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精选8篇)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篇1

——著名熊猫画家张锦标迎春画展观后感

汪 漩

在大熊猫抵达台北动物园的日子里,浙江宁波美朮馆于2008年12月26日至2009年1月6日,举办著名熊猫画家张锦标以熊猫为主题内容的迎春画展,观众如潮,欣喜若狂。

一、熊猫画家讴歌的熊猫文化

张锦标(1935年12月——),又名文棣,书画家,副教授,浙江嵊州市人。1964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承潘天寿、陆俨少等名家,擅画人物、山水、走兽。现为上海书画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年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福利教科文中心中国画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才研究会艺术家学部委员会艺术委员、澳门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日中友好书画展常任理事、新加坡新神州艺术院高级荣誉顾问。

张锦标先生从事熊猫画创作近四十年,是荣膺熊猫题材成就的中国画家。他的熊猫画,天趣盎然,生气勃勃,酣畅淋漓,独树一帜。先后在上海、北京、江苏、台湾、日本、德国等地举办亇人画展十余次,受到广泛好评。程十发大师称赞他画熊猫“形神兼备,用笔深厚”,是“熊猫画国手”。张锦标先生代表作有《海上南泥湾》、《熊猫宴》、《宠爱》、《迎千年曙光》、《熊猫百图》等。有近三十幅作品先后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毛泽东纪念馆和日本书芸院等收藏。1997年创作的《迎香港回归1997只熊猫长卷》(长216.5米,宽0.67米)获2007年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着有《张锦标熊猫画选》、《张锦标作品选集》、《怎样画熊猫》、《大熊猫画的创作和技法》等。2005年有4幅熊猫画入选第48届世乒赛纪念卡,为国礼赠品。中国画《贺新年》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89年“海峡情”评比荣誉奖,1991年《任伯年群仙祝寿图》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十年美术图书铜奖。《迎千年曙光》获全国第六届年画展优秀奖。撰写的《怎样画好大熊猫》获“中国百业论著”三等奖,《我画大熊猫》获《中国当代改革与发展研究文献》一等奖,《创新,实践》获优秀论文“学术成果”特等奖。上海电视台曾拍摄有《熊猫画家张锦标》专题片。《亚洲美术》、《上海画报》、《新民晚报》、《新闻晨报》等都有整版专题报导。入编《中国当代国画家辞典》、《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收藏指南》、《世界华人艺术家成就博览大典》、《世界名人录》。

这次画展有近几年创作的近百幅作品,有许多是反映熊猫生活、生存环境的精品,属于熊猫文化范畴,充分显示书画文化的博大精深,既是熊猫文化的延伸与发展,也是弘扬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基础条件。

二、大熊猫与熊猫文化是两岸人民的共有资源

大熊猫,学名“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别名:花猫、花熊、华熊、竹熊、花头熊、银狗、大浣熊、峨曲、杜洞尕、执夷、貊、熊猫等。大熊猫与熊猫文化是两岸人民的共有资源,也是人类社会的共同财富。

大熊猫原称猫熊,俗称熊猫,是在民国时的展出中,因采取当时规定的国际通用准则,使用中英文按从左向右列出的展品名称,由于民间阅读乃从右至左,认为它是“熊猫”,虽属谬误,但约定俗成,长期沿用,也不失为是一种昵称。

大熊猫是一种独特黑白毛色相间的活泼动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就是指它黑白相间的外表。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憨态可掬,头圆尾短,头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体长120至180厘米,尾长10至20厘米,白色,体重60至110千克。头圆而大,前掌除五个带爪趾外,还有一个第六趾。躯干与尾是白色,两耳、眼周、四肢和肩胛全是黑色,腹部淡棕色或灰黑色。大熊猫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温带森林和向长江上游过渡的高山深谷,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和大小凉山等山系,四川境内主要分布在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大熊猫居住于海拔2400至3500米高山竹林,活动在山区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般在20度以下的缓冲坡地;栖息的高山深谷,气候温凉潮湿,湿度常在百分之八十以上,故称它喜湿性动物。这些地方土质肥厚,森林茂盛,生长箭竹,构成一个气温相对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和水资源丰富的生存环境。大熊猫是国宝动物,也是国家重点保护一级濒危动物,其中生活在陕西秦岭的大熊猫,因头部圆而更像猫,被誉为国宝中的“美人”。

2003年1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为保护珍稀濒危动物,实施圈养大熊猫种群安全和发展计划,在四川省雅安市碧峰峡景区,建设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基地距雅安市18公里,成都市150公里,占地1047亩。基地有大熊猫饲养、繁育、科研等诸多功能区;集大熊猫饲养、繁殖、科研、珍稀野生动物救护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大熊猫乐园,已圈养大熊猫22只。基地同时开展邻近地区野外大熊猫救护工作,进行繁育、救护、研究等科普实践与宣传教育,在维持大熊猫种群稳定的前提下,通过三至五年努力,促进大熊猫种群的进一步发展,最终达到保护、拯救与繁荣的目的。

目前,大熊猫研究与保护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大熊猫属于“熊科”,还是像小熊猫一样接近“浣熊科”,还是自成种属,是一个长期争论问题。经过最近的DNA分析表明,大熊猫属于熊科,代表熊科的早期分支。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也得到国际上普遍认同,公认为是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当然也是两岸人民的共有资源。

随着两岸交流深入发展,随着大熊猫赴台成行,大熊猫资源共享显而易见。资源共享有许多方面,在文化科技领域表现为各种研究成果,在经济领域表现为无限商机,可以相信,只要理智清醒的认识与处理,熊猫资源必将会在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

三、大熊猫架起的国际交流桥梁

据记载,从公元685年到1982年,中国三个朝代共赠送一些国家和地区大熊猫40余只。其中,公元685年由武则天赠送给日本天武天皇大熊猫2只;1936年至1945年,中国国民政府向西方国家赠送熊猫14只。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向前苏联、美国、日本、法国、英国、前联邦德国、墨西哥、西班牙、香港、台湾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赠送大熊猫27只,被誉为中国的“友好大使”。

其实,真正进行国际交流的要算1862至1987年的法国传教士戴维,他在中国住了12年,采集了大量植物标本,发现鸟类新种58个、昆虫新种一百多个和许多哺乳动物,其中包括中国特有的哺乳动物大熊猫、金丝猴和麋鹿等。据记载1869年3月11日下午,戴维和几个同伴路过四川宝兴邓池沟源头的一户李姓人家,发现墙上挂有一张黑白相间的动物裘皮,主人告诉他是当地人称“白熊”、“花熊”或“竹熊”的皮毛,说它温顺、不伤人。同时还告诉戴维,可以捕获这种活熊。戴维异常激动,雇佣二十几个当地猎人,于3月23日搜索到第一只小“白熊”,“遗憾的是他们为便于携带,把它弄死了”。5月4日,猎人们又给戴维捕获一只“竹熊”和六只“长尾巴猴”。经过戴维思考,决定饲养这些动物,并改称“竹熊”为“黑白熊”,改称“长尾巴猴”为“仰鼻猴”。“白熊”毛茸茸、黑白相间,憨态可掬,倍受戴维喜爱,进行着当地人从未见过的科学观察。不久,戴维决定将“黑白熊”带回法国。然而,在当时交通艰难的条件下,要从地处川西平原西部边缘的穆坪(现属四川省宝兴县)远去大西洋彼岸,翻山涉水,远渡重洋,谈何容易。结果是可爱的“黑白熊”,未到成都,就奄奄一息。戴维只好将它做成标本带回法国。

标本在法国巴黎国家博物馆展出:圆圆的大白脸,眼圈四周有两个深深的黑斑,像是戴着一副墨镜,谁也不识,有人断定没有这种动物,有人断定动物皮是假的!当然也有人说只不过是一种奇异的熊。但经博物馆主任米勒·爱德华兹充分研究认为:它既不是熊,也不是猫,而是与中国西藏发现的小猫熊相似的另一种较大猫熊,于是给它定名为“大熊猫”,从而呼喊至今。戴维也就成为第一个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大熊猫的外国人。

大熊猫的发现,轰动西方世界,一批又一批的西方探险家、狩猎家和博物馆标本采集者,来到大熊猫产区,试图揭开大熊猫之谜,其中包括美国罗斯福总统的两个儿子西奥多·罗斯福和克米特·罗斯福。但他们都没有能够捕获活的大熊猫。

戴维发现大熊猫67年后的1936年,一位顽强的美国女人、35岁的纽约女服装设计师鲁思·哈克利斯和她的25岁的美籍华人杨昆廷,进入汶川,于11月9日,在大雪覆盖的竹林里(经考证为汶川县草坡乡),听到一个枯树洞里传出类似婴儿的啼哭声,当从树洞里捉出一只毛茸茸的小动物,抱在鲁思怀里时,她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西方人半个多世纪梦寐以求的大熊猫活宝!接着鲁思为这只不到3磅重的活宝取名“苏琳”,返回成都,飞抵上海出境。

鲁思带着苏琳在太平洋上航行,越洋电报早已传到美国。轮船靠岸旧金山码头,惊喜的美国人在码头上举行盛大欢迎仪式。此后苏琳被送到许多大城市展出,所到之处无不轰动。经过激烈竞争,芝加哥布鲁克菲尔德动物园得到苏琳。参观人群络绎不绝,最多一天竟逾四万人。苏琳成为报纸头版新闻,商人赶制大熊猫形象产品,女郎身着大熊猫图案泳装招摇过市,鸡尾酒也以大熊猫为名,鲁思和苏琳的故事成为畅销书,并搬上银幕。不幸的是苏琳仅活了一年,只能被做成标本而永久陈列。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珍稀动物国际交流体系也日益完善,珍稀濒危动物也得到有效的拯救管理与良好的发展。近二十年来,成都大熊猫基地,先后与加拿大、英国、美国、丹麦等国科学家联合进行国际“大熊猫基因组研究”,取得科研成果59项,发表学术专著19部,论文三百余篇。其中《大熊猫:生物学、兽医学与管理学》,由张安居和英国动物学家戴卫领衔编着,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大熊猫迁地保护理论与实践》由张志和、魏辅文编着,国内出版,国外发行,全面系统地记述大熊猫的科学理论和实用技术,指导着大熊猫的繁衍与发展。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存有野生大熊猫约1590只,主要分布在中国四川省周围的崇山峻岭。此外,截2007年底止,中国有人工圈养大熊猫种群239只。可以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熊猫的拯救与繁育将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篇2

一、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历史

1.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

至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 英国已经在世界上建立起庞大的殖民主义体系, 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为彻底打开中国大门而发动的一次殖民主义战争。从广义上说, 人类至此已经进入了全球化时代。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无可避免地被纳入到了全球化的系统当中, 而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不再是偶然和局部的了, 而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课题。中国在鸦片战争之后所面临的, 表面上是封建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解体的危机, 更深层的是人们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信仰危机, 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扩张的、进行国际贸易和战争的西方同坚持农业经济和官僚政治的中国文明之间的文化对抗”正式展开。

2. 文化交流与文化竞争力。

前文化竞争时代的文化交流, 多是依附于宗教、政治、经贸、军事以及人口自然迁徙进行的, 而在文化竞争时代, 文化交流的意义超越了单纯的宗教、政治、经济和军事, 文化交流本身成为了人类交往活动的重要目标。全球化时代, 尤其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冷战结束之后, 中国对外交流的对象是全世界, 不管是邻国印度还是远在地球另一端的加拿大, 不管是超级大国美国还是非洲、南美的小国, 不管是传统的“世界中心”欧洲还是近代才兴起的澳大利亚, 都是中国的外交对象。从2001年中国成功加入WTO为标志, 中国已经完全融入全球化的世界体系之中。而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复杂密集的多维互动网络, 中国已经成为这个网络的重要结点。

3. 当代国际文化交流的现状。

当下中西文化交流日新月异, 我国也推行全面的改革开放, 全球通讯、交通、网络也越来越方便, 世界各国如同住“地球村”, 文化交流表现出不同的新含义。具体体现在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交流中“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根据我国特有文化特点, 同时结合我国的政策, 逐渐形成我们自己的一种特色文化。根据文化交流的规律, 文化的三个层次,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分别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价值观 (和意识形态) 。越是处于文化表层的东西, 越容易被人接受, 越是文化深层的东西, 越是不容易改变和接受。中西文化交流中, 西方的表层的物质文化很容易就被我们接受了, 制度文化中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我国发展的也被我们借鉴了, 但是最深层的价值文化 (意识形态) 与我国文化本质 (意识形态) 还是存在差异, 就不容易被我们所接纳。所以, 中西文化交流我们吸纳有利于我国发展的文化, 排斥西方深层次的价值文化 (意识形态) , 文化融合是前途光明的。

二、国际文化交流的巨大作用

1. 国际文化交流在国际层面上的作用。

我国实施的全面改革开放经验证明, 文化交流的发展, 在当今和平的国际环境下, 对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友好合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看到我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坚持“一个中心, 两个基本点”的方针, 短时间内经济得到高速发展, 国富民安, 百姓安居乐业, 这些成就在世界是有目共睹的。我国国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也不断发展强大, 我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也大大提高。我国加强对外文化的交流, 增进了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 缩短彼此文化的差异, 彼此之间的隔阂也逐渐消除, 形成一种和平的世界氛围, 这些都有利于我国和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进步。另外,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 对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和反恐都是一个重要的基础。

2. 国际文化交流在国家层面上的作用。

国家的文化形象是国家文化传统、文化创造、文化实力的集中体现, 是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和精神风貌的显著表征, 也是一个国家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尺度。一方面, 对外文化交流要与世界文化接轨, 以长远的眼光看文化交流发展, 要以开放自信的胸怀对待世界文化, 积极吸取其精华, 形成我国特色的中国文化, 同时符合世界文化发展进步的潮流。另一方面, 我国文化长远发展在对待外来文化方面, 一定要认真大胆地吸收借鉴, 坚持我国文化的特色原则, 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 同时一定要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建设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维护我国文化的安全。

3. 国际文化交流在教育方面上的作用。

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增进双方相互了解, 加深彼此的友谊。通过文化交流可以了解彼此的精神状态, 双方的思想直接反映出来。因此,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可以增进两地友好关系, 双方要在对等的位置, 例如哈尔滨和世界其他城市进行文化交流, 哈尔滨首先要了解交流的城市, 同时也需其他城市来哈尔滨进行考察, 了解哈尔滨的过去、现在的文化。此外, 对外文化交流对进一步增进两地人民间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加强彼此在各个领域的对话与合作, 具有深远意义。友好和合作源于沟通和对话, 我相信, 只要在多沟通多对话的基础上, 不管遇到多大困难, 双方最后都可以达成共识, 城市在各领域的合作也会得到不断的发展。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国际文化交流在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提高。国际文化交流带来的是观念的更新和视野的拓展, 能有效利用国 (境) 外优质资源, 提高国家的竞争力, 提升国家国际化水平。这是培养具有社会竞争力乃至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国际文化交流的进程中, 我们应该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借鉴世界现代文明的成果, 与时俱进, 不断调整国家人才的培养方式, 逐步走向国际化, 积极发挥国际文化交流的职能和作用, 借鉴国 (境) 外先进的经验, 注重在国家教育中体现和贯彻国际化的教育思想, 积极探索和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充分体现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为国家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丁伟志.近代中国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特点[J].中国文化研究, 1998, (03) .

[2]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1.

[3]汪澎白.二十世纪中国文化史论[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

[4]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M].书海出版社, 2004.

国际教育交流开启文化理解之窗 篇3

关键词:教育国际测评;教育改革趋势;教育国际化;中法教育交流

一、应将精神文化教育纳入国际测评体系

《世界教育信息》:您好,格鲁教授,非常荣幸有机会采访您!您是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并对教育国际测试,如经合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有深入研究,请问,您是如何看待目前风靡全球的PISA的?

多米尼克·格鲁:在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研究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查得出关于学生学业水平的数据,这种量化的研究非常重要。我认为,由上百名专家参与设计的PISA提供了一份全球性的标准化数据,但它描绘的只是局部的、暂时性的“画面”。人们应该继续对PISA进行改进和发展。PISA所涵盖的内容应该不仅仅局限于科学、数学和阅读,还应该提供更多其他方面的测试,这样才能为教育系统提供一个全面的视角。

在当今的知识社会,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儿童应该具备基础的学术技能,比如数学、阅读等,进而使社会整体达到更高的文化水平。但是,我认为,我们还应该去研究教育领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比如教育不公平问题,包括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公平、穷人和富人之间的不公平、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公平等。为了解决教育不公平问题,我们不应该仅仅从教科文组织的视角来规定所谓的必须掌握的知识,而应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尊重教育”,即教会孩子尊重他人,包括尊重女性、尊重老年人等;教会他们包容不同的种族、宗教和文化,接受他人的“不同之处”。

法国著名的社会人类学家、哲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认为,要想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需要了解这个国家的公民在三个方面的态度,即对待女性的态度、对待语言的态度和对待死亡的态度。如果我们能够了解这三个方面,那么对这个国家教育的了解程度肯定比简单了解该国学生的PISA成绩更深刻一些。因此,我对比较教育研究领域的希冀是,在未来研制出一种能在不同国家或文化圈考量儿童的文化教育和精神教育的测评项目,比如如何看待女性、如何看待衰老和死亡、如何看待人生等。

二、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并进行本土化改造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上海在几次PISA中都有比较好的表现,并吸引了英国教育大臣来上海学习,汲取教学经验。请问,您对各国教育政策和实践的相互借鉴是怎么看的?

多米尼克·格鲁:事实上,同样的事情也曾发生在芬兰,各国的教育部部长都去芬兰取经,都想知道为什么芬兰学生能够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也做了很多相关的分析研究。研究发现,芬兰的教育成就得益于其持续性的教育改革。芬兰几乎所有的教育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家长等都参与到了教育改革当中。在我看来,上海的成功跟芬兰差不多,其关键都是教育改革的持续性。同时,相较于中国其他地区,上海拥有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

我很欣赏上海学生在PISA中的优秀表现。我认为,进行教育国际比较的目的是借助他者的经验来改善自身。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了解别人是怎么做的,他们的优势在哪里,哪些经验能够移植和借鉴。但是,在不同的国情和文化背景下,我们不能直接复制他国经验。因此,最重要的是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中对成功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比如,在法国,教育政策会随着政府的换届而不断变化,可能无法保证教育改革的可持续性,若直接把上海的经验搬到法国,肯定会“水土不服”。再比如,备受推崇的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可能并不适合中国。因为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职业协会,而职业协会对本行业具有保护作用,即使是低门槛职业,也需获得协会认可的人才能胜任。比如,不是谁掌握了修锁这门技术就能成为一名修锁匠,他还需要获得修锁行业协会的认可。比较而言,法国颁发职业资格证的教育模式也许更适合中国。法国很好地解决了职业教育、职业教师教育,及其与劳动力市场结合的问题。在职业教师教育方面,法国在餐饮、美容美发、奢侈品管理等领域已经有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培训模式。

另外,我认为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相互借鉴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益途径。以德国为例,德国共有16个联邦州,每个联邦州都有1位教育部长,这16位部长会定期举行研讨会,分享经验。经合组织教育专家施莱歇尔是PISA的创始人之一。他表示,目前PISA也在进行改革,不再强调对国家之间的差异,因为国家是一个很大的概念。现在,经合组织正在研发“PISA校际测试”(PISA for School)项目,将更关注学校之间的差异。另外,施莱歇尔认为,“教与学国际调查”(TALIS)的改革也需同步进行。教师的发展需要得到关注,毕竟哪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离不开教师。

三、经合组织国家教育改革呈现四大趋势

《世界教育信息》:您在欧洲多个国家从事过教育研究,请问,经合组织国家的教育改革呈现出哪些趋势?

多米尼克·格鲁:根据我的研究经验,经合组织国家在教育改革方面,可以简要归纳出以下四点共同趋势。

第一,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特别是保证小学教育质量。法国的一项调查发现,法国小学毕业生的阅读能力和数学基础都比较差,有的学生只会认读文字而无法理解内容,这将给他们的后续学习带来很多困难。因此,保证小学教育质量,让孩子们拥有良好的基础知识很重要。

第二,促进教育公平,包括缩小移民与原住民之间的差距、富裕阶层与贫困阶层之间的差距、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距等。

第三,加强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授课,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学习。

第四,积极应对教育全球化,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教育交流。提升文化开放度,加强语言教育,提升学生外语能力。

四、教育国际化是人文交流的助推器

《世界教育信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前全球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请问法国是否在国家层面上制定了政策来适应教育国际化进程?

多米尼克·格鲁:从政府层面来说,法国是最早推进博洛尼亚进程的4个国家之一。博洛尼亚进程是29个欧洲国家于1999年在意大利博洛尼亚提出的欧洲高等教育改革计划,该计划的目标是整合欧盟的高等教育资源,打通教育体制。在博洛尼亚进程正式启动之前,欧洲部分国家的教育部门已经为欧洲教育一体化和高等教育改革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的协定是《索邦宣言》。1998年5月,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英国的教育部部长率先在法国索邦大学聚会,研究如何加速推动高等教育人员流动和资历互认工作。会议举办期间,四国教育部部长共同签订了旨在促进高等教育体系相互协调的协议,即《索邦宣言》。

此外,法国还参与了很多教育国际流动计划,比如伊拉斯谟计划。伊拉斯谟计划始创于1987年,因16世纪欧洲著名学者、教育家德西德里乌斯·伊拉斯谟而得名。这位享誉欧洲的哲人曾在法国、英国、意大利、瑞士和比利时学习和教书,并花费毕生精力促进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欧盟推出的伊拉斯谟计划,正是其教育精神的延续。

2004年起,欧盟将伊拉斯谟项目提升为“伊拉斯谟世界”(Erasmus Mundus)项目,以支持欧洲国家同世界其他各国的学生交流,并加大对欧盟以外的国际学生的支持,其推广的研究生奖学金项目旨在吸引更多来自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学者到欧盟国家学习和交流,提高欧洲大学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从而打开认识欧洲,了解欧洲科技、文化、风俗的窗口。

留学意味着离开家乡、亲人和朋友,去另一个地方发现与体验新的生活。这时候,人们往往会面临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我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大部分年轻人都很愿意去体验异国文化。虽然刚开始,其在心理上可能会有很大的不适应,会做很多挣扎,但是大多数人渐渐地都会适应,很少有人会后悔选择出国留学。我还做过一项研究,对象是在埃及开罗上大学的美国学生。他们初到开罗的大学就接受了关于文化差异的辅导,校长亲自告诉美国学生埃及特有的文化现象,比如着装、饮食、宗教等。刚开始,很多美国学生不适应当地的饮食,还是习惯去麦当劳吃汉堡,但逐渐适应了开罗的生活之后,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了。还有个关于我朋友的小故事。她是法国人,10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北京时被“吓蒙”了,连电话号码都想不起来。要知道此前,她已经学习了十几年的中文,普通话说得特别好。初到中国时,她的感受是突然闯入一个新的世界,一时之间接受不了。后来,她逐渐适应了中国的环境,还成为中央电视台法语频道小有名气的主持人。

五、中法教育合作源景广阔

《世界教育信息》:现在,赴法留学的中国学生越来越多,与法国高校开展教育合作的中国高校也越来越多。请问,您对中法教育合作与交流是怎么看的?

多米尼克·格鲁:事实上,中法两国之间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源远流长。中国的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有在法国留学的经历。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法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身份的西方国家。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法国就开始接收中国学生。这些留法学生是两国关系的参与者和推动者,促进了中法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同时,中法两国间的文学、艺术交流也由来已久。早在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就掀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中国热”,并把“中国风”吹向整个欧洲。现在,法国也有很多从事汉学研究的学者。法国的文学、艺术、绘画、哲学、美学、建筑等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如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法国正积极与中国在各个方面进行合作,特别是在培养高精尖人才方面。比如,北京师范大学有中法工程师培养体系,华东师范大学有中法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此外,中法两国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比如基础教育督导制度和职业教育模式。

教育国际交流的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国家政策的支持。去年,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启动,推动了中法关系持续健康发展。人文交流是中法两国人民增进了解、深化友谊的重要桥梁,也是中法两国人民汇聚共识、厚植友谊的重要途径。中法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的启动将使中法两国的教育合作与交流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世博天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简介 篇4

简介

一、中心的宗旨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世博天下

中心旨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当代先进文化,探讨人生哲理,启迪智慧,加深并拓宽文化艺术的深度与广度。

二、中心的愿景

我们将成为中国文化最有影响力的中心;加强国际交流,成为中国文化在欧美及亚洲国家的重要传播者。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将收藏艺术与投资元素完美融合,经营金银币、邮品、纪念币、名人字画等所有中高档收藏品设计、生产、销售玉器摆件、高级工艺品、仿古青铜器、瓷器等具有收藏价值的现代高级礼品。组织古玩、字画鉴定、寄卖、拍卖和国家收藏文化交流,在近期内将走向国际轨道,占据整个亚洲市场

三、中心的事业

本中心联合全国文化艺术协会、民间艺人组织等,在政府和企业的大力支持下,旨在打造一支融聚中国文化的精英团队,针对国学智慧,加强国际交流,共同探讨艺术哲理。

世博天下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所推文化涉及中国文化中的多个方面,涵盖艺术、藏品、书画、文学等诸多领域。

四、中心的人才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篇5

☆國際交流:

走进韩国青少年活动中心,通过各种等形式的活动,了解韩国小朋友的假期生活,感受韩国青少年团结自立的精神风貌,收获触动与启发,结交国际友人。

☆教育體驗:

访问韩国著名大学,感受名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招生政策,开拓视野。

☆科技前沿:

参观三星科技展示馆,体验高端电子数码技术。

☆歷史文化:

在瞬息万变的都市中寻访大隐于市的韩屋村,逃离喧嚣拜访传统居民,进入韩屋生活体验馆,参观有传统建筑特色的韩屋,寻觅并感受韩国传统文化;走进历史中的景福宫,感受朝鲜王朝时的文化;从国立民俗博物馆中看传统的韩国。

☆暢遊樂園:

尽情畅游韩国爱宝乐园,这里快乐幻想与刺激共存,诗情画意与惊险同生。多个主题乐园,多场巡演庆典,让学生享受带有浓厚韩式风味的狂欢;富川的水上世界和滑雪场一定会让学生体验不一样的乐趣!

世纪明德(http://)韩国文化交流营——活动费用

8800元/人(人民币)

世纪明德韩国文化交流营——报价包含 1.签证:韩国签证费用;

2.机票:国际往返机票(北京、上海出发); 3.住宿:全程境外住宿;

4.餐食:境外行程中所有早、午、晚餐; 5.课程:一周课程及家庭住宿费用;

6.交通:地面交通工具:豪华大巴,包含行程中城市交通游览用车; 7.门票:行程所列全部景点门票;

8.导游:包含行程中各地中文地陪导游服务; 9.小费:司机、导游等一切小费; 10.保险:境外旅行责任险

User Page 1 育路冬令营网(http:///donglingying/)User User

世纪明德韩国文化交流营——报价不包含 1.个人护照办理费;

2.往返美国大使馆进行面签的交通、食宿费用;

3.往返国际航班出发地(北京、上海)的交通、食宿费用; 4.行程列明以外的景点或活动所引起的任何费用; 5.个人消费,以及一切由于个人原因引起

2014世纪明德国际冬令营线路已全部上线,欢迎家长及学生电话咨询或登录育路冬令营网进行在线咨询,世纪明德国际冬令营报名咨询热线:400-088-6518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篇6

北京中视希望国际文化交流有限公司公司已成功与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数十家电视台、电台合作;与全国部分主流媒体、文化教育机构、共青团系统、部分省份宣传部门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具有高效、优质的工作团队,其中以“希望英语加盟”赛事管理团队尤为突出。1999年至2001年,参与制作中央电视台《希望-英语杂志》栏目,每周在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第二套节目播出;公司总经理赵京任该栏目制片主任。

2001年-2003年,协助中央电视台制作、包装《希望-英语杂志》栏目,每周一至周六在中央电视台第十套节目播出。

2000年至2007年8月连续8年独家承办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大赛。公司总经理赵京任该栏目及大赛总策划。

2003年6月-2004年12月,独立制作《读书周刊》栏目,每周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套节目播出。

2000年至2007年,先后与湖北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上海外语音像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社合作,编写出版了十余套英语教材。

2000年至今,多次组织全国性英语教学巡讲活动,在全国开展大规模英语公益讲座、英语夏令营、国外夏令营等活动。

2002年-2005年,组织专家研发《希望英语加盟》教学方法。

2003年12月,独家承办中央电视台“送教育到西部”大型公益活动,历时16天,行程8000公里。

中视希望的10年,办了中国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档电视节目,影响了2代人,影响了3亿以上青少年和学生家长。希望英语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公司拥有国家商标局正式核准的注册商标——希望英语。2009年,中视希望与国际著名教育集团麦格劳-希尔合作,引进标准美国少儿英语课程,国际品牌与中国品牌联手,翻开中国少儿英语新的篇章。

希望英语庆元中心是北京中视希望与庆元希望之星文化教育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办的大型教育机构,总面积三百多平方米,各项配套设施齐全,教室均采用加拿大进口的电子互动白板,主要针对4~12岁孩子英语学习,遵循美式互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篇7

关键词:青少年,素质教育,国际文化交流

一、天津市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天津市市区及各区县校外教育单位 (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中心) 、媒体单位 (电视台少儿频道) 及商业文化机构组织开展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活动的统计与观察, 调查结论如下:

1.总体思路

1) 受众定位。

活动人群主要集中于6~18岁的中小学生。

2) 最新理念。

提高创新意识, 提升主题内涵, 挖掘后续活动, 搭建文化交流平台, 注重活动的延展性。

3) 活动动态。

活动的主题为互动、交流和友谊, 侧重青少年之间的相互学访, 并依托政府等多方资源力求与诸多国家建立友好交流关系。

2.活动架构

1) 从内容上, 大体分为三类

(1) 文化之旅。

主办方组织学生到其他国家、地区参加以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一般以一个专题为主, 或考察某地风俗文化, 或了解一门学科, 或学习一门语言, 或参观高等学府等。活动侧重“修学”字, 主要拓宽学生的新境界、新视野。

(2) 艺术专题。

为应国外文化艺术团体机构邀请, 参加在他国组织举办的文艺活动, 使各国青少年在艺术交流的平台上相互沟通和学习。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中外中小学生才艺展示、举办具有本国特色的联谊会等。主要范例如由团市委、市教委主办, 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承办的“海河·易北河”中德青少年合唱音乐会、华夏未来举办的“心手相牵中外儿童大联欢”等。

(3) 异国体验。

主要带领青少年走进不同文化的生活环境, 亲身、切实地体会和融入别样的异国文化, 感受不同的生活方式。活动形式以寄宿家庭为单位, 以国际游学、冬夏令营为主。

(4) 开设相应的文化教育课程。

主要为邀请大学对外汉语、历史等专业的教师、志愿者或相关团体进行汉语推广学习。此类项目目前还有待进一步开发。

2) 从年龄上, 大体分为三类

(1) 6~15岁的小学生、初中生。

面向此年龄段人群的认知特点, 主要提供时间较短的以游览、参观为主体验学习为辅的冬夏令营服务, 时间一般在一周之内。

(2) 16~18岁的高中生。

针对此年龄段特点可以组织欧美游学, 时间为两至三周。与留学机构合作, 组织家长、学生寻访世界名校的系列活动。

(3) 大中专学生。

针对职业院校的技能培训。与大学的明星团体如合唱团建立合作关系, 率领合唱团赴国内外参加国际合唱比赛。针对外籍青少年 (包括留学生) 开展的语言类比赛。

二、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国际文化交流典型案例分析

以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主办的青少年暑期“赴日修学”为例, 一百多名师生赴日本进行了参观学访。因为参加者主要为十一、二岁的青少年, 所以按照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点, 在线路制定及交流环节设定上, 我们安排旅行团参观了日本著名的文化娱乐景观, 同时在东京创价学园、菊池市立北中学校还安排了两市的青少年就书法、音乐、器乐、体育等方面进行了技艺的切磋与交流。在创价学园里, 我市青少年表演了精彩的节目, 尤其是他们的一首手语歌曲《感恩的心》受到日本学生的特别喜爱。最后, 日本菊池市市长亲自为每一位参加演出的天津学生颁发了荣誉状, 对该学生的才艺予以了充分肯定。

这次活动在日本当地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 地方电视台对此进行了报道。中国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及爱国热情给日本青少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此同时, 日本先进的科学技术, 日本国民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也给了中国孩子以很大启发。

赴日修学结束后, 一位赴日学生更是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日本和日本的人民以及他们的民族文化、人文精神, 都令我们警醒, 而他们为事业奋斗勇往直前的创业精神, 和天马行空、敢为人所不为的大胆构想, 又无不让我们深感惊叹。”可见, 我们的活动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教育意义。

作为此次的主办方之一, 首次举办这样大型的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动, 对于我们来说还是一次尝试。但实践证明这套交流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并且此次修学旅行受到了大多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当然在这个活动案例中, 我们也及时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在这批赴日学生中, 大部分品学兼优、多才多艺, 并接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 但此次的日本之行, 却对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提出了考验, 很多天津学生在日本马虎大意、不注意保管好自己的财务。旅行团回国后, 日本当地政府把学生遗留的物品通过旅行社给我们邮寄了回来, 经过清点, 这其中包括相机、手表、日元在内的物品总共有十余件之多。也许这都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 但谁又能保证若干年后, 他们这种随随便便、马虎大意的生活习惯不会影响工作生活, 不会对国家财产造成巨大损失。因此透过表象的背后, 不容我们掉以轻心。

三、“走出去, 请进来”是最好的人才培养的实践机会

长久以来, 校外教育的教育模式比较单一。有些校外教育机构仅仅把素质教育的目光瞄准在弹琴、唱歌、跳舞、画画等单纯的技能培训上, 忽视了对学生素质的拓展。校外教育的本意是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成长, 寓教于乐, 在体验中受教育, 它不光传播知识, 培养技能, 更重要的是塑造孩子的健康心理和人格, 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从青少年自身角度出发, 虽然这个时候的他们在分辨力、认知力、判断力上相比成年人还存在一定差距, 但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辨别能力, 而处于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又有着较强的求知欲及可塑性。根据他们的心理特点, 他们更喜欢亲身接触新鲜的事物。

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 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假期教育十分盲目, 因为工作原因, 无暇顾及孩子, 更不知如何安排孩子度过一个充实、愉快、丰富的假期。家长们呼吁学校、青少年机构、体育场馆、公益事业机构、街道和社区等单位能够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 让家长和孩子有更多的选择。更何况目前天津市民的生活水平已经由单纯的物质消费转向了精神消费, 他们有能力也愿意承担孩子的文化、娱乐消费。而这种消费某种意义上也是一种隐性投资。此外, 韩国、日本等国家已对中国学生到本国旅游采取了免签政策, 这无疑是对青少年国际交流的又一种支持与鼓励。

今后青少年国际文化交流需要探索更多的形式, 尤其要进一步提升活动的文化品位和思想内涵, 进一步扩展其范围和途径。因为毕竟修学旅行的高额费用将很多孩子拒之门外, 而这恰是与我们的) 初衷相违背的。因此在今后的活动组织中, 我们会考虑接受国外学生到中国来参观学访, 在修学旅行中增加外国学生到中国家庭中体验生活等交流环节, 让家庭经济条件困难的学生也有机会走出国门, 同时也可以开展英、美游学路线, 将招募对象定位为高中以上与出国留学的学生。对外汉语教学也是一个值得参考的模式。

校外教育在不断面临着新的压力与挑战。如何争取获得团委、关工委及教委等市级部门的支持;如何在学校、社区间开展服务以及如何开展国内、国际交流活动提供服务, 总之, 让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 令他们有所收获,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正确的导向, 使他们成为一个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既是我们的首要任务, 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这也正是校外教育阵地所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参考文献

[1]吴先浪.国际化城市建设与青少年素质现代化.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05, (01) .

[2]孙玉琴.对开发修学旅游市场的思考.怀化学院学报, 2005, (01) .

[3]高洪.现代校外教育论.

跨文化交流与国际关系 篇8

关键词:俄罗斯;教育国际化;博洛尼亚进程;国家统一考试;世界一流大学;世界银行教育计划

一、好校长应有远见和激情,

深谙教育的过程和目的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伊萨克·弗鲁明教授,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我们了解到,您1987年担任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大学实验学校的校长。请您介绍一下学校的情况。您认为,一名好校长应当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伊萨克·弗鲁明:1987年,苏联开始改革,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大学决定创建实验学校并任命我为校长。当时,我还是一名年轻的教师。一方面,学校可用的资源非常有限;另一方面,学校在决定发展方向、教学方法、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大的自主权。我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在教学中推广新的教学方法。为此,我决定聘用年轻的教师,开始寻找推陈出新的方法。我们以维果茨基①提出的理论和一系列西方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基础进行了教学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探索出独特的民主教学体系。

之前,学校已有一些成熟的教学方法;后来,我们又引进了一些对当时的俄罗斯来说比较新颖的个性化教学方案。

当然,我们想让学校成为寓教于乐的地方,让学生们在这里快乐地成长。建设学校氛围的过程十分微妙,需要考虑到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人际交往的基本行为规范、班级的整体风貌和需要的空间。1999年,我离开学校,但直到现在该校仍享有很好的声誉。

我认为,有远见、理解教育的过程和目的是成为一名好校长的关键因素。当然,还需要有激情来实现自己的教育梦想。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有不少教育学者关注苏联解体前后教育领域的变化。您认为,这之后教育领域发生的最大变化是什么?近几年,教育领域取得了那些成绩?

伊萨克·弗鲁明: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我们学院有不少专家研究教育领域改革的问题。我们认为,教育领域发生重大变化有两个关键因素。首先,社会更自由、更积极地参与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以前国家实质上是教育唯一的服务对象,那么,现在教育也开始服务于其他对象,如企业、社区、家庭、学生。事实上,所有高校的变革都反映了这些重要的变化。其次,科技革命推动教育变革,尤其是数码科技。这两个推动因素确定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方向,包括高等教育学生数量迅速增加;选择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数量增加;教师薪酬体系改革,中学教师的平均收入达到该地区平均工资水平,而高校教师的收入水平高于平均水平;中学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加快,现在俄罗斯所有的中学都可以上网;很多俄罗斯高校和中学具有共同的发展战略基础。一方面,教学质量国际研究的数据表明俄罗斯中学生的成绩在不断提高。例如,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 PIRLS)测试中,俄罗斯是世界上成绩最好的国家之一;另一方面,也明确了俄罗斯教育系统最重要的使命是为所有人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教育服务,让中学生和大学生掌握现代化的知识和信息时代的工作技能。

二、世界银行教育计划推动

俄罗斯教育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

《世界教育信息》:1999-2011年,您领导了世界银行教育计划项目的推广工作。请您介绍一下世界银行教育计划是如何推动俄罗斯的教育发展的。

伊萨克·弗鲁明:世界银行在促进俄罗斯的教育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苏联时期,这是国际经验的重要来源渠道。

我想介绍几个正在俄罗斯开展的项目。一个是涉及职业教育发展的项目。该项目旨在改善中学和技校的治理结构,推动技校现代化建设,引入新的教学设备和管理方式,特别是吸引社会和企业参与学校管理。该项目在个别地区试点推行,由于效果显著,相关成果被俄罗斯教科部推广到全国。

另一个项目是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在该项目的框架下,我们帮助中学在信息化技术推广和使用方面实现了飞跃式的进步。该项目的主要目的不是增加中学电脑数量、提高网络普及率等,而是取得新的教学成果。项目的目标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研发新的教材;第二,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使用方面的技能培训;第三,建立中学联盟中心,使其成为信息技术推广使用的新增长点。目前,有超过6000所学校参与该项目。该项目成为中学信息化建设国家项目的触发器,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俄罗斯中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和推广。

三、俄罗斯地方政府

应积极参与教育管理工作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介绍一下俄罗斯职业教育的概况。您认为,哪些经验可供中国发展职业教育借鉴?

伊萨克·弗鲁明:现在,俄罗斯正在推行针对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不仅涉及到综合性大学,还包括各种专科学院。

中等职业教育系统由各个地方政府管理后出现了很多问题,很多地区关闭了技校,降低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普及率。对于国家来说,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和技工课程吸引力低。政府最近几年才开始针对这些问题出台针对性的政策。

培养学生实用职业技能的本科培养方案是加强人才储备的重要途径,我们称之为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遗憾的是,大学和学院都缺乏与企业的互动,导致教育机构的教学与经济发展的要求脱节。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教育机构地区间的巨大差异导致联邦政府的政策不能得到有效推行。国际惯例和实践表明,高等教育机构和各种学院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最大程度地发挥高校潜力可以促进该地区取得战略优势,缩小不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目前,俄罗斯的高校仍然处于地方政府政策的外围。这可能是因为俄罗斯高等教育体系是世界上最中央集权的体系之一。只有3%的国立大学隶属于地方政府,其他的大学都隶属于联邦政府。

俄罗斯教科部和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共同开展加强地方政府参与教育管理工作的可行性测试。最近几年,我们正在尝试在个别地区施行新的教育项目,虽然目前还不能评价这些项目的效果。

四、世界一流大学

应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世界教育信息》:请问,您对世界一流大学的定义是什么?中国和俄罗斯政府都非常重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您认为两个国家分别面临着怎样的困难,有哪些经验可以互相借鉴?

伊萨克·弗鲁明:我认为,世界一流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应当站在国家和国际的前沿,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世界一流大学积极参与全球范围的知识和技术交流,是重要的智力资源。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一项复杂艰巨的任务,应当超越国家的框架,以开放的姿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这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趋势。

中国和俄罗斯交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对双方都非常有益。首先,两国的教育发展有一些共同点。例如,俄罗斯和中国几乎同时把高等教育作为国家的重要资源;两国都制定了关于高等教育建设和改革的政策,其中包括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两国都不得不克服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难题,包括科研和教学脱节、专业划分体制占主导地位等。其次,两国在基础数学和科技领域教学方面有强大的传统,可以联手发展。我非常高兴看到俄罗斯国立高等经济学院与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合作,交流教育领域的经验。

教育领域的合作项目,如建立中俄联合大学,证明中俄两国教育领域的联系和合作正在不断加强。我认为,这项合作非常有前景,特别是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可以和更多的研究项目相结合。

俄罗斯在这个项目里将发挥基础知识教学水平高、高水平专家资源丰富的优势。中俄联合大学的毕业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邻国的文化和科技成果,这会成为他们的优势之一。

俄罗斯实力强大的科研中心也是中俄教育合作中很有潜力的教育资源。我们和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合作开展的几个项目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处于领先水平的。

《世界教育信息》:加入“博洛尼亚进程”,对俄罗斯教育体系有什么根本性的影响?

伊萨克·弗鲁明:不久前,俄罗斯根据“博洛尼亚进程”的标准完成了五年制人才培养模式向“学士-硕士”两级培养模式的转变。这有助于提高学术流动性、增加课程灵活性,有利于求学者在硕士学习阶段选择自己的未来职业。

但是,博洛尼亚进程没有触动学位授予制度。俄罗斯暂时没有改革副博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计划,俄罗斯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也将会继续存在。现在,更为紧迫的任务是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需要改革研究生院的教学内容、加强学术监督、遵循高标准的学术道德规范。例如,在我们学院,研究生禁止从事研究生院以外的工作,这促使他们专注于自己的研究课题,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世界教育信息》:现在,世界各国都在推动教育国际化事业。请问,俄罗斯高校是如何应对教育国际化的?中俄两国的高校怎样才能吸引更多国际学生就读?

伊萨克·弗鲁明:25年前,俄罗斯高等教育系统开始国际化的历程。这个过程是艰难的。加入“博洛尼亚进程”是俄罗斯教育国际化历程中的重要一步,促进了国际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例如,现在几乎所有的俄罗斯高校都提供国际标准的毕业证书。当然,学习英语、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用英语也在俄罗斯高校国际化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俄罗斯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目前,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是网络开放课程的推广。我认为,俄罗斯高校应当积极应对,把其当作学生和教师进行国际交流的机会。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的大学在这一领域更有竞争力。在美国的研究型大学中,国际学生数量比较多。俄罗斯和中国的高校不仅应当克服各种困难,还应当形成自己的大学文化,特别是要重视和提高本科阶段之后的人才培养水平。

对于中俄两国的高校来说,吸引国际学生就读是有一定难度的。西方国家的高校,特别是英语国家的高校,有着语言方面的绝对优势。为了和他们竞争,我们应当形成更有吸引力的国家特色,特别是文化特色。我们学院的研究显示,相当多的国际学生到俄罗斯留学是因为喜爱俄罗斯的文学著作。对这些学生来说,读懂列夫·托尔斯泰甚至比找份好工作更有吸引力。

五、高等教育

应培养具有多元化能力的杰出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请您介绍一下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的情况,并分析一下考试改革的趋势。

伊萨克·弗鲁明:2001年,俄罗斯开始试行国家统一考试。从2009年开始,国家统一考试成为唯一的中学毕业考试和主要的大学入学考试。国家统一考试由中央政府推行,采用统一的考题和评价方法。我们研究院进行过针对国家统一考试对教育系统各方面影响的专门研究。一方面,推行国家统一考试是俄罗斯教育系统的进步,为所有中学毕业生提供了明确、统一的要求,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动力。所有考试都在学生的居住地进行,学生们不用为了进入某所大学而跑到大学所在的城市参加考试。另一方面,考试过程中的作弊行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但是,最近几年,随着国家统一考试的流程优化、组织工作的完善,违规行为大大减少,国家统一考试逐渐赢得了社会的信任。

批判国家统一考试的主要论据是有时人们过于重视考试,考试培训替代了学习本身,但是,我们不认为这是大问题。

总而言之,国家统一考试有积极的作用,今后还将继续推行,继续完善。

《世界教育信息》:在您看来,杰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伊萨克·弗鲁明:教育是全球性话题,在培养杰出人才的时候,要注重学生与其他国家专家的交流。便如,发展国际联系,加强学术交流,不同国家高校间的联合研究项目的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科技人才的培养方面,国际交流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现在,很难预测将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以及20~30年后哪些专业是热门专业。因此,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应当培养学生多元化的能力,并根据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调整自己。多元化的能力包括信息处理、辩证思维、团队协作、创造力、自制力等。

我们学院创建了专门研究未来教育的中心。不久前,该中心的一份报告称,教育是一个过程,控制这个过程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这是可以改变21世纪教育界面貌的基本趋势。

六、良好的家庭教育

有利于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世界教育信息》:俄罗斯从2000年开始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2009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同龄人相比,俄罗斯中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文化程度远远落后。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结果?

伊萨克·弗鲁明:参加国际调查为研究者和教师群体客观评估教学水平提供了条件。调查结果令人喜忧参半。40个国家(地区)的四年级学生参加了2006年国际阅读素养进展研究(PIRLS)的调查,俄罗斯的学生取得了最好的成绩。这说明,俄罗斯学生们的阅读能力不错,为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进行的国际数学与科学教育成就趋势调查(TIMSS)中,俄罗斯学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以15岁学生为调查对象、侧重知识实践运用的PISA的测试中,俄罗斯学生的表现欠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一结果引发我们的思考:为什么小学阶段掌握的知识到了中学阶段却没有增加和得到良好的运用?为什么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和实际运用水平之间的差距这么大?

为了找到答案,我们学院进行了专门研究。我们在同一个班级里进行了PISA和TIMSS的研究,通过结果对比可以看到,俄罗斯中学对于把知识运用于实际的技能培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为此,在小学阶段家长和教师是如何积极提高学生掌握阅读技能的问题非常值得研究。我们的研究表明,家庭对于四年级学生在PIRLS测试中取得好成绩起到很大作用,甚至超过学校和班级的作用。不过,家庭教育的成效首先取决于孩子在家里能得到的教育资源,以及父母参与孩子阅读活动的积极程度。

然而,我们同时也注意到一些学校面临复杂的社会经济条件,不能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那么,是什么帮助学校弥补家庭教育资源的缺失?我们发现,取得好成绩的学校对成绩的期望值高,学生的学习强度大,学生合格率高;不进行题海战术,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这样的课程改革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年)是苏联建国时期的卓越的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着重探讨思维和语言、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关系问题。由于在心理学领域作出重要贡献,他被誉为“心理学中的莫扎特”。

上一篇:未来的大海小学生作文下一篇:描写诚信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