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路径评价制度

2024-10-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临床路径评价制度(共9篇)

临床路径评价制度 篇1

一、实施小组每季度常规统计病种评价相关指标的数据,并上报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每季度对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审核、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临床路径实施小组根据质量改进建议制订质量改进方案,并及时上报指导评价小组。

二、开展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评价,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评价内容包括:相关制度的制订、临床路径文本的制订修改、临床路径实施的记录、临床路径表的填写、患者退出临床路径的记录等。

三、手术患者的临床路径实施效果评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类型、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天数、非计划重返手术室次数、手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手术前住院天数、住院费用、药品费用、医疗耗材费用、患者转归情况、健康教育知晓情况、患者满意度等。

临床路径评价制度 篇2

The choice of the evaluation perspec tive and principle of clinical pathway/WEI Donghai,YAO Hong,YE Guangfeng//Chinese Hospitals.-2011,15(12):27-29

Author’s address: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no.195,Dongfengxi Road,Yuexiu District,Guangzhou,510182,Guangdong Province,PRC

临床路径(c l i n i c a l p a t h w a y CP)是一种包容了质量保证、循证医学以及流程管理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近年来,许多研究报告表明临床路径具有降低平均住院日、规范诊疗行为、增加医疗服务系统性和完整性以及提高病人满意度等作用,是医院为服务对象减少花费和保证高质量服务的科学方法,临床路径已被视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医学临床实践的重大变革之一,甚至有人称之为“20世纪末发展出来的最重要的医疗模式”。发达国家大多数医院已应用了临床路径。按照(Coffey,2005)的定义,临床路径是“由医生、护士或其他工作人员,对于一个特定的诊断或程序,在最适当的时间所采取的经过最佳排序的措施”[1]。

我国从2000年前后陆续有个别医院对临床路径进行过探索,2010年开始,在卫生部的主导下开展了全国范围内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试点,2011年,卫生部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推行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如何开展对临床路径工作的评价是当前业界探索和讨论的热点问题。

1 国内外临床路径评价理论简析

目前理论界关于临床路径评价的讨论很活跃,陆续有一些评价模型和方法问世。临床路径评价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第二层次是对科室或者诊疗工作组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价;第三层次是对临床路径本身的评价,包括对临床路径的流程设定、表单规范以及诊疗结果的评价。鉴于国内正在试点医院推行临床路径,本文所述临床路径评价指的是对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过程和效果的评价。

在国外,临床路径评价研究的特点是重视临床实施效果的评价,即重视对治疗结果的评价。Noha E Baz(2007)等系统回顾了有关临床路径评价的556篇文献,Noha El Baz排除了非英文文献和非实证研究后,对涉及到14个病种的适合做元分析的115篇关于临床路径评价的文献元分析发现:对临床路径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住院时间(length of stay),费用(costs),再入院率(readmission rate)和并发症(complications)等四个结果类指标上[2]。近年来,陆续一些学者对这种单纯依据临床诊疗结果评价临床路径的做法提出了质疑,Musfeldt C.A(1995)首先对临床路径评价单纯依据结果还是临床路径评价要结合过程进行了论证,并指出,单纯依据临床结果评价临床路径是不合适的[3]。Spooner(2000)也提出了他们的临床路径评价模型(Spooner,Susan H.2000)[4]。

在国内,鱼敏(1996)第一次将临床路径的概念引入中国[5],2002年在北京召开了“临床路径研讨会”。任爱玲等对单病种限价收费与临床路径管理的效果进行比较,认为单病种限价收费是在临床诊疗收费中,对单一病种患者从确诊入院经检查治疗到患者康复出院限定最高费用的做法,而临床路径是目前最新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手段,目的是减少资源浪费,提供最佳医疗服务,保障患者及时康复(任爱玲,2006)。

2005年7月,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启动《中国医院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Chinese Medical Quality Indicator System,简称CMQIS)建立及应用研究》项目,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具有医院内部纵向比较和院间横向比较功能的医疗质量监测平台(王锡宁等,2010)。王伟(2005)建立了临床路径评价的五步评价模式,即临床路径评价的计划、报告和数据收集系统的设计和开发、数据收集和分析报告、评价的评估五个步骤[6]。陈晓阳(2006)认为对临床路径效果的评价研究多采用与历史资料相比较的对照方法,或设立平行对照的方法对单个病种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进行评估,效果评价指标涉及工作效率(如平均住院天数)、经济效率(人平均费用)以及绩效(如满意度评价)等方面,但不同病种的效果不完全一致,同时缺乏对实施效果的综合评价[7]。杨炯(2010)认为单纯从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如平均住院日的长短,住院费用的高低等指标)去评价临床路径的好坏是不准确的,杨炯等从临床路径管理控制的角度,针对临床路径管理过程,选取了路径的实施条件、路径的设计、路径的实施过程、路径的结果评估等关键环节,建立了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8]。王锡宁(2010)沿用CHQIS医疗质量指标监测技术从出院患者人次等基本指标以及住院死亡率、关键病种和关键手术、再入院率、负性事件发生次数等指标对济宁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进行评价[9]。

从上述国内外关于临床路径评价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国内外对临床路径评价的视角和原则多有分歧。现有的评价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基于患者视角的评价(关注平均住院日、人平均费用、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另一类是基于医院视角的评价(关注住院死亡率、关键病种和关键手术、再入院、负性事件等指标)。评价较少涉及到临床路径对医院成本控制的影响、临床路径对医务人员素质提升的影响、临床路径对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而这些内容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2 实施临床路径实践的启示

广东省有8家医院作为卫生部临床路径试点医院,中山大学、广州医学院等各高校的附属医院也开展了临床路径试点工作。课题组调研发现,广东省公立医院对临床路径的评价也主要是集中在结果性指标上,主要体现在平均住院日、病床利用率、平均治疗费用以及患者满意度等几个方面,广州医学院提出了“三天确诊率”等过程性指标。实施临床路径以后,医院平均住院日有明显缩短,患者满意度有明显提高。

调研也发现了试点医院实施临床路径的一些问题。首先医院对实施临床路径的认识还有分歧,多数医院认为实施临床路径可以规范诊疗过程,减轻患者负担的同时通过降低平均住院日增加病床周转率,增强医院竞争力,医院经济收入不降反升,但也有部分医院反映实施临床路径以后,平均住院日下降可能会导致病床空置,进而影响医院经济收入。其次,患者对临床路径的认识有分歧,多数患者认为临床路径将就医过程透明化、规范化了,可以在保证诊疗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避免乱开药、乱收费现象,少数患者认为自己又不是医生也不懂医,却被医生护士牵着鼻子总是签字,认为多此一举,甚至加剧了对医疗风险的担心和恐惧,反而加重了心理负担。最后,临床路径对降低医疗费用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也存在部分少数患者医疗费用不降反升的现象,原因在于实施临床路径以后,原本可以(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免去的一些检查不能减免了,而这样确实更有助于保证医疗质量。

可见,单纯从诊疗结果对临床路径进行评价是不够的。医院要生存和发展就不得不关注经济效益,但如果担心实施临床路径以后可能会减少医院的经济收入的思想与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宗旨是相违背的;患者希望以比较低的费用享受优质规范的诊疗服务,但毕竟部分患者医疗知识水平有限。这就启示我们,应该从医院和患者双重视角,综合考虑医院的发展和患者的权利,这样的评价才更客观,才有利于促进临床路径的实施推广。

3 临床路径评价的视角的选择

如前所述,临床路径试点实践有成效也有问题,从以上文献回顾和实践进展可以看出,对于临床路径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确定临床路径评价的指导思想,临床路径评价既不能迷失于单纯满足患者需要,也不能过分强调医院经营发展需要,而是应该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准确的定位,这样才能更好的指引业界建立一个合理的、行之有效的、符合医改方向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推动医院临床路径的进一步实施。鉴于此,笔者认为临床路径的评价应该坚持二维视角和过程导向的思路。

3.1 二维视角

前文将临床路径评价归结为医院视角和患者视角两类,本研究认为应该将患者和医院两个视角结合起来,既体现以人为本,又兼顾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基于患者和医院“二维视角”评价临床路径才能兼顾医患双方,才能在评价中既照顾患者的需要,又得到医护人员的支持。此外,二维视角的临床路径能够促进医院加强基础管理、有利于提高医生的专业素质、有利于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竞争力。

3.2 过程导向

从管理学角度来讲,评价不仅仅是对目标实现程度而言,而是包括产生结果的管理过程。临床路径被引进中国的时间还比较短,如果直接关注结果,不但结果难以达成,还可能会引发一些损害诊治效果的负面结果。广州医学院在实施临床路径过程中也发现,一些过程性指标(例如3天确诊率)更加容易被医院和患者接受,也更有利于提高诊疗效率和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临床路径评价不应该单纯注重结果,更应该关注过程。

4 临床路径评价原则选择

临床路径工作在国内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临床路径评价关系到试点工作的成效和下一步的推广实施,临床路径评价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4.1 医院与患者兼顾原则

医院作为诊疗服务的提供方,关注的是不断提高医务水平和医院可持续发展,只有充分考虑医院工作的实际情况,调动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业务技能和医德医风,才能保证规范的诊疗过程和优质的诊疗质量。患者作为诊疗服务的接收方,关注的是较低的诊疗费用和优质的诊疗服务。临床路径的初衷是要规范诊疗过程,保证诊疗质量,降低诊疗费用。因此,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的评价应遵循医院和患者兼顾的原则。

4.2 过程与结果兼顾原则

过程是对结果的保证,结果是对过程的检验。评价临床路径首先要看诊疗服务的效果,但优质的医疗服务来源于医院的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于患者的诊疗过程。医院对临床路径的重视程度、对实施临床路径的组织准备和流程执行都会影响到诊疗服务的效果。关注临床路径实施流程也是提高医院管理水平,培养医务工作人才的保障。因此,评价医院临床路径应遵循过程与结果兼顾的原则。

4.3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定性指标便于理解,定量指标便于衡量。Lagoe认为临床路径评价应以定量评价为主(Lagoe,Ronald J,1998)[10]。考虑到国内实际情况,对一些类似“领导支持”等难以定量的指标还应辅以定性指标。评价临床路径应遵循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定量指标评价为主,

4.4 静态动态相结合原则

静态评价相对稳定,而动态评价着眼发展。静态评价标准恒定,便于操作,但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发展和临床路径的进一步实施,医院开展临床路径的基础工作将更加完善,患者医疗知识也将更加普及,临床路径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因此评价临床路径应遵循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不断根据实际情况对临床路径评价的指标、方法进行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Coffey RJ,Richards JS,RemmertCS,et al.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paths[J].Qual Manage Health Care,2005,14(l):45-54.

[2]Noha El Baz,Berrie Middel,Jitse P.van Dijk,Andre Oosterhof,PietW.Boonstra,Sijmen A.Reijneveld.Are the outcomes of clinical pathwaysevidence-basedA critical appraisal ofclinical pathway evalua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Evaluation in ClinicalPractice,2007,13:920-929.

[3]Musfeldt C.A clinical lookat critical pathways[J].HealthcareInformatics 1995;12(2):44-48.

[4]Spooner,Susan H.EdD;Yockey,Pamela S.MSN,RN sing Clinical PathEffectiveness:A Model for Evaluation[J].Singapore Med.2000,41(7):335-346.

[5]鱼敏.关键路径法在美国医院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6,13(2):61-63.

[6]王伟,秦银河.临床路径评价模式探讨.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J],2005.12(4):132-133.

[7]陈晓阳,曹永福,曾波涛,等.临床路径管理模式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医学与哲学,2006,,27(9):40-41.

[8]杨炯,李劲松,徐卫国.临床路径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构建[J].中国医院管理,2010,30(11):23-25.

[9]王锡宁,武广华,班博,等.为临床路径寻找评价原则[J].中国医院院长,2010,(6):75-76.

临床路径评价制度 篇3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满意度;费用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2-0069-02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炎症性肠病,其致病原因有很多,最常见的几种因素为:遗传、感染、环境以及免疫等因素的相互作用。在近几年来,我国这类疾病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腹泻、黏液脓血便以及腹痛,其病变主要限于大肠黏膜与黏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1]。病变多自直肠开始,逆行向近段发展,可累及全结肠甚至末段回肠[2]。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并发症有中毒性巨结肠,直肠结肠癌变以及结肠大出血、肠穿孔、肠梗阻等其并发症。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是指针对这一疾病去建立一套标准的治疗模式,使其能够做到医疗行为的规范,治疗过程中变异的减少,治疗成本的降低,治疗质量的提高。临床路径是一种为病人提供的服务方法,其目的是为了让病人得到最满意的照顾,减少医疗资源浪费,避免康复周期延长。所以在对其进行评价研究时,要包括如下几个重要项目:住院天数;病人平均住院成本;照顾品质与临床结果;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工作人员的满意度;资源的使用;病人的并发症发病率;病人再住院率。

1 研究材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住院接受治疗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8人随机分为两个组,分别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实施规范化治疗(临床路径),对照组进行经验治疗。实验组的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13例;对照组的3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1例。接受本次研究的患者均属志愿加入,并且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获得患者及其家属的同意,并且患者与家属签署了同意知情书。

1.2观察项目

住院天数;病人平均住院成本;照顾品质与临床结果;患者与家属的满意度;工作人员的满意度;资源的使用;病人的并发症发病率;病人再住院率。

1.研究方法

实验组的34例患者,进行规范的临床路径治疗,运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记录其观察项目;对照组的34例患者进行了经验治疗,记录观察项目,与实验组进行对比。

2 研究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上的对比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是否存在外在的因素导致得到这一研究结果,目前尚不能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实验组的病人平均住院成本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其结果具统计学意义;由于大部分患者未附治疗后复查的粪便情况,所以两组的临床结果不能进行评估;在患者与家属满意度方面,由于医护人员得到了患者与家属的认可,大多数患者与家属都非常满意,所以在此项并无统计学差异;在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方面,临床路径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对日后的临床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所需填写的表格过多,造成了一定形式上的负累,而且在缩短住院天数方面没有明显意义,在此项目的调查上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资源的使用上的对比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病人的并发症发病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病人再住院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2.讨论分析及结论

随着溃疡性结肠炎患病率的增加,其治疗方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临床上,这一疾病的治疗多以个人经验为主,并且在诊断时存在难度,所以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的负担。因此,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开始愈发凸显其重要性。本研究将规范性治疗与经验治疗进行对比,比较规范性治疗与经验治疗之间哪种治疗方法更存在优势,同时也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提供思路与统计依据,以此来控制医疗成本,改善医疗治量。但是由于我们对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的重视程度不够,研究时间尚短,所以在实施时,各个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

本次研究的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住院天数上的对比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是否存在外在的因素导致得到这一研究结果,目前尚不能确定,需要进一步研究;实验组的病人平均住院成本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其结果具统计学意义;由于大部分患者未附治疗后复查的粪便情况,所以两组的临床结果不能进行评估;在患者与家属满意度方面,由于医护人员得到了患者与家属的认可,大多数患者与家属都非常满意,所以在此项并无统计学差异;在工作人员的满意度方面,临床路径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对日后的临床工作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由于所需填写的表格过多,造成了一定形式上的负累,而且在缩短住院天数方面没有明显意义,在此项目的调查上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资源的使用上的对比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病人的并发症发病率方面没有显著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病人再住院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由此可看出,临床路径在一定程度上有很大优势,但是仍有许多地方需要吸取经验加以修正。

结论:

目前我国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研究水平并不完善,在许多方面仍需进一步修正与改良,以便能够更加完善我国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李洁. 基于临床路径中西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卫生经济学评价[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2]冯进. 基于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的中医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朱盈盈. 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路径的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

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篇4

为规范医务人员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质量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控制和降低临床常见病医药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及湖南省卫生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结合神经内科临床路径试点工作方案和医疗工作实际情况,制定神经内科临床路径管理制度。

一、临床路径定义与内容

临床路径是医生、护士和其他人员共同制定的针对某种诊断或手术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和时间性的整体服务计划,是标准化诊疗护理流程,是医院实施实时质量管理的最简单易行的方式。目的是使患者获得最佳的服务、减少康复的延迟和资源的浪费。目前神经内科主要是针对“病毒性脑炎、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肌萎缩侧索硬化、急性横断性脊髓炎、颈动脉狭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视神经脊髓炎、亚急性脊髓联合变性”等八种疾病使用标准化的、综合多学科的过程来调整医疗行为,对病人的诊断,包括多种检查、治疗及护理要依据预先指定的基于时间或治疗结果的流程表顺序进行,在规定的时间、预算的费用内达到预定的治疗结果。临床路径的内容包括预期结果、评估、多学科的服务措施、病人与其家人的相关教育、会诊、营养、用药、活动、检验与检查、治疗和出院计划以及变异的记录等内容。

二、总体目标

通过临床路径管理实现医疗服务诊疗护理常规的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和内涵质量。通过明确病种的诊疗护理操作规程,使医护人员行为规范化、标准化,有效避免乱开药、滥检查等过度治疗现象,同时增进医患沟通,建立和谐医患关系,合理使用医疗资源,控制非必要医疗支出。

三、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贯彻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不断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保障医疗安全,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四、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具体实施细则

(一)成立组织,明确职责 1.成立神经内科临床路径实施小组

周利民主任任组长,毕家香、唐蓉峨、李蓉任副组长,护士长周京、张英、邹艳红为管理员,所有成员对临床路径知识及相关内容进行认真学习,并在各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对科室病种临床路径标准进行修订,有计划地组织科室医护培训、实施临床路径管理。2.实施小组具体职责:①负责选择拟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②负责提出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种进入路径的第一诊断标准;③负责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调整建议;④负责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⑤参与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实施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3.各小组临床医师具体职责:①参与修订临床路径中与医疗相关的措施。②决定病人是否进入或退出临床路径,并填写在临床路径记录本中注明。③临床路径表内治疗项目的确定、计划和执行。④对病人的康复进行评估,是否合乎临床路径的预期目标。⑤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提议讨论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4.各小组责任护士具体职责: ①依据护理操作规程,讨论与确定与护理服务相关的部分。②监测临床路径表上应执行的项目。③负责病人的活动、饮食和相关的护理措施。④协助和协调病人按时完成项目。⑤记录和评价是否达到预期结果。⑥负责提供病人与家属的健康教育。⑦制定和执行出院计划。⑧有变异时,仔细记录变异,与护士长和医生讨论并加以处理。⑨定期阅读变异分析报告,参与小组讨论并提议需要改良服务的项目。

5.小组管理员具体职责:①负责指导科室临床路径管理诊疗项目的实施;②负责指导下级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出径,加强与患者的沟通;③负责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情况;④负责收集对临床路径文本调整的建议;⑤负责督促经治医师记录变异、出径的原因与理由。

(二)临床路径的病种选择

结合我神经内科近年来的医疗工作实际情况,在医院临床路径领导小组审议修订后决定将常见疾病“病毒性脑炎、成人全面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颈动脉狭窄”入选为我科的临床路径工作。

(三)临床路径标准的修订

各管理小组可以根据卫生部制定的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标准,结合临床工作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病种,修订临床路径标准及临床路径表,上报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审议通过后实施。

(四)确定标准化医嘱

标准化医嘱,是指依据某一病种的病情发展与变化,制定出该病种基本的、必要的、常规的医嘱,如治疗、用药、检查等等。标准化的医嘱与临床路径的内容相对应,使之相对全面化、程序化、并相对固定,方便临床路径的顺序进行。

(五)培训

根据管理小组开展的情况进行总结,对存在的问题开展针对性的培训,使医、护人员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责。另外采取讨论、例会等多种形式,宣传研究临床路径实施的意义和进展情况。

(六)追踪与评价

临床路径评价制度 篇5

科室: 外科 :2015 病种名称:混合痔

一、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实施情况 :

基本情况:中医病名:痔;西医病名:混合痔

2015年我科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7-94)制定混合痔为我科的优势病种(临床路径),全年共收治混合痔病人24人次,按照混合痔中医优势病种(临床路径)诊疗方案进行诊治,24例病人全部完成治疗方案,中医治疗有效的24例;中医治疗总有效率100%,出现不良反应的0例,病人满意度达100%。

二、中医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分析、总结和评估 1.疗效分析

2015 收治人数 24

平均住院天数

显效 35%

有效 65%

总有效率 100%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有效性评价。三.疗效评价

(一)评价标准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肛肠科诊断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失,痔核消失或全部萎缩,疗效指数≥95%。

显效:症状改善明显,痔核明显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75%。有效:症状轻度,痔核略有缩小或萎缩不全,疗效指数≥30%。

未愈:症状体征均无变化或手术创面未愈合,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

疗效指数计算公式(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一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 分]*100%。

症状分级量化评分标准:

便血

正常 0分

轻度 2分 带血

中度 4分 滴血

重度 6分 射血

坠痛

正常 0分

轻度 2分 下坠为主

中度 4分 坠胀,有轻度疼痛

重度 6分 疼痛较重2 脱垂

正常 0分

轻度 1分 能复位

痔粘膜

正常 0分 轻度 2分 充血

中度 4分 糜烂

重度 6分 有出血点

痔大小

正常 0分 齿线部2-4 7-9 10-11粘膜突起为正常

轻度 1分 一个痔核超过1个钟表数

中度 2分 二个痔核超过1个钟表数或一个痔核超过2个钟表数

重度 3分 三个痔核超过1个钟表数或一个痔核超过3个钟表数

2.总结评估:混合痔是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分为湿热下注、气滞血瘀、风伤肠络证、脾虚气陷证四型。手术方式为外剥内扎术,内痔硬注术,术中切口加压包扎,以防术后出血,一般在术后12小时以后除加压包扎物。术后患者在首次排便后可进行中药熏洗,这样可以缓解病人不适等术后反应。

三、难点分析

混合痔术后易出现肛缘水肿、出血、肛门狭窄、便秘等并发症。

四、解决思路及措施

临床路径评价制度 篇6

为切实落实卫生部《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2 版)》第19条“医务人员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和第28条“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临床用血医学文书管理制度,确保临床用血信息客观真实、完整、可追溯。医师应当将患者输血适应证的评估、输血过程和输血后疗效评价情况记入病历;临床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输血记录单等随病历保存”之规定,依据《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卫医发[2000]184号),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一条临床用血前评估

(一)应当认真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严格掌握临床输血适应证,根据患者病情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对输血指证进行综合评估,制订输血治疗方案。

(二)拟实行输血治疗的病例应明确在病历中记载输血适应证,适应证的评估应以《临床输血技术规范》为基础,可以参考当前最新的相关专业的专家所达成的共识。

(三)患方签署临床输血治疗同意书时的态度也是用血前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条用血后效果评价

(一)病历中应记录本次输血过程的主要细节。

(二)血液输注完毕后应参照用血前的评估项目进行效果评价,并记载于病历中。

(三)必要时应评价并记录相对迟发的用血效果。

临床路径评价制度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0年2月-2012年8月该院妇产科收治的产褥期产妇100例, 年龄23~35 (27.5±3.9) 岁。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 2组在年龄、妊娠时间、分娩出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见表1。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 观察组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临床护理路径 (CNP) : 观察组患者参照“产褥期临床护理路径表”[2], 并结合医院的实际工作情况, 为患者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 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 患者具体治疗措施及检查化验路径方案; (2) 患者产褥的观察、清洁及照顾方案[3]; (3) 患者的饮食、睡眠及健康指导方案。所有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服务前, 均进行了严格的CNP培训, 并以患者的住院时间作为横坐标, 以患者的治疗方案、出院目标等作为纵坐标, 制定个性化的CNP时间计划表, 护理过程中严格按照CNP时间计划表中的内容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产褥护理方式进行护理。

1.3 临床观察指标

分别以2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满意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x¯±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 (99.31±1.22) %高于对照组的 (91.07±2.99)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P<0.05

3讨论

CNP是一种结合了多学科的综合性、整体性护理工作模式, 通过指定特定的患者群体, 以患者治疗的时间为横坐标, 以患者入院后的检查、用药指导、护理等作为纵坐标, 从而建立的一种新型的治疗日程计划表, 并可在表中对患者的治疗方案及出院目标等治疗信息进行准确的记录;同时患者通过CNP时间计划表, 也可以详细的了解自己的治疗计划、治疗进程及护理目标等信息, 从而可以主动的配合护理人员工作, 并增强自己的护理意识, 从而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4]。

本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为 (2278.91±533.12) 元, 住院天数为 (3.86±1.55) d, 护理满意度为 (99.31±1.22) %, 常规护理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为 (2589.18±488.92) 元, 住院天数为 (7.02±3.59) d, 护理满意度为 (91.07±2.99) %, 前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后者 (P<0.05或P<0.01) , 从而说明了CNP在妇产科临床护理过程中的有效性。

总之, 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的减少妇产科患者的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 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00例产褥期产妇, 50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作为对照组, 50例患者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作为观察组, 分别以2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时间及满意度作为临床观察指标, 并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费用、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 。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的减少妇产科患者的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 并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临床护理路径,妇产科

参考文献

[1]李旭茹, 陈伟月, 孔肇英,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产科全程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医院, 2007, 7 (8) :116-118.

[2]戴红霞, 成翼娟.临床路径——科学、高效的医疗管理新模式[J].中华护理杂志, 2003, 38 (3) :208-210.

[3]庄翠芳, 方芳, 张园妹, 等.临床护理路径在妇产科的应用[J].上海护理, 2008, 8 (4) :54-56.

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路径研究 篇8

【关键词】高校德育 德育评价体系

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高校德育评价指导思想

1.把德育摆在高校教育的首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因此,德育才是高校教育的灵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让德育成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德育评价者必须转变观念,把德育摆在高校教育的首位。

2.树立以人为本的高校德育评价理念

高校德育评价应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强调尊重学生、解放学生和为了学生作为价值取向。首先,要着重提高德育评价者的整体素质,德育评价者要以促进被评价者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尊重被评价者的情感、意志和信念;其次,德育评价要依靠政府、社会团体、公众等多方评价主体的参与,注入更多的活力,注重公平性;最后,作为德育评价的对象,学生最拥有发言权,应全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高校德育评价目标体系

目标是活动的预期目的,为活动指明方向。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创新需要科学合理的考评目标的指引。设置高校德育评价目标,应注意以下几点:

1.熟悉掌握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第一,不均衡性。大学生的社会发展性不够成熟,表现出发展过程的不均衡性,对事物认识能力和自制能力的发展水平还有待提高,心理素质还不够好。第二,两面性。虽然此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但又处于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其内心深处总是会充满着各种矛盾,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相互转化相互制约,进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又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需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

2.遵循合理的原则

第一,方向性原则。目标的设定必须突出重点,具有明确的方向性。高校学生培养应该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建设美丽中国增砖添瓦。第二,系统性原则。高校德育评价目标可以分为不同等级,逐渐细化,彼此之间既要相互联系又要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第三,求实性原则。高校德育评价目标的设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脱离实际好高骛远,也不可停滞不前,必须脚踏实地,与时俱进。

3.采用正确的方法

高校德育评价目标的设定方法应尽可能丰富,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多采用量化的方法,使德育评价目标具体化,从而减少实施的难度,也便于检测德育目标的实施情况。

三、完善高校德育评价内容体系

高校德育内容主要有四个组成部分,分别是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和法纪教育。在现实的德育教育中,有些新的德育问题未能及时补充,出现德育教育的滞后性。现就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根本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引领。大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栋梁,其德育教育必须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使其以最健康的姿态投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去。

2.把五大发展理念浸润到德育工作的各个方面

五大发展理念是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发展问题的经典概括,也是我国今后发展的行动向导,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对于即将跨入社会工作的大学生来说,必须将五大发展理念的精髓牢记于心,并浸润到今后工作发展的方方面面。

3.加强大学生法制意识教育

法治作为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对于高校的德育教育,必须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要有“法律至上”的观念,尊重法律权威,使其对法律的认同感内化为自身的信念,从而规范自己的行为。

四、创新高校德育评价方法体系

高校德育评价方法的创新对整个德育评价体系的创新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德育评价方法的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定性与定量考评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分析各有利弊。定性考评方法主要是根据事物的性质进行评价,运用思辨的方式,得出的结果往往过于抽象,雷同现象较常见。定量考评方法主要是以数量的形式进行描述,比较具体化,但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面面俱到。因此,实际操作中必须将两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综合创新,中西结合

高校德育评价方法的创新首先必须做到将伦理学、教育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有机融合,相互借鉴,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其次应做到中西结合,相互借鉴。高校德育评价体系创新是中外都十分关注的课题,我们应该积极吸收他们的优点,取长补短,同时也不能丢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坚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共建美好的精神家园。

3.转变教学方式,重视道德实践

虽然近年来我国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依然普遍存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趋向成熟,自主能力强,传统德育教学效果不佳,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开辟新的渠道,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重视学生道德实践能力的养成。

五、健全高校德育评价体制机制

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整体实施与规划是一个及其庞杂的工程,需要建立一套相互协调的体制机制。我国高校德育评价体系的体制机制改革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政府部门要调控适当

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必定会触及各方面的利益,形成改革阻力,因此,需要有专门的机构从整体上进行组织和调控。与此同时,也应注意不可调控过当,压制了高校的积极性。

2.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大部分高校在德育评价体系的制定上都有很大的自主权,使得德育评价绩效实际参考价值不高,出现问题再补救成为常态。相关部门必须及时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相应奖惩。

3.健全培训协调机制

树立科学的培训协调规划,提高高校德育评价主客体的能力和热情,调控实施中的盲目性与功利性。

【参考文献】

[1]陈垠亭.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学校德育体系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4.

[2]杜敏.我国德育评价研究和探索的历史与现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3.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的路径选择 篇9

摘要:制度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依靠党章、党规、党纪有效规范党内事务和硬性约束党员行为的治理过程。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应有之义,有利于解决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新形势下,制度治党面临着制度治权不甚理想、制度体系不够完善、制度执行较为乏力和制度绩效无法持续发挥等问题。为此,必须进一步强化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制约,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提高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营造良好的制度文化氛围。

关键词:制度治党;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

中图分类号:D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7)04-0012-05

制度是形塑人们互动关系的行为规则、组织规范及运行机制。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①。依靠制度管党治党是现代政党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也是现代政党得以良好运行、富有战斗力的基本保障。在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下,制度治党能够为党的建设科学化提供重要的理论生长点和突破口,也能够为政党治理现代化拓展广阔的思考空间和践行场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最根本的就是坚持制度治党。

一、制度治党的价值意蕴

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②。这是党的文献中首次明确提出“制度治党”的概念。制度治党是中国共产党主动回应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全新探索,也是中国共产党有效抵御“四大考验”、努力克服“四大危险”的基本方略。

1.制度治党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发展

制度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本维度。从历史上看,制度建设一以贯之地伴随着中国共产党从最初建党到如今执政的全过程。然而,制度治党与党的制度建设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实现了从“建”到“治”的转变。制度治党的提法,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党理念的新论述、新阐释、新表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创新性发展。究其本质而言,制度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把制度逻辑嵌入自身治理过程的一种新叙事话语。既然制度治党是新叙事话语,就应该掌握话语权。只有辨别制度治党的丰富内涵和核心理念,才能真正掌握话语权。从一般涵义上讲,制度治党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遵守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依靠以党章为根本、以党的规矩与纪律为要素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有效规范党内事务和硬性约束成员行为的自身治理过程。从基本功能上讲,制度治党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治理的有效方式及核心要件,也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政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从核心维度上讲,制度治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保持党内权力的合理运行与监督制约,“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制度治党的关键;科学安排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优化党内法规制度结构是制度治党的支撑;加强政党组织运行中的制度执行力是制度治党 的重点;实现政党制度化,提升政党建设中的制度绩效是制度治党的指归。

2.制度治党是在长期治党实践中探索出的重要规律

制度是管党治党最为必要且有效的载体,“在调节党内关系、指导党内生活、规范党员行为中起着基础性作用”③。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主张用制度治党。邓小平在深刻反思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指出,正因为制度问题不解决,所以过去我们虽也多次反对官僚主义,但是收效甚微。“我们过去发生的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④习近平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背景下也多次强调,“从严治党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作保证”,“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特别要把制度约束作为刚性约束”来实现“打铁还需自身硬”。历史和现实的逻辑共同表明,管党治党的成熟状态与法规制度的完备程度、遵循能力成正比。保持党组织和党员的纯洁性、先进性,得力于制度治党的规范性、科学性;提升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也取决于制度治党效果的发挥。在这一意义上讲,坚持制度治党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治党过程中达成的基本共识,是中国共产党在反复实践中得出的重要规律。

3.制度治党是解决治党失之于宽、松、软问题的必要手段

制度治党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向性,也因此彰显出极强的实践意义。当前,部分基层党组织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而制度治党的提出,正是对这一突出问题的深刻回应。“现代制度的主要作用就是以规则约束下的行为替代个人自发的行为。制度通过?范参与者、政策问题、解决方案的选择机会,有助于减少因开放结构和垃圾桶过程而导致的不确定性。”⑤制度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惯例、程序为党组织和党员的各项活动确定了合理性边界,是约束党员行为、维持党组织稳定的硬性标尺和刚性保障。同时,制度以其严肃性和权威性,“为党员、干部拉起了高压线、划出了警戒线,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具有规范引导、控制约束、警戒告诫、惩罚威慑的作用”⑥。只有深入推进制度治党,才能彻底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的问题,才能抵御脱离群众、腐败变质等现象的侵蚀,真正达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效果。

二、新形势下制度治党面临的问题分析

中共中央组织部最新党内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共产党共有8875.8万名党员和441.3万个基层组织,是典型的超大型政党。与此同时,在治国理政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也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层矛盾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强力冲击。这些客观因素决定了制度治党会是一个复杂的政治过程,其静态支撑和动态运行将不可避免地遇到诸多问题。

1.党内权力运行监督机制不甚理想

制度治党的关键在于制度治“权”,即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可现实表明,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权力滥用和权力异化现象仍然较为普遍,权力监督机制有待创新。第一,在权力来源上,制度治党面临如何依靠制度确立党内权力的合法性来源问题。在法理意义上,党内权力源于党员的委托与授权,是党员权利在一定条件下的集中和转化;党内权力的目标指向和价值依归在于最大限度地维护党员权利。党内民主是获取党内权力、保障党员权利的关键因素。就当前情形而言,党内实质民主和程序民主的制度建设还比较薄弱。第二,在权力领域上,制度治党面临如何依靠制度明确划定党内权力边界的难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党内法规制度缺乏对党内权力适用范围、对象的详尽解释和精细规范,因而无法有效地控制权力对当权者的诱惑力和腐蚀性,容易导致“牛栏关猫”等制度失灵、失效的现象。第三,在权力行使上,制度治党面临如何促使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在制度约束下行使自身权力的难题。在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运用制度这一载体防范和矫正某些党员干部的权力滥用、权力寻租行为,真正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存在多重挑战。第四,在权力监督上,制度治党面临如何完善和强化党内权力监督机制的难题。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如何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务实管用的具体制度和运行机制,以应对“权力的‘弱监’(监督制约力度不够)、‘虚监’(形式上监督制约而实际上没有监督制约)和‘空监’(事实上存在的监督制约空白地带)”⑦,也成为制度治党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2.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够完善

制度治党需要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然而当前党内法规制度中不健全、不适应、不协调、不衔接的问题依然存在。第一,从党内各项制度的主要架构上看,制度治党进程面临党的具体制度、程序性制度建设不健全的问题。党的制度依据不同的基点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就层次而言,有党章和具体制度(准则、条例、规则、规定、办法、细则)之分。党章居于核心层,是党内的根本大法。具体制度居于外围层,是对党章的延伸、扩展和具体化。当前党内制度的主要问题在于一些具体制度尚待改进。有些制度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具体实施细则;有些制度中“令”“禁”较多,缺乏具体处置的办法;有些制度过于陈旧,不能适应新情况、新问题。就性质而言,有实体性制度和程序性制度之别。如果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容易造成执行中的主观随意性。但在“当前党内制度建设上往往表现出重实体而轻程序的倾向”⑧。第二,从党内各项制度的合理衔接上看,制度治党进程面临党内法规制度的协调性、统一性有待提高等问题。比如,国家法律、党章与各项具体制度之间的联系机制不畅,致使有些具体制度不能符合国家法律与党章所体现的精神;党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工作制度、干部制度、监督制度之间的缝隙较大,致使集群效应无法发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度的边际效益;不同领域、不同位阶、不同效力的党内法规没有形成有机结合、配套衔接、彼此呼应的制度链,不能充分发挥制度体系的整体合力等。

3.党内法规制度执行较为乏力

严格执行和有效落实是制度得以永葆生命力的根本所在。经验表明,如果有了制度却束之高阁或者实施不力,那么制度只会流于形式,成为一纸空文。毋庸讳言,当前党内法规制度被象征性执行、选择性执行、抗拒不执行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比如,个别地方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出现形同虚设的“墙报”制度;个别部门对制度采取功利主义的态度,选择对个人或小集体利益有利的执行,而无利的则软拖硬抗;个别领导干部为自己或他人留“暗门”、开“天窗”,导致制度执行过程中存有大量“弹性空间”和“死角地带”等。这些不良现象使得一些规定变成了“稻草人”,导致制度治党的理论图景无法在现实中落地。其实,制度执行力度不够仅仅是表面现象,更为深层的问题在于制度执行力与政治生态环境的互动困境。理论上说,制度执行力的顺畅程度与政治生态环境的优劣与否息息相关。从政治文化的角度看,我国是一个有着两千多年人治传统的国家,加之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惯性影响,造成社会成员的人治思维根深蒂固,“家长制”意识、“官本位”意识还比较严重地存在。制度治党进程深受这一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面临着法治观念薄弱、制度意识淡薄的羁绊。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导致党内法规制度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有效运行。因此,如何清理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治观念残余、如何弥补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法治思维缺失,如何找寻当前党内制度运行与政治生态环境之间互动的最佳着力点,已然成为制度治党进程中的瓶颈。

4.党内法规制度绩效无法持续有效地发挥

推进制度治党向纵深发展,还涉及绩效评价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倡导制度治党,就是要把从严治党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理念、思路、举措上升为长期生效、刚性保障的制度,进而把制度化变为党内治理的内在机制,最大限度地提升制度治党绩效。所谓制度治党绩效,是指在党内治理中制度实施的效应、效果或功能,主要包括绩效如何以及绩效能否持续两个方面。第一,从绩效如何方面讲,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不完善、执行力不足的短板,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阻滞了制度绩效的发挥。制度绩效通常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在发挥正效应的同时,也可能会衍生出负效应。当前制度治党中存在的系列问题,还无法保证其能在正负效应的对冲中,使正效应与负效应之和始终处于正值状态。第二,从绩效能否持续方面讲,可以借鉴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分析视角加以重新检视。规范制度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是“适当性逻辑”,认为“如果制度在影响其成员行为方面是有效的,其成员会更多考虑是否符合组织规则,而不是他或她的行动结果”⑨。基于此,该理论进一步把制度区分为聚合式制度和整合式制度,前者以利益驱动和计算理性吸纳成员,后者以规范权力和道德理性吸引成员。由此,不能将制度仅视为聚合性的,即只想获取个人的、物质的收益;而是要赋予制度强有力的规范价值。在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中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治党面临外在环境条件与制度规范导向之间的匹配危机,容易陷入依靠利益驱动和追求经济绩效的误区。如果这一状况不加改变,制度治党的绩效就难以最大程度地持续发挥。

三、推进制度治党的路径选择

制度治党具有长期性、复杂性与艰巨性。破解制度治党面临的各种难题,要进一步优化制度治党的现实路径。

1.强化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制约,为制度治党奠定稳固基石

强化对党内权力的监督制约,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消除腐败问题。制度治党要抓住治权这个关键,围绕授权、用权、监权等环节,编密、扎紧制度的?子。第一,要理顺党内权力授受关系,建立党员―党代表―党委会―常委会及书记的选举授权链。为此,应当进一步扩大党内民主,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党员民主权利保障机制;进一步探索党代会常任制,使党代会真正成为党内最高权力机关;形成规范而严格的决议程序,强化权力流程控制,杜绝各种暗箱操作。第二,要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在制度治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以贯彻落实《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为契机,进一步突出“两个责任”,即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适当强化纪委的权威性和相对独立性;实现“两个全覆盖”,即派驻纪检机构、巡视工作全覆盖。同时,还可以借鉴国外政党监督经验,积极尝试探索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党内问责制度等新形式,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第三,要创新党外监督机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党内监督、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⑩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展党内监督的同时,也要完善参政党的民主监督,扩大团体组织、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以及加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由此形成层层相通、环环相扣、形式多样、互济互补的权力监督网,从而真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2.完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制度治党提供重要依托

健全且完备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是制度治党的支撑和依托。第一,要完善党内法规制度的内容,保障制度供给。我们要弥补党内法规制度供给中“基础主干党内法规”及“配套党内法规”的缺位,从而减少制度的死角和盲区,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同时,还要提高党内法规制度的质量,跨越制度供给过剩陷阱,更好实现制度需求的有效满足。第二,要增加党内法规制度系统的协调性,规避制度冲突。这里的协调性不仅包括党内法规制度自身的协调性,还包括党内法规制度与国家法律制度的协调性。因此,一方面,要统筹兼顾实体性法规制度和程序性法规制度、综合性规定和专门性规定、下位法规制度和上位法规制度的协调,力求各项法规制度彼此配合、相互衔接,避免它们相互之间的重复交叉、打架冲突;另一方面,要实现党内法规制度与国家法律的对接与互动,既要保证党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也要体现党规党纪严于国家法律的要求,突出党纪特色。第三,要搞好党内法规制度的评估,促进制度创新。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之所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长期以来缺乏制度制定后的评估有密切关系。我们应该对党内法规制度执行情况、实施效果开展评估,集中清理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党内法规,并根据清理情况做好相关党内法规的修改、废止工作。通过创新党内法规制度的评估原则、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不断增强制度的适应能力,最大限度提高制度治党的效能。

3.提高制度执行力,为制度治党提供强力保障

习近平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第一,要明确制度执行权责,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可以将制度执行目标进行有机分解,努力实现责任清晰、责任到人、责任到岗,确保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负其责的良好局面。可以对责任人的制度执行情况进行严格考核,并将考核绩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同时,还要对执行不力或者执行歪曲的责任人作出相应责任追究处理及行政问责,最大限度保障执行主体对制度的责任感和敬畏感。第二,要加强对制度执行的监督检查,构建严厉有效的惩戒机制。习近平强调:“凡是违反党章和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的行为,都不能放过,更不能放纵。”为此,各级党组织要坚持有腐必惩、有贪必肃的原则,坚决查处各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随意变通、肆意规避等行为,真正做到不以权势大而破规,不以问题小而姑息,不以违者众而放任。第三,要完善制度执行资源的开发利用机制,提高制度的执行活力。其实,执行资源的有无、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制度执行过程。因此,要不断提供充足的资金财力、充分的物质准备、成熟的技术条件、通畅的信息渠道等执行资源,为制度执行力系统有效运转提供必需的润滑剂,从而使人、财、物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最大的整合效应。

4.培育制度信仰,为制度治党营造良好氛围

制度权威源自党员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制度执行依赖党内的良好制度文化氛围。第一,要引导全党牢固树立制度意识,形成尊崇制度、遵守制度、捍卫制度的良好氛围。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多重渠道的宣传教育活动,消除广大党员潜意识里的权力信仰和人治思维,努力将按制度办事的理念植入到广大党员的内心深处,把制度规范的外在要求真正转化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还必须坚定广大党员对制度权威的敬畏意识,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心中不可触碰的“红线”“底线”和“高压线”。第二,要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领导干部是推动制度治党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理应带头学习制度、自?X维护制度、严格执行制度。领导干部要以自身的引领示范、行为导向,为制度信仰的重塑奠定坚实基础。领导干部必须经常参照制度进行自我反思,善于发现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依规办事的能力与水平;必须用制度约束自己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行为,防止他们利用自己职务上的影响力谋取不正当利益。第三,要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参与热情。阿尔蒙德曾将政治文化分为蒙昧型政治文化、服从型政治文化和参与型政治文化三大类。相比较而言,参与型政治文化由于公众的参与,制度化程度更高。因此,要让广大党员平等地参与制度的制订过程,使制度建立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要充分保障广大党员在制度评估中的主体地位,使制度更加符合党员的需要和意愿。要通过建设民主参与的制度文化,增强广大党员对制度的心理认同和价值共识。

注释

①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333、328页。②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9日。③李春耕:《党的制度建设科学化与从严治党》,《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⑤詹姆斯?G?马奇、约翰?P?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张伟译,三联书店,2011年,第23页。⑥《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6年,第61页。⑦王韶兴:《政党政治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88页。⑧蒯正明、付启章:《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科学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6页。⑨B?盖伊?彼得斯:《政治科学中的制度理论:新制度主义》,王向民、段红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页。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39页。《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方正出版社,2015年,第127、44页。

责任编辑:浩淼文刀

上一篇:给家乡在外人士的一封信下一篇:付出汗水与成功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