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建筑质量管理

2024-10-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国外建筑质量管理(共9篇)

国外建筑质量管理 篇1

在网上查到了这样的数据:2004年,我国生产原煤19.56亿吨,煤矿死亡事故3639起,死亡6027人。同年,美国生产煤炭近l0亿吨,煤矿安全事故中总共死亡27人。也就是说,我国的煤炭百万吨死亡率2004年约3人,这一水平是美国的100多倍。2004年,我国建筑业伤亡事故2582起,死亡2789人,相当于煤矿死亡人数的46%。有文章说,美国建筑业1999年死亡633人。更新的情况虽没有查到,但由于美国高楼大厦建造数量和比例都远低于中国,死亡率也应远低于中国。

实际上,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是在不断加强和改善的,特别是国外的安全管理经验得到了国人的深入研究,并不断充实和借鉴到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对于国外的主要做法,归纳起来,可以说有五个方面:国家立法、政府执法、员工培训、技术支持,还有一条是保险托底。

从国家立法看,各国在安全生产方面都比较完善。各国都颁布有完整的安全生产法律体系,强制业主执行。如日本有《劳动安全卫生法》,政府发布《劳动安全卫生法实行令》,劳动省发布《劳动安全卫生法规则》,细化技术措施。我国情况也是如此,2002年颁布有《安全生产法》,2004年颁布《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还有配套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行业方面,1997年发布的《建筑法》专门设有“建筑安全管理”一章,国务院发布了《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建设部发布有《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等,还有各种强制性标准,安全管理规范。可以说,在法规体系建设中,我国是紧紧抓住,不断完善。

从政府执法看,各国的体制不同,执法强度就有了较大差别。美国政府采取严格的日常检查制度确保法律的贯彻实施。尤其是对于煤矿,每天约有5000名检察员在工作场所检查;检查的时间安排可视伤害数量、员工投诉而定,亦可随机抽查。如在检查中发现违法行为,雇主将受到惩罚,最高罚款额可达700万美元。日本设立“中央劳动安全卫生委员会”,负责检查生产单位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指导和督促生产单位履行各项责任和义务。我国则在机构上比较完善,各地建立了建筑安全监督站,有万名执法监督人员,还定期开展全国安全抽查、专项治理等。特别是监理企业要承担监理安全的责任,这是其它国家所没有的。从员工培训看,新加坡1984年起设立建筑业培训学校,开设了超过80种培

训和测试科目,对工人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测试,每一名员工平均花费5%的工作时间用于培训。香港1975年起设立建造业训练局,为建造业提供训练课程。有些国家还从财政方面给予补贴,使培训更有吸引力:荷兰建筑企业以每一个员工缴纳一定的税金作为研究与培训基金,使研究发展活动和职业培训的成本和风险由整个行业来承担。新加坡实行建筑业奖学金制度,鼓励新工人积极参加建筑相关课程学习。香港则发给参加培训的人员津贴,如参加短期全日制课程,每人每月发给2400~3300元港币。当然,这些费用来自工程总价0.25%的训练费。我国也很重视工人培训,各级建设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强调施工人员培训问题。从新技术的推广和采用看,新技术大幅度降低了安全事故,如先进的盾构施工技术设备和各种措施保证了隧道施工的安全;安全高效的新型手持电动机具既提高了效率又减少了事故;信息化技术的广泛采用,增强了对安全隐患的预见性;等等。我国在施工新技术方面也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外先进的机具广泛使用在工程中。

从保险情况看,建筑行业安全保险广泛采用。发达国家保险公司通过与风险紧密相连的可变保金对建筑公司进行经济调节,并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咨询,促使并帮助其改进安全生产状况。安全生产的保金费率根据企业风险的大小灵活制定,工作环境不安全的代价就是支付昂贵的保险费用,而安全的工作条件将大大减少这笔支出。由于经济上的差异相当可观,在促进企业安全生产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国的社会保险机构建立专门的工伤预防基金和专职的安全监督员,雇主缴纳的工伤保险税与其事故伤人率挂钩,这样,使雇主主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控制事故风险,从而获得更大利润。我国建筑法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近几年,各地区都纷纷推行强制建筑意外险,有的省市的投保覆盖面甚至正在接近统计学意义上的百分之百。

如上所说,我国建筑安全也应该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了。但是,我们没有做到,原因就在于建筑安全工作不仅是形式上的学习与仿效,更重要的是观念意识的超越和实际行动的落实。我国建筑安全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是生命第一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关爱生命、关注安全、自我保护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中国几千年历史,除了外敌外,内战也是不断,直至文化大革

命,还在进行人与人的斗争,生命如草芥,怎能形成生命至上的价值观?工程建设习惯以大会战形式组织进行,“多上鬆人”,猛冲猛打,这种做法的安全风险一直被忽略。而美国等西方国家有上百年没有内战,生活的安定培养了人们对生命权的重视,所以人权观念得到普遍认可,安全第一、生产第二也成为西方国家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我国经过近30年改革开放的稳定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观终于被接受,并成为国家的治国方略,政府还先后签署了两个国际人权公约。但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只有人权、生命权普遍深入人心,安全法规和规定才能得到彻底落实。

二是安全文化基础薄弱。法国、德国的企业安全文化是制度至上理念,企业安全制度是员工的行为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这种安全价值理念与取向,使得法律规定的“雇员有权拒绝在有损健康的危险环境下工作”,会得到雇员切实执行。还使得雇员的行为自觉规范,违章 行为准则,任何人都不能违反的。这种安全价值理念与取向,使得法律规定的“雇员有权拒绝在有损健康的危险环境下工作”,会得到雇员切实执行。还使得雇员的行为自觉规范,违章导致的事故得到较好控制。美国自1776年独立以来,曾经有13年没有国君,国家依旧能够稳定,原因在于“宪法至高无上”深入人心。我国“人治”的传统,使得我们在赶工期、献礼工程、首长工程面前,必然会把安全放在一边,企业安全文化难以形成。三是安全生产执法监管不力。与一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不强;安全生产监察力量薄弱;安全监察缺乏有效的技术保障手段。尤其政府惯于采用的运动式检查,造成安全要求时紧时松:下属行政部门等待上级每年专项检查的工作安排,企业则等待上级检查时把领导应付好。这种工作惯例,使得安全管理工作无法做到长期、稳定、连续。

四是违法处罚不能落到实处。国外是以个人能力和资格为基础发展企业,如日本法律规定,一级注册建筑师可以成立一级设计事务所。所以,事故发生后,国外首先是处罚具有执业资格的负责人,甚至终身不得再涉入此行业。我们是以企业资格填充有能力的个人,如一级企业,按规定凑足和保持若干一级建造师。事故发生后只是降低企业资质等级,并不影响个人职业生涯。责任的轻重差别,直接导致责任心的大小。

五是安全生产科学技术作用远未得到发挥。一方面是建筑安全研究工作不

足,全国众多的建筑科学院,没有一家有专门的安全研究所,导致安全的技术创新落后于安全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安全投入不足,我国20世纪90年代每年平均的生产安全投入占GDP比例仅为0.7%,而发达国家高达3%以上。用万人投入率比较,美国是我国的3倍,英国是我国的5倍,日本是我国的3倍多。针对上述问题,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提高安全文化素质,传播安全文化。塑造企业安全文化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又细致的心理工作,它需要企业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长期的总结、提炼、倡导和强化。为此,在塑造企业安全文化过程中,要把企业安全文化所确定的价值观全面地体现在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和员工行为之中,并利用制度强化企业安全价值观,把它渗透到企业的每一项规章制度、政策及工作规范、标准和要求当中。只有员工把那些安全制度变成了自己的行动指南,从思想上接受企业倡导的安全价值理念,企业安全文化才有恒久的活力。

2.落实“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各级领导都应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关注安全,关爱生命,坚持不懈地把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抓好。毕竟,安全工作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之一。国外政府只负责监管工程安全、环保等涉及生命和公众利益的事项,其它都交给市场和法律解决,在行政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更应该大力支持发展市场力量,特别是中介服务,把自己更多的力量投放在公共利益的服务上,而不是行政审批上。安全监管工作应改变运动式检查,借鉴国外政府安全检查事先不通知的做法,加强日常巡视,实现检查常规化。

3.强化个人执业资格,弱化企业资质。我们一些规定中要求企业的注册资格人员数量,其实人员数量不应是政府管理的责任。政府对行业准入管理在于要求企业有资金能够进行运行和赔付、有注册资格的人员有能力完成任务,包括承担质量安全责任。注重注册资格人员数量,很容易发生无人担任的问题。出现安全质量问题,以处理企业为主、直接责任人为辅的做法不利于强化责任意识,并直接影响市场管理效果和力度。因此,质量安全事故应主要由有注册资格人员承担直接责任。

4.建立激励机制,鼓励企业投保。保险虽然已经推行,但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其中与保险费用直接相关。行业协会应代表建筑企业与保险行业磋商,解决

保费过高的问题。同时,实行与安全业绩挂钩的浮动费率,既要达到激励投保方主动投保的目的,也通过提高安全工作的经济压力,推动企业下气力做好安全工作。

5.提高安全生产资源保障水平,加大安全管理投入。借鉴荷兰职业培训的成本和风险由整个行业来承担、费用来自税收的经验,免费向建筑工人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应正式规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作为非竞争性费用在招标时单列,以保证安全费用的落实。推广新型安全设备、工艺、技术,政府不但应对安全设备进行质量检查和认证,而且应不断推荐对通过技术认证的产品,强制淘汰落后安全设备和技术的应用。

国外建筑质量管理 篇2

工程概况

(一) 基本条件。日本都道府某一新建楼房, 建筑面积约为三万多平米, 施工场地较为宽阔, 且地势平坦, 十分有利于施工, 其防震等级设为七度, 建筑施工用水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建设单位所提供的地下水, 且建设过程项目需采用500千伏安的变压器作为典例供应系统。使用现浇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 以作为该项目的地基基础。本工程项目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是亚干旱型, 年平均气温为十度左右。

该工程项目的主体结构和基础施工量相当大, 且对项目施工的质量要求也很高, 同时工期又很短, 因此, 本工程项目的关键点和难点就在于, 如何通过合理的安排施工, 科学的规划手段, 以及严格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才能使工程项目的建设大道预期规定的过程项目建设标准, 以及工程的整体效果。

(二) 设计阶段。

(1) 项目的质量计划。建筑企业的质量计划通常包括这两个方面, 其一是建筑工程项目的主体必须达到该工程项目的质量标准体系;其二则是质量标准所需指定的工作任务和施工计划安排应该如何满足。而对于涉及到本工程项目质量标准的相同类别因素, 需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梳理 (2) , 而后按照其先后顺序将顺序分别标注在注定的位置。根据此方法, 若是建筑工程项目出现质量问题, 所产生项目问题的原因就会较为简单直接, 而且层次也十分鲜明。

(2) 质量管理体系。根据该栋楼房的具体情形, 建设过程质量项目管理部门最终建立出了建设项目质量管理体系, 以确定建设过程项目的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可分为过程过程、工程工序控制、以及质量记录控制。

(三) 施工阶段。

(1) 重要分项工程质量简述。

1.钢筋工程。在进行钢筋绑扎施工前, 需熟练掌握工程图纸, 加工钢筋应严格根据工程的设计要求, 来进行加工钢筋的施工 (3) 。在绑扎钢筋施工作业时, 应细致检查好钢筋接头位置以及钢筋的搭接长度, 看其是否符合工程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要求。且焊接人员必须是在取得相应的考试审查后, 持证上岗作业。

2.模板工程。本工程项目的模板主要是竹胶合板, 在使用前及其运输时, 需将隔离剂涂刷在模板上面, 拆除模板后, 还应及时将其清洁干净, 而后将模板集中摆放在一起。工程项目的设计单位需认真细致的计算出模板及其模板的支撑形式, 要确保其达到工程项目的规定, 而且还应在额外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 最后再请专家组队该方案给以认证。

3.混凝土工程。施工单位应在基础工程或是主体结构工程的混凝土施工进行前, 单独编制出专项的浇筑施工实验方案。同时, 在完成砼工程的浇筑后, 工程施工人员务必将混凝土的养护过程做到位。

4.砌体工程。在进行砌体工程前, 应根据工程图纸和相关质量监管机构的标准与要求, 需实施样板开路方针, 做好样板墙, 并将其送至工程质量检测部门进行相应验收检查工作, 审查通过之后, 才能进行大面积的砌体工程施工工作。

5.抹灰工程。和砌体工程一样, 抹灰工程也应在施工前先制作出样板, 而后在相应工程质量检测部门验收检查通过之后才能开始大面积的抹灰施工。墙体抹灰通常容易起鼓, 日本建筑工程保山在操作的过程中, 必须严格掌握好浇水时间及其浇泡程度, 并提前湿润。一般情形下, 灰浆在工程使用过程中的强度不能太高, 并且为了进一步提升砂浆的各项性能, 应将一定量的石灰膏加入进石灰里面。完成抹灰工程之后, 务必及时进行洒水养护工作, 且在酒水养护过程中, 还应将外窗封闭严实。

(四) 工程质量的分析与评价。

(1) 严格工艺质量规程。工程项目的操作流程及其施工工艺作为工程施工操作的参考材料以及重要依据, 同时也是建设工程项目中, 各道工序质量得以保障的一项前提条件, 因此, 所有参与到该工程项目的人员都务必认真执行。

(2) 主动控制工序活动。一般情况下, 建设工程中每道工序的活动条件所包含的项目很多, 主要有施工人员、建筑材料、施工设备、施工环境和施工方法等, 只需有机结合以上这些因素, 形成一个整体, 才能让每道工序都正常的投入到生产中, 从而确保工程项目的质量。

(3) 确定定位关键的质量环节。工程项目中施工难度最大且技术要求极高的部分通常就是该工程的质量控制点, 也是整体工程中质量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无论是技术、设备、材料、还是施工流程、天气和自然环境等方面, 都很有可能是工程质量的控制点。

(五) 工程评价。该工程项目经过了业主以及质检机构的检验, 而且是一次验收合格, 通过验收主体结构, 其综合评分达到90以上。对于施工工程中的策划、控制、以及竣工之后的检查, 这三大方面将该工程项目施工质量管理从头至尾贯穿起来, 想要最大力度的确保工程质量, 就必须保证施工中的每道工序的质量。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通过日本这一工程实例可知, 在工程项目的生产或是施工中, 可通过工程项目部建立完善出健全且科学合理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 进一步确保工程项目全部资源都能得到合理的配置, 并使工程项目在预定的轨道上安全前行, 从而保障工程项目的质量。

摘要:本文基于国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以日本都道府县某栋新建楼房为例, 通过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工程工序的控制以及质量关键点进行了细致的综合分析, 得出结论。希望能给国内工程建筑的质量管理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以促进我国建筑业健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国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案例研究

参考文献

[1]潘巍.基于案例分析的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现状与原因[J].工程质量, 2012, 04:28-31.

[2]王涛.境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分析及案例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3.

[3]杨荣光.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 2013.

国外绿色建筑面面观 篇3

日本大阪市中央体育馆

——充分利用自然能源降低建筑能耗

大阪市中央体育馆于1996年5月竣工使用。该体育馆拥有一个主赛馆和一个训练馆,其中主赛馆直径110米,高30米,有1万个观众席。该体育馆的建筑设计不仅达到节地的目的,而且充分利用了自然能源,以减少空调、采暖、照明的能耗。

由于该建筑为半埋地下建筑,充分利用了土壤冬暖夏凉的大热惯性的特点。在主赛馆和训练馆地下设置了埋深15米、4条并行的断面积为8平方米的地下风道,夏季和过渡季用于提供较低温度的新风,为馆内降温,冬季用于预热新风,避免馆内过冷。在非常炎热的季节同时又有大型比赛时则需要运行空调系统,这时地下风道就起到预冷新风,减少新风负荷的作用。

建筑物的顶部设置了圆形的自然通风、采光天窗(图1)。天窗的顶部采用了半透光薄膜,用于天然采光。天窗的侧面采用的是气动控制的可开启窗扇,平时窗扇打开,当传感器测到下雨时,这些窗扇会自动关闭,以免雨水进入室内。在自然通风模式下,室外新风通过地下风道进入赛馆,又在热压的作用下从天窗排出室外;而在空调期间,地下风道就担当了新风道和排风道的角色。

除了赛馆天窗采光以外,主赛馆南北入口大厅的顶部均采用了梯级式玻璃天棚,上部有梯级流下来的水幕。这一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入口大厅有充足的天然采光,同时水幕的存在可以反射、散射掉部分太阳辐射,同时又为顶部的绿地提供了水景环境。

该体育馆的建筑设计,保证了其较低的冷热负荷。全年基本只有在夏季最热的七八月份有大型比赛的时候需要打开冷冻机,其他时间基本只需要依靠地下风道降温并通过机械送风系统来向赛馆送冷风,或者直接依靠通过地下风道和天窗的自然通风就可以满足室内环境控制的要求。

该建筑的空调系统和冷热源系统也独具特色。观众席采用的是分区变风量的椅背送风,利用监测火灾的红外线测头来判断各观众席区入座人员的多少来控制各区的送风量大小,有效降低了送风系统的能耗。冷热源采用的是燃气内燃机加吸收式制冷机的热、电、冷三联供系统,保证了能源品质的优化梯级利用。

日本大林组本部大楼

——建筑师与工程师的默契配合

大林组是日本的一个建筑设计公司,其本部大楼位于东京品川地区的一组高层建筑中。建筑面积约93025平方米,地上31层,地下3层,1998年11月竣工。该项目在建筑设计方面充分考虑了低能耗,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来减少建筑能耗。

该建筑是一个采用玻璃幕墙的现代办公建筑,内部空间主要是敞开式办公室。该建筑从18层开始有一个一直通到顶层的小中庭(图2),顶部是透光屋面,侧面有可开启的窗扇,透光屋顶采用了热反射玻璃。为了避免通过透光屋面的直射眩光,屋面下用了一个用薄膜材料制作的称作“扬帆”的艺术作品来达到散射直射光、满足内区天然采光需要的目的。

该建筑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高层办公建筑中采用了自然通风设计,即在玻璃幕墙上设置了通风换气阀,18层以上和18层以下有两种不同的形式。18层至30层外窗的下部均有低于桌面的可开启低窗(图3)。设置低于桌面的低窗的目的是为了避免进入室内的气流吹飞桌面的纸。该低窗的玻璃可由中央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压差和焓差而控制其垂直升降,即在室外焓低于室内焓且室外风压不过大时,这部分低窗会根据通风量的需要而自动开启,与中庭的顶窗联合作用进行自然通风,以达到保证室内空气品质和减少空调能耗的目的。

18层以下的自然通风方案采用的是如图4所示的玻璃幕墙上的自然通风口,位于每层中下部,距地板0.8米左右。这种自然通风口是特殊设计的换气阀装置,朝向室外的格栅开口是向水平方向开启的,而朝向室内的格栅开口是向下开启的,目的是为了避免风直接吹到人身上。换气装置内部有一个半圆的阀板,开启时处于水平状态,关闭时处于垂直状态。阀板的开度也是由中央控制系统根据室内外压差和焓差控制的。

该建筑的空调系统采用的是地板送风系统,冬季采暖采用的是窗下蓄热式电暖气,利用夜间廉价电力蓄热,白天自然对流放热。

该建筑的围护结构设计中采用了可调控部件,如自然通风用的可控开度的低窗和阀板通风口。这些完美的设想均需要通过建筑师和空调工程师的密切配合才能在建筑设计中实现并在运行控制中落实,从而真正发挥作用。

英国德蒙特福特大学工程技术馆

——出色的被动式节能设计

位于英国莱斯特的德蒙特福特大学的工程技术馆于1993年12月竣工,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目前被工程技术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用做实验室。该建筑的外观独具特色,以具有很多拔风烟囱的欧式古堡外观而著名,但其内部却完全是现代的实验室。

这座建筑夏季完全采用自然通风,包括实验室、两个报告厅、绘图室、教室、办公室等,没有设置空调系统。无论内区还是外区,都尽可能地采用了天然采光。楼顶众多的烟囱是用于促进热压通风的。特别是在人员负荷非常集中的报告厅,通过烟囱效应,室外新风从室外被抽到座椅下的空间,从每个人的座椅下送风口进入人员呼吸区,然后再从顶部排到室外。各进风口、排风口均可根据室外气象条件进行调控,冬季采暖期大部分通风口都被封闭。

为了充分利用天然采光,该建筑采取了大量的措施。顶层内走廊、绘图室等均采用了大面积的天窗采光(图5);办公室的外窗上部采用了反光板,把太阳直射光反射到天花板上,减少近窗区的眩光,使远窗区都能得到天然采光;内走廊与外区之间的隔墙上开设了大面积的采光窗,通过引入外区获得的自然光来维持内走廊的照度(图6)。

为了不阻碍整个建筑的自然通风与天然采光途径,整个建筑都采用了非常通透的设计。房间尽量设计成敞开式大空间,内走廊均采用了天桥的模式,连地板都采用了透光玻璃砖材料。

通过被动式手段,这座建筑夏季室内温度不会超过27℃;在有阳光的天气条件下,内区基本不需采用人工照明。因此这座建筑是成功采用被动式方法降低建筑能耗的一个范例。

英国的BedZED零能耗生态村

BedZED零能耗生态村位于伦敦的南部郊区,是一个声称为无化石能源消耗、无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态住宅小区。该小区有100套住宅,用于出租或者销售。BedZED零能耗生态村采用的绿色建筑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建筑节能设计

由于伦敦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住宅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是冬季的采暖能耗,因此实体墙部分采用了大热惯性的建筑材料,并加以良好的保温,在降低采暖能耗的同时使得夏季能够保证室内比较凉爽。

南向采用了大面积的双玻充氩气木框窗,一层低辐射镀膜,玻璃中部传热系数为1.0W/m2℃,整窗传热系数仅为1.2W/m2℃。这样房间可以在冬季获得充足的阳光,同时又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北向和东、西向采用了三玻充氪气木框窗,双层低辐射镀膜,玻璃中部传热系数达到0.6W/m2℃。所有玻璃窗均能充分开启。

每户都安装了新回风热交换设备以减少新风的加热或冷却负荷,并以热压和风压作为动力来进行换气。屋面换气设备的出口装有风向导叶(图7),使得进风口永远处于正压的迎风面,而出风口永远处于负压的背风面,这样通过自然的动力来驱动通风换气。

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住宅的围护结构设计使其采暖能耗比英国同类住宅降低10%左右。

可再生能源利用

该小区不采用常规化石能源,而仅采用可再生能源。设置有一个容量为130kW热电联产机组,向小区提供生活热水和生活用电,且与城市电网相联。热电联产机组的燃料是分解过的垃圾。

该小区由政府资助安装了777平方米的太阳能光电板,足够为44辆电动汽车提供能源。

水资源高效利用

设置了屋面雨水搜集系统,雨水贮存在各家地下的大贮水箱内用于冲厕。污水采用生物净化方法就地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加入搜集的雨水一起用于冲厕。户内的洗衣机和坐便器均采用的是节水型产品。

保证小区绿化率和生物多样性

国外管理的名言 篇4

“电视上演的并非真实人生。现实生活中每人都要离开咖啡馆去工作。”

“管理者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有使员工们更加成熟的使命。”

“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知道该向谁学和学习什么,这正是比尔先生及其微软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孜孜以求进步的精神,是一个人的优越的标记与胜利的征兆。”

“养成每天读十分钟书的习惯。这样每天十分钟,二十年之后,他的知识水平一定前后判若两人。只要他所读的都是好的东西。”“创新是做大公司唯一之路。”

“我很幸远,年纪轻轻就发现我的兴趣,而且令我如此着迷,至今仍是如此。”

“对书呆子好一点,你未来很可能就为其中一个工作”

国外出差管理办法(最终版) 篇5

国外出差管理办法(草稿)

一、本公司员工奉派出国人员,除薪津照领外,并准予报支出差旅费其标准如下:

(一)凡出国往返于公司指定地点的交通费按实报支,自行观光的交通费自理。

(二)膳、宿、杂费按当时行情,并依国税局出差规定在报支额度内支给。

(三)派遣在同城市持续驻留30日以上者自第31日起按上列标准八折支给。

二、受政府或其他机构聘请(派遣)出国考察或实习的本公司人员已在受聘或派遣的机构支领出差旅费者,不得再向本公司支领出差旅费。

三、员工出国管理办法

(一)凡本公司员工因公经核准出国者,悉依本办法之规定办理。

(二)因公奉派出国人员,于出国前需先立承诺书,言明按期归国并继续为公司服务,如在返国三年内自动辞职者,愿无条件赔偿出国期间之费用除以三年平均数额之差额,并放弃先诉抗辩权。

(三)出国人员于返国后,应于二星期之内书面提呈出国经过及观感心得必要时,并由总经理排定时间,向公司内有关部门人员讲解心得及工作计划方针。

(四)国外出差旅费报支标准另定。

(五)奉派出国人员,出国期间其薪津仍准照领,并得预支核定日数之差旅费。

(六)出国人员应照规定期限归国,并于返国后10日内检具有关凭证向财务部报销,因故拖延不归或费用开支经审核不准报销者,概由出国人员自行负担。

(七)出国人员在国外之旅行,应予规定之路程为限,规定以外路程之差旅费如经总经理核准者,准予报销。

(八)出国接受技术训练或爱国内外厂商机构补助人员,其差旅费如已由有关单位支给者,其支给部分不得再向公司申请。

四、国外出差旅费报支办法

(一)本公司员工奉命或因业务需要出差国外时,必须填具《出差申请书》记明出差日程,出差目的地及出差要务等呈由总经理核准。

(二)国外出差人员得凭核准之出差申请书预编出差费概算,于出国前向财务单位预借旅费。

(三)国外出差人员渡航费,董事长、总经理得按头等舱位实额支给,其他人员均按二等舱位实额支给。

(四)出差旅费包括在出差地之交通费、住宿费、杂费。

(五)国外出差去程当日不论何时起程概以一天计算,回程当日不论何时返回均不予计算出差日数。

五、本办法总经理办公室会议通过呈总经理核定公布实施,其修改或补充亦同。

国外人力资源优秀管理论文 篇6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人力资源的管理,企业的竞争也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的企业都在研究如何在市场上招到优秀的员工、如何激发员工的创新精神、如何激励优秀的员工以及如何留住适合本企业的员工,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归根到底是如何正确选择适合本国本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了各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一、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美国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首先,灵活的人力资源配置,美国劳动力市场非常发达,企业和个人都具有充分的自由选择;其次,以详细的职位分析为基础的制度化管理,这种分工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是现代企业经营的基础,特别是对员工的录用、考评、工资的制定,奖金的发放以及职务提升等,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第三,美国公司对员工培训工作极为重视,尤其是专业知识方面的培训;最后,强烈物质刺激为基础的工资制度。

2.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流程分析,即从选人、用人、育人、留人、裁人五个环节分析。

首先美国企业选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职务分析为基础的自由雇佣制;其次,美国企业用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实行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竞争机制;第三,美国企业育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社会教育为主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制度;第四,美国企业留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价为基础的职位工资制度;最后,美国企业裁人制度是以工作绩效考评为基础的员工优留劣汰制度,实行员工优留劣汰制度;比较自由,市场导向;以企业战略,职务分析与业绩考评为依据。

二、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特点

1.日本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最明显的特点是所谓“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

它以终身雇佣制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终身雇佣制起到巩固作用。

2.日本人力资源管理特有的流程。第一,日本企业选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毕业生选拔为主的招聘制度;第二,日本企业用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以长期雇佣为主的用人制度;第三,日本企业育人制度主要特点是以能力开发为目标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第四,日本企业留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体现年功和能力相结合的薪酬制度;最后,日本企业裁人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一般不轻易裁人,但是正在变化。

三、中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

1.传统落后的以感性型家长制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其特点为;员工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与人之间各自心灵闭锁,缺乏正常的信息沟通程序;一切权利掌握在企业核心人物手中,企业的一切决策都是企业核心人物人格;企业发展缺乏战略思考;企业缺乏健全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层管理人员放弃责任;员工随意破坏企业管理程序,企业形成一些“小集团”,员工为了保住某一职位,表现出破坏团结的行为。

2.借鉴西方先进管理理念的以人为本的理性化管理模式,其主要特点为:企业员工以主人的身份,按照有效的管理程序、信息沟通程序,自觉参与科学决策的制度;所有员工在工作上积极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创造性;每个员工都明确企业发展目标,团结协作,努力实现企业目标;企业员工都明确自己的职责,工作绩效是衡量员工的主要标准;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根据企业战略与员工的行为表现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力、发挥所有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美、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特点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具有它有利的一面又有它不利的一面。美国企业的员工聘任与升降政策、工资政策及培训政策等都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特别是对人的潜力的挖掘以及创造性的提高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美国企业开发人力资源的综合政策和各种刺激手段,以及不惜工本地吸收人才的做法大大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素质。任意就业政策、详细的职务分工、严格的考评制度等对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发挥员工的竞争力和降低企业的成本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企业快提拔、高奖励、强刺激的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负面影响。短期行为现象更为严重,许多年轻人工作不到一年就更换了多次工作,这种现象打乱了企业的长期培训计划,影响了企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而且随着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普通员工的流失率也在节节攀升,企业的经营效率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可见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不是很完善,而仍然需要适应情况不断发展。

日本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其合理和不足的地方。由于日本企业长期稳定的雇佣政策,他们对于员工的培训及政策的制定都有一个长期的计划,这有利于提高日本员工的素质、技术水平以及知识的积累。而且劳资关系的全面合作也增强了员工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了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当然,日本企业的雇佣政策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它使得许多日本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且优秀人才很难脱颖而出,被压抑和浪费的现象极为普遍。企业竞争的压力迫使日本企业对其以终身雇佣制为基础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进行反思。当代企业所需人才比以往更为多样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更加突出,而这恰恰是日本企业最薄弱的环节。

在中国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一直被认为是辅助工作,没有把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进行充分联系;重考核结果与奖惩、升迁的挂钩,而忽略了与对员工绩效提高作用的发挥;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重管理,轻开发的倾向十分严重;缺乏对员工培训、在职学习等人力资源开发管理;职业生涯开发比较少;劳动力市场不健全。

以上对美日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研究分析,希望可以对我国正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的企业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版

国外建筑安全监管经验及启示 篇7

我国尽管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建筑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标准, 但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操作性强的指导性文件较少、安全违法成本较低;现有的建筑安全监管队伍不能满足建筑安全监管工作的需要;部分建筑安全监管职能界定不清, 多头管理模式导致建筑安全监管职能存在重叠交叉或缺失;缺乏对建筑安全监管机构和人员的有效监督;建筑安全监管人员水平较低、监管手段单一, 建筑安全监管资金不足等。

目前, 国外部分地区 (如英国、美国) 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有效的建筑安全监管体系, 在建筑安全监管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国外建筑安全监管的经验与对我国安全监管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英国、美国等国家基本上都形成了完善的建筑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即一部核心法律 (基本法) , 明确安全管理机构、安全管理方针与安全管理制度等基本问题, 再此基础上采取不断细化方式逐渐落实到具有可操作性的实施条例与标准层面, 各项实施条例与标准要具备较强的实施性, 且要与基本法相一致。如英国以《健康安全法》为核心的, 包含四个层次 (即国家基本法、行政法规、官方颁布的实践规范和行动指南标准) 的法律法规体系, 和美国以《职业安全与健康法》为基础形成的建筑安全管理工作的强制标准和行动指南。国外建筑安全法律基本上均是以职业安全和健康为核心内容, 从中折射出“以人为本”和“先期预防”的理念。

二、合理的监管机构

美国由劳工部、福利部等部门共同组建了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委员会 (简称OSHA) , 并将OSHA隶属于劳工部负责建筑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制定与实施, 以最大限度的保障建筑施工安全工作的顺利进行。美国法规授予建筑安全管理机构很大的权力, 并配备了完整的建筑安全管理体系, 以便对全国建筑安全工作进行管理, 避免可能出现安全管理权限错位或重叠问题。

英国建筑安全监管组织体系, 由HSSD (健康安全资助部门) 、HSC (健康安全委员会) 、HSE (健康安全执行委员会) 及地方办公室共同组建一个完整的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其中HSC成员分别来自雇主、雇员及地方公共组织 (如公众、相关利益者或监察部门) , 其目的在于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雇主和雇员的合法权益;HSE则负责具体落实HSC制定的各项措施计划, 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过程实施具体的监管, 并采取地方办公室形式实施全国范围内的监督, 在该过程中, HSSD则提供建筑安全监管工作中必要的资助。

垂直管理和分级管理方式对建筑施工安全问题进行集中管理方式避免了管理职能缺失或重叠现象, 也避免出现建筑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缺失或经费不足, 有效的保证了建筑安全监管组织的责权统一。执法手段多样化及分层次管理手段将建筑安全监督职能有效独立出来, 真正起到监督作用且不受到其他方的干扰。

三、有效的监管方法

美国主要由监管机构采取强制手段落实各项法律法规, 并对违反建筑安全法律的企业或个人提起诉讼。英国则是由安全与健康委员会监督检查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 并监督下一级机构的具体执法情况。此外, 国外多采用保险、社会福利和保障方式作为建筑安全监管工作的重要辅助手段。

四、高效的监管人才

英国强制推行健康与安全监督工程师资格制度, 通过定期考核方式保障监管队伍的实用性, 健康与安全监督工程师被授予较大权力, 依据建筑生产现场特点可以采取灵活形式进行危险预防和安全生产工作。通过安全生产监察方式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 并督促相关方予以整改;参与安全事故调查;对严重违反建筑安全生产行为予以处罚, 甚至起诉。美国则要求建筑安全监管人员必须具备足够的安全知识与健康知识, 具备丰富的安全监督经验。同时, 美国政府十分注重建筑安全培训工作, 在各建筑院校均设置了建筑安全课程, 提高了从业者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术, 形成了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

美英等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有效的建筑安全监管体系, 在建筑安全监管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我国建筑安全监管工作还不完善, 总结并借鉴国外的建筑安全监管工作的经验及对国内建筑安全监管工作的启示, 针对性的提出国内建筑安全监管建议与对策, 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和提高我国建筑安全监管水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http://www.mohurd.gov.cn/.

[2]程伟、刘俊梅:《当前建设工程安全监管工作存在问题与对策》, 《才智》, 2009 (28) :33-34。

[3]田元福、李慧民:《我国建筑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思考》,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12) 4-65。

[4]李世蓉、毕默:《英国建筑安全管理实践之研究与借鉴》, 《工程管理学报》, 2011 (08) :16-17。

应急管理,国外怎么做 篇8

德国:制度严谨协调有序

德国时间2014年1月3日14时左右,一枚二战时期遗留炸弹在德国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奥伊斯基兴爆炸,造成1人死亡、8人受伤。近年来,德国每年要拆除约5500枚二战时期遗留炸弹,且多在人口密集的大城市。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应急救援工作严谨而完善,德国应急救援体系因其法律制度完善、机制协调有序、救援队伍众多、分工布局合理、装备先进齐全等特点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学习和借鉴。

德国法律制度完善,出台了多部有关应急救援的法律法规。德国应急指挥部通常分为两个指挥部,即行政指挥部与战术指挥部。行政指挥部,是行政层面的指挥部,在后方负责应急救援的行政决策与沟通协调,由政府相关部门与机构组成;战术指挥部,是战术层面的指挥部,在前方负责现场救援的具体实施,由专业救援机构与志愿者组织组成。两者分工明确,衔接紧密,既可以避免行政长官到现场承担超出自己能力的工作,又能够使战术指挥官专心致力于救援,提高救援效率。

德国的应急机制协调有序。应急救援实行模块化、标准化管理,除了在救援装备等硬件设施上按照统一标准进行模块化配置之外,在应急救援的接警响应、指挥决策和救援操作等程序方面,同样遵循标准化的原则与步骤。比如,在救援操作阶段,德国制订颁发了多项有关应急救援操作程序方面的制度规定。首先是进行调查,确定灾情。只有对事件进行全面及时调查,才能正确分析险情。其次是作出规划,包括判断和决定。在对危险的原因、种类、数量、严重性、迫切性等进行判断的基础之上,做出救援决定。最后是下达命令,安排下级救援人员实施应急救援“战术任务”,并告诉他们所有已发现的危险,以及有关联络人。

美国: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

美国马萨诸塞州时间2013年4月15日,是当地一年一度的“大日子”。当天,马萨诸塞州全州放假迎接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波士顿马拉松比赛。然而当天,在比赛终点线附近发生两起爆炸,滚滚浓烟、满身鲜血的市民、令人心悸的尖叫……让波士顿公众瞬间回到了2001年“9·11”那令人崩溃的现场。

发生爆炸后,警卫人员立刻拆除赛道围栏,疏散人群;救援车辆疾驰爆炸现场,急救人员开始在现场救治伤者,并用担架护送部分伤者前往附近临时医护帐篷和医院。在美国应急部门救助伤员、控制现场的同时,美国联邦调查局也迅速介入开展对爆炸袭击的调查。执法人员紧急关闭当地的手机通信系统,以防止有人通过手机遥控炸弹爆炸。波士顿警方也宣布在事发地区上空实施禁飞。同样的应急工作在波士顿之外的美国其他城市同时启动。

自“9·11”事件后,美国开始检讨本国的安全预警和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美国国会修改法律,组建了国土安全部,全面负责美国本土的国家安全问题。同时,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的法律,授权美国总统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实施特别措施,以确保美国公民的安全。所有这些,都说明美国正在实行内紧外松的政策,以防备不测。

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教授李雪峰说:“为了推进国土安全与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美国政府启动了应急管理规程体系建设工作,开发了大量工作指南、手册和应用工具,建设了信息化的规程及其应用工具共享平台,并通过财政支持等激励手段在全国推行,力图建设一个更加整合、规范、有效的现代应急管理系统。”

“美国是将应急管理放在国家战略层面来推进的。”中国人民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唐钧认为,早在2000年,美国就对应急管理体系作出了种种规划,此后按照规划稳步推进。波士顿爆炸事件发生后,美国之所以能迅速启动应急措施,主要在于其抓住了应急管理的几个关键核心要素。

其中最突出的是官方及时发布信息,此举是为了应对社会恐慌。美国规定,在任何一个城市发生恐怖事件后,公众应该在5分钟内获得关于恐怖事件的信息,以此稳定公众情绪。同时,美国抓住了物资保障这一关键要素,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及时提供必要的医疗救助。

英国:反应镇定勇敢应对

英国伦敦时间2005年7月7日早上交通尖峰时间,4名受“基地”组织指使的英国人在伦敦利物浦大街和阿尔吉特之间的城市地铁线和一辆巴士上引爆炸弹,造成52名乘客遇难,700多人受伤。此次恐怖袭击使当时刚经历过申奥成功喜悦的英国人陷入悲痛之中。

爆炸发生后,英国上层一系列动作相当有序:首相府立马做出反应,数分钟后便启动了预算为20亿英镑的反恐怖预案;事发后不到12小时,伦敦已恢复正常秩序,13条地铁中有5条恢复运营,路面的公共汽车线路从爆炸发生10多个小时后就开始恢复运营。一场大灾难后恢复速度这般快速,确实令世人“眼前一亮”。

为了加强对突发事件的组织领导,确保处置迅速,英国政府设立了应急事件处理的相关机构。这个机构共设置了三级指挥架构:第一类指挥机构,由警察、消防、地方政府、医疗救护等组成,主要负责对事件作出处理意见,领导、指导和协调下级机构迅速控制和解决重大事件。第二类指挥机构,由供水、供电、供气、铁路、港口、通信和健康委员会等相关部门组成。主要负责对事件的管理协调,将处理意见报告上级,向下级发布指令,并担负事件过程中整合各相关机构的资源配置,处理善后及恢复等工作。第三类指挥机构,由最基层的恢复论坛组成,也叫地区应急委员会。主要负责对发生事件的地区进行现场处置,并对事件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找出每个事件的风险因素,随时对预案进行调整。

英国在应对紧急突发事件中,有一整套严密的组织机构,显示出极强的协同作战能力。比如,在高速公路上车辆相撞发生有害气体泄漏,公路管理局最早赶到现场,除了清理、疏通和恢复交通秩序以外,并负责对车辆机械故障和轻微的伤病员进行现场处理。随后英国警察局、气象局、环境署、健康保护局、食品标准局、媒体等同时出动,纷纷赶到现场,召开联合会,评估危害程度、商讨应急措施,明确各级职责。一些志愿团体如红十字协会、皇家妇女协会等为现场受害者提供食品、药物、临时避难所以及福利救济。媒体及时准确地报道事件,将事件的真相、处理过程和结果等告诉民众,统一政府的口径,稳定社会、安抚民心。

英国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方面,除了制定操作性很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律以外,还根据各地情况制定了具体的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小册子,作为应急指南分发给民众,在学校里也增设了教育课,增强社会从容应对能力。

日本:大街小巷都划有应急避难区域

日本时间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发生里氏9.O级地震,引发日本发生了罕见的地震海啸,这次海啸造成的伤亡惨重。海啸对日本核电站造成了巨大破坏,福岛第一核电站受影响最为严重,6个机组中的4个受到影响。截至2011年3月20日,已造成8133人死亡,12272人失踪。

日本虽然是一个地震、台风、海啸、火山喷发、暴雨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但在灾难应急管理方面,法规健全、体制完善、保障有力、宣传到位,预防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成效显著,值得研究和借鉴。

日本是法制比较健全的国家,防灾减灾、公共事件应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项,都纳入了法制化轨道予以规范。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强化了政府纵向集权应急职能,建立了以内阁为中枢,形成中央政府、都道府县(省级)、市町村分级负责,以市町村为主体,消防、国土交通等有关部门分类管理,密切配合,防灾局综合协调的应急管理组织体制。当发生重特大规模的灾害时,中央政府成立“非常灾害对策本部”,并进行现场指挥。

建立了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应急队伍,且应急设施齐备。日本充分利用中小学牢固的体育馆、教室和空旷的操场、公园等,大街小巷都建设了应急避难场所。在这些避难区域里面,一般都会备有手电筒、毛毯、食品等避难物资。例如,2011年“3·11”大地震时,东京市区内的交通几乎全面陷入瘫痪,造成首都圈及关东地区大约有10万人被困。当时,许多人就躲在避难区域里度过了一个夜晚。

日本应急管理中最为关键的措施是完善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预警技术系统,实时跟踪、监测天气、地质、海洋等变化,研究制定预防灾害的计划。

国外现代口腔诊所管理之浅见 篇9

作者:赵铱民 文章来源: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2006-11-3 9:55:40

口腔医疗的专业特点决定了社区化、小型化诊所是国际口腔医疗的基本模式,也是中国口腔医疗发展的大趋势。分级医疗及功能分化是我国口腔医疗发展的另一趋势。学习和借鉴国外口腔诊所管理的成功经验将促进我国口腔诊所成长和发展。

美国权威的口腔诊所管理专家指出:成功的牙科诊所必须具备以下六个要素:

1.良好的管理系统:包括医生、助手及辅助人员的适当配比;优化的诊疗流程;准确的病人约定;协调的整体工作;以及客观、准确的统计评估管理系统;

2.舒适便利的环境:创造家庭化的环境,实现人性化的服务,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加安全感,培养亲近感,并调节医务人员的情绪,也便利医护工作;

3.团队精神:诊所的医护人员必须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热忱周到的服务态度、团结友爱的人际关系、配合默契的工作氛围、忠诚执着的敬业精神和至精至善的医疗作风;

4.技术更新:高标准的医疗质量是诊所生存、发展的基础,而先进的诊疗技术是医疗质量的保证,因此技术更新是诊所长远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吸引患者的主要途径;

5.高效:高效率的工作就是要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花费获得最大的收入;产出效率是评价诊所成功与否的主要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个人产出率、单椅位产出率及投入产出比;

6.交流与合作;于当地牙医间的学术交流可以提高业务水平;经营合作可形成行业规范;维护权益;市场合作可扩大市场;通过参与和资助当地社区的公益活动也可以扩大诊所影响,建立品牌形象。

现代化口腔诊所有“六化”标准就是家庭化环境、人性化服务、规范化操作、标准化收费、科学化管理、市场化经营。建好口腔诊所有一个“一、二、三、四”要点:“一个目的”就是要创造效益;“二个方面”就是医疗质量,服务质量;“三项理念”是指无痛治疗,无交叉感染,无近、远期碍害;“四条措施”:建立病人联系卡、效益核算卡、质量保障卡、继续教育卡。认真做到这“一、二、三、四”,诊所将立于不败之地、长兴不衰。医疗质量是诊所发展中永恒的主题,它是患者关注的焦点和社会声誉的基础,也是降低医疗风险的最重要环节。做好医务人员的遴选和规范化技术培训,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是控制医疗质量的关键。

成本核算是齿科诊所管理的重要内容,在美国牙医诊所的成本项目一般包括:医生员工工资(15~22%)、技工制作费(7~10%)、材料等消耗品(4~6%)、房屋租金(5~6%)、前台(2%)、维修(1%)、保险(1~2%)、财务管理(5%)、市场(1~2%)、杂支(2~3%)等,合计约占收入的39~58%。成本所占比例与诊所的规模和管理水平有密切关系,降低成本使之保持在最合理状态是诊所管理的重要课题。

大部分口腔医疗其实都属于生活需要的部分,可算作是一项特殊的消费,因而也需要推销。推销则离不开了解患者实际(病情、经济),良好的交流和获得患者信任等要素。迪斯尼的成功启示是:

1、为你的事业创造一个令人瞩目的梦想

2、让他人相信你的梦

3、要与众不同

4、知道你顾客的需求

5、超出你顾客的期望值

6、给你的顾客一个值得记忆的经历。还有一个推销的3A原则,既有支付能力(Affordability)、有效有益的结果(Availability)、亲和力(Affinity)。实施这一原则必须注意倾听患者的需求,关注患者的状态和问题,真诚的关爱他们,给他们最好的帮助。具体到如何进行“推销”则涉及许多技巧,如不要要求患者对治疗方案等问题做选择,比较好的办法是给出最佳的方案和建议,尽可能让患者知情(如治疗的利弊等),并且不要轻易指责患者的错误。提高“产量”是营销高效获利的重要保证,指定科学合理的治疗计划;让患者在最舒适的环境下接受治疗;用准确的预约以保持治疗的连续性和时效性,以及熟练高效的操作技术都可以很好的促进诊所的高产出。

如何保护诊所?首先要严格遵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及规范(包括诊疗指南及技术操作规范等);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诊疗护理技术;严格履行告知义务;规范病例书写及保留完整的医疗资料;建立处理和防范医疗纠纷的预案;杜绝非法行医及超范围行医;依法正确处理医疗纠纷。

诊所就诊环境是患者的第一印象,从市场促销的角度来讲,诊所的整体布局、气氛、情调和品位在吸引患者和增加与患者亲和力方面有重要作用。诊室的设置应该满足多功能需要、舒适适用、使用方便、简单便于清洁,按使用频率排列器材及物品,留有余地,避免影响病人情绪的设置。

口腔医疗的“三无”理念即无痛治疗、无交叉感染、无近/远期碍害,是“以病人为中心”思想在口腔医疗活动中具体体现,应成为我国口腔医疗的基本规范、普及、实现这一理念则应是我国广大义务工作者的努力目标。

长期以来,传统口腔治疗方式给患者带来强烈的恐惧感,已成为阻碍患者就诊的重要原因。治疗无痛本身就是患者在口腔治疗中的基本精神需求。无痛治疗理念的提出改变了传统的治疗观念,体现了对患者的尊重和关爱,创造了舒适愉悦的治疗条件,并且实践了“以人为本”的医疗思想。因此以现代麻醉及治疗技术为依托的无痛治疗被视作是口腔治疗的基本条件。

目前我国爱滋病患者超过百万,乙肝患者超过亿,而口腔治疗可能成为血液、体液传播性疾病的重要传播途径,因此断绝经口腔治疗的传播途径也是对口腔医疗的基本要求,无交叉感染是牙科治疗中保护患者和医生安全的重要措施?个人专用“则是防止交叉感染的有效途径,如”六个一“:即每位患者专用一套手机、一副(多副)手套、一套治疗弯盘、一套隔离罩、一套小器械、一杯消毒液,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感染;一些公用物品也应采用严格的”一人一消毒“的方式实现”个人专用“。另外对传染病患者还应采取以下强化措施:防护面罩、护目镜、全身隔离衣、双人四手操作、治疗后椅位、设备的彻底消毒等。而强化医护人员预防观念、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是实现”无交叉感染"的关键。无近、远期碍害意为不因治疗造成不必要的口腔软、硬组织损伤,不因治疗给患者带来口颌系统的远期损害,即强调治疗的少创性、时效性和安全性。不正确的治疗可能造成的口腔组织的损伤或近期与远期效果的矛盾,甚至损害患者的近、远期利益。要防止近、远期碍害就要求医务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基础、规范的技术教育、严谨的作风教育、良好的医德教育等是真正实现无近、远期碍害的基础和保证。

上一篇:会议接待英文版下一篇:风车山庄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