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随笔》读有感

2024-07-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根随笔》读有感(精选11篇)

《培根随笔》读有感 篇1

经典是具有抚走岁月风尘的力量的,《培根随笔》就是这样的一部经典。它穿越了时间与空间,却不显风尘仆仆的来到我们的身边,给我们以终生的启迪。培根那灼灼其华的文字、熠熠生辉的思想,照亮了我们的前路,指引了我们成长的方向,使我们的成长不再迷惘。

“若人心能随仁爱而行,依天意而定,且绕真理之轴而转,尘世当为人间乐园。”在慢慢历史长河中人们总是在不断探寻真理,无论是什么蒙蔽了人的双眼人的心始终是以真理为轴以真理为全部的。那些真理的朝圣者,不畏强权、不求富贵更不畏生死,他们只是希望真理在世俗与虚伪中发出它本身的光彩,希望真理主导世界而非世界主导真理,更希望每个再平凡不过的人都可以以真理为轴。

种族是一个人从出生时便注定的无法变更的附带品,在培根看来宗教是需要统一性的,他说“基督教徒有两把剑精神之剑和世俗之剑,二者各有其功能和职权,但他们不能拿起第三把剑那就是穆罕穆德之剑或与之相似的剑。”看来种族问题和宗教纷争由来已久,我认为或许统一性即指和谐共处,毕竟宗教的表现形式虽不同但初衷与实质却是相同的。

圣埃克许佩里曾说“没有立足点的自由不是自由”,其实又何止是自由呢,没有立足点的的人生亦不是人生,与我而言培根的思想就恰似立足点,使站在巨人肩膀上的我们升华思想、淬炼深度。

《培根随笔》读有感 篇2

我是带着寒意去学校会议室浏览老师们写的随笔的。谁知这一看不仅眼前一亮、心底炽热, 还让我在会议室“折腾”了三天。我悲喜交集, 从末有过的一种圣洁和空灵的感觉, 促使我心里的小溪涓涓流出。我想, 还是首先把镜头对准这样几段文字吧……

(一) “学生两次沸腾, 有的流下激动的泪水, 场面持续20多分钟。要期中考试了, 我仅仅和他们握握小手啊, 竟然产生这样意想不到的效果。我真为自己以前对他们的态度感到羞愧。沟通太少, 方法简单。” (《握握学生的小手》———肖庆召)

(二) “世上没有两张相同的绿叶。我们的学生不见得都应该是我们喜欢的人。整个社会不可能都是我们每一个人喜欢的东西。但是, 他依然存在。” (《老师, 你怎么了呀》———彭继文)

(三) “当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 我觉得他们是那么的可爱, 那么的善解人意。平日不是自己报怨得太多, 唠叨得太多?看着他们一个个在我面前无拘无束、幽默风趣的样子, 比我看到一副副冷漠的神情有趣多了。在他们面前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都能得到热烈的回应, 还有什么比这更开心的事呢?做老师真好!” (《对不起, 我迟到了》———彭清岚)

(四) “面对顽皮学生的‘故技重演’, 老师惊奇地发现他心中的底线, 就是不愿离开学校。这样的‘底线’其实也就是学生的心理防线, 老师要善于把握。再顽皮的学生也是如此。” (《刘世柱的哭泣》———周易)

(五) “讲台上乱七八糟, 到处是桔子皮。老师顺手把本子整理好, 又把桔子皮拾到垃圾桶里……老师没有暴风骤雨般的责骂, 而是默默地这样做着……奇迹发生了, 几个学生快步走上讲台, 拾桔子皮、擦黑板, 一切都在无言中进行……” (《无意中的榜样》———蔡冬香)

其实, 这不是电影的蒙太奇, 而是笔者从老师随笔中采撷下来的几片“绿叶”。读着这样的文字, 我从心里产生一种从未体验过的愉悦。我仿佛又一次看到讲台的神圣、黑板的宽敞, 感受到一股巨大的暖流温暖着校园。不知你是怎样看的, 怎么想的。不过那时的我, 的确心动了, 的确被那些看似质朴却充满真诚的文字所感动。我觉得寒意早已离去, 只剩下一片燃烧的激情!

“感”为何物?

说实在话, 仅三天要读完七十位老师写的355篇教育教学随笔, 困难的确很大。但是我真的读完了, 不过正如文章开头所言是“浏览”。尽管如此, 我还是感到收获颇丰。我的心一次次欢腾, 一次次震撼。我看到了学校潜在的一种力量和生机, 那就是我们的老师学会了“思考”, 开始了“探究”, 重新在给自己定位。

学校是一部运转着的大机器, 每一个零部件都很重要。机器要正常运转“核心”固然重要, 但也离不开每一个零件的功效。老师好比这部运转着的大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我感受到我们的老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已经不再只满足于按学校要求去做了。他们对自己的工作, 甚至对学校的一些工作决策多了一些理性思考。高远洲老师提出的“点面结合, 不搞一船拖”的体育教学设想颇有新意。他在分析了本县几所体育教学强校具体情况后, 结合我校实情, 思考我校体育教学工作如何“突围”, 如何“物尽其用, 人尽其才”, 让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得到运用。假如说, 我校108位教职工都学会这样的“思考”, 那么我们将有108条“杀出重围”的道路。“条条大路通罗马”, 这种“罗马效应”真令人拍案叫绝!事实上, 还有很多老师也学会了“思考”。《如何面对初三特长生》是姚宁老师针对初三年级美术特长生训练时间少, 内容单一, 人数多, 学生不重视学习作出的“思考”。在文章里, 他在提出教学对策的同时, 还感到“一位老师如果真的关心学生, 那么你就是再严厉, 学生也会喜欢你!”黄晓老师用一位初涉教坛新人的眼光思考着自己的教学工作。面对突如其来的角色转换以及多层次的“复式教学”, 她虽然很茫然, 却用《二胡小组课的初探》一文思考自己的教学工作。文章虽然稍显幼稚, 其精神可嘉。王永芝、刘艳菊、张艳等老师也对自己的工作岗位及新教材教学问题和学生学习困难进行了“思考”。

如果说“思考”是调整教学的航标, 那么“探究”则是老师走上教育教学的航程。令人欣慰的是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 我校教师已经启航, 把一串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足迹留在了教育教学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无论是学法研究还是教法探讨, 无论是教育的聚焦还是教学的反省, 都无不体现老师两种思想、多种观念碰撞的“阵痛”, 无不闪现思维火花的睿智和心灵沟通的深邃。

《走进孩子心灵》是彭娱老师与学生的一次心灵交流的体验。在六年级两个班上音乐欣赏课, 由于老师运用两种不同的心境对待学生, 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她真正“体验到走进学生心灵的快乐!”陈永红老师《用爱心去画……》, 教孩子们“用爱心去画世界上所有的东西, 不管它们是否具有生命, 我们都一样去对待。”陈老师把一颗爱心的种子播种在一片幼小的心田里。在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难免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面对学生的顽皮、懒惰, 不听话或表现出来的后进现象, 请您记住“冲动就是魔鬼。”你应该马上冷静, 迅速恢复理智, 你将得到意外惊喜。看看这几位老师是怎么做的:

《面对那不足两行的日记》向坤老师压制住将要爆发的“怒火”, 选择了“引导”, 取得良好的效果。胡宇同学的日记只写两行:“今天早上爸爸说爷爷要来, 我很高兴。穿好衣服, 可爸爸又说爷爷不来了, 我很生气。”看到这样的日记的确令人生气, 但向老师却把本要批评发怒的话语变成表扬的语气, 并抓住他对爷爷的感情加以引导 (自己心怎么想, 爷爷对自己怎么疼爱……) , 效果很好。《上课插上几句幽默语, 能激发学生上数学课的兴趣》, 这是顾建新老师面对学生如此“简便计算”的现象进行的教学处理。

他说:“我没有骂这个学生, 而是说, 这位同学真喜欢走弯路, 走了几步又转回来了, 再往前走。”

《鼓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杜君老师给我们讲述的一名“后进生”在上“副课”时表现优秀的故事。她深感:“好孩子是表扬出来的, 我会多鼓励孩子。”面对复杂的教学工作, 面对浩瀚的知识海洋, 为师者也有很多困惑。即使你装了一桶水, 有时也会满足不了学生的渴求。但是, 只要你在探索, 成功的希望就在前面。在生物课上, 彭黎老师讲到《开花和结果》这一植物自然生长变化现象时, 她按教材要点述说到植物开花就是为了结果, 结果就能产生种子。然而, 学生却提出:茶花为何开两次花只结一次果的自然现象。尽管老师一时难以回答学生的问题, 但她对学生表现出来的观察、思考和求知的品质给予赞赏, 学生对老师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很满意。向波老师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感受》一文里, 毫不掩饰地展现出自己的“教学困惑”。教学效果不理想, 却又没有找到更好的教学方法, 表现出他对教学工作的沉思和焦虑。陈继全、曾传操等老师结合教材及学生学习出现的问题及时总结, 写出了自己的“教学偶得”。

反省是为了更好地定位!

在浏览随笔时, 我印象极为深刻的是老师们针对参加本学期开展的“课堂创优暨专家答辩活动”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和收获。特别是三位创优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作了较为深刻的剖析。老师们都感到启发很大。大家认为本次活动对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思维进行了全方位的“洗礼”, 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随笔中, 老师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触动了教学观念的“中枢”。且看曹媛老师是如何从滔滔不绝的讲述中醒悟过来的。“我一再叮嘱:同学们你们一定要仔细听, 听清旋律变化后作品所表现的意境有什么不同?只要认真听, 就一定能听出音乐所描述的情境。”正当“我”感觉良好而滔滔不绝时, 发现有一位同学眉头一皱, 脸上露出欲言又止的神色。“我”示意她站起来说话, 她犹豫片刻, 还是鼓足勇气说:“老师, 请你别说了, 我在听音乐, 你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曹媛老师在《尴尬》一文里说:“我大吃一惊, 颇感尴尬。自认为学生不能把握作品主题, 希望通过自己反复强调、讲解帮助他们理解作品, 进而喜欢音乐, 学会欣赏。然而, 事与愿违, 我全然没顾学生在想什么。自己总认为是一个尽责的老师, 总想把知道的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 没想到学生会如此反感。在深深的自责之余, 决心在以后的教学中多听取学生意见。”

应该说, 在教学中“一厢情愿”的现象比比皆是, 其结果苦了自己, 害了学生。他们只能“望师兴叹”, 哀其不幸!这样的反省敞开了老师的心扉, 学生拍手称赞。彭岩玉老师用一个班主任特有的经历和灵感, 反省自己班主任工作, 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身教重于言教”的典型案例。有一段时间, 她发现书写整洁美观的学生越来越潦草;本来很和气的学生嗓门也越来越高, 脾气越来越大;小肋手安排班上任务像家长在安排家务似的盛气凌人;组长收交作业像地主逼债……原因何在?一个组长的行动使她恍然大悟!彭老师说:“那天, 我很早就进了教室, 叫组长收作业。只见她 (小组长) 很严肃地走到一个经常欠交作业的同学面前厉声说到:交作业!写完了吗?正当那位同学在找作业本时候, 她又不耐烦地说:快点儿, 是不是又没写完?‘我’就知道你没有写完。她不等那位同学寻找作业本, 就把已经收到的作业本交上讲台, 并生气地说:‘老师, 他又没做完!’这一串举动太像自己。”在随笔里, 彭老师这样写到:“我终于明白了让他们发生如此变化的原因是我。作为班主任, 我常常为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做得不到位而生气, 遇到违纪学生就一通批评乱骂, 然后就扣分。特别是那些后进生就更没有说话的份儿了。课堂上, 有时为节省时间, 我的板书也潦草起来。原来学生在学老师, 他们认为这样很威风, 也能体现自己的权力, 能让手下的同学听话。只有这样才更像他们的老师。从学生的行动上可以看出, 老师的一举一动, 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模仿他们的老师, 可见老师身教重于言教的意义有多大。”

教育的反省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做的事情。说实在的, 在浏览随笔时, 我喜忧参半。面对有些老师的随笔有时也显得十分无奈。对一部分教师摘抄的现象我感到实在难以接受 (指用摘抄内容抵任务) 。要知道学校已经说得很清楚, 宁愿少写一点, 也要真实记录教学工作的感受。还有那些马虎了事, 为了完成任务而写的随笔, 不仅质量低劣, 而且让人有一种被愚弄的感觉, 我很痛心。写教育教学随笔本来是在总结反思自己的工作, 应该是一件严肃而又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可是, 有的老师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的上交的随笔本子不规范, 像一个大杂货店的记录;还有的老师写的字就像“天书”, 似乎存心不让人阅读, 我实在看不懂!由此, 我又想到文章开头摘选的五位老师随笔的片段。我敢说, 像他们所提出研究的这些教育教学中的现象你一定经历过, 这样的思维火花也在你的脑海里闪现过, 这样发自内心的感受你也一定感受过。然而, 别人写了出来, 作了一番探讨和研究, 你却无话说出, 原因何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 不善于总结过去的人是傻子, 不珍惜现在的人是愚蠢的人, 看不到未来找不准自己位置的人是疯子。只有认真反思, 才能不断进步!

当代伟大的教育家霍懋征女士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精辟的话语, 说出了做一名教师的实质, 阐述了博大精深的爱才是教育的灵魂。我们只有满腔热情地从教育工作的每件小事做起, 才会点亮盏盏心灯, 才能使心灵的震撼化作润物的春雨, 洒向孩子们的心里。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3

黑格尔这样评价过培根:“培根真正在意的是理论,而不是现实。”

论死亡,论野心,论迷信,论事变这些看似轻易,人人都懂的事,但仿佛到了那一刻又抛之脑后。他却用尽了毕生去很好的诠释了人性的黑暗,世态的变化无常。

“死亡为何物?”

有时成人惧怕黑暗犹如儿童惧怕死亡。

也许未免有时我们把它想的太复杂,毕竟没有经历过,我们也无法想象死亡的滋味。不过是夸大其词罢了。

“死亡的声势比死亡本身更为恐怖。”

对于死亡有一种愚陋的恐惧---甚至与宗教相混杂再或者为死亡的伴随物所增强。呻吟,惊厥,面无血色,亲朋哭泣,黑衣黑幔,丧葬仪式,诸如此类使死亡显得忄目惊人。人的情感尽管脆弱,但并非不能抵御对死亡的恐惧。既然人身旁簇拥着那么多能战胜死亡的帮手,死亡就未必那么可怕。 死与生同样自然。

我们生来就是一个个体,与众不同,独一无二。死亡只是在漫长人生中的一个必经路。或早或晚。是,每个人都想活的长久,那怕一年,两年。这是人性的本能。我们不必太希望一定要比别人都晚面临死亡,面临死亡我们可以做的只有,不留下过多的遗憾。

“死亡”只是很简单的两个字,他的含义也同这两个字表面一样简单。没有那么神秘,不必做太多不必要的事,也不必考虑太多不必要的后果。简简单单或许对于我们现在来说是最好的。

在《论报复》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念念不忘报复,就等于让自己的伤口经常开裂,否则,它就会愈合。

报复是一种野道,人性越是趋之若骛,法律就越应将其铲除。因为头一个犯罪仅仅是触犯法律,而对该罪施加报复则是取代法律。毫无疑问,一个人如果采取报复行为,就等于跟他的仇人扯平拉齐;然而要是放他一马,他则高出仇人一筹;因为宽恕乃王者风范。所以所罗门有言 “宽恕人的过失,便是自己的荣耀。

我们不必对伤害自己的人耿耿于怀,即使我们才取行动报复,也只会让自己更加忘不了,至于的后果会是更加折磨,与其这样不如当一个心胸宽广的人,让时间来消褪一切,学会忘记也未必不是件好事。

看懂这些理论,不如去接受现实。随笔随笔,也就是随时随地的写,《培根随笔》读来给人的是一种享受。

读《培根随笔》有感 篇4

这本书共收录随笔56篇,篇篇标题意指鲜明,直奔主题,使人一目了然。

在众多的随笔中,我最喜欢的一篇随笔是《论逆境》。文中说:“顺境带来的幸运固然可贵,逆境造就的品质更令人折服。顺境的德行是节制自律,逆境的德行是不屈不挠。”从这两句话中,我了解到了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同时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示。

遇到了逆境,可以说是一个人人生上的不幸。因为它给人带来痛苦,困难和挫折。可是同时,换一个角度想,它也是人生中的万幸,因为它给了人一个锻炼的机会,它考验人的意志,心态。使有一些人能够抵达成功!

正是人们遇到逆境时产生的不同的表现,才决定了他们不同的命运。消极的人,只会绝望,沮丧,叹息。乐观的人,懂得努力,奋斗,进取。生命本是一股清泉,只有懂得挑战的人,才会体会到它的浩荡。所以,从现在起,把握住自己,努力拼搏,洒下汗水,不断耕耘,才会为成功画上一个精彩的句号。

读《培根随笔》有感800字 篇5

王聪

每当我听见“知识就是力量”这句被人们敬仰信奉的话时,就会忍不住的想起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散作家、哲学家。他所著的《培根随笔》中的每一句话都令我回味,令我思考,令我赞不绝口。

培根的全名是弗朗西斯·培根。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科学家,被马克思称为“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不但在文学、哲学上多有建树,在自然科学领域里,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

《随笔集》共五十八篇,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几百年来深受各国读者喜爱。培根学识渊博且通晓人情世故,对谈及的问题均由发人深省的独到见解。

培根的生平经历十分坎坷,他有过高人一等的官职,却也有过被人诬陷、身败名裂的苦楚。但他不屈不挠,以坚定的脚步向着真理迈去。他所创作的《培根人生论》、《新工具》以及《培根随笔》等书,成为的世世代代人们心中永垂不朽的精神食粮。

在《培根随笔》中,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论友谊》。在这一篇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以前,我一直认为,朋友,只是是在我遇到困难时拉我一把的救命稻草。直到读完这一篇,我才明白了友谊不仅是以获得利益为出发点,更是在我们伤心或快乐时的一个剪切键和复制键。

高中读培根随笔有感的600字 篇6

迷信,迷信可以在困境中给予他人希望,将一个人引向一个光明的未来,一个人的信仰,像太阳散发着炽热的光,能照亮所有内心灰暗的地方。只是有光明的地方便会拥有黑暗,倘若真的有神,他宁愿没有人认识到他,也定然不希望自己的名声被用于欺骗人民,前者只是不信神,而后者却是利用神,利用神的威望和名誉。当在人民和迷信本身丑恶之间的华丽幕布被掀开时,神的名誉便是迷信的第一层护盾。

财富,培根觉得这是富人们所承受的一个巨大的负担,他认为财富就像是军队中的辎重,古人云“兵贵神速”,但辎重却会拖慢军队的行军速度,然而军队不得不依赖于辎重,富人的财富,对于一些人就像是一座会走路的金山。巨大的财富并没有让他们们安全,反而因巨额的财富而惨遭不幸的人就从来没有减少过,当财富越加巨大的时候,其的价值和意义将会越来越小,带来的风险越加巨大最终达到不能承受的地步,假使这样,他们也不愿放弃手中的财富,富人之所以被称为富人就是因为他们手上的财富,使他们放弃拥有的一切又谈何容易。

死亡,这个名词自生命诞生之际便回绕在其左右,人们的迷信,人们的财富,都是为了远离此事。黑暗是可怕的,但是自黑暗过后便是光明,任何小孩经过岁月的沉淀都能将对黑暗的恐惧无限的削弱,但死亡的恐惧却没有人能够抵挡,伴随死亡而来的比死亡本事更可怕,从懂事的小孩到年过花甲的老人,他们都会怕死,他们都怕失去对自身无比重要的回忆和珍视的感情。但这不一定是生命的懦弱,对死亡的恐惧,因为他们的内心充满了对明天阳光的渴望,渴望去享受生活中的美好,难道他们都不够坚强吗?不,为了心目中的美好他们都可慷慨赴死,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那了不起的名声,也不是为了呼风唤雨的权势,只为了捍卫自己心目中那块最质朴最美的净土。

读《培根随笔》心得体会 篇7

读过培根的散文随笔,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文艺复新时期的情况,得知培根是如何在旧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日趋瓦解之际,致力于探讨并树立新的信念。规范和道德。他的散文清晰明了,很容易就能理解,文章关注现实,集中的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哲学观点。

文章中运用了许多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并讲述了许多人生哲理,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很多道理,我们也可以把散文中的优美语句积累下来,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培根随笔语言凝练优美,意蕴深刻,不多的文字中,却蕴含了许多丰富的哲理,所以我们应该向培根学习,把他这种写作手法运用到我们的作文当中,并且学会如何用小故事来描绘出深刻的道理。

读蒙田随笔有感 篇8

近来正值冬季,现在又是过年放假,对于我这个过年不怎么走亲戚,又不出去旅游的人来说,有很充裕的时间“无所事事”,于是我捧起了《人一生要读的经典大全集》细细读来,一是充实一下自己的头脑,二是消磨一下无聊的时光,三是给自己增加点文学知识,及时“补点货、添点墨”。

对于蒙田这个人,在读他的文章之前,我并不了解他,但读了他的文章之后,却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认同感,在心中不禁为他点赞。他对于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细化了我对人生的看法,让我觉得更加新颖、深刻。由此,我写下了这篇读书心得。

感悟其一:热爱生命。生命是大自然的恩赐,人类、动物、花草,皆有生命,生命既是平等的也是值得称颂的。但你可曾想过自己热爱生命吗?想过为什么要热爱生命吗?想过热爱生命的重要性吗?如果你的答案是否,那就说明你没有重视生命,没有理解生命的意义何在。换句话说你可能活得有些“糊涂”。“糊涂”人的一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却将全部希望寄托于来世,白白虚度此生。常言说一千个人有一千种活法,因为文化是多元的,我们不能要求别人什么,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活法,选择有意义的活法。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这样的人生,不仅是有意义的,而且是无后顾之忧的,安全的。不是吗?我们看过了多少风云一时不可一世的人,最后的结局是何等的悲哀,纠其原因就因曾有的一时糊涂。同样,我们也看到了多少已过耄耋之年的人,仍精神矍铄,意气风发。就因为他们热爱生命中的每一天。是这样的历程把他们的生命滋养的如此绚烂,如此光芒四射。

生的本质在于死,再伟大的生命也终究有消逝的一天。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只有在完全对活着没有什么遗憾快快乐乐的过完一生的人,才死的心安理得。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尽力打造生命的宽度。懂得了生命的意义,便不会虚度年华!

感悟其二:要生活的写意。我们最豪迈、最光荣的事业乃是生活得写意,一切其他事情,执政、致富、建造产业,充其量也只不过是这一事业的点缀和从属品。生活常常会给我们开玩笑,容易让我们把日子过得如同行尸走肉般。我们有时会说“这一辈子什么也没干,一事无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生活本身就是件事情,要懂得享受生活。写意的生活就是顺应天性。天性促使我们为保证自身需要而进行活动,这种活动也就给我们带来愉快。它推动我们去满足理性与欲望的需要。但是我们要学会对待生活的一种正确态度,我们的心不能扭曲,而要舒展。我们的热情之火不能熄灭,而要常燃。生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洗去心灵上的尘垢,坦然的用心享受。

学会享受生活,最重要的是学会这种态度。其实生活并不总是多姿多彩,我们在生活的追求中常常忘掉了真正的自我,当你刻意的去享受生活时你反而会觉得生活越来越无趣。相反如果你平静地过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你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真实的意义,有烦恼、有快乐,才是真正的生活,关键在于你是否去认真体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就算是痛苦也是一种人生经历,只有拥有一颗干净的灵魂,才可以享受纯粹的生活。才可以寻求到生命的真谛!

感悟其三:别让人生输给了心情。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却能左右人生的全部。我们常常不是输给了别人,而是坏心情贬低了我们的形象,降低了我们的能力,扰乱了我们的思维,从而输给了自己。所以控制好心情,生活才会处处祥和。好的心态塑造好的心情,好的心情塑造出色的你。人与人之间是一种缘分,你刻意追求的未必能得到,你努力追寻的未必能获取。生命中的灿烂,人生中的辉煌,往往不期而遇,尽在偶遇。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得到是一种幸运,得不到也是一种幸运。因为尽心,我们总有收获,因为尽力,我们总有进步。得失是一种心境,无悔就行。上苍给予我们一样的生命,我们却选择了不尽一样的生活方式。我们可能活的不高贵,但我们完全可以活的高尚;我们可能无法逃避厄运或人生包含的棘手问题,但我们可以从容自信、开朗豁达。什么都可以缺乏,自信不能缺乏;什么都可以不要,快乐不能不要;什么都可以不好,心情不能不好。

请大家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不要抱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曲折。大海如果失去了巨浪的翻滚,就会失去雄浑,沙漠如果失去了飞沙的狂舞,就会失去壮观,人生如果仅去求得两点一线之间的一帆风顺,生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魅力。把尘封的心胸敞开,好好的珍惜人生,尽情的拥抱生活。当我们轻抚着一颗依然躁动的心,当我们的心底还有一缕柔情再生,当感动还可以让我们涕泪沾巾,当憧憬还可以灿烂一个美丽的梦境,当向往还可以让我们怦然心动。我要说,我们依然年轻,因为我分明感受到了那激昂澎湃的热情,那潜藏在心底久违的活力在缓缓的升腾,希望是生命的最强音,我只要一份快乐的心情去尽情享受生活之乐趣。

教师随笔读《教师成长》后有感 篇9

近期拜读了《教师成长》后我受益匪浅,现在我就我的收获来说说: 教师应具备哪些专业素质;如何以积极心态参与课程改革;“教师学习”有哪些有效的模式;教师如何通过“行动研究”来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如何利用“教师博客”实现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本专题将围绕上述问题,提供典型的案例和相关的解释与讨论,旨在促进回教师的专业成长。

所谓教师成长,实际上是指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和方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最受学生欢迎的10类教师是:像父亲一样严而有度的教师;像母亲一样慈爱的老师;实习老师;有宽容心的老师;热爱学生的帅哥老师;温柔的美女女老师;风趣幽默的老师;充满爱心的老师;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的老师;有真才实学的老师。

我们可以将这10特点归为两个关键要素:第一,有“专业素养”,比如有教育智慧,有真才实学;善于管理,严而有度,以身作则,说到做到。第二,有“积极心态”,比如风趣幽默、像妈妈那样温柔、有爱心、有耐心、有宽容心;像实习老师那样有平等意识和新鲜知识;像帅哥、美女那样有良好的精神气质。

小学阶段在人的一生中是启蒙智力与能力、培养优良品德和良好生活习惯的最佳学段。小学教师的品德修养尤为重要,小学教师应从小事做起,牢记学校无大事,事事有教育,教师无小节,处处是楷模的教诲。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在和蔼可亲、笑容可掬、民主宽容、公平无私、刚柔相济的教师面前,小学生会觉得自由愉悦,与教师心灵相通,情感交融,小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面对升学竞争、面对分数第一的教育现实面前,老师一碗水端平,赏识好学生,喜欢“坏”学生。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对暂时学习困难的学生,更要持宽容的态度,不厌弃,诲人不倦,耐心帮助,期待进步。爱学生就不会发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事情。

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理解学生就是不对学生的所作所为求全责备,而是对学生的一点点成绩给予充分的肯定,在学生的学习或者生活出现困难时及时送上精神和物质的援助。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3 尊重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小学生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要满腔热情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要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尊重学生还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不断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要彻底改变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使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要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给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自己安排学习时间的机会。只有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习的主体地位的交往,才是真正的平等交往。

榜样示范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里的小学生、小事、小节,必须用教师的大德来哺育和感染,才能培养出参天大树。因此,无论是数学教师的简单的加减乘除,语文教师的听说读写,美术教师的画画写写,体育教师的蹦蹦跳跳,音乐教师的唱唱笑笑等等,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应当成为楷模。首先是仪表示范,教师随时随地都要给学生留下端庄的仪表、朴素干净、整洁大方的形象。其次是语言示范,脸上表情写满了一个人的情绪。我们工作对象是有生命、会思想的孩子,教师应时时要以饱满的情绪、高涨的热情去感染每一个学生。再次是性格示范,教师良好的性格是积极的教育因素,性格是身教的重要方面。教师对现实生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热爱生活、尊重他人的品格。教师有稳定的情绪,有助于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教师坚韧的意志,有助于学生形成坚毅的品格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然后是行为示范,教师的行为应充分表现其教育性,在讲课时应体现语言美,操作时表现出协调美,板书时表现出文字美,教态中展现气质美,运动、劳动和其他活动中的动态美,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后是人格示范,学生是教师的镜子,教师的人格时时处处影响着学生。教师要做到诚实守信,求真求直。要按照我校的教师行为准则的要求。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学生能做到的,教师必须做到。凡是答应学生的事情一定保证做到、做好,决不失言。小学教师的事业就如同泰戈尔说的“: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培根随笔》读有感 篇10

--读《圆明园的毁灭》有感

圆明园--我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它的历史悠久,建筑面积远超故宫,在山环水绕之中,既有金碧辉煌的宫殿,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实为古今中外皇家园林之冠。西方传教士赞誉道:圆明园者,中国之凡尔赛宫。

可是,这样一座博物馆、艺术馆却在1860年10月6日毁于一旦。可恶的英法联军啊,他们在园内纵情肆意,烧、杀、抢、夺。园丁,死在了他们的屠刀下;宝物,装入了他们的背包中;建筑,消失在他们的大火中……我国这一园林的艺术瑰宝,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

读完这篇课文,我的耳边萦绕着英法联军们的欢笑声和艺术品落地的破碎声,我的眼前交织着富丽堂皇的宫殿和熊熊大火后的废墟,悲痛、惋惜、愤怒充斥着我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曾经辉煌一时的圆明园啊,我们再也无缘目睹你的风采;那些属于中华人民的奇珍异宝啊,就这样成为外国人的财产。万恶的侵略者们,是谁让你们在我们的国土上如此放肆,是谁让你们这样为非作歹、烧杀抢掠?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你们和侵略者一样可恶,当祖国和人民惨遭侵略者的毒害时,你们不但不出手相救,反而割地赔款,以保住自己的平安,就因为你们的贪生怕死,才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才使我们失去了这么多宝贵的财产呀!

因为政府的软弱,我们失去的何止一座圆明园呢?1985年日本占领辽东半岛,迫使清政府签定了割地赔银的《马关条约》;同年,日本又侵占了台湾。1937年,日本在南京进行了长达数月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死亡人数超过30万人。还有葡萄牙硬生生地从中国抢走了澳门,直到才重回祖国的怀抱……

历史上,中国所受的耻辱数不胜数,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国家的衰弱、落后,落后则挨打。我不禁想起了周总理少年时说的话:“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天天强大,香港回归,19澳门回归,申奥成功,登陆太空……这一切的一切,足以让每个中国人自豪。我们有幸生长在这样一个强大的祖国,难道不应该明确自己肩上的使命吗?是啊,我们应该以小主人的身份自居,树立目标,发奋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更加强大而效力。

“少年强,则国强!”让我们牢记肩上的使命吧!

陆淑

《培根随笔》读书笔记 篇11

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著《培根随笔》,本书的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宗教、爱情、婚姻、友谊、艺术、教育和伦理等等,几乎触及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文笔优美,说理透彻,警句迭出,意义深刻,包含着这位先哲的思想精髓。

从《培根随笔集》的“论真理”、“论死亡”、“论人的天性”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爱哲学的培根。从“论高官”、“论王权”、“论野心”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热衷于政治,深谙官场运作的培根。

从“论爱情”、“论友情”、“论婚姻与独身”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培根。从“论逆境”、“论幸运”、“论残疾”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自强不息的培根。从“论作伪与掩饰”、“论言谈”等篇章中,可以看到一个工于心计、老于世故的培根。

我最喜欢的就是《论美》,美是一个很广泛的问题,它包含着外在美和自然美。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所以我们不能光注重外在美,也要重视内在美。

就如培根所说的:“美人底秋天也是美的”,外在美是不可能永远都有,但是内在美却可以。所以我们要把外在美与内在美结合起来,体现出一个人举止谈吐的高雅,心灵的纯洁。

《培根随笔》为英国十七世纪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著,同时也是英国随笔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前段时间读了《培根随笔》后,我发现了一个培根。他有着对哲学的执着,对政治的热衷,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与对困难决不轻言放弃、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态度。

在《论求知》中,培根说道:”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可见求知可以改变人的命运,在我们的一生中是相当重要的。

在《论友谊》中,培根说道:”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个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吐,你将被分掉一半忧愁。”这说明了朋友是我们身边必不可少的一个角色,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在《论猜疑》中,培根说道:“当你产生了猜疑时,你最好还是有所警惕,但又不要表露于外。这样,当这种猜疑有道理时,你已经预先作了准备而不爱其害。当这种猜测疑无道理时,你又可避免因此而误会了好人。可见在人生中猜疑,是人的思想在做乱。

在这数十篇随笔中,《论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篇关于“美”的经典之作。它着重论述人应该怎样对待外在美和内在美的问题展开评述。“善犹如宝石,以镶嵌自然为美;而善附于美者无

疑最美,不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不错,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因此我想,人的外表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内涵,光有外表,只是一个躯壳,行尸走肉,又怎么能算得上是美丽呢?所以,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而不是因为美丽而可爱。

《论嫉妒》中,我也领会不少彼此越了解,嫉妒心将占据越高。人可以允许一个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容下让身边人的种种上升的趋势。一个循序渐进地高升的人也不会招来嫉妒。因为这种人的提升被看作是正当的。嫉妒在人的生涯中是毕竟的道路,同情心总是医治嫉妒的一味良药。但有多少人能明白文中的道理呢?

一本好书可以使人明白一个道理,一本好书可以为人建造一条捷径,一本好书甚至可以改变人一生的命运!如同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不得不肯定,从某一方面来说,这是一本使人上进的好书!

睿智的人在许多事上都有与常人不同的见解。培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近,我读了他所著的《培根随笔》一书,对于培根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了更深的了解和感悟。

培根的一生为哲学和文学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这本《培根随

笔》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首先,在观念和视角上它具有独到之处。对于死亡,培根告诉人们不要心生畏怯,凡是坚定执着且一心向善的有才有智之士都能避免死亡的痛苦。面对日趋严重的宗教冲突,他希望人们能以和平为本,对血腥的战乱说“不”。

我相信,倘若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人民读过这本《培根随笔》的话,就不会让巴以冲突日益恶化了。对于生活中的艰难挫折,他总是把它们当做上天给予人的磨砺白己的机会。他相信不懈的努力总能将厄运变成好运。面对许多人的迷信和盲从,他大胆提倡无神论,希望他们用理智和亲情战胜心中的专制统治等等。

其次,在此书中,作者不仅提出了独到见解,还引用著名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语句加以论证,这大大提高了文章观点的可靠性。除此之外,《培根随笔》语言优美,层次清晰,让人读后有一种回味无穷之感。

出于对培根本人的敬仰,我在阅读此书时十分专注,也从中受益匪浅,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发生了极大的转变。读罢此书,我发现:其实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有解决不了问题的人。只要有对待问题的正确态度,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就好比一位登山运动员在爬山,倘若他抱定信心要爬上山顶,就定能攀上顶峰。正如培根先生一样,他坦然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社会

中的不良风气,用理智从根源上分析并解决问题。这显然是做人做事应有的态度。在此书中我还学到了思考及看待事物的方法,即:要全方位多角度地看待问题,既要看到有利的一面,也应看到不利的一面。

不仅如此,我还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应该是虚伪的,而应该是坦诚的。虚伪的假面具只会使这个世界变得黑暗,而只有真城的桥梁才能将人心与人心连在一起。

上一篇:有创意的水泥厂广告词下一篇:建设工程项目全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