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精选8篇)
真正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源于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在这部书的引导下,系统读过了《论语》,《庄子》,《老子》,《周易》金刚经,心经,坛经,分别是 杨伯峻,安德义先生译注论语,陈鼓应先生译注老庄,黄寿祺,张善文先生译注周易,至于佛教经典,皆是大德作注。书并不多,从中体悟万千,很难讲是正解正念,但跟随先贤,总不至于过于偏颇。我所理解的中国文化,总体上可用两个字概括“通达”。儒家入世与出世的徘徊,道家遁世离世的执着,佛家则是在永远的淡定和超脱中寻求心的宁静,不用假以外道,仅以明心见性之大智慧便可以求得大快乐。总体三教,都是在内心上做功夫,至高境界都是万法圆融的通达和寂静。后代儒学,发至微末,本已式微,总体是为了便于统治者控制民众,因此,礼法和教条越来越严格和繁复,相反,离圆融通达的本源越来越远。先秦儒学,是我比较推崇的,仅观论语,便可知,孔子原也是位本性率真,可爱好玩的老先生,一点也不见酸腐,一点不见呆板。老先生不如意时,会自谑说自己“累累若丧家之犬”,看到别的小伙子优秀时,会说“可以妻焉”(把自己女儿许配给他),先生正经时候的言论,也大都中正平实。先生陶醉于周礼的完美之中,一生企盼克己复礼,把社会回复到周朝时“天下归仁”的状态,先生一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追求大都以失败告终,然即使如此,老人家还高唱,“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能有这样气度的人,怎会是一个整日唠唠叨叨,教导我们什么“忠恕仁孝”,“三从四德”的怪老头呢? 那这样的话,儒家的精神又在何处呢?在我看来,儒学讲求顺应天道,(实质也是汉儒附会天人感应之便宜尔),其天道可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自然过程,一是人心向背。儒学对于个人来说,要顺应天理,自然是处理好两种关系,和客观世界的,和周围人的。儒学告诉我们,只要我们有以下的品质:仁,义,礼,智,信,再加之行事中庸谦和,便可以顺应天道,圆融自在,同时,当一个人具备以上的品质之后,自然会升起对别人的慈悲,同情,(即孟子所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自然会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诸多做法,当一个人在进行这样的行为同时,亦即在修身,进一步,扩展行动范围,即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多入世之举。所以在我看来,这些行为,不过是我们要到达通达境界的必经之路,只有一个内心纯净,中正平和的人才可以顺应天道,圆融于世,而当我们真正明白这些时,往往已然没有那样纯净的内心了,此时需要一个双向的反馈作用,修心的同时也是在入世,入世的同时也是在修心。所以,从此观之,儒学,绝不会抱残守缺一些故纸堆中的教条,所有这些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而经世致用的目的在于修心,修心的目的在于走向通达的天道境界。明白此理,即可以明白为什么,那些真正的儒生,往往是俊秀飘逸而超脱的,比如:颜回,苏轼,范仲淹。其实,我亦很难举出太多,后世儒学成为通往名利之门的必由之路,因此,真正在这之中读出“圆融于世,通达天道”这几个字的,并且知行合一,始终如一者大抵不多。这就是我理解的儒学精神,至于后来什么程朱理学,阳明心学,在我看来,大多糟粕大于精华,不过是,儒学的细微和某些特定命题被不顾前提的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大多是为了是读书人变得易于管理,且易于蒙蔽。因此,对那些不顾一切的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尽应传承和光大的民粹主义者,我想说的是,如果顺应自然的灭亡,就应该让其灭亡。
叙事曲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 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裁出现在音乐艺术领域的。最初, 叙事曲源于中世纪的定型诗, 此后, 叙事曲从17世纪慢慢衰落。19世纪初, 声乐叙事曲开始普遍流行。此时的代表作是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创作的《魔王》) , 而肖邦是第一个把叙事曲运用到器乐中来的作曲家, 这种器乐性的叙事曲是一种抒情浪漫性格的曲子, 从史诗性戏曲性的曲调上来说, 肖邦的叙事曲与舒伯特的以及其他声乐叙事曲相近, 但肖邦的叙事曲是大型乐曲, 其音乐形象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 结构复杂。
肖邦在创作叙事曲的年代是1837-1842年间, 正是肖邦充满活力的青年时代 (即21-31岁期间) , 也正值波兰资产阶级民主运动高潮时期, 波兰人民反对奴役、争取自由独立的民族斗争, 培育了肖邦深深的民族情感和真挚的爱国热忱, 所以在他的几首叙事曲创作当中, 祖国和祖国人民成为其创作中的主要主题。肖邦的叙事曲, 据他自己说是根据波兰爱国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而创作的。
肖邦一生创作过四首钢琴叙事曲, 他将自由复杂的传统曲式结构同叙事曲进行了巧妙的结合, 同时有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形式与作品的内涵紧密联系, 肖邦的作品虽然带有极大的戏剧性矛盾冲突, 其音乐情绪的起伏不定也使作品的表现风格带有明显的悲剧性色彩, 但是从作品创作的内容和形式角度来看, 他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对于表现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个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体现, 这是作曲家在钢琴音乐的创作中叙事曲这一形式进行运用的一部典型作品。
这一套叙事曲, 共四首:第一号g小调op.23, 作于1831年6月维也纳, 1835年献给史托克豪森男爵。这首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的印象写的。这首曲子写于华沙起义失败之后不久 (1834年前) 。这里渗透着肖邦个人对华沙起义失败这一悲壮事件的感情体验, 音乐中充满悲愤之情和激烈的悲剧性冲突。开始类似大提琴庄重的齐奏, 第一主题是热情, 最高潮处右手成为繁华的琶音。第二主题是左手广域的分散和弦伴奏, 也处理得非常雄大, 舒曼与肖邦自己都认为这四首中, 这一首是最好的。
第二号F大调op.38, 作于1836年, 献给舒曼。这首曲子得自密茨凯维支的斯维切济湖的姑娘。它以牧歌风格开始, 然后急板如暴风雨, 第一主题复活时, 明朗已变为忧郁, 然后暴风雨又来, 在悲伤与寂静的气氛中结束。
第三号降A大调op.47, 作于1840-1841年, 献给波琳?德诺亚尤小姐。这首在内容上可能与海涅的《罗列莱》有联系, 开始以半音量奏出八小节第一主题发展成华丽跳跃的乐段, 第二主题多少有点淘气嬉游的色彩。此曲比其他三首都轻快、华丽, 洋溢着贵族情趣。
第四号f小调op.52, 作于1842年, 关于这首曲子的标题性构思没有任何材料。开头是悲伤的圆舞曲上下行带来的魅力, 第二主题带圣咏歌唱的气氛, 是一首很抒情的曲子。肖邦在创作这四首叙事曲时 (除第一首外) 是他创作的最旺盛时期, 在艺术上他已达到了最后的成熟。首先, 肖邦的叙事曲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了古典奏鸣曲的整体结构, 只是将这一套曲形式中的各个部分压缩成为一个独立的完整作品。因此从结构的形态上来看, 肖邦钢琴叙事曲中原来传统奏鸣曲的各部分结构布局较为集中, 但是从比质上来看又似乎表现为各自具有相对独立性。其次, 在一首作品中混合使用多种曲式结构因素, 也就是在一首叙事曲当中集中运用奏鸣曲式、回旋曲式、变奏曲式和其它曲式等音乐结构, 从而形成丰富多彩、自由复杂的叙事曲风格, 其中所不同的是各种曲式结构的运用均相应地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需要而确定。可以说, 这些作品的结构特征表明肖邦钢琴叙事曲充分结合了各种音乐结构形式并使之与传统奏鸣曲体裁相统一, 从而使得他的音乐在建立在古典主义风格的基础上的同时, 成为了浪漫主义音乐进行革新与综合的优秀典范。
在肖邦的四首钢琴叙事曲中, 《F大调叙事曲》是肖邦钢琴叙事曲中最具代表性的标题性作品之一。在这首作品中, 作曲家一开始先刻画了一个牧歌式的音乐段落, 和谐的音响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古代立陶宛的悠久民族历史。但是在随后的音乐中瞬间再现了当时异族的侵略, 惊慌不安的急速快板与不协和的音响破坏了先前的音乐情调与气氛, 经过殊死的战斗和向上帝的祈祷, 城池最终被洪水所淹没变成斯维台茨湖。而当牧歌式的音乐再次以犹豫不安的情绪出现之后, 则表现出在经过许多年代之后, 立陶宛民族的后裔们在湖水边寻找着当年传说中的遗迹, 而神话中的仙人浮出水面向他们讲述着这个遥远的古代传说, 音乐中充满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俱和对于命运的迷茫。肖邦的这首作品的叙事性特征充分表现出了肖邦对于表现音乐形象的准确把握和对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完美体现。
肖邦的叙事曲是一种全新的创作, 它不仅仅因为肖邦的叙事曲是前所未有的钢琴叙事曲, 还因为肖邦将叙事曲提高到了具有戏剧性和交响性的体裁。肖邦创造性地发展了叙事曲这一体裁, 提高了它的表现力并赋予它以全新的意义, 使它具有宏伟广阔的史诗性的内容。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 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 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 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 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中学体育课“健康第一”思想终身体育随着我国学校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以及国际基础教育课程和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我国传统的体育课程将受到巨大冲击并发生较大变化。新体育课程无论是在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还是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法等方面都将体现出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其中,确立课程的基本理念至关重要。《课程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等四个基本理念。出发点是为了学生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益处,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发展。运动技能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健康。因此,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摒弃竞技运动的教学观念,淡化竞技化的教学方法,无论是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的采用,都应围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来进行。体育——塑造健康体魄。“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近年来,由于受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影响,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普遍存在着“测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体育课堂教学方法也深受竞技体育的影响,重视运动技能训练,忽视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此次体育课程改革认真总结了建国以来体育教学的经验与问题,将体育与健康课程定位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学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增加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两个全新的方面。
二、改革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努力体现课程的时代性
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并不是对传统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而是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使体育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学校和体育教师要尽可能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重视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体育教师要改变灌输——接受的单一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要改变过分强调示范、讲解的教学方式,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和练习的空间,让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和练习,提高学习效果。在新知识、新方法和新成果不断涌现的今天,掌握多少知识已不是最重要的,怎样掌握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学会学习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从课程设计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都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和需求,让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和权利,使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产生愉快的体验,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意味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感受和情感感受,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体育学习和活动能力。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重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并不排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指导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需要示范和讲解,仍需要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动作,但教师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的作用,应该给学生留有尽可能多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释放情绪和体验愉快,并获得更多的认识和理解。
四、注重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
很坦白地说,大学进入对外汉语专业并非我本意,我本最向往“记者”行业,但是无奈家长和老师的极力反对,从而选择了对外汉语专业,当时老师向我推荐的时候我看到学习课程里有中西方文化礼仪和第二外语等,觉得还蛮有趣的,于是抱着试探性的态度选择了对外汉语。
而现在作为一名即将踏入考研队伍的大三学生,作为一名已经学习了两年对外汉语的学生,现在谈起对外汉语专业来,其实我真的会不禁感叹。以前当别人问起我对外汉语专业是干什么的,我都会简单地回答一句:“就是教外国人学说汉语”(虽然黄河老师说这种解释是不对的)。但是现在真正让我谈起对外汉语来,我还是觉得自己几乎是一无所知,似乎知道的对外汉语都是表面接触到的现汉、古汉、语概„„这些能代表了对外汉语吗?鉴于牟老师布置的作业,鉴于该考虑考研方向了,鉴于该给自己一个定位了,所以我觉得自己该搜罗点与对外汉语相关的专业问题了。于是我在网上和图书馆查阅一些资料,增加了自己的一点认识。
其实,对于现在的我们觉得谈及对外汉语专业,不得不谈的就是就业问题(虽然牟老师说过不要写成就业感慨了,但是还是想说点啥)。虽然世界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但是这种热潮好像没有给我们这种“科班生”带来太多欢喜。而且我们也知道“对外汉语”仍处于“尴尬”境地,仍面对矛盾与问题。当很多人怀着共同想法,只要母语是汉语的人都是天然的对外汉语教师,这样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体现在哪里呢,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专业性”又体现在哪里呢?而对外汉语专业的这种尴尬境,一方面是社会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却是学生分配不出去,造成对外汉语专业这种尴尬境地的原因与人们认为母语是汉语的人就可教汉语,从事教学工作门槛的提高与“京沪情结”等方面有关。
我觉得华东师范大学的潘文国教授在《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对外汉语(教学)专业与对外汉语学科》一文中提到“‘对外汉语’成了一个学科似乎已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这个学科的性质、内涵等等,可说绝大多数人心中还是无数的;这个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更不易说清。要说是培养对外汉语教师,则与本科专业的目标有什么区别?如说是培养高层次的对外汉语教师,则这些硕士、博士所从事的教学工作与本科生无异,甚至与非本专业毕业的教师也没有什么大差别,那“高层次”又体现在哪里呢?若说,因为对外汉语本科毕业生进不了高校,无奈把本可由本科完成的习了第二外语以后,开始关注法语和韩语的有关学习网站,而却没有关注过有关学习汉语的网站或者是网校,而网上的关于“网校招聘对外汉语教师”的广告也不少,所以我想网络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很重要的。高科技手段融入到网络教学中,那网络上的资源在基本保证可以教学的情况下,那对外汉语教师就业又会有怎样的境遇呢,而另一方面,教学与科技融合不得不说对于教学是有利的,有利于提高效率,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这也许是就业的一种途径,当然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我了解得也过于肤浅,不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同样,我一直觉得自己没有真正融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关注更多的是自己以一个语言学习者的身份去学习二外,却没有想过以一个语言教授者的身份去教授自己的母语,虽然知道自以后可能会变成这种身份,却从来没有积极为此做过准备或者融入到这份职业中去。就像我们学习英语时开设了英文报刊选读课程,而我却不知道在汉语教授课程中也有类似的“汉语报刊选读”课程,其实就像开设二外的泛读、精读等课程是一样的,汉语有像其它二外一样的学习过程,只是我却没有关注和思考过,也是因为自己没有以对外汉语教师的身份思考过,也许是因为自己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和迷茫导致的。
摘 要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经营管理方式,其体系构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其独特的功能与价值。努力构建企业文化,目的在于把它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和社会效益,这才是企业长久持续发展的最有力的保证。
关键词:企业文化;体系构成;功能与价值;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企业如何通过进一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在激烈的竞争中激流勇进,立于不败之地,已成为营造具有时代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现实课题。
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产物
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它是人类社会的独特现象。农庄、城市、工厂、运河、铁路、绚丽的服饰、美味佳肴等等,这些属于物质性的文化形态;而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心理观念、风俗习惯、情感情绪、知识系统等等,则属于非物质性的文化形态。文化的产生和进步源于人类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有外部自然的威胁压迫,如洪水猛兽、地震火灾等;也有来自人类社会自身的竞争冲突。人们既要从外部自然和社会系统中尽可能地获取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的资源,又要最大限度地防范可能发生的侵害,这就必须进行两个方面的改造,即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和对人类自身及人类社会的改造。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探索实践和思考,人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正自身的行为方式,调校自己的生存轨迹,渐渐地创建了丰富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系统,即所谓的物质文明体系;同时也创建了博大的精神系统,包括各式各样的认知成果、生存规范、行为方式、活动程序、文学艺术等等,即所谓的精神文明体系。物质文明要素和精神文明要素作为人类社会的遗传因子,经过不断地传承,不断更新完善并趋于稳定,就形成了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人类文化是这样形成和发展的,作为人类总体文化的一个部分,企业文化同样产生于企业本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企业在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在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调校和积累而逐渐形成和发育成长的。企业文化一经形成就对企业的经营管理产生了积极能动的反作用,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式。
二、企业文化的体系构成
企业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也有丰富的表现形式。
(一)企业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从外延看,企业文化包含有四个层次:
1.由企业各类物质设施和企业产品等等构成的物质文化。如厂区环境生产生活建筑,生产技术装备,产品规格、质量、标识等等。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既表现着企业现实的生产经营能力和生产经营状态,展示着企业的形象,也表现了企业员工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态度,表现了企业人的精神层次和追求。
2.由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生活学习等活动中产生的行为文化,包括了企业在组织协调、工作状态、接人待物、文娱体育活动中所表现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经营作风、精神风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企业形象、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的反映。一个注重诚信、关爱员工、纪律严明、雷厉风行、人际关系融洽自然的企业和一个唯利是图、队伍涣散、纪律松驰的企业,给人的文化冲击力是截然不同的。
3.由企业各方面规章制度构成的制度文化。企业制度是企业所制定的,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企业制度是人与物、人与人、理念与行为、企业内部与外部的中介与结合,是企业经营管理意志和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具有强制的约束力。制度在企业文化特别是员工行为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处于良性的稳定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
4.企业的精神文化,这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逐渐形成和趋于定型的精神成果,包括企业精神、企业经营哲学、企业道德、企业价值观念等等内容。精神文化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现象,它是企业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的升华,在整个企业文化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企业的上层建筑。
(二)企业文化的基本元素
从内涵上看,文化包括两个最基本的元素,即理念和行为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企业文化,就是一个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融和统一。什么是“主流”,就是企业所主张的,被员工普遍接受和奉行的东西,它体现的是企业法人的意志与企业员工自然人的意志的统一。例如,企业关于员工权利和义务以及企业利益分配的价值主张、企业制定的战略目标,得到员工的普遍接受和奉行,就成为主流理念。行为方式是贯彻理念所应抱有的态度和所采取的实践方式,包括了员工做事的态度倾向和具体的行为过程,是理念落实在具体行为上的表现。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如“遵章守纪”、“团结合作”,得到员工普遍的认同和践行,就成为主流行为方式。企业的主流理念和主流行为方式的统一,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心理和行为基础。
(三)企业文化的本质和现象
企业文化的运作系统,又可划分为企业文化的的本质体系和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
企业文化的本质体系,包括了企业决策者的经营管理哲学、企业使命、思维方式、核心价值理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作风、企业美学和管理宗旨等等,这是企业文化的灵魂部分。企业文化的本质深藏于现象中,需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企业文化的现象体系,则是企业文化的载体部分,包括了企业环境、企业形象、员工行为、企业组织模式定位、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模范人物故事、企业标识和产品标识、企业内部宣传口号和对外广告用语等等。它们相互作用,共同表现着企业文化的本质。所以,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既要重视理念的设计与升华,也要重视载体的选择与构建。
三、企业文化的功能及其价值
如影随形,企业文化是随着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从企业管理历史来看,实行不同管理模式的企业都有其相应的企业文化体系。奉行“泰罗制”的企业,有它“胡萝卜加大棒”的文化体系;实行行为科学管理模式的企业,有它“人性激励”的文化体系。不论人们是否意识到,从企业产生的第一天起,企业文化就存在于、作用于其中。
从动机上看,资本的原始冲动就是追逐利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是为了增殖,谁会进行投资?但主观动机是一回事,客观效果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仅仅以资金、成本、营销等等技术性操作来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事倍而功半,甚至南辕北辙。大家都承认在企业的资源系统中最宝贵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是人,资金、技术、信息、时间等等都要靠人操作支配。但是,并非什么人都宝贵。企业发展需要的是忠心耿耿、勇于负责、积极主动、奋发进取、富于创薪精神的员工,这样的员工才是最宝贵的。如何才能培养出这样的员工呢?实践证明,金钱可以换来一时一事的积极,但换不来永久的忠诚;金钱可以换来服从和逢迎,但换不来积极主动。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优秀员工,需要理念灌输,需要制度塑造,需要环境熏陶、习惯养成,这就是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滋养。企业发展尤其是长远的稳定的持续发展,需要资金、设备、技术,需要机遇机巧,需要监督控制,组织协调,但这一切需要有一个环境平台;企业要成长为顶风抗雨、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百年长青大树,必须植根于丰厚肥沃的土壤。这个环境平台,这个土壤,就凸显出企业文化的价值。
企业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管人来管事务,通过提升人来提升技术,通过改变人的观念来改变人的行为,通过创建优秀的员工队伍来创建优秀的企业,实现企业效能的放大。企业文化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全面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过程。
(一)企业文化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中的作用
1.企业文化为企业提供长久深厚的发展动力。企业要获得长久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体系,让员工坚定地确认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营方针、管理规范等等,自觉地把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把个人命运与企业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企业文化可以从价值观、企业精神、伦理道德、管理宗旨到规章制度、员工行为、企业形象等方面,以规范严谨的方式,构建自己的体系,营造起企业的精神家园,为企业发展长久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和思想动力。
2.企业文化是当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建元点。由于各个企业在行业属性、地域背景、历史条件、组织体制、产品结构等等方面的差异,企业客观上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企业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在个性基础上形成的比较优势: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异。比较优势必须依靠自我创新,创新又来自于文化,文化素质决定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决定比较优势,有了比较优势才能具备核心竞争力。许多企业的兴衰成败一再证明,如果企业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创新能力,就没有比较优势,也就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传播手段的发展,企业之间信息传递的障碍越来越少,技术扩散的速度越来越快,同一行业的企业,其技术设备、操作流程、管理方法往往大同小异,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空间也越来越小。正是这样,企业才十分需要建立起自己的企业文化,因为文化是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而企业文化本身就孕育着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在同样的操作流程、同样的管理体制、同样的业务范围下,不同的企业文化,会产生不一样的发展思路、发展观念、发展战略,能够最大化地加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有效地团结和激发员工,从而造就出与众不同的核心竞争力。
3.企业文化能有效改善企业管理的观念和方式。企业管理经历了经验型管理方式、“泰罗制”管理方式、行为科学管理方式、理性主义管理方式到文化型管理方式的发展变化。前边的四种方式,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但也在管理实践中暴露了各自的缺陷。文化型管理方式,则是把文化的特点和规律运用于经营管理之中,把传统的员工管理的经济主导方式、制度主导方式改变为文化主导的方式。文化主导方式着重于文化启发,注重挖掘开发员工内心美好优秀的元素,并使它升华为理性的认知,从而改变员工的工作态度和行为模式,激发员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制度是一种外在的具有强制性的刚性约束,文化则是内在的自我认同的弹性约束,能够有力地驱动员工心甘情愿的行为。文化与制度都是规范,文化是引导性规范,启发员工忠于职守、追求卓越;制度则是底线规范,告戒员工什么是不能做的,越线将会受到惩罚。在企业管理中,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4.企业文化引导着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包括了体能、智能、技能和文化。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体能、智能、技能,首先就要使员工与企业产生文化认同,依靠建立优良的文化体系来引导人力资源开发。一旦员工对企业的目标、愿景、战略、精神、价值观都认同,其职业生涯和企业的发展使命就会自觉结合起来,其个人的价值取向就会和企业价值观的引导统一起来,个人的体能、智能、技能就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奉献企业。
一个企业,如果只注重知识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就会形成反差,进而会给企业造成深重的创伤。企业有知识有技术,却缺少共同崇尚的价值准则,没有共同奉行的行为规范,知识和技术就无法有效地利用,甚至会反过来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企业人才流失、技术泄密,反映出企业文化的缺陷。没有共同的追求愿景,没有凝聚人心的事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企业和员工的联系就会简单化为雇佣关系,谁都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员工就会从心理上行为上与企业对抗。所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是打造优秀员工队伍的根本途径。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企业文化是将文化特点和规律应用于经营管理之中,以人的素质提高作为基本途径,以培育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评判和选择、企业精神等核心理念为主要内容和引导方式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本质上属于管理科学。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独特功能,使它在企业管理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1.引导效应。企业文化能对企业成员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起导向作用;也能对企业整体的价值取向和经营管理起导向作用。这是因为企业的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建立起了自身系统的价值和规范标准,如果企业成员在价值和行为的取向上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现象,企业文化就会进行纠正并将其引导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规范标准上来。
2.约束效应。企业文化对企业员工的思想、心理和行为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企业文化的约束不是制度式的硬约束,而是一种软约束,这种约束产生于企业文化氛围、群体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所谓“众怒难犯”,群体意识、社会舆论、共同的习俗和风尚等精神文化内容,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群体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企业成员产生心理共鸣,继而达到行为的自我控制。
3.凝聚效应。企业中的人际关系受到多方面的调控,其中既有强制性的“硬调控”,如制度、命令等;也有说服教育式的“软调控”,如舆论、道德等。企业文化属于软调控,它能使全体员工在企业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举措、运营流程、合作沟通等基本方面达成共识,从而产生和谐统一的行为。企业文化所产生的巨大的向心力,从根本上保证了企业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稳定性和健康性,从而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4.激励效应。企业文化把尊重人作为中心内容,以人的管理为中心,给员工多重需要的满足,并能用它的“软约束”来调节各种不合理的需要。员工将企业文化内化为自我意识后,将会形成强烈的使命感、持久的驱动力,成为自我激励的标尺。一旦员工真正接受了企业的核心理念,他们就会被这种理念所驱使,自觉自愿地发挥潜能,为企业努力高效地工作。5.辐射效应。企业文化一旦形成较为稳定的模式,它不仅会在企业内部发挥作用,对本企业员工产生影响,而且也会通过各种宣传、交往渠道对社会产生影响。企业文化的传播将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提升企业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将得到社会文化的认同,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四、企业文化建设是实实在在的工程
有人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在实践中总有一种“虚而不实”、似是而非的感觉。在企业里,厂房矗立着,机器在运转,员工在忙碌,规章制度挂在墙上,产品、成本、产量、利润等等都有具体明确的量化指标,而企业文化却似乎无从把握。
其实,企业文化也是实实在在的,就存在于企业总体运转的每个环节中。如火之燃于薪,企业文化依附于企业的机体,但它又是企业的灵魂,引导着企业的发育成长。
就企业来说,有些根本性的思考是必须而且必然的,如“为什么办企业?…办什么样的企业?”等等,不同的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命运。就员工个人来说,同样存在着一些终极性的命题,如“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工作的意义是什么?”等等。由此引发的价值评判和选择,决定了一个人工作和生活的根本态度,从而决定了他的生活方式。
问题不在于有没有企业文化,而在于存在着什么样的企业文化,不培育倡扬科学进步的文化体系,愚昧落后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员工把严守工作纪律,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把按劳取酬,把必要的加班等等当作是理所当然、心甘情愿的选择,还是当作一种急于摆脱的负担,当作无可奈何的服从,就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员工对职业、权利、义务的态度,对生命、生活的态度,对竞争、合作、人际关系的态度,由这些态度决定的情感情绪、言行举止、工作绩效,就是内在文化的表现。企业文化建设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环境熏陶、认知建构、管理规范、行为培养等等措施,使员工形成正确的价值评判和价值选择,形成良好的心理和行为模式,通过塑造优秀的员工队伍,进而推进企业的发展。这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程,它的内容、操作、效果都是实实在在的。
题目: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
本文对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的三个历程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同时通过CNNIC2013年1月发表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部分内容对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针对我国互联网的现状和现象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说明了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最后,说明了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明显的网络安全、网上行为、中文资源不足,网络滥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并就部分问题的解决进行了一定的说明。
关键字:中国互联网、历程、现状、趋势、存在问题
浅谈对中国互联网的认识
一、中国互联网发展历程
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可以大略地划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1986年6月至1993年3月,是研究试验阶段(E-mail Only)在此期间中国一些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开始研究Internet联网技术,并开展了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这个阶段的网络应用仅限于小范围内的电子邮件服务,而且仅为少数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提供电子邮件服务。发展经历如下:
1986 : Dial up(Terminal)1990 : X.25(1989.11: CNPAC,1993.9: CHINAPAC)1993.3 : Leased Line(DECnet)(Email Only)
2、第二阶段为1994年4月至1996年,是起步阶段(Full Function Connection)
1994年4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工程进入互联网,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从而开通了Internet全功能服务。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有互联网的国家。之后,ChinaNet、CERnet、CSTnet、ChinaGBnet等多个互联网络项目在全国范围相继启动,互联网开始进入公众生活,并在中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1996年底,中国互联网用户数已达20万,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与应用逐步增多。
3、第三阶段从1997年至今,是快速增长阶段。
国内互联网用户数97年以后基本保持每半年翻一番的增长速度。增长到今天,上网用户已超过2000万。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01年6月30日,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约1002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63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839万台,上网用户约2650万人,其中专线上网的用户人数为454万,拨号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793万,同时使用专线与拨号的用户人数为403万。除计算机外同时使用其它设备(移动终端、信息家电)上网的用户人数为107万。CN下注册的域名128362个,NIC)在京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
1、手机网民位列第一地位稳,网购和团购稳步发展增速快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保持低速增长。与之相比,手机网络各项指标增长速度全面超越传统网络,手机在微博用户及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也出现较快增长。
2、网民规模达到5.64亿,手机网民增幅明显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从数据来看,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与此同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此外,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也继续提升,由69.3%上升至74.5%,其第一大上网终端的地位更加稳固,但是手机网民规模与整体PC网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当前,我国网民数量已经处于高位,网民增长和普及率进入了相对平稳的时期。而智能手机等终端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升级等因素,则进一步促进了手机网民数量的快速提升。
3、家庭接入网络比例超九成,手机微博用户近三分之二
在网吧、学校机房等场所接入互联网的网民比例下降幅度较大,其中网吧网民占比下降了5.5%,在学校公共机房上网的网民占比下降了3%,而在家中接入互联网的比例继续走高,有91.7%的网民在家中上网,增幅达到3.4%,个人上网设备持有比例的提升和网络接入条件的改善是导致此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接近总体人数三分之二。
4、网购和团购保持高增长率,手机端商务应用迅速扩张
截至2012年12月,我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2.42亿,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2.9%。与2011年相比,网购用户增长4807万人,增长率为24.8%。在网民增速逐步放缓的背景下,网络购物应用依然呈现快速的增长势头。团购领域数据显示,我国团购用户数为8327万,使用率提升2.2%达到14.8%,团购用户全年增长28.8%,继续保持相对较高的用户增长率。
在网络营销受到重视、网民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的影响下,不少商家纷纷打破单一经营模式,在传统渠道外开拓网络渠道,以寻求销售的新增长点。传统商家对网络渠道的应用不断深入,传统渠道和网络渠道正在加速融合。
网络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手机端电子商务类应用也在迅速扩张。网民使用手机进行网络购物相比2011年增长了6.6%,用户量是2011年的2.36倍;此外,手机团购、手机在线支付、手机网上银行三类用户在手机网民中的比例均有所提升,这三类移动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速均超过了80%。
三、中国互联网发展趋势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可以看到这样几个趋势:
1、电视、计算机和其他消费家电的融合以及信息技术与通信领域技术的融合,使传统通信领域的游戏规则和竞争格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我们国家已经由原来以中国电信一家独大的状态演变成几家大运营商在网络运营方面共同竞争的状态,在信息服务方面有多家信息服务提供运营商在进行全方位的竞争;产业间融合的趋势正逐步加快,创造了更多的产业发展机会,产业融合使整个消费电子类产品已经成为各个企业争夺非常集中的焦点,如智能手机、数字电视、移动电视和数码产品等。
2、中国网通集团收购了环球亚洲电讯的整体网络,中国运营商不仅仅在国内提供电信服务,也在立足于面向未来,逐步开始向全球提供电信服务和网络接入服务。
1)从信息技术来讲,全球的IT制造业逐步向中国转化,一个是由于中国有廉价的劳动力,再一个就是近些年中国工人的水平和整个IT技术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国作为全球IT制造业基地的形象正逐步地确立起来。
2)从IT业市场来讲,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T产业市场,吸引全世界的设备制造商、终端制造商、技术的研发机构将关注的焦点放到了中国地区。新技术的应用在中国取得了快速的增长,如大家普遍使用的闪存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迅速应用起来。又比如QQ,QQ实际上是广东电信的一个课题组研究的一个小项目——即时通信,现早已经突破了5个亿的收入,在互联网上产生的巨大的影响。
3、在面向全球的信息技术产业变革和调整的过程当中,中国信息产业保持比较理性和稳健的步伐,使中国电信运营商在全球动荡的情况下保持了持续的增长。
中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商在全球IT产业陷入冰河期的时候仅仅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就已经开始从谷底走出来,进入一个春天。中国设备制造商在全球IT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能够迅速抓住时机,现在在互联网的高、中、低端设备方面拥有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确立了很好的基础和地位。IPv4的网络仅仅是中国电信在国内的带宽总量就超过了2500G。在2005、2006年之后,IPv4网络建设的速度也开始放缓,IPv6逐步发展起来。几大运营商,包括教育网、科技网等都已经参与到IPv6实验网的建设当中去。IPv6将会成为国内互联网的主流,但IPv4也不会退出市场,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两种制式都会保留。因为在网络设备上,IP v4、IPv6双栈路由器已经非常普遍,高端路由器的开发已经非常成熟,因此,使用IPv6不会影响IPv4业务的开展。
四、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安全
网络安全方面的问题是非常严重的,黑客攻击行为、网上盗窃、网上欺诈、网络病毒这些问题非常多。网络运营商的经营已经形成了大家比较固定的观念,比较有保障。但信息服务提供商盈利模式相对来说比较单调,这会影响他们长期的发展和服务的提供。网上的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还比较多。
现已开通了中国互联网协会的新闻信息服务工作委员会,开通了违法和不良信息的举报中心网站。网站开通之后,全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响应,我们及时向相关政府主管部门汇报了情况,十几个部委联合采取了对于网上不良信息尤其色情网站色情信息的治理。这适应了社会公众和网民的需要,也是社会共同的呼声。协会对反垃圾邮件也开展了工作,包括推动政府立法、组织技术交流、加强国际合作。
2、中文信息资源还存在很大不足
曾经,某家公司做过广告——“到2007年中文将成为网上第一大语言”,而网上中文信息资源即使每年翻倍,到2007年也没达到目标。我们希望国内信息服务提供商、信息资源的开发者加快信息资源开发,不论是从网上信息阵地的占领、为下一代青少年服务、提供网络业务等诸多角度来讲,现在必须加快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尤其是网络科普联盟组织的青少年健康网络行活动中介绍的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等这类网上应用。将来要加大投入,加大在这方面的开发,一方面要通过违法不良信息举报制止有害信息对青少年成长中的侵蚀,另一方面也要向他们提供有益的健康的信息,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这样互联网才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3、网上行为 网上行为也要逐步地进行规范。美国这种网上自由、无管理、无法律的观念还是深入人心的,深入全球的,大家曾认为互联网上的任何行为就不应该受到任何规范,不应该有管理。现在出现的问题使大家越来越多地意识到确实需要对网上行为进行规范和管理。网上行为同样应该遵守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同样应该受现实社会规则的约束,网上出现的网络滥用行为是利用了网上的优良特质,从业者、行业组织、政府都需要采取行动。现已有很多企业书面明确表示他们自愿参与和遵守服务规范,这些企业提供服务的用户数已经占到了国内电子邮件注册用户数的80%以上,这件事情还要持续深入地推进下去。电子邮件服务规范是一个起步,我们还会在互联网上的其它各个方面逐步规范服务,让互联网用户相信网上提供的服务是可以信赖的,使互联网不再是家长的敌人。在网络变得可信和让人放心之后,家长和老师才能放心让孩子自由地在网上冲浪。
4、网络滥用
一、档案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
档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如果将这个过程进行划分的话, 积累和创造是其两端, 居于中间的是人们对已积累起的文化成果的学习、掌握并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 也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档案和档案工作既存在和发生于文化的全过程中, 同时也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首先, 人们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材料作为档案留存下来, 这是一个文化积累的过程。其次, 人们积累档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存历史, 深化对社会和自然的认识, 并在档案中获得历史知识和价值观念, 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来指导实践。再次, 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它需要新的发明和创造, 但这种发明创造必须要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才能进行, 档案就成为一种知识基础为人们的发明创造提供基本原材料。在社会文化还不十分发达的时期, 档案是重要的文化资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居于此种地位的并非只是档案一种, 曾先后出现了图书、文献、资料、情报等载体形式, 与档案一起共同承担着文化载体的职能, 档案作为文化载体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动摇。但这并不意味着档案的地位会被替代。因为档案是在人们实践活动中直接产生和形成的, 它以确凿的无可辩驳的证据性、唯一性、可靠性、真实性和再现性傲视其他文化载体, 它的特性是其他文化载体无法替代的。
二、档案文化结构表现形式
档案文化结构包括档案观念以及档案行为, 其中档案观念是其核心。
1. 档案观念。
它主要包括档案管理活动的历史传统、档案价值和档案意识。档案活动的历史传统, 是人类历史上形成的关于档案活动的观念, 它仍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 影响着今天档案活动的原则与方法、形式和习惯, 使档案管理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稳定性。档案价值是档案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引导着人们从事档案管理活动的方向与步骤, 思考着档案管理活动的动机与效果。
2. 档案行为。
它是档案行为方式的产物, 它可以分为档案形成阶段成果、档案管理阶段成果、档案利用阶段成果以及档案编研开发阶段成果。这些成果反映了人们对档案现象认识的新发展, 也为人类进一步从事档案科研活动创造了条件。
三、档案文化现实价值表现
1. 研究人类历史。
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文化传统, 档案就是它的记录和见证。档案文献的保存与发现为解开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有力佐证。历史作为一门科学没有史料是不行的, 没有历史事实就谈不上进行历史研究, 而在所有史料中最系统、最完整、比较可靠、又最有说服力的就是档案。档案史料是编史修志的重要依据,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档案编修成史志, 可以使档案的社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既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史学界广泛利用档案的需要, 又能使档案得以长期保存。“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是古人利用档案进行文献编纂的经验, 如果缺少了档案记录的主要事实, 史志则庸俗而无价值, 因此说, 档案是地方志所需资料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 档案不仅忠实地记录并再现了人类文明的全貌和过程, 而且它还具有延续人类历史、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 所以说档案是一种宝贵的文化财富。
2. 传承人类文化。
档案也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 档案馆可以通过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纸、刊物介绍档案馆的情况, 公布有价值的档案, 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 可以通过学校师生参观展览、举办展览、档案知识讲座、录制专题片等方式使档案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起来, 通过展览向社会广泛传播民族历史与文化, 大力开发档案休闲方式, 以多种形式增加社会公众接触与了解档案的机会。同时, 档案本身所记载的历史可为文学创作提供借鉴, 文学创作可以到档案的宝库中汲取丰富的营养。首先, 档案可以作为描述对象的依据。文学创作是来源于生活的, 取材于档案或以档案为事实根据的文学创作, 其作品的感染力一般较强。其次, 利用档案创作是启发创作构思的一条捷径。档案所反映的史实, 能对作品的取材、情节构思起到极为重要的启迪作用。档案还可作为文艺评论的有力佐证。当观众观看影片时, 对有些历史题材的影片所反映的某些内容、史实的真实性产生疑问, 需要解答时, 往往离不开历史档案的查阅。
参考文献
[1].陈愚.从档案文献编纂看中国档案文化的若干特点[J].广西社会科学, 2004.4
关键词文化 内涵 核心
中图分类号:G127文献标识码:A
在医院的经营活动中,昨天的文化就是今天的经济,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医院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力”就是推动力、导向力、凝聚力。
1医院文化的内涵与核心
(1)医院文化的精髓。医院文化除了环境色彩、标识等表象以外,最根本的是医院制度和医院不成文的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的集合。医院制度是用来约束、规范员工行为的,是不完善的、有漏洞的,属浅层次的文化;而不成文的大多数员工的思想行为则是人们自觉的、内在的,对医院制度可起到补漏的作用,属深层次的文化,是医院文化的精髓。
(2)医院文化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看医院文化,其内涵各有侧重。医院是一个开放性单位,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公众性职业,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产生社会影响。因此,从社会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医院形象;从员工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个人地位、人际关系、工作态度、价值观念、为人心态、目标取向等;从病人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技术水平、服务质量、团队协作以及诊疗活动的成本效益;从供应商的角度,医院文化就是被卖商品的有效利用开发,相关人员的思想意识、言行举止和医院的诚信度。
从整体而言,医院文化是医院技术力量、设备、人员素质、经营理念、医院精神等方面的综合(包括良好的传统、习俗和风气);从个体而言,是每个员工做人做事的良好习惯,就是以实现共同价值取向为核心,以形成团队精神为追求,表现为健康的心态、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文明和谐的行为规范。
(3)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医院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是管理者和员工思想观念、行为观念的基础,只有弄明白办医院为了什么、在医院工作为了什么等问题后,才能确立价值取向和目标追求,并付诸于言行,解决医院如何运行、如何为患者服务、如何对待员工、员工之间如何相处等问题。
2 医院文化的体现
医院是经营服务的场所,医院文化体现在经营理念和医院精神等方面。现代医院应坚持的经营理念是:人本理念、服务理念、诚信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执行力理念。
(1)人本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奠基石。医务工作人员与病人之间,病人是本,我们为病人而存在和工作,而不是病人为我们而存在;病人的病与人之间,人是本,而非疾病为本,治病是为了救人,不能治病不治人;医疗设备与医务人员之间,医务人员是本,再好的设备是由人造出来的,而且靠人来使用操作;医院经营发展与员工之间,员工是本,所做的决策要有利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要合乎大多数员工的利益,决策的实施要依靠广大员工,经营发展的目的也是为了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制度与人之间,人是本,制度是人制定的,是用来要求和规范人的行为的,两者之中更应注重培养高素质的人员队伍。
(2)服务理念是提升医院文化的关键路径。医务人员的服务对象是病人和员工;行政后勤人员的服务对象是员工和病人;所有员工的最终顾客是病人,以顾客为中心,主动、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常会获得双赢。
(3) 诚信理念是建设高品位医院文化的标志,是实现良好经营的根本。诚则信、信则立、立则进、进则胜。
(4)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方向。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实事求是,不盲目贪大求全,不摆花架子,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探索适合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路子,避免进入不顾成本效益,规模越办越大;不顾基础,口号越喊越响;不突出学科重点和专业特色,设置越来越全的经营误区。
(5)执行理念是医院文化建设的前提。好的决策、制度、理念只有在严格认真执行的情况下才能显示其作用和成果,若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则失去其应有的价值,并导致管理失信,丧失医院文化的导向、推动和凝聚作用。
医院精神是一定时期倡导的,在经营发展中不断灌输、激励员工学习工作的行为标准,外人摸不到,但从员工的言行中是可感可见的。
3医院文化的形成与传播
医院文化是经持之以恒的反复倡导、改进、充实、提升而逐步形成的,无论是整体还是个体,重复的行动形成习惯,重复的习惯形成文化。医院文化形成和传播的主体是员工,员工是医院文化的创始者、参与者和实施者,是医院文化的第一传播者和综合展示者,通过员工的言行影响顾客并延伸到社会。
4影响医院文化建设的因素
医院文化建设是一项涉及价值观念整合、经营理念创新、管理流程再造和团队精神构建的系统工程。建设良好的医院文化,提高群体意识是前提,领导重视是关键,医院精神是灵魂,提高员工素质是根本,制度建设是重要内容,职业道德建设是突破口,塑造良好的形象是立足点,培育主人翁意识是最佳境界。
医院文化建设成败的决定因素是:领导层的感染力,管理层的推动力及员工的配合、执行和创新。
【浅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推荐阅读:
浅谈对中国戏曲的认识01-17
浅谈对中国社会诚信问题的思考07-27
浅谈对消防部队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认识与思考12-13
浅谈对领导力的理解07-12
浅谈对篮球的认识10-07
浅谈对体育舞蹈的认识10-04
浅谈对声学装修的认识12-30
浅谈对写字教学的点滴认识09-08
浅谈对劳务派遣的认识12-06
浅谈对实施gmp的认识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