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一体文化

2024-10-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五位一体文化(推荐10篇)

五位一体文化 篇1

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文化引领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不竭动力。文化一旦停滞僵化,就必然走向消亡。如果我们不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不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我们的文化就必然停滞不前,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如果我们还用旧体制、老办法去推动文化建设,组织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在文化传播和表现手段上还用以前那一套,就必然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形成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氛围。文化投入的是智力劳动,产出的是精神产品,影响的是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着与物质产品生产不同的特点和规律。实践表明,一切优秀的文化创造,一切传世的精品力作,都是在民主的环境和宽松的氛围中产生的。要尊重文化产品创作生产规律,坚持社会责任和创作自由相结合,坚持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相统一,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为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化创作提供广阔空间。要尊重文化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使一切改革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一切改革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一切改革创新的成果得到肯定,推动文化工作者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竞相进发。要积极开展正确的文艺评论,鼓励文化工作者相互尊重、平等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

五位一体文化 篇2

1.1 培育文化软环境, 建构“创新型高校”

一些创新高校的成果经验证明, 文化软环境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至关重要。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创造一种促进研究生创新科研的文化氛围;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规范制度;三是提供一种平等、互赢的学术交流机制。以学术性、科研性为特色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是研究生赖以生存的文化软环境, 对全面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具有关键性作用, 同时对形成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的校园文化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2 提升研究生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

近年来,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但是, 中国的研究生特别是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则是不争的事实。基本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应用和推理, 停留于事物发展的表面现象, 未能深入研究其内在联系。高校作为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的基地, 应以市场为导向, 大力开展学术性强、自主性强、科技性强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培育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的高水平研究生, 提高毕业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力。

1.3 促进研究生学术品格的形成和发展

研究生科技文化建设过程中, 既要激发研究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求知欲, 又要培养研究生积极探索、坚忍不拔、科研创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研究生学术诚信、求实、高尚品格的形成和发展。在教学过程和科技活动开展过程中, 带领广大研究生深入企业、社区、农村, 参与实践, 了解社会发展动态, 增强求真务实, 科技强国的责任感。

2“五位一体”研究生科技文化建设模式的构建

通过对沈阳建筑大学科技文化建设的调研和分析, 并借鉴知名院校的成功经验, 本文构建了“五位一体”研究生科技文化的建设模式, 该模式的核心是课程设置、教学改革、科研实践、学术环境、学位论文五个环节, 这五个环节都围绕着研究生科技文化建设的培养目标具体加以实施。培养目标和五个环节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2.1 明确培养目标

研究生科技文化建设的培养目标即通过优化模式、健全保障机制, 培育创新型、高水平研究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发挥科研攻坚战斗力水平, 更好促进我国高层次教育的理论和实践。

2.2 优化课程设置和学科结构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 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而课程设置在整个课程教学工作中起着基石性和原本性的作用。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中, 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课程设计理念, 将导师的课题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以教育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目标, 让学生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中去学习。

其次, 注重课程设置的灵活性, 解决知识结构的个性问题, 适应各种生源、不同类型的培养模式和专业研究方向的需要。除基础理论课外, 增设“高、深、新、宽”的选修课, 开设相应的跨学科课程, 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研究生能在更大范围内跨二级学科自由选修, 同时制定相对灵活的教学计划, 让学生拥有自由选择的机会。允许学生跨系、跨校选修课程, 并给予相应的学分, 以适应现代跨学科研究的发展需要。

2.3 深化教学改革, 优化培养方式

研究生阶段, 类似本科教学过程中的单纯的“听讲”模式已不再适合, 应采用提纲式精讲式、导师启发式、研究生自学、学术讨论相结合的培养模式。调动研究生的思考积极性, 主动参与到学术讨论上来。

强化参与式教学和讲座式教学环节, 培养研究生创新意识。借鉴美国和日本广受欢迎的“SEMINAR”-研讨会教学方式, 弱化“教”与“学”的严格界限。研究生定期就新书研读、学术前沿文献等以专题报告的研讨会形式进行交流, 并由老师给予指点和总结。针对学术前沿, 定期进行讲座式教学, 要求讲座老师站在学科领域的前沿, 组织、设计、引领学生在短时间内深入捕获学术高精尖知识。

2.4 增加科研实践环节

科研实践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有利于研究生思维能力加强, 知识结构的优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加科研实践机会, 要加大对导师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增加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机会, 为将来独立开展研究工作构建知识储备。其次, 导师应当给予研究生更多的信任, 大胆的把研究生带到科研项目的第一线, 跳出“研究生只负责检索文献, 统计分析等简单的研究环节”的禁锢。

学校要建立学生科研专项基金, 为学生团队承担的课题项目通过筛选, 择优提供资金支持。借助社会资源, 为学生与企业的定向科研搭建平台。

2.5 创设良好的学术环境

学术自由是大学的不可或缺的灵魂, 美国研究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 鼓励研究生用自己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给予他们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 有利于研究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科研创新。营造活跃的学术讨论氛围, 由学校, 院系共同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外, 研究生管理部门或学生会可定期组织谈论会, 并计入学分, 对于在学术上有杰出成就的学生, 组织报告会, 给研究一个发挥个人见解的舞台。还要增加课外学习, 组织研究生参加校外学术报告会、讲座、国际会议等。

2.6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学位论文质量集中体现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 是衡量研究生培养水平最重要的标志。提高学位论文质量必须规范论文的过程管理。首先要规范开题报告制度, 做好开题报告是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前奏, 是否开好题对于能否写好研究生学位论文至关重要。其次强化中期检查制度。论文答辩是对研究生学术水平、培养质量的最终检查, 是衡量论文质量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在正式答辩环节中, 应避免走过场, 杜绝“人情答辩”。学校还应监督学生根据答辩专家提出的意见认真对论文进行最后的补充、完善。

3“五位一体”研究生科技文化建设的实践

3.1 打造校园特色科技文化活动, 架构创新平台

本着增强学生创新实践意识, 加强对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 以科技创新活动为切人点, 全面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潮。依托特色优势学科, 举办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以本学院学生为主, 其他学院学生为辅, 由点及面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创新,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强化创新意识给学生营造一个贯穿整个研究生活的实践创新的良好学习氛围。

3.2 健全激励机制, 调动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首先建立健全科技文化活动的激励制度, 实行多种奖励政策, 增强效果。针对学生可以采取学分奖励、评优奖励、综合测评加分等措施;对教师实行工作量奖励、优秀指导教师、考核加分等。通过这一系列措施, 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其次, 做好项目立项管理, 为有志于自主创新、自主研究的学生提供便利服务, 推动活动常态化, 制度化。

3.3 借助社会资源, 引导学生科研市场化发展

学校以专业理论为优势, 企业以实践创新为特色, 高校与企业在科技文化活动方面实现合作, 获得双赢。借助社会资源, 实现校企合作, 引入符合市场发展的合作模式, 提升学生科技作品的含金量和市场需求性。

3.4 增强校际合作, 实现科技文化建设广度发展

新型的科研模式是以“产学研”为主线的多元模式, 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正逐步替代传统的单一学科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各高校在研究生科技文化建设中, 应积极整合优势资源, 增强校际合作, 实现科技文化成果的交流与共享。

4 结语

研究生科技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在今后的具体实践中不断发展改进, 使其更具科学性和有效性。应贯彻研究生教育的始终, 需要国家、高校管理部门、导师、学生、社会各方面的密切配合, 并从教育理念、管理制度、物质条件等方面进行改革, 为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创新型科研人才提供坚实的保障。

摘要:研究生科技文化建设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的关键。本文构建了一个“五位一体”的建设模式, 并系统地提出了保障其运行的实践措施。以期对完善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研究生,科技文化建设,五位一体

参考文献

[1]施翔.大学生创新教育与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思考[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5) :72-75.

[2]赵兴罗, 苗慧凯.论“五位一体”创新型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模式-基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调研[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1 (1) :77-79.

[3]杨奇凡, 黄悦, 赵春风.“重组”条件下的校园科技文化建设[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 (4) :145-148.

[4]魏航.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2 (2) :158-159.

[5]段海滨, 魏晨.北航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4) :106-109.

构建“四位一体”核工厂环境文化 篇3

加强环境精神文化建设

提升员工环保思想境界

核工厂由于相较其他行业的特殊性及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环保工作的难度也随之更大,要求也更高。如何进一步加强对现有核设施运行放射性“三废”的控制、管理,进一步实现废物最小化?如何“多还旧账”,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确保放射性固体废物安全储存,加快推进废物处理设施建设,积极解决放射性固体废物最终去向问题?如何在“环境”和“发展”二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公司决策层切实践行“以人为本,以法为准,严慎细实,安全发展”安全方针,总结、提炼出了“核安全至高无上”的核心安全理念及“建设本质安全、运行高效、绿色文明的核工厂”安全愿景,以此作为核工厂环境文化建设的指引和目标。

公司从转变思想观念着手,搭建多角度宣传载体,加强安全环保宣传。一是“讲”:紧贴生产经营开展“安全在我心中”主题宣讲,邀请名家授课,举办核安全环境文化专题培训,让员工深切体会安全清洁生产对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生命健康的影响,提高环境忧患意识、敬畏意识,增强员工执行公司安全环保管理程序、安全环保应用程序、核燃料制造设施运行安全质量保证程序的责任心。二是“看”:编印《核安全文化手册》及《安全简报》,制作安全文化墙及车间和班组宣传栏,组织员工学习,随时感受到安全环境文化的震撼和警示作用;制作“我的安全家园——班组安全管理成果PPT展”“6S让我们做得更好——清洁度创优PPT成果展”、安全生产事故专题警示教育展等,公开张贴,循环观看,通过内部局域网、建中影视平台等播放,让“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绿色、生态”的理念深入人心,营造生态文明氛围。三是“动”:组织开展安全环保管理“献计献策”“百日安全生产”“4.6”安全生产日、“安全生产月”“查隐患、防事故、保安全”“青年安全监督示范岗”、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演练、“提高安全意识,规范安全行为”为主题的核安全文化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编演“安全生产万里行”等多种文艺节目,使企业安全环境理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来增强安全环境理念渗透的亲和力、感染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四是从“说”的角度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走出厂区,走上街头,开展安全环保咨询,宣讲环保法律法规,普及核环保知识,弘扬环境文化,倡导生态文明,消除公众对核的恐惧。

加强环境制度文化建设

健全工厂环境管理机制

公司坚持“简洁、管用、提升”的工作方针,从切实保障安全环保、提高精益化管理水平出发,突出抓制度、流程、标准、岗位职责的优化,把环境文化价值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管理之中,做到管理过程全面覆盖、制度执行严肃有力、流程管理集中统一、工作标准明确规范、管控能力明显增强,真正实现了硬管理与软约束的有机结合。

一是明确环境管理职责。建立核安全环境管理组织机构,所有公司级领导分工负责、对口联系相应的职能部门和生产单位,组织全员参与,具体推进实施安全环保管理。二是加大执行检查力度。建立日常检查规范化、综合检查制度化、专项检查特色化、解剖检查常态化、评审检查专业化“五位一体”的监督检查机制,做到统一编制计划、统一检查标准、统一协调运行、统一评价考核、统一信息反馈“五统一”,提高监督质量。加强源头管控,确保“三废”处理设施运行正常和各类放射性和非放射性气态、液态流出物排放合格率100%,确保周边环境安全;严格建设项目安全环保管理,规范和优化“三同时”管理流程,细化实施措施,加强动态管理,确保建设项目本质安全、本质环保;高度重视危险物品的监控管理,从采购、保管、使用、废弃等环节严格把关,确保危险物品时刻处于有效受控状态。加强监测,确保生产现场气溶胶浓度平均值低于1DAC管理目标值,确保作业场职业危害满足职业卫生标准控制要求。三是开展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二合一管理体系认证工作。通过编制体系策划方案、手册和体系文件,编制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管理程序、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策划程序,重新识别环境因素和危险源,并将各级危险源安全管理责任分解落实到相应的公司级领导、车间和班组,制订控制措施等,推进体系有效运行。四是构建“五级六步隐患防控体系”,形成以“岗位员工隐患防控、生产班组隐患防控、生产单位隐患防控、专业部门隐患防控、公司级隐患防控”五级排查治理循环体系,每级严格以排查、记录、汇报(反馈、上报)、整改、验收、考核六个步骤抓好闭合,形成了“五个循环,环环相扣,每环六步,步步闭合”的分级闭环、全面控制的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风险防控机制,达到了“全面防控、时时防控、人人防控、闭合循环”的隐患防控目的,实现了安全隐患的动态防控、快速落实、及时整改,防患未然。五是开展安全标准化达标创建。通过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对设施设备、能源动力、危险化学品管理、操作环境、规章制度和各种规程以及作业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标准化、规范化和系统化。

加强环境行为文化建设

提高全员环保技术素质

随着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与投入,对员工的安全技术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一是强化需求型培训。公司建立了“分岗位、小范围、短课时、多形式”的培训模式,将岗位作业流程风险管控与安全培训紧密结合,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落实具体的培训计划。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使员工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规范操作规程和安全环保意识,形成了从“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直至“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局面。二是抓好行为规范操练。公司把日常安全环保行为规范的要求融入到员工着装、岗位作业、设备管理等方方面面,逐步达到行为规范化。制订完善《员工行为规范手册》,建立健全岗位行为标准,进一步明确员工行为禁忌,制订完善可操作、可考核的惩戒办法,使员工熟练掌握企业的各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引导员工不仅要把工作做完、做好,而且要把安全工作做细、做实,并把安全环境文化建设的落脚点落在员工的行为养成上,培养员工具有熟练自如的岗位操作技能、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和诚实守信的道德情操。三是深入开展反“三违”活动,真正做到“三不伤害”。加强对生产单位违章违纪行为的监督检查工作,各单位均建立了反“三违”档案。

nlc202309031019

加强环境物质文化建设

创造工厂文明生产环境

公司注重加大技改投入,把技术改造、设备升级换代、产品研发投入项目资金与销售收入、利税同等纳入考核指标,做到生产、科研、技改三同步,每年用于研发经费的投入不低于企业年销售收入的4%,确保企业技术进步保持强劲后劲。一是加强安全环保设备、设施的投入。近三年公司投入3亿多元的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设备的科技含量和自动化水平,向科技要安全、要环保、要效益。二是依靠科技攻关破解安全生产难题。公司紧跟科技进步潮流,瞄准市场,认真做好技改产品的调研、选型和论证,注重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应用,提高设备的先进性、可靠性。自主研制具有流程短、生产量大、设备结构简单、废液产生少、尾气中的氟化氢气体可以回收利用、环境污染少等优点的DUC干法工艺;升级的骨架双工位点焊机和新研制骨架整体胀接设备、骨架三坐标检查仪等新型的制造和检查设备,为制造能力和产品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三是推进安全可视化建设。公司以“现场整洁化、展板规范化、器具定置化、设备标准化、管理动态化”为目标,按照“突出理念,融合文化,布局协调,注重效果”的原则,编制《安全可视化规范及实施手册》,投入专项经费上千万元,大力组织实施作业现场安全可视化工程,促进生产现场安全生产,生产现场环境得到质的升华。四是废物料的循环再利用。2014年,公司重启2010年暂停使用的一条铀化工生产线。截至年底,返料生产线稳定运行,累计产出合格产品78.7吨,实现企业腾出库存、回收利用的目标,验证了整治技术方案的适宜性和生产运行过程控制的有效性。五是美化环境,建设花园式工厂。厂区的绿化是环境改善的最直观展现。公司做好绿化规划与实施工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土地和空间,因地制宜进行厂区绿化、美化工作。现厂区绿化面积已达到13万余平方米,实现了绿化率36%,充分发挥绿化在企业污染防治和形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四位一体”环境文化建设

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一是环保管理理念得到提升。公司按照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坚持“环境代价小、经济效益好、污染排放低、发展可持续”的绿色发展模式,坚持“环保与发展同行,清洁与生产同步”的绿色发展路径,坚持推进“建设本质安全、运行高效、绿色文明的核工厂”的绿色发展目标,确保环境保护与生产经营统筹协调、相融共进。

二是企业实现安全环保生产。近三年,公司核设施保持良好的安全稳定运行,核安全重要物项运行正常并处于有效状态;核元件生产线岗位现场空气中放射性气溶胶浓度平均值控制在管理限值以内,表面污染测量结果均低于4Bq/cm2,职业照射个人剂量水平控制在2.3mSv以内,放射性生产现场职业卫生条件满足国家法规和标准要求;全年放射性、非放射性气、液态流出物实现100%达标排放,环境监测结果对比历史监测结果无显著差异。建设项目核安全、职业安全、环保、职业卫生“三同时”执行率100%。

三是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显著。2014年,公司工业总产值首次登上50亿元台阶,达到60.54亿元;工业增加值10.4亿元;利润总额首次突破3亿元,达到3.36亿元;EVA值2.78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3%、24%、75%和92%。连续三年获得中核集团公司业绩突出贡献奖,2014年获中核集团公司管理提升活动优秀基层单位荣誉称号。截至目前,公司已为秦山一期、秦山二期、大亚湾、岭澳、田湾、红沿河、宁德、阳江、福清和巴基斯坦恰希玛等核电站提供了10 000多组高质量的核燃料组件,为核电站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作出了重要贡献。10 000组核电燃料组件发电量相当于61 830万吨标准煤的发电量,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23 661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535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228万吨、粉尘72万吨,充分体现了核电清洁能源的优势。

(责任编辑:罗志荣)

五位一体文化 篇4

天元鸿鼎咨询集团赵璐

提到家园,让人首先联想到的是温暖、舒适、安全和自由,虽然每个人在家庭生活中都需要承担责任和付出辛劳,但这些都被大家视为甜蜜的负担,主动并欣悦的背负着,即使可能没有回报也依然如此,原因就是人们对家庭的定义不同于其它事物,与家人的情感不同于其他类别的人,从家庭和家人处获取的精神满足远远超过物质所给予的,无论什么状况亲情都是最无法割舍的。家庭就像一个磁力中心,将每一名成员紧紧的吸附在一起,虽然各自行进在不同的轨道上,但最终运行的终点都是一样的,这就是家庭成员之间形成的心灵契约:统一的家庭价值观、生活目标、处事原则和角色认知。

反观当今很多企业,人员流动普遍、劳动纠纷频发、雇佣关系紧张、企业发展人才短缺举步维艰、市场求职托足无门进退两难„„,其实,企业家想拥有一批思想能力过硬的员工去帮助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求职者也想跻身于能帮助自己实现名利双收的优秀企业,原本都很单纯的目标在两者组合后却形成令人无奈的结局,对比家庭这种特殊的组织,企业主、管理者、员工就像是担任不同角色的家庭成员,企业就像这些成员组织成的家庭一般,而企业这个家园却不似真正的家庭一样,给成员们带来真正家的感受,就是因为成员们相互之间没有达成心灵契约。企业是否也能从中吸取一些法律契约关系以外的情感因素来润滑和凝聚员工呢?是否能在冰冷严苛的制度之上投入一些人性的温暖呢?是否能在追逐高额经济效益的同时关注一下企业应有的社会责任和员工的幸福感呢!如果员工能在企业中获取像在家园一样的感受,企业如果从方方面面都为员工利益考虑,那么员工的不安、冷漠、消极、不满从何而来呢!但是企业像家园不等同于强调家族式管理,明确的管理责权、清晰的岗位责任、规范的管理系统和正确的管理机制是保障企业能够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员工履行责任和获取权益的保证。通过营造企业的家园式氛围,让每名员工都能够爱企、敬企,员工之间互助互爱,把企业的责任当作自己的责任,把企业的荣誉看作自己的荣誉,全员精诚合作才能共同建设家园。

除过家园,企业又好似一个校园,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胜利,在商海沉浮中成就基业常青、永葆鲜活而恒久的生命力,就要不断促进人才的全面发

展。在现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下,企业间竞争热点逐步转向拥有的高素质人才数量和比重。然而,人才的发掘与培养有赖于企业的人才理念和管理机制,好似一个摇篮,粗制滥造的和精心打造的所提供的环境有天壤之别。企业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营造学而上的学习氛围,开辟专业人才成长路径,搭建知识管理平台,制定完备的优胜劣汰管理机制,形成学以致用、学以重用的用人机制,员工在企业所创造的工作学习环境中,有机会、有空间、有平台、有目标的汲取知识、充实自我,同时也是为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提供了无穷动力。有很多企业在碰到过重金培养人才最终择主而事的情况后,对培养人才丧失信心,认为培养不如“包养”来的快,看中谁就高薪挖角,也不指望人才能长留在企业里,使用人才挥霍无度,形成企业重要的核心竞争力根基松软,用人理念偏激,对员工成长性和稳定性造成负面影响,人才流动速度快,造成企业人力成本增加,核心技术与业务等容易外泄,制造了诸多不必要的危机。也有一些企业认为培养人才的过程过于漫长,完善的人才培养系统也过于复杂,耗时耗力不值当,不如在选人之初就解决人岗匹配的问题。这就忽略了组织是在不断发展的规律,即使招聘人员符合当时岗位工作的要求,但随着企业不断发展进步,岗位要求是需要随之发生变化的,企业如果自身不具备人才培养的能力,或不主张自我学习,那么批量式人员更换给企业带来的将是更大的管理成本。在企业自行建立的学习体系中,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定义人才、设定学习目标,有利于企业实现组织发展目的,也有利于企业的基业长青。

企业在创建家园式、学院式环境氛围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抛开企业的基本属性,企业是从事盈利性经济行为的独立法人组织,基于这些属性企业在经营管理上必须是严谨的、规范的、纪律严明的,类似于军队和军人。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管理者能以身士卒,个体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团队步调一致协同作业,工作要求精益求精不断完善,管理者与员工不分上下同甘共苦。如果用军队的管理方法来管理企业,以军人的战斗作风和团队意识来鼓舞我们的员工,那么我们的企业会将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景致。

五位一体文化 篇5

高陵县文体广电局在近两年的城乡统筹试点工作中,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深化三大战略、推进城乡统筹、建设城市新区”这个主题,以建设文化大县、幸福高陵为契机,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以保障城乡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己任,以构建县、乡、村三级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群众文体活动为载体,不断加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文体活动,大力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通过建设覆盖全县的文化网络和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让农村群众足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优质文化服务,为全县城乡统筹试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有力推进了试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一、基础设施“一体化”

开展基层文化工作,阵地建设是前提。城乡统筹试点工作以来,县文体广电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将文体基础设施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年工作计划,纳入目标考评管理,通过

文化体育设施统一规划、一口管理、统筹配置,逐步建立起县、乡、村三位一体的文化服务网络,有效解决了城乡设施配备不合理、不均衡的问题,巩固了省级文化先进县的创建成果,满足了城乡群众的需求。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各有关部门的积极配合下,先后在县城、园区、乡镇、居民小区建设文化广场100余个;加强了“两馆一站一室”建设,县文化馆结构重新布局,增设了非遗展厅和培训厅,各项设施配备齐全,已达到国家三级馆要求;按照国家二级馆标准新建了县图书馆,总面积近2000平米,集图书借阅、电子阅览、多媒体放映、培训教育等现代化功能于一体,可容纳200人同时阅览;重建了6个乡镇文化站,达到独门独院及室内300平米、室外1000平米要求;建设农民体育健身工程25个,农家书屋、农村广场、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室80余个,配发各种文化器材价值超过百万元;建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1个,依托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立乡镇服务站6个,村级服务点80余个,基本达到了全县覆盖。各类硬件设施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城乡群众读书难、健身难、享受文化服务难的问题,从根本上保障了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二、城乡服务“一体化”

解决了硬件设施配置,我们又着力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来构建城乡平衡、服务均等的文化服务体系。通过文化职工深入走访、文化站长例会通报,实现了群众需求信息动态掌握,做到哪里有需要就把服务送到那里去;通过各类器材、资源的统一管理、统一发放,避免了分配不均,实现了哪里缺什么就给那里配什么;通过送活动、送演出、送电影、送辅导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避免了千篇一律,活跃了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县已基本形成了以春节系列文化活动、广场社区文化活动、农民艺术节等为载体的群众活动模式,每年组织、指导乡镇、社区、自乐班开展各类文体活动400余场次;每年放映公益性电影1000余场次,基本达到每村每月放映一场的要求。在开展各类文体活动的同时,我们将土地流转、新型合疗、农村新型养老保险等政策宣传贯穿其中,让群众及时了解各项惠民政策及城乡统筹工作动态,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为各项工作尤其是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积极帮助。

除了开展日常的文化工作,我们还通过举办级别高、影响大、赞助多的文体活动,以争取各方支持,扩大试点影响,缓解财政压力。近年来,先后举办或承办了陕西省首届农民戏剧节开幕式、高陵县“创国卫、迎奥运、讲税法”十三区县书画联展、西安市2008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主题示范活动启动仪式、高陵县文学艺术作品展示暨大型报告文学《大棚之光》首发式、“永达杯”高陵县首届钓鱼比赛、“香江杯”高陵县首届全民运动会等活动,扩大了高陵影响、减少了政府投入、宣传了赞助企业、满足了群众需求、达到了多方受益。

三、管理体制“一体化”

建设了阵地、举办了活动,还是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且更加多样的文化需求。为此,我们坚持把关注和支持的目光投向基层,投向广大人民群众,激发和调动全县群众的参与热情,变被动的等“文化”为主动的办“文化”,实现由买文化、送文化向种文化、收文化、自觉享受文化的转变,努力形成政府管理、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积极主动的文化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积极搭建平台,提高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开展小戏小品大赛、秦腔大赛等面向业余群众和农民朋友举办的选拔、比赛、展演活动,提高了广大

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2009年7月,组织全县自乐班、锣鼓队,举办了“百队、千场、万人”活动,在全县广场、居民区、乡镇集市演出了以小品、快板、戏曲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800余场次,服务群众数十万人次。2010年2月,在全省率先举办了农民文化节,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农民演、农民看、演农民、看变化,从组织筛选到最终展演,全县10个乡镇农民近万人次参与了活动,群众积极性空前高涨。

二是组织各类基础好、人数多的爱好者成立协会,以协会为主体,自行开展各类文体活动。近年来组建的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乒乓球协会等社会团体已吸纳各类会员800余人,全年开展各类文体活动40余场次。

三是培养了200余人的文化、体育辅导员队伍。通过辅导员经常性地深入社区、农村、企业,广泛带动周边群众参与文化体育活动,帮助社区、农村组建自己的文化体育队伍,做到了自娱自乐、自给自足,满足了部分偏远群众的文化需求。近年来组建自乐班24个,组建锣鼓秧歌队55个。

四是加大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出台了《高陵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与资助

管理办法》,积极培养群众文化兴趣,鼓励群众广泛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全县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项;市级名录7项;省级名录4项;申报国家级名录2项,其中1项已获公示。公示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15名。

五是大力发展以农业生态游为主的旅游产业,开发了高陵一日游、二日游旅游线路,开展了农家乐授牌及培训工作,多途径为农民群众致富增收。

五位一体文化 篇6

3.1以联合服务带动公共文化机构服务效益的整体提高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厦门存在岛内城市和岛外农村的二元结构,分属于岛内外的各级公共图书馆发展很不平衡,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建立公共图书馆共享体系,就能打破这种二元结构,实现服务均等化,达到文献信息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目标。为此,厦门市以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建设工程作为切入点,积极打造城乡文化服务的一体化建设。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建设,以“整体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资源共享”为建设宗旨,构建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各区、镇(街)、社区图书馆为节点的联合服务体系,形成包括市、区图书馆(少儿馆)、镇(街)、社区图书馆的图书馆联合服务网络,采用社会保障卡为统一的借书证,实现了全市图书馆书目检索、文献编目、一证通用、书刊通借通还、数字资源共享等联合服务。截至4月,联合体覆盖了各成员馆约133万条书目数据、482万条馆藏记录、47.7万条读者数据,图书外借总册次达1961.7万。厦门市公共图书馆服务联合体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公共文献资源的社会共享,提高了成员图书馆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自投入运行后,厦门市、区两级公共图书馆的两项基本服务指标均得到较大增长。图书外借从的3550110册次提高到20的5893369册次,增长66%;读者流通从20的3550695人次提高到年的6282031人次,增长76.5%。仅从这两项基本指标来看,就可见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2以城乡文化互动互补推进城乡文化的共同繁荣

城乡文化互动互补,就是要变城市“送文化”下乡的单向流动模式为城市下乡“送文化”“种文化”和农村文艺队伍“送文化”进城的双向交流模式,以城区的优势资源带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又调动农村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展示农村传统特色文化的风采和魅力,形成城乡文化活动互动互补的局面。首先,积极打造全市性的大型活动项目,并将这些文化活动推送到全市城乡,通过“送”文化,引领全市群文活动的繁荣发展。如遍布全市上百个社区、农村广场的“温馨厦门”广场文化活动、闽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全民阅读活动品牌“书香鹭岛”读书月系列活动、荣获全国首届群文品牌的厦门市群众文化艺术节,以及农民文化艺术节、海峡两岸闽南语原创歌曲、歌手大赛等各类型活动。其次,发掘本地城乡特色文化资源,打造“一区一品牌”,实现“种”文化的转变。现在全市6个区都有自己的品牌文化节,文化节上举办的文化论坛、书画笔会、南音表演、投壶射箭、高甲戏、快板说唱、车鼓弄、龙舟赛、闽台民俗“阵头”踩街等闽南传统文化活动,不仅为广大农民群众津津乐道,也为城区居民所喜爱。各区通过这些各具特色的文化节,带动了本区特色文化活动的开展。在开展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基础上,把“文化下乡”和“文化进城”有机结合,打造城乡文化活动互动互补工程。市、区文化馆积极深入农村,发掘、辅导、打造农村特色文化品牌,重点扶持农村民间业余艺术团队,组织农村特色文艺队伍进城参与活动,推动城乡文化活动互动互补。厦门市先后组织翔安拍胸舞表演队、新圩“嫂子”合唱团、金柄村农民艺术团、同安区云埔村文艺表演队、翔安区后村村文艺队等农村民间艺术团进城表演拍胸舞、宋江阵、踩高翘、车鼓弄、答嘴鼓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做到既有“文化下乡”,也有“文化进城”,城乡文化活动互动互补、相得益彰、共同繁荣。

五位一体文化 篇7

关键词:四位一体,班级文化,班集体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 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通过班集体的建设来促进学生的和谐、健康、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 因此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加强班级的建设, 使个体与集体统一起来, 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建设优秀班级文化的“四位一体”方法主要是指:以学生为主体, 通过建设班级组织文化、学风文化、精神文化、关怀文化这四个方面来建设优秀的班集体。班级文化是以校园文化为背景, 以辅导员、班主任导师、任课老师和全体学生组成的班级成员为主体, 在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领域中具有班级特色的活动方式和活动成果, 是班级所有成员共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复合体, 是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是班级成员在学习和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的集中反映, 它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处与结合部, 在多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 蕴藏着不可低估的教育潜力。

建设组织文化、学风文化、精神文化、关怀文化“四位一体”的班级文化, 能够增加班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形成班级的凝聚力, 建设富有团结、关爱、尊重价值体系的大学基层组织。

一、班级组织文化

一个纪律严明、健康向上的班集体, 需要一支素质良好、坚强有力、热心服务、忠于奉献的班级干部队伍。他们是一个班集体的骨干和核心, 是辅导员的得力助手, 是班级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班级干部对班集体有着“以点带面”的作用, 被称作是“学校班级建设的左右手”。通过班级干部成员在班内述职来建设优秀的班级组织文化, 提升班级干部作为学生领导阶层的政治素养, 最重要的是更加明确服务同学的意识, 做好纽带与桥梁的作用。

【案例】学生干部述职为了有效提升班级干部队伍的素质以及明确班级干部的职责, 试点建设班级金融1 0 4 0 5班组织召开了班级干部述职大会。通过班级团支部、班委会、寝室长在班内述职, 加强了同学们对班级干部的信任度, 提升了班级干部服务同学的政治素质。述职大会中辅导员老师与班级干部做了进一步的交流, 同班级干部交流各个岗位的工作特点、职责范围以及相互关系, 并给予班级干部工作方法和工作艺术的指导, 提高了班级干部组织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

二、班级学风文化

在班级营造良好的学风文化, 能够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工作, 是形成优良校风的基础, 是保证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提。团支部和班委会要通过多种方法营造学习氛围。对于少数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团支书、班长和学习委员要在班内成立“一帮一”学习小组, 帮助学习困难的同学提高学习成绩, 加强对学习困难学生的引导和约束, 帮助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 督促他们积极投身于班级的学风建设上来。在班内成立考研小组、考证小组、科技竞赛小组、科研实践小组等团体组织, 在充分尊重同学个人兴趣爱好的基础上, 以此促进同学们的个人学习成绩, 带动班级的学风文化建设。

【案例】学习互助小组为了促进班级的班风建设, 提高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试点建设班级金融10405班针对班级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组建了“一帮一”学习互助小组, 通过获得奖学金的同学帮助考试不及格同学复习和辅导, 使考试不及格的同学提高了学习成绩, 顺利通过了考试。针对班级想考研的同学, 班内组织了有组长和副组长带队的考研学习小组, 并且帮助考研同学申请考研学习教室, 组长负责联系院系老师, 副组长负责小组的管理。通过成立考研学习互助小组, 促进了考研同学的学习交流, 帮助他们有效地展开考研学习。

三、班级精神文化

班级的精神文化建设, 是班级文化建设的灵魂工程, 它是被班级全体成员认同的共同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思维方式等。它属于班级的意识形态, 是一个班级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是班级的内和文化。班级精神文化具体体现为班风、班级人际关系等。班级的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中的核心, 也是班级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指标。班级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诚信文化、团结文化等方面。在此, 营造班级精神文化的主要方式为从尊重每个同学的情感出发, 进而达到整个班级的情感维系, 努力打造“家”的概念, 使同学们对班级有归属感。如若能够让班级所有同学紧紧团结在“家”的周围, 班级便能够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

【案例】金融10405, 我们团结像泰山试点建设班级金融10405班通过关注与尊重每一位同学的情感为基础, 组织了各种以“团结”为主题的班级集体活动, 例如:“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新年团圆饭”、“团结互助、增进友谊”班级集体春游等。通过这些集体性的活动, 同学们之间增进了友谊, 增强了归属感以及班级的团队精神。将金融10405班的同学们紧紧地团结在“家”的概念里。

四、班级关怀文化

班级关怀文化主要是指通过建立以团支部、班委会、寝室长为主要成员的班级关爱小组, 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特殊学生、思想偏激学生、性格孤僻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学生、考试违纪处分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关注。通过谈话、活动等方式与这些同学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进而通过奖助学金的形式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情况特殊学生进行帮助;通过开展班级活动, 让思想偏激学生、性格孤僻学生担任活动的主要角色帮助他们走进集体;通过成立“一帮一”学习小组帮助学习较差学生提高学习成绩;通过谈话、学习辅导等方式帮助考试违纪处分学生走出阴影, 重新寻找学习和生活方向。

【案例】关注弱势群体为了呵护班级的每一个同学, 试点建设班级金融10405班每两个月对班级的动态进行一个调查, 统计出班级同学的具体情况。针对班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变故学生、思想孤僻学生等弱势群体给予特殊关注, 并且从实质上给予这些同学以帮助。在奖助学金方面, 将优先考虑成绩优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庭变故学生、在活动组织方面, 将性格孤僻的学生放在活动组织的主要角色上, 来帮助他们打开内心世界。

五、结语

尽管大学班级建设面临着生源分化愈趋明显, 个性化发展要求愈趋突出, 就业压力愈趋增大等诸多不利状况, 又受学分制教学条件下学资源的相对分散的实际制约。但我们更应该顺应时代的需要, 从细节抓起, 通过运用“四位一体”的方法建设优秀的班级文化, 进而促进大学班集体的整体建设, 这就从根本上稳固了大学的地基。

参考文献

[1]徐晓敏, 刘万国.浅谈班级激励机制的建立及其功能[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朱雪琴, 刘跃龙.“木桶理论”在高校学生班级建设中的启示[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8

[3]高超.高校班级建设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8

五位一体文化 篇8

在我国第11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6月2-4日,“2016中国非遗庙会文化遗产论坛”(以下简称“2016庙会论坛”)在中国大连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本次活动由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中国庙会文化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大连市文化广播影视局联合主办。

“2016庙会论坛”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传承保护文化遗产为宗旨,以“论坛+展演+慈善”的三位一体模式,通过讲、演、展、拍、捐、筹等形式,展现新时代庙会文化。

6月2日上午9时,中国庙会文化研究院院长恒顺法师宣布本届论坛正式开幕。国务院稽察特派员刘吉先生在致辞中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社会的重要性,希望以本届论坛为契机,共同发展以庙会为载体的中华文化。

接下来的“中国庙会‘中国梦’——中国庙会国际化”主题论坛上,中国国际教育电视台常务副台长王凯歌,北京大学原党委常委、经济学院原院长晏智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世界级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原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孙建军,文化部非遗保护专家、南京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徐艺乙,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厚粲等分别发表了精彩演讲。

围绕着主题论坛,佛学庙会、道学庙会、儒学庙会、医学庙会、武学庙会、非遗庙会、现代庙会学、国际会展学庙会等八个分论坛也分别展开了讨论。

与论坛同期开展了一系列的展演和慈善活动,包括:“中国非遗庙会文化遗产展”、“中国非遗庙会文化雅集展”、“中国非遗庙会文化大集展”、“中国非遗庙会文化慈善之夜”、“慈善联盟展”、“中国非遗庙会文化摄影巡展”、“中国庙会丝路行——游学之旅巡展”、“中国非遗庙会文化基地太山庙会文化节”及“世界和平吉祥塔”,从而祈福天下国泰民安。

五位一体文化 篇9

试析西部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多元与一体问题

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度里,多样性的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经济发展怎样接轨或融合?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的.区域经济发展中,在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差别的同时,如何在“多元”与“一体”的动态发展中既保持民族特色又融入全球化发展?我认为,认识多元一体文化与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要特别注意不同历史阶段中多元一体文化的特质与发展,以及与之是否相适应的民族体制、社会组织、生产方式、经济形态、习俗观念等等及其发展演化;在经济发展的催动下,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应在保持其民族特性的前提下整合创新.

作 者:胡艳江 Hu Yanjiang 作者单位:满洲里市民政民族宗教局,内蒙古,满洲里,021400刊 名:呼伦贝尔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LUNBEIER COLLEGE年,卷(期):15(1)分类号:G03关键词:民族文化 “多元”与“一体” 西部开发

五位一体战略 篇10

一、内涵:“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十八大报告对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具体内涵作出了清晰诠释:经济建设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提高到新的水平;政治建设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文化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社会建设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开创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生态文明建设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五位一体中经济建设是中心,政治建设是保障,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基础,生态建设是条件。“五位一体”总布局,是一种辩证的思想体系,五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意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新发展 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如何进行总体布局这一重大战略问题上,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长期不懈的探索。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五位一体”的发展历程,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是科学发展观在我们党执政实践中的不断深化与拓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理念丰富发展的具体体现,全面适应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充分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

十八大对他们的要求

经济建设:物质基础是根本

只有经济发展,才能筑牢民富国强的物质基础,才能奠定全面小康社会的物质前提。十八大要求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二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三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四是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解决“三农”问题。五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政治建设:人民民主是旗帜

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根本道路和正确方向。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新要求,为此,十八大要求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二是健全协商民主制度。三是完善基层民主制度。四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五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六是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七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文化建设: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布局的重要方面,显著增强文化软实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按照十八大的部署扎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二是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三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四是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社会建设:民生改善是重点

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社会建设是重中之重,任务最艰巨,困难最多,风险最大,但这是人民愿望最强烈、期盼最殷切、利益最直接的伟大事业。按照十八大的部署,富有成效地开展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二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三是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五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六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生态建设:美丽中国是愿景

上一篇:宣传工作总结会下一篇:年末促销方案