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的记叙作文(推荐12篇)
五年级那年的春天,黄灿灿的蒲公英花开遍了校园。环城赛拉开了帷幕,我伴着春风,飘飞在赛场上,一举夺得年级组第一名。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刻,全班同学众星拱月一样簇拥着我,雀跃、欢呼,像迎接凯旋归来的英雄。我的心里有说不出的快乐和自豪,甚至有一刹那,觉得自己是为长跑而生的,我爱上长跑了。
校体育队向我抛来了橄榄枝,我被选为全县运动会3000米长跑运动员,开始了艰苦的训练。
爱,就意味着付出。清晨,我和旭日比赛早起,迟到的太阳躲在楼群后面羞红了脸;晚上,我挥挥手告别夕阳,月亮悄悄爬上树梢给我鼓劲加油。
一次集训,顶着烈日挥洒着汗水:三圈、五圈、七圈,我气喘如牛,两条腿像煮熟的面条一样软,脚步越来越沉重。一不留神,左脚绊右脚,我重重地摔倒了。痛,膝盖上的血像趵突泉的水一样不停地冒、冒、冒,许多沙粒嵌进了伤口。伤口很深,清理时,钻心的痛,委屈的眼泪涌进眼眶,我又咬咬牙咽了回去。大夫告诉我短期内不能再运动,妈妈心疼地皱紧了眉头,怎么办?放弃吗?不,我是风一样的女子,怎能停止风一样的奔跑?养了一段时间,我缠着绷带上了运动场。每天看到其他的队员们在操场上飞快的奔跑,我心里痒得像乳牙初萌,像春笋破土。即使是一瘸一拐地走,我也要跟着训练。半个月后,伤愈归队,校园的绿茵场上又出现了我风一样的身影。
几个月的汗水浇灌出胜利的鲜花,在全县运动会上,我超常发挥,赢得了理想中的好成绩。
赛后,我依然坚持锻炼,长跑已经成为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享受大汗淋淋的快感,享受持之以恒的成就感。每天早早起床,伴着鸟鸣迈开长腿,累到浑身酥软,就摊开手脚躺在绿草地上与大地亲密接触,好快乐!这样的感觉令我陶醉……
一、梳理材料, 积累展现个人烙印的素材
初中学生普遍存在作文“恐惧症”, “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重要原因是积累不够, 知识贫乏, 占有的写作资料太少, 再加上学业的重压使学生失去亲近自然、沉浸书海的机会, 许多学生远离名著和经典, 几乎断绝了民族和人类文化精神的滋补。他们的文章显得底气不足, 缺乏丰厚的底蕴和隽永的思想, 文章的内涵一眼见底, 单薄而又贫瘠。学生在作文中的主体个性几乎荡然无存。到了初三, 笔者分两组梳理以往习作的材料或生活经历:
(一) 写事
考场作文大部分是写事的记叙文, 即便是写人, 也避免不了记叙有关人物的事件。因此, 事件的梳理非常重要。
1. 家庭、校园方面
家庭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许多值得挖掘的素材都来自家庭。比如, 家人的聚会、旅游、农家乐等集体活动;还有家人教你学本领、帮你化解矛盾等。校园生活是同学们熟悉的生活, 往往多表现其中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从实验课、体育课、综合活动课的角度积累课堂学习的材料;从参观、艺术节、运动会、军训生活、文体活动等角度积累课余生活的素材, 这样材料才新颖、独到。
2. 社会方面
除了家庭和学校外, 同学们积累素材的角度就是社会方面了。其实, 报刊、电视、网络等能经常给我们提供各类新闻素材, 比如, 郊游、庙会、灯展等传统节假日的游艺活动;志愿者、文明交通岗、关注弱势群体等公益活动;图书展、文化街、街心花园见闻等文化生活……
(二) 写人
写人也是记叙文着墨的对象, 无外乎写自己、写他人、写人与人的关系。积累素材应该从这三方面入手。最好从自己的爱好和特长方面积累素材, 比如, 弹琴画画、打球逛街等课余生活;还可以从自己的性格和经历方面积累素材, 比如, 聪明、坚强、勇敢类的故事;积累描写他人的素材, 首先要确定对象, 可以是亲朋好友、师长同学, 甚至是路遇的陌生人, 他们的爱好、特长、性格可以作为素材积累的内容;积累人与人方面的素材并不需要另起炉灶, 以上所有人、事方面的素材就发生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邻里之间, 所以可以不必专门搜集, 只要在写作时注意表述的角度就没有问题。
二、“专业”描写, 善于取舍, 发挥“自我”的空间
(一) 细致入微地描写
除了从多角度积累素材外, 还要特别注意“专业化”的要求, 即对素材要有类似内行人的知识, 在文章中才能细致入微地描写,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如, 同样记叙过年生活, 南方与北方有明显不同, 春节与元宵节也不同;同样写旅游, 游山和玩水不同, 名胜和农家小院不同;同样写养花, 养君子兰与养水仙也绝对不同……总之, 应该深入了解素材包含的知识。梳理升入初中以来的有积极意义的事例并分类归纳, 这一点对初三学生来讲很有必要。许多被遗忘的事情中有不少是好的写作题材, 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素材的积累并不难。
(二) 素材的取舍
根据多角度和专业化的要求, 同学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记叙文的材料, 但是这些材料不是“万能”的。因此, 面对不同的题目, 我们需要对材料作出选择。下面以一道作文题为例, 谈谈记叙文选材的方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中发生的事情往往折射出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色。在你的家庭生活中, 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 请你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围绕家庭生活, 以“家事写真”为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注意写出真情实感。
从命题的提示语来看, 选材的难度较大:一是因为能达到“折射出社会的风貌、时代的特色”的材料才是最佳的, 二是因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 围绕家庭生活”来选材, 同学们易局限于家庭中发生的事, 地点过窄。其实, 命题并未要求地点, 而是“家庭生活”即可。同学们应该能够从提示语中判断:命题者限制了什么, 没限制什么, 才能游刃有余地写作。
1. 选材提示一。
可以从家庭生活的不同角度选材:可写精神生活, 可写物质生活;可写家人, 可写家事;可写喜事, 可写悲事;可写大事, 可写小事……2.选材提示二。扣住“社会风貌、时代特色”来选材:一定要结合本地区的实际, 写出代表相当一部分人的共同经历。如:全家在郊区种菜, 家庭的卡拉OK比赛, 街心的健身锻炼等。
3. 选材提示三。
事件不必拘泥于家中, 可以写家人旅行, 可以写市场购物, 可以写运动健身, 可以写走访故乡……
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优秀记叙文材料的选择有四个要求, 即切题、真实、新颖和有意义。反之, 则是我们需要淘汰的材料。
三、放飞心灵, 展现个性的自由
我们抓作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懂得做人与作文的关系, 要让他们有思想, 对事物对社会有正确的、辩证的认识。指导练笔时, 要让学生往表现自我的方向写, 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和笔墨的自由, 任他们的思绪自由飞扬, 历史也好现实也好, 高尚也好卑微也好, 欢乐也好伤感也好, 都潇潇洒洒、自自然然地流淌在他们笔下。比如, 写学生熟悉的人和事, 这些人和事大多烙印在他们的情感深处;有对身处其境的日常生活的观察;有自己经历的某一社会生活场景的片段;有对大自然动植物的观察和赞美……在这些作文中, 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包含着或生动的叙事, 或生动的描写, 或恰当的评价。“个性化”成了学生写作的基点, 现实的社会生活都通过学生的心灵折射, 通过学生的情感过滤, 写出来的作文也就自然具有了学生情感的温度, 烙上了学生心灵的色彩。
总之, 记叙类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展示, 落实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了, 思维更敏捷了, 表达更准确了, 语言更优美了, 语言表达能力就自然提高了。
摘要:记叙类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展示, 落实了作文教学的有效性, 学生们的想象力更丰富了, 思维更敏捷了, 表达更准确了, 语言更优美了, 语言表达能力就自然提高了。
一、一线串珠式结构(顺叙)——突出事件本身符合自然发展顺序的结构
这种结构的记叙文,事件比较单一,即将一件事按照自然发展规律写出来。其常见的布局方法是,将事件切分成三至四小节,把这些小节按事件的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组合起来。文章开头进行概括性的引导,结尾进行自然的生发,或议论或抒情,将事件中的人生感悟等写出来。
这种记叙文容易写,但考生要注意不可平铺直叙,写成流水账,要注意围绕事件中心进行描写或叙述,详略取舍要得当。此种结构适合写不复杂的事情,如表现亲情、友情、发现的喜悦等比较感性的事情。
二、并列式结构(平叙)——突出主题及作者主观情感的结构
这种结构的记叙文在叙述时不一定是随着事件的自然发展而进行,更多是主题先行,为了写作的目的而打破时空,为了表达主题或情感而将选择的材料进行组合。其常见的布局方式是:将不同角度的三四个事件作并列叙述,共同为主题的表达服务;或者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顺序组合事件,形成遞进关系,进而揭示主题,其比较突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镜头组接式结构。
这种文章中,事件不只是一件事,而是由不同的几件事组成,考生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多事件间的逻辑联系,常用的方法是加过渡语。此外,还可以用线索把事件串起来。此种结构,适合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事理。
三、对照式结构(倒叙)——突出读者阅读感受的结构
这种结构的记叙文,为了强化阅读效果,常在开头设置悬念,或者采用对比映衬的手法吸引读者注意力,然后慢慢交代情节,为了突出读者阅读感受,写这种结构的文章要在情节上设置波折,充分用好开合、承转、伏笔照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手法,写出事件扣人心弦的曲折性,充分满足读者的探索心理。最后提炼升华,回扣照应。考生注意写这种文章要把重点放在线索的设置上,把事件细节用线索贯串起来,适当地用景色、人物揭示文章主旨,或通过抒情、议论,让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边读边思。
体育课一向是同学们喜欢的课,它能让整天待在教室的我们出去放松一下心情。以前教我们的体育老师不凶,上体育课练了一会儿就让我们自由活动。可现在的体育老师呀,三个字:真厉害!不信呀?那就听我慢慢道来。
开学以后的第二节体育课,铃声响了以后,体育老师还没有来,班级里的一些调皮大王故伎重演,在讲台上表演他们的“绝技”,教室里是吵的不可开交。忽然,外面走廊里传来一阵重重的.脚步声,全班即刻以0.0001秒的速度安静下来,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这时,体育老师已站在了教室门口,他清清嗓子,威严地问了一句:“刚才是谁讲话?站起来!”没有人站起来,老师加大嗓门,又问了一遍,还是没有人敢站起来。一连问了三遍,同学们的身子还是一动不动,老师恼羞成怒,命令全班同学各自将讲话同学的名字写在纸上。大家乖乖从命,教室里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的写字声。
大约十分钟后,我们把写好的纸交了上去,老师看了一会儿,板着脸问:“王志浩,你有没有讲话?”王志浩倔强地吐出两个字:“没有。”“你到底有没有讲?”老师很恼火。“没有,我没讲。”见王志浩死不认帐,老师也不再追问。“王天宇,你有没有讲?”王天宇一副可怜相:“我没讲。”同桌孙捷反驳说:“你讲的,我还看见你跑过去同王志浩讲的!”“没有,要么是你讲的”王天宇倒打一耙……尽管他们百般狡辩,到最后还是被老师查出有15个男同学讲话,最后,老师让他们各写了200字的检讨书。
一声声无力的报怨伴着沉重的叹息声自操场向班中由远及近的传来,一群少年蜂拥似地踏入班中,包括我在内。又有谁不希望可以坐在安稳的教室内,避开外而外面的烈日,喝上一口冰凉的清水呢?
我与伙伴们议论着刚刚如同恶梦般的体育课,殊不知教室内还有一双眼睛在看我们。
“班主任也在教室!”不知哪个同学高声叫道。大家刹那间安静了下来。
“哪有什么体育课是不累人的,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的跑步有多差……是我让体育老师叫你们多跑的。”听着前面的话还好,但听到最后那句话的我们却沸腾了,好像遭到了友军的背叛一般,大家议论纷纷,有不少人都表示自已对那位“伪善”的班主任老师失去了信任。
话虽这么说,但仍有不少同学还是会听老师的话,做个“乖孩子”在认真地坚持跑步。过了三周,也就是体育测试,大家之间的区别也很明显了,那些认真坚持跑步的同学和天赋过人的同学都上了90分以上,余下和班主任反着干的同学都没有考出像样的成绩。
六年的时光,弹指一挥间,但很多记忆将成为我们生命中最为珍重的收藏:魁梧的梧桐树,宽阔的操场,如画的长廊,明亮的教室……我们一定还记得刚入校时你我所立的雄心壮志,一定还记得在教室、图书馆和实验室中你我孜孜不倦学习、研究的身影,一定还记得老师的谆谆教诲和习题获得突破时你我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一定还记得在运动场上你我生龙活虎的锻炼场景……太多太多的情景值得我们去回忆。
记得一次,我在跑步时一不小心踩到一块石头,被重重地摔到了地上。我疼痛得无法忍耐,叫了一声便昏了过去。当时跑在最后的一些女同学们,马上冲过来围着我,而老师则把我抱到了医务室,又打电话给我的家长,我的父母马上就来带我去医院。医生说:“她的腿以前受过伤,这次有骨折了,可能再也跑不了步了。”听妈妈说,第二节上课时,老师和许多同学们就都来医院看望我,只可惜我还在昏迷中······
过了几星期,同学们又按照常那个时间来看望我了。她们竟带着我到楼下的草坪上休息,“啊!”好舒服啊,那么多天没见过外面的风景了。同学们告诉我近期学校里的情况,而我却告诉她们近期我腿的情况。过了没多久,同学们拉我起来,牵着我学习走路······慢慢地,我跑了起来······
是的,老师的关怀,同学的友谊,三年里所有的酸甜苦辣,我们的小学生活在一年后即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这句号也将是我们迈向更高层次追求的号角。我们的母校,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时代,都是指引我们脚步和方向的恢弘力量。
我曾经想过,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运动员,可我放弃了;我曾经想过,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歌手,可我不能;我曾经想过,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演员,可我的父母不同意。我现在想:长大后我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模特,我相信,我不会再放弃,我一定会成功的。所以,我现在应该认真学习,努力学习,永不言败,永不放弃!坚持着我的梦想!
一、记叙文写作现状
据了解, 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是以记叙文教学为主, 照理说学生的记叙文写作能力应已初步成形, 写作素材的积累也无需再从头开始引导。因此, 高中语文老师在这一能力点的训练上自然就有所放松。两次作文训练后, 我发现学生的素材还是停留在初中甚至是小学时所接触的人、事、物上。也许我在本文中要提到的体 验式作文在小学和初中实行得还挺好, 学生啃啃老本还行, 但是雷同的素材, 写多了学生自己也没有感觉, 抒写的时候不会产生新的独特的感悟, 而阅卷老师也定会产生审美疲劳。
或许是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重大失误, 没能延续小学和初中的良好的写作教学训练, 才会出现学生叹气锁眉的痛苦状态或是不动脑筋地去写些较为幼稚的文章, 如“回忆小学时或幼儿园时与好朋友之间的小矛盾”;再如“假期中自己偷着打游戏被老妈发现的情形”;再如“儿时与伙伴一起钓鱼虾”等等, 假设学生在描述此类事情时语言精彩, 情节跌荡, 倒也是挺有生活趣味的, 只是事与愿违, 情况实属不理想。看到这样的情形, 教师不得不认真反思, 到底该给学生怎样的训练, 才会让这种写作状态有所改观?
二、根本问题所在
我手写我心, 面对一个作文题, 有太多的生活细节要去抒写, 有太多的感悟要与大家一起分享, 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生命力。一位教师曾说过“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也常跟学生说这样的话, 每天精彩的生活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而学生回应我的却是, 他们每天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就是家、教室、食堂的三点一线, 他们每天眼中的风景当然都是一样的, 无精彩可言。其实这就是典型的有生活体验, 但无思索。
散文大家余秋雨说过这样一句话:“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辨”完美的结合, 是散文写作的最高境界。而我们学生面对的常常就是有体验但不感性, 过于理性而不思索。他们不会在简单平实的人与事,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中挖掘出细微的感情。而有的学生的情感细腻, 对生活有很强烈的感知, 即有“感性体验”, 但可惜他们没有个性化思索并形成文字的习惯, 因此很多绝好的素材就从他们的指间溜走了。
三、体验式作文教学对策初探
屠格涅夫说:“弹旧调不管弹得多么热情, 总有一点学生练习本的味道。即使愚笨也好, 但必须是你自己的!要有自己的气息, 自己固有的气息, 这一点最重要!”这无非想说明自己的东西才是独特的, 才具有他人不可匹敌的思想性。就算我们没有直接的生活体验, 在处理一个间接的“体验”时, 如果能够设身处地地思考并形成文字, 相信也会诞生闪烁着思想光芒的个性化文章。
(一) 重视每一次活动
体验式作文, 就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受益, 在活动中学会表达。让其学会体验生活, 感悟人生、认识社会, 是写好作文的重要途径。笔者所在的学校组织很多活动, 比如3月爱心节让学生们做一件对父母特别是母亲有意义的事情并写随笔。有很多学生写了自己洗衣服, 做一顿丰盛的晚餐, 用自己的零花钱给妈妈买她最爱吃的糖果等。这些活动都是学生作文的绝佳素材, 每次活动后, 总会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习作诞生。
(二) 深究每一篇阅读
对于体验, 获得过茅盾文学奖的作家路遥有独到的理解: “所谓写最熟悉的生活、最熟悉的人物, 也就是写自己最熟悉的体验。这种体验, 是一种非常长远的积累。它不是仅仅对生活外在形式的体验, 而是情绪、感情的体验, 一种最细微的心理上的体验, 而这些东西是你作品中最重要的, 也是最感动人的地方。”写作是一种生活, 是显现生命价值的一种需要。有情不抒不快, 有感不发不畅, 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正是人性最本真的“原生态”, 写作就应把这种“本真”的东西展示出来。
笔者把一些好的文章介绍给学生阅读, 如《清明》《窗外人生》《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等, 好的文章, 不仅用来阅读还可以进行作文教学, 学生可以很快理清文章思路, 从而试着去模仿。
(三) 捕捉生活小镜头
体验式作文教学的基本思路, 就是以激发情感和抒发生活体验为基础, 通过创设一定的写作情境, 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融入感受生活、体验自主创作, 让作文回归生活, 成为学生生命体验的激情表达。在教学必修三专题三时, 让学生们搜集一组家庭的新老照片, 以“昨天和今天”为题, 写一写照片上的故事, 字数不得少于800字, 全班分组交流。
每次课前分享学生作文时, 都有学生表达遗憾之情, 问我, 老师能不能让我重新再做一遍来分享?老师我没交, 下次做了交行不行?笔者为同学们的作文不断地鼓掌, 因为我看到的是一种绽放的独特的姿态, 也许语言不是特别精美, 但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个体, 所以平淡的文字就变得有味起来。
(四) 摘评随笔
若只是自己写, 没有与人交流, 估计写的欲望就不会很高, 但如果能与教师或同学一起分享阅读, 分享思考, 他就不再孤单。摘闪着思想光芒的语句, 摘美如月光下流水的文字, 或评论, 或感悟, 或联想, 或仿写。有的学生不太会写, 多摘录自己喜欢的文句, 多发表自己的见解, 总是能提高一些分析问题的能力。每周都有字数要求, 让学生养成写的习惯之后, 就可以没有字数的限制。
关键词:记叙文;创设意境;情感;评讲;互改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较原语文教学大纲相比,它以鲜明的理念、明晰的目標、全新的框架和科学的教学理念,为新时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学中比不缺少的组成部分。面对社会发展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必须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及方法等方面进行一定的改革。那么,作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教师的教法至关重要。唯有教学得法,才能提高效益,少走弯路。叶圣陶曾讲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教师恰当的教学方法是与学生的记叙文写作水平的提高紧密联系相关的。下面,就有关记叙文的教法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对“写作有一定的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一个人只要对一事物有兴趣,就会产生无穷的力量去追求,就不会产生厌烦和排斥。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记叙文的作文兴趣呢?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让他们感到有东西可写。要明确告诉学生“写记叙文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的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指导学生把“想”和“说”、“说”和“写”结合起来。然后,想法设法提高学生的写作信心,对学生的作文要多鼓励、少批评,多引导,少灌输。尤其在评语中教师应以热情和爱护的态度去激励学生的作文积极性。
二、创设意境
记叙文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各种手段去感染学生情趣、创设意境,渲染气氛。所谓意境,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语言或教学视频创设一种情景把学生带到饱含情感的意境之中,让他们的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而产生共鸣,从而和我们所要传播的知识相呼应。创设一个好的意境,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带到你所创造的那个特定的环境中去,使学生受到感染,引起沉思和联想,开拓学生思路的作用。例如我在课堂上经常准备一些学生比较喜欢的小文章,读给学生听,这些文章或者文采优美;或者哲理深刻;或者让人觉得有趣味;或着力渲染文化氛围;或用一段音乐、一段导语去渲染气氛,陶冶学生情趣,从而进入作文教学。
三、引发情感
《初中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在记叙文的教学中,我认为可采用以下的方式引导学生的情感:
第一、先设题让学生围绕题目酝酿情感后再动笔。如:在一次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根据学校的环境风貌写一篇记叙文《美在此处》。学生一见到题目觉得很模糊,于是启发引导他们,设身处景。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一下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及校园内的风貌景物,然后讨论:(1)哪些景物在你的心目中印象最深?(2)你在这些景物中,难道没有感情吗?(3)当你有一天离开学校时,哪些景物会是你留意,并在你的心目中引发联想,使你由景及事?老师的设题引发犹如一枚石头投入心湖,学生感情的涟漪就此激荡开来,笔下的语言也便像淙淙泉水那样流淌出来。
第二、先引导学生谈自己的生活感受,引发情感。如在写《我的妈妈》这篇作文之前,让学生说母亲的二三事。其中一名平时很不喜欢上语文课的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谈到他母亲在他上网夜不归宿的时候,怎样在家门口等他,甚至于在家门口睡着了;当他第二天回家时,妈妈因受凉病倒了。他讲得声泪俱下,学生们都被深深感染了。接着,好多学生都激动地讲起了母爱的感人事迹,一股柔情爱意抚慰着学生,也开启着学生语言的闸门,随之一篇篇有真情实感的作文便形成了。
四、注重评讲
要想把一篇记叙文写好,教师的评讲也尤为重要。上课时,我们要有的放矢地评讲学生写作的成功与不足之处,特别是学生的思路上,语言上,结构上,选材内容上等方面的问题。现以《难忘的一件事》学生的作文为例说明:一同学说:“我说的是上学期的一件事。坐在我前面的是两个女同学,我发现他们有时背靠我的桌子的边缘。有一次,我偷偷地把钢笔水涂在上面,结果那两个女同学的衣服浸湿了一滩墨迹。”我问道:“对最后那句话,你再说一遍,看有无语病?”他还没有回答出来,另一位女同学就迫不及待地喊了出来:“不对,应该说那两个女同学的衣服被印上了一滩墨迹,少了个‘被’字,‘浸湿’用得不恰当,应改为‘印上’。”我说:“很好,这名同学改对了,今后大家写作,要注意斟词酌句,看这些词用得准不准,好不好,句子顺不顺,要善于发现错误,及时改正。”针对她说的这件事,我想到了学生作文中那些选材上千篇一律的问题,就对同学们讲:“由上一同学所说的这件事,我想到了平时大家作文中常出现的雷同作文:一是老大娘摔倒我去扶起,二是帮老大爷推车,三是我病了老师去给我补课,还是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四是老师带病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等,五是我们之间有了矛盾,事后他真诚帮助我,矛盾解决了等等。”我一说这些内容,同学们都笑了。我又对学生讲:“作文时切忌东搬西抄,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从生老病死、婚丧嫁娶,衣食住行多方面考虑,不要千篇一律。”又如《我爱我家》作文中,我念一学生的作文:“我的爸爸是个懒猪,我妈妈很勤劳,我很爱笑。”学生一听便哈哈大笑起来,我问:“你们笑什么呢?”一学生马上站起来回答:“这只是写他家人如何如何,根本没有写出他为何爱家。中心意思不明确。”我说:“好。文章的中心思想,千万不能弄错,否则就文不对题了。”
上述例子,通过当堂评讲,解决了学生遣词造句和掌握记叙文的要素问题。启发学生写自身经历的事情,提醒学生注意选材时不要千篇一律。指出如何使自己写的文章中心明确,文题统一。这样,很多学生作文常易出现的问题在未写前就解决了,既拓开了学生思路、锻炼了学生能力,又减轻了老师评改作文时的负担。
五、尝试互改
叶圣陶先生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认为在记叙文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互相修改,重点改错字,标点和自己能看出的语病、结构及其他问题。学生在修改过程中,往往是尽自己最大能力发挥自己最高水平去修改,这样,既促进了别人,又督促了自己,两三名同学互改的问题加在一块,数量是可观的。就错别字而言,一次作文两人合起来,就可以消灭一部分,那么两篇、三篇……写得多,改得多,错别字也就销声匿迹了,其它问题也如此。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那个中国史上最强武将,那个力能举鼎气压万夫的盖世豪杰,那个号称“西楚霸王“的将军,因一次战败而自刎谢罪。
论气节,他是宁可无愧而死,不肯惭愧而生。他的忠贞,他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慷慨气节、悲壮正气是令人动容的。
然而,论精神,项羽却让我有些失望。战役失败,只以一句“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我个人认为,他的以死谢罪,只是因为他没有战胜自己的自尊心。“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而王,我何面见之?纵不言,籍独无愧于心?“那如果,他能面对挫折,学会承受,那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英雄,才不会对不起江东父老的信任。
屈原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小雨纷纷,那个布衣身影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屈原。
因为怀王听信谗言,而疏远屈原,甚至要相秦国投降。屈原看到这一切,极端气愤。他坚决反对向秦国屈辱投降,这遭到政敌们更严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亲更昏庸,把屈原放逐到比汉北更偏僻的地方。
觐见,劝说,都没有用。屈原心灰意冷,最终选择了跳河,于是就有了端午节。
可是,如果他不是选择死,而是选择放弃,那不也很好吗?毕竟,屈原的死没能提醒怀王,战国最终灭亡。
母爱如涓涓溪流,而父爱则像巍峨大山。想知道我的父爱么?就让我当一次小导游,打开我记忆的长廊,快进入我的作文世界吧!
又一次,我感冒了,住进了医院,父亲虽然很忙,但还是到医院去陪我。不过,每次我醒来的时候,都看见父亲在睡觉,我也没在意,以为是晚上讲故事讲晚了的.原因——我晚上睡不着,就让父亲给我讲故事。
有一天,我早上那个醒来,看见父亲还在睡,于是我刚想像往常一样继续睡,但是我的肚子向我“抗议”了,于是我和肚子“开战”了,这一仗真是“惊天地,泣鬼神”,最后我被打得落花流水,屁滚尿流,我只好把父亲叫了起来,父亲睁开睡眼朦胧的大眼,问我:“干什么?”“我饿了!”我理直气壮的说,父亲说了一声知道了便急匆匆的给我买饭去了,过了一会儿,父亲回来了,我看见是圆的,我用“火眼金睛”定睛一看——肉夹馍,于是我狼吞虎咽的吃了起来,吃完了,我拿起一本“绝世宝典”——作文书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经过父亲的悉心照顾,没几天我就出院了,太高兴了!
可是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父亲是三年级学历,可是故事书里的字他全都认识,有的连我都不认识,我可是七年级。我很不解于是跑去问妈妈,妈妈说:你父亲天天晚上查字典把故事书里的不认识的字标上拼音,很晚才睡觉。听完,我去找到了那本故事书,里面密密麻麻的拼音映入我的眼睛,正好这时父亲回来了,看见我手里的故事书,知道了,对我说:没事,你高兴就好。突然,我觉得父亲头上的白发那么刺眼,我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落了下来,我哭了。
如行动细节描写:
(1)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
(2)他不回答,……便排出九文大钱。(鲁迅《孔乙己》)
以上句(1)(2)两句中,“罩”这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孔乙己在自己不多的茴香豆中分给孩子们一人一颗,而孩子们吃完茴香豆后不肯离开的情况下迫不得已和无奈的动作,表现出他心地的善良。“排”的动作活灵活现地揭示了孔乙己明明穷得要命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大致有以下方法:
一是抓住特征,工笔细描。
细节描写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思想服务的,因此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和人物的细节,特别是属于所写人物独有的细小动作。当然也要新颖,切忌一般化。同时,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也就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这个“真实”,当然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既然细节描写于人物、于情节、于主题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在写作上就不该轻描淡写,而应该工笔细描,传其神韵。这样才能让细节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用。
例如2008年高考湖北省的满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小时候,我爱去外公家。外公知道好多趣事,外婆的厨艺精湛。每每听外公眉飞色舞地讲完一段,爷孙俩都饿了。于是外公蹑手蹑脚钻进厨房,趁外婆没在,夹几片刚炸好的鸡排,赶忙回来和我分享,像一个小孩子。有几次外公被外婆“人赃并获”,只得被外婆打手。然后我们乖乖地摆好桌子准备开饭,那个时候,真开心。
作者用“眉飞色舞”“蹑手蹑脚”“趁”“被外婆打手”“乖乖地摆好桌子”这一系列非常生活化的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极为传神地描摹了恩爱老年夫妻之间的相濡以沫,传达出无限的情思,使这一形象显得真实,丰满。文章能够以情感人,得益于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体验。
二是精心炼字,以少胜多。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以少胜多,乃至一字传神。一篇应考作文要求写800字,但出彩的字(词或短语)往往只有“一个”!所谓“一字立骨”,就是因一字(实则词或短语)之功,主旨毕现。如有一篇学生习作《把伤痕当酒窝》:
我下楼找来了一位老人到家里收废品。可当他快要离开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手表不知道弄到哪儿去了。我怀疑是他拿的,便高声呵斥,叫他还给我。父亲一个箭步上前制止了我,并从他包里拿出了我的手表。原来父亲今天上班时看见我的表停了,就拿去换了一个电池。正当我准备道歉时,老人笑了……
题好一半文。此题好在有“象”又有深刻的内涵,好在所统摄的事情很小点化的意义却很大,好在同所叙之事用语不同却有实实在在的植根点——“正当我准备道歉时,老人笑了……”,其中的“笑”字入木三分,含义深刻。而如果能将标题换为“变伤害为酒窝”,就更为精彩了:不仅更能体现“收废品”的老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还能表现“我”因之而“除去精神垃圾”的勇敢态度。高考作文有时可以“自拟题目”——这是看似不作要求的重大“要求”。标题中有“酒窝”的事物,能支配它的还有“笑”这个动作。文章中写到“收废品者受到精神伤害时,却笑出了酒窝”,一个“笑”字把标题中蕴含的旨意“宽容”显示出来了。
三是巧用修辞,合理想象。
如鲁迅的《药》有这样一段描写:“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群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一细节,是用比喻的手法来描写一群麻木的、不觉悟的人们,在冷漠地观看刽子手杀害革命者情景的。比喻生动形象,真如浮雕一般现于读者眼前。自己的同胞惨遭杀戮,人们却无动于衷,像看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街头热闹似的,令人伤心痛心。作者那种强烈的愤懑,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炽烈情怀,通过这一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法国文学大师巴尔扎克说:惟有细节将组成作品的价值。赵树理也说过:细节的作用在于给人以真实感,越细致越容易使人觉得像真的,从而使看了以后的印象更深刻。记叙文中的细节描写,让肤浅走向深刻,让枯燥走向生动,让单调走向神奇!
当然, 主题确定之后, 展开情节就需要一定的技巧。情节的展开不能平铺直叙, 见头知尾, 而应该曲折有致, 波澜起伏。比如, 《苏州园林》中的景致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巧妙运用花墙和廊子, 使园林显得层次多、景致深, 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的面前, 而是逐次展露, 游览者可以领略到移步换景的乐趣, 从而获得审美享受。《红楼梦》中的大观园, 景致布局同样幽深奇巧。贾宝玉的题词“曲径通幽”也是一语中的。
这启示我们:记叙文的情节展开也跟园林的布局一样大有讲究, 如果一览无余, 那就会了无情趣;只有叙事富于变化, 情节波澜起伏, 才能扣人心弦, 引人入胜。正如李景隆所说:“章法之妙不在于一泻千里, 而在于一波三折;不在于一气呵成, 而在于婉转反复。”他的这些话,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文章写得波澜起伏才能引人入胜的道理。要做到这一点, 一般说来, 可以尝试如下一些常用的方法。
一、欲扬先抑
先来欣赏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有位老太太做寿, 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老小及亲朋好友争相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 举座皆惊, 东家更是一脸怒色, 正准备发作;唐伯虎接着写下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 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不料, 他接着又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 在座的又由喝彩转为惊怒;正当有人指责时, 唐伯虎写下了最后一句“偷得蟠桃庆寿辰”, 大家掌声一片, 无不叫好。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 吊足了众人的胃口, 让人忽惊忽喜, 情节一波三折, 跌宕生姿。
很明显, 唐伯虎在这里充分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而且是两抑两扬:老太太由“不是人”到天上的“仙女下凡尘”, 这是一抑一扬;由“儿孙个个都是贼”到“偷得蟠桃庆寿辰”, 又是一抑一扬, 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这要比平常人一味地祝愿老太太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不知要强多少倍。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美国作家欧·亨利的一篇名作。作者讲述了一位老艺术家贝尔曼用生命画出毕生的杰作, 点燃别人即将熄灭的生命火花的故事。贝尔曼是小说的主人公, 作品集中写他的却只有两处。初次见贝尔曼时, 作者通过外貌描写告诉我们: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满腹牢骚、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再见到贝尔曼时, 贝尔曼已经身体虚弱, 病了两天就去世了。贝尔曼是因为冒雨画最后一片叶子, 得了肺炎而去世的。他的崇高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体现。我们看到的贝尔曼平凡甚至令人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爱心, 虽然穷困潦倒, 却无私关怀、帮助他人, 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叙事要注重情节起伏、曲折有致, 要善于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
这种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就是从反面入手, 反向入笔, 极力渲染刻画对象的反面形象, 然后笔墨突转, 转入正面刻画, 在叙述的曲折变化中, 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 能够使文章情节曲折多变, 造成波澜, 形成鲜明的对比, 富有感染力, 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产生顿悟, 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种方法不仅可用于写人, 还可用于写事, 甚至写景状物等。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母鸡》和贾平凹的《丑石》等, 都是使用欲扬先抑手法的名篇, 值得深入玩味。
二、制造悬念
制造悬念, 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 使情节回旋推进, 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在作品中制造悬念, 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 使文章波澜起伏, 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 从而吸引读者, 牢牢抓住读者的心。学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学生对文中的老画家贝尔曼一定印象深刻, 就是因为作者叙事时设下了一个个悬念。比如, 文章一开始说有个叫“‘肺炎’的不速之客, 在艺术区里蹑手蹑脚, 用他冰冷的手指这儿碰碰那儿摸摸……这个坏家伙明目张胆地走动着, 每闯一次祸, 受害的人总有几十个……”通过细腻的描写, 拟人、对比等修辞的运用, 反映出肺炎在当时是非常严重的疾病, 令人为之惊恐。“不速之客”在广场东面肆无忌惮, 而作者却写它在“艺术区”放慢了脚步, 为什么呢?一方面反映出广场西面人烟稀少, 另一方面设置了悬念, 引人入胜, “脚步放慢”意味着肺炎蔓延受到了阻碍, 它没有夺去生命, 原因是什么, 读者需要接着阅读从文本中找答案。通读完文本, 读者找到了答案, 肺炎放慢脚步的原因是老画家用画笔留住了最后的常春藤叶, 传递了生的希望。
又如, 在琼珊等待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掉落时, 随着一次又一次窗帘的拉开, 那片叶子总还在, 不管风吹雨淋, 这是为什么呢?再次设置悬念, 吸引读者探究原因, 文末通过苏艾揭示了谜底, 原来是老贝尔曼用画笔留住了最后的常春藤叶。这种悬念的设置使情节的发展峰回路转、变化莫测, 不能不叫人产生悬念和期待。假若作者在叙述这一事件时, 采取“竹筒倒豆子”的方法, 一下子就兜底翻出, 老贝尔曼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这样读来就会索然无味。
大部分人喜欢听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其中有很多的原因, 比如说他的学识、他的观点、他的分析、他的演讲风格等, 都有与众不同的地方。除了这些, 易教授在演讲过程中还喜欢不断地设置悬念来吸引听众。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在“真假曹操”这一讲里, 易中天对曹操的评价是“可爱的奸雄”。我们所了解的曹操是一个反复无常、奸诈无比、杀人如麻的人, 是一个非常危险可怕的人物。易教授偏偏说他可爱, 真够标新立异的。曹操到底哪里可爱, 怎么体现, 怎么讲得通呢?这样的悬念吊足了听众的胃口, 使人迫切想知道原因。这就是易教授抓住听众的好奇心理, 精心策划出的“勾人”的悬念。
再比如, 易教授在“品三国”系列第一讲《品三国之大江东去》里, 提出了“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子虚乌有的”这一观点和悬念。大家知道“空城计”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足智多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的智慧, 这是一个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但到了易教授这里就成了子虚乌有的事情。观点是如此大胆新颖。我们接受不了啊!接受不了, 就有了悬念, 就想了解原因, 就想继续听下去。紧接着, 易教授又提出了自己新的观点, 设置了新的悬念——“其他的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等等都是编出来的。”如此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一个又一个的悬念, 吸引着我们不得不继续听下去。这就是制造悬念的高妙之处。当然, 最后易教授把这些悬念都一个个解决了。设置悬念不难, 难的是水到渠成地解开悬念, 让读者能够接受并拍手称奇。中学生作文一般800字左右, 不可能设置太多的悬念, 要恰当地使用, 力求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张弛有致
跌宕起伏、开合自如、疾徐交替的故事情节能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其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善于安排文章各部分的内容, 能够做到有张有弛、张弛有度。张弛有致法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地处理紧张、剧烈与轻松、舒缓的关系, 以造成有节奏感的写作方法。这种写作方法能使文章节奏有快有慢, 情节开展有紧有松, 读者心理有张有弛, 从而获得独特的感人的艺术效果。
《三国演义》中“青梅煮酒论英雄”是运用张弛法的典型例子。故事开端用欲张故弛的笔法, 写董承约会刘备等立盟除曹。刘恐曹生疑, 每天在自家后园里浇水种菜过着平静的生活, 安分守己, 这是“弛”。曹操闻知后派许褚、张辽带了数十个人到菜园里去请刘备。曹操一见刘备第一句话就说:“你在家做好大事啊!”吓得刘备面如土色。 (刘备以为事情败露, 情绪顿时紧张起来。) 读者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 这是“张”。接着写曹操拉着玄德的手, 走到后园说:“玄德学习园艺不容易啊!”刘备听了才放心, 回答说:“没事消遣罢了。”情节又趋平缓, 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这又形成一个“弛”。接着写曹操讲了一个“望梅止渴”的故事。二人来到小亭, 小亭里已经摆好杯盘:盘里放置着青梅, 一樽煮酒。二人对坐, 开怀畅饮, 纵论天下英雄。当曹说“天下英雄, 唯使君与操耳”, 刘备闻之大惊失箸, 气氛顿时紧张起来, 这又是一个“张”。当时恰逢雷雨大作, 刘备以胆小怕雷来掩饰内心的紧张才使曹操释疑, 并请征剿袁术借以脱身, 这就又形成一个“弛”。整个情节就是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 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
四、故意突转
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的情节安排和结构布局必须要有‘突转’。”而“突转”就是指剧情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转折。不妨先看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女主人公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 她叫玛帝尔德。一次, 她接受了部长举办的晚会的邀请。由于虚荣心作祟, 她向一个贵妇人借了一条项链。后来这条项链不慎在舞会上丢失, 玛帝尔德为了赔给朋友一模一样的项链, 落入高利贷的陷阱, 就此开始了艰辛的生活, 葬送了十年的青春。最后, 当她在还清欠款后, 偶遇那位贵妇人时, 情节突然翻转, 那位妇人告诉她那条项链其实是假的。这篇小说的结尾出人意料、令人惊叹, 这就是得力于突转法的运用。由《项链》可以看出, 所谓情节突转法, 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 将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沿这个方向导引;当情节层层推进, 达到顶点时, 笔锋却陡然一转, 突然揭晓另一种结局, 掀起波澜, 将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我的叔叔于勒》、《警察和赞美诗》等小说之所以令人叫绝, 突转法的运用是重要的原因。
五、巧设误会
误会是生活中的常事, 也是帮助构成记叙文情节跌宕起伏的重要手法。借助人物之间的各种误会造成一定的矛盾冲突, 从而铺排情节。误会法运用恰当, 不但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使情节波澜起伏、扑朔迷离, 产生戏剧性的效果;而且对表现人物性格, 特别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特性、复杂性起着重要作用。
莫泊桑说:“布局的巧妙决不在于有激动力或令人可爱, 决不在于引人入胜的开端或者惊心动魄的收煞, 而在于那些表现作品明确意义的可信的小事巧妙组合。”比如,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 黛玉发现宝玉身上所佩之物尽被小厮解去, 误会宝玉把自己做的荷包轻易送人, 气愤异常, 回到房里, 赌气“铰”荷包。宝玉知其意, 忙解怀拿出珍藏的荷包, 黛玉悔之不及, 看来误会似乎可以消除了。然而, 宝玉又生误会, 认为黛玉“懒怠给我东西”, 便又掷还荷包, 又生一波, 黛玉生气又“铰”, 宝玉抢回系上, 这场小误会才宣告结束。这误会波澜起伏, 将少男少女萌动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些就属于“小事巧妙组合”, 推动情节一波三折的发展。又如, 第二十六回中, 寂寞的林黛玉到怡红院看宝玉, 不料吃了闭门羹。晴雯说宝玉不让开门, 黛玉气极了。正在滴泪之时, 又听见门里宝钗与宝玉的说笑声, 越发动了气, 她误会宝玉变心了, 柔肠寸断, 在大观园中独自葬花饮泣, 哭诉出了《葬花辞》这哀婉凄恻的诗篇。
再如, 追求自由婚姻的尤三姐得到鸳鸯宝剑, 憧憬在幸福之中, 不料由于柳湘莲的误会, 致使她抽出寒光闪闪的钢锋横向咽喉, “揉碎桃花红满地, 玉山倾倒再难扶”, 怀着难以倾诉的满腔愤懑告别了人间, 演出了一场血淋淋的悲剧。这个片段艺术构思十分巧妙, 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独特魅力。
在《红楼梦》、《罗密欧与朱丽叶》等许多名著中像这样的误会常常会精彩呈现。在平时的写作中, 应引导学生们有意识地运用“误会法”, 因为它可以大大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 为文章增辉添色。
【体育的记叙作文】推荐阅读:
金鱼的记叙作文10-02
冬日的阳光记叙作文07-23
春天的发现记叙作文11-01
相伴一生的记叙作文10-29
北海公园的记叙作文05-29
感恩的记叙作文650字06-02
担心的作文记叙文06-30
高一的记叙文作文09-24
相聚的记叙文作文10-04
错过的美丽作文记叙文作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