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2024-08-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共9篇)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篇1

如果要评选2016热点话题,“互联网+”无疑会成为有竞争力的候选。随着“互联网+”在年初的两会上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而来,各行各业莫能避之。教育是最为保守的行业之一。尽管信息技术培训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开展了一轮又一轮,“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通了一年又一年,网络课程建了一茬又一茬,但只要你走进大中小学的课堂,你会发现,课堂还是那样的课堂,除了PPT替代了传统的板书外,与十几年前相比并没有发生实质的变化。我们不能简单认为这是教育本身的错,只能说是之前的互联网发展对教育的冲击力度还不够,还不足以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的生态环境。

“互联网+”会给教育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在迎接“互联网+”的挑战时,教育又将面临什么样的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做才能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红利大餐,而又不会成为车轮碾过的孤魂野鬼呢?我们不可低估“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可能深至骨髓,直接摧毁传统守旧的教育生态,重塑一个开放创新的新的教育生态。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互联网+”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共享知识,人人也都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开放的大背景下,全球性的知识库正在加速形成,优质教育资源正得到极大程度的充实和丰富,这些资源通过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使得人们随时、随事、随地都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学习资源。知识获取的效率大幅提高,获取成本大幅降低,这也为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师和学生的界限也不再泾渭分明。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学生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师生间知识量的天平并不必然偏向教师。此时,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让自己和学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和引导者。

在“互联网+”的冲击下,教育组织和非教育组织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社会教育机构的灵活性正对学校教育机构发起强有力的冲击。育人单位和用人单位也不再分工明确,而是逐渐组成教育共同体,共同促进教育协同进步。从实质上看,“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育资源的重新配置和整合上。一方面,互联网极大地放大了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和价值,从传统一个优秀老师只能服务几十个学生扩大到能服务几千个甚至数万个学生。另一方面,互联网联通一切的特性让跨区域、跨行业、跨时间的合作研究成为可能,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低水平的重复,加速了研究水平的提升。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传统的因地域、时间和师资力量导致的教育鸿沟将逐步被缩小甚至被填平。

在本学期的全市教研活动中,我有幸观摩了现代互联网技术与音乐课堂的新式结合。这次课堂充分运用了互联网的网络课堂,网络评价,网络展示,音乐软件,录音软件等多种功能,不仅仅是老师展示时运用到互联网,学生学习时也充分运用到自己手中的互联网工具,从前需要老师反复讲述的知识,学生通过老师的云空间自学,从前不能人人参与的音乐展示,通过云空间,学生自信展示,在整个课堂中,学生通过互联网,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篇2

《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和其他此类书籍相比,具有众多优势。首先,书中提到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相关智能设备的普及给学生群体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学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改变,这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一直讲,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今学生的发展需求。与此同时,对于教学模式改革而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利用移动互联网可以实现更加先进、灵活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教与学的时间和空间。书中也表示:努力研究如何将移动互联网应用到教学模式的改革中去,对于提升课堂内外的学习效率和真正实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学形式灵活、教学内容可定制的新型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其次,除了学生的思维和学习习惯发生变化外,传统教育模式受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时无刻不在推动着传统教学模式的发展,《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写道: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第一,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以及思维模式。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巨大,也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组成群体,也是受互联网时代影响最为严重的一个群体。和老一辈的人有所不同,现在的学生更愿意接受新鲜的事物和信息,他们更愿意随时随地分享信息,并且能够互相交流体验;同时,移动互联网对于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及知识来源也有着很大的拓宽作用,使得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而兴趣相近的人也成为他们更加愿意亲近和沟通交流的伙伴。第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高校课堂教学管理难度越来越大,现代教育异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传统的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平台和途径不同。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不同的渠道获取知识,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来说,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意愿直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影响但随着移动互联网走进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多、更丰富、更新鲜、更刺激的知识和信息时时刻刻在对学生造成严重的诱惑,使得很多学生沉浸在移动互联网的超量信息中,不再愿意在课堂上抬头看黑板,跟随老师的节奏来学习,这无疑加大了课堂教学管理的难度。第三,对于教师而言,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也很难完成。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来传授知识,通过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也就是说几乎所有的知识都源自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够理解所学知识和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网络获取知识,课堂上老师的讲解作用则被学生自觉弱化;学生不愿意通过课堂获取知识,而更愿意通过网络得到答案,而忽略了“思考”这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不利于教师对于学生状况的掌控,而对于学生而言,这种方式会使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逐渐丧失。更使得教学目标越来越达不到预期效果,而教学任务完成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第四,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也会越来越低,当执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时,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主要基于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感,学生只有在心理上认同自己的教师,才能够以一种积极和愉悦的情绪去配合教师,使教师在课堂内布置的任务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学生获得知识变得越来越容易,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度越来越低;这也让教师的权威性不断受到挑战。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教师的认同感自然也越来越低。那么,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给传统教学模式带来的诸多不良影响,有哪些措施可以应对这个问题呢?《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也给出了答案。

该书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能够对学习效果作出良好的改善,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言,课前预习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在预习的过程中和同学甚至是老师进行实时的交流是无法实现的,导致预习效果极差。作业是课后复习的关键,同时也是衡量知识掌握程度的关键,然而由于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非常重,学生的课后作业得不到教师的及时检查,这导致教师无法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即反馈信息失去了时效性。《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中写道:目前,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手段。上课前,教师可以将需要预习的内容通过社交APP推送到学生的智能移动终端上,安排和督促学生进行预习,并且在预习的过程中,及时跟踪学生反馈的信息,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对于学习效率而言,这是一种极大的提高,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总结学生的问题,完善课堂教学内容。而对于课后复习过程,可以设计和预习内容类似的内容,并且教师还可将学生在课堂上遇到的普遍问题加以解答和作业一起推送给学生,以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进行参考。

书中还提到,对于课堂效率而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其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传授,这难免使学生产生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而现在,教师开始尝试借助互联网终端,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和交流,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上课的重点可由传统的简单传授改为解决问题。

《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还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书中认为利用移动互联网积极改革创建新的教学模式也非常重要,这一点对于研究高校教学改革有很高的价值,在高校课堂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论”和“教师中心论”都不是正确的观点,这两种观点将主观的东西过分放大,使教学模式对象化,这必然对互动产生影响,导致师生双方不能实现充分的交流与互动。“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将教学局限于课堂有限的四十几分钟之内已经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而应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冲破时空限制,真正实现随时随地的教与学,这就需要我们创建互动教学新模式,构建出‘主体―主体’的教学新型关系。”这也是《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所提倡的方式。教师除了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给学生传授知识和解答疑难外,还应通过各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如随时随地将网络中获取的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微博、微信、QQ群等方式分享给学生;在QQ群或微信朋友圈中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和合作学习;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与学生进行问题的探讨,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是拉近师生关系都作用巨大。

虽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的教育工作带来了诸多益处,但是教育改革的尺度问题还需要我们自己来掌控。正如我们前文所提到的,课余时间,在大学校园的每个角落都可以看到手拿手机的低头族。如《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一书中所述,“信息网络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同时也占据了他们大量的业余时间”,我们不能保证他们所接触的所有网页内容都是有益的,网页内容有好有坏,作为教师,更应该抓住这个机会,积极地扶持和引导,以防止学生浏览无意义的网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积极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让他们明事理懂善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些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甚至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非常好的推动作用。而在高校的课堂之上学生沉溺于手机,忽略教师传授知识的内容,这种现象已不足为奇。许多教师都对此感到无奈,如此一来,有些教师甚至养成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习惯。这些现象都是不利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这个看似很难解决的问题说到底其实就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能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应用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各种先进产品,做到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其实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尝试。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数学教育模式;资源;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013-02

一、“互联网+教育”时代数学教育新特点

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互联网商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管理,发展迅猛,越来越多地融入到了人们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

在互联网教育方面,很多有识之士已经开始了大胆的探索。比如,“创数教育”集团就打造了国内领先的中学数学自主学习平台,自创立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互联网与教育融合,通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为学生创造更美好的学习体验。还有由国家财政部与教育部主导,全国各高等院校参与的国家资源库建设,都为互联网教育的实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数学教育变革出现了一下新特点:

1、教学模式由单一向多元化改变。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单一,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串起教与学的教学活动全过程。由于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一对多的对应关系,很难实现“因材施教”的理想教育模式。而今,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很多网络资源都可以共享,方便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自由选择,使得一对一的教学成为可能。

因此,我们现在的课堂,可以是多种教学模式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可以把网络资源及时有效的利用起来。传统教学方法有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注重知识的传承,课堂教学便于师生间面对面交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互联网,多媒体的教学,优点就是信息量大,直观生动,比如,在学习函数图像,研究函数性质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学会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鼓励老师参与教学信息化建设,通过微课、幕课,把教学内容细化,微型化,通过微信、QQ等手机平台发放给学生,使学习随时随地都可以展开,时时刻刻伴随在学生身边。

2、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随着国家资源库建设,越来越多的教学资源可以被人们所利用,学生学习就由原来的老师传授的单一途径变成了既可以课堂学习,可以网上学习,可以通过QQ、微信等即时工具在线学习等多种途径,实现内容的多选择、时间的多选择、学习方式的多选择性,结合目前的移动4G网络的普及,学生的学习环境也由单一,变得更灵活和开放。学习变得轻松、自由、主动、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都是按教学计划来执行的,学生学习是一种被动式的。可能今天老师讲的内容我已经提前学习过了,掌握了,但还得在教室待着;也可能由于老师前面讲的内容我没有消化吸收好,今天讲的内容听不懂,也得坐在教室里,心里着急也无可奈何。而有了互联网学习平台,作为一名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选择地学习,把互联网学习平台当做自己课堂学习的补充和自我评价的工具,使学习 “由让我学变成我要学”。

3、网络资源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新的创新空间。现在的网络资源相当丰富,强大的搜索引擎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现在学生中流行的一句话叫“有问题,找百度”。确实是这样,很多问题在网络上都能够找到答案或方法,只要老师在教学中问题设计的合理,完全可以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学生能力培养模式。比如,我们学习分段函数的时候,很多学生初学时求函数值会出现错误,老师可以给同学们布置一个任务,就是用Excel编制一个求函数值的小程序。在学生具备有Excel表格应用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网络寻找方法,摸索、探究,实践、验证,最后获得成功的喜悦。这就是一种互联网学习的创新,多学科、跨门类的横向联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素质,为今后解决问题提供一种思路、方法。

现在,手机的普及,很多学习及数学应用软件都是开放式的,几乎不花费什么成本,这也给学生在学习中的“动手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大方便。我们学生对函数的作图很畏惧,手机上的作图软件可以方便、快捷、高效地做出函数的图像,可以根据参数值的改变观察图像的变化情况,大大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对本质规律的认识。

二、互联网+数学教育发展的现状和今后的任务:

1、仍然处在探索阶段的“互联网+教育”。目前,互联网教育被炒的红红火火,2013年7月阿里推出“淘宝同学”。2014年8月,腾讯公司成立“腾讯课堂”。百度更是一口气收购“传课网”,投资万学教育和沪江网校。

还有很多专做教育的互联网公司,都做出了各自的特色。

但是现在看来仍然停留在企业层面,这些互联网公司与学校教育还存在脱节现象,具体到应用与教育教学实践上还为时尚早。

教育信息化专家组秘书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任友群在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微言教育”与网友在线交流时表示,科技的迅猛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支撑,催生教育体制机制变革,让“个性化”教育不再只是梦想,“因材施教”能关照更多人。现实教育信息化需要提供“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保证,对学校硬件建设提出要求。就我所知,很多学校多媒体教室都不全,很多都仍然是普通教室。有的多媒体教室设备老化,网络速度非常慢,教学资源储备严重不足。比如,我们这个高职院校,数学作图软件一样都没有,更不要说将其配置到各个多媒体教室里了。

硬件条件是如此状况,而我们的老师自身的条件也没有跟是时代的步伐,可能各个学校的状况不一样,就我们学校来说,有些老师走在了前面,但很多老师还在等待观望,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东西不敢去尝试,当然,现在学校已经在开始做这项工作,利用假期时间,集中对老师进行培训。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王伯鲁认为,在“互联网+”时代,一方面,老师应该有时代感,要跟得上时代;另一方面,老师不用特别担心技术上的事情,“技术上的事情有人会替老师考虑好的”,最根本的还是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做好了这两点,教师才能在这个时代拥有更大的舞台。

2、转变思想观念,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教育”的资源优势。“互联网+”时代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使人们越来越困惑,对传统教育的认识越来越把握不准了,由于,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传统教育变成了持怀疑的态度,在老师们的思想上造成了混乱。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互联网+教育”将改变教育,但是不会颠覆教育,更不会颠覆学校的现有体制。

中关村新兴网络教育开发研究院院长李洪波也认为,互联网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直至最终融合为一的关系。“传统教育不是一无是处,互联网教育仍然需要吸收传统教育的精华为其所用,而不是另起炉灶或砸烂传统教育、彻底重建。”人大哲学院教授王伯鲁指出,在互联网与教育“亲密接触”的当下,保持一份冷静,牢记教育的本质,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

因此,我们每一位老师,对“互联网+教育”要有正确的认识,找准契入点,把“互联网+”教育的资源融入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将课堂教学与网络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动手能力、思维方法、运用现代计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能力统统纳入教学设计中去,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摸索学习,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学习过程。老师可以做出适当的引导,给学生介绍网络是的一些资源,可以是网络课程,可以是教学视频,可以是运用工具等等。

互联网+教育培训心得 篇4

-------青岛培训的感受

此次青岛之行,真的令自己眼界大开,脑洞顿开,因为此行让我了解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也让我真正意识到“互联网+教育”思维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也明白了翻转课堂它不仅是模式,它更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不二法门。

我一直认为互联网+教育它只是一种高大上的东西,我们只能对它敬而远之,并不实用。现在才真正认识到,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智慧教育内涵丰富,我们又该如何理解,窃以为我们首先应该理解何为互联网+教育,真正意识到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我们教育领域中,一场信息化的颠覆性变革正悄悄地发生着。著名经济学家汤敏曾有这样一个设想:如果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被大部分印度年轻人掌握了,10年后几千万甚,至上亿的印度年轻人都是哈佛或斯坦福毕业的。而中国的青年人才还是传统教育教出来的,怎么跟人家竞争?

时下,上网逐渐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在青岛开发区实验中学,昌乐二中哪里的学生在学校网站上下载作业,在QQ群里讨论功课以及上网搜寻资料等等已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可以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高科技的发展,以及家庭电脑和网络越来越普及,网络已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和生活中的好帮手。通过网络,既有利于同学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讨论、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还可进一步增强与老师以及父母之间理解、沟通与交流,让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是的这些东西我们我们不能复制,但我们是否可以借鉴一些呢? 互联网具有高效、快捷、方便传播的特点,这一特点我们不能否认。互联网在中小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成为中小学生们学习的好帮手。这不但有利于提高中小学生上网学习和交流的能力,帮助孩子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启迪智慧,而且还能更有效地刺激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更能有效地养成中小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行为习惯。这样的一个好工具我们应该怎样利用,怎样开发,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消息:“截止2014年底,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5.57亿,占中国网民的85.8%。互联网用户从PC端向移动端迁徙已成定局。在线教育从PC到移动再到智慧互联也已是可预见的未来。”我们是否也能在这方面做些文章呢?我们实验小学也作了尝试,例如:我们建立了各种群,教师群,班主任群,家族群。我们是否还能向更深更广的维度开发呢?

我们应让“互联网+教育”托起实验小学未来和希望。我们学校要想成为更广区域的名校,强校,我们可以制定“互联网+教育”计划,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大力发展智慧教育,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增强孩子驾驭网络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们逐步掌握从网络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各种有益信息的能力,从网络上获取新知识,不断增强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竞争力,充分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互相交流学习和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以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真正让网络为我们的孩子所用,促进中小学生健康茁壮地成长。

我们要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教师要适应这种要求。首先,教师应该摆脱传统教育模式的心态和思想。互联网教育时代,教师应调整好心态,应该以学生的视角,以服务者的姿态进行教学,打造互动、个性、灵活的课堂氛围。其次,不排斥互联网技术,把互联网做为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个性化教学,是互联网教育区别于线下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教师要善于主动运用大数据进行个性化辅导。可以预见,未来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教学,必将成为行业发展的大趋势,教师需要善于利于互联网技术,让自己重塑,使教学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这样教师的竞争力才会不可撼动,才会使教师的职业得到不可想像的发展空间,让互联网技术回归为教学辅助利器的本质,终归人的智慧是一切新事物的起源。

我们的每一位教师具有了互联网+教育的思维,技术层面的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但这还不够,我们还应该有新的教学理念,我们不照办翻转课堂的模式,但我们可以引进翻转课堂的观念。观念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只要我们去做,我们还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把预习部分转化为观看视频,其效果我相信会更好。其实这就是先学后教的预习化,仔细剖析该教学模式,基本上与我们的先学后教非常相识。,从这点上看,翻转课堂有相识之处,异曲同工,形式相识,目的一样。最终还是让学生先预习,只不过是学生预习的材料丰富一些,伴有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把预习的内容形象化、具体化,更有利于学生的预习罢了。从课堂教学的流程来看,都是先学后教,然后课堂上学生探究,体现了学生学习的小组合作化。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师就是布置好任务,然后有学生进行研究讨论,合作探究,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教师只是一个任务的安排着,学生是任务的研究者、执行者和探索者。从该种教学模式来看,他的起源还是源于我们的杜郎口。俗话说:“懒人推进了世界的发展”。正是这种原因,由于“懒教师”的出现,才产生了“勤学生”。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以生为本的学生观。只有定好位,才能做好“在其位谋其政”。才能真正在课堂上把老师解放出来,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才能让以学定教得以实现!

翻转课堂它是一种理念,它是是对传统课堂的一种翻转,只要我们去不断探索,我相信我们会找到我们独具特色的翻转课堂。而对互联网+教育思考和利用则会为我们的教改插上腾飞的翅膀。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一定要加强信息技术的学习,特别是网络新技术,积极探索互联网+教育在教学中的应用,我将尝试一下微信与教学的融合,探索出微信的潜在的教学资源。同是要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和技术支持。在教学中要深入贯彻“以学定教”的理念,加大预习环节的力度,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积极探索翻转课堂本土化融合。

李道久

互联网心得体会 篇5

在五年级上册,我很爱玩搜狗摩托车,我对摩托车的喜爱也感染了弟弟,弟弟也买了几辆。因为搜狗摩托车能做特技,所以我们都很喜欢玩,可惜的是没有跑道。于是我就去商店找了找,都很贵。当时感觉有点事望,就想到了可以用互联网,回到家用互联网找到了淘宝商城,想看一看有没有跑道买,果然找到了搜狗摩托车跑道,我就怀着兴奋又担忧的心情去找妈妈商量,妈妈过来看了一下价钱有点贵,妈妈就跟我说去找爸爸商量。爸爸说买就买。爸爸同意了说:“买回来了要好好学习,现在学习对你是很重要的,以后你长大你就会知道的了。”我兴奋的答应了。邮递过来的时候我兴奋的打开包袱,我用了一个晚上的时间把赛道拼好,试了试新赛道之后我十分高兴。

其实这都是互联网的功劳,没有了互联网我也不会买到比外面店铺便宜很多元的赛道,没有了互联网我也不会这么开心。

互联网创业心得体会 篇6

技术宅大强:身无分文后变身推销员

坐在阳光充足的办公室里,看着窗外车水马龙的街道,云起创始人王志强时常会想起十多年前到北京时的艰辛,那时虽不至“食不果腹”,却缺乏安全感。“在北京,要有一份事业、一个家庭。”成了当时唯一的目标。

一个敢于做梦的程序员就这样离开了“IT航母”浪潮集团,第一次创业选择了软件外包和系统集成项目,然而,对第一桶金的奢望却变成了沉重的债务。

王志强说,当时,除了每天的技术维护与创新,“不问世事”,对市场、销售一无所知,以致后来其他合伙人对技术创新的花费提出了质疑,最终公司解体了,还背上了数十万元的债务。

“对我来说是‘最黑暗的一年’,20名员工的工资成了问题,银行的房贷拖欠了5个月。”王志强说,那一天,对着电话本我逐个给20多个同学打电话。

5万有吗?3万也行,1万可以吗,5000块也行……谢谢。性格内向的王志强第一次红着脸开口向朋友借钱,在无数次婉拒后借到了3万元,给希望离开的员工发了最后一笔工资。

坚守到最后的六个同事和身无分文的“大强”,一起搬进了一间破旧的民房中继续创业,他的第二次创业“西部动力”也在这里诞生。经历了这一轮打击,王志强离开了他熟悉的编程岗位,当起了公司的“首席营销员”,原本木讷不善言语的他开始参加招标会、投洽会,从零开始学习推销自己的产品。

技术小白小玲:我相信他能成功

“第二次创业其实很仓促,只是将团队最熟悉的网站集群建设作为主要的攻坚领域,当时希望赶紧做一些项目,把大家的工资还上就不干了。”王志强说,那时候总想着“这个项目做完就不干了”,可是每一次想放弃时候都会有新客户找上门来,让我在一次次“不得放弃”中找回了自信。滚雪球式的发展也让西部动力在短短几年间做到了行业的全国前三,几乎所有的大型网站集群建设项目中都有我们的身影。

“大强是一个特别执著认真的人,当我第一次看到他出去谈项目时,我就知道他能成,”云起联合创始人丁玲说,还记得我们刚在一起时,他来接我下班可我一时脱不开身,就让他在咖啡厅等我,两个小时后下楼竟发现他坐在路灯下认真地看书,这一份简朴与认真让我深深地爱上了他,也正是因为他在困难和艰苦环境下的那份执著,无论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相信他能够成功。

“创业低谷时我们住过地下室、挤过公司阳台。”丁玲说,当时所有的收入都用来还贷款和钱款。

“刚开始大强老觉得对不起我,我觉得这有啥。”丁玲说,我定做了一个一米三五的床垫,做了遮光窗帘,小小的阳台就成了我们的家,我也成了公司的“临时工”,除了兼任保洁员,我还充当过公司的临时出纳、商务经理,直到我才正式加入了大强的团队。

丁玲坦诚,也曾想过放弃,但是大强总会说:“成功是一种习惯,失败也是,如果习惯了放弃,以后也将一事无成。”就这样,大强和丁玲坚持了。

风来兮云起时

度过了财务困难时期,西部动力走上正轨。大强又开始将目光从传统互联网转向移动互联网。“互联网企业需要坚守,同时也必须学会顺风而变。”王志强说。

“多年来的网站建设经验告诉我们,移动互联网注定将让受众成为一个个‘小主’,而主人翁意识对自我宣传、传播的需求也将不断激增。”王志强说,随着技术团队对H5轻应用技术的关注,专注于内容和信息发布的“云起”乘风而来。

为了让信息的传播方式和操作更加简单,对技术几乎“一窍不通”的丁玲成为公司重要的“用户体验师”,“要做出让丁总都会用的产品”已经成了公司所有研发工程师和产品经理的目标。正是有了这个“目标”,现在,8岁的孩子、70岁的老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初页”了。 大强小玲的执著相陪,不仅凝聚到极具创新力的团队,也让资本市场为之动容。从此,“云起”有更多的时间进行产品研发和升级。下班后的他们抢着回家陪伴女儿,家中“莫谈公事”也成了夫妻间的约定。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篇7

“互联网+教育”使高等职业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多样性、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性和学生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1、高等职业教育观念的变化

高等职业教育在“互联网+教育”的大潮下更应该利用互联网技术来突出职业特色、更新职业教育观念,重塑职业教育观念体系。在人才培养上要融入互联网合作的精神、创新的意识和多样性的生态,并以此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核心观念,人才培养目标上要在能够满足为企业的变革而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还要求人才是格式化、标准化、固定化和批量化。在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上要入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及利用互联网获取知识、不断学习、开拓视野、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以此来构建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标准、教学方式方法和教学证明人标准等。变培养人的观念向为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转变。在人才培养的方法上要利用“互联网+教育”这一现代教育方式方法在数字化和智能化学习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教师授课及学生受教育的地点可以是线上也可以是线下,不受地域限制,授课方式更加灵活多变,教学设计立足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更加注重学生对信息获取、分析、加工、运用与创新、沟通、协作等能力的培养。

2、高职教育模式、资源的变化

“互联网+教育”是现代教育技术所创造的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可以把抽象、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形象、生动,改变了传统的教室、黑板、多媒体讲台、课桌、粉笔等这些典型的班级授课制的单一教学模式;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改变了教师、教材、课堂作为教学过程的中心,重于老旧的一锅端、灌输式和应试制来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无法引起学生对学习的浓厚兴趣的教学模式;“互联网+教育”能够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力,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适合“互联网+”的教育方式和方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育效率;改变了社会实践功能还无法发挥其想象中的应有作用、无法解决学生对知识生动的理解,实现与社会企业的对接等模式。

这些无疑给高职教育模式带来了的改变。在这个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在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概念后,高校应突破传统教育的枷锁,利用互联网搭建一种适应社会需求的高职教育模式。

在“互联网+教育”时代,3G、wifi、4G网络信号已覆盖公共场所,学校更不例外,在通过各种手段或设备从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同时,也现多的不受时空限制的获得了教育资源信息,国内外名校名师的公开课程、著名专家的科研成果等都可以共享,教师、学生很容易利用互联网搜索教学资料及相关知识。同时,“互联网+”模式使越来越多的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教育资源,使更多的学校利用教育资源及教育服务平台,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目前利用“互联网+”已经诞生了云课堂、翻转课堂和慕课、微课等多种信息化教育教学新模式。可见,“互联网+”已渗透到课程和学习、教学和教学评价及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极大的丰富了教育资源,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

3、高职学生学习方式、内容的变化

在“互联网+教育”作用下,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课堂学习向以互联网为支撑的云课堂、翻转课堂、慕课、微课等新鲜的学习方式转变,这些各式的新鲜的学习方式正逐渐走进课堂,改变了过去老师、教案、学生、教室等单一的学习方式,师生面对面的讲授、通过课堂教学为主的学习,将不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互见网+教育”资源获取知识,在课堂教学和学习中进行实践、讨论、反思和运用,这些混合式学习、翻转式学习等方式将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成为今后的学习常态,这种学习方式变化是适应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终身学习方式,可以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求。同时,聚焦于专业知识学习的学校教育,可以通过教育类APP、微信订阅号、搜索、二维码扫描、关注、图书馆微信公众平台等这些学习方式进行在线学习、进行课后补充,利用这些“互联网+教育”的学习工具,使得学习可以时时学、处处学,即全天候学习。“互联网+教育”模式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下的学习方式。

在“互联网+教育”下学生的学习内容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首先,利用“互联网+教育”所具有的形象化、趣味化、图形、动画、声音、形象等有趣而直观的特点,增加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对理论课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尤其是对没有或是少有理实一体化教室的课程,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上述特点降低课程的理论授课时数,改变传统的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信息、容易引起学生对教育反感的、造成学生厌学心理的学习内容。其次,在“互联网+教育”下重新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偏重理论的课程和学习内容要减少,注重技能的实操课程和学习内容及以学科为特征的结构性学习内容要增加,可以依据学生的个性需求和能力特征、职业需求进行个性化学习内容设计,按照学生职业需求进行学习内容选择。对过校企合作让企业参与制定学生的学习内容,这将是在“互联网+教育”下学生学习内容的一种常态化。

二、“互联网+教育”给高等职业教育带来的提高

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教育”正在改变着高等教育的一切,同时也提高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切。

1、对“互联网+教育”认识的提高

首先要改变“互联网+教育”就是在线教育的片面理解。“互联网+教育”具有广阔的内涵,是在尊重教育本质特性的基础上,用“互联网+”思维及行为模式重塑教育观念及教育教学模式、内容、工具、方法等的过程。从应用形态上来看,有“互联网+教育管理”、“互联网+教师”、“互联网+教学”、“互联网+课程”、“互联网+学习”、“互联网+作业”等等,绝非在线教育所能完全包容的。其次要明确“互联网+教育”的特点。“互联网+教育”可以产生智慧教育、个性教育、开放教育等全方位的教育,这将会对相对保守固化的传统班级制教育产生冲击。“互联网+教育”,并不是传统教育的对立面和掘墓人,而是传统教育的改造和升级版,是对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发杨,“互联网+教育”是人类发展到互联网时代,教育与信息化技术的一个最佳契合点,是通过信息网络技术将教育注入互联网基因,实施包括从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过程、人才培养评价标准等教育教学全程的改变,以及支撑人才培养的机制体制变化,实现以互联网为支撑的生态化的教育,以满足互联网经济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实现教育全局性发展、战略性转型。对“互联网+教育”不要排斥、不要恐惧,应以互联网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接纳和拥抱“互联网+教育”,迎接“互联网+教育”所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与挑战。

2、对高职教师素质及能力的提高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要对教师的教学信息化设计与开展、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发、网络技术设备建设与优化等整体素质加以提高,提高教师的利用大数据技术去实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评价信息化等能力,提高制作、使用最新授课模式、授课方法及用信息化手段所产生的云课堂、翻转课堂和慕课、微课等课件的能力,以尽快适应“互联网+教育”这一势在必行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教育”不仅是教育本身变革的需要,也是教育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企业需求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要抓住“互联网+”这一有利机遇,借力“互联网+”来重塑高等职业教育的观念,更新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用“互联网+”的思维来整合各种资源,形成系统合力,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快速发展,提升高等职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美娇.“互联网+教育”给高等教育带来的变化与挑战[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年2月第1期42-46.

[2]董奇.借力“互联网+”创新教师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2015年第5期27.

[3]吕森林.沈伟民.在线教育.最后的“互联网+”盛宴[J].经理人.2014年(242):30-36.

[4]吴南中.“互联网+教育”内涵解析与推进机制研究.[J].成人教育.2016第1期(总第348期)6-11.

[5]中国电化教育.智慧融合.协同创新[J].中国电化教育.2015年6期:85.

[6]欧阳日辉.“互联网+”.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新引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6-26(A05).

[7]周逸.“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教学与教育信息化.2015年第23期.187-188

[8]廖新年.互联网与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19期(62):60-63

互联网教育心得体会 篇8

互联网教育至今没有成功范例

20年过去了,互联网几乎颠覆了全世界的各个行业,但影响最小的,恰恰是教育,至今仍然没有一个真正以互联网教育概念上市的企业。

2012年,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assive Online Open Course,简称MOOC)在美国兴起,虽然引爆了全世界的MOOC热潮,但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盈利模式。

今年是中国最大的教育企业新东方成立20周年,俞敏洪在总结反省新东方20年时说:新东方最大的失误是在线教育,淘宝、百度、网易等都杀进在线教育了,自己却没有动作。但其实这句话并非实情,早在2000年,新东方就与联想组建了新东方在线,只是新东方在线的营收规模几乎可以忽略,无法作为独立一项收入进入新东方的年报,只能归为其他收入一项。

可以说,互联网教育至今尚没有成功范例,为什么?

教育是一个复杂消费

好未来的CEO张帮鑫在总结好未来上市之初的错误时,说过一句话:我们不能靠投资驱动,因为我们做的是教育。

这句话同样可以用在互联网上。我们无法让互联网驱动,因为我们做的是教育。

这一切,就源于教育首先是服务,而不是简单买一个产品;其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复杂而重要的服务,对人(名师)的依赖性很强,根本没有办法做到统一质量控制。这些导致教育消费,是一个复杂消费,在消费决策时,金钱之外的因素影响非常大。

教育消费表面上损失的是时间,但实际背后是人生的发展机会,多数人不可能参加两次中考、高考、考研,更不要说选择学校了,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本人,在选择辅导班与学校时,都是非常谨慎的,往往会左右比较亲自试听,或者实地考察,很难草率地在网上看看情况就选择掏钱报名。这是阻碍在线教育发展的很重要的因素。

互联网最容易切入的是标准化产品,而不是服务。淘宝的发展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注释。淘宝目前几乎把所有的在线营销都一网打尽,但惟独教育没有做到。现在淘宝教育领域有起色的,是书刊、课件等教育资料这类教育产品的售卖,仍然无法实现培训班等教育服务本身营销的突破。最近淘宝在教育板块调整了一些策略,试图力推培训机构营销上的突破,结果我仍然不看好,根本原因仍在这个关键点上。

表面上,教育服务的决定性因素是口碑,一旦解决了口碑似乎就解决了教育服务购买的顾虑。但实际上,教育另外一个突出的特性,就是对人即对名师的依赖性非常强。而名师,实际上是不可以复制的。某个机构、学校口碑好,并不等于每一个老师都好。某个老师好,也不等于这个机构的老师都是好老师,于是,口碑也在这里打了折扣,让互联网束手无策。

教育VS互联网:不可调和的矛盾?

教育产业本来就是碎片化的,不存在大一统的市场,而市场之间的商业模式与生态模式区别也非常大。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对某一个传统行业起到整合的作用,如携程对旅游行业的整合。但这种整合,永远无法脱离行业的特殊性。

中国教育总体是让人兴奋的,2.6亿学生,52万所学校,1600万教师,3亿多的家长。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教育市场说多大都没有问题,但从微观角度来说,这些市场存在吗?是你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中国教育市场的碎片化是非常严重的,存在着突出的纵横分割的现象。比如教材市场,首先是地域的区别,北京、上海、江苏等各省市不同,即便是北京一个城市,还会有海淀、朝阳的区别。而从专业上,还有语文、数学、英语等等的不同。这样纵横的无数刀,就把教育市场切碎,再切碎,而每一个细分市场的生存法则也各不相同,这导致了现实教育产业的一个特点:活下来还比较容易,但要做大,基本不可能。

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的俞敏洪奋斗20年,做了一个市值30多亿美金的新东方,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的马云,奋斗14年,做了一个市值2300亿美金的淘宝,区别在哪里?这不是马云与俞敏洪的区别,是所从事行业的区别。

在这其中,最为复杂的区别还在于各个分割市场之间的生存法则,即商业模式相距甚远,难以用互联网整合。比如新东方办英语辅导是第一名,但新东方办的国际学校、中学,多年来一直难以招到足够的生源,直到今年北京严查择校,才给了新东方的中学一个机会,第一次招满了学生。

这一小小的区别,也直接导致了新东方与好未来在在线教育上难以突破。在一般人看来,新东方、学而思用“一虾两吃”的办法,就可以顺利地完成在线教育的突破,但事实上都不是。新东方在线14年,业绩在新东方总业绩贡献可以忽略。好未来是股市上表现最突出的一个中国教育公司,四年投入巨资的结果,仍然亏损。在收入上,在线教育对好未来总体的贡献今年才可能达到4%,大约1亿,这还是历史上最高的。

互联网带给教育的有利性影响与作用,与教育本质特性是矛盾的,不能无限放大。

互联网可以让我们随时随地学习、互动,可以让一个名师不再局限于一个学校、一个课堂,可以辐射到成千上万的人。但实际上,一个老师教20个人以内,还可以有效互动,到了40个人,基本就无法互动了,更不要提成千上万的人,互联网规模无限大、成本无限小的效应,在教育上就大打折扣,或者说,基本不可能实现。

同时,教育的属性,首先是人与人的交流,永远无法完全用互联网替代。即便是网上为主,也必须网下辅助,现在应用最广泛的在线教育模式也很简单,一对一的在线教育,仅仅一个QQ就可以了。

MOOC模式在中国

目前高校热衷的是MOOC模式,清华、北大,以及上海交大、复旦都成立了自己的组织与学习平台。那么这种模式可行吗?

学习免费,发证书收费,这是MOOC最基本的模式。但这一模式在中国必然遭遇证书发放权的管理困境,以及学校等发证机构能否自律的现实挑战。

简单放权,容易导致当年网络教育放开后湖南大学一年招收10万网络大学生的笑话;不放权,又让这一模式基本无法实施。放了,必然就导致文凭的滥发,这也是教育部在中央领导的多次批示下,迟迟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轻率放权的根本原因。从长期看,下发毕业证的权利是不可能的。从这个角度来说,MOOC模式在中国绝无成功的可能。

当然,有人会说,我不发证书,我只发写实性的证书。不发毕业证,似乎是可行的,但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教育的另外一个特性:功利性。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是件痛苦的事情。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表明,最多,仅有 7% 的人能真正把 Udacity 之类的课程听完,这个道理也很好理解,捂着胸口想想,你会在下班后、放学后,在没有具体目的的情景下,再积极主动地学习一门课程吗?

在中国,更是功利。中国的教育市场,实际就是一个考试市场、证书市场,无一例外。

互联网培训心得体会 篇9

“互联网+”也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影响,改变着高等教育的角色定位和发展模式。

我国高等院校应从战略高度认识“互联网+”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主动顺应和引领“互联网+”带来的教育变革。

在资源共享和信息传播极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发展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具体表现有三。

一是在发展理念上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向“互联网+高等教育”转变。

“高等教育信息化”是将信息技术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工具,更多的是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吸纳。

“互联网+高等教育”立足于网络大数据资源优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吸纳,突破了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时间界限、地理界限和心理界限,进而实现“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组织流程再造。

二是培养过程不再局限于教室等物理空间,高等教育终身化、国际化趋势日渐明朗;高等教育学习资源借助网络媒介得以大规模、扁平化传播;教学手段日益多元,线下教育与线上教育紧密结合、自主学习与翻转课堂遥相呼应。

三是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从批量式教育向个性化教育、从封闭化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

面对这些深刻变革,顺应“互联网+”潮流,高等教育需要在宏观、中观、微观上做好设计。

做好宏观战略设计。

从迎接国际挑战、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各类优秀人才的战略高度,明确“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重点。

全面把握高等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态势,构建“政府支持、高校主导、师生参与、市场激励”的良性运行机制;以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导向,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核心,以拓展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为着力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互联网+”时代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

完善中观制度设计。

从优化校际竞争关系、完善高等院校内部治理结构、激发教育资源内部活力的层面,明确“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重点。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高等教育的时空界限被打破,校际竞争日趋激烈。

面对这种新形势,高等院校应从办学理念、管理制度配套、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深入挖掘自身特色,在学科专业定位与办学模式上遵循差异化发展路线,大力培育具有自身特色的优势学科(专业),进而实现从“大而全的规模集聚效应”向“小而精的质量凸显效应”转型。

细化微观机制设计。

从重构教学行为链、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层面,明确“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改革重点。

在“互联网+”时代,得益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课堂教学行为链面临新的挑战,教师群体需要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具有创新精神和管理艺术的良师益友;传统学习者也需从被动的“要我学习”转向主动的“我要学习”,并与教师及其他学习者开展交互式探讨,共享学习资源,分享个人体会。

上一篇:外贸函电特点下一篇:温暖的日常晚安问候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