致地描绘事物,酣畅尽兴地抒发丰富的情感。渲染也是一种表现手法,就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

16.参考答案:最后六句,用白描手法,只写一“田舍翁”看人买花时的慨叹,粗略勾勒,以少胜多,诗歌以“田舍翁”冷静的目光,看到了一幅乐生忘死、穷奢极欲的市井奢靡图,深刻地揭露出当时社会极端不平等的现实。

解析:写作时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了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自己对事物的感受。这就是白描的手法。最后六句就采用了这种手法。

三、语言表达

17.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下面这首诗的前两句已经被描绘成一幅画,请依据后两句诗的内容,并结合自己的理解,用生动的文字描绘一幅可感的画面。要求:①想象合理,②描绘要有诗意,③不超过50字。

村 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画面一:夜色深沉,秋色浓重,在秋霜的浸染下,草色苍苍。四下里一片寂静,行人绝迹。只有不知名的秋虫在低低地吟唱。

画面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独自一人出门走向村外的田野,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解析:本题实际上考查扩展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重点,辨明情境;其次是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本题的重点就是景色描写,特定的情境是一个人夜晚散步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在想象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一点。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在写作时应尽量运用修辞手法。

18.“欢乐中国行”节目组来到了“江州”,假如其中有一个节目是琵琶曲演奏,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一段报幕词。

参考答案: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一曲琵琶,演绎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如今的浔阳江依旧江水悠悠,秋风瑟瑟,月光皎白,荻花飘飞,那么,下面一首琵琶曲能否让您相隔千年触摸到诗人白居易的幽凄情怀呢?

解析:此类题目考查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及对白居易诗歌的熟练掌握程度。答题时一方面要注意各种修辞的适当运用,一方面要注意内容上与《琵琶行并序》靠近。

类文欣赏

听颖师弹琴

韩 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赏析:全诗可分为两大段。

前十句为第一大段,描写颖师弹奏出的优美琴声。

开始的时候,琴声显得轻柔细碎,音调缠绵婉转,好像一对青年男女谈情说爱似的。可是正当人们听得出神的时候,音调陡然一变,琴声变得激昂高亢,好像勇士们慷慨赴敌,雄赳赳、气昂昂地开进了战场,这又把人们带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境界中去。一会儿,声音又转成了舒缓、悠扬,好像那白云悠然于碧空,也像那柳絮随风癫狂、飘荡,使人也为之神游四方。正当人们悠游四方的时候,琴声变成了百鸟喧闹,猛然间似乎有一只高贵的凤凰引颈长鸣,鸣声谐和、清亮。继而,琴声又变高了,而且越弹越高,如同一个登山的健儿,在悬崖峭壁上一层一层地往陡险的高峰攀登,在接近最高峰顶的时候,再上一分一寸都不可能了。正在这万分紧张的时候,忽然,又音调低伏,好像那个在高峰上艰难攀登的健儿,一失手,直落下万丈深渊。

这一大段,通过生动贴切的比喻,描写了颖师弹奏出的琴声变幻莫测,把琴声的阴阳刚柔、高低起伏、腾挪转折,充分地以形象化的语言摹拟出来,使人完全沉醉在丰富优美的琴声中。

后八句为第二大段,这一大段既说明了诗人感受之深,同时也衬托出了颖师弹奏的高明。

轻松练笔

下面是白居易的另一首诗,请比较这首诗和《琵琶行并序》有什么异同。

夜闻歌者注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

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

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

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

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注:这首诗是白居易元和十年秋谪赴浔阳途中夜宿鄂州(今湖北武昌)时所作。

写作提示:比较这两首诗的异同点,可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作对比。比较思想内容时可结合注释,注意二者的联系,两诗均为被贬后所作;比较表现手法不必面面俱到,可以从篇幅、语言等方面入手,抓住重点,简单阐述即可。

琵琶行并序知识点总结 篇5

1. 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2. 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3.曲罢曾教善才伏:同“服”

词类活用

1. 浔阳江头夜送客。(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 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1.鼓出来。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

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容颜;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的第二年;

6. 7.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10.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一词多义

1.感斯人言。(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4.东船西舫悄无言。(声音,名词。)

5.感我此言良久立。(话,名词。)

1.使快弹数曲。(几,表示不确定的数目,数词。)

2.一曲红绡不知数。(数量,名词。)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1.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4.委身为贾人妇。(作,动词。)

1.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1.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1.凝绝不通声暂歇。(短暂,副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1.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其他重点字词

左迁:降职

贾人:商人

悯默:忧伤不语

恬然:淡泊宁静的样子

凡:总共

弦弦掩抑声声思:悲

低眉:低头

信手:随手

间关:鸟鸣婉转

凝绝:凝滞

铁骑:带甲的骑兵

等闲:轻易,随便

去来江口守空船:助词,无义

阑干:纵横的样子、

呕哑嘲哳:声音嘈杂凌乱

良久立:很

却坐促弦弦转急:退

掩泣:掩面哭泣

文言句式

1、状语后置句

转徒于江湖间(于江湖间,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2、省略句

送客(于)湓浦口

使(之)快弹数曲

沉吟放拔插(于)弦中

3、被动句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衍生成语

【词目】司马青衫

【解释】司马:古代官名,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贬官为江州司马。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

【出处】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

【词目】江州司马

【拼音】jiāng zhōu sī mǎ 【出自】白居易《琵琶行》

【原句】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文本含义】代指白居易自身。

【含义】形容官位不高或失意的文人。

典故

杜鹃啼血:

琵琶行并序课件 篇6

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39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背诵第二节;

2. 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 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教学设想 1. 重点与难点:

感受悲剧美,鉴赏音乐描写是重点;

通过描写音乐艺术沟通人物情感、塑造人物形象是理解诗意的难点。2. 学法指导:强化预习,正音顺句,对照注释,初解文本; 诵读入境,感知诗意;潜心涵泳,体味情感。3. 教具准备:投影片。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西厢记》莺莺听张生弹琴:“其声壮,似铁骑刀枪冗冗;其声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声高,似风清月朗鹤唳空;其声低,似听儿女语,小窗中,喁喁。他那里思不穷,我这里意已通,娇鸾雏凤失雌雄。他曲未终,我意转浓,争奈伯劳飞燕各西东,尽在不言。”《红楼梦》第八十六回“寄闲情淑女解琴书”黛玉论琴:“琴者,禁也。古人

制下,原以治身,涵养性情,抑其淫荡,去其奢侈。若要抚琴,必择静室高斋,或在层楼的上头,在林石的里面,或是山巅上,或是水涯上。再遇着那天地清和的时候,风清月朗,焚香静坐,心不外想,气血和平,才能与神合灵,与道合妙。所以古人说‘知音难遇’。若无知音,宁可独对着那清风明月,苍松怪石,野猿老鹤,抚弄一番,以寄兴趣,方为不负了这琴。……”《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居。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

二、诵读鉴赏: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二)讨论精讲,点拨要点

1.《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叙了什么事? 诗人谪居江州,月夜送客江边,巧遇琵琶女之事。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共同点? 琵琶女和诗人自己。“同是天涯沦落人”。

3.“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引导学生用原诗文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1)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京倡

商妇

2)读P53注释②、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京官

谪官

4.“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é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5.音乐是沟通诗人与琵琶女情感的桥梁,全诗写音乐写了几个回合?

三个回合:一闻琵琶(第一节)邀相见,再闻琵琶(第二节)诉沦落,三闻琵琶(第五段)青衫湿。

6.是什么样的琵琶声竟然有如此吸引力和感染力呢?

1)一闻琵琶是什么样的声音,不知道,但可以从两人当前的心境中猜想到它的基调:悲凉哀怨。理由有二:琵琶女在“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借弹琵琶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

“醉不成欢惨将别”的主、客的情绪受到触动,加重了离愁,以至“主人忘归客不发”。2)一闻琵琶闻声不见人,二闻琵琶见人再闻声。第二节是重点精彩诗节,浓墨重彩地描写了琵琶女的出场、弹奏情形和乐声变化。(分层导读,达到背诵)① 找出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名句,体会琵琶女的形象特征。琵琶女出场,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② 诵读描写弹奏情形的诗句,分析描写内容和表现力。

调弦定音,非同凡响,声中含情;信手续弹,声声含悲,心事无限;弹奏名曲,技艺高超。虽没有具体描写乐声,却为下面具体描写乐声做好了铺垫。③ 鉴赏具体描写乐声的诗句: 诗人是用什么手法来描写乐声的?

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声,兼用比喻、通感加强其形象性。对照注释,结合作比事物特点,体会比喻所表现的乐声特点;

依据乐声特点体会乐曲的发展变化和琵琶女的感情。(试画曲线图示乐曲发展变化)

旋律变化,心潮起伏。

乐声造像:琵琶女身怀绝艺,心怀哀怨。

3)三闻琵琶,为何 “凄凄不似向前声”,诗人“泪湿青衫”?

琵琶女听到诗人倾诉后,既悲自己的漂流沦落,又悲诗人的被贬遭际,所以乐声更凄悲;诗人由琵琶女的倾诉,想到自己的被贬,既悲琵琶女的悲凉身世,又悲自己的谪居荒僻之地,所以泪湿青衫。两人感情更加相通,达到了相融。

三、整合小结,强化感受

全篇写音乐三个回合:一闻乐,闻声不见人,情相触;再闻乐,见人再闻声,情相通;三闻乐,知人重闻声,情相融。琵琶声中塑造出诗人自身横遭贬谪、抑郁寡欢的形象,琵琶女漂流沦落、凄苦哀怨的形象;青衫泪中表现出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平等心情。(“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毛泽东《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读《琵琶行》有感:人生难得一知己,千古知音最难觅。伯牙操琴遇子期,高山流水韵依依。乐天浔阳闻琵琶,相逢何必曾相识。寄语天涯沦落人,莫愁前路无知己。

四、比较阅读

1.比较阅读《李凭箜篌引》

二者的创作方法不同。《箜篌引》的音乐描写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诗人着重写乐曲的艺术效应,多用夸张手法,也显示了诗人的奇特想像。《琵琶行》的音乐描写则属于现实主义范畴,诗人着重写的是乐曲的艺术境界,多用比喻手法。2.比较阅读《明湖居听书》

《琵琶行》与《明湖居听书》的绘声艺术

声音没有实体形象,又一发即逝,难以捕捉,怎样描绘才能使之形象、可感呢? 唐代白居易的《琵琶行》与清代刘鹗的《老 残游记》中的《明湖居听书》,虽前者是诗歌,后者是小说,前者描绘的是琵琶声,后者描绘的 是说书声,但两者在对声音的描写上却有相通

相似之处、异曲同工之妙。试比较分析如下:

二者对声音的描写都可分为正面描绘与侧面烘托两部分,从两方面写出了琵琶女及王小玉说书技艺的高超、绝伦。先来看正面描绘:

一、开场不凡

试音定调时,琵琶女“低眉 信手”似漫不经心地“转轴拨弦三两声”,便“未成曲调先有 情”;王小玉“把两块顽铁丁当了两下,便有了五音十二律似的”。两人技艺绝妙,都似随手拈来,轻轻两下,便吸引了听 众。

二、两者都描写了一个完整的演奏(说唱)过程

《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弹奏从“转轴拨弦”开始,而后“嘈嘈切切错杂弹”,继而“间关莺语” “幽咽泉流”之后,便“声 渐歇”,于无声处凝绝后是“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 鸣”般的声音突起,最后以“裂帛”般的高音结束。

《明湖居听书》中说唱过程 则是:声音不甚大。越唱越高,拔个尖儿、回环转折,节节高起 →于极高处陡然一落→渐低渐细 →无声→忽又扬起→霍然收音。

二者描绘的声音都是从一般 音阶开始,而后渐低,后至于无声,再又突然进发,在激烈高昂处 结束,声音也由简而繁,抑扬结合,决慢相间,高低交错,刚柔并济,跌宕起伏。既显示了演奏说唱 者的高超技艺,又表明吸引入之处 即在声音的迂回曲折,千变万化。不同的是《明湖居听书》描绘的过 程更具体,更复杂。

三、两者都采用以形喻声的方法,化无形的声音为有形的形象,化不可捉摸的听觉为可见可感的事物

《琵琶行》在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加强其 形象性,如“大弦嘈嘈如急 雨”,既用“嘈嘈”这个叠音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其形象 化,既有听觉,又有视觉形象。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就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接。在显示音乐旋律中的“滑” “涩” 时,作者又用两个比喻“间关莺 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间关”之声,轻快流利,“幽 咽”之声,悲抑哽塞。在短暂的停歇后,声音忽又扬起,“银瓶 乍破” “铁骑突出”,形象地写 出声音的高亢、清脆。

《明湖居听书》中不仅用看得见的景象、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还用经历过的事情、体验过的感觉来喻声音。

如“唱几句书,声音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慰斗贸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的是感觉,重在强调 听觉上的舒适;言其声音到高处时,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里又用想像出的形象来比喻,突出了声音的清脆、韧性、高亢;写声音的回环转折,而又节节高起,作者又用看得见的景 象、经历过的事情作喻: “恍如 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 初看傲来峰绝壁干仍,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突出了声音愈唱愈高,而又雄浑高亢、婉转悠扬的特色,使声音的变幻、回环似有形的 景致一般展现于眼前。再如声暂歇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遂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同 时显现,使人们通过联想,可 以想像出声音如“花鸣春晓” “百鸟乱鸣”,也让人感到眼 花缭乱,耳不暇接。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干变万 化的音乐形象,已使我们不能不 惊佩作者的艺术才华,而作者在 正面绘声之余,还用了侧面烘托 的手法。

首先,两个主人公都是技艺 高超之人,因此在写声音前,作者首先要写入(当然是略写)。两人的出场都是千呼万唤才出现的,而亮相亦有相似之处:“琵 琶女”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王小玉是“半低着头”,两人欲露还藏的姿态更引人注目,让人更急于知道其技艺如何。

板书设计 琵 琶 行(并序)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上一篇:庆建军86周年活动方案下一篇:港航专业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